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意见
关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切实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促进城市建设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健康发展,现就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维护城市整体效益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准则,紧紧围绕把郑州建设成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核心城市的目标,继续坚持“三控制,三增加”的原则(即控制土地一级市场、控制插建超高层建筑、控制商品房投放总量,增加公共绿地、增加公共空间、增加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加强规划管理工作力度,强化城市规划的集中统一领导,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效能管理,为加快中心城区保护和改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切实加强规划的监督管理
(一)严格规划编制的管理。
城市各项规划的编制,必须符合国家关于城市规划编制的技术规定。承担编制城市规划任务的单位和人员,必须符合相应资质资格规定。不具备规划编制相应资格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相应的规划编制工作。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
人,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予以通报。
(二)强化规划审批的管理。
严格规划许可证制度,城区内各项建设项目都必须依法办理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含临时用地规划许可证和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以下统称规划许可证)。取得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简称建设单位),要严格依照规划许可证批准的内容进行建设。严禁未取得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和擅自改变规划许可证内容进行建设。确需变更规划许可证件批准的内容,必须依法到原审批部门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加强对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沿街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必须严格按照街景规划实施,不得擅自改变建筑的使用性质。加强对道路工程管线审批的管理,严格控制掘动道路,避免重复建设,减少对道路交通和市容环境的影响。
(三)加强规划的监督管理。
实施规划检查验收是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能之一。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参与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严格审定竣工资料是否符合规划许可内容,验收的内容要与规划许可证件批准的内容一致。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签署验收意见。被检查的单位要如实提供资料,不得隐瞒和阻挠。
(四)加大对违法建设的查处力度。
对未取得规划许可证件进行建设和违反规划许可证件批准的内容进行建设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向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举报。对影响城市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下达限期改正通知书,并依法处以罚款;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当事人逾期不拆除的,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依法强制拆除。
(五)严肃规划管理纪律。
对越权审批和违法审批规划许可证件的,违反规定签署规划验收合格意见的,发现违反城市规划建设不依法查处的,要依法追究负有责任的单位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三、健全规划管理工作制度
(一)听证制度。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按法律要求,对需要进行听证的建设项目,在做出规划许可决定前,应当依法定程序举行听证。在认真听取当事人意见的基础上,制作听证笔录,并根据听证笔录,作出许可决定。充分体现行政许可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合法有效实施规划管理。
(二)公示制度。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政务公开工作力度,实施阳光规划,经批准的城市规划要向社会公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城市规划,并有参与、监督城市规
划制定和实施的权利;编制城市规划必须依照国家建设部•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02‟218号),明确强制性内容,并向社会公示;重大规划方案的评审论证进展、审批成果及控制指标,应通过不同形式及时公布;建设单位在进入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时应当在显著位置,将批准的规划许可证号、面积、层数、建筑高度、使用性质及附件、附图的内容公示于众。
同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在实施规划监督管理中发现的未进行规划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行为,可通过媒体进行发布,公布建设单位的名称、建设工程的名称及其所在位置和违反规划的事实。
(三)专家咨询制度。为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建立健全专家咨询机制。规划专家咨询机构作为政府重大规划决策咨询机构,是政府作出决策前的专业咨询机构,对各类重大决策、规划方案和专项规划提供前期咨询。建立由国内外规划和相关专业专家组成的专家库,重大规划方案咨询评审邀请专家库中的相关专家参加。
