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组织法研究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5 07:01: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行政组织法研究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行政组织法研究读书笔记》。

第一篇:行政组织法研究读书笔记

《行政组织法研究》读书笔记

《行政组织法研究》是由应松年和薛刚凌两位博士所著,由法律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即导论、西方国家行政组织法律制度、行政组织法的基本原则、行政组织法的基本内容、行政主体、行政权、中央行政组织法、地方行政组织法、社会中介组织、行政组织法的立法模式。本文将分别对这十个章节进行叙述。

研究新政组织法的必要性、研究思路、界定、功能与地位。必要性主要有四点:

一、是推进行政组织法制化进程的需要,二、是完善其它行政法律制度的需要,三、是推进行政改革的需要,四、是完善行政法学体系的需要。研究思路主要从西方国家的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我国对其进行的研究入手。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来界定行政组织,具体而言,静态方面,行政组织是行政机关的集合体,而行政机构是行政机关的组成部分;动态方面,主要包括行政主体的建立、行政机关的设置和行政改革,由此,作者将行政组织法具体界定为规范行政组织过程和控行政制行政组织的法,包括行政的基本组织制度、行政权的设置和分配、中央行政组织的设置、地方行政组织的设置、和其他行政组织法律制度等内容,具有融实体法与程序法为一体、宪法性质、组织行政和控制行政的双重性质等性质。行政组织法具有以下几个功能:

1、保障行政组织的过程民主、理性和公正,2、合理设置行政权,3、规范性政治的设置,4、控制行政组织的规模,等等。

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五国的行政法律制度,并总结了新房行政组织法律的特点。关于英国行政组织法律制度,英国行政组织法的渊源主要有中央政府组织法、地方政府组织法和公法人组织法,英国长期以来实行行政分权制度,而行政主体制度是行政分权的法律技术。在英国,行政主体有三类,国家、地方政府和公法人。行政权力集中于内阁和首相手中,但形式上,英王和枢密院仍为最高统治者和最高行政机关,中央各部为内阁下设的职能部门,统一由内阁领导。关于美国行政组织法律制度,美国行政组织法的渊源为美国联邦行政组织法、各州行政组织法等,行政主体主要有联邦、各州、地方政府、和公法人,美国联邦行政组织分为总统、总统办事机构、政府各部和独立机构4部,总统是联邦政府的行政首脑,行政组织的核心,总统办事机构则发挥参谋咨询作用,部是总统之下最重要的行政机关,具有执行性质,而独立管制机构主要有部内的独立机构,它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单独的决定政策;隶属于总统的独立机构,具有跨部的性质;独立的控制委员会,对总统相对独立。按照三权分立原则,美国国会可以授予行政机构行政权。各州行政组织可分为州长和其他行政机关两部分。美国的地方制度由各州创设,地方实行自治。

关于法国行政组织法律制度,法国行政组织法的渊源有国家行政组织法、地方组织法和公务法人组织法,法国法律承认的行政主体主要有国家、地方团体和公务法人三类。国家行政组织设有中央行政机关,包括总统、总理、政府各部和咨询机构等;地方行政机关主要有大区派驻机构、生派驻机构和中央各部在地方的派驻机构。法国现行的地方制度是1985年宪法确定的,宪法规定地方团体实行自治管理。关于法国行政组织法律制度,其渊源主要有联邦行政组织法、各州行政组织法,其行政主体主要有国家、各州、地方政府和其他行政主体,联邦行政组织由联邦总理、联邦各部和联邦行政机构三部分组成。各州的行政组织主要包括各州州长、各部以及其他行政机构三部分。各州行政组织的职权分为两部分,执行联邦法律的权力和执行州法律的权力,德国的地方制度明确规定在《基本法》中,按照《基本法》地方实行自治。关于日本行政组织法,其主要渊源有国家行政组织法、地方行政组织法。日本的行政主体分为三类,即国家、地方公共团体和其他行政主体,日本国家行政组织由内阁、内阁辅助机构、总理府及行政省和审计机关4部分构成。总而言之,西方国家行政组织法律制度具有如下特点:

