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问2010》读后感
《提问2010》读后感
(2010-8-5)
《提问2010:百姓最关心的十大经济问题》是央视财经频道开播以来的第一个大型电视互动活动,也是在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主题背景下的一次对民生民意的媒体盘点、互动与分享。这次活动中所归集出的“十大经济问题”,都是通过网络、媒体、问卷等形式,真正原汁原味地从百姓关心的问题中筛选出的,真实、具体,代表性强,反映出社会不同群体对2010年预期的民情和民意;而对这“十大经济问题”,进一步梳理形成的《提问2010——中国百姓关注的十大民生问题》一书,用建设性的态度及时跟进民生热点,加大引导民生热点的力度,促进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围绕百姓民生诉求,从百姓感兴趣、便于感知的角度切入报道,把财经题材民生化,让读者能够真实触摸到“信心的温度”,给读者带来全新的感受:暖暖的问候,浓浓的信心。
民生问题,涉及到教育、医疗、住房、环保、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方面面,其主旨就是要下大力气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业是民生之本,就学是民生之基,就医是民生之急,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民生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是我们党工 1
作的重中之重。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解决民生问题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条件。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问题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不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社会就不可能和谐。解决民生问题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要求。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他们的利益。能不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能不能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要检验。“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只要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就能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发挥民力,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事业。
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要求大大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每一步都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作出统一部署。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抓住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离开发展,一切无从谈起。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住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
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同时又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样,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万众一心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面临不少问题,突出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同时,人民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期待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社会的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也更加需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坚
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很难实现建成全面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二篇:《学会提问》读后感(通用)
《学会提问》读后感(通用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会提问》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会提问》读后感1《学会提问》一书读后让我耳目一新,让我们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别人的观点和结论,而不是一味的全盘接受。我顿时发现,原来平时我阅读文章,都是全盘接受作者观点的,我习惯去努力地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习惯去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自觉不自觉地会把作者的观点当成自己的观点。
而批判性思维让你掌握主动权,让你带着问题去读书,让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与作者的对话交流中来,以怀疑的态度去分析作者观点的真伪。批判性思维是让人理性评判作者的观点,然后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决定是否接受哪些思想或采取哪些行动?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思维方式,如果学会了使用批判性思维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那就会拥有良好的鉴别力,就会去伪存真,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我们也可以使用批判性思维去处理日常工作,对自己遇到的一切不断提问,找出问题背后的真实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你会发现哪些信息是无用的,哪些信息是有干扰的?别人的说法有没有存在逻辑方面的问题?这样的推理是否正确?只有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梳理、汇总各方面的信息,才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解脱出来,开拓视野,理性思考,科学评判。
《学会提问》读后感2最近利用在外学习期间见缝插针的碎片时间,快速看完了这本《学会提问》,培养理性、缜密的思维习惯,比较适合学工科出身的我。
本书案例丰富、层层深入,介绍了一系列批判性思维模式,首先是如何提出好问题,因为通往合理结论的道路往往从问题开始,并且一路都有问题相伴。
在这个网络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谁都可以发表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文章、以及各种不明出处、或者所谓专家写的小文章充斥着各种网站。
