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角 儿童智慧的天地》读书笔记
今天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有一个标题吸引了我。“是谁设定了楚河汉界”。于是看下去了,也有了那么一点点想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的生活总是在纵横交错的规则中进行着。大到国家法律,小到家庭规则等等,就算上个街还要看个红绿灯,去超市买东西付钱也要排个队,不然别人会说你不守规则,没有素质。同样的,在幼儿进行的区角游戏中始终存在这规则提示。这个规则承担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它的存在保障了游戏的基本进程,保障了幼儿在活动中的基本权利,制约了一些不符合活动要求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够穿越于幼儿的真实生活中,让他们在生活中也做到事事遵守规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性的情感和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在这个标题“是谁设定了 楚河汉界”中,有一游戏案例,讲的是在区角游戏活动中老师采用“锁”位子的方法来进行人数提示,小朋友发现自己喜欢的“停车场”还有个空位子,就走了过去。走到“应车厂”边,看见小椅子上的小挂锁,便转身离开了。另一个小朋友喝完水回到“停车场”,把小锁送回“锁店”,又接着玩了起来。就这样老师很好的控制了游戏中的人数,并且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争抢游戏角色的情况,效果很好。当然,小锁只是角色游戏中一种呈现方式,我们还可以用别的来代替,如小卡片、胸卡等表示。
小班孩子参加游戏随意性打,计划性弱、自主性也不强,加上游戏过程中的喝水、入厕等情况需要暂时离开这个角色区,从而别的幼儿就会来“占位子”,这样就很容易造成争吵,我觉得上述情况中用到的方法很适合我们小班幼儿,我们可以选择比较卡通、可爱一点的东西来表示,让幼儿更加充满乐趣。
人数规则提示是区角活动中最基础的规则,运用范围也很广,特别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
这一标题中的内容,让我在区角游戏中对于人数的控制有了一定的启发和引导,书中所描述的都是用过来最简单的方法避免了最常见的问题,并且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幼儿也能够理解和接受,我觉得运用性很强。
第二篇:区角教案
中班区角活动
什邡二幼 刘婷
设计意图: 1.本班幼儿年龄段4-5岁,喜欢提问,喜欢解决问题,但不知道团结,所以我设计了通过这样的区角游戏方式,让幼儿知道团结合作,才能完成。还有幼儿在整理物品上稍有欠缺,不太喜欢整理,想利用这次活动,让幼儿自己整理物品,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活动目标
1、通过自主选择活动区角,与活动伙伴体验合作带来的快乐,并获得成功的情感。
2、能专注、认真地进行活动,善于探索材料的玩法。
3、不乱拿乱放,有良好的收拾整理的习惯。活动准备
建构区:建构示意图、各种积木、小瓶子、牛奶盒
美工区:彩纸、皱纹纸、剪刀、胶水、手工纸、水彩笔、蜡笔 语言区:给字找朋友、图书、儿歌的卡片、故事录音、表演区:小话筒、表演头饰、各种乐器、节奏卡、各种服饰 活动过程
活动流程:激发兴趣——实践操作——分享快乐
一、激发兴趣
故事引入,今天我们要去奇幻王国,那里有很多很多好玩的东西,小朋友可以去和你的好朋友一起玩?看谁能玩得最好,玩得开心!
二、实践操作
1、幼儿按意愿自选活动区和玩伴。
2、师观察幼儿与投入材料的互动性,加以引导。
3、重点观察:益智区,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寻找答案。
三、分享快乐
1、幼儿说一说,今天在哪里玩?玩了什么?怎么玩的?玩的时候有没碰到困难?怎么解决的?
2、请幼儿当小老师评一评。你觉得他今天做的好吗?什么地方做的最好?(为什么没做好?你觉得可以怎么做?)
3、教师对孩子的闪光点再次肯定,引发他们再次探索的兴趣。
4、教师带领幼儿排好队,回到自己的班级 活动反思: 区角的内容过多,幼儿自选区角游戏反而让幼儿在这种自由的趋势下,让幼儿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很多幼儿都是这个区角玩会那个区角玩会,少数幼儿不知道解决困难,遇到困难闹后幼儿就放弃了游戏,又进入下个游戏。活动前的要求没提到位,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有打闹的,有抢玩具的,也有坐着不玩的
第三篇:区角反思
幼儿园小班下期区角活动反思
区角活动时教师利用游戏特征创设情境,让小朋友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操作、学习,从而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利用和积累、修正和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在获得游戏般体验的同时,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我们班玩了区角,这次我们班开放了建构区、艺术区、语言区。投放的材料有关于花的图片及故事、三只蝴蝶纸偶、蜡笔、纸、积木、春天花的图片等。
本次活动的活动目标是:
1、能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区角活动,积极参与。
2、爱护区角里面的物品,不乱扔。游戏结束后能将玩具材料收拾好。
3、学习使用材料、玩具的基本技能,认真操作。
这次活动整体来说小朋友比较有兴趣活动流程也很清晰,活动目标基本达到。但是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如:我们的进区卡都是一样,的小朋友们会到处走、开始的引入时间有点长、建构区里面没有给小朋友一个形像的东西让他们跟着做、小朋友收拾东西的时候很拖沓,有的小朋友再收有的小朋友在玩……。
在以后的区角活动中为了材料的取用方便,同时也为了养成孩子们良好的习惯,每次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孩子们按照区规的要求整理收拾材料。把开展区角活动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开展区角活动和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改变重教学轻游戏活动的倾向,不断提升区角游戏活动效益,为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做出不懈地探索和努力。还孩子游戏的权利,让孩子做游戏的主人,让每一个孩子在快乐的自主性游戏中健康、富有个性的成长!