1、各国宪法都规定了行政组织的基本设置和权限

2、实行行政组织法定员额

3、建立行政主体制度,实行行政分权

4、强调行政组织的结构符合行政管理规律

5、地方组织容议事机关和执行机关于一体

6、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行政组织区确立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的确立必须反映现代宪政精神,遵循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符合行政管理的规律,作为行政组织法中最高层次的规则,基本原则主要有三个,即 依法组织原则、行政分权原则和组织效率原则。依法组织原则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

1、是人民主权的要求

2、是依法行政原则的要求

3、是保障公民权利的需要

4、是形成政府责任的需要,它要求重要的行政组织问题要由宪法和法律加以规范,行政组织法必须公开、明确、稳定,行政组织法必须切实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违反行政组织法要承担法律责任。行政分权主要有两类:不同主体间的分权和同一主体内的分权,确立行政分权原则视为了使政府更好地接近人民,防止权力集中带来专制,减少集中管理带来的风险和创新管理模式,提高行政效率,满足特定公务管理的需要,行政分权的方式有很多种,如,联邦制的形式分权,地方自治的形式分权、公务自治的形式分权、权力下放的形式分权和设置特殊机构的形式分权等。确立行政组织效率原则是一种客观需要,试是实现行政目标的需要,是有效利用管理资源的需要,是行政效益原则的要求,是保护公民权益的需要。它要求行政组织的精简化、系统化和合理化。

行政组织法的基本内容。从我国现有行政组织法的规定来看,其主要内容有法律依据、行政机关的组成、行政机关的设置、行政机关的地位、性质和相互关系、行政机关的职权职责和活动原则等等。我国行政组织法的内容上仍有欠缺,它遗漏了许多重大问题,欠缺民主精神,科学精神不足。作者认为,从应然的教读考虑,行政组织法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组织法涉及的基本概念

2、行政组织法的基本原则

3、行政主体制度

4、行政权的内容与形式

5、中央行政组织法

6、地方行政组织法

7、社会中介组织的形式与职权

8、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

9、行政代理与行政协助

10、行政组织程序制度。

行政主体。作为一个行政主体,应具备以下条件:

1、必须为两人以上的组织体系

2、享有自身的利益

3、存在独立的权利义务

4、具有独立的意志

5、能够独立承担责任。在西方国家,法律通常并不直接界定行政主体,行政主体并不是法律用语,而是法学术语,行政主体是行政权的担当者,且是独立的权利义务主体,行政主体只能有法律创设,具有法人地位和相对的独立性。在不同的国家,由于行政分权和自治的程度不同,各类行政主体所承担的公务范围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国家作为一类特殊的行政主体,其承担的公务主要是涉及全国性的事物或地方难以独立的事务。行政主体具有4类权利,即行政组织设置权,公务组织权,财产收支权,财产管理权。关于行政主体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有行政主体的界定,行政主体的范围,行政主体的职权与职责,行政主体的资格及确认。概括的来讲,行政主体理论研究注重于三方面:谁有权进行管理、谁承担行政活动的责任、谁做行政诉讼的被告。

行政权。作者认为,行政权是指国家或其他行政主体担当的执行法律,对行政事务进行直接、连续、具体的管理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暴力性、执行性、单方性、扩张性。行政权与公民权是对立统一的,行政权的设定受公民权的制约,行政权的行使要有公民权的参与,公民对行政权的侵害有途径获得救济。行政权与立法权都是现代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权受立法权的规范与制约,并对立法权进行渗透。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对行政权进行不同的分类:以行政权内容为标准分为行政事权、财权和组织人事权;以行政权形式为标准,可划分为行政立法权、行政计划权、行政调查权、行政处理权等;一行政权性质为标准可分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和咨询权;以行政权作用范围可分为内部行政权与外部行政权;以行政权内涵为标准,可分为实质意义的行政权和形式意义的行政权;以行政权受法律的约束程度为标准可分为羁束行政权和自由裁量行政权。在理论上,行政权的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行政事权,包括安全保障、发展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保障;财权,包括财政收入权、支出权和管理权;组织人事权,包括行政组织权和人事管理权。行政组织的形式主要有行政立法权、计划权、调查权、处理权、处罚权、强制权、合同、指导权等。行政职权的设定要由一定的标准,即确保个人自由、调节市场、管理必要性、行政权有限扩展,行政权有国家权力机关设定,设定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行政组织法中作原则规定,然后在单行管理法律规定中贵姓具体的行政事权额行政权的形式。另一种是直接为单行法律规定。

