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十一五”规划的原则、重点与问题

时间:2019-05-15 07:53: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编制“十一五”规划的原则、重点与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编制“十一五”规划的原则、重点与问题》。

第一篇:编制“十一五”规划的原则、重点与问题

基本思想

1.体现科学发展观

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实施科学发展观,我们将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据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一个重大的理沦课题,又是一项艰巨的实践任务,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无疑,制订“十一五”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准则,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实质质内涵。

2.明确规划决策和实施主体

以前规划决策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规划的审批主体不明确;二是规划的审批主体不对称;三是在规划决策时,因缺乏规范的协调机制,当部门间有不同意见时,要想通过规划,只能是“抹平”各种不同意见,结果是规划内容大打折扣,失去应有的功效。因此,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起始就要明确规划的主体审批,建立科学合理、有效制衡的规划决策机制。在规划决策机制建立后,要明确规划实施的主体,明确责任,以便跟踪监测、不断完善。

“十一五”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矛盾异常突出,纳入“十一五”规划的都是发展中根本性的、必须解决的问题。借鉴历史经验,要切忌有规划不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这样会潜伏巨大的经济社会风险。要通过立法手段,确保“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确保实施主体明确,责任明确。发达国家把规划视为法律,强调依法实施,违法必究,这值得我们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借鉴。

中长期规划是对长远发展战略的落实,是积极的、系统的国家干预,也是一种与市场相兼容的社会经济组织管理手段。规划是实现优于自然发展结果的社会预期目标的重要手段,中长期规划要阐述国家的发展意图和预期目标,并明确相应的措施和手段。“十一五”时期,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进行发展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时期,它将对我国的长期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面对新的世界发展环境,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十一五”规划应有正确的定位,把握好方向,并力争把规划落到实处。

一、制订规划的原则

(一)明确目标

制订和实施规划是政府行为,必须有明确的国家目标。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适当平衡各种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降低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为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力支持,为本世纪中叶达到发达国家中等水平的大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编制方法规范化

中长期规划是政府实施宏观管理的行为纲领,其编制应该有一套严格的规范。比如,规划的结构,规划的方法,规划的滚动,都应该有一套技术性要求,有相当的稳定性。规划的结构是指规划内容的布局安排。当确定了规划什么或规划对象,即规划的指标体系以后,就需要将规划指标及其规划内容按一定结构排列。一般来说规划的结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解释所选择的规划指标,说明应该规划什么。第二层次是针对每一个规划指标(对象),分析其在规划期末应该达到的目标值(任务)及达到这一目标值所应采取的手段。

(三)立足于制度创新

历史证明,我国的经济体制创新释放了巨大的经济增长能量。几乎每一次经济的巨大飞跃,都伴随经济体制的巨大变革。社会创新,也是如此。社会的不断创新将缓解人类面对的若干压力,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处于积极、合理状态。尤其是在中国当前形势下,面对人口不断增长和环境恶化的巨大压力,如果不进行某些程度的社会创新,要真正解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推动以人为本的社会政策,不断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在发展中不断开展社会创新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方向。

(四)重视专家咨询

市场经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十分庞大、复杂、精巧的系统,对于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和良性运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当我们进入了后工业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巨大的信息爆炸,不但采用首长拍板决策的方式行不通,没有理论研究的支撑,不经过决策前的缜密论证,没有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也难免发生决策失误,或者出现执行上的困难,或者不得不朝令夕改,难以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因此,在制订规划时,应发挥专家在规划工作中的作用,组建专家咨询团,充分利用外脑,发挥各领域专家的特长。

(五)明确政府的职责

中长期规划要更加突出计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宏观经济目标和发展水平指标,总体上是预测性、展望性的,对各类市场主体起信息导向和政策指引作用,规划不能也不应试图去干预市场主体的行为,但属于政府应当承担责任的内容应明确责任主体,标明政府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给出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和措施。

