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梅州市十二五规划编制
关于印发梅州市“十二五”
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梅市府办〔2010〕5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和中央、省属驻梅各单位:
《梅州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实施。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二○一○年四月三十日
梅州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结合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全面推进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事关我市未来长远发展。为确保圆满完成编制任务,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3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09〕119号)精神和省发展改革委的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编制原则
编制“十二五”规划,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科学分析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进一步厘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抓住战略重点,把握前进方向,探索有效途径,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争当全省山区市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一要坚持科学发展。编制“十二五”规划要充分体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按照统筹兼顾原则,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按照创新驱动的要求,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为我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要坚持先行先试。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结合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要坚持先行先试,大胆改革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发展的新途径、新举措和新机制,为新一轮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围绕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建立相关体制机制,形成市场配置资源、企业自主发展、政府宏观调控的良好格局。要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社会管理、财税投资、统筹城乡发展等领域改革,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合作,充分借鉴香港的国际化经验,创新与港澳紧密合作的思路和方式,创新外经贸发展方式。
三要坚持协调发展。要把规划编制工作与破解区域协调发展的难题结合起来,全力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主体功能定位,贯彻落实配套区域政策,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辐射、服务、示范能力,带动城乡加快发展。实施“双转移”战略,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产业转移承接,解决制约山区发展的短板问题。
四要坚持民生优先。编制“十二五”规划,要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富民、为民、安民上,实现和谐社会共建共享。致力于形成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满足社会成员的就业需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五要坚持继承与发展。在“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要坚持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关系,认真总结我市积极应
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成果,做好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文件的衔接,体现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要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等一批重大规划相衔接。
二、编制任务、程序和时间安排
(一)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即总体规划)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编制本级和下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其他规划必须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
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由市政府提出,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起草工作由市发展改革局牵头,市有关部门参加,分三个阶段进行:一是2009年底至2010年初,市有关部门按照市府办《关于印发梅州市“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的通知》(梅市府办〔2009〕76号)要求,完成“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市发展改革局根据前期研究成果,于2010年5月底前提出“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报市政府审定。二是2010年6月起,市发展改革局组织开展规划纲要的研究起草工作,组织各县(市、区)、各部门研究提出纳入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要指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重要举措等,于8月底前形成规划纲要初稿。9月底前形成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三是2010年10月起,市发展改革局将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印发,广泛征求各县(市、区)、各部门、专家,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方面的意见,修改完善后,于12月底前报市委、市政府审定。2011年初由市政府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
