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规范行政处罚的经验做法
规范行政处罚行为 确保行政处罚公正
近年来,我市政府法制工作在省法制办的正确指导下,紧紧围绕邢台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严格规范行政处罚行为,全市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高,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一、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一)制定标准。为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防止滥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压缩权力寻租空间。2009年上半年市政府法制办对市政府52个行政机关(单位)、58个行政处罚主体,410部法律、法规和规章的1465条处罚条款进行了细化量化,共量化了处罚事项6862项,细化违法行为33068项,整体上将行政执法“自由幅度”压缩了70%以上,形成了《邢台市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标准》,经市政府第十四次常务会议通过,集印成册,下发执行。通过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从源头上预防了执法腐败,促进了我市干部作风转变,优化了发展环境。
(二)深入贯彻。我办多次通过座谈、电话回访等方式,对执法相对人(包括企业、商户和个人)进行了回访。据统计97%的相对人对规范后的自由裁量权表示认可,对执法机关做出的处
罚决定心服口服,化解了“不患罚而患不公”的担忧。如市公安局自《标准》施行以来,共办理行政处罚案件95679起,无一起案件引起上访、败诉等不良后果,得到省公安厅的充分肯定。我办还通过查阅卷宗、岗位监督等方式,深入查看《标准》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的贯彻落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下达了《责令整改通知书》,并监督整改。
(三)重新修订。《邢台市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标准(试行)》于2009年6月26日公布实施,对于规范我市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和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起到了制约和保障作用。但是,在实践中发现,有些内容不符合现实情况。为此,2011年3月,我办下发对《邢台市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标准(试行)》进行修订的通知。我市16个部门已将修订稿按照相关要求报市政府法制办,现《邢台市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标准(修订稿)》已审查完毕,正印发执行。
二、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检查。
(一)对行政处罚行为的专项检查。我办于2009至2010年,会同市监察局对市政府52个行政执法部门2009年8月以来的行政处罚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重点抽查城管、建设、规划等7个部门的行政处罚卷宗287个,罚没票据11本。查出各类违法或不当问题31个,其中重大问题4个。少数部门仍没有按照《邢台市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标准》实施处罚。对检查中发
现的问题,下达了监督检查意见书,针对不同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对处罚卷宗中文书不规范不健全的问题,为其制作了完整、合法的行政处罚文书。对没有按照《邢台市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标准》实施处罚的,限期整改。
2011年,结合全市依法行政考核,对县(市)环保局2010年度行政处罚卷宗进行了检查。本次检查共调阅了沙河市、任县、邢台县等14个县(市)环保局的行政处罚卷宗840个。按照统一部署,结合《邢台市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标准》,市政府法制办组织专门人员,集中精力、集中时间逐县逐卷进行了认真检查,历时三个月时间,现已查阅完毕,检查归纳存在事实认定、程序方面、裁量权和文书使用等四个方面问题,均已下发《行政执法监督建议书》。
(二)开展岗位监督检查。创新监督检查方式,做到监督关口前移,执法责任下移。采取现场检查和暗访相结合、查处举报投诉和评查执法案卷相结合等方式进行行政执法监督检查。今年,我办人员开展一线执法岗位监督检查40余次,发现各类违法或不当问题30余种,均当场提出整改意见,并多次进行回访。岗位监督从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在规范行政执法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加强了对行政执法证件的监管。一方面是对证件使用的管理。对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未出示行政执法证或存有执法过错的,一经发现,立即予以暂扣执法证件。另一方面是对证件的年检。对执法人员不参加执法资格培训考试、经考试不及格或存在执法过错的,不予年检,取消执法资格。三是加强了对具体执法行为的查纠。去年下半年以来,通过对我市公安交警执法情况的调研,发现有些方面的工作与法不符,如交通协勤员直接执法、主干道路设固定执勤站(点)、设禁行街道、设限速地段多等,我们均进行了规范纠正。
三、开展行政执法培训
为了全面提高行政执法监督检查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业务素质,按照省政府、市政府工作部署,我办每年组织全市的行政执法培训。2011年10月,我办根据参训人员分布和部门的工作实际,对今年的培训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并制定了培训考试实施方案。培训地点在设市委党校,共举办法律知识培训班8期,每期3天。全市22个县(市、区)和12个政府部门执法单位的新调整或录入2634名行政执法人员参加了培训。经考试,优秀率80%,及格率98.8%。
通过严格的培训和考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增强了各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认识到行政执法必须依法,执法既要合法,又要公正。二是深化行政执法人员对当前行政执法新政策、新思路、新形势的认识,视野更加开阔;促进了行政执法人员的学法积极性;提高了自觉运用法律实施行政管理
