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协调委员会成立的前后
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协调委员会成立的前前后后
为贯彻全省、全市行政审判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法院领导对南阳法院行政审判工作提出的要求,把握机遇开创我市行政审判工作的新格局,中院行政庭全体同志在宋黎晓副院长的领导、闫林庭长的带领下,群策群力,多方联络、克服困难,成功地完成了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协调委员会的各项筹备工作,最终为市委、市政府成立我市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协调委员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月中旬,全省法院行政审判法官培训、座谈暨工作会议在省法官学院召开。会议传达了高法院对行政审判工作的新精神、安排部署了省法院对行政审判工作的新要求,与会有关领导尤其指出了洛阳行政争议协调委员会的做法值得各地法院参考。我院宋黎晓副院长和行政庭闫林庭长参加了此项会议,并及时将会议精神上报中院党组,引起了党组成员们的高度重视。
四月二十八日,南阳中院召开了全市行政审判工作会议,省法院副院长孙振民同志、行政庭长孙同占同志亲临会议指导。中院党组成员、各部门负责人、各县市区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行政庭庭长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确立了“积极稳妥、依法受案”的行政审判工作方针,省法院孙振民副院长尤其指出要完善人民法院与行政机关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再次为我市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委员会的成立铺垫了道路。
五月伊始,行政庭确定了成立南阳市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委员会的工作思路,并为此召开了专门的研讨会,闫林庭长与行政庭同志们一道从该委员会的名称、委员会的组成、委员会的设置及职责进行了热烈深入地讨论,并草拟了《南阳市成立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委员会通知》。随后一周的时间里,闫林庭长与李国祥同志不畏辛劳,来回奔波于市委、市政府各个部门,组织协调,广泛联系,想尽一切办法,最终赢得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随着《中共南阳市委、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南阳市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协调委员会的通知》的出台,标志着我市行政审判工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六月是忙碌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行政庭全体同志们依然是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全市纪念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20周年暨征求市直行政机关意见座谈会马上就要召开,而这次会议也必将为我市行政审判事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第二篇:推进依法行政化解行政争议材料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着力化解行政争议
坚持依法行政是实现法治政府、坚持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也是有效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构建和谐社会一系列重大决定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市正处在沿海开发大发展、大建设的关键时期。社会格局不断变动,利益分配不断调整,群众法制意识不断提升,行政争议不断显现。引起行政争议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决策不当,违法行政,执法不公,执法不当等等。从根本上来讲,是广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意识、能力和水平不高。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还未完全到位。近年来,我办紧紧围绕建设法治某某市,法治政府这个目标,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有效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为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为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所采取的举措
(一)着力提升依法行政观念。防止因错误观念引发行政争议。法制观念是依法行政的思想保障。近年来,我办从领导干部、行政执法人员和社会公众等层面着手,通过学习、培训、宣传教育,正确引导等多种方式,着力提升依法行政观念。一是着力提升领导干部依法履职观念和能力。将依法行政写入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并对下依法行政工作进行布署安排。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努力把依法办事的要求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各个层
