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绥滨——绿色农业调研报告
绥滨农场绿色观光农业发展情况
调研报告
黑龙江省绥滨农场作为黑龙江垦区的大型现代化国有农场之一,现代化大农业生产水平高,产出效益好,基础设施完善,标准化粮田建设标准高,投入足,可观赏性突出,主要景点拥有投资4500余万元建设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和投资2.58亿元建设的垦区最大的引黑龙江水灌溉工程,即“龙江第一渠”,观光农业发展条件好、类型多、效益高、市场前景广阔,是垦区观光农业极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一、资源优势与条件
(一)现代化大农业优势凸显
黑龙江省绥滨农场是以水稻种植为主的现代化国有农场,南临松花江,北靠黑龙江,水源丰富,土质肥沃,地势平坦,共有耕地面积53.7万亩,其中水稻52.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8%,为水稻专业场,其中江水灌溉面积25万亩,其它1.1万亩为玉米。近年来,绥滨农场牢固树立“以渠养稻,以稻兴场”理念,强硬件、抓软件,全力打造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场,全场采取统一供芽种、统一集中大棚基地育秧、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技术措施标准、统一航化作业健身防病等“十统一”措施,不断提升农场农业标准化水平,提高粮食产量,2010年粮豆亩单产突破650公斤、总产突破35万吨、商品粮贡献率达98%。在农机更新上,以引进国内外领先的机械设备为主,现有先进整地机械2242台套、插秧机2542台、收获机械568台套,为抢农 时与标准化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抓好产量与效益的同时,农场以标准化管理为核心重点打造标准化粮田建设,对公路两侧进行缩埂增池,单池面积不小于0.5公顷,第一排池子水稻统一进行人工宽窄行插摆。在“五边”建设中,沿线池埂采取拉线取直、削肥补瘦、平整断面、抹平上光等措施,达到平、直、齐、光成梯形的标准,电线杆下砌土堆修型治理。对公路两侧路基进行统一平整、修型,并进行栽灌木、种花草、做造型,对井灌区晒水池进行增温设施景观化建设,起到美化的效果,对示范通道上靠近公路南侧的排水沟进行修型并铺设彩砖,实现示范通道花园式管理,增强了可观赏性。
(二)“龙江第一渠”
绥滨农场依靠毗邻黑龙江的天然优势,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投资
2.58亿元建设了黑龙江首个大型水利提水灌区,即“龙江第一渠”,设计灌溉面积30.18万亩,目前全场已经有25万亩水田实现了江水灌溉。采取江水灌溉对于发展绿色农业意义重大,首先在经济效益上,引用天然黑龙江水,水质清纯无污染、有机质丰富,水稻产量高、品质好,市场销售旺盛,同时可降低灌溉费用,节本增效。在社会效益上,极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夯实建设国家商品粮和战略后备粮食基地建设的基础。在生态效益上,有效缓解地下水紧张矛盾,可大大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避免因地下水位下降可能造成的地表干化、植被减少,出现土地大面积沙化的危险。
在配套建设上投资7000余万元的资金,铺设草坪4000平方米,对通往渠首的水泥路两侧进行了绿化建设,打造了“龙江第一”景观石、“灵泽献瑞铁索桥”、语台、帆型雕塑、植物园等多处景观建筑。农场还开发建起水边垂钓、特色餐饮、生态观光等旅游休闲景点。
2007年12月,绥滨农场龙江第一渠风景区被黑龙江农垦日报社评为“读者心中的北大荒旅游胜景”。
(四)现代农业科技园
2009年底开始规划建设的绥滨农场现代农业科技园,是农场投资最多、规模最大、设施最全、实力最强的科技展示园,园区紧邻场部西外环,总占地面积为3000亩,总投资4500万元,科技园共分为办公区、科研示范区、苗木生产区和旅游观光区四部分。
办公区位于植物园东侧,是全场农业科研和园区运转的中枢,建有集“科研站、植保站、气象站、林木实验站、土壤化验室、图书馆、场史馆、多功能会议室”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研发中心”办公楼一栋,总建筑面积为3300平方米;左侧建有5000平方米的连栋式智能温室一栋,内设热带雨林区、无土栽培区、水耕栽培与基质栽培展示区、生态餐厅区、花卉种植区、花卉培养中心展示区等六个区组,重点发展设施农业,开展温室栽培。
科研示范区主体集中在园区中轴线北部和东部,是集中展现科研实践、成果展示、技术推广的核心区。区内水田示范区180亩、旱田示范区75亩、瓜果蔬菜采摘区90亩,科学规划了由种子、植保、栽培、土肥、有机瓜果疏菜、高产攻关等实验项目组成的示范小区群。区内全部采用江水灌溉,水泥硬化沟渠,并搭配彩砖对田间路和通行路进行硬化和美化。
苗木生产区在科技园区占地面积最大,达到2000亩,主要是苗木生产、新品种引进及培育。现有苗木品种80余个,年生产苗木2000余万株。
旅游观光区贯穿于园区东西轴线两侧,与办公区小景观和科研示
范基地大农业景观浑然一体,重点建有植物园、苗木基地、人工湖水天堂、智能化阳光温室休闲天地、水稻基地、旱田基地、瓜果疏菜基地等,以引黑龙江活水为轴线,运用公园式设计理念,采用植物园上百种景观苗木、各种名贵花草及亭台楼榭、休闲设施进行不规则布景,置身其中大农业的壮观和自然美景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二、发展现状
(一)取得的成果
近几年,在总局“抓城、强工、带农”统筹发展方针的指引下,农场的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取得飞速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改革试验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场、农业部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场、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场等,承担全国单项投资最大(1亿元)的土地整理绥滨农场核心区项目,新增耕地,2010年,实现农场地区生产总值8.4亿元,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14517元,企业利润2000万元;
目前绥滨农场的江水灌溉面积已经达到了25万亩。使用黑龙江水灌溉生产的绿色无污染“龙府牌银珠米”,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获准使用绿色食品称号。江灌水稻以其优异的品质,香醇的口感以及丰富的微量元素,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每年接待游客3000多人次,极大带动了灌区次生经济增长。
现代农业科技园历经两年建设,“现代农业研发中心”综合楼已经建设完成,正式投入使用,连栋式智能温室大棚主体骨架工程已经全部结束,内部规划设施正在紧张施工。预计年底可以全部投入使用。
