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1——5课提问

时间:2019-05-15 07:34: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答案1——5课提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答案1——5课提问》。

第一篇:答案1——5课提问

1——5课知识回顾

1、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谁?距今多少年?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

2、使用打制石器的有哪些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用火?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北京人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

3、山顶洞人使用什么缝制衣服,同时说明山顶洞人掌握哪两项技术?山顶洞人集体内有血缘关系,叫做什么?

骨针磨光和钻孔技术氏族

4、距今7000多年的原始居民叫什么?位于哪条河流域?使用什么石器?农具叫什么?种植什么?房屋叫什么?

河姆渡人长江流域磨制石器耒耜水稻干栏式房屋

5、半坡人位于哪条河流域?使用什么石器?种植什么?房屋叫什么?会制作什么陶器?黄河流域磨制石器粟半地穴式房屋彩陶

6、炎帝和黄帝部落联合在什么地方打败谁?后来联合长期发展成为什么?

涿鹿蚩尤华夏族

7、人文初祖是谁?海外华侨称自己是什么?尧、舜、禹通过什么方式成为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

黄帝炎黄子孙禅让

8、第一个王朝是叫什么?建立时间?建立者?人类从什么社会进入什么社会?

夏朝公元前2070年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9、禹死后,谁继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什么制度代替了什么制度,“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朝的亡国之君是谁?

启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桀

10、公元前1600年,谁战胜桀,夏朝灭亡,什么王朝建立,他任用哪个贤臣?商王谁迁都到

什么地方,商朝又称为什么朝?与炮烙之刑、酒池肉林、鹿台有关的商朝亡国之君是谁?汤商朝伊尹盘庚殷殷朝纣

11、公元前1046年,发生了哪一战,商朝灭亡,谁建立什么王朝,定都在哪里,历史上称为

什么王朝?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什么暴动?西周灭亡的时间?

牧野之战周武王周朝镐西周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

12、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什么制度?周天子把土地、人民和奴隶分给谁,封他们为诸侯?

这一制度的意义?

分封制亲属、功臣等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13、什么是青铜文明? 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14、我国青铜文化灿烂的时期是哪个王朝?特点有哪些?代表作有哪两个?西周青铜器大量

用于什么?

商朝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祭祀

15、与商周同期,我国的什么平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叫什么,有青铜立人像等?成都平原“三星堆”文化

16、除青铜铸造业外,夏商西周还有哪些手工业部门比较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什么

器具的国家?

陶瓷业、玉器制造业瓷器

17、夏、商、西周时的社会的主业是什么?“五谷”在什么时期已经具备?

农业商周时期

18、夏、商、西周时,是哪些人进行劳动?他们的命运如何?

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可以被随意转让和买卖;被任意地杀死或活埋

第二篇:八下1-6课基础知识提问(听写)清单

第一课

国家的主人 广泛的权力

1、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我国是___________领导的,以____________为基础的人_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国家,__________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2、人民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全体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平等地的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

3、人民和公民的区别是什么?——

1、性质不同:人民是区别与敌人的政治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统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阶级内容。公民是法律概念,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范围不同:在我国,公民包括人民,又包括具有我国国籍的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不过,后者不能享有公民的全部权利,也不能履行服兵役等义务。

4、在我国,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享有宪法赋予的管理国家等权力。作为国家的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确认的公民权利。

5、什么是公民权利?——公民的权利是指_________确认并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这种权益受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

6、什么是公民的基本权利?——___________规定的公民权利,是公民最主要、最根本的权利,所以称之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7、我们享有的权利受到哪些方面的保障?——我们享有权利,需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及他人的保障,否则权利就会落空。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是_____________。

8、我国法律是怎样保障公民权利的?(权利保障体制)——我国通过建立以_________为核心的,以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

9、什么是立法保障?什么是司法保障?——立法保障是指将公民的权利以_________的形式确认下来,运用_________加以保护。司法保障是指通过________,保障公民的权利。

第二框

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涵盖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这些权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平等权;

(二)政治权利和自由;

(三)宗教信仰自由;

(四)人身自由权利;

(五)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取得赔偿权;

(六)社会经济权利;

(七)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

(八)妇女的权利,婚姻、家庭、儿童和老人受国家保护。公民权利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确认书和保证书。我国普通法律则依据宪法进一步规定公民的具体权利。

3、怎样正确行使权利?

①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_________的权利,承担对他人应尽的________义务和____________。② ③ ④

第二课

我们应尽的义务 第一框

公民的义务

1、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有什么关系?怎样对待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2、广义的义务包括什么?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

3、什么是公民的法定义务?——法定义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对于法定义务我们__________履行。

4、什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公民的基本义务是指________规定公民的义务。具体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物,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等。

5、履行基本义务的意义?——是我们的“天职”,也是_________的重要表现。

6、什么是道德义务?——道德义务是指社会成员依据____________,自觉自愿地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

7、公民自觉自愿地履行道德义务有什么意义?——广大社会成员自觉自愿地履行道德义务,既利于形成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又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8、公民的道德义务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基本内容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遵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道德规范。

9、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联系(1)有些道德义务已经上升为法定义务。区别(1)形成不同:法定义务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道德义务是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2)确保履行的依据不同:法定义务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道德义务靠舆论、习惯和社会成员自觉自愿来履行

第二框

忠实履行义务

1、我们怎样忠实履行自己的义务? ① ② ③

2、我国法律和道德之间是什么关系?——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凡是_______禁止的行为,都是社会主义________所谴责的行为;有许多法律上的义务,同时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我们积极实施法律所倡导和鼓励的行为,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单元 我们的人身权利第三课 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

第一框 生命与健康同在

1、人身权利的地位?——人身权利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

2、人身权利的构成?——公民的人身权利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3、人格权包括哪些内容?——人格权是人们_________的做人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

4、人身自由权的含义?——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公民的______和____完全由自己支配。

5、人身自由权的地位?——人身自由是我们参加各种活动,充分享受其他各种权利的__________。

6、侵害公民人身自由权的行为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生命健康权的含义?——生命健康权是指公民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身体组织、器官的完整、生理机能以及__________的健康所享有的权利。

8、生命健康权的地位?——生命健康权是公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________。生命健康权是公民__________的人身权利。是_________的人格权。

第二框 同样的权利 同样的爱护

1、我们如何珍惜自己的生命健康? ① ② ③

④面对挫折,磨砺自己坚强的意志,不采用自残和轻生的手段。轻生或自残等行为都与社会道义相悖,与法不合。

2、我们如何尊重他人的生命健康?——①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理智解决与他人的矛盾,远离暴力;②遵守校园秩序,不追逐打闹,不搞恶作剧;③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逆行。④当他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侵害时,及时的伸出援助之手等。

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第一框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1、人格尊严权的含义?——人格尊严权是指任何人都享有作为“________”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________的权利。这一权利表现为_____和______两个方面。

2、人格尊严权的构成?——人格尊严权具体体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什么是名誉?良好名誉有什么作用?

4、良好名誉首先取决于个人的______________。不过品行优良者并不总是受到相应的客观评价,人的名誉权常常受到侵害。

5、什么是名誉权?——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出他人侵害的权利。名誉权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我们有权利用自己的良好声誉获得更多的利益;有权维护自己的名誉免遭不正当的贬低;有权在名誉受侵害时,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8、常见的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有哪些?_①_____________:公然谩骂他人,大庭广众之下讽刺、嘲笑、挖苦他人,往他人身上泼赃物等,都属于侮辱行为;②___________:无中生有、捏造事实中伤他人等行为,是诽谤行为。

第二框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

1、什么是肖像?——肖像是以_________为中心的人体形象再现。它包括用绘画、雕塑、剪纸、照相、摄像等各种方式再现某个人的音容笑貌。

2、肖像有什么作用?肖像再现了个人的基本特征,是每个人人体容貌的有形识别标志,所以,肖像与特定人的人格不可分离。

3、公民肖像权的内容有哪些?——公民依法享有对自己肖像的________,包括____、______和_____。不过,未成年人在使用自己肖像和获取报酬方面需由监护人代理或同意。

4、侵害侵害公民肖像权的行为有哪些?——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

5、什么是人的姓名?人的姓名的作用是什么?——姓名包括正式姓名、笔名、艺名等,它作为将人区别开来的文字符号,传达了一个特定的个性化意义,是每个人人格的基本标志。

6、什么是公民的姓名权?——我国法律赋予公民姓名权。姓名权是公民依法享有_________________,并且_____________的权利。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有权自主决定自己起什么姓名,有权决定使用自己的姓名或笔名、艺名,有权依照规定变更姓名。未成年人和精神病患者的姓名权由其监护人代为行使。

7、侵害公民姓名权的行为有哪些?

第五课 隐私受保护 第一框 隐私和隐私权

1、什么是隐私?——人生在世,总有一些不愿为人所知知、侵扰的秘密;总有许多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这些都属于隐私。它具体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要保护公民的隐私?——获得内心世界的安全感和私人生活的安宁,体会到做人的尊严。(重要性)②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安定。(重要性)③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个人隐私被披露的可能性加大,人们对自身安宁和安全的需要更为迫切,在坚持以人为本、崇尚人性与个性的现代社会,必须重视对隐私的保护,以缓解人们对人格独立的担忧,保证人们自由舒畅地生活。(必要性)

3、什么是公民的隐私权?

4、公民的隐私权具体包括哪些内容?——①公民的住宅属于公民个人的生活领域,未经本人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侵入或非法监听、监视,执法人员不得无视法定程序非法搜查。②公民有权对个人信息保密,如依法不公开自己的身体状况、家庭关系、储蓄密码等,并禁止他人非法搜集、传播和利用自己的私人信息。③公民有权对个人通信内容保密,对自己的信件、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禁止他人擅自查看、刺探或公开。

5、任何人都不得滥用权利,如果个人的私生活和个人信息与社会公共利益,社会政治生活有关,则不属于隐私,不受隐私权保护。

第二框 尊重和维护隐私权

1、如何做到尊重他人隐私?

1、树立隐私意识,破除陈旧观念,矫正不尊重他人隐私的若干陋习:①不干涉他人私人空间,不搬弄是非、揭人短处、扰人安宁;②不因好奇而热衷于打听别人私事、传播别人的秘密。

2、增强责任与信誉意识,履行承诺,保守朋友秘密。

3、树立法律观念,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

2、侵犯公民隐私权的行为有哪些?——监视、窥视他人私生活,以偷看日记、私拆信件等手段千方百计刺探他人的秘密,道听途说传播他人的隐私,非法利用他人的个人信息等,都属于侵害隐私权的行为。但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执法机关依法调查和公开当事人的有关信息,则不属于侵权行为。

3、如何避免隐私被侵害?——①在向熟人敞开心扉时,要认真选择倾诉对象;②在上网时要掌握网上安全运行的知识,以避免个人隐私在网络中被浏览和扩散;③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轻易把个人隐私提供给他人;④看护好私人领域,给重要的领域设置提示牌。

4、保护隐私不等于自我封闭、与世隔绝。当自己遇到麻烦、产生困惑、出现烦恼时,应学会与值得信任的人沟通和交流,以获得成长所需的理解和帮助。

第六课

终身受益的权利第一框

知识助我成长

1、教育有哪些作用?