第四篇:区角游戏
区角活动 1.定义
区角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操作、探索和交往的活动。
区角游戏是幼儿在游戏区(或称活动角、活动区)中所进行的某种特定活动。
区角游戏的区域包括角色游戏区、积木区、玩沙玩水区、语言图书阅读区、音乐表演游戏区、美工区、科学发现区、自然角、益智区、操作区。2.设置原则
区角游戏的设计与指导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适宜性原则
区角游戏活动的安排、设计,环境的创设,材料玩具的提供,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及能力,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例如,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从事平行游戏,即幼儿各人玩各人的,彼此玩的游戏是相同的。加上小班幼儿生活经验贫乏,接触社会的范围小,教师在设计小班的区角游戏时,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可在一个区角内多放几套相同的材料;在指导方面也应以具体的示范、参与指导为主。
(二)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区角游戏的设计与指导应体现层次性和循序渐进性。例如,小班幼儿活动的目的性较差,主要依靠客体的生动性、新颖性和颜色的鲜艳性吸引他们进行活动。而到了中、大班,幼儿活动的计划性、目的性逐渐明确,活动的结果成为吸引他们进行活动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进行积木区活动时,小班幼儿积木的颜色要丰富,形状可少些,但数量要充足。在指导方面则着重于帮助他们学会独立的构造物体,并能表现物体的主要特征。而对于中班幼儿,积木的形状可以增加,还可以提供一些辅助材料。指导方面则要求他们会有目的有计划地构造。到了大班,可以提供更多形状的积木和丰富的辅助材料,要求幼儿学会通过协商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大型结构物。假若一套积木从小班玩到大班,小班是搭小房子,到了大班还是搭小房子,这是不可取的。
(三)整体化原则
整体化原则是指将整个活动室的游戏环境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发挥整体优化功能。例如,娃娃家的“爸爸”可以到“建筑工地”上班,美工区可以为表演区制作道具等。由此可以衍生出许多游戏的情节,促进幼儿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发展。但是,这个动态系统要建立在幼儿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要由幼儿创造,教师只是为他们创设一定的环境,并引导他们想像新的游戏情节,而不是由教师指定他们的行动。3.创造性游戏
人们习惯于将幼儿园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也称教学游戏)两大类,其中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有规则游戏包括智力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
这种分类的方法对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是有利的,对于教师的具体操作也是有利的,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用各种游戏。但它同时也给幼儿园游戏的开展造成许多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两类游戏的本质特征认识不清。
幼儿园教师对两类游戏的本质区别及功能缺乏认识,各类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同作用也认识模糊,把两类游戏放在一个水平上来相提并论,致使幼儿园教师在重上课、轻游戏的同时,出现重有规则游戏、轻创造性游戏的局面。要么认为幼儿园游戏就是教学游戏,以组织有规则游戏来代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要么将两类游戏在时间上、空间上截然分开,一段时间开展有规则游戏、另一段时间开展创造性游戏,教师组织的有规则游戏基本上能得到保证,而体现幼儿自主的创造性游戏则很难得到保证。
第二,把教学游戏等同于有规则游戏。
幼儿园教师在组织教学游戏时,往往利用有规则游戏的名称,将教学内容冠以游戏的形式加以传授或复习巩固,其目的是使孩子更好地掌握知识。如“科学游戏”、“计算游戏”、“分类游戏”、“语言游戏”等。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监督者,在游戏中强调外加的规则,幼儿处于被动地位,享受不到游戏的自主与快乐。造成幼儿园上课与游戏无法区分,都以上课形式出现的局面,幼儿则认为这种游戏是上课的游戏。
第三,从字面意思来解释游?的功能。
认为创造性游戏就是具有创造性,而有规则游戏就是有规则的。这样理解势必造成除了创造性游戏而外,其他游戏都是没有创造性的游戏;除了规则游戏,其他游戏都是没有规则的游戏。显然,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将严重影响幼儿园教师对游戏的正确理解与组织。
两类游戏的区别与联系
创造性游戏与有规则游戏的区别
创造性游戏其自由玩耍的意思与英文“play”意思相似,有规则游戏其有组织的意思与英文“game”相似。而“play”与“game”二者在词义上是有区别的。作为名词前者表示“玩耍”、“娱乐”、“轻松愉快”等意思;后者表示“游戏”、“比赛”、“遵守规则”、“照章行事”等意思。作为动词前者表示“玩”、“扮演”、“轻快移动”、“不规则的自娱自乐”、“秘密行事”等意思;后者表示“赌博”、“投机”、“碰运气”、“追求共同目标”等意思。由此可见:创造性游戏的本意是不追求外在结果的自由玩耍,它强调的是自娱自乐;有规则游戏的本意是遵守规则的游戏、追求共同目标的比赛,它强调的是整体的相互关联。因此,为了区分的方便,我们可以将创造性游戏称做玩耍游戏(也有称之为纯游戏),将有规则游戏称做规则游戏或竞赛游戏。
从游戏的态度倾向来看,玩耍游戏是以自我为中心,自娱自乐地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享受过程体验,不在乎别人的想法;角色间只是简单的系列而没有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儿童可以一会儿这样玩、一会儿那样玩,一个角色不参加并不会影响玩耍游戏的进行。规则游戏是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化的方式,参与者形成一个整体,必须采取别人的态度,并允许其他人的态度来决定将要做的、与某种共同目的有关的事情;规则游戏则可能会因为缺乏一个人而无法进行下去。
