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
2010年7月9日视频培训:好学生是鼓励出来的一头来自印度的大象名叫伏兰特,是一家马戏团的明星演员,既温和又敬业,但辗转各地多年后,有一天它却无缘无故“发疯”了,给马戏团和观众们带来不小的威胁与麻烦。当地警官要求马戏团老板处死它,老板无奈答应了。临刑前有一位戴礼帽的小个子先生匆匆赶来,他竟要求老板给他两分钟时间治好大象,并自愿立下生死文书。老板同意后,这位先生进入铁笼,他果真只用两分钟就治好了这头“疯”象。所有观众起立鼓掌高声欢呼,马戏团的明星伏兰特得救了!小个子先生尔后感情深沉地对老板说:“大象伏兰特没有发疯,它只是思念故乡,它想回去,所以我用印度语同它谈了一会儿心。它从小在印度长大,太想念家乡了……”马戏团老板后来细看生死文书的签名,发现这位小个子“医生”竟是英国一位有名的作家和诗人,19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基普林先生。原来,基普林从小就热爱动物,他曾长期同印度象生活在一起,了解它们的个性,并学会用印度语同大象“谈话”。身为万物灵长的人,很多时候都忽略了动物和人一样,有着自己的情感与乡愁。而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呢?吉普林先生因为拥有一颗爱心,因为敢于承担,所以演绎了一段“谈话”传奇。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水珠
日本的科学家们曾做过这么一个有趣的实验:取同样材质的大米,在一口普通的电饭煲里煮熟,而后将这些在同等环境下生长起来,在同等温度下完成升华的饭粒盛装在同等大小的瓷碗里。当然,瓷碗的材质也并无差异。最后,用保鲜膜覆盖。
不到片刻,保鲜膜的内里便结满了澄明的水珠。此刻,他们需要做一个让众人大跌眼镜的举动——在不同的瓷碗上贴上不同的标签。说是标签,实质是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言语。譬如,你很美丽,你很漂亮,你很丑陋等等。
三个瓷碗上皆是讽刺、打击的言语,唯独其中一个瓷碗被贴上了“你很漂亮”之类的赞美的话语。很多人会想,这不是多此一举?难不成,人类的语言可以改变米粒发霉的周期? 对!你说对了!这些只属于人类的语言确实可以改变米粒发霉的周期!
通过镜头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在第四天清晨的时候,那三个被贴上恶毒之语的瓷碗里的饭粒,已然失去了光泽。水珠也由原来的澄明变成了散乱的雾气。而那一个被贴上赞美之辞的瓷碗里的饭粒,却变得比初始更为动人。
一个星期之后,三个被讽刺粘身的瓷碗里的饭粒,均已泛出微微的霉黑。而那一个被赞美附体的瓷碗里的饭粒,依旧保持着当初的模样。
两个星期之后,三碗原本只是微微有了霉黑的米饭,无可避免地尽数成为了乌黑,水珠消失殆尽。此时,令人不可想象的事情终于发生了,那一碗贴有“你很漂亮”之辞的饭粒,直到此刻,才微微显露出不易察觉的霉灰。保鲜膜的内里,水珠像群星护月一般淤积在一起,一颗稍大的水珠周围,聚满了洁净等分的小水珠。
没有人不为这样的景状而感到诧异,百思不得其解。也有人提出揣测,这可能只是事物发展的某一个巧合,也不能就此论断,这些没有生命的物体,却真真实实地能听懂仅属于人类的语言。
这类实验,仅在去年中央电视台的一档名叫《拯救危机》的栏目里就做过数十个。鲜花,冰块,水珠,等待。
结论是,只要与水有关的物体,这个实验,就一定能成立。
于是,我们不得不回头想想,自己家中整日顽劣淘气的孩子。他们的身体里,不也流动着一股与水一样的液体吗?既然,那些不能言语,不能感受到疼痛、忧伤、快乐的液体尚能知晓
人类所要表达的意图,产生不同的反应,那么,我们自己的已经会大哭大闹、大悲大喜的孩子,又当如何?