及群众切身利益、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召开论证会60余次。同时,实行重大行政决策及规范性文件实施情况评价制度,规范性文件3年清理制度。截止2009年12月,对20余项涉及民生的行政决策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价。2009年,结合机构改革,向社会公布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55家,并对1979年以来的1645件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决定继续有效的568件,自行失效的1009件,需要修订的68件。坚持“开门立法”,逐步实现规范性文件制定听证公示常态化。推行规范性文件5年有效期制度。
(三)全面推进政府信息公开。防止因信息不对称引发行政争议。信息不公开,行为不透明是引发行政争议的一个重要诱因。近年来,我市已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长效机制。形成了政府信息公开责任制、考核评议制、责任追究制、报告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基本形成政府信息主动公开为常态,依申请公开为例外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公开的内容逐步丰富,公开的范围逐步扩大,公开的形式更加便捷。在市档案馆、图书馆、大型广场等公共场所设臵政府信息公开栏,配备信息查阅工具,方便群众查阅。为群众获取政府信息,了解有关情况,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提供了便利,(四)全面推行“公开审案”。防止因暗箱操作引发行政争议。自2007年开始,连续多年在开展“阳光执法、公开办案”活动。制定《某某市部分市级行政执法机关“公开审案”工作实施方案》,着重开展四个方面的工作:(1)对内公开,调查取证与审核决定相互分离,建立行政处罚集体讨论机制。(2)对外公开,面向社会听取专家的意见,形
(七)大力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防止因行政行为不规范引发行政争议。为解决行政机关权力不清,职责不明,行为不规范的问题,织全市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全面、详尽地梳理行政执法依据,依法界定、分解落实行政执法职权,列出行政权力“清单”。将行政执法职权分解落实到各个执法岗位,明确执法程序、标准、时限和责任,并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信息公开栏等形式向社会公示,建立行政执法信息化平台、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机制、行政执法职权动态调整机制。
(八)全面加强行政效能建设。防止因效能低下引发行政争议。着力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市级行政审批项目先后进行3次清理,调整取消行政审批事项30余项,取消和停止征收行政事业性收费61项,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向县区下放审批权力,审批效能大幅度提高。推进四级便民服务网络建设向纵深发展。市级拥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共52家,进驻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41家,进驻率达到78.85%。发展和改革、经贸等部门已全部进驻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市级部门共拥有行政审批事项450项,进入行政审批服务中心379项,应进入率达到84.22%。发展和改革、经贸等部门的审批事项进入率达到100%。2009年,审批大厅共办结各类审批服务事项209348件,其中承诺件13841件,承诺件提前办结11253件,提前办结率达81.3%。进一步完善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功能,大厅窗口办件零超期、零投诉,群众办事满意率达到99%以上。
(九)始终坚持“复议为民”。切实为争议解决提供公
在。
2、行政执法水平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一项重要的职能,是行政机关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方式。同时,执法活动直接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执法水平的高低,执法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认识和评价,直接关系着政府的形象和法律的权威。当前行政执法问题突出的表现:一是重复执法,多头执法,执法扰民现象严重。二是行政执法“利益化”严重。导致一些部门之间有利争着上,无利躲着走,争管辖,争权利,争罚款,争收费。三是普遍存在行政执法轻程序现象。有的行政执法人员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不履行事先告知义务,有的不告知行政执法相对人获得法律救济的途径,有的该适用普通程序的,却适用了简易程序等等。四是行政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学历普遍不高。存在随意执法,野蛮执法,滥施处罚现象严重。
3、行政权力监督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前,虽然我国的法律对行政权力设立了法制监督,层级监督,审计监督,司法监督等监督方式,但在行政权力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还缺乏有效的监督方式。法制建议书,司法建议书的执行力还没有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发挥。依法行政考核结果还未能完全与领导干部的任用挂钩。而普通民众相对于行政机关来说处于弱势地位,很难对行政权力的行使进行监督。
三、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市正处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许多新的复杂问
