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走访和询问,对广东地区的农村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和学校负债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这不但是问题而且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
一、乡村学校负债累累
由于农村学生的学费难收齐,而教师的办公经费又不足,很多农村学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建设施,等到新学年开始就从学杂费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债务。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在让学校背负沉重的债务。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招待费。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有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无法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望学兴叹”,以致不得不离开学校。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杂费和书费让学生家长难以承受
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农民相对较贫困。政府在财政支出吃紧,教师工资难以发放的情况下,就通过增加学杂费,从中提取一部分发放给教师,以弥补财政亏空。有的学校为拿到出版社的回扣,把出版社的一些“辅导材料”强行要学生购买;一些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如美术、音乐、手工等因没有师资和条件完成教学如同虚设,但这些书还得学生购买,这些书除了增加他们的负担还有什么用?而农村还有一种怪现象就是摊派多,修路筑桥建戏台等,都要他们出钱,农民靠种几亩地如何能应付这么沉重的负担?
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根据规定要转正参加培训考试得花一笔不少的钱,由于地方财政支出有限,教师工资又难发齐,这给教师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很多乡村任教的教师还要承担一些摊派,如修建公路、地方报纸的征订,这些费用全都直接从教师工资中扣除,这些摊派根本就不同教师商量,犹如强盗拦路抢劫,这些做法直接损害了教师的利益。一方面当地专科师范毕业生回乡任教,但政府由于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支大而无力接收,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第二篇: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十九大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坚定“文化自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文化,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外国先进文化博采众长,借鉴吸收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这既不同于封建主义文化,又不同于资本主义文化。突出反映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的基本要求,代表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文化建设,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生态中,有效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抵御腐朽文化影响,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弘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在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增强精神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要坚持群众路线、坚守传统文化。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人,是文化成果的创造者、享有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坚持群众 路线,我们应当结合实际,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问题入手,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大扶持文艺创作、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让群众感受到中国的文化魅力,更让世界感受到中国的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受到了中华儿女的广泛认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帮扶精神等等。还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比如,长征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这些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精神财富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正如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坚定“文化自信”,要坚持求真务实不忘初心。1941年,毛泽东提出中央党校校训——“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历史经验证明,我们党什么时候实事求是多一点,党和国家的事业就顺利一点;什么时候背离了实事求是,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就会遭受挫折。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政治上坚定,事业上才能成功。我们要恪守“求真务实”真言,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以理论和业务“两把刷子”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保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我们党历经千辛万苦,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伟大复兴,关键还在于实事求是、不忘初心。只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我们 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坚定民族自信,发挥我们的优势,就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到达胜利的彼岸。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历史实践证明,文化自信能以其巨大感召力增强全民族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能增强每个中华儿女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升腾起砥砺奋进、建设美好精神家园、共同编织美丽幸福富饶“中国梦”的雄心壮志。重拾文化自信,中国人已经在路上;再造伟大复兴,就在不远的将来。
第三篇:如何理解党要管党是一个关键
如何理解党要管党是一个关键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把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作为新的伟大工程提到全党面前,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要求、整体部署和具体方法,是指导党要管党的纲领性文件。按照《决定》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管好党,要在思想、作风和组织三个方面下功夫,并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达到互相促进,全面提高。当前,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部署的同时,加强以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为重点的党的组织建设,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环节。在新的伟大工程的整体部署中,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具有关键意义。