(四)省会规划建设委员会工作制度。充分发挥省会规划建设委员会的职能,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省会规划建设委员会工作制度,发挥强有力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对城市规划的指导和监督。
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及连接副中心的运河两侧建筑规划方案;中心城区以二七广场为中心及周边商业区建筑规划方案;商城遗址及周边地区建设规划方案;郑花路、花园路、金水路、建设路、嵩山路、中原路、东西大街、紫荆山路、郑汴路、107国道、科学大道、桐柏路、农业路、经三路、城东路、航海路等主要道路两侧的建筑规划方案;城市主干道交叉口(节点)四周建筑的规划方案;市区内18层(50m)以上超高层建筑的规划方案;嵩山风景名胜区、少林寺及黄河风景名胜区的建筑规划方案及上述区域内的雕塑、夜景照明等规划方案须报经省会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研究。
省会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每月召开一次会议,会议由省会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召集,办公室成员参加,同时邀请部分规划专家参加。省会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每次研究的建筑规划方案一般不少于3个。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是保证城市各项规划贯彻实施的重要举措,是规划建设大郑州,加快城市发展的大事,各级政府、各部门和各相关单位都要积极配合和支持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城市规划管理论文
黑龙江省 2011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学习心得
浅谈城市规划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通过交通工程专业课程和公需课程的继续教育学习,感触颇深。结合本人从事专业,现浅谈一下对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城市的有效规划管理是是一个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建设工作的重要举措。所以,要建设好一个城市,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统一适宜的布局管理,尤为重要。然而,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管理还存在诸多较严重的问题。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当前城市规划管理面临的问题
1、目前城市规划的大体概况。近年来,我国掀起了一股城市规划建设的热潮,与之并存的是规划建设中的盲目、无序。具体表现在:城市规划时间大大缩短,部分城市20年的规划指标在5年内即已完成,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失去了应有的调控作用;城乡规划体制分割脱节,城郊结合部建设管理混乱;部分城市打着改造旧城、消除危房等幌子,严重破坏历史建筑、城市风貌;部分城市规划建设不善,导致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生态遭到破坏;部分城市规划管理监督约束机构不健全,导致违法建筑现象严重;部分城市建设时序混乱,存在先建房后修路等错误建设时序,导致建设绿地被大量占用,建筑垃圾大量遗弃,城市生活环境质量严重下降;多数城市建筑风格雷同,出现大马路、大广场、人工湖、豪华办公楼等千城一面的现象。
2、规划管理的实施手段相对缺乏。一是城市规划依法审批管理不到位。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应由政府审批,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法定的审批,城市规划管理的权威性将受到严重挑战。规划实施管理依据的不充分,容易造成决策失误。所以,出现了个别房地产企业随意改变规划等违法超建现象。二是城市规划执法主体管理职能健全不到位。当前,很多城市的规划执法主体管理职能被肢解,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模式尚未形城市的有效规划管理是是一个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建设工作的重要举措。所以,要建设好一个城市,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统一适宜的布局管理,尤为重要。然而,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管理还存在诸多较严重的问题。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详细阐述了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城市规划管理的有效措施。划工作经费匮乏,每年的规划编制、新技术应用、城市勘察上的资金投入不足。四是城市规划人员素质不到位。当前,部分城市存在规划
管理执法力量不足,处罚标准偏轻,规划执法水平与繁重的城市规划工作不相适应的问题,城市规划专业人才亟待引进,城市规划人员素质函待提高。
3、规划管理的公众参与机制匮乏。目前,我国多数城市的规划管理还主要是政府一方的事务,并没有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聪明才智。对规划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评价,并没有形成一个顺畅的、有序的表达机制。这也导致我们的城市管理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弊端,突出的表现在部分政府部门过分的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城市规划管理在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推进整个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应该说,城市规划管理是社会多元主体追求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最大化形成的共识,是一种在矛盾交织的环境中形成的一种公共性、协商性的机制,是一种利用人类的理性对城市资源进行再分配的有效活动。因此,在这种不确定的城市规划管理大环境下,要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聪明才智。而当前,社会公众的参与观念尚未树立,归根结底是我们现行的城市规划管理法制中却缺乏明确的群众参与机制程序,迫切需要健全完善。