懈。做到日常宣传与集中宣传相结合,向领导干部宣传和向群众宣传相结合。在宣传过程中,注意宣传利用法律法规解决行政争议的基本知识,宣传法律手段在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成效和作用,宣传行政复议制度“便民”、“利民”的精神实质,宣传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定纷止争、案结事了”的社会效果。利用报刊、网络、广播电视、宣传册等多种形式,最大程度地引导群众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表达利益诉求,理性解决行政争议。同时,加大对领导干部相关法律知识培训力度,增强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增强运用法律手段妥善处理行政争议的能力。
(二)健全完善依法行政制度。制度是依法行政的基础,是行政行为的准则。一是健全完善行政决策程序制度。进一步完善并落实重大决定集体决策制度、听证制度、公示制度、专家咨询制度、评价制度等。二是完善行政执法工作制度,确保行政行为法治化。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合法性审查制度。进一步推进新一轮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行政执法信息化平台、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机制、行政执法职权动态调整机制,全力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三是完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实施程序制度。明确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案件从立案、合议、案件资料审查、执行和归档等环节的时限,及工作人员在相关环节应承担的责任。
(三)建立行政争议协调机制。整合多方力量,形成部门联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局面,实现对行政争议多层次,多形式,广角度的解决机制。一是加强与信访部门、社会矛盾调处中心的沟通协调。及时将可以通过行政复议解决
体制机制。各级行政复议机关都要高度重视行政复议体制和机制创新。充分发挥行政复议不收费、高效便捷解决问题的优势,并将行政复议制度化的优势变成实际处理社会矛盾的具体优势。努力形成政府主导、专业保障、社会参与的工作体制,探索和完善行政复议审理机制,把提高行政复议案件办理质量放在首位,灵活运用书面审理、公开听证、实地调查等审理方式,加大和解和调解的力度,化解矛盾,平衡利益,真正做到“案结事了”。要研究探索相对集中行政复议审理权,集中人力、集中收案、集中办理行政复议案件。三是加强对行政复议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切实提高行政复议的质量和效果。从行政复议案卷评查入手。对县区和市直机关的行政复议案件受理、办理程序、办案质量和案卷档案管理等情况进行评查,对优秀案卷和较差案卷进行通报。同时严格行政复议工作在软环境中的考核,对不依法履行行政复议职责,不依法受理、办理行政复议案件和办错案的单位予以扣分。
(五)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必须打造一支政治硬,作风正,业务强,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一是严把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准入关。坚持“执法领证,领证必考”的原则,由法制部门统一组织考试。并逐步探索提升行政执法队伍素质的新模式,新机制。二是要疏通“出口”,对严重违法执法人员,坚决清除出行政执法队伍。三是抓好对现有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意识。
(六)强化依法行政监督考核。监督是保障,考核是手
1要广大领导干部着力增强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文化、社会事务及妥善处理矛盾问题的能力,严格依法行政,不断提高行政管理的公信力、执行力。完善政府行政决策机制,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制度,严格行政执法。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推动各级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依法行政,才能从源头上有效地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
第三篇:第十三讲 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第十三讲 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第1题】1997年中国共产党()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1.0分)
答:A:十五大B:十六大C:十五届三中全会D:十八大
标准答案A
【第2题】目前,我国已经制定法律()余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1.0分)答:A:100B:200C:300D:400
标准答案B
【第3题】法制宣传主要面向(),目的是让民众知法、懂法,进而守法。(1.0分)
答:A:社会团体B:机关工作人员C:在校学生D:社会公众
标准答案D
【第4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经建立了多元化的()。(1.0分)
答:A:纠纷化解制度B:和谐社会C:法治社会D:法律制度
标准答案A
【第5题】目前,由我国()化解行政纠纷与民事纠纷。(1.0分)
答:A:行政机关B:社会团体C:民间组织D:社区委员会
标准答案A
【第6题】当前,我国的社会纠纷主要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1.0分)
答:A:纠纷发生率高B:综合性纠纷多C:纠纷发生后难解决D:群体性纠纷多
标准答案ABD
【第7题】行政机关化解纠纷的制度主要有:()。(1.0分)
答:A:行政复议B:行政调解C:行政仲裁D:行政裁决和信访
标准答案ABCD
【第8题】在当下中国,主要有以下几种纠纷辅助化解制度:()。(1.0分)
答:A:公证制度B:律师制度C:司法鉴定制度D:基层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制度
标准答案ABCD