一、从历史的、战略的、跨世纪的高度,抓紧做好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工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选拔年轻干部三五年要有新突破。他在提出这一要求的同时,还指出,在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上要取得新的突破,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克服用人上的陈腐落后观念方面取得新突破,尤其要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知人善任的远见和魄力。这里提出的观念上的突破和工作上的突破的关系、破与立的关系,寓意是很深刻的。我觉得,现在选拔年轻干部,虽然非难的现象少了,但障碍还是有的。除了识人视野、选人渠道、选拔方法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外,更主要的还是思想上的障碍。有些同志选人用人,不是从“事业兴衰关键在人”和“人才难得”考虑,而是因循论资排辈的陈规陋习,习惯于在资历上掂来掂去。有的同志用人不是看本质、看主流、看发展,而是“抱残守缺”,对年轻人求全责备。只要某个干部有某些缺点或有过失误,则不论大事小事、大节小节、主流支流、动机效果,一拖就是几年,不予起用。有些领导同志的头脑里一段时间以来平衡照顾的思想恐怕占了支配地位,在他们那里,优秀年轻干部不能脱颖而出,一些班子年龄偏大的问题又突出起来。对这些错误思想观念,老一辈革命家早就批评过,1982年的机构改革也冲击过这些观念,但为什么还是在我们一些同志身上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来?邓小平同志曾尖锐指出:“论资排辈是一种习惯势力,是一种落后的习惯势力。”(《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25页)论资排辈,追根溯源,是一种封建传统观念。清代进步思想家龚自珍就写过一篇《明良论(三)》的文章,对我国封建社会“用人论资格”的弊病,进行了鞭辟入理的剖析。他指出,“累日以为劳,计岁以为阶”(根据做官时日长短判定劳绩大小,按照当官年头多少确定品级高低),在这种制度下,“贤智者”不能越级而上,而“愚不肖者”却能逐步升到高位,因而国家的有用人才越来越少,这是“当今之弊”。对此,龚自珍曾发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振聋发聩的呼喊。共产党人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一就是调动最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道我们还要沿袭那些连封建社会的有识之士都要唾弃的传统观念吗?难道要让这种传统观念来窒息我们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事业吗?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历史要求,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全局与未来的战略任务,也是保证党的事业跨世纪需要的紧迫任务。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战略的、跨世纪的高度对待选拔年轻干部的问题,应该以高度的党性、满腔的热情、无畏的精神、坚强的决心,抓好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工作,实现党中央“有新的突破”的要求。
二、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发挥党的领导作用的要求,全面提高现有领导干部的素质党要管党,目标是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以更好地发挥党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干部的素质,特别是县以上领导干部的素质,应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四中全会《决定》要求,高级干部不仅要努力成为有知识、懂业务、胜任本职工作的内行,而且首先要努力成为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治党治国的政治家,并提出了政治家素质的五条要求,规定不仅要按照这样的要求提高现有高级干部的水平,而且要按照这样的要求培养和选拔接班人。
第一,按照政治家素质的要求培养干部,是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需要。江泽民同志强调,培养党政领导干部的根本着眼点和着力点,在于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对我们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经济管理和科技知识,特别是政治水平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要求将越来越高。从政治水平的要求来说,在事关大局、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和坚定,不能含糊和摇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对于从“左”的或右的方面干扰党的基本路线、危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敏锐的识别能力,并善于进行坚决而有效的工作和斗争。这是政治家的最
根本的素质,不具备这样的素质,就有可能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从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的要求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新的规律和特点,必然要求领导班子在领导能力和思想作风上与之相适应。首先,驾驭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求站在党的基本路线的高度解决问题。其次,总揽经济建设全局,把广大干群的精力始终集中到经济建设上来,必须善于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干忧。其三,按经济规律和市场运行规则办事,必须懂经济、会管理。其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要求必须提高善于从政治角度观察经济问题,从经济角度确定政治目标的本领;必须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培养廉洁务实的作风。领导能力方面的素质也是政治家很重要的素质,不具备这样的素质,就不能贯彻好党的基本路线。
第二,要按照培养政治家素质的要求,改进培养锻炼干部的方法。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政治家素质的五条要求,包括了坚定的政治信念、开阔的眼界、宽阔的胸襟、较强的领导能力和优良的作风等优秀素质,其丰富的内涵,实际上囊括了作一个高层次党政领导干部应有的素质中的主要方面,是一个全面性要求。按照这样的要求提高现有县以上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水平,并按照这样的要求培养后备干部,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一下,以往及现有培养锻炼干部的路子,是否适应这个要求,还要从哪些方面加以改进?我看可以考虑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一是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所谓要管用的,就是要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学好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用以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当前,要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围绕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这条主线,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准确理解邓小平同志的一系列理论观点的科学内涵和内在联系,把握精神实质和科学体系。党校和各类干部学校要从更好地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服务出发,搞好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的一系列改革。二是党内生活要严,要锤炼坚强的党性。通过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的锻炼使干部在政治上逐步成熟起来,这历来是我们党培养干部的重要方法。实事求是地讲,这个方法现在坚持得不怎么样了。就培养选拔中青年干部而言,这些年来,有些党组织重使用轻培养和有些青年干部等提拔而无长期接受考验的思想准备,这两种现象都程度不同地存在,造成有的青年干部骄娇之气渐盛,成了“党内骄子”。这是极不利于青年干部的健康成长的。严格的党内生活的锻炼,主要是班子内执行民主集中制的锻炼、民主生活中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锻炼,以及按照党章的规定接受组织和党员的监督等等。