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综合课课堂提问研究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综合课课堂提问研究综述
中文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种二语习得教学同其它所有的课堂教学一样,都是一个师生互动,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多开口说话,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而有效的课堂提问就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和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本文试对以往课堂提问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提问研究成果作一梳理,借鉴已有的理论,发现研究的不足,为毕业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线索,以便顺利开展论文的写作。
关键字: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课堂提问
教师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而设置一系列问题进行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和手段,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汉语的主要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习惯,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问答是对外汉语课堂师生间最有效的互动交流活动,提问在对外汉语课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大约一半的时间都用于师生问答交流,所以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显得格外重要,而对课堂提问的策略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国外对于课堂提问的研究由来已久,最具代表的人物是心理学家瑞格(wragg)。瑞格从提问的概念、提问的原因、提问的类型及其出现的频率等方面进行了心理学意义上的较为全面的研究。瑞格认为,教师观念中的提问,仅仅是从话语中是否包含问题这一角度来考虑的,而不是从能否引起学生反应这一角度来考虑的。其它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提问的功能及作用、提问的分类、提问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例如Jackie &Beth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教师课堂提问,他认为好的问题和提问是高质量教学的核心。他们早期的研究集中在通过学生成绩的提高来衡量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强调教师提问技巧的获得,如重视候答,鼓励提出高水平的问题等。
中国的提问研究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孔子的“启发式”尽管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存在着差异,但不可否认,“启发式”与“提问”、“问对”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提问的定义,大多大同小异,如荣静娴(2005)认为“提问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对学生提出问题,并启发学生经过思考,对所提问题自己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郑庆升(2000)认为,“提问是教师以提出问题的形式,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关于“提问”在教育教学中的研究和认识,教育教学论着大都从两个层面上来研究:第一是把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来研究,如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的《教育学》(1984)中把“提问”作为“谈话法”,尽管作者并没有直接说“谈话法”即是“提问”,但在他们论述运用谈话法时应遵循的要求中可以很明确地看出来.在王鸿江主编的《现代教育学》(1996)中就比较明显地将“谈话法”看成“提问”,他们认为,“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师生间的谈话,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卜第二是将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技术技巧来进行研究。如张武升在《教学艺术论》(1993)中开出专节“问答的艺术”来讨论提问的艺术性问题。
最早对问题提出分类的是Branes(1969)他将问题分为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之后Chandorn(1988)将问题分为聚合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Long&Sato(1983)将问题分为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目前研究界比较普遍接受的是Long&Sato的分类。在这三种分类当中,前一项的问题都是比较简单的问题,答案唯一或者固定,主要是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主要的目的是进行语言练习。而后一项的问题都没有固定答案,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做出创造性的回答。这种提问的目的主要是锻炼学生用学过的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
