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论证
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论证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更新日期:2011-6-10
6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在北京组织召开《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新型建筑材料和非金属矿五个子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专家论证会。来自行业协会、专业院所、重点企业、咨询机构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的十四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规划进行了论证。部规划司和产业司参加了会议。原材料司巡视员贾银松、副司长高云虎到会并讲话。
专家组听取了起草组对规划内容及编制过程的说明,对规划进行了认真审议。专家组认为,规划贯彻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和要求,是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的具体措施,规划整体结构合理,定位准确,具有较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篇:湖北省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湖北省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前 言
建材工业主要包括建筑材料及制品、非金属矿物及制品、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等相关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十年来的快速发展,我省建材工业已成为全省千亿元产业之一,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推进建材工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促进全省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根据《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和《湖北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导精神,特编制本规划。
一、全省建材工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全省建材行业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四新两高”(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新型装饰装修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及高档玻璃及制品、高档建筑卫生陶瓷)和淘汰“两小一砖”(小水泥、小玻璃、实心粘土砖),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兼并重组、节能减排,全行业呈现出结构改善,规模扩大,效益提高,能耗下降,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的良好态势,为全省国民经济和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
(一)产品结构调整成绩显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全省共淘汰落后水泥产能3418万吨,新增新型干法水泥产能6000万吨,2010年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占水泥总产能达9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约12个百分点;优质浮法玻璃占平板玻璃总产量的76%;新型墙体材料占墙材总产量比重达到76%。华新水泥、葛洲坝水泥等前5家水泥企业产能约占全省水泥总产能的60%;三峡新材、长利玻璃、武汉明达、荆州亿钧4家企业浮法玻璃产量超过全省平板玻璃总产量的70%。
当阳建筑陶瓷工业园、宜都卫生陶瓷工业园、通山大理石等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产量已分别达到全省产量的80%、90%和50%;鄂州金刚石刀具和黄冈工业窑炉产业集群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50%;全省建材行业已形成产值过100亿元企业1家,过10亿元企业有12家。
(二)主要产品产量大幅提高,经济效益快速增长 2010年,全省水泥总产量8983万吨,居全国第8位,年均增长14%;平板玻璃总产量4197万重量箱,居全国第6位,年均增长21%;建筑陶瓷总产量17464万平方米,居全国第7位,年均增长46%;卫生陶瓷产量993万件,居全国第4位;大理石板材和花岗石板材产量分别达到973万平方米、347万平方米,居全国首位和第12位。
规模以上建材工业企业2576家,完成工业总产值达1429亿元,年均增长36.5 %;实现工业增加值约450
亿元,年均增长32.3%;利税总额达150.4亿元,年均增长42.6%。
(三)技术进步明显加快,主导产业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建水泥生产线全部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干法生产工艺,产量、质量、环保、能耗等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生产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点平板玻璃企业全部采用了先进浮法工艺技术装备,建筑陶瓷企业全部采用大吨位、全自动压机和宽断面、自动化、节能型辊道窑。亚州技术装备水平最高的水泥生产线和中部地区单线规模最大的浮法玻璃生产线均在我省。
到2010年底,全省建材行业拥有3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1项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培育45个湖北名牌。
(四)节能减排稳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新成绩
