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解释是不是行政法的渊源

时间:2019-05-15 07:04: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司法解释是不是行政法的渊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司法解释是不是行政法的渊源》。

第一篇:司法解释是不是行政法的渊源

司法解释是不是行政法的渊源?

司法解释是行政法的渊源。

法律解释包括立法解释、行政解释、司法解释都是行政法的渊源。

出现解释的原因就在于法律条文用语本身的不确定以及出现新的情况等等。

最高人民法院做出的关于行政行为(无论抽象行政行为或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等作出的解释说明都是行政法的渊源。

第二篇:我国行政法的渊源:反思与重述上

我国行政法的渊源:反思与重述上

我国行政法渊源理论在20年间几经变迁。目前对行政法渊源的理解,大体定位在法律、法规、规章和法律解释等制定法层面上。这一主流观点体现了我国学者在特定情境中,面对国家治理难题,构建行政法治的一种努力。鉴于主流观点所面临的困境,一些学者试图对它加以修正,但法律渊源作为法律存在形式和执法依据这一基本命题还没有根本动摇。

本文将反思我国行政法渊源的性质,并把法律渊源理解为一种法律论据,即阐述一种法律制度或者争辩一条法律规范时,可以使用的形式多样、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并阐述法律渊源应当包括一般法律原则、民间习惯、行政惯例和司法判例、法律学说、比较法等非制定法因素;在权威机关制定和认可的渊源中,本文还讨论了宪法、国际条约的司法适用效力,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行政规定)。最后,本文探讨如何整合各种法律渊源,以及各种法律渊源之间是否存在、在什么意义上存在优先关系。

一 我国行政法渊源的主流观点

主流的法学理论认为,法律渊源是一国法律的存在方式,或者说表现方式。我国法律存在于(表现为)特定级别的国家机关依照特定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具体地说,我国的法律渊源包括:宪法,法律,法规(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法规),规章(包括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法律解释等。

(一)行政法渊源主流观点的形成

当我们回溯20年来中国法学中各种法律渊源理论,我们发现,当前流行的法律渊源理论是一系列法律实践和理论变迁的产物。它有着两个明显不同的理论渊源。在正式法律文本中,法

最初被看作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此后立法权不断分化,及于法规、规章和法律解释。在法学理论中,法一开始就被定义为各级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随后,范围不断收缩,止于法规、规章和司法解释。两个源流基本殊途同归,汇流成今天流行的法概念。

先说法律文本意义上法律渊源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并制定宪法后,依照新的国家学说和政制理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为最高权威,一切权力由它而生,法律自它而出。这种理念在“54宪法”中得到鲜明的体现。它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不单国务院和地方没有被赋予立法权,连全国人大常委会都没有国家立法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法律),可谓“法不二出”。但“54宪法”刚出,立法权旋即发生了分化,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最高法院审判委员会分别被授予制定法律和就法律具体应用进行解释的权力;70年代末以后,国务院、省级地方人大、省级地方政府、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国务院部委、省会城市和一些较大市的人大和政府相继取得了规则制定的权力。这些被授权制定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法律解释文件,人们都从观念上承认它们属于法的范畴。经过这些连续的授权,法律渊源在80年代中期基本成型,在2000年的《立法法》最后巩固。从此,宪法、法律(包括基本法律和非基本法律)、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构成了法律文本意义上的法。

在法学理论中,法律渊源则呈现从弥散到集中的相反趋势。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虽然开始强调“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但法学理论对法并没有更多的形式上的要求:只要是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无论哪个机关制定,也无论以什么方式制定,都是法。在行政法著作出现前,权威的法学辞书在介绍行政法时,用的是与法理学相同的口气。萌发于80年代初期的中国行政法学,在行政法的概念上基本照搬了法理学的定义。第一本全国行政法学统编教材《行政法概要》在论述行政法的渊源时称,“行政法是由各种含有行政法规范性质和内容的法律文

件和法规所组成的”。直到80年代中后期,行政法的概念和法源被重新讨论。多数作者把行政法渊源限定在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行政规章范围,反对把行政规章“排除在行政法之外”,也反对把行政法的范围扩大到乡或者县一级人民政府的规范性文件。从一些专著、论文和教科书中,我们不难看到这场重述行政法渊源的努力。1989年出版的第二本全国行政法统编教材《行政法学》,可以视为这种重述在行政法学获得正统性。此后,这种观点在行政法学界一统天下。

(二)主流观点的社会背景

在前面关于行政法渊源的变迁中,不管各种观点变化有多大,在这一点上却是完全地一致:法律都是国家机关“制定”出来的白纸黑字的文本。我们不承认自然法,基本上也排除习惯、判例、学说等不成文法律渊源。不但如此,按照主流的法律渊源理论,法的制定机关限于特定的高层机关,法的生产是高层级机关垄断的事业。除了制定机关级别的要求外,主流理论对行政法渊源还有一个形式要求:我们承认国务院及其部委、省级政府和较大市政府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规章是法,但同时把他们以“通知”等形式下发的规范性文件排除在法的家族之外。

上述观点可能令一些人感到费解:为什么法律必须是制定的?为什么我国行政法不包括法律原则、判例等其它渊源?为什么只有特定机关、以特定形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才算法?两个同样大小的城市,为什么一个有权立法,另一个却不行?