有关怎样提问的问题,是提问策略的研究课题。美国学者克拉克等人认为,课堂提问要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良好的问题,二是良好提问的先决条件,三是良好的提问技术;威伦等人提出的提问策略主要包括问题措辞明确策略、问题要适合全班策略、问题链继性策略、平衡各种认知水平策略、学生积极参与策略、探究学生反应策略、待时策略、学生提问策略、教师陈述策略、脚本分析策略等十项策略。从总体来看,国外对于提问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问类型、提问后教师的等待时间、提问的分配、反馈等方面。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提问研究目前远远落后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课堂提问研究,英语教学的课堂提问研究已对提问目的,提问类型,提问顺序以及提问的策略和模式研究相当深入。对外汉语课堂提问研究相对零散,对于课堂提问策略的研究也是凤毛麟角,仅是从某几个特定的角度进行了相关论述。这些论文主要有马欣华(1988)的《课堂提问)),该文用两页的篇幅扼要介绍了对外汉语课堂提问的种类和作用,将教师的提问分为固定性和开放两种;刘晓雨(2000)的《“提问”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结合学生的心理,探讨了课堂教学中提问技巧的运用,提出提问要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反应、提问要能加强学生参与课程的程
度以及提问要能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三点提问技巧;傅索雅(2002)的《谈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论述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及课堂提问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得出课堂提问的技巧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的结论;还有黄晓颖(2004)的《对外汉语教学的提问艺术》,作者从对外汉语教学提问的意义、基本原则、艺术形式三个方面进行了简单论述。
相关的硕士毕业论文有:许苇(2007暨南大学)的《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师课堂提问研究》,该论文以暨南大学汉文化学院留学生的基础课和会话课课堂为研究对象,通过课堂录音,观摩和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着重对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师课堂提问的类型和反馈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相关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和相关建议有教师要适当增加参考性问题比例,重视积极反馈,增加重复表扬。
张琨(2008北京师范大学)的《对外汉语初级听力课堂教师提问策略研究》,本文通过课堂观摩、录音转写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具体描述了初级听力课堂教师提问策略的使用现状,并结合可懂性输入原则和相关的心理学理论,提出了关于听力课课堂提问的一些相关建议。曾玉(2006北京语言大学)的《对外汉语教师课堂提问的初步考察》,本文的研究主要是了解和描述优秀教师的课堂提问特点,语料是根据北京语言大学教学录像转写收集的,以初级初级阶段优秀的综合课和口语课的示范课为对象,并结合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教师要多提参考性问题,增加等待时间,变换提问顺序,开展小组活动,肯定积极反馈,综合采用多种提问策略。
综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对外汉语课堂提问的研究尚不深入,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研究价值。上述几篇论文仅是从某个特定的方面做出了研究,要么是优秀的示范课(曾玉2006),不具备普遍性,因为并非所有的课都是优秀的示范课,要么是专门的听力课(张琨2008),听力课具有自身课堂提问明显多于别的课程的特性,并不适合别的课堂特点。而许苇(2007暨南大学)的《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师课堂提问研究》,也仅是选取了初级基础课和会话课做了比较笼统的研究,只是对教师课堂提问的类型和反馈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相关的结论。因此我拟以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综合课课程为研究对象,结合心理学,教育学和语言学教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国海洋大学留学生中心初级水平的学生课堂进行调查研究。因为综合课是一门基础课,在初级阶段,留学生的综合课是最多的,它是留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奠定良好基础的主干课程。所以综合课课堂的教学研究非常重要,而如何在综合科的课程教学中贯彻有效地课堂提问就显得更加重要。本文打算采取课堂录音,课堂观摩,问卷调查并辅以访谈的形式,对课堂提问的具体情况作一具体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以期发现在初级阶段的综合课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提问方面教师所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师和学