很多文章看似引用官方数据,权威结论、图文并茂,但其可信度到底多少?作者是基于什么样的个人经历和价值标准?论证的过程效力如何?推理过程有无谬论?调查的样本是否合理?有没有数据欺骗?真的需要我们擦亮双眼。
这本书会非常系统性地提供给你超强逻辑性的批判思维,教你辨别。这本书同样适用于爱写作的你,特别是学术写作,研究报告,教你如何从实验中得出合理可信数据,写出条理清晰、得出令人信服的最佳结论。写到最后发现自己像在给本书打广告了,确实这本书会让你聪明很多。回忆起我看过的文章,很多结论我很是质疑,甚至知道是谬论,但是说不上来怎么不对,看了本书你会豁然开朗。
这本书适合学术研究、公众言论、专业论文领域,所以不要把这种批判性思维用在与家人、朋友的相处上,人是感情动物,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理智,也无需时刻保持理性生活。
《学会提问》读后感3最近读到一本实用性书籍,书名是《学会提问》,这本书不仅仅讲授了如何提出好问题,更多的是告诉读者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指导大家通过提问去理解他人的观点及论述,同时讲解了进行批判性思维的主要方法。
为什么需要批判性的思维?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被资讯包围。资讯是信息的承载方式,而资讯的撰写者常常并未做到光明磊落,时常是真假参半,例如作为资讯接收者的我,就往往易受情感控制,不能做到理性思考,故而作出错误的判断。
为了得出正确结论,事实上要做的应该是,倾听不同领域意见的同时,对资讯进行分门别类和评估,权衡利弊做出取舍,用他们的意见构建对自己有意义的答案。在选择取舍中,理解了他人的观点并仔细思考权衡,最终才能选择个人意义上的最优解。
书中用“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之间的类比,加深了我对批判性思维内涵的理解。海绵式思维指的是类似于海绵吸收水分一样,尽可能多地吸收外部信息。而淘金式思维则是带着问题去接收信息,这种思维就需要去主动参与,不断质疑并作出取舍。
例如读一本书,海绵式思维顶多是选择性获得信息,通常只会在阅读句子时思考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什么,在标注重点时思考这个段落的关键在哪里,而后归纳总结并理解作者的想法。而淘金式思维则是主动思考并与信息提供者互动,比如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提出了这个观点;质疑推理,作者的推导过程是否合乎逻辑;评估材料,思考这些论据可信度有多少,这样的批判性思考才能让我们主动发现最有意义的论点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书中指出,在批判性思考时必须注意到三个问题,一是每个人的想法及决定都有自己的经历、价值观、训练和文化习惯等个人印记;二是在接受观点时情感卷入的危险就在于,很难去清晰思考他人表述的合理性;三是一个成功且积极的学习者,对任何观点都保持开放性,并愿意改变自己过去的成见。
这三个问题让我联想到在日常信访工作中与群众沟通交流时的场景,而批判性的思维在实际信访工作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与信访群众面对面时,可以采取“望、闻、问、切”等方法来增进了解,观察外貌和情绪、倾听问题及诉求、询问重点和细节,提出措施及办法。深入沟通尝试获取信访群众经历、习惯、价值观等个人印记,从大量口语化的内容中筛选出信访问题的关键部分,摒弃固有习惯,抑制情感介入来清晰思考群众表述的合理性,保持质疑和批判并通过调查办理结果作出最优的判断。
这本书告诉我批判性思维是我们武装大脑的利器,学会了批判性思维,就能更好地接近真相、追求真理,也让我明白寻找结论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得到结论的思考过程。
《学会提问》读后感4在四本必读书目中,《学会提问》是最薄的一本书,也是我第一本拆开封面开始阅读的书目。没有按照指定的阅读书目顺序,纯粹只有两个原因,一是被最薄所吸引,因为我的阅读速度太慢,总习惯一字一句的阅读,为了减轻阅读压力,早点完成一本阅读书目的任,;另一个原因便是被《学会提问》这个书名所吸引,看到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印象是,这应该是一本讲述如何问问题的书,而怎么去提问一直是我想学习和提升的内容。
但是当阅读之后,我发现自己理解的片面性,它其实讲的是:革命批评精神。善于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学会善于向各方面提出问题,即学会去提问。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内容充斥网络和生活,直击我们的眼球,以至于我们很难准确把握自己真正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而《学会提问》不止教会我们学会提问,更教会我们如何自我思考、批判性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准思维工具,让我们可以在大量参差不齐的信息中不至于迷失自己的方向,不至于被错误的信息所蛊惑,筛选出自己想要的内容。
在工作中,会碰到很多问题,如何解决它们?提问便是第一步。提问题比回答问题更能启发人的智慧。提问题带动我们去思考,而我们思考都有明确的目标,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我们的思想更有深度、更加精确,了解到那些我们没有真正全面透彻加以了解的论证,这样就可以兼百家之长而不至于迷失方向。也就是说,我们的智慧被启发,思想被开拓。在面对对现有观点感情上的依恋时,也能更理智的思考、对待,而不是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立场,使自己处于无休止的内部心理斗争的内耗之中。
问问题,也需要讲究方法。工作中的碰到的问题千种万类,打交道的对象形形色色,如果用千篇一律的方式提出问题,不仅不利于思考,还会使得交流变得无趣而索然无味。封闭性的问题让对话人机械的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等等,这样的交流是无法让对话一直进行下去的。当我们问的问题引起批判性思考时便是达到了不错的效果,因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交活动,所以当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和结论不断质疑时,我们还得考虑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只要与我们交流的人对批判性思维的主要价值观和我们心照不宣,那么我们提的问题就会被当成新的证据而受到欢迎——大家面对的是共同的问题,一起结伴寻找最佳解答。
问问题,也需要讲究思维。一定不能舍弃了批判性思维,因为我们是在寻找更合适的解释,而不是必须完全接受另一种他人的思想,自主性是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不能丢失的品质。所谓批判性的聆听和阅读,即对自己耳闻目见的一切进行系统的评判,其具体内容我觉得也是有必要与大家分享一下的:①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意识;②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③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我们知道眼睛看到的和耳朵听到的都不一定是真实的,要想判断一件事是否为真实,需要我们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提炼有用信息,逐渐形成对事物自己的看法。《学会提问》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金库——批判性思维,让我受益匪浅,希望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够始终带着这一思维来思考、不草率、不盲从,形成属于自己的真正独立性思考。
《学会提问》读后感5从小学到研究生,一直充当着学生的角色,习惯了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除了做作业遇到难题会向老师提出疑问,其余时间似乎很少就某篇文章或某个话题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十几年的学生生活,让我们习惯了全盘接受书本或权威人士的观点,而很少客观独立地去评判某个观点。
