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各类党组织提问?
(八)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40问
1、是否有配置了标志牌、党旗、会议桌椅、电教设备、学习读物等设施的党员活动(电教)室及活动开展情况记录?
2、是否建立党员职工活动中心,并配备有相关文化娱乐设施?
3、是否在室外张贴党员干部值班表,并公布每天值班人名单及联系方式?
4、是否有专门的党务工作机构或指定内设管理机构承担党务工作?
5、是否有专(兼)职党务工作人员,并有任职文件?
6、是否在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企业中单独建立了党组织,明确了党组织隶属关系,建立了组织网络图和台账?
7、是否按期规范进行党组织换届选举,并有相关资料?
8、是否有健全的群团组织,并有活动记录?
9、是否由单位主要负责人兼任党组织书记,或者在党员人数较多的单位中配备1名专职副书记(委员)抓党的工作?
10、是否配齐党组织领导班子?
11、是否有基层党支部书记每年参加1次上级党组织集中培训的文件通知、结业证书或学习笔记?
12、是否有不低于职工总数3%的入党积极分子,并有培养教育措施?
13、是否有发展党员工作年度计划?
14、是否有人才培养政策措施?
15、是否落实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制度,并有经常性联络服务记录?
16、是否有关于党组织设置情况、党员基本情况、入党积极分子基本情况、人才队伍基本情况、流动党员基本情况的党组织管理台帐?
17、是否组织党员每年参加党组织集中学习不少于6天,并有相关记录和个人学习笔记?
18、是否有每月1次的支部(党委、总支)委员会会议记录?
19、是否有每季度1次的党员大会会议记录? 20、是否有每年1次的民主生活会会议记录?
21、否有党课记录及相关辅导材料?
22、是否每年开展1次党员党性分析并有相关资料?
23、是否每年开展1次民主评议党员活动的方案并有相关资料?
24、是否有每年举办“七一”纪念活动的相关记录或图片资料?
25、是否以党支部为单位每两月至少开展1次活动,并有活动记录?
26、是否建立健全党组织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并有一套反映制度执行情况的登记簿及详实规范的记录?
27、是否建立健全党员发展、党员教育培训、党员民主评议等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并有一套反映制度执行情况的登记簿及详实规范的记录?
28、是否建立健全职工与管理层定期对话沟通、职工权益保障等制度,并有一套反映制度执行情况的登记簿及详实规范的记录?
29、是否建立健全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并有一套反映制度执行情况的登记簿、详实规范的记录内容、联系服务的措施办法和具体形式?
30、是否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成员与党员定期谈心谈话制度,并有一套反映制度执行情况的登记簿及详实规范的记录?
31、是否建立健全党组织主导的维稳工作体系,并有一套反映制度执行情况的登记簿及详实规范的记录?
32、是否建立健全对基层党支部或党员的考核评价制度,并有一套反映制度执行情况的登记簿及详实规范的记录?
33、是否有开展各种学习、技能培训活动,并有辅导资料、结业证书或学习记录?
34、是否有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规划部署、领导机构、推进措施及活动载体?
35、是否有开展 “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等富有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并有详细记录?
36、是否有开展劳动竞赛、技能比武等活动,并有活动记录?
37、是否在工厂车间设置党员示范岗?
38、是否有包含“五个基本”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内容的党建工作宣传栏?
39、是否有树立在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党员先进典型? 40、是否有能满足党建工作需要的活动经费?
全市党的基层组织“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考评检查300百问
(一)县(市、区)党委30问
1、是否对本地实施“五个基本”建设提升工程作出动员部署,并进行检查督办,有情况通报?
2、是否制定有“五个基本”建设提升工程考评办法?
3、是否对乡镇、街道实施“五个基本”建设提升工程情况进行过1次全面考评,并有考评方案和结果?
4、常委是否在农村和社区各有一个党建工作联系点?
5、常委工作述职是否有结合分管工作抓党建工作的内容?
6、常委会是否每年向全委会报告一次抓党建工作情况,并听取全委会成员意见,有相关会议记录?
7、常委会是否每年专题研究基层党建工作不少于2次,并有相关会议记录?
8、常委会是否每年听取乡镇、街道党(工)书记专项述职,并有相关记录?
9、是否成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领导小组,并有规划部署和政策措施?
10、是否实现“城乡互联、结对共建”覆盖所有建制村,并有考评验收标准和具体实施办法?
11、是否建立软弱涣散村整顿工作台账,并按要求从县(市、区)机关选派优秀干部到村任职?
12、是否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台帐,并实现党组织“应建尽建”、党建工作指导员“应派尽派”?
13、是否建立党内帮扶资金,并重点扶持5-10个党员创业项目?
14、是否有实施党务公开的方案和措施办法?
15、是否有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规划部署、领导机构、推进措施及活动载体?
16、是否每个村都有120平方米以上、功能齐全、规范实用的办公活动场所?
17、是否每个社区都有300平方米以上、功能齐全、规范实用的办公活动场所?
18、是否每个村的村级组织办公经费和党组织活动经费都不少于2万元?
19、是否实现村党组织书记年工作报酬不低于当地农村劳动力年均收入水平,副职干部年工作报酬不低于当地农民年均收入水平?
20、是否落实村主职干部基本养老保险政策?
21、是否对没有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任职10年以上、正常离任的村干部发放离任生活补贴?
22、社区工作经费是否按居民在2000户以下的不低于4万元/年,2000户-3000户的不低于5万元/年,3000户以上的不低于6万元/年的标准落实?
23、是否实现社区干部工资不低于当地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24、是否实现社区干部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全覆盖?
25、是否按照每名党员每年不低于50元的标准落实社区党员活动经费?
26、是否每年安排不少于20万元的资金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
27、是否根据县(市、区)实情准备了自查报告?
28、是否有反映本地“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的宣传画册、音像资料?
29、是否有一套内容详实的迎检资料?
30、是否有“五个基本”建设提升工程的创新项目及相关资料?
(二)乡镇党委40问
1、是否建立乡镇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并有接访制度和服务记录?
2、是否建立乡镇远程教育管理站?
3、是否有健全的乡镇区域内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及网络图?
4、是否有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工作,并有软弱涣散村情况分析和整顿措施?
5、是否有组织开展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带妇建工作,并有相关记录?
6、是否配强配齐乡镇党委班子,并有班子成员基本情况台账?
7、是否选好配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两委”班子,并有党组织书记和两委”班子成员基本情况台账?
8、是否按照“一人一档”要求建立村(社区)干部档案?