生对提问的反馈和评价情况,对有效积极的策略进行总结,对无效的教学策略适当进行分析并试着提出改进的方法。并且通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以及教学新手对待课堂提问的不同,做一些比较,希望对对外教学课堂的新教师能够提供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以提高外汉语教学水平。
参考资料:
1.刘晓雨.“提问”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第1期·
2.马欣华.课堂提问[J].世界汉语教学,1988年第1期
3.黄晓颖.对外汉语教学的提问艺术!J].中国科学教育,2004年第12期
4.傅索雅。谈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年第1期
第二篇:浅谈初级阶段对外汉语谚语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www.xiexiebang.com)
摘要
汉语俗语是语言语汇的重要部分,有着丰富的文化意义。谚语是俗语的一部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较高的实用频率,它简洁、生动、有趣。把谚语引入对外汉语教学,对满足外国留学生提高汉语实际交际能力很有必要。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探讨了初级阶段谚语教学的必要性和教学策略。
1“俗语”的界定 2谚语教学现状
3谚语教学的重要性及策略
对外汉语 关键词
初级阶段
谚语
《国际汉语研究论丛》
(一)
第三篇: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案例
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案例
教学对象:二年级下学期(中级二册教材)
教学内容:
1.生词,注重结构,词义,用法上具有汉语特点的词汇。
2.课文,通过大声朗读以及问题提问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3.语言点,重点是语言点的用法及语义的掌握和应用。4.练习,重点放在语言点的相关练习上。5.了解课文中出现的俗语背后深意。教学目标:
1.掌握所学生词,特别是重点生词的用法。2.掌握并熟练应用语言点的语义用法。
3.理解课文出现的俗语,并领会作者的心理。教学方法:
1.对于生词和语言点的讲解,重点放在词义、语义以及用法上。在讲解的基础上,通过设置语境对重点生词和语法进行操练,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达到会应用的目的。2.在课文教学中,在掌握生词的基础上,首先通过领读和大声朗读使学生感知文章,对难理解处进行简单的讲解,力求掌握文章大意。
3.围绕课文相关内容进行简单地提问并小范围讨论,加深学生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词
同学们,早上好!在上课前,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句中国的俗语,(板书:沉默是金)来,我们一起读一下这句话。(生齐读)“沉默”就是不说话,保持安静。大家觉得沉默好吗,重要吗?(小范围讨论)(找个别同学)你觉得回答老师问题时,沉默好吗?开party时,沉默好吗?(生答)恩,那这些时候,沉默还是金吗?对,今天呢,我们就“让沉默不再是金”(板书:让沉默不再是金)
讲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生词。有谁愿意为大家读一下,恩,在他读的过程中,其他的同学帮他听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生读)他读得真不错!(适当纠错,然后,老师领读一遍。再找平时发音好的同学领读一遍。)好,我们先看第一个生词:
1、复杂(形)复杂是指事物多而且乱,主要用在以下三种情况: 例句:(1)如今社会人际关系复杂。——关系复杂——简单、单纯
(2)这道数学题很复杂。——问题复杂——简单、容易
(3)她的想法真的很复杂,总是想太多。—— 思想、想法复杂——简单、单纯 这三种不同的情况,它们的反义词也有一点不同,但都可以用“简单”一词。这一点大家注意一下就可以了。我们来看第二个词:
2、耿直(形)跟老师读。这个耿直呀,是说一个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从不拐弯抹角。我们常说:性格(引导学生说出“耿直”)例句: 他是一个(性格)耿直的人。
这个词还有两种其他的写法,鲠直、梗直。其实,接下来的这个词和“耿直”的意思一样,它的意思表现得很明显。第三个生词是什么?
3、快人快语 我们常常把它写成“快言快语”。
近义词:心直口快
反义词:吞吞吐吐 就是说有些人说一句话之前要先想半个小时,我们就说: 例如:他说话吞吞吐吐的。
那大家说说,你们喜欢哪一种人啊?是耿直,快言快语,心直口快的的,还是吞吞吐吐的?(学生回答)很明显!好,我们接着往下看,4、打抱不平(走到同学们中间,什么都不说,打一下A同学)老师刚才说面都没说就打了A同学一下,这时候,B同学看到后,觉得老师打A同学很不公平,他很可怜,所以,B同学就打了老师一下。那我们说B同学的这种行为就叫“打抱不平”。我们可以把这句话完整地说成,“B同学为A同学打抱不平。”
在用这个词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把“抱”写成“报”。好,看第五个生词
5、得罪(动)意思是“使……不高兴”。我们常说:~人,~领导。“你们最好不要得罪我,小心考试不及格。”(教室笑)
例如:他做了不少得罪人的事儿。恩,这就是得罪。我们看最后一个词
6、遭 虽然只有一个字,但它的意思不止一个。
(1)动词 作动词时,是“碰到、遇到”的意思,后面接的常常是一些不好的事情。例如:~难,~灾,~险
(2)量词 它还有做量词的情况,相当于“回、次”。我们班都有谁是第一次来中国?恩,我们就可以说:来中国,我还是第一遭。对我来说,接触到这么多可爱的外国留学生,今天还是头一遭。
课文中出现的是“遭”做动词的情况。
再带学生一起读一遍这六个生词(生齐读)。生词就先学到这儿!
二、学习课文
学生分读1、2自然段,然后老师读一遍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大学毕业时,教授是怎么对“我”说的?
2、教授的话是什么意思呢?用文中的话回答。
3、教授的话让“我”想到谁了呢?
4、“我”父亲是怎样一个人?
5、父亲为什么一生都不顺?
6、他吃亏又是因为什么?
7、“我”毕业以后到哪儿工作了?