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应该做到使党内生活成为党员锻炼坚强的党性、有效地抵制错误思想和腐朽生活方式侵蚀的熔炉。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无一例外地、自觉地、严格地接受这种锻炼。那种认为党内生活可有可无,或者在党内生活中不开展积极的思想交锋和批评与自我批评、使党内生活走过场徒有形式的思想和作法,都应该坚决克服。要说改进,党内生活这一条首先是加强的问题,是怎么样严起来的问题。不如此,就培养锻炼不出党性强、作风好、甘当人民公仆的干部队伍。三是实践锻炼要实,要体现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在革命实践和群众斗争中培养和提高干部。老一辈革命家就是在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和艰苦备尝的革命斗争中成长和成熟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这一特殊经历,不仅使我们党取得了治党、治国、搞建设的宝贵经验,而且造就了百折不挠、坚不可摧的干部队伍。执政党培养干部,更应突出实践锻炼,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与群众建立血肉联系。湖南省在抓中青年干部的实践锻炼方面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要继续坚持。同时,还要不断改进领导干部下派挂职锻炼的方法,提高实际效果。检验实际效果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与群众的联系,是真正的“血肉联系”,还是“油水关系”。如果挂职到县里、乡里,还是只浮在县机关、乡机关,抓农业的不到村组去,抓企业的不往班组去,不到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去,不到群众中去同群众交朋友,打成一片,这就叫做没有起到锻炼的作用。要从有利于干部与群众建立血肉联系出发,考虑怎么改进领导干部下派锻炼的方法。对那些不愿意到环境比较复杂、条件比较艰苦的地方去工作,或不愿到“急、难、险、苦”的岗位上经受锻炼和考验的,不应再作为后备对象。对那些下去了但律己不严,抱着镀金思想,存在骄娇之气,不同群众打成一片的后备干部,要严格教育,包括采取必要的组织措施,决不能迁就。
第三,要按照培养政治家素质的要求,改进对领导干部的经常性管理。党要管党,贵在从严治党,特别是从严要求领导干部。经常性的严格管理,首先要管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突出解决执政为民、勤政廉政的问题。通过加强思想作风建设,要在领导干部头脑中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自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次要管纪律监督,特别是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要提高党员领导干部遵守党章和严格按党章办事的自觉性,用党章约束自己,用党章规范自己。违反纪律要有人管,有领导谈话。不要形成提拔了大家都来谈话,违纪了却无人批评的“好人主义”风气。发现问题就要及时提醒和帮助,不要等问题成了堆才去解决。再
次要管制度建设。要指导各级领导班子建立健全一整套规范的制度,使管党、治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经常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纠正有章不循、执纪不严的问题。党员在党章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谁违反了党章和制度,都要受到应得的处分。要健全干部谈话制度,坚持请示报告制度,严格干部考核制度,完善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对于评议中信任票未满60%的要进行考察,提出批评,有的要进行组织调整。要总结严格管理的经验,使经常性管理起到提高干部素质、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三、提倡讲党性、顾大局、守纪律,建设具有改革开放形象的有希望的领导班子
领导班子建设,不仅关系到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自身的提高、党的各方面建设的加强,而且关系到党领导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根据当前领导班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在党员领导干部中提倡:一要讲党性。要从党和人民的要求和根本利益出发,维护领导集体的团结,每个成员都要以高度的自觉性来理解和处理这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高度的自觉性”就是党性。四中全会《决定》要求“党委成员要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谅解,互相补充,包括互相帮助克服缺点和错误”。这四个“互相”做得怎么样,是检验班子成员在团结问题上党性强不强的重要标志。二要顾大局。要像邓小平同志所要求的那样,眼界非常开阔,胸襟非常开阔,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每个领导成员,都要以班子所领导的事业和工作为重,以共同的奋斗目标为重,以集体的意旨和决议为重,把精力集中到一心一意搞好经济建设和本职工作上来。特别是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情况下,由于思想观念的差异等多方面的原因,实际工作中各种思想认识的摩擦可能更趋激烈,矛盾也会更多、更复杂,领导成员之间更要注意求大同存小异,多从大局看问题。要有对事不对人、服从真理与原则的科学态度。三要守纪律。就是办事、决定问题要遵守规定的有关组织原则、组织程序、组织纪律和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并做到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要提高运用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生活、规范组织行为、处理党内矛盾的自觉性,学会在民主集中制的范围内解决问题。
第四篇: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他将决定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以“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为新的思想武器,就一定能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所以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并落实三个代表。
一个大学生爱国的最具体的表现就是爱自己的人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志存高远,胸怀宽广,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这更是对我们青年大学生的殷切希望,我们要努力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推动者,先进文化的弘扬者,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不辜负党的厚望。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我们正处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黄金阶段,是未来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所以我们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首先应着眼于提高思想和理论水平,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自己勤奋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体现先进生产力的科学技。