9、是否以乡镇为单位每年对全体村(社区)干部进行1次培训,并有文件通知、结业证书或培训记录?
10、是否有党员(含流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大学生“村官”的基本情况台帐?
11、是否有乡镇党委班子成员联系帮助大学生“村官”记录?
12、是否以乡镇为单位逐村(社区)建立在外能人基本情况台账?
13、是否每村(社区)都至少有1名35岁左右党员?
14、是否定期按标准进行党费收缴,并有记载清楚的账目?
15、是否有乡镇党委班子开展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记录或相关资料?
16、是否有乡镇党委班子开展民主评议班子成员等自身建设活动的相关资料?
17、是否有组织乡镇机关党员开展慰问帮扶困难党员群众活动和“七一”纪念活动,并有相关记录或图片资料?
18、是否有党委会会议记录?
19、是否有每年的民主生活会会议记录? 20、是否有村级集体经济增收项目和措施?
21、是否有每年1次的党员党性分析和民主评议党员活动的方案及相关资料?
22、是否有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规划部署、领导机构、推进措施及活动载体?
23、是否有开展“双建双带”的活动记录,并有1-2个重点扶持党员创业项目?
24、是否实现“城乡互联、结对共建”全覆盖并有具体实施办法和考评验收标准?
25、是否健全乡镇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并有一套反映制度执行情况的登记簿及详实规范的记录?
26、是否建立乡镇党委班子成员岗位目标管理制度,并有一套反映制度执行情况的登记簿及详实规范的记录?
27、是否建立乡镇党委班子成员包村(社区)驻点制度并且每月至少到联系点1次,有一套反映制度执行情况的登记簿及详实规范的记录?
28、是否有定期公开的党务、政务公开栏,并有规定的公开内容?
29、是否建立每名乡镇党委班子成员联系帮扶2-3户困难党员群众制度,并有一套反映制度执行情况的登记簿及详实规范的记录?
30、是否建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年度工作目标管理、工作绩效考核、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并有一套反映制度执行情况的登记簿及详实规范的记录?
31、是否建立村(社区)党组织建设考核评价制度,并有一套反映制度执行情况的登记簿及详实规范的记录?
32、是否落实乡镇党委班子成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33、是否建有村(社区)级组织活动场所相关资料台账(含照片)?
34、是否有不低于2万元的村级组织办公经费和党组织活动经费?
35、是否实现村党组织书记年工作报酬不低于当地农村劳动力年均收入水平,副职干部年工作报酬不低于当地农民年均收入水平?
36、是否落实村主职干部基本养老保险政策?
37、是否对没有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任职10年以上、正常离任的村干部发放离任生活补贴?
38、社区工作经费是否按居民在2000户以下的不低于4万元/年,2000户-3000户的不低于5万元/年,3000户以上的不低于6万元/年的标准落实?
39、是否实现社区干部工资不低于当地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及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全覆盖?
40、是否实现社区党员活动经费按每名党员每年不低于50元标准落实?
(三)街道党(工)委40问
1、是否建立街道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并有接访制度和服务记录?
2、是否建立街道远程教育管理站?
3、是否有健全的街道区域内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及网络图?
4、是否建立健全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议事机构,并与辖区单位签订了共驻共建工作协议?
5、是否有组织开展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带妇建工作,并有相关记录?
6、是否配强配齐街道党(工)委班子,并有班子成员基本情况台账?
7、是否选好配强社区(村)党组织书记和“两委”班子,并有党组织书记和两委”班子成员基本情况台账?
8、是否按照“一人一档”要求建立社区(村)干部档案?
9、是否以街道为单位每年对全体社区(村)干部进行1次培训,并有文件通知、结业证书或培训记录?
10、是否有社区(村)工作者队伍基本情况台账?
11、是否有党员(含流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大学生“村官”的基本情况台帐?
12、是否每个社区(村)都至少有1名35岁左右党员?
13、是否定期按标准进行党费收缴,并有记载完善清楚的账目?
14、是否有街道党(工)委班子开展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民主评议班子成员等自身建设活动的记录或相关资料?
15、是否有每年举办“七一”纪念活动的相关记录或图片资料?
16、是否有党委会会议记录?
17、是否有每年1次的民主生活会会议记录?
18、是否有每年1次的党员党性分析活动的相关资料?
19、是否有民主评议党员活动的方案及相关资料?
20、是否有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规划部署、领导机构、推进措施及活动载体?
21、是否有开展流动党员“双联双管”、“安家工程”等活动,并有活动记录?
22、是否健全街道党(工)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并有一套反映制度执行情况的登记簿及详实规范的记录?
23、是否建立街道党(工)委班子成员岗位目标管理制度,并有一套反映制度执行情况的登记簿及详实规范的记录?
24、是否建立街道党(工)委班子成员包社区(村)驻点制度,并且每月至少到联系点1次,有一套反映制度执行情况的登记簿及详实规范的记录?
25、是否有定期公开的党务、政务公开栏,并有规定的公开内容?
26、是否建立每名街道党(工)委班子成员联系帮扶2-3户困难党员群众制度,并有一套反映制度执行情况的登记簿及详实规范的记录?
27、是否建立社区(村)党组织书记年度工作目标管理、工作绩效考核、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并有一套反映制度执行情况的登记簿及详实规范的记录?
28、是否建立社区(村)党组织建设考核评价制度,并有一套反映制度执行情况的登记簿及详实规范的记录?
29、是否落实街道党(工)委班子成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30、是否建有社区(村)组织活动场所相关资料台账?
31、是否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规定,并有整合利用部门投入社区资金的措施和方案?
32、是否建有“三资”管理台账?
33、是否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规划、措施、项目?(不辖建制村的街道此项不作要求)
34、社区工作经费是否按居民在2000户以下的不低于4万元/年,2000户-3000户的不低于5万元/年,3000户以上的不低于6万元/年的标准落实?
35、是否实现社区干部工资不低于当地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及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全覆盖?
36、是否有不低于2万元的村级组织办公经费和党组织活动经费?(不辖建制村的街道此项不作要求)
37、是否实现村党组织书记年工作报酬不低于当地农村劳动力年均收入水平,副职干部年工作报酬不低于当地农民年均收入水平?(不辖建制村的街道此项不作要求)
38、是否落实村主职干部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不辖建制村的街道此项不作要求)
39是否对没有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任职10年以上、正常离任的村干部发放离任生活补贴?(不辖建制村的街道此项不作要求)
40、是否实现社区党员活动经费按每名党员每年不低于50元标准落实?
