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规划执行及十二五编制说明(5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02:00: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一五规划执行及十二五编制说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一五规划执行及十二五编制说明》。

第一篇:十一五规划执行及十二五编制说明

关于海安县“十一五”规划执行及

“十二五”规划编制的说明

海安县发改委

第一部分,关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一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政策,积极应对新挑战,把握新机遇,谋求新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预计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提前一年实现了全面达小康奋斗目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达到15%左右,预计(下同)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6900元,是“十五”期末的2.3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0亿元,是“十五”期末的4.2倍。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二三产业占比达到89%,比“十五”期末提高了5.4个百分点。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较“十五”期末分别提高了8个、3个和7.5个百分点。服务业提速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不断壮大,四大工业片区、三大农业片区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连续五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中小城市综合实力双“百强县”行列。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稳步实施,中等城市框架初步形成,城乡服务功能不断强化。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势推进,农村等级公路总里程超过3000公里,农村公路建管养全省示范,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公铁水无缝对接的综合交通体系初步 1

形成。环境整治成效明显,“三位一体”长效管理机制基本形成。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89%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民富、村美、风气好”的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国家卫生县城、省文明城市通过复检,在苏中苏北地区率先通过国家生态县省级验收和国家级技术评估。预计到“十一五”期末可顺利实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的目标。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教兴县战略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动力进一步增强,科技成果明显增加。到“十一五”期末,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7%左右。累计专利申请量10809件,授权量5476件,连续三年进入全省“前十强”。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顺利通过县域教育现代化省级验收,高考高分段人数占比全省第一。文化大县建设进程加快,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全面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任务。《海安花鼓》代表江苏亮相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海安健儿在北京奥运会上勇夺一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县卫生服务网络健全率、卫生服务人员资格合格率、社区卫生服务普及率均达到100%。基层民主建设得到加强,大接访、大调解、大防控机制不断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建成,先后获得省“社会治安安全县”、“首批省法治县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新一轮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基本完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金融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引进县外银行分支机构三家,组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两家,企业上市实现零的突破,建成省级金融生态示范县。

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拓宽,对外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与9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合作,境外企业和办事处达到5家。2010年自营出口总额达到8亿美元,年均增长27%左右;注册外资实际到账累计突破14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4倍。大力实施区域合作战略,苏台(海安)农业合作创业园建设正式启动,上海杨浦(海安)工业园、锡海工业园等一批共建载体相继开工建设。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到“十一五”期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200元和9140元,是“十五”期末的1.9倍和1.7倍。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6.3%,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提高到18.5%。城镇居民居住质量和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07%,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9.6平方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乡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达到98%。

第二部分,“十二五”规划编制情况

1、《纲要草案》的编制过程

《纲要草案》编制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前期调查研究阶段。2009年12月初,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了为期半年的规划编制前期研究工作,由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对涉及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的33项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二是《基本思路》起草阶段。在充分吸纳前期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领导小组办公室起草形成了《海安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同时,要求各部门抓紧推动各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三是《纲要草案》编制阶段。今年6月份以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基本思路》

为基础集中精力起草《纲要草案》,于9月下旬形成了《纲要草案》的初稿。10月份以来,领导小组办公室认真学习了中央以及省市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结合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全面系统地对《纲要草案》作了进一步的修改、补充和完善。

11月份以来,县委县政府以多次组织召开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座谈会,听取县老领导、各镇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县人大、政协也多次举办相应活动,征求各界代表、委员意见,力求使规划真正反映民意、体现社情。目前,《纲要草案》经县政府常务会原则审议通过,通过县政府门户网站和《海安新闻报》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拟于明年1月中旬提交县人代会审议。