没有一位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坚强、独立。可事实,往往让人失望。因为,没有一个聪明的孩子在自己的幼年时期不顽劣,不任性,不调皮。可我们所采取的治愈手段是什么?言语攻击?抑或变相暴力?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水珠。他们从呱呱来到这个尘世,就已经具备了一颗流动的心。你如若渴望他们坚强、勇敢、独立,那么,你首先就必须做到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教育者的责任就在于通过尊重、鼓励、激发、唤醒的方式让它能够高效运转起来。
赞美,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力量,会让自然界的水珠都为之动容。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一句赞美的话能当我十天的口粮。人们对赞美的渴望是最持久、最深层次的需要。赞美,曾经让许多人的生命,有了奇迹似的改变。在非洲的巴贝姆巴族中,至今依然保持着一种古老的仪式,当族里的某个人犯了错误的时候,族长便会让其站在村落的中央,整个部落的人都会赶来,将这个犯错的人团团围住,用述说他身上优点的方式来“教训”他。这种赞美,唤醒了犯错者自省向上的灵魂,无疑是最智慧的“批评”方式。成年人尚且需要赏识,而爱犯错误的小孩子更需要赞美。因为赞美里面的赏识和爱,会让孩子这颗晶莹剔透的“水珠”得到滋润,永不干涸!
物有优劣,人有长短;避其短靠批评,扬其长赖表扬。表扬作为育人的重要手段,常被教育者使用,使用得当,则激人奋进,使用失当,则适得其反,所以表扬应该讲究艺术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自信心、进取心,不屈不挠,不卑不亢等良好品质,主要是在教师的教育和培养下发展和形成的。其中班主任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心灵进行恰当的点拨、诱导、启发、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和良好的动机,增强其上进心和责任感,发展其良好的品质。明代教育
家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
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鼓励”是孩子成长中的精神食粮
曾在《读者》上看到一篇教育孩子的文章,大意是讲一个男孩子上幼儿园时非常活泼、好动,老师很生气地对他的母亲说,这个孩子太难管了,简直就不能安静地上一节课。妈妈听了心里很难受。当儿子怯怯地问妈妈老师对她说了些什么时,妈妈却故作轻松地说:“老师说你现在可以安静地听一小会儿课,如果你再认真点,就可以完整地听一堂课了。”孩子听了后,没说什么,但之后,他在课堂上真的安静了许多。当他上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母亲都用同样的方法鼓励孩子。孩子在母亲的鼓励下,考上了理想的重点学校。在孩子到大学报到时,他给母亲写了一封信,信上写道:妈妈,我非常感谢您这么多年来对我的鼓励。因为我知道我从幼儿园起,就不是一个优秀的孩子,但是您从来不批评我,放弃我,总在鼓励我,让我找回了自信,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当我看到这篇文章时,我有种落泪的感觉,为他的母亲,为他的儿子在成年时写给母亲的信。当然,孩子的成功,母亲在其中肯定付出了很多很多。一句话的力量只是他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精华。孩子的成长需要从各类食品中汲取各种营养,使他们的身体更加健康,那么支持他们的精神营养品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是“鼓励”,一种不断进取的“鼓励”,包括老师的鼓励,家长的鼓励,来自于外界的鼓励,使孩子从小就对未来充满希望,伴随他们克服一个又一个的难关。
前段时间阅《读者》读到一则短文,内容大概如此:有两个小组的文字爱好者,每组三人,做文章大家讨论。A组的人每次互相给彼此的文章以很高的评价,找出文章的可取之处予以鼓励,大家士气高涨,写作之情绪飞扬。而B组的三人每次做完文章,互相指责,找出文章的缺点和败笔,意在吸取教训。大家颇受挫折,总觉自己的文章不够完好。十年后,A组的三人都成了有名的作家,而B组的三人仍然在指责着彼此文章的缺陷。
很显然,A组的三人在得到朋友的鼓励后激起了创作的热情,而B组的三人只能得到朋友的建议,意在找出问题修正缺陷。心里学讲,A组的人受到了鼓励,而B组的人却是受到了打击,他们的创作激情被遏制了,创作不就是靠的激情吗?