(四)村党组织40问
1、是否有120平方米以上、规范实用、功能齐全的办公活动场所?
2、是否有村党组织、村委会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标志牌?
3、是否在室外张贴党员干部值班表,并公布每天值班人名单及联系方式?
4、是否在室外有国旗、室内有党旗?
5、是否有广播喇叭及播放记录?
6、是否有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村民说事室、党员活动室、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中心(电教室),并有配套设施和活动记录?
7、是否有农家书屋及相关管理制度、借阅记录?
8、是否在办公场所附近建有村卫生室、农资超市(综合服务社)?
9、是否有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及配套的文体设施?
10、是否设有党务村务公开栏,并有规定的公开内容?
11、是否有健全的村级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群团组织及网络图?
12、是否有农村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基本情况台帐,并有健全的党组织及网络图?
13、是否有村党组织书记每年参加1次县级以上培训的文件通知、结业证书或培训记录?
14、是否有村“两委”班子成员每年参加1次乡镇以上培训的文件通知、结业证书或培训记录?
15、村级班子成员中是否有1名女干部?
16、是否有村级党员队伍基本情况台帐和群像图?
17、是否有35岁左右党员?
18、是否有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基本情况台账及培养措施?
19、是否有流动党员基本情况台帐,并有经常性联络服务记录? 20、是否有3-5名后备干部,并有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
21、是否建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基本情况台账?
22、是否建立了本村在外能人(务工经商、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基本情况台账,并有经常性联系记录?
23、是否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职责,并有具体培养措施?
24、是否按照“一人一档”的要求建立了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后备干部、实用人才档案?
25、是否有每月召开1次的支部(党委、总支)委员会会议记录?
26、是否有每季度召开1次的党员大会会议记录?
27、是否有每年召开1次的民主生活会会议记录?
28、是否有党课记录及相关辅导材料?
29、是否有每年1次的民主评议党员、民主评议村干部的方案及相关资料?
30、是否组织党员开展“双建双带”活动或实施“党员创业致富计划”,并有相关活动记录?
31、是否有组织党员开展“设岗定责”、“党员承诺”等实践活动,并有活动记录或资料展示?
32、是否定期按标准进行党费收缴,并有记载完善清楚的账目?
33、是否有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规划部署、领导机构、推进措施及活动载体?
34、是否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及反映制度执行情况的登记簿及详实规范的记录?
35、是否建有“三资”管理台账,并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规划、措施、项目?
36、是否有5万元以上的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
37、是否有包含“五个基本”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内容的党建工作标语和宣传栏?
38、是否有不低于2万元的村级组织办公经费和党组织活动经费?
39、是否实现村党组织书记年工作报酬不低于当地农村劳动力年均收入水平,副职干部年工作报酬不低于当地农民年均收入水平?
40、是否落实村主职干部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并对没有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任职10年以上、正常离任的村干部发放离任生活补贴?
(五)社区党组织40问
1、是否有300平方米以上、规范实用、功能齐全的办公活动场所?
2、是否有“一站式”社区居民服务大厅,并有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标志牌?
3、是否在室外张贴党员干部值班表,并公布每天值班人名单及联系方式?
4、是否在室外有国旗、室内有党旗?
5、是否有警务室及相关工作人员、配套设施?
6、是否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及相关工作人员、配套设施?
7、是否建立社区爱心超市,并有一套管理办法及相关记录?
8、是否建立市民学校,并有活动记录?
9、是否有党务(居务)公开栏,并有规定的公开内容?
10、是否有现代远程教育室(电教室),并有标志牌和学习记录?
11、是否有党员活动室及相关工作记录?
12、是否有图书阅览室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借阅记录?
13、是否有健全的社区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和群团组织及网络图?
14、是否与辖区单位签订共驻共建工作协议,并有活动记录?
15、是否在辖区内流动党员集中地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
16、是否有社区党组织书记每年参加1次县级以上培训的文件通知、结业证书或培训记录?
17、是否有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每年参加1次乡镇以上培训的文件通知、结业证书或培训记录?
18、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中是否有1名女干部及35岁左右年轻干部?
19、是否建立社区党员队伍基本情况台账和群像图?
20、是否有社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基本情况台账及培养措施?
21、是否建有社区工作者队伍情况台账或登记簿?
22、是否有50人以上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并有基本情况台账及活动记录?
23、是否有加强流动党员服务管理措施,并有流动党员基本情况台账和经常性联系记录?
24、是否有每月1次支部(党委、总支)委员会的会议记录?
25、是否有每季度召开1次的党员大会会议记录?
26、是否有每年1次民主生活会会议记录?
27、是否有党课记录及相关辅导材料?
28、是否有每年1次的民主评议党员、民主评议社区干部的档案及相关资料?
29、是否有实施“党员创业致富计划”,并有相关活动记录? 30、是否有开展党员“带头再就业、带领下岗职工再就业”主题活动,并有相关活动记录?
31、是否开展“设岗定责”、“党员承诺”等实践活动,并有相关记录?
32、是否经常性组织开展社区文化娱乐活动,并有相关活动记录?
33、是否定期按标准进行党费收缴,并有记载完善清楚的账目?
34、是否有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规划部署、领导机构、推进措施及活动载体?
35、是否按要求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和反映制度执行情况的登记簿及详细规范的记录?
36、是否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规定,并有整合利用部门投入社区资金的措施和方案?
37、社区工作经费是否按居民在2000户以下的不低于4万元/年,2000户-3000户的不低于5万元/年,3000户以上的不低于6万元/年的标准落实?
38、是否实现社区干部工资不低于当地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及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全覆盖?
39、是否实现社区党员活动经费按每名党员每年不低于50元标准落实?
40、是否有包含“五个基本”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内容的党建工作标语和宣传栏?
(六)机关和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30问
1、是否有配置了标志牌、党旗、会议桌椅、电教设备、学习读物等设施的党员活动(电教)室及活动开展情况记录?
2、是否在室外张贴党员干部值班表,并公布每天值班人名单及联系方式?
3、是否有符合“三定”方案要求的党建工作机构?
4、是否有专(兼)职党务工作人员,并有任职文件?
5、是否建立党务政务信息公开平台?
6、是否有健全的基层党组织及网络图?
7、是否按期规范进行党组织换届选举,并有相关资料?
8、是否由领导班子成员兼任党组织书记?
9、是否有健全的工青妇组织及活动记录?
10、是否有基层党支部书记每年参加1次上级党组织集中培训的文件通知、结业证书或学习笔记?