(二)市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细化,也是政府指导该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的依据。市专项规划分重点专项和一般专项两类。重点专项规划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环保生态、经济体制改革、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质量和安全等需要政府主导的重点领域,以及
涉及国民经济重要布局的一些重要行业。市重点专项规划由市有关部门牵头,组织相关单位共同编制,县(市、区)政府参与,报市政府审定。编制工作分阶段进行:一是2010年6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牵头部门会同参与单位提出工作方案和规划草案的写作提纲。二是2010年9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完成初稿,并报送市发展改革局。市发展改革局就重点专项规划初稿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将重要的内容纳入到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三是2010年12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牵头部门将规划广泛征求各县(市、区)、市有关部门、专家等各方面意见后,形成送审稿,并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衔接后,会同市发展改革局联合上报市政府审定。
市一般专项规划(含部门规划)由市有关部门根据省相关部门的要求及工作需要提出,并由各部门自行组织编制和印发,报市发展改革局备案。
(三)各县(市、区)“十二五”规划纲要。
各县(市、区)“十二五”规划纲要由各县(市、区)政府提出,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各县(市、区)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要符合省、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总体要求,并与省有关区域规划、省市重点专项规划及相邻地区的规划相衔接。各县(市、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进度,应尽可能与省、市同步。各县(市、区)“十二五”规划纲要经同级人民大表大会审议批准后,报送市发展改革局备案。各县(市、区)的专项规划可根据本方案的要求安排自行确定。
三、编制要求
(一)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情况。各县(市、区)、各部门要对本县(市、区)、本部门“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总结成功经验,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编制“十二五”规划奠定基础。同时,要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经验,改进规划编制工作方式方法。
(二)加强重大问题的研究。在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大背景下,要把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与促进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研究。要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认真分析“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大问题,围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以及重大工程等,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政策措施。要突出规划重点,切实加强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规划工作。
(三)加强规划目标的研究和测算。要根据“十一五”发展情况和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分析,研究提出本地区、本部门“十二五”发展的主要指标,特别是约束性指标,以更好地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指标的设置和测算要做到四个兼顾:一是兼顾全面和重点,在全面反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建设的同时,突出对促进科学发展、加强薄弱环节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目标和指标;二是兼顾连续性和阶段性,既要对“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进行科学继承,又要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有机衔接;三是兼顾需要和可能,既要适度超前、鼓舞人心,争取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方面的合理需求,又要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四是兼顾预期性和约束性,既要适当设置一些引导市场的预期性指标,又要突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要求,尽可能研究设置一些相关的约束性指标。
(四)加强重大项目的研究和论证。重大项目是规划实施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规划的重要支撑。在政府的规划中,重大项目主要包括应由政府配置资源的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生态、市政、教育、科技、文化、质量和安全等建设项目,也包括一些应由政府协调建设、涉及国民经济重要布局的重要产业大型项目。要研究提出一批“十二五”期间需要建设的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主要由政府组织实施的重大项目,并做好重大项目特别是需由财政安排建设资金的重大项目的前期研究及论证工作。
(五)加强规划编制的民主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采取座谈会、协调会、公布规划草案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增强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在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和评估制度等。
