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思考[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5 08:01: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思考

在日常的教学交流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家长和老师说某个孩子非常粗心,事实上有时候并不是什么粗心,而是孩子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本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比如:在跳绳比赛中,小亮跳了30个,小亮比小红少跳10个,小红跳了多少个?在这样的反序问题中,学生是不是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搞不清楚谁跟谁比,还是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但不能和运算意义相联系;还是具有“看到多就加,看到少就减”的思维定势。我们很多孩子最后都会归结为仔细看题,太粗心了。事实上我们认为我们没有指导孩子去选择一些方法、策略来解决问题。我们组认为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指导孩子形成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好这个补充的例题和练习,充分的指导学生学会用操作、画图等策略来分析、解决问题,以免出现所谓的粗心问题,那么到高年级用方程来解决也会很容易理解题意。

我觉得对于要考试的学生来讲,解决问题的主要对象就是习题。习题不仅仅是巩固数学基础知识,训练学生解题技能的工具,而是一种思维训练的载体,承载着学生学习策略等丰富的内涵。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习题进行有意识的创造性释放,拓展习题内容,挖掘习题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为关键的策略。

其中思维能力的训练最主要是创新意识的培养。而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提问开始。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河教材编者头脑里特有的,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教材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大量的情境活动,但教材的情境只是提供了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学时,教师要在把握住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学生是用变化的、发展的、现实的眼光看待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对学生独到的思维方式进行表扬,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解决问题的策略重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规划与方法的设计、使用。从发展学生解体问题的策略角度看,我觉得教师在教学中英注意下面的几个问题: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独立思考,了解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2.在过程中习得方法,体验策略价值;3.合理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在同伴互助中提升;4.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5.科学组织学生评价,在评价中得到反馈矫正。教师除了自己能恰当地评价学生的想法,注意激励学生的数学思考外,还应组织学生之间开展积极有效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评价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自己对问题的明确见解以及对解决策略的反馈与矫正。另外,我觉得在进行策略教学时还要加强和规范策略具体的教学方法指导,让学生知道运用策略解题的方法和具体步骤,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怎么做,最后做什么。只有让学生会应用,才能让所学的策略真正成为自己的策略。

传统的数学应用题侧重于类型化的问题解决模式,而专家们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学生可以通过操作、画图、模拟的手段分析清楚题目的比较关系,并将其与运算结合起来,但为什么学生在不提供图式帮其降低难度的情况下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我们要对原有的应用题教学有所继承,又要有所发扬。继承题目清晰的数量关系,但不是以直接告诉,机械记忆的方式进行;发扬原来的线段图的教学,但不是将线段图从低端就开始呈现,而是通过图式抽象程度的递增进行,从实物图到半抽象的几何图,再到抽象的线段图。通过多种表征形式,将原题中的数量关系概括出来,而不是直接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多用,学生多看,教师多引领,学生多使用,是会在日积月累的中,习得这些策略进行问题解决的。

以上就是我们组就解决问题的一些看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第二篇: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1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目标之一。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从四年级(上)起,每册都编排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为了更好的把握新课程的意图,更好的落实这一课程目标,学校数学组对教材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了系列性的磨课活动。一轮探讨活动下来,大家感触颇多。

一、关注教材,由薄读厚,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现行的教材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精神,贯彻新课程理念而编写的。教学时应该充分尊重教材、理解教材和吃透教材。

前后联系读厚教材:读懂教材要求教师能系统的分析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之间的纵横联系。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孤立地理解教材内容,而要把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结构中去,在知识板块中理解教材所处的地位,从而正确定位。纵观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的编排如下表:

册数教学内容

四(上)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四(下)用画图的策略整理和表达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上)用枚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五(下)用“倒过来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六(上)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六(下)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字斟句酌读透教材:读透教材就是要研读教材的一词一句、一图一画以及例题的前后顺序,练等等。例如,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安排的是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本单元的教学可以分成两步:例1教学替换的方法和初步的假设思想,例2应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问题。例1的问题情境比较容易引发替换的需要,并借助直观形象的替换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替换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第90页的“练一练”起承前启后的作用,问题解决应用了例1的替换思想,但无论是把大盒换成小盒,还是把小盒换成大盒,替换后所有盒子里可以装球的总数都会比原来减少或增加,在这一点,它又为例2的教学作了铺垫。例2有可能经过两次甚至多次的连续替换思路的稳定、有序展开,需要依靠画图、列表、枚举等其他策略的支持。相应的“练一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例2那样的替换活动,为独立解决练习十七的有关问题打下基础。这样字斟句酌,深刻领悟后,设计例1的教学时,一般就可以分成四步:一:图文结合,发现策略。二:引导替换,运用策略。三:交流策略,感悟方法。四:回顾策略,体验再认。