“十一五”期间,全省建材工业大力推广应用窑炉余热利用、粉磨节能、高压变频、水泥助磨剂、富氧和全氧燃烧等节能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建材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逐年下降。已建成和在建的余热发电项目有25个,总装机容量226.5MW, 年发电量可达150422万KWh,年节约标煤52.6万吨。综合利用各种工业固体废物年约3800万吨,占全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的85%;其中水泥行业利废约2000万吨,墙体
材料利废约1300万吨,建材工业已成为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城市垃圾的主力军,为建设“两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总体来看,“十一五”时期全省建材工业的快速发展仍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和固定资产投入拉动,发展方式较为粗放。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产业规模偏小。目前,我省建材工业总体产业规模偏小,相比我省其他支柱产业规模和国内建材工业发达地区差距较大。
二是产业结构有待调整提高。“十一五”以来,我省建材产业规模扩张长期依靠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传统建材产业,而传统产业同时存在产业链短,深加工不够,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新型建材及装饰装修材料产业规模小、品种少、档次低,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是技术创新不足,技术装备水平参差不齐。传统领域和主导产品工艺装备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新兴产业投入开发研究不够,品种、技术和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许多行业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与手工作坊式生产方式并存。中小非金属矿企业开采方式落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
四是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我省传统建材所占比重偏大,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大,工业窑炉余热利用比例
偏低,部分企业“三废”污染未得到有效治理,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二、行业发展方向和环境
(一)国内外建材工业发展方向
“十二五”期间国内外建材工业总的发展方向: 一是更加注重节能环保。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减少废渣、废水、废气的产出,消除和尽量减少环境污染,实现清洁生产。
二是更加注重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地吸纳和处置利用工业废弃物、危险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城市污泥等,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
三是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不断推广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将信息技术全面运用于建材工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
四是更加注重兼并重组。推进实施跨区域、跨所有制、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做大行业骨干龙头企业,实现产业合理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
五是更加注重发展战略性新兴材料。加大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和非金属矿制品深加工的开发和应用,实施超细、改性、复合等精深加工,大力发展特种陶瓷、特种玻璃、特种纤维、复合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材料。
(二)我省建材工业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十二五”期间,建材工业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是部分传统建材产品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主导产品简单的产能扩张发展模式受到限制。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传统建材产品产能总体过剩。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国内外产业巨头快速扩张,市场增长空间有限,区域竞争将更加激烈。
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型建材发展基础薄弱,我省新型建材行业发展存在较大压力。我省新兴建筑材料和节能环保新型建材缺乏核心技术支撑,企业实力不强,产业规模较小,给我省新型建材行业增量发展带来较大压力。
三是能源保障和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给我省建材工业持续发展带来一定压力。我省缺煤少油乏气,能源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将长期存在,特别是在国家正在实施的能源消费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控制等政策背景下,行业发展的节能减排压力巨大。加上劳动力、资源成本进入上升通道,给我省建材工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多不确定因素。
但是,我省建材工业又具有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具有快速发展的政策机遇。“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发挥优势,实施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加快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制定“做大做实做强工业”,推进工业强省战略,为我省建材工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政策机遇。
