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诊断
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课堂教学诊断应包括哪些内容
一般地,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无论是观察者还是被观察者,无论是处在哪个发展阶段的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经由观察他人课堂或接受同伴的诊断,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形成新的认识回馈,发展个人的教学实践智慧。
课堂教学诊断应包括:
(1)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切实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当观察者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行为上的改变。如以学生学习的互动为观察视角,观察学生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怎样的帮助,通过观察实录还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提供分析报告与改进建议,进而影响上课教师关注学生的后续学习行为,使其发生新的变化。比如在学习《雨巷》时,由于 意象意义具有多样性,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必须给予引导和启发,主要是理解作者在文章中通过不同意象来表达思想情感,为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作准备。这就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地学习,这是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关键。观察课堂中的其他行为或事件,如教师教学、课堂文化等,通过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或课堂文化的创设,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参与课堂观察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改善,这也是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最大的功能区别。
(2)促进教师间形成学习共同体,营造合作的教研文化
课堂观察与诊断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从观察与诊断的主体来看,必不可少的要有被观察者和观察者的共同参与,课堂观察诊断任务的驱动使听课教师不再仅仅充当旁观者的角色,而使全程参与研究活动,有对课堂教学充分的积极的思考,因此,同伴互助与自我反思、专业引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符合校本研修的基本规律。因此在课堂观察与诊断中有利于强化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
第二篇:语文课堂教学诊断
语文课堂教学诊断
新课标实施以来,我在语文的教学与反思的过程中,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始用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诊断问题思考改正的建议和方法。
一、阅读教学效率不高
阅读教学,要加强语感的培养,要提高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再进一步学习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创造性地阅读、理解的能力。
但现在阅读教学所花的时间、所投入的精力与期望学生具备的语文能力还不成正比,费时多而收效微。问题表现:
1、阅读教学定位不准
教师不知道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不十分清楚阅读教学与其它板块教学之间的联系,读、思、议不能很好的结合。
2、方法、策略不合适。
表现为“两化”和“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不能激起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不能给每个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潜心会本文”;不能抓住课文重点语句和可学可用的写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和内化积累,削弱了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削弱了语文的魅力,导致语文应用能力不强。教学建议:
语文教学要成为优质的教学,其核心是通过教师高水平的教学促使所有学生语文素养不断得到提高。阅读教学就要使所有学生的感受、理解、积累以及初步的欣赏、评价能力得到提高。这就要求教师熟悉年段阅读教学目标,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找准年段教学目标、教材、学生的最佳结合点,因文而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
1、要明确阅读教学目标,把握不同学段的阅读侧重点。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阅读教学的总目标。
2、要弄清阅读教学“三维目标”的内涵及联系。
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不仅要关注语言文字的教学,还要注意不能脱离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即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情感态度、价值观不能凭空存在,它只能存在于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本中,并通过与文本对话交流中潜移默化的进行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阅读、交流、讨论等语文实践活动,获取语文知识,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渐文化积淀;习得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逐渐学会学习。
三、要以简驭繁,实现省时高效。
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简单,是一种指导思想,也是教学的高境界。
1、教学内容要精
依据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确定每课的教学内容。具体地说,教师先要作为一般读者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会本文”“披文以入情”,喜怒哀乐,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在对课文语言来一番“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的基础上,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2、教学环节要简