2、《纲要草案》的基本框架

《纲要草案》全文共两万九千字左右,内容与县委《建议》相呼应。在框架布局上,以序言开篇、结束语结尾,文本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总结“十一五”成就、分析形势。第二部分提出“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和目标。第三部分提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八大战略任务。第四部分是关于规划实施机制。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没有局限于工业、农业等国民经济部门分类,而是统筹考虑经济与社会建设各领域之间的关系,有机整合进行阐述。在表述形式上,借鉴了省市规划纲要“正文加专栏”的形式,在主体文本中,针对发展重点、重大工程等设计了14个专栏及若干图表。力求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简洁明了,有利于加深对规划的理解。

3、“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今后五年,是我县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考虑这一时代背景,《纲要草案》

提出了我县“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县委《建议》是完全一致的。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新海安、迈向现代化”为统领,以调结构、促转型、扩总量、增效益、惠民生为主线,以人才和科技创新为第一驱动力,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经济国际化、城乡一体化、环境生态化五大战略,着力打造沿海交通枢纽、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生态旅游新区、宜居创业城市,建立与基本现代化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努力建设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态文明、社会和谐、人民安康的新海安。

4、“十二五”发展目标

围绕指导思想,《纲要草案》根据县委《建议》的要求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经济发展速度全市领先,县域综合实力苏中前列,统筹协调发展全省示范。到2015年,全县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为2018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同时还提出了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社会事业、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六大类29项具体指标。

5、“十二五”时期的战略任务

根据“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纲要草案》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共八个方面。一是大力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二是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三是着力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打造沿海交通枢纽;四是加大开放开发力度,提升区域竞争能力;五是不断深化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六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七是巩固生态县创建成果,提高两型社会建设水平;八是强化社会管理,努力建设和谐社会。

第二篇:“十二五”规划编制情况说明1

灵宝市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

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

编制水库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是确保库区和移民长期发展与稳定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国家安排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扶持资金和项目的前提和依据。2010年3月,根据河南省移民办公室安排,按照省办印发的《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大纲》,对灵宝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基础设施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对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了论证研究,编制完成了《灵宝市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简称移民“十二五”项目规划)》。

本次规划共编制项目498个,总投资14578.5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2670.56万元,地方配套1908.00万元。规划涉及农田水利、人畜饮水、交通道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种植业、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及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共八类别项目。移民规划项目实施后,将使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移民人均纯收入显著增加,移民区域经济将得到发展。

一、移民分布概况

灵宝市境内大中型水库移民主要来自4座大中型水库,其中2座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2010年,灵宝市大中型

水库农村移民核定人数为80701人,其中三门峡水库73215人,占总人数的90.72%,窄口水库1657人,占总人数的2.05%,沟水坡水库2353人,占总人数的2.92%,卫家磨水库1317人,占总人数的1.63%,其他外省水库迁入人口共2159人,仅占总人数的2.68%。

二、移民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灵宝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持调查情况,现主要对移民村存在问题严重的农田水利、人畜饮水、道路等进行论述。

1、人畜饮水现状

根据2010年对市内农村饮水现状的调查及本次规划调查,408个移民村涉及的各类饮水工程,多为村组级供水工程,供水量和水源基本能满足安全饮水标准,但大部分工程没有净化设施,很少进行定期检查。

2、交通状况

目前仍有49个村路面不平,生产条件差,随着移民区经济的日益发展,移民区客货流量急剧增长,使移民区业已十分紧张的交通状况成为制约移民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3、农田水利设施状况

目前移民村中仍有35个村缺水源,无灌溉条件,有27个村缺乏资金。随着水位不断下降,部分村原有机井面临报废的危险,还有部分村的机井急需配套工程。

三、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务院17号文件精神,按照开发性移民方针的要求,在解决水库移民温饱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整合各方力量,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改善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移民收入水平,建立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稳定长效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基本原则

(一)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优先解决移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全面发展。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在分析需要与可能的基础上,合埋确定发展目标,科学规划,协调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体现移民意愿,切实维护移民群众在规划编制和实施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四)坚持开发性移民万针,增强移民自我发展能力,在国家的帮扶下,动员移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五)坚持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利用土地,严格保护耕地的万针,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促进人与自然

