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心得之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读书心得之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GDP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就是绿色GDP;可持续发展也渐渐地覆盖了经济发展;同样我们的城市规划思想方法也在发展并且将会一直发展着。一切旧的东西正因为它的某些不合理的成分而渐渐被淘汰,但是在当时它却留下了重重一笔。因而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应当是凝聚了之前的思想方法中的精华,当然是符合当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不过肯定是具有时限性,也就是若干年后将会被另一些思想方法所代替或者所传承。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开放型的思想方法。2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过程导控的动态思想方法。3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4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理论的东西也许过于专业有点费解,字面上的解释也显多余,因而像书上的那些理解也没必要在此赘述。也许举一个例子会显得浅显易懂,一个城市的规划面太广,现在就把问题简单化,就拿一个居住区的规划来说,首先一个居住区由若干个小区或组团构成,但是每个小区之间经济发展及其他方面都有所差异,另外这个居住区与周边的居住区也有紧密的经济联系和相似的文化背景。如果现在要对这个居住区进行规划,那么基本上按照上面这几个趋势进行规划。
居住区规划可以细分到居住小区或组团规划,但它们不可能孤立进行规划,要通过各方面统一起来,也就是要讲究一个和谐。另外在各个小区的规划中又有很多方面考虑,比如住宅地﹑绿地﹑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管线„这些方面彼此交叉,联系非常密切,正所谓环环相扣,因而若各个部分分别分析,可能它们之间的发展步调不一致,也许它们之间的某几个配合就不怎么默契,总之它们的统一可能得不到较好的运行效益。这仅仅是从物质宏观方面着眼,关系着这各方面的物质却有着更广的一面,首先,这规划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那么它的功能也应当人性化,人的需求大概也就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然而在当今社会精神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凸显,因而一个居住区的规划也应当符合人的心理需求,像目前的大多数城市的高楼建筑给人以压抑,到处的钢筋水泥物体给视觉造成紧张感,都没达到人的心理要求。像这一类有关的问题,规划编制工作过程就应当听取心理学的建议。另外居住区作为一个职能,规划的同时也应当以换位思考的方式想到管理,规划的另一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管理,而解铃还须系铃人,当然就要从管理人员了解问题,相当于反馈,规划也会对管理起一种推动作用,规划与管理就这样会一直发展下去。当然规划的范围一句两句不可能在此道的明,它辐射到各个学科,或多或少与它们联系在一起,这里讲的只是九牛一毛。
托马斯•莫尔首先提出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罗伯特•欧文所主张的新协和村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它们的某些还曾经登上过历史的舞台,但它们的命运最终一样,都被归类于空想社会主义,它们忽略了当时的经济状况以其其他各方面的发展步调。这就相当于一个失去了双腿的残疾人志在篮球运动员,也许这比喻过于夸张,但究其根本这些思想就不切合实际,甚至在当代要坚持这样的理论恐怕也维持不了多久。在当代,我们的城市规划应当注重实际,根据现实的动态变化来制定相应的动态引导性规划。
“田园城市”听起来就像是世外桃源一样,一个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谁不想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在这里既可以享受城市的便捷﹑福利,还能吸收着乡村里清新的空气和欣赏着如画的风景。然而这番景象好像只能在电视里看到,它更像是城市设计,以上所描述地就是设计的一幅美好蓝图。我们的城市规划是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优化的,可行的选择。所以像田园城市,正如它的提出者霍华德所写的一本书—《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田园城市只有在“明天”才有可能实现,这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城市演变。