要下决心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一问一答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要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
3、教学方法、策略要活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因课文题材、体裁的不同,教学目的的不同,设计出丰富多样的教学。如:
精读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在此基础上,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包括诗歌),可以用创设情境,激情导读,反复诵读,穿插评读的思路组织教学。对于托物言志的课文,教学的重点应是借物喻人的语言,先理解字面的意思,再体会字里行间背后含着的意思,在读、思、议中知其志,抒其情,明其法。对于以事喻理的课文,如,可在事与理之间设计重点问题,引导学生研读、品读重点句段,讨论交流,既了解内容,又悟出道理。
一、为什么要开展这次培训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而且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何来看待课堂中,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学生身心和智能的健康发展,以怎样的方式来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提出并研究问题,用怎样的方法来激励教师关注课堂、关注教学、关注自已,这就需要我们要重视和善于教学诊断。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说:“授课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是极其复杂的,必须读懂看起来单纯事件后面隐藏的复杂性。”这个“读懂”,我觉得就是善于“诊断”,善于寻找对策。因此,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先要学会教学诊断。可是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1.许多教师并不重视教学诊断。
由于课堂教学本身是复杂的工程,表现在学生都是不同的各体,教学内容是一个复杂的知识建构,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教学效果是一个相对滞后的非全显性的评价体系,造成了教师没有足够时间观察、思考,或不知怎样系统观察、深入思考,更无法有效矫正与完善。无奈之下,有时只得以教师自己预期的任务完成为唯一目的––先把自认为该讲的讲完再说。
2.教师教育理论和反思理论的缺乏
我市近期搞过几次大的教研活动,为做课教师、听课教师提供这种交流的平台,我感到我们的老师没能充分利用这些机会,不是你们不积极,懈怠,而是觉得无从下手,不知道说什么好,找不出问题的症结,因而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表明我们的教师对如何进行教学诊断知识还缺乏一定的了解,对于我们大多数的老师来讲还是弱项。基于这种现状,我们开展了这次教研活动,目的就是要让老师们首先从理论层面上知道什么是“教学诊断”,教学诊断的意义,课堂教学诊断的内容有哪些,强化教学诊断的步骤有哪些,其次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把这些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
二、什么是教学诊断
北师大肖川教授(现为北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化教育学是他的专业主攻方向)的定义得到广泛的认同:“教学诊断是由教育专家或学校内部,为使教学能更好地适合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情况,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对学生的能否达到教学目标所必需的基础(包括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等)所做出的评定。通过诊断,设计出一种改进教师的教和排除学生学习障碍的教学方案。” 我个人认为,有几个方面值得进一步诠释。第一,专家和领导参与教学诊断有重要意义,但教学诊断的诊断者主体是第一线的教师,教师作为主体参与是教学诊断取得成效的基础和保证。第二,教学诊断既是对一个阶段教与学的诊断,又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分析、总结、反思。第三,教学诊断既是对现实存在问题的诊断,又是一种发展性的诊断。第四、教学诊断不是使所有被诊断者达到划一的同一目标,而是使被诊断者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
归结起来,课堂教学诊断就是通过对课堂教学现象进行客观细致地记录、归纳、梳理、总结,从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到教学理论中查找问题根源并寻求解决方法,再回到课堂教学实践,以正确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提出诊断方法和教学建议,以达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完美融合,最后回归教学理论,以教学实践推动教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三、课堂教学诊断的意义:
课堂教学诊断对教师的成长,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需要。
思想品德课标前言部分指出: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如何做到这些,但就效果而言,教学诊断是最有效的方式。因为从诊断的方式看,其方式、方法灵活多样;从对象看,对象是课堂,诊断源于课堂,又回归课堂,教学实效性很强。
(二)有助于帮助教师做好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被广泛看作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经验+反思=成长,所以它非常之重要。
前苏联大教育家赞可夫说:“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的总结,没有对自己经验寻根问底的精神,提高教学水平就是不可能的。”
叶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对做课教师来讲,教学反思可以帮助他从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学会从多角度反思自己的决策和行为,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激活教学智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三)教学诊断有利于形成教师专业团体内的合作和共同发展。