11、是否有党组织领导班子定期研究重要问题的会议记录或会议纪要?
12、是否有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措施和党员发展工作年度计划?
13、是否有关于机关党组织设置情况、党员基本情况、入党积极分子基本情况、党员缴纳党费情况、后备干部基本情况的党组织管理台帐?
14、是否组织机关党员每年参加党组织集中学习不少于12天,并有相关记录和个人学习笔记?
15、是否有每月1次的支部(党委、总支)委员会会议记录?
16、是否有每季度1次的党员大会会议记录?
17、是否有每年1次的民主生活会会议记录?
18、是否有党课记录及相关辅导材料?
19、是否有每年1次的党员党性分析和民主评议党员活动的方案及相关资料?
20、是否有每年举办“七一”纪念活动的相关记录或图片资料?
21、是否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和反映制度执行情况的登记簿及详实规范的记录?
22、是否组织党员干部职工开展业务培训和竞赛活动,并做到有档案、有部署、有记载?
23、是否有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规划部署、领导机构、推进措施及活动载体?
24、是否与结对共建村党组织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并有活动记录?
25、是否组织党员干部与困难党员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并有活动记录?
26、是否与所在社区签订共驻共建协议,并有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记录?
27、是否在服务窗口设立党员示范岗,并有标志牌?
28、是否为每位党员干部职工在办公室设置一个岗位责任牌,并明确岗位责任具体内容?
29、是否将党建工作经费列入单位年度预算? 30、是否有包含“五个基本”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内容的党建工作宣传栏?
(七)国有企业党组织40问
1、是否有配置了标志牌、党旗、会议桌椅、电教设备、学习读物等设施的党员活动(电教)室及活动开展情况记录?
2、是否建立党员职工活动中心并配备有相关文化娱乐设施?
3、是否在室外张贴党员干部值班表,并公布每天值班人名单及联系方式?
4、是否有专门的党建工作机构或党务综合办公室?
5、是否配备不少于职工总数1%的专(兼)职党群工作人员,并保证党群工作人员与同层次经营管理人员同待遇、同考核、同奖惩?
6、是否有健全的企业基层党组织及网络图?
7、是否按期规范进行党组织换届选举,并有相关资料?
8、是否有健全的工青妇组织,并有活动记录?
9、是否建立企业党组织书记“双经历、复合型”培养选拔机制?
10、是否建立党组织领导班子与经营管理层“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
11、是否有企业基层党组织书记每年参加1次集中培训(轮训)的文件通知、结业证书或学习笔记?
12、是否有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措施和党员发展工作年度计划?
13、是否有开展以“把党员培养成生产和管理骨干,把生产和管理骨干培养成党员”为主要内容的“双向培养工程”计划方案及培养记录?
14、是否有企业流动党员、下岗职工党员和解除劳动关系党员的管理服务记录?
15、是否建立了一套关于企业党组织基本情况、党员基本情况、入党积极分子基本情况、流动党员基本情况的党组织管理台账?
16、是否组织党员每年参加党组织集中学习不少于6天,并有相关记录和个人学习笔记?
17、是否有每月1次的支部(党委、总支)委员会会议记录?
18、是否有每季度1次的党员大会会议记录?
19、是否有每年1次的民主生活会会议记录? 20、否有党课记录及相关辅导材料?
21、是否有每年1次的党员党性分析和民主评议党员活动的方案及相关资料?
22、是否有每年举办“七一”纪念活动的相关记录或图片资料?
23、是否建立健全企业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并有一套反映制度执行情况的登记簿及详实规范的记录?
24、是否建立健全党员发展、党员教育培训、党员民主评议等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并有一套反映制度执行情况的登记簿及详实规范的记录?
25、是否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党务公开等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并有一套反映制度执行情况的登记簿及详实规范的记录?
26、是否建立健全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并有一套反映制度执行情况的登记簿、详实规范的记录内容、联系服务的措施办法和具体形式?
27、是否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成员与党员定期谈心谈话制度,并有一套反映制度执行情况的登记簿及详实规范的记录?
28、是否建立健全党组织主导的维稳工作体系,并有一套反映制度执行情况的登记簿及详实规范的记录?
29、是否建立健全企业各级领导人员述职述廉、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诫勉谈话、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及重要岗位、重点环节监督管理制度,并有一套反映制度执行情况的登记簿及详实规范的记录?
30、是否建立健全企业党委及成员抓基层党建工作的责任制,并有一套反映制度执行情况的登记簿及详实规范的记录?
31、是否建立企业党委所属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的考评制度,并有一套反映制度执行情况的登记簿及详实规范的记录?
32、是否有开展各种学习培训活动,并有辅导资料、结业证书或学习记录?
33、是否有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规划部署、领导机构、推进措施及活动载体?
34、是否有开展 “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等富有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并有详细记录?
35、是否有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或结对帮困等活动,并有详细记录?
36、是否有开展企业党组织与当地街道社区之间的共驻共建活动,并有详细记录?
37、是否为每个党员按照统一规格制作了党员标牌或佩戴党徽?
38、是否有包含“五个基本”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内容的党建工作宣传栏?
39、是否有树立在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党员先进典型? 40、是否将党务活动经费按职工年工资总额的5‰列入年初预算?
第二篇:开业庆典提问(范文)
重庆人和保时捷中心开业访谈
1、今年来保时捷在重庆地区的销量迅速,你能告诉我们新的保时捷中心开业对于重庆以及西南地区的战略意义
2、您能简单介绍一下人和保时捷中心的情况吗?
3、新保时捷中心开业给广大保时捷车主提供更优越的维修硬件设施,为了给广大车主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具体有些什么举措?
4、Mr.Broeker您是怎样看待重庆这个市场的呢?保时捷新店开业对重庆高端汽车市场会有怎样的影响?
5、保时捷目前在重庆的市场表现如何,在重庆市场最畅销的车型是哪款?
6、保时捷在重庆或者西部市场有什么计划,对销售数据有怎样的期待?
第三篇:反方提问
反方提问
1、你们今晚到这里也不就是为了跟我方竞争吗?如果按照你方的逻辑,我们今晚在这里辩论不就失去意义了吗?今晚的辩论就是一场竞争,竞出胜负,促使进步。
2、竞争是否有利于社会造就、发现、择优使用人才?
3、竞争是否会使一个国家充满生机与活力?
4、你们怎么解释国家为什么要把提高竞争力作为重点,而不是合作能力?
5、现在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甚至个人之间有很多所谓合作,但是从欧盟的诞生到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从WTO的多边协商到东盟首脑会晤,每次合作是不是源于各国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呢?是或不是?