(六)公众参与与认知

鼓励公众参与,使规划成为广大公众的共识。充分发扬民主,敢于面对公众,从中吸纳有益的意见。发挥大众传媒表达群众意愿、执行社会监督的重要功能。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是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是公民行使宪法赋予自己的知情权、自由表达权以及监督权的手段。利用媒体吸纳公众的建议,宣传国家的政策导向,将有利于规划的执行,更加贴近实际,也可调动广大民众的积极性。

(七)规划要与实施相结合规划不是作秀,也不是口号,如果制定的规划难以实施、不可评估,就有可能成为“墙上挂挂”的规划,失去规划的意义和作用。要做些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在什么地方做,多大规模,提高到什么水平,采取什么措施等,应能在规划中找到答案。这样,才能为政府履行职责提供依据,也才能为市场主体指明方向,并自觉自愿地去实践。即规划的制定一方面要与实际情况相吻合,另一方面又要有前瞻性,具有可操作性。

(八)指导性

规划的指导性原则在“十五”规划中已得到体现,“十一五”规划比之“十五”规划,指导性应更加明确、突出。它的功能首先是提供信息,如对整个社会未来发展趋势、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示,新兴产业、国际国内经济变化的估测等等。其次是各种制度的安排以及可能采取的政策措施。

二、规划的重点

制定规划的主体是政府,推动规划实施的主体也是政府,因而规划什么内容涉及政府的职能范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职能范围是有限的,超出政府职能范围的事无须政府去规划,只须政府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充分发挥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如何尽快为企业和个人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也是需要规划的。因此,“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内容应是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市场不能发挥作用或难以很好发挥作用的领域;二是制度变革或制度环境的建设。

市场不能发挥作用或难以很好发挥作用的领域主要是具有外部性的公共品领域和具有自然垄断性的行业。所谓外部性是由于产权界定困难或没有必要而导致边际私人净收益与边际社会净收益不一致的现象,如环境保护和国防军工生产的边际社会净收益高于边际私人净收益,具有正的外部性;排放污染和吸烟的边际社会净收益低于边际私人净收益,具有负的外部性。在具有显著外部性的情况下,私人或市场不愿干或干不好,政府规划甚至经营就有必要了。公共品是具有非排他性、拥挤性和不可分性的产品,常常具有外部经济性(或正的外部性),常常会导致私人“搭便车”,因而单靠市场调节会出现供给不足,因此公共品领域或行业由政府规划甚至经营就很有必要。自然垄断主要出现在具有网络性质的行业(如电力、广播电视、铁路等),由政府垄断的一个或很少几个企业经营更容易获得规模经济,若由多个企业经营则容易破坏网络的整体效率,因此在自然垄断行业也有必要进行规划。

由于政府是全社会的政府,具有惟一性,政府除了有自身的利益外,还必须代表全社会的利益,而且在较短的时期内政府的选择行为对制度变革的方向和程度有重大影响。因此,制度变革或制度环境的建设非常有必要纳入政府规划的内容。

三、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处理好利益均衡

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得人们越发清楚地认识到,现存社会不仅是一个伦理共同体,同时更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们完全不可能在争取社会和谐的过程中,通过回避“矛盾”和压制“冲突”来谋求多元利益通向一致的道路。相反,“矛盾”和“冲突”不仅会形成一种不受旧的制度机制所约束的新环境,而且它还将通过促进新的制度与机制的加速生成,使社会进一步增加弹性和协调性,进而在各种利益分化的相互协调中,为大幅度提高社会和谐程度而提供体制性资源。当前,在分歧中求协调、在差异中求一致、在对立中求妥协、在冲突中求共存,已经成为现代和谐社会中重要的利益价值观,进而也使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制度呈现出了两个方面的实际期望:一是建立抑制利益独占性的均衡机制;二是确立自律自立和宽容共存的理性诉求。因为,协调利益关系与缓解社会矛盾,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有效供给利益均衡制度,已经成为造就现代社会和谐环境的重要条件。