2、我国的义务教育有哪些显著特征?

3、如何理解受教育即使我们的权力又是我们的义务。

第二框

珍惜学习机会

1、如何维护我们的受教育权?——

1、非诉讼方式:向学校老师寻求帮助;向妇联、当地的居(村)委会反映情况;向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反映情况。

2、诉讼方式: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我们应该怎样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第三篇:语文教学课堂上的提问法

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法大纲

一、语文教学课堂的理论

(一)、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二)、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学法”

(三)、亚里士多德“逻辑提问”法

(四)、“提问教学”的基本特征

二、语文教学课堂的现状

(一)、提问形式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

(二)、提问只为了教师预设的“标准答案”。

(三)、从自己兴趣出发提问,随心所欲,远离文本。

(四)、问题未经精心设计

三、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目的

(一)激发学生思考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四、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原则

(一)、删繁就简原则

(二)、适时追问原则

(三)、循序渐进原则

(四)、充满趣味原则

(五)、启发性原则

(六)、鼓励性原则

(七)、适时性原则

(八)、适量性原则

(九)、适度性原则

(十)、科学性原则

(十一)、创造性原则

五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方法 做到有效提问的类型如下:

(一)、课堂提问的时机分类:

一)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①根据学生的兴趣五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方法

(一)、课堂提问的时机分类:

一)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①抓住兴趣点进行提问

②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

③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

二)优化提问的情感氛围

三)及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反馈

(一)于文本独特之处提问

(二)文本单元的提问分类:

一)与同单元文章比较,比出独特之处 二)与同类文章比较,比出独特之处

三)于文本矛盾之处提问

1.与文本内部矛盾处提问 2.与文本外部矛盾处提问

四)有效提问要关注学生学情

1、在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提问

2、在学生读不好的地方提问

(三)根据课堂提问的水平分类

一)知识(回忆)水平的提问

二)理解水平的提问

三)应用水平的提问

四)分析水平的提问

五)综合水平的提问

六)评价水平的提问

(四)根据课堂提问的内部结构分类

一)总分式提问

二)台阶式提问

(五)根据课堂提问的具体方式分类

一)直问和曲问

二)正问和逆问

三)单问和复问

六、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意义及作用

(一)、增进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二)、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三)、开阔学生思路,启迪学生思维

(四)、获得信息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法

课堂提问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而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提问是老师的事,而学生只管一个字——答。但事实并非如此,提问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更是学生的事。学生可以问课本,问同学,问老师„„老师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感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等。

关于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法的讨论分以下六个模块进行论述

一、语文教学课堂的理论

中外关于课堂提问的研究有许多说法,以下是一些举例:

(一)、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提问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孔子。孔子提问教学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人们普遍都认为他对学生的教育采用的是启发式的教学而不是填鸭式的,这也每每作为后人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孔子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家,曾与他的四名得意弟子畅谈理想,这应该是孔子实施提问教学的一个典型范例。

首先,它是一次平等的思想交流。孔子与学生们谈理想抱负,谈治国安邦的道理。上课时,席地而坐,不分尊卑,完全平等。性格开朗的子路率先谈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孔子只是微笑,不作任何点评。最后轮到曾皙发言时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时,孔子引导说:“何伤乎?亦各言志也!”于是曾皙放开心怀,谈了自己的理想是营造一个和平大同社会的思想。孔子便马上说“吾与点也。”孔子随和的开场白以及他与学生一样表达出自己的理想,说明他上课时与学生进行了心灵上的彻底沟通,真正融入到了学生当中。这次教学充分体现了他的教学平等的主张,是师生间一次平等的交流。

第二,它的教学方式是启发式的。孔子师徒围坐着,不分前后左右;从开场白看,孔子只是一位召集者的角色而已。因为从他的语气神态看,他完全没有老师的架子。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而且提出问题时,没有一点雕饰之痕,却是那么自然贴切启发善诱,浑然天成,最能启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创造性。这样课堂气氛就轻松活跃起来。一开始,子路就抢先发言,论治国安邦的方略。接着是冉有、公西华发言,各有论国之策。场面活跃,气氛热烈。中间是主持人孔子给每位发言者提示一句:“求,尔何如?”或“赤,尔何如?”或“点,尔何如?”而根本没有给他们出什么具体题目。真可谓是一场“自由谈”。

第三,它的课堂教学是寓教于乐。文中轮到曾皙谈志向时,这样写道:“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可见,曾皙一直在弹琴!孔子师生谈论理想、抱负时,第二章课堂提问的历史现状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的。这样的课堂教学艺术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孔子寓教于乐的思想。音乐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一种最高境界,可以调节情绪,活跃气氛,是其它艺术手段所不可替代的。“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只有孔子这位精通音乐的教育家,才会在“漫不经心”中,取得寓教于乐、和谐真知的效果。

第四,它可以作为一次寓教于游的“彩排”。文中没有只言片语记述这次教育讨论活动是在郊外的游历中进行的。但从孔子认同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沐于沂,风于雩,泳而归”的理想来看,孔子又可谓是寓教于游的创始者。他带着几位学生游说于列国就是最好的印证。总之,全文记载了孔子组织的一次各抒理想、抱负的活动,参与者各自发挥特长,展示各自性格气质,达到了言志谈抱负的目的。这次提问教学是素质教育的经典之作。

(二)、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学法”

西方的提问教学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他创立了一种提问式教育方法,他称为“产婆术”。苏格拉底“产婆术”对后世的教学思想有很大影响,成为西方启发式教学的端。自它问世以来,曾被世界各国学校广泛采用。其基本原则是:回答问题必须简洁明了,非常干脆。只能回答对方所提出的问题,不能自己提出其他的问题,不许反对对方的问法。两个人可以相互轮换提问,但须经过双方一致的同意。这种方法包含有辩证的色彩,能帮助对方纠正错误观念并产生新的思想。整个过程仿佛产婆帮助孕妇生产婴儿一样。它分四个步骤:一是讥讽,就是不断地提问,令对方感觉自己的观点自相矛盾,从而承认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二是助产,就是在对方能够承认自己的观点错误的前提下,帮他找出正确的答案。换句话说,就是让真理产生;三是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把它的共性找出来,通过对某些善行的分析比较来寻求出一般美德;四是定义,就是把单一而准确的概念归纳到一般的事物中去。“产婆术”这种方法,实质在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从而自觉地获得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以及概括能力都是有较大作用的。但也有很大的局限,因为它只适于人们对已知东西的认识,而不适于未知事物的认知。

(三)、亚里士多德“逻辑提问”法

“逻辑提问”法,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经常用于读书的的方法。他认为,采用逻辑的方法提出问题,常常可以使自己有深入一步的思想。例如:复习概念和定义时,你可以试着问问自己,为什么要了解这些概念?这些概念又是从哪些实际的问题中延伸出来的?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是什么?用于表达概念的定义改变没有等等。然后,你接着再对书中的判断和推理也进行一些同样的提问,通过搞清各个逻辑部分的组成,就能获得较为深入而系统的理解,也就不容易忘记了。因为,任何一本书,要用于阐明一种具体系统的理论,都应有相对完整的几个基本要素——概念、判断、推理三个方面。

(四)、“提问教学”的基本特征

纵观中外提问教学的相关历史,可以发现以下特征:

1.教学都以老师指导作为特征,通过提问学生、激励学生与引导学生,让他们自由地去思考、自由地去表达自己的相关疑问和见解,从而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陶冶了情操、完善了人格。

2.教学中都非常重视创设谈话情境,追求一种和谐的谈话氛围,使老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在这种谈话情境中,把学生已经拥有的经验与所要探究以及要解决的新问题联系起来,从而把学生的理智与情感结合起来。

3.教学中都讲究提问的技巧方式,运用智慧,充满了高超水平,讲究辩证的提问艺术。

中外提问教学存在的差别主要是因为东西方人文精神以及语言不同所造成的。通过以上提问教学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孔子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循循善诱,精妙点拨,而且善于把握时机,给了学生相当大的思维空间,具有启发性、灵活性。苏格拉底提问指向明确,提问时环环相扣,善于突破关键,充分挖掘对方思维的潜能,具有很强的引导性与严密性。亚里士多德注重从逻辑上提出问题,常常可以使自己的思想深入一步。

二、语文教学课堂的现状

尽管有许多对于课堂提问的研究理论基础,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出现了许多问题,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现状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被否定后,问答式、互动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法便应运而生。然而,伴随着新的教法,一些问题也相继产生。比如问答式教法,课堂上,有的教师该问的在问,不该问的也在问;需要学生作答的在问,不需要学生作答的也在问;学生能回答的在问,不能回答的也在问;有价值的在问,没有价值的也在问。于是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们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地讲着,但是台下的学生都是没精打采,目光呆滞地望着老师,一言不发,一堂课下来,学生不知所问,任何印象,根本毫无所得。教师们繁琐的“满堂问”,让学生失去了灵性,失去了对课堂的热爱。乏味的提问体现出课堂上浪费时间,大搞形式主义的不良作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问形式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

追求表面化的形式,一问一答,虽热热闹闹,却华而不实。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历来习惯过多地问,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3无价值,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碎问碎答”的危害年深日久,几乎所有语文的阅读教学都充满“问答”。尤其上公开课时,许多教师总是在幻灯片中准备了一大堆问题,总以为有这些问题牵引着学生,课堂气氛就会活跃,不至于冷场。

(二)、提问只为了教师预设的“标准答案”。

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有些教师认为,老师是传授知识的,上课就是不折不扣地执行案中所写的或者事先设定的教学思路;学生就是掌握知识的。

(三)、从自己兴趣出发提问,随心所欲,远离文本。

受传统影响,总以为自己是课堂的主宰者,抓住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一点来提问,然后展开讨论,阐发、拓展,于是文本远远地被抛在后面。