从经验的角度来看,儿童在玩耍游戏中所反映的经验是零散的,是他们对现实生活中别人经验的模仿和学习,是一种将外在经验逐步内化为自身经验的过程。例如:儿童玩“娃娃家”、“医院”、“戏院”等游戏都是对这些主题角色的模仿。以角色的方式来玩耍,在模仿学习中内化经验,把自己想象成社会生活的成员。儿童在规则游戏中所运用的经验是他自己的经验,是已经内化为儿童自身经验体系中的经验。例如:儿童玩“跳房子”、“捉迷藏”、“玩泥沙”等游戏规则必须以他自己的经验来进行,否则游戏无法玩下去。
从游戏规则的角度来看,玩耍游戏的规则是隐性的、多元化的,采纳不同的规则会导致不同的游戏行为发生。而规则游戏的规则是显性的、单一化的,游戏者必须接纳同一个规则,游戏才能继续进行。
从儿童人格发展来看,儿童在玩耍游戏中是模仿别人,没有自己明确的性格,也没有明确的人格。而规则游戏是使有组织的人格从其中产生出来的情景,儿童完全在于自己的经验之中,自己特有的性格在游戏中逐渐显现。
创造性游戏与有规则游戏的联系
在儿童看来游戏就是一个整体,并无什么区别,要是有什么区别的话,可能只是名称和玩法的不同。例如:“过家家”、“跳房子”、“猜谜语”、“搭房子”是游戏的共同组成部分。就好比不同类别的人,他们本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都具有人的属性。玩耍游戏和规则游戏都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都是幼儿自愿发起的活动
年幼时最先出现的游戏是创造了许多看不见的、想象性的伙伴,并把这些伙伴作为玩耍的对象,一个儿童可以扮演成妈妈、老师、警察等。游戏的乐趣在于模仿他人、扮演其他人的角色。随着年龄的逐步长大和社会性的发展,儿童游戏的兴趣在于与同伴的相互作用中体验游戏的快乐,规则在游戏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幼儿来说,这些游戏都让他们感到“开心”、“好玩”。
(2)活动的主体都是幼儿
在游戏中玩什么、怎么玩、需要什么材料、在什么地点、和哪些人玩等,都是由幼儿自己决定的。他们在游戏中充分地体验游戏带来的愉快和乐趣,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这正是游戏的魅力所在。
(3)是有别于日常生活的活动
在成人看来,儿童的游戏是杂乱无章的。但在儿童游戏的世界里,它们是有序的。一个封闭的空间时常被他们标示出来,物上的或是观念上的,都从日常生活中被圈化出来。在这个空间里,游戏举行、规则通行。游戏一旦结束,幼儿立即会回到现实。儿童并不仅仅是玩,他们就生活在游戏中,作为生活,他们的游戏有着极大的灵活性,是随时随地,超越时空的。儿童就是游戏,通过游戏,他们建立起通向未知的道路,通向此时此地以外的领域。
第五篇:儿童读书笔记
儿童读书笔记
儿童读书笔记1
《教儿童学会思考》的作者是在英国实施“儿童学哲学”课程的学者罗伯特·费舍尔。“儿童学哲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马修·李普曼,1974年,李普曼就创立了儿童哲学发展研究所(IAPC),专门研究并改进“儿童学哲学”这门课程。其主要是运用“团体诘问”的教学法教授儿童通过讨论来提升其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教会儿童用哲学的方式进行思考。
在本书中,费舍尔阐述了儿童学哲学的意义、优点,李普曼理论的依据、观点以点如何运用。根据其观点,儿童学哲学是通过团体诘问的方法推进的,人数不能多也不能少,理想的人数是12-16人,并围成圆圈,教师或主持人的责任是创造进行讨论的氛围,对讨论的观点不进行是非对错的判断,而是让儿童在不断的'提问、回答中提高批判性思考、创造性思考和关爱性思考。该书并提出“儿童学哲学”课程促进数学、文学、历史等诸多学科的学习质量
从书中可知,欧美进行“儿童学哲学”课程实践已有几十年时间,但中国似乎尚没有哪所中小学开设了类似课程,国内的班级设置结构也很难进行实践,不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读书会的形式进行实践,其理念和思路也可以引用到亲子阅读中。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团体诘问”的操作方法:
(一)座位安排。
理想的讨论人数是12-16人,并围成圆圈。如果人数太多,可以分成几组,或在讨论的某个过程中以一对一或小组的方式进行。最重要的是,让每个儿童都参与讨论。
(二)开场陈述。
特定的开场陈述应提供一个进行思考的挑战性情境,并足够有深意或具挑战性,这样才能吸引参与集中精力。应当为诘问营造出表演性质的效果,能激发儿童创造的、批判的或想象反应。
(三)列出可讨论的问题。
让参与者有时间思考、思索和疑问,可以在诘问的任何时段进行。儿童自己提出问题,或学会对开场陈述和自己的思考提出疑问,并将这些问题列出来(提问者的名字写在问题的旁边)。
(四)选择讨论的问题。
抽签、教师挑选、学生挑选、按顺序挑选、投票、最大化选择等。
(五)诘问规则。
培养团体诘问意识的第一步,是思考制定对讨论课有关的规则。规则被团体成员确认后,就会作为备忘录作为大家一致同意遵守的规则。在讨论中,所有成员都有责任监督规则的遵守情况,也可指定一人作为裁判确保规则的遵守。
(六)促成讨论。
讨论的内容可能是重复的、不相关的、应付的,教师的工作是鼓励小组成员尽可能多地表达不同的想法和观点,并且在这些不同的观点中促成对话的进行。教师需要不断将注意力集中在讨论过程的思考上,不断提出“为什么?”、“你……是什么意思?”等问题,保证儿童一旦思考就要考虑思想过程并运用推理,
(七)倾听并做出回应。
促成讨论的技能包括听和回应,主持人和儿童都需要训练才能提高这种能力。
(八)引领讨论。
主持人在引导诘问时要注意:集中围绕讨论重点;询问各种想法的生成理由;展现各种想法的联系以及与新想法的联系;鼓励儿童对别人的想法作出回应并加以发展;对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表达而促成的讨论因素做出肯定。讨论结束时,恰当地表明要结束讨论,如对讨论进程作概述、给出最后的评论、让儿童对讨论作回顾。
(九)回顾讨论。
回顾是讨论过程的重要环节,可以培养个人对讨论过程、内容和回应的元认知意识,帮助儿童确定他们从经验中学到了什么,在哪些方面获得了成功,以及他们采用什么办法能在将来更好地讨论。
回顾的问题可以是:
1、我们提了许多问题吗?哪些是好问题,为什么它们是好问题?
2、我们认真听了吗?每个人都听到其他人说什么了吗?谁听得认真?
3、我们表达得好吗?解释得好吗?谁说得好?
4、我们轮渡表达观点吗?彼此相互帮助表达自己的观点吗?我们对促成别人的想法有帮助吗?
5、我们给出了什么理由?我们想到了不同的理由吗?那些理由是很好的理由吗?
6、我们提出了什么想法?我们改变了什么想法?我们改善了什么想法?
7、我们从讨论中学到了什么?讨论能帮助我们对任何事情有更好的理解吗?我学到了过去不曾知道的东西吗?
8、这是一个很好的讨论吗?为什么?
9、这个讨论有哲学意义吗?在哪方面?
10、通过讨论我们有进步吗?我们将来怎样讨论得更好?