鼓励在儿童教育问题上越来越明显的提到议事日程。记得有这样一则故事:老师每开家长会,必要挑足学生的缺点报告家长,利在促进学生的进步。
同学某本是个学习中下等的学生,理所当然,他妈妈每次开会都被老师告之以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位同学的妈妈并没有因为老师的告状而谴责儿子。相反,她隐瞒老师的批评,只给儿子以鼓励:老师说你比上次进步了,上课爱发言了,你一定能考上高中了。这位同学在他妈妈的鼓励下一直走向进步,老师并不明就理,仍试之同法,在家长会上依样夺取所有学生的骄傲。
这位同学的妈妈依然每次为儿子准备着一份份编制好的鼓励。直到考大学前一次,老师仍是一样的口气:你别指望太高,加紧努力,你儿子也许能考上普通的大学。这位母亲没有以老师的话告之儿子,她只轻描淡写地说:老师说,凭你,一定能考上重点大学。这位同学在其母亲的一再鼓励下,最后终于考取了全国一流的某重点大学。其实,凭这位学生的资质真不是很好。但他却在母亲的一再鼓励下赢得了最终的成功。
我想如果他知道了这件事情背后的秘密,他也会为自己的成绩而赞叹不已的,也会继续为自己而鼓励,为他的孩子而鼓励。因为他的母亲教给了他努力,教给了他自信的源力——鼓励。
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表扬真正起到教育、激发、强化的作用,就必须讲究艺术性。
1.表扬的程度要和学生的行为相符。
表扬要围绕教育目的和激发良好行为而进行,避免印象看人,既不应“有功不赏”,也不应“无功而赏”。
2.表扬要及时。
学生取得一些进步时,要立即给予表扬,即时强化,这一方面可坚定学生继续良好的行为的信念,又一方面可推动其他学生去做让人赞扬的事。
3.表扬的方式和方法应灵活多变。
表扬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同样做一件好事,对好的学生,只要向他点头、微笑即可,对一贯表现不好的学生,则应大张旗鼓的表扬,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引导,增强其自信心,并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表扬有的要直接表扬,有的要间接表扬,需要间接表扬时,直接表扬就像阳光直射一样,叫人不舒服。有的需要口头表扬,有的需要书面表扬;有的需要随时表扬,有的需要阶段表扬……总之表扬的运用要灵活多变。
表扬就是鼓励、激发和勉励。人人都有自尊心,乐意听表扬的话,这是青少年学生的一个突出表现,通过表扬,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态,进而激发起良好的行为导向。
表扬也并非尽讲好话,表扬与批评是教育的统一体。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肯定积极因素,以表扬为主;但对其消极因素也不能放过,合理利用批评方式,使消极因素化为积极因素。这样只会产生对立的情绪和相反的效果。表扬中的希望,本身就是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批评”。
表扬应注意的事项:
一、表扬要实实在在要在深入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对事实进行客观公正的表扬,不能随意夸张。如果尚未搞清事情的真伪、表扬不准确,不仅达不到效果,反而会影响教师的威信。
二、表扬要把握时机
一般来说,表扬要及时,只有及时的表扬才能强化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和自卑感强的学生。一旦发现值得表扬的事件就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激发其树立自信心,否则表扬晚了,就失去效果。当然,也不是都必须马上进行表扬,如对有高傲情绪的学生,就不要轻易地进行表扬。
三、表扬要注重细节
如果是一般的、言之无物的表扬难以产生鼓动性和影响力。例如:“你最近学习有进步了”、“你关心集体了”等等缺乏具体内容的表扬,效果不好。如果针对学生某一具体的进步进行表扬,例如:“你近日课堂上能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勇于创新,老师为你自豪,你表现棒了!”“你近日能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并且书写规范而整洁,要倍加努力,奋发向上。”这样的表扬内容具体,一定会有好的效果。
作为金笔作文教师还要通过自己仔细的观察,发现学生身上值得表扬的但却比较隐蔽的优点进行表扬,对学生也是极大的鼓励。例如,“听说你最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并积累了许多优美的词句,希望你能持之以恒。这样,不但开阔了你的视野,而且丰富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写作能力,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最近你的书写进步很大,听说你每天坚持练习,要是你能持久下去,将会写一手漂亮的字。到那时,老师会为你骄傲的!”真挚的表扬加上适当的鼓励,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各方面都关心自己,前进的动力就会自然增大。
四、表扬要恰如其分
如果表扬度掌握不好,过分夸大,“你简直聪明过人,谁也比不上你了”等等过分表扬之词就不会有好的效果;如果使学生常常受表扬,也会使他们沉溺于表扬而缺乏创造性;如果不值得表扬而被老师表扬了,又会使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
你能每天送给学生100顶“高帽子”吗?