我们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发展趋于成熟的时期,是社会公民中比较有文化的一部分,可以说是先进文化的载体,所以我们责无旁贷的要成为先进文化的实践者和弘扬者。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力争做“四有新人”`有文化的大学生。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先进性的丰富内涵,抓住了执政党和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进一步学习研究、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也才不愧为一名新时代的合格的大学生。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及相互联系是什么?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最活跃的革命因素,是每个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它从根本上决定并制约着全部社会生活领域以及人类总体历史进程及其趋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所以,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以后,我国社会的生产力获得了极大发展。但是,由于新中国是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我们的底子薄、基础差,所以,虽说先进的社会制度已经在我国确立,但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生产力的发展落后于这一制度。这一严酷的现实,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党要想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始终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就必须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新的世纪,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从指导思想和精神文明方面对我们党提出的新的要求。人类社会的进步不仅要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更重要的是要使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充分的、自由的满足,但西方社会的现实已日益暴露出一个问题:许多人在物质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迅速上升。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所以,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还面临着另一个艰巨任务就是要发展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在80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已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而人素质的提高,需要先进文化的培养和熏陶。作为一个领导着近13亿人民的执政大党,中国共产党深深懂得,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不仅是自己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更是13亿人民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离开了这面旗帜,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就会失去方向。新的世纪,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新的诠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共产党人从来不忌讳“利益”二字,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但共产党人所讲的利益不是某个人或某集团的利益,而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以及人民生活的安居乐业和共同富裕。所以,任何时候我们党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新的世纪,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的思想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三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和基础;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灵魂和保障;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归宿和升华。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总之,三者共同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集中体现着党性要求的根本点,其实质是永葆党的先进性。
“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就是把经济、文化和人民利益辩证地统一起来,并且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实质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敢于打破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种种障碍;调整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敏锐的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体现。
为什么说“三个代表”思想既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纲领,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要求
“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从国际上看,一方面,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二十世纪上半期得到蓬勃发展,但在二十世纪下半期却遭到了重大挫折,而在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却又能蓬勃发展。面对如此错综复杂、变化深刻的历史现象,我们党有必要加以深入研究,从而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以利于巩固和加强自己。一方面,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世界格局日益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也在加快。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同时我们又面临着解决各种社会利益冲突和增强自身防腐拒变的考验。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之下,如何建设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突出地摆在了跨入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面前。
“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正好解决了中国共产党这一跨世纪的难题。“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就是把经济、文化和人民利益辩证地统一起来,并且作为加强党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实质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敢于打破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种种障碍;调整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体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旨在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为我们党树立起一面思想上精神上的大旗。新的世纪,我们党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就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正确武装和不断提高起来。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新的诠释,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世纪里活的体现,也是党奋斗目标的最终归宿。八十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自始至终都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总之,“三个代表”的要求,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的基本要求,与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是新的世纪里党的建设的纲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其根本要求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能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促进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不断满足人民各种利益需要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探索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巨大工程,它要求我们党必须始终围绕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人民利益三位一体,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三个代表”思想正好是以这三点为中心,对党自身建设提出了内在要求。党的十五大明确规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三个代表”思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要求,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和辩证的统一性。