要回答上述问题,不仅要注意我国的成文法传统和现行宪政体制,更要追问它背后的社会原因。本文认为,我国行政法渊源的主流观点,体现了中国当代行政法学者面对国家治理难题,建构行政法治的初步努力,具有历史的合理性。

虽然我国传统上被认为是成文法国家,但如果仔细观察,非成文因素在我国古代法律实践中曾广泛存在,现代法学理论在讨论法律渊源时,对非成文因素也都予以肯定。主流法律理论排斥不成文法,与其说是由于法学传统断裂而导致的遗忘,或者出于防止行政专制、保护公民自由的考虑,不如说是出于特定时期国家治理需要的一种选择。50年代以来,乃至80年代以来中国法治的成长时期,正是社会变革时期。制定法和各种政策性文件因其能最明快地体现政府的意志,最迅速地统一各方认识,成为政府推行变革的有效工具。而各种不成文渊源,要么还没有生成,要么对秩序统一有害无益。以习惯为例,社会变革意味着旧的习惯可能恰恰是变革对象,新的习惯又难以生成。再说司法先例,当前社会面对的诸多矛盾使得高层机关也常常不得不出于各种现实考虑而无法遵循法律。我们也许能够容忍对法律条文的一时违背,但不能容忍因遵循先例而一错到底。说到法理,当初我们的法学本身还比较幼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传统和相对独立的规范体系。更重要的是,把法理引入法律渊源,意味着法律学者在正式立法程序之外直接分享了法律的制定权,意味着一般民众也可以对法律问题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争辩。在法律共同体还没有成长,法律议论的理性空间还没有形成的情况下,承认非成文因素,法律问题就可能异说纷呈,产生“无穷之辞”。只有断然摈弃可能产生各种异说的法理、原则、道德,把各方思路统一到制定法条文中,才能避免纷争。

在排除不成文法源后,从理论上把法的制定者限于高层级机关,表明了对法的合法性问题的关注,对“法出多门”的忧虑和抗拒。在中国这样的大国里,完全依靠中央立法来提供规则显然应付不了各地非常迥异的情况;但由于司法审查制度和其他法律监督制度在相当长时间内没有建立或者有效运作,对统合层次繁复、形式多样的法律规范还缺乏有效机制。“一放就乱,一统就死”,是考虑如何分配立法权时反复出现的一个双重难题。面对行政部门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我们不能允许立法权过度分化,不得不通过法律渊源的层级限制来防止低层级机

关滥用权力。立法权适度分化又相对集中,止于国务院部委和较大城市的政府,是中央与地方博弈的暂时均衡,反映了在现有宪政结构下中央控制地方的限度。

至于把国务院“通知”等规范性文件被排除在法的家族之外,既不是因为它们天然“不姓法”,也不是因为它们不直接设定权利义务关系,因而无关紧要。真正原因恐怕是两者在制定程序和形式上的区别,以及对这种区别意义的认识。虽然暂时还承认命令、决定、指示的实际约束力,但无法消除对领导个人意志和红头文件不确定性、易变性的忧虑。对法律渊源范围的限定,反映了学者们对依靠明确、稳定的规则治理的企求,应当“以法治理”,即通过特定程序和特定形式的文件来治理,而不是用“红头文件”所体现的政策来治理。

(三)对主流观点的若干修正

在我国行政法渊源主流观点确立后不久,大约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行政法学界即开始对其提出轻微的质疑,或局部的修正。

首先,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外数量庞大的其他规范性文件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不管是否承认它们是法的渊源,这些规范性文件的实际效力被认为应当予以尊重。一些学者认为,它们在行政审判中也具有“参照”适用的地位,或者换一个说法――“参考”。

其次,宪法的作用开始被重新审视。虽然教科书中大都把宪法列为行政法渊源的一种,但长期以来,援引宪法判案却是法律实践当中的禁忌。但近年,“宪法司法化”,更准确地说是“宪法的司法适用”,呼声日高。最高法院在“齐玉苓案件”中,明确表达了这种意图。

第三,行政法一般原则等不成文渊源被广泛讨论。开始,一些学者小心翼翼地提出,要考虑和重视非成文渊源,或者提醒人们不要忽视对它的研究。之后,在一部分学者中逐渐形成共

识,行政法的渊源不应限于制定法,还要包括非成文因素。罗豪才教授提出,行政法“不仅包括一系列行政法规范,而且理应包括一些重要的行政法原则,它们同样具有法的效力”。大量的论文在比较法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行政法诸原则,并强调其在实践中的应用。[18]司法判例和行政惯例、习惯对法院审判的效力也被不断地提出。关保英教授以发展市场经济为背景,主张承认行政法的非正式渊源。孙笑侠教授在一本著作中把政策、法理和判例列为我国行政法的非正式渊源。姜明安教授也指出,“在实际的司法和行政执法中,法理和判例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权威法学家的著作也具有“准法源”的作用。朱新力教授主编的一本教材批评大陆学者概括法源类型时“遗忘”了非制定法。该书列举了习惯、判例和法的一般原则等几种外国法中认可的不成文法源,呼吁我国权力机关对这些非正式渊源予以“明确承认”,使之具有司法的统一适用性。虽然上述观点迄今仍是一种比较前卫的观点,还没有进入法学院学生的必读教材,但主流理论开始面临动摇,新的共识正在形成。

二 作为论据的法律渊源

对主流理论的前述改良,在思想渊源上主要来自西方国家(尤其是大陆法国家)已经定型的法律理论。如果我国也确立这样的理论,我们与西方国家教科书上的说法就非常接近了。但这种形式上的接轨并不意味着法律渊源理论的成熟和思考的终结,反而包藏着一个更大的理论危机。一旦我们为把上述成文和非成文因素都添加到法律渊源家族中,我们原先对法律渊源性质的理解,即把法律渊源定义为“法律的存在方式”,并奉为“有约束力的法律依据”,是否还能成立?如果不能成立,我们又当如何去理解法律渊源本身的性质?