正如美国的尼尔·布朗《学会提问》一书中所言,一直以来,为了应付考试我们更多运用的是海绵式的思维去吸收书本上的知识,把所有的知识点一股脑地全部装进脑袋里。对于阅读教科书,海绵式的思维效果确实很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提升,我们不能再像阅读教科书一样,纯粹地运用海绵式思维去阅读学习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信息。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通过各种媒介接收到庞大的信息,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迎面袭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学会用淘金式的思维去分析,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从而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
淘金式的思维,其实是一种批判性思维,一种互动性的阅读方式。采用批判性的思维,需要懂得质疑作者为何要提出各种各样的主张,需要时时刻刻与自己所阅读的材料互动,批判性地评价所读的材料,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批判性思维,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意识;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愿望。如何激发出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这就需要学会提问。
学会提问,首先要抓住作者的论题和结论,了解文章的总体框架,从而为后续阅读扫清障碍。然后,要明白作者的理由,即论据是什么。接下来,思考文章中的表达是否客观、理性,有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是否存在歧义。之后,搞清楚作者的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分析文中的推理有无谬误,以及证据的效力如何,有无替代原因,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有无重要的信息被省略,根据已有的信息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按照以上的思路进行阅读,逐条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思考,如此,才能逐渐训练于加强对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在阅读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哈佛大学的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怎样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会提问》将给你一份满意的答案。
第三篇:《学会提问》读后感
《学会提问》读后感(精选6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会提问》读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会提问》读后感1在四本必读书目中,《学会提问》是最薄的一本书,也是我第一本拆开封面开始阅读的书目。没有按照指定的阅读书目顺序,纯粹只有两个原因,一是被最薄所吸引,因为我的阅读速度太慢,总习惯一字一句的阅读,为了减轻阅读压力,早点完成一本阅读书目的任,;另一个原因便是被《学会提问》这个书名所吸引,看到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印象是,这应该是一本讲述如何问问题的书,而怎么去提问一直是我想学习和提升的内容。
但是当阅读之后,我发现自己理解的片面性,它其实讲的是:革命批评精神。善于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学会善于向各方面提出问题,即学会去提问。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内容充斥网络和生活,直击我们的眼球,以至于我们很难准确把握自己真正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而《学会提问》不止教会我们学会提问,更教会我们如何自我思考、批判性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准思维工具,让我们可以在大量参差不齐的信息中不至于迷失自己的方向,不至于被错误的信息所蛊惑,筛选出自己想要的内容。
在工作中,会碰到很多问题,如何解决它们?提问便是第一步。提问题比回答问题更能启发人的智慧。提问题带动我们去思考,而我们思考都有明确的目标,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我们的思想更有深度、更加精确,了解到那些我们没有真正全面透彻加以了解的论证,这样就可以兼百家之长而不至于迷失方向。也就是说,我们的智慧被启发,思想被开拓。在面对对现有观点感情上的依恋时,也能更理智的思考、对待,而不是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立场,使自己处于无休止的内部心理斗争的内耗之中。
问问题,也需要讲究方法。工作中的碰到的问题千种万类,打交道的对象形形色色,如果用千篇一律的方式提出问题,不仅不利于思考,还会使得交流变得无趣而索然无味。封闭性的问题让对话人机械的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等等,这样的交流是无法让对话一直进行下去的。当我们问的问题引起批判性思考时便是达到了不错的效果,因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交活动,所以当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和结论不断质疑时,我们还得考虑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只要与我们交流的人对批判性思维的主要价值观和我们心照不宣,那么我们提的问题就会被当成新的证据而受到欢迎——大家面对的是共同的问题,一起结伴寻找最佳解答。
问问题,也需要讲究思维。一定不能舍弃了批判性思维,因为我们是在寻找更合适的解释,而不是必须完全接受另一种他人的思想,自主性是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不能丢失的品质。所谓批判性的聆听和阅读,即对自己耳闻目见的一切进行系统的评判,其具体内容我觉得也是有必要与大家分享一下的:
①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意识;
②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
③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我们知道眼睛看到的和耳朵听到的都不一定是真实的,要想判断一件事是否为真实,需要我们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提炼有用信息,逐渐形成对事物自己的看法。《学会提问》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金库——批判性思维,让我受益匪浅,希望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够始终带着这一思维来思考、不草率、不盲从,形成属于自己的真正独立性思考。
《学会提问》读后感2《学会提问》这本书是我党校四本必读书目第一本读的书,其实我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一是因为阅读速度慢,二是因为看了书后不知道作何评价,特别是一些理论性的东西,但是读了《学会提问》这本书后对我启发很大。
