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班牙是一个位于欧洲西南部的国家
西班牙是一个位于欧洲西南部的国家,与葡萄牙同处于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与法国及安道尔公国接壤。它的领土还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岛,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以及在非洲的休达和梅利利亚。其北濒比斯开湾,西邻葡萄牙,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的摩洛哥相望,东北与法国、安道尔接壤,东和东南临地中海。海岸线长约7800公里。境内多山,是欧洲高山国家之一。服务业是西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包括文教、卫生、商业、旅游、科研、社会保险、运输业、金融业等,其中尤以旅游和金融业较为发达。由于气候宜人和多历史文化古迹,旅游业发达。国外旅客年达390万人(1983)。旅游业是西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外汇的主要来源之一。农业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甜菜、油橄榄、葡萄、柑橘等。橄榄油产量居世界前列。乳、肉畜牧业和捕鱼业发达。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输出工业品、柑橘、橄榄油、葡萄酒和软木等。输入石油、棉花、机器等。著名旅游胜地有马德里、巴塞罗那、塞维利亚、太阳海岸、美丽海岸等。
西班牙旅游业一直兴旺发达,长年不衰,是因为它拥有许多有利条件。主要是西班牙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西班牙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三面临海,距欧洲大陆较近,交通十分便捷。西班牙大部分国土气候温和宜人,阳光明媚,风景绮丽。西班牙历史悠久,古城、王宫、教堂、城堡和其他文化古迹遍布全国各地,是探胜访古的好去处。西班牙有古老的文化传统,别具特点的民族风俗,如闻名世界的斗牛和粗犷奔放的弗拉门戈舞,能使追求异国情趣的外国游客大开眼界。西班牙旅游部门充分利用了这些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在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地开辟了许多旅游区。
西班牙旅游业所以能兴旺发达长年不衰,除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个基础外,重要的是得到政府的有力支持,采取多种措施发展旅游事业。首先,50年代西班牙政府就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振兴经济的重要决策。在1962年设立了“旅游国务秘书处”,开展各项旅游业务,协调全国旅游业的发展。其次是重视旅游业投资。部分由政府投资,主要是鼓励私人投资和引进外资,把重点放在游客较多的地区。并有计划地兴建宾馆、饭店,修筑公路、铁路,扩建和新建机场,为游客提供方便的交通条件。在宾馆建设中,除建少数高级宾馆外,60~70%是三星级以下的普通宾馆和客栈。此外还有大量家庭旅店和简易帐篷供旅客使用。第三是采取
低价竞争的办法招徕游客。特别是宿费,一般低于欧洲其他旅游国家的20%,有的甚至低1/2。第四,西班牙旅游部门认为,光靠自然条件和传统的游山玩水的旅游形式是不够的,要增加新的旅游内容和花样,才能更多的吸引游客。因此他们根据外国游客的年龄大小、情趣爱好和生活习俗增添了许多旅游花样,如老人旅游、体育旅游、航海旅游、狩猎旅游和定居旅游等。西班牙有20多家狩猎公司,每年从狩猎旅游中获取几亿美元的外汇。近年来,西班牙又在大力发展定居旅游,在全国各地兴建别墅和公寓,以适中的价格卖给或租给外国人,其中主要是退休的老年人,让他们在西班牙安度晚年,同时从他们身上得到大量外汇。第五,西班牙旅游部门十分重视旅游宣传,这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西班牙旅游部门每年从旅游收入中拨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出版旅游小册子,以介绍游览项目,长年不懈地开展丰富多采的宣传活动。并在经济比较发达,生活水平比较高的国家,西班牙开设了近30个旅游办事处。并从1981年起,西班牙每年举办一次马德里国际旅游博览会,博览会的规模越来越大,参加的国家越来越多,有力的促进了西班牙旅游事业对世界的吸引力。
旅游王国 面积50万平方公里,人口不到4000万的西班牙,1990年接待世界各方游客超过5230万(其中外国旅游者达3430万,仅次于法国和美国);旅游外汇收入达180多亿美元,相当于其出口总收入的41%;全国在旅游部门就业的人数达130万,其中直接为旅游服务的就有77万。西班牙已成为居世界第三位的旅游大国,并赢得“旅游王国”的美称。西班牙的旅游业一直是西班牙发展最快的部门,成为西班牙经济复兴的重要支柱,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这对西班牙弥补巨额贸易赤字,维持国家收支平衡以及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西班牙最能吸引外国游客的则是它的“阳光”和“海滩”,其中最著名的是“太阳海岸”。
“太阳海岸”位于西班牙的南部,北依青翠起伏的安达卢西亚山脉,南临波光粼粼的地中海。这里气候属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冬季湿润,夏季干爽而不太热,年平均气温约18℃左右,少云雾而多晴天。以马拉加旅游城为中心,向东西各延伸160公里的海岸地带,即旅游胜地“太阳海岸”。这里一年晴天达300多天,几乎终年阳光明媚。这对西欧一些常年多云雾多阴天少阳光的国家来说,阳
光对他们具有特别大的吸引力。太阳海岸不但阳光明媚,而且海岸平坦宽展,海滩广布细砂,海水平静湛蓝,水温常年在20℃左右,泳季长达半年以上,是日光浴和海水浴最理想的地方。目前这一带旅馆林立,餐厅遍布,游乐场所繁多,成为西班牙最著名的滨海旅游胜地。
西班牙根据旅游资源的不同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六大旅游区。其中第一个区即东南旅游区,此区包括了上述的太阳海岸。第二个区是巴利阿里群岛旅游区,该群岛位于西班牙东海岸外的地中海中,这里不但有阳光、海滩,而且以亚热带海岛风光著称,被称为“地中海的浴盆”,是游客最多的一个区。马略卡岛上的帕尔马是主要的旅游中心。第三个区是东北旅游区。包括比利牛斯山东段、埃布罗河谷地、布拉瓦海岸和阿萨尔海岸带。山地秀丽,并是冬季滑雪的好场所。沿岸海湾和岬角交错,气候宜人,风景如画,被称为“金色海岸”,是观光休息的好场所。另外有许多著名建筑,如巴塞罗那的哥特式大教堂、毕加索美术馆等。巴塞罗那、巴伦西亚是重要旅游中心。第四是中西部旅游区。位于西班牙内陆高原,以文化古迹众多为特点,首都的皇宫和附近的耶科略修道院、阿维拉的古城墙、托莱多哥特式的主教大教堂等,都是观光的胜地。马德里是最主要的游览中心。第五是西北旅游区。位于西北部山区和比斯开湾沿岸地带。山地夏季凉爽,沿岸景色迷人,是西班牙著名的避暑胜地。海岸东端的圣塞瓦斯提安被称为西班牙的“夏都”。每逢夏季,南部和高原内陆的游客来此避暑休假,甚至政府官员也迁此地办公。另外还有不少古迹可供参观。主要旅游中心是圣塞瓦斯提安。第六是加那利群岛旅游区。群岛位于非洲西部大西洋中,距非洲西海岸约130公里,是一群火山岛,以火山和热带风光为特色,是西班牙近年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地区,游客以冬季为最盛。
西班牙位于欧洲西南的伊比利亚半岛上,约占半岛面积的85%,除半岛部分外,还包括地中海上的巴利阿里群岛和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岛,面积共50.4万平方公里,是南欧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口3918.7万(1990年),主要是西班牙人,少数民族有加泰罗尼亚人、加里西亚人和巴斯克人等。官方语言是西班牙语。大多数人信奉天主教。
位置和自然条件 伊比利亚半岛东临地中海,西滨大西洋,北部以比利牛斯山脉为界同法国相邻,西南邻葡萄牙,南端隔14公里宽的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望,这里是地中海通往大西洋的咽喉,又是欧洲通往非洲的陆上走廊。