(四)、问题未经精心设计

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习惯性提问。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收效甚微。其次,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最后,提问没有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此以往,让学生生厌。这三种做法,对学生思维和能力的训练造成不好的影响。另外,还有细节方面的问题也大量存在着,如: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惩罚性提问。教师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突然发问,借机整治。久而久之使学生视老师提问为畏途,等等。这些类型的提问利少弊多,甚至不如不问。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一堂课下来,学生要么不知所问,没有任何印象,根本毫无所得;要么一头雾水,无所适从,只能保持缄默,课堂冷冷清清,既然学习积极性都已没有,那就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而当今语文教学中的不良现状也正是由于教师存在以上的误区造成的。

三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目的

明确课堂提问的目的是提问成功的前提。在提问之前,教师不仅仅要考虑提出什么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要提出这些问题。应该使所提出的问题具有意义和价值,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益,在思维上得到启迪,在能力上得到提高。课堂提问的目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激发学生思考。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那些不假思索即可回答的提问或者说思性很差的提问,如:“白杨树平凡不平凡?”“不平凡!”“双喜和阿发他们白天去看过戏没有“看过。”“车夫真是自讨苦吃吗?”“不是。”这类提问就没有什么启发性,同学们机械地回答“是“不是”,表面上看起来课堂气氛活泼、热火朝天,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取到好的教学效果。无论在教材中还是学生学习活动中,都存在许多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教师责任就是要把这些问题揭示出来开启学生的心扉,并培养他们独自发现矛盾、揭示问题的能力如《故乡》中有一段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明白如话,似乎一看就懂。正因为如此学生也就往往满此而不去注意挖掘语句里所包含的深刻意义。但却可以在这个地方设了一个提问:“闰土的孩子几岁了?”学生原先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一听茫然了。在教师的引导下赶紧阅读课文有交代,只有五岁。教师又追问:“连五岁的孩子也被参加劳动,却又总是吃不够,是什么造成的?”通过思考和议论,在学生的脑海里浮现一幅旧中国劳动人民苦不堪言的悲惨画面这一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更加认清了中外反动派残酷剥削压迫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学生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立足点上对全文作理性的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那样写,而不这样写?那样写有什么好处?因此,在提问设计时要考虑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孔乙己》一课:作者是怎样描写孔乙己的?从小说对孔乙己衣着和语言的描写可以看出乙己的什么性格特征?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用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是什么?这些问题有的属于分析性的提问,有的属于分辩性的提问,有的属于概括性的提问,应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提出。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容,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教学的要求设计有关课堂提问,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高尚的审美理想和正确的审美观念。《驿路梨花》:本文对驿路梨花作了多次生动的描写,这些描写倾注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美的语言欣赏)本文的情节常常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安排情节的?(艺术构思欣赏)本文的标题为“驿路梨花”,结尾又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四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原则

课堂提问虽是老师的预设,但学生的回答还是有预期方向的,因此课堂提问的作用在于教学双边是相互的,毕竟教的目的是为了学,教与学活动的协调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学习能力的培养,仍然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其受益者是学生,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对学生的作用,我觉得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删繁就简原则

庄子曰:“文灭质,博溺心。”意思为花样名堂过多,反而会掩盖掉事物的本质,事物过于驳杂就会让人糊里糊涂。庄子说的本意是对写文章而言的,就我们目前的教学而言,何尝不是如此。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闹到毕业,还是不通。”因此有效的问题设计要删繁就简。这里的简指的是简约,而不是简单、随意、无为、无效。简约而不简单的问题设计源于文本细读,读到表层的皮相一一淡去,读到文章的精义渐渐浮出。比如,一位老师在上《狼》一课时这样设计教学问题:关于作者蒲松龄你都知道哪些信息?-一文章演义了怎样一个狼的故事?-一说说文中的狼具有怎样的特点?-一你知道哪些《聊斋志异》的相关文学常识?-一说说文中的屠户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一介入郭沫若对蒲松龄的评价-一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又比如《社戏》这篇课文,在充分地文本细读后,笔者这样设计教学:幻灯出示课 文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问:

1、文中哪些段落写看戏?戏真的好看吗?

2、请大家把目光投向看戏前、看戏后,找一找小伙伴对“我”的好还体现在哪里?

3、其实除了小伙伴对“我”好外,还有哪些人对“我”好?

4、这篇文章题为《社戏》,结尾又说“一直到现在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那么作者仅仅是在怀念“社戏”吗?除了“社戏”外,还有什么特别值得怀念?请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怀念社戏,其实是怀念----

5、这个时候的鲁迅为什么如此怀念故乡?

(二)、适时追问原则

追问要准确地把握时机,找准切入点,有利于在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正如孔子云: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追问也是这个道理,否则引不起学生的关注。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追问的最好时机,这样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使追问的效率大大提高。

案例分析:《陋室铭》教学片段

(在朗读课文和简单疏通课文字词句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教师:陋室到底陋还是不陋?为什么? 生1:文章题目是((陋室铭》,所以陋室是陋的。

生2:文章最后说:孔子云:何陋之有?说明陋室是不陋的。

生3:课文里有一个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说明陋室是陋的。

教师:同学们能从课文里为自己的观点找到依据,这很好。

生4:我也认为是陋的,因为课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

这句当然也能看出陋室的陋,当学生4的回答出来后,老师犹豫了一下,后面坐着听课老师,万一改变原有的预设,收不拢怎么办?因此没有追问。学生继续在原来找出的几个句子上争来争去,打外围战,无法找到老师希望学生找的关键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时老师站出来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教师:老师觉得陋室是陋的。这有资料为证。我们来看《刘禹锡三次搬家的故事》。个故事的哪个地方表明陋室是陋的呢?同学们找一找。

过了一会儿,一男生小声地说:“斗室”的“斗”,表明这是一间陋室。

教师:“斗室”是什么意思?

学生无语。

教师:斗室就是很小的居室的意思。这是从面积方面说陋室的陋。刚才找出来的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中哪些地方也能看出陋室是陋的呢?

学生沉默。

虽然老师在做字词的疏通的时候,有意点了一下苔痕的生长环境,但是遗憾的是没能在学生心里留下痕迹,这个时候学生还是回答不出来,因此老师只能自己说。

教师:陋室的陋主要体现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个句子上,苔痕长在什么

地方?这里的草是盆景吗?

就这样,教师带领学生一问一答艰难地得出结论:陋室的环境是陋的,陋室的主人是清高的。

教师:陋室的环境是陋的,但因为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陋室又是不陋的,那些地方

表明陋室不陋?

教师希望学生能抓住找出的三句描写环境的句子来谈,但是学生好象很笨,就是不能抓住那三句话,一直游离在那三句话之外。

(三)、循序渐进原则

问题设计要形成由易到难的梯度,犹如爬坡一样,用点力才能上得去,又如摘桃一样,跳一跳才能够得着。比如一个原本较难的问题,可以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通过对问题剥笋式的讨论与分析,最终达到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因此,这样就会给全体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就会为教师教学营造出更加积极的教学情境。

案例分析:《猫》教学片断

(这堂课总共设计了三个主问题,在第二个问题结束后,老师这样小结。)师:第二只猫好象是大家的一个亲爱的同伴,好象是我家的一个孩子,它是我们一家人生活中的焦点,集我们一家人的宠爱于一身。在我看来我们对于第二只猫是没有亏欠的,再说它的丢失也是因为别人:第一只猫的死是意外,三妹为了挽救它也尽力了;第三只猫我们是有欠于它的,我们平时对它不好,还冤枉了它,我觉得自己应该对它的死负责,为此我深深地自责。师:请大家找出写我因第三只猫的死而难过的段落。生找到第30段

师:大家觉得这一段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生:缓慢低沉。

师:那大家试着用缓慢低沉的语气语调读一下。学生七嘴八舌读课文

追问:第三只猫的死亡跟作者有关系吗? 生:有关系,猫是被“我”打死的。师:大家都这么认为吗? 生纷纷表示赞同。

追问:“我”打得轻还是重? 生:重 师:何以见得? 生l:“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悲楚”表明“我”打得较重。师:“我”只是打了一下而己,作者也没写打得是轻还是重呀,至于把它打死吗? 生2:“我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这句话表明“我”对猫很生气。生3:“一时怒气冲天”也表明“我”对猫很生气。

师:第三只猫死于什么时候?为什么死了? 生:“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师:猫死在被我打了之后的两个月后,而且死因不明。因此,猫的死跟我没有直接关系。师:那只是一只流浪猫而己,我们家收留了它,让它吃得胖胖的,应该是有恩于它的,何况,猫的死跟我关系不大。你觉得“我”有必要如此难过、如此自责吗? 生异口同声说有。师:为什么? 生:猫的死跟我有关系,如果“我”没打它,它就不会逃走。不会逃走,也就不会死。师:难道这两个月猫一直在外面流浪? 生:是的。

师:看来作者深深打动了大家,大家都是作者精神的继承者呀。猫的死从理性地角度讲跟“我”是没有多大关系的。那么作者为什么如此自责? 师:我对自己的自责不仅仅是因为冤苦了猫,我觉得自己还冤苦了谁? 生默然。

师:文中还有谁像猫一样受到冤枉? 一生恍然大悟似地说:我知道了,张婶。

师:“我”真的永无补过的机会了吗?对于张婶我还有补过的机会吗? 生l:有,向她道歉,以后对她好点。生2:还可以给她加点工资。

师::如果我向张婶道歉,张婶会原谅他吗? 生:会的。

师:那么是谁不能原谅他? 生:默然。

师:不能原谅“我”的不是别人,是“我”自己。那么作者借此想表达的是什么? 生:默然。

师:当强势群体伤害了弱势群体时,这种心灵的伤害是永远无法补过的,就像钉子钉在木板上,即使钉子拔掉了,疤痕是抹不掉的。作者的作品中流淌着一种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每一个人怀着深深地爱。综观古今中外,伟大的作家都有仁者爱人、悲天悯人的博大情环:在金色的烛光中走向天国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了心爱的人的幸福宁愿牺牲自己的海的女儿;在瓦蓝的天空下眼巴巴地看着风筝的小弟弟都深深地烙在了我们的心里。愿同学们能做古今中外伟大作家的精神继承者,做情情,情不情之人!