目前该科技园区已经与东北农业大学、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省农科院和黑龙江农垦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共建关系,承担起农业部农技推广示范县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农业部阳光工程科技培训实习基地、黑龙江省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科学技术普及基地、东北农业大学和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试验实习基地、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推广示范基地、黑龙江省农垦水稻所试验示范基地。在试验示范方面,2011年共开展试验示范54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1项、总局级的9项,分局级12项,农场级15项,总局分局品种、肥料、农药等试验11项。目前试验效果良好。在观光旅游方面,自园区投入使用至今,共接待各级观光指导工作组或参观团40余次,接待人次超1500人。
(二)存在的问题
(一)对发展观光农业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和了解
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场的农业工作重心始终围绕在发展农业标准化、提升产量和效益上,多数干部和群众对于发展观光农业特点、作用、市场需求认识不深,了解不足。没有意识到观光农业在促进农场发展,打造农场品牌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现有景区建设项目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绥滨农场已开发的景观项目结构往往过于粗犷和简单,地域特色不明显,连接性不强,多数是以观赏性建设为主,缺乏参与性项目建设,旅游项目缺乏特色,吸引力不足。
(三)活动项目较单一
观光农业旅游活动多停留在观赏、采摘品尝、农家体验层面,而
像购物、疗养、度假、研修等旅游活动项目较少,观光农业园区特色不突出。观光农业旅游产品项目结构不均衡。缺乏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受规模所制,功能单一,无法同时满足游客“食、住、游、购、娱”一体化的消费需求。
(四)客源市场挖掘不足,对信息传播与市场营销重视不够 在宣传报道上力度不够,没有打出特色,亮出口号,无法有效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游玩,观光农业属于新兴旅游产品,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知名度,通过强势的产品和准确的营销策略,树立独特的产品形象。
三、发展规划目标思路
1、发展精准有机农业,提升现代化大农业水平
继续保持现有农业发展水平和良好趋势,进一步发展精准有机农业,促进现代化大农业品质提升。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利用大型的机械设备进行田间管理,能够做到精确配方施肥、定点施药,在减少投入的情况下增加或维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及保护生态环境。真正依靠科技,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引领现代化大农业发展。
3、加大观光农业投入力度
利用地域优势和现代科技手段,丰富活动项目,建造生态园、科技园、展览园或园艺园,形成集科研场所、种苗培育、展览展示、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发展模式。
4、发展品牌农业
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扩大生产规模。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农业产业
化,培育农业品牌的经营主体。鼓励支持农产品认证和商标注册,促进农产品品牌上市。加大品牌策划、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市场影响力。通过培育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提升垦区农产品的竞争力,拓展农业增效和职工增收空间。
四、政策建议
1、必须与农业和旅游业的总体布局相结合观光农业的规划布局要充分考虑农业和旅游业的总体布局,它的发展要尽可能地在农业现有开发基础上增加观光农业的特性。通过发展观光农业,达到调整农业结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目的。
2、必须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和特色
特色是观光农业的生命所在,没有特色就无法吸引游客。特色就是观光农业的地方特色和项目主题创意上的明显差异,求新、求异、不求全,避免重复建设。
3、必须坚持循序渐进
旅游市场的发育具有渐进性的特点,因此观光农业的发展一定要先易后难,梯度推进。根据目前的市场消费水平,观光农业应重点发展观光旅游和短期采摘以及休闲、度假型的项目,教育型和租赁农园型项目应有选择的发展。
4、加快相关人才的培养,适应观光农业发展的需要
观光农业要健康持续发展,人才的培养不容忽视。一方面要加强专业科技人员的引进培养,为观光农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另一方面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和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方式,认真抓好员工培训,提高项目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时,要建立农业旅游信息网络,实现与外部的对接。
第二篇:双柏县绿色农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加快绿色生产步伐 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双柏县绿色农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为配合县委正在进行的建设绿色经济示范县调研工作,进一步掌握当前我县农业发展的趋势与状态,为县委制定加快建设绿色经济示范县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我局围绕全县绿色农业发展的主题,就如何适应农业走向大市场的需要,充分利用自然优势,继续深入地引导发展绿色农业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本调研报告。
通过深入调查,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县委、县政府关于“生态立县、绿色兴县”的正确决策下,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绿色农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使全县近年来在绿色农业的建设与发展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绿色农业正为全县农业经济的增长、农民收入的增多、农业效益的提高发挥出与日俱增的作用。
一、现状与成效
