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与审计风险的规避5篇

时间:2019-05-15 07:56: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与审计风险的规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与审计风险的规避》。

第一篇: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与审计风险的规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与审计风险的规避 作者:陈玲萍

来源:《财会通讯》2006年第03期

第二篇:规避审计风险

改制上市公司的三年业绩审计是一个风险较高的的审计领域,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都在认真思索的问题。充分重视并积极介入改制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则是减少了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

注册会计师介入资产重组的必要性

就改制上市公司审计而言,主要的风险不在其资产不实,而在于业绩不实。这是因为公司改制上市时,除注册会计师对其作至少三年的业绩审计外,其资产还须经资产评估机构进行全面评估,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存在比较重大的不实资产不被发现的可能性是相对较小的。与此相反,鉴于目前急需改制上市企业的普遍状况和公司上市必须达到的条件,改制上市公司普遍面临着提高业绩的巨大压力,因其业绩不实导致的审计风险也远较其它企业为大。

公司改制上市的过程,通常也是其资产重组的过程。因为公司要成功上市,其业绩必须满足—定的条件,这些条件相对来讲是不变的,而改制上市公司的业绩则往往是可调节的,调节的途径就是资产重组。这是因为业绩良好的公司内部可能存在部分不良资产,而业绩一般甚至亏损的公司中,也可能存在部分优良资产,在—些大型公司或公司集团中这种情况比较普通。因此,通过资产的优化组合,结合经营管理观念的转变,无疑将会增强改制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从近年来国内公司改制上市的成功经验看,资产重组是业绩—般的公司改制上市的必由之路。

在整个资产重组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通常并不扮演主要角色,但注册会计师以其所具有的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所能发挥的作用则是其他人所不能代替的。因此,通过积极参与改制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方案的设计,实现资产的最优组合,使改制上市公司真正具备较强的赢利能力和发展潜力,是规避因业绩不实所导致的改制上市公司审计险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目前执业环境下,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更是怎样强调都不过分。

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注册会计师对资产重组的重要性和自己在其中应该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够,只是被动地参与改制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方案的制定,其结果往往将事务所和自己置于十分不利的境地。因为公司上市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利益、时间紧、工作量大的一项系统工程,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往往承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重大压力,如果不能通过资产的优化组合来控制审计风险,最后就可能不得不在某种压力下违心地发表审计意见,使自己陷于风险的漩涡。

注册会计师介入资产重组的途径

改制公司资产重组方案的设计是各中介机构、改制公司(有时还包括企业主管部门)共同合作的产物。注册会计师应在有关方面的配合下,做好以下工作:

1、深入了解情况。注册会计师了解的情况越多,越具体,其在重组方案设计中发言的份量就越重。而了解和评价公司的资产质量和经营业绩又恰好是注册会计师的强项。在资产重组方案设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应着重了解的情况包括:(1)改制公司的组织结构,包括分公司、子公司、联营企业等;(2)公司及各个组成部份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及主要资产的质量;(3)公司的整体技术水平;(4)产品销售市场和主要原材料供应情况;(5)职工构成情况:(6)公司享受的优惠政策;(7)公司的发展规划和生产经营计划;(8)公司

所在行业的现状。通过对公司内部情况和外部环境的了解:就可能为资产重组方案的设计提供较大的调整空间。

2、参与资产重组方案的设计。注册会计师应运用掌握的第—手资料,结合其专业经验,形成自己对重组方案的意见。资产重组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在满足公司上市条件的前提下,兼顾公司改制上市的当前需要和长远发展需要,结合公司上市的目标定位,尽可能把具有较好效益的优良资产组合进拟上市公司。对那些质地优良,但暂时不能产生效益的资产,则可暂时不作为组合对象(可考虑作为以后配股资源)。而对于那些亏损部门和劣质资产,则完全不应进入拟上市公司。

3、验证和评价资产重组方案。资产重组方案确定以后,审计人员必须对其进行全面验证,充分评价其可行性。

首先,应根据资产重组方案,对改制上市公司作初步业绩模拟,业绩模韵应注重真实性和合理性,即在符合国家有关财务、会计、税收等法规情况下,尽量使模拟结果如实地反映资产重组后公司的实际盈利能力。在此前提下,凡是公司上市后确实不会再发生的收入和费用原则上都应予以剥离。此外,注册会计师还应保持应有的谨慎,因为模拟的业绩和实际业绩之间往往存在—定的差距,例如,分离人员减少的工资费用就可能因人均工资费用的增加而部分被抵销。改制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通常涉及公司资产、人员和业务的重组,故业绩模拟也就表现为对与这些分离出去的资产、人员和业务相关的收入、费用和成本的剥离,审计人员应合理确定有关收入、费用的剥离标准,据以初步计算改制上市公司的三年模拟业绩。

