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枫树徐家村发展绿色农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绿色农业的调研报告背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接轨和迎接国际挑战的一大重要举措。发展新型农业特别是绿色农业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同时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已不再是单纯的讲究温饱问题,更多的是注重健康问题,因此,发展绿色农业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发展绿色农业也是我们学习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实践,是我国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重要一步!
调查目标:此次我们下乡调研的地点是上饶市黄金埠镇枫树徐家村,是应当地在外工作的有为青年徐文才的邀请,通过我们对徐家村的调研活动来宣传其返乡工程——“新‘桃园’建设计划”该计划是一项当地返乡农民工、在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发展绿色农业,合力建设秀美家乡的计划。通过我们对徐家村的调研,我发现,徐家村在发展绿色农业方面存在着别的地方没有的天然优越条件,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阻碍发展绿色农业的问题。实事求是的把徐家村的现状反映出来是我们此次调研的最终目的。同时,更是希望能为我国的新乡村建设总结出一点经验。
调查时间:2012年7月3日——2012年7月11日
调查对象:徐家村村民
调查方式:走访
关键词:徐家村;返乡工程——新“桃园”计划;绿色农业
一、徐家村的现状
1、徐家村的基本情况:徐家村隶属于江西省上饶市黄金埠镇,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位于武雷乡革命老区。全村分为两个小组,分布散乱,含有140多户人家,共580多口人,其中0-18岁的有300人左右,18-60岁的有200人左右,60岁以上的老人有70多人。该村的青壮年多在外务工,村里几乎只剩老人和小孩,且村中小孩大多在读小孩,高中及以上的很少。徐家村地处偏僻,四面环山,风光秀丽空气宜人,只有一条很窄的水泥路通往村里。该村拥有田地共330多亩,多为水田,旱地很少,水稻平均亩产在700-900斤。水资源匮乏,仅靠几个小水库提供灌溉。该村村民年平均收入在3000-4000元。
2、徐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住房建设方面,徐家村村民通过几十年的打拼和积攒,绝大部分家庭都盖起了2-3层的新房子,但是仍存在一部分人家特别是老人住在老旧的房子里;在电力建设方面,该村电力设施较完备,电力充足,不会再像以前经常出现缺电,断电现象了;在通信建设方面,该村覆盖了电话,村民也用上了手机,在村中间的小山坡上,还建有移动通讯的信号塔,确保了手机通讯的畅通,唯一不足的就是网络方面了,该村只有几户人家通了互联网;在道 1
路建设方面,该村只有一条很窄的水泥路主干道与外面来往,而且路宽据我粗量在3.5米的样子,厚度在1.5厘米左右,通不了重型卡车等,对整个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外,这条主干道因为缺钱还有300多米没修。在村内,没看见过一条水泥路,只有黄泥路,下雨时就变成泥巴路了,严重影响村民的出行。其中村里有一段大概40米左右的路,是村民经常走的路,实在是太糟糕了,上面凹凸不平,崎岖多变,年轻人在上面走时都要十分小心,一不小心就会把脚崴了,更何况村里的老人们了,这些情况也影响了村里人们交流的不方便;在交通工具建设方面,少数家庭拥有摩托车,大部分人赶集要么走路,要么坐公交车,但是坐公交车也不是很方便,因为每天只有来回各一趟。
3、徐家村的文化建设:该村的文化、教育风气浓厚,每家每户都要求自己的小孩至少上完高中,而且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入都非常的卖力,为了让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努力赚钱、攒钱,平时生活省吃俭用,供孩子去镇里或县里的教学条件相对较好的去学习,用一个小孩的父母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拼命赚钱为了谁啊?还不是为了他们”,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教育设施建设方面,目前该村拥有一所公办小学,一所幼儿园。虽然村里读小学的小孩很多,但是条件稍微好一点的都不在那里读,家长宁愿选择镇里的私立小学,原因是私立小学的教学条件更好,老师更负责任,更关心小孩。此外,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该村根据信仰的宗教不同,可以分为佛教和基督教,且数量几乎平分。村内建有一个基督教堂,每周六都会举行做礼拜的活动,在做礼拜的过程中还有文艺表演这一环节,像打腰鼓表演,扇子舞表演,还有舞蹈等等以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4、徐家村的经济建设:徐家村的经济是很落后的,还处于一种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状态,该村的主要产业是种植水稻,收入较单一,主要来源于卖米,此外还通过做一些小工补贴家用。该村养殖业单薄,整个村只有一户搞养猪的,而且规模小,只有200头种猪,且据我从养猪户那里了解,养猪收入不稳定,时常有亏本的风险。
二、在徐家村发展绿色农业
1、徐家村发展绿色农业面临的问题:
a、资源问题:徐家村共有田地330亩左右,其中大部分为水田,但不超过300亩,而且土地分布不均匀,地势更是高低起伏跨度大,要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种植有很大困难,退一步,集中管理也困难重重。再者,水资源缺乏,灌溉也存在很大问题,缺水,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从而影响长久效益。因此,资源问题无论对徐家村自身还是投资者来说,都是一个瓶颈。
b、道路问题:通往徐家村的唯一一条水泥路主干道太窄太薄,稍大一点的货车卡车都不能通行,而且村内的道路更是狭小和恶劣,对运输来说是很大的考验,这其间可能还会导致一系列不和谐的事发生。村长跟我们说:“道路修好了,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
c、资金问题:在我们调研过程中,我们走访到一些因事暂时回家的农民工,跟他们聊天时,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有回家创业的想法,其中还不乏妇女,问其原因,都说在外赚不到钱又很辛苦,在家做事的话还可以减轻老人的负担和照顾自己的小孩。但是创业要一笔数目不小的资金,他们自身又没有那么多钱。当提到贷款时,他们的眼神中流露的只是无奈“我们也去过贷款,但银行不会带给我们”这是从一位有创业想法的村民口里说出来的。
d、技术问题:技术问题是全国许多有创业想法的农民朋友的大问题,同时也是徐家村村民的大问题。在走访中我们听到村民说他们没技术,不懂技术,想搞一些生态种植和生态养殖都很苦难,而且也没什么人来指导他们,村里也没有搞过农业技术方面的培训和讲座,技术问题也是一大阻碍徐家村发展绿色农业的瓶颈。
e、缺领头人:据村民向我们反映,许多人想搞大棚蔬菜等,但只是想想,别人不去做,他们也不去做。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也是见惯不怪了,领头人很重要,一个好的领头人就足以带动整个村的人发家致富。
f、绿色农业观念: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村民对作物的施肥量是很大的,远远超过绿色农业的肥料上限。当我们问及绿色农业方面的问题时,村民的眼神显得很茫然,对此一概不知。当我们向他们解释什么是绿色农业,他们也还是不懂。当然,对此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全中国听过,明白绿色农业的农民又有多少呢?绿色农业淡薄是一种普遍现象,可见在我国发展绿色农业,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发展绿色农业,观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这种观念谈何去发展绿色农业?意识始终是支配人的实践活动的。
2、徐家村发展绿色农业的亮点:
a、村民环保意识强: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村民对村里乱倒垃圾的现象是比较反感的,认为垃圾应该集中处理,像建垃圾池等,但村里一个垃圾池都没有,村民倒垃圾就比较散乱了,有的往河里倒,有的往树林里倒,有的甚至还倒在离自己门口不远的地方,总之严重影响了村容整洁。据我们调查统计,57.7%认为环保工作是每一个村民的事。23.5%担心后代生活环境会变差,并想为环保做出自己的贡献,关于村庄垃圾处理:0%非常满意,7.7%比较满意,7.7%感觉一般,34.6%不太满意,26.9%很不满意。可见徐家村的村民的环保意识是非常强的,这是十分可喜的,有了环保意识,为向村民宣传和传播绿色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b、村里有典范:之前我们提到过村里有一户搞养猪的,他叫徐加林。他在离村里相对较远的地方办了一个养猪场,虽然规模较小,但是这里面体现着科技,展示着绿色农业的理念,尤其是对当地村民起着一个很好的宣传典范作用。该养猪场建有一个沼气池,对猪排泄的废物进行发酵然后再利用,但该沼气池承受能力有限,对猪排泄物的处理呈现过饱和的现象,此外,在猪场前面不远处还有一口水塘,通过鱼类和其他的一些生物来消化猪的排泄物的,但能力也有限,最后导致水塘过肥,鱼类因缺氧而死亡。徐加
林叔叔的猪场运行模式就是绿色农业的样本,但由于设备原因还是对环境造成了一定伤害,但至少这是体现绿色农业的,是村里的火苗,我相信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
三、我对在徐家村发展绿色农业的一些看法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始预示着好的结果。徐家村的村民都想建设自己的家乡,也有在家创业的好想法,但是面临着很多困难,也正由于这些困难才体现着创业的难,建设家乡的难,也诉说着美好家园的来之不易。针对资源问题,谁也无能为力,这是先天的;道路问题,我认为单靠村民自己解决很苦难,因为修路需要一笔很大的钱,显然完全靠村民从他们微薄的收入中拿钱出来修路,那是不现实的,我认为得靠政府扶植,要努力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资金问题,现在对于创业,特别是绿色农业这块国家的政策那是相当的优惠,对于种植油茶等都会有补助,我觉得可以先了解清楚一下国家政策,不要盲目下手,对于贷款,私人不好贷,可以与村里其他有创业想法的人联名贷款,或通过村委,这样的可能性就大多了,当然村委应该不断把这种情况向上级反映,争取上级政府的支持;对于技术问题,这个我认为不是问题,村委可以邀请农业科技干部或农业技术专家对村民进行培训,当然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自身要主动去了解与农业技术方面相关的资料,此次下乡,我们也带了很多农业方面的资料并发给了村民;领头人问题,我想这个已经解决了,徐文才大哥就是一个,村里也还有好多,他有一个策划了很久的“返乡工程——新‘桃园’建设计划”就是建设家乡,发展绿色农业的;绿色农业观念问题,我认为村委应该起到带头宣传作用,在村里要加大绿色农业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村里的宣传栏等平台进行大力宣传。