中央行政组织法。中央行政组织是国家设置的但当中央行政事务,行使行政职权的中央人民政府及下属行政机关的集合体。按照现行《宪法》和《国务院组织法》的规定,中央行政组织由国务院、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办事机构以及部、委管理的国家局等构成。中央行政组织的权力包含两个层次:中央行政组织的整体权力和中央行政组织中各个行政机关的权力。从行政实践来看,中央中央行政组织的结构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央行政机关的类型,二是中央行政组织的管理层次和幅度。根据其职能,可分为4中类型,即决策领导机关,执行机关,监督机关和咨询机关。在管理层次上,必须遵循层次均衡化的原则,管理幅度也必须适当。行政组织的规模涉及两项内容,一是行政机关的数量以及行政机关内设机构的数量,二是公务员的总定额,中央行政组织的规模应与其承担的职能相适应。目前,我国中央行政组织法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宪法中的规定、法律的规定和行政法规的规定。

地方组织法。地方组织法是设定地方制度,规范地方组织的法律规范的总成称。包括地方制度和地方组织。西方国家地方制度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点:实行地方自治,地方自治受立法和司法保障,地方自治受国家监控,地方自治日趋复杂。肃然西方国家都实行地方自治,但又各有特色:地方自治团体的法人性质不同,地方自治团体的组织不同,授权方式不同,国家对地方自治的监督手段不同。我国地方组织设有地方各级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派出机关和派出机构。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只是国家在地方的分治区,不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由我国的地方性质举得那个,地方行政组织同样不具有独立地位,而属于国家组织的范畴。地方分权表现为地方权力机关的存在、地方官员由地方选举产生、地方有相对独立的权利,地方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如地方权力不发达、民主程度高、行政官员唯上不为民、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央对地方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的地方制度不为法律控制等,主是由于观念、官治传统和计划体制等的影响。地方制度的发展目标为法律分权制,包含以下内容,形式上,通过法律来规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明确地方的法律地位、事权和权限范围;内容上,一方面扩大地方的自主权,另一方面要加强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在保障机制上,首先要确立法院作为最后保障机关,其次,还可以设置其他的程序,以确保中央和地方都在自己的全县范围内活动。

社会中介组织。社会中介组织是指存在于政府与个人之见,以自治为核心,承担部分公共行政智能的非政府组织。它的存在是现代公共管理的需要,是提高管理效率的需要,是民主参与、市民自治的需要,是社会利益多元化发展的需要,是控制行政权的需要。社会中介组织可分为社区组织(居委会和村委会)、行业组织、职业协会、农业合作社、技术性监督机构、公证和仲裁机关、利益团体等。与政府的关系表现在三方面:管理关系、协助关系和制约关系;与其成员的关系为服务关系、管理关系和利益代表关系。它具有自治权、公共行政权等。如何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应当合理界定社会中介组织的活动领域,加快社会中介阻止立法,积极推进社会中介组织的改革试点等等。

行政组织法的立法模式。行政组织法的立法模式包括目标模式、主体模式、程序模式、载体模式等多种。其中目标模式主要由三种,民主目标模式、效率目标模式和民主与效率并重模式。主体模式主要有集权模式和分权模式。程序模式主要有立法模式、行政模式和社会参与和立法并重模式。载体模式主要有两种,即单一立法模式和多元立法模式。我国的行政组织立法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目标模式不明确,主题模式不合理,程序模式不民主,载体模式不科学等等。从行政组织法的基本精神来看,在立法模式上可做以下选择:民主与效率并重的目标模式,分权的主体形式,社会参与和立法并重的程序模式和多元立法的载体模式。除修宪外,完整的行政组织法规体系应包含四个层次,制定《行政组织基本法》;三部法律:

《国务院组织法》和《中央行政机关设置标准法》、《地方基本法》、《社会中介组织法》;在三类法律下进一步立法;在第三层次下,由国务院以及地方根据具体情况 作进一步的规定。

第二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第一条为了保障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第三条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第四条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指导、支持和帮助村民委员会开展工作。

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

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

第五条村民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一)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尊重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维护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承包经营户、联户或者合伙的合法财产权及其他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三)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管理本村财务