其次,应对模拟的三年业绩进行比较,分析其发展趋势,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公司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测算未来一定期间内改制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测算时通常应考虑的影响因素有:(1)正在实施或准备实施的重大投资项目;(2)产品结构和市场变动的影响;(3)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动的影响;(4)其它影响因素,如公司享受的优惠政策的变动等。

最后,应根据测算出的改制公司未来一定期间的经营业绩,结合公司上市的必要条件和公司确定的上市目标,对资产重组方案的可行性作出评价。当测算结果高于上市必要条件但低于公司上市目标时,可考虑降低公司上市目标或调整资产重组方案,如测算结果低于上市必要条件,则必须对资产重组方案进行调整。

需要指出的是,注册会计师对改制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关注并不仅限于资产重组方案设计阶段。如果经审计确认的经营业绩与原测算结果不—致时,同样应考虑对资产重组方案重新进行调整。

第三篇:规避审计风险的做法与思考

规避审计风险的做法与思考

在审计工作中,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具有可控性。现行较有代表性认识的是《国际审计准则》和我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中对审计的定义。《国际审计准则》的定义是“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固有风险是指不考虑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下,会计检查工作本身发生重大错误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指与被审计业务有关的内部控制未能预防和检查出账户金额或业务中重要错误的可能性,它可以通过条例性测试进行测量。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和审计工作方面出现问题所导致的风险。如审计人员经验不足、责任心不强等。

一、审计风险形成原因

1.审计机构自身不当形成的。如审计人员素质、能力的差别造成同类审计业务结论不同;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品质的高低决定审计行为的偏差,导致审计结论的偏差;审计人员在取证和选用证据上,都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取证不充分,其结论也就不一定合理;审计操作不规范、审计程序脱节、主观臆断、凭经验办事,就增加了审计的失误率;审计方法选择不当,也将影响审计结论的是否正确等。

2.社会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这主要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

完善或执行不力,而审计人员又不能觉察所造成的风险。即使审计人

员确认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或在关键环节上失控,其提

出的修正建议是否能够真正适合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也会形成一

种修正风险。如果社会及公众审计意识增强,企业便会重视内部控制

制度的建设,严格会计核算,其审计风险就会降低。反之则升高。

3.经济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市场经济成份的多元化,被审

计单位行为的不稳定性,如企业改组、兼并、重组等,使审计人员对

企业的情况难以全面地反映和评价,获得正确结论的难度加大,从而

增加了审计风险。

4.法律环境对审计风险形成的影响。法律是审计工作的依据,如

果法律体系不完备或不衔接,审计人员就失去统一的判断标准,增加

风险机会。我国先后颁布的《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明确规定,对审计人员的失职行为和违章行为分别追究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

政责任。

5.审计方法对审计风险形成的影响。一是审计方法模式滞后,仍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阶段,而国外已发展到风险导

向审计阶段;二是无论采用判断抽样还是统计抽样,它都是根据审计

人员的经验主观判断,极易遗漏重要的项目;三是审计操作不规范,如审计人员为了降低审计成本随意放弃一些自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

序,审计方法的选用不科学,审计报告的编写不明确、不公允等。

二、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一)从审计机构和人员方面看

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系统的审计工作制度,以确保审计工作质量;增强审计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强化业务培训,全面普及后续教育;严格遵守《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及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独立审计实务公告,依法审计;严格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执业,遵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审计计划,尤其是审计风险的分析工作;有效运用审计抽样方法,重视审计取证工作;谨慎选择被审计单位,并与被审计单位签订业务约定书;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聘请熟悉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律师。

(二)从审计程序的层面分析

1.受托阶段。要详细了解委托人的委托目的和业务内容,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只有通过充分了解确认有承办能力,才能签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分清各自的职责范围,并对委托事项进行协商。要如实向委托人介绍社会审计的规定,以防以后发生误会。同时,审计机构还要注意防止委托方提供的假证据,在签约时要写明委托方对提供的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负责等内容。