教学诊断包括对学生学习的诊断以及对教师教学的诊断。对教师教学的诊断又有教师的自我诊断和合作诊断。合作诊断在教学诊断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表现在:
首先:由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复杂性,单靠个别教师在很多情况下无法对学生的学习予以诊断、指导,必须有教师群体的参与。
其次:教师对自身教学的自我诊断,难免会有疏忽,也应借助同行的力量来进行教学诊断,教学诊断应有类似于医务界的“会诊制”。这样就会做出正确的判断,准确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听课评课教师通过教学诊断可以打开窗子––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在诊断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开动脑子时常思考:我如何才能做得更好?长此以往,对全市整个思想品德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课堂教学诊断的方式、步骤和策略
(一)诊断的方式
(1)从形式上看,一般有听课(随堂听课,校级、区级、市级层面的各种研讨课、展示课等)诊断法,微格教学(是应用现代视听技术和设备,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系统培养和训练的一种培训方法)诊断法和案例(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一段情景,一个故事)诊断法。听课诊断法,对于课堂教学的常规研究比较实用,而且不论是城镇的还是农村的学校,都有条件操作;但这种诊断研究可能只有广度、而欠有深度。微格教学诊断法和案例诊断法,一般用于有深度的研究和专题性的研究,但不是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教师能有条件开展这样的诊断研究。所以,采用什么样的诊断方式,要从学校实际和教师实际出发,灵活地加以选用。
(2)从内容上说,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共同组成的活动。那么课堂教学发展诊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教师的教,二是学生的学。
教学诊断要立足于教与学的真实状态和复杂关系。面对复杂的课堂现实,有三个问题是诊断时必须思考的:教师想教什么?教师实际在教什么?学生实际学了什么?
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实现存在两个矛盾:一是教师想教什么?教师实际教了什么?二是教师实际在教什么?学生实际学了什么?
这两个预设与生成的矛盾便是诊断的依据,衡量的标准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专家认为有效教学有以下九种特征:(可供诊断参考)①清晰(结构与表达)②多样性(教法)③热忱(情感)④任务导向(效率)⑤避免严厉批评(态度)⑥间接的教学形态(非灌输)⑦强调教学内容(学科)⑧用结构性的陈述方式(认知结构)⑨使用问题激发学生多样的认知层次(提问)第一:要诊断教师的教:
首先要诊断的是“教学内容是否适宜”。(1)对思想品德教学内容诊断有如下几等标准:
(一)最低标准: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
1.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
2.所教的是“思想品德”的内容。
3.教学内容相对集中。
(二)较低标准:教学内容正确
4.教学内容与国家的大政方针一致。
5.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
(三)较高标准:教学内容的现实化
6.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
7.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
(四)理想标准: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8.教学内容与思想品德课程目标一致。
9.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2)根据这些标准,我们再来从以下几方面诊断:
1.教学内容有多少项,各项内容如何联系(无联系、有联系。学生感受不到呈现本课内联系、呈现本课与学生已学和将要学的联系)。
2.对内容理解深度、广度如何(低于学生、等同学生、略高于学生、远离学生;重点内容是什么,教学是否集中和充分)
3.选择教学内容是否合适:符合课标规定、与教材要求吻合、与研究适应,是学生需要。4.学生学习结果:教师所教的与学生实际学到的是否一致。
其次:诊断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流程、教学内容的落点、课堂提问、课堂教学评价等其他多方面。随着诊断的深入,诊断的内容可越来越细化,这有助于培养钻研精神,也更好地提高课堂实效。
第二,诊断学生“学”的情况
1、学习的兴趣、习惯和主动性、创造性;
2、参与自主学习的人次与所占的比例;
3、积极思维的程度;
4、训练的量与质;
5、阅读、计算、表达、分析、策划等能力的实践;
6、学习的主要方式 第三,诊断教学效果
1、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基本实现教学目标,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2、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等养成和提高。
3、师生交流:教学互动、平等参与、善于沟通
4、同学交流:教学互动、平等参与、善于沟通
5、学习态度、学习品质、思想道德和人格的完善等。
(3)诊断的种类:有个人诊断和合作诊断、综合性诊断和分类诊断。
1、综合性诊断是最基础、最常用的一种诊断方式。它要求听课者依据评价指标,对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结构、方法、手段、板书、教师素养、教学效果等诸方面作出全面的分析与诊断,其不足是使听课诊断者要兼顾全面而影响其对课堂教学的深度分析。
2、分类诊断是组织者预先培训和布置几位听课者从不同视角、抓住不同内容对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分类诊断与分析。这里的“分类”,如对学生个体参与者的分析诊断,包括重复次数、发言质量等;又如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分析统计:教师提了哪些问题,学生提了多少问题,哪些问题响针对性,有思维量,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科学处理这些问题的;再如“学生群体活动的时间、活动强度”,“设计了多少教学环节,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教师如何科学地驾驭课堂”等,可分别由一位诊断者重点统计与分析,再在研讨活动中分别交流。
3、分类诊断的作用:
分类诊断有利于“各个击破”,有利于深入研究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有利于总结经验,提升理论;也有利于发现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它与综合性诊断相比,更能抓住课堂教学的本质。
