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案例

时间:2019-05-15 03:26: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提问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提问案例》。

第一篇:提问案例

(1)抓住关键提问突破法

能否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提问突破,决定了教师这堂课教学成功与否。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决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找到关键问题的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叫:“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在讲解《祝福》这一课时,有教师为抓住关键问题这样提问:

“如果我们把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画成十幅图,你能否给十幅图各起一个标题?”我认为这样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因为这样,一下就把祥林嫂一生整理了一下,为后面分析作了一个充分的准备。再如《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心了吗?》一文,可以这样提问:

“中国人”在第二、五、六自然段中,三个“中国人“含义有何不同?这样一问就能提挈全篇,回答了它,也就懂得了论敌偷换概念、蓄意诬蔑的卑劣伎俩和全文脉络及写法,用这样一种提问法,必须纵观全局,问于紧要之处。(2)蚕食鲸吞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大了难以回答,这时就要划整为零,提出一个个的小问题,然后各个突破,进行蚕食鲸吞。如《记念刘和珍君》第七部分第二段中心意思较难理解,可以这样设计提问:此段有几个句子?每一句表达了什么内容?关键句是什么?然后再问全段中心思想是什么?这种方法在那些特别复杂的问题中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3)循序渐进提问法

教师在进行提问时,有些问题不可一步到位,就如登山一样,要拾阶而上,于峰顶领略无限风光。如在教《灯》一课时,可以这样提问:联系了有关灯的哪些事?突出了灯的哪些特点?灯象征了什么?赞美灯蕴含着什么样的深意?步步提高逐步推进设计提问,这样必然达到一种很好的提问效果。

(4)多方位辐射法

教师提一问题要求学生多角度求答,海阔天空,发散思维,以拓宽学生思路。如让学生以《流水》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我认为为启发学生的思路可以这样设计提问:可以从哪些角度立意?流水具体对我们有哪些启示?显然流水可以看作是百折不回一往无前的代表,也可以看作是百川归海,目标要一致,也可看作逝者如斯夫,要珍惜光阴。这样的问题不会圈住学生的思维,而且学生的思维可以射向四面八方。

(5)暂时搁置法

这种方法对于解决难以回答的问题尤其有效,明知问题学生很难回答,但还偏要提出,暂时搁置,留待酝酿,不要求立刻回答,而是以后作答,如同打一个灯谜,暂时不揭谜底,让猜谜之人煞费苦心地反复琢磨,给学生充分思索的回旋余地。这样一旦以后揭开谜底,学生印象会非常深刻,很长时间不会忘记此问题。(6)步步紧逼法

步步紧逼法要求教师提出问题后迫使学生立即作答,而且问题如连珠炮似的接连提出。如《边城》的第二自然段,对于翠翠胡思乱想,教参中是这样设计教师提问的:翠翠胡思乱想了些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继而提问:为什么她有这种想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追问:如果你是翠翠,你会不会有这种想法?你不这样想你会怎么样?这种提问方式很合理,可以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制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7)疏导式提问法

有的问题教师提出后学生答不上来,形成僵局,教师可以改变角度,提出与之有关的其他问题,诱发引导、点拨提示。如《记念刘和珍君》这一课有这样一句:“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教师问:这句是复句还是单句?如若学生一时答不出,可以提出一个相关的启发问题:“为”与哪个词搭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8)深挖激趣法

学生如果觉得教师提的问题过于简单,那么就提不起来兴趣,但教师如若深挖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就如投一块石头于平静的湖水之中,激起层层波浪。有的课文看起来很平实很简单,其实却独具匠心,那么这种提问法,就能显示它的独到之处。如《娘子关前》一文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材料众多又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选材与组材上有哪些技巧?这就从增加问题深度出发激发了学生思考问题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以上的各种提问法,并不是分割开来的,许多课文可以综合运用以上的多种方法,教师要视情况而定,灵活运用之。