第五篇:教师是教育转型的关键
教师是教育转型的关键
按照县委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检查指导组的安排部署,县教育局积极行动,组成四个专题调研组赴各学区和基层学校进行调研。我于2009年4月8日-4月13日对全县的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开展了详细具体的调研,与基层校长和一线教师进行讨论,相互交流,广泛听取了各方面意见。
近年来,我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城市转型包括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文化转型和生态转型,教育作为文化转型的一部分,也有个转型的问题。教育转型就是实现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师由经验型向专业化转变,办学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教育结构由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向职、普、成教协调发展转变,学校布局日趋合理。从我县讲,教育转型就是要全面提高教育服务城市转型的能力,着力突出队伍建设、质量提升、布局调整三个重点,坚持教育走均衡发展的路子,学校走内涵发展的路子,学生走全面发展的路子,教师走专业发展的路子,基础建设走布局调整的路子,职业教育走集团发展的路子,努力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调研中,大家普遍认为,教师是教育转型的关键,说到底教育要转型首先教师要转型,教师转型重点要在“转”和“型”上下功夫。“转”,就是要转变教育思想,转变管理方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型”就是要把广大教师培养成为“学习型、创新型、专家型”兼而有之的教师。通过调研,对全市教师的概况、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了较深了解,并对今后教师的发展作了深入探讨,现报告如下:
一、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调研中发现,近年来,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点工作来抓,教师的学历水平全面提高,培训工作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加强,教科研活动积极开展,部分教师的工资待遇得到有效解决,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升,有力地开创了教育工作新局面。但在调研中发现,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仍然是教育事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新课改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状况令人担忧。一是教师队伍入口标准偏低。农村学校大部分教师是民转公教师、县聘教师和代课教师,虽然他们在农村教育发展中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他们中间大部分学历较低,专业能力差,思想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二是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反差较大。经过多年来的成人高考、自学考试和电大等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使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有了大幅度提高。但由于大部分教师在学历进修中都选择了易通过的中文、政教等文科专业,使得教师学非所教的问题十分突出,造成了大部分教师学历虽然达标,可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三是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不高。随着学龄结构的变化和扩大高中段教育的需要,初中学生入学进入高峰期,高中普遍扩招,教育资源特别是师资不足的矛盾凸显出来。四是缺乏教师专业发展整体规划。目前,各学区、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教师也很关心自己的专业发展,但是各学区、学校都没有制定教师专业发展整体规划,也没有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倾斜政策与配套制度。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缺乏政策支持和引导。
(二)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目前,部分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现象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段结构不合理。由于学校布局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大部分小学
教师已接近超编;初中教师数量相对饱和或缺编;而高中、幼儿园教师需求大增,缺口很大,严重缺编。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全县小学40岁以下教师占55%以上,初中40岁以下教师占70%以上,教师队伍高度年轻化,有些学校中青年教师几乎占了学校师资队伍的80%以上,且大部分中青年教师是县聘教师、代课教师或非师范院校毕业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学科专业水平不高。老校老龄化新校青年化难题很突出。三是学科结构失衡。教非所学现象依然存在,学科教师结构不均衡。在部分学校,数学、语文等学科教师占了大多数,而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和计算机等学科教师却很少。这造成大部分学校音乐、美术和计算机等专业教师远远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由于编制紧张,学校也难以配备这方面的教师,只能以非专业的兼职教师代替,以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三)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失严重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中十分突出的问题。由于农村生活条件艰苦、文化生活单调,客观上造成大多数教师不愿呆在农村学校,想到城市和人口密集区,解决他们成家和子女上学的现实问题。同时,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与城市差距较大。这造成一部分优秀骨干教师流向城市或中心镇,小学骨干教师流向初中,初中骨干教师流向高中;一部分教师从生活条件差、待遇较低的学校流向办学条件和福利待遇较好的学校。教师流失的加剧,后备力量的薄弱,进一步加剧了教师聘任过程中的拔高使用,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四)师德师风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总体看,全县广大教师的工作作风和道德修养是好的,但少数教师的思想和作风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不注重政治理论学习,不钻研教学业务,法制观念淡薄,服务意识不强,教学态度不端正,教育教学水平较低。二是教育方法简单,行为粗暴,讽刺、歧视、挖苦学习成绩不良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三是忽视家庭教育,与家长沟通方式不当,接收学
生或家长财物,以教谋私、不尊重学生家长。搞有偿家教或节假日补课,乱办补习班、辅导班,获取不正当经济收入,为教不廉。四是在教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存在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规范的行为,侵占他人劳动成果。五是组织观念淡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不强,借故经常请假,不团结同志,不尊重领导,闹纠纷,我行我素。