(一)法律渊源作为“依据”的缺陷

迄今为止,不管对我国行政法渊源的类型看法多么不同,对于法律渊源性质的理解仍然没有摆脱主流法理学的观点:法律渊源是法律规范的存在方式,或者说是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

这一论断表明或暗示:

1、法律渊源和法律规范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就象通常所理解的语词与其所指称的对象一一对应一样,每一条法律渊源都包含固定内容的法律规范(至少其核心的意义是确定的)。如果说法律条文的含义还有不清楚的地方,那只是一个解释的问题。解释法律的过程,就是正确地认识和阐述法律条文本来就有的含义,就好比从工具箱里找出预先摆放在那里的合适工具。在这样的意义上,法律渊源和法律规范没有实质区别。

2、法律渊源的范围由一个权威机构选定,因此是有限的、固定的几种。最高法院专门规定法律文书的援引范围,以及学者主张全国人大对不成文法源予以“明确承认”,都显示这一观念被广泛接受。

3、法律渊源具有约束力,是法院和其它执法机关必须遵循的“依据”。反过来,只有具有这个特征才能被承认为法律渊源。从规章和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是否法律的争论,到主张或者反对我国建立判例制度,都能看到同样立场。

这几条相互联系:既是权威机关选定,就不容不服从;既然具有约束力,就不能人人得而主张。上述论断表达了一种自上而下进行国家治理的理想:权威机关提供法律,然后要求行政机关和法院必须服从法律,而且只能考虑法律。“有法必依,唯法是从”,就这个信条的简单表达。

但这几点都有相当问题的。

首先,当代法律解释学指出,法律条文本身并不包含固定的含义。这种不确定首先来自语言本身含义的不确定。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通过对日常语言的精细分析指出,语言没有本质,没有统一性,它是在不同语境中针对不同对象、按照不同方式使用的;只有在多种多样的实际用法中,才能把握语言的含义。同样道理,法律文本的含义不是不可以界定,但也只有在千变万化的特定情境中才有可能得到界定。泛泛地叙述法律文本的含义(就象法律教科书一样)不是没有意义,但不能代替对错综复杂案件的具体思考。法律文本的不确定性,还因为法律解释是带有价值判断的,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一个事实层面的问题,而是一个正当性的问题。由于法律涉及利益,当事人争夺法律文本的含义,就是为了争夺切身利益。这里存在的问题不是语词本身具有什么含义,而是我们希望它具有什么含义。也就是说,法律文本的“歧义”可能是当事人为寻找对自己有利的论据而人为制造出来的。有时作者(立法者)的原意是清楚的,但拘泥原意可能导致不利的或不合理的结果,当事人甚至法官可能舍弃立法原意而代之以其它。

其次,在司法和行政活动中,作出法律决定的实际考虑也不象主流观点所要求的那样,局限于指定的几种法律渊源。这一点不但被西方的法律现实主义和法律解释学所揭示,也被中国当代的司法活动所印证。西方法律现实主义揭示了司法活动中法官实际思维的复杂性,当代的法律解释学则论证和阐明法律解释方法的多样性。虽然法律解释学并不着眼于法律渊源,但法律解释的多样性已经暗示了法律渊源的复杂多样。如果不拘泥于理论,而注意一下我国当前的法律现实,我们将同样看到多种多样的材料和理由被当事人用以争辩自己的主张。其它规范性文件虽不认为是法律,但大量地被当成一种行为规范,甚至在司法中广为“参照”。甚至不成文法的因素,例如法律原则、司法判例、学说、外国法等等,都被拿到法庭上使用。前述一些学者考虑到制定法的不足,把习惯、学说、原则等列为“非正式渊源”,作为正式渊源的可能的补充。非正式渊源区别于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正式渊源”,并维护了法律渊源有

限的观点。可是,一旦承认“非正式渊源”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成为作出法律决定的理由,那么,它与“正式渊源”就不存在不可逾越的区别。

第三,即使某个法律文本的含义可以被确定,它的有效性也不是绝对的。在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效力上,主流观点就遇到了首尾不能相顾的难题。规章作为行政法渊源基本上没有争议[27],但我国《行政诉讼法》含蓄地承认法院对规章效力的保留态度。这对法律渊源理论产生了冲击:有一种法不是法院必须遵循的,或者说有一种不是法的规定却是法院必须考虑的。如果说一个措辞含混的“参照”暂时解决了规章地位给法律渊源理论带来的尴尬,那么把这一点推演开,“参照”就不仅仅是行政规章。《行政诉讼法》把法律、法规列为法律审理案件必须遵循的“依据”,按通常见解,就是它怎么规定法院就怎么判决,不能违背。但依照《宪法》、《立法法》等确立的我国法律监督体制,法院对于法律、法规也不是必然无条件地适用。虽然通常认为法院无权径自决定不适用或者宣告其无效,但如果法院认为其违法,可以提请法定监督机关予以撤销或改变。这种程序设置赋予法院对法律、法规含蓄的保留。法律、法规实际上是否也只是一种“参照”?至于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主流观点认为根本算不得法律,然而它仍对法院具有一定的约束。如果我们承认规章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应被视若无物,完全不加考虑,那么它们是否也获得“参照”的地位?最后,也更为复杂的是,假如我们把法律原则、习惯、判例、学说等非成文因素也引进到法律渊源中来,我们更无法把它当作必须遵循的规定来对待。主流观点从法律效力角度理解和限定法律渊源,本身不能自圆其说。

(二)作为论据的法律渊源

把法律渊源看成对行政执法和法院判决有约束力的“法律依据”,导致理论与事实的脱节。那些被奉为法律渊源的制定法条文,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有约束力;而那些没有被承认为法律渊源的材料,对行政执法和司法活动有着实际的影响力。在许多情况下,后者比依循有约束力但

没有说服力的法律更有实效,甚至取代有约束力的法律而成为判案根据。主流的法律渊源理论不能解释这些现象,反而令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尴尬。为此,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法律渊源,为它确立一个统一的逻辑基础。