(二)注意解决改革成本承担者和改革收益分享者不一致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改革成本的承担者与改革收益的享有者应该是一致的或者说大体一致。但事实上,在改革实践中确实存在着改革成本的承担者和改革成果的享受者的错位问题,即承担改革成本多的社会群体享受到的改革成果少,承担改革成本少的社会群体享受改革的成果要多得多。这种错位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社会在财富占有、资源占有、乃至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不平等。住房、医疗、失业、养老、教育体制等等一系列改革,使得许多普通社会居民的预期支出大大提高,预期收入却比较模糊。而像重复建设、政府机构膨胀、教育落后、环境污染,这些本来是由于改革操作者不规范的做法产生的风险成本,最后都可能要由社会相对弱势群体来承担。必须要求在改革中获益的利益群体适当承担改革成本,为那些在改革中承受牺牲的社会弱势群体在失业、养老、医疗保险和提供就业机会、住房补贴、降低教育收费等方面提供补偿,这既是为改革铺平道路,避免社会危机,也是社会公平原则的基本体现。

(三)重视改革中出现的外部性问题

外部性问题是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由于经济呈现出次序递进发展的态势,外部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说,中国改革的外部性问题已经成为引起各种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源所在。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并且拿出可行的解决办法,才能保证我们国家可持续的发展。解决中国渐进式改革中所出现的外部性问题,不仅仅涉及到公平发展的问题,它还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现在,中国的改革模式已经基本成型,任何试图一步到位的改革举措都将会遇到强大的阻力。目前的问题是,我们要意识到这种渐进式改革所带来的外部性问题,通过完善法律制度,改革我们的分配体制,尽量减少外部性所带来的危害。

(四)效率与公平并重

当前,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已引起国内外的普遍关注,现阶段社会再分配问题已成为最迫切的一件事情。要从社会的实际问题和现实需求出发,切实解决公平和效率的严重失衡问题。短期看,公平和效率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替代关系,但从长期看,效率和公平问题是一致的,没有公平最终也不会有效率,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是用公平的制度获取高效率。当前我国公平和效率严重失衡,公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效率的发挥。因此,在改革的新阶段要认真解决好公平问题。解决公平问题,主要矛盾不在初次分配,因为初次分配应当由市场决定,由企业效益来决定。当前的主要矛盾在于再分配领域。政府要运用再分配的杠杆,对国民收入进行调节,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做出相当大的努力,也应作为规划的重点之一。

(五)产业政策要充分考虑基本国情

首先,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搞工业化既有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回旋空间大的优势,又有劳动力素质低、就业矛盾突出的发展困境;既有产业门类齐全、产业迂回空间大的优势,又有产业技术和产品档次低、知识技术储备严重不足的问题。特别是作为一个大国,与小国发展战略不同,从国家利益和市场容量考虑,不可能把自己变成全球工业化中的一个链条,产业发展依赖别人,也不可能完全靠引进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来实现发展。其次,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转轨国家,人均GDp刚突破1000美元,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不完善,不仅有普遍意义上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而且还有我国特殊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再者,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环境生态比较脆弱,难以支撑传统的以资源过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工业化。因此,新型工业化要求我国的产业政策要充分考虑我国人口多、资源比较贫乏并且是一个发展的转轨大国的基本国情,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加快建立自己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相对独立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扩大就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纳入产业政策考虑的范畴。走出一条扩大就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工业化新路子。

(六)提高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社会政策

我们应当把制定完善的社会政策和化解经济发展中的社会矛盾,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来理解。为了建立有效的社会政策,首先要使社会政策集中在政府关注的公共福利活动及实现社会控制、保障满足社会需求这一社会行政传统上;其次,把社会政策从社会行政传统中释放出来,其主要努力方向是强化经济政策和经济机制的自发作用;再次,转向需求的社会合作机制,即政府、企业与社会部门之间建立一种合作互动的良性关系,以缓解社会矛盾,适应日益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社会政策可说是解决或应对社会问题的基本原则或方针。社会政策在现代政治中之所以日益重要,是因为现代的社会问题愈来愈多,有的且愈来愈严重。如果没有社会政策,社会问题将得不到适当或合理的解决,个人与团体的安全和福利也得不到合法的保障,社会将难以保持稳定。