8、到工作岗位之后,我是怎么做的?(生答:“一到工作岗位,我就把沉默是金作为信条。”引出语言点:一……就……)
看来大家听得都很认真!现在你们看课本上的这句话(一到工作岗位,我就把沉默是金作为信条。板书:一……就……)这呀,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它有两个用法
(1)表示的是一个动作或是情况出现以后紧接着又出现了另一个动作或是情况。连接的前后两个句子的主语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前后两句的动词一般是不一样的。(引导同学)一会儿放学后你要做什么?(生答:去食堂吃饭,回宿舍……)我们就可以说,例如:一放学,我就去食堂吃饭。
一放学,我就回宿舍。
(引导同学)你平时有时间都喜欢做什么呢?(生答:睡觉,看书,打球)(请学生造句。)
例如:他一有时间就睡觉。(看书,打球)
在主语不相同的时候,也可以用“一….就…”,例如:她一打球,我就去加油!给出几组词语,让学生造句 a.我 睡觉 她 说话 b.老师 提问 我 紧张 c.我 回家 妈妈 高兴
(2)表示一个动作一发生就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这时句子只能有一个主语,前后两个动词是一样的,或者用“是”代替后一个动词。
(引导同学)我们已经上了一上午的课了,怎么样,累不累?(生答:累……)例如:“我们一上课就是(上)一上午,大家都累了。”
(引导同学)你在北京住了多久了?(生答:三个月,一年……)例如:他在北京一住就是(住)三个月(一年)
(引导同学)食堂早餐的包子,你能吃几个?(四个,六个……)(请学生造句)。例如:食堂早餐的包子,他一吃就是(吃)四个。(六个)把以上的句读一遍,(生齐读)
扩展练习:
用“一……就……”完成下面的对话,注意它的两种不同的意思:
(一)前后动词一样,或用“是”代替后一个动词:
1、A:你昨天和你的朋友聊了多长时间?
B:我们已经十年没见面了,所以。
2、A:她在商场买了多少衣服?
B:她觉得那儿的衣服既漂亮又便宜。
(二)前后动词不一样:
1、A:你听完报告以后去哪儿了? B:。
2、A:你什么时候给我回信的? B:。作业:
复习上课学过的生词和句型 复习课文 课文:
让沉默不再是金(节选)
大学毕业时,教授对我们这些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说:“进入社会,切记沉默是金啊!”教授的意思是,如今社会人际关系复杂,随时都可能遇到麻烦。教授的话是我不由得想起了父亲。我父亲性格耿直,快人快语,还爱打抱不平,因为得罪领导而遭到报复,一生都很不顺。母亲说,你爸爸吃亏就因为他那张嘴。
三个月后,我来到一家高新技术研究院工作。一走上工作岗位,我就把“沉默是金”作为信条。每天早晨总是第一个到办公室——打水、擦桌子、取报纸,这些活干完后,我才静静地坐到自己的办公桌前等待领导和同事们的到来。
第四篇:论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文化因素教学
论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文化因素教学
[摘 要]目前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已经得到了充分认识,文化教学大纲也即将出台,但针对初级阶段文化因素的教学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势必会对留学生跨文化交际造成影响。文章试从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文化因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引起人们对初级阶段文化因素教学的重视,更好地指导教学。[关键词]对外汉语 初级 文化因素 教学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现在近二十多年的时间,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已经就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达成了共识,目前文化教学大纲也正在酝酿中。纵观目前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在中高级阶段一般都有相应的文化课程教学安排,而在初级阶段,很多人认为学生所学的汉语知识是简单而有限的,在这些有限的语言知识里似乎没有特别的文化需要介绍,如刻意在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又会因为学生语言水平的限制而很难做到。针对上述认识误区,笔者试从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文化因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等方面来一一阐述,以期引起人们对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文化因素教学的重视,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
一、教学目标
(一)对“初级”的界定
《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对“初级”的界定:根据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于1995年颁布的《汉语水平等级
标准》界定的“五级”的体系来看,初级水平与一、二级相对应,即完成了一、二级的学习,学完了“普通话全部声、韵、调,甲乙两级词3051个,甲乙级汉字1604个,甲乙两级语法252项”就达到了初级水平。
《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对“初级”的界定则是:根据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2007年5月颁布的《国际汉语能力标准》界定的“五级”标准来看,初级水平与一、二级相适应。完成二级的学习,所需要达到的汉语能力要求是:能基本读懂与个人或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熟悉而简单的语言材料。能就常见话题以较简单的方式与他人沟通,介绍自己或他人的基本情况,有时需要借助肢体语言或其他手段的帮助。
(二)对“文化因素”的说明