该书以不同角度和大量的示例向我们阐述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批判性思维的模式,或者更准确来说,这本书教人如何针对现有的事情或已经形成的结论,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真相。例如我们读书要带着批判性的观点去读书,建立批判性思维方式后,我们能发现读书的乐趣以及提高工作中碰到问题时应对问题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要想建立批判性思维方式必须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批判性思维是敢于质疑的创造性思维,是在主动思维中对已知或结论等积极辨析判断,并能有根据地做出肯定接受或否定质疑的断定,在评判中形成主观结论的较为全面的思维,它需要我们有大量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大量的事实和各种不同的可能性为依据。
批判性思考的人往往会对问题报以怀疑、审视的态度,他们会推敲这个问题背后所有的可能性,用自己的方式排除只留下最有用的东西,其过程相当繁琐。生活存在着更多的可能性,批判性思维方式能帮我们做出更好的选择,难道不是吗?
《学会提问》读后感3最近读到一本实用性书籍,书名是《学会提问》,这本书不仅仅讲授了如何提出好问题,更多的是告诉读者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指导大家通过提问去理解他人的观点及论述,同时讲解了进行批判性思维的主要方法。
为什么需要批判性的思维?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被资讯包围。资讯是信息的承载方式,而资讯的撰写者常常并未做到光明磊落,时常是真假参半,例如作为资讯接收者的我,就往往易受情感控制,不能做到理性思考,故而作出错误的判断。
为了得出正确结论,事实上要做的应该是,倾听不同领域意见的同时,对资讯进行分门别类和评估,权衡利弊做出取舍,用他们的意见构建对自己有意义的答案。在选择取舍中,理解了他人的观点并仔细思考权衡,最终才能选择个人意义上的最优解。
书中用“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之间的类比,加深了我对批判性思维内涵的理解。海绵式思维指的是类似于海绵吸收水分一样,尽可能多地吸收外部信息。而淘金式思维则是带着问题去接收信息,这种思维就需要去主动参与,不断质疑并作出取舍。
例如读一本书,海绵式思维顶多是选择性获得信息,通常只会在阅读句子时思考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什么,在标注重点时思考这个段落的关键在哪里,而后归纳总结并理解作者的想法。而淘金式思维则是主动思考并与信息提供者互动,比如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提出了这个观点;质疑推理,作者的推导过程是否合乎逻辑;评估材料,思考这些论据可信度有多少,这样的批判性思考才能让我们主动发现最有意义的论点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书中指出,在批判性思考时必须注意到三个问题,一是每个人的想法及决定都有自己的经历、价值观、训练和文化习惯等个人印记;二是在接受观点时情感卷入的危险就在于,很难去清晰思考他人表述的合理性;三是一个成功且积极的学习者,对任何观点都保持开放性,并愿意改变自己过去的成见。
这三个问题让我联想到在日常信访工作中与群众沟通交流时的场景,而批判性的思维在实际信访工作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与信访群众面对面时,可以采取“望、闻、问、切”等方法来增进了解,观察外貌和情绪、倾听问题及诉求、询问重点和细节,提出措施及办法。深入沟通尝试获取信访群众经历、习惯、价值观等个人印记,从大量口语化的内容中筛选出信访问题的关键部分,摒弃固有习惯,抑制情感介入来清晰思考群众表述的合理性,保持质疑和批判并通过调查办理结果作出最优的判断。
这本书告诉我批判性思维是我们武装大脑的利器,学会了批判性思维,就能更好地接近真相、追求真理,也让我明白寻找结论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得到结论的思考过程。
《学会提问》读后感4《学会提问》一书读后让我耳目一新,让我们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别人的观点和结论,而不是一味的全盘接受。我顿时发现,原来平时我阅读文章,都是全盘接受作者观点的,我习惯去努力地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习惯去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自觉不自觉地会把作者的观点当成自己的观点。
而批判性思维让你掌握主动权,让你带着问题去读书,让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与作者的对话交流中来,以怀疑的态度去分析作者观点的真伪。批判性思维是让人理性评判作者的观点,然后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决定是否接受哪些思想或采取哪些行动?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思维方式,如果学会了使用批判性思维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那就会拥有良好的鉴别力,就会去伪存真,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我们也可以使用批判性思维去处理日常工作,对自己遇到的一切不断提问,找出问题背后的真实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你会发现哪些信息是无用的,哪些信息是有干扰的?别人的说法有没有存在逻辑方面的问题?这样的推理是否正确?只有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梳理、汇总各方面的信息,才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解脱出来,开拓视野,理性思考,科学评判。
《学会提问》读后感5最近利用在外学习期间见缝插针的碎片时间,快速看完了这本《学会提问》,培养理性、缜密的思维习惯,比较适合学工科出身的我。
本书案例丰富、层层深入,介绍了一系列批判性思维模式,首先是如何提出好问题,因为通往合理结论的道路往往从问题开始,并且一路都有问题相伴。
在这个网络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谁都可以发表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文章、以及各种不明出处、或者所谓专家写的小文章充斥着各种网站。
很多文章看似引用官方数据,权威结论、图文并茂,但其可信度到底多少?作者是基于什么样的个人经历和价值标准?论证的过程效力如何?推理过程有无谬论?调查的样本是否合理?有没有数据欺骗?真的需要我们擦亮双眼。
这本书会非常系统性地提供给你超强逻辑性的批判思维,教你辨别。这本书同样适用于爱写作的'你,特别是学术写作,研究报告,教你如何从实验中得出合理可信数据,写出条理清晰、得出令人信服的最佳结论。写到最后发现自己像在给本书打广告了,确实这本书会让你聪明很多。回忆起我看过的文章,很多结论我很是质疑,甚至知道是谬论,但是说不上来怎么不对,看了本书你会豁然开朗。
这本书适合学术研究、公众言论、专业论文领域,所以不要把这种批判性思维用在与家人、朋友的相处上,人是感情动物,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理智,也无需时刻保持理性生活。
《学会提问》读后感6从小学到研究生,一直充当着学生的角色,习惯了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除了做作业遇到难题会向老师提出疑问,其余时间似乎很少就某篇文章或某个话题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十几年的学生生活,让我们习惯了全盘接受书本或权威人士的观点,而很少客观独立地去评判某个观点。