近代的伦敦由于该城的人口急剧膨胀,工业的发展如雨后春笋等问题不得不向外围扩张,另外在其外建立了所谓的“卫星城”,刚开始的规划仅仅是依赖于伦敦的一座“卧城”,然而它的建立随后又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依赖性较强,受母城影响很大。随着时代的前进,“卧城”慢慢地被半独立的卫星城镇所取代,最终由独立的新城所代替。现在随着区域城市一体化的发展,我们也要关注这一方面,要注重各城市之间的联系,但又要抑制这种关系的过分融合,即要保持各城市的特色,彼此不能过分的依赖,尤其是对较大城市的依赖,否则一旦有所危机,各城市都很难全身而退。
城市规划思想方法就像一滴水,而各类思想共同构成了海洋,因而一滴水只有放入海洋中才能不会干涸,才能有其生命力。也就是城市规划思想要融入到各类思想中去,要借鉴各类思想。例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城市规划也应当这样,要全局把握城市的规划,只有站在更高一级(假如规划城市就应当全眼于整个区域甚至全国),才能整体全观地规划城市。又如“头道茶浓酽喻以青涩纯真,二道茶香醇亦甘甜透明,三道茶寡淡喻以世事洞明”。将此运用到城市规划思想中就是规划这东西不像商品交易那样(一方给了钱另一方给了货就算完事)简单,规划的好与坏关系到这个城市或地区几十年的发展,同样关系着国家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我们应当认真考虑各个部分,即使是细微的一角也不能草率,另外规划好后还要反复地推敲﹑琢磨,要使最终的成品熬成“第三道茶”。另有书法创作有个“到位”与“味道”之争,有人为了笔墨到位成为古帖的奴隶,有人为了追求味道失掉到位的笔墨,殊不知守住一家笔墨到位的法帖,吸纳多家精华,便既有味道又不失到位的笔墨。这个道理就告诉我们在城市规划时也该考虑这行的“到位”和“味道”,我们要遵循原则和推崇相应地思想,但不能纯粹为了这些来刻意规划,还要考虑因地制宜,让它们达到一种和谐„„
城市规划思想既要借鉴各类思想,但反过来又要补充和完善各类思想,也就算是反馈于社会。我们应当将城市规划思想的优秀理论相应地运用到学习生活中,来更好地服务于人们。对于规划类,例如学习进度规划﹑旅游路线规划﹑人生职业规划等,基本上都可以按照城市规划思想的模式进行。另外像以上讲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第三点,由刚性规划转向弹性规划,所谓弹性就相当于缓冲空间,我们学习也好,工作也罢,在时间安排上都应当是“弹性”的;人际关系当中同样也应是这样,要人难看也需给人台阶下。还有第四点,有指令性转向引导性,这点在目前的家教很值得推崇,现在的孩子对父母依赖性很强,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另外目前中国的机关部门也应当向“引导性”发展,也许这点基层的老百姓体会甚深„„
第二篇:读书心得之当代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读书心得之当代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时代在进步,城市在发展,相应地,一切思想也随之更新或改变。城市规划的思想方法集合了当下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因此它的变革也依托社会活动的发展而进行。
通过该章节的阅读,我们了解到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开放型的思想方法。
二、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过程导控的动态思想方法。
三、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
四、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首先,知识都是相互依托的,我们不能摒弃一个学科独立学习任意一个学科,没有建筑基础的学习没有构造的学习,我们无法完整地完成一个好的设计。而城市规划也是一样的。在一个居住区、小镇甚至一个城市的规划中,我们往往把规划看做一个核心,却忽略了管理方案、实施方案等的重要性。由于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规模等问题上往往缺乏必要的弹性,在过去的城市规划中,城市的实际规模超过规划规模的笑话常常发生。
经过不断推敲与发展,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经将听取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建议视为必然,这是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重大变革。
其次,城市是动态的,如果一味追求理想状态,忽视和否定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会使得城市规划脱离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举个例子,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在当时的社会起了巨大的反响,可而今它还是被纳入了空想社会主义。又比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它是世外桃源,是所有人都向往的地方,但它终归是一幅美好蓝图。正是因为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忽略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所以终将是不切实际的假想而已。
因此,当代社会应结合实际社会发展,根据现实的动态变化来制定相应的引导性规划,使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良好地衔接起来。