(七)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目前,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人口的相对规模可能会缩小,但是,农村人口的绝对规模依然巨大。在20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0%左右时,农村仍有6亿左右的人口。农村的发展和繁荣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方面,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现阶段,严重的“二元结构”正制约着内需的进一步扩大和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无论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出发,还是从实施新型工业战略的需要出发,都需要认真研究如何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包括:土地资源稀缺地区的城市化如何更好地顾及农民利益;如何实现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如何消除限制农民向城市转移的制度性因素;如何变革农村土地制度才能使之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共同发展,等等。

第二篇:“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

一、“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

“十一五”规划的编制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精心组织,立足省委、省政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以及市委、市政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枢纽城市”和“泉州湾滨海城市”的战略定位,结合丰泽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科学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区可能面临的国际、国内宏观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未来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可能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加快“营造五种环境、推进三大转变”的步伐,提出“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空间布局、重大项目和重大举措,使“十一五”规划成为指导我区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十一五”规划编制的原则要求

(1)回顾总结与前瞻分析并重。要对我区“十五”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吸取有益经验,克服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同时要对丰泽今后可能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困难、问题,进行深刻的分析。

(2)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并重。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关系密切,不可或缺,专项规划要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总体规划要在各专项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深化。总体规划要突出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规划期以~--2010年5年为主,展望到2020年,不宜设置过多过细的量化指标。专项规划的发展目标要尽可能量化,任务要明确,重点要突出,布局要合理,保障措施要可行。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及各专项规划之间要相互衔接。

(3)规划与课题研究并重。编制规划要从课题研究入手,加强对重大问题的前期研究。重点是发展环境、总量平衡、结构调整、区域经济、人民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前期研究,为编制好“十一五”规划打下基矗要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政府组织实施的重大项目并纳入规划。

(4)部门、专家编制与干部群众参与并重。研究课题可以公开对社会招标,邀请各科研、咨询机构参与。要采取多种形式,让公众了解和参与“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提高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发动全区干部群众参与,广泛征求干部群众意见;编制及论证要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个行业代表座谈会,广泛征求各方意见。

(5)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发展并重。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发展方面要搞好发展思路的研究,不设置过多过细指标;社会、民生发展方面要有明晰的发展思路和具体的目标要求,不能过于笼统和模糊。

三、“十一五”规划编制的工作分工

总体规划由区发展计划局牵头,会同区直有关部门和各街道办事处编制;专项规划由相应的行业主管部门和各街道办事处负责编制,区发展计划局做好指导和协调工作。重大问题研究工作由区发展计划局负责组织各相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进行(已拟定11个前期研究课题,详见附件)。

为广泛凝聚社会各界智慧,提高规划编制工作的社会参与度,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的智力优势,对重大课题的研究和“十一五”规划(草案)的编制,将面向社会通过公开招投标、直接委托等方式进行。

四、“十一五”规划编制的进度安排

(一)第一阶段

从~年9月开始至年底,主要任务:

(1)组建“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和专家咨询组,充实工作队伍和力量,组织学习,参加培训,落实必要的专项工作保障经费。

(2)组织开展重大课题前期研究,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探讨我区“十一五”发展相关重大问题。

(3)形成“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二)第二阶段

~年1月至8月,主要任务:

(1)做好有关规划编制的调研工作,起草“十一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

(2)起草专项规划草案。

(3)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完成规划衔接和论证工作,同时开展“十一五”规划宣传工作。

(三)第三阶段

~年9月至~年初区人大召开前,主要任务:

(1)完善“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进一步征求意见和组织论证,形成送审稿,经区委、区政府审定后,提交区人大审议。

(2)完善形成专项规划。

(四)第四阶段

“十一五”规划纲要经区人大审议批准后,主要任务:

(1)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广泛宣传“十一五”规划,在全社会形成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

(2)提出分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目标任务,制定具体措施,努力完成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

(3)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如遇不可预见因素使实际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要及时提出调整方案的议案,报请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

五、“十一五”规划编制的组织领导

编制“十一五”规划是今明两年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涉及面广、工作繁重,编制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需要及时研究解决,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实施。

成立丰泽区“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研究协调和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区发展计划局。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具体协调组织“十一五”规划重大课题研究工作;负责提出“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负责起草“十一五”规划纲要文本;负责牵头协调专项规划;负责“十一五”规划成果的编辑出版工作。

各街道办事处及区直有关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班子,并指定联络员负责与区“十

一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联系和协调。

第三篇:商业网点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汇报

2005年,根据哈市商务局的文件精神,我市成立了以主抓商业工作的副市长为组长的编制小组,安排资金8万元,抽调专人对全市及所辖乡镇各商业网点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并登记造册,在此基础上我们编制出《双城市商业网点十一五规划》,并且得到市政府的批准。

我们希望藉此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努力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体系,整合我市市场格局,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提高资源配制效率,强化各大市场的有效监管,提高对外进出口的比重,积极构建“区域经贸中心,重要的食品交易集散地,对俄贸易航母、哈尔滨都市圈的卫星城”。

一、规划目标

1、近期目标(2006年—2010年)(“十一五”规划);

2、远期目标(2011年—2020年)。

二、规划原则

1、符合双城市整体经济发展,符合双城市城市整体规划,符合双城市城市交通发展的原则;

2、符合以人为本,符合居民消费习惯和消费特点,远近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

3、坚持可持续发展,符合结构调整、布局优化、改造和新建设统筹的原则;

4、规划调控功能和市场机制基础作用相结合原则。

三、规划内容

1、近期规划

煤炭市场:将现有的煤炭市场扩建为65万平方米、能容纳30家营煤业户服务功能完备、现代化管理的煤炭大市场。建成功能强、项目多、规范化管理的旧机动车市场。

医药市场:在市内建立4个营业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的大型药品超市,大的农村小城镇设立四个。经相关部门许可,为村所室统一代购药品。搞好北药开发,建立10个中药材种植生产基地。

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在老城区西北域城郊原化肥库建立农资大市场,面积25000平方米,储肥3万吨,辐射50公里,成为全市农资商品集约地。

商业流通企业:建立批发企业两户,一是双泰蔬菜批发市场,二是南门外永和水果批发市场。筹建四座综合大型商场。

木材交易市场:拟在市西郊现木材批发市场基础上,扩建占地5平方公里,年贸易加工木材500万立方米的交易市场。

2、远期规划

时间界定(2011—2020)

重点建设与食品工业配套的东北最大的哈南食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以建恒物流为骨干的物流业市场,重点打造与对俄贸易区相配套的对俄批发大市场。建立依托哈飞的汽车配件市场,建立依托俄罗斯资源的建材批发大市场。实现餐饮业20家企业建立国内连锁企业,实现30家餐饮企业成为知名品牌。完成我市名优工业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实现药品零售企业连锁经营。

四、重点工作安排

2005—2006年

重点建设新城区龙升购物广场,建设面积10000平方米,设有大型超市。重点改造龙华农副产品市场,实现专业化经营。重点打造商业步行街实现专业、特色经营,成为双城文化精品街。目前这项工作已经提前完成。