正如美国的尼尔·布朗《学会提问》一书中所言,一直以来,为了应付考试我们更多运用的是海绵式的思维去吸收书本上的知识,把所有的知识点一股脑地全部装进脑袋里。对于阅读教科书,海绵式的思维效果确实很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提升,我们不能再像阅读教科书一样,纯粹地运用海绵式思维去阅读学习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信息。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通过各种媒介接收到庞大的信息,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迎面袭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学会用淘金式的思维去分析,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从而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
淘金式的思维,其实是一种批判性思维,一种互动性的阅读方式。采用批判性的思维,需要懂得质疑作者为何要提出各种各样的主张,需要时时刻刻与自己所阅读的材料互动,批判性地评价所读的材料,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批判性思维,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意识;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愿望。如何激发出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这就需要学会提问。
学会提问,首先要抓住作者的论题和结论,了解文章的总体框架,从而为后续阅读扫清障碍。然后,要明白作者的理由,即论据是什么。接下来,思考文章中的表达是否客观、理性,有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是否存在歧义。之后,搞清楚作者的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分析文中的推理有无谬误,以及证据的效力如何,有无替代原因,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有无重要的信息被省略,根据已有的信息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按照以上的思路进行阅读,逐条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思考,如此,才能逐渐训练于加强对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在阅读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哈佛大学的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怎样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会提问》将给你一份满意的答案。
第四篇:《学会提问》读后感
《学会提问》读后感
当我捧起《学会提问》开读的时候,脑袋扁扁的,除了无数个问号之外一无所有。起初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对它充满了好奇:为什么要给我们推荐这本书?是什么让它如此受老师的青睐?它能教会我什么?书名是《学会提问》,究竟该怎么发现问题„„无数个疑问在我脑海里盘旋。现在我终于可以给这本书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我此时此刻的感受,岂一个“爽”字了得。读完这本书,我豁然开朗,意识到了一直以来困扰我的只是一种思维,一种主动而非被动的思维,就是所谓的批判性思维。这也正是我们传统教育的缺陷,它教给学生的是被动的接受,而不是主动的提出。从古至今,我们的教育就一直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让它们无法自由的呼吸。从古代的三纲五常到现代社会的服务服从,无不是靠学校教育一点一滴渗透的。从古代科举制度到现在中考,从寒窗苦读到题海战术,我们学生一直就是在机械地重复练习和记忆,而不是理解和实践,从来没有也没有时间去质疑,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去质疑。
这本书提到,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雏形和基础,而批判性思维是质疑的高级思维方式。一切从批判性思维开始,说得形象点,就是“通往合理结论的道路往往从问题开始,并且一路有问题相伴”。批判性思维是本书使用的一个术语,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激发我们向这种思维的三个方面全面发展,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有一套相互关联的、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平时老师口中的海绵式和淘金式两种思维:海绵,吸收,知识储备,相对被动;淘金,筛选,知识互动,提问的态度;两种思维应用上理应对立统一,而我们似乎只被教会了前一种,小学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像海绵吸水一样对知识渴求”,导致了我们现在的海绵式思维,不能给我们提供如何取舍信息和观点的方法。对有“正确答案”的问题来说,我们能应对自如。但是问题一涉及到人类行为和这些行为意义的时候,情况就变得截然不同,它们仅有参考答案,只有可行解而非最优解,我们无法应付这些,因为我们的思维仅仅局限于被动吸收的外界的一些信息。
读完这本书的那一瞬间,感觉自己扁扁的脑袋一下子膨胀了起来,感觉里面
装满了东西,也学会了很多。之前自己都是机械地去阅读些文章,不是被要求就不会主动的去读,结果读完一遍甚至两三遍都不晓得作者到底在说些什么,想让我们相信他的什么观点。所以很少能读懂文章,更别说是做对题目了。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去读,如何去分析文章,它给我们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分析框架,让我们自主地带着问题去读,淘金式的去读。它主张我们从论题和结论开始,这样能找出作者到底在说些什么,想让我们相信的结论又是什么。找到结论可以让我们有线索可循,不至于像无头苍蝇似的乱撞。然后呢就要问他为什么要我们相信他的观点呢,这就是理由。有了理由的支撑,结论才能成型。找到了这三部分之后,我们就要检查其中的关键词有没有歧义,判定歧义然后找出它们的真实含义,尤其是那些饱含感情色彩的词语,因为它们会让我们的思维短路,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接下来我们就要分析一些作者认为理所当然的特定想法,即价值观假设和没有说出来的描述性假设,有了这些假设,作者提供的理由才能支撑他的结论,否则不能作为结论成立的原因。要判断交流者的推理是不是以错误的假设为基础,是不是通过逻辑上的错误或带有欺骗性的推理来误导自己,我们就要分析推理过程中的谬误。常见的推理谬误主要有:人身攻击、晕轮效应、滑坡推理、妄求完美、移花接木、诉诸公众、诉诸权威、砍稻草人、两难困境、一厢情愿、命名解释、偷梁换柱和窃取论点,这些谬误让我们不能正确的理解作者的推理过程,从而影响我们的判断力。但是证据的效力究竟如何呢?这是我们分析的下一个问题。证据的类型不外乎这几类:直觉、个人经验、他人证词、权威意见、个人观察、经典案例、科学研究和类比。但它们是否可靠需要我们仔细的辨别。对作者提供的数据,我们应该提高警惕。一般而言,我们认为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也是最有力的工具,所以对数据都深信不疑。它是否欺骗了我们的眼睛呢?我们要对数据的来历和是否带有偏见作一判断,以免自己成为这些数据的傀儡。我们在阅读文章时,还应该注意一点,是否有重要信息被省略或者遗漏了。我们在接受税负之前应该先打个问号,因为这些重要信息可能会影响到推理过程,不能轻易放过。最后,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我们很少可以用渐渐单单的“是”或斩钉截铁的“不是”来回答。二元式思维方法经常妨碍我们考虑多种可能性,限制了我们的思考。在评估一整套理由后,我们要判断什么结论与争议中最好的理由最为契合。这样才是完美的批判性思维过程。
读完了这本书,我突然想起了那个经典故事----瓶子满了吗?
时间管理专家为一群学生讲课,给学生们留下一生难以磨灭的印象。站在那些学生前面,他说:“我们来做个小实验”,他拿出一个一加仑的广口瓶放在面前的桌上。