第三,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性,城市规划也一样,具有必要的弹性。一个城市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如果运用刚性规划思想方法来做规划工作,就忽略了错综复杂的社会性质,那么规划方案也就难以适应城市的实际发展。
可见,城市社会意识、城市社会经济水平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着城市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多样性也就决定了为其服务的城市规划必须提供多种的可能性和选择性,也就是需要弹性的规划思想方法,无论是在规模、时效还是在用地形态上都应该有必要的弹性。
最后,城市规划思想方法应该是向各个系统提供正确发展选择的引导者,而不是起对城、发展发号施令的作用。利用好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引导性,也就加速了城市往提高经济效益等各方面的发展。
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对城市规划工作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日渐完善的城市规划思想方法与社会中各种思想方法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引导城市的发展,将使社会不断进步。
第三篇: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心得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班级:05811101 姓名:李建国 学号:1120111449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两千多年前的管仲变法开始分析,一直分析到现今的改革开放。通过对中国历届政府的经济改革分析,他得到了一些结论。他认为我国的经济制度实际上早已实现轮回,无论哪次改革,实际上都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阶层和无产阶层,这四大利益集团互相争斗、博弈和妥协的结果。所以,最近三十多年的经济大崛起,与其说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倒不如说是两千多年来经济变革史的一次合理性演进。另外,中国经济制度上的“结构性缺陷”,是一个“建设性结果”,它与维持了千年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密不可分的重大关系。通过阅读本书,对以下几个问题也有了一些更深层次的理解。
1.经济制度的改革
由习主席领导的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在上任时就明确提出要对我国的经济制度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对于我国目前的经济改革,作者提出我们目前所进行的经济制度的改革,很可能是以自由市场化为导向,以“统一文化”为边界,在民主法治与中央集权体制之间寻找平衡点的非西方式改革。对于以自由市场化为导向,我国在历代的经济变革中,若要实现经济大繁荣,往往是让经济自由发展,让市场来作为经济的主心骨。对于“统一文化”为边界,当经济自由发展时,往往会出现地方强,中央弱的局势,这样就会出现地方起义等等不利于“统一”的不和谐因素。所以,要以“统一文化”为边界。这样,有了导向,有了边界,我们就可以在民主法治与中央集权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使得经济利益最大化。
2.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改革
或许是受分税制的影响,中央财政以及全国一百多家央企的获益能力越来越强,而地方财政的主要收入则严重依赖于土地收入。而随着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和各种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地方财政进一步吃紧(这或许对我国只增不降的房价做出了一定贡献)。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日益激烈。因此,重新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扩大地方财政的良性收入成为中央与地方之间改革的首要任务。总而言之,只有中央与地方重新切分“蛋糕”,才有可能做大“蛋糕”。
3.国有经济专营的问题
国有经济在我国处于经济的主导地位,但它的存在一直是饱受争议的。一些激进人士认为,我国应将所有的国有经济全部都私营化,他们的观点或许有一些道理,因为若将国有经济私营化,可以使全民都参与到国有经济占有的顶层经济