2.准备阶段。事务所要根据承办项目的要求和任务,以及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特点和情况复杂与否,确定选派专业性强、能胜任的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制定好审计项目、内容、目标、方法和任务等工作计划。

3.实施阶段。这一阶段的审计风险防范有三个重要环节:首先是审计取证,审计人员取得的证据必须充分、有力、合规合法、客观真实,具有可证性,收集的证据一定要经过审计人员、被审计单位的主管和有关人员共同签章才可生效。其次,应规范审计工作底稿,因为,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制作的“原始凭证”。最后,审计人员应严格自律,自觉执行执业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

4.报告阶段。提交报告前,应对审计工作底稿中有关重点问题、重要程序和对审计报告有直接影响的部分进行认真复核,确保准确无误。起草审计报告时,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结果及依据和审计评价及建议,要注意符合业务约定书约定的项目、内容和要求,做到事实清楚、客观公正。审计依据要准确,文字简练、措辞恰当、表达清楚。初稿形成后,送交委托方征求意见并限期给予书面反馈意见,要对委托方反馈意见的采纳情况予以说明,作为工作底稿归档。在发送报告的同时,要将各种相关资料整理归档。

(三)实施审计项目时

1.审计组及其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应当先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内部控制进行问卷调查和进行符合性测试,对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高低做出评估,看其内控是否严密,并找出弱项,以作为实质性测试时的重点。

内部控制问卷调查可以由被审计单位管理部门自我评价,主要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内部控制问卷调查,只能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做出初步评价,要真正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必须

通过符合性测试。符合性测试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审计方法,测试被审计单位业务活动的运行与相关内部控制的符合程度,找出弱项,确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

2.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问卷调查和符合性测试后,根据其评价以及对内部控制松弛部分和汇总的弱项,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应当实施详尽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以便将检查风险以及总体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3.审计组及其审计人员除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问卷调查和符合性测试,并实施详尽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外,为降低审计风险还应要求被审计单位签署一份“被审计单位声明书”。这是因为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是建立在被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的。如果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不完整、不全面、不真实,审计人员据以做出的审计结论可能是错误的,从而会导致对审计成果使用者的误导。因此,要求被审计单位发表声明,表明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承担责任。

最后,如果经过实质性测试后,审计人员仍然认为与某一重要账户或交易类别的认定有关的检查风险不能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那么,应当在审计报告中发表保留意见或拒绝发表意见。

第四篇: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由来与建议论文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由来。

(一)注册会计师的整体能力与素质偏低。

基于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起步较晚,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业务时所能参照的只有很少的经验,缺乏完备的系统知识体系。而整个行业内专业高水平的培训还不能全面普及现有的全职注册会计师审计人员,会计事务所也不能及时增加与更新基础的审计业务,这样使得注册会计师不能全方位地了解市场环境、经济发展,从而无法在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方面有所突破。

(二)审计方法与审计模式落伍。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之产生的业务也随之增加,报表所呈现的项目也更加复杂,但是我们的审计模式还停留在系统导向审计模式基础上,并且缺乏与之配套的高效合理的审计方法。现阶段我国仍然较大部分采用抽样审计方法,然而由于其本身不可避免的缺陷和经济的日新月异,抽样审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审计工作的高准确度完成。

(三)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制约力度。

现阶段相对宽松的法律制裁不能威慑、制约到一些违法违规的注册会计师,从而加剧了审计风险,这个结果,不论作为被审计单位、审计人员、社会公众等都是不愿意看到的。当然这也是我们的法律制度中的疏漏导致了相继被揭露的“丑闻”,法律监管监督的缺失是促进审计行业发展的一块巨大的“绊脚石”.所以,从社会各界的角度来看,都是在期待更科学、公平、合理、有效的有高制约力度的法律面世。

(四)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纵观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隐患与不足,组成人员素质更是参差不齐,导致企业结构“畸形”.自重要的是当下企业的“捆绑经营”---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家,无法明确区别管理层与决策层。这就无形中滋生了大量问题,这就会加剧注册会计师最看重的公司运营风险。

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运而生。

(一)关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建立在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开展的审计,也可以理解为在充分考虑了被审计主体的经营风险因素而使用的一种审计模式。在经历了审计模式的四个阶段后(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整合优化了传统审计模式。但是如果不恰当地结合利用,凭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无法达到较高的审计目标,无法适应新兴的市场环境。所以,我们要在优化的基础上去理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二)新模式保证并兼顾了质量与效率。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合理调控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上发挥了不可小视的作用,这样就能以一个客观、理性的角度去对被审计主体进行审计风险的分析、评估。因此,这种审计模式做到了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又实现了审计资源的效用最大化。并且这种模式以调查错误和舞弊为核心,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审计工作量,又能找出审计环节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现在国际上已经普遍接受并接受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并开启这种模式的主流时代。