能力和执法技能,为在工作实践中规范执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强化了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增强了职责法定意识。通过优胜劣汰,清理不合格执法人员,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促进了行政执法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四是认清自身的不足与差距,找到了学习的方法和路径;五是使新调整或新录入的人员掌握了一些工作的技巧与窍门。
四、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02‟17号)、《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实施意见》(冀政„2004‟19号)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通知》(办字„2008‟72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今年3月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通知》(邢政办传„2011‟9号),对县(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市法制办对相关县(市)进行了督促和指导。我办协助配合任县、巨鹿、沙河、清河、临西和内邱等县(市)已开展了这项工作,其中任县和巨鹿县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筹备工作基本完成,并向市政府上报了《关于开展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方案的请示》。待经市政府常务会研究审议通过后,报省政府。
五、全面开展行政职权清理工作。
为创新工作方式,进一步规范“职权行为”,推行“阳光权力”,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切实优化发展环境,根据《河北省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规定》,我市决定对市级(包括国家垂直和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行政职权进行一次全面清理规范。目的是摸清权力底数、明晰职责分工、编制运行流程、规范职权行为、加强权力监督,确保行政职权“依法、公开、规范、高效、廉洁”运行。2010年3月,由市政府法制办公室负责组织对市本级行政职权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清理规范。经清理最终确认:保留行政主体66个,保留行政职权项目4769项,分为12类。2010年11月4日,经市政府第三十三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以市政府令„2010‟第8号的形式公布施行。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一日
第二篇:行政处罚规范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行政处罚规范(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行政处罚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河南省行政机关执法条例》、《〈河南省行政机关执法条例〉实施办法》、《建设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部和省政府关于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等要求,结合本系统实际,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行政处罚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
第三条
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实施行政处罚应当体现裁量标准。
第四条
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注重执法效果,既要对违法行为人依法进行处罚,也要纠正违法行为,不得以罚代管。
第五条
依法维护当事人享有的合法权利,不得拒绝当事人行使合法权利的请求。
第二章
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
第六条
对住房城乡建设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全省各级住房城乡建设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
第七条
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可以在法定授权范围内对住房城乡建设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第八条
全省各级住房城乡建设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可以在其法定权限内委托符合下列条件的组织,实施对住房城乡建设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
(一)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
(二)具有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工作人员;
(三)对违法行为需要进行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的,应当有条件组织进行相应的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
全省各级住房城乡建设行政机关不得委托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
全省各级住房城乡建设行政机关对受委托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的行为应当负责监督,并对该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受委托组织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名义实施行政处罚;不得再委托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
委托行政机关应当依法与受委托组织办理委托手续。
第九条
第六条、第七条所述全省各级住房城乡建设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下统称为执法机关。在执法机关和受委托组织中依法从事行政处罚工作的人员以下统称为执法人员。
