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将于明年年底前基本完成行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5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7:03: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市将于明年年底前基本完成行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市将于明年年底前基本完成行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

第一篇:我市将于明年年底前基本完成行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

记者从昨天召开的全市行政体制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上获悉,我市将确保在明年1月底前基本完成市直单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区(县)大部门体制改革工作,明年上半年前完成区(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明年年底前基本完成行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各项任务。为打破制约我市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巩固和深化体制改革成果,为加快汕头发展提 供体制机制保障,市委、市政府已于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行政体制综合改革的意见》,对我市行政体制综合改革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工作要求作出明确要求。

据悉,我市将推进行政审批事项“减、放、转、并”改革,确保将现有行政审批事项压减50%以上,力争年底前出台第一批转变政府职能目录。除涉及须全市统筹的、平衡的事项保留在市级管理外,将尽量下放市一级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商事主体资格登记与经营资格审批相分离,审批与监管、监管与自律紧密结合的新型商事登记制度。通过并联审批、一站式服务、创新商事登记平台等方式,实现投资领域行政审批事项压减70%,项目办理时限缩减50%以上。加快建设“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全市统一的集信息公开、网上办理、便民服务、电子监察于一体的具有汕头特色的“网上办事大厅”,加快建立跨层级、跨部门、全天候、统一互联的电子政务体系。陈进德

澄海纸箱厂:http:///

第二篇:我市事业单位改革情况调研材料

2000年,为了完成**省交给**市的试点任务,**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当时的改革力度很大,改革成果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组织的高度认可。但是正如一切新生事物一样,改革既不可能无懈可击,也不可能一捶定音。目前,在转体和撤消的事业单位中,多数单位已经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企业化运行,但有少部分至今还没有走出缓冲地带。

为此,**市编办沿着改革的脚步,进行了跟踪调研。

一、事业单位的蜕变

在2000年改革的主体战役中,**市共精简事业机构155个,其中转体56个,撤消40个,合并59个。转体和撤消单位共分流人员1855人,其中转体单位1409人。

1、改革预期的理想模式

改革初期的总目标是使部分单位退出事业范畴。基本程序是:第一步实现政、事、企三分开。剥离延伸到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职能,归并到相应的行政机关;将纯公益性职能和生产经营性业务分开,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机构和人员推向市场。其转体改制的实质就是实现“一个置换、两个解除”,即通过量化部分国有资产置换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身份,解除事业单位对政府的依附,解除干部职工对事业单位的依附。在改制的具体形式上实行“五脱钩”:改革单位与行政或其他类似职能脱钩;与主管部门经费拨付关系脱钩;与行政或事业编制脱钩;与主管部门人员调配权脱钩;与单位名称脱钩。

可以说,改革的预期目标,是要打造一个理想的政、事、企职能明晰的社会共同体。

2、改革政策的运行轨迹

历经改革洗礼后的**市转体事业单位,在沿着理想化的模式运行的过程中,多数的单位和主流的人群逐渐步入了正常的轨道,可是部分单位出现了不适症状。为此,根据上级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新出台的政策,结合**市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2001年以来,该市常委会议曾三次就相关深化改革的议题进行研究。市编办对相关的常委会议精神进行了搜索和解读:

2001年的研究意见:第一条“原事业单位转体为非企业后,由民政部门请示上级后,先进行登记,确定其法人资格”。从当时决策的意图来看,似乎要为转体的非企业单位寻求一个中间地带,使其在办理法人登记时,既不归属于事业,也不归属于企业。其中“民营事业单位(医院、学校)暂仍由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办进行登记”。这条应该是为规避企业法人登记、年检费用过高的问题所定。但从登记受理的工作主体服务对象的范围来看,仍然保持着事业单位的标志;第二条,“转体重组为企业和非企业单位的原有人员和新进人员在上级没有明确规定前,由劳动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如上级有新文件明确规定,则按上级规定办理”。这条意见相当于重申了转体单位人员的企业员工身份。同时,也为上级政策预留了一定的推行空间。