下面,就“课堂提问”,应从几方面来诊断呢?可以从提问的数量、提问的认知层次、提问的方式、问题的指向、学生回答的方式、教师理答的方式。也可从问题类型及其认知功能来诊。
附:六种问题类型:
(1)记忆性问题,要求识记和回忆文章中有关的事实和知识
(2)理解性性问题,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明文中表达的意思
(3)推测性问题,要求推论出含蓄的言外之意
(4)运用性问题,要求把文中的概念、观点、价值等运用于新的情景中(5)评价性问题,对文所写的内容作出评价
(6)创造性问题,要求展开想象,重新组织一些信息来获得创造性的答案
上述六种问题类型是按照回答问题所需要的认知过程的复杂程度从低级到高级排列的,认知理解认为,提的问题水平越高,则诱发越复杂的信息加工活动,从而促进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深入、更完全的信息加工,提高对知识、理论的理解。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排斥低水平的问题。我们在此认识基础上,再诊断:在什么情况下应提什么类型的问题?提问题的合理顺序是什么?问题的合理分布?问题的指向?
可能有人会考虑,诊断是否违背了“教无定性”,扼杀了教师的教学个性。这种困惑是可以理解的。
鼓励教师教有特色,这是课堂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根据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教师的教学特色可以从“教学内容的独特领悟与制定”“学习情景的独创与利用”等几方面进行诊断。教学诊断不是使所有被诊断者达到整齐划一的目标高度,而是使被诊断者在原有基础上进步、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让教学风格更个性化、更优化。
(二)强化教学诊断的步骤
课堂教学发展诊断,要以专家引领、同伴互评、自我诊断为途径,进行多层次的实践,让诊断为课堂教学发展服务,让诊断提升我们的课堂,让发展促进我们的专业。
我们应该借鉴我们学科几年前就进行的“三级合作上课”的形式来进行。“三级合作上课”,就是充分发挥市、片、校教师的作用,通过作课教师的教学反思、听课教师的评课,让我们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的业务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首先,要重视评课。
评课是对过去式课堂的一种诊断,同伴互评就相当于医生会诊。
教研时,让同伴、个人全面参与进来进行诊断。
听课老师通过望闻问切(望:观察学生教师的状态。闻:倾听师生的交流。问:问教师问学生问同伴。切:针对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抽测––书面、口答),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把课堂存在的问题枚举出来。所有的听课老师由于经验、学识、角度等等的不同,列出的问题也会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老师们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开出一副良药,让作课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服用,在服用过程中再根据出现的问题在进行复诊,找出最佳方案,直到问题解决。与会参诊的老师在讨论的过程中也自然是一种极佳的预防保健。
诊课是教师应具备的一项基本功。经常性地开展诊课,有利于准确诊断教学问题,提炼教学经验,优化教学艺术,有助于教师间切磋技艺、共同提升。因此评课对于推进新课改的实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三番五次的诊断性教研,老师们的课堂水平有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其次,重视教研组内的集体备课,这也是一种课堂教学的诊断。
集体备课是对将来式课堂的一种诊断,这是一种预防保健型的诊断,它能让参与老师及时发现不好的苗头,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集中火力打歼灭战。所以课前的诊断很是关键,它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良性发展。
我特别推崇“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同课异构”,即对同一课题,不同教师有不同构想、不同上法,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既可以是对将来式课堂的一种诊断,也可以是对过去式课堂的一种诊断。
再次,养成自我诊断的习惯。
上课是对正在进行式课堂的一种诊断,这是随机呈现出来的,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生成,这是教师自我免疫能力的一种反映,也就是对教师的功力、内涵、素养、机智进行考验,这些是自我诊断下的或者是有意识的或者是无意识的一种应变,这种应变得当及时有效,课堂便会健康和谐发展,否则便会低效负效病态发展。
总结、反思是自己对过去式的课堂以及老师们提供的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归纳梳理提升,找出最佳方案,找出自己的病源,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够提前预防、良性发展,这是再诊断或者说持续诊断。深入、持续地开展教学诊断,从而内化为教师自身的一种自觉行为,一种教学习惯,对老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对专业型教师的培养,对提高教学实效,真正实现教改,应该是非常有益的一项举措。
3、诊断的策略
诊断的最终目的不在于评价一节课的好坏,更重要的在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在于激发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兴趣,营造教学研究的氛围,使广大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所以,课堂教学的诊断,必须讲究艺术性与策略性。(1)诊断要客观、公正、科学
诊断者首先得尊重执教老师,不能不经全面的了解就不负责任地乱发议论。听课前、听课后要全面准确地了解:执教老师教学方案设计的意图目的,其渗透的教学理念,以及课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课后还将采取哪些教学措施。这中间,执教老师课前或课后的说课是为听课者全面了解执教者上课全过程的一种有效方法。只有全面了解,才能使你作出全面科学的诊断与评价,执教老师才能真正地接受你的意见与建议。(2)诊断应具有激励性
对于一些刚踏上岗位不久的年轻教师和一些偏远农村地区的普通教师,课堂的诊断与评价不能有过高的要求,更不能有过多的批评和否定;而更多的是一种期待,一种激励;要灵活地变通评价指标,尽量找出他(她)的闪光点。对于课堂中确实存在的问题,应以商榷的口吻,或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引导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并与之共同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一起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3)诊断要因人,因课,因场合而异