儿童读书笔记2
过去的几天里,定位只看了一小半。周末去整理东西,发现之前买的一些儿童教育有关的书籍。我姑娘都上幼儿园了,这些书我还没开封。一时愧疚,决定先看完一本。
前言的第一句话是,爱孩子,就要读懂孩子的心灵世界。
我觉得这句话既对又不对。小孩子并没有那么多的心灵世界,他的想法,都是表现出来的`。爱孩子,就多点耐心观察他在跟你说什么。这个才比较确切。爱孩子,就是学习他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在教育小宝宝的问题上,我觉得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模式概括。倾听-支持-理解-引导-教育。
第一步就是倾听,听懂他的语言,听懂他想要什么。
第二步,我选择了支持。因为大人,很擅长挑剔。往往挑剔后,就不那么容易去支持别人。而小宝宝最需要的就是支持。
第三步,我们在一定的时间分析后,可能觉得宝宝的行为达不到我们的预期,甚至与我们的预期相悖,那我们此时应该要求自己去理解他们。
第四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尝试理解后,依然不认同宝宝的做法,则可以尝试引导。
第五步,最后一步,才是教育。
附录里面的称职父母最应该知道的那些心理学规律。前3条给我比较大的触动。
罗森塔尔效应:父母如果长期给宝宝积极的心理暗示,则宝宝会更加自信自强
超限效应:刺激过多,过强,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孩子犯错时,不要三番五次的对同一件事做同样的批评。
德西效应: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内在报酬和外在报酬兼得的时候,工作动机不但不会增强,反而会减弱。比如,父母跟孩子说,你考到100分就给你奖励100块钱,孩子的学习兴趣反而会减弱。
德西效应引起了我的极大思考。柚子现在就处于做什么都要跟我谈条件的状态。我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也会经常给柚子奖励。这应该是错误的做法。
那正确的做法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儿童读书笔记3
因为孩子生病,拿起来《儿童健康讲记》这本书,然后就一直没放下。作者李辛,是一个中医医生,也是个心理咨询师,很奇妙的双重职业。这两个职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关联和互通性。
这本书是他在多个国家做的演讲的合*,所有的演讲主题只有一个:人。
拿起这本书,本来是很功利的希望找到对症下药的药方,看了发现自己所得远超一次感冒发烧的经验。下面的内容都不是原文,而是我对书上内容的理解,所以出现偏颇是必然的。小伙伴们有兴趣可以自己找原文来看看。
人本质上来说是一个能量团,有我们能看到的肉体,还有我们看不到的心理、以及与宇宙的能量交换。地球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团,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也都是能量团,与宇宙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能量的交流。
这其实并不是怪力乱神,也不是唯心主义,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
比如家里只有我和爸妈三个人的时候,是一个样子,当我儿子回来了,他出现在客厅的那一刻,家里的氛围立马就活跃起来。而同样的场景,如果进来的是一个物业维修工,或者来访的邻居,家里的氛围也会和我们三个人在家的时候不一样。
比如今天老板开会,黑着一张脸,说着日常的工作。可能说的内容和上周并没有什么不同,而你就是感觉到了压抑。是他周身正在散发着一股浓烈的不爽的气场,影响到了你的气场。
再比如去医院的停尸间和去医院的产房,就算装修一模一样,你的感觉也完全不同。这是环境的能量。
能量场,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就能感觉到,而且时刻感觉到。这种感觉到的东西其实就是对方的能量与我们能量的交换,以及我们的能量与环境能量的交换。
所以能量是个真实存在的东西,哪怕看不见摸不着。
人这个能量团时刻在与外界发生着交换,而人体本身就是能量凝聚起来的实体。人是有身体、精神(心理)和能量三个密切相连的部分,几乎没法独立的去看某一个,能量是身体和精神的桥梁。
身体可以分成上焦、中焦、下焦三个层次,对应着人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也是人体的肺、肠胃和肾所处的位置。
上焦是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中焦是把人吃掉的食物消化吸收转化为内在的物质能量流转全身。下焦是人的根本,就像手机充电器,一般都是给他充电以及储存电量,只有当手机没电了,而且没有外部电源的时候,才需要用到充电器。下焦平时都是用来储存能量的,是先天之本,只接受往里充电。如果身体已经开始消耗下焦的能量了,说明问题比较严重。
这个三焦既是位于身体上中下的位置,也是由外而内代表浅、中、深的关系。
无论是生病还是日常生活,都是从身体、精神、还有除这两部分之外但是仍属于这个人自己的能量三个方面去考虑。我觉得这是个非常整体的观点。原本我对中医的认知是中医会从身体这个整体去治病,现在刷新了这个认知,中医是从能量的层面来调整和改善身体的,远比我之前以为的更为全面。
李辛说治病的思路就是三条:
有没有,就是资源有没有?
通不通,就是渠道通不通?
定不定,就是精神定不定?
这似乎是个可以在人生中通用的思路。
对治病而言,有没有就是身体的能量是否充足。
比如感冒,如果是个比较健康的人,一年就感冒2次,当他处于感冒状态的时候,除了打喷嚏流鼻涕的.症状就没有别的症状了,睡的好精神好,那么能量是充足的,不吃药过一周自己就好了。如果是个常年卧在病床上的人又感冒了,可能就很难治,因为他自己的能量已经很少了,没有多余的资源拿出来解决感冒的问题。
通不通就是三焦、经络、脏腑是否通畅。当有资源的时候,这些物资是否能顺利的调动到对抗疾病的地方去。
精神在书上分为定、散、清、浊四种状态。精神定不定是指的定和清两种状态。这基本上是个只可以意会的东西。神情、神志的稳定、坚定、安定、淡定、清明、清晰,大概是这样。
当一个人定和清的时候,生病了也比较容易好。面对困局也比较容易走出去。与之对立的应该是恐惧、恐慌、焦虑、焦躁、混乱、无头绪等等的状态。
比如孩子生病的时候,家人比较稳定,不紧张,孩子相对来说好的比较快。
关于定不定,我想到朋友之前分享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她的一位老师跟她描述过高僧走路的样子。
在火车站出站的地方,人潮特别拥挤,就看到一位僧人从人潮里面走出来,他走的不快不慢,神情也是淡淡的,没有被人挤到的痛苦或者愤怒的表情,目光很坚定朝着马路另一边。他走到哪,人潮似乎就为他打开一小片空地,当他走过去,人潮又在他身后合拢。似乎他身体周围有个无形的罩子,让他并没有受到人潮的影响。他就这样不紧不慢的走到了马路那边,然后消失在视线里。
这或许是一个经不起理智推敲的场景,比如如果这位僧人去挤早高峰的西二旗地铁,是会被人推搡着上去,像我们一样被挤的肩膀都变形了,还是能自带金钟罩为自己开辟一块小天地?
但是我每次想起来这幅图景,心中总会升起一股力量。或许这就是定的力量。
这本书还给了一张处方,然而,知道和做到之间隔着一座跨海大桥。
儿童读书笔记4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儿童有了更深的认识,正如马修斯所言:“我们与孩子应该彼此帮助。”我可以感受到马修斯对孩子的爱与尊重。与这些孩子的对话没有说教,没有灌输,更多的是平等的讨论与引导性的提问。他完全尊重孩子的意见,也鼓励他们接受提问,并且愿意自己去思考。给他们足够的信任,培养了孩子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课堂对话,让我明白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尊重孩子,如何与孩子交流。不仅如此,还让我懂得与儿童对话应该耐心倾听,倾听孩子们内心的声音,倾听他们天真的表达,倾听他们奇特的'想法。
作为教师,只有不断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改变与孩子对谈的方式,才能真正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去发掘他们无穷的潜能,与之共同开创不可限量的未来。
儿童读书笔记5
每个人都会丢东西,可小马虎呢?他又丢了多少东西?听刘秀山老师讲一讲吧!