解决当前城市规划管理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1、要坚持统一协调,确保规划先行。城市规划管理要做到合理布局、特色鲜明,不应千篇一律、千城一面,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市场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制定和实施。总的来说,就是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综合协调,做到一张蓝图画到底,既要考虑城市总体布局,也是考虑城市某个区域的布局。在规划过程中,可以实行规划公示制度,建立规划分级审批制度,保证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同时,让群众多了解、监督规划的实施,可以减少规划实施时的阻力。
2、要坚持因地制宜,保证循序渐进。在城市的规划管理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着手,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城市的规划管理模式。同时,要坚持量力而行,科学合理的确定城市各项建设指标,对一些重大问题,要在综合调研、深入论证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切忌仓促拍板,以免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当前,我国部分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资源占用大,能源消耗多,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我们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当把树立节约、集约的原则,形成合理的城市功能和城市布局结构,不断提高对城市发展可能出现的矛盾的预见性,从而实现城市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要突出经济发展,兼顾环境效益。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是人类的共同责任,也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原则。在城市的规划管理过程中,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要注意保护城市生态建设,防止污染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卫城市的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的传统风貌,保护地方的地方特色。在规划建设管理中,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不能走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确保城市经济发展与规划建设同步进行。是基于上述的环境危机,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熟悉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运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的提出克服了以往城市发展的无序性、盲目性与随意性,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和法律保障。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依据对城市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分析所制定的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为目标的规划体系。按照我国环境保护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
4、加强公众参与,确保规划公开。城市的规划管理涉及不同利益主题的行为,政府、开发商、投资者、普通市民等与城市的规划管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城市规划管理中要完善有关信息公开制度、群众参与程序,构筑起不同主题都能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得到顺畅表达的体制机制,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法律上,政府应当设计一些公开城市规划管理的信息的范围、时机、方式等制度,保证政府在从事城市规划管理的行政行为时,能充分听取有关利益主体的呼声。
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制定,应当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同时深入认清市情,注重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时空统一性,以获取发展机遇的市场独占性。所以,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是政府行为,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5、要坚持法制建设,确保规划进程。当前,我国行政法制化力度不断加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制化进程也应不断加强。要逐步建立健全一套城市刮花管理的法制体系,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制保障。这种法制体系不是仅仅为政府的行政管理提供便利,也必须为生活于城市的每一个利益主体提供完善的利益保障机制。其中,处于社会的弱势群体,我们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就要加强对其保护力度。同时,完善规划管理信息的公开和公众参与程序,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持续性。
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应遵循“三个面向”的准则,既要面向世界,还要面向现实,更要面向未来。只有面向世界,才能在世界经济开发、开放、可持续发展的大格局中找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地位,明确开发战略的目标和方向;只有面向现实,才能摸清都市圈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分异和组合特点,从而能够因地制宜,突出构建重点,体现和创造城市的特色;只有面向未来,才能在跨世纪的高度高瞻远瞩,远虑近忧,妥善处理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构筑的远近关联,将其置于一个滚动过程中,形成巨大合力的后劲。只有坚持三个面向的准则,才能从国内外可持续发展大格局和大趋势中,科学谋划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活力创造条件和新的动力。