如果你能,那么你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好老师,你会感受到来自学生的许多惊人的奇迹和感人的故事。
有人说,学生调皮捣蛋,老捧着他们怎么行?其实你只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把他们当朋友,去欣赏他们,你一定会发现学生中的许多优点和可爱来。
有人认为,给学生表扬多了,他们的尾巴就上了天。可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经拿两个班做实验,一个班专门批评,另一个班专门表扬,结果,受表扬的班的智力水平、成绩状况均好于另一个班。
还有人认为,这不是恭维、阿谀逢迎吗?其实,我们不妨以大人为例,如果你的上司总是鼓励你,你工作起来就会感觉非常舒心;而因为一些疏忽和错误就一味地批评你,那你就会工作干劲不大,那么学生更是如此。因此,“高帽子”只要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夸奖和赞誉,学生是一定能在不断地激励中逐步前进的。
我带过几任所谓“差班”,开始两个班,心里老是觉得学生不好管,总是用批评教育的办法,但结果适得其反。后来,我改了一下方法,尽量发现学生优点,去表扬鼓励,哪怕是一点点优点,我都会加以肯定。有个学生的字总是写不好,没有一次合格的。我就采取鼓励的办法,哪怕发现他有一个字写得有进步,我就会加以表扬。后来,这个学生的进步是惊人的,还在写字比赛中得了奖。
就是在这样的鼓励声中,我所带的“差班”成绩每每总是后来居上,学生思维特别活跃,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
我想,每天给学生100顶“高帽子”吧,这是做教师的光荣。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表扬学生“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等词,但我们的学生不知怎么了,他们不吃这一套,他们有的沾沾自喜,有的依旧我行我素。甚至产生
负面影响,成为一种麻醉剂,不能激励学生进步,我们的教师感到迷惑了:怎么这孩子软硬不吃,这么难管教呢?
我们来看我们的孩子们,他们们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的小皇帝,都有很强的自我意思,宠惯了的他们,谁不认为自已是最棒的?而我们的教师,有时提很简单的问题,提供很容易的任务,然后表扬他们,说他们是最棒的。这样导致的结果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骄傲自满,认为这么简单的问题,都说我是最棒的,我则可能不听讲了,谁也不放在眼里。一种则认为,这么简单的问题给我做,我是不是太笨了。第三种,学生不愿接受更有挑战性的题目,怕完不成任务,会使自己看起来不聪明,急流勇退。学生没有体会到解决过程的快乐,因为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得到肯定。如果教师长期这样只表扬学习结果,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学习也只顾结果,从而抄习作业,投机取巧,加上家长们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看分数不顾学生的学习行为,则更会助长歪风邪气。
《新课标》提出,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评价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进程,通过评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对学生的评价应以表扬为主,其原因不难理解。因此,我们认为,教师应发挥表扬的作用,使学生体会评价带来的快乐,从而愿意评价,喜欢评价,积极评价。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学习过程中来。
一,表扬应针对具体的行为和事物,而不是对人。
小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当你笼统的表扬他时,他有时感到自己确实各方面做的都不错,易产生自我满足感,有些教师常说:某某这段时间表现挺好,希望你继续努力;你表现不错嘛,等等。确实有可能使孩子觉得自己各方面己经做的不错了,易产生满足感。这就要求我们在表扬时切忌笼统,应该不断寻找新的突破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中要害。如学生作业做全对了,你表扬他“做得不错”,孩子会认为受表扬是理所当然的,丝毫不感到意外,如此一来,即使以后经常得优,孩子的上进心也会慢慢消失。我们可以换个方法表扬孩子,抓住要点或者“投其所好”地进行表扬,说“确实不错,我一直看着你,你今天学习非常专注。”这样,教师把对孩子的表扬引入到做作业的情感态度中,切中了作业做全对的真正原因,学生听了,会觉得自己受到了教师的关注,从心底感到高兴和激动。又如,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教师评价他“你真棒”,学生会感到高兴,但他不知道怎样才能“真棒”,而当教师评价他“你真棒,能说一句完整的话,”“能开动脑筋想办法”,“你听讲真认真”。当学生和别人合作完成一项任务时,教师适时肯定他们的合作办法及合作精神等。这些针对具体的行为和事物的肯定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又使学生找到了操作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赞赏学生付出的努力。
作文课上,班长积极举手主动要求上台演示,演得不错,老师说“真了不起,不愧是班长。”班长从此上课再也不敢积极举手了。他害怕自己做错了,有愧于班长这个称号。刘帆同学是新来的,他温文尔雅的样子真逗人喜爱,老师情不自禁的说道:“真不错,像个小绅士。”过不多久,有同学反映,刘帆动手打人。回顾这些事时,发现是教师赞赏他们的语言在作怪——“不愧是班长”“小绅士”的美称使他们感到有压力,它带来了恐惧与不安,给学生带来的不是快乐和欢愉;学生在无意识地抵制这种赞美,他们需要的是老师肯定他们为做这件事所付出的努力。