(四)编制并实施本村建设规划,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五)教育村民爱护公共财产,依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六)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以及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督促村民遵守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维护村民合法权益;

(七)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八)调解民间纠纷,促进村民之间、村与村的团结和家庭和睦;

(九)协助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社会稳定;

(十)召集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执行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决议;

(十一)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意见、建议和要求;

(十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六条村民委员会根据村民居住状况,人口多少,按照便于群众自治的原则设立。

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由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经村民会议表决通过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七条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确需停止村民委员会成员工作的,必须依法进行。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届满应当及时举行换届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连选连任

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妇女应当有适当的名额,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村民居住的村应当有人数较少的民族的成员。村民委员会的选举,按照《安徽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进行。

第八条村民委员会可以按照村民居住状况、人口数量、历史沿革分设若干村民小组。

村民小组组长由村民小组会议推选、撤换。村民小组组长的任期与本届村民委员会任期相同,可以连选连任。

第九条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联名,可以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罢免要求应当提出罢免理由。被提出罢免的村民委员会成员有权提出申辩意见。村民委员会应当在三十日内召开村民会议,投票表决罢免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须经有选举权的村民过半数通过。

村民委员会逾期不召开村民会议投票表决罢免要求的,由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督促村民委员会召集村民会议投票表决。

第十条村民会议由本村十八周岁以上的村民组成。召开村民会议,应当有本村十八周岁以上村民的过半数参加,或者有本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户代表参加。人数较多、居住分散的村,可以同时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或者分片召开。村民会议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通过。村民会议可以邀请驻在本村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群众组织派代表列席。村民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有十分之一以上的村民或者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

第十一条村民会议行使下列职权:

(一)制定、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

(二)审议村民委员会工作报告、村财务收支情况报告,评议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工作;

(三)罢免、补选村民委员会成员;四)撤销或者改变村民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五)撤销或者改变村民代表会议不适当的决定;

(六)讨论决定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

第十二条涉及村民利益的下列事项,村民委员会必须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

(一)村发展规划;

(二)村发展计划;

(三)农业税附加、农业特产税附加的使用;

(四)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数及补贴标准;

(五)从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

(六)兴修水利、修建村道路等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和用工方案;

(七)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及村公益事业的建设承包方案;

(八)村民的承包经营方案;

(九)宅基地的使用方案;

(十)计划生育指标的安排;

(十一)村民会议认为应当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涉及村民利益的其他事项

第十三条人数较多或居住分散的村,可以推选产生村民代表。村民代表由村民按每五户至十五户推选一人,或者由各村民小组推选若干人。村民代表总人数不得少于三十人。村民代表每届任期与本届村民委员会任期相同。村民代表由原推选的户或村民小组撤换。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代表。

第十四条人数较多或者居住分散的村,村民会议可以授权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中第(一)、第(七)、第(八)项以外的事项。对村民会议未授权的事项,村民代表会议可以进行讨论,提出意见,但不作决定。

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必须有五分之四以上代表参加,所作决定应当经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且不得与村民会议的决议、决定相抵触。

第十五条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

第十六条村民委员会实行村务公开制度。村民委员会应当设立村务公开栏,及时公布下列事项,其中涉及财务的事项至少每三个月公布一次:

(一)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及其实施情况;二)村财务收支详细情况;

(三)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情况;

(四)国家投入的扶贫、农业开发、以工代赈等资金的使用情况;

(五)征用土地和宅基地审批情况;

(六)公益事业筹资筹劳的使用情况;

(七)农户承担的税额及上缴情况;

(八)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情况;)涉及本村村民利益和村民普遍关心的其他事项。村民委员会应当保证公布内容的真实性,并接受村民的查询。

第十七条村民委员会不及时公布应当公布的事项或者公布事项不真实的,村民有权向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反映,有关政府机关应当负责调查核实,督促公布;经查证确有违法行为的,有关人员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八条村民委员会决定问题,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村民委员会进行工作,应当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听取不同意见,坚持说服教育,不得强迫命令,不得打击报复

第十九条村民委员会成员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办事公道,作风民主,廉洁奉公,热心为村民服务。

第二十条村民委员会根据需要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文教卫生、计划生育等委员会,并确定其组成人员。人口较少的村,可不设下属委员会,由村民委员会成员分工负责有关工作