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六)坚持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加快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

五、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灵宝市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核定人口为2010年末的水库移民现状人口。以村为单位统计,本次规划涉及灵宝市15个乡镇2个管委会,408个行政村,80701口人。

六、规划任务

规划主要任务是解决库区和移民安置区长远发展问题,重点是加强基本口粮田建设及配套水利设施建设,加强交通、供电、通信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加强移民村群众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发展使移民能够直接受益的生产开发项目。

七、规划项目情况

1、农田水利:根据灵宝市实际情况,这次规划共规划项目148个,具体项目内容为:新打机井168眼,其中深200以下163眼,21050延米,200米以上5眼,1170延米,配水泵169台,井房123间,抽水站10处,变压器91台区,其中50KVA77台,80KVA9台,100KVA5台,电力线21千米,其中10KV4.9千米,380V16.1千米,输水渠36.5千米,,输水管道87.4千米,喷灌2700亩,堤坝5200m。农田水利规划项目共需投资4503.3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901.37万元,地方配套602.00万元。

2、饮水安全:规划饮水安全工程54处,包括机井31眼,其中深200米以下18眼,2480延米,200米以上13眼,3620延米,配水泵41台,蓄水池9个900m,增压罐1个80吨,抽水站6处,井房36间,变压器18台,管道96.65千米。总需投资1532.1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298.11万元,地方配套234.00万元。

3、交通道路:规划项目232个,修C20砼路203千米,其中2.5米宽路面102千米,3.6米宽路面101千米,修砂石路28千米,村内砼路5千米,桥2座,排水渠28千米。总需投资6528.0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666.04万元,地方配套860.00万元。

4、文化教育:文化教育规划项目共17个,新建房屋4644平方米,修缮房屋3458平方米。购置文娱设备18套,硬化场地8038平方米,桌椅200套。共需投资1070.1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894.19万元,地方配套176.00万元。

5、医疗卫生:规划在7个移民行政村修建卫生室7个,增加卫生用房690平方米。总投资51.7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4.75万元,地方配套7.00万元。

5、生态治理:在黄河沿岸栽植生态林,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控制塌岸滑坡蔓延,改善移民居住环境,本次3

3规划在北村、盘东村沿黄库岸进行生态治理230亩。栽植生态林,苗木、保栽保活等费用全包,每亩按2000元估算,治理402.5亩,规划投资80.50万元。

6、生产开发:共规划项目8个,新建蔬菜大棚35个,种植莲菜110亩,苗木252亩,总投资200.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78.6万元,地方配套22.00万元。

7、移民培训:移民培训费用一般包括食宿费、资料费、文具费、实习费、专家授课费、场地租赁费、误工补助费等,实用技术培训5—10天一班,就业技能培训一般在16-20天,移民干部培训费每期10天,每人每天费用约在50元左右,据此计算,培训项目总需费用612.00万元。

规划项目全面实施后,将极大改善库区和安置区移民及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助推经济发展,促进移民增收,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其中: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将新增及扩大农田灌溉面积27236亩,预计年可增产粮食408万公斤,增收327万元,同时也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安全饮水、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将为移民和当地群众发展畜牧业、工副业、运输业、加工业奠定基础;技能培训项目将使3700人次的移民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8400名青年移民接受技能培训后,预计将有7500名移民劳力实现转移就业,预测到2015年末,移民人均纯收入将由2010年的3635增加到7000元,达到全市农民“十一五”末人均纯收入水平。