(三)新模式有利于规范审计工作。

随着社会经济、法律法规的不断发展,审计业务不再只是单纯地防弊差错、单方面的重点关注表、账、单的核算。过去三种传统审计模式在开展审计风险控制的工作中,只能被动消极地接受风险,但是新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放”了这个主动权。新的模式建立在分析性程序实施的基础上,能够实时实地对审计工作进行规范,不仅指导了我们的注册会计师该以什么标准评估审计风险,更给了整个行业一个“灯塔”般的指示,使得审计工作与行业更加标准化、合理化。

三、针对审计风险的建议与对策。

(一)提高执业人员的整体审计能力。

当前,注册会计师行业审计人员队伍良莠不齐,职业道德的树立也对执业人员提出了新要求。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提高注册会计师准入门槛,从初步的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到入职,都应该对这些人员实行严格甚至“苛刻”的考核,在“起跑线”上把好关。其次,会计事务所也应该在业务培训与电算化技术上加大培训与更新。最后但最重要的是作为执业人员个人应该及时进行知识储备,执业人员不仅应该在本相关专业的学习上有所突破,更应该在金融、数理、法律上加以深造。

(二)审计方法与模式亟待规范与更新。

建立在传统审计模式基础上的审计方法,已不能再解决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这时候应该充分利用新的审计模式与方法,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指导下,探索出适合自身的方法,加大电算化在审计工作的使用率。方法或模式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应该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盲目地选择一些不适合的方法,而是寻求能够在审计风险的判断和控制上规范合理的方法与模式。

(三)监管当局完善法律法规刻不容缓。

为了确保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实行并起作用,监管当局必须在遵循母法的前提下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补充、修正与完善。务必使监管手段能在法律的保护下实行、审计工作能够合法高效地运转、审计人员能规范自身行为。例如在《审计法》中对于重大过失的定义就不能准确具体的去衡量这种行为。而法律法规的制订也必须立足于现实情况,与时俱进。发挥其强大的监督约束力,使审计工作能够在阳光下运行。

(四)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改革迫在眉睫。

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与管理结构是影响注册会计师职业审计风险的一大重要因素。所以要集中针对被审计单位的整体结构实施有效的改革,完善其运营体系,要“分权”不要“集权”.一方面,要形成董事会和监事会之间的制约体系,使决策更加合理。加重企业舞弊行为的惩罚。另一方面,在单位内部控制上要下重功夫,大力整顿单位管理混乱、个人主义盛行的风气。更重要的是,要构建自己的企业文化,提高整体素质和信誉度。按照标准流程进行财务报表的汇总,杜绝篡改、隐瞒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张龙平。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295-300

[2]徐光辉。审计风险及其控制问题的初步探讨[J].大众商务(下半月)2010

[3]乔世震。审计案例[M].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181-186

[4]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85-90

[5]刘华。审计理论与案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48-2

53[6]林刚、李相志。论制度基础审计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转型[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

[7]何磊。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分析及控制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8

[8]陈红。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L大学基建审计中应用研究[D].2009,大连理工大学

[9]周萍。对我国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探讨[N]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第五篇:谈谈如何规避存货审计风险

谈谈如何规避存货审计风险

刘振芳

[摘要] 中外近年来爆发了大量的影响较大的财务报表舞弊案,其中,涉及存货舞弊的案例为数众多,给注册会计师带来了很大的审计风险。本文针对当前计报表审计中存货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规避存货审计风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存货舞弊

存货审计、存货监盘 分析性复核 重要性原则

1939年,美国证监会在对麦克森·罗宾斯药材公司调查中发现,公司总资产8700万美圆中,有1000万美圆的存货是虚列的,这竟未被相关审计人发现。之后,美国证监会修订了相应的审计准则,要求审计专业团体重视对客户存货盘点的观察,并使其成为存货审计的必要的查核程序。然而,迄今为止,在国内外被揭露出的财务报表舞弊案件中,许多与存货有关。美国人Treadway Commission对财务报表舞弊进行研究,发现财务报表舞弊常用的技巧包括:不恰当的收入确认(占47%),蓄意的虚增资产(38%),费用不恰当的递延(16%)。虚增资产中,虚增存货是最常见的手段。我国近年来影响较大的财务报表舞弊案绝大多数与资产项目的造假有关,上市公司琼民源、蓝田股份、成都红光、银广夏就是其中的典型。存货项目因其种类繁多并且具有流动性强、计价方法多样、计算过程复杂的特点,成为上市公司造假的良田。这些由公司管理阶层蓄意舞弊以粉饰财务报表给注册会计师带来了很大的审计风险。对其分析是本文的重点所在。