2002年研究的意见:“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对事业单位的改革,要按照中央的精神,结合**市的实际,对改革予以规范、修补和深化。对极少部分改革方案,经过运行后发现明显与上级政策不符或不切合实际的,可作适当修补、完善”,这条意见是基于改革可能存在的不完备性、上级政策的不契合而作出的决策调整;“对改革没有真正到位的,要进一步深化,特别是要把单位内部的机制真正转换到位”。“对于改革事业单位的性质和人员身份问题规定:凡是方案确定撤消的单位,维持撤消的决定。凡是已经实施转体、并确能进入市场运作的,按市场机制转为企业”。这条意见是要保持改革的主流和方向,进一步深化改革,该脱钩的彻底脱钩。“凡是担负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的,给予5年的过度期,在过度期内,实行企业运作、事业待遇的双重性质管理”。这条意见设定了部分转体单位的过度期,但没有明确期满后的处理办法,也没有列出实施双重管理单位的清单,且可操作性不强。在财政投入的问题上规定:“凡是按照事业单位管理的,财政拨款按照2001年的标准不变。凡是负有公益性管理职能的事业转体企业,财政给予一定的专项补贴”;对转体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规定:“对保留事业性质的单位和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的单位,按原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办法管理”。这几条意见实际上仍然承认了政府和单位、单位和个人之间的经费拨付、编制管理、身份管理的联系。“对转为企业的单位人事管理由原主管部门加强监管”,这实际上也没有解除转体单位员工和部门的依附关系。

2005年研究的意见:“2000年事业单位改革时转体了的并担负有行政职能的单位,维持现状,继续保留事业性质、企业化运作,其员工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管理,保留原有身份待遇不变,待上级出台事业单位改革的规范性文件后再按上级文件要求办理”。我们理解,这次研究的意见是等待上级政策,相关转体事业单位仍然按照原有轨迹运行。

从常委会议为调整、深化和完善改革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不难看出,虽然在前进的路上显得有

点步履蹒跚,但是沿着改革的终极目标的步伐始终没有改变。到2005年,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科学的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思想体系,其具体的方略概括起来就是三条:

第一:“对于极少部分方案,经过运行后发现明显与上级政策不符或不切合实际的,可作适当修补、完善”;

第二:“凡是方案确定撤消的单位,维持撤消的决定。凡是已

经实施转体、并确能进入市场运作的,按市场机制转为企业”;

第三:“转体了的并担负有行政职能的单位,维持现状,继续保留事业性质、企业化运作,其员工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管理,保留原有身份待遇不变,待上级出台事业单位改革的规范性文件后再按上级文件要求办理”。

3、改革政策运行的现状

按照上述系列配套政策运行的结果,目前**市市56个转体事业单位已经较为明显地分化为4种类型。

1、转体后按上级政策要求已重新设立的机构11家:7个乡镇4个街道劳动保障服务站。

2、转体改制后不再要求实行事业单位法人年检,并比较成功转型为企业化运行的单位18家,包括中介机构2家:**正律师所、鼎鸣律师所;其它机构16家:建筑设计院、有线电视台、广播服务公司、民政社区服务中心、殡仪馆、红旗影剧院、电影公司、农机化学校、种子公司、兰苑宾馆、物质行业办、总工会职工学校、商业幼儿园、机关幼儿园、血防站、保河堤血防站。

3、转体后身份置换、债务清偿不到位的单位10家:9个乡镇文化广播电视站、商业职工医院。

4、政企、政事、事企分离不彻底的单位17家:⑴建设:市政管理处、园林管理处;⑵城管:环卫管理处;⑶房管:房管所、房产经营公司、房产交易所;⑷卫生:妇幼保健院、中医院、汪家桥卫生院、南区医院、第二人民医院、6个乡镇卫生院。

