问题儿童和问题行为区别和联系

时间:2019-05-12 15:16: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问题儿童和问题行为区别和联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问题儿童和问题行为区别和联系》。

第一篇:问题儿童和问题行为区别和联系

问题儿童和问题行为区别和联系

一、区别

㈠、问题儿童

1、概念:是指生理、心理发展异常和品德行为上有严重缺陷的儿童。这类儿童有一系列生理、心理症状,往往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不遵守社会公认的正常儿童的社会规范,在处理事情、学习等方面与正常儿童有显著差别。

2、形成原因:主要是后天环境或家庭的不良影响。家庭环境影响包括:

A、家庭缺损,教育能力的薄弱或丧失;B、教育方法的不当(溺爱、娇惯、强制与粗暴、歧视)。C、不良的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不当,传媒中的消极因素(如暴力或反社会行为的渲染)等也将影响儿童正常的心理发展。

㈡、问题行为

1、概念:指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出现的妨碍个性良性发展、智能正常发展、身心健康成长或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一系列行为。简而言之,问题行为是偏离社会正常要求或个人正常发展的行为。需要注意的是,正常儿童也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问题行为,不能把出现问题行为的儿童叫做问题儿童,只有问题行为严重,而且很难改变的儿童才叫做问题儿童。因此,问题儿童是个别的,问题行为则具有普遍性。正常儿童的问题行为具有暂时性、可治性。问题行为从其严重性上来划分可分为三个层次:①不良行为习惯。②社会适应不良。③反社会性。

㈢、界限:问题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偏离,是教育工作对象;而违法犯罪行为是司法工作对象;变态行为是医学心理学认定的,属医疗工作对象。

二、联系

问题行为较易引起违法犯罪行为。问题儿童和问题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心理和社会根源,而且它们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当孩子偶尔出现问题行为时,家长和教师不能武断地把他们当作问题儿童,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家长和教师应深人了解儿童的心理及其行为产生的原因,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从而减少儿童的问题行为,及早发现问题儿童,使儿童健康成长。

如果不及时纠正儿童的问题行为,就很可能使“问题行为”的积累就会使儿童变成“问题儿童”。这种由量到质的转变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问题行为的量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②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出现了新的诱因,使问题行为升级;③在一段思想潜伏期以后,行为上有了质的突破;④由于行为造成的社会影响,使行为主体在一定的群体中成为“公害”;⑤某些行为的隐蔽性,对他人几乎不产生损害(例如退缩型行为),但由于问题行为对行为人自身的经常性、习惯性影响所造成的损害,终究破坏了群体的气氛、结构与整体的利益,进而成为“问题儿童”。

第二篇:行为和情绪问题儿童 个案分析(定稿)

从一则个案浅谈残疾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处理

为什么孩子常常会出现行为或情绪问题,心理学家曾揭示了两个重要原因,表达的需要以及无法适当处理环境的刺激和变化。有着听力残疾的孩子由于和父母交流的障碍,得不到或较少得到行为习惯方面的正确指导,再加上自己表达的不畅,往往更容易出现行为和情绪问题。作为聋生部三年级的班主任,班里的孩子时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行为和情绪问题自然成为我关注的重心,而平平是这方面表现最突出的一个。他的表现主要是注意力集中困难、行为冲动性和活动过度的特点,并伴有学习困难、对立违抗、品行障碍、情绪焦虑、暴躁等。由于这些表现,使得他的学习生活,和同学,老师的关系,社会适应能力都受到了不良的影响。看到孩子可爱小脸上出现的和他年龄很不相符的沮丧和怨恨表情,我就非常心疼。“让他也能融入这个集体,得到他本该拥有的无忧无虑的童年。”成了我努力的目标。个案背景:

目前公认家庭、学校和社会不良教育因素是儿童出现行为和情绪问题的最重要的因素。该生一年级入学时,性格外向、开朗,喜欢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对其他同学热心、友善。但多动,注意力分散,喜欢打扰别人,学习落后,让同学们都不喜欢他,很快该生对大家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变得敏感,暴躁,喜欢打骂同学了。可以说,学校的环境是他很难适应的,他的行为、情绪问题和学校的不良因素有一定关系。

另一方面,其父母对他的教育方式几乎涵盖了四种对儿童最不当的教育方法。①放任型:父母工作繁忙,周末常常加班,再加上家中还有一个年幼的弟弟,使其经常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父母对其长期的放任自流,导致他缺乏足够的教育和引导,行为逐渐偏离、社会适应不良,入学后易有多动表现。②专制型:父母很少管教,但一旦发现其出现什么行为问题,则会严厉责罚,让他时常会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增加,情绪不稳定。③溺爱型:由于平日疏于照顾,在有时间照顾时,父母又会对其过于娇纵溺爱,养成任性习惯。④相关型:父亲暴躁的个性,耳漏目染、潜移默化,诱使其也渐渐变得冲动任性、脾气暴躁。总之,家庭教育和父母对子女态度不当是导致平平出现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重要原因。个案分析:

1、父母很少的陪伴加之不当的教育方式,让其亲情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再加上长期的自由散漫,形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2、表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非常渴望得到关注的他由于学校开展的活动参与较少,基本上只有成绩的竞争,故该生没有更多的表现的机会,只有通过一些不太好的行为来引起大家注意。

3、获得的需要。由于到小学后,对于注意力集中困难的他,教学任务加重,难度加大,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他来说十分困难,在努力几次都没有结果之后,毫无成就感的他变得有些气馁和自暴自弃。心理学依据:

1、任何孩子的不良行为都是有原因的(家庭的、社会的、学校本身的),要找到病根,对症下药。

2、有的孩子喜欢打架,只不过想追求一种成就感,想表现自己,因为他没有正当的表现机会,精力没有一个正常的发挥渠道。行为改变计划:

1、消除敌意,建立信任感。

首先我们要用爱融化他心里的坚冰,消除他的不良情绪。平时有意无意地摸摸他的头,与他多亲近,让他感受到来之我的关爱,与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告诉他和大家友好相处的方法,并告知班里的同学他不高兴的原因,让大家学会互相尊重。

2、充分满足其内心的需求。

课堂上,为其创设表现的空间,多鼓励,多关注,多肯定。明确得到老师关注的正确方法,如,和他约定,如果能坚持一周不打骂同学,老师就和你一起做一件你喜欢的事情,给予充分的情感关注。及时肯定他的正向行为,对于其经常性的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只要适当提醒即可。教给其学习的方法和与同学友好相处的方式,并给他安排一定的力所能及的班级事务,让其也能获得同学们的肯定和认同。当他做到了要求行为,一定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做到积极增强。

3、尽量避免对其的不当行为给予过度关注(忽视)

与他商量好,如出现太激动,太生气,想打扰同学或想说话的情况,在老师的提示下自己走到教室的一角进行冷静并教给他冷静的方法,让他明白这不是惩罚,只要冷静下来随时都可以回到座位上。对其出现的不当行为要平和处理,不要责骂和不满,给予最小的关注,直接告知其应该怎么去做才是对的就可以了。

4、讨论和解决问题

不要觉得孩子还小就忽视他的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权利,在他心平气和的时候可以和他一起讨论他目前的表现和这种表现带来的结果,让他自己去意识到错误并自愿去寻求改变的途径。

5、与家长沟通。

跟家长说明孩子的现状,并争取让家长去医院进行相关有可能导致类似行为和情绪问题的疾病排查,如重金属中毒,多动症等,如有什么生理上的问题尽早治疗。并耐心地和家长讲解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可能原因,建议他们帮助孩子规范行为习惯的方法:比如多花一些时间陪伴孩子,制定时间表:让孩子每天的作息和活动大致相同,规律而充实,按计划执行,不随意变动,如要变动提前计划; 保管好每件东西:每日整理好自己的东西,每件东西物归其所,包括学习用品、衣物等任何东西,不要随意乱放。家长每天检查督促;与孩子一起进行娱乐活动和体育锻炼:在娱乐活动中放松心情,增进亲子关系;在体育锻炼中增加耐力,不要怕天热出汗;经常进行一些有规则的游戏活动,在快乐中学习遵守规则、控制冲动。切忌在这些活动中指责孩子等。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平平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变长了,基本能遵守课堂纪律,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参加了校体育队,个人卫生习惯有所好转,课桌上物品摆放较整齐,现在能及时改正错误,和同学发生争执打斗的频率也在逐渐降低。思考: 今后,当老师发现同学有违反纪律或有不良习惯的时候,不能就事论事的批评一通了事,而应该注意从问题行为的背后去寻找原因,从根本上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产生有效的结果。

对因早期教育不当、缺少关爱等因素造成的问题学生,更应为他们创设平等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环境。学生是在不断发展的,心理还不成熟,在爱与友善的环境中更容易纠正错误,使他以健康的心态正视自己,以积极的行为超越过去,向好的方面发展、进步。

第三篇:请示、报告区别联系

报告与请示比较谈

一、报告与请示的相似点

(一)报告与请示两个文种的源流大致相同。“报告”和“请示”起源相同,最早可追溯到古代“上书”,秦始皇改“书”为“奏”,成为臣下上书于君王的专用文书。西汉时的“疏”、“状”,魏晋时的“启”,宋代以后的“申状”、“呈状”等,都属于这一类文书。官府之间,下对上先后使用过“牒”、“呈”、“申状”、“呈状”、“禀”等文种。民国时期,仍沿用“呈”,这种“呈”涵盖了当时的上行文书,包括“报告”与“请示”。民国时期已出现“报告”,但使用不普遍,主要是军事机关下对上的报告,如“战斗要报”、“战斗详报”等。真正将“报告”和“请示”定为公文文种的,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时代。1931年,中央工农民主政府颁布的《苏维埃地方政府的暂行组织条例》中有“报告书”这个文种,其中包括了“报告”和“请示”。1938年晋察冀边区政府发表的《改革公文程式的理论与实际》一文中第一次出现了“请示”的公文名称,并界定“请求上级答复问题时用之”,但实际上常与“报告”混用。这个文件把“报告”定为下级对上级的通用公文名称,规定“工作报告、工作经验、工作反映、检讨„„均包括在内”。这样“报告”和“请示”就取代了旧时“呈”的部分职能。1957年,国务院秘书厅在《关于公文名称和体式问题的几点意见(稿)》中将“报告”和“请示”明确分开,作为两种公文文种。