一、当前会计报表审计中存货审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外上市公司存货舞弊案层出不穷,使牵扯进去的注册会计师及所在的事务所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从客观上来说,有些公司的舞弊技巧并不高明,可审计人员还是未能发现,这说明审计人员审计方法还存在有待提高的地方。

1、对客户所属行业、客户产品及制造过程了解不够。在统一的市场环境下,行业不同,客户的业务经营也会不一样。了解行业情况有助于审计人员对客户业务经营、对客户产品及制造过程、对客户成本核算的理解,以及评估管理当局解释问题的合理性。而现实是:审计人员常常忽视对此的了解,而造成审计失误。

2、存货监盘虚位的问题。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规定,企业在编制财务报告前,要全面清查财产、核实债务。对于存货就是要盘点,确定实存数与帐存数是否一致。2002年中注协颁布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6号──存货监盘,规定:实施存货监盘,获取有关期末存货数量和状况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但是,条例并没有明确要求企业在盘点存货时,其聘请的审计人进行监督盘点,这最终造成存货盘点的形式化,即:企业仅进行财务帐与仓库帐的帐帐核对。对于监盘问题,企业和其审计人好象都“忘记”了。

3、存货监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效的监盘,能够发现存货数量的舞弊和存货的质量问题。但是,由于审计人对于监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监盘的形式化,而无法发现存货帐实不符的问题。

问题一 审计人派出的监盘人员,常以没有多少盘点经验的辅助人员为主,审计部门经理及主管合伙人很少去监盘现场监督存货盘点,且每年对同一企业监督盘点的人员也不固定,这即降低了监盘的效率,也加大了审计人的审计风险。

问题二 审计抽样技术没有规范使用,缺乏样本设计、样本选取及抽样结果的评价能力。实践中,审计人员只抽取一小部分样本,以这样的样本结果来推断总体特征,审计人承担的风险可想而知。

问题三 审计人员往往将审计资料以及计算机设备放在被审计单位,只使被审计单位对审计人员选取的存货抽查样本、监盘地点事先了解,从而使企业有机会对未抽查到的项目及未监盘的地方作假。

4、按照相关审计准则规定,审计人如果由于各种原因未参与对客户存货的监督盘点,则应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对部分存货进行抽查。这是保证存货帐实相符,降低查核风险的重要手段。但是审计项目负责人往往将此查核程序放在审计组离厂前,象征性的抽查几个项目。虽然如此,企业还是想腔设法不予配合,最后审计人员只能接受管理阶层对此的说辞,造成审计人“过度依赖管理当局的声明”,而忽视了其应有的谨慎态度。

5、未能充分使用分析性复核程序。鉴于盘点程序具有局限性,注册会计师无法指望通过盘点解决所有的问题,既然靠监盘并不能发现所有重大舞弊行为,注册会计师必须执行分析程序。通过对存货进行分析性复核程序,配合客户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可以改善审计人员对虚假财务报告的侦测能力。但审计人员往往一进驻企业,就开始进行存货的实质性测试了。这是审计人员最典型的“见树不见林”毛病。

由上所述,存货审计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仅造成审计成本的增加,而且也使审计人承担的审计风险增大。

二、如何规避存货审计风险

存货项目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已成为舞弊者趋之若骛的理想对象,同时也引起了注册会计师的特别关注。存货审计是如此的重要,一个优秀的审计人员除能熟练掌握存货常规审计程序外,还需掌握以下特殊技能,以减少审计风险。