西班牙海岸线长达3140多公里,一般比较平直,仅西北部多天然良港,东岸与南岸良港不多,其中卡塔黑纳港为地中海优良的天然港口。
地形以古老的高原为主,北部有东西绵亘的坎塔布连山脉和比利牛斯山脉,南部为安达卢西亚山脉。中部的梅塞塔高原是一个为山脉环绕的闭塞性高原,约占全国面积的60%,平均海拔约为600~800米。由于山脉逼近海岸,沿海平原很窄,仅在东北部的埃布罗河和西南部的瓜达尔基维尔河的中下游,有稍大的平原。西班牙的西北部和比斯开湾沿岸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湿润多雨,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梅塞塔高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阳光充足,年降水量只有400毫米左右。南部和东部为地中海式气候,但因常受撒哈拉气团的影响,气温较高。总之,西班牙只有30%的地区为湿润区,而70%都是干旱区,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需要灌溉。
第二篇:鲇鱼山镇位于景德镇市的西南部11
鲇鱼山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情况自查报告
鲇鱼山镇坐落于景德镇市的西南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民风淳朴,物产丰富,文化底蕴丰厚。镇域面积140平方公里,辖1个居委会,14个行政村。近年来,随着政府惠民政策不断出台,各级对全镇建设的大力扶持,辖区村民经济收入稳步殷实,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强烈,镇综合文化站紧贴发展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资源,加大投入充实基础设施,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全镇人民的文化生活。
一、我镇综合文化站基本情况。
1、资金投入不断加大。自2009年11月投工以来,文化站建设得到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镇政府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总投资达29.6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12万元),新建综合文化站面积330平方米,内设图书室、老年活动中心、电子阅览室、广播室、健身室、棋牌室等6个功能室,设施齐全,功能布局合理,于 2010年4月份建成,彻底改变了镇综合文化站硬件设施落后的局面。
2、文化活动丰富经常。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文化站早筹划、早部署,想方设法坚持抓好文化下乡活动。一是抓好“2131工程”电影放映工作。二是2011年3月启动镇
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免费开放。充分发挥镇综合文化站和各村“农家书屋”主文化阵地作用,使村民闲有所乐、乐有所地。三是定期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每逢重大节日、村民重大活动时机,镇多方联系组织晚会、放电影等文化下乡活动。今年,“三八”妇女节,专门组织开展“争做鲇鱼山镇有贡献的人”主题活动。
3、大力培养文化骨干。每年年初,文化站充分挖掘各村文化小能人,专门进行登记造册,有重点帮带培养。
1、活动帮带。结合各村大学生、在外学习等有志青年,利用在各村开展文化活动、镇里组织文化活动时机,有意识对其进行帮带。
2、选送培养。利用上级组织培训等,选送各村有爱好的青年,进行培养,帮助提高开展文化活动的能力,更好地服务村民。
3、压力促进。结合文化站开展活动,把任务下达到各村,定期选送节目,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而且提高了文化骨干的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资金欠缺,使活动难以有序开展。文化站年初筹划,都将一些激人奋进、有浓郁村民气息的文化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可在开展文化活动时,文化站却老是因为资金欠缺,导致活动不能得到有序开展。
2、书籍滞后,使更新文化信息不够。文化站、村民书屋书籍比较陈旧落后,由于更新不够及时,村民不能很好地
学习新知识,导致上级一些好政策、文化书籍比较滞后。
3、待遇不够,使骨干保留面临考验。文化站注重加强骨干培养,可由于村里待遇不够,补助也不够,使一些培养好的骨干,有特长的文化骨干都纷纷外出打工,使镇文化骨干保留做得不够。
三、政策建议
1、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落地提供设备配 臵、技术指导。
2、保障基层文体事业工作队伍。大量基层文体事业工作人员凭借兴趣、爱好组织管理民间文体活动,收入偏低 甚至没有收入。为保障群众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建议扩充基层群众文化队伍,为基层群众文化事业工作人员设岗定编,保证基本活动经费。
3、保证群众文化事业全民化,健康发展。鼓励社会各界成立群众文化事业慈善基金,鼓励各类文体协会提供技术指导,资助贫困地区、低收入人群的文体事业有序发展。
鲇鱼山镇文化站
二O一二年四月一日
第三篇:Xx 镇土地流转调研报告 xx 镇位于xxx 西南部
Xx 镇土地流转调研报告 xx 镇位于xxx 西南部,辖有34 个村,519 个村民小组,13214 户,50421 人。为进一步摸清我镇土地流转现状,更好的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健康有序流转,积极探索土地规模经营新路子,镇经管站及各村组织人员对全镇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通过调查,摸清了我镇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土地有序流转的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村土地承包及土地流转现状全镇版图面积96.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32276 亩,目前我镇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途径是农户之间相互协商,自发流转,部分农民通过相互协商,将少种或不种的粮田无偿或以少量补偿给专业合作社种植,实行土地的自发流转。主要有以下特点:土地流转步伐明显加快。大量农村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离开土地寻找致富之路,加速了农村土地的流转,同时与集体签订协议,明确责任和权利。
二、农村土地流转中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特别是经管部门为正确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采取了各种措施引导土地有序流转.(三)政府部门引导服务体系不健全限制着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相当一部分村干部对土地流转的重大意义、作用认识不到位,疏于对土地的日常管理,导致了对土地流转工作的宣传、指导、服务的缺位。当前我镇土地的流转大多还处于自发流转阶段,土地流转层次低、范围窄、规模小,土地供求信息不通畅,供需双方不能实现有效对接,合同文本使用不规范,权力义务不明确。这些方面阻碍了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四四四四、、、、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几点建议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几点建议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几点建议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几点建议土地流转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落实党在农村的政策,减少和富裕农民的必然选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我们必须因势利导,积极做好土地流转的各方面工作。