6、每次的国际合作是不是促进和适应区域间日趋激烈的竞争?
7、请问对方辩友,你们考试的时候是合作还是竞争,如果是合作,那可是作弊哦!
8、竞争是绝对的,合作是相对的对吗?
9、合作以竞争为前提对吗?
10、竞争的压力会不会促使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寻求合作伙伴?
11、合作伙伴的选择标准应不应该有选择?
12、最终决策选择的伙伴应不应该是最有竞争力的?
13、如果可口可乐公司与百事可乐公司合作,你认为还可以很便宜的买到一瓶可乐吗?
14、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合作起来攻打伊拉克,也能促进社会发展吗?
15、假如一个封闭的小山村人人都互相合作安于现状社会还会进步吗?
16、企业之间是有竞争,也有合作,你不觉得这合作是为了更好的竞争吗?
17、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是追求效率与公平吗?请问对方辩友竞争比合作哪一个更有利于效率与公平的实现呢?
18、我们今天的合作学习,不正是为了将来走上社会,更好的参与竞争吗?
19、当今社会存在失业吗?
20、现代社会要求量才使用,竞争上岗,请问对方辩友,竞争是否比合作更重要呢?总不能合作上岗吧?
21、刚才对方辩友告诉我们:合则两利,败则两伤。说这样的合作比竞争更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不知道对方辩友是怎么建立起这个逻辑联系的,显然他是把和平已经偷换成了合作。
22、全球一体化的实质是什么?实质是给我们大家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更为大的竞争平台,让我们的竞争更为有序和更为规范。
23、当我们开一辆车的时候,我们目的是达到一个目的地。那我们的动力是来自于我们的发动机。对方辩友是不是告诉我们,我们达到目的地的那个目标就是我们本身的动力?环节三短兵相接
24、奖学金制度是不是通过竞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
25、竞争确实不是一个奖学金的目的。但是我们必须要知道,您如何去得到鼓励呢?
26、我们大家必须要知道,我们到底能不能加入WTO决定于什么。决定于我们能不能在谈判桌上战胜我们的对手。
27、请问社会上的恶势力团伙合作起来,横行霸道,无恶不作,也能使文明进步吗?伊拉克人民饱受美国带给他们的战争灾难,难道要伊拉克人民跟美国合作吗?
28、还有各国参加奥运会比赛不也是一种竞争吗?难道各国选手也搞合作,把金牌也合作平分吗?
29、市场是什么?市场需要的是什么?市场提倡的是竞争。
第四篇:关于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要注意什么
问题是课堂的生命,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提问是指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来问,它是 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课堂提问的要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思考、探索,以此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
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良好的提问能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随意提问,没有针对性。
2、单向提问,学生只被动回答。
3、提问成了考验学生记忆的手段。
4、提问脱离实际,超越学生认知水平。
5、提问反复,数量过多。
这样的提问在教学活动中不但不能很好地发挥提问的价值,完成活动目标,而且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与开发孩子的智能目标背道而驰。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呢?我认为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把握教材,注意课堂提问的目的性、层次性和系统性。
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不仅要明确自己提什么问题,而且应预先知道学生该如何回答,这是课堂提问的最基本的原则。教师不能信手拈来,随意发挥,使学生思维突然脱轨,从而停滞、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这就要求教师做到:
1、问题数量要求少而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新授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2、难度控制要适度合理。难易适度就是指的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要考虑二个因素:一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储备。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缺乏有意义的、本质的联系时,问题就显得太难了;如果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密切联系,又有中等程度的分歧,对集中学生注意力,动员学生积极思考最为有效,那么这个问题就显得难易适度。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的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都能解答。
二、善于捕捉孩子的信息,适当追问,层层递进。
问题往往是教师在备课时事先设计好的,因此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课堂提问要灵活运用,根据孩子的反应即时调整,围绕教学要求进行适当的追问。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孩子进行逆向思维,要善于通过追问让孩子把行为背后的思考表达清楚。在预设活动中,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经验大多是无序的,零星的,因此,教师的提问设计应该有一定的逻辑性,对一些复杂的问题,教师必须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易及难,多层设问,层层递进。
三、注重开放性提问,努力营造双向提问的良好环境。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提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是要求学生只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而要能够激发学生在自主的思维活动中萌发创新思维。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课堂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没有把学生当做是学习的主休,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贵于思,学起于问。教学艺术在于放手让孩子提出问题,鼓励孩子质疑,从博问中多识,从多识中博问,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课堂提问观念,时时处处以学生为本,才能实现课堂的真正价值,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课堂提问的要求和原则
课堂提问的要求:
(一)设问得当。
设问的时候,要考虑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提问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知识内涵和知识的联系,又能解决问题,利于学生把握知
识,开阔视野,获得能力。
(二)发问巧妙。发问能很好地切入到知识的内涵,一语中的,与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课堂的思维实际巧妙结合。
(三)启发诱导。
提问,能引导学生从恰当的角度思考问题,启发学生利用相关的知识或已有的经验,一步一步地解开知识的之谜,最终获得知识,更好地解决问题。
(四)归纳总结。
课堂提问能很好地归纳知识的特点,总结出知识的特征,使学生牢固地
掌握知识。
课堂提问的原则:
(一)提问应有充分的准备。
课堂提出什么问题,备课的时候要有通盘的打算,并考虑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可能出现的哪些情况。什么时候提出什么问题,某一问题由哪一知识层次的学生回答,这些都应该有所考虑。
(二)提问应以学生为中心。
我们课堂教学是为了学生活动知识,开阔视野,提升思维能力。所提出的问题必须适合于学生的实际,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堂的一切活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所有的问题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三)提问宁精勿滥。课堂教学中,不是所提的问题越多越好,而是要精练,一个问题解题能使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能准确理解知识,在较短时间内提升思维能力,这是最高超的提问高手。
(四)提问应兼顾各种类型的问题。提问不能片面,应该全面的关注各种问题。
课堂有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培养学生阅读感悟理解能力和想像能力,养成边读边想不断探索的好习惯。正如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我是一位在一线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的老师,对此,我深表赞成,特别是对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有效提问有几点思考:
一、低年级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基础
低年级的学生对什么都十分好奇,脑子里好像装着十万个为什么,有问不完的稀奇古怪的问题,有时老师正讲得津津有味时,他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问题,打断你的讲课,兴趣盎然地问了出来;有时你讲这,他问那;下课了,他们围着老师刨根问底,问个不停。这时,老师千万不要烦学生,要有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饶有兴趣的和学生讨论解答。老师要保护学生可贵的求知欲,好奇心,探究问题的兴趣,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敢问,想问,这是低年级进行课堂有效提问的基础。
二、低年级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来源
1、来自于课前精心设计
有效提问是教师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教材的理解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方法而设计的。
2、来自于课堂生成
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有效的学习中,边读边想时提出的问题;或者是在师生互动学习讨论中,生成的问题,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些问题,变为课堂的有效提问。
教师设计和课堂生成的这些有效提问,往往会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拨动他们思维的琴弦,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我在上小学语文第二册园地的一篇短文时,课前设计问题:这个未来机器有哪些妙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短文,大脑是种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下,不断思考着,表达着自己的观点。有人回答,有人补充,积极参与,进入角色,有人情不自禁地小声说:“除了书上有的,我还想让未来机器有更多的妙用。”我马上抓住这个有价值的问题抛给同学们,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个小声说的学生这时挺高兴地和其他学生踊跃发言,这个神奇的机器还可以让人起死回生,暴雨时吸进水,干旱时喷出来抗旱,火灾时吸进火,又马上有人质疑,火和水吸在一起会打架吗?老师借势问:“那你怎么设计让他不打架呢?”有学生马上回答:“设计两层——”课堂上,一年级的学生天真,求知欲强,师问,生答,生问,生答,质疑,问难,回答,补充,由于我课前设计有效地问题,又能机智地抓住课堂生成地有效问题,真是酣畅淋漓地理解了短文,这个过程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过程,更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
三、如何设计低年级语文课堂有效提问呢?