“文化”范围极其宽泛,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文化,而我们平时脑海中文化的概念——经史典籍、典章制度、政治思想、历史地理之类,这些都是所谓的“大文化”,这些大文化对于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的确是不必要的。然而,文化所包含的不仅仅是这些“大文化”,还有一些诸如行为方式、技巧及民族风俗习惯等蕴藏在语言中的“小文化”,为了与大文化相区分,我们经常称它们为“文化因素”,取用这个文化概念,“那么在初级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就不是‘无文化可言’了。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语言形式,都能负载一定的文化内涵,语言形式只有赋予它一定的文化内涵,才是有意义的”①,对初级阶段的学习者来说,学习文化
主要是指学习这种“小文化”,“文化因素”。
(三)教学目标
早在1993年,前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在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谈论会上就指出:“对外汉语的工作重点就是传播汉语,汉语教学要联系中国文化,要围绕汉语教学去有效地介绍中国文化,沟通与世界各国的关系。”这一具有行政力度的呼吁其实就给当时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理论研究和文化教学指明了方向,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重点就在与沟通与他人、他国的关系,进行跨文化交流。从初级阶段留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留学生初到中国,进入一个不同的社会环境,必然要经历一个文化适应过程。布朗在《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的原则》一书中将文化适应过程分为四个阶段:①新奇兴奋阶段(即“蜜月期”);②文化冲击阶段;③缓慢起伏的恢复阶段;④基本或完全适应阶段。②一般来说,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初级阶段的学习过程通常也是一学年。刚到中国的留学生在初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过程中,同时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化适应过程。在初到异国的新奇、兴奋之后,处于完全陌生的社会环境下,留学生开始遇到各种困难。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都必须与目的语国家的人进行交际,他们面对着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交际规则、思维方式、行为举止等的不同,受到强烈的文化冲击语言能力的限制致使他们不能顺畅地进行交流,加之沉重的学习压力,处于文化适应过程第二阶段的留学生极易产生挫折感甚至对目的语国家的反感。在这个阶段,适当的文化教学能够缓和文化冲击,提高留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减少挫折感,从而使他们顺利渡过困难重重的第二阶段。
从文化适应过程的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过渡至关重要。对于零起点的学习者来说,这个关键的过渡时期中,他们仍处于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在第二、第三阶段之间存在着一个门槛,如果学习者能够顺利过渡,就能够完成大量的学习任务并掌握基本的语言交际技能,进行更高层次的第二语言学习;反之,则会徘徊不前,倍感困惑,很难在语言学习上有所突破。因此,第二语言教学的初级阶段就成了帮助学习者克服文化休克的关键时期,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目的语的教学可以减少学习者由于语言能力限制而产生的隔阂感;而文化因素的导入更可以使学生学习到更有效、全面的语言知交际文化。因此在初级阶段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介绍是为了培养学生使用他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服务的,此阶段文化因素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教学内容
文化内容十分复杂,不同的文化内容彼此交织,相互渗透,将什么样的的文化因素融入到初级阶段教学中是一项庞杂的工作,对外汉语界前辈们在相关方面已经做了很有意义的探索,值得借鉴。胡明扬(1993)专文研究了文化因素问题,认为特定的自然环境、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和经济制度、精神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和社会心态以及认识方式等六个方面受文化因素影响比较明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当优先考虑。
陈光磊(1992)提出四种文化导入方法,从汉语语言本身角度还提出将文化分为“语构、语义和语用文化。
魏春木、卞觉非(1992)采用文化理论跟实际需要相结合的方法,将文化大致氛围文化行为和文化心理两大部分,并别细分成114项具体的文化项目。
赵贤州(1992)列举了交际文化的12个方面,认为“第二语言教学必须考虑同步进行第二文化导入”。
卢伟(2005)将中国文化分成10个总类,即:社会交际、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结构、教育、时间观念、空间观念、价值观念、象征观念、健康。再将它们分布为31个子类,共涉及大约190个文化点。
张占一(1992)认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交际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所谓知识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上述不同的分类方法基于不同的出发点,适用于不同的目的,在某些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笔者认为按照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分类适用于教学。根据上文中提到过的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目标及留学生实际情况,在初级阶段跨文化交际理解的问题最为突出,文化因素主要以交际文化存在(当然也有少量的知识文化存在),主要反映在有关生活习俗范畴,到了中、高级阶段交际文化因素就转