(一)充分认识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重要性。我们要站在历史发展高度,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从有利于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土地生产率,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出发,将土地流转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充分认识做好当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流转管理和服务作为新形势下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的重要任务,使其平稳健康发展。(二)把握总体要求和原则,正确指导农村土地承包.(三)政府部门引导服务体系不健全限制着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相当一部分村干部对土地流转的重大意义、作用认识不到位,疏于对土地的日常管理,导致了对土地流转工作的宣传、指导、服务的缺位。当前我镇土地的流转大多还处于自发流转阶段,土地流转层次低、范围窄、规模小,土地供求信息不通畅,供需双方不能实现有效对接,合同文本使用不规范,权力义务不明确。这些方面阻碍了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四四四四、、、、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几点建议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几点建议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几点建议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几点建议土地流转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落实党在农村的政策,减少和富裕农民的必然选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我们必须因势利导,积极做好土地流转的各方面工作。(一)充分认识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重要性。我们要站在历史发展高度,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从有利于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土地生产率,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出发,将土地流转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充分认识做好当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流转管理和服务作为新形势下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的重要任务,使其平稳健康发展。(二)把握总体要求和原则,正确指导农村土地承包营权规范有序流转。一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采取法定的转包、出租、转让、互换、股份合作等方式进行。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二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遵循自愿、有偿、原则,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和流转主体地位平稳有序地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是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能改变土地所有权属性和权属关系。四
是流转的农用地不得改变农业用途,属于基本农田的,流转后不得改变基本农田性质。要正确引导和扶持规模经营主体发展粮食生产。(三)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服务体系,培育良好的土地流转市场环境。一是要适应“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实施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要求,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二是各级政府应主动做好土地流转的指导、协调、管理、服务和监督工作。转变工作职能和作风,增强服务意识。要通过政策引导、示范带动、提供优质服务、搞好协调组织等项工作,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经营环境
第四篇: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十九大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坚定“文化自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文化,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外国先进文化博采众长,借鉴吸收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这既不同于封建主义文化,又不同于资本主义文化。突出反映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的基本要求,代表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文化建设,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生态中,有效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抵御腐朽文化影响,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弘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在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增强精神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要坚持群众路线、坚守传统文化。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人,是文化成果的创造者、享有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坚持群众 路线,我们应当结合实际,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问题入手,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大扶持文艺创作、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让群众感受到中国的文化魅力,更让世界感受到中国的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受到了中华儿女的广泛认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帮扶精神等等。