假如老师对班长说:“你审题真仔细。”对刘帆说:“你今天扩句扩得真不错。”学生会觉得是我的努力得到了赞扬,以后,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他们会想方设法解决困难。这将使他们保持热情,增强自信。
有关研究发现:赞美学生付出的努力,较赞美学生的智能或表现更能有效地提高他们面对挫拆的能力。
三、表扬要针对不同的个体需要,缺什么补什么。
人和人之间存在差异,人和人的需要也存在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表扬时,无论是精神表扬还是物质表扬都要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表扬效果。
周弘老师在《教你如何赏识孩子》中,针对一个家长的提问:“我女儿写作业很慢,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上厕所,怎么办?”他回答:想要孩子快,不说孩子慢,你越讲他慢他越慢,在孩子动作快的时候就进行表扬,优点不说不知道,缺点少说反而逐渐少。
确实,在教学中,老师们都抱怨,某学生做事粗心大意,作业磨磨蹭蹭,老师提醒了无数次,说了无数次却不见效。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一种观点,一旦经过多次强化,就会在孩子心中生根。因此,当老师一再指明孩子粗心大意,动作慢等缺点时,学生会形成一种惯性,真的认为自己粗心或慢,相反,若老师把目光放在孩子细心的时侯,动作快的时侯,多次强化之后,学生的心里就有一种“快”的心理暗示,越来越快。
因此,老师在针对学困生进行教育时,不妨改变对学生的关注点,用老师的细心,爱心和耐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赏识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优等生进行表扬时,不妨提出更高的要求,激励他迎接更高的挑战
第二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读后感
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有感
沁阳一小刘艳萍时代在变,观念在变,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必须随之改变。作为新时代的父母应该懂得以欣赏的眼光和平等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孩子。
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就要学会夸奖孩子,所以我们要用“夸奖”的方法培养出孩子“乐”的兴趣。在孙京媛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中,广义上使用“夸奖”一词,其意思包括“鼓舞”、“鼓励”,也就是“表扬”、“赞扬”、“理解”、“支持”„„夸奖是成功的催化剂,是最有效、最轻松的教子秘诀。掌握好夸奖这个法宝,就抓住了孩子成功的关键!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不愉快。这时,孩子可能会表现出自信心不足及学习情绪的低落。父母如果能够在此时适时地给予孩子欣赏、鼓励和支持,对孩子来说不仅是一种力量,更多的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同时也增加了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及信赖。这本书从9大重点通过不同的事例讲述了如何让孩子更加成功:欣赏你的孩子,其实天才就在你身边;正面教育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父母赞赏孩子必备的10种技巧;错误的表扬将会适得其反;父母最大的错误就是不允许孩子犯错误;责备只能给孩子带来身心的伤害;在批评中表扬,在表扬中批评;父母也要经常自我反思;让孩子先成长再成功。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认识到作为家长,在使用夸奖这个利器时要发挥我们的智慧,准确地把握好尺度和方式。只有这样,夸奖才
能产生最好的教育功效。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以下几个适度:
1.夸奖时的感情流露要“浓淡”适度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孩子稍微有一点进步就欣喜若狂、赞不绝口,甚至是广为宣传,久而久之,必然助长孩子的自满情绪。事实上,语言、表情、目光、动作都可以用来表达赞赏,但在夸奖孩子时,应高度重视情感的作用,尽量做到“浓淡”适度,有时对孩子轻轻的一个微笑,也会起到许多赞美之词难以起到的作用。
2,夸奖时采取的方式要“虚实”适度
对孩子的评价应该是公正、准确的。但是,夸奖作为教育孩子的一种多功能手段,在具体运用中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即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允许有一点“虚”的内容。这里的“虚”主要指的是两个方面:第一,是对事实的适度夸张。例如,孩子纯粹因为好玩,挥着扫帚在院子里“扫地”,家长此时明知如此也不必点破,应及时表扬他爱劳动的行为,这种夸张有益无害。因为它既是对孩子正确行为的肯定,又可以让孩子知道,劳动是一种美德。第二,是对孩子将来的期望。例如,孩子的美术作业老做不好,每次总得低分,心里很自卑,这时家长就可以这样跟他说:“你现在还没有掌握方法,以后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去画,肯定会画得很好!”这种鼓励尽管超越现实,但对孩子来讲却是必不可少的。
3,夸奖时的点面关系要“结合”适度
孩子取得一些进步,家长应该针对进步的点进行着重的表扬和夸奖,适当的外延是可以的,但要控制好范围。比如说孩子最近的学习成绩有进步,就针对这方面重点表扬和鼓励,乃至奖励;即便这里
面有一些偶然因素,家长仍可借机对他的学习态度和自觉性等方面进行鼓励,这可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但家长切不可由此认为孩子一好百好,把他夸得跟天仙似的,而忽视或掩盖了他在劳动或纪律等方面的不足,这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