我想:徐家村发展绿色农业的面临的问题很多是可以通过村里的村民、村干部大家一起合力解决,人为改变的。因此,村民要努力做到在思想上,行动上大家的一致统一,村干部更是要起凝心剂的作用,使大家牢牢团结在一起,这样村里的道路问题才能解决,美好新乡村的建设才能取得成功!同时我们得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村的实际情况,看到发展绿色农业的长期性,艰巨性。我认为徐家村开展绿色农业是有很大可能的,取得新乡村建设的成功也是必然的,只要大家真正做到内心思想的统一,并且做到意志的不动摇!最后就用我们送给徐家村的一幅对联作结吧“同德同心合建锦秀家乡,齐心齐力共创美好未来。”
后记:这是我第一次下乡,第一次写调研报告。通过此次下乡让我明白了许多,感悟了许多,更让我明白未来美好中国的建设面临着多大的困难,同时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未来祖国的重要建设力量,我们的肩上扛着多重的使命。下乡过程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期间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我们没有抱怨,我们为能为当地的家乡建设出了一点绵薄之力而高兴!在这里我代表全部下乡队员预祝徐家村的新乡村建设以及绿色农业的发展取得骄人成绩。
第二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案例分析——枫树徐家村调研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案例分析
——枫树徐家村调研报告(文:江西农业大学,刘后杰)
调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通过对上饶市余干县黄金埠镇丰收徐家村的调研,我发现该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实事求是的把枫树徐家村的现有状况反映出来是这次调研的最终目的。同时也希望能从中总结出一些有价值的意见,为更好的建设新农村服务。
调查地点: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黄金埠镇枫树徐家村
调查时间:2012年7月3日——7月11日
调查对象:枫树村村民和村干部
调查方式:入户调研,问卷调查,查阅资料
关键词:枫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老年协会
背景: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统筹城乡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指出了一个基本方向,就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这也是自03年以来中国出台了连续九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背景下,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并响应国家号召: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学生们在行动。我们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组织的一支“农民之子”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江西省赴上饶市余干县黄金埠镇枫树徐家村,开展了为期九天的调研活动,并准备通过我们这次的调研反映当地的一些真实现状并希望能够为村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九天的切身体验使我们对徐家村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我们这次活动以支教、调研同时进行分组行动的方式,每次安排十二人分成四组走访村民进行入户调研。九天里我们共走访了村民56户,并对村支书、村长、村会计、生产队小组长、个体户、文艺老人、五保户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15户村民进行了详细调查。我们的调查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本村地理人文、国家涉农政策落实情况、村民经济和生活状况、医疗与保险现状、其他及现有困难等。以此了解新农村建设在广大农村所带来的改变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的调研结果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依次介绍。
枫树徐家村的基本情况
枫树村又名丰收村。原为五雷乡革命老区,属上铙地区,隶属于余干县黄金埠镇,毗邻206国道,距江西省省会南昌只有两小时的车程。枫树村下辖三个小
自然村,分别是徐家村,朱家村,张家村。枫树徐家村辖2个小组,全村共有140户,总人口580人(其中六十岁以上老人有70多个,0~18岁有300多人,18~60岁有200多人(据村支书提供数据)),村干部5人,全村耕地面积330亩,其中水田300亩,旱地30亩。村中有一个18亩左右的水库和四个面积仅为几亩小型水库。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匮乏。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建设:
党中央实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中,村村通公路工程简称“村村通”,又称“五年前亿元工程”。明确了中国力争在五年内实现所有村庄通沥青路或水泥路,以打破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解决九亿农民出行难问题。该工程以国家和省出资为主,地方财政(市与县财政)配套部分资金,决不允许向农民强制摊派。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在2010年徐家村修建了一条通往外界的水泥路(18厘米左右厚度、4.5米宽,全部由政府出资),但是当时水泥路只修到了村口,村内的主干道从一组到二组修了600多米,还有340多米没有修。当时徐家村村委也曾召开全体村民会议商量大家集资修路的事,但是由于对集资的标准上村民们达不到同一。有些人提议按照田亩的多少出资;有些人提议按照人口的多少集资;有人提议家庭条件好的多出,家庭条件差一点的少出;也有人说每家负责修自己家门口的路,最后大家在集资修路的出资方式上没有达成统一,同时由于有些人家庭确实是比较困难,一时拿不出那些修路款,所以最终集资修路的事就搁置了下来。村委会多次想改善这种状况,但是由于建设水泥马路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再加上该村村民本来就不是很富裕。因此道路问题久久未能解决。在和村支书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他也为了村中修路的事多次找镇领导,也多次和镇里领导一起到到县里去,总共找了七八次,最终县政府有关领导口头答应下半年开工修建剩下的那截主干道,具体情况还有待落实。除此之外,村庄内连接各家各户的小路的修建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每逢下雨,道路就变的泥泞湿滑,给村民出行带来许多的不便,尤其村庄中常年在家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和小孩子。村民们都能够认识到修路的重要性,我们在调研时每当问及村中的道路时,所有的人都说应该修,并且也表示要是有人组织修路,他们均愿意出钱出力。有村民说:“修路是我们自己的事,是为我们自己好的,我们自己不来做还指望谁来做”,但是当前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缺少一个大家信得过的带头人,缺少这样的一个组织者,其次对于村民集资修路应当商量出一个大家都能够满意的出资标准
2、电力设施建设:
该村电力设施相对比较陈旧,输电线路老化,有些村民家中的输电线严重老化,电线铝芯直接裸露在外,这给村民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也给生产带来极大不便。再加上该村地处偏僻,离供电所有相当远一段距离,变压器也没有及时的更新换代,从而导致电压不稳定,而且有时会因下雨而造成长时间停电现象。
3、基础教育:
当地有潭湾小学和枫树小学,潭湾小学是私立学校,学校教学质量比较好,家长们也愿意把孩子送到潭湾小学,及时学费相比枫树小学贵一些。枫树小学由于是一所公立学校,老师没有太多的教学压力,竞争较少,在教学方面整体上不如潭湾,据村民讲枫树小学的校长常常更换,学校存在体罚学生的情况。村中还有一家育苗幼儿园,在黄金埠镇里有清华,诚信,蓝天三所中学。当地村民对孩
子的教育非常重视,无论孩子学习成绩怎么样,一般都会让孩子读到高中毕业,村中最近几年也培养出了十几个大学生。
4、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枫树徐家村像中国许多其他广大地区的村庄一样,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以传统的自给自足小农生产村庄,村中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靠一些年轻的壮劳力在外务工。村中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没有其他的经济作物,种植的品种比较单一。在实地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当地的农田基础设施极其落后。由于当地属于丘陵地带,土地面积狭小,高低不平,土壤耕作层较厚,难以实行机械化作业,从插秧到收割全得靠传统的手工作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由于当地没有公共的灌溉水渠,有些地方也只有一些小沟渠作为临时的水流通道,导致许多地方没有能够采取及时的灌溉措施,对水稻的产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同时我们还了解到由于没有灌溉渠道,一些村民只能是把上游一些农户家的田埂挖开,把他们家的水稻地作为过水通道,一些上游农户他们在田里施撒的化肥就随着水流流到下游的人家田里去了,这种现象在村子里比较普遍发生,也常常导致邻里之间为此吵架,从而造成了不必要的矛盾纠纷,直接导致邻里关系的不和睦。除此之外,在我们调研时还了解到当地村民种植水稻全靠祖辈流传下来的经验,简单点说就是只靠两样:化肥,农药。由于没有农技人员给他们开展测土配方,农民们也不知道地里缺什么营养元素,缺多少的量。缺乏农业技术指导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化肥的滥用,调研时我们看到有些新移栽的秧苗由于化肥施的太多,出现了大面积的烧苗,死苗现象。农民们对于农药的使用也是没有太多的认识,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了粮食的残留量严重超标,直接导致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高毒农药的使用不仅危害农民自身也对其他的城市消费者造成伤害。村民们向我们反映从来就没有得到过任何农业方面的技术指导,并且迫切希望当地政府能够组织相关农技人员给他们进行相关培训。当地有些农民有搞特色种植,养殖的想法(有的想尝试搞土豆的秸秆无土覆盖栽培,有村民想搞良种羊养殖等),但是由于缺乏相关技术支持,使他们迟迟不敢尝试。对此希望当地农业局能够采取一些措施,切实为辖区内的百姓做出一些实实在在的贡献。
精神文明建设方面
随着大量的青壮劳力进城务工,只留下一些老人、小孩在家,致使农村的乡村文化严重凋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经济也随之有了较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越来越冷漠,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广大农村是比较普遍的。然而,我们惊喜的看到枫树徐家村却可以算是一个特例。