村财务人员可以由符合条件的村民委员会成员兼任。无人兼任的,由村民委员会提名,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第二十一条《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本办法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民政部门负责日常工作。第二十二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保证《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本办法在本行政区域内实施,保障村民依法行使自治权利。第二十三条本办法自一九九九年二月一日起施行。

第三篇: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19861202(颁布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1.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2.1983年9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修正

3.1986年12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人民检察院行使职权的程序

第三章 人民检察院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的任免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检察院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第二条 【检察院序列】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军事检察院等专门人民检察院。(1983年9月2日修改)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分为:

(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分院,自治州和省辖市人民检察院;

(三)县、市、自治县和市辖区人民检察院。

省一级人民检察院和县一级人民检察院,根据工作需要,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可以在工矿区、农垦区、林区等区域设置人民检察院,作为派出机构。

(1983年9月2日删去第四款)

专门人民检察院的设置、组织和职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另行规定。

第三条 【检察院组织】各级人民检察院设检察长一人,副检察长和检察员若干人。检察长统一领导检察院的工作。

各级人民检察院设立检察委员会。检察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在检察长的主持下,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如果检察长在重大问题上不同意多数人的决定,可以报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

第四条 【检察院职能】人民检察院通过行使检察权,镇压一切叛国的、分裂国家的和其他反革命活动,打击反革命分子和其他犯罪分子,维护国家的统一,维护无产阶级专政制度,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教学科研秩序和人民群众生活秩序,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人民检察院通过检察活动,教育公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自觉地遵守宪法和法律,积极同违法行为作斗争。

第五条 【检察院职权】各级人民检察院行使下列职权:

(一)对于叛国案、分裂国家案以及严重破坏国家的政策、法律、法令、政令统一实施的重大犯罪案件,行使检察权。

(二)对于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进行侦查。

(三)对于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逮捕、起诉或者免予起诉;对于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四)对于刑事案件提起公诉,支持公诉;对于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五)对于刑事案件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狱、看守所、劳动改造机关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第六条 【保障公民权利】人民检察院依法保障公民对于违法的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控告的权利,追究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人的法律责任。

第七条 【检察院工作方式和职责】人民检察院在工作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调查研究,重证据不轻信口供,严禁逼供信,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各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人员,必须忠实于事实真象,忠实于法律,忠实于社会主义事业,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第八条 【适用法律平等】各级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权,对于任何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有任何特权。

第九条 【独立行使检察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十条 【检察院之间及与人大的关系】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第二章 人民检察院行使职权的程序

第十一条 【侦察、公诉】人民检察院发现并且认为有犯罪行为时,应当依照法律程序立案侦查,或者交给公安机关进行侦查。侦查终结,人民检察院认为必须对被告人追究刑事责任时,应当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认为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应当将原案撤销。

第十二条 【批准逮捕】对于任何公民的逮捕,除人民法院决定的以外,必须经人民检察院批准。

第十三条 【决定是否起诉】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要求起诉的案件,应当进行审查,决定起诉、免予起诉或者不起诉。对于主要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可以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

人民检察院发现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有违法情况时,应当通知公安机关予以纠正。

第十四条 【复议与复核】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的案件所作的不批准逮捕的决定、不起诉或者免予起诉的决定,公安机关认为有错误时,可以要求人民检察院复议,并且可以要求上级人民检察院复核。上级人民检察院应当及时作出决定,通知下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执行。

第十五条 【支持公诉、监督审判】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由检察长或者检察员以国家公诉人的身份出席法庭,支持公诉,并且监督审判活动是否合法。

第十六条 【补充侦查】人民检察院起诉的案件,人民法院认为主要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有违法情况时,可以退回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或者通知人民检察院予以纠正。第十七条 【上诉抗诉】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于本级人民法院第一审案件的判决和裁定,认为有错误时,应当按照上诉程序提出抗诉。

第十八条 【审判监督抗诉】最高人民检察院对于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于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应当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审理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必须派人出席法庭。