双柏县在云南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由于经济的薄弱,使得对农业的投入与扶持十分有限,造成长期来的农业基础落后,技术改造乏力,加上农产品质量意识的滞后,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进程滞缓,成为困扰政府的一大难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政府再次把建设农村、发展农业作为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全面奔向小康社会的大事来抓。与此同时,农产品的安全质量也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在这一大背景下,县政府立足县情,从抓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入手,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目标,着力培育绿色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通过宣传发动工作,已使绿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近年来,由政府牵头,农业部门先后组织绿色经济发展报告会,绿色生产研讨会,绿色食品、绿色农产品知识及农产品无公害技术标准化等培训,并对1200多名农民进行了绿色证书培训。先后邀请了省州有关领导和农业专家,来我县考察并作绿色生态经济发展的专题讲座,使全县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了绿色生态理念,绿色生态意识正深入人心。
(二)绿色农业产业发展框架基本构建
坚持“全面规划、总体布局、分步实施、重点推进”的工作思路,加强产业基地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蚕桑以大庄、法裱、妥甸等乡镇为主,优质粮食以法裱、妥甸大庄等乡镇为主,早青豆类以大庄、法裱、妥甸等乡镇为主,优质油菜以法裱、妥甸等乡镇为主,茶叶以法裱、鄂嘉等乡镇为主,反季蔬菜以大麦地、艾尼山、妥甸等乡镇为主的骨干特色产业发展格局。特色农产品区域化、优质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县特色优势农产品面积达到133701亩,占作物总播种面积351947亩的38.0%。
(三)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特色产业雏形基本显现
目前,我县已初步发展形成以白竹、老虎山茶,妥甸酱油为主的加工业,以低热河谷反季节生产为主的优质瓜菜和早青豆类产业,以优质油菜生产为主的油菜产业等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在龙头企业和营销经纪人的带动下,2008年全县产业化基地农户达20500多户,已建成优质茶叶基地19876亩,优质反季蔬菜基地38700多亩,优质稻谷生产基地25300亩,优质油菜19000多亩,蚕桑生产基地11055亩,早青豆类生产基地19870亩。绿色特色农业产业正处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关键发展期,规模效益初步显现。
(四)注重组织化经营,发展模式初步形成
我县立足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公司+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为主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有双柏县白竹山茶业有限公司、双柏县良源茧丝绸有限公司、云南双柏妥甸酱油有限公司三家州级农业龙头企业,双柏县粮食储备有限公司、双柏县大麦地镇蜜源泉酒厂、双柏县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双柏县恒瑞绿色食品种植厂等七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2008年销售总收入人民币达到10828万元(其中154万元美金),实现利税7642万元(其中上缴税金645万元),带动了2万多农户增收。双柏县良源茧丝绸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采取订单种植、种苗供给、技术指导、保护价收购等契约化合作方式,与农户建立起了“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关系。同时,还建立起了茶叶、烤烟、反季蔬菜等农村专业合作社17个,行业协会3个,涉及20500户农户。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兴起和逐步发展壮大,促进了农业经营方式由传统、粗放、零散型向创新、集约、利益联结型转化。
(五)突出特色,我县绿色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
1、茶叶产业稳步发展,效益明显。通过茶业企业改制、整合资源、低产茶园综合改造、新植等综合措施,茶业品牌效应得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逐步提高,茶叶产业稳步发展,一是面积和产值稳步提高。全县茶叶种植面积从2005年的12049亩发展到2008年的13480亩,产量分别从18.08万公斤提高到19.04万公斤,产值分别从468.9万元提高到877.11万元。二是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逐步提升。无公害茶叶、绿色食品茶生产技术和茶叶粗、精加工等现代茶叶产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了我县茶叶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了茶叶质量。到目前,获得无公害茶叶3个、绿色食品茶1个,取得QS认证3个茶厂。无公害茶叶、绿色食品茶产量产值逐步提高,在茶叶市场价格普遍下跌的情况下,白竹山茶呈现出高价位运行(最高价达6800元/公斤,平均单价在100元左右),充分显现了品牌优势。
2、蚕桑基地建设在艰难之中稳步推进。双柏发展蚕桑的历史悠久,生产的蚕茧产品具有茧丝长、解舒好、净度优、市场竞争力强等优势。历届县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我县蚕桑生产。近年来,通过引龙头、带大户、重点扶持发展专业村、以户为基础建基地。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积极发展订单蚕业,公司与基地农户初步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促进了蚕桑业发展。桑园面积从2005年的4616亩发展到2008 年的11054.6亩(其中去冬今春新栽桑园5106亩),引进企业1家;产茧产量从31.7吨提高到36.9吨,产值从43.32万元提高到73万元,销售收入从63.02万元提高到142万元。通过近几年的努力,进一步提高了我县优质蚕桑产业的发展水平,蚕农得到了实惠。
3、早青豆类基地建设进一步发展。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合理安排水稻、蚕豆前后两茬播种期、打好时间差,引进示范推广优质良种、科学管理,培育产品营销经纪人,落实扶持政策引导筹建冷冻仓库等,推进早青豆类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早青豆类种植区域进一步优化,种植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效益逐年提高。初步形成了以大庄镇为中心带动妥甸镇、法裱镇发展早青蚕豆产业带,以安龙堡乡为重点,带动法裱镇、爱尼山乡种植早青豌豆产业带,种植早青蚕豆和早青豌豆分别从2005年的9968亩和755亩逐步扩大到2008年的12410亩和8880亩,2009年早青蚕豆种植面积达15505亩、早青豌豆4611亩;产值由2005年的686.24万元和60.4万元逐步提高到2008年的855.05万元和710.4万元,2009年分别达到1093.8万元、461.1万元。