1、换位思考
实际教学中有些问题对学生来说是“非自主的”,但那是教师在备课时没有进行角色
换位,仍然以教师这一成人的感受去设计问题而造成的。备课时,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化身,站在学生的角色地位上,用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去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理解他们的情感、愿望,设计出最有效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2、巧设悬念
根据文本,学习的目标,把握文章的脉络,巧设悬念,展开学习的思路,一下把学生的思路集中在本课的学习任务上。如,我在教学 语文第三册《黄山奇石》时,课一开始我就设下悬念:“石头是我们见过的普普通通的东西,可黄山的石头却很神奇,你想知道黄山的这些石头到底神奇在哪里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老师调动起来,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随后的图文结合中,在合作探究的学习中,紧紧围绕着者课开始的悬念,深深地体会到黄山奇石的神奇,学生纷纷想像并描述“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的神奇模样。在整个课堂上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都特别浓厚,围绕着老师巧设的悬念,展开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3、层层剥笋
教师可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像层层剥笋一样巧设探究性问题,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
探究学习的兴趣,随着老师积极思考,理解课文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如,我在教学小学第三册语文苏轼的诗《赠刘景文.》时,师问:诗的第一句描写深秋景色特征有,荷花、菊花都开败了,但菊花还有傲霜枝,作者在这里赞美了菊花残枝的什么精神?生答:赞美菊花残枝傲霜斗寒的精神,师接着问:为什么作者又写道:“一年好景君须记,”要记住的是什么美景?学生读诗后知道:“正是橙黄橘绿时,”师又问:这行诗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斑斓,富有生气,那么作者要赞美的是深秋的什么?生答:赞美深秋是收获的季节。师追问:苏轼把这样的诗送给刘景文,能给好朋友什么美感和精神力量?生:感受到深秋丰收的美景,傲霜斗寒的气概,师总结: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在这首诗中赞美了深秋富有生气,是收获的季节,还有菊花残枝傲霜斗寒的气概,这就是伟大的诗人苏轼。教师通过这种层层剥笋的提问,让学生理解了诗意和诗人的感情。教师设计的这种层层剥笋的问题时,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问突出知识的重难点,要有层次和前后衔接,相互呼应。
4、拓展想像
学完课文,教师朝深处拓展,让学生展开想象,激起学生深入学习的的趣味,培养学
生丰富的想象力,如,我上第二册《棉花姑娘》一课,在课尾,我提问:棉花姑娘会怎么感谢七星瓢虫呢?学生纷纷展开大胆的想像力,有个孩子作出了有趣的回答:“棉花姑娘会用棉花做成被子送给七星瓢虫让他冬天盖,好暖和暖和。”我给予了学生及时有效的评价:“你真懂事,是个心怀感恩的好孩子。”孩子听了,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想像创新的能力,又教育了学生做人要知道感恩。
低年级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课堂有效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根据课前的准备和课堂生成的问题等变化,而灵活地变化,才能在课堂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的教学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治理角逐的乐趣。
第五篇:第三节提问
第三节提问
“不管问什么,首先要保证它是个问题。”伏尔泰:“我们判断某人的为人,往往是通过他提出的问题,而不是提供的答案。”
好奇心是问题背后的驱动力,刺激采访对象对提问做出回答对往往不是问题本身,而是问题背后对提问者的好奇心。
初学者提问时常遇到的问题是:
(1)提问不知从哪里入手;
(2)问题提得简单、机械,一问一答一记,气氛紧张,经常冷场;
(3)当采访对象谈了一些情况之后,记者再也提不出新的问题;
(4)不会引导谈话,任由对方漫无边际地谈下去;
(5)提的问题太大,太空泛,采访对象难以回答;
(6)随意打断采访对象大谈话,引起对方不满;
(7)谈了若干问题之后,记者心里没底,不知材料是否够用。
例子:
问:警官,您的枪是不是只在射击练习的时候使用,我的意思是说,您在追捕逃犯,或者解救人质时,使用过它吗?我读过一些报道告诉我,很多警察在愤怒时是从来不用枪的,也就是说……
答:是的,我……
问:那么也许……
问:警官,你在执行任务时开过枪吗?
答:是的,但仅开过一次。
问:给我们讲讲好吗?
问:明天会下雨吗?
答:不会。
问:那么天气会不错吧?
答:这要看你所说的“不错”是什么意思。
问:是晴天吗?
答:不是。
问:那是什么?
答:下雪。
问:你为什么不直接说下雪呢?