(六)加强规划间的衔接协调。要高度重视规划衔接工作,使各类规划协调一致,增强规划在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规划衔接要遵循下级政府规划服从上级政府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服从本级和上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之间不得相互矛盾的原则。需要衔接的内容包括主要指标、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布局、重大政策等。同时,要加强各重点专项规划与国家、省有关规划的衔接,争取所提出的重大项目列入国家、省相应规划。
四、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各县(市、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增强规划编制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落实工作机构、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编制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所需经费由市政府安排;重点专项规划所需经费视具体情况由市财政局核拨;一般专项规划的编制经费在市各部门预算经费中统筹解决。各县(市、区)编制规划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二篇:梅州市大埔县殡葬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梅州市大埔县殡葬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按照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25号)、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民发〔2009〕170号)、省民政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殡葬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粤民事﹝2011﹞26号)和市民政局《关于印发梅州市殡葬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梅市民字〔2011〕133号)的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镇(场)和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县殡葬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县有殡仪馆(火葬场)1家,经营性公墓1家,公益性公墓21处,公益性骨灰楼(堂)5座;群众丧葬观念进一步转变,遗体火化率保持100%,骨灰处理方式从散埋乱葬向进公墓和骨灰楼(堂)安放转变;殡葬管理职责得到较好的落实,民政、国土资源、林业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加强了殡葬管理。但是,我县殡葬事业发展也存在不少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殡葬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县殡仪馆的机构、编制仍未独立;镇(场)对违规建坟行为查处力度不够,“三道两区”内乱埋乱葬现象时有发生;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建设进展不平衡;受资金制约,县殡仪馆设施升级改造进展缓慢。为此,必须继续深化殡葬改革,加强殡葬管理,强化殡葬基本公共服务,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进殡葬改革,强化殡葬基本公共服务,理顺殡葬管理体制,促进殡葬科技进步,树立文明节俭丧葬新风,加强殡葬行业监管,进一步推动大埔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以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移风易俗、减轻群众负担为宗旨,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推行绿色殡葬,基本实现殡葬服务优质化,殡葬管理规范化,骨灰处理生态化,殡葬习俗文明化,殡葬设施现代化。
三、主要任务
(一)保持火化率100%。强化依法管理、改造火化设施、加强宣传引导、落实免费政策,确保辖区内的遗体100%实行火化。
(二)加强骨灰安置管理。按照《梅州市遗体火化后骨灰管理规定》(梅市府﹝2005﹞28号)要求,严把骨灰领取关,加强骨灰去向管理。进一步引导群众转变传统丧葬观念,在鼓励骨灰以进公墓或骨灰楼(堂)的方式集中安放的同时,积极推广树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杜绝骨灰乱埋乱葬现象,并逐步减少以骨灰占地墓葬为主的局面,降低骨灰占地安葬比例。对1997年7月21日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颁布后至2010年底之间出现的违规建造新坟,各镇(场)要结合实际,制定规划,分期整治。“十二五”时期内违规建造新坟的,各级民政、国土资源、林业等部门要按照县政府《关于加强管理严禁占地毁林建坟的通知》(埔府办﹝2008﹞41号)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依法依规从严处置,做到发现一宗,查处一宗。
(三)加强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建设管理。各镇(场)要按照《大埔县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建设规划(2011—2015)》(见附件),加快建设步伐,确保到2015年,各镇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数量达到2座以上。公益性生态墓地的建设管理要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规定和县殡改领导小组《印发〈大埔县公益性生态墓地建设管理基本要求〉的通知》(埔殡字〔2009〕2号)要求,科学选址、规范建设、严格管理。公墓和骨灰楼(堂)等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的管理要做到“五有”,即有管理机构、有管理责任人、有规范的帐户、有收费许可证、有日常管理制度。加强对公墓经营行为的日常监管,规范墓穴、骨灰存放格位租用(购买)行为,严禁炒买炒卖或私自转让。严格限定墓地(穴)最大面积,加大对超规定面积墓穴、墓地的治理力度。
(四)优化殡葬服务。要进一步优化殡葬服务内容、程序和标准,完善便民惠民的殡葬服务网络,逐步形成以基本殡葬服务为主体,选择性殡葬服务为补充的服务格局。殡葬基本服务包括遗体接运(普通殡葬专用车)、遗体存放(不超过3天)、遗体告别(小型告别厅)、遗体火化(普通火化炉)和骨灰寄存(10年以内)等项目,其服务执行民政部《殡仪接待服务》、《遗体保存服务》、《遗体告别服务》、《遗体火化服务》、《骨灰寄存服务》等有关行业标准。殡仪馆在提供殡葬基本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可提供选择性殡葬服务项目,满足不同层次居民多样性的殡葬需求。选择性殡葬服务要建立行业规范,强化市场准入,以自愿选择、公平协商、市场运作、政府监管为原则。殡葬服务收费,既要严格执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又要规范选择性殡葬服务及丧葬用品价格形成机制,实行标准化殡葬基本服务。