4、反季蔬菜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以绿汁江、马龙河沿岸为主,充分利用低热河谷地区的热量资源,引品种、抓示范,加大“两江一河”低热河谷和鄂嘉新厂、法裱白竹山、妥甸等高山反季蔬菜种植,发展“短、平、快”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由2005年的36524亩发展到2008年的38782亩。2009年全县共组织反季蔬菜种植32037亩。产值由2005年的3844.37万元提高到2008年的4437万元。
5、葡萄酒城建设前期工作持续有效开展。按照州、县人民政府建设“中国西南国际葡萄酒城”的安排部署,我局作了认真研究,计划以妥甸、大庄和法裱为主,以元双公路和妥鸡公路沿线为中心,规划种植葡萄6.07万亩,建设中国西南国际葡萄酒城,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经济带。目前,我局成立了专门机构,完成了规划等基础工作,加强与州葡萄办的密切联系,搞好项目跟踪,力争项目早日得到批准实施。目前,全州葡萄基地建设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州已落实种苗基地1800亩,母苗共38个品种。我州目前已取得葡萄繁种资质,正积极与外商洽谈种苗繁殖、酒庄建设等具体工作。
6、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开始起步。县农业局立足于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在招商引资方面充分考虑发展绿色特色农业经济项目,引进一家有实力的蔬菜生产企业落户双柏,在我县发展优质特色蔬菜种植。通过认真组织项目考察,积极主动与昆明好宝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接洽商谈,目前发展项目已谈妥,该公司打算在我县发展有机蔬菜种植。今年8月份,该公司在我县注册成立了“昆明好宝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双柏分公司”,营业执照、法人登记证等已办妥。经认真考察,目前公司已在大庄镇杞木塘村委会采取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流转的方式,向当地农户租赁土地20.56亩。蔬菜种植所需的种苗公司已在昆明好宝箐繁育准备妥当,10月份即可在我县进行种植。该公司的引进和发展,将使我县蔬菜种植有组织、提档次、上规模,并实现与外部市场的有效衔接,对我县发展绿色特色农业将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7、优质(特优)稻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近年来,围绕市场对稻米市场优质化和多样化需求的实际,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的程序,抓好优质稻示范,搞好优质稻品种布局;把加快优质稻品种(组合)的推广工作作为调整和优化稻米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重点,调整和优化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稻,在稳定种植业基本格局的前提下,稳步调减和淘汰了不适销对路的劣质品种。到2008年我县优质稻种植面积从2005年的16810亩发展到18196亩,2009年发展到了25300亩;在保障全县生产生活对稻米的需求的同时,实现了稻谷生产优质化和多样化供求。
二、问题与难点
我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来看,农业产业化还处在初始发展阶段,还存在着发展规模较小、速度太慢、水平不高等问题。
(一)对绿色农产品的认识不到位。由于绿色农产品还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我们很多人对绿色农产品的认识,尤其是对开发绿色农产品的认识往往不全面,仅仅把绿色农产品作为促销的手段,当成欠发达山区致富的“拳头产品”,缺乏绿色农产品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和长远意义的认识。由此造成对农产品的质量意识薄弱。
(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我县财政对农业投入有限,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不足,再加上农民收入水平低,特色农业发展缓慢,形不成规模,社会融资渠道不够畅通,导致水利、信息、科技、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发展的基础不牢,生产条件不完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靠天吃饭”的现象难以改变。
(三)基地标准化程度低,规模效益不佳
一是布局零星、分散、规模小。从我县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蚕桑、茶叶和近年发展起来的反季蔬菜产业来看,蚕桑基地面积11055亩,分布在5个乡镇、40多个村委会,平均每个乡镇只有2200多亩,每个村只有276亩;茶叶面积19786亩,分布于4个乡镇、20多个村委会,平均每个乡镇只有4940多亩,每个村只有989亩;新发展的反季蔬菜38782亩也分布于全县8个乡镇的两江一河等低热河谷地区。部分乡镇产业混杂,主导产业不突出。千亩村、万亩乡基地甚少,很难形成“一乡一品、数乡一业”的区域种养规模。二是基础设施不配套。基地缺乏必要的水利、交通、用电等基础条件,即便有的也难于发挥作用。产业基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靠天收”的现象十分突出。三是种植技术水平不高。已建成的基地,农户重产出,轻投入,疏于管护。从效益来看,2008年蚕桑、茶叶、早青豆类、反季蔬菜四个产业产值分别为73万元、896万元、1565.45万元、4437万元,其总产值仅为6971.45万元,只占全县农业总产值32999万元的21.1%,占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0261万元的8.69%,农民人均产值仅为493.4元。产业布局分散,基地标准化程度不高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今后五年的工作重点
中共双柏县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了培强现代林业、绿色食品、矿电开发、优质烤烟四大产业的发展之路和努力实现“绿色经济大县”和“民族文化名县”目标,加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的新双柏。全面发展小区域经济,努力构建和谐双柏的发展思路,“十一五”期间,要突出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依靠市场的手段和措施,推进优质农产品工程,为加快优质烤烟、木本油料、茶叶、蚕桑、反季蔬菜、葡萄等产业基地建设。建设绿色特色农业经济,要按照县委“扎扎实实打基础,培育龙头建产业,注重特色调结构,改革开放增活力,全面发展促和谐”的思路,全面落实县委、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