美国法学家格雷(John C.Grey)提出,区别使用“法律”和“法律渊源”这一组概念。格雷认为,制定法和判例白纸黑字的东西,以及道德、政策、法律原则、习惯、法律专家的意见,都不是法律本身,而是法律的渊源。法律适用者结合这些渊源和案件事实得出的适用于具体案件的规则,才是真正的法律。格雷对法律渊源和规范的区分是一个重要观点,也是本文探讨法律渊源的逻辑起点。我国的法学教科书一般也提到法律与法律渊源的区分,并往往用专门章节阐述我国的法律渊源。但是,法律和法律渊源的区分在不断的转述过程中变得模糊,乃至被忽略。在主流的行政法学中,那些本来被作为法律渊源的法律、法规文本似乎成了法律本身。“法律”这个术语,既指法律渊源(法律文本),也指法律规范。

在格雷区别法律与法律渊源后,英国法学家哈特(H.L.A.Hart)提出,哪些属于法律渊源,可以根据一套“承认规则”,即指明哪些形式具有“法的资格”的权威性标准,来加以确认。承认规则很少明文制定出来,而是“通过法院或者其他官员、私人或者私人顾问确认的方式显示出来”。哈特的理论,从逻辑上区分了法律规则的不同层次,为理解法律渊源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视角。但它仍具有某些缺陷。首先,哈特把法律规则视为由某个“承认规则”所确立或者引入的,他暗示了一种本体意义上的法律规则固定地存在于某种形式的法律渊源中,只是需要予以“引入”而已。其次,尽管哈特强调在现代社会里确认法的标准的多样性,但在他的叙述中,法的渊源仍是有限的。比较典型的是,他几乎没有提到法律原则这一重要的法律渊源。正是基于“承认规则”的复杂性,德沃金批评道,在美国和英国这样有着复杂法律制度的国家中,不存在哈特所说的辨识哪些是法律规则、哪些不是法律规则的基本检验标准。

如果想让法律渊源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现实,必须改弦易辙,放弃法律渊源效力上的决定性和种类上的固定性,采取一种更开放、更灵活的态度。本文将基于区分法律规范和法律渊源的立场,把法律渊源理解为叙述法律或者争辩法律时所使用的论据。

第三篇:渊源六一

渊源“六·一”

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中国和各国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从此以后,每年的6月1日,各国儿童举行集会,庆祝自己的节日。

在此以前,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就有儿童节。1925年,国际儿童幸福促进会倡议建立儿童纪念日,英国、美国、日本等国积极响应,先后建立了自己国家的儿童节,英国规定每年的7月14日为儿童节,美国规定5月1日为儿童节。日本的儿童节很特殊,分男女儿童节,男儿童节5月5日、女儿童节3月3日。我国在1931年也曾经规定4月4日为中国儿童节。自从1949年确立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以后,世界各国纷纷废除原来的儿童节,而统一为“六一国际儿童节”。我国政府1949年12月宣布:以“六一国际儿童节”代替原来的“四四儿童节”,并规定少年儿童放假一天。

第四篇:司法解释

一、司法解释

 【有效】200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 【有效】200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审理企业破产和改制案件中切实防止债务人逃废债务的紧急通知

二、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 【有效】2013公布商务部现行有效规章目录及规范性文件目录

 【有效】2011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做好公司合并分立登记支持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

 【有效】201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能源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做好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企业职工安置工作的意见

 【有效】2008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

 【有效】2008银监会有关负责人就《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发布答记者问

 【有效】2007建设部关于建设工程企业发生改制、重组、分立等情况资质核定有关问题的通知

 【有效】2005 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 

一、法律和行政法规

 【有效】2009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  【有效】2003 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  【有效】1990 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 

二、司法解释

 【有效】200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国有资产产权管理行政案件管辖问题的解释  【有效】2004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红帽子”企业产权纠纷处理有关问题的意见

 【有效】200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强制执行程序中处分被执行人国有资产适用法律问题的请示报告的复函 

三、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一)综合性规定

 【有效】2011 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指导监督办法

 【有效】2010 关于中央行政事业单位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归口管理的通知

 【有效】2009 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 【有效】2007 国务院国资委工作规则

 【有效】2006 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指导监督暂行办法

 【有效】2004 关于设立市(地)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指导意见

 【有效】2003 关于贯彻落实《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进一步加强企业法制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

 【有效】2003 关于学习贯彻《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的通知  【有效】2003 关于印发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 【有效】2003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对《关于适用〈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有关问题的函》的复函

 【有效】1999 关于律师事务所介入国有资产产权法律事务试点工作的通知  【有效】1998 关于加强铁路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若干规定  【有效】1998 关于国有资产流失查处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  【有效】1998 新闻出版署直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 【有效】1996 关于认真贯彻国办紧急通知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通知  【有效】1996 关于印发《外经贸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发布《铁路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 【有效】1994 关于国有企业办理抵押贷款若干问题的批复

 【有效】1993 关于1988年下放地方的外贸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 【有效】1992 石油工业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有效】1989 关于对地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意见  【有效】1989 关于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关系的通知  【失效】1996 国有资产流失案件查处工作试行规则  【失效】1994 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

 【失效】1992 关于科研机构兴办科技开发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暂行规定

(二)国有资产管理基础制度(1)清产核资 ① 92年清产核资试点

 【有效】1992 关于下发《一期试点企业国有资产所有权界定情况表(试填表)》的通知

 【有效】1992 关于下发《清产核资固定资产价值重估简表》的通知  【有效】1992 关于印发《关于清产核资中全民所有制企业、单位对外投资的清理和界定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 【有效】1992 关于清产核资中全民所有制企业资产清查登记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