随后,他取出一堆拳头大小的石块,仔细地一块块放进玻璃瓶里。直到石块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问道:“瓶子满了吗?” 所有学生应道:“满了”。
时间管理专家反问:“真的?”他伸手从桌下拿出一桶砾石,倒了一些进去,并敲击玻璃瓶壁使砾石填满下面石块的间隙。“现在瓶子满了吗?”他第二次问道。
但这一次学生有些明白了,“可能还没有”,一位学生应道。“很好!”专家说。他伸手从桌下拿出一桶沙子,开始慢慢倒进玻璃沙子填满了石块和砾石的所有间隙。他又一次问学生:“瓶子满了吗?”学生们大声说“没满!”。他再一次说:“很好。”
然后他拿过一壶水倒进玻璃瓶直到水面与瓶口平。抬头看着学生,问道:“这个例子说明什么?”一个心急的学生举手发言:“它告诉我们:无论你的时间表多么紧凑,如果你确实努力,你可以做更多的事!”。“不!”,时间管理专家说,“那不是它真正的意思。
学生刚开始的错误回答是因为他们没想过为什么老师会问这个问题,但当老师再次问的时候有的同学明白了一些,但回答还是有点差距,但最后老师问的时候,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这种思维,所以异口同声的回答“没满”。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然首先自己要学会如何去进行批判。
读了这本书,我受益匪浅。虽然在它上面花费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我觉得很值得,读完之后感到也很欣慰。我觉得这本书不会影响我的一生,但将会成为我后半生道路上的指明灯,我会一直朝着它的方向前进。
第五篇:学会提问读后感
学会提问读后感
(一)吕东明
最近科技界处于长跑中的憩息阶段,很多厂商的新机都因为供应链问题拖后了。虽然爆料不断,但真正的新机也还就那么几款。那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其实也没什么可值得推送的,包括今后也是,可能推送的文章,就真的只是文章了,但我还是会精简内容,也小标题的方式向大家呈现,感谢厚爱。
《学会提问》不是一般的书
其实我是最不爱看书的一类人,因为我的阅读速度太慢(当然,我意识到自己“阅读速度慢”是因为最近在看另一本书《如何高效阅读》,等我读完了应该会再写一篇类似的读后感)。要自己完全看完一本书,大概需要花费30小时以上,所以很多书包括身边借来的书在我面前基本上看了一两页就不看了,但这本书我却一口气看完了。因为:他是我买的。
当然,我也不是突然心血来潮就去买它了。因为我的一个精神领袖:罗老师,在很多场合都公开夸过这本书,终于我按捺不住了......从翻开它的第一页,直到读完它以后,给我的感觉都是非常不一般的。坦率的讲我甚至之前以为【名书】讲的都是一些故事,类似于: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红与黑等等,但其实还有一些类似于纯粹方法策略的工具书籍,那《学会提问》便是这么一本书。
学会提问?我会提问~
拿到这本书的第一个恶意就是:讲的是如何问问题吗?那我基本上不需要了。我以极度片面的思维方式揣测作者定书名的意图。我读完后明白它其实讲的是:革命批评精神。善于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本身讲的是:学会善于向各方面提出问题,即学会去提问。
(革命批评精神:对事物有相对全面的认识,看见他的好与坏,对其进行批判认识,革命地应用)
我发现看完它的最大不同是,我甚至现在对于老师在课堂上讲的话都会常常不自觉的去否定。但我却也能很好的抑制自己不去【说出来】。因为我还不想被很多人厌恶。
最有价值的核心内容:
1.意识到证据效力的强弱
生活中很多事情是由哪些所谓的:专家、大师、老师、当事人证词、典型案例或者极为专业的人员说出来的话,切记要批评认识,不要奉为《圣经》,甚至可以当面否定。
即便对于自身的直觉、甚至个人经历和经验总结,都不要轻易去认定。这一个环节很可能深深的误导自己。
2.了解22中谬误:
光环效应谬误
乱扣帽子谬误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
稻草人谬误
人身攻击谬误
滑坡谬误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
偷换概念谬误
诉诸公众谬误
诉诸可疑权威谬误
诉诸感情谬误
事后归因谬误
基本归因谬误
转移话题谬误
循环论证谬误
一厢情愿谬误
以偏概全谬误
强求确定性谬误
错误类比谬误
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
因果混淆谬误
忽略常见原因谬误
当然,你明白,这些都打上,基本上半本书都上去了。反正你知道常见的谬误有22中就行了。
我说出这22中谬误还是想说明生活中谬误其实非常常见,比如【迷信】,就是奉从【事后归因谬误】,因为迷信的效力都是发生在事后的。真正想了解这些谬误的同学,推荐也来阅读一下这本书《学会提问》。
我的收获
那我从这本说所传达的【学会去提问】思想中发现了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极度【可疑】和应该去【批判】的。比如上课是老师所讲的话:
“法律应该以道德为基础”
现在这句话甚至在百度上面都被认为是正确的。但百度说正确,他就一定正确吗?好,即便现在百度和我的大学教授都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可我还是这些【证词】的效力不足,还是要提出问题:道德常常是矛盾中的取舍,比如“忠与孝”、“爱与义”、“理与情”等等,但法律应该常常在矛盾中取舍吗?显然这样很不科学。
当然,我想你一定也有自己的看法,可以在下方留言。可你要明白,我强调的内容并不是讨论这个问题,而是想证明我看了这本书后在思想上的一些变化。
果然,还是冰心奶奶说得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学会提问》读后感
(二)疯诉
在读《学会提问》之前,以为可以通过这本书快速掌握怎么提问,然而经过一周的精读,最初的想法过于天真,虽然还不具备高水平的提问技巧,但是对批判性思维有了系统的认知。
问题
问题一旦被提出,就需要有人给出一定的答案。通过提出关键问题,可以让你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平等的互动者。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够提高个人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从此不再盲信盲从。
比如,临近全运会,天津各区在维护市容市貌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另外不少工厂必须停工导致有些小工厂只能晚上偷偷开工。因此近期时常听到不一样的声音:
期待全运会;
为能在天津开展全运会而荣幸;
大额财政支出,只为面子工程;
生意没法做;
。。
面对种种观点,如果不具备批判性思维,只是纯粹的接纳,照单全收,甚至再把别人的观点未加思索分享给其他人。长久下去,大脑中有大量信息,看起来博学多才,其实只是又“浅”又“薄”,沦为别人思想的奴隶。而有的人,通过批判性思维,坚持用自己的智慧去寻找真相。
两种思维方式
刚才提到的对于别人的观点照单全收,即“海绵式思维”;
而我们提倡的则是“淘金式思维”:不仅动用记忆力,还要动用推理分析能力,质疑接收到的信息,筛选最有价值的信息,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和知识开展积极的互动。
批判性思维的强势与弱势
难免遇到一些人,以批判性思维为幌子,利用对手的逻辑漏洞来凸显自己的正确,抵制反驳甚至狡辩耍赖来捍卫自己的观点,这便是“弱势批判性思维”(偏封闭)。
强势批判性思维(偏开放)目的是为了接近真理,寻找真相,为此,质疑包括自己的观点在内的各种主张,有种海纳百川,兼听则明的大气感(偏开放)。
也许我们根本就问错了问题
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说,一有问题就立即提出来,这并非好习惯。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在对的时间进行有效地提问。那么我们要提什么问题呢,为此,作者分解了批判思维的问题体系,也是书中各个章节名称: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理由是什么?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证据的效果如何?
有没有其他替代原因?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关键是什么时间,怎样有效提出以上问题?