二、改革运行中的阻滞因素

**市市改革的航船在苍茫的大海中孤独地行使了8年,承载了其它地区难以体会的重负。上述56家单位中,矛盾集中在第4类的17家单位内,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行政策欠契合 主要集中在卫生行列单位中:①关于设立中医医疗机构。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决定》(湘发[2007]5号)规定:要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县级以上政府要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制定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加快中医医疗机构、综合医院中医科、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服务项目建设,形成分工合理、功能明确、层次清晰的城乡中医服务体系。到2010年,各市州、县市原则上要办好1所能够承担本区域中医基本医疗任务、代表区域中医医疗水平的中医医疗机构。②关于妇幼保健机构。2007年1月,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规定:各级富有保健机构是由政府举办,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公共卫生性质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为妇女儿童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专业机构。③关于乡镇卫生院机构。根据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与管理的通知》要求:乡镇卫生院是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重点,应由政府举办。上级新近出台的这些政策,已经明确地界定了相关单位的事业性质。

2、外界环境无互动

**市市部分事业单位改革难以割断与政府的联系,涉稳难度大,主要还难在改革不能引起其它地区的呼应。在其它地区事业单位改革长时间无法启动的氛围下,转体事业单位的员工不可避免地存在一种攀比和从众心理。而且从法的角度来看,只针对一个地区实行的特殊政策,有悖人人生而平等的法理。由于这种心理上的不平衡,造成了群体思想的不稳定。其中矛盾突出,集访频繁的单位主要存在于建设系统的市政、园林和城管的环卫等,涉及346人。从其它省、市、县的情况来看,虽然各地事业单位的建制、设置不尽相同,但是一个总的大气候是基本上没有涉及到实质性的改革,没有触及到大的群体利益的调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喊了十多年,但据了解,目前多数都没有这方面的打算,个别地方虽然拿出了方案,也没有真正准备实施的意图,而相关政策具体何时出台也似乎遥遥无期。上级反复要求改革不能走回头路,但是回头路的概念如何定义,深层的内涵是什么,处在改革风口浪尖的搏击究竟能够抗衡多久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市来说都还比较模糊。

3、政企牵扯难割断

第一、政事之间的尴尬。改革初期,按照理想化的模式,将市政、园林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剥离,成立了公用事业管理处,当时定编15人。实际上,这些人现在都分布在建设系统的各个下属事业单位,公用事业管理处只不过是个空架子,其管理职能也仍然分散在各个事业单位。因此,从现在运作的情况来看,市政园林仍然承担着部分城市公用事业服务和管理的职能。

第二、政企二者的牵连。体现在:一是原主管部门对于转体单位行政管理的触角仍然没有收回。如建设、房管、城管、卫生等部门,对于转体单位法人代表仍行使着任免权,有的甚至保持着对一般工作人员的人事调配权。二是政府预算的公用经费仍然按照原渠道拨付,有的部门还把转体单位的财务统一收归到了局里。三是承担政府指令性建设工程任务,无法真正按照平等互惠的原则进行按时结算。据了解,目前应由政府买单的城市建设和维护费用欠款累计达到1700万元,其中欠市政1100万元、园林600万元。四是政府职能部门对于这些单位仍然维持改革前的模式进行管理,如财政、劳动保障、人事、统计、物价等部门,都将上述单位纳入事业范畴进行管理。五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理想模式无法实现。按照一般理解,老人老办法就意味着以前事业单位的人在工资跳级、社会保险、基本福利等一应俱全的事业人员待遇都要如期跟上。新人新办法就是新进入单位的人员工资不套改、养老保险按照企业人员标准缴纳。如此一来,存在的问题是:新人往往都是年轻、有专长的人,老人往往是年龄偏大、技术老化、体力衰退的人员。但就福利待遇而言,仅养老保险一项,企业人员与事业身份人员的待遇就有近300元的差距。这就形成了在一个单位内两种身份的人干事多的、会干事的人待遇反而低的局面。反之如果将新进人员待遇提得过高,原有人员情绪不稳定,转体单位也难以担此经济重负。长此以往,转体单位人员必然后续无继,职能必然萎缩、发展必然衰减。

第三、事企难分的共生关系。在一些承担无偿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和经营性质的部分剥离的时候,一方面会造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增加财政的投入。如妇幼保健机构和诊疗机构如果彻底分开,一方面需要增添检测设备投入100多万元。另一方面,保健机构的人员工资福利来源都成问题。只有二者结合,才能相互补欠,保健和诊疗成了一种共生的关系。