6、要突出城市特色,彰显城市个性。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要根据城市的历史、人文、自然条件,从城市的功能定位、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标志性建筑等多个方面,充分展现城市的个性特征,精心塑造城市的特色形象。要努力在城市的特色、个性上做文章,使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名片,成为创优环境、积聚人气、推进发展的无形的“金字”招牌。
三、结论
总之,我们在城市的规划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科学的态度规划城市,以务实的作风建设城市,以人性化的措施管理城市,就一定能建设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态、和谐、美好城市。
我认为知识需要不断更新,业务需要不断提高,只有经过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才能进一步完善自己,才能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学习新知识,为国家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单位:牡丹江公路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姓名:汪家明
报名序号:
103112150025
第三篇:泸州市城市规划管理
泸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泸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提高规划管理水平,使城市规划管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及泸州市城市规划和有关法规、规范,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凡是在泸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编制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以及各类建设项目均按本规定执行。第三条: 泸县、古蔺县、叙永县、合江县可参照本规定执行。第二章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
第四条: 我市建设用地按国家标准GBJ37-9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
第五条: 部分具有兼容性的建设用地,其兼容的内容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未编制的区域,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本规定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规定执行。
凡是《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应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规定范围的,应先按规定对原规划进行调整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批准执行,涉及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中的用地调整须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第三章 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和规定
第六条: 凡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工程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含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等)应按本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 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片区用地,必须编制详细规划,详细规划的覆盖范围由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经批准后实施。
第八条: 对各种类型的建筑基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必须低于《表二》中所列的指标。
第九条: 对混合类型的建筑基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将建筑基地按使用性质分类划定后,按不同类型分别执行;对难以分类执行的建筑基地和综合类基地,应按不同性质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及其相应的容量控制指标换算建筑容量综合控制指标。
第十条: 对未列入《表二》的学校、科研机构、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等设施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有关专业规定执行,但不应超过《表二》中相应居住建筑的控制指标。
第十一条: 商住综合楼商业用房应至少占两层以上(含两层),仅设底层商店的,其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控制指标均不应超过居住建筑的规定执行。凡在详细规划中已明确为居住建筑用地的,不论公建用房所占比例多大,其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控制指标均不应超过居住建筑的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建筑基地用地面积的计算,以红线确定的用地范围进行计算,城市道路及公共绿地不纳入计算,代征地或代拆迁的小区道路(12米以下不含12米的道路)算至道路中心线。