(一)巩固和提升茶叶、蚕桑等传统产业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州的扶持,积极推进产业综合利用开发。围绕龙头企业原料生产需要,按照稳定面积,优化布局,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的要求,加快改造低产茶园、蚕桑园,抓好茶叶、蚕桑良种引进及扩繁基地建设,加快茶叶、蚕桑良种推广,争取实施茶叶、桑水配套建设,扩大高优茶叶、蚕桑园地建设,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围绕白竹山15000亩优质生态茶园建设和5000亩无公害高产示范样板建设为目标,组织实施好优势农产品项目(云抗10号等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年繁苗20万株。到2014年计划茶叶面积达29500亩,投产面积达24700亩,实现产值分别达1913.8万元;2009年冬至2014年春计划抓好现有桑园的管理工作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实现栽桑养蚕相结合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实施好优势农产品项目(优质桑园建设),每年新植桑园5000亩,到2014年末全县达到蚕桑面积达38600亩, 投产面积达34800亩,产值达1494.3万元。
(二)优质稻开发
到2014年,全县计划建成优质稻基地25500亩,预计产量万8925吨,实现产值1606.5万元。
(三)早青豆类种植基地建设
2010年至2014年,计划每年种植早青蚕豆14210亩,早青豌豆3870亩,产量分别达602.9万公斤、116.9万公斤,产值1549.4万元、290.0万元;
(四)反季蔬菜种植
2010年至2014年, 计划每年种植蔬菜面积31469亩,实现产量2565.0万公斤,产值4319.0万元。
(五)争取尽快开工建设葡萄产业
计划建设60700亩葡萄种植基地,二个葡萄酒庄和一个葡萄酒厂。争取在2010年动工兴建。
(六)全面发展小区域经济
小区域经济的开发,是县域经济的补充,目前由于全县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集群辐射能力低,要加快产业集群辐射不到的地区的发展,推进县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就必须加大小区域经济的开发力度,把小区域经济作为产业集群的有效补充。在巩固和提升传统支柱产业的基础上,立足资源,适应市场需求,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开发小区域经济。重点布局油菜、白芸豆、小宗粮豆(小宗经济)产业等经济作物。
1、油菜产业:到2014年,全县建成油菜基地20010亩,实现产量225.8万公斤,产值801.7万元;
2、白芸豆生产基地: 2010年至2014年,计划每年种植白芸豆生产基地8000亩,实现产值249.6万元。
3、小宗粮豆(芸豆、小鸡豆、小饭豆)和小宗经济(花生、黑葵花、芝麻、苏子)产业:2010年至2014年,计划每年种植芸豆、小鸡豆、小饭豆、花生、黑葵花、芝麻、苏子等小宗粮豆(小宗经济)作物20000亩,实现产值800万元。
四、对策与建议
为全面贯彻中共双柏县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的建设“绿色经济大县”目标,高标准加快建设“绿色双柏”,高效益突出发展绿色产业,高效率积极培育绿色农产品市场,是双柏县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加快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体系,大力开发绿色农产品,拉长绿色逐产品产业链,以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是全县发展绿色农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个主攻方向,建议继续深入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深入宣传农产品安全工作,提高全民绿色意识。由于农产品的安全涉及到多个部门,我们必须加强“从基地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管理,才能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在全县广泛开展“绿色双柏”的系列宣传,每年进行一次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月活动。重点抓技术培训工作对农技队伍采用请专家来讲课与走出去考察相结合、引进先进适用技术与自我探索完善相结合的办法,改变农技干部的知识结构,适应绿色农业的发展要求;对种植农户进行集中培训生产操作规程;在重点基地树立禁用农药、化肥田头警示牌,改变农户不合理的、传统种植方式,确保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安全。努力推动“绿色产业”这一朝阳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大支持力度,建立上档次的绿色农产品基地。依据有良好生态环境、有技术规程、有质量标准、有营销载体的“四有”要求,建立上档次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在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中,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发挥优势。要按照绿色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选择生产基地,实施科学管理,规范生产技术。还要加快种子种苗工程建设,积极引进一批高抗、优质、专用的农产品品种,为发展绿色农产品提供良种保障。同时要努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快先进无公害生产设施装备建设,以提高抗灾抗逆能力。
(三)建立健全绿色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对获得国家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产品要随时监控,适时抽查,严把质量关,一旦发现不符合标准的及时予以查处,以维护企业和产品的信誉。根据农业国际化、农产品优质化的新要求,结合双柏县实际,在坚持与绿色农产品认定制度相一致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双柏县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网络,加强农产品生产源头监管,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建议政府尽快试行建立市场准入制。