三、进一步分类完善改革的几点建议

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回头路可走。我们无意否定历史的功绩,但亦无法回避现实的矛盾。因此,要用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利用矛盾运动的规律去解决前进中的难题。根据国家宏观政策的发展、上级关于改革的指示、市常委会专题研究的精神、周边的环境和改革运行的现状,提出如下的工作方针:“坚持方向、分类推进、适度缓冲、待势而定”。即:根据上级的指示,坚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方向不动摇;根据市常委会议精神,将条件成熟,可以推向市场化运作的单位彻底转体成为企业;对于暂时不能完全剥离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以及承担部分公益职能或具有准公益职能的单位,继续执行05年常委会议的决定,即保留事业性质,企业管理,其人员继续执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政策;在上级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精神出台之前,相关单位设置与上级专项政策不相符合的,执行上级政策。对于没有涉及的单位,待综合改革精神下达后全面改革到位。具体对于56家单位分类完善和推进改革的意见如下。

1、对于完全丧失公益职能的事业单位实行彻底转体为企业。对于1、2、3类中的39家单位明确转体为企业化运作。对于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职能确实无法延伸到达的领域,转体单位又有能力承办的事业,可以实行政府采购的办法,购买其公共服务。同时明确政府的职能部门(财政、人事、劳动、统计、物价等)彻底将其清除出事业单位管理的范畴。

2、对于上级政策明文规定需要加强的单位,明确性质界定职能。市中医院、乡镇卫生院汪家桥卫生院、南区医院等10个单位作为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如果财力允许,经费应该财政全额拨款。目前中医院共有280人,建议继续采取事业经费切块纳入财政预算,乡镇卫生院则参照其它事业站所标准,按照人头拨给相应经费的办法,目前人员规模约200人。

3、对部分行政管理职能暂时无法剥离、承担政府部分指令性公益服务职能且财政预算无法完全割断联系的单位,参照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包括市政、园林、环卫等3家,认可其单位和人员的事业性质。经费拨付维持原渠道不变。同时,对于部分政企不分的单位,如房管所、房地产交易所、房地产综合经营公司等3家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剥离其行政管理职能。

4、对于纯公益事业性质与企业切块划拨短时期内无法分割的单位暂时维持现状。主要涉及妇幼保健院1家。

第三篇:关于我市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调研报告

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自2000年下半年启动以来,经过三年试点先行、三年全面推进,普遍实行了以人员聘用制为主要内容的新型人事管理制度。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进展顺利,有的工作还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但规范管理、创新机制的任务还很重,必须继续努力,把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一、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情况

到去年底,我市事业单位以人员聘用制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全市已实行聘用制管理的事业单位1684个,共45521人,分别占拟改革数的91.1%和90.1%。事业单位补员公招制度、岗位管理制度、职员聘用制度、合同鉴证制度、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各项配套改革全面推进,未聘人员得到妥善分流安置,初步形成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新型人事管理机制,为人才开发和事业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前期基础工作扎实,思想组织准备充分

一是试点探索,积累经验。市人事局分别于2000年下半年和2002年在绵竹市和卫生系统的事业单位进行了人员聘用制试点,对改革的步骤、方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面推进改革提供了经验。

二是健全机构,形成合力。2002年11月,我市成立了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各县(市、区)、各行业主管部门及事业单位也先后成立了改革领导小组,建立了 “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领导小组牵头协调,组织和人事部门宏观指导,主管部门各负其责,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的组织领导分工制度,形成了统一领导、各部门配合协调的工作格局。

三是制定方案,完善措施。2003年6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XX市推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对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有关部门相继制定出台了15个配套文件,对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了规范,明确了具体政策,使改革有了较强的操作性。

四是宣传发动,营造氛围。2003年7月底,我市召开了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动员部署大会,各级各部门也层层召开部署动员大会、学习会、座谈会等,广泛进行宣传学习,形成了浓厚的改革氛围。