不同的教师,不同要求的课、不同的场合,诊断所依据的标准也应不同。如一些随堂课和农村教师的课,诊断所依据的标准可适当作出调整,要相对降低要求:而对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区级层面的展示课、研讨课,示范课等,则诊断所依据的标准与要求要适当高一些,在对问题的诊断与分析上也要相对严格些。另外,如果听课、评课的场面大,听课人数多,则预先要给执教者交个底,打个招呼,让其有思想准备,提出问题也要委婉含蓄。如果是单独与其交换意见,则可以多提些探讨的问题,让他(她)从更高的层面上严格要求自己,认识自我,不断地超越自我。
附:课堂教学诊断的案例(网上八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调研)
1、课堂教学诊断的内容,案例选择了二个视角九个视点。
2、课堂教学诊断研究方式
课堂教学诊断的内容确定,通过听课、分类诊断。
3、课堂教学诊断步骤(1)对课堂实况做描述记录。
(2)通过与执教老师访谈、看教学设计,教后反思,完善记录内容。(3)各专题小组汇报观察记录结果,交流结论和分析意见。(4)写出课堂教学诊断报告。
4、教学诊断分析
视角1:学生参与状况(学生的学)
视点:1)、学生参与的时间:学生学习时间23分钟。2)、学生参与的广度:小组和个别学习时间21分钟。小组和个别学习的6次。回答问题与示范的人数30人次。3)、学生参与的认知水平:提供多种答案6次。自行得出结论22次。回答有创意3次。主动提问与质疑2次。4)、讨论(研讨):3次。5)、学生参与的效果:回答问题正确率60.7%。纪律良好。从记录中看出,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共23分钟占一节课的51%)。小组学习时间约9分钟,平均每次约有3分钟,每位学生有足够的研讨交流、探究的学习时间。回答问题25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学习。二是从参与的认知水平看,学生6次提供多种答案,22次自行得出结论,说明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教师能结合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教学。三是从参与的形式看,形式的多种多样说明教师对教学设计有一定的思考,3次讨论交流,大部分实验让学生自行探究获取知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习惯在课堂的体现。但是,学生主动提问题的次数只有2次、有创意的回答3次,均说明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创造思维的培养。
视角2:课堂提问(教师的教)
视点:1)提出问题的类型:记忆性问题5次,26%。理解性问题5次,26%。创造性问题2次,11%。推测性问题1次,5%。评价性问题1次,运用性问题3次、创造性问题2次,32%。2)挑选回答问题方式:提问前,先点名3次,9.6%。提问后,让学生齐答3次,9.6%。提问后,叫举手者答20次,64.5%。提问后,叫未举手者答4次,1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2次,6%。3)教师理答方式: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替0次。重复自己问题或学生答案5次,16.1%。对学生回答鼓励、称赞15次,44.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2次,6.4%。追问5次,16.1%。4)学生回答的类型:认知记忆性回答6次,18%。推理性回答2次,6%。创造评价性回答14次,42.4%。主动提问2次,6%。回答错误或不完全9次,27.2%。5)停顿:提问后,没有停顿或不足3秒10次,77%。提问后,适当停顿3-5秒1次,15.4%。学生答不出来耐心等待几秒1次,7.6%。对特殊需要学生,适当多等几秒0次。提问后,停顿过长0次。
提问的行为类别:在各类提问中,记忆性问题26%。理解性问题各占26%,推测、运用、评价、创造性问题占32%,说明课堂提问以记忆性和推理性为主,教师十分重视知识的教学,同时也十分注重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教师理答方式:多种多样,对学生回答鼓励、称赞居多(占44.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6次(占19.4%),说明教师较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注重评价的激励性与发展性,有利于主体性的发挥。但是重复自己或学生答案的现象也较严重(占16.1%),说明还未充分信任学生。
在各类挑选回答问题方式中,叫举手者回答比例较高,占64.5%,而未举手者回答仅仅占13%。说明回答问题方式单
一、不灵活,反映教师难以选择提问对象,教学中对学生差异重视不够。
课堂教师提问后没有停顿或不足3秒,占了77%。可见问题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课堂中出现学生回答不出的现象,能耐心等待几秒,而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能让学生静静思考3-5秒,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4、课堂教学诊断报告
从以上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课堂教学诊断,归纳起来,本节课的亮点:突出主体,把大量的时间让给学生,有足够的探究与研讨的机会,参与度广。以记忆性和推理性的问题为主,课堂组织结构严谨,认知目标落实到位。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研讨,让学生经历了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具有实践性。和谐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之处:将一个问题分解为多个小问题,教师有无意识地重述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培养在课堂中难以落实。关注差异不够,按统一步调前进,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超时3分钟,课堂管理和时间分配问题有待思考。总之,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主战场,在教学中创造性问题的展现,学生主动的质疑、提问,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总体设计教学提问,使问题设计更科学、更有价值是值得思考的,同时要注意提问技巧,把握提问时机,合理选择提问对象,提问内容的指向也值得研究。教师要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应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学经验的积累,在不断地学习中超越自我。
第三篇:课堂教学自我诊断报告