断课语 编辑

结束语亦即结尾语,也叫断课语。断课是课堂艺术不可缺少的最后一道工序。一堂课结束,教师的几句话应如撞钟,留下不绝于耳的清音,留下久久思索的余地。

中文名 断课语 含 义 结束语亦即结尾语 作 用

一堂课结束为学生留下思索的余地

目录

1简介 2几种方式 ▪

(一)总结式 ▪

(二)悬念式 ▪

(三)扩展式 ▪

(四)提问式 ▪

(五)引申式

1简介编辑

结束语亦即结尾语,也叫断课语。断课同样是课堂艺术不可缺少的最后一道工序。明代谢榛论及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时说:“起句当如撞洪钟,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讲课也同样如此,一堂课结束,教师的几句话也应如撞钟,留下不绝于耳的清音,留下久久思索的余地。

2几种方式编辑

(一)总结式

讲授完毕,教师对前面讲过的内容作一番总的概括,扼要地归纳出提纲或要点。这样断课,既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同时又强化了重点。

(二)悬念式

即选择讲授的紧要处断课,正如我国古典章回小说一般,在结尾处总是“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给学生留下悬念。这样很自然地结束了本节课的讲授,而且也为下次课留下接隼处。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任弘老师教学的欣赏课——劳动号子《打夯歌》,结束语为:今天,我们介绍的劳动号子是汉族民歌中的一种。我国的民族音乐中有很多宝贵的财富,今后还会向你们介绍民歌的其他种类。

(三)扩展式

要将的已经讲完,但为了强化某一方面的内容,或者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在结束时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作一番生发。例如,侯静奎老师教学的欣赏课——二胡独奏曲《光明行》,小节语:如今二胡独奏曲《光明行》等许多曲目,已经成为世界名曲。我国民族乐团到世界各地演出,令世人惊奇,受到人们的欢迎。大家千万不要忘记我国民族音乐能有今天的成就,首先应当归功于谁?(生:刘天华先生)对!首先应归功于民族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演奏家刘天华先生。他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音乐家、民族音乐改革的先驱,人们永远怀念他。今年是刘天华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北京举行了纪念音乐会。首都的音乐家演奏了刘天华先生的作品,你们知道谁参加了音乐会?——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江哲民出席了音乐会。江哲民很喜欢音乐,自己还会演奏二胡,对刘天华先生的作品也非常熟悉。在欣赏了刘天华的作品后和音乐家进行了亲切的谈话。他对刘天华有很高的评价。他说:“刘天华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民族音乐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党和国家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我们的民族音乐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当21世纪旭日东升之时,中国弓弦艺术将面临真正的辉煌。

(四)提问式

提问式结束语可以促进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例如,欣赏《游击队之歌》结束语可以作提问:通过亲自感受游击队的战斗生活,游击队员在你的心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

(五)引申式

由此及彼,由此类推,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引入另一种境界中去,也常常是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机会。采用这种方法可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思维不局限于课堂35分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浓郁的学习兴趣。例如:北京实验二小特级教师侯静奎老师教学的欣赏课——管子独奏《江河水》及河北吹歌《放驴》,结束时要求学生寻找管子演奏的其他曲目或录像带,并要求找二胡独奏《江河水》的录音。

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过程性评价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评价是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发展性评价,其核心特点是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要求达到的“三化”是: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

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发展他的才能。课堂教学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课堂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如何才能最有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评价应注意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评价氛围 课堂上教师语言的幽默感,真诚客观的评价,鼓舞人心的话语,都深受学生的欢迎。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他们的思维,绽放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做到“赏识每一个学生,感受每一颗心灵。”在教学评价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忽视某个学生,教师的眼神要遍布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做到“眼观八方”,不仅从眼神,而且从语气、态度、表情等方面调控自己,使每一个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得到激励和赏识。总之教师要使用各种方法去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如常常故意“挑起事端”,让执有不同意见的学生争得面红而赤;用“激将法”,让缺乏自信的学生勇敢地参与讨论;用真诚的话语、贴心的评价鼓励学生战胜困难,勇往直前。要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开始,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

二、评价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必须改革评价标准,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欣赏学生就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学生的性格各异,老师要有一颗宽阔的心,善于包容学生,谅解学生的错误,同时应看到学生可贵的潜质,着力挖掘。对待淘气的学生更是如此,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能因个人好恶而对他们冷嘲热讽,泯灭他们的创新意识。对学生迸发的创新思维火花,要加以呵护,不要吝惜自己的大拇指以及“你真行”“你真聪明”等激励人的话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产生内在的、高层次的愉悦和强大的内驱力,以争取更大的成功。俗话说,十根手指有长短,学生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努力向更高层次的课堂目标迈进!