小马虎在贴《遗失广告》,上头写着:9本作业、3只蟋蟀,+-×÷数学算式……他用书包当球门,一个星期丢了四次。去阳日活动发现少了队员,原来没有数自己。太厉害了!可是他寄信忘写地址,还投进了果皮箱!好马虎的孩子。就因为马虎,他的住宿也不咋样。唉,连他最好的朋友影子也走了。小马虎丢了这么多东西,他心中可急坏了,但他又把《遗失广告》贴倒了,撕下来才可以读懂上面的意思!
文中说,小马虎学期丢了很多东西,最后把《遗失广告》贴倒了。我们千千万万不要向小马虎学习,丢三落四的'人,最后一定是一个小邋遢的。所以,我们的敌人是马虎,我们的朋友是认真,是不是?因此,我一定要改掉马虎的毛病!
儿童读书笔记6
内容介绍
《胖子奥吉塔的幸福舞鞋》是《儿童文学》这本书中的一篇文章。
主人公戴依依曾是一位扮演天鹅湖的主人公奥吉姆的最佳人选,她与扮演阿弗雷德王子的秦朗经过层层选拔,获得了最终的演出权。但和这个消息一同袭来的还有一个厄运,依依的心脏不好,必须用大把的药和注射激素来维持病情,身体就像气球一样膨胀,演出前一个星期,依依没有在服用药物,瘦了下来,坚持完成了演出,之后,便随着妈妈,带着妹妹一起到了外地和爸爸会合。在这里,依依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只能一直的吃药,最后像是一头大象。依依的妹妹戴芽芽,是一个美丽的女孩,每天都会在镜子前花费大量的时间,没有人相信他们是一家人。渐渐地,依依不再同妹妹一起行动。
暑假的一天,依依一家人去旅游,依依选择了天鹅湖,那是个美丽的小乡村,她熟门熟路,只因梦里来过千次万次。在这里,她遇见了曾与她共舞的秦朗,她不敢见他,她怕他看到自己现在这个模样,看到他那种惊讶的表情,心里会更难受。然而,芽芽看到了秦朗,并且交际能力极好的她参加了秦朗的“依依芭蕾舞馆”这是秦朗特地为依依开的,最终,一双芭蕾舞鞋的见证,让秦朗找到了此时的依依,而且向依依进行了心脏移植手术,依依恢复了健康,并且又重新当上了奥吉塔,挑起了美丽的天鹅湖……
好词
行动自如 不切实际 急不可耐 失魂落魄 烂熟于心
惴惴不安 无懈可击近在咫尺 瞠目结舌 忧心忡忡
自告奋勇 依依不舍 接踵而来 长年累月 鸡飞狗跳
血迹斑斑 千疮百孔 郑重其事 纤尘不染 与生俱来
出泥不染 瑟瑟发抖 指日可待 立竿见影 一筹莫展
翻天覆地 郁郁寡欢 举弓欲射 阡陌交错 噼里啪啦
不切实际 殷殷切切 沉默寡言 旁若无人 默不作声
日益扩展 亦真亦幻 楚楚动人 如醉如痴 堆积如山
突飞猛进 铺天盖地 濡湿 过五关斩六将 牛头不对马嘴
好句
1、是啊,回忆里那种痛苦和快乐,只能一个人静静地独享。
2、风轻轻掠过林梢,我听见水杉叶子哗哗啦啦的声音,想起他说在湖边跳的得意,总能听到水杉整齐的鼓掌声。
3、眼前好大好静的一面湖啊,湖水清得发亮,这样一片开阔又隐秘的好地方,这里就是属于他的天然而美丽的练功房,他赤着脚在这里尽情舞蹈,不远处的水杉林像一道忠实的屏障,草波温柔地承受着他的一次次腾跃,湖水是铺天盖地的镜子,清清楚楚映照着他的每一个舞姿……
4、奥吉塔与她的王子跳着抒情的双人舞,时而相互依偎,时而腾空跃起,如醉如痴,柔情似水。我耳边响起了那熟悉的管弦乐旋律,小提琴热情如歌,大提琴缠绵呼应,中间不时被双簧管和单簧管激昂的和弦所打断。
5、一边跌在回忆里,一边看着小演员杰米·贝尔在大街上奋力跳动,提醒着我生命就是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的跳出框框、挣脱束缚……
6、就让过去的瞬间成为永恒,就让那个优雅纯真的奥吉塔在他心目中永远美丽的定格吧。
7、双腿越来越重,人群在摇晃,天旋地转,垂着流苏的幕布落下了,灯光灭了,无边无际的黑暗又一次扑来了。
我的感悟
天鹅湖——读《胖子奥吉塔的幸福舞鞋》有感
天鹅湖,多美的名称,多美的幻境,多美的梦想。曾经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的依依,后来却成为了人人都称“大象”的少女,依依失落过、伤心过,可这些又有什么用呢?谁能用眼泪换来幸福?但依依从未放弃过。想念着曾经的幸福时光,曾经舞台上耀眼的灯光,悠扬动听的天鹅湖音乐,台下雷鸣般的掌声……
来到天鹅湖,望着湖水,闻着草香,再一次沉浸到回忆当中,想着秦朗当初练舞蹈的场景,都是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着、奋斗着。淌着泪水、浸满汗水,每一个动作,都刻骨铭心。回忆着、想念着、渐渐地,心就痛了。
在天鹅湖,碰到秦朗,是一场既喜悦又恐惧的意外。依依跑了,头也不回地跑了,听见自己那沉重的脚步声。没想到,芽芽却碰到了他,并且参加了他的社团——依依芭蕾舞馆。就这样,巧合中的缘分,依依在团员们出去吃饭的空隙,溜进了舞社,看到了秦朗的承诺,又一阵感动袭上心头:训练馆一面的'墙壁上,摆着十几只姿态各异的芭蕾舞鞋子,一双双鞋底标着:奥吉塔、奥吉塔20xx年……奥吉塔20xx年。依依看着,心中不禁震了震,是否每年当时表演的日子他都会买一双舞鞋在这里?是的。那是秦朗对当年依依为他买了一双芭蕾舞鞋的感谢,这个承诺,一直在持续。
依依想象着当年那婀娜的舞姿,那曾是她的辉煌,那是属于她的骄傲,为了它,依依可以忍受他人的嘲笑、讥讽;可以与世隔绝,在自己的房间里,听着天鹅舞动人的旋律,默默的关注着;可以一直坚守着,那不变的承诺,一直想念着,深深地刻入心底……——这,就是梦想的力量,爱的感动。
依依,是最美丽的芭蕾公主,是唯一的奥吉塔。
阅读箴言
生活,总有挫折,梦想,不会凋谢。
儿童读书笔记7
我用了整整一个寒假,终于把这本《爱的教育》看完了。读完后,我被书中的爱深深感动了。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安利柯,用他的心﹑他的爱,去关怀和注视身边的世界。发现,其实这个社会太值得爱了。
在这本书中,有一篇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每月故事中——万里寻母的故事。这篇文章虽然语言简单朴实,但却流露出母子之间的'爱。
看完这篇文章,我想起了我的妈妈,想到妈妈平日对我们的爱,我不既有点后悔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让我感到脸红。就拿平日的我来说吧!我每天一回到家,就把书包扔到一边去。妈妈则轻轻地把书包捡起来放好,又习惯性地唠叨了几句,就问:“今晚吃什么啊?”那时候,我真的觉得妈妈好烦,因为我总说随便,那妈妈还问来干嘛?我没有立刻回答妈妈。现在想起来也有点后悔!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仅感受到社会上的爱。而且我还读懂了妈妈的爱!