总之,只要我们发挥自身的智慧,把夸奖提升到艺术的高度,运用中做到以上几个“适度”,那么,夸奖在教育孩子方面就是一件很好的“利器”。但仅靠这个利器还不能教育好孩子,因为还缺乏另一利器——“批评”。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历来都是主张教育孩子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但两者缺一不可。如果片面强调“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就是无论孩子怎么做,即使犯了错误,也要说“好好好”,即使批评也是轻描淡写、隔靴搔痒,那就大错特错了。正确的做法是:当夸则夸,对孩子每一点细微的进步、每一个小小的闪光点,应及时给予夸奖和鼓励,让孩子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促使他不断进步;当批则批,对孩子的错误行为、错误想法,在注意方式方法和策略的前提下,应及时给予批评和纠正,让孩子明辨是非、知耻后勇,促使他改正错误,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第三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读后感
我想以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话作为我读书点滴的开头,那就是:“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也许它还过于深奥,那么我再说得简单些,那就是“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作为一个教师,又是常年带毕业班教师的我,习惯了一脸严厉面孔,习惯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出效率,习惯了学生一到教室就安安静静的学习。可这学期带上了一年级,感觉很不顺手,作业交不了;课文读不了;错题改不了;教室安静不了……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么不自然。再加上我的孩子也在这个班,也是一样的如此,即使我板起面孔也无济于事,怎么办呢?就在我抱怨之时,孩子他爸把藏在书柜中的一本书放在了我眼前----《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让我好好读读。我躺在床上,捧着书,边读边想:他们都是孩子呀!他们都是用大灰狼都能吓怕的孩子呀!我怎能就这样扼杀了他们的积极性呢,我怎能就这样吝啬自己的语言呢?书中的事例篇篇令我感动,别人对学习极差的学生都能给予掌声,都能给予赞美,我呢?心头一颤:是啊,有多长时间没夸奖孩子了?只知道对学生发火,批评的多了,他们岂能不麻木?
我坐起来,认认真真地读起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本书了。此时才发现它给我触点很大: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表扬和激励就像春风雨露,滋润着孩子幼小的心灵,促使其健康成长。老师一句真诚夸奖的话语,一个简单的爱抚动作,甚至只是一个赞赏的眼神,都能给孩子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让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活出最优秀的自己!于是我在课下剪起了小红花,虽然不怎么漂亮;在课上用起了小红花,包括坐得好的孩子。时间一长,我越来越发觉一年级孩子很可爱,他们的愿望就是想手捧一朵小红花,难道这小小的要求也要让老师剥夺吗?不能,我要更多地去剪它——剪出孩子们心中的愿望。
读书使我充实,读书伴我成长,读书使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解读。感谢《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书,使我再次思考我的教育:不再吝啬自己的赞美!老师们,让我们在教育中共勉,在教学中共进,在生活中共成长吧!请记住: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第四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家长会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美国有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将他的学生分成了三组,对第一组表示信任并予以赞美与鼓励;对第二组采取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对第三组则不断给予批评。试验结果表明,被经常鼓励的第一组进步最快,总是挨批的第三组有些进步,而被漠视的第二组则在原地踏步。由此可见,真诚、坦率、得体的赞扬鼓励能够创造奇迹。正如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所说的那样:“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的确,在我们的日常教育过程中,恰如其分的赞扬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一位母亲成功教育孩子的真实故事,希望我们从中得到启迪。
孩子上学了,作为母亲,哪个不希望听到来自学校的好消息,然而,每次家长会,都令这位母亲失望,因为人家都有一个聪明乖顺的孩子,而她的孩子却是一个愚顽不化的人。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到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他,教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了你,他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别的家长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人喂。