执法人员必须经过综合培训和专业培训,经考试和考核合格,取得《河南省行政执法证》后,方可上岗执法。
第十条
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具有行政处罚权的执法机关管辖。执法机关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及地方人民政府的职责分工,在各自职权范围内行使行政处罚权。
执法机关发现应当处罚的案件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执法机关。
执法过程中发生的管辖权争议,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报请共同的上一级执法机关或当地人民政府决定。
鼓励各地规划、建设、房产、城管等执法机关建立执法联动机制,定期不定期研究案情,开展联合执法。第三章 简易程序
第十一条
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第十二条
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证件,告知作出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依据和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将行政处罚决定书当场交付当事人,并于二日内报所属执法机关备案。
第十三条
执法人员适用简易程序当场作出行政处罚的,应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一)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证件并查明对方身份;
(二)收集必要的证据;
(三)告知当事人违法事实、处罚理由和依据;
(四)告知当事人享有的权利;
(五)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并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应当采纳;
(六)制作编有号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并当场交付当事人,告知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行政处罚依据、罚款数额、时间、地点以及执法机关名称,并由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七)当事人在行政处罚决定书存根联上签字;
(八)二日内将行政处罚决定书副本提交所属执法机关备案。第四章 一般程序 第一节
立
案
第十四条
除依照《行政处罚法》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外,执法机关通过执法巡查、群众举报、其他机关移送、上级机关交办等途径,发现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涉嫌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的,按照相关规定受理、登记,指定执法人员初步调查核实后,报执法机关负责人审批,决定是否立案。
报执法机关负责人审批时,应当填写立案审批表,附上相关材料。
第十五条
决定立案的,执法机关负责人应当指定办案机构两名以上执法人员承办,并指定其中一人为案件主办人。
第二节
调查取证
第十六条
执法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执法人员应当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必要时可以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检查。只有查证属实的证据,才能作为处罚的依据。
第十七条
在调查或者进行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执法证件,告知其有申请执法人员回避的权利。
第十八条
执法机关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当事人有违法行为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作相应的法律文书,责令当事人立即停止违法行为。
第十九条
执法人员所收集的证据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一)按照法定程序收集取得的证据,并且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等关于证据的规定;
(二)客观真实;
(三)和所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关联并对证明其违法行为具有实际意义的事实。
第二十条 执法人员询问当事人、证人的,应当个别进行,并向当事人、证人告知有关的权利。
询问应当制作笔录。条件允许时,询问笔录应当打印。询问笔录制作完成后应当交被询问人核对;对阅读有困难的,应当向其宣读。确认无误后由被询问人逐页在笔录上签名、按指纹。在最后一页注明“上述记录与我所说完全一致”,并签字、按指纹、注明日期。询问笔录如有差错、遗漏的,应当允许补正,并由被询问人在补正处签字、按指纹。
询问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应当保守秘密。
第二十一条
对有违法嫌疑的物品或者场所进行勘验、检查时,应当制作现场笔录、勘验笔录,载明时间、地点、事件等内容,并由执法人员和当事人签名。当事人拒绝到场或者拒绝签名的,应当在笔录中注明。有第三人在场的,可由第三人签名。必要时,可以采取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现场情况。
第二十二条
执法人员应当收集、调取与案件有关的原始凭证作为证据;调取原始凭证有困难的,可以提取复制件、影印件或者抄录本,标明“经核对与原件无误”,注明出证日期、证据出处,并签名或者盖章。
第二十三条
对于视听资料、计算机数据等类证据的收集,执法人员应当收集有关资料的原始载体。收集原始载体有困难的,可以收集复制件,并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和证明对象等情况。声像资料应当附有该声像内容的文字记录。
第二十四条
执法机关抽样取证时,应当有当事人在场,执法人员应当制作抽样取证凭证,对样品加贴封条,开具物品清单,执法人员和当事人在封条和相关记录上签名或者盖章。
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国家有关规定对抽样机构或者方式有规定的,依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为查明案情,需要对案件中专门事项进行鉴定的,执法机关应当出具载明委托鉴定事项及相关材料的鉴定委托书,委托具有法定鉴定资格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没有法定鉴定机构的,可以委托其他具备鉴定条件的机构进行鉴定。