徐家村属于传统的宗族式村庄,全村所有的人家都姓徐,据说是由同一个祖宗繁衍而来。村中修有族谱,村里人相对而言比较团结,每逢过年每家每户之间都会互相串门,互送礼物表达对新年的问候,同时也是加强宗族兄弟之间感情的直接有效的方式。在我们调研期间刚好赶上一家小孩满月,那家的主人就煮了好多的面送到各家各户,村民脸上洋溢着难以言表的喜悦,让我们强烈的感受到了浓浓的邻里情。
村中有一支由年轻人组成的舞龙队,每年过年时,他们都会组织舞龙表演同时还会到邻近的村子里去表演,他们用舞龙赚来的钱把村口的池塘清理整修了一下。村里还有一支主要由老年妇女组成的腰鼓队,其实这支腰鼓队是隶属于村里基督教会的,村中有三分之二的家庭信仰基督教,不到三分之一的家庭信仰佛教。
因此村里建有一幢两层楼的大教堂,每周日都会有到教堂里做祷告,每个周六晚上教堂里都会组织腰鼓队的文艺演出,主要是表演腰鼓,扇子舞,伞舞,花舞,,,;他们一边跳舞一边念唱赞美诗。这是只针对基督徒的演出,一般信佛的人家是不会来参与的。教堂里还有一个由孩子们组成的舞蹈小组,由小学的老师负责教他们一些舞蹈和歌曲,一般在教堂举办一些特殊的活动时演出,平时村子里也就不会有其他的文艺演出了。除了教堂之外,村里就没有属于村民的公共的活动场地,一般村民们晚上会到村口的马路边上聚在一起闲聊,这些人主要都是村中的老年人,有一天晚上我们就遇见有十几个老年人在村口的马路边,有三三两两在马路上来回溜达的,有四五个人聚在一起聊天的,有两个人在一起交谈的。虽然是夜晚,虽然没有路灯,虽然出行不便,但是老年人耐不住漫长夜晚的寂寞孤独,还是忍不住自发的聚集到村口谈天说地。有时真的为这些老人家担心,毕竟村里大部分的路都还是土路,路上还有许多石块高低不平的,万一晚上出行一不小心,,。
由于留在家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他们也非常的需要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生活。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就是要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他们为国家的建设付出了宝贵的青春,他们养育培养了一代代的青年,现在老了,干不动了,我们该怎么办?他们的儿女外出打工,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家中虽说有漂亮舒适的小楼,吃穿都不用发愁了,但是他们需要的更是儿女们的关怀,是老年生活的丰富与充实。
现在村里的老人们希望成立一个老年协会,一个属于他们老年人自己的活动场所,一个属于他们老年人自己的娱乐场所。在这里他们可以与那些一起走过几十年岁月的老朋友,老邻居讲讲过去的那些难忘岁月,讲讲自己那些出门在外的的儿女,偶尔也谈谈国家大事,讲讲娱乐八卦,在这里他们可以一起打打麻将,打打扑克,下下象棋,在九九重阳节的时候也可以由老年协会出面组织邀请外面的戏班来村里演戏或者是组织老年人到外面去旅游等。不仅如此,老年协会还可以帮老年人解决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一切的设想都是那么的美好,现实中却是困难重重。现在摆在村民们面前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缺少资金,建设这么一个戏台和老年协会的综合性文化大院需要的费用,大概是二十七万多,村民小组组长徐军书老人他今年61岁,当村民小组组长已经当了30多年了,调研中他和我们谈起了他的梦想。他说要是需要用地的话,他可以把自己家边上的宅基地拿出来,他一直以来就有这样的一个打算。当我们问起为什么他一直想建这么一个协会,他非常动情的说:“你不知道,年轻人都出去了,我们家家户户都只剩下老人家,有的是老夫妇两个都在还好,还有个说话的伴,有的没有老伴的更是孤苦无依啊,想找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到人家家里去玩嘛,又怕给别人添麻烦。而如果有个老年协会,大家都可以来协会,一起聊聊天,唱唱戏。再说,有这么一个文化大院(找戏台兼协会)不仅老人家可以来乐乐,小孩子也有个健康安全的玩乐场所。”多么简单的要求啊,只为大家能够有一个共同娱乐的场所,只为老人们能够安度晚年,只为孩子们能够有个安全的玩乐场所。在调研中我们也遇到几位暑假放假回家的中年人,当我们把村里要为老人见老年协会的事和他们详细讲了之后,他们也表示愿意积极支持。他们说:“像我们这样常年在外打工的,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家中的老人就显得比较孤独,要是能够有这样的一个地方可以供他们娱乐,那是我们做儿女的最大心愿了,现在有什么比老人晚年的幸福更重要的事呢?要是出钱的话我们肯定会支持的”。在和村支书交谈中,他也是非常想把老年协会建起来的,他打算向上
级有关部门申请,让政府出钱来做这事。但就目前余干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说,政府的财政也不会太宽裕,所以打算让政府那钱是比较困难的。其实成立老年协会,建活动中心在全国的许多农村都不再是什么稀罕的事了,有些地方政府财政充裕的,在许多新农村建设点上都建设了活动中心,但是没有取得实际的效果。那是他们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盲目的效仿。而枫树徐家村却是村民们发自内心的强烈渴望,希望村民们的心声哪能够得到有关领导部门的重视,也希望政府部门能够给予他们一些财务上的支持。徐家村是我所见到的最团结的一个村,在这里人们相互之间相亲相爱。要是有人发动全村一起捐钱来做这个事的话,那些困难就不再是困难了。但目前遇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需要有一个大家都信得过的人来出面主持兴办老年协会这个事。老年协会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大好事。真心的希望徐家村能够早日把老年协会办起来。
最后,谈一下我在调研期间产生的一些想法。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徐家村的经济,繁荣徐家村的文化,使徐家村民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针对当下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特点,发展有机农业。
众所周知,当下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城市居民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所吃的食品。这就给一些还保持着原生态环境的农村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前景。枫树徐家村还保持着原始的生态环境,相对来说污染较小。加上村子四面山环水绕,风景优美,村中的养殖业又可以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有机肥。村中可以实行种养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在养殖方面,可以发展生猪养殖,林下养鸡,水库养鱼,林中养羊,鸽子产业,等。在种植方面,可以发展特色种植,蘑菇产业,有机农产品生产,社区支持农业等。这种将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模式,既保证了种植所需的有机肥料,同时也有效的避免了养殖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可以大力发展沼气工程,将养殖所产生的粪便用来发酵,产生的沼气可以用来做饭,沼渣沼液可以用来肥田,绿色又环保。这种方式种出来的农产品 对村民们自身的的健康也是非常有益的。这种农业发展模式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同时考虑到村里的实际情况,村里的土地规模有限,不适合发展大规模的现代农业,所以有机农业的生产是村里农业发展的不二选择。这就将当地特有的环境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给村民们带来实惠。
(二)组织资金互助,带动大家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由于现在在外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在外务工的人都有回家创业的想法。但是其中许多人又打消了这种想法,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缺少资金上的保障。虽然现在政府有小额贷款,有农村信用社贷款,但是一般的村民们要是想在那里贷款是比较困难的。而现在我们村民可以成立资金互助组,每家村民都出资部分入股,再把集中起来的这些钱带给村里那些有创业想法的村民,让村里那些还具有劳动能力又想搞一些小规模养殖,特色种植或者是解决乡亲们的特殊困难。比如谁家要娶媳妇急需一笔钱,那我们就可以把钱贷给他,谁家遇到大病,急需用钱,我们也可以在这时帮帮忙,这也是乡亲们之间相互帮助的一种形式。比如谁家想搞大规模的养殖,需要几万或者是十几万块钱,互助组就可以借钱给他,这不仅解决了村民们的一时之需,还增进了村民之间的团结和感情,一举两的。在年终根据盈利情况给入股的村民发放红利。实行资金互助不仅可以发展村庄内部自己的经济,同时也有利于
村民们的团结,有利于把村民组织起来,一起搞发展,村民们口袋里有钱了,再办一些事的时候就好办了。这种资金互助在全国的一些村庄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可以向他们学习借鉴经验。(联系单位: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
(三)成立老年协会,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
“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建立一个老年协会不仅可以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让他们活得充实自在,同时也可以让在外工作的儿女减少了许多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可以踏踏实实的在外工作。老年协会在村庄里充当一个文化组织者的角色,对丰富村庄文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把村庄的舞龙队,腰鼓队,儿童文艺团这些现有的文艺团队组织到一起,同时还可以把村里的妇女们组织起来,组织他们在农闲时跳舞等。这将会极大地繁荣徐家村的文化氛围,丰富村民们的文化生活,让村民们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幸福美满的生活。