(二)从行文关系看,报告与请示均属于上行文,即都是下级机关向上级领导机关行文,因此在措辞口吻等方面都十分接近。国务院办公厅1987年2月18日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二章《公文主要种类》规定,国家行政机关使用的公文主要分10类15种,报告和请示属于其中的第七类。该章第七条七款“报告、请示”类表述为: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用“报告”;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用“请示”。显然,这一规定表明,报告和请示皆属于报请类上行文。

(三)从行文的目的和用途看,请求批转性请示与呈转性报告,均属于呈请文书。根据行文目的不同,请示可分为请求指示的请示、请求批准的请示、请求批转的请示三种。请求指示的请示是对上级的指示、决定以及施行有关政策、法令过程中,遇到一些不太清楚或需要变通执行的地方,请求上级机关给予明确的指示或作出解释的请示;请求批准的请示,是指用于下级机关需要办理、解决而自己无权无力办理、解决的事项和问题,请求上级批准办理或授权解决时所使用的请示;请求批转的请示,是指职能部门就自己分管业务范围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所提出的解决办法、措施,却因职权范围所限不能自行向有关地区、部门发出指令性文件,需请求上级机关审定批准后转发执行时使用的请示。报告按内容可分为综合报告(是下级机关为反映一定时期内全面工作或一个阶段许多方面的工作情况,向上级所写的报告,在内容上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专题报告(是下级机关针对某项工作、某一问题或某一活动,向上级所写的报告,在内容上具有专门性和单一性。);按性质分,报告可分为呈报性报告和呈转性报告。呈报性报告是只向上级报送有关情况,以汇报工作、反映情况为主要内容,不要求上级机关批转;呈转性报告,除了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外,侧重提出建议和意见,请求上级机关批准并转发有关部门参考或执行。由此可以看出,呈转性报告也同请求批转性请示一样,均属于呈请性文书。近年来,在高规格的公文作中,呈转性报告和呈转性请示已被“意见”所取代。这是应特别予以注意的。

(四)从两种文书的结构看,都包括标题、主送机关、正文、落款等部分组成,正文均由开头(又叫做报告缘由或请示缘由)、主体(又叫做报告事项或请示事项)、结尾(又叫做报告结语或请示结语)三部分组成;从文书的陈述方式看,都用叙述为主、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

二、请示与报告的不同点

(一)行文性质、用途、目的不同。

国务院2000年8月24日发布、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报告与请示的文种作了明确规定。

报告是“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时使用的公文,具有呈报性;请示是“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时使用的公文,具有请求性。

凡是报告,所涉及的事项均属于发文部门职权范围以内的事项,不超出所管辖的职能职权范围,是为直接的上级机关服务的,所以一般不越级报告,特殊情况下越级报告,必须同时或事后向直接上级报告;也不向平级和不相隶属机关报告。报告主要用于下情上达,为上级机关了解下情、决策和指导工作提供依据。同时也要明确:党委机关、人大机关、政府机关以及工会、共青团、妇女联合会等机关,虽然同在一个层次上,如省一级或市一级或县一级,但它们的行文关系却不是平级机关,也不是不相隶属机关。必须特别强调指出:党是领导机关,人大是权力机关,政府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而工、青、妇机关则是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因此,这些机关之间不是平级机关而是在特定情况下存在着“领导”、“监督”、“执行”的关系,具有领导与指导的关系,也就存在着报告、请示的工作制度。如公文版式中“信函式格式的报告——政府给党委的报告”、“函件格式的报告——政府给人大常委会的报告”,就是为了印证这种特殊的行文关系。

政府机关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是不相隶属机关,相互之间没有报告、请示的行文,如有工作上的联系,只能使用函和意见。因此,报告是在事项不超越所属职权范围的情况下使用的上行文,主要目的是让直接上级机关及时了解下情,沟通和加强上下级之间的联系,着重于汇报工作,只供上级参考,一般不要求上级批复,属于呈阅性文件,称为“阅件”。

请示的适用范围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属于主管单位明确规定必须经过请示批准方可办理的事项;第二,对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令不甚了解,有待上级机关明确答复方可办理的事项;第三,工作中遇到重大问题、严重困难或出现的新情况,但又无章可循,难以处理,请求上级给予指示和帮助解决;第四,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比较特殊,难以完全落实上级的统一决定,需要对此做变通或特殊处理,请求上级批准;第五,本单位意见分歧,又无法统一,要求上级机关给予裁决;第六,本单位职权范围内难以决定或解决不了的问题,有待于上级指示或批准。由此可以看出,请示是在事项超越职权范围的情况下使用的上行文,而且请示只能向自己的直接上级提出而不能向平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提出。因此,请示主要目的是请求上级批准,解决具体问题,是“问文”,属于呈批性公文,无论可否都要求上级机关给予明确答复,称为“办件”。