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结论,应当载明委托人和委托鉴定的事项、向鉴定部门提交的相关材料、鉴定的依据和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鉴定部门和鉴定人鉴定资格的说明,并应有鉴定人的签名和鉴定部门的盖章。通过分析获得的鉴定结论,应当说明分析过程。
第二十六条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执法机关可以对与涉嫌违法行为有关的证据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措施。
先行登记保存有关证据,应当当场清点,开具证据保存清单,由当事人和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当场交当事人一份。
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措施或者解除先行登记保存措施,应当经执法机关负责人批准。
第二十七条
对于先行登记保存的证据,执法机关应当在七日内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采取以下措施,并制作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处理决定书:
(一)根据情况及时采取记录、复制、拍照、录像等证据保全措施;
(二)需要鉴定的,及时送交有关部门鉴定;
(三)违法事实成立,应当予以没收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没收违法物品;
(四)违法事实不成立,或者违法事实成立但依法不应当予以查封、扣押或者没收的,决定解除先行登记保存措施。
逾期未作出处理决定的,先行登记保存措施自动解除。
第二十八条
执法人员在调查取证过程中,要求当事人在笔录或者其他材料上签名、盖章,当事人拒绝到场,拒绝签名、盖章,或者无法找到当事人的,执法人员应当在笔录或其他材料上注明原因,必要时可邀请有关人员作为见证人。
第三节
告知程序
第二十九条
执法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依据和当事人依法享有的陈述权、申辩权等权利。
第三十条
告知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依法送达当事人。
第三十一条
执法机关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记录在案并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执法机关应当采纳。
当事人放弃陈述、申辩权的,应当由当事人签字认可,或由执法人员将此情况在案卷中载明。
第三十二条 执法机关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
第四节
听证程序
第三十三条 执法机关在作出下列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1.吊销资质证书、执业资格证书;
2.责令停业整顿(包括属于停业整顿性质的、责令在规定的时限内不得承接新的业务); 3.责令停止执业业务;
4.没收违法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5.较大数额罚款(对非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实施罚款一次达到或者超过1000元; 对无违法所得的经营性违法行为实施罚款一次达到或者超过10000元;对有违法所得的经营性违法行为实施罚款一次达到或者超过30000元)。
第三十四条 执法机关对适用听证程序的行政处罚应当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制作并送达听证告知书,告知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
听证告知书内容应包括:
(一)当事人的违法事实和证据;
(二)行政处罚的理由、依据和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
(三)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及提出听证要求的期限。
第三十五条
听证由拟作出行政处罚的执法机关组织。
第三十六条
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自接到听证告知书之日起三日内以书面或口头方式向执法机关提出。
自听证告知书送达之日起三日内,当事人不要求举行听证的,视为放弃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第三十七条 听证一般由执法机关的法制机构人员或执法机关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听证主持人应当在听证会举行的7日前,将听证通知书送达当事人;把听证时间、地点等事项通知其他参加人。
听证通知书内容应包括:
(一)听证会举行的时间、地点;
(二)听证会组成人员的姓名;
(三)认为主持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回避的权利;
(四)告知当事人准备证据、通知证人等事项。
第三十八条 听证会举行前,书记员应查明当事人和其他参加人是否到会,宣布听证纪律。
听证会开始时,由听证主持人核对当事人,宣布案由,宣布听证会组成人员、书记员名单;告知当事人有关权利,询问当事人是否提出回避申请。
第三十九条 在听证会调查阶段,案件调查人员提出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证据和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建议;当事人进行陈述、申辩和质证;案件调查人员可以向当事人提问。
当事人可以向案件调查人员提问。
当事人的代理人经听证主持人同意,可以向案件调查人员、当事人提问。
听证会组成人员可以向案件调查人员、当事人提问。
第四十条 案件调查人员应当向听证会出示物证,宣读书证,让当事人辨认、质证;对未到会的证人证言、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其他作为证据的文书,应当宣读。第四十一条
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应当保密,由听证会验证,不得在公开听证时出示。
第四十二条 在听证会辩论阶段,在听证主持人的组织下,案件调查人员、当事人和代理人可以对证据和案件情况发表意见并且可以互相辩论。
听证主持人在宣布申辩终结后,当事人有最后陈述的权利。第四十三条 听证会的全部过程应当制作听证笔录。
听证笔录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案由;
(二)听证参加人姓名或者名称、地址;
(三)听证主持人、听证员、书记员姓名;
(四)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
(五)案件调查人员提出的事实、证据和行政处罚建议;
(六)当事人陈述、申辩和质证的内容;
(七)其他有关听证的内容。