答:你根本就没问。
(比较:“你预测明天的天气会怎样?”“下雪”)
一、设计问题的依据:
(一)从既定目标出发设计问题
采访是具有既定目标的对话。提问规律之一就是要根据采访的目的、任务和任务事物的规律性来决定问题的指向和程序。采访谈话和一般谈话的不同特点,就在于目的性与随
意性的不同。人际交往中,一般的谈话起到联络感情的作用,论题随意性很打,可东扯西拉地互通些情况。而采访谈话的最大特点是有鲜明、特定的目的。在这场对话中,记者水平高低不是自己讲得生动与否,而是问题设计的水平,记者要根据自己的采访目的、任务,即“既定目标”,精心地措词用句,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一个个问题来深入挖掘报道所需地材料。
例:假定采访对象是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如果准备撰写地是人物报道,那么提问的目标就应该围绕杨利伟个人确立:性格特点、工作作风、成长经历、还要挖掘他的内心世界。问题可以是“您为什么会走上航天员的道路”“您为什么会走上航天员的道路”“您独资在飞船上时有什么感觉?”如果撰写的时关于中国人首次飞天的事件报道,那么提问的目标就应该围绕该事件的来龙去脉确立:历程、曲折、起伏、高潮尽可能获取更多的事件信息。问题可以时“您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被挑选航天员的”“能说说参与这次发射的你的同事和战友的情况吗”“中国航天技术为什么能在短短的事件内取得巨大的成就”“您能介绍一下中国航天员培养的历程吗?”
(二)从目标受众以及采访对象出发设计问题
正视不同目标手重群体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在媒体受众细分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采访提问目标的确定还受到来自受众的反馈意见的影响。“理性、建设性”“娱乐性、大众化”。(《康熙来了》)
(三)记者新闻价值观影响问题设计
在不同的新闻价值观指导下所确立的提问目标也是有所不同的。相同的事件在不同的媒体报道中通常展现出不同的侧面,信息的披露、角度的选择呈现为异彩纷呈之态。
例:中国发生非典,国外媒体记者认为披露“非典”蔓延情况的报道才是好新闻,中国主流媒体的记者认为展现医护工作者风貌的报道才是好新闻。在两种不同的新闻价值观的引导下,前者所提的问题可能是:“您是在什么时候就已经发现非典病人群体在迅速扩张的”;后者可能是“您真正对休息时间有多少”“您的同事有多少倒在了第一线?”
二、问题类型:
(一)原初性问题&从属性问题
原初性问题,是指记者为已经交谈都话题寻求更多、更详细都信息的问题。术语了解新闻事实的基本问题。而从属性问题则是指记者所提的问题引发或改变了话题,讲访问引入一个新的内容领域。在预先周密准备的访问中,原初性的问题往往是计划好的,从属性问题则是沿着对方谈话线索进行追问。
例:2003年6月20日《东方之子》栏目采访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当时北京大学准备实行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的改革,择优录用,打破教师终身制。
方静:您现在酝酿一份北大教师任用制度的一套改革方案,我听说您这个方案现在还没有出台,但是在各个高校一片哗然,什么原因非要施行力度这么大的改革呢?
许智宏:座位一个学校你要发展,但是我不可能依靠不断地扩张来发展学校,所以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我的队伍怎么来不断地更新。过去我们就是每一个人倒了北大,讲师升副教授,副教授升教授,每年像搞运动一样地来做职称的评定。不断的,今年申请不上,明年再申请,明年申请不上,再后年申请。作为一个一流大学,这些状况如果不改变,不从根本上改变就不行。
……
许智宏:北大的学生,可能比较活跃,思想上比较活跃。但是由于我们的教育体制,也许我们有一部分同学,他对实践注意不够。
方静:为什么北大学生这么热衷于说而不是做呢?
许智宏:我想这种状况,不光是我们一个学校反应,恐怕目前对情况,我们对社会都使一部分学生,容易产生一种比较浮躁的心态,比较急于求成,这是我们社会目前的一种风气。在高校中的反应,不同的人,每个人表现出来的个性也是不一样的,北大的人一直是表现出一种很强的个性,难免这里面有一部分人,也学他挺能讲的,不可否认。
(二)开放式问题&闭合式问题
开放式提问,指问题提得比较概括抽象。范围限制不很严格,给对方以充分的自由发挥的余地。例如:“就××问题,请谈谈您的看法?”“您对××问题有什么感想?”这类问题与回答的内容之间联系比较松散,回答问题的被采访者可以比较自如地去发挥,双方之间谈话地气氛也比较轻松。对记者来说,提开放式对问题,因为问题回答中提供更多的背景材料,作过细的准备。但是开放式提问也有其明显等缺陷。因为问与答之间答联系松散,谈话难以深入具体,采访对象的谈话也容易跑题,因此,它比较适合在采访初期活是幕后采访中运用,不适宜用于观众看得见屏幕上的电视采访。提这类问题也会让观众感到记者缺乏准备、缺乏水准。一旦跑题,记者应及时地用闭合式地问题把谈话纳入倒既定轨道上来。
闭合式问题,指问题提得比较具体、单纯,给被采访者回答问题的范围也限制得比较严格。“您是否同意……”“导致受害者毙命的是什么武器”“它与同类产品相比,价格如何?”这类问题本身具体,口子开得很小,要求对方做直接的回答,表明态度、意见和观点,可以大大的节省时间,也能帮助记者更好地驾驭谈话。水均益采访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时,一开始没有大而笼统地问它对中美关系对看法,而是设计了一个闭合式的问题:“你认为中国和美国现在是朋友还是敌人?”要明确回答这一问题必然要涉及倒对中美关系对看法,基辛格尽管没料到记者会问这么棘手的问题,但还是给出了精彩的回答。对于记者来说,要非常熟悉被采访者地情况,问题才能提得准、提得深,否则很容易漏掉某些问题,影响对全面情况对了解。同时,闭合式提问单刀直入甚至有点尖锐,如果使用不当会影响谈话对气氛。
(三)中性问题&诱导性问题
中性问题,是允许对方按自己的意愿作出任何答案的一种问题形式。比如:“您对当前对国企改革有何看法?”“您喜欢上网吗?”等等。所谓诱导性问题,是指本身已经提供了某种供采访对象选择的答案的一种问题形式。比如:“你喜欢看日落,是吧”“中学生上网时间过长有害身体,也不利于学习,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目前我国国企改革遇到了一些瓶颈,您是这样认为的吗”中性问题一般得到的材料较为客观、公正,且显示了对采访对象对尊重、信任和希望,所以在需要全面了解对方的意见和情况,或记者本身指向不甚清楚时,应提中性问题。而在对采访对象对谈话和态度进行确认或概括时,提诱导性问题很有用。提诱导性问题时,特别要把握好“启发诱导”与“强加于人”的界限。国外学者提出“应该避免诱导性提问”,因为它“好像是在拐弯抹角地引出一个特定地问题,而不是客观地探问被采访者内心的想法”。例:面对一位把一生都献给公园和操场建设的市政官员,你的提问是:“市长先生,如果把这些公园改建为商业场所,您认为我们的城市会从中受益吗?我的意思是,如果把税收收入和经济利益都考虑进去都话。”采访者采访时都口吻很和气他也没想到这种倡导性都问题会误导市长做出肯定都回答。在提诱导性问题时,有的采访对象会看记者的脸色说话,投其所好。
(四)过滤性问题&探究型问题
记者通常借一些过滤型问题来判断对方是否具备回答你提问的资格。例如,在事故现场,记者的提问是“这里发生了什么”,采访对象给你做了许多细节描述,但事后你发现,他当时根本就不在现场,而当时如果问了一个简单的过滤型问题――“大楼爆炸的时候,你在哪儿”――或许这些努力就不会付之一炬。向高素质对被访者提出过滤型问题能增强谈话的和谐度,但如果被访者的素质较低,谈话的和谐度将会被降低。如果你再提问时把采访对象当成了权威,他的自我意识就会得到提高。
对事实进行深度挖掘是采访的中心环节。这类问题鼓励采访对象就已经说过的话做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例:
问:公主,能把您不结婚的理由讲给我们听听吗?难道您对男人不感兴趣吗?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答:不感兴趣?你要知道,在过去的20年中,我的情人不会少于33个!