(五)逐步实现殡葬基本服务均等化。自2011年7月1日起,全县五保户、城乡低保对象和生活困难的优抚对象以及城市“三无”人员去世的,由政府免费提供殡葬基本服务。“十二五”期间,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原则,适当扩大免费提供殡葬基本服务对象范围,逐步实现殡葬基本服务均等化。
(六)完善殡葬公共设施建设。
1、加大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建设力度。各地要加大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建设力度,满足群众存放骨灰及拜祭需求。2010年底前动工的公墓或骨灰楼(堂)未竣工的,必须在2012年9月底前建成投入使用;“十二五”期间批准建设的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必须在批准之后一年内建成投入使用,否则,县财政不再给予资金补助,并扣回已下拨资金。一些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的边远山区,经批准可以行政村为单位规划建设面积小于15亩的公益性公墓或建筑面积小于100M2的骨灰楼(堂)。
2、加快县殡仪馆升级改造步伐。“十二五”期间,重点对县殡仪馆落后的3台火化炉进行升级改造,推广使用环保节能型火化炉,实现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争取2014年达到省级标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要把殡葬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工作考评内容,切实抓好本规划的组织实施,推动殡葬事业科学发展;建立健全县殡葬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殡葬管理协调领导机制和工作运行机制。
(二)制定发展规划(方案)。
1、制定殡葬事业发展规划。各镇(场)应按照县规划确定的目标和要求,结合本地情况,制定本地2011—2015年殡葬管理工作规划,并按安排目标工作推进计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方法步骤抓好落实。
2、制定骨灰存放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各镇(场)要按照《大埔县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建设规划(2011—2015)》,制定实施方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扎实推进骨灰存放设施建设,解决遗体火化后骨灰出路。
(三)理顺管理体制。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强全市殡葬管理工作的意见》(梅市府〔2011〕46号)“到2012年,全市要实现管理与经营分离、监督与经办分开,馆所分设工作”的要求,理顺我县殡葬管理体制,独立设置县殡仪馆的机构,根据实际需要核定事业编制。同时,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和行业政策,规范社会资本举办殡葬服务机构,逐步推进选择性殡葬服务市场化。
(四)加大资金投入。县财政要将殡葬事业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按规定落实基本公共殡葬服务经费,不断增强政府提供基本殡葬服务的能力。继续按照县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镇村骨灰存放设施建设步伐意见的通知》(埔府办〔2008〕96号)确定的标准,给予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建设资金补助。边远山区经批准建设面积10—15亩的公益性公墓或建筑面积70—100m2的骨灰楼(堂),分别按15亩和100m2的标准给予补助。
(五)加强殡葬监管和行风建设。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和公平公正的原则,规范社会资本举办殡葬服务机构的准入,提高从业资质,探索建立殡葬行业准入制度。县民政部门要牵头会同县国土资源、林业、物价、工商等部门,采取联合执法的方式对各类殡葬违规行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查处,切实加强殡葬服务、骨灰安放、土葬改革、移风易俗、清明祭扫等工作的监督管理。要按照“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要求,切实加强殡葬行风建设和纠风工作,坚决纠正利用行业特殊性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积极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和行风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增强殡葬系统干部职工的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弘扬优良作风。县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殡葬行业管理,监督殡葬企业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六)加大宣传力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加大殡葬管理法规、政策和殡葬改革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积极推广树葬、花葬、草坪葬等绿色殡葬,引导群众转变传统丧葬观念,树立文明节俭办丧新风。
(七)促进改革创新。积极整合殡葬资源,促进殡葬改革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提高推进殡葬改革的能力,重点解决殡葬运行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推广环保殡葬产品,特别是节能减排殡葬设备和可降解骨灰盒、棺柩。积极开展殡葬改革示范活动,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创新推广殡葬改革发展模式。
(八)严格考核制度。在“十二五”期间,县政府在完善考核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通报制度,并把殡葬管理工作列入领导干部问责制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强化殡葬管理工作责任。县殡葬管理目标考核工作领导小组每年要对镇(场)落实殡葬管理目标工作情况进行检查,检查情况上报县政府和梅州市民政局。2016年初,对各镇(场)“十二五”期间殡葬管理目标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考核情况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通报。对考核前三位的,予以通报表扬;考核后三位的,予以通报批评,并作书面说明。
第三篇:团风县林业局十二五规划编制
团风县林业“十二五”规划编制