 【有效】1992 关于清产核资第一期试点工作的通知

 【失效】1992 关于清产核资第一期试点的国营企业资金损失亏损挂帐等问题的财务处理通知

 【有效】1992 清产核资办法(试行) 【有效】1992 清产核资第一期试点方案

 【有效】1992 清产核资资产价值重估实施细则(试行)② 93年清产核资扩大试点

 【有效】1992 关于印发《国家行政事业单位财产清查登记工作方案》的通知

 【有效】1993 关于清产核资中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工会资产清查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

 【有效】199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扩大清产核资试点工作有关政策的通知  【有效】1993清产核资办法(扩大试点用)

 【有效】1993 清产核资扩大试点中有关政策问题的解释  【有效】1993 清产核资资产价值重估实施细则(扩大试点用)

 【失效】1993 财政部关于印发《清产核资试点企业有关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

 【失效】1993 邮电企业清产核资工作实施细则

③ 94年清产核资

 【有效】1994 1994年清产核资资产价值重估实施细则  【有效】1994 一九九四年清产核资中核实国有资金的具体规定  【有效】1994 一九九四年清产核资工作方案  【有效】1994 中国人民银行清产核资办法

 【有效】1994 关于一九九四年清产核资企业产权登记问题的通知  【有效】1994 关于印发《清产核资中土地估价实施细则》的通知  【有效】1994 关于印发《清产核资中土地清查估价工作方案》的通知  【有效】1994 关于清产核资报表填报中有关问题的解答

 【有效】1994 关于进一步落实《转机条例》抓好清产核资扩大试点工作的通知

 【有效】1994 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有关清产核资政策的通知  【有效】1994 清产核资办法(一九九四年用)

 【有效】1994 财政部关于印发《清产核资基本单位和汇总单位确定的规定》的通知 ④ 95年清产核资

 【有效】1995 1995年清产核资有关资金核实工作的具体规定  【有效】1995 一九九五年清产核资资产价值重估实施细则  【失效】1995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

 【失效】1995 关于切实做好1995年清产核资中土地清查估价的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加强境外企业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加强对清产核资工作监督检查的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印发《一九九五年清产核资办法》的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印发《国有企业代码填报规定》的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印发《境外企业、机构清产核资工作方案》的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印发《境外企业、机构清产核资工作有关规定》的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印发《境外企业、机构清产核资报表》的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印发《1995年清产核资有关产权界定工作的具体规定》的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印发清产核资工作有关问题解答的通知

 【失效】1995 关于国有企业清产核资中土地估价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在全国进一步开展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境外企业、机构清产核资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抓紧开展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投资举办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各类经济实体清产核资工作的紧急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清产核资土地估价入帐修正调整及有关报表问题的补充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规范清产核资中土地清查估价收费的紧急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认真抓紧做好清产核资中土地清查估价工作的紧急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认真配合做好中央企业、单位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贯彻执行《清产核资中土地清查估价工作方案》的通知  【有效】1995 清产核资数据资料管理规定

 【失效】1995 铁路清产核资企业、单位土地估价实施办法  【有效】1995 关于印发《清产核资数据资料管理规定》的通知 ⑤ 96-98年清产核资(城镇集体企业单位)

 【有效】1996 关于加强城镇集体企业、单位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

 【有效】1996 关于印发《城镇集体企业、单位清产核资产权界定工作的规定》的通知

 【有效】1996 关于印发《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清产核资产权界定工作的具体规定》的通知

 【有效】1996 关于印发《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清产核资产权界定暂行办法》的通知

 【有效】1996 关于印发《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清产核资暂行办法》的通知

 【有效】1996 关于印发《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清产核资试点方案》的通知

 【失效】1996 关于印发《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清产核资财务处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 【有效】1996 关于印发《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清产核资资产价值重估实施细则》的通知

 【失效】1996 关于印发《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清产核资资金核实具体规定》的通知

 【有效】1996 关于国有企业清产核资中土地估价入帐价值标准问题的通知  【有效】1996 关于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土地估价后有关问题的通知  【有效】1996 关于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土地估价有关问题的解答  【失效】1996 关于清产核资企业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

 【有效】199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全国城镇集体企业、单位开展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

 【有效】1997 关于做好农村信用社清产核资资金核实工作的通知

 【有效】1997 关于做好集体企业清产核资中涉及中央企业国有权益变动审批工作的通知

 【有效】1997 关于印发《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清产核资集体资产产权登记暂行办法》的通知

 【有效】1997 关于印发《电力系统集体企业清产核资工作方案》的通知  【有效】1997 关于城镇集体企业清产核资工作有关政策规定  【有效】1997 关于开展城市、农村信用社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  【失效】1997 关于集体企业清产核资中有关房产税印花税问题的通知  【有效】1998 全国城镇集体企业清产核资工作考核办法

 【失效】1998 关于做好城镇集体企业清产核资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  【有效】1998 关于印发《关于在全国开展城镇集体企业、单位清产核资工作的公告》的通知

 【有效】1998 关于印发《城镇集体企业清产核资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  【失效】1998 关于印发《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清产核资资金核实操作规程》的通知

 【有效】1998 关于国家税务总局系统集体企业清产核资有关事项的通知  【失效】1998 关于城镇集体企业单位清产核资若干税收财务处理规定的通知

 【有效】1998 关于城镇集体企业清产核资中资金核实工作安排的通知  【有效】1998 关于明确城镇集体企业清产核资税收处理问题

 【有效】1998 关于1998年在全国全面开展城镇集体企业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

 【有效】1999 关于认真做好城镇集体企业清产核资收尾补课工作的通知 ⑥ 97-98年清产核资(农村集体资产)

 【有效】1997 关于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

 【有效】1998 关于印发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方案和办法的通知 ⑦ 00-01年清产核资(中央及地方预算单位) 【有效】2000 中央预算单位清产核资工作问答  【有效】2000 中央预算单位清产核资核查工作方案  【失效】2000 中央预算单位清产核资资金核实办法