2006—2007年

重点建设西门外建材大市场,建设万米交易大厅,实现专业化管理,使之成为东北最大的建材批发中心,重点加快俄罗斯木材的进口,着力发展配套的木材深加工企业。

加快周家轻纺大市场,新兴蛋禽批发大市场,兰陵肉牛交易市场,五家劳动力、服装加工市场提档升级,建设区域性知名的商品集散地。

2007—2008年

将现有的煤炭市场扩建为65万平方米、能容纳30家营煤业户服务功能完备、现代化管理的煤炭大市场。

2006年——2008年

利用千村万乡工程在全市乡镇建设27家农资和农家店。

2007——2010年

重点建设新兴项目园区对俄贸易区对外出口贸易批发市场,着重发展机电、轻纺、食品等专业批发。

第四篇: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内地新疆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研究》

开题及专家咨询会议纪要

2007年7月9日下午2点30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内地新疆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研究》开题及专家咨询会在科技楼三楼会议室举行。出席会议的省市区领导有,彭刚、张扬生、孙向阳、朱文学、徐燕萍、江晨、顾晓白、陈勇等。

会上,季校长向出席会议的代表介绍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简要介绍了该课题的研究准备情况,然后,教科室代表课题组宣读了课题研究方案。在此基础上,省、市、区领导发表了坦率的意见,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首先,领导和专家对我们学校“十五”省级规划课题的研究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对学校申报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并被确定为省重点课题表示祝贺。他们认为,像我们学校这样一所在全省最早承办新疆班的学校,提出《内地新疆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研究》这样的课题,是符合本校实际的,是有特色的,这个课题也很有研究价值和研究前景,研究工作做好了,对全省乃至全国的同类学校具有强的指导、辐射意义。他们认为,从研究方案看,这个课题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学校领导重视,校长亲自担任课题组长,使得课题研究具备了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和人力、精力、财力、时间保障;

二、学校有一批从全国各地招聘而来的优秀教师群体,从而确保了研究队伍的精干与强劲;

三、学校有“十五”省级课题研究的成功先例,可以少走不少的弯路;

四、本课题从新疆班教育教学的实际中思考而来,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际意义,也有利于新疆班教育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五、该课题研究报告先期已经研究了新疆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群体特点、民族个性特点、生活环境特点、文化知识特点,大致列出了该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具有良好的准备基础。

但是,与此同时,领导和专家也提出,本课题研究还有一些需要加以完善的地方。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良好心理素质的界定。

在我们开始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之前,首先有必要了解究竟什么是心理素质?他到底包括那些方面,关于气质,能力,个性,兴趣,动机等智力和非智力有机结合的整体,我们的培养和研究侧重的目标则应该是偏重于非智力因素这一方面。

二.培养的方式和有效途径。

关于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专家们在校开题报告的基础上提出:心理素质的培养不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方式和途径是可以借鉴的,但是同时心理素质的培养方式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年级阶段用一些新的方式来来完成,比如:长跑,一些体育活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各科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后与学生的交流等等方式都可以成为心理素质培养的有效方式。

三.对学生的民族特点和文化的研究。

专家提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必须要放到文化背景中去考虑。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学生在认知特点,个性特点,能力方面也会有差异,因此首先要对民族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再去确定培养目标和方向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四.对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在培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验证效果和作用,如何更好的对培养结果进行实效性研究也是专家们关注的问题,专家们认为可以通过横向和纵向,定性定量研究,一方面通过一些测验可以做新疆班学生和内地平行班比较对比研究,一方面还可以将新疆班学生入学时候和入校一段时间后做对比分析,来了解课题开展的实际效果。

五.个案积累。

专家提出,学生的个案跟踪积累非常重要,包括一些问题学生的辅导跟踪,辅导过程的记录,还有一些特别优秀的学生包括考上一些比较好的大学的学生的成长过程,成长故事都应该做记录和分析。

六.创立某种问题的教育品牌。

顾局长提出,我们是否可以针对新疆班学生大多数同学出现的一类问题,例如人际交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和方法的探索,然后总结山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建立这类问题教育品牌。