书中重点
书中更多篇幅在以上十一章中,限于篇幅,在推送的第二篇文章中放入了读书笔记。
题外话
看完《学会提问》,以及读书群里多人表示并没学会怎么提问,总觉得书名有一点点的误导,特此找了英文原版书名《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用我蹩脚的英语来理解就是“问对问题”,()如果一开始带着这样的观点来看书,而不是在书中寻找“学会提问”的方法,估计会更好理解这本书吧。
学会提问读后感
(三)彭骏说法
《学会提问》是一部简洁全面、实用性较强的思维性读物。封面上的“你明明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可一时又很难找到突破口反驳“一下子就吸引了笔者的眼球。笔者虽然还未完全掌握书中所提的技能与方法,但是初步的思考立场与分析、判断角度已经初步具备。现就书中所学知识,对网络中的一篇热文《男子一天喝了25罐红牛的下场,连医生都震惊了》进行一定程度的批判性分析:
一、推理结构搭建
此文的推理结构如下:
结论:为了健康饮料能不喝就不喝,水才是最好的饮料;
理由1:一男子喝24罐红牛送医院做手术的现场视频;
理由2:美国物质滥用和精神健康服务管理局的一份“”滥用药物预警网络“报告显示:在美国,从2007年到2014年,同能量饮料相关联的急诊室抢救案例已经翻了一倍。能量饮料可能导致使用者产生不安及颤抖的副作用,严重时可能造成恐慌症发作,高血压患者更可能会导致中风;
理由3:针对其他饮料对健康有影响所提出的洛杉矶男士实验;
理由4:碳酸饮料制作过程。
二、推理结构分析
1.结论分析
对于结论,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继续加以阐明:
(1)此文有很多网络公号转载,此文的作者到底是谁?鉴于公号转载太多,暂时未发现真正作者。此文也未明示此文的作者到底是谁?作者的权威性如何?是否是在健康领域有一定权威?作者的基本价值观假设是为了人们的健康考虑,那么他会不会是饮料厂商的死对头呢?有没有利益相关联呢?存不存在先入为主的偏见呢?他的立场决定了整篇论述的目的。不同的人由于价值观假设不同,对事物判断的基本立场就会不同。如果是红牛厂商或碳酸饮料厂商看到此文,是否会想这不是和我们广告宣传对着干吗?他们的立场或许又有所不同。
(2)词语的意思歧义未限定:
第一,从结论上分析,对“饮料”的理解不一致。前面说为了健康不喝饮料,后面又说水是最好的饮料。由此可以看出,结论中两处对”饮料“的含义是不同的。既然两处界定不同,作者就应该在论证的具体过程中予以界定,但作者未予以界定。此处系偷换概念谬误。
第二,“健康”是个宽泛性的概念,健康可分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然后又可以接下来继续划分。以抽象、宽泛的“健康”两字出现在结论,未限定任何条件就推导结论。从推理错误的类型上来判断,此种错误系用模棱两可的话隐瞒真相。
(3)替代因素未予以呈现。从结论的表述可以看出:由喝饮料这个原因推导出影响健康的论断过于单一。影响健康的因素很多,如个人先天体质较差、后天饮食不均衡和缺乏锻炼以及周围环境恶劣等因素。单提出来饮料对健康的影响,在未限定其他因素相同的前提条件或者说特定条件下,直接提出饮料对健康的影响,存在以偏概全的谬误。
(4)理由所支撑的结论和本文结论不一致。从后面的理由论述中可以看到,理由1和理由4所谈的都是滥用饮料所导致的健康损害。其支撑的结论应该是”滥用饮料导致身体健康危害“而不是此文中所说的”为了健康饮料能不喝就不喝“。此文中结论的目的是指向喝饮料影响健康,而理由1和理由4结论目的的指向是大量滥用饮料导致身体健康危害。两个结论有着本质的区别。
2.理由分析
(1)理由1的分析
此理由系典型案例理由。但是有如下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此视频的来源。对于此理由只有一个简单介绍”近日,就有一名男子由于在短时间内连着喝下24罐红牛,而被紧急送往了医院“。来源不能确定,真实性无法考证。
第二,哪家医院?做手术的是否是具有医师资格的医生?从视频中可以听出,这些”医生“说的肯定不是英语(虽然我英语不算精通,但是是否是英语还是听得出的),也不可能是汉语。所以极大可能出现在非英语国家,但是具体哪一个国家无法确定。更不可能确定具体哪一家医院呢?此处视频的地点没在医院也是有可能的。同时这些穿白大褂的真的就是医生吗?有没有存在冒牌医生的可能呢?
第三,此条理由中红牛饮料是罐数问题。在此视频上下有两段对数据的阐述。一是男子短时间内连着喝下24罐红牛,而被紧急送往医院。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判断是因为喝了24罐红牛的原因导致男子被送医院救治;二是男子一天喝完25罐后所有人吓坏了。此处逻辑混乱。前面都说了24罐以后男子就被送往医院了,试问后面多的这一罐(25罐)难不成是手术进行或手术后喝的?
此外,此篇网文的标题是25罐,但在具体论述中有24、25罐两种说法。试问到底是24罐还是25罐是才网文标题的真实说法?这点无法予以确认。
第四,视频中躺着的男子我们怎么能确认他喝了多少罐红牛饮料,而且他喝得真是红牛饮料吗?哪个地方可以看出喝的是红牛饮料?
第五,该理由支撑结论和本文结论不一致。该理由支撑结论是喝大量红牛饮料导致身体健康受损,而本文结论却是喝饮料对健康有影响。两个结论一个是注重过量就对健康造成危害的角度,另一个是存在就对健康造成危害的角度。两个结论有着天壤之别,因此该理由无法支撑本文结论,应予以排除。
(2)理由2的分析
理由2系研究报告理由。但有如下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美国物质滥用和精神健康服务管理局到底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从登陆的网站可以看出系美国政府组织。既然要说明某组织得出的结论性报告,最好附上该报告,可信性更强一些。否则无从依据,虽然该组织系正规组织但是否真的做了这个研究报告?真实性不得而知。
第二,”滥用药物预警网络“报告到底是多久出的?针对的人群有哪些?时间段范围?具体检测区域在哪?出具的此份报告到底是不是就是美国物质滥用和精神健康服务管理局出的?这个同样需要查看具体的报告书才能予以确认。
第三,该研究报告的结论有如下问题:
一是地点在美国。美国五十个州,是每一个州每一家医院都查阅了相关数据的,抑或没有每家医院逐家查看,但每个州都有相当的样本筛选吗?样本的覆盖率有多大,样本的随机性怎么样?我们知道,没有致力于搜集足够样本进行研究所导致的就是研究结果的过度概括。
二是同能量饮料相关联的急诊室性质确认。这些急诊室涵盖全部了吗?还有“同能量饮料相关联”是什么意思?是指因喝了能量饮料导致人体损害吗还是可能存在其他因能量饮料所导致的人体损害案例?这个未予确认并界定范围。
三是从2007到2014年的时间段范围。此时间段范围与后面的抢救案例已经翻了一番。到底参照物是什么?和哪个时间段范围内同能量饮料相关联的急诊室案例相对比还是同什么对比?参照物未予以明确。
第四,理由支撑结论和此文结论可能不一致。本理由中的与能量饮料相关联的急诊室案例中也可能很多是滥用所导致的急诊案例,存不存在其他情况能量饮料导致的急诊室案例呢?如果存在,那所有因能量饮料导致的急诊室案例是否已经全部考虑到了呢?本文的结论是喝饮料对健康不利,此研究报告真能全部指向所有情形吗?