课堂教学自我诊断报告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该认真考虑各种关系的优化组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各个组成部分的协调配合,和谐发展,这样教学过程才会出现整体的飞跃。
在备课的时候,我就对教材、参考书翻阅并阅读多次,并思考这一课时内容的地位及前后联系。以及学生要学会什么,领会什么,培养什么,渗透什么。这样,对教学有了整体性的把握,在备课的时候充分考虑,因此,这堂课的目标预设与课堂教学的目标完成是一致的,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也是到位的。
通过自己认真的备课,设计教案,完成了这两课时的教学,但是教学之后觉得好多需要改进的,现自我诊断分析如下:
一、主要症状
经过大家对两节课的课后评析,觉得这两节课的通病都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过于单一。在两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所有的问题回答都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的单一形式,缺乏学生同桌之间、小组之间的互动交流。
二、病因分析
从上述症状的表现和课后教师的自我反思我们觉得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我的教案意识比较强烈,就怕完不成教案中预先安排的教学内容,而事实上还是都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其次上课老师对新的教学观点和新的教学理念还没有实实在在地融合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中去。
三、对策研究
根据两节课出现的主要症状,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方向:
1、重温有关新基础教育的理论,转变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正确把握“用教材”与“教教材”之间的关系,我们要研究新教材,主要要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要灵活使用新教材;
正确把握“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我们教师决不能还停留在“教书匠”的角色上,要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我们不是要把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明白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
3、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制定教学目标
学生的发展应包括知识、情感、态度、能力、个性、创造性等,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全面考虑。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
4、要鼓励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
教师应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注重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期,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兴趣、原有的认识、经历及其所关心的实际问题。
对于学习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教师更应该提供帮助和指导,发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并给予及时的鼓励。
5、要善于及时启发和引导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
在探究活动中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观察和实验结果的记录与分析,鼓励学生运用口头、书面、绘画、图表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在学生之间营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培养学生提出论据、回答质疑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对彼此的科学解释提出批评和质疑,要引导学生学会放弃错误的观点,接受更合理的科学解释。
6、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协作性的小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小组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小组的成员在探究尝试中各有所长,其知识和技能可以互补,通过这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我们要思考如何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搭建课堂教学的平台,包括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使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数学教学中尤其要注意教学情景的创设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以上这些是我在教学之后的诊断,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反思,不断修改,会有更大提高。
第四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策略研究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策略研究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策略研究
1.引言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是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法的一种行为,是贯穿于整个教学中通过教师对课堂各种现象的检查、分析、判断和归纳反思,在课堂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再次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根据正确的教学理论指导,提出诊断方法,达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构建高中语文课堂诊断的标准体系,促进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文字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教师的专业化素养,是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诊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帮助教师进行课堂反思,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就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策略进行了研究。