第五篇:蚌埠市科技“十一五”规划编制起草说明

蚌埠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编制说明

一、形成过程

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2004年8月市科技局启动蚌埠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首先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规划纲要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总体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思路、编制原则、主要工作和进度安排,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按照总体部署,科技局分别召开了工业企业技术负责人、农业领域专家、驻蚌科研院所领导、专咨委委员的座谈会,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大家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建设等方面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开阔了我们的思路;接着科技局分组深入到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进行专项调研,充实第一手资料;之后编制小组通过对十五科技工作的总结、发展环境的研判、掌握资料的分析开始了规划纲要起草工作,于2005年底完成初稿;并于2006年元月10日召开市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专题会议征求各位委员意见。

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安徽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蚌埠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的陆续出台,编制小组对规划纲要初稿进行了修改,以使规划纲要能够与省、市规划更好地衔接,以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规划纲要修改完成后,送有关领导审阅,修改之后再分别向发改

委、经济委、农委、财政等部门以及市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部分委员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最终定稿,6月底前报市政府审批发布。

二、关于目标确定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总体目标是:把蚌埠市建设成为皖北科技中心,这主要是考虑与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二淮一蚌”沿淮城市群建设,以及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皖北中心城市相呼应;就我市目前基础,以及发展趋势,全市上下努力,这一目标是能够实现的。具体量化指标有二项:一是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0%以上,这一目标是按照申请量年增长20%测算而来,“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实施专利战略,鼓励自主创新,加上我市正在建设中国专利技术(蚌埠)展示交易中心,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得到普遍提高,只要措施得当,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二是科技进步贡献率50%,按照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我们对“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初步测算,在资本弹性系数为0.35-0.4时,我市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大致在45%-52%之间,由于我市科技工作“十一五”总目标是建设成为皖北科技中心,所以我们选择了中等偏上50%,要完成这一目标,存在一定难度,它将成为我市科技工作的压力和动力,我们将认真开展各项工作,落实各项措施和相关扶持政策,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力争实现这一目标。

工业、农业、社会发展的分目标,主要是在分析十五科技工作基础上,结合省、市相关规划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上进行确定。

三、关于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

为了完成总体目标和各项分目标,我们在分析我市具体情况,针对不同领域和不同行业,结合“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重点,把主要工作凝练成实施五大工程即: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农业科技引导工程、社会发展科技保障工程、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信息化建设工程,每项工程分别提出了各自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

为了能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我们又从领导重视、科技投入、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环境建设、配套政策六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以确保“十一五”期间各项目标的全面完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下载编制“十一五”规划的原则、重点与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编制“十一五”规划的原则、重点与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交通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结

    一、“十一五”交通规划的重大意义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交通运输涉及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等诸多领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安全、高效......

    十一五规划

    图书馆“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前言 图书馆是我院文献信息中心,承担着为全院师生提供教学、训练、科研和竞赛所需的各学科各类型文献资源的任务。本馆紧密配合学院的建设与发......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百科名片“十一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2006~2010年。目录[隐藏][编辑本段]五年计划“五年计划”是中......

    “十一五”规划

    第二讲 辉煌的“十一五”规划今天我们这个讲座的题目是:辉煌的“十一五”规划。大家都知道,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而我们要讲的是“十一五”,所以,这一讲的关键词就是......

    十一五规划

    温家宝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的说明(全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胡锦涛同志主......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目录前言1第一章“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宏观环境第一节“十五”计划预计完成情况第二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第三节“十一五”经济社会......

    盐城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5篇)

    附件1、盐城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1、大众文化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陈风华盐城市文峰中学 2、普通中学学生物理学习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 乔宗富盐城......

    绵阳市市属企业发展战略与规划编制大纲重点

    附件1: 绵阳市市属企业发展战略与规划编制大纲 一、企业现状与发展环境 (一基本情况 1.概况。 包括企业发展的历史沿革、现状综合描述,重点包括资产规模、产权结构、业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