二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为建材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机遇。“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特别是城镇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设施和新农村建设,以及水利交通等重大项目实施,为实现全省建材工业跨越式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是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双转移为我省建材工业带来投资机遇。我省地处中部,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环境容量较大和生产要素成本相对较低,产业基础条件好,科教人才实力雄厚,为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向我省转移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十二五”建材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着力壮规模、调结构、促融合、上水平,进一步增强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建材综合实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节能环保新型建材;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兼并重组,加快技术进步,淘汰落后产能,强化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全省建材工业节能、环保、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为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在转变方式中加快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发展中谋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和优化升级,推进兼并重组、淘汰落后,提高产业集中度,壮大传统建材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材料和新型建材,走传统建材与新型建材协同发展之路。
——坚持技术进步。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大力开发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加快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品研发与应用,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之路。
——坚持绿色发展。加强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再生利用水平,推进清洁生产,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之路。
——坚持优化布局。统筹能源、资源、环境、市场等因素,科学规划引导行业发展,严格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布局,延长产业链,发展产业园区,走集约、集聚、集群发展之路。
(三)发展目标
1、经济规模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全省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000亿元,年均增长16%;实现工业增加值950亿元,年均增长16%。
2、结构调整目标。到“十二五”末,基本淘汰水泥、平板玻璃落后产能,全省新型干法水泥产能比例达到95%以
上;浮法玻璃产能比例达到100%,原片玻璃深加工率达到45%;中高档建筑陶瓷和中高档卫生陶瓷比例达到40%;新型墙材生产比例达到85%以上。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力争全省年形成产值过百亿元企业1家,过30亿元企业5家,过10亿元企业50家。
3、主要产品产能、产量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全省水泥产能达到1.2亿吨,产量约1亿吨;平板玻璃产能7500万重量箱,产量7000万重量箱;技术玻璃产能3500万平方米,产量3000万平方米;建筑陶瓷产能8亿平方米,产量7.5亿平方米。
4、节能减排目标。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10年降低18%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8%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以上,建材行业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量增长18%以上。全省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和浮法玻璃生产线窑炉全部实现纯低温余热发电;建筑卫生陶瓷和墙体材料企业窑炉余热利用技术取得突破,并得到推广应用。
四、发展重点
统筹全省建材工业现有基础和能源、资源、环境、市场、物流等因素,明确“十二五”期间全省建材工业总体发展思路是:优化调整水泥产业,加快发展优质玻璃及深加工,聚集发展陶瓷、石材产业,增强传统产业的综合实力;培育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节能环保新型建材,壮大新兴产业经济规模;强力推进行业技
术进步、加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全省建材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产业发展按照“四区、两地、三园、三山、一带”总体布局即:
水泥工业以鄂东(武汉、黄石、黄冈)、鄂中(荆门)、鄂西(宜昌)、鄂西北(十堰、襄樊)四区为发展重点,水泥产量占全省75%。
平板玻璃工业以武汉、当阳两大浮法玻璃原片生产基地为重点,形成两大玻璃深加工产业集群,浮法玻璃和技术玻璃产量分别占全省80%。