 【有效】2000 关于下发《中央预算单位清产核资中有关问题的解释》的通知  【失效】2000 关于做好中央预算单位清产核资户数清理工作的通知]  【失效】2000 关于印发《预算单位清产核资办法》的通知

 【有效】2000 关于国家税务局系统行政事业单位开展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  【失效】2000 关于建设部等11个部门(单位)所属134个科研机构转制过程中有关清产核资衔接工作的通知

 【失效】2000 关于开展中央预算单位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

 【有效】2001 关于印发《关于中央预算单位清产核资样本核查工作情况的通报》的通知

 【有效】2001 关于开展地方预算单位清产核资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⑧03-04年清产核资(中央企业)

 【有效】2003 中央企业清产核资工作方案

 【有效】2003 关于印发中央企业清产核资工作方案的通知

 【有效】2003 关于印发中央军工企业所属事业单位清产核资报表的通知  【有效】2003 关于印发企业清产核资报表的通知

 【有效】2003 关于印发国有企业资产损失认定工作规则的通知  【有效】2003 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工作规程  【有效】2003 清产核资工作问题解答

(一) 【有效】2004 清产核资工作问题解答(三) 【有效】2004 清产核资工作问题解答(二) 【失效】2005 关于清产核资工作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复函  【失效】2006 关于中央企业清产核资有关税收处理问题的通知  【有效】2003 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办法

 【有效】2003 国有企业清产核资经济鉴证工作规则  【有效】2003 国有企业清产核资资金核实工作规定 ⑨06-07年清产核资(行政事业单位)

 【有效】2006 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暂行办法》的通知  【有效】2006 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报表及编制说明的通知  【有效】2006 财政部关于开展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的通知  【有效】2007 交通部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的通知  【有效】2007 关于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技术支撑工作的通知  【有效】20 07 关于印发《商务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实施方案》的通知  【有效】2007 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实暂行办法》的通知  【有效】2007 关于印发交通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报表及编制说明的通知

 【有效】2007 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中有关问题解答的通知  【有效】2007 关于成立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小组有关事项的通知

 【有效】2007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技术服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 【有效】2007 关于资产清查数据资料管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

 【有效】2007 关于进一步加强资产清查专项审计工作纪律有关问题的通知  【失效】2007 关于进一步加强资产清查督导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 【有效】2007 商务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资产清查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  【有效】2007 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做好资产清查专项审计工作的通知 ⑩其他

 【有效】1992 关于国务院有关职能部门制定清产核资中和后期有关政策、规定的分工意见

 【有效】1992 清产核资总体方案(试行)

 【有效】1996 关于印发《国有企业不良资产清理指导意见》的通知  【有效】1996 关于认真做好清产核资中不良资产处置委托工作的通知  【失效】1998 关于做好日常清产核资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2)产权界定

 【有效】2000 关于国家税务局系统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代理机构脱钩改制中资产界定审批办法的通知

 【有效】2002 企业国有产权纠纷调处工作规则

 【有效】1991 关于用国有资产开办的集体企业或经营单位产权归属问题的通知

 【有效】1993 关于工会资产界定与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 【有效】1993 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和产权纠纷处理暂行办法  【有效】1994 关于明确农村信用社主管部门提取管理费形成的资产产权界定问题的通知

 【失效】1994 国有资产产权纠纷调处工作试行规则  【有效】1994 集体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界定暂行办法

 【失效】1996 关于印发《从事集体科技企业产权界定业务的中介机构资格认定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 【有效】1996 关于印发《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清产核资产权界定工作的具体规定》的通知

 【有效】1996 关于印发《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清产核资产权界定暂行办法》的通知

 【有效】1996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转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因政府调整划转企业国有资产引起的纠纷是否受理问题的批复》的通知  【有效】1996 集体科技企业产权界定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

 【失效】1996 集体科技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和产权纠纷调处工作试行规则

 【有效】1997 关于律师从事集体科技企业产权界定法律业务的通知  【有效】1997 关于贯彻落实《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产权界定规定》的通知  【有效】1997 关于颁布《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产权界定规定》的通知  【有效】1997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产权纠纷调处规则及印发北京市产权纠纷调处工作程序的通知

 【失效】1998 关于会计师事务所改制中产权界定与资产处置问题的通知  【有效】1998 关于国有资产产权纠纷调处工作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  【有效】1998 关于对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与主办(扶持)单位之间待界定资产未明确产权归属其资产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是否继续使用的复函  【有效】1991 企业国有资产所有权界定的暂行规定(3)产权登记

 【有效】2000 关于中央脱钩企业办理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

 【失效】2002 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工作的通知  【有效】2004 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业务办理规则

 【有效】2004 关于做好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  【有效】2006 关于印发《金融类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 【有效】2012 关于印发《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 【有效】2012 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及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的通知

 【有效】2012 关于印发《国家出资企业产权登记管理工作指引》的通知  【有效】2012 国家出资企业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  【有效】1990 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试行) 【失效】1992 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试行办法实施细则  【失效】1992 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试行办法  【有效】1992 境外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  【失效】1992 境外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

 【有效】1993 关于1992境外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中几个具体问题的紧急通知

 【有效】1993 关于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中有关土地资产登记工作的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做好境外国有资产产权年检登记工作的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中房产登记工作的通知

 【有效】1995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实施办法  【失效】1996 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 【有效】1996 境外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

 【有效】1997 关于印发《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清产核资集体资产产权登记暂行办法》的通知

 【有效】1997 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档案管理暂行办法  【有效】1998 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暂行办法

 【有效】1999 关于脱钩企业办理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及工商登记手续有关问题的通知

 【有效】2000 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 【有效】1996 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4)资产评估