(四)、充满趣味原则

精彩的提问,使课堂教学魅力四射,能吸引每一位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课、思考,快快乐乐地掌握知识、增长才干。提问的高明处在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提问要有吸引力,要充满趣味,使学生感到有情趣而在愉快中接受知识。

案例分析:《猫》教学片断 师:猫有自己的语言吗? 生:有,“咪呜”。

师:猫会怎么说呢?请用自己的语言阐释它。生1:为什么打我? 师:有疑问,有怒气。生2:很哀苦地痛诉。

师:有没有选择反抗?这是一种怎样的逃避? 生3:反抗,只能证明鸟是它吃的,主人会打得更凶,这样反而给主人留下思考的空间。如果反抗,会死去。

师:为什么是无力地反抗? 生:默然。

师:这是弱者与强者的对比。《家庭的故事》不是纪实,有虚构。写猫的同时,也是为了写人。有没有像猫一样,不能辩诉的人? 生:有,张婶。

师:张婶在怎样的情况下默默无言? 生:被指责没有看好鸟的时候。师:张婶是专门看鸟的吗? 生:不是。

师:张婶是什么身份? 生:仆人。

师:张婶并不完全是看鸟的,那么她有没有为自己辩护? 生:没有。

师:请大家为张婶辩护。生1:我不是专门看鸟的

生2:我还有许多别的事情要做。师:这些理由张婶能想到吗? 生:能。

师:张婶为什么不辩护? 生:张婶与猫都很善良。师:猫在家中是什么身份? 生:宠物。

师:张婶是什么身份? 生:仆人。

师:我和妻子与他们有什么不同? 生:主人与仆人、宠物。

师:我和妻子是强者,猫和张婶是弱者。弱者面对强者的指责,只能选择沉默。案例分析: 案例一中的问题:“培根和我们谈论了有关读书的哪些问题?”其实是一个很没趣味性的问题,而且学生如果没有参考书,很难一下子回答出来。第二个大问题:“下面浏览课文,根据这三方面给课文划分一下层次。”又是一个很直接、没有技巧、没有经过精心思考的问题。从课堂实录也可以看出来,这样的问题学生不喜欢。案例二中的问题“猫有自己的语言吗?请用自己的语言阐释它”,专家认为这个问题是一词品读尽得风流,把人类的情感体验带了出来。这个问题确实很妙、很有趣,本来这堂课前面部分较沉闷,但是因为这个问题,学生的兴趣上来了,课堂逐渐形成高潮。案例二中的另一问题“请大家为张婶辩护”也很有趣。这两个问题都比较感性,具有情境性,活动性,回答这样的问题学生不会觉得累。

(五)、启发性原则

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才是好的提问,所以,老师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只注重结果。启发性还表现在老师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此,老师应鼓励学生自己去揭示问题、探索知识和规律,体会一个探索者的成就,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

(六)、鼓励性原则

鼓励性的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一个平等、民主、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思维表现出空前活跃,学习自信心十足,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和思考的积极性显得非常高涨。求知欲能够激发他们主动寻求答案的内在动力,使他们有了创造的意图和愿望,创造性的去学习,去掌握知识。

(七)、适时性原则 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知识渴求的状态,老师适时提问和及时点拨,能使学生热情高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老师尽量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而知不足”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问题。当学生自己解答出问题后,就会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

(八)、适量性原则 适量性是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要有疏有密地设置问题,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如果老师在一节课上不停地提问,学生就不能有效地静下心去思考问题,反而会破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此,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积极思考问题,这样考虑的问题就会全面周到一些。

(九)、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是指提问要精准,要有启发性。太过容易或难度过大的问题,都会使学生产生压抑或厌烦的心理。《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就是讲的这个道理。怎样的提问才是适度呢?正如有位教育家说得那样:“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准确而又生动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又不能让学生轻而易举、不动脑筋就能回答出问题。适度的提问能让学生产生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他们积极去思考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满意的结果。这样,学生才会感到喜悦和满足,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十)、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的前提是把教材吃透,了解学生。老师要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充分了解,即科学地估计他们的认知和智力水平,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此外,对教材内容要掌握熟练,深刻理解其内涵。老师提问时语言要简明扼要,规范性强,有针对性。如果提问科学得当,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能有效地激发,课堂气氛活跃,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提问不当,就会造成“启而不发”的局面,最后老师只能自问自答。

(十一)、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是老师要关注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关注学生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反应,提出的问题要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效果。创造性应是有效性中含金量最高的指标,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和求异思想的核心。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性的,不是只有一个标准答案,所提出的问题要带有假设性,能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提出自己比较独特的看法,同时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求得思维的共鸣,实现思维的优化。五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方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出了有效性提问。有效性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他们积极思维,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老师的有效性提问是指老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1]有效的提问,既可以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的求知欲得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以培养,又可以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教学信息得到及时反馈,信息交流效益提高,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设置疑点、激发兴趣、引发思考。它是联系老师、学生和教材的桥梁,是一把钥匙,开启学生智慧之门,使信息得到输出与反馈,并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殿堂的阶梯。

做到有效提问的类型如下:

(一)、课堂提问的时机分类:

一)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提问的课堂时机和提问后的等候时间就是提问时机。所谓提问的课堂时机:一是需要激发、调动学生学习情绪的时候;二是学生不明确研究目标、思维受阻的时候;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认知的时候。而有些老师在提问后,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常常缺乏耐心等待,如果学生不能很快地做出回答,老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叫其他的同学来回答,或提出别的问题,根本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答案,做出反应。有研究表明,如果老师在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那么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学生会更详细地给出答案;会自愿地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回答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就会增加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水平上的评论,他们会做出有预见性的回答,会有更多的依据为基础,也会明显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因此,老师在课堂上不能“随意问”,更不能“惩罚问”,而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样才会有好的课堂反应。提问的方式从内容角度说是指问什么样的问题。如:知识型问题——唐宋八大家是谁?理解型问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内涵?应用型问题——总结本篇课文的主题?分析型问题——能给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综合型问题——根据《邂逅霍金》的内容,谈谈你对当前名人该采取什么态度?评价型问题——这种做法你喜欢吗?说说你的理由。所以,老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提问的方式。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①根据学生的兴趣五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方法 做到有效提问的类型如下:

(一)、课堂提问的时机分类:

一)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①抓住兴趣点进行提问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②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 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让他们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中,成为“好知者”,犹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到思考的乐趣。③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

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的训练,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自由地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

二)优化提问的情感氛围

作为课堂气氛创设和保持的主导者,老师应该努力做到:

①保持良好的提问心境良好的提问心境,应该是老师愉快教学,自觉确立强烈的学生主体意识和“问”为“学”服务的提问观。老师在提问时既要考虑怎样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把为学生服务作为提出问题的出发点,使所提问题成为实现“学”为主体的保证,让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究、思考和发现的乐趣。当学生的回答欠佳时,老师要以宽容、体谅的态度启迪他们,引导学生更深入、更细致地思考,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答问心理,形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热情地为他们创造吐露思想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质疑,老师要在态度上给予鼓励,方法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在老师亲切、赞赏的言行中产生强烈的思维意向,积极进行疑惑。由于学生的自制力较弱,这些想法或疑惑一经产生,便急欲一吐为快,否则即会形成一个个思维干扰。学生是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人,老师要允许学生质疑,积极进行思维活动。优化提问的思维氛围,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设疑、解疑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实现智力和知识中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问题总有一点难度,这就造成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思维,首先要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培养他们的答问积极性,老师至少有两种策略:一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胜心。心理学上称好奇为直接兴趣,求胜则是学生的天性,二者都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思维的正诱因;二是热情鼓励。老师在提问时适当运用“说说看”“勇敢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等鼓励性语词,可消除学生回答问题时的一些心理障碍,诸如害羞、畏难等。对于后进生,老师还可用一些浅显的问题,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学习的信心,推动积极的思维。

②所提问题具有适应性,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的设计以学习成绩中上等学生为基点,兼顾优、差生。无论哪个班级,都存在“中间大,两头小”的现象——中等生占绝大多数。所谓面向全体学生,即课堂提问要求能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思考,不应该只针对少数尖子生,而要使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都有被提问的机会,使提问具有普遍性。课堂提问时,中等生回答的机会多一些。因此,老师的提问要以中上等学生的水平为主,使中等生经过思考后能够回答出来。为了适合优、差生的特殊需要,老师可将某些问题作一些深化,将某些问题分出层次,以便在课堂中分别向优、差生提出。例如,对优等生提问时要提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理解性的、发散性的、综合性的问题,激励其钻研;对中等生提问时则以一般性问题为主,以帮助他们掌握、巩固知识,提高学趣,培养良好的思维情绪;而对后进生提问宜问一些浅显的问题,如简单判断性的、叙述性的、比较直观的问题,并设法创造条件启发他们思考,使他们在成功中勃发思维的激情。

③问题要有启迪性问题要有启迪性,即所提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兴趣。具有教育意义的问题能针对学生的实际,对学生的言行有潜在的影响。老师不要讲完什么后都问“对不对”“是不是”“懂不懂”,这样的提问效果平平。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进行思维、语言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能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

性。当然,课堂环境的多变性,也会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老师只有从根本上树立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才能事半功倍,更好地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

三)及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反馈

有的老师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不作评价,马上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叫学生回答,或者评价含糊其辞,使学生如坠云雾,摸不着头脑;或者只说缺点,不说优点;或者过早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代替学生思考。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做法。而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后,老师给予客观的、鼓励性的评价或必要的指引。

(一)于文本独特之处提问

千人一面的文章是惹人厌的,同样千文一面没能彰显文本“个性”的课堂提问也是惹学生厌的。新课程实施以来曾有过风靡一时的新问题模式:“你最欣赏(喜欢)的语句是„„”,“文中最使你感动的一个细节是„„”,“文中你最欣赏的人物是„„”等等。此种问题模式因其开放性、自由性而一度被誉为“万能问”,引得众人纷纷效仿。然而如果每篇文章都这样问,不仅学生倒胃口,老师自己肯定也倒胃口。因此,通过单元内文章的比较以及同主题文章的比较,同中求异,读出文本的独特之处,并在这些地方设置问题,才是有效的。

(二)文本单元的提问分类:

一)与同单元文章比较,比出独特之处

我们的教材是人教版的,人教版教材在七、八年级都是根据主题组织单元的。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成长”,“成长”是这个单元文章的共同点,但是这个单元的任何一篇文章又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教学价值,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都应该承载着不同的教学任务。我们在教学时要有整体意识,把同单元的文章进行比较,比出每篇文章的独特之处,并在文本的独特处提问,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比如说教《猫》这篇文章,我们首先要明白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五篇文章反映了从古到今人与动物的关系的变迁,以及由于中外传统文化心理的不同,动物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形象的差异。反映“人与动物的关系”是这个单元文章的共同点。那么郑振铎的((猫》与别的文章相比,它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什么内容是必须在篇文章中落实的呢?细读文本,笔者发现《猫》这篇文章写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两次与第三次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既有猫的地位的对比,也有“我”的态度的对比。前两次养猫经历都是为写第三次蓄势,为第三次做情感的铺垫。最后一次养猫的经历,者花了近全文一半的篇幅来写,写“我”的情感经历的变化:不在乎、可厌、发现错误、想补过却无法补过的深深自责,写出了作者对猫的独有情感。还有文中的一些表示法律的术语如“罪状”、“畏罪潜逃”等词语,大词小用,把“我”写得很可笑,这些是作者用语的独特之处。笔者认为本文情感的曲折动人以及用语的幽默诙谐,是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是读懂作者的关键之处,也是单元其他文章所不能承载的教学内容,所以我们应该在这些地方设计问题。