建筑卫生陶瓷工业以当阳、宜都、蕲春三个陶瓷工业园为重点,建筑陶瓷和卫生陶瓷产量分别占全省90%。
石材工业以咸宁通山、随州大洪山、麻城大别山以及京山石材高新技术产业园和咸丰大理石特色产业园为重点,大理石和花岗石产量分别占全省50%。
沿江循环经济带和新型建材产业既是战略性新兴材料和新型建材工业密集发展带,也是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示范带,沿江建材企业年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量占全行业的70%以上。
“十二五”期间,全省建材产业发展重点是:
(一)水泥及水泥制品工业
1、发展方向。以资源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拓展水泥基材料及制品应用领域为发展重点。实行总量控制,结合兼并重组、调整产品结构和淘汰落后产能,着
重技术改造提升现有企业;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利用矿山资源,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和利用率;延伸完善产业链,开发满足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各种水泥基材料及制品。
2、发展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利用市场竞争机制,以企业为主体,加快整合中小水泥企业和水泥粉磨站,推进华新水泥、葛洲坝水泥等优势企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鼓励大型水泥企业发展商品混凝土、砼外加剂、干混砂浆、建筑骨料等产业延伸完善产业链,积极配合建筑工业化发展进程,开发推广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的水泥基构配件和水泥基新材料,全面提高全省水泥和水泥制品行业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水平和产业集中度。
推进节能减排。重点开展行业节能技术改造、合同能源管理和企业能源中心建设,推广节能粉磨、余热发电、变频调速等先进技术,提高综合节能水平;推广高效减排技术与装备,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企业加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提高低品位矿和尾矿利用水平;继续推进工业废渣、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的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发展循环经济。
力争“十二五”期末,全省水泥和水泥制品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其中水泥年产能过千万吨企业3
家,过500万吨企业3至5家;年产值过10亿元的水泥制品企业2家,过5亿元的企业3至5家。
3、支撑项目。华新等水泥企业投资建设12个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垃圾项目;华新、葛洲坝、亚东等企业投资进行水泥生产线的节能、环保综合技术改造项目,及城市水泥企业搬迁的技改项目;建华管桩、三和管桩、宜昌昌耀等企业投资建设混凝土管桩、混凝土电杆、混凝土住宅产业化部件生产线等水泥制品项目。
(二)平板玻璃和技术玻璃工业
1、发展方向。以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技术进步为重点,围绕提高质量、节能减排及精深加工,改造提升现有生产线,推进生产加工一体化。引导玻璃深加工企业在消费地周边或平板玻璃生产地集中布局、聚集发展。
2、发展重点。依托长利玻璃、三峡新材两大浮法玻璃龙头企业集团,引导玻璃深加工企业在武汉、当阳两地聚集发展,形成两大玻璃深加工产业集群,配合汽车工业发展,大力开发汽车用原片玻璃,汽车玻璃产能达到500万套∕年;配合建筑节能的发展,LOW-E节能玻璃和中空玻璃产能分别达到500万平方米∕年和1000万平方米∕年以上;配合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开发非晶硅太阳能薄膜光伏电池、太阳能超白玻璃、导电玻璃等新产品。支持中小加工企业发挥机制灵活、贴近市场、专精特新、吸纳结业
能力强的优势,着力发展面向消费市场的玻璃深加工产品。
改造提升现有浮法玻璃生产线,提高产品档次,普及浮法玻璃生产线余热发电技术和富氧燃烧、全氧燃烧等节能技术,提升平板玻璃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力争“十二五”期末,玻璃原片深加工率达到45%以上。全省平板玻璃及技术玻璃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形成年产值超30亿元的玻璃企业集团2家,超10亿元的玻璃企业集团3-5家。
3、支撑项目。武汉长利玻璃投资建设汉南玻璃产业园;三峡新材投资开发高级车用本体着色玻璃、在线低辐射节能玻璃、太阳能超白玻璃等高附加值产品;福耀(湖北)玻璃、明达玻璃等企业年产300万套汽车玻璃生产线。
(三)建筑卫生陶瓷工业
1、发展方向。以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园区发展为重点,围绕延伸产业链,注重增值服务,着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强节能减排与综合利用,促进全省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健康快速发展。
2、发展重点。充分发挥当阳、宜都、蕲春3个陶瓷工业园的区位优势和集聚效应,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完善工艺设计、专用设备制造维修、原燃材料和釉料集中供应、包装运输及市场营销等专业化配套服务,不断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积极推广陶瓷工业原料制备大型自动化连续技术、低温快速烧成技术、大吨位自动压机成型技术、高效连续注浆技术以及窑炉余热利用技术,推进产品向节能节水、薄型化、轻型化、艺术化、多功能化、系列配套化发展,中高档建筑陶瓷和卫生陶瓷比例达到40%以上。研发并推广陶瓷工业减排新技术,全面实施陶瓷企业清洁生产,引导陶瓷工业和谐发展。力争“十二五”期末,全省建筑陶瓷和卫生陶瓷工业总产值达到220亿元。
3、支撑项目。当阳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宜都卫生陶瓷产业集群、蕲春陶瓷产业园等建设项目,建设中高档陶瓷生产线,大力开发适销对路、节能环保、自主创新的建筑陶瓷和卫生陶瓷新产品。
(四)石材工业
1、发展方向。以培育品牌、结构调整、保护性开采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着重石材产业集群和园区的建设,培育壮大企业规模,促进石材产业聚集升级。