根据团政办发[2009]115号文件精神,为了认真编制好《“十二五”期间团风林业生态发展规划》,我局在总结“十一五”规划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本着规划编制具有科学性、超前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和替历史、替人民、替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编制了《“十二五”期间团风林业生态发展规划》。
一、林业的发展方向
“十二五”期间我县林业的发展方向是: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坚持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方向,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按照可持续发展和分类经营的要求,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两手抓,努力增加全县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建设秀美山川,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林业的发展目标 ㈠、总体目标:
通过本规划的建设实施,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8.8%,比“十一五”期间的32%增长6个百分点,森林、林果地面积达到48.5万亩,比2009年的42.5万亩增加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00万立方米,比2009年末的79万立方米净增21万立方米,森林旅游接待游客达到50万人次,林业产业总值达到6亿元。
㈡、具体目标:
1、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方面
在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方面,规划到2015年,要实现5个具体目标。
一是到2015年,生态公益林新增面积6万亩,全县总面积达到25万亩。在确保不占用基本农田造林的前提下,大力开发宜林荒山、荒滩、低丘岗地和“四旁”植树造林,“十二五”期间完成荒山造林3.5万亩,荒滩造林2万亩,低丘岗地造林0.5万亩,年均完成生态公益林建设面积1.2万亩;累计完成“四旁”植树1000万株,年均200万株。完成义务植树800万株,年均160万株,完成低产林改造工程项目3万亩,完成低产林综合改造和中幼林抚育20万亩,年均4万亩。
二是加大现有森林资源的管护力度,执行最严格的森林、林地保护措施,全面实行封山护林,封山护林总面积25万亩,一封5年不变,严禁一切经营性林木采伐和乱征滥占林业用地,全县林业用地总面积达到48.5万亩,净增6万亩,年均增长1.2万亩。三是强化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措施。“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完善省级大崎山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基础建设,力争申报为国家级保护区,完成团风湿地自然保护区5万亩的勘界、申报、立项工作,争取获得一个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加快野生动植物的驯养繁殖进程,到2015年,杂交野猪驯养繁殖总数达到0.5万头,观赏鸟类繁殖达到5万只,形成特色养殖产业。
四是严格保护全县现有820株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名木,落实保护措施和专用经费,加大病虫害防治和科研力度,确保“四率”目标的实现。
五是到2015年,规划建设100个生态示范村庄,达到景观园林化、能源沼气化、生活小康化、生态文明化。
2、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方面
“十二五”期间,林业产业按照“五带十区”建设的总规模,着力规划建设好八个主要产业基地。按产业类型和重点区域分:
一是板栗基地:现有面积10万亩,到2015年总面积达到12万亩,新增面积2万亩,新增面积重点布局在我县北部山区的贾庙、杜皮、但店、淋山河四个乡镇和国有大崎山林场,占规划总面积的80%;到2015年年产值达到1.3亿元。
二是油茶基地:现有面积2万亩,规划到2015年总面积达到5万亩,新增面积3万亩,主要布局在国有大崎山林 场、贾庙、杜皮、但店、淋山河、总路咀等地类条件适宜的乡镇场;到2015年年产值达到0.5亿元。
三是杨树基地:现有面积3万亩,规划到2015总面积达到5万亩,新增面积2万亩,集中布局在沿江、沿河滨湖地区的团风、淋山河、上巴河、回龙山、但店五个乡镇的部分村组;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2亿元。
四是其它经济林基地:现有面积2万亩,规划到2010年达到3万亩,新增面积1万亩,重点布局在中部低丘岗地的总路咀、上巴河、马曹庙、回龙山、方高坪等镇,突出发展名、特、新、优水果类产业基地;各类果品年总产量达到1200万吨,年产值达到1.2亿元。
五是中药材基地:现有面积0.5万亩,规划到2015年总面积达到1万亩,新增面积0.5万亩,集中布局在有传统种植经验,现有产业基础厚实的杜皮、但店、总路咀、贾庙、大崎山林场等主要乡镇场;到2015年,年产值达到0.5亿元。
六是苗木花卉产业:现有面积0.2万亩,到2015年达到1万亩,新增面积0.8万亩,主要布局在团风县城、大崎山林场、林科所、方高坪、杜皮、总路咀等地;年产值达到0.3亿元。
七是森林食品产业:现有产量0.02万吨,到2015年,以山野菜、天麻、木耳、木本食用菌为主的森林食品产量达 到0.3万吨,新增0.28万吨,年产值达到0.3亿元。
八是森林旅游业:现接待旅客5万人次,旅游收入20万元,通过加大对以大崎山森林公园为龙头,以杜皮龙王山避暑山区、白羊山风景区(林氏三兄弟故里)、方本仁庄园、牛车河水库风景区、杨汊湖等10个主要景区为依托的森林旅游建设力度,到2015年,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5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突破0.5亿元。
3、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为了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服务林业项目建设与管理,在“十二五”期间规划投资300万元新建2000m的科教培训、项目管理大楼一幢;投资200万元,新建并改造森林防火设备20台套;投资50万元,完善森林病虫害防治科研设备和药械设施;投资500万元,新建、改建大崎山森林公园公路、道路、景点、宾馆、水电等旅游设施;投资50万元,硬化方本仁庄园道路,修缮庄园,培植新的旅游资源,基础建设总投资达1200万元。
三、具体措施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推动森林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的协调并进。
在编制“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中我们按照突出区域特色、发挥区位优势的原则,确定主导产业,主导品种。按照“五带十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林业建设的总目标,把北部