(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农村生活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将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村、本乡或本县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制定相关政策,切实加强农村吸引外资力度;营造和谐宽松的创业环境,加大对返乡创业人员的支持力度,积极鼓励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五)成立合作组织,加强村庄的组织凝聚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的利益纠葛越来越多,感情交流越来越少,人际关系开始变的冷漠,开始简化为纯粹的金钱关系。现在随着国家取消农业税,以农村基层自治组织而存在的村两委就失去或者是淡化了原来的那些组织职能,与村民们的接触日益减少,村民与村委之间的一体感渐渐消失。所以现在村委会很难再像七八十年代那样可以把村民组织起来,一起从事村庄的建设工作,比如修桥修路等,取而代之的是纯粹的金钱关系。村庄的是事关系到村中每一位村民的切身利益,大家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做,既然村两委已经起不到组织者的作用,那么村民们就需要以另一种方式有效地组织起来。现在在中国的一些村庄陆陆续续成立了许多的专业合作社,这些合作社成立之后,不仅在经济合作领域开展工作。因为他们在开展工作中发现要向经济合作组织长期有效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要有全方位的配套组织。因此,他们又陆陆续续的成立了文艺组织,老年协会,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作用就是把村里所有的人都组织起来,大家一起干事,一起发展,一起富裕。一家一户的小农的实力是比价弱的,在市场上他们没有话语权,但是组织起来的小农却是一个不可估量的一股重要力量。有了强有力的合作组织他们就不会在和收购商讨价还价中处于弱势地位,也就不互相压价;有了合作组织,就可以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赚取农产品的附加值,维护农民们的切身利益。合作起来的农民就可以开展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只有组织起来的农民才能够实现村庄的整体规划,才能够形成对村庄未来发展方向的定位,才能够建设好新乡村,才能让村民们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当家做主的主人翁的感觉,才能够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且这个合作组织可以先在一个村庄里开展试点,接着扩展到其他的乡村,城镇。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合作互助,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合作所带来的好处。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如果能够对枫树徐家村的发展有一点点的借鉴作用,那我就深感欣慰了。
(文:江西农业大学,刘后杰)
第三篇:双柏县绿色农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加快绿色生产步伐 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双柏县绿色农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为配合县委正在进行的建设绿色经济示范县调研工作,进一步掌握当前我县农业发展的趋势与状态,为县委制定加快建设绿色经济示范县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我局围绕全县绿色农业发展的主题,就如何适应农业走向大市场的需要,充分利用自然优势,继续深入地引导发展绿色农业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本调研报告。
通过深入调查,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县委、县政府关于“生态立县、绿色兴县”的正确决策下,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绿色农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使全县近年来在绿色农业的建设与发展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绿色农业正为全县农业经济的增长、农民收入的增多、农业效益的提高发挥出与日俱增的作用。
一、现状与成效
双柏县在云南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由于经济的薄弱,使得对农业的投入与扶持十分有限,造成长期来的农业基础落后,技术改造乏力,加上农产品质量意识的滞后,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进程滞缓,成为困扰政府的一大难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政府再次把建设农村、发展农业作为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全面奔向小康社会的大事来抓。与此同时,农产品的安全质量也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在这一大背景下,县政府立足县情,从抓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入手,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目标,着力培育绿色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通过宣传发动工作,已使绿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近年来,由政府牵头,农业部门先后组织绿色经济发展报告会,绿色生产研讨会,绿色食品、绿色农产品知识及农产品无公害技术标准化等培训,并对1200多名农民进行了绿色证书培训。先后邀请了省州有关领导和农业专家,来我县考察并作绿色生态经济发展的专题讲座,使全县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了绿色生态理念,绿色生态意识正深入人心。
(二)绿色农业产业发展框架基本构建
坚持“全面规划、总体布局、分步实施、重点推进”的工作思路,加强产业基地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蚕桑以大庄、法裱、妥甸等乡镇为主,优质粮食以法裱、妥甸大庄等乡镇为主,早青豆类以大庄、法裱、妥甸等乡镇为主,优质油菜以法裱、妥甸等乡镇为主,茶叶以法裱、鄂嘉等乡镇为主,反季蔬菜以大麦地、艾尼山、妥甸等乡镇为主的骨干特色产业发展格局。特色农产品区域化、优质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县特色优势农产品面积达到133701亩,占作物总播种面积351947亩的38.0%。
(三)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特色产业雏形基本显现
目前,我县已初步发展形成以白竹、老虎山茶,妥甸酱油为主的加工业,以低热河谷反季节生产为主的优质瓜菜和早青豆类产业,以优质油菜生产为主的油菜产业等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在龙头企业和营销经纪人的带动下,2008年全县产业化基地农户达20500多户,已建成优质茶叶基地19876亩,优质反季蔬菜基地38700多亩,优质稻谷生产基地25300亩,优质油菜19000多亩,蚕桑生产基地11055亩,早青豆类生产基地19870亩。绿色特色农业产业正处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关键发展期,规模效益初步显现。
(四)注重组织化经营,发展模式初步形成
我县立足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公司+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为主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有双柏县白竹山茶业有限公司、双柏县良源茧丝绸有限公司、云南双柏妥甸酱油有限公司三家州级农业龙头企业,双柏县粮食储备有限公司、双柏县大麦地镇蜜源泉酒厂、双柏县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双柏县恒瑞绿色食品种植厂等七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2008年销售总收入人民币达到10828万元(其中154万元美金),实现利税7642万元(其中上缴税金645万元),带动了2万多农户增收。双柏县良源茧丝绸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采取订单种植、种苗供给、技术指导、保护价收购等契约化合作方式,与农户建立起了“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关系。同时,还建立起了茶叶、烤烟、反季蔬菜等农村专业合作社17个,行业协会3个,涉及20500户农户。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兴起和逐步发展壮大,促进了农业经营方式由传统、粗放、零散型向创新、集约、利益联结型转化。
(五)突出特色,我县绿色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
1、茶叶产业稳步发展,效益明显。通过茶业企业改制、整合资源、低产茶园综合改造、新植等综合措施,茶业品牌效应得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逐步提高,茶叶产业稳步发展,一是面积和产值稳步提高。全县茶叶种植面积从2005年的12049亩发展到2008年的13480亩,产量分别从18.08万公斤提高到19.04万公斤,产值分别从468.9万元提高到877.11万元。二是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逐步提升。无公害茶叶、绿色食品茶生产技术和茶叶粗、精加工等现代茶叶产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了我县茶叶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了茶叶质量。到目前,获得无公害茶叶3个、绿色食品茶1个,取得QS认证3个茶厂。无公害茶叶、绿色食品茶产量产值逐步提高,在茶叶市场价格普遍下跌的情况下,白竹山茶呈现出高价位运行(最高价达6800元/公斤,平均单价在100元左右),充分显现了品牌优势。
2、蚕桑基地建设在艰难之中稳步推进。双柏发展蚕桑的历史悠久,生产的蚕茧产品具有茧丝长、解舒好、净度优、市场竞争力强等优势。历届县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我县蚕桑生产。近年来,通过引龙头、带大户、重点扶持发展专业村、以户为基础建基地。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积极发展订单蚕业,公司与基地农户初步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促进了蚕桑业发展。桑园面积从2005年的4616亩发展到2008 年的11054.6亩(其中去冬今春新栽桑园5106亩),引进企业1家;产茧产量从31.7吨提高到36.9吨,产值从43.32万元提高到73万元,销售收入从63.02万元提高到142万元。通过近几年的努力,进一步提高了我县优质蚕桑产业的发展水平,蚕农得到了实惠。
3、早青豆类基地建设进一步发展。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合理安排水稻、蚕豆前后两茬播种期、打好时间差,引进示范推广优质良种、科学管理,培育产品营销经纪人,落实扶持政策引导筹建冷冻仓库等,推进早青豆类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早青豆类种植区域进一步优化,种植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效益逐年提高。初步形成了以大庄镇为中心带动妥甸镇、法裱镇发展早青蚕豆产业带,以安龙堡乡为重点,带动法裱镇、爱尼山乡种植早青豌豆产业带,种植早青蚕豆和早青豌豆分别从2005年的9968亩和755亩逐步扩大到2008年的12410亩和8880亩,2009年早青蚕豆种植面积达15505亩、早青豌豆4611亩;产值由2005年的686.24万元和60.4万元逐步提高到2008年的855.05万元和710.4万元,2009年分别达到1093.8万元、461.1万元。