2、发展重点。依托咸宁通山大理石产业集群、麻城大别山花岗石产业集群、随州大洪山石材产业集群,京山石材高新技术产业园、咸丰大理石特色产业园,武汉阳逻港华中石材物流中心的发展和建设,全面提升我省石材行业整体实力和现代化水平。
推广资源利用率高、石材成荒率高、产品附加值高的现代化石材矿山开采技术和石材精、深加工技术,打造独具湖北特色的石材精品。坚决关停破坏资源和环境 的“小石材”矿山,促进石材资源向现代化大企业集中,扶持2-3家产值过5亿元的石材企业集团,把我省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天然石材开采、加工、销售集散地。力争“十二五”期末,全省石材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
3、支撑项目。通山大理石产业集群、麻城花岗石产业集群、京山石材高新技术产业园、咸丰大理石特色产业园、随州和孝感石材产业园以及华中石材物流中心等建设项目,建设从荒料开采、石材加工、产品营销、石材物流、专用设备、刀具制造等上规模、上水平和具有高附加值的石材工业产业链。
(五)墙材工业
1、发展方向。以结构调整,加快发展集安全、环保、节能等多功能于一体新型墙材及部品为重点,加快技术进步,培育龙头企业,促进新型墙材产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2、发展重点。大力发展保温隔热、防水、防火、耐久、环保的新型墙材和多功能屋面系统;推广墙材生产企业对低品位能源、可燃废弃物、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进一步淘汰粘土实心砖,在城镇周边合理布局新型墙材加工基地,支持一批产业链完整、特色鲜明、主业突出的新型墙材工业园区加快发展,促进墙材工业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发展,逐步实现从产品结构调整
到产业结构调整的转变。力争“十二五”期末,全省墙材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
3、支撑项目。重点支持年生产能力1亿标砖以上、石膏板或硅钙板生产能力3000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型墙材企业,依据资源、市场、运输半径等条件,发展高性能、多功能、系列化、施工效率高的新型墙体材料。应城、宜昌、鄂州等地投资建设石膏深加工及膏渣、磷石膏综合利用生产基地。支持武汉市培育大型住宅产业化项目的建设主体,发展新型墙体集成构件。
(六)建筑防水材料和化学建材工业
1、发展方向。以开发生产高性能防水材料和新型塑料管材管件为重点,通过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专业服务,满足建筑业对防水材料和塑料管材管件的质量及功能要求。
2、发展重点。扩大防水材料应用范围,积极向市政、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新领域延伸;在提高产品防水性能的同时,增添保温隔热、绿色环保、可再生循环利用的性能;积极推进产品结构调整,使新型建筑防水材料(如SBS、APP防水卷材和高分子防水卷材)占总量的70%以上。
进一步发挥我省塑料管件行业的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品牌优势,促进化学建材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不断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力争“十二五”期末,全省建筑防水和化学建材工业总产值达到230亿元。
3、支撑项目。湖北永阳、武汉美利信、湖北国创高新开发沥青和改性沥青新型防水卷材、改性沥青路面新型材料。武汉金牛、顾地塑胶等化学建材企业投资建设新型塑料管件及型材生产线。
(七)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非金属矿制品工业
1、发展方向。以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配套的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和加工制品,加快技术进步,培育壮大企业规模,促进全省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制品快速发展。
2、发展重点。围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以高纯度石英玻璃、特种玻璃、特种陶瓷、特种纤维,柔性石墨、高强石膏、无石棉摩擦材料、云母制品等优势产品、优势矿种为基础,通过科技进步和关键技术研发,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技术含量,努力把产品融入电子通信、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机械汽车、石油化工、交通电力等领域。力争“十二五”期末,全省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非金属矿制品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3、支撑项目。中科恒达石墨、应城高强石膏等非金属矿制品企业投资开发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及新建生产线;襄樊汇尔杰、武汉共达机电建设耐碱玻璃纤维及玻璃钢生产线。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指导,严格行业准入
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规划顺利实施。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执行安全、节能、环保、质量和土地等各项法律法规,严格行业准入条件,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科技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政策导向和长效机制,为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发展腾出环境空间和市场空间。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产业升级 把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升级作为“十二五”时期我省建材工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和主攻方向。