第三篇:蚌埠市科技“十一五”规划编制起草说明

蚌埠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编制说明

一、形成过程

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2004年8月市科技局启动蚌埠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首先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规划纲要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总体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思路、编制原则、主要工作和进度安排,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按照总体部署,科技局分别召开了工业企业技术负责人、农业领域专家、驻蚌科研院所领导、专咨委委员的座谈会,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大家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建设等方面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开阔了我们的思路;接着科技局分组深入到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进行专项调研,充实第一手资料;之后编制小组通过对十五科技工作的总结、发展环境的研判、掌握资料的分析开始了规划纲要起草工作,于2005年底完成初稿;并于2006年元月10日召开市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专题会议征求各位委员意见。

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安徽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蚌埠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的陆续出台,编制小组对规划纲要初稿进行了修改,以使规划纲要能够与省、市规划更好地衔接,以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规划纲要修改完成后,送有关领导审阅,修改之后再分别向发改

委、经济委、农委、财政等部门以及市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部分委员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最终定稿,6月底前报市政府审批发布。

二、关于目标确定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总体目标是:把蚌埠市建设成为皖北科技中心,这主要是考虑与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二淮一蚌”沿淮城市群建设,以及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皖北中心城市相呼应;就我市目前基础,以及发展趋势,全市上下努力,这一目标是能够实现的。具体量化指标有二项:一是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0%以上,这一目标是按照申请量年增长20%测算而来,“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实施专利战略,鼓励自主创新,加上我市正在建设中国专利技术(蚌埠)展示交易中心,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得到普遍提高,只要措施得当,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二是科技进步贡献率50%,按照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我们对“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初步测算,在资本弹性系数为0.35-0.4时,我市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大致在45%-52%之间,由于我市科技工作“十一五”总目标是建设成为皖北科技中心,所以我们选择了中等偏上50%,要完成这一目标,存在一定难度,它将成为我市科技工作的压力和动力,我们将认真开展各项工作,落实各项措施和相关扶持政策,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力争实现这一目标。

工业、农业、社会发展的分目标,主要是在分析十五科技工作基础上,结合省、市相关规划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上进行确定。

三、关于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

为了完成总体目标和各项分目标,我们在分析我市具体情况,针对不同领域和不同行业,结合“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重点,把主要工作凝练成实施五大工程即: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农业科技引导工程、社会发展科技保障工程、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信息化建设工程,每项工程分别提出了各自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

为了能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我们又从领导重视、科技投入、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环境建设、配套政策六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以确保“十一五”期间各项目标的全面完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第四篇: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转龙镇2006年——2011年工作

十一五及2010年工作总结 一、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转龙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突出特色和优势,狠抓工作落实,圆满完成了“十一五”各项规划指标。

(一)经济态势发展良好,蚕桑产业不断壮大

五年均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入730万元,较2006年增长4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253元提高到6357元,增加2104元。在产业发展方面,以打造“四川蚕桑综合效益第一镇”为目标提升蚕桑综合效益,大力发展蚕桑产业、桑园家禽养殖业和桑园蔬菜种植业,“转龙镇现代蚕桑综合效益示范园”成效明显。全镇桑园面积由2006年10000亩增加到14000亩,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600亩。桑园亩产效益从2006年的1500元提高到2500元。

(二)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一是按照“五个一致”圆满完成了房屋、集体建设用地、承包地、林地、集体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确权颁证到户。二是完成了神仙桥村、大桥村土地综合整治,启动了仁和村、桑园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三是利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资金加强了道路、水利、城乡环境整治、技术培训等工作,有效地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四是组建了村民议事会和监事会,民主选举了村(居)民议事会成员341人,监事会成员56人。

(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各项工作有序展开

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参保14000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6960人。完成115户灾后农房重建和324户灾后农房维修加固;低保“应保尽保”;改造贫困户土坯房90户。发放计划生育家庭关爱基金37万元,完成了四川省计划生育统计质量监测点及计划生育创国优相关工作。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有力维护了社会秩序,成功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老案难案12件。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一般乡镇跨越发展 一是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共改(扩)建道路105公里,整治病险水库7座、塘堰55口、新建(整治)沟渠40000米。二是努力推进场镇建设。完成了转龙镇“回乡创业园”一期工程建设,场镇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三是深入开展环境整治。基本达到了农村“四清”、场镇治理“六乱”的基本要求。