听证笔录应当交给当事人和其他参加人员审核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当事人拒绝签名的,应在笔录上写明。
听证笔录经听证主持人审阅后,由听证会组成人员和书记员签字或盖章。
第四十四条 听证结束后,听证主持人应依法对案件作出独立、客观、公正的判断,并写出听证报告连同听证笔录一并报告执法机关负责人。听证会组成人员有不同意见的,应如实报告。听证报告内容包括:
(一)听证案由;
(二)听证主持人和听证参加人的基本情况;
(三)听证举行的时间、地点;
(四)听证会的基本情况;
(五)处理意见和建议。
第五节
法制审核程序
第四十五条
执法人员在调查取证结束后,应当制作案件调查终结报告,连同案件材料一并提交执法机关法制机构,由法制机构进行法制审核。
案件调查终结报告应当包括当事人的基本情况、违法事实、相关证据及其证明事项、案件性质、裁量理由、处罚依据、处罚建议等。
第四十六条
法制机构对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审核,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对案件是否有管辖权;
(二)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是否清楚;
(三)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充分;
(四)定性是否准确;
(五)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
(六)处罚是否适当;
(七)程序是否合法。
第四十七条
法制机构审核行政处罚案件,以书面审核为主。必要时可以向当事人了解情况、听取陈述申辩,还可以会同办案机构深入调查取证。
第四十八条
法制机构对案件进行审核后,根据不同情况,提出相应的意见:
(一)对事实清楚、证据充分、适用依据正确、处罚适当、程序合法的,提出同意意见。
(二)对违法行为不能成立的,提出不予行政处罚或撤销案件意见。
(三)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提出由办案机构补充调查意见。
(四)对定性不准、适用依据不当的,提出修正意见。
(五)对程序不合法的,提出纠正意见。
(六)对超出本机关管辖范围的,提出移送意见。
(七)对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提出不予处罚意见。
第四十九条
对法制机构提出的意见,执法人员应当采纳。
法制机构与执法人员就有关问题达不成一致意见时,报请本机关负责人决定。
第六节
决定程序
第五十条 行政处罚案件经法制机构审核后,执法人员应制作案件处理审批表,经法制机构会签后,报执法机关负责人审签。
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执法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
第五十一条
执法机关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做到:
(一)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适用法律准确;
(二)正确行使裁量权,不得作出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
(三)严格履行程序规定,不得违反法定程序;
(四)按照规范填制规定的文书;
(五)依法送达当事人。
第五十二条
执法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应当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内容包括: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等基本情况;
(二)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事实和证据;
(三)体现裁量标准情况;
(三)行政处罚的内容和依据;
(四)行政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五)不服行政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六)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执法机关名称和作出决定的日期。行政处罚决定书必须盖有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执法机关的印章。
第五十三条
执法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责令当事人立即或在一定期限内纠正其违法行为。责令改正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并依法送达。
第五十四条
认为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轻微,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执法机关应当制作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加盖作出不予行政处罚决定的执法机关的印章。
第五十五条
行政处罚决定书、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执法机关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并由当事人签名或盖章;当事人不在场的,执法机关应当在七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采取邮寄、转交、公告等其他方式送达当事人。
第七节
送达程序
第五十六条
执法机关依法做出的行政处罚告知书、决定书等法律文书应当依法送达当事人,不依法定形式送达的,对当事人不发生法律效力。
第五十七条
送达法律文书必须有送达回证,由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收到日期,签名或者盖章。
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五十八条
送达法律文书,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受送达人是公民的,本人不在交他的同住成年家属签收;受送达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该法人、组织负责收件的人签收;受送达人有诉讼代理人的,可以送交其代理人签收;受送达人已向行政执法机关指定代收人的,送交代收人签收。
受送达人的同住成年家属,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负责收件的人,代理人或者代收人在送达回证上签收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五十九条