各建设项目不论分期建设与否,均以红线范围进行统一指标计算,不能分割成若干块单独计算,已有建筑在红线范围内的仍要参与指标计算。第十三条: 原有建筑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超出规定值的,不得在原有建筑基地范围内进行扩建、加层,也不得再插建任何建筑物。第十四条: 建筑基地未达到下列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
(一)旧城用地面积0.5公顷。
(二)新区用地面积1公顷。
建筑基地未达到前款规定的最小面积,但邻接土地已完成建设或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无法调整合并,且确实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可予核准建设。第十五条: 各建设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既要满足详细规划的指标要求,又要满足附表
(二)的规定,取二者中的要求严格者作为规划管理的控制指标。第十六条: 在计算容积率时,全地下室不参与控制指标的计算,半地下室折半计算。
第十七条: 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前提下,为了在规划实施中更多地为城市提供广场、公共停车场、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的(不含城市道路),在满足规划要求及有关规范的前提下,可适当提高容积率,但批准增加的建筑面积不得超过原建筑面积20%,已作为开放空间的不得改作它用。容积率控制指标(F)提供1M2开放空间,允许增加的建筑面积(M2)F<2 1 2≤F<4 2 4≤F<6 3所提供的公共绿地或公共活动场所须符合以下要求:任意方向净宽大于10米,实际使用面积大于150平方米。附表
(二)建筑密度、容积率控制表 控制范围控制指标建筑类别 旧城 新区 建筑密度 容积率 建筑密度 容积率
低层、多层住宅(1-6层)33% 2.0 30% 1.8 中高层住宅(7-9层)31% 2.4 28% 2.2 高层住宅(10层以上)23% 3.5 20% 3.5 多层办公建筑、旅馆 40% 2.5 35% 2.5 高层办公建筑、旅馆 40% 6.5 35% 6.5 多层商业用房 45% 2.5 40% 2.5 厂房及库房 45% 1.8 40% 1.6 市场 55% 2.2 55% 2.2 注:旧城是指以拆迁改造为主的区域,新区是指以征地建设为主的区域。
建筑密度是指建筑基底占地面积除以基地总面积,建筑容积率是指建筑总面积除以基地总面积。第四章 建筑间距
第十八条: 建筑间距必须符合消防、卫生、环保、绿化、安全、工程管线、建筑设计规范和文物古迹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第十九条: 低层、多层、中高层居住建筑的规定如下:(1)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
两幢建筑采光面相对时,在旧城区内,建筑采光间距应大于0.8H;新区内建筑采光间距应大于1.0H(H为建筑物高度)。(2)相互垂直布置的居住建筑
山墙面对正面,山墙按山墙距退让山墙距一半,正面按平行布置采光间距一半退让,建筑间距二者相加计算。山墙开窗时按正面计算。(3)既非垂直又非平行的居住建筑
1、当夹角为00-300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平行布置时的居住建筑控制。
2、当夹角为300-600时,其最窄处间距在旧城应大于0.7H;新区应大于0.9H。
3、当夹角为大于600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垂直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
第二十条: 中高层及中高层以下建筑山墙间距不得小于8米,对32米及32米以上街道的临街建筑山墙间距不得小于10米。高层与各种层数的山墙间距则不得小于13米。
第二十一条: 高层居住建筑的间距要求。
(一)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30米以下高度的建筑,其最小值为24米,超过30米高度的建筑,每增加3米高度,建筑间距增加0.5米
(二)高层居住建筑与多、低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按高层居住建筑与多、低层居住建筑各自规定间距的一半相加计算。第二十二条: 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间距按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间距进行控制。第二十三条: 非居住建筑与非居住建筑的间距要求。
(一)高层与高层平行布置时的间距:其最小值为18米。
(二)高层与多层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最小值为13米。
(三)多层与多层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最小值为10米。
(四)低层与高、多、低层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但最小值为8米。
第二十四条: 特殊地段、地形的建筑间距在符合交通、消防、采光、通风、城市设计的要求下,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确定。第五章 建筑退让距离
第二十五条: 建筑物沿城市道路、公路、铁路、河道、排水干线,人防设施、文物古迹、电力保护区及用地边界建设时,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退让。第二十六条: 建筑物沿用地边界修建时,应按本规定第四章建筑间距规定的自身相应间距的一半作为建筑离界距离。第二十七条: 当相邻已有建筑未退让间距时,新建建筑应退足相对应的本规定第四章建筑间距。
道路宽度不满足间距要求时,按道路中线各退够相应间距。地下建筑物的离界距离,不小于地下建筑物的深度的0.7倍,且最小值为3米。第二十八条: 沿城市道路新建建筑物时,建筑退让距离的最小值按下表执行。
道路等级建筑退让建筑性质 40米以上 大于30米、小于或等于40米 大于20米、小于或等于30米 小于或等于20米 退让道路红线 退让道路红线 退让道路红线 退让道路红线 高度24米以下的建筑 5 3 3 2 高度24米以上的建筑 10 8 5 3 第二十九条: 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等人流、车流大量集散的建筑应满足集散场地的要求,且后退道路红线不小于10米。第三十条: 高层建筑主楼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应按下列规定控制:
(一)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米时,不得小于10米。
(二)建筑高度大于50米时,不得小于18米。
第三十一条: 道路交叉口四周道路规划红线应满足视距三角形的要求。第三十二条: 沿江道路靠江一侧不应新建建筑物。第六章 建筑物的高度控制