(五)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初见成效

认真落实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办复率100%。顺利通过了“五五普法”检查验收。盘活了转龙色素厂、高光丝厂、转龙丝厂,成功引进了成都金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四川西金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都金桑缘农业公司等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带动,蚕桑综合效益得到有效提升。

(六)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及党的建设得以加强

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实行重点工作责任制、重点工作进度通报制。深化“三务公开”,坚持“三会”开放,完善村级目标考核办法,严格坚持村(社区)支部书记民主评议制度、村(社区)两委班子及成员绩效与民主评议“双末位”考核制度,加大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了农村党支部“向心力”工程、建立了“两议员”制度及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在村级自治事务决策与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抓好了“四项监督制度”的学习与执行,做好了灾后重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做到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二、2010年工作总结

(一)突出蚕桑特色,打造综合效益

转龙镇现代蚕桑综合效益示范园已初具规模。全镇养蚕1.6万张,出栏桑园鸡60万只,发展桑园中药材(紫苏)2000亩,桑园的亩产效益从1500元提升到2500元,桑园综合效益达到8000万元。继续打造“十里桑海长廊、现代丝绸之路”旅游休闲观光环线;完成了神仙桥城乡统筹示范点风貌整治工作。

(二)推进“四大基础工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完成了农村制度改革工作。做好了村级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融资工作。组建了村民议事会和监事会。完成了神仙桥村、大桥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项目区内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新(改)建道路16公里、新(改)建沟渠26000米、整治塘堰98口,新建聚居点2个集中120户人;启动了桑园村、仁和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

完善了回乡创业园一期工程配套设施,场镇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有效地聚集了转龙人气。抓好了回乡创业园二期建设启动工作。启动了淮金竹路改建工程,完善了村组道路新(改)计划,做好了转隆大道前期准备工作。整治病害水库6座。

(三)强化民生工作,推动和谐发展

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四川省计划生育统计质量监测点及计划生育创国优相关工作顺利完成。劳动就业率92.93%。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建设,成功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老案难案6件。

(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

认真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及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了很好的实效。通过“三集中、三分散”培训,有效地提升了农村党员的综合素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推进新型基层治理工作,规范组建了村(居)民议事会和监事会。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党员干部发展意识、创新意识还不强;二是影响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还存在;三是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四是政府工作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五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较差,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

十二五及2011年工作打算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打算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城乡统筹,提升蚕桑综合效益,促进转龙快速发展。

(二)主要目标

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抓手,以实现蚕桑产业化发展为重点,形成蚕桑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三驾马车”助推全镇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旅游特色化”,把转龙建设成为“西部桑蚕第一镇,田园都市休闲谷”。

(三)工作措施

1、引进企业,提升蚕桑综合效益。突出特色抓好农业招商工作,扎实推进转龙镇“现代蚕桑综合效益示范园”建设,促进蚕桑产业的广度深度开发,努力实现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响品牌,打造“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高端产业。

2、依托项目,塑造镇村建设新形象。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及村级公共服务等项目,统筹推进城镇和聚居点建设,打造“成都田园式宜居小镇”。

3、发动群众,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群众投工投劳及争取项目资金,彻底改变全镇道路、水利等基础条件,夯实蚕桑产业发展基础。

4、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和业务水平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5、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二、2011年工作打算

(一)工作思路

认真落实全县党政联席会议精神,切实增强规划意识、项目意识、市场意识,突出蚕桑特色,增添工作措施,实现蚕桑产业良性发展,综合效益稳步上升。

(二)奋斗目标

通过发展蚕桑养殖业、桑园生态家禽养殖业、桑园林下种植业、蚕桑文化旅游业,形成“生态立镇,产业强镇,特色兴镇”的发展格局。初具“西部桑蚕第一镇,田园都市休闲谷”形态,成为金堂县丘区城乡统筹示范镇。