4、反季蔬菜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以绿汁江、马龙河沿岸为主,充分利用低热河谷地区的热量资源,引品种、抓示范,加大“两江一河”低热河谷和鄂嘉新厂、法裱白竹山、妥甸等高山反季蔬菜种植,发展“短、平、快”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由2005年的36524亩发展到2008年的38782亩。2009年全县共组织反季蔬菜种植32037亩。产值由2005年的3844.37万元提高到2008年的4437万元。
5、葡萄酒城建设前期工作持续有效开展。按照州、县人民政府建设“中国西南国际葡萄酒城”的安排部署,我局作了认真研究,计划以妥甸、大庄和法裱为主,以元双公路和妥鸡公路沿线为中心,规划种植葡萄6.07万亩,建设中国西南国际葡萄酒城,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经济带。目前,我局成立了专门机构,完成了规划等基础工作,加强与州葡萄办的密切联系,搞好项目跟踪,力争项目早日得到批准实施。目前,全州葡萄基地建设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州已落实种苗基地1800亩,母苗共38个品种。我州目前已取得葡萄繁种资质,正积极与外商洽谈种苗繁殖、酒庄建设等具体工作。
6、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开始起步。县农业局立足于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在招商引资方面充分考虑发展绿色特色农业经济项目,引进一家有实力的蔬菜生产企业落户双柏,在我县发展优质特色蔬菜种植。通过认真组织项目考察,积极主动与昆明好宝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接洽商谈,目前发展项目已谈妥,该公司打算在我县发展有机蔬菜种植。今年8月份,该公司在我县注册成立了“昆明好宝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双柏分公司”,营业执照、法人登记证等已办妥。经认真考察,目前公司已在大庄镇杞木塘村委会采取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流转的方式,向当地农户租赁土地20.56亩。蔬菜种植所需的种苗公司已在昆明好宝箐繁育准备妥当,10月份即可在我县进行种植。该公司的引进和发展,将使我县蔬菜种植有组织、提档次、上规模,并实现与外部市场的有效衔接,对我县发展绿色特色农业将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7、优质(特优)稻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近年来,围绕市场对稻米市场优质化和多样化需求的实际,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的程序,抓好优质稻示范,搞好优质稻品种布局;把加快优质稻品种(组合)的推广工作作为调整和优化稻米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重点,调整和优化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稻,在稳定种植业基本格局的前提下,稳步调减和淘汰了不适销对路的劣质品种。到2008年我县优质稻种植面积从2005年的16810亩发展到18196亩,2009年发展到了25300亩;在保障全县生产生活对稻米的需求的同时,实现了稻谷生产优质化和多样化供求。
二、问题与难点
我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来看,农业产业化还处在初始发展阶段,还存在着发展规模较小、速度太慢、水平不高等问题。
(一)对绿色农产品的认识不到位。由于绿色农产品还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我们很多人对绿色农产品的认识,尤其是对开发绿色农产品的认识往往不全面,仅仅把绿色农产品作为促销的手段,当成欠发达山区致富的“拳头产品”,缺乏绿色农产品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和长远意义的认识。由此造成对农产品的质量意识薄弱。
(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我县财政对农业投入有限,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不足,再加上农民收入水平低,特色农业发展缓慢,形不成规模,社会融资渠道不够畅通,导致水利、信息、科技、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发展的基础不牢,生产条件不完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靠天吃饭”的现象难以改变。
(三)基地标准化程度低,规模效益不佳
一是布局零星、分散、规模小。从我县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蚕桑、茶叶和近年发展起来的反季蔬菜产业来看,蚕桑基地面积11055亩,分布在5个乡镇、40多个村委会,平均每个乡镇只有2200多亩,每个村只有276亩;茶叶面积19786亩,分布于4个乡镇、20多个村委会,平均每个乡镇只有4940多亩,每个村只有989亩;新发展的反季蔬菜38782亩也分布于全县8个乡镇的两江一河等低热河谷地区。部分乡镇产业混杂,主导产业不突出。千亩村、万亩乡基地甚少,很难形成“一乡一品、数乡一业”的区域种养规模。二是基础设施不配套。基地缺乏必要的水利、交通、用电等基础条件,即便有的也难于发挥作用。产业基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靠天收”的现象十分突出。三是种植技术水平不高。已建成的基地,农户重产出,轻投入,疏于管护。从效益来看,2008年蚕桑、茶叶、早青豆类、反季蔬菜四个产业产值分别为73万元、896万元、1565.45万元、4437万元,其总产值仅为6971.45万元,只占全县农业总产值32999万元的21.1%,占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0261万元的8.69%,农民人均产值仅为493.4元。产业布局分散,基地标准化程度不高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今后五年的工作重点
中共双柏县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了培强现代林业、绿色食品、矿电开发、优质烤烟四大产业的发展之路和努力实现“绿色经济大县”和“民族文化名县”目标,加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的新双柏。全面发展小区域经济,努力构建和谐双柏的发展思路,“十一五”期间,要突出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依靠市场的手段和措施,推进优质农产品工程,为加快优质烤烟、木本油料、茶叶、蚕桑、反季蔬菜、葡萄等产业基地建设。建设绿色特色农业经济,要按照县委“扎扎实实打基础,培育龙头建产业,注重特色调结构,改革开放增活力,全面发展促和谐”的思路,全面落实县委、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
(一)巩固和提升茶叶、蚕桑等传统产业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州的扶持,积极推进产业综合利用开发。围绕龙头企业原料生产需要,按照稳定面积,优化布局,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的要求,加快改造低产茶园、蚕桑园,抓好茶叶、蚕桑良种引进及扩繁基地建设,加快茶叶、蚕桑良种推广,争取实施茶叶、桑水配套建设,扩大高优茶叶、蚕桑园地建设,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围绕白竹山15000亩优质生态茶园建设和5000亩无公害高产示范样板建设为目标,组织实施好优势农产品项目(云抗10号等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年繁苗20万株。到2014年计划茶叶面积达29500亩,投产面积达24700亩,实现产值分别达1913.8万元;2009年冬至2014年春计划抓好现有桑园的管理工作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实现栽桑养蚕相结合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实施好优势农产品项目(优质桑园建设),每年新植桑园5000亩,到2014年末全县达到蚕桑面积达38600亩, 投产面积达34800亩,产值达1494.3万元。
(二)优质稻开发
到2014年,全县计划建成优质稻基地25500亩,预计产量万8925吨,实现产值1606.5万元。
(三)早青豆类种植基地建设
2010年至2014年,计划每年种植早青蚕豆14210亩,早青豌豆3870亩,产量分别达602.9万公斤、116.9万公斤,产值1549.4万元、290.0万元;
(四)反季蔬菜种植
2010年至2014年, 计划每年种植蔬菜面积31469亩,实现产量2565.0万公斤,产值4319.0万元。
(五)争取尽快开工建设葡萄产业
计划建设60700亩葡萄种植基地,二个葡萄酒庄和一个葡萄酒厂。争取在2010年动工兴建。
(六)全面发展小区域经济
小区域经济的开发,是县域经济的补充,目前由于全县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集群辐射能力低,要加快产业集群辐射不到的地区的发展,推进县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就必须加大小区域经济的开发力度,把小区域经济作为产业集群的有效补充。在巩固和提升传统支柱产业的基础上,立足资源,适应市场需求,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开发小区域经济。重点布局油菜、白芸豆、小宗粮豆(小宗经济)产业等经济作物。
1、油菜产业:到2014年,全县建成油菜基地20010亩,实现产量225.8万公斤,产值801.7万元;
2、白芸豆生产基地: 2010年至2014年,计划每年种植白芸豆生产基地8000亩,实现产值249.6万元。
3、小宗粮豆(芸豆、小鸡豆、小饭豆)和小宗经济(花生、黑葵花、芝麻、苏子)产业:2010年至2014年,计划每年种植芸豆、小鸡豆、小饭豆、花生、黑葵花、芝麻、苏子等小宗粮豆(小宗经济)作物20000亩,实现产值800万元。
四、对策与建议
为全面贯彻中共双柏县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的建设“绿色经济大县”目标,高标准加快建设“绿色双柏”,高效益突出发展绿色产业,高效率积极培育绿色农产品市场,是双柏县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加快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体系,大力开发绿色农产品,拉长绿色逐产品产业链,以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是全县发展绿色农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个主攻方向,建议继续深入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深入宣传农产品安全工作,提高全民绿色意识。由于农产品的安全涉及到多个部门,我们必须加强“从基地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管理,才能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在全县广泛开展“绿色双柏”的系列宣传,每年进行一次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月活动。重点抓技术培训工作对农技队伍采用请专家来讲课与走出去考察相结合、引进先进适用技术与自我探索完善相结合的办法,改变农技干部的知识结构,适应绿色农业的发展要求;对种植农户进行集中培训生产操作规程;在重点基地树立禁用农药、化肥田头警示牌,改变农户不合理的、传统种植方式,确保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安全。努力推动“绿色产业”这一朝阳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大支持力度,建立上档次的绿色农产品基地。依据有良好生态环境、有技术规程、有质量标准、有营销载体的“四有”要求,建立上档次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在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中,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发挥优势。要按照绿色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选择生产基地,实施科学管理,规范生产技术。还要加快种子种苗工程建设,积极引进一批高抗、优质、专用的农产品品种,为发展绿色农产品提供良种保障。同时要努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快先进无公害生产设施装备建设,以提高抗灾抗逆能力。