二)与同类文章比较,比出独特之处

除了与同单元文章比较,与单元外的同类文章比较也是读出文本的独特之处的重要办法。如老课文《荔枝蜜》,就可以拿来与秦良玉的“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来比。同是写蜜蜂,两个文本表达的对蜜蜂的情感是不一样,前者表达的仅仅是赞美,后者除了赞美外,还有一种惋惜。这种不一样就是个性,就是时代烙印,就是艺术品的生命,就是文本的独特之处。比如冰心的《荷叶母亲》是一篇写母爱的文章,与其他写母爱的文章相比,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在哪呢?首先表现在作者用荷叶比喻母亲。根据我们的阅读积累,我们知道,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习惯于用荷来比喻君子的高风亮节,其中的经典之作是周敦颐的 《爱莲说》。用荷叶比喻母亲,是其他作家不曾写过的,是冰心的一个创举。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荷叶比喻母亲?荷叶与母亲的相似点在哪里?通过文本细读,我们发现这个比喻揭示母爱就像荷一样美好,像荷一样圣洁无私。作者借荷叶护红莲这么一个不经意、不必然的行为来写母爱的表达也是不经意的。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下意识的动作,一句脱口而出的话,传达的都是不尽的母爱。作者用荷叶护红莲比喻母亲唤我来赞美母爱的美好,自然界与人世间崇高、感人的美感,在这里得到和谐统一。同时,荷叶保护红莲,使它免受风雨的摧残;母亲唤我,使我免受不良情绪的影响。母爱何其伟大!荷叶比喻母亲,这真的是一个绝妙的比喻,这既是意象的一种继承,又是一种创新。以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激活自己的阅读积累,把与自己的阅读积累不同的地方紧紧抓住不放,并深究下去,文本的独特性就体现出来了,我们的课堂提问就应该在这里设置。

三)于文本矛盾之处提问

矛盾是文学创作中较为普遍的创造手法。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教材中许多文学作品都借助了这一创造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突出人物和事物特点。从文本内部来看,作者往往通过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上的矛盾对立,来达到一种更深层次的和谐统一;从文本外部来看,作家往往通过表达一种与常人或其他作家矛盾的情感,来达到彰显自己的 独特思考的目的。所以抓住文本的矛盾,就是抓住了文本的核心,找到了读懂文本的捷径。所以教师要在文本的矛盾之处提问。

1.与文本内部矛盾处提问

许多课文有很多看似自相矛盾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往往会被我们老师忽视,如果我们加以重视,并且进行质疑,好好探究,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凡看似矛盾的语句或看似不合常义的词语都应该引起注意,都可能是阅读理解的最佳切入口,由此可能直达文本的内核,在这些地方提问,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比如在课文《陋室铭》中,题目是《陋室铭》,文章的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里有一个显豁的矛盾:陋室到底是陋的还是不陋的呢?课文中有现成的答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从客观角度讲陋室是陋的,但陋室又因作者的品德高尚而不陋。作者承认陋室是陋的,但从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的“绿”、“青”来看,陋室环境是清幽、美好的。如果这句话写出了环境的清幽、美好,那么陋室的陋体现在哪里呢?这是文本细节处潜藏着的一个矛盾:“苔痕”就是苔鲜,苔醉往往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根据生活经验老房子才长苔鲜。同时,我们都知道刘禹锡三次搬家的故事,他最后搬进去的是“斗室”,连家人都住不下,从这里再次印证陋室是陋的。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句话里面我们读出了刘禹锡处境的凄凉,也读出了刘禹锡的境界:身居陋室不以为陋,当苔痕慢慢地爬上台阶,绿色也慢慢地充满刘禹锡的心间。刘禹锡是用自己的痛苦给别人带来审美的愉悦,这就是他伟大的地方。所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个句子是解读文本的牛鼻子,“绿”、“青”从词典语义看是写环境的清幽、美好,但从文本语义看是写刘禹锡处境的凄凉,这一点与平常的词典语义不合。这里似乎存在一个词典语义与文本语义的矛盾,但其实是高度和谐统一的。我想教学《陋室铭》时,抓住了这个既矛盾又统一的地方,设置一个主问题:陋室到底是陋的还是不陋的呢?就能带领学生读懂刘禹锡了。

2.与文本外部矛盾处提问

唤醒读者的生活体验是实现文本智慧阅读的一条必经之路。因此,我们在阅读时,总是有意无意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使自己迅速进入文本。但是我们发现,有时我们的体验与作家的情感差别甚远,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作家在创作时,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生活、对宇宙人生的独特体验,这种体验并不是人人都有的,可能是作家所独有的。如果我们在阅读时,唤醒自己的生活积累,找出自己与作家情感体验的不同之处、矛盾之处,并深入挖掘,可能会真正走入作家的内心,实现有效对话。比如王鼎钧的《那树》,我曾听到有人说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砍掉一棵树真的不算什么,这是一般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的说法,是一般人对于那树的情感。那么作者对于那树的被砍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感受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作者情感丰富吗?紧紧抓住这个矛盾,我们就会发现“那树”只是一种象征,作者想借“那树”来表达自己对于人的生存方式的思考和忧虑,随着“那树”的轰然倒下,人们失去了诗意的环境,失去了诗性的情怀,也失去了许多古老的文化传统。经过这样的解读,我们就理解了作者对那树的独特情感,在我们一般读者看来有点不可思议、有点夸张的情感。所以,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就应该抓住作者对那树表现出来的独特情感处提问。

四)有效提问要关注学生学情

事实证明,不管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有多高明,如果你的解读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如果你的提问没有考虑学生的需要,那么所有的一切都是老师的一厢情愿,所有的一切都是无效的。学生是老师的上帝,有效的提问要关注学情,在学生读不懂的和读不好的地方设置问题。

1、在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提问

对于一篇文章,学生能读懂什么,能读懂多少,又有哪些是有可能读不懂的,是学生解读文本的盲点,教师应该心中有“数”,而这个“数”建立在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就应该在学生读不懂的地方设置问题。比如有位老师这样教《伟大的悲剧》:首先用美国在南极点建立的站点的名称导入;着要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写了几个人,写了一件什么事;最后要学生谈谈其中哪个人最让你感动,找出相应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感动的理由。结果学生说的都是归途中的悲壮覆没。归途中的悲壮覆没以及人物身上表现出的伟大精神是重点,但不是难点,稍加点拨学生是容易理解的,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盲点在于体会失败之悲和作证之悲。关于斯科特一行明知失败是否要继续奔赴极点的问题,学生可能会说不再继续,也可能会说继续。但说继续的学生说的未必是真话,或者说他还没能真正体斯科特一行对探险事业的热爱程度,没能体会斯科特一行这一刻精神支柱的轰然倒塌。他们能继续是为一般人所不能为,这是他们的悲之所在,也是他们的伟大之处。关于作证之悲,学生的理解也是不深刻的,斯科特一行也是有血有肉的凡人呀,这个时候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就像被摔在地上一样,让人踩得咯蹦作响。在这种生不如死的情况下,忠实地为他人作证,也是常人所不能的。这些都体现了他们心灵的无比高尚,他们是心灵的贵族。很显然上面这位老师的问题设计并没有指向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盲点。也就是说这个文本中失败之悲和作证之悲是连许多老师都读不懂或读不好的,是连老师也需要反反复复地读才能读懂、读好的,所以,学生肯定读不懂或读不好。所以,我们就该预见到这点,并在学生谈了归途中的悲壮覆没以及人物身上表现出的伟大精神之后设计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导向他们解读文本的盲点。为了把问题说得更清楚一点,笔者再举一个例子。《端午的鸭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形散神不散。这篇文章的结构看似随意,从端午的习俗写到家乡的鸭蛋,再写到端午的鸭蛋,有人认为这正体现了汪曾棋散文闲适自由的文风,这没错,其实在看似随意的结构背后是大有深意的:开头作者一口气罗列了七种家乡端午的习俗,按照参考书上讲,是创造一种端午的氛围,细读却不止如此,作者以儿童的视角兴致勃勃地介绍自己家乡的端午习俗,充满着一种自豪感,充满着对高邮人懂生活、会生活、爱生活的赞美,正是因为大人们对待端午是如此的慎重、重甚至隆重,小孩子耳濡目染,对鸭蛋才会如此的珍惜,原来对生活的热爱是可以这样代代相传的呀。接着,作者写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写家乡人爱鸭蛋,写异乡人爱鸭蛋;写大人爱鸭蛋,写小孩爱鸭蛋,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一种童年味、家乡味、生活味。鸭蛋不仅是家乡的特产、美食,更是传承文化的纽带。细读课文2至6段,我们还会发现那是作者在写自己对鸭蛋的感情是从小到大与日俱增的。小时候看书觉得鸭蛋比练囊好,成年后读书对他人夸家乡鸭蛋倍感亲切,作者对鸭蛋、对家乡的强烈感情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所以这篇文章看似闲散的结构是教学的核心所在,通过它既可以解读作者的情感,又可以通过它指向学生解读文本的困惑。所以我认为从文本体式和这篇文章的特点来看,本文的结构是教学的切入点。这篇文章的结构真的会成为学生解读文本的盲点吗?我在上这篇课文之前,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你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我们班的语文课代表说:“老师,这篇课文前面写了那么多端午习俗,像说明文,写得很平淡。”这个学生的言下之意就是他觉得这个地方写不好。另一个学困生这样说:“老师,这篇课文鸭蛋来鸭蛋去,写了那么多鸭蛋,很没意思。”班长说:“老师,我觉得这篇文章作者借鸭蛋写了自己对家乡的喜爱。”班长的回答无疑是令人惊喜的,但是整个班级中能够理解到班长这个程度的不多,再说即使是班长,也很难理解作者对端午鸭蛋的那份独特情感,所以学生对作者的情感是理解不透的,对文章的结构是读不懂的。又有一个老师在教这篇课文时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课文哪些句子写得特别好?”学生很认真地看书,但是没有人举手。因此这篇课文语言的平淡有味也是学生很难理解的。在设计问题时就应该以语言为抓手,最终指向文章的结构和情感。那么,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讲,阅读这篇文章,能够读懂的是什么呢?端午的习俗、家乡鸭蛋的名声大、家乡鸭蛋的优点多、家乡鸭蛋的吃法多、端午鸭蛋趣味多,这些表层的东西相信绝大部分学生是能读出来的,所以在课堂伊始,可以让学生谈谈这些他们读得懂的,然后步步铺垫,解决文本解读的重点和难点:文本的结构和情感。总之,老师在上课时,大讲特讲学生能懂的东西,而且讲得没比学生高明,那么老师在学生面前就是无力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值得怀疑的。有效的课堂提问就应该是问在学生解读文本的盲点,在这些地方重锤敲击,讲深讲透。