(三)工作举措

1、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依托农业产业化企业,切实抓好传统蚕桑种植业的技术指导,进一步出台桑园种植业与养殖业鼓励政策,壮大与蚕桑相关的种植业与养殖业的规模。2011年,全年力争养蚕1.8万张,出栏桑园鸡80万只,种植紫苏2500亩,蚕桑亩产效益达到3500元。

2、进一步加快场镇建设和中心村建设。全力做好回乡创业园二期建设,新建聚居点2个,集中农户300余户。

3、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土地整理项目区道路、水利建设;完成淮金竹路改建工程;力争启动转隆大道建设。完成50%沟渠、塘库堰维修工作。

4、进一步挖掘蚕桑文化。完善蚕桑文化陈列室,组建蚕桑民俗文化表演队1个,力争举办“转龙镇第一届桑椹采摘节”。

第五篇: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霍林河街道“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霍林河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区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确立了霍林河街道“十二五”的工作思路,即以招商引资、加快开发改造辖区平户区、开发建设商贸区(商贸街)为重点,以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为着力点,立足抓经济、促发展、保稳定、惠民生,倾力筑牢经济基础、拓展社区服务、树立优良作风、建设崭新霍林。

(二)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以全面提高社区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为目标,以创建、巩固和提高文明社区“安、居、乐、业”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为抓手,坚持依法治街和产业兴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扎实工作,努力把霍林河街道建设成为经济文化繁荣,道德风范高尚,服务设施齐全,市容环境整洁,生态环境优良,社区秩序良好,社会保障完善,基层民主自治,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型街道社区。

2、街道经济发展目标

保持街道经济持续、快速、良性发展。进一步加大发展经济工作力度,通过招商引资、科技人才的引进等多种途径,形成街道新的企业经营规模和特色,建立以税收为基础的财力支持体系,形成管理、服务与经济发展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强力推进财政税收工作。要进一步发展辖区经济,为倾力为工商服务业发展服务,扶持壮大辖区经济实体,为生产经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要积极支持和配合税务部门开展税收征管工作,进一步挖掘税源潜力,在管好征足营业税等固定税源的同时,在房产税、盲点税源、难点税源征管上下功夫,通过资源配置、市场调节、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办法,盘活现有闲置资产,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税源,在2010年街道税收指标任务的基础上,以后每年递增20%,力争到2015年实现财政自给。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每年实现招商引资金额1亿元以上。要针对辖区特点和地域区位,确定“十二五”期间招商引资五大方向,即结合通辽城区东出口物流集聚区的发展规划,发挥国道303线的交通优势,积极引进和发展现代物流业。要结合毗邻红星高效设施农业区的环境优势,积极引进蔬菜加工、保鲜、速冻和配送项目。积极盘活辖区闲置资产,积极引进宾馆、餐饮、超市、商场等大型商贸服务业项目。结合东临科尔沁区工业园区东区的有利位置,积极引进为园区企业配套的项目。以利丰汽贸园、科尔沁现代医药物流园为依托,积极引进汽车零配件、维修、美容项目。要通过主动服务、协办手续、帮助规划以及做好拆迁工作,推动老城区改造的步伐,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树立“全区一盘棋”的大招商理念,引进有利于整个地区发展的工业项目。

3、社会管理发展目标

2011年,我们将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工作的新模式。

(1)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2011年,完成3个社区办公用房及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使5个社区办公用房及服务中心面积分别达300平方米以上。在“十二五”期间,不断改善社区办公及活动场所环境,每年列资用于增设办公及活动设施,到2015年,使5个社区办公用房及服务中心面积均提高到400平方米以上。