 【有效】2000 关于中央企业破产资产评估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 【失效】2000 铁路企业资产评估项目管理实施办法

 【有效】2001 关于改革国有资产评估行政管理方式加强资产评估监督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

 【有效】2001 国有资产评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  【有效】2001 国有资产评估违法行为处罚办法  【有效】2001 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备案管理办法  【有效】2001 国有资产评估项目抽查办法  【有效】2001 国有资产评估项目核准管理办法

 【有效】2002 关于开展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备案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 【有效】2002 关于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改革国有资产评估行政管理方式加强资产评估监督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的通知  【有效】2005 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关于国有资产评估备案有关事项的通知

 【有效】2005 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

 【有效】2005 关于委托中央企业对部分主辅分离辅业改制项目进行资产评估备案管理的通知

 【有效】2006 关于加强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 【有效】2007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 【有效】2010 关于印发《中央企业资产评估项目核准工作指引》的通知  【有效】2011 关于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监督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 【有效】2012 关于印发《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 【有效】1989 关于国有资产产权变动时必须进行资产评估的若干暂行规定  【有效】1991 国家科委系统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  【有效】1991 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

 【失效】1992 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的通知  【有效】1992 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施行细则

 【有效】1992 机电部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试行)

 【有效】1993 关于公开发行上市股票股份制试点企业资产评估立项、确认问题的通知

 【失效】1993 关于加强资产评估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

 【有效】1993 关于对天津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中外合资企业外方以现金增资是否需要对合资企业原有资产进行评估问题的请示的复函

 【有效】1993 关于转发《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 【有效】1994 关于对军队资产评估机构管理的有关问题的复函

 【有效】1994 关于对福建省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非国家控股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资产评估有关问题的请示》的复函

 【有效】1994 关于转发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资产评估管理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 【有效】1994 对湖南省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对农业部自行制定资产评估办法的请示的复函

 【有效】1995 关于加强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评估、验资工作的通知

 【失效】1995 关于加强国有资源性资产评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组建上市公司及发行上市股票资产评估若干问题的补充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组建上市公司及发行上市股票资产评估若干问题的通知  【失效】1995 关于资产评估立项、确认工作的若干规范意见  【失效】1996 关于加强专利资产评估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

 【有效】1996 关于对天津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企业被托管前是否要进行资产评估的请示》的复函

 【有效】1996 关于转发湖南省国有资产管理局、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裁定拍卖或变卖国有资产时必须进行资产评估的通知》的通知  【有效】1997 关于下发《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有关资产评估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 【失效】1997 关于加强上市公司资产评估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

 【失效】1997 关于发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境内企业)》在资产评估等工作中作用的通知

 【有效】1997 关于实行《重大资产评估项目专家评审制度(试行)》的通知  【有效】1997 关于对《关于国有企业兼并破产中有关资产评估问题的请示》的复函

 【失效】1999 关于印发《关于资产评估立项确认工作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失效】1999 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资产评估立项确认工作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第五篇:信托法渊源简介

信托法是调整信托关系,规范信托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在我国,合同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交易关系的法律,它主要规范合同的订立、生效、履行、变更、终止和解除以及违约责任等问题。信托法则是调整信托关系、规范信托行为的法律,它所强调的是信托这一关于财产转移和财产管理的独特的法律机制,从而使信托有别于传统的赠与、遗嘱、委托、代理、第三人利益契约等法律制度。因此,信托法不是合同法的特别法。在我国民事、商事法律采用民商合一的立法体系之下,信托法和合同法同为民法的特别法。

信托法的起源

信托是起源于英美法的一个法律概念,指委托人将财产权移转给受托人,受托人依信托文件的规定,为受益人或为特定目的而管理或者处分信托财产,并将管理或者处分财产的收益交给受益人的一类法律关系。二战后,信托制度以其极具灵活性和实用性的优点得到了很多大陆法系国家的认可和采纳,如日本、韩国相继制定了自己的信托法。

信托法是英美法系独特的产物,是英国人对世界法律体系做出的重要贡献。英国的法学家梅特兰曾说,“如果有人要问英国人在法学领域取得的最伟大、最独特的成就是什么,那就是历经数百年发展起来的信托理念,我相信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答案了。这不是因为信托体现了基本的道德原则,而是因为它的灵活性。它是一种具有极大弹性和普遍性的制度。”

信托法的作用

长期以来,比较法学者一直认为,起源于英国的私人信托(Private Trust)是普通法系与欧洲大陆法系最具标志性的差异之一。在普通法系国家,信托是衡平法最重要的一项发明,数百年来,无论在民事还是在商事交易中,它一直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反,在大陆法系国家,则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私人信托。事实上,它的基本特征与民法的基本框架是难以相容的。

信托法是历史偶然的产物,最初是为了弥补五百多年前英国残缺不全的法律制度,而在现代英国有了合同法和代理法后已经成为多余。对大陆法国家而言,引入信托法究竟是一种有意义的改革,填补了法律体系的重大空白,还是相反,对现有法律制度的完善毫无意义。这些根本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被法学家们忽视了。虽然国内、国际都有大量的信托法论著,但都是讨论信托法原理,而没有重视对信托法功能的分析。

今天,深入理解信托法的功能具有重大实际意义。在欧洲尤其如此。越来越多的大陆法国家已经引入与信托法类似的制度,并正在积极推动那些尚未承认信托制度的国家承认在其他国家成立的信托。导致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有二:欧盟正在致力于消除各成员国私法制度之间,尤其是大陆法和普通法之间的差异;专业投资基金需要适当的法律形式。一些学者认为,信托可能成为普通法对欧洲私法的最大贡献。