【第9题】为了确保纠纷化解制度能够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纠纷,所有的纠纷化解制度都必须满足哪几项基本要求?()(1.0分)
答:A:公正性B:普遍性C:法律性D:司法最终性
标准答案ABCD
【第10题】与法院相比,行政机关在化解纠纷方面至少具有以下优势:()。(1.0分)
答: A:专业性B:高效性C:灵活性D:低成本
标准答案ABCD
【第11题】和谐社会应当致力于在从源头上减少纠纷产生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完善的纠纷解决制度来公正、及时、妥善地解决所有纠纷。(1.0分)
标准答案对
【第12题】我国当前的纠纷预防和化解制度大致包括纠纷预防制度、纠纷化解制度和纠纷辅助化解制度三个组成部分。(1.0分)
标准答案对
【第13题】行政复议是经行政相对人申请,由复议机关对原行政行为进行重新审查并作出复议决定的一项制度。(1.0分)
标准答案对
【第14题】行政调解既是一项独立的纠纷化解制度,可以单独化解民事纠纷和行政纠纷,又是一项附随的纠纷解决制度,可以在行政复议、行政裁决、行政仲裁、行政诉讼等程序中先使用调解,如果调解不成功,再作出复议决定或裁决。(3.0分)
标准答案错
【第15题】行政仲裁,是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下设的专门机构以中立者身份,依法裁断与合同有关的民事纠纷的制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机关逐步减少了对市场活动的宏观干预。(2.0分)
标准答案错
【第16题】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作为中立的第三方化解行政纠纷或者与合同无关的民事纠纷的一项制度。由行政机关裁决民事纠纷在我国比较常见,诸如专利强制许可使用费裁决、土地草原等自然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纠纷裁决、城市房屋拆迁裁决和国有资产产权裁决等。由行政机关裁决行政纠纷在我国主要是指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裁决。(1.0分)
标准答案对
【第17题】信访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向信访工作机构提出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一项纠纷化解制度。(1.0分)
标准答案错
【第18题】我国于1994年开始将仲裁委员会定性为社会组织,确立了仲裁委员会的中立地位,并且充分保障仲裁程序中当事人的自主性。(1.0分)
标准答案对
练习题有
【第一题】下列关于最终化解纠纷的主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A法院是最终化解纠纷的主体
B要让法院成为最终化解纠纷的主体,必须排除一切外来干涉,使法院能够独豆地受理案件、亩理案件和作出判决
C去院一直都是化解法律纠纷的不可昔代的场所,而且法治国家都尽可能地将社会纠纷通过豆法机关豆法或法院的判例转化为法律纠纷,纳入到法院的管辖范围D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否定、撤销或改变法院的判决,包括法院自身 答案:D
【第二题】仲裁委员会在化解纠纷方面不具有的优势是()。
A仲裁委员会聘请的仲裁员都是资深的专家和学者,完全可以凭借其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赢得当事人的尊重和信任
B在仲裁中,当事人的白主性强,有权选择化解纠纷的仲裁委员会和仲裁员,甚至还可以选择化解纠纷的具体程序
C仲裁实行一裁终局,能够确保纠纷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
D仲裁裁定可以不用经程序即可撤消
答案:D
【第三题】下列关于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公共组织等社会组织就是在基层化解社会纠纷的地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公共组织等社会组织是司法前置程序
B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公共组织等社会组织就是在基层化解社会纠纷的重要力量C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公共组织其实就是人民群众身边的组织,当发生纠纷后,人民群众能够很方便地找到这些社会组织来化解纠纷
D:当纠纷发生后,首先让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公共组织出面化解纠纷,能够让双方当事人迅速冷静下来尽可能心平气和地面对问题,避免纠纷进一步升
答案:A
【第四题】下列哪项不属于化解纠纷的社会组织?()
A人民调解委员会
B仲裁委员会
C行业协会
D:政府组织
答案:D
【第11题】我国法制宣传主要面向公务员,目的是让公务员学法用法、依法行政。答:。错
[第12题】行政机关化解纠纷的制度主要有行政复议、行政调解、行政仲裁、行政裁决和信访等。
答:。对
第四篇:甘肃省人民政府、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完善行政与司法协调机制的意见-地方司法规范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第五篇:XX县依法推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工作实施办法
XX县依法推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工作实施办法
为进一步推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有效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助力诉源治理落实落地,结合我县实际,现就依法推进XX县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工作制定如下实施办法。
第一章一般规定