2山区生态公益林区的保护建设与板栗、油茶、木本药材、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等产业基地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基地建设中,把新建基地与改建基地结合起来,把连片开发与发展庭院经济结合起来,实现规模开发、集约经营。在规划森林旅游业建设中以保护和增加森林植被为主旨,突出挖掘历史古迹,人文景观、民间古典、诗作题文等人文内涵,开发黄金旅游线路,推介避暑主题和自然风光游、鄂东名胜古迹游、革命老区历史遗迹游。在编制规划中注重处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杜绝过度开发,防止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二)、深化改革,科技兴林,健全六大支撑体系。一是造林绿化工作体系。健全县绿化委员会工作体系,设置绿化学委员会办公室专门机构,落实专人和工作经费,充分发挥绿化委员会在林业工作中的组织、协调和服务职能,确保日常工作正常运转。二是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全面实现“十二五”林业规划目标必须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县林业主管部门和林业科研单位要集中力量,研究解决生产、贮藏、加工、包装和运输等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难题,加强新品种选育和开发,提高林业产业整体科技水平。要充分发挥乡镇科技推广站、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优势,广泛开展技术培训。通过多种形式普及林业科技,提高广大农民和林业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切实提高科技对林业产业化的贡 献率。三是林木种苗培育体系。要加大对规划林种、树种新品种的研究开发力度,做到试验开发一批,推广一批、储备一批。要增加投入,认真抓好种苗研发生产工作,规划在团方公路两侧建设2000亩规模的良种繁育基地;在318国道、柳界公路两侧建设3000亩的新品种生产示范基地,加强板栗品种改良,实行高接换种,加快淘汰不适应市场的落后品种。四是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充分发挥国家级森林病虫害团风中心测报的资源,信息、技术和基层网络优势,确保防治率达到80%,成灾率低于4‰,监测率覆盖率达到90%和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90%,要围绕“四率”目标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五是森林资源监测保护体系。严格执行《森林法》等有林业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护林网络,明确森林防火责任主体,落实森林防火的机制与措施,设置专职防火机构,落实专人和专项工作经费。六是林业综合执法体系。切实加强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力度,提高执法水平,不断深化执法体系改革,改多头执法为综合执法,形成执法一条线,管理一盘棋的新局面,提高林业行政执法工作质效,把林业执法工作高度统一到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精神上和县委、县政府的具体要求上来,确保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突出重点,增加投入,实施六大林业工程。一是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到2015年,规划全县退 耕还林工程总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坡耕地退耕还林7万亩,荒山、荒滩造林8万亩。争取累计获得国家无偿投资1.5亿元,覆盖全县28.4%的农户。二是利用外资营造林工程,在“十二五”期间,突出实施好以德援、世行贷款为主体的外资营造林工程,工程总面积达到16万亩,工程建设总投入达到0.5亿元,三是大别山区防护林体系工程。加大争取大别山地区综合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力度,突出落实好大别山地区森林防火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争取国家、省级投资300万元,建设以大崎山林场为中心,覆盖贾庙、杜皮、但店和淋山河北部山区的生物防火隔离带200公里,防火通道150公里。四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到2015年,要完成大崎山省级野生动物保护小区的升级改造,争取获得国家级保护区立项,完成以长江两岸湿地为主的鸟类迁徒停歇、繁殖栖息自然保护区的申报立项,争取获国家、省级投资500万元。五是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到2015年,以杨树为主的速丰林基地总面积达到10万亩,总产值达到2亿元。六是高效经济林工程,重点建设好低丘岗地地区的油茶产业带,“十二五”期间要争取到省级高效经济林工程建设立项,并获得投资2000万元。
(四)、优化服务,积极加强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建设。一是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跨行业的各类社会化中介服务组织,成立板栗协会、水果协会、花卉协会、苗木协会等行 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纽带作用。二是引导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优质服务活动。通过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市场调研、供求信息发布、展览会、交易会等活动,为林业产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者提供优质服务。三是加快林业产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林业生产动态情况,定期调查制度和林业产业信息交换制度。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县的林业产业信息网络,做好主要产品的市场分析和预测,为林业产业基地建设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服务。
(五)、落实政策,为林业建设的全面发展创造宽松环境。要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山林确权发证,林权证发证率达到100%。认真落实“谁造谁有,谁投资谁收益,允许继承转让”等林业政策,坚决避免政策反复多变,坚决制止侵害生产经营者利益的行为。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林地使用权流转方式,加速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林业产业基地的合理流动,吸引企事业单位、私营业主等社会力量参与林业产业开发,依法加强林地管理,强化林权证的核发工作,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招商引资,吸引外资参与林业产业建设。要充分用足用活国家发展林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各部门的扶持款、周转金以及水土保持资金、商品粮油基地建设资金等,都要向林业产业建设倾斜。