(二)着力突破重点难点,推进改革健康发展

一是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实行“双聘合一”。坚持人事聘用与岗位聘用相统一的改革思路,专门出台有关办法,按照以编定岗、以事设岗的原则,规定各类岗位的结构比例和层级比例。目前,市本级和绵竹、什邡、中江的事业单位已设置各类岗位32104个,其中领导岗位1176个,一般管理岗位4302个,专业技术岗位 23469个,工勤岗位3157个。

二是规范人员聘用制度,推行竞争上岗。我市出台了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办法,取消了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指标控制和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率先实行职员聘用制,取消了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与公务员职务相对应的职务设置,建立职员岗位等级序列,实行结构比例控制。出台了事业单位竞争上岗办法,规定在聘用工作中,打破身份界限,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坚持民主公开原则,推行“阳光操作”,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定岗后一律签订制式的聘用合同书,按照岗位确定工资待遇。

三是实行公开招聘制度,面向社会选拔人才。对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考聘用制度,是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较早实行的一项举措。2002年初,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联合下发通知,明确从当年4月1日起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和机关新进后勤服务人员实行公开招考和聘用制度。之后又制定公开招聘的实施办法,使这项工作进入规范化轨道。四年来,全市事业单位1546名新进人员实行了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择优聘用。

四是立足内部消化,妥善分流未聘人员。未聘人员分流安置工作是改革的难点。我们制定了事业单位未聘人员分流安置办法,坚持以单位内部消化为主的原则,严禁任何单位以改革为由,把未聘人员随意推向社会;严格把握政策界限,落实多种分流途径,切实保护未聘人员的合法权益,4679名分流人员均得到了妥善安置。

(三)配套改革同步展开,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一是开展“四定”工作,取消行政级别。针对部分事业单位职能不明、编制管理不规范的情况,编制部门根据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先行对全市拟改革事业单位的工作职责、领导职数、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结构进行了重新核定。同时,彻底改变用管理党政机关机构编制的办法管理事业单位,取消了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根据事业单位的职能和规模,明确了领导岗位的职员等级。“四定”工作为岗位设置和人员分类管理提供了基本依据,增强了事业单位的市场主体意识。

二是推进领导人员竞聘上岗,实现全员聘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是否纳入聘用制改革的范围,是普通工作人员在改革一开始就关心和关注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是顺利推进改革的关键。我市出台了《XX市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聘任制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所有改革单位的领导人员可采取直接聘任、公开选聘或竞争聘任的方式确定人选,按管理权限批准后,由行政主管部门与其签订聘任合同;聘任期满后不能续聘的,待遇按新岗位确定。从而消除了长期以来领导人员职务能上不能下、待遇能升不能降的弊端,特别是公开竞聘领导岗位,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三是探索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激励机制。我市出台了《XX市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指导意见》,提出了分配制度改革的原则和方法。部分单位结合聘用制改革进行了分配制度改革试点,着力突破传统的工资管理模式,试行搞活活工资及奖金、工资总额包干或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等自主灵活、形式多样的分配办法,有效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人员聘用制改革的效果。

四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解除职工后顾之忧。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事业单位聘用制人员社会保险制度的意见》,确定从2004年1月1日起,凡纳入实行聘用制范围的事业单位,实行全员社会保险。随后,我市又进一步完善了事业单位人员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公积金制度,建立了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到去年底,全市已办理社会保险的事业单位职工达39988人。

尽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难度很大,但我们积极稳妥地开展工作,使改革比较顺利地为职工所接受,为社会所认可,也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省人事厅于2003年10月在我市召开了片区现场会推广我市做法,2004年12月召开的全省人事工作会议交流了我市经验,《中国人事报》报道了我市试行职员聘用制度的做法。

二、深化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按照国家关于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管理“三年入轨、两年规范”的要求,今后两年,是我市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继续规范完善、人事制度改革深入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将围绕“确保全员入轨,规范运行机制,深化配套改革,完善宏观管理,初步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这一目标展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抓紧入轨扫尾工作,健全全员聘用制度