还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比如,长征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这些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精神财富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正如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坚定“文化自信”,要坚持求真务实不忘初心。1941年,毛泽东提出中央党校校训——“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历史经验证明,我们党什么时候实事求是多一点,党和国家的事业就顺利一点;什么时候背离了实事求是,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就会遭受挫折。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政治上坚定,事业上才能成功。我们要恪守“求真务实”真言,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以理论和业务“两把刷子”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保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我们党历经千辛万苦,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伟大复兴,关键还在于实事求是、不忘初心。只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我们 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坚定民族自信,发挥我们的优势,就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到达胜利的彼岸。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历史实践证明,文化自信能以其巨大感召力增强全民族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能增强每个中华儿女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升腾起砥砺奋进、建设美好精神家园、共同编织美丽幸福富饶“中国梦”的雄心壮志。重拾文化自信,中国人已经在路上;再造伟大复兴,就在不远的将来。
第五篇: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他将决定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以“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为新的思想武器,就一定能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所以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并落实三个代表。
一个大学生爱国的最具体的表现就是爱自己的人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志存高远,胸怀宽广,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这更是对我们青年大学生的殷切希望,我们要努力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推动者,先进文化的弘扬者,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不辜负党的厚望。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我们正处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黄金阶段,是未来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所以我们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首先应着眼于提高思想和理论水平,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自己勤奋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体现先进生产力的科学技。
我们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发展趋于成熟的时期,是社会公民中比较有文化的一部分,可以说是先进文化的载体,所以我们责无旁贷的要成为先进文化的实践者和弘扬者。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力争做“四有新人”`有文化的大学生。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先进性的丰富内涵,抓住了执政党和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进一步学习研究、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也才不愧为一名新时代的合格的大学生。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及相互联系是什么?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最活跃的革命因素,是每个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它从根本上决定并制约着全部社会生活领域以及人类总体历史进程及其趋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所以,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以后,我国社会的生产力获得了极大发展。但是,由于新中国是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我们的底子薄、基础差,所以,虽说先进的社会制度已经在我国确立,但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生产力的发展落后于这一制度。这一严酷的现实,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党要想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始终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就必须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新的世纪,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从指导思想和精神文明方面对我们党提出的新的要求。人类社会的进步不仅要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更重要的是要使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充分的、自由的满足,但西方社会的现实已日益暴露出一个问题:许多人在物质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迅速上升。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所以,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还面临着另一个艰巨任务就是要发展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在80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已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而人素质的提高,需要先进文化的培养和熏陶。