(六)、加强领导,形成“十二五”林业规划建设实施 的强大合力。
“十二五”期间林业产业发展规划是一项利在当代、荫及子孙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要将其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建立起“一把手”亲自抓的责任机制。各乡镇要成立全面落实“十二五”规划的行政和技术双线承包责任制。严格按照本编制规划的总体目标和任务,以责任状的形式,层层落实到单位和责任人,把建设成效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要加强检查督办,及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大支持力度,林业部门要覆行好主管部门职责,切实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积极建言献策,全面完成“十二五”期间的林业发展规划。
二O一O年四月二十八日
第四篇: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十二五”时期,是全县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积极适应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十二五”规划,对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确保圆满完成规划编制任务,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
做好我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云政发〔〕178号)和《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市政发〔〕29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大、省第八次党代会和市委二届八次全会、县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县情和发展阶段特征,立足科学发展,按照“统筹兼顾,创新驱动,绿色增长,共进共享”的要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为目标,着重解决关系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明确“十二五”时期工作的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发展思路、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使其成为引领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编制原则
(一)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认真研究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城乡和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新路子,突出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打造竞争新优势等战略重点,为实现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打下坚实基础。
(二)坚持统筹兼顾,突出编制重点
在坚持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尽量减少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领域的内容,充实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内容。
(三)坚持总规全面,专项科学务实
总体规划要充分体现全局性、指导性和操作性,科学分析和判断发展环境、发展趋势,提出发展战略和目标,提出重大工程和建设项目。专项规划要符合总体规划确定的方向和原则,发展目标任务明确,重点突出,布局合理,项目具体,措施务实。
(四)坚持公众参与,规范编制程序
提高规划编制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扩大规划编制过程的社会参与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使规划编制的过程成为改革的过程、广泛凝聚社会各界智慧的过程和对重大问题形成共识的过程。在规范编制程序上,按照前期工作、立项、起草、征求意见、衔接、论证、批准、公布等程序,建立和完善公示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和评估、修订制度。
三、主要任务
(一)抓好前期工作研究
1.对“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总结分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执行过程中取得的成绩、经验,找出主要困难和问题,形成《县“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评估报告》,为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由县发改局牵头,县直相关部门和各乡(镇)配合。对部门行业“十一五”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形成评估报告。分别由县直相关部门完成。各乡(镇)人民政府分别完成本乡(镇)“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评估报告,并报县“十二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开展重大课题研究
主要任务是结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吸收近年来国家和省、市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研究成果,对关系全县发展全局的10大课题进行专题研究,形成研究成果,为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支撑。具体研究课题如下:
(1)县“十二五”期间面临的发展环境、发展潜力、发展思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
(2)县“十二五”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研究。
(3)县“十二五”期间重大建设项目研究。
(4)县“十二五”期间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5)县“十二五”期间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研究。
(6)县“十二五”期间“三农”工作重点、难点、目标和措施研究。
(7)县“十二五”期间工业发展重点、难点、措施研究。
(8)县“十二五”期间加快财源建设研究。
(9)县“十二五”期间加快城镇化发展研究。
(10)县“十二五”期间加快沿边经济发展研究。
(二)编制总体规划纲要