2、在学生读不好的地方提问

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常表现出孤立、肤浅的思维特征,为此而进行的设问主要是帮助学生拓宽思考的视角,从多个角度发散,在广阔的空间搜寻,从而有新的发现。当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思维禁锢不能拓展出去,不能进一步深层次的思考,使回答显得粗浅,缺乏深度。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适时的提问,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活跃思维,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使原本读得不好的读好。比如读《木兰诗》这篇文章,学生对木兰形象的理解可能会停留在“勤快孝顺”、“谨慎机智”、“勇敢坚毅”、“淡泊名利”、“爱国爱家”,而对木兰刚柔相济、打破中国传统女性的形象缺乏深入理解。因此我们就应该在这个学生读不好的地方设问,帮助学生读好课文。例如一个老师在教学《木兰诗》时,问:你眼中的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来的?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很快就明确了木兰是一个:勤快孝顺、慎机智、勇敢坚毅、淡泊名利、爱国爱家的女子。然而如果学生的思维就停留在这个层面,似乎学生对木兰形象的认识还是肤浅的。于是,这个老师又问:这样的木兰,与中国传统女性比较有什么不同?于是学生开始思考中国传统女性的特点:①柔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老受欺负;②没有自由,一切都得听别人的;③古代的妇女要做到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根本没有自我;④古代的妇女身体也很不好,不动就生病,好像林黛玉;⑤没有社会地位,好像只能在家相夫教子,有些还要被丈夫休掉。这个老师的机智之处就在于她在学生读不好的地方设置了问题,使得学生对木兰的形象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解读。

(三)根据课堂提问的水平分类

教育家特内根据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学》的基本思想创设了“布鲁姆——特内教学提问模式”。在这种提问模式中,“教学提问被分成由低到高六个水平”

一)知识(回忆)水平的提问

又称为事实性问题。这一水平的提问可用来确定学生是否已记住先前所学的内容,这是最层次、最低水平的提问,它所涉及的心理过程主要是回忆。学生对这类提问的回答,通常用确或错误来进行判断,其内容不超出先前所掌握的知识范围。例如:

1.作者抓住了春草什么特征来描写的?朱自清《春》

2.百草园的趣事有哪些?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小弗朗士为何在最后一课上感到学不够?都德《最后一课》 这类问题只要学生熟记课文就能回答,由于这类问题基本靠死记,因而它是最易回答的问题,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二)理解水平的提问

这一水平的提问可用来帮助学生组织所学的知识,弄清它们的含义。这类提问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来叙述所学知识,能比较和对照知识或事件的异同,还要求学生能把一些知识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要使学生能够回答这一水平的提问,就必须事先把提问所涉到的必要的知识提供给学生。例如:

1.从小姑娘的外貌描写和行为描写中可以看出她的哪些性格特征?冰心《小橘灯》 2.老大臣、官员对皇帝的称赞分别表现他们怎样的心理状态?《皇帝的新装》 3.花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品格?《花木兰》

回答这类问题必须经过思维活动,其主要智力过程是综合与分析,即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分析找出一个符合逻辑的结论。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力,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在学生回答第一题时,常用的对人物的描写手法,及其作用要让学生有所了解;回答第二题同样要知道什么是心理描写等。

三)应用水平的提问

这类提问可用来鼓励和帮助学生应用已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应用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能把学的某些规则或理论应用于某些问题,对问题进行分类、选择,以确定正确的答案,在这类提问中,教师常用的关键词是:应用、运用、分类、选择、举例等。

四)分析水平的提问

这类提问可用来分析知识的结构、因素、弄清事物间的关系或事项的前因后果。这类提问要求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它要求学生能够分析资料,以确定原因,进行推论。

五)综合水平的提问

又称为创造性问题。这类提问可用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以另一种新的或有创造性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关系。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创造一个新的形象或引发出新的观点,使教学内容得以加深或拓宽。它可以对课文中人物、情节、场景进行创作,或增添插叙,或续补情节,或改写人物等等。如:

1.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当玛蒂尔德得知当年丢失的是一串假项链,十年辛劳白费时,她该怎么办?

2.《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焦仲卿,如果没有“举身赴清池”和“自挂东南枝”那么他们俩可能还有什么结局?这类提问必须以课文为本,运用想象力和联想力,再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创造性思考,才能得出答案。如上面的两个教例的答问必须符合小说的背景、人物性格、特征,如游离了这两点,再创造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创造性的思考课文

六)评价水平的提问

这类提问可用来帮助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材料的价值。它要求学生对一些观念、价值观、问题的解决办法或伦理行为进行判断和选择,也要求学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 1.蔡桓公讳疾忌医有无道理?《扁鹊见蔡桓公》 2.你最喜欢朱自清的哪一篇课文?朱自清《春》

3.你认为在《春》中哪一篇图画最美?是春草图、春风图还是春雨图或其它?

回答这类问题必须预先设立标准,其主要智力过程是选择与评判,所以是几类问题中最难回答的问题。与创造性问题一样,答案也是不确定的,所以有的需要先作限制。比如:回答三题时,就要有一定的标准。学生对几幅图画都有真实的感受,各人的喜好也不尽相同,那就要给予问题一定的标准,可以用色彩、意境等加以限制。评价性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

(四)根据课堂提问的内部结构分类 按此标准可将教学提问分为以下几类:

一)总分式提问

又称牵引式提问。是指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这些小问题本身互不直接牵连,而分别与大问题相扣合。回答了诸多小问题,再综合探索大问题。其特点是“以大领小,从小到大”。如教《祝福》一文时,首先总的提出:“鲁迅先生是怎样描写祥林嫂的?”在这一总问题下又提出“怎样写祥林嫂的眼睛?每个时期的衣着有什么变化?”“祥林嫂的脸色表情如何?发生过哪些变化?”等一组小问题,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脑海里首先呈现关于祥林嫂的肖像,并由此进一步探索的内心世界,把握鲁迅笔下这一受封建礼教迫害的中妇女典型的社会意义。这种提问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课文内容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各部分的作用,而且锻炼了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故常能收到条理清晰、纲举目张的教学效果。

二)台阶式提问

又称层次式或递进式提问。是指将几个连贯性的问题由易到难依次提出,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就像攀登台阶一样,步步升高,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如教《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时,鉴于小说主题的揭示难度较大,学生一下子不好回答,便精心设计了几个小问题,在教学中由易到难,由低到高地逐层提出:

1.别里科夫的特点是干什么都有套子,他有哪些套子? 2.别里科夫只不过是一个穿着雨鞋、带着雨伞的希腊文教员而已,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影响? 3.他的婚事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他在柯瓦连科兄妹的一堆笑声中结束了生命,这又说明了什么?

4.从上述问题中可以看出别里科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5.专制制度的维护者别里科夫死了,为什么“局面并没有因此好一点儿”呢? 6.作者塑造别里科夫这一形象在当时的社会意义是什么呢?

以上问题组成了层次分明的台阶,每解决一个问题,就爬上一层台阶,问题解决完了,思维便爬至顶点,预定教学任务也就圆满完成了。

(四)根据课堂提问的具体方式分类

按此标准可将教学提问分为以下四组八种:

一)直问和曲问

1、直问。即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学生对此类提问可以直接做出回答,而不必拐弯抹角。

2、曲问。“它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不作单刀直入,直截了当的设问,而是另辟蹊径,从‘矛盾’处设问,绕道迂回,从而使学生开动脑筋取得答案”。如分析《荷花淀》中水生嫂时,可提出:在作者笔下她是一个勇敢有爱国心的农村妇女形象,但在“参军”一节,却写她的哭,这是否有损于水生嫂的形象?作者的用笔是否自相矛盾?这种问题就是“曲问”。这种提问富于启发性,吸引学生探索和发现,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有效果。

二)正问和逆问

1、正问。即正面提问,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正面提出问题,让学生顺藤摸瓜,在探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

2、逆问。即教师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让学生通过对照比较,自己得出正确结论。比如:一般问题总是问:文章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而逆问则提出假设:不这样写行不行?这种问法示矛盾突出,刺激性强,这种问法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是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有方法。如讲《左忠毅公逸事》时,这样问:“文章一开头先交代风雪严寒的天气有什么必要?几个字去掉好不好?”这种逆问能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用这种方式提问,老师要特别注意点拔引导。

三)单问和复问

这两种提问是根据提问对象的不同来分的。

单问的对象是一个学生,要求让其站起来或到讲台上板书回答问题。这在中小学的课堂中是最普遍最常见的提问方式。

复问和单问不同,它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同时提问几个学生。具体做法一般是教师一次提问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有的去黑板上,有的在座位上进行口答,然后逐个总结评定。其优点是增多了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能使更多的学生经受锻炼,检查掌握知识质量的面较宽。但它的要求也相应要高些,它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注意分配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不易掌握,弄不好会搞乱课堂秩序,影响教学效果。