三、评价应重在鼓励和宽容学生

诸多名师都认为鼓励是教育的法宝,是最廉价的润滑剂。教育艺术的本质应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的自由空间里与教师、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成功中走向成功!

课堂上我常进行鼓励评价,如:“相信自己,你们一定能做好!”“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再试一试!”“你真了不起,你的见解真让人耳目一新!”“你真行,对刚才的问题,不满足于找结果,而是观察思考,又有新的发现,如果能说出其中道理,那就更好了。”“哇,你真是好样的,学习真有耐心,也很有毅力,老师佩服你,为你感到骄傲”“只要有一颗上进心,胜利总会属于你的!”„„鼓励点然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要使学生发展,首先得宽容他们在发展中出现的错误,只有宽容了他们的错误,才能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对于才入学不久的低年级学生,他们在胆量、语音、表达上都有不少问题,我们在教学中没必要吹毛求疵,而应细心呵护学生幼稚、脆弱的心。如在读应用题时,孩子经常有添字、减字现象,当他们出现这种现象,我说:“不要紧,第一次读错了是正常的。”第二遍还错,我说:“这遍没读好,还有第三遍、第四遍。”其中还不断鼓励:“别紧张,慢点儿。大家都在耐心在听呢!”一直到学生读对时,我说:“了不起,你成功了!”孩子会在你的宽容与鼓励中得到茁壮成长!

四、给予学生多样评价的方式

传统的学生考核主要由教师来掌控,学生没有参与权,主体教学要求在学生评价中引入学生的参与,教师应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把课堂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正视学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可以有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更详细地思考哪些是他们已经知道的,还有哪些是不知道的,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知识的缺陷。还可以同学之间的评价,现实生活要求与他人合作,因此,同伴评价是检测学生成长的一种一举多得的方法。当然主要的还是教师评价,教师提供的反馈应能鼓励学生进行探索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进行更好、更深入的学习。例如,在一个单元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自己这一单元的学习情况,写一份总结,内容包括:自己这一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自己在学习这一单元的学习态度、方法,哪些方面做得较好,哪些需加以改进。对于学生的单元总结,笔者先给他们评上等级(A、B、C)。然后在他们的总结下面写上几句简短的评语,指出总结中好的方面,鼓励他们下一次总结得更好。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同时我们在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中设立了自评、师评、小组评、家长评四种评价。教师评价只是过程性评价的一种,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角色成为了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自评使学生有了更多的自我反省、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机会。小组评价重在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他人合作、沟通、交流和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家长评重在表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情感方面及自身的一个纵向比较。

五、评价要动情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理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由此可见无论什么样的评价必须动情。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半句六月寒。”评价学生也是如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使用评价性语言这些即时性评语应以肯定为主,发现并放大学生的优点,要抓住最佳时机,在学生勇于发表个人意见,较以前有明显进步,有独特新颖的解题方法时某方面特别出众时即时给予很肯定评价,必要时还要大张旗鼓的表扬,肯定学生的优秀特质,让学生在成功中体验愉快学习。评价语言不仅有“好”,“你真棒”等泛泛的评价,还应明确指出闪光点,让评价语言更具有针对性。如针对发言的:“你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真令人佩服。针对思考的:“一道题,你能想出这么多不同的解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针对爱迟到的:“某某同学为什么总迟到?我猜想你迟到肯定有原因的,找出迟到的原因并克服它,你便会成为一个遵守时间的好学生。”这个学生听到老师这样理解他时,内心感到很愧疚,同时暗暗下定决心争取改掉这个不良的行为。这震撼源于教师充满情感的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一门艺术,艺术的评价是对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关注,是对学生独立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关注。数学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只有注重了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在学习中充满自信,在自信中寻到快乐,在快乐中得到发展!