儿童读书笔记8
今天我终于看完了这本书,书的名字叫《 爱的教育》全书一共100篇,它是采用日记体的形式来介绍书中的小故事。这本书十分好看让我来给你们讲一讲这本书中的小故事。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小故事是《万里寻母记》。这个故事让我记忆犹新。故事内容是这样的,一个叫马尔可的母亲为了让家里过的'好一点,就到了外地去打工,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母亲和他们失去了联系,只有十三岁的马尔可却决定去美洲去找母亲。马尔可漂洋过海历尽千辛万苦,可是母亲好像和他捉迷藏一样总是见不到。可是亲情在马尔可的心中实在太重要了,他不放弃最后找到了母亲。在找母亲的途中他得到了许多好心人的帮助。这说明爱是无处不在的,爱的力量是最强大的。
《爱的教育》这本书真是太长太长了,读完里面的小故事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我希望自己也能做一而个有爱的人。希望有机会大家也来读一读这本书吧!
儿童读书笔记9
绝对是本月最爱的一本书了。有研究的厚度,有真实的细节,还有学术的严谨,特别喜欢,后悔没有早点打开看。第一次遇见是20xx年上半年在微博上看到的一篇长文推荐,看完就下单了,但拖拖拉拉隔了快一年才排上队,实在是有点遗憾。
书名不是很吸引人,叫做《喂养中国小皇帝》,听着有点局外人高高在上的评判感,但我当时看的那个推荐,写出了这本书的内核,那就是“食物、儿童和社会变迁”,是一本来自人类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营养学等领域的儿童饮食调查报告。
书的内容很宏大,讲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也就是我的童年时期的社会变迁,但切入点很小,就是食物。经济发展,喂养决策,消费文化,代际之争,宣传与教化,认同与价值观,各种大的社会研究的角度,聚焦于一个小的话题,讲得深入而精致。
这本书对90年代的养育图景做了很详细的描绘和思考,比如婴幼儿养育方式的变迁,独生子女的.零食消费策略和同伴关系,西方食品背后的文化内涵,食物与家庭的关系,肯德基、娃哈哈等的消费策略和变迁,母乳和奶粉的喂养决策,每一篇都写得很好看。
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本论文集,但很好读,大概除了选题贴近生活实际,还因为原文是英文,经过了翻译转述,消解掉了一些拗口和学术气息浓厚的概念与词汇,当然,也因为主编和作者们都师承一派,各个选题都很有呼应感,读的时候并不会觉得跳来跳去,而是在一个大的时间框架之下的徐徐展开。
不过,阅读的过程中也常常颇感缺憾,当然与书的内容本身无关。这几篇论文研究的都是90年代,也是我的童年时期的儿童与饮食,最新的参考文献是的,英文版的出版时间是20xx年,也就是说,这是紧跟时代的社会学研究。但是呢,我听说的时候已经是20xx年,真正开始读已经是20xx年,明明应该是一本现代社会研究著作的,一不小心变成了历史的洪流中的一部分。
如果在大学期间遇见,说不定还真会选择人类学去继续读书,语言学就变退而求其次了。唉,恨不相逢未嫁时,只能说服自己,兴趣这件事,殊途同归,开卷有益,期待其他的遇见。
儿童读书笔记10
暑假前,聆听了王老师关于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彩讲座,讲座后我将《指南》打印装订起来,利用假期的空余时间细细地翻看、品读了一番,在阅读过程中对《指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的同时,总结了以下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指南》是一本师幼共同的“成长册”
正如《指南》的“说明”中所说,《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
《指南》中对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的确定并不是随随便便的,有些语句虽然意义相近,但是在数字或言语上的界定却更加详细规范了,如在动作发展中规定3~4岁的孩子能够单脚连续向前跳2米左右;4~5岁的孩子能够单脚连续向前跳5米左右;5~6岁的孩子能够单脚连续向前跳8米左右,这些小小的数字虽然不同,但是却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层层递进的,正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水平能力发展差异,而也正是这些小小数字上的差异,让我们教师对于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有了更好的参考数值,让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成长。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引领,有了《指南》中更详细的标准划分,教师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应该达到的某一能力或水平有了更详细的了解,对教师的工作有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也让教师更快更好地在工作中不断成长。
二、《指南》是一本详实温馨的“备忘录”
《指南》中的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教育建议部分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每个领域中的教育建议,如“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论幼儿做得好坏都给与适当的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他发展自理能力的机会”、“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利用传统节日和民间庆典的机会,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如皮影戏、剪纸和捏面人等”、“注意语言文明,为幼儿做出表率”等等,这些教育建议每一个都很详实有效,且关注到了各个方面的细节和注意点,但这些建议却一点也不显得多余或杂乱,每一条都是工作中着实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非常强。有了这本“备忘录”中的一个个“温馨小提示”,将为我们如何更好地在工作中落实实践行为,做更详细的指引。
三、《指南》是一本强调自主探索的“经验集”
在《指南》划分的几个领域中,并没有刻意强调或突出某一方面,而是更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更关注幼儿健康、心理、社会性交往、生活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同时也更强调“自主”二字。如“支持幼儿自发的观察活动,对其发现表示赞赏”、“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或为自己的想法收集证据,如想知道院子里有多少种植物,可以进行实地调查”、“幼儿园和班级里的重大事情和计划,请幼儿集体讨论决定”、“鼓励幼儿尝试自己设计有规律的花边图案,创编有一定规律的动作,或者按某种规律进行搭建活动”等等,《指南》像是一位经验老道的学者,不仅将幼儿生活与学习上的活动锁定在自主能力的发展上,还根据不同的领域给出了有效的`引导方法,“鼓励”、“支持”、“和幼儿一起”这样的字眼随页都可看到,让一件件学习中的小事都变得瞬间灵动了起来,幼儿的思维需要发散,教师的教育也需要发散,《指南》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无限可能性。
现在的孩子多数都生活在教育的条条框框之中,他们需要自主,因为只有自己动手动脑得来的直接经验才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要想摆脱“填鸭式”的教育,想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班级的主人,相信在《指南》中就能够找到答案。
或许我对《指南》的解读还不够深入,还比较片面,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会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不断反思、实践,将《指南》的精神和经验落实到未来的工作中,为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好的鼓励、引导和支持,和孩子共成长!