二、关注学生,由表及里,彰显教学设计心理起点。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或多或少地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经常思考: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具有哪些知识和经验,可能还存在什么问题?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资源,是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也是彰显教学设计心理起点、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因此,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已经触及了哪些?”这一知识经验准备状态,更应关注“为什么要学习解决问题的这个策略”的心理原点问题。

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的例题是典型的相遇问题。主要编写意图是启发学生通过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来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学生在四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会用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因此,在出示例题后“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信息吗?”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刚学过的列表整理的方法。因此教学的侧重点便落在研究如何画线段图来整理信息。教学中教师分以下几个层次展示:1、展示学生尝试的原始线段图,从例题的文字叙述到示意图,为了让学生充分领略线段图的含义,教师带领学生做全、做细了线段图。2、接着电脑演示完整的画图过程,让学生在规范的引领下再次感受线段图。3、最后,让学生进行完整的操作。那为什么列表与画线段图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而要把浓重的'笔墨倾注于后者?教师在解题说理的过程中有意让学生比较,从而明白线段图在行程问题中更加形象与合适。有详有略,有主有次,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立体感。

三、关注教师,由虚到实,凸显课堂教学设计亮点。

教师要研究教材的逻辑体系和结构、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还要领会教材预设的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产生的疑问,更应结合自身的特点,让课堂成为展示自己风采的场所。

六年级(上)导入新课时,擅长讲故事的女教师是这样开始的: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我给大家讲个曹冲称象的故事:曹操是三国时代的一位君王,有一次有人送来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体重。大臣们都想不出好办法来替大象称体重。这时曹操5岁的小儿子曹冲从人堆里走出来,告诉大家想到的办法。先把大象牵到船上,在船帮齐水处作个记号,再将大象牵走,把石头运到船上去,一直到先前作的记号为止,这时石头的重量就和大象的重量相等了。称出石块的重量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播放课件《曹冲称象》三幅图片)。

师:听了故事后,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曹冲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师:对啊!曹冲很好地运用了转化的策略,称出了大象的体重,你们也会运用这种方法去解决数学中的问题吗?

“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渲染了气氛,导入了新课;而另一位男教师则觉得不太适合自己,尤其是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这方面已经有了自己的经验。于是他就“开门见山”,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你认为什么叫策略?”学生们凭着已有经验,认为策略就是一种方法,一种计策、一种谋略。虽少了几分热闹,但多了几许思考。

四、关注过程,由浅入深,呈现教学流程反思视点。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更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以及探究的深入与细致。

五年级(上)教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示例题: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教研组在第一次设计教学流程时是这样安排的:(1)先让学生说说从题中获取的数学信息;(2)然后用小棒实际摆一摆,观察所摆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3)操作后让学生说说长和宽的米数,引导学生有序填写下表:

长方形的长/米

长方形的宽/米

这一教学流程的实施非常顺畅。教学时安排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其所表达的信息是在教学时借助学具进行直观操作,自然展开列举活动。只是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已能不借助操作,直接进行列举。统一安排这一操作活动,使这些孩子兴味索然。据此考虑与发现,在第二次的教学活动中,进行适当调整,让学生获取数学信息后简单分析:(1)“不同围法是什么意思?同学们能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试试看?”(2)学生进行探究、思考。(3)交流反馈:生1:我是用小棒摆的,宽摆1米,长就是8米;宽是2米,长就是7米,宽摆3米,长就是6米;宽是4米,长就是5米,再摆下去就和前面一样了,所以有四种。生2:我没有用小棒摆,因为长方形的周长是18米,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就是9米,8+1=9;7+2=9;6+3=9;5+4=9,这样也找到了四组。师:“比较用小棒摆和直接列出的围法一样吗?”生:“一样。”——————第二次的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自由地选择解题策略,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潜能: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学具操作寻求答案;一部分学生可以直接根据长和宽的和,直接列举,甚至达到了有序列举。教学虽然看似无序,却生动活泼,富有活力。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2