六、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意义及作用

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语言文字上的交流,也有眼神动作上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老师的作用最关键,老师在课堂上要多一分善良和真诚给学生,多一点关心和亲和力,仔细呵护学生的心灵世界,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方能显现自己的人格魅力,走入他们的心里,架起一座彼此间心灵的立交桥,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操,促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课堂提问在这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增进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上,学习气氛不好,学生不积极、不踊跃,是什么原因?上课时,学生们无动于衷地坐着,这种气氛是难以忍受的,老师不妨在课堂沉闷的时候采取有效的提问,幽默、机智地调节一下,多些鼓励,课堂气氛轻松一些,学生得到放松,也就敢说了。我们早已习惯滔滔不绝地讲,声色俱厉地训,往往喜欢不分青红皂白地下结论,不习惯倾听学生诉说,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因此,许多学生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不肯轻易坦陈自己的心迹,那种游移不定的眼神,令你窒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倾诉的时候,能有人聆听。但许多时候,我们老师缺少的是一种真诚的耐心。提问教学中,老师要学会聆听学生讲话,这是促进师生交流的最基本方法。在课堂中,我们不仅是一个老师,也应是一个朋友,做一个忠诚的倾听者,给学 生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这不仅是一份理解,一种尊重,同时也是一种认可,一种期望。它或许可以点燃那即将熄灭的智慧之灯,或许可以唤醒那沉睡已久的心田。静静地聆听,真诚地注视,友善的微笑,听学生的言外之意,听学生的心灵呼唤,提一些“邀请”他们讲下去的问题。如“我很想知道你的想法”或“你认为怎么样”等,挖掘他们的心灵闪光点。多一些肯定性的微笑,多一些鼓励性的眼神,让自己与学生共享他的情感世界,使学生感到真正的关爱,真正的理解,让学生意识到老师的真诚理解热爱,在人格上彼此的平等尊重。爱的倾听可以产生一种动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问教学可以成为连接师生心灵的桥梁,师生之间民主气氛浓厚,各抒己见,交流思想,增广见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学起语文自然也就轻松。因此,在课堂上,有效地、重点地提问,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独到见解,给学生提供一个质疑讨论的空间。尽量做到不再是鸦雀无声的气氛,不再是独脚戏式的表演。课堂气氛宽容民主,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唯唯诺诺的学生少了,思维活跃、富有创造精神的学生多了。总之,我们的提问教学,要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真诚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善待他们每一点思想火花,只有与他们进行真诚交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展示老师的风采,张扬学生的个性,从而达到春风化雨般地影响学生,滋润学生,净化他们的心灵,升华他们的感情。

(二)、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恰当的提问、思疑、解疑既能起到传授和巩固知识,及时反馈课堂教学信息的作用,又能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和促进积极思维,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过程包括老师设疑,学生思考解疑,老师总结评价等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不同的心理倾向和反应,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针对这种现象,结合学科特点,因材施教,做到有目的的启发提问,以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心理。再结合学科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做到有目的的启发提问,以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

(三)、开阔学生思路,启迪学生思维 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亚里士多德也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积极思维,是研究问题的内部动力,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实践证明,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是思维启发剂。课堂教学提问,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倘若没有提问,学生限于知识不足而不能提出问题,就会对自己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即使学习中遇见“疑难”也不认为是“问题”。有利于开阔学生思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而有几个,它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用不同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多角度的心理兴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一种是解答问题时所用的理论是综合性的,它要求学生把学过的知识 纵向、横向或纵横交错地联系起来,进行一番加工创造,灵活地运用,这也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获得信息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信息输入的结果,在通过信息输出返还回来,并对再输入信息产生影响,起到控制和调节作用,这种过程叫反馈。通过教学提问活动,老师和学生可分别从中获得对各自有益的反馈信息,以作为进一步调整教与学活动的重要参考。如老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探明学生知识链条上的漏洞和产生错误的原因,从而针对每个学生和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切实地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答问,从老师那里获取评价自己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在学习中不断审视自己,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方式等,使自己后继的学习活动更富有成效.总之,课堂提问所提供老师和学生的反馈信息,都是非常及时的、准确的、双向的、有效的,所以老师应深刻地认识并充分地利用教学提问这一重要功能,及时调整教学活动,进一步改善教学成效。课堂提问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学生不仅能通过提问参与教学活动,而且能够对问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发现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新策略,各种思维形式并用,以达到提高和创新的新境界。课堂教学提问是老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提问运用得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教学的质量。“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课中老师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奔腾向前,有所发现和领悟,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出发,恰到好处地进行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语言文字上的交流,也有眼神动作上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老师的作用最关键,老师在课堂上要多一分善良和真诚给学生,多一点关心和亲和力,仔细呵护学生的心灵世界,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方能显现自己的人格魅力,走入他们的心里,架起一座彼此间心灵的立交桥,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操,促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总之,课堂提问在这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篇:心理健康C证面试提问答案

1.心理辅导的首要原则是什么?请结合你自己的教育实际情况谈一谈如何理解运用这个原则。

“助人自助”是心理辅导的最基本原则,心理辅导期望通过其帮助,使来询者增强其独立性,而非增强其依赖性,以能够在日后遇到类似的生活挫折和困难时,可以独立自主地加以解决。心理咨询不求教训他人,而求开导他人;不是包办代替,而是让他自主决策。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来访者减少依赖性,增强独立性和自主性。

当学生来进行咨询时,心理辅导老师应该倾听学生,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帮助学生一起找出问题所在,推动学生自己寻找到解决的方法,而不是告诉学生如何具体去做,不是让学生按照你的要求去做。助人自助是让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为方式,下次遇上类似的事件或者困难可以自己去解决,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2.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一谈,在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怎么表达和传递尊重?

心理辅导中的尊重是指在价值、尊严、人格等方面与求助者平等,把求助者作为有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生活追求和独特性与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对待。应当体现为对求助者现状、价值观、人格和权益的接纳、关注和爱护。

罗杰斯提出“无条件尊重”: ①关心内心体验 ②关心现状 ③接纳价值观 ④非人格评价

如何恰当地表达尊重:

(1)尊重意味着完整接纳(无条件接纳)

无条件地接纳求助者的全部:优点/缺点、光明/灰暗、积极/消极、错误/正确、喜欢/厌恶、赞同/反对 价值观、生活方式,认知、行为、情绪等。

特别是对“恶习”不批评,不同价值观求助者:与之平等交流。

(2)尊重意味着一视同仁(平等):在价值、尊严、人格上持平等态度。

(3)尊重意味着以礼待人(礼貌):如可用:“请、谢谢,我可以这么理解吗”这些语句表达尊重。

(4)尊重意味着信任对方。

绝对相信求助者有解决心理问题、改变自我的主观愿望;求助者由于心理能力等原因,可能会出现矛盾、不一致、阻碍咨询的一些因素,不能简单否认其解决心理问题的动机;相信求助者可通过自身努力,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发展,最终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

(5)尊重意味着保护隐私,跟随来访者的进度,不强迫讲述,用心跟随。

(6)尊重应以真诚为基础。真诚的心、真诚的情感、真诚的态度。真诚相待是尊重的表现。

3.假如学生向你倾诉:“数学考试的试卷发下来了,我又没考好。我不敢告诉父母,为了供我上学他们拼命地赚钱,已经很辛苦了。我不想让他们知道。每天早晨起来,我都鼓励自己要努力地学习,但是感觉压力真的很大!” 你觉得在第一时间对学生作出怎样的回应比较合适?请在以下选项中进行选择,并说明你的理由。

或者可以问:

A.不就是一次考试嘛!想开一点,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B.继续努力,相信你下次一定能考好的。

C.你不敢把这件事情告诉父母,怕他们担心你。可是你的压力也非常大,不知道自己一个人是否扛得过去。

(或者:请您谈一谈对心理咨询过程中“共情”技术的理解。)选择C(3分)

答案A,在第一时间未了解和表达到来访者内心的真实感受;

答案C,在第一时间对学生说“相信你下次一定能考好”,内容流于空洞,难以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安慰和建议;

答案C运用了共情技术,咨询员协助来访者更好地了解自己内在深层的想法和感受,用语言表达对来访者的理解,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有利于咨询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

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相互卷入的关系。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咨询的第一步,也是咨询顺利进行的保证。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可以让来访者更信任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更能够畅所欲言,同时能很好地采纳咨询师的意见;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更接纳来访者,才能更尽心尽力地为来访者服务。另一方面,良好的咨访关系本身还具有助人效果,为来访者提供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榜样。共情被认为是心理咨询中咨访关系建立的首要因素,是咨询的基本特质。

同理心又称移情,是指咨询员一边倾听来访者的叙述,一边进入来访者的精神世界,并能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体验这个精神世界,然后跳出来以语言准确地表达对来访者内心体验的理解。共情被认为是心理咨询中咨访关系建立的首要因素,是咨询的基本特质。共情可以加深咨询员对来访者的理解,协助来访者更好地了解自己内在深层的想法和感受。这些咨询特质在整个咨询过程中体现出来,贯穿始终。

4.什么是关键期?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如何运用关键期帮助学生成长。

所谓关键期实际上是学习的最敏感、最容易的时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也有类似情况。儿童心理发展最佳年龄期(关键期或敏感期)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和兴趣,学习起来非常容易,错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起来就会比较困难,甚至影响终生。研究表明,人的智能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有时快,有时慢。在 2 某一时期,人对外界刺激的变化特别敏感,容易接受特定影响而获得某种能力。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能力或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或称能力发展的“敏感期”、“最佳期”。孩子的智能发展有其关键期,抓住关键期进行科学、系统的教育是培养超常智力结构的重要一环。

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具体谈一谈如何运用关键期帮助学生成长,以下仅供参考:(1)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3—5岁):可以让孩子多听听古今中外名曲,多参加、举行音乐活动。

(2)语言关键期(3~6岁):经常跟孩子说话、讲故事、提问,鼓励孩子多说,促进孩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3—12岁)。

(4)秩序关键期(2—6岁):2岁到6岁是教孩子知晓、做到有规矩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应逐渐引导孩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多与别的孩子交朋友。这时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仪,训练他们养成自律的能力,以便以后适应社会规范。

(5)想像力关键期(2—8岁):要让幼儿多听孩子喜欢的童话和科学幻想故事,多看图画,多看动画片、科幻片,识字后多读书。在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后,可以让孩子看画编故事,或续故事,提高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

(6)文化敏感期(小学1—4年级):蒙台梭利指出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3岁;而到了6—9岁,即在我国小学中低年级阶段,则出现想探究事物的强烈需求。这个时期的许多孩子,非常好奇,爱动脑筋,问题特别多,可以在他兴趣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包括对于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的资源,满足他们如饥似渴的文化需求。

(7)黄金阅读期(8—14岁):5岁左右,是儿童开始由看图发展到识字,是孩子的阅读启蒙敏感期;5—7岁,应该进入大量识字的阶段;8—10岁,应该进入自由流畅阅读的阶段。在经历了幼儿期识字、由图向文字的转变、初步建立阅读兴趣的基础,在小学中年级(3-4年级),孩子应该进入他一生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黄金阅读期。因此,在10—14岁四年多的时间里,如果学生掌握了高效的阅读方法,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名人传记、科普读物等书籍,就为他今后的人生观的确立、专业的选择、人生目标的确定、学习的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请您结合积极心理学理论,谈一谈对心理健康新标准的理解。

(1)积极心理健康的新标准。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没有心理疾病并不就是健康,所谓心理健康应是能不断主动追求幸福并体验到这种幸福,同时又能使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也即具有有较高的乐商。

(2)稍高地看待自己(高乐商的一种特征)。而正确认知自我不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20世纪50年代,许多心理学家(包括Allport、Erikson、Maslow等)都认为心理健康的前提是个体能够对自我、现实生活和未来做出准确的知觉