(二)主体部分的内容含量不同。

请示主体部分的内容要比报告单纯得多。因为请示没有综合性的,《办法》中的行文规则明确规定:“‘请示’应当一文一事”。这也是实际的需要,因为“一文数事”,牵涉的单位多,涉及的政策规定也多,上级机关往往难以答复,几个单位同时答复更不可能。有时会因其中某一事项被卡住而耽误其他事项的批复,从而影响办事效率。因此,请示主体部分的内容单一,就一件事发文请示,篇幅较短。而报告主体部分的内容则丰富和宽泛得多。报告有专题的与综合的,综合性报告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主要情况、经验教训、存在问题、今后打算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专题性报告主体部分有的采用三段式结构法。以总结经验为主的专题报告,主要写取得的成绩、做法上的经验和今后的工作打算;因工作失误向上级写的检查报告,主要写错误事实及产生原因、责任追究及处理意见和今后的改进措施。如果是汇报工作,则应首先写明工作的基本情况,其次写明主要做法和成绩,包括采取的办法、措施以及所产生的效果等,最后写明还存在什么问题及今后的工作设想。如果是反映情况,则应首先对所要反映的情况或问题作一概述,然后集中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意见和办法。如果是答复上级的询问和要求,应首先扼要叙述上级机关询问的事项或提出的交办的任务,然后写明处理的大致过程,包括所采取的办法或措施,以及在处理中遇到的问题及需要进一步陈述的事项等,最后交待处理结果,同时征询上级机关对处理结果的意见。因此,报告主体部分的容量可大可小,内容含量较多,篇幅也较长。

(三)主体部分的写作方法与使用语气不同。

虽然请示与报告文种结构类似,但主体部分的写作方法、使用语气却各不相同。

报告的主体,又叫做“报告事项”:要写出自己的实践情况、问题、经验。在写作上依据内容类项不同,按照一定的类别、一定的顺序,合理地、有序地表述出来;行文中,注意展示本机关的实践性、过程性,是陈述自己的做法,或获得的情况,或针对上级机关所问而答,分条列项,事项分明地撰写出来;使用的语气是报告性;而请示的主体,叫“请示事项”:是要陈述向上级机关提出请求的事项的理由,行文中要注意“述由”而不是“论理”,所陈述的不是自己的实践而是自己的请求,因此行文不体现实践性、过程性,而要展示请求的必要性、合理性,使用的语气是请求性的。

报告在于陈述自己的实践,或将需要反映的情况进行陈述,或针对上级所询进行答复,侧重于陈述情况,形式多样,表述灵活;请示在于陈述自己的请求(请求什么)、请求的理由(为了什么目的、基于什么原因)、请求的依据(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需要的依据、政策允许的依据),侧重于陈述理由,讲明原因,简明扼要。撰写请示,切忌议论说理。请示绝对不能写成议论文。请示需要的是陈述自己的理由,而不是论证道理。怎样做到明白、准确陈述自己的理由而不议论理由呢?就是注意自己所要陈述的理由,都是本机关实际发生的人和事所需要的,而不是从书本上、报刊上找的理论。一般来说,所陈述的都是实际困难、实际需要,只要如实陈述出来,让上级机关能从中了解到实际情况,能体会到你的实际困难、实际需要便足够了,无需理论化。

(四)行文的时间不同

请示由于是“请求上级机关批示、批准”,因此必须事前行文,不能“先斩后奏”或“边斩边奏”,不允许未经上级批示或批准,就擅自做出处理或决定。否则,即属越权行为,处理或决定的事项就属无效。比如某机关单位因工作需要,打算购置一台复印机。必须事前行文,请示上级主管部门,得到批准后方可购买;未经批准,即便有钱也不行。报告则有所不同,它可以事中行文——重大工程建设或重要工作进行当中的例行报告;还可以事后行文——向上级机关汇报本机关工作,反映某方面重要情况等。总之,报告的写作时间比较灵活,不像请示那样必须事前行文。

(五)结尾用语不同

报告的结尾用语不具有期复性,不要求复文,结尾部分的用语常常使用以下一些词语,即多用于综合性报告的“特此报告”、“专此报告”等;呈报性报告则常用“特此报告,请审查”、“以上报告,请审阅”或“以上报告如有不妥,请指正”等用语。请示的结尾用语则要用期复性、期准性的,要求复文,必须用期待复文的结语,常常使用“以上意见妥否,请批示”、“妥否,请批示”等。

第四篇:数字电视和有线电视的区别和联系[定稿]