2.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当前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师应该时刻关注课堂、关注教学、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和智力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并善于应用课堂教学诊断。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曾经说:“授课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是极其复杂的,必须读懂看起来单纯事件后面隐藏的复杂性。”这里的“读懂”就是学会诊断,找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然而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的应用不尽人意,存在许多问题。
2.1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得不到教师的重视
由于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因人而异,教学内容的准备是一个复杂知识构建的过程,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是一个复杂知识的认知过程,而教学诊断是一个相对滞后的评价过程。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对课堂教学进行思考与分析,更无法发现问题,也就不能进行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善,只能按照自己预先的进度把内容讲完而已。
2.2教师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和反思理论
许多老师并不是不重视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诊断而是觉得无从下手,找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因而找不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这表明教师对如何运用课堂教学诊断还缺乏一定的了解,课堂教学诊断对绝大多数老师来说还是弱项。
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的策略
课堂诊断的目的不在于评价一堂课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培养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兴趣,发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总结教学经验,营造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使广大教师在教研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升华自身。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诊断必须讲究艺术性、合理性和策略性。
3.1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要遵从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
诊断者要尊重授课教师,在没有经过全面的了解前不能不负责任的贸然进行评论和批评。诊断者在进行听课前和听课后要全面了解执教老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目的以及过程中渗透的教学理念。诊断者只有全面了解有关整堂课的动态,才能做出全面、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诊断与评价,从而对执教老师提出有用的建议与意见,提高教学质量。
3.2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应该具有激励性
对于刚刚上岗不久的、没有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进行课堂诊断时不能有过多的要求,更不能有过多的批评与不满。诊断者表现出来的应该是一种鼓励和期待,要灵活变通,尽量找到执教教师的亮点。对授课过程中确实存在的问题,诊断者应该以商讨的语气,或者以提问的方式,引导教师自己发现问题,并与之探讨问题出现的原因,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3.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要因人、因场合而异
诊断依据的标准要根据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场合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如果是一些随堂课和农村语文教师的课,诊断要相对降低要求;对于一些省级、市级层次的示范课、展示课等,诊断所依据的标准相对较高一些,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要透彻、公开。另外,如果听课、讲评场面大、听课教师比较权威时,诊断者要预先跟授课教师打招呼,让其提前做好思想准备,提问题时要委婉,多提一些探讨性的问题,使执教教师站在更高的角度要求自己,并不断超越自我,提升自我。
4.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的意义
4.1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需要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阶段,急切需要教师的引导。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高中生不仅能获取语文知识,还能受到感情的熏陶,得到思想的启迪,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课堂教学诊断源于课堂又回归于课堂,具有很强的实效性。
4.2高中语文课堂诊断有助于教师做好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和成长的关键因素。课堂诊断能够帮助教师进行反思,进行经验总结,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叶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成长十分重要。教学反思可以使执教教师站在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教学水平。