第二篇:善于提问之教学案例

语文课堂教学微型问题之要善于提问案例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教学此文,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王道之成”与“王道之始”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理解容易浅尝辄止,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下去。

(在问题的设置上,要提高技巧,层层深入,体现启发性、连贯性、整体性和针对性原则)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2、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难点:准确理解“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初步感知

1、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孟子的文章,他的文章说理往往具有什么特点?请举例。

明确:孟子的文章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形象生动而且很有气势,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等。(问题设置意在激发思维,做好初高中衔接,并引发学习兴趣。)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孟子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课题),意思是——我(梁惠王)对于治理国家。此文是不是也具有孟子文章的一贯特点呢?它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议论的呢?(问题设置要有要启发性,针对性)

文章主要围绕“民不加多”展开论述。

(复习诵读孟子的文章导入,唤起学生原有知识储备,这是建构新知识的基础,是此课教学的起点。)

(二)研习:民不加多,何也?(问题层层连贯)

假如时光倒流,我们又回到了孟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并且你就是当时的一个小民,你愿意往梁惠王那里跑吗?何也?请结合注释自读课文并思考。

点拨明确:

1、少数人愿意往梁惠王处跑:梁惠王移民移粟,似乎比邻国之君更关心百姓的生死。

2、多数人不愿意往梁惠王处跑:

(1)河内凶,移民、移粟。

①凶,收成不好,荒年。为什么会有荒年?是天灾还是人祸?从后文“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看,不排除“人祸”的可能。

②移民、移粟。“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给其老稚之不能移者,人非“物”,安土重迁,岂能说移就移?

(2)王好战。“民加多”不是梁惠王的真正目的,他的真正目的是成就霸业。想成就霸业,所以急需“民加多”以便帮助他去攻打他国。因此,梁惠王没有真正关心百姓的死活,他只是把百姓作为战争的工具,你若跑到他那里去,迟早是要被拉去打仗的。

(3)违农时,数罟入,斧斤入„„

孟子的言论是有针对性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判断,梁惠王平时的为政可能是不注意老百姓的生产的。可能会因战争、修城池、建筑宫殿等随时拉“民”去服劳役,从而影响农时:捕鱼,砍树等,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也没有注意可持续发展。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罪岁。

丰收的年月,粮食吃不完,没能施行“检”的制度;遇上荒年,饿殍遍野,却不能够施行“发”的制度,百姓死了,却怪罪年成不好。

小结:梁惠王之于国,所谓的“尽心”,只是自欺欺人,是“五十步笑百步”。与邻国之君相比,本质是一样的,并没有从根本上爱民。所以,一般人不会往他那里跑。

(三)研习:如何使民加多?(问题层层递进)

过渡:只要看清了梁惠王的本质,一般人是不会跑到他那里去的,所以他那样做是无法“使民加多”的。那么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民加多”呢?

1,你能把孟子“使民加多”的措施归纳一下吗?分几步走,每步具体怎么做?这样做了有什么效果?能给我们解说吗?默读末段并思考。(问题设置注意层次性,连贯性)

思考讨论后明确:

(1)王道之始: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2)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3)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养生丧死无憾也。

(2)王道之成:

1)五亩之宅,树桑——五十者衣帛矣。

2)畜鸡豚狗彘,无失其时——七十者食肉矣。

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无饥矣。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矣。

2,“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有什么关系?他们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注意在对比中深刻理解文章)

讨论后明确:

(1)王道之始,主要解决了生和死的问题,即“养生丧死无憾也”。“饮食宫室所以养生,祭祀棺椁所以送死,皆民所急而不可无者。今皆有以资之,则人无所恨矣。”