3(3)心理健康的重点应是在预防而不是在治疗。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一样,一旦患上,治疗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预防:培养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这就如增强人的身体素质一样,可以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此外,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治疗或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帮助对象在不良心理状态下发挥正常的心理功能(也即培养个体固有的积极品质等),而不应该把重点放在消除其不良心理状态本身(因为目前根本没有有效的办法来消除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人类可以有效应对自身的不良心理状态(如抑郁等),并使自己处在这种状态时仍能很好地表现自己。

6.请您结合积极心理学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如何提高自身(或者你所任教的学生)的乐观水平(“乐商”)。

乐商是指人乐观的能力,它既包括一个人乐观水平的高低,也包括个体从所经历的消极事 件中获取积极成分(或力量)的能力,以及影响或感染他人的能力.提高乐商方法具体如下:(1)增加控制感:个体增加控制感的核心在于获得更多的自主性或决定权;(引导让 孩子子学会自我控制,增强延迟满足能力);

(2)获取成功的经验;

(3)应把成功和个体的控制感联系在一起;

例:为了使孩子们受益,教师一般不要过分赞扬孩子的聪明、有魅力(长得漂亮)等,因为这些是孩子自己不能掌控的外在属性。一般认为,总是鼓励孩子们所不能控制的外在特征可能会造成他们的焦虑,同样教师如果鼓励孩子不能真正改变的特征,还有可能会阻碍其积极力量的培养.教师应对于孩子独特的、在他自己直接控制之内的积极力量给予明确鼓励,如决心、勇气、积极情绪、诚实等。

(以上最核心的内容是增强个体控制感,如在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中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性,使之具备对影响自身发展的相关事物具备控制感)

(4)要在活动中获得福乐情绪 福乐情绪体验产生的条件主要有:

a.个体所从事的活动要有一定的结构性特征 b.所感知的挑战和技能水平间必须建立平衡 c.活动本身成为活动的内在目的

其他具体方法:

第一,有研究发现,当人处于平静状态时,强作欢笑可以显著提升人的乐观水平。所以,当我们不太喜欢某件事、某个人时,我们可以有意对这些事、人或结果进行微笑。

第二,品味可以显著提升人的乐商水平。品味和应对不一样,它包含着一种主动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主动去用心”,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品味,使自己获得更多的积极体验,使自己变快乐。

第三,做善事和感恩同样有利于提高人的乐商水平。比如,多去帮助别人,做些每天睡前花5分钟时间回忆一下刚过去的一天,回忆那些发生的和自己有关的事,特别是思考一下今天有哪些事情值得感激,并自言自语地小声表达自己的感恩。不要小看这5分钟的努力,它会让平静、舒适的感觉伴随你入睡,更会让人在感受好事的快乐中做好梦。

第四,宽恕他人可以提高人的乐商水平。

第五,多与朋友或亲人相处可以提高人的乐商水平。第六,冥想训练也可以提高人的乐商水平。

7.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并结合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谈一谈如何对您所任教的学生开展教育。

小学阶段:艾里克森认为,小学阶段是关于自我成长的一个最具决定性的阶段,许多人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习惯都可以追溯到小学阶段的勤奋感。个体在小学阶段如果在学习上不断取得成就,其他活动中也经常受到成人的夸奖和鼓励,那么他们就会懂得通过勤奋学习便能取得应有是成功,他们在学习上就会变得越来越勤奋。但如果他们在学业上屡遭失败,在日常生活中又常遭教师、家长和同学的批评,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无能,于是便形成并强化了自卑感。所以,如何使小学生在六年学习期间,始终保持一种旺盛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始终能对生活充满乐趣和信心,是整个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发展任务。

在小学1-3年级,实施心育活动课要抓好四件大事

(1)帮助入学新生尽快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和适应。

(2)从入学之初就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使其能受益终身。

(3)抓住儿童智力发展的第二个智力高峰期,重视学习辅导,努力促进一至三年级小学生(特别是注意力、想象力、观察力)的发展。

(4)满足孩子正在迅速扩大的交友和被同伴接纳的社会性需求,并帮助他们处理好已经出现微妙变化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使他们获得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亲密感和安全感。

对于4-6年级的学生,要做好以下三件大事:

(1)进一步发展小学4-6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逐步培养他们的知识内在联系进行 5 抽象概括、进行信息加工和归类记忆的能力。

(2)进一步提升4-6年级的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

(3)高度关注这个年龄阶段的个性发展趋势,引导4-6年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处事,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

中学阶段: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三对矛盾:主体的和与客体的和;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归结到一点来说就是“自我统合”与“角色混乱”两极之间的矛盾。

因此,这一阶段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发展自我同一性,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感。初一年级重点是入学适应性辅导,帮助学生完成从小学业已形成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向适应初中学习特点、学习规律的学习方法的转变。这个转变完成得越快、越顺利,学生的学业发展就越顺利,自我同一感就越强

其次,引导正确处理好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这三种关系处理得越好,学生的自我同一感也就越好。

初二年级重点是青春期性心理辅导,特别是异性交往辅导,以引导他们更好地悦纳自我、恰当地展示自我,满足这个年龄段普遍出现的渴望与异性交往的正当需要。

其次继续开展学习心理辅导和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尽可能地减少由于学习障碍和学业失败给学生带来的困惑、迷茫、自卑和自我挫败感,预防学生在这一关键时期在人格发展上出现“角色混乱”

初三年级重点开展减压、抗挫辅导;其次围绕“自我统合与混乱”这一核心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考前心理辅导。

高中“自我统合”的关键期

(1)帮助学生尽快调整自我定位,掌握高中阶段的学习特点的学习方法,增强入学适应性(2)开展比较深入的人际关系辅导,以应对日渐复杂的人际环境;

(3)开展比较深入的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澄清在爱情、婚姻、家庭、人生等方面的价值观;

(4)开展比较深入的自我意识辅导,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能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5)抓好生涯辅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规划自己的学业、事业和人生;(6)抓好考前心理调适,适度控制考试焦虑水平。

8.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让学生顺利渡过入学适应期?

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

小学一年级应帮助入学新生尽快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和适应。首先老师们要做的是尽快让学生融入新环境,比如结交新同学、认识新老师,习惯老师的教学方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等等。其次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进行培养,比如专注力的培养、上课认真倾听的习惯、课前准备的习惯、阅读的习惯、有效学习的习惯和学会整理书包的习惯等等。再是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课堂守纪意识,时间管理意识等等。

初一的入学适应性辅导主要帮助学生完成从小学业已形成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向适应初中学习特点、学习规律的学习方法的转变。学生由于学习任务加重,学习内容加深,学习竞争加强,生活节奏加快,部分学生由于角色的转变、学法的不同,会产生适应不良现象。尤其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适应不良情况最为严重,老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方法的优劣,对他们的学习技巧、学习计划、时间和学习内容分配、阅读、记笔记、考试技巧等方面给予辅导;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习惯的状况,养成他们良好的读书和学习习惯。同时,老师应对他们的自我观念、自制能力和情绪稳定性等方面予以重视和引导,使学生能以良好的状态应对学习。

高一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适应的状态:

(1)对角色反差的不适应。比如部分同学的中考目标并不是三溪中学,可是中考分数却只能上三溪,留下了心理阴影,也会对学校产生诸多挑剔。对于这种角色反差上的不适应,我们应当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重新定位,树立新的高中学习的目标

(2)对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即初到高中,对以往同学的恋旧情绪。之所以恋旧,也就是还没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圈子。那么,我们就需要引导学生面对陌生的同学,如何学会交往。比如,态度积极,主动打招呼、主动帮助同学,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比如学会赞美,还有提醒学生不要“自我中心”,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合作。

(3)学习方面的不适应。进入高中,不论学习的内容、形式、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的学习需要更多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如果仍旧按照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的话,就会出现很多的不适应。比如在学习内容上、学习方法上、学习时间的分配上都会出现问题。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初中课程和高中课程的不同,尽快了解到高中学习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比如自修的习惯。

(4)宿舍生活不适应。很多同学初中都没有住校的经历,刚一住校,一方面在家都被父母照顾的,自己的自理能力比如洗衣服打扫卫生等能力比较差,另一方面由于每个人生活习惯的不同,比如晾晒衣服的方法就存在许多差异,于是寝室里总是些不和谐的音符。如何适应宿舍生活成了许多同学的难关。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学会换位思考,并提醒家长配合,共同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第五篇:《大自然的语言》小提问和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

第一、二段:1、这两段文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生动形象

2、第一段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

本段是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例十分清楚。

3、第一段文字的作用?生动形象说明一年四季不断变化的物候现象

4、你认为这两段文字中哪些词语使用得比较好?请举两例作具体分析。

例:“翩然”义词写出了燕子动作轻快优美的优点,给人以美感。

5、为什么“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各种自然现象和物候有密切关系,他们好像在提醒农民适时安排农事,起到语言的作用,所以说他们是大自然的语言。

下载答案1——5课提问word格式文档
下载答案1——5课提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慕课答案。

    1 名师对话“四个全面” 1.1 名师对话“四个全面” 1现任(2015 年)联合国的秘书长是()。答案:D A、安南 B、朴槿惠 C、潘文基 D、潘基文 2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

    就业指导课答案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 就业指导专题考试试题 (考试年级:2008级毕业生) 姓名: 学号: 学院: 班级: 1、请依次写出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华人民共和......

    翻译课答案

    一、从那里 自从第一次载人飞行27年前,195的男性和11的女性从20个国家已经采取的太空飞行。他们已经从高达238857英里的地球最伟大的奇观,看到我们的宇宙。本文摘录自地球家园......

    中小学校长竞聘专家组提问问题及答案

    中小学校长竞聘专家组提问问题及答案 1、在学校管理中,我们常讲校长要有凝聚力,请简略谈谈你应该怎样做才有凝聚力? 所谓校长的凝聚力,就是指校长通过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

    第三节提问

    第三节提问 “不管问什么,首先要保证它是个问题。”伏尔泰:“我们判断某人的为人,往往是通过他提出的问题,而不是提供的答案。” 好奇心是问题背后的驱动力,刺激采访对象对提问做......

    党章提问

    1、 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

    面试提问

    面试提问模板1.请介绍一下你自己。2.你了解过我们公司(行业)吗?3.你以前在原单位都干过什么工作?原单位薪金是多少?为什么要离开原来的公司?4.你在原来的公司与同事之间是如何相......

    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间交流信息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它的设计能比较直观、综合地反映教师的学科素质和教育艺术水平,高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创造和谐、安全的学习气氛,启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