不仅欧洲人可以从加深对信托法功能的理解中获益。在美国,学者们继续把重点放在研究信托的历史角色,即家庭内部财富转移的一种方式。然而,信托制度的这种传统角色早已微不足道。信托制度更为重要的作用表现在美国的资本市场上。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一般都是采用信托形式,它们几乎占美国股票总数的40%,公司和外国债券的30%。另一方面,资产证券化信托已经成为美国债券的主要发行者,金额超过2万亿美元。

准确地理解信托法的功能不仅有助于认识资本市场的核心制度,而且有助于对一般组织法功能的认识。私人信托是法律规定的一种最简单的企业组织形式,对信托的分析有助于更好的认识其它更为复杂的组织,如合伙公司以及其他新型组织,如近来出现的有限责任公司等等。

普通法把信托分成两大类型:私人信托和公益信托。虽然欧洲法强烈抗拒私人信托,但民法中有财团法人制度,它非常类似于公益信托。而且,有大量文献探讨了公益信托及其“近亲”——“非营利法人”,而对私人信托则很少论及。

普通法与民法法系在概念上和历史演进上是不同的,正是这种不同造成一方产生了信托制度,而另一方则没有。文章简要地分析了民法法系中类似信托功能的法律制度,以及信托法的一般性经济功能这一主题。这分为两部分:

首先,我们分析信托法对合同法和代理法有哪些补充,即:何种有用的关系需要依据信托法建立,而仅仅依靠合同法或代理法不能建立。我们认为,信托法的最重要作用是,它可以把财产分成不同的“集束”,以便分别担保给不同的债权人。利用信托法来保护信托财产

免因受托人的个人债务而受到追偿,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用比较法的观点审视信托制度,这种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并可以作为进一步分析其法律角色的有益工具。相反,普通法系广为研究的问题,即忠实义务的产生及其履行,似乎对于为什么会存在专门的信托法并不重要。

信托法在不同的债权人之间进行财产分割的作用与商事公司的作用基本相同。因此,要分析的第二个问题是,信托法对公司法有何补充?即,人们可以利用信托做什么,而利用公司则不能(在信托制度产生时,公司制度尚未出现)?私人信托,特别是它的现代形式,商事信托在今天已经演化成另一个问题:人们利用信托法还有哪些事情是做不到的?我们对这一问题只能提出部分答案,全面的回答需要更为深入地分析不同法律主体的作用。

[编辑]

金融信托法 金融信托法是调整金融信托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金融信托关系是指信托当事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的委托关系,受托人与受益人之间的利益转移关系,以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对信托活动及信托机构的监督管理关系。

金融信托法包括信托基本法和信托业法。信托基本法是规定信托基本关系的法律规范,其内容包括信托财产、信托当事人(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的资格及各自的权利义务、信托的类别及设立和终止等。信托业法是规定金融信托机构的组织及其业务监管的法律规范。其内容包括信托机构的性质、业务范围、组织形式、设立条件及程序、变更、终止、经营规则、监督管理等。金融信托法是金融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关于信托方面的立法很不完善。调整信托关系的法律规范主要是《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和行政规章。

我国的信托法

2001年4月28日在九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于10月1日起施行,从而将信托法正式纳入了我国法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中的大部分内容均吸取自英美日韩四国信托法;但该法中确有一些重要规定却为我国立法者自行设计,这些规定为该法所独有,且它们因具有创造性质,在世界信托立法史上明显地属于标新立异从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信托法是起源于英美法,而英美法在法律概念、体系构造和思维方式上与大陆法存在很大差别,所以在大陆法国家移植信托法的过程中,必然要遇到如何协调和解决外来的信托制度与本土法律制度的冲突问题。

其中,物权法定原则与信托制度之间的冲突尤值关注,这不仅是因为物权法定原则向来是传统大陆法系物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对物权法定原则的任何挑战都将不可避免地动摇大陆法系物权法律体系的根基,也因为信托法的诸多理念与物权法定原则的存在依据尚有根本性抵触,如果不对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动大手术,就不可能实现二者的和谐共存。就此而言,正确认识和解决信托法与物权法定原则之间存在的“体系矛盾”,无疑对信托法的成功移植乃至传统民法体系的反思和改造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

下载司法解释是不是行政法的渊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司法解释是不是行政法的渊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清明节渊源[五篇]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

    常州渊源历史

    常州文脉被现代行政区域划分的支离破碎 月华如水,夜色阑珊。今晚的月色真美。 这个时候,正好在读张戬炜的《旧时月色》,一看书的名字,就生出几跟欢喜。在常州住了数十年的我,自认......

    行政法

    法律常识习题与详解 行政法 1. 李某在某特区订工时被机器轧断手臂,就赔偿问题与企业发生争议起诉至法院。根据该特区依据全国人大授权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李某只能得到20个月工......

    行政法

    关系:行政主体 行政职能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 说明理由:行政机关 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 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 复议:公民法人 具体行政行为侵犯 依法 行政复议程序 主体:自己名义 国......

    行政法

    行政法学主要复习内容 1.行政法学的基本概念:行政;行政法;行政法学。 重点:行政;行政法。 2.行政法的法源:行政法法源的含义;行政法的制定法法源;行政法的非制定法法源。 重点:行政法......

    行政法

    行 政 规 划 中 的 公 共 参 与 相关资料引用: 1.厦门PX事件:公众参与缺位引发的问题 随着我国公民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公众要求参与城市规划的呼声越来越高。由于规划没有充分......

    武松打虎是不是英雄

    武松打虎是不是英雄 昨天下午,王老师给同学们开了一场有意义的讨论会。主题是《水浒传》中武松在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恶虎,为民除了一害的大英雄的事迹,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

    中医是不是科学

    中医是不是科学"是个伪命题中医是不是科学,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有点基本逻辑思维的人都能理解。某些人举着“打伪科学”的旗号拿来说事,自己热闹就算了,非要到处煽风点火,制造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