儿童读书笔记11
这是一个关于小鼹鼠寻找是谁嗯嗯在它头上的故事。绘本的封面是一只顶着便便的生气的小鼹鼠,翻开来,还有一个小封面,在它的书名下面还写着“这本书献给会自己到厕所‘嗯嗯’的小朋友”。接着一段可爱又有趣的故事开始了——小鼹鼠刚从地里钻出来就碰上了倒霉的.事情,不知道谁把便便嗯嗯在它上了,小鼹鼠火冒三丈,却不知道是谁的“杰作”,于
是顶着“物证”开始寻找“作案者”,它拜访了鸽子、马先生、野兔、山羊、奶牛、和猪先生,可是他们都说这不是他们的嗯嗯,并且一一出示了自己的证据,的确是和小鼹鼠头上顶着的嗯嗯不同。正当小鼹鼠左右为难的时候,两位“专家”出现了——两只苍蝇,在他们的帮助下,小鼹鼠终于弄清楚究竟是谁在它头上嗯嗯了,并且小鼹鼠在最后还使了一下坏,在作案者头上嗯嗯了一下,然后赶紧钻回它的洞里去了。每个看到最后的人应该都会为小鼹鼠这个小小的报复行为会心一笑,因为这实在是只很可爱的小鼹鼠。
这个绘本的故事很有意思,插图也很可爱。读完全本,你会发现这样一个小小的故事里涵盖了很多有趣的知识点。平时我们对“嗯嗯”不会过多的对幼儿进行什么教育,可是这本绘本却从另一个角度带我们认识了许多“嗯嗯”,看完你会发现原来很多“嗯嗯”你原来还真的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
我想这就是让孩子阅读的重点,快乐的享受阅读,在短小有趣的故事中得到一点小知识、小启发。
儿童读书笔记12
开学初,因课题研究和理论学习的需要,到徐主任处借了一本幼儿园教师必读丛书——(观察儿童)实践操作指南。几个月来,因琐事繁忙,一直没有机会阅读,直至前几天得空,才随手翻阅起来。
本书的原著是carole sharman wendy cross diana vennis,翻译是单敏月、王晓平。本书共有7个章节。在第一章里,主要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要观察”,并介绍了几种记录观察的方法;第二章是“一步步教你如何观察”,同时也给读者提供了大量自我实践的机会;第三章是更全面地介绍各种观察法,并给出许多实例,罗列了一些目的、目标,以便于读者决定采取最恰当的模式来记录观察;第四章是更详尽地回顾了记录观察的益处,以及观察对于儿童的重要意义;第五章是“将观察和评价与基础阶段的早期学习目标联系起来”,第六章是对各个发展性领域分别作了介绍,并列举了一些与早期学习目标的标准有关的活动,对我们想拓展儿童经验有所帮助。第七章是“发展的里程碑:从出生到8岁”,可供我们参考查阅,但它只是一个指导方针,因为每个儿童都有各不相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经验。
作者创作本书的初衷是鼓励照料婴幼儿的工作者乐于观察儿童,通过观察和记录儿童的成长情况进而满足儿童的需要,同时也使自己在规划未来的专业发展时,能更清楚自己需要学习和完善的方面。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或许你已明白观察儿童绝对不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因为观察,会让你快乐地体味每个儿童的独特之处。但问题是我们要如何观察、如何来记录,只要我们按顺序通读本书的章节,一定会让你获益匪浅。这些章节在内容的安排上步步深入,旨在带你逐渐掌握观察记录的全过程,而且其中观察记录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会让你查找起来更加方便,书中还有许多具体的练习活动,完成它们会让你更好地建构起你的观察技术和知识体系。
虽然只是粗略地看了一遍,但我还是被它的实用性给吸引了。它真可谓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观察记录工具书。它让我更全面深入地明白了观察的价值所在,让我熟知了观察儿童的全过程,让我了解了观察儿童的方法,习得了许多观察的技能,更让我有信心成为一个观察儿童的技能娴熟的操作者……所以,在工作室活动时,我把它介绍给了我的姐妹们一改往常理论学习的形式,我先根据第一章的学习内容出了3个简答题,让姐妹们即兴作答,并把答案写在白纸上。问题1.我们为什么要观察儿童?问题2.通过观察儿童,我们能看到什么,了解什么?3.通过观察儿童,我们怎样帮助他们?
答题完毕,我们当场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如为了了解孩子现在的发展水平,独特的个性特点,更加有的放矢地开展活动,促进孩子的有效发展等……然后我再组织大家一起学习,找出正确的答案,并将自己刚才的回答与书中给出的答案相互比较。附书中的答案:
我们为什么要观察儿童?——为了发现他们独特的特点。
我们能看到什么?——儿童能够做些什么;他们怎样接近问题,以及尝试怎样解决问题;儿童自得其乐。
我们能了解什么?——他们已达到了什么水平;更好地理解儿童为什么做某事;强化我们关于儿童发展的知识;从儿童的视角去看事物。
我们怎样帮助他们?——通过提供活动、资源或支持,促进这些发展性技能。
通过观察儿童:我们评估他们的需要,拓展他们的经验,促进他们的学习。
可见,我们老师对“为什么要观察儿童”的目的是比较明确的,其理念和价值观也是比较正确的,只是在“我们能看到什么、了解什么以及怎样去帮助他们”这些方面考虑得还不够全面深入,相信大家通过学习、比较,会让我们的观察记录更加客观、科学、有效,也能更好地促进我们孩子的发展。
(幼儿教师处处要细心)读书笔记
这次环境布置,我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特别的体育玩具,其中跳高的木头架子就是其中的一种。当第一天把它拿出来时,那些男孩子都兴奋不已。看到他们玩得那么高兴,我也仿佛乐在其中,心想:这个玩具总算没白做,孩子的兴趣正是我们老师最大的回报。
我正沉浸在喜悦中,忽然,一个老人从我教室门口经过,他严肃地说:“你这个不能这样跳!”,他边说边把跳高架子换了一个方向,继续说:“你这样跳万一小朋友跳不过去,竹子绊一跤,头磕在地上就太危险了,如果这样竹子反对着小朋友,跳不过竹子也会很容易掉下去,就不会有危险了。”我连连点头,是呀,其实之前我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可真到拿出来玩时,我怎么偏偏忘了呢,我怎么这么粗心,我不停地责备自己。当时还有几位家长在场,我的心里真是羞愧万分。万一真的出现那种情况,我该怎么办?