1、被动的挖掘。“这……我想……”与之相伴的可能是采访者的不动声色。这表明他想得到更多的信息,但有时被访者却错误地把它理解成对方对自己的话不感兴趣。
2、主动的回应:“真的吗!……这太有趣了!”与之相伴的是生动的面部表情。
3、反映。指恰当的重复被访者说过的话:“33个情人……”心理咨询专家再面对有心理障碍的病人时,经常使用这种方法,而且还很见效。
4、沉默。这种沉默时早有预料的,与之相伴的时一些得体的非语言符号,暗示对方可以继续其谈话。通常,你的沉默反倒帮助了对方收集想法。
5、拓展。“能不能谈谈出现在您生活中的这些男人……怎么这么多啊?……您不是在夸大吧,还是在抱怨?……他们中哪个最好,哪个最坏?……您的第34位情人已经有目标了吗?”
6、澄清。“平均下来,一年1.5个情人;是一个完了再谈一个,还是同时谈着?……他们彼此知道对方的存在吗?”
7、离题。“您声称自己是女权运动的先锋――您不觉得这个运动本身就是个矛盾吗?”
8、转移。“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们现在来谈谈另外一个话题――您喜欢绘画吗?”(这表明你对前一个话题已经不感兴趣了)
9、下判断(通常尽量避免这样做)。“您是个什么样对女人,放荡?还是……”
最重要对莫过于拥有好奇心,因为它能指引着你触到问题对最核心部分。提问“为什么”是深度挖掘事实的最好方法,再你想不出其他问题的时候,它就是最好的问题。“您为什么这么说呢”
三、设问的变通
(一)开门见山与迂回采访
开门见山是指采访开始就单刀直入地向采访对象提出问题,谈话直接进入正题,纳入记者地采访目标。这种直入式的采访方法,通常运用于那些经常接受记者采访、长于交际、善于言谈的采访对象,运用于采访领导和学者等。这些人时间宝贵,特别是当他还忙于工作时,没有空闲和记者闲谈,他们喜欢记者开门见山地采访,厌倦兜圈子和提问久久不入正题的采访。同时也适用于限定时间的访问,如某个特定场合的现场访问,广播电视的演播室访问、记者招待会的访问等等。(《面对面》王志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李立明:“在我采访你的这一刻,全国到底有多少人感染了非典?”)
这种提问方式因开诚布公、、不拐弯抹角而使访问显得干脆利落,进展得迅速而顺利。只要双方关系和具体情况允许,正问法可以说使一种最简单、直接、有效的提问方式。
正问法虽然是指开门见山直接发问,但并不是指见了面就直通通的发问,同时太直太
白的提问,不仅问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信息和材料,有时还会给人一种笨嘴拙舌的感觉。所以运用正问法既要有情感的铺垫,还有要防止问得太直太白。
迂回法是指记者从侧面入手,采用聊天攀谈的形式,先迂回一下,绕个弯子,先提些表面看来与访问无关的问题,以引发采访对象谈出真实情况的一种提问方式。这种提问方式一般适用于不善于交谈的人,见了记者感到紧张、约束的人,或是有思想顾虑、不愿意交谈的人。面对这些对象,记者应当尽可能熟悉他们的特点,对症下药。对于不善于言谈和不习惯接受接受记者采访的对象,可以从他最熟悉、最关心、最感兴趣的事情和问题问起。对于那些有思想顾虑的采访对象,记者一方面要摸清其心理症结所在,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开思想上地疙瘩;另一方面也可采取旁敲侧击地方法提问,在采访对象不知不觉中吧采访所需的材料搞到手。
(二)激将与反问
采访中,遇到采访对象不太合作时,记者可以根据其个性、特点,巧妙地运用激将法,激发他的情绪,促使他吐露真相,接受采访。比如在对方拒不作答时,可以晓之以理,让对方明白接受采访与不接受采访的利弊得失,以激发他回答问题。可用心理刺激的手段。提出一些不符合对方真实情况、真实的内容,迫使他不得不予以解释、反驳、答辩,从而了解真实情况。布雷迪在《采访技巧》中说:“向对方佯作你已了解而实际并不摸门的情况,这仍然是从顽固的采访对象身上发掘材料的一个方法。”
这种设问法,一般都用于印证问题,印证看法。它要求记者是在了解事实真相基础上的设问,目的是让新闻人物自己作确认。当然采用这种提问时,一是态度要诚恳,有礼貌,不要使次方对象产生故意嘲弄他的错觉;二是反话、错话的来源要避免引自记者或具体的第三者,以免采访对象因生气而迁怒于记者或具体的第三者,一般可以用这样的提问开头:“听说„„”或“根据外界传言„„”;此外,激将法一般只在迫不得已的特殊情况下与正常谈话交叉使用,而且要运用得恰当、灵活,否则便容易破坏交谈的气氛。
(三)追问与停顿
最理想的采访是双方互相探讨问题的讨论式、交谈式的采访。但讨论、交谈不是目的,目的是引出事实。在深揭问题的采访中,采访对象的心态不同就很难做到友好地交往、讨论,此时记者就要根据目标追问,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追问,在特殊场合中也是必要地,但又要注意追问但方式、方法,要启发引导和激发而不是强迫、逼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