在认真研究国家和省、市“十二五”期间重大战略和宏观政策,并在全县进行调查研究、资料(意见)征集、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十二五”期间我县面临的发展背景、发展环境,突出特色,提出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目标、任务、产业布局、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第五篇:“十二五”编制规划实施意见
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简称“十二五”规划),对推动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为切实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全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全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以及《榆林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编制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期,也是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我市积极适应发展环境和形势的新变化,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加快城镇化、新型工业化进程,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实现建设中国经济强市、西部文化大市、塞上生态名市的战略目标,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指导思想
编制“十二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和国内发展的新要求,认真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发展的影响,准确把握市情和发展阶段特征,科学判断“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围绕建设中国经济强市、西部文化大市、塞上生态名市三大目标,明确“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和保障措施,突出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等政府履行公共职责内容,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整体素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三、编制分工
(一)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计划的重要依据。总体规划草案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全市“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草案由市发改委组织起草。
1、编制准备阶段(2009年2月底前)。开展全市“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成立“十二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十二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基层调研、学习培训等活动。
2、思路研究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5月)。在完成“十二五”重大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并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充分吸收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的行业发展思路,并在“十二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论证的基础上,2010年5月底前,研究提出“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报送市政府。
3、纲要编制阶段(2010年6月—2010年11月)。按照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9月底前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框架,并就发展战略、宏观调控目标、重点领域的发展方向和政策等,与国家“十二五”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进行衔接。2010年11底前,编制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与相邻地区的同级人民政府进行衔接,并经“十二五”规划专家委员会评审后,报市政府审定。
4、纲要审批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3月)。完成规划纲要草案,形成正式文本报市政府审定后,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由市政府印发执行。
(二)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是指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指导该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该领域重大项目和安排政府投资的重要依据。专项规划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编制。需要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的重点专项规划,送本级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分批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1、市“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拟定40个(详见附件),其它领域需要编制的专项规划,由有关部门商市发改委确定。
2、市级重点专项规划由市级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市发改委与总体规划衔接后分批报市政府批准。未纳入重点专项规划的行业,可以根据发展的需要编制符合本行业发展趋势和特点的发展规划,由行业主管部门批准,报市发改委备案。
3、2010年6月底前,市级专项规划编制部门应当将专项规划草案送市发改委与总体规划进行衔接,同时还应当送上一级部门与相应的上级专项规划进行衔接,2010年10月底前编制完成。
3、专项规划编制部门要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对专项规划草案进行评审论证,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报送专项规划草案时,要将评审论证报告和征求意见情况一并报送。
四、工作要求
(一)总结经验,锐意创新。各县区、各部门要对本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