邻域中,削弱国有经济在一些传统行业的垄断地位,使全民都获得很大的利益。但若将其全部私营化,这必将”弱中央,强地方”,其或许会突破”统一文化“的边界,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另外,对于国有经济的存在问题,早在汉朝就有一次盐铁会议来讨论这个问题。在这次会议中,国有专营的支持者桑弘羊提出的”桑弘羊之问”至今都没有一个很合理的解决办法。他当时提出的”桑弘羊之问”是如果不执行国营化政策,战争的开支从哪里出?国家的财政收入从哪里得?地方割据的景象如何化解?因此,国有经济并不是要怎么消灭,而是要怎么改革,怎样改革才能使国民受到的利益最大化。若想让国有经济充分发挥其职能,使其利益最大化,让其充分进入市场,让市场作为其导向或许是最有效的手段。若要让市场在国企中发挥充分的作用,或许在国企中让政、党、企分开是一种有效的办法。其次就是国营企业的利益在分配问题,可以将国营企业所获得的利益进行中央与地方的重新分配,也可以将其一部分注入社保基金池,这样可以使的更多的国民从国营企业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4.新兴势力------互联网
对于互联网这个新兴的势力来讲,虽然它起源于美国,但是它对中国的影响可能远大于美国。由于其发展迅速且国有经济在这个领域几乎毫无作为,且在这个领域尚未形成垄断,所以它的各个阶层的利益均可由参与者进行瓜分。所以在这个新兴势力上获得的利益或许远大于被国有经济垄断某些传统行业。
在新一届政府的经济改革与放权下,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或许会获得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首先,若国企实行政、党、企分离,使国企充分的进入市场当中,国企森严的等级制度或许就会有所减缓而实际的效益或许会是实际工作好坏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其次,若一些垄断性企业放开,让私营等其他经济体制进入,这会使更多的人从经济的顶层获益,同时也会使垄断性国企的效率提升。再者,若中央与地方的”蛋糕”进行重新的切分,使得地方的财政合理的进行分配,从而使其不严重的依赖土地。或许对居高不下的房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最后就是互联网,在这个新兴势力面前,我们可以做的东西有很多,在这个领域几乎没有国有经济的专营,只要能适应市场的发展,我们或许可以在这个领域大有作为。
第四篇:当代北京市行政区划变革
当代北京市行政区划变革
一、北京市行政区划概况—从1949年至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定都北京后,北京市辖范围几经扩大。1952年,河北省宛平县划归北京市。1956年,昌平县划归北京市。1958年3月7日,将通县、顺义、大兴、良乡、房山五个县区划归北京市。同年10月20日,怀柔、密云、平谷、延庆四个县又被划归北京市。至此形成了今日北京市的辖界。
在现今北京市市辖区中,东城、西城两区位于城市的中心区域,管辖范围也以今二环路以内、清代旧城范围为主,是传统意义上的市区。
而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增多和城市范围的扩张,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四个近郊区的大部分地区也逐步被认同为市区,于是和原先的两个城区一起,形成了城六区的概念。并且多数郊县也已先后改为市辖区。
截至2009年,北京辖16区、2县,乡级行政区划包括135街道、142建制镇和40建制乡(其中包括5个民族乡)。
2010年7月1日中国国务院批准撤销原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四个区,由原东城区和崇文区合并成立新的东城区,西城区和宣武区合并成立新的西城区。这样北京市的市区行政结构就由以前的“城八区”变为“城六区”。
二、具体讨论2010年北京市的行政管理变革
(一)各个区规划前后的对比
2010年7月1日,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东城、崇文、西城、宣武四个区被撤销,同时成立两个新的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区和西城区。故宫所在的北京市东城区,以及中南海所在的北京市西城区同时向南扩充版图。合并后新设立的东城区,辖区范围为现东城区和崇文区辖区范围,面积41.8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6.5万人。合并后新设立的西城区,辖区范围为现西城区和宣武区辖区范围,面积50.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4.6万人。
规划前图
规划后图
规划前的北京市东城区位于北京市城区东部,户籍人口62.5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4万人。居民中汉族占94%,少数民族有回、满、蒙、朝鲜等28个民族。管辖10个街道办事处,以及北京站地区管理处和王府井建设管理办公室。以皇室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文化精华在东城得以充分体现。东城区是北京城文物古迹最为集中的区域。辖区内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6 处,占全市的 37%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60 处,占全市的 24% ;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57 处。
撤销前的北京市崇文区位于北京市城区东南部。区境西与宣武区为邻,北与东城区搭界,东与朝阳区接壤,南与丰台区相接。区境西侧的前门大街、天桥南大街和永定门内 北京市原东城区地图 大街,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区境西北角有北京标志性建筑之一的正阳门箭楼,它紧连闻名世界的天安门广场。西南部有 国内最大的皇家祭坛--天坛。东北部