(三)建立健全绿色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对获得国家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产品要随时监控,适时抽查,严把质量关,一旦发现不符合标准的及时予以查处,以维护企业和产品的信誉。根据农业国际化、农产品优质化的新要求,结合双柏县实际,在坚持与绿色农产品认定制度相一致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双柏县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网络,加强农产品生产源头监管,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建议政府尽快试行建立市场准入制。
(四)实施“强龙”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建好一个“龙头”企业就能带动起一种或几种农副产品的综合开发,扶持一方致富。要充分利用省州的相关扶持政策,加快“强龙建设工程”的实施。一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多种形式吸引省内外发达地区企业主来双柏县投资农业,兴办农业龙头企业;二要在财政资金安排上,继续对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扶持,下决心把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扶大、扶强,增强带动能力和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商品转换率及附加值,以有效提升双柏县绿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搞活绿色农产品流通。要使绿色农产品真正进入市场,就要继续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尽快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运用现代营销理念,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农产品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购销大户加强与大中城市农产品市场等的联络与协作,构筑营销网络。通过产销直挂、连销经营,设立配送中心、专卖店等形式,充分发挥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优势,扩大市场空间,提高市场占有率;对现有的农产品专业市场,要改善设施,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开辟绿色农产品交易区,建立“放心摊位”;超市要设臵专卖柜台,创建绿色市场,引导绿色消费。
(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议政府继续安排资金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对绿色产业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加快“绿办”建设的步伐。同时继续对基地建设、科研农技推广、申报绿色品牌、开拓绿色市场给予扶持。
借鉴扶持烟草发展的相关政策,财政再适当投入,引导企业扶持产业基地建设方式,多渠道、多层次争取资金,在产业建设、种苗等生产物资投入上给予适当的无偿扶持;积极争取上级无息或贴息贷款投入,分配到产业,细化到项目,采取政府出资,资产量化,国有农用土地,企业和个人参股三种方式筹集资金,创建贷款担保体系;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实行有偿使用,产业产生效益后归还。制定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对集中连片规模开发者,给予更优惠的政策扶持,对产业开发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采取奖励措施,给予相应奖励。加强基础建设项目配套扶持。在主导产业开发及小区域特色产业建设地区,统筹配套土地利用和水利、交通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发展后劲的同时,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
(七)切实加强领导。充分认识培养产业及农业小区域经济开发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各级要把此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量化目标任务,建立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因地制宜,切实把培育产业及小区域经济开发落到实处,确保目标任务按期完成。
(八)强化服务意识。坚持各级领导和部门挂钩具体产业的制度,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切实搞好帮扶工作。对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小区域经济开发从项目筛选、土地流转,群众思想宣传动员、矛盾纠纷调处到技术指导、手续办理、市场拓展等各个环节给予大力支持配合,实行全程追踪服务,扶优扶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及小区域经济。
(九)抓好技术体系建设,搞好农民技术培训。一是抽调技术骨干分片包干指导优质特色产业发展及农业小区域经济开发,要借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的有利时机,结合区域经济开发内容,有针对性地大力搞好科技培训,力争在一年内培训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之成为产业开发及农业小区域经济开展的主力军;二是建立技术承包机制,鼓励科技人员与农户签定科技承包合同;三是广开渠道,招贤纳士。采取派出去,引进来的办法,有条件,有必要还可以聘请有专业特长的人员指导区域开发和生产。
(十)注重综合整治,推动农业环境生态优化。加强农业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推动农业产业循环式发展,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使生态建设成为全县人民共同参与的自觉行为;继续实施“沃土工程”,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加强地力普查和地力增肥,调整和优化用肥结构,鼓励和引导增施有机肥,降低化肥使用量,努力提高耕地地力和土壤环境质量;加大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查禁力度,加强植保新技术和替代农药的开发推广;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实施综合防治工程;提倡使用可降解地膜,提高农用薄膜回收利用率。
(十一)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立产业化与标准化互促互动机制,强化检测体系建设,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
双柏县农业局 二00九年十月十五日
第四篇:发展绿色农业调研报告111
发展绿色农业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地处小兴安岭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有效积温2316.4度,无霜期119天,年平均降水量515.7毫米。
区域内农林、矿泉和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也比较独特。耕地面积116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之
一、国家优质专用小麦原良种繁育基地、全省大豆振兴计划示范市和柞蚕生产基地。
二、发展现状与成效 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政府再次把建设农村、发展农业作为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全面奔向小康社会的大事来抓。与此同时,农产品的安全质量也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在这一大背景下,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从抓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入手,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目标,着力培育绿色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抓宣传认识,绿色农业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注重利用各种宣传教育阵地和载体,广泛深入地宣传绿色农业知识,教育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农村干部群众、涉农企业和组织,深刻、全面、准确地认识我市发展绿色农业的重大意义,营造出了解绿色农业、理解支持绿色农业发展的浓厚舆论氛围,形成全民踊跃参与、积极献策出力、共同推进绿色农业发展的合力。由政府牵头,农业部门采取组织绿色经济发展报告会,绿色生产研讨会,举办绿色农产品知识及农产品无公害技术培训班等措施,对广大农民进行深入地宣传教育,提高发展绿 1
色农业的思想认识。
(二)抓产业布局,绿色农业发展框架基本构建。坚持“全面规划、总体布局、分步实施、重点推进”的工作思路,加强产业基地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绿色大豆以平原乡镇为主,优质矿泉大米以等乡镇为主,无公害蔬菜以等乡镇为主,反季蔬菜以等乡镇为主的骨干特色产业发展格局。特色农产品区域化、优质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市特色优势农产品面积达10万亩。