1、尚未实行聘用制改革的事业单位,必须限期完成入轨工作。申请参照执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单位,未获批准的,应立即进行改革;拟改制的事业单位,在近期内不能实施的,应先进行改革;由于其他原因未改革的事业单位,应限期完成入轨工作;新成立或从企业接受的事业单位,应直接实行聘用制管理。对不按要求完成改革任务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除继续按照市委、市政府规定停办有关人事手续外,还应提请党委、政府督察部门予以督察,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2、所有实行人员聘用制的事业单位,必须全员签订聘用合同。事业单位聘用的主要领导人员,应根据市委有关规定,由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与其签订聘用合同;聘用的其他人员,一律由单位法定代表人与其签订聘用合同;对应签订而不签订聘用合同的原固定制人员,应按待聘人员管理,并按规定降低其工资待遇。对不按规定办理的,人事部门应不予核定或调整工资。

3、机关使用事业编制的工勤岗位,应纳入聘用制管理。在机关工勤岗位实行聘用制管理,有利于统一人事管理制度,是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我市在2002年3月就出台文件,规定新参加工作或通过公开招聘的机关工勤人员,一律实行聘用制管理。在这次乡镇机构改革中,乡镇机关工勤人员也都全部实行聘用制管理。因此,市、县机关原有固定制工勤人员,应在时机成熟后实行聘用制管理。

(二)规范岗位管理办法,健全岗位聘用机制

1、坚持岗位设置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严格按照岗位数额和规定聘用人员。深入研究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职能需要和业务特点,制定符合实际的各类岗位结构和等级层次结构比例办法,逐步实现岗位设置科学化。对已经批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必须严格执行,不能擅自设岗,不能把不符合岗位条件的人员聘用上岗。如因编制调整、职能变化等原因需要调整单位岗位设置方案,必须按规定办理批准手续。

2、坚持竞争上岗为主的聘用方式,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办理岗位聘用手续。事业单位岗位出现空缺,或聘用合同期满进行岗位调整,原则上应组织竞争上岗,择优聘用。采取双向选择办法确定上岗人选的,应按照规定进行民意测验,满意率达不到60%的不得上岗。所有上岗人选必须进行任前公示,并按照管理权限批准备案后,方可公布聘用名单,签订聘用合同,不允许先聘用后报批。

3、坚持评聘分开、强化聘任的改革思路,健全能上能下的岗位聘用机制。在取消管理人员行政级别、实行职员聘用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职员等级资格制度,推行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任期制、职业化和管理人员资格制、专业化;按照评聘分开的规定,健全专业技术人员能上能下、竞争上岗的聘用制度,健全工人技术等级评聘制度,择优聘用上岗人员。

4、坚持按岗定酬、薪随岗变的原则,实现人员工资待遇能升能降正常化。严格执行工作人员岗位调整或等级变化后重新确定工资待遇的政策规定,切实发挥工资待遇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的重要作用。首次实行聘用制管理时,部分高职低聘人员按规定保留三年原职务等级工资待遇,三年期满后,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的,可以继续保留;不符合规定的,必须按实际聘用岗位重新确定工资待遇。

(三)完善聘用合同规定,健全聘期管理机制

1、建立聘期目标责任制,把岗位职责内容具体化。实行目标管理,是确保工作人员履行聘用合同的有效手段。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和中层以上领导人员应根据上级赋予的任务及岗位职责要求,制定聘期工作目标和分解指标,一般工作人员应逐年制定工作目标,并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明确相应职权范围、待遇兑现和责任追究办法,报上级批准后,作为聘期和开展工作的基本依据,并作为聘期和考核中实绩考核的衡量标准。