有北京仅存的内城城墙及其角楼。东南部有城 区新兴园林,北京市精品公园--龙潭公园。
全区面积16.46平方公里,南北最长4.65公里,东西最宽4.51公里。全区设前门、崇文门外、东花市、天坛、体育馆路、龙潭、永定门外7个街道,9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003年年底户籍人口40.7万人,其 中女性20.4万人。全年出生1306人,出生率为3.2‰,死亡率为3.65‰,人口自然增长 率为-0.45‰。31个少数民族16673人。
北京市原崇文区地图
规划前原北京市西城区位于北京市中心城区西北部,全区东西宽5.5公里,南北长7.5公里。面积31.66平方公里。东以鼓楼外大街、人定湖北巷、旧鼓楼大街、地安门外大街、地安门内大街、景山东街、南长街、北长街、天安门广场西侧为界与东城区相连;北以南长河、西直门北大街、德胜门西大街、新街口外大街、北三环中路、裕民路为界与海淀区、朝阳区毗邻;西以三里河路为界,与海淀区接壤;南以前门西大街、宣武门东大街、宣武门西大街、莲花池东路为界与宣武区相望。西城区作为中国党政军首脑机关及其大部分职能机构所在地,政治文化以及对外交流交往活动频繁,是全国政治中心的重要载体。
西城区是经济繁荣、金融活跃的商贸金融区。全区55%地域在二环路以内,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国家经济指挥中心及国家级银行、金融机构总部大多设在区内。原北京市西城区地图 历史上形成了西单、西四等10个商业区,汇集了主要的商业、服务业企业。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业既有传统优势,又具备现代化发展优势,规模较大、行业齐全、设施先进。
据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末,全区总人口(包括户籍人口与暂住人口)966474人,比上年增长10.1%。其中户籍人口783032人,比上年增长1.2%;户籍人口户数为263360户,比上年增长0.3%;户籍出生人口5978人,出生率为7.69‰;户籍死亡人口2780人,死亡率为3.5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1‰,比上年上升0.31个千分点。全年全区户籍人口迁入9954人,迁出2644人,机械增长率为9.40‰,比上年下降0.2个千分点。暂住人口183442人,比上年增长75.6%。
原北京市宣武区位于北京城区西南部,是4个中心城区之一;总面积约19.04平方公里,2008年末常住人口56万人,其中外来人口11.5万人;人民政府所在地设在广安门南街68号。
宣武区位于北京城中心——天安门的西南部,东与崇文区相邻,西、南两面与丰台区交界,北与西城区、海淀区接壤。它东接天安门广场,西临北京西客站,南面是二环路,北有城市地铁主干道,西厢路与京开、京石、京张三条国道相连,是辐射京南的重要门户。宣武区地域略呈长方形,东西点最长距离为6.61公里,南北点最长距离为3.5公里,边界线总长为19.33公里,总面积为19.04平方公里。
宣武区是北京中心城区之一,更是京城肇始之地、宣南文化发祥地和京城著名的传统商业区。北京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余年的建都史,为宣武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遗存。建于
原北京市宣武区地图
唐代的法源寺庄重肃穆、古朴幽雅、闻名中外。先农坛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山川、神农诸神的重要场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农业生产、展示农业文明的历史见证。区内400余处会馆、故居,堪称京城之最。从这些多建于明、清的会馆故居中,曾走出了众多名家——老树、旧物记载着林则徐与莆阳会馆、康有为与南海会馆、鲁迅与绍兴会馆、孙中山与湖广会馆的不解之缘。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等数百位梨园大师都曾居于宣武,研习京剧,湖广会馆、前门梨园剧场至今灯影霓裳、好戏连台。琉璃厂承载了3052年的建城史和854年建都史,从清代起即堪称文化产业的“集聚区”,是驰名中外的文化品牌。琉璃厂所代表的京城仕文化亦是北京三大传统文化之一。每年春节,厂甸庙会的古玩字画展、花会表演;红楼庙会的元妃省亲表演、游艺节目,都能使游人领略到浓郁的老北京风情。
宣武区内汉、回、满、蒙、朝鲜族等38个兄弟民族和睦相处。其中,牛街地区是北京最著名的回族聚居区。长期以来,牛街以其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受到全国回族和穆斯林群众的仰慕。这里民族教育、卫生事业有较大发展。牛街礼拜寺是穆斯林宗教活动中心,经常有各国宗教界人士及学者、友人来访。
(二)本次规划的重要意义
崇文区和宣武区是北京18个行政区中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两个,发展空间受到局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于核心区北部。此番区划调整,既可以共享行政资源,使城市管理更加灵活,也能在一定范围内弥补北京城北、城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距,发挥北京作为首都的核心功能。