(三)抓基地建设,特色产业雏形基本显现。近年来,我市已初步发展形成以为主的稻米加工生产基地,绿色特色农业产业正处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关键发展期,规模效益初步显现。从1985年开始,我市引进水稻大棚育秧新技术,引试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突破高寒水稻禁区获得成功。在此期间,通过对石龙河、双泉河矿泉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试种矿泉水稻。1994年秋,进行了第一次送样化验,农科院谷物分析加工技术中心化验,结果表明矿泉稻(米)的各项指标均优于普通稻(米),试种获得成功。后经防疫站化验分析,矿泉大米富含钙、锗、锌、硒等十几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并且是绿色食品,填补了国内外稻米市场食疗保健的空白。该产品1994年荣获国际农产品储运加工技术设备及产品交流展览会金奖,1995年第二届中国科技精品博览会金奖,第三届中国乡镇企业出口产品展览会优秀产品奖,1999年黑龙江省乡镇企业20年成果优秀产品奖。从2000年以来,我市水稻生产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各种新技术不断应用。目前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以上,水稻产量逐步提高,2011年高产创建项目核心区内单产达到创我市最高记录的1380斤,全市平均单产
在900斤以上。种植品种先后引进第三积温带下限品种垦94-227、哈98-86、80000亩。
在龙头企业和营销经纪人的带动下,2012年全市产业化基地农户达8000多户,已建成优质矿泉稻米生产基地80000亩,优质蔬菜基地20000亩,绿色大豆生产基地500000亩,地标小麦生产基地100000亩。
(四)抓组织化经营,发展模式初步形成。我市立足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公司+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为主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带动了5000多农户增收。
二、推进措施
(一)强化“两项安全”。一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开展农药残留检查,保障农业投入产品安全。加大农业标准化推进力度,强化技术培训和推广,推行农产品标识制度和质量可追溯制度。每年都专门开展“春季农资打假护农专项治理行动”,有效地清理整顿净化了我市农资市场。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目前矿泉、特绿色农产品地理标识认证工作正在申请办理中。二是强化农业生态安全。着力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规模,常年面积在70万亩以上。推进农业生产节肥、节药,有效控制农业污染源头。大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加强了新产品的引进和应用。
(二)完善“二大体系”。一是完善政策投入体系。正确把握国家扶持农业发展政策,抓好项目储备和申报,想方设法争取
上级有关部门支持。先后争取到位标准粮田、保护性耕作、粮食高产创建、农业科技入户等项目,增加了绿色农业发展活力,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的投入机制。二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建立了一支机构完善、人员精干、机制灵活、运行协调、行为规范、形式多样、效能突出的农技推广队伍。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建立完善农技部门进村入社、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使农业科技成果真正为农民所用,落地转化。
三、制约緑色农业发展因素
一是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绿色农业重要性和紧迫感责任感的认识明显不足,对绿色农业发展知识技术理解的不深入全面,食品安全质量意识、生态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标准化意识不强。部分农民群众对发展绿色农业认识不足,对发展无公害农业认识不清、目标不明,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业的思想认识基础薄弱。特别是有些农户和企业,对什么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其标准怎样等等,知之不明。
二是从业人员科技文化程度低,农业技术人才匮乏,加上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管理难度较大,管理滞后。农业标准规范不齐、技术指标落后,执行应用推广比较难。生产部门重农产品数量和品质,综合管理部门重加工品(食品)监管,农产品及初级加工品是执法管理的薄弱环节。
三是农业生产环境不断恶化,水质、土壤等存在不同程度污染。特别是大量的不科学的施用农药、化肥给土壤带来板结,给
作物带来药害,严重影响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土地抗风险能力大大降低。
四是经费不足。检测设备、监测经费、执法经费不足,给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
五是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绿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牵动力弱,绿色品牌优势及产业化链条没有形成,农产品升值空间有限。
六是农田水利设施和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资金投入不足,有些排灌设施不符合当地实际,不能有效利用。农业还做不到涝能排、旱能灌,除矿泉水稻以外还是靠天吃饭。
七是目前农村大豆秸秆主要用于冬季取暖,玉米、小麦、水稻秸秆粉碎或焚烧还田。农村猪、牛、鸡粪便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农肥得不到利用还造成村屯污染。垃圾也不能实现无害化处理。
八是近几年农村经营管理模式在不断改革深化,相继成立许多农业各类专业合作社,各类专业合作社还未能在绿色农业整地、种植、管理、收获、加工、销售各环节有效发挥作用。
以上问题严重制约了绿色农业的发展,必须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四、发展绿色农业的措施建议
一是狠抓基地建设,推进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用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和现代企业运营模式来谋划发展绿色农业,走绿色农业“龙头”牵动,名牌带动、基地推动、产业联动、利益趋动的产业化经营、集群式发展之路。加快绿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扩规模、上水平、增实力。择优扶强现有龙头企业,整合壮大现有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引进培育新上龙头企
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包括市场风险、自然风险、技术风险承担机制,产权联结机制,购销价格机制,成本分担和转化机制,实现企业和农户风险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为基地建立并不断发展提供动力、奠定基础。
二是提高效率,增强认证服务水平。以品牌优、规模大的龙头企业为主要对象,以持续发展的名优主导绿色农产品为重点,加快发展步伐;举办以拟申报绿色食品的企业和绿色食品工作管理人员为对象的绿色食品知识培训,改善和提高服务能力,提高申报认证工作效率。
三是注重实效,规范产品标志管理。继续开展绿色食品企业年检制度,做到年检与抽检、年检与续展相结合,企业年检率要达到100%;规范绿色食品用标管理,重点纠正各种违规用标现象,配合做好省级规范用标情况监测试点工作。
四是培育市场,提升绿色食品品牌价值。积极组织绿色食品企业闯市场,扩大绿色食品出口贸易;利用公共信息网络,搭建绿色食品公共贸易信息发布平台,为绿色食品企业开展服务。只有通过市场提升绿色食品价值,让农民认识到价值提升带来的利益,才能主动的生产绿色食品,发展绿色农业。
五是创新机制,优化绿色农业发展环境。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绿色食品工作的指导,积极争取政策、资金的支持,完善绿色食品的扶持政策。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形式,加大绿色农业、绿色产品宣传推广力度,使每个生产者和每个消费者都能认识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性,提升全民的思想意识。举办绿
色农业生产知识讲座,提高广大农民对绿色农业和绿色食品的认识。加强绿色食品管理和服务体系队伍建设,建立检查员和监管员制度,将绿色食品工作纳入生态市建设、新农村建设、农业部门目标责任制的重点考核内容。
六是加大投入,有效利用水、肥资源。加大向上资金争取工作,建设引水灌渠,将河天然水引入旱作农业区,改旱田为水田,扩大矿泉稻种植面积;要以“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为原则,组建农村积肥合作社或专业大户,将农村畜禽粪便变废为宝,发展有机绿色农肥同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推广沼气工程建设,实现废弃物无害化、生态化,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以达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目的。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推广应用无公害的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搞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科学施用农药、化肥、除草剂。要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农药管理的执法力度,保障环境质量。
七是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净化农业生产环境。农业执法部门要加强执法队伍的自身建设,配备必要的检测检验、通讯、交通设备和设施,强化化肥、农药、农膜和农业生物制剂的生产、经营管理,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的不法分子。
第五篇:绥滨——绿色农业调研报告
绥滨农场绿色观光农业发展情况
调研报告
黑龙江省绥滨农场作为黑龙江垦区的大型现代化国有农场之一,现代化大农业生产水平高,产出效益好,基础设施完善,标准化粮田建设标准高,投入足,可观赏性突出,主要景点拥有投资4500余万元建设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和投资2.58亿元建设的垦区最大的引黑龙江水灌溉工程,即“龙江第一渠”,观光农业发展条件好、类型多、效益高、市场前景广阔,是垦区观光农业极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一、资源优势与条件
(一)现代化大农业优势凸显