2、完善考核奖惩实施办法,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考核与奖惩,是督促聘期目标责任落实的主要措施。事业单位应遵循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的原则,制定适合本单位特点的工作人员考核实施细则,具体分解责任目标内容,量化细化考核指标,并采取操作性强的考核方式,保证考核制度落到实处。同时,制定与考核相配套的奖惩措施,把考核结果与评选先进、奖金分配以及合同续聘、解聘等切身利益挂钩,真正体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3、规范聘用合同管理,维护聘用合同合法性、权威性。聘用合同是聘用单位与受聘人员建立人事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依据。应充分认识聘用合同的法定地位作用,进一步规范聘用合同的管理办法。聘用单位和受聘人员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办理合同签订、变更、续签、终止和解除手续;要本着依法办事、平等协商的精神确定附加条款、妥善处理履行合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四)巩固配套改革成果,推进改革不断深入

1、深化内部收入分配改革,逐步建立分配激励机制。分配制度改革,是人事制度改革中涉及职工切身利益最直接的部分。下一步,国家将在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的同时,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应认真总结近几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点的经验,做好全面改革的准备。目前,根据国家人事部的意见,按照分类指导的要求,把事业单位的内部分配搞活。

2、改进现有用人模式,探索灵活用人机制。现行的编制管理、固定用人的办法,对于控制事业单位规模和财政负担,是必要的;但它又不能很好地适应一些事业单位业务发展和引进人才的需要,有的单位采取聘用临时人员的办法来缓解矛盾,由于管理不规范而产生新问题。因此,有必要考虑改变单一的固定用人模式,探索灵活用人的新办法。比如,对机关事业单位工勤岗位和部分事业单位的一般岗位,可以试行新进人员不占编制、实行社会化管理;可以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兼职管理办法,鼓励“人才共有、智力共享”,促进人才资源的科学化配置。

3、健全人事代理制度,推进人员管理社会化。在事业单位实行人事代理制度,有利于及时、规范、有效地办理人事手续,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减少事业单位管理人员,降低人事工作成本;在用人制度改革后,人事代理又是对分流人员和编外工作人员进行社会化管理的基本形式。目前,应根据事业单位的特点,规范事业单位人事代理办法。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应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当好事业单位的“编外人事处”。

4、完善宏观调控办法,构建新型人事管理模式。人事部门应当按照依法管理的原则,研究完善实行人员聘用制后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特点,健全人员计划、岗位结构比例、工资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宏观调控机制;研究完善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依法办事的程序,保障事业单位在政策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行使用人自主权;研究完善人事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措施,保障事业单位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权利;继续加强人事争议仲裁工作的制度和机构建设,及时办理人事争议案件,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

第四篇:对我市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我市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几点思考

我国文化管理体制是基于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暴露出各种弊端,对之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也随之显现出来。关于这项改革,我市早已做过大胆的尝试,如对影剧院、艺术团、电影公司的改革和成立“大业娱乐有限责任公司”等。几经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积累了一些有益的改革经验,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改革目标,缺乏整体性改革思路和配套的改革条件,尤其是人们在思想观念上还存在许多过于片面和僵化的认识,致使文化事业单位改革阻力和困难重重,成效也并不显著。

一、存在的问题。

第一,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文化事业发展目标和服务对象的市场化,事业资源及其价格的市场化,以及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要求等等,致使事业单位不能继续按照传统的计划经济机制运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各类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被逐渐提上议事日程。从总体上看,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与企业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比较,相对滞后。

第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仍是表层改革,缺乏应有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前期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拓宽事业经费来源上。但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触及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没有解决事业单位的职能划分、界定和转换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界定、适当收缩、有效转换事业单位的职能范围,而只是停留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财务制度等方面的表层改革。

第三,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尚处在单项推进、局部试点、各行其是的探索阶段,缺乏明确的改革目标和发展方向。各自为政进行的改革,既不能触动传统事业管理体制的根基,也不能解决发展中的难题,甚至造成了一些新的问题,给改革增添新的困难。第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仍存在许多误区或禁区。由于“事业单位”地位、性

质、功能、目标、隶属关系、投资渠道、运行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造成人们思想观念上的诸多片面和僵化的认识;而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和禁区,又必然导致改革行动上的迟缓。从这个意义上讲,错误的认识和落后的观念是改革的最大障碍。