5结论
总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对高中语文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不断创新诊断策略,才能不断发现新问题,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第五篇:自我课堂教学诊断分析报告
自我课堂教学诊断分析报告
数学国培一班
卢氏县常云霞
本人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万以内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及计算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学段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是“认识几分之一”。新课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分数,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课后,我认认真真地与同伴交流反思,并从以下几方面阐述了我的一些想法。
一、值得欣赏的地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中秋节分月饼。在分月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的分月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2、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习的过程,加强了对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教学环节设计的再恰当,如果没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那也只是一厢情愿,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在学生认识了1/2时,先让学生折一折,让学生全体参与体会,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形成的。然后再认识几分之几时,让学生选择例举的分数用图形折出来或者自己把一个图形折一折创造出一个分数,并互相说说创造出来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这些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探索,从而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隐性的心理参与和情感投入也加大了。当然在学生全体参与的同时,我们忽视老师的引导者的身份,在学生反馈的情况和动态生成中我们老师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予以适当的调整。
3、提供数学交流的环境,培养合作意识。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于是我不仅为学生设置了一个个数学活动,还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数学交流环境。比如,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表示二分之一时,先让学生自己折纸、涂色,再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感受不同的折纸涂色方法,却可以得到同一个分数;再如,在学习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大小时,也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就扩充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培养了学生赏识他人的良好心态,促进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发展。
4、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本节课我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通过直接操作认识理解分数。还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课一开始我用多媒体动画呈现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场景,让学生在表示“苹果、菠萝多少”的学习习惯的驱使下,对“如何表示半块蛋糕”这一新的问题进行了大胆尝试、猜想。这样设计,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储备,重视了生活对数学学习的作用力,尊重了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意识,使课堂成为多层面、交互式活动的窗口,探索成果异彩纷呈,学习热情高涨。在拓展运用中,时钟、分巧克力、“田”字窗等习题的安排也都体现了这一点。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解分数的产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联系常见的事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分数的含义,强化应用分数的意识。
5、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刻注意尊重学生,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了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了宽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得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习得知识。把“学习数学”变成“做数学”,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由此,我也深深地感受到,教师如能给孩子搭一个舞台,孩子们就能舞出最精彩的人生。
二、值得探讨的地方
1、让学生自己去折出一个分数时,考虑到学生大多只能折出一些含偶数的分数,如1/
4、1/
8、1/16。等,而1/
7、1/9这些含奇分数没有很好的指导。
2、学习完1/2后没有及时练习。
3、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少了,如未能放手让学生举些身边分数的例子,由于考虑到本册分数的意义只要求学一认识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用数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所以举例时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未敢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