1、深入了解客户产品及制造过程,以确定生产费用分配的合理性。

注册会计师应深入了解客户产品特点及制造过程,这有利于审计人员对客户产品成本计算的理解以及对其恰当及时正确的复核,以降低审计风险。为此,审计人员应向客户索取或自制产品制造过程示意图,索取生产费用在各种产品、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依据等详细资料。具体来说,审计人员应选定一两个主要产品或畅销产品作为样品,采用逆查法,从产品成本表出发向成本核算程序的反方向进行审查。在审计过程中,首先应关注产品成本计算单中按生产要素反映的各项生产费用的归集数额与相关账项的该期发生额是否相符,审查其真实性和正确性程度,有无虚列现象。其次应着重审查生产费用分配的对象、分配的依据、分配的原则、分配的方法等是否恰当、合理;是否存在人为的在畅销、销量一般及滞销的产品之间调剂生产费用分配。再次应重点审查期末在产品的成本计算,如采用约当产量法分配生产费用,则重点关注在产品完工程度确定的准确性,这是做好产品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正确分配的关键。因为在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较多、加工程序繁琐、可变性、移动性较大,而且在产品成本计算的方法有多种,可选性、随意性、复杂性程度较高,极易隐匿审计风险,必须谨慎对待。

2、关于监盘问题。为了更有效的实施存货监盘,查核存货在数量方面的舞弊,审计人员应注意下列事项:

(1)存货监盘小组应由熟悉客户生产、经营和财务的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带领。控制风险越大,要求审计人员的经验越高。对于经验欠缺的审计助理人员,督导人员应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监督,并要求他们遇有疑点,应立即告知监盘小组领队或现场经理。

(2)如果经理无法亲自到盘点现场,应预留电话,以便监盘小组遇到重大紧急问题时随时联络。监盘前应先召开小组会,领队提示重点,并帮助经验少的助理人员,注意潜在的问题。

(3)现场监督盘点时:

1)对于抽点的项目,监盘人员应亲自清点。此时,不应请被审计单位陪同人员去清点,防止其故意多记或少记存货数量。

2)抽点的项目应集中于高价值项目。并注意存货是否名副其实。例如:包装箱内是空的或物品中间是空的;或箱里放一些杂物;或是经过稀释后的存货。

3)如不对所有存放存货的仓库进行监督盘点,监盘小组不宜将将要监盘的仓库名单提前告知客户,以有效防止客户对名单上的仓库库存进行弄虚作假。例如:将某处已盘点的存货运至另一处,重复盘点,以虚增存货,来掩盖存货上的舞弊行为。

4)对于重大或不寻常的盘点差异,或如客户人员记录查核人员抽点项目,或客户人员对查核程序感到过度关心者,均应提高专业警觉,并要求客户管理当局解释,或适当扩大抽点范围,以防止企业擅自调整监盘人员未亲自抽点的存货项目的盘点数量。

5)对于有迹象表明很久未使用的存货项目,或存放的地点或方式不寻常,盘点人员应提高警觉,并以适当的方式询问仓库管理员或其他相关人员,以确定这些存货是否还具有价值及使用价值,以防止企业对存货跌价准备进行操纵。

6)盘点时公司内部之间的存货调拨收发活动,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

(4)对于存放在外地或境外的存货,应亲自或委托当地的审计机构执行监盘任务。如存货量不大,也可以向保管单位函证或采用其他替代程序予以确认。

3、关注12月31日以及此前几日发出的存货购买申请和存货的入库记录,防止企业少记或多记存货和应付帐款,影响当年利润。例如:对于当年12月31日购入的存货,如已包括在当年实物盘点范围内,而购货发票是次年1月才收到,并已记入次年1月份帐内,当年12月份帐上并无进货和对应的负债记录,这样就有可能虚增本年利润。反之,如果在当年12月31日就收到一张购货发票,并记入当年12月份帐内,而相应的实物在次年收到,这样就有可能虚减本年利润。

4、重视分析性程序的应用。分析性程序从整体的角度对客户提供的各种具有内在勾稽关系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发现财务报表异常数字。因而对存货与销售收入、销售成本、总资产等项目进行比例和趋势分析,并对那些异常的项目进行追查,就很可能揭示出重大的舞弊。例如:通过比较公司本期与前期存货周转率,并与同业比较,可能会发现存货快速增加情况。存货增加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由于公司业务快速增长,存货相应增加,这是正常的。也可能是由于公司预期产品销售会大量增加而实际却没有实现造成的。更有可能是公司管理当局为完成利润目标而蓄意少结转存货成本所致。审计人员如发现存货不正常增加时,应当向管理当局询问其增加原因。如未得到合理解释,应扩大存货的实质性测试范围。

一般情况下,审计人员应分析以下指标,以准确判断存货是否存在舞弊行为:

(1)存货的增长率与销售收入的增长率问题

一般而言,存货的增长率应低于销售收入的增长率,反之,则有可能存在舞弊行为。

(2)存货占总资产的百分比

如果这个指标是逐期增加的,则存货舞弊的可能性极大。

(3)存货周转率

如果这个指标逐期下降,则存货舞弊的可能性极大。

(4)存货的增长率与总资产增长率的比较

如果存货的增长率快于总资产增长率,则存货舞弊的可能性极大。

(5)销售成本率

如果这个指标逐期下降,则存货舞弊的可能性极大。(6)销售成本的账簿记录是否与税收报告相抵触? 如果二者不一至,则存货舞弊的可能性极大。

(7)检查是否存在用以增加存货余额的重大调整分录或在一个会计期间结束后,过

入存货账户的重要转回分录?如果发现了这种情况存在,则存货可能会存在舞弊行为。

5、重要性原则的恰当应用。

重要性原则是审计工作中一个重要原则,存货为资产负债表中的一个重大项目,注册会计师必须特别予以关注,尤其对那些内部控制制度较为薄弱企业,对存货就不能采用一般的常规审计程序,而应实施特别的详查方法。1992年法尔莫公司存货舞弊案被揭露,该公司通过虚增存货方式隐藏了高达5亿美圆的损失。法尔莫公司是一家商业企业,存货应是其重要的项目,注册会计师本应针对存货设计特别的抽查或详查程序,而事实上却只采取了例行的常规盘点程序:提前数月通知公司将要抽点的加盟连锁店名单,正是这种简单的处理使得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在检查存货记录时没有发现任何例外情况,使总经理等人有了长达三年作弊时间。

6、对注册会计师进行专职培训使其成为某一行业的审计专家,以及某些相关项目比如存货项目的审计专才,以提高查找资产舞弊的能力。

我国现在的审计中介机构,业务范围十分广泛,就象过去的国有企业,“大而全,小而全”;审计人员更是如此,什么样的企业他都能够应付。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客户的舞弊水平在不断提高,其手段从简单的违纪违规转向了有预谋、有组织的技术造假;从单纯的账簿造假转向了从原始单据到报表的全面会计资料造假。同时,舞弊人员的反查处意识增强,对审计人员的常用审计方法有所了解和掌握。因而,目前审计中介机构承担的风险之大,可想而知,仅仅靠以前简单的方法已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为能够胜任专业工作,注册会计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查处舞弊的能力。所以,为维护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使会计师事务所减少诉讼的风险,中介机构应把审计人员培养成为行业审计专家,以及某些相关项目的审计专才。由于存货的复杂性,培养专门存货审计人才,以提高查找存货舞弊的能力,降低存货审计风险,已成为各中介机构当前的紧迫任务。

主要参考文献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 2002 审计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林柄沧 2003 如何避免审计失败 北京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下载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与审计风险的规避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与审计风险的规避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与职业责任保险制度探究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与职业责任保险制度探究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逐步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强。在这种形势......

    浅谈如何改善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

    浅谈如何改善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 笔者在会计师事务所从业10年,见证和经历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不断发展状大的改革发展历程,同时也深受到了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环境的恶化,执业环......

    提高审计报告质量 有效规避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报告质量 有效规避审计风险 2011-04-14 10:18:02 审计报告作为审计工作的成果,是审计活动的客观描述和结果,是衡量审计工作质量的主要标志。审计工作成果的好坏、审计......

    企业风险分析与规避风险

    技术风险分析与规避风险 1、 技术、产品更新不及时的风险 风险:企业的长足发展不仅需要有强大的资金支持,还必须有不断创新的技术和产品。否则会被导致市场占有率下降和产品利......

    人力资源外包风险与规避

    人力资源外包风险与规避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分析 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大体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外包项目的效果。如果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不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更重......

    合同管理与合同风险规避

    合同管理与合同风险规避 培训时间: 2010年8月28-29日上海2010年7月03-04日深圳2010年7月10-11日北京 培 训 费: 2800元(含资料费、午餐费、专家演讲费);住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课......

    风险管理规避

    一位IT管理专家这样说到,很多风险管理工作失败,不是因为风险管理的软件程序不运行,而是很多IT管理员不了解风险的由来,未深入了解风险的症结,仅仅是单纯的尝试管理,那么风险管理注......

    试用期风险规避

    。《劳动合同法》第21条规定,在试用期中,除劳动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