第十九条 【监督执法】人民检察院发现刑事判决、裁定的执行有违法情况时,应当通知执行机关予以纠正。

人民检察院发现监狱、看守所、劳动改造机关的活动有违法情况时,应当通知主管机关予以纠正。

第三章 人民检察院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的任免

第二十条 【机构设置】最高人民检察院根据需要,设立若干检察厅和其他业务机构。地方

各级人民检察院可以分别设立相应的检察处、科和其他业务机构。(1983年9月2日修改)第二十一条 【最高检察官的产生办法】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

第二十二条 【省级检察官的产生办法】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和人民检察院分院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1986年12月2日修订)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任免,须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1983年9月2日修改)

第二十三条 【其他检察官的产生办法】自治州、省辖市、县、市、市辖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由自治州、省辖市、县、市、市辖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

自治州、省辖市、县、市、市辖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任免,须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1983年9月2日修改)

第二十四条 【派出机构检察官的产生办法】省一级人民检察院和县一级人民检察院设置的工矿区、农垦区、林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均由派出的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

第二十五条 【检察长的任期】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任期,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

第二十六条 【检察官的撤换】全国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建议,可以撤换下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副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委员。第二十七条 【助理检察员、书记员和法警】各级人民检察院设助理检察员和书记员各若干人。经检察长批准,助理检察员可以代行检察员职务。书记员办理案件的记录工作和有关事项。

助理检察员、书记员由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任免。

各级人民检察院根据需要可以设司法警察。

第二十八条 【人员编制】各级人民检察院的人员编制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另行规定。

第四篇:国务院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令(五届第1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1982年12月10日通过,现予公布施行。

委员长 叶剑英

1982年12月1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

(1982年12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1982年12月1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令第十四号公布施行)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国务院的规定,制定本组织法。

第二条 国务院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总理领导国务院的工作。副总理、国务委员协助总理工作。

第三条 国务院行使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的职权。

第四条 国务院会议分为国务院全体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全体会议由国务院全体成员组成。国务院常务会议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总理召集和主持国务院全体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必须经国务院常务会议或者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决定。

第五条 国务院发布的决定、命令和行政法规,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的议案,任免人员,由总理签署。

第六条 国务委员受总理委托,负责某些方面的工作或者专项任务,并且可以代表国务院进行外事活动。

第七条 国务院秘书长在总理领导下,负责处理国务院的日常工作。

国务院设副秘书长若干人,协助秘书长工作。

国务院设立办公厅,由秘书长领导。

第八条 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的设立、撤销或者合并,经总理提出,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

第九条 各部设部长一人,副部长二至四人。各委员会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二至四人,委员五至十人。各部、各委员会实行部长、主任负责制。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领导本部门的工作,召集和主持部务会议或者委员会会议、委务会议,签署上报国务院的重要请示、报告和下达的命令、指示。副部长、副主任协助部长、主任工作。

第十条 各部、各委员会工作中的方针、政策、计划和重大行政措施,应向国务院请示报告,由国务院决定。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决定,主管部、委员会可以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

第十一条 国务院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和精简的原则,设立若干直属机构主管各项专门业务,设立若干办事机构协助总理办理专门事项。每个机构设负责人二至五人。

第五篇:课题研究读书笔记

研究数据的收集方法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读书摘录

前言:心理学与教育科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就目

前而言,我们教育学科的研究存在着与时不俱进的现状。究其原因,研究方法的不足是很大的一个原因,这与我们长期以来对研究方法本身的重视、探讨不够有着直接的关系。读了董奇博士的《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我从中得到了很多的体会。本书是以心理与教育研究的完整过程为主线,通过全面、系统的阐述,让读者对心理与教育研究有了整体的认知。鉴于笔者的工作实际,现将本书中的研究数据的收集方法这一块进行读书摘录,毕竟这是我们研究的重心所在。

索引:董奇著;《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第1版。

原文摘要:

研究数据的收集方法是本书的核心内容,着重介绍和探讨心里与教育科学研

究中收集数据的各种方法。从第七章至第十章分别介绍研究中最常用的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和测验法等方法,着重讨论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观察法:

1、概念:

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观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客观对象(如人的各种心理活动、行为表现等)并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2、特点:

第一、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收集资料的活动。

第二、观察室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在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的,这使得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者能够考察对象在日常现实生活、学习等活动中的真实、典型的和一般的心理行为表现。

第三、观察的对象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事实现象,具有直接性。

第四、观察是在一定的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其结果的解释也是以有关理论为前提的。