第五,能量饮料所产生的副作用。像这一类的对身体不好所产生的副作用,很多地方都能见着。此语句也没有专家的确认认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可以说是,这句话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3)理由3的分析
此理由系类比和典型案例。但有如下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除了功能饮料,你以为其他饮料就没事吗?“的表述问题:
一是前面几个理由分别讲的是红牛和能量饮料,这里来一句除了功能饮料。此处的”功能饮料“真的就是涵盖了前面理由中所说的红牛和能量饮料呢吗?对能量饮料和功能饮料的定义是什么?在结论分析部分我们已经对”饮料“的界定范围欠缺部分已经予以了指出,此处同样容易造成概念混淆。
二是在后面理由中所展示的饮料未能完全涵盖除功能饮料之外的其他饮料。既然其他饮料在理由中未能全部涵盖,那又怎么能说明喝饮料对健康有影响这个结论呢?
第二,洛杉矶男士的实验问题:
一是这个男士真的有50岁吗?我们都知道现在从外貌根本无法判断一个人的年龄。郭德纲(1973年)和林志颖(1974年)岁数都还只相差一年了。因此,对此男士的年龄从照片外貌上我们无法作出判断。
二是”之前身体一直很健康“表述有问题。什么叫很健康?有什么标准可以依据?”之前“是多久?几年之前还是几个月之前还是几天之前?做实验的具体时间段范围有明确吗?
三是他每天喝10听可乐的真实性无法确认。我们怎么知道他每天喝的多少听可乐呢?有其他证据予以佐证吗?
四是没喝可乐前的体重的真实性。一个人吃过饭和没吃过饭的重量不同,在晚上和早上的时间段也有可能不同。检测体重的时候考虑到相关因素的影响了吗?
五是一堆可乐瓶的图片不能具体证明什么。一堆可乐瓶的图片能证明是该男士喝的?说不定是别人给他拿过来的呢?
六是该名男士的做实验动机分析。此理由的目的是滥用可乐所导致的身体危害。既然想证明这个事实,这个男士和研究人员也可能对研究结果有个初步的认定和判断。那么在可能知道这个研究实验结果的前提下,该名男士可不可能与专门受雇于做实验的某家机构利益相关?毕竟这可能是对身体有危害的行为,一个人会平白无故地损害自己身体证明某物质对人体损害给普罗大众观看?该名男士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呢?可不可能回收到一定程度的报酬回报呢?还有我们有理由怀疑他是否患有精神类的疾病做这类可能损害自身健康的问题。
七是喝可乐前和喝可乐后的对比。真实性无法判断,什么时间段对比的?一个是在室内,一个可能是在室外。光线也可能是造成印象对比深刻的干扰因素。能不能排除光线或其他因素的干扰,在限定同一条件下某个时间段范围内的对比?
第三,该理由同其他理由一样无法涵盖全部饮料。既然无法涵盖全部饮料,那么结论中的为了健康饮料能不喝就不喝就无法印证。存在以偏概全的谬误。
(4)对理由4的分析
理由4系研究实验。但有如下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视频中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字含义。”饮料形形色色,味道五花八门,添加剂、防腐剂、甜蜜素大行其道,糖的含量更是让你瞠目结舌“。此论断属于诉诸情感谬误。激发阅读者的内心情绪反应,然后利用这个情绪反应使得读者同意其结论。
二是主持人的介绍矛盾。主持人说市面上饮料1000多种,某些饮料国家营养师王旭峰教授也爱喝。王旭峰教授都爱喝和结论中的为了健康饮料能不喝就不喝岂不是自相矛盾。既然王旭峰教授都要做这个实验,主持人又介绍其爱喝某些饮料。这不是用王旭峰教授自己行动表明某些饮料也是可以喝的?这不是刚好和文中结论相反吗?
三是本实验的目的是含糖量PK,支撑结论和本文结论还是不同。本实验的目的是想说明市场上的饮料糖放得很多,进而推导出由于糖分过多产生对健康的影响。而结论是为了健康饮料能不喝就不喝。那喝饮料有没有除了糖以外其他成分造成对健康的损害呢?本实验没有说。因此,它和结论也是不相符的。和其他理由一样也不能完全支撑本文结论。
四是视频中出现的实验男子到底是谁?他出来之前喝饮料没?实验检测糖分的仪器是完好无损的吗?无法得以确认。是不是他一个人试验了就证明了结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喝了一瓶以后会不会也存在体内糖分没有超标的情形呢?
五是结尾主持人的表述问题:
一是甜饮料是中国人糖输入量超标的重要原因。此处谈的是糖饮料,和结论的饮料又不一致。和理由中的碳酸饮料也不是一一对应。本文中的糖饮料、能量饮料、饮料、功能饮料以及碳酸饮料都需要一一界定。此处又是一处混淆,容易招致误解。
二是如果想成为上述那些人,那就天天喝吧。“天天喝吧”就可能意味着超量,和结论中的为了健康饮料能不喝就不喝依然无法对应。一个是支撑量过多导致健康为题的结论,一个是喝了饮料就影响健康的问题。两者不能同日耳语。
(5)理由部分欠缺反面的分析
一个合理的推理论证结构中,除了应该阐释己方观点及相应理由论据以外,还应该对相反论点及理由论据进行识别、分析与判断。在分析争议论题时,甄别各方所持不同立场时,很重要的技巧是反串。以此考虑相反论点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然后在作出判断。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否则就会触犯完美解决方案错误。
如果该结论在限定条件下,说某某饮料对人体的某部分器官有影响,再进行正反脸面的论证分析,或许论证效果会更好一些。
三、批判性思维对判断信息的重要作用
批判性思维帮助我们不草率、不盲从,形成属于自己的真正独立性思考。以上就是我对那篇网络热文的简要分析。虽然我还未能完全掌握,但是批判性思维给了我分析信息的工具,帮助我建立了认识与辨识世界的方法论。
对于有志于发现认清世界的你,愿意走进批判性思维的大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