这使我感到:幼儿园里无小事,孩子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孩子年幼体弱,在各个环节中都可能出现安全事故,这就要求我们幼儿教师处处留心、细心,安全意识要时刻放在心中,万事以安全为首,千万不要做马大哈,不要因为我们的一个小小的疏忽而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做事细心不仅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生活习惯,更是幼儿教师必备的工作习惯,也是对我们的更高要求,以后一定要谨记。
儿童读书笔记13
正如每一片叶子都是不同的,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长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性,用他们的语言去和儿童交流,不要站在成人的思维角度,用一把尺子以一个标准衡量所有孩子,只会扼杀孩子的天性,阻断他们想象力的发展,影响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严重地说,这样会误了他们的一生。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这本书是幼儿教师的必读书,也是我们的必修课,它阐释了瑞吉欧教育体系的经典著作,理论艰深,逻辑性强,需要我们静心地去研读,才能深刻的去认知和体会其中的观点。初读该书时,我觉得其中有些地方晦涩难懂,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慢慢地,当我将自己以幼儿教师的身份全然融入时,结合自己平日工作实践和心得体会,我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我的正确行为得到了佐证,同时也扭转一些错误思想的苗头。
该书提到,在传统幼儿理念中,总喜欢用定式的东西,去形容和评判孩子。谁循规蹈矩就是表现好?谁的数学多考了一分?谁的单词都写得出来?而他们身上隐藏的其他闪光点,却被人无情的忽视和遗忘了。或许在他们中间,有未来的运动员,有未来的科学家,有未来的美术大师,现在却仅仅只剩下可能了。瑞吉欧教育体系把文字、动作、图象、绘画、建筑构造、雕塑、皮影戏、戏剧、音乐等都作为儿童语言,只有读懂孩子的这“一百种语言”,才能真切走进他们的.世界。
我们是孩童的朋友,是他们心灵的倾听者,是他们思想的交流者,同时也是他们学习生活的陪伴者。幼儿信赖我们,不用将信赖作为高高在上的砝码,而要低下身子,沉下姿态,倾听他们内心真实的声音。以前教过一个孩子,我们成人的眼光来看,她并不优秀,甚至说,她有时候的表现是糟糕的。读书笔记[]她调皮爱闹,甚至将好东西占为己有,也鲜有小伙伴喜欢和她玩,可能因为小姑娘在家娇宠惯了,缺乏分享意识。通过仔细观察,我发现她对色彩非常敏感,于是我有意识地锻炼她的画画能力,于是有了惊奇的发现,她确实是一个画画小能手。为她举办一个小小的画展,小伙伴都来欣赏她的画作,她因此树立了自信心,收获了成就感,我趁热打铁对她说,你看,小伙伴都来欣赏你的作品,你是不是也应该把好东西分享给大家!
遵循守时,静待花期。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我们作为灌溉者和孕育者,只要用一颗饱满的爱心和充分的耐心去等待,去见证那一个幸福的时刻。“与其牵着儿童的手, 倒不如让他们靠自己的双脚站立着”,接纳孩子的个体差异性,开掘他们的潜能和特点,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成为一名聆听“一百种语言”的用心人。
儿童读书笔记14
前几日在新华书店,发现了这本名为《儿童阅读的心灵地图》的书,很快就被封面上的几行小所打动——用阅读温暖儿童的心灵,也温暖我们自己。读吧,让我们一起回家……于是我也决定带这本书回家,回家再细细品读。
当儿童阅读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的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该努力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如果孩子的心灵逐渐成长,你却发现自己的心灵早已麻木空洞,那是多可怕的事啊!
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述“如果你是家长,这本越读地图会给你提供多个与孩子交往、交流的角度,让你更了解孩子,改变或完善与孩子的关系,让你与孩子的心灵靠得更近,让你与孩子的欢乐更加同步,让你的心灵更柔软,让你回归童年的乐土;如果你是老师,这本越读地图可以为你提供很多工作上的便利,让你更加了解学生,可以帮助我们老师形象地把握儿童兹尼、更新教育观念,甚至领悟到有益的教育方式方法。如果你是孩子,这本地图就是一个老师,他会无声的引领你走向美好。”我想,这一大段话足以成为我推崇此书的理由了。
本书以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容为视线,为孩子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在放飞快乐的青鸟——自信、乐观这一章里,作者为低年级的孩子推荐了《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小猪唏哩呼噜》《第十二只枯叶蝶》,为中年级的.孩子推荐《柳树风声》《长袜子皮皮》《笨狼的故事》,为高年级的孩子推荐了《女儿的故事》《青鸟》等。当我仔细阅读这张地图后,惭愧地发现有许多景点我不仅没去过,甚至还没有听说过。
当我看到一些熟悉的景物,就欣喜地在地图的指引下重游一番,真的发现那里有一些更有意思的风景,而同一处风景,也真的可以从多个角度欣赏。于是,在这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里,我又找到了纯良的心境和飞翔的心态。
带上这张“地图”,让我们心灵做一次旅行吧!
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让心灵幸福成长!
如果你也是一个喜欢用文学滋养自己的人,那么这本书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快乐……
儿童读书笔记15
这是一个关于小熊和小老虎的故事,小熊和小老虎住在河边的一棵大树旁。他们的房子很小,但是有一个烟囱。一天,从河上漂来一个箱子,从里面散发出好闻的香蕉的味道,箱子上还写着“巴拿马”三个字。小熊和小老虎都被吸引了,于是一起去寻找巴拿马。他们问了很多人,终于来到了美丽的'巴拿马。有小河,有大树,还有一幢带烟囱的小房子。不过,小熊和小老虎暂时还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家。
这本绘本用简洁的语言和可爱的插图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有趣而又深刻的道理:我们总认为哪里飘着“香蕉味”,哪里就是自己心中美丽的“巴拿马”,却常常忽视了眼前的风景。不能只从一个角度看自己所处的地方,还要走远一些,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好好欣赏身边的风景吧。也许有一天离开故乡,你会发现,你居住的地方竟是那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