第三十三条: 建筑物的高度必须符合日照、间距、消防等方面的规定。无电梯住宅不应超过6层,如利用地形高差分层入口时,建筑物总层数不得超过7层。第三十四条: 在飞机场、气象台、电台和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设施净空保护区域内新建、改建建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高度限制的要求。第三十五条: 在文物保护单位和建筑保护单位周围的建设地带内新建、改建建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建筑和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并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第三十六条: 建筑高度除应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服从城市景观规划,城市节点规划需要控制的高度外,还应按下列计算公式控制建筑高度。H≤1.5(W+S)公式中:H-沿街建筑物高度; W-规划道路红线宽;
S-建筑物后退规划道路红线距离。第七章 城市绿化
第三十七条: 城市规划区内的居住建筑,其基地内的绿地率新区不低于30%,旧城不低于25%;除居住建筑以外的其它建筑,其基地内的绿地率新区不低于20%,旧城不低于15%。
第三十八条: 居住组团内必须设置集中绿地,且至少应有三分之一的绿地面积在规定的建筑间距范围之外作为集中绿地,面积不应小于400平方米。
第三十九条: 一个街区内的集中绿地可按规定指标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综合平衡。在符合整个街区绿地指标的前提下,可不在每块建筑基地内平均分布。
第四十条: 在计算绿地率时,屋顶绿化不纳入计算,对全地下室上部绿化折半计算。
第四十一条: 当临城市30米宽以上道路建设时,除满足规划管理规定的各项技术指标外,绿化用地宜临道路设置。第四十二条: 在确定保护的古城墙地段,古城墙两侧各20米范围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任何建筑物,宜作为绿化用地。第四十三条: 规划确定的绿地,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改变用地性质,不得非法占用。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四条: 凡已编制了详细规划的地区,应同时满足批准的详细规划和本技术规定。第四十五条: 当对建设项目有多项条款同时规定时,按条款严格者执行。第四十六条: 本规定的解释权在泸州市建设委员会。第四十七条: 本规定从发布之日起生效。
第四篇:城市规划与管理
上《城市规划与管理》有感
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班级:09动画1姓名:杨其楚学号:0921020037 在现代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城市化进程日益显著的情况下,城市的规划与管理更加显得重要了。通过这门课,我对城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再局限于表明,转而发现它的内在。了解每个城市的由来、构造与发展。城市的每一条道路、每一栋房屋、每一座桥梁……都是从千千万万名设计者的脑袋里迸发出来的,都是靠劳动人民的双手一点一点搭建起来的,都是由人类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一步步完成的。
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间署,也是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它与很多学科密切相关。具有指导和规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综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龙头。城市的复杂巨系统特性决定了城市规划是随城市发展与运行状况长期调整、不断修订,持续改进和完善的复杂的连续决策过程。
广州城乡规划中的交通运输业布局对广州现代商业网点的影响
原来在珠江轮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业点:19世纪50年代,那时广州作为中国唯一的通商口岸,世界第四口岸,十三行作为外交和外贸的单位,很长一段时间是广州的商业重点,直到现在也是商业的重点区域之一,特别是各种批发市场集群。
解放后继续珠江轮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业点:在老市区的沿江路一代,例如爱群大厦、南方大厦等。
现在由于现代交通公路、铁路、地铁等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新市级商业中心,往往出现在人流和货流量大的城市中心、城市重要交通干线的十字路口处、车站和港口附近,例如天河城、正佳广场、万菱汇、摩登百货、顶级写字楼林立的天河北等商圈。
城市管理包括前期规划管理、中期建设管理与后期运行管理三个部分。我国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呈现出多元模式并存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三种态势:规划、建设及运行管理合一的大建委或大管委模式;建设与管理合一的模式;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各自分离的模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工作,必须在城市管理工作中,不断拓宽工作领域和工作内容,将城市管理的重点不仅仅放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行方面,而且放在城市科技文化教育与社会公用事业及社会治安、卫生保健、劳动社会保障、社区建设、郊区发展等方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起源的原因和时间及其作用,学术界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城市的出观以社会生产力除能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外,尚有剩余产品为其基本条件。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
第五篇:工程管理工作意见
工程管理工作意见
**年,在各级相关部门的正确指导和**的共同努力下,我局工程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从建立健全**工程管理机制到维修养护专项的实施,从远程监控现地站系统运行维护到组织开展**安全鉴定,以及按照“植满植严”要求积极开展**管护区植树活动,各项工作均顺利完成,这为我局所辖**在年底上级的工程管理检查中取得优异成绩打下了基础。为全面提升我局**工程管理水平,引导**工程管理向精细化转变,使**工程管理逐步走上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现对****工程管理做出如下工作安排:
一、指导思想