作为一个领导着近13亿人民的执政大党,中国共产党深深懂得,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不仅是自己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更是13亿人民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离开了这面旗帜,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就会失去方向。新的世纪,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新的诠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共产党人从来不忌讳“利益”二字,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但共产党人所讲的利益不是某个人或某集团的利益,而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以及人民生活的安居乐业和共同富裕。所以,任何时候我们党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新的世纪,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的思想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三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和基础;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灵魂和保障;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归宿和升华。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总之,三者共同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集中体现着党性要求的根本点,其实质是永葆党的先进性。
“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就是把经济、文化和人民利益辩证地统一起来,并且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实质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敢于打破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种种障碍;调整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敏锐的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体现。
为什么说“三个代表”思想既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纲领,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要求
“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从国际上看,一方面,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二十世纪上半期得到蓬勃发展,但在二十世纪下半期却遭到了重大挫折,而在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却又能蓬勃发展。面对如此错综复杂、变化深刻的历史现象,我们党有必要加以深入研究,从而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以利于巩固和加强自己。一方面,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世界格局日益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也在加快。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同时我们又面临着解决各种社会利益冲突和增强自身防腐拒变的考验。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之下,如何建设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突出地摆在了跨入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面前。
“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正好解决了中国共产党这一跨世纪的难题。“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就是把经济、文化和人民利益辩证地统一起来,并且作为加强党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实质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敢于打破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种种障碍;调整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体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旨在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为我们党树立起一面思想上精神上的大旗。新的世纪,我们党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就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正确武装和不断提高起来。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新的诠释,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世纪里活的体现,也是党奋斗目标的最终归宿。八十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自始至终都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总之,“三个代表”的要求,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的基本要求,与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是新的世纪里党的建设的纲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其根本要求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能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促进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不断满足人民各种利益需要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探索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巨大工程,它要求我们党必须始终围绕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人民利益三位一体,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三个代表”思想正好是以这三点为中心,对党自身建设提出了内在要求。党的十五大明确规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三个代表”思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要求,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和辩证的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