数字电视与有线电视的区别在哪里? 什么是数字电视

如今,数字电视是人们谈论最多的热闹话题之一。由于数字电视是种新鲜事物,一些相关报道及文章介绍中出现似是而非的概念,诸如“数码电视”、“全数字电视”、“全媒体电视”、“多媒体电视”等,造成大众感到困惑,茫然不知所措。其实,“数字电视”的含义并不是指我们一般人家中的电视机,而是指电视信号的处理、传输、发射和接收过程中使用数字信号的电视系统或电视设备。其具体传输过程是:由电视台送出的图像及声音信号,经数字压缩和数字调制后,形成数字电视信号,经过卫星、地面无线广播或有线电缆等方式传送,由数字电视接收后,通过数字解调和数字视音频解码处理还原出原来的图像及伴音。因为全过程均采用数字技术处理,因此,信号损失小,接收效果好。

数字电视的用途

在数字电视中,采用了双向信息传输技术,增加了交互能力,赋予了电视许多全新的功能,使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获取各种网络服务,包括视频点播、网上购物、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等新业务,使电视机成为名副其实的信息家电。

数字电视提供的最重要的服务就是视频点播(VOD)。VOD是一种全新的电视收视方式,它不像传统电视那样,用户只能被动地收看电视台播放的节目,它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更多的选择权,更强的交互能力,传用户之所需,看用户之所点,有效地提高了节目的参与性,互动性,针对性。因此,可以预见,未来电视的发展方向就是朝着点播模式的方向发展。数字电视还提供了其它服务,包括数据传送、图文广播、上网服务等。用户能够使用电视现实股票交易、信息查询、网上冲浪等,使电视被赋予了新的用途,扩展了电视的功能,把电视从封闭的窗户变成了交流的窗口。

数字电视的基本原理

将电视的视音频信号数字化后,其数据量是很大的,非常不利于传输,因此数据压缩技术成为关键。实现数据压缩技术方法有两种:一是在信源编码过程中进行压缩,IEEE的MPEG专家组已发展制订了ISO/IEC13818(MPEG-2)国际标准,MPEG-2采用不同的层和级组合即可满足从家庭质量到广播级质量以及将要播出的高清晰度电视质量不同的要求,其应用面很广,它支持标准分辨率16:9宽屏及高清晰度电视等多种格式,从进入家庭的DVD到卫星电视、广播电视微波传输都采用了这一标准。二是改进信道编码,发展新的数字调制技术,提高单位频宽数据传送速率。如,在欧洲DVB数字电视系统中,数字卫星电视系统(DVB-S)采用正交相移键控调制(OPSK);数字有线电视系统(DVB-C)采用正交调幅调制(QAM);数字地面开路电视系统就(DVB-T)采用更为复杂的编码正交频分复用调制(COFDM)。数字电视的特点

与模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有以下几个优点:

1、收视效果好,图像清晰度高,音频质量高,满足人们感官的需求。

2、抗干扰能力强。数字电视不易受处界的干扰,避免了串台、串音、噪声等影响。

3、传输效率高。利用有线电视网中的模拟频道可以传送8—10套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节目。

4、兼容现有模拟电视机。通过在普通电视机前加装数字机顶盒即可收视数字电视节目。

5、提供全新的业务。借助双向网络,数字电视不但可以实现用户自点播节目、自由选取网上的各种信息,而且可以提供多种数据增值业务。

数字电视虽然在世界上已经风起云涌,但是在我国的百姓中间还属于新鲜事物,针对数字电视的知识,不能一句话说得明白,在以后的各期电视报上,我们将有针对性的为大家介绍。

数字电视和收费电视的对比

什么是收费电视?目前,关于收费电视类似的概念和称谓很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新的“名词”和“术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包含,其中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这些概念有的是从管理的角度提出的,有的是从技术的角度提出的。

严格地讲,目前的有线电视也是用户按月或次交纳收视费,也是收费电视。广义地讲,有线电视是收费电视的一种。但与我们在此所指的收费电视不同,这里特指的是以互动而“收费”的电视,指的是付费频道,所以又可称做“付费电视”或“收费频道”——除有线电视基础费用之外的,额外收费的可选择服务。

收费电视与传统的“你播我看”式的单向电视广播有着天壤之别,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户收看电视期间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而不受到广告的干扰,使人们由被动收看变为主动选择。“能自主选择而且没有广告,当然需要另外付费”。所以,可以确切地称之为“互动收费电视”。

目前,我国对收费电视的认识仍然存在不少的误区:

误区一:数字电视等于收费电视

事实上,数字电视不等于收费电视。数字电视的概念是指节目从摄制、编辑、播出、发射到接收的整个过程都是采用数字化技术实现的。包括数字摄像、数字制作、数字编码、数字调制和数字接收等,达到高质量传送电视信号的目的。不仅如此,数字电视还具有丰富的信息业务广播功能,具有可交互性等。

从数字电视发展年表来看,到2015年国内终止模拟数字信号的播放,其间显然不仅是发展收费电视用户,公共频道(传统电视)的数字化也是必然趋势。而目前多数商家认为数字电视等同于收费电视,这与现实发展有所背离。

误区二:数字电视不可与收费电视同行

事实上,数字电视不仅可与收费电视同行,而且,数字电视和收费电视同轨运行是国内外数字电视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采用这种发展模式的电视台既可以占领收费电视市场,同时顺应技术潮流,逐步达到数字播放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整合各类资源形成新的网台关系极其重要。