受送达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属拒绝接收法律文书的,送达人可以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把法律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也可以把法律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并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送达过程,即视为送达。
第六十条
经受送达人同意,执法机关可以采用传真、电子邮件等能够确认其收悉的方式送达法律文书,但法律、法规、规章要求当面送达的除外。
采用前款方式送达的,以传真、电子邮件等到达受送达人特定系统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六十一条
直接送达诉讼文书有困难的,可以委托其他执法机关代为送达,或者邮寄送达。邮寄送达的,以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送达地址以当事人在执法机关签署的《法律文书送达地址确认书》为准。
当事人拒绝提供自己的送达地址的,自然人依其户籍登记中的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为送达地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其工商登记或者其他依法登记、备案中的住所地为送达地址。
因受送达人自己提供或者确认的送达地址不准确、拒不提供送达地址、送达地址变更未及时告知行政执行机关、受送达人本人或者受送达人指定的代收人拒绝签收,导致法律文书未能被受送达人实际接收的,文书退回之日视为送达之日。
第六十二条
受送达人是军人的,通过其所在部队团以上单位的政治机关转交。
第六十三条
受送达人被监禁的,通过其所在监所转交。受送达人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通过其所在强制性教育机构转交。
第六十四条
代为转交的机关、单位收到法律文书,交受送达人签收后,以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六十五条
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节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公告送达,应当在案卷中记明原因和经过。
第八节
回
避
第六十六条
执法人员处理行政违法案件时,当事人认为执法人员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执法人员回避。
执法人员认为自己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申请回避。
第六十七条
执法人员的回避,由所在执法机关分管负责人决定。分管负责人的回避和驳回回避申请的,由所在执法机关负责人集体决定。
回避决定作出之前,执法人员应当暂停参与案件的调查处理,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
第六十八条 同意当事人回避申请的,执法机关应当制作并向当事人送达同意回避申请决定书。
不同意当事人回避申请的,应当制作并向当事人送达驳回回避申请决定书。
第五章
执行程序
第六十九条
执法机关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作出罚款处罚的,应当由当事人自收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按照规定时限到指定银行缴纳罚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由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罚款:
(一)当场处以二十元以下罚款的;
(二)依照简易程序当场对公民处以二十元以上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
(三)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以及其他原因,当事人向指定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经当事人提出的。
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罚款的,应当出具河南省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
执法机关应当执行罚缴分离制度,罚款必须全部上缴财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私分或者变相私分。
第七十条 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的罚款,应当自收缴罚款之日起2日内交至其所在执法机关,执法机关应当在2日内将罚款缴付指定银行。
第七十一条
当事人无正当理由逾期不缴纳罚款的,执法机关可以依法每日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但加处罚款的数额不得超出金钱给付义务的数额。
第七十二条
当事人确有经济困难,需要分期或者延期缴纳罚款的,应当填写分期(延期)缴纳罚款申请书。经执法机关负责人批准后,由执法人员以本执法机关的名义,向当事人送达同意分期(延期)缴纳罚款通知书或不予分期(延期)缴纳罚款通知书。
第七十三条
执法机关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后,应当依据《行政强制法》的规定,以书面形式催告当事人履行义务。书面催告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一)履行义务的期限;
(二)履行义务的方式;
(三)涉及金钱给付的,应当有明确的金额和给付方式;
(四)当事人依法享有的陈述权和申辩权。
第七十四条
当事人收到书面催告后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执法机关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记录、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执法机关应当采纳。
第七十五条 经催告,当事人逾期仍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且无正当理由的,执法机关应当依据《行政强制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七十六条
对履行期限届满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义务的非罚款案件,依照法律规定不需要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依照相关规定办理。
行政机关依法强制执行的,应当依照《行政强制法》的程序办理,期限届满不履行义务的,应当制作送达强制执行决定书。强制执行决定书应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