第五,政府对媒体的管理,有两种倾向:一是过分强调媒体的“喉舌”性质,重视宣传功能却忽视了其提供娱乐和信息沟通的功能;二是目前大多数媒体实行的“双轨制”的管理,管理在计划经济(新世纪范本网http://,原创范本免费提供下载基地。)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间“游移”,文化单位一方面承担着宣传责任,一方面又肩负经营的压力,而管理原则也没有就这样的双重身份做出明确而具体的区分,双轨制的矛盾造成其目标冲突。

二、对策。

根据文化的产业属性,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发展各项事业的管理经验,针对传统事业管理体制的主要弊端,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应当是:重新界定、调整、收缩和转换政府的事业职能范围,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包办一切事业的局面;实现政事分开,改革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增强其发展活力,提高事业管理效率,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各项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具体说来可以有如下模式:

第一,文化艺术事业管理模式。可以择优举办少量的示范性艺术事业团体,实行政艺分开,其经费来源以财政拨款为主,同时吸收其他资金。其余绝大多数艺术表演团体和演出场所等文化单位,均应逐步推向市场和社会,实现企业化与社会化。政府文化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制定艺术发展目标和政策,开展艺术交流和信息咨询服务,监督管理艺术市场,通过设立各类艺术基金来择优资助和扶持艺术事业,而不再直接参与各类艺术事业组织的经营管理。

第二,图书馆、博物馆和文物保护事业的管理模式。其经费来源以财政供给为主,也可以接受社会各界捐赠。这类事业机构应按社会化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具有明确的事业发展目标和责任,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尽量提高服务效率、质量和水平,不得在公共服务项目上“创收”。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公共文化政策和法规,以继承、吸收、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人类文明成果。第三,新闻媒体管理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社、电台、电视台运营中,可实行内容生产和编播分离、出版与发行印刷分离。对内容部分严格管理,但其经营部分如电视制作、发行印刷、电影生产、发行和放映等产业化,完全按照企业方式运行,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依法面向市场自主经营。

第五篇: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举措和实效性

行政体制是国家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提出了明确的任务。这是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这就是:“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按照这一目标要求,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要着重抓好以下方面的改革:

(一)继续简政放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转变政府职能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也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关键。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和目标,是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即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二)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

推进大部门制改革,要对职能相近、管理分散的机构进行合并,对职责交叉重复、相互扯皮、长期难以协调解决的机构进行合并调整,以利于权责统一、提高整体效能。同时,要对职能范围过宽、权力过分集中的机构进行适当分设,以改变部门结构失衡和运行中顾此失彼的现象。要进一步理顺部门关系,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三)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

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决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继续进行探索,要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正确引导。二要进一步优化行政区划设置。三要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

(四)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一要树立现代行政理念,创新服务和管理模式。二要全面推行依法行政,着力建设法治政府。三要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四要提高科学决策水平。五要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六要推进政府绩效管理。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五)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创新体制机制,尤其要着力深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要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基本完成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在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改革方面取得明显进展,进一步优化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制度环境。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实效性需要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一)统筹规划,协调推进

要把行政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深入研究行政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的相互关系,把握好各方面改革相互适应、相互支撑的规律性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复杂性,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提高体制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权威性,增强各方面改革措施的协调性、配套性、实效性,确保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和顺利推进。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

行政体制改革也是一个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过程,每一个时期都要有一定的改革任务,突出重点,不断突破。因此,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必须有长远目标下的近期目标,在总体规划下体现一个时期的重点安排,做到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

(三)鼓励创新,勇于实践

实践是人类发展的基石,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我们党和政府的许多重大政策和做法都源于人民群众的创新,源于基层的实践。在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中,要鼓励和支持地方、部门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大胆探索,推进创新,为深化改革积累经验。

(四)总结经验,注重实效

在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认真加以总结,以更好地把握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规律。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注重实际效果,既要鼓励和支持地方、部门积极进行实践探索和创新,勇于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又要高度重视总结实践经验,大胆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用发展着的科学理论指导和推进新的改革实践,把各方面改革不断推向前进。

下载我市将于明年年底前基本完成行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市将于明年年底前基本完成行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