继续推进优势传统建材产业壮大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综合竞争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型建材;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特别是推广应用先进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推动兼并重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资产为纽带,以品牌为依托,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三)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实现低碳和可持续发展 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坚持走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企业落后工艺、技术、设备,促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广泛应用。加强行业节能管理,严格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推广合同能源
管理,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示范项目建设。促进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以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为重点,开展清洁生产评价。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推进水泥窑和新型墙材等产业协同处置工业废弃物、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力度,发展循环经济。
(四)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推进质量品牌建设
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推动我省建材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和重要支撑,推动努力实现建材行业创新驱动、内生增长。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构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和载体,推进一批重点企业尽快形成若干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一批建材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中心,推动共性技术研究及成果应用转化。
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政策,实施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建立促进技术创新的人才支撑体系。抓品牌创建,提高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含量,提升品
牌的社会公认度,争创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和湖北名牌产品。
(五)大力发展产业园区,实现集约、集聚、集群发展
坚持把发展特色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作为建材工业各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进一步突出发展重点,高起点搞好各地建材园区规划,突出产业特色和产业定位,合理规划园区空间布局、功能配套等,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使建材园区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依托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龙头企业,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发展特色鲜明、集中度高、关联性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依托特色资源、特色产业、特色产品,大力发展各类特色建材产业集群。
(六)加强非金属矿产资源管理,加大勘探投入 进一步提高对建材类非金属矿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的认识,重点加强水泥用石灰岩、玻璃用硅质岩(砂)、陶瓷用陶瓷土(高岭土、硅灰石、硅藻土等)、大理石、花岗石、石墨、石膏矿山的保护性开发。加强非金属矿资源管理,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开发秩序,严历打击无证开采和私采乱挖行为;强制实施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先进开采技术,提高非金属矿资源利用率,坚决取缔破坏性开采的“小矿山”;鼓励研发低品位矿的采选工艺和技术,延长矿山开采期;以政府补贴与企
业自主找矿相结合的方式,加大非金属矿地质勘探投入力度,增加资源储量,为建材工业长远发展提供稳定的资源保障。
(七)发挥协会作用,提升服务功能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联系政府、服务企业、服务行业、服务社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并完善全省各级建材行业协会组织,积极组织开展有关建材行业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的重大课题研究,积极承接政府委托的各项工作,建立行业协会参与产业政策制订的征询机制。加强行业统计、市场行情、技术发展、经济预警等信息交流,强化行业自律,反映企业诉求,维护市场秩序,引导建材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酒泉“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通过省级评审
酒泉“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通过省级评审
刘永富出席评审会
来源:甘肃日报日期:2011/4/
13月29日下午,省旅游局在兰州主持召开评审会,通过了《酒泉市旅游业发展规划(2011—2015)》。省委常委、副省长刘永富出席评审会。