电视台希望通过收费频道的建设拥有数字电视平台,而公开频道则尽力延缓数字化,这有利于电视台利用数字电视达到收益的目的。而一旦到达政府规定的时限,公开频道可以平稳的转嫁至数字平台。

误区三:收费电视“技术为王”

实际上,收费电视时代更强调的是“内容为王”。“付费电视成败关键在于内容而非技术。”在谈到付费电视这种商业模式的赢利前景时,中央电视台副台长李晓明如是断言。数字化是不可避免的潮流,而且随着技术的成熟和进步,互联网的图像和声音传送水平将与电视一争高下,如此一来,电视将失去视、音频同步传播的优势。因此真正能够吸引受众的注定是内容,而且将是与以往大不相同的内容。有业内人士认为,老百姓不会仅仅为了收看到更清晰的节目就去付费,也不会仅仅因为你所播出的电视节目有一些简单的交互形式就去付费。“在一般的地区都能收到十几个频道的情况下,有多少人愿意一边看电视,一边往机顶盒上送钱呢?”有专家提出这样的疑问。观众在乎的根源说到底还是他们能看到什么样的内容,否则他们不会付费。因此,可以预测,推广收费电视的最大瓶颈在于如何推广和赢利与否直接相关的收费模式,而收费模式又取决于播出的内容。

再补充一点,数字电视是DTV、高清数字电视HDTV

HDTV(数字高清析度电视),是DTV的一个子类。也是数字电视(DTV)标准中最高级的一种。

数字电视(Digital television, or DTV),含义并不是指我们一般人家中的电视机,而是采用数字信号广播图像和声音的新的电视系统,它从节目采编、压缩、传输到接收电视节目的全过程都采用数字信号处理。其具体传输过程是:由电视台送出的图像及声音信号,经数字压缩和数字调制后,形成数字电视信号,经过卫星、地面无线广播或有线电缆等方式传送,由数字电视接收后,通过数字解调和数字视音频解码处理还原出原来的图像及伴音。因为全过程均采用数字技术处理,因此,信号损失小,接收效果好。

数字电视是一个群体,按照图像清晰度分类从高到低可包括:数字高清晰度电视(HDTV即:电影级图像)、数字增强清晰度电视(EDTV即:比DVD略高的图像)、数字标准清晰度电视(SDTV即:DVD级图像)以及数字普及型电视(即:VCD级图像)等四种。

HDTV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其拍摄、编辑、制作、播出、传输、接收等一系列电视信号的播出和接收全过程都使用数字技术。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是数字电视(DTV)标准中最高级的一种,简称为HDTV。它是水平扫描行数至少为720行的高解析度的电视,宽屏模式为16:9,并且采用多通道传送。HDTV的扫描格式共有3种,即1280×720p、1920×1080i和1920×1080p,我国采用的是1920×1080i/50Hz。

HDTV数字高清电视机,可以划分为“一体机”和“分体机”。

“一体机”就是电视显示器内置机顶盒的完整功能(信源解码、信道解码、条件接收)。目前,由于我国的数字电视标准尚未颁发,所以市场上没有这样的数字高清电视机;(机顶盒的功能就是解码数字电视,我国没有数字电视,所以需要机顶盒)

“分体机”是不带机顶盒的数字电视显示器,其实目前,市场上的数字电视机大多属于分体机,用户需购置机顶盒后才能收看数字高清电视节目。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区别与联系

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区别与联系

本文来自:http://www.xiexiebang.com

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不同之处

1.1 法律性质不同

反垄断法具有经济法性格,而反不正当竞争法多被视为民法中的特别侵权法。实施市场经济的国家,信赖市场机能,但当市场经济的运作出现危机,国家必须进行干预,包括以强制和引导的方式,来改变市场上的行为,乃至产业结构时,就需要另一套法规,学者有时统称为经济法。故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法往往被视为是对民法的批判。反垄断法专门设置行政机关,负责对限制竞争行为进行积极、主动的干预,因此普遍将反垄断法归入公法范畴。公法要求“法无明文规定不得为”,故行政机关必须严格依法行使权利,而不得滥用之。反不正当竞争法则属于特别侵权法,普遍将该法归属于私法范畴,从不正当竞争行为即源于侵权行为,而其救济手段多为违法人民事责任的承担便可得以验证。私法领域“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故市场上的竞争者只要法律未规定不得为,即获行为之自由。