(2)社区服务网络化。“十二五”期间,精心构筑适应市民生活多样化需求的“大服务”框架,使社区服务融“福利性、公益性、经营性、服务性、互助性”于一体。以街道社区十大服务中心为载体,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功能。通过社区服务组织网络,形成全覆盖的服务态势,重点发展法律咨询、中介服务、医疗保健、市场就业等服务项目,合理配置社区资源,不断健全社区书报亭、牛奶亭等同居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网络,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引进社会资源,建立共同参与社区服务的新机制。扩大服务范围,把对居民区的服务拓展延伸对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的全方位服务,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推动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努力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努力构筑覆盖社区的社会大保障体系。扩大和健全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管理职能,落实街道“帮困基金”和“双拥基金”,使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建立完善社区就业市场机制和失业保障机制,拓展社区中介服务,办好社区劳务市场,组织设计“4050”项目,开发公益性劳动岗位,发展非正规组织,加强技能培训。重视做好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优抚对象的服务。要巩固和完善对特困对象的“结对帮困”,扩大重点优抚对象的结对包户,新建残疾人无障碍设施5个。特别是针对社区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实际,探索成立街道敬老院、家庭敬老室、老年护理中心和老年活动室,为老年人就医、生活自助和护理提供方便,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3)社区环境整洁化。积极探索建管分离,建养分离的新体制,坚持联合执法,综合管理,不断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和综合管理效率。今后五年,集中财力、物力、人力,每年创建一个高品位的卫生小区,继续抓好居民住宅公用部位的整理,公用部位整

治率达97%以上。小区内无乱招贴,无自行车乱停放,无新违章搭建,无卫生死角。以绿化建设为重点,推动社区环境建设。按照“小、高、巧、透”的绿化建设方针,创建环保绿色小区,重视现有公共绿地和绿化景观区域的养护和管理,全面提升社区大环境品质。辖区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硬化率达100%。加强协调,形成条块结合,齐抓共管,规范高效、“网格化”管理的综合执法体制。以动态管理为抓手,强化巡查和执法,切实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提高执法的社会效果。同时不断完善执法监督机制,提高依法管理水平。

(4)社区治安保障化。不断适应新情况、新问题,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基础创安,加强对社区公共场所的控制和管理,构筑严密的社区治安防范网络,创造居民满意的社区治安环境,实现“两个降低”。“十二五”期间,在2010年基础上,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预警机制、调处机制、应急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完善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安全小区和安全社区覆盖率都达100%。整合社会调解机构的资源,建立民间调解社团和社会矛盾民间纠纷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大调解格局。使民间纠纷受理率达100%,调处成功率达95%以上。进一步加强小区保安队伍建设,形成小区保安队保点、保面、警署网格化管理和群防群治的三级综治防范网络。加强社区综治志愿者队伍建设,2011年,建立2个街道志愿者服务中心和居委服务站,实施对地区两劳解释人员,吸毒人员,违反犯罪青少年等特殊群体的结对、帮教,提高就业能力,使社区违法犯罪青少年帮教率达100%,刑释解教人员重犯率控制在5%以下。

(5)文化建设系列化。以霍林河大街、福利路两线塑造城区文明形象;以文明社区、文明小区、文明楼组、文明家庭作为“四点”创建链。评选表彰社区精神文明“十佳好事”、“十佳先进”

和“十佳特色楼组”,推选先进,培育特色,提高创建成果。继续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宣传教育活动,倡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规范良好行为,提高市民素质。以社区学校为载体,加强社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繁荣社区文化。继续办好社区学校,努力在拓展领域、提高水平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社区文化实施,人文资源和教育资源的优势,把社区思想教育和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集思想性、针对性、服务性、知识性于一体,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拓展群众文化团队、策划和设计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努力形成居民群众自娱自乐、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社区文化氛围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力争通过五年时间,让90%的居民生活在文明小区,85%的楼组达到文明楼组标准,60%—70%的家庭达到五好文明家庭。