(四)实施“强龙”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建好一个“龙头”企业就能带动起一种或几种农副产品的综合开发,扶持一方致富。要充分利用省州的相关扶持政策,加快“强龙建设工程”的实施。一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多种形式吸引省内外发达地区企业主来双柏县投资农业,兴办农业龙头企业;二要在财政资金安排上,继续对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扶持,下决心把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扶大、扶强,增强带动能力和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商品转换率及附加值,以有效提升双柏县绿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搞活绿色农产品流通。要使绿色农产品真正进入市场,就要继续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尽快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运用现代营销理念,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农产品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购销大户加强与大中城市农产品市场等的联络与协作,构筑营销网络。通过产销直挂、连销经营,设立配送中心、专卖店等形式,充分发挥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优势,扩大市场空间,提高市场占有率;对现有的农产品专业市场,要改善设施,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开辟绿色农产品交易区,建立“放心摊位”;超市要设臵专卖柜台,创建绿色市场,引导绿色消费。
(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议政府继续安排资金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对绿色产业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加快“绿办”建设的步伐。同时继续对基地建设、科研农技推广、申报绿色品牌、开拓绿色市场给予扶持。
借鉴扶持烟草发展的相关政策,财政再适当投入,引导企业扶持产业基地建设方式,多渠道、多层次争取资金,在产业建设、种苗等生产物资投入上给予适当的无偿扶持;积极争取上级无息或贴息贷款投入,分配到产业,细化到项目,采取政府出资,资产量化,国有农用土地,企业和个人参股三种方式筹集资金,创建贷款担保体系;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实行有偿使用,产业产生效益后归还。制定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对集中连片规模开发者,给予更优惠的政策扶持,对产业开发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采取奖励措施,给予相应奖励。加强基础建设项目配套扶持。在主导产业开发及小区域特色产业建设地区,统筹配套土地利用和水利、交通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发展后劲的同时,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
(七)切实加强领导。充分认识培养产业及农业小区域经济开发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各级要把此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量化目标任务,建立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因地制宜,切实把培育产业及小区域经济开发落到实处,确保目标任务按期完成。
(八)强化服务意识。坚持各级领导和部门挂钩具体产业的制度,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切实搞好帮扶工作。对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小区域经济开发从项目筛选、土地流转,群众思想宣传动员、矛盾纠纷调处到技术指导、手续办理、市场拓展等各个环节给予大力支持配合,实行全程追踪服务,扶优扶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及小区域经济。
(九)抓好技术体系建设,搞好农民技术培训。一是抽调技术骨干分片包干指导优质特色产业发展及农业小区域经济开发,要借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的有利时机,结合区域经济开发内容,有针对性地大力搞好科技培训,力争在一年内培训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之成为产业开发及农业小区域经济开展的主力军;二是建立技术承包机制,鼓励科技人员与农户签定科技承包合同;三是广开渠道,招贤纳士。采取派出去,引进来的办法,有条件,有必要还可以聘请有专业特长的人员指导区域开发和生产。
(十)注重综合整治,推动农业环境生态优化。加强农业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推动农业产业循环式发展,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使生态建设成为全县人民共同参与的自觉行为;继续实施“沃土工程”,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加强地力普查和地力增肥,调整和优化用肥结构,鼓励和引导增施有机肥,降低化肥使用量,努力提高耕地地力和土壤环境质量;加大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查禁力度,加强植保新技术和替代农药的开发推广;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实施综合防治工程;提倡使用可降解地膜,提高农用薄膜回收利用率。
(十一)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立产业化与标准化互促互动机制,强化检测体系建设,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
双柏县农业局 二00九年十月十五日
第三篇:大学生绿色农业调研策划书
大学生绿色农业调研策划书
一、调研背景:
农业的出路是引进科技,生产健康安全食品。xx县xx镇xx村在香港社区伙伴资助下发展有机种植,并且成立了一个有机种植协会。该村采用“社区支持农业”的模式,邀请城市消费者到村中参观有机生产全过程,体验乡村生活、品尝有机产品,以此建立城乡民众之间的互信,满足城市消费者食用健康食品及体验民间风俗的需求。先后引来甘肃、宁夏、内蒙古、xx等省参观团和凤山、凌云、南丹有机种植项目参观团。
二、调研出发点:通过了解并宣传促进健康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内容特色:
特色1:参与式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在农村的发展状况。
特色2:农村农业协会式合作社经营状况探究。
特色3:了解当地采用的社区支持农业的发展模式。
特色4:了解村民自制有机肥、稻田养鸭等创新项目状况。
四、调研方式:
1、入户调查
2、田间地头调查
3、交流会
4、特别访谈
五、调研步骤:
1、与参与式技术推广项目组丁华明在xx镇进行座谈了解项目发展规划。
2、与xx村有机农业种植协会会员在xx村委进行座谈,了解参与式玉米育种、参与式有机农业推广的主要经验与做法以及协会的运转情况。
3、在项目技术员丁华明及有机种植协会成员带领下实地考察xx村有机种植试验田。
4、入户对普通村民问卷调查,了解村民对有机农业的认识。
5、调查市场无公害、健康食品的需求和价格,通过对比突出生产绿色健康食品的好处。并适当的推广,让当地群众积极参与发展有机农业。
7、通过几天调查,总结整理结果,与当地干部进行一次交流会,讨论普及有机农业的工作。
第四篇:发展绿色农业调研报告111