第五、观察总是借助于一定的观察工具。

3、观察法的类型:

(1)、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2)、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

(3)、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

(4)、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

(5)、叙述观察、取样观察和评价观察。

4、观察法的设计:

(1)明确观察目的;(2)、确定观察内容;(3)、选择观察策略;(4)、制定观察记录表;(5)、训练观察人员。

5、观察策略:

(1)、参与观察策略;(2)、时间取样观察策略;(3)、事件取样观察策略;

(4)、行为核查表策略。

在观察策略的实施中,作者又从概念、使用条件、实施步骤和评价等方面给予详尽的分析。

6、观察法的优点及局限性:

优点:

(1)、可以在现象或行为发生的当时进行现场观察;

(2)、能够得到不能直接报告或报告可能失实的材料;

(3)、在研究对象不配合的情况下,访谈、问卷法等实施有很大困难,这时可用观察法收集资料;

(4)、采用特殊设计(单向透视玻璃),或在特殊环境(参与观察情景)中,观察者的隐蔽性可是其在最自然的状态下观察被试行为与活动,并由此得到其他方法不能得到的这是资料;

(5)、其他研究方法多以被研究者自陈的方式进行,他们所收集的资料可能会因被研究者本身的偏见或观察错误或期待效应二受影响,降低信度。

局限性:

(1)、观察资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观察者本人的能力水平、心理因素影响;

(2)、许多心里与教育科学研究所希望观察的行为经常是不能预先测知的,因此采用现场观察有时难以凑效;

(3)、有些观察活动可能会影响被观察者的正常行为,导致观察结果失真;

(4)、观察法的运用需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较多的时间;

(5)、观察设计的要求较高,表现在观察法的信度和效度较难保证。

二、访谈法:

1、概念: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的方式来收集对方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2、特点:

(1)、整个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被访谈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过程。

(2)、访谈法具有特定的科学目的和一整套设计、编制和实施原则。

3、访谈法的类型:

(1)、结构访谈和非结构访谈;

(2)、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3)、一般访谈和特殊访谈;

(4)、个人访谈和集体访谈。

4、访谈法的设计:

(1)、详细说明访谈的目的与变量;(2)、访谈问题形势的设计;(3)、具体访谈问题的编制;(4)、访谈问题反应方式的选择;(5)、访谈与访谈设计的修订;

(6)、访谈人员的选择。

5、访谈法实施过程与技巧:

(1)、访谈前的准备工作;(2)、接近访谈对象;(3)、对付拒绝的技巧;(4)、谈话与提问的技巧;(5)、追问的技巧;(6)、访谈的记录;(7)、访谈结束与再次访谈;(8)、访谈结果的整理。

6、访谈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优点:

(1)、有利于心理、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2)、能灵活地有针对

性地开展资料收集工作;(3)、可以保证收集到的研究资料具有较高的可靠性;(4)、访谈法的适用范围广。

局限性:

(1)、访谈法的准确可靠性会受到研究者素质的影响。(2)、某些问题不宜进行访谈;(3)、与其他方法比,访谈法费时、费力、费财;(4)、访谈法获得的资料难以量化。

三、问卷法:

1、概念:

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研究对象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2、特点:

(1)、问卷法的标准化程度一般较高,是严格按照统一设计和固定结构的问卷进行的研究。

(2)、问卷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大量的资料。

在我们的实际研究中,问卷法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它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特殊重要的作用。

3、问卷法的类型:

(1)、结构问卷和无结构问卷;

(2)、发送问卷、访问问卷和邮寄问卷;

4、问卷的一般结构与设计步骤:

一般结构:(1)、题目、前言和指导语;(2)、问题和答案;(3)、结束语。设计步骤:(1)、准备;(2)、初步设计;(3)、试用和修改。

此外,问题的选择与设计也是问卷的重心所在。

5、问卷法的实施:

(1)、被试的选取;(2)、分发问卷;(3)、回收问卷;(4)、结果处理与分析。

6、问卷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优点:

(1)、问卷内容客观统一、处理分析方便;(2)、节省人力、时间和经费;

(3)、匿名性强,回答真实;(4)、样本大;(5)、研究间接化,相互作用效应小。

基于问卷法的优点,在目前心里与教育科学研究中,问卷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将是我在进行课题研究中着重运用的方法。