生的物质基础是吃和住。死更是大事情,“死生也大矣”,解决好死的最基本条件是能够入土为安,入土需要棺椁。颜回死后没有棺椁,其父亲希望孔子把车卖了给颜回购置棺椁。可见死有棺椁,对那时的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2)王道之成,不但解决了生死问题,还使民有教,使百姓懂得孝悌,老人可以过上比较好的生活——衣帛食肉。孟子这里尤其强调年龄问题——五十者、七十者、颁白者。可见“王道之成”更强调老年人的“老有所养”。要“老有所养”,物质是基础,但更需“申之以孝悌”,“申”,是反复叮咛的意思,可见孝悌才是重中之重。这与儒家思想对孝悌的重视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孝悌是“仁之本”,孝悌而“好犯上,未之有”,不犯上,自然安定了。另外,民老有所养,没有后顾之忧,这是令人向往的。就是现今社会,我们也在努力朝这个方向发展——我们现在仍不断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等各种保障制度就是这样的追求。就是现在,没有后顾之忧的工作单位总是令人向往的,比如我们渴望退休后有退休金,生病了有医疗费等。自然,没有后顾之忧的国家,谁不愿意去呢?所以,孟子的“王道之成”,表面上强调的是“孝悌”,使老人享受到好处,实际上它恰恰有利于“民加多”。这与孔子的“修文德以来之”思想是—脉相承的。

总之,“王道之始”的三条措施分别是“农、渔、林”,主要强调“不扰民”;“王道之成”四条措施分别是“纺、蓄、农、教”,既强调“不扰民”,又强调“制民产”,还强调“兴教育,治礼仪”。因此,前者是王道的初步措施,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王道的根本措施,是前者的深化。

3,比赛背诵“不违农时„„未之有也”。

(四)探究:孟子的论辩艺术

在你看来,梁惠王会采纳孟子的建议吗?为什么?(问题设置要有拓展性和探究性)

讨论后明确,有两种可能:

1,会采纳孟子的建议:

(1)孟子说得很有道理,说梁惠王与邻国本质相同“以战喻”,既形象生动又含蓄,很有说服力,梁惠王能够认真听取孟子的建议。

(2)孟子是顺着梁惠王的思路提的建议,“民加多”是梁惠王最迫切的希望。孟子在讲述王道之始的三条措施和王道之成的四条措施时,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让人不得不相信按孟子所说的去做是能够“使民加多”的。

(3)孟子描绘的政治蓝图比较诱人,同时又有对比(罪岁,则民不至:爱民,则民至),所以梁惠王应该会采纳孟子的建议。

2,不会采纳孟子的建议:

(1)梁惠王希望“民加多”的愿望比较迫切,但他或许没有耐心施行孟子的建议。

(2)当时国际形势,容不得梁惠王按孟子建议行事。(相机补充历史背景。)

(这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五)走出文本:(问题要有现实探究意义)

梁惠王当年是否采纳了孟子的建议都没关系,因为那毕竟是过去的事了,与我们的关系不大了。现在我们关心的是,你作为孟老夫子的嫡传弟子,跟随孟老夫子刻苦学习多年,今天突然通过时光隧道,又回到了21世纪的地球,你觉得你跟随你师傅所学的什么“民本”思想啊、什么“仁政”思想啊,对现在的中国乃至世界有用吗?

讨论后明确:

1,孟子的“仁政”思想即“爱的政治”,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相当于现在“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既注重“物质文明”建设也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非常先进。

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正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当今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

3,“检”“发”制度,体现的是“民本”思想,这些措施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粮食危机仍有重大借鉴意义。

4,孟子非常强调“老有所养”,对当今社会如何做好老年人的晚年安度工作,也有重大的启示。

(不论学习什么,进得去,还要出得来。如此,方可把书读活。此环节目的即在于此。)(六)作业

熟读全文,背诵“不违农时„„未之有也”。

第三篇:辩论赛 决赛案例提问

客观事实——

美国的陪审团制度,在审理案件时,由12名非专业的陪审员对案件进行裁决,而不是由大法官一人进行裁决。——这说明,多数人的意见更接近客观事实。

今天我们的辩论赛有5个评委,而不是1个评委,是为了今天比赛的结果更加公平公正。——这说明,多数人的意见更接近客观事实。

我们今天讨论批判和自我批判,讨论的是批判这一方式,对方辩友不要强加是几个人的批判或少数人的批判。

国家通过一项政策或法律时,都要经过民调和听证会,多数同意才通过。

中国古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松下公司总裁松下幸之助说:“没有挑剔的顾客,哪有更精良的产品。所以,面对挑剔的顾客,要虚心求教,这样才不会丧失进步的机会。”