(二)强制执行的理由和依据;
(三)强制执行的方式和时间;
(四)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五)执法机关的名称、印章和日期。
第七十七条
执法机关在依法组织强制执行时,应当依照《行政强制法》及相关规范性文件的要求执行,不得侵害行政相对人的权益。
第七十八条 当事人不服执法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可以依法向同级人民政府或上一级执法机关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处罚决定不停止执行,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七十九条
行政处罚案件执行完毕后,执法人员应当填写结案报告和结案审批表,经执法机关负责人审签后,将全部案件材料立卷归档,统一登记保存。上级交办的行政处罚案件办理终结后,承办单位应当及时将案件的处理结果向交办单位报告。
第六章
特殊程序 第八十条
行政执法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发现有违法行为需要立即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依《行政强制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八十一条
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规定可以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并制作、送达相关法律文书。
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应当依照《行政强制法》的规定,报执法机关负责人批准,并告知当事人有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解除行政强制措施,应当执法机关负责人批准,并向当事人出具解除行政强制措施通知书。
第七章
监督程序
第八十二条 执法机关从事行政执法活动,应当自觉接受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上级执法机关的监督管理。
第八十三条 执法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执法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对拒不纠正的,上级执法机关可以依据职权,作出变更或撤销行政处罚的决定:
(一)没有法定的行政处罚依据的;
(二)擅自改变行政处罚种类、幅度的;
(三)违反法定的行政处罚程序的;
(四)违反《行政处罚法》关于委托处罚的规定的。
第八十四条 执法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五条
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应当按照《行政处罚法》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第八章
附
则
第八十六条
本规范所称以上、以下、以内,包括本数。
第八十七条
执法机关在制作卷宗、填制法律文书时,应当按照文书档案案卷及《河南省住房和建设厅行政执法文书式样》要求制作。应当至少符合以下条件:
(一)填写案卷封面及卷脊时一律使用碳素墨水或蓝黑墨水字迹材料,字迹要求工整。
(二)装订的案卷要填写总页数,不装订的案卷要填写本卷的总件。
(三)目录内案卷的顺序编号,在同一个案卷目录内不允许出现重复的案卷。
第八十八条
执法机关在适用裁量标准时,应当执行《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行政处罚裁量标准及相关制度》。
第八十九条
本规范由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第九十条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4年10月27日
第三篇:做法经验
1、加强领导,广泛动员。经研究,成立了以党委委书记张振中为组长的保持党的纯洁性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保持党的纯洁性学习教育活动的各项工作。对领导小组进行任务分工,明确责任人、工作职责。定期召开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例会。例会的主要任务是各组汇报本周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及下周工作计划和想法、学习上级文件或相关工作要求、部署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相关工作、议定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有关事项等。领导小组多次开会专题研究保持党的纯洁性学习教育活动,周密部署此项工作,为保持党的纯洁性学习教育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2、创新形式,精心组织。一是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解决时间紧的问题。分散学习自由灵活,机动性强,可自行掌握;集中学习,交流心得,破解难点、疑点,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二是把领导干部上党课作为开展主题教育、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思想防线的重要手段,要求党委班子成员精心备课、生动宣讲。三是开展“保持党的纯洁性,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知识测试,通过对《党章》、《廉政准则》、《关于实行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规定》、创先争优、廉政风险防控、“保持党的纯洁性、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内容等知识的测试,进一步促进党员干部认识到保持党的纯洁性的重要意义。
3、加强宣传,造浓氛围。活动期间,我镇利用宣传单、公告栏等阵地,通过召开会议、印发学习资料等形式,加强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宣传引导,扩大教育实践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让广大党员干部人人皆知、个个参与;及时总结、宣传、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大力宣传和培植先进典型,为教育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一要认真开展“六查六看”,通过召开座谈会、设立意见箱、发放征求意见表、走访服务对象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认真查摆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为整改落实奠定基础;