黑龙江省绥滨农场是以水稻种植为主的现代化国有农场,南临松花江,北靠黑龙江,水源丰富,土质肥沃,地势平坦,共有耕地面积53.7万亩,其中水稻52.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8%,为水稻专业场,其中江水灌溉面积25万亩,其它1.1万亩为玉米。近年来,绥滨农场牢固树立“以渠养稻,以稻兴场”理念,强硬件、抓软件,全力打造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场,全场采取统一供芽种、统一集中大棚基地育秧、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技术措施标准、统一航化作业健身防病等“十统一”措施,不断提升农场农业标准化水平,提高粮食产量,2010年粮豆亩单产突破650公斤、总产突破35万吨、商品粮贡献率达98%。在农机更新上,以引进国内外领先的机械设备为主,现有先进整地机械2242台套、插秧机2542台、收获机械568台套,为抢农 时与标准化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抓好产量与效益的同时,农场以标准化管理为核心重点打造标准化粮田建设,对公路两侧进行缩埂增池,单池面积不小于0.5公顷,第一排池子水稻统一进行人工宽窄行插摆。在“五边”建设中,沿线池埂采取拉线取直、削肥补瘦、平整断面、抹平上光等措施,达到平、直、齐、光成梯形的标准,电线杆下砌土堆修型治理。对公路两侧路基进行统一平整、修型,并进行栽灌木、种花草、做造型,对井灌区晒水池进行增温设施景观化建设,起到美化的效果,对示范通道上靠近公路南侧的排水沟进行修型并铺设彩砖,实现示范通道花园式管理,增强了可观赏性。
(二)“龙江第一渠”
绥滨农场依靠毗邻黑龙江的天然优势,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投资
2.58亿元建设了黑龙江首个大型水利提水灌区,即“龙江第一渠”,设计灌溉面积30.18万亩,目前全场已经有25万亩水田实现了江水灌溉。采取江水灌溉对于发展绿色农业意义重大,首先在经济效益上,引用天然黑龙江水,水质清纯无污染、有机质丰富,水稻产量高、品质好,市场销售旺盛,同时可降低灌溉费用,节本增效。在社会效益上,极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夯实建设国家商品粮和战略后备粮食基地建设的基础。在生态效益上,有效缓解地下水紧张矛盾,可大大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避免因地下水位下降可能造成的地表干化、植被减少,出现土地大面积沙化的危险。
在配套建设上投资7000余万元的资金,铺设草坪4000平方米,对通往渠首的水泥路两侧进行了绿化建设,打造了“龙江第一”景观石、“灵泽献瑞铁索桥”、语台、帆型雕塑、植物园等多处景观建筑。农场还开发建起水边垂钓、特色餐饮、生态观光等旅游休闲景点。
2007年12月,绥滨农场龙江第一渠风景区被黑龙江农垦日报社评为“读者心中的北大荒旅游胜景”。
(四)现代农业科技园
2009年底开始规划建设的绥滨农场现代农业科技园,是农场投资最多、规模最大、设施最全、实力最强的科技展示园,园区紧邻场部西外环,总占地面积为3000亩,总投资4500万元,科技园共分为办公区、科研示范区、苗木生产区和旅游观光区四部分。
办公区位于植物园东侧,是全场农业科研和园区运转的中枢,建有集“科研站、植保站、气象站、林木实验站、土壤化验室、图书馆、场史馆、多功能会议室”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研发中心”办公楼一栋,总建筑面积为3300平方米;左侧建有5000平方米的连栋式智能温室一栋,内设热带雨林区、无土栽培区、水耕栽培与基质栽培展示区、生态餐厅区、花卉种植区、花卉培养中心展示区等六个区组,重点发展设施农业,开展温室栽培。
科研示范区主体集中在园区中轴线北部和东部,是集中展现科研实践、成果展示、技术推广的核心区。区内水田示范区180亩、旱田示范区75亩、瓜果蔬菜采摘区90亩,科学规划了由种子、植保、栽培、土肥、有机瓜果疏菜、高产攻关等实验项目组成的示范小区群。区内全部采用江水灌溉,水泥硬化沟渠,并搭配彩砖对田间路和通行路进行硬化和美化。
苗木生产区在科技园区占地面积最大,达到2000亩,主要是苗木生产、新品种引进及培育。现有苗木品种80余个,年生产苗木2000余万株。
旅游观光区贯穿于园区东西轴线两侧,与办公区小景观和科研示
范基地大农业景观浑然一体,重点建有植物园、苗木基地、人工湖水天堂、智能化阳光温室休闲天地、水稻基地、旱田基地、瓜果疏菜基地等,以引黑龙江活水为轴线,运用公园式设计理念,采用植物园上百种景观苗木、各种名贵花草及亭台楼榭、休闲设施进行不规则布景,置身其中大农业的壮观和自然美景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二、发展现状
(一)取得的成果
近几年,在总局“抓城、强工、带农”统筹发展方针的指引下,农场的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取得飞速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改革试验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场、农业部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场、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场等,承担全国单项投资最大(1亿元)的土地整理绥滨农场核心区项目,新增耕地,2010年,实现农场地区生产总值8.4亿元,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14517元,企业利润2000万元;
目前绥滨农场的江水灌溉面积已经达到了25万亩。使用黑龙江水灌溉生产的绿色无污染“龙府牌银珠米”,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获准使用绿色食品称号。江灌水稻以其优异的品质,香醇的口感以及丰富的微量元素,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每年接待游客3000多人次,极大带动了灌区次生经济增长。
现代农业科技园历经两年建设,“现代农业研发中心”综合楼已经建设完成,正式投入使用,连栋式智能温室大棚主体骨架工程已经全部结束,内部规划设施正在紧张施工。预计年底可以全部投入使用。
目前该科技园区已经与东北农业大学、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省农科院和黑龙江农垦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共建关系,承担起农业部农技推广示范县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农业部阳光工程科技培训实习基地、黑龙江省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科学技术普及基地、东北农业大学和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试验实习基地、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推广示范基地、黑龙江省农垦水稻所试验示范基地。在试验示范方面,2011年共开展试验示范54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1项、总局级的9项,分局级12项,农场级15项,总局分局品种、肥料、农药等试验11项。目前试验效果良好。在观光旅游方面,自园区投入使用至今,共接待各级观光指导工作组或参观团40余次,接待人次超1500人。
(二)存在的问题
(一)对发展观光农业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和了解
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场的农业工作重心始终围绕在发展农业标准化、提升产量和效益上,多数干部和群众对于发展观光农业特点、作用、市场需求认识不深,了解不足。没有意识到观光农业在促进农场发展,打造农场品牌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现有景区建设项目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绥滨农场已开发的景观项目结构往往过于粗犷和简单,地域特色不明显,连接性不强,多数是以观赏性建设为主,缺乏参与性项目建设,旅游项目缺乏特色,吸引力不足。
(三)活动项目较单一
观光农业旅游活动多停留在观赏、采摘品尝、农家体验层面,而
像购物、疗养、度假、研修等旅游活动项目较少,观光农业园区特色不突出。观光农业旅游产品项目结构不均衡。缺乏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受规模所制,功能单一,无法同时满足游客“食、住、游、购、娱”一体化的消费需求。
(四)客源市场挖掘不足,对信息传播与市场营销重视不够 在宣传报道上力度不够,没有打出特色,亮出口号,无法有效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游玩,观光农业属于新兴旅游产品,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知名度,通过强势的产品和准确的营销策略,树立独特的产品形象。
三、发展规划目标思路
1、发展精准有机农业,提升现代化大农业水平
继续保持现有农业发展水平和良好趋势,进一步发展精准有机农业,促进现代化大农业品质提升。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利用大型的机械设备进行田间管理,能够做到精确配方施肥、定点施药,在减少投入的情况下增加或维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及保护生态环境。真正依靠科技,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引领现代化大农业发展。
3、加大观光农业投入力度
利用地域优势和现代科技手段,丰富活动项目,建造生态园、科技园、展览园或园艺园,形成集科研场所、种苗培育、展览展示、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发展模式。
4、发展品牌农业
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扩大生产规模。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农业产业
化,培育农业品牌的经营主体。鼓励支持农产品认证和商标注册,促进农产品品牌上市。加大品牌策划、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市场影响力。通过培育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提升垦区农产品的竞争力,拓展农业增效和职工增收空间。
四、政策建议
1、必须与农业和旅游业的总体布局相结合观光农业的规划布局要充分考虑农业和旅游业的总体布局,它的发展要尽可能地在农业现有开发基础上增加观光农业的特性。通过发展观光农业,达到调整农业结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目的。
2、必须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和特色
特色是观光农业的生命所在,没有特色就无法吸引游客。特色就是观光农业的地方特色和项目主题创意上的明显差异,求新、求异、不求全,避免重复建设。
3、必须坚持循序渐进
旅游市场的发育具有渐进性的特点,因此观光农业的发展一定要先易后难,梯度推进。根据目前的市场消费水平,观光农业应重点发展观光旅游和短期采摘以及休闲、度假型的项目,教育型和租赁农园型项目应有选择的发展。
4、加快相关人才的培养,适应观光农业发展的需要
观光农业要健康持续发展,人才的培养不容忽视。一方面要加强专业科技人员的引进培养,为观光农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另一方面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和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方式,认真抓好员工培训,提高项目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时,要建立农业旅游信息网络,实现与外部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