这次涉及北京最核心区的区划调整,有四大好处:一,有利于推进核心区南北区域均衡发展;二,有利于提高核心区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三,有利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四,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这次行政区划调整对北京最大的影响是发展空间。北京四个城区发展一直不平衡,东西城发展比较快,宣武崇文发展较慢,崇文宣武有空间没有钱,而东西城是有钱但没有发展空间。四区合并能够缓解北京发展空间不均衡的问题,使南北发展保持平衡。同时,将会大大提高行政效率,减少管理重复等问题,防止在小范围内互相争项目。
(三)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
当代行政管理体制最大的变化就是实行“大部制”,就是提高政府效能。政府部门职能交叉、权责配置脱节、多头重复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影响行政效能的体制性障碍。例如在城乡建设、环境资源、交通运输、食品药品管理等领域,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实行“大部制”,从体制上减少职能交叉现象,理顺部门关系,明确部门责任,无疑有助于提高政府效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精简了许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健全了宏观管理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同时逐步增设了环保、社保、信息、能源等新的管理部门。这些逐步健全和增加的机构,是政府履行职能所必需的,但也出现了分工过细、机构扩张的趋向。实行大部门体制,将职能相近的部门重组为大部门,既可保证政府有效履行各项职能,又能防止机构数量不断膨胀,形成精干高效的现代政府组织结构。
第五篇:WTO与城市规划理念的变革
WTO与城市规划理念的变革
摘要:WTO将对我国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念、城市所有制结构、城市社会问题和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产生深刻的影响,要求规划的目标、规划立法、规划实施理念进行相应的变革。
1. WTO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1 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念与世界趋同
在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重视公共利益、追求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会成为未来城市文社会主流。
1.2 产权多样化决定了政府不是城市利益的唯一代表
所有制结构产生根本性变革,政府不再是城市资产的全权拥有者,也不再是城市发展目标和利益的唯一代表。
1.3 城市社会问题显化为规划的基本命题
城市规划作为调控城市发展的政治手段,消除贫困,寻求不同社会群体的公平发展、增加城市就业机会成为规划面临的基本城市问题,规划从物质环境规划步入社会发展与环境空间有机综合的阶段。
1.4 体制的震荡和冲突增大了规划调控的难度
政治体制、社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等方向的差异,客观要求运用市场经济通则,针对我国社会文化的特征构筑自己的经济体制。城市规划制度作为城市社会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面临着调整、变革和重构的过程。
2. 规划理念的构成和变革
2.1 多目标的规划立意
新世纪,客观现实要求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促进城市的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规划首先应树立满足人的动态需求的基本理念,综合协调城市空间发展过程,处理好土地利用与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构筑与城市发展阶段相合拍的时代城市生活方式,提供适应新世纪城市居民、城市活动行为模式的环境空间,融城市文化于城市环境中。
2.2 适度化的发展方式
规划应调控城市资源的利用方式,协调城市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使城市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限定在相互容许的强度之内。因为生态系统是城市生长和发展的基础,城市未来的生活质量和繁荣依赖于城市如何利用资源和管理生态系统。
2.3 科学化的规划立法
面对城市居民财产权的明晰和城市资产所有制的多样性,城市规划立法首先从保护城市利益主体的权利,实施立法、执法的分离。其次,提供不同利益群公平的生存、发展和生活权利,尤其在城市物质空间上使集体、个体具有同等规划发言权。再者,城市规划立法应建立公众参与的法律基础。
2.4 社会化的规划实施过程
首先,建立公众有效参与规划立法过程的规划立法制度;其次,构建规划成果的公示制度,增强规划管理的透明度;此外,实施政府、社会团体、市民共同监管的规划实施的检查、验收制度、还规划的社会属性于其应有的利益群体,尊重城市财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