——松下这个企业如此成功,正是由于重视批判的力量。

IBM总裁小华特森 特别喜欢那些不听话的职员,他说:“那些刻薄、粗暴、令人不愉快的家伙才会勇于谏言,直话直说,如果你能找到足够的这种人,然后耐心地听他们说话,你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请问对方辩友怎么看待这句话。

——敞开心胸接受批判的例子,重视批判和监督的力量,促人进步。

校园性侵案——自前段时间海南校园小学校长开房事件后,20天内有8起校园猥亵幼儿案被曝光。记住,这是被曝光。请问,没有批判的这种的强大外部力量,紧靠自我批判能有这么高的效率吗?能促进其改正吗?

——批判能够促进更多的人重视批判这种力量的正面性,并凭借这种正面的批判力量发现与纠正更多的问题。这种批判的力量是仅靠自我批判所不能达到的。

姚启圣:愤世嫉俗,不愿出山为官。经康熙皇帝一番批判而决定挂帅出征,收复台湾。之后将康熙的批判挂于墙上,让警钟长鸣。这不是批判的使他反省,难道还是自我反省吗?

袁了凡:前半生,不明事理,浑浑噩噩,经云谷禅师一番批判,告诉他:命自我作,福自我求的道理。然后悔悟一生,最后留下《了凡四训》垂训后人。这是自我批判使他反省的,还是批判使他反省的呢?

刘邦:在刘邦攻入咸阳时,看到咸阳宫里美女如云,金银无数,想住在里面。但在樊哙和张良的批判之后,认清了那时的形势,搬回坝上。这是他的自我批判导致他的反省的吗?

重庆市司法局原局长文强因受贿罪、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强奸罪被依法判处死刑。他在忏悔时说:“如果有机会,我会对正行走在这条腐败之路的人们说:回头吧,前面是深渊;我会对正面临各种诱惑的人们说:警惕啊!善良的人们,苍天有眼知善恶,天堂地狱一念间。”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案例分析

片段一:

师:在我们眼中,天游峰又高又险,扫起来太难了,太累了。老人觉得累吗?从哪看出?

(关键内容处提问:围绕重点、难点来提问,有助于引发学生深入地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深层意蕴)

生:‚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师:自己读一读这句话,思考: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老人扫石阶其实非常辛苦。课文开头说天游峰是武夷山的第一险峰,共有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可见要扫这么陡这么险的山是多么不容易啊!

生:他虽然很累很累,却说‘不累,不累’,而且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从这儿可以看出他很乐观,很开朗。生:老人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可见他非常爱天游峰,爱这儿的山山水水,不愿意离开这里。生:我想到我们的教室和包干区就那么一点地方,有的值日生就怨声载道,老人要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还没喊一声累。他真不简单,我敬佩他!

师:同学们都开动了脑筋,讲得非常好。看第十自然段,说说老人为什么会说得轻松自在?

生:我读了课文后想,老人觉得不累,是因为他喜欢他的工作,喜欢天游峰。

师:是啊,老人把自己喜欢的感情融入其中,不觉得累。(板书:喜欢),带着喜欢的感情读。

师:这个问题揭示了一个小秘密——老人对天游峰的爱,对扫路工作的热爱。

师:(动情陈述)老人热爱山里的生活,他愿与大山为伴,‚我‛被老人的话深深地感动着,于是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出了一句话,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来说这句话呢?

生:(因紧张而略微有些生硬):30年后,我再来看您!师:(走到学生面前,亲切地说):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行,再试一试!

生:(这次很有感情)30年后,我再来看您!