(6)社区党建规范化。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基层政权的战略高度出发,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重点,清除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空白点”。适应社区发展新情况,建立动态性党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实现社区党建工作全覆盖。全面加强社区党的领导。进一步发挥街道党工委在社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政治导向作用。充实、加强居民区党支部的力量,进一步做好联系群众,团结群众,宣传群众,关心群众的工作。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的载体和制度创新,充分利用社区单位党建资源,发挥“党建共建”优势。充分发挥区机关与居民区党支部“结对共建”的优势,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条块结合,共驻共建的协调机制,不断丰富社区党建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提高“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有效性,不断增强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针对“两新”组织特点和持续增多的趋势,积极改进党的组织设置,功能地位,管理体制,活动方式,努力扩大覆盖面,通过“党员服务点”、“党员联络

站”、“党员之家”等组织形式开展活动,探索单位和社区共同管理党员的新途径。做好在其他社会阶层先进分子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扩大统一战线,在做好为统战对象服务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在社区建设管理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加强对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领导,发挥工、青、妇组织的优势,共同作好党的工作。

(三)主要措施

1、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分层次,有重点地组织好党工委中心组、机关干部、广大党员群众的学习,通过举办专题讨论会,报告会等形式,发挥社区学校等各类宣传阵地的作用,提高学习效果,把思想、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街道党工委确定的各项任务和目标上来。

2、加快社区信息化工作。建立街道社区管理和服务信息化网络,不断完善霍林河街道电子办公管理系统,充分发挥网上便民服务平台的作用,提高机关工作效率,以逐步达到机关无纸化办公,推动办公自动化。

3、完善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探索实施居民委员会自治组织管理,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逐步形成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机制。

4、加强干部队伍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引进优秀人才,实行干部竞聘上岗制,优化机关干部队伍结构。为年轻干部提供轮岗,选派和参加基层实践,进行跟踪培养。力争在5年内选拔3—5名优秀年轻干部担任科级干部。

5、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切实加大街道办事处作为区委、政府派出机关履行管理职能的力度,加大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为民办实事的服务力度。加强调查研究,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能,提高综合能力。进一步完善机关干部考核管理办法,实施岗位目标责任考核制,树立“务实、高效、廉洁、规范”的工作形象。

霍林河街道办事处

下载十一五规划执行及十二五编制说明(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一五规划执行及十二五编制说明(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立足于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艰苦创业、加快发展,走出了一条资源优势变经济......

    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赵湾水库管理局“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赵湾水库管理局紧紧围绕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重点工......

    县执行十五计划和编制十一五规划工作汇报

    县执行十五计划和编制十一五规划工作汇报在市委中心组学习会上的交流发言中共☆☆县委书记☆☆☆按照会议的安排,现将☆☆县执行“十五”计划和编制“十一五”规划情况作简要......

    县执行十五计划和编制十一五规划工作汇报

    县执行十五计划和编制十一五规划工作汇报在市委中心组学习会上的交流发言中国共产党☆☆县委书记 ☆☆☆按照会议的安排,现将☆☆县执行“十五”计划和编制“十一五”规划情......

    梅州市十二五规划编制

    关于印发梅州市“十二五” 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梅市府办〔2010〕57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和中央、省属驻梅各单位: 《梅州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业经市人......

    十三五规划如何编制执行范文合集

    ..“ 十三五 ” 规划如何编制? 这两年正好是“十二五”和“十三五”交接的时期,从国家、政府部门到企业都在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编制各种各样的规划,有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行业......

    县执行十五计划和编制十一五规划工作汇报(大全五篇)

    按照会议的安排,现将☆☆县执行“十五”计划和编制“十一五”规划情况作简要汇报。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精选五篇)

    张茅乡“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一、 “十一五”工作总结 2006年以来,我乡以构建“富裕张茅,平安张茅,和谐张茅”为目标,大力实施“农业富民、工业强乡、科技兴乡”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