入“具有浓重文化色彩的词语”为主的范围,具体地更多反映在成语典故、警句格言、新词语、习用语、隐喻、简称、缩略语等方面。拿最简单的打招呼来说吧。中国人见到熟入打招呼除了说“你好”之外,更多的是说“吃饭了吗?”“到哪儿去?”“干什么去?”等等。可在欧美文化中,这些属于个人私事,不属于问候语。诸如此类涉及生活习惯、风俗的说法以及有关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现象,这些属于交际文化的方面,都是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重点。
魏春木﹑卞觉非将文化大致氛围文化行为和文化心理两大部分,这种分类与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有些不谋而合,这里的文化行为是基于学生的实际交际需要而产生的,文化行为现象反映在初级阶段也最为突出。文化行为根据学生的实际交往介入与否可再细分为介入性文化行为项目和非介入性文化行为项目,把学生能够介入的文化内容划分为介入性文化行为项目,如打招呼,约会之类;而把学生不能介入的文化内容划分为非介入性文化行为项目,如中国家庭消费等,当然这样的划分也是根据学生实际交际需要,从浅到深的考虑。
综合诸人观点,在初级阶段笔者认为可以主要依次导入:属于满足生存需要、属于表达时空意义、属于保持人际观点、属于表示感情态度、属于家庭生活、属于娱乐活动、属于情爱婚姻、属于社会责任、属于人生价值观念、属于自然观的。
三、教学原则
前文已分析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教学目标及内容,为使学生更有效理解和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教师在进行文化因素教学时应该遵循以下几条主要原则:
(一)交际原则
根据语言的交际功能,以及文中提到初级阶段文化因素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学生使用语言交际时产生障碍。因此遵循交际原则就是要在语言教学中教授容易使学生在理解和使用语言知识时会产生交际误解或者可以直接导致无效交际的语言文化知识。鲁健骥教授在《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处理文化因素的原则和做法》一文中就提到“特别在基础阶段介绍中国文化,有两个侧重点不可不注意,一是要侧重介绍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那些“活”的文化习俗,而不必介绍那些已经过是的、古代的、传统的、或在现实生活中已极为少见,对外国学生与中国人的交际没多少实际价值的文化习俗;第二个侧重点是介绍有普遍意义的,有一定文化教养的中国人(例如知识分子层)身上反映的文化习俗。这两点就是指文化教学的交际性,所教授的文化内容在留学生实际交际中要立竿见影地发挥作用。③
(二)对比原则
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汉语与中国文化是陌生的,因此在学生语言习得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存在一个文化对比环节,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充分把握好这一点,首先要明确确立一个中外文化参照体系。如从欧美学生的角度来看所学汉语的文化,教师首先就要从中
西方相比较的角度来确立对欧美学生进行语言文化导入教学的范围和内容。在教学大纲中注重对比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背景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清楚两种文化知识与文化背景的不同点,避免学生想当然的文化认知错误。
(三)适度原则
这里说的适度首先是要根据教学任务与目标,明确文化因素教授的内容是否适应具体教学的需要,适当地导入为实现教学目标所必须要导入的文化内容,而不是不顾学生接受能力或实际情况采取填鸭式的教学。适度的标准是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制定的,有针对地解决当前语言教学中出现的文化障碍,并在讲解中适当地延伸一下文化背景介绍,以便扫清目前或近期遇到文化交流障碍。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丰厚,即使是地道的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掌握也是有限的,因此缺乏适度性,盲目宽泛或是过于深入式地文化导入必定会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而且也很可能超出了学生能够授受并理解的范围,反而引起学生对汉语学习的畏惧感。
(四)准确原则
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对教材上的内容以及教授给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有准确的理解与充分详实的教学依据,不能因为汉语是自己的本民族语就在课堂上一些文化现象“想当然”的解释。往往我们认为最常见的事情,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最难,而真正想让他们弄懂给他们解释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准确,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文化的敏感力,并且要善于总结,准确地将中国文化独特之处阐述出来。参考文献:
[1]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4)
[2]张占一.谈谈汉语个别教学及其教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3)
[3]张占一.交际文化琐谈[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4)[4]赵贤州.关于文化导入的再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5]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6]陈光磊.关于对外汉语课中的文化教学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7,(1)
[7]魏春木、卞觉非.基础汉语教学阶段文化导入内容初探[j].世界汉语教学,1992,(1)
[8]鲁健骥.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处理文化因素的原则和做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1)
[9]林国立.构建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因素体系——研制文化大纲之我见[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1)