第一条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工作要实现行政与司法的良性互动,努力将行政争议化解于萌芽状态,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第二条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坚持府院共建、部门联动、自愿、公正、便民高效的原则,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第三条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包括先行化解、诉前化解、诉中化解、判后化解。
第四条开展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应当遵循自愿、合法、平等保护原则,支持合法的行政裁判和行政决定,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对于存在以下情形的行政争议,应当将争议实质性解决贯彻于解纷全流程,立足协调化解与依法裁判有机结合,促进行政争议稳妥解决:
(一)行政行为存在违法情形,即使判决行政机关败诉,行政相对人的正当诉求、实质权益仍无法有效实现的;
(二)行政行为存在裁量空间或判断余地,且行政相对人诉求正当的,有必要结合行政相对人诉请开展调解或协调化解的;
(三)行政机关负有履行职责、给付职责,且行政相对人诉求合理,但在履职、给付程序性条件方面存在争议的;
(四)涉及行政相对人信赖利益保护的;
(五)涉及政策变化,影响行政相对人权益,有必要根据个案具体情况,综合考量案件事实、历史成因、当事人客观状况等因素开展调解或协调化解的;
(六)行政争议以其他争议为前置基础的,通过化解前置争议可以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的;
(七)涉及行政赔偿、补偿的,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应当开展调解;
(八)其他具备争议实质性解决条件的行政争议。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第六条成立XX县行政争议化解委员会,由县长任委员会主任,分管副县长和县法院院长、检察长、司法局长任副主任。县行政争议化解委员会的运转并入县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深化XX县社会治理结构转型升级,发挥各行政机关解决行政争议的行政职能,发挥人民法院解决行政争议的司法职能,依法推进XX县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工作。
XX县行政争议化解委员会由各成员单位组成,成员单位包括所有具有行政执法权的县属行政机关。
第七条XX县人民法院、XX县人民检察院、XX县司法局(以下简称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司法局)在办理行政争议案件时,应当及时沟通,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坚持支持与监督、监督与保护并重,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
第八条行政机关在争议实质性化解过程中,应履行如下职责:
(一)建立所辖范围内行政争议化解长效机制,健全自身化解行政争议工作机制,建立行政争议化解台账。
对有涉诉隐患的行政争议要做到一事一卷宗,详细记录并梳理相对人诉求、事实及理由,充分运用录像等电子技术记录化解过程,对自身无法化解的争议要提出具体化解意见附卷备查;(二)对有重大涉诉或信访隐患的行政争议,要及时撰写工作报告,逐级上报县行政争议化解委员会备案;
(三)对于XX县行政争议化解委员会通知进行化解的事项,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运用化解的方法处理行政争议;
涉及多个职能部门的,由行政争议化解委员会确定主要职能部门牵头化解。涉诉行政机关应当认真履行职责,把握化解时机和方式,做到能调尽调,全力化解行政争议;对涉及其他行政机关的矛盾纠纷,应当告知当事人救济途径,并通过行政争议化解中心主动与其他行政机关联系、配合,帮助解决问题;对有可能激化或造成严重后果、影响社会稳定的纠纷,应当立即采取必要的缓解或疏导措施;(四)对涉诉行政争议,在收到人民法院传票后三日内组织内部会议。
集体研究实质性化解方案并出具化解报告或意见逐级上报行政争议化解委员会备案;(五)对涉诉行政争议,在收到人民法院传票后,及时按照法律规定应诉并向人民法院递交实质性化解方案。
方案应详细载明争议的起因、前期化解过程及结果、下一步实质性化解措施等内容,方案应附前期化解卷宗等证据材料;(六)涉行政争议实质化解的其他工作职责。
第九条县法院在争议实质性化解过程中,应履行如下职责:
(一)在行政诉讼中应梳理实质性化解思维,将行政争议纠纷实质化解贯彻诉讼全过程,充分发挥桥梁作用,积极同相关行政机关沟通,实质性化解行政纠纷;
(二)对于具备诉前协调解决条件的行政案件,应根据立案登记制要求编立诉前调解案号,委托特邀调解组织或特邀调解员实质性化解纠纷;
(三)积极探索建立行政争议诉前多元解纷机制,在行政争议实质性解决过程中可以采取人民调解、律师调解等各种方式,同时可以与行政机关、行业协会、群团组织等形成机制共建、信息互通,丰富行政审判的权利救济功能,提升行政审判效果;
(四)建立“矛盾协调化解建议函”制度,以发送“矛盾协调化解建议函”为抓手,充分发挥社会协同作用,实质化解行政争议。
积极探索“矛盾协调化解建议函”发送对象、发送途径、发送方式的多元化,并做好建议函发送后的情况反馈、效果评估、争议解决进度跟踪等工作;(五)涉行政争议实质化解的其他审判职责。
第十条县司法局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过程中,应履行如下职责:
(一)积极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派出专员参与县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充分发挥调解程序在化解行政争议方面的积极作用,并在明确行政争议、初步揭示案件事实等方面为纠纷实质性化解打下基础;
(二)建立律师参与行政纠纷调解工作机制,确定具有行政诉讼经验的律师名单,在具体纠纷化解需要时,可提供第三方调解力量,参与调解过程;
(三)对所调解的涉诉行政纠纷提出实质性化解的专业法律意见;
(四)对县政府作为被告的诉讼案件,县法制办应当及时组织应诉、确定应诉承办单位、办理文书传递盖章手续、组织好重大疑难案件的论证、撰写纠纷实质性化解方案等工作;
(五)涉行政争议实质化解的其他司法职责。
第十一条对于下列行政案件,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司法局可以共同开展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