局限性:

(1)、灵活性不强;(2)、指导性低;(3)、深入性不够。

四、测验法:

1、概念:

测验法就是通过心理与教育测验来研究心理与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即用一套标准化题目,按规定程序,通过测量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资料。

2、特点:

(1)、间接性;(2)、相对性;(3)、客观性。

3、测验法的类型:

(1)、按测验的功能分:有能力测验、学绩测验和人格测验;

(2)、按测验的方式分:个别测验、团体测验;

(3)、按测验的材料分: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

(4)、按测验的目的分:描述性测验、诊断性测验和预测性测验;

(5)、按测验的运用分:教育测验、职业测验和临床测验。

4、测验的编制:

(1)、拟定测验编制计划;(2)、编选测验项目;(3)、试测和分析;(4)、编排制表;(5)、建立常模;(6)、鉴定测验。

5、国内常用心理与教育测验:

(1)、能力测验:中国比内测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和瑞文测验;

(2)、人格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量表。

6、测验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优点:

(1)、测验法的量表编制十分严谨,效果准确可靠;

(2)、测验法是一种定量化程度很高的方法,施测容易控制,结果处理方便;

(3)、测验法是一种方便省力的方法;

(4)、测验法有建立好的常模。可以直接进行对比研究;

(5)、测验法的研究类型很多,可适应不同研究目的的需要。

局限性:

(1)、测验法难以进行定性分析;(2)、测验法难以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使用灵活性差;(3)、测验法对研究者有较高要求;(4)、测验法难以排除一些非人为因素的干扰。

作者观点:

在研究数据的收集方法这一模块中,作者集中介绍了数据收集常用的方法,通过对各种研究方法的详尽说明,目的是呈现给读者以研究的广角度认知,在本书中作者介绍的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和测验法各有独自的特点,并通过各种理论性分析,让读者有了深层的认知。作者更着重强调,在实际运用中要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才能将研究作用最大化。

本人观点:

通过对本书的研读学习,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收集方法认知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加深。个人认为本书着重从理论上来阐述研究的收集方法,让读者在理论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的一线工作者研究主要以心里与教育科学实际为重心,在研读本书的过程中,发现作者关于实际应用的例子相对来说偏少,这是本人通过研读留下的最大的遗憾。

总结:

在研读学习《心理与教育研究的方法》之后,对于研究的方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对本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本书自始至终以心理与教育研究为主线,全面系统的介绍了研究的方方面面,让读者在理论上得以升华;

2、本书的理论性强,通过严谨的专业术语和深度的细节剖析,形成了一整串知识链,环环相扣,对读者的学习有了正确引导;

3、特别是详尽的学习研究的收集方法之后,发现作者在各种方法的阐述上有着明显的专业素养,对实际研究的导向作用是相对明显的。

因此,在研习本书之后,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认知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下面的课题研究中,我将以现今学习的理论知识为导向,调整课题研究的方法,做到科学研究,结合工作的实际让我的研究工作能够顺利的完成。

下载行政组织法研究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行政组织法研究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治与行政读书笔记

    《政治与行政》 —读书笔记 在国家的主要功能一章中,开篇讨论了法外制度和法定制度的关系。古德诺提出,大多数研究政府问题的著述者,都倾向于考察法定的正式政府组织。但这种......

    读书笔记-行政强制法★

    学习《行政强制法》的心得体会近期,XX工商局组织开展了读书学习活动。为了读书学习和工作生活能结合的更紧密,局里还特意推荐了《条文理解与适用》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

    行政绩效读书笔记5篇

    读书笔记 ——行政绩效 提高行政绩效是政府管理的重要目标。因此行政绩效也是人们的研究重点,但是虽然很多著作讲的都是同一个内容,但不同的书,侧重点也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的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一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央研究院组织法[最终版]

    中央研究院組織法 中華民國17年11月9日國民政府公布 中華民國24年5月27日、25年11月6日、32 年11月17日、36年3月13日、43年12月28 日、79年1月24日、90年10月17日華總一義......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一章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第一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有关规定召集。每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

    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模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中国人大网 浏览字号:小 中 大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1954年9月2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一九七九年七月一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根据一九八三年九月二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