发展绿色农业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地处小兴安岭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有效积温2316.4度,无霜期119天,年平均降水量515.7毫米。
区域内农林、矿泉和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也比较独特。耕地面积116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之
一、国家优质专用小麦原良种繁育基地、全省大豆振兴计划示范市和柞蚕生产基地。
二、发展现状与成效 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政府再次把建设农村、发展农业作为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全面奔向小康社会的大事来抓。与此同时,农产品的安全质量也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在这一大背景下,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从抓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入手,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目标,着力培育绿色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抓宣传认识,绿色农业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注重利用各种宣传教育阵地和载体,广泛深入地宣传绿色农业知识,教育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农村干部群众、涉农企业和组织,深刻、全面、准确地认识我市发展绿色农业的重大意义,营造出了解绿色农业、理解支持绿色农业发展的浓厚舆论氛围,形成全民踊跃参与、积极献策出力、共同推进绿色农业发展的合力。由政府牵头,农业部门采取组织绿色经济发展报告会,绿色生产研讨会,举办绿色农产品知识及农产品无公害技术培训班等措施,对广大农民进行深入地宣传教育,提高发展绿 1
色农业的思想认识。
(二)抓产业布局,绿色农业发展框架基本构建。坚持“全面规划、总体布局、分步实施、重点推进”的工作思路,加强产业基地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绿色大豆以平原乡镇为主,优质矿泉大米以等乡镇为主,无公害蔬菜以等乡镇为主,反季蔬菜以等乡镇为主的骨干特色产业发展格局。特色农产品区域化、优质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市特色优势农产品面积达10万亩。
(三)抓基地建设,特色产业雏形基本显现。近年来,我市已初步发展形成以为主的稻米加工生产基地,绿色特色农业产业正处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关键发展期,规模效益初步显现。从1985年开始,我市引进水稻大棚育秧新技术,引试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突破高寒水稻禁区获得成功。在此期间,通过对石龙河、双泉河矿泉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试种矿泉水稻。1994年秋,进行了第一次送样化验,农科院谷物分析加工技术中心化验,结果表明矿泉稻(米)的各项指标均优于普通稻(米),试种获得成功。后经防疫站化验分析,矿泉大米富含钙、锗、锌、硒等十几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并且是绿色食品,填补了国内外稻米市场食疗保健的空白。该产品1994年荣获国际农产品储运加工技术设备及产品交流展览会金奖,1995年第二届中国科技精品博览会金奖,第三届中国乡镇企业出口产品展览会优秀产品奖,1999年黑龙江省乡镇企业20年成果优秀产品奖。从2000年以来,我市水稻生产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各种新技术不断应用。目前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以上,水稻产量逐步提高,2011年高产创建项目核心区内单产达到创我市最高记录的1380斤,全市平均单产
在900斤以上。种植品种先后引进第三积温带下限品种垦94-227、哈98-86、80000亩。
在龙头企业和营销经纪人的带动下,2012年全市产业化基地农户达8000多户,已建成优质矿泉稻米生产基地80000亩,优质蔬菜基地20000亩,绿色大豆生产基地500000亩,地标小麦生产基地100000亩。
(四)抓组织化经营,发展模式初步形成。我市立足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公司+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为主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带动了5000多农户增收。
二、推进措施
(一)强化“两项安全”。一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开展农药残留检查,保障农业投入产品安全。加大农业标准化推进力度,强化技术培训和推广,推行农产品标识制度和质量可追溯制度。每年都专门开展“春季农资打假护农专项治理行动”,有效地清理整顿净化了我市农资市场。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目前矿泉、特绿色农产品地理标识认证工作正在申请办理中。二是强化农业生态安全。着力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规模,常年面积在70万亩以上。推进农业生产节肥、节药,有效控制农业污染源头。大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加强了新产品的引进和应用。
(二)完善“二大体系”。一是完善政策投入体系。正确把握国家扶持农业发展政策,抓好项目储备和申报,想方设法争取
上级有关部门支持。先后争取到位标准粮田、保护性耕作、粮食高产创建、农业科技入户等项目,增加了绿色农业发展活力,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的投入机制。二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建立了一支机构完善、人员精干、机制灵活、运行协调、行为规范、形式多样、效能突出的农技推广队伍。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建立完善农技部门进村入社、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使农业科技成果真正为农民所用,落地转化。
三、制约緑色农业发展因素
一是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绿色农业重要性和紧迫感责任感的认识明显不足,对绿色农业发展知识技术理解的不深入全面,食品安全质量意识、生态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标准化意识不强。部分农民群众对发展绿色农业认识不足,对发展无公害农业认识不清、目标不明,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业的思想认识基础薄弱。特别是有些农户和企业,对什么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其标准怎样等等,知之不明。