儿子上小学了,在又一次家长会上,教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在第49名。我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回家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回到家里,看到诚惶诚恐的儿子,她又振作起精神,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准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喜悦的光芒,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第二天上学,儿子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开家长会,老师告诉母亲:“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中学有点危险。”她怀着忧虑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便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她说,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中学。”
高中毕业了,当儿子把一份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交到母亲手里时,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是您……”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滴打在手中那份录取通知书上。读罢上文,不禁让人拍案叫绝。我们深深地被这位母亲独特而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所折服,尤其是她那超然的心境和博大宽宏的胸怀。“以爱育爱”是教育的至高境界。拿破仑曾说:“人类要靠虚荣和美名来点缀自己。”赞扬不仅仅是对其固有优点的肯定,有时,给一个人稍稍超过事实的赞美,就像用《灰姑娘》里的仙棒点在身上一样,会使这个人从头到尾焕然一新。
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许多教育工作者却缺乏像这位母亲那样非凡的“爱心”、“耐心”和“宽容之心”,缺乏她那种细致扎实有创见的教育方法,而习惯给一些有学习困难和行为过失的学生戴上一些“坏”帽子:“笨蛋”、“调皮捣蛋”、“道德败坏”等等,随意地贴上“坏学生”的标签,并想出各种“招数”来惩罚学生,其结果往往是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老师的主观愿望是想教育好这些学生,但这种“恨铁不成钢”的行为其本身已失去了道德意义和教育意义,所以难以带来好的教育效果。“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曾偷偷地杀死了老师家的狗,这在西方国家显然是难以原谅的错误。但他遇到了一位高明的老师,惩罚是画出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宽容、期盼和善待心怀的“惩罚”,使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班级中挑出一个最笨、最丑的姑娘,要求全班同学改变对她以往的看法,并以假作真地从心里认定她就是班级中最聪明、最漂亮的姑娘,争先恐后地夸赞她,目的是让自卑的她建立自信心。一年后,这个姑娘的成绩居然跃居班级第一,并奇迹般的变得妩媚婀娜、楚楚动人。赞扬以惊人的力量发掘了她潜在的智力,展示了她内心深处蕴藏的美。清代学者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为师者轻描淡写的一句赞扬的话,看似简单的一个爱抚动作;富有深情的一个眼神;不露痕迹的一个暗示……这些,都会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都会在学生心中荡起阵阵涟漪。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这是教师从教的基本功。对待我们的学生,请多一些微笑,少一些严厉;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多一些赞扬,少一些恶意的直言吧。这样,学生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信,多一点“自由地呼吸”,乐观而向上,活泼而富有朝气。
第五篇:教学小故事--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批到一本作业本,虽然刚换还没几天,可角已经翘得老高,再看,上面划着几条乱七八糟的线,不用说,肯定是马立辉的。看来他是存心不想写好这作业了,已经擦了两次,还是这副样子!再往前一翻,更让人生气,前面做过的作业纸又缺了半张,这个懒懒散散的小家伙!责任心告诉我,我一定要“治治”他的毛病,对他采取严厉的措施。于是,利用下课时间,我把他叫到我身边,给了他一本新的本子,平静地告诉他像他那么卷角的作业本必须换掉,而且所有的作业必须重新补起来。小家伙急急地摇着头,我只是铁板着脸,继续告诉他要求有两个,把字写好,爱护好本子。知道没有商量的余地,小家伙只好低着头在旁边写了起来。
他一边写我一边在旁边指导,也找机会表扬他,提高他的积极性。不到三十分钟,他补完了前三课的作业,真是又快又好,我又连着打了两个“优秀”,又再旁边画了两个笑脸。看得出,小家伙很开心。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公益广告一下子从我脑子里跳了出来。记得台湾作家刘墉说,好的老师就像是磁铁,它能连串地吸引学生,并使学生影响更多的人。它能使平凡的针成为罗盘,散乱的铁砂排列图案。最重要的是:它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论它是大的铁块,或是小的铁屑。
让我们在对学生严格之余,多一些鼓励和赞扬。让我们谨记,所有的孩子都需要阳光,都会“给点阳光就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