酒泉市政府委托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酒泉市旅游业发展规划(2011—2015)》,提出酒泉要深化敦煌旅游品牌、做大航天旅游品牌、培育风光电旅游品牌。力争到2015年,该市当年接待旅游总人数超过11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10亿元,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超过11%。
专家委员会认为,《规划》对酒泉市旅游业的市场开发、旅游服务基础设施、旅游商品等要素进行了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提出的旅游发展指标符合实际,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刘永富指出,全省旅游行业在“十二五”期间要观念大转变、建设大景区、举办大节会、推动产业大融合、打造融资大平台,力争五年内主要指标翻两番;各市州旅游规划务必在今年上半年完成,要在制定旅游规划过程中研讨问题、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统一行动;敦煌市乃至酒泉市作为我省旅游新业态的新引擎,要具有敢于打造年接待上百万游客甚至上千万游客大景区的气魄和胆量;要完善体制机制,按照规划要求真抓实干,逐个落实每项工作,努力推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甘肃日报 记者李峰)
第四篇:“十二五”发展规划
盐源县中医院肛肠痔瘘科
“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在“十二五”期间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医院的统一安排协调下制定本规划。
一,科室规模
(1开设病床20张
(2)年门诊量600人次,床位使用率>85%
(3)科室人员7人
(4)业务收入平均递增20%,到“十二五”末达到100万元,其中中医特色技术收入占总收入的75%
(5)医疗质量指标
①入院病人一日确诊率>90%
② 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8%
③ 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98%
④床位使用率>85%
⑤医院感染发生率<6%
⑥ 治愈率>98%
⑦甲级病历≥90%,丙级病历0%,门诊处方书写合格率≥80% ⑧ 急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90%
⑨医疗事故和重大医疗纠纷≤0.5次∕10万
二任务和措施送出2人到成都肛肠专科医院进修学习新增2名专业医务人员
3新增5台中药熏蒸治疗仪。以及其他先进医疗设备。
4力争完成本科优势病种资料总结,力争形成更有效、简洁、便宜的治疗方法,巩固优势病种的治疗并形成一定规模。5鉴于我科医护人员多为西医专业人员的实际情况做好中医诊疗及护理技术培训,力争完全熟练掌握。
6力争完成省级重点专科的建设要求
我们相信,本规划的制定,即符合医院的发展要求,也符合科室的发展需要,全科人员通过努力工作完全能够实现,更好地为本地区人民群众服务。
第五篇:十二五发展规划
河西学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速学区教育现代化进程,更快更好地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宗旨。根据上级相关文件要求,按照教育局部署,结合我学区实际,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听取了各方面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客观分析学区的办学历史和“十一五”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学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可概括为:一个指导思想、八个发展定位、六个发展原则、两个目标、三个阶段、七个计划和四个保障措施。
一、学区 “十一五”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学区确立“以育人为根本,促使学生善学、乐学、会学,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学区始终坚持“以德治校、改革活校、科研兴校、特色立校”的发展方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逐步形成了“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教师有多能、学生有特长”的办学风格。学区加大了投资力度,改善了办学条件,硬化校园、维修校舍等投入资金近十万元;加大了课程改革力度,推进了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学区德育从家庭、社会、学区三个方面着手着力编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学区教学工作狠抓了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使学区教学质量近三年在全县的排名分别为第八、第七、第五。
二、“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学区始终坚持一个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牢固树立“以管理求发展、以质量求发展、以特色求发展、以改革创新求发展、以人为本求发展”的观念,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教学与发展、育人与服务的关系,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果断直面竞争挑战,凝心聚力,励精图治,迎难而上,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促进我学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把学区办成人民满意的标准化学区。
(二)发展定位
1、办学思想: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办学目标:创建一流的领导班子、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营造一流的 1
教育环境、争创一流的教育质量
3、办学理念:以德治校、、科研兴校、特色立校、质量活校
4、办学宗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
5、办学思路:抓德育工作,创“文明校园”;抓教学工作,创“人文校园”;抓读书教育,创“书香校园”;抓学区管理,创“和谐校园”;抓信息技术,创“数字校园”;抓安全教育,创“平安校园”。
6、校风:勤奋、守纪、求实、创新