**年**工程管理的指导思想是,以工程安全管理为基础,规范日常管理,消灭工程管理死角,保持工程完整和良好的工程面貌;加强规划,提升庭院美化建设档次,以闸为家,打造和谐美好家园;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管理维护好**远程监控现地站系统;严格专项建设,强化工程精细化管理,继续改善工程面貌,全面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二、工程管理目标
**年工程管理总体目标:通过完善措施,落实责任,严格考核,确保**工程防洪和运行安全。全面推行规范化、精细化
1管理,提升**工程管理整体面貌,实现在工程管理五年大检查及各时段工程管理检查考核中进入前十名的**有新突破。具体目标:一是保证投入工程管理的经费不低于当年实返水费收入的*%;二是严格专项管理,十月底前完成专项项目建设;三是强化日常管理,确保**工程各类设备运转正常,无违规操作;四是生产生活区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环境优美,成为堤防工程的靓丽点缀;五是规范内业资料,建立健全资料目录,统一日常维护、运行、观测表格,规范填写;六是力争**远程监控现地站系统运行保证率达到90%以上,远程监控现地站系统安全、稳定、正常运行。
三、严格管理、狠抓落实,全面完成**年**工程管理目标 根据**年的工程管理目标,要针对不同问题探索解决办法,进而促进工程管理水平进一步全面提高,重点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将日常管理落到实处
进一步落实工程管理责任制,将日常维修养护工作包干到人,明确岗位、明确责任、明确任务、明确目标。按照不同季节、月份明确维修养护内容,逐步做到月初有计划,月末有检查、有验收,根据所完成的工程量和考核结果兑现工资,让所有参加维修养护的职工通过承包作业完成目标任务等有效劳动实现正常收入,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奖罚分明,不搞平均主义,确保维修养护定额工作量的完成,杜绝出工不出力现象的发生,时时保持良好的工程面貌。
建立完善日常管理工作考核制度,同时加强对工程管理工作的考核。各单位要加大日常管理的考核力度,建立日常管理考评通报制度,按照《**管理办法》和《**工程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每季度应组织一次日常维修养护评比,每月度至少组织1次日常管理检查,通过强化日常管理,保持工程完整,改善工程面貌。扎扎实实地开展**工程安全普查,认真总结、分析、研究**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上报**运行中出现的影响工程面貌、工程安全、防洪安全的问题,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对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预筹应急措施和整修计划。重点对各种电力线路、电缆线路、照明线路进行排查整理,做到布线整齐有序,无漏电、短路、断路、虚连、开关接线裸露等现象,确保用电安全。进一步完善**管理区内的安全警示标识,在机架桥、测流桥、通讯塔、机电设备、水域、堤岸等区域设臵醒目的警告、警示标志。不失时机地进行水工建筑物的砌石护坡护底维修养护、防冲设施及反滤排水设施维修养护、混凝土破损修补、裂缝处理、伸缩缝填料填充,闸门防腐,启闭机及机电设备保养,定期进行闸机房和管理房整理打扫,堤坡平整及除草等日常维修养护工作,保证**工程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从根本上扭转突击管理、突击花钱的被动局面。
(二)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年维修养护专项建设
维修养护专项是规范养护资金使用、迅速改善工程面貌、提升工管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单位要严格按照已经批复的养护专项,尽快组织实施,确保维修养护专项在10月底前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参照堤防养护模式对专项进行管理,做好质量控制,严格资金使用,规范管理程序,完善内业资料,确保养护专项发挥作用。
(三)高标准、高起点搞好庭院规划,打造花园式** 加快庭院建设步伐,对**进行高标准高起点绿化美化,争取让每一处**都成为堤线上的一颗明珠,真正成为提升生态景观线档次的亮点。各**管理单位应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制定庭院发展规划,在现有工程绿化美化基础上,以花园式庭院为主基调,实行乔木、绿篱、花卉、草坪间植,高低搭配、错落有致,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适当增加凉亭、奇石、雕塑等景观建筑物,对庭院、**树株进行园林式修剪,依托当地自然景观,挖掘人文内涵,丰富文化,打造和谐的宜居环境和发展环境。
(四)认真做好工程管理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工程运行观测、维修养护工程资料是完成维修养护工作量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管理工作中亟待加强的一项,各单位务必高度重视,按照《**工程内业资料管理标准》,建立规范、完善的工程管理内业资料体系,形成系统的维修养护档案。内业资料整理必须做到翔实可靠、记录及时、填写规范、齐全完整、相互印证,经得住上级的检查和验收。同时,配备必须的摄像和照相器材,及时收集各类影像、图片资料,建立能够反映整个工程管理与维修养护过程的录像和图片资料,作为内业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存档。
(五)切实抓好远程监控现地站系统安全运行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远程监控系统管理办法》以及我局下发的相关规章制度,探索建立适应本分局情况的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强已建系统的应用。从增强现地站管理人员责任心和应用技能入手,严格要求按照系统操作规程进行作业,坚持履行故障及时报告制度,强化现地站系统安全防护能力,进一步提高**远程监控系统现地站的运行、管理、日常维护水平。
(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素质
各分局要根据人员现状和工程实际,结合工作开展好、组织好工程管理人员和维修养护人员的培训。利用好现有的报刊、网络、影视等知识载体搞好学习,结合办班、考察、交流等形式,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和人员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