师:说得真不错!谁愿意和老师一起试着说给大家听一听!(设计问题情境,角色互换,实现情感的共鸣,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感悟。)

师:(轻步来到一位学生面前,像老朋友似的紧紧握住他的手,忘情地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生:(激动得小脸绯红,脱口而出)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师:(朗声大笑)哈哈哈哈!…… 片段二:

师:‚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谁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效果一般的提问:可让学生主动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生:笑声怎么可能随着我回到住地呢?我认为这笑声其实就是指老人的性格。师:什么性格?

生: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性格。

师:‚自信‛应该能够理解吧,‚豁达开朗‛是什么意思?联系整篇课文想一想。生:‚豁达‛应该是大度吧? 师:对!联系老人说一说。

(有效提问:抓住关键词提问,一石激起千层浪。)生:老人在那么危险的石阶上扫路,工作量那么大,那么累,已经退休了,可他一点都不在乎,不去计较。

生:‚豁达开朗‛就是乐观。这么险,这么苦,他都不抱怨,默默地奉献着,而且说自己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还有花鸟作伴,自己舍不得走。师:咱们来交流一下。

生: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扫山路的老人》这篇课文,我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生:读了《扫山路的老人》我懂得了:人不能太计较自己的得失,不要老是抱怨什么,而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好好工作。

生:自信快乐生活,踏踏实实做人。生:乐观一些,生活永远都会对你微笑!理想的课堂是充满自由轻松的氛围、孩子积极主动的参与,在互动中学习。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构筑理想的课堂更是我们老师所要研究追求的。如果教师没有科学地理解和运用课堂提问,不仅会导致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降低,而且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那么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教师要做到精心设计课堂,抓住每个提问点。注重在关键内容处提问、在蕴含文句处提问、在关键处追踪提问等。本文的教学设计,我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一个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

第五篇:让学生爱上提问教学案例

让学生爱上提问

任红叶

教学片断一: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竖式算法的讲解者在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为什么两位数乘十位上的数时,积的最后一位要写在十位上?”;“计算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进位时怎么办?” 教学片段二:

小数的初步认识小组合作学习中,某一同学的解法遭受其他同学的质疑“1元5分写成用元作单位,为什么是1.5元?”;“小数点后第一位应该表示角,第二位才是分,你是不是直接从元到分了?”

以前课堂上问题一般由我提出,教案上设计的新授过程基本上由一系列的问题组成。课堂中,问题被我有序的、严格的提出,学生只是依照这些问题进行学习,他们不敢提问,也不会提问。

这学期我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提问,并告诉他们:“能提出一个问题比会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开始的时候,学生不知道提什么,所以我从改变教学环节开始,问题的解决由学生先完成,再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由学生上台讲解,讲解后其他学生不懂的或者是想法不同的,都可提出质疑,教学片断一就是我应到学生提问的教学片段。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尽量创建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探究,总结规律。我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当学生的思维处于卡壳时,适时的进行点拨。课堂中我尽量少说,让学生多说,多做,他们才能从中发现问题,并会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教学片断二就是最近上课时,某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时我旁听到的。站在一边,我暗自窃喜:

我的学生已经爱上提问了!

下载提问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提问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案例分析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案例分析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

    违章案例教育学习提问活动总结

    违章案例教育学习提问活动总结 为了进一步降低我区违章率,加强我区职工教育学习工作,增强广大职工对违章案例的学习。综放二区举办了违章案例教育学习提问活动,使职工在丰富有......

    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主题教研活动案例

    “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主题教研活动案例 摘要:语文教学强调对话,对话需要教师提问或者设计问题,有效的提问是保证课堂高效的重要前提。语文教研组集体学习理论,观摩视频,同课......

    课堂提问的有效案例[小编推荐]

    英语课堂提问的有效案例 陕西煤炭建设公司一中周娟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问题设计的得体、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案例分析[最终版]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案例分析 墨江县通关小学 白 泉 案例:我班有一个学困生,一次作文中她这样写到: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

    第三节提问

    第三节提问 “不管问什么,首先要保证它是个问题。”伏尔泰:“我们判断某人的为人,往往是通过他提出的问题,而不是提供的答案。” 好奇心是问题背后的驱动力,刺激采访对象对提问做......

    党章提问

    1、 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