(一)涉及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领域的案件;
(二)涉及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土地行政登记、房屋行政登记以及社会保障行政确认等案件;
(三)涉及行政赔偿、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
(四)涉及治安管理、道路交通行政强制措施或处罚的案件;
(五)矛盾容易激化、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或者对公共利益、社会稳定造成重大影响的案件;
(六)被诉行政行为一旦被确认违法或者撤销,将给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造成重大损失的案件;
(七)其他依法可以进行调解的案件。
第三章实质性化解措施
第十二条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设立府院联动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府院联动工作的日常联络和沟通协调。每季度召开一次府院联席会议,政府和法院、检察院、司法局主要领导共同参加,通报府院联动工作情况,协调解决行政争议实质化解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每月府院对接,通报行政争议化解情况,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新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重大事项,及时沟通。努力促进行政争议实质化解,推动行政与司法的良性互动。
第十三条各单位确定一名联络员上报县行政争议化解委员会,负责日常工作联系并做好台账记录工作。
第十四条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职律师、法律顾问等业务能力强、善做群众工作的人员加入参与涉诉行政争议化解工作的机制,有条件的单位可指派有经验的律师到行政争议化解工作一线,助力行政争议化解工作。
第十五条在依法化解行政争议的同时,加强正面宣传和舆情引导,做好普法释法工作,增强公众法治意识,促进依法行政。
第十六条探索建立行政争议调解责任豁免机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积极依法开展行政争议调解工作的,受法律保护,非因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故意行为导致调解违法或调解结果明显不当,原则上不应追究单位及个人的法律责任。
第十七条参与行政争议化解的同志应当遵守保密义务,不得违反保密规定擅自披露调解过程的有关情况和调解结果。
第十八条对于具备诉前协调解决条件的行政案件,应根据立案登记制要求编立诉调案号。
行政案件诉前协调化解期限一般为30日,具备解决条件,需要继续协调的,经批准可以延长30日。诉前协调化解要杜绝久调不决、程序空转的情形,切实保障当事人行使诉权。
第十九条县人民法院应严格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若干问题的规定》,强化行政机关负责人在争议实质化解中的作用。
第二十条复议机关作共同被告案件中,县人民法院应采取必要方式推动复议机关参与行政争议调解、和解进程,发挥复议机关在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中的积极作用。复议机关作单独被告案件中,基础行政争议具备实质性解决条件的,县法院也可以建议原行政行为作出机关参与化解。
行政争议涉及多个行政机关,当事人向县人民法院分别提起行政诉讼的,县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司法解释规定,积极适用合并审理方式,集中归纳主要行政争议,组织多个行政机关开展联动化解工作。
第二十一条行政案件审理过程中涉及关联民事争议,且该民事争议属于行政案件前置基础的,县人民法院应当予以释明,对符合一并审理条件,当事人提出申请的,应当予以受理。
对于民事争议虽不具备一并审理条件,但属于本院管辖的,应做好与立案庭、民事审判庭的会商工作,力促行政争议实质性解决。
关联民事纠纷已经在其他法院审理,县人民法院应当保持沟通、及时关注,有实质性解决可能的,可以参与民事争议的调解。
第二十二条在行政争议化解过程中,发现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致使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且不整改的,县人民检察院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县检察院在参与行政争议化解过程中,发现行政相对人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的,可以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第二十三条在参与行政争议化解过程中,发现行政行为违法或存在瑕疵,但与行政相对人主张的损害没有因果关系的,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司法局可以向行政机关提出改进工作的司法建议、检察建议或行政复议意见书。
第二十四条要关注行政争议化解的履行情况,对于行政机关拒绝履行的,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县司法局可以依法发送司法建议、检察建议或意见书,督促行政机关及时履行。
第二十五条对于通过复议、诉讼或者法律监督难以获得有效赔偿、生活确实面临困难的当事人,可以协调给予适当的司法救助,或联系相关行政机关,给予生活补助,促进社会和谐。
第二十六条涉诉行政争议化解工作纳入法治政府考核。
第四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县政府及县法院宣传部门对行政争议实质性解决工作应当加强宣传报道,传递行政审判正面效果。对积极参与、协助、支持的相关部门、组织,可以适当方式给予宣传、表彰。
县法院应当根据行政争议实质性解决方面的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并予以推广。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