二要开好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按照“六查六看”的要求,认真开展党性分析和对照检查,严肃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做到“听取意见不怕刺,敞开思想不护短,相互批评不畏难”,不断增强战斗堡垒作用;
三要举行公开承诺活动,对照目标要求,联系个人思想、作风、工作、生活等实际,开展纯洁性公开承诺并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四要深入开展谈心活动,交流思想、传递经验,坦诚相见、增进团结、形成共识;
五要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认真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的基础上,剖析问题根源,明确努力方向,推动工作提升。
六、把个人自学与撰写心得和家书相结合。撰写文章是促进自学的好办法,园区要求每位党员在加强学习的同时,撰写心得体会文章,要求党员领导干部给亲人写家书。党员的心得体会表达出园区党员对党的忠诚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党员领导干部的家书,字里行间更是流露出对党的忠诚,对纯洁性教育的认识,对亲人的关爱和工作上的共勉。
第四篇:规范农民建房管理典型经验做法
xx县(基本情况,略)。近年来,面对规划迟滞、散乱无序、违建泛滥等农民建房诸多顽疾,该县立足县情和自然禀赋优势,坚持标本兼治,剖根源、抓源头、破难题,重构新思维,强力推进农民上坡工程,保障农民建房刚性需求,保持建房管控高压常态,助力乡村建设实现华丽转身。
坚持规划引领,划红线定布局
一是注重规划为先,统一风格。土地规划与村庄规划、土地整治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多维对接、一体融合,为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谋篇布局。在规划编制中,严控居民点规模总量,优化用地结构布局,充分预留农民集中居住用地,鼓励向内盘活存量,双向调节保障建房用地需求。坚持小村向大村合并、大村向集镇靠拢,引导农民向县城、集镇、中心村梯度转移,逐步改变自然村庄零星化、碎片化,城镇规划区不再批准单宗独户宅基地,大力推行居民上楼。该县30户以上775个自然村的村庄规划全面完成,其中行政村村庄规划累计编制数为241个,完成率100%,不再因无规划阻滞农民建房。注重农民新建住房风格特色,统一按照庐陵风格,汇编入册,分发到各乡镇,农民按照图册选择合适的房屋结构和户型。
二是注重刚性约束,划定红线。
第五篇:经验做法(最终版)
信访工作的经验做法、存在的问题
一、经验做法
(一)转变机关作风,密切干群关系。包案领导及稳控责任人蹲点调研,主动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交流,倾听群众呼声,摸准上访群众的思想脉搏,在党群、干群之间架起一条民情通道。
(二)机关干部下基层,进行全面摸排,对基层的意见和建议,做到有记录、有建议、有处理结果、有反馈,及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难题,通过与群众心贴心、面对面交流,群众的意见有人听了、问题有人管了、难处有人帮了,有效预防了上访问题发生。
(三)对已经结案的涉纪信访案件,着专人进行跟踪监督,有效防止问题反弹。
二、存在的问题
(一)对信访工作认识不到位。一是认为抓信访太牵扯精力,影响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信访工作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二是领导接访工作存在应付思想,认为上访群众多是“刁民”,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提出的意见不能引起足够重视,采取哄、拦、卡、压的办法,甚至对群众的上访征兆置若罔闻,既不及时报送信息,也不采取措施,把群众“逼”上上访之路。三是一些机关干部工作作风不实,官僚主义严重,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处理不及时、不到位,甚至不闻不问,以至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四是认为信访工
作是信访部门的事,认为信访部门是“救火队”、“挡箭牌”, 有事时想到,无事时忘掉,平时看不到。
(二)信访内容复杂。信访对象反映的问题绝大多数都很现实,基本都涉及到个人或集体的切身利益,情况复杂,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处理起来难度较大。且都明确要求为其解决实际问题,不达目的,不肯罢休。因此,导致集体上访不断增多,越级上访时有发生。
(三)无理缠访依然存在。对一些已经处理的信访案件仍然继续上访,极少数人别有用心,滥用信访权利,虽经信访部门耐心说服教育,仍然信访不息,找领导纠缠,无理取闹,无序信访突出。
解决涉纪信访问题的长效机制的思考和制度
一、加强自身建设。一是加强学习教育,全面提高纪检干部对处理涉纪信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树立执政为民,执纪为民的理念,切实把处理涉纪信访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二是加强处理涉纪信访机构建设,选调和充实政治素质好、熟悉纪检监察业务,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同志从事这项工作,要强化其工作职责,赋予其处理涉纪信访工作必要的调查权及执纪纠错、违纪处理建议权,来促进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增加办案设备及经费。
二、完善督查督办机制,推动信访稳定工作扎实高效开展 建立了信访稳定督办制度,对各类不稳定因素和上访苗头,按照轻重缓急分别向有关单位发送督办通知,通过督办,把督办的过程变成责任再落实的过程,变成强化稳定措施的过程,变成推动案件快查快结的过程。
三、畅通信访渠道,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建立健全高效处理涉纪信访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和完善领导接待日制度、处理信访主要领导签批制度、信访接办登记、交界、督办、回复等归口办理制度,健全重大信访汇报制度和多部门办理信访协调联合办理制度,强化信访预防、预报机制。
四、抓早、抓小、抓苗头,着力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 坚持定期排查和不定期排查相结合,建立矛盾纠纷排查档案,一事一策研究解决措施,减少越级信访量和重复信访量,做到三个明确,即:明确领导包案,明确专人处理,明确解决时限。
五寨县纪委信访室
2011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