[10]卢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研究述评[j].世界汉语教学,1996,(2)
[11]卢微一.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阐释[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1)
[12]娄毅.关于ap汉语与文化教材文化内容设计的几点思考[j] .语言文字应用,2006,(6)
[13]林国立.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定性、定位与定量问题当议[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1)[14]h.n.brown.principles of language and teaching,beijing[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15]陆俭明.汉语教员应有的意识[j].世界汉语教学,2005,(1)[16].梅立崇.试谈陈述性文化知识和程序性文化知识[j].汉语学习1994,(1)[17].孟子敏.交际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1)注释:
①鲁键骥 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处理文化因素的原则和做法 《语言教学与研究》 第38页 1990年第1期
②h.n.brown,principles of language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p.227.③鲁健骥(1990)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处理文化因素的原则和做法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38-39 作者简介:
陈丽芬:(1981—),女,湖北武汉人,硕士,上海电机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基金项目:
上海电机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资助(09c208)
第五篇:对外汉语综合课教案
中级综合课课堂教案设计
《老人的生活》
一、教学对象
汉语水平为中级的留学生
二、所用教材
《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上册)》(陈灼主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三、教学目的
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围绕该主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提高成段表达能力 理解并能灵活运用重点词汇 掌握相关语法点
四、教学重点
重点词汇:传统,儿媳,外地,满足,寂寞,提供 语法点:满足,提供的用法;句式讲解和运用
五、教学难点
动词的使用,句式的用法
六、教学时数:三课时
七、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1课时
(一)说明讲课内容,重点
内容:课文中词语的读音,意思,用法 重点:动词的用法(满足,提供)
(二)学习生词(25分钟)
领读生词,学生朗读,纠正发音,解释意思(每个词后有其英文标注)重点词语讲解:
老人:只需用图说明其意思
儿媳:用PPT上的人物关系图来解释意思
寂寞:简单举例来解释或用英语来说明,让学生照例句造句,需说明是一个表示心情的词(感观词)
传统:用中西方传统节日来对比说明。先告诉学生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来解释什么是传统,再让学生说说西方圣诞节的习俗来进一步了解词义 满足:先说明词性和它的两种用法(动词和形容词)。用课件上的例句来对比说明,再让同学用“满足”造句,告诉他们所造的句子是用了“满足”的哪种用法。最后让同学分别有两种方法造句,学会应用。提供:先说明词性(动词),再解释用法(1.提供+名词 2.提供+量词+名词 3.提供+形容词+名词 4.提供+量词+形容词+名词)。每种用法后有例句,再分别让学生练习造句
(三)复习词语,练习用法(造句)(15分钟)课后练习
1.复习课堂上的词语 2.预习课文
第2课时
(一)课文通读(5分钟)将课文分成4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国有一个传统”——“就和女儿住在一起” 第二部分:“但是”——“怎样生活的呢” 第三部分:“敬老院”——“非常重要的” 第四部分:“但是”——“活动中心”
(二)课文精讲 课文第一、二部分
请学生个别朗读课文(5分钟)根据课文回答问题:(10分钟)1.中国的传统是什么?
2.中国传统老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3.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无法照顾老人? 4.你认为老人应该怎么生活?
5.你赞成中国老人的传统生活吗?你们国家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 重点讲解(提问式进行,学生回答为主,教师总结为辅)(20分钟)由„„来„„:(被动句式)(被动方)由(主动)来+动词 由儿子来照顾
所以:因为„„所以„„(表因果关系)如果„„就„„(表假设关系)随着„„:随着+条件 随着社会发展
越„„越„„:越来越„„+形容词(表示程度增加)越来越多 越来越好
越„„越„„ 越吃越胖 吃—胖(因果关系)
虽然„„却/但是(表转折)句式练习(10分钟)
第3课时 课文第三部分
请学生个别朗读课文(5分钟)根据课文回答问题:(10分钟)1.什么是敬老院? 2.敬老院中老人怎么生活? 3.你们国家有类似的机构吗?
重点讲解(提问式进行,学生回答为主,教师总结为辅)(20分钟)1.„„是„„:我是谁? 2.不但„„而且„„
3.对于„„是„„:对于(谁/什么)(来说)是(怎么样的)
对于老人是重要的
句式练习(10分钟)
第4课时 课文第四部分
请学生个别朗读课文(5分钟)根据课文回答问题:(10分钟)现在中国的老人面对什么问题? 政府有什么新办法? 你有什么好办法?
重点讲解(提问式进行,学生回答为主,教师总结为辅)(20分钟)1.满足„„需求:满足(谁的)需求 满足(怎样的)需求 2.解决„„问题:解决(谁的)问题 解决(怎样的)问题 3.为„„提供„„:为(谁)提供(什么)句式练习(8分钟)课文总结(2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