代课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原因,地方经济困难是代课教师存留的主要原因。在我县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中,尤其在农村,代课老师对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从整体看,代课教师队伍素质仍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不能适应新课改要求。基于这种情况,按照国家规定,必须对代课教师进行辞退。
三、措施及建议
面对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机遇和挑战,解决好当前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发展,是教育转型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县各学区、学校要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中心,重点在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求实效。
一要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下功夫。教育的发展需要一支专业化水平很高的骨干教师群体,需要优秀的、有自己教育优势和特色的骨干教师引领整个教师队伍的成长。一是教师要树立自主发展的意识。教师的专业成长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教师不应是专业发展的“被动接收器”,应是自身发展的积极建构者。“自觉”、“自主”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教师要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要自觉地对过去和当前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并按照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努力实践,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二是要发挥教师团队精神。要提倡教师集体备课,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酌情加减、课后反思”的原则,坚持自备、复备、完善等三个备课环节。此外,要加强集体评课,以课堂教学范例为载体,通过对课例的点评和分析,提炼出平日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三是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各县区教研室要实现学段学科教研员齐全,市县校形成教研网络,常规工作呈现联动状态。要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注重过程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全年省、市课题立项、鉴定分别不少于100项,研讨、竞赛、评估等活动要有针对性、指导性、有效性。
二要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上下功夫。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教育转型的关键。一是强化师德教育。通过举行座谈会、研讨会、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把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引向深入,使广大教师充分交流经验,畅谈体会,从思想深处认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在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者培训制度,对学校班主任、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进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二是大力表彰先进,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各级教育部门和各学校要以庆祝教师节和表彰优秀教师为契机,积极开展师德标兵评选表彰活动,对获奖者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要注重挖掘师德先进典型,广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着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严格考核管理。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制度,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职务聘任和评优奖励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师德表现不佳的教师要及时劝诫,经劝诫不改者,要进行严肃处理,不断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三要在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上下功夫。教师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进行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创新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一是观念创新。更新观念是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广大教师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创新意识,努力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者。只有热爱
学习,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知识,才能使学生站得高、望得远,才能使教学工作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二是教学模式创新。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不仅要树立现代教学理念,还要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教学新模式。广大教师要通过教学研究,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参与知识构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达到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三是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广大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要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民主讨论式教学、大思路教学和引导式教育,坚决废止一言堂、满堂灌和保姆式、管家式的教育,此外,要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化教学,扩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激情。
四要在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上下功夫。严格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完善教师选聘机制,新进教师队伍要以本科生为主。探索教育硕士、特设岗位计划、师范类本科生免费教育相结合的新机制,吸引重点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推动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更加专业化。建立和完善支教活动制度,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五要在加强教师培训上下功夫。各学区、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类教师培训。通过培训,着力培养教师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要认真组织实施省市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以实施“三名工程”(即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为重点,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培训等方式,抓好在职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研修提高、新任教师培训和班主任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