1.2 伦理性与政策性之差别

二法之差别颇多。从二法之产生历史考察,可以对二者之间的差异有根本性的了解。二法皆是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产物,惟反不正当竞争法均早于反垄断法而产生。自大规模自由市场经济出现后,旧经济秩序的伦理控制力量(如同业工会)的削弱而逐渐不能维系,对法律的需要与日俱增,英美和欧陆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大抵在这种背景下产生。英美反不正当竞争法(unfair competition)是从商标法逐渐脱胎演变而来。欧陆国家是在营业自由政策确定以后,才渐感需要,第一部单行法出现在德国(1896年)。由此可见反不正当竞争法自其产生时起,便具有极强的伦理性,作为特别私法在白热化的营业竞争中维护社区伦理。英美法国家将“不劳而获”,“不授种而收获”作为其认定不公平竞争行为的基石,大陆法系一般将诚实信用作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帝王条款”,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亦将公平、诚实信用和遵守商业道德规定为基本原则。其维护商业道德、确定竞争伦理规则之精神不言而喻。与之不同,反垄断法具有极强的政策性。反垄断法最早出现在美国,产生的标志为《谢尔曼法》(Sherman Act)的颁布。美国建国后,其自由竞争发挥作用,产生令世人瞩目经济效益之同时,也产生了阻碍、窒息竞争之托拉斯组织和垄断行为。这些托拉斯有效地垄断和控制了市场,维持和操纵价格,其形成及力量的加强,遭到社会各界强烈反对。美国反特权,反独占之传统根深蒂固,正如美国反托拉斯法的首创者约翰.谢尔曼所言:“我们受不了专制政治的国王,也不允许控制生产、销售生活必需品的国王。”加之,二战德、日两国纳粹组织皆实行强制经济垄断以维持战争,所以战后各国对垄断的管制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纷纷颁布反垄断法。可见反垄断具备阻止社会霸权形成的社会政策以及保护市场竞争制度,以促进生产和分配的合理的经济政策两种功能,从产生时起即具有极强的政策性。

1.3 价值取向之差别

在价值取向方面,反垄断法强调效益,而反不正当竞争法注重公平。台湾刘绍樑博士认为台湾“公平交易法”前半部分(反垄断法部分)主要是在追求经济的效益,而非分配之公平。因此,垄断法部分的目的是在籍由对经济效益的执著,促进法律人所谓的“动的安全”,亦即“交易之安全”,所谓“经济宪法”意义应是如此;后半部分(反不正当竞争法部分)则是在维护财产权,亦即“静的安全”。两者在概念上既有相当大的相异,在适用上即应有所间隔。详言之,法律人通常在讨论的安全之时认为要保障善意第三人,如此交易才会灵活;其实这即是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而厂商如果违反“公平交易法”第20条的规定,利用他人营业标章(不论是否该等标章是否已依公司法、商标法、商业登记法予以登记)从事鱼目混珠蒙骗消费者的行为,或是违反本法第19条第5款禁止侵害业务机密的规定,而从事窃取业务机密的行为则与侵害物权或准物权利益之行为无异。从维护公平的角度,应予以规制。

1.4 程序上之差异

由于反垄断法之公法属性,在程序设计上一般均由行政机关负责其实施。如德国的卡特尔局,台湾地区的公平交易委员会,美国的反托拉斯局和联邦贸易委员会等等。这些行政机关多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专业性。有些还具有准立法权和准司法权。在企业结合之审查,卡特尔协议之制裁及处置滥用市场优势地位这些行政机关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与之同时,司法审查为反垄断法实施之补充。反不正当竞争法为特别侵权法,即应属于私法范畴。因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实施主要靠当事人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来实施。由法官在断案时对反不正当竞争法予以把握。司法途径为不正当竞争案件的主要处理程序。

1.5 立法目的之差别

二法的立法目的,承担的立法责任也互异。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为消除限制竞争现象,无论是经营者实施之限制竞争行为或是使竞争无法展开之市场结构,以此促进竞争。一言以蔽之,反垄断法的精神是维护竞争自由,而反不正当竞争解决的是竞争行为是否合乎商业伦理问题,竞争者之行为有无道德上的可非难性,是否侵害了其他竞争者权利。换言之,反垄断法保护竞争的程度或强度,而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竞争的质量。反垄断法重在保障市场竞争之自由,防止独占事业滥用其经济优势、联合行为阻碍竞争充分、结合行为妨害竞争自由。而反不正当竞争法则重在维护市场竞争之正当,防止市场竞争过于激烈而导致不公平,有违商业伦理、道德行为的产生。正因为此种差别的存在,在台湾最早有廖义男教授所研拟之采合并立法模式的“公平交易法”草案第1条原规定,明确指定其立法目的为维护有效之营业竞争秩序,确保营业竞争行为之自由及正当,促进经济之繁荣与安定等。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同之处