7、教风: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8、学风:好学 多问 勤思 力行
(三)发展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人本性原则;
4、协调性原则;
5、特色性原则;
6、可持续性原则。
(四)发展目标
1、学区发展目标:走内涵发展之路,把学区建设成为有特色的精品学区。
2、学区育人目标:
(1)总目标:学区一切育人活动都致力于培养植根中华文化,吸纳新文明,走向大世界的新一代奠定知识与技能、文化与智慧、情感与价值观的坚实基础。
(五)三个实施阶段1、2010-2011年全面打基础阶段,通过优化管理、培养队伍、全面提质等,把学区建设成为具有较高质量的示范学区。
2、2012-2013年重点突破阶段,通过实施一些重点项目,突破内涵发展的瓶颈,把学区建设成为教学优质、文化浓郁、特色鲜明的优秀学区。
3、2014年全面深化阶段,通过全方位的整体改革,把学区建设成为具有高质量、高效率,现代化、中国化的学区。
(六)学区发展项目计划与执行方案
1.精细管理建构计划
目标:通过建构精细化管理的机制,优化学区管理水平提升学区办学品质,为将学区建设成为精品学区奠基。
具体措施:
(1)、学区管理干部认真学习精细化管理的有关理论和操作方略,研究精细化管理的有关案例。
(2)、本着“理顺与优化”的原则,清理学区已有的各种管理制度,剔除不适应的制度,优化还可以继续实施的制度。
(3)、本着“精而细”的原则,根据时代特点和学区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推出新的管理制度,建立一套管理制度体系。
(4)、制定全方位的精细化管理目标,并分步实施学区精细化管理制度,重在让师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5)、加强团队建设,主要通过对学区各校班子的考核来推动精细化管理制度的落实。
(6)、培养教师自我管理能力,变学区管理为教师自我管理。
(7)、开展精细化管理研讨会,总结学区精细化管理的经验,矫正存在的问题。
2.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目标:通过实施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具体措施:
采取“双轨制”,整体提升教师水平。一是请有关培训单位培养学科带头人,以此带动学区教师的培训工作;二是开展校本培训,在行动中培训和研究,促进教师发展,培养优秀教师。
3.精致教育探索计划
目标:通过精致教育的探索,解决学生成绩差与行为习惯差两大问题,培养走向世界,开创未来的一代新人。
具体措施:
第一、开展教学精致化探索,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1)诊断分析,摸清学区教与学的真实情况。
(2)研究对策,探索教学精致化的目标、路径与方法。
(3)尝试实验,将有关教学精致化的设想在班级实验。
(4)总结经验,把教学精致化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
(5)推广提升,将研究成果在全学区推广。
第二、开展育人精致化探索,致力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开展班级建设。首先拟定行动纲领,其次建立团队,第三开展主题活动,第四开展全面督导评估。
4.设备、设施完善计划
目标:通过实施设备、设施完善计划,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学区教育教学实现现代化、信息化。
具体措施:
(1)、分逐步购置教学所需的设备。
(2)、增加读书、活动设施,使之成为儿童学习与生活的乐园。
5.精美校园建设计划
目标:通过实施精美校园建设计划,将学区建设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长的天堂。
具体措施:。
(1)、维护好现有校舍,新修所需的校舍。
(2)、进一步修整校园,扩大绿化面积。
(3)、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
(4)、设计学区形象标识,根据学区办学意涵与文化设计校徽、校旗、校歌等。
6.学生社团发展计划
目标:通过建立学生社团,推动学区文化建设,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且有特长的学生。
具体措施:
(1)建立校级学生组织,如:少先队大队部、各年级儿童会,采取集中培训与岗位实习的方式,培养10名优秀的活动组织者。
(2)由学区牵头,实施学生与社区等牵手计划,让学生接触社会,快速成长。
7.学区社区共建计划
目标:通过实施学区、社区、家庭共建计划,扩大学区办学支持的范围优化学区教育资源。
具体措施:
(1)、成立学区与社区合作共建的联系会。将支持学区的社区、家庭联合起来。
(2)、开展一年一度的学区社区共建论坛,共商教育大计。
(3)、推出学区与社区、家庭共建的多种项目,通过项目推动社区、家庭对学区的支持。
(七)、学区发展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对实施思路起监督保证作用。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重大问题由集体讨论决定。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在实施思路中的职能作用,落实各校的职责。充分发挥全体党员在实施思路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中流砥柱作用。
2.民主保障
广泛发动全学区教职工为办好学区献计献策。分阶段由校长向教代会报告实施进展情况,接受民主评议。通过民主方式,使发展思路成为全体教职工的自觉行动。
3.经费保障
“十二五”期间,学区要投入资金用于基建和设备添置。资金来源:一是争取省、州、县有关经费;二是开辟渠道,争取社会的支持。
4.外部保障。
积极争取省、州、县人民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我学区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指导和帮助,尤其是政策扶持。同时,要积极争取社区对我学区发展规划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的愿望和要求愈来愈高。特别“十二五”时期,我们学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也有着发展史上非常难得的战略机遇。因此,我们必须怀着强烈的使命感与紧迫感,团结一致,开拓创新,为实现“十二五”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河西学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河西学区
二○一○年四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