二是从业人员科技文化程度低,农业技术人才匮乏,加上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管理难度较大,管理滞后。农业标准规范不齐、技术指标落后,执行应用推广比较难。生产部门重农产品数量和品质,综合管理部门重加工品(食品)监管,农产品及初级加工品是执法管理的薄弱环节。
三是农业生产环境不断恶化,水质、土壤等存在不同程度污染。特别是大量的不科学的施用农药、化肥给土壤带来板结,给
作物带来药害,严重影响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土地抗风险能力大大降低。
四是经费不足。检测设备、监测经费、执法经费不足,给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
五是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绿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牵动力弱,绿色品牌优势及产业化链条没有形成,农产品升值空间有限。
六是农田水利设施和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资金投入不足,有些排灌设施不符合当地实际,不能有效利用。农业还做不到涝能排、旱能灌,除矿泉水稻以外还是靠天吃饭。
七是目前农村大豆秸秆主要用于冬季取暖,玉米、小麦、水稻秸秆粉碎或焚烧还田。农村猪、牛、鸡粪便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农肥得不到利用还造成村屯污染。垃圾也不能实现无害化处理。
八是近几年农村经营管理模式在不断改革深化,相继成立许多农业各类专业合作社,各类专业合作社还未能在绿色农业整地、种植、管理、收获、加工、销售各环节有效发挥作用。
以上问题严重制约了绿色农业的发展,必须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四、发展绿色农业的措施建议
一是狠抓基地建设,推进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用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和现代企业运营模式来谋划发展绿色农业,走绿色农业“龙头”牵动,名牌带动、基地推动、产业联动、利益趋动的产业化经营、集群式发展之路。加快绿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扩规模、上水平、增实力。择优扶强现有龙头企业,整合壮大现有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引进培育新上龙头企
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包括市场风险、自然风险、技术风险承担机制,产权联结机制,购销价格机制,成本分担和转化机制,实现企业和农户风险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为基地建立并不断发展提供动力、奠定基础。
二是提高效率,增强认证服务水平。以品牌优、规模大的龙头企业为主要对象,以持续发展的名优主导绿色农产品为重点,加快发展步伐;举办以拟申报绿色食品的企业和绿色食品工作管理人员为对象的绿色食品知识培训,改善和提高服务能力,提高申报认证工作效率。
三是注重实效,规范产品标志管理。继续开展绿色食品企业年检制度,做到年检与抽检、年检与续展相结合,企业年检率要达到100%;规范绿色食品用标管理,重点纠正各种违规用标现象,配合做好省级规范用标情况监测试点工作。
四是培育市场,提升绿色食品品牌价值。积极组织绿色食品企业闯市场,扩大绿色食品出口贸易;利用公共信息网络,搭建绿色食品公共贸易信息发布平台,为绿色食品企业开展服务。只有通过市场提升绿色食品价值,让农民认识到价值提升带来的利益,才能主动的生产绿色食品,发展绿色农业。
五是创新机制,优化绿色农业发展环境。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绿色食品工作的指导,积极争取政策、资金的支持,完善绿色食品的扶持政策。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形式,加大绿色农业、绿色产品宣传推广力度,使每个生产者和每个消费者都能认识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性,提升全民的思想意识。举办绿
色农业生产知识讲座,提高广大农民对绿色农业和绿色食品的认识。加强绿色食品管理和服务体系队伍建设,建立检查员和监管员制度,将绿色食品工作纳入生态市建设、新农村建设、农业部门目标责任制的重点考核内容。
六是加大投入,有效利用水、肥资源。加大向上资金争取工作,建设引水灌渠,将河天然水引入旱作农业区,改旱田为水田,扩大矿泉稻种植面积;要以“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为原则,组建农村积肥合作社或专业大户,将农村畜禽粪便变废为宝,发展有机绿色农肥同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推广沼气工程建设,实现废弃物无害化、生态化,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以达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目的。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推广应用无公害的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搞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科学施用农药、化肥、除草剂。要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农药管理的执法力度,保障环境质量。
七是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净化农业生产环境。农业执法部门要加强执法队伍的自身建设,配备必要的检测检验、通讯、交通设备和设施,强化化肥、农药、农膜和农业生物制剂的生产、经营管理,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的不法分子。
第五篇:绿色农业
蔬菜大棚带来阿克陶镇农民的“春天”
近年来,绿色无污染的蔬菜、反季的新鲜蔬菜、时令蔬菜已经成为阿克陶镇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2月28日,阳光和煦,气温开始回升,空气中已经有了春天的气息。阿克陶镇亚克恰克村农民阿里木一大早就来到自己的蔬菜大棚内,检查大棚内的钢架结构、塑料薄膜、浇菜的蓬淋头等设施是否完好。阿里木说自己今年已经从县园艺场引进无公害番茄苗2000株,辣子1000株,等再过两天气温持续回升后,就将这些菜苗移植到自家大棚内。
对于销路,阿里木表示自己一点也不担心,他常到村里的技术员那里请教种植方面的问题,还时常和技术员、村里的种植能手一起现场讨论实际问题,他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这些“小家伙”,所以种出来的菜就是跟以前不一样了,而且现在快到蔬菜上市时,村里的干部就会来帮忙联系销路或是老顾客就自己找上门来。
在阿克陶镇像阿里木这样从种植蔬菜开始走向致富路的农民还有很多。目前阿克陶镇已经有500多座温室暖房投入使用,预计今年年底还会增加投入建立更多的暖房。这项工程将会让更多的农民走向“春天”,迎来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