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虽有较多差别,却也有颇多相近之处。二法一并构成广义的竞争法,皆因二者之间具有许多相同或相通之处。无怪乎,有学者将二者喻为维护竞争秩序的左右翼。首先,无论反垄断法或是反不正当竞争法均以市场竞争关系为调整对象,旨在维护或营造自由和公平的竞争秩序,确保竞争机制正常发挥其作用。如此方能实现竞争之功效,最高效率的配置资源,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其次,二者之间关系密切,旨在维护或营造自由竞争之反垄断法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前提。概言之,一个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只有具备了自由竞争的条件,拥有了竞争的自由空间,法律才可能去保护竞争的正当性,如果经济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自由竞争的条件,客观上无法展开竞争,反不正当竞争法便也缺少了该法规制的对象,即其法律客体,当然也就无存在之必要性。以经济管制时期的俄罗斯和我国为例。完全由国家对整个经济的生产、销售、分配进行计划,实行国家垄断,经济毫无自由可言,于是也就不存在反不正当竞争法。而当两国进行经济改制,大力鼓励竞争时,两国纷纷颁布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即为明证。就此而言,反垄断法居第一位,反不正当竞争法居第二位。然另一方面,若听任竞争之自由,不规制其正当性,势必形成市场之独占、寡占据面,滥用其经济优势,使得市场之竞争空间日益缩减,最终导致竞争自由的消灭。因此,就竞争而言,“竞争播下了毁灭其自身的种子”,在鼓励竞争的情况下,成功的厂商可能达到一种能够防止其他人竞争并因而损害整个市场机制的地位。例如,在某个市场上因竞争而只有一厂商得以立足,除非采取措施对该厂商的行为加以正当性管制,否则其行为就会对经济造成损害。此即为市场势力。经济学家已经指出,市场势力,即市场力量是市场失灵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故谁人滥用自由,则谁人皆无自由。反垄断法保护的竞争自由,必须在反不正当竞争法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易言之,只有在经营者不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条件下,其竞争自由才受到反垄断法的保护。一旦经营者从事了不正当竞争,那么其也就丧失了自由竞争的权利。正因为如此,德国学者Fikentscher提出公式“只有正当的竞争才得自由”。基于伦理判断限制的自由相当于反垄断法的理性原则(rule of reason),是禁止限制竞争的例外。从该公式中也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已密不可分,互为补充,缺一不可。最后,某些行为同时具备了二法所规范行为的性质,既可以是一种限制竞争行为,亦可以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此时发生二法的竞合(后详)。如低价倾销、联合抵制(boycott)、差别待遇等即是。这也说明二法之间在许多方面并不存在着泾渭分明的界限。

虽然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之间存在着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甚至矛盾,但今天人们普遍认为,二法之共性大于个性。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而是反映了市场经济制度下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两项要求。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1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第12条规定,“经营者销售商品,不得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这些行为既可以被视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也可被视为限制竞争的行为或者垄断行为。因为它们不仅具有不合理性,即对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来说显得不公平;而一方面,这些行为如果真正达到损害市场竞争的程度,行为人一般都占有市场支配地位,就成为了垄断行为。可见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一起构成竞争法这个统一的整体秩序,共同承担着维护自由竞争和正当竞争正常运作的任务。结语

综上,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主要内容各不相同。前者主要规制市场中的限制竞争行为,以维护竞争之自由;而后者主要规制市场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以维护竞争之公平。二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应需而生,立法目的、背负立法责任互异。与之相应的,二法之法律性质,价值取向、特点等各不相同。但由于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均是对市场中的竞争行为进行规范,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正常运转,二法功能互补,且在某些行为上发生竞合,故又有其相同之处。

参考文献

[1]杨仁寿.法学方法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徐火明.公平交易法论——不正竞争防止法[M].三民书局,1997.[3]廖义男,刘华美,吴秀明,等.主编.公平交易法施行九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元照出版社,2001.[4]赖源河教授六秩华诞祝寿论文集编辑委员会编.财经法专论[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5]曾陈明汝.专利商标法选论[M].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7.[6]黄茂荣.公平交易法理论与实务[M].台湾植根法学丛书编辑室,1994.[7]郑玉波.民法债编总论[M].三民书局,1977.[8]赖源河审编.公平交易法新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9]周作姗.公平交易法对差别待遇行为之规范[M].行政学院管理委员会,1993.

下载问题儿童和问题行为区别和联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问题儿童和问题行为区别和联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ciocrmplmscmerpmes的联系与区别

    ciocrmplmscmerpmes的联系与区别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至少有四种类型的资产:客户资产、知识型资产、营运资产和有形资产,对应的技术分别是CRM、PLM、SCM、ERP、BPM、MES等。而......

    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一、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 1,含义的不同: 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组织、计划、指挥、监督和调 节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 行......

    形容词副词的区别和联系

    1.什么是形容词 • 形容词是用来修饰或描述名词(或代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和特征的词。 • • • 如:Li Lei is a good student. 李磊是一名好学生。 China is a great......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反对帝国主......

    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的联系与区别

    一、对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的简单认识 新闻策划主要是提炼新闻点。新闻策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策划不单指报道策划,它是对新闻新闻传媒生存的战略规划,包括对传媒的......

    财务与会计的区别和联系

    财务与会计的区别和联系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财务”与“会计”像是一对孪生兄弟,是那样密不可分,经常成对出现。过去,我们有国家统一制定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如“两则两制”......

    浅谈中韩娱乐文化联系与区别

    浅谈中韩娱乐文化联系与区别 随着近几年韩国娱乐文化的迅猛发展,“韩流”一词也已经不足以表现其热度。中国,日本以及东南亚某些国家都已见证这种文化入侵现象。与此同时一大......

    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领导与管理 领导和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表面上看,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差别,人们通常将它们混为一谈。但实际上,两者既有紧密联系,又有很大差异。领导和管理都有着丰富的内容。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