本学期工作室的必读书是《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一书,我利用假期时间认真读了这本书,领悟到了很多。《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书中提到课程改革要建构的课程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个目标明确指出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情感、以及价值观的体现。

“问题解决”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有效的问题解决者,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与新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不谋而合。书中还提到“问题解决”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坚实的基本知识(能够深层理解并运用知识)、提升其思考技能(能够分析与综合信息等),发展其研究能力(能够搜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等),精练其沟通技术(学会表达、说服、多媒体呈现等),强化其合作的社会技能(学会倾听、处理好角色关系、具有团队精神、民主素养等),增强其学习能力(会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解决问题,会反思),促进其实践能力(动手操作)和创新精神(能以灵活、多样、新颖、非常规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发展等等。

在本书中,重点强调了好的教育的评价标准就是能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问题解决”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相融合的,也可以理解为“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实现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的一个有效的策略。

对我们教师而言,如何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需要各种各样的行动策略,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则为它们寻找理念转化指明了一个方向,即任何教学策略最终的目的之一都是要实现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书中还提到如何培养和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每位老师都是深有体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学生教育之本也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如何有效合理的`开展此项工作本书也给了一些很有效的指导思想。当一个人面临挑战时,不仅是他的认知兴趣、好奇心会得到充分的激发,他的智力潜能也可以得到最为充分的调动。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何采取激励教学法。

读了《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觉得“问题解决”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学习。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寻求资源以求解决之道。而且还告诉孩子们要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养成勤思、善思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是当代小学生必须从小具有的一种学习能力。

读过这本书后觉得自己的教学理念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我觉得它能够让我这些年轻教师从大方向上对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进行的现状有一个很全面理解和认识,并为年轻教师在教学的道路上点亮了一盏前进的灯。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3

今天我教学的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课时的内容。本单元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本课时选取的素材是类似与我国古代的传统数学名题“鸡兔同笼”问题,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继续感受替换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我始终都是着眼于帮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方法,感受解题策略。 下面是我对本节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1、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师:实际上,今天我们接触的问题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古人我们称之为“鸡兔同笼”问题。它出自与我国古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书中的题目是这样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大家看,我们刚才解决的问题和这个鸡兔同笼问题是不是有共同的特点呢?我过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会使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多么了不起啊!

2,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在过程中寻找有效的、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策略的获得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经历一个解题过程中的感悟过程,教学时,在学生在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我让学生先自己想一想并试一试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已有的经验,运用已有的解题策略去尝试解决问题,使学生对自己的策略是否可行有一个初步的估计和体验。而后,老师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与碰撞中逐步深入的体会假设、替换策略的运用过程极其价值。

3,数学问题的研究方式要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给学生以自由思考、自由表达的空间,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浓起来,思维才能活起来。

“鸡兔同笼”问题相对是比较抽象的,教材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划船问题,本身容易激发起学生研究的兴趣。再加上画图、列表与假设、替换策略的整合运用,使学生直观地把握了替换过程中的道理,感受到替换策略的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从而能自觉地接受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在展开研究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其展示思维过程,组织全班同学参与到和他的讨论之中,并且尊重该学生的选择,并没有硬牵着学生去关注与42人相差的人数与每只大小船能坐的人数差之间的关系,而是顺应于学生的思维,学生想把大船调整成几只就把大船调整成几只,按照他们的想法组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探索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因此,课堂中才会有学生产生了更多不同的假设方法,有假设大船5只小船5只的,甚至有开玩笑说假设大船6只小船4只的,最终使学生认识到只要不违背大船、小船共10只的条件,假设的方法是很多的。

4,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最终要指向问题的解决。

有的人认为,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是感受策略,而忽视了学生是否真正能解决问题。我认为不其然,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又何谈对策略的感受和领悟呢。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使学生认识替换策略的存在,也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替换的过程,能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有效合理地运用替换方法解决问题。

如何进行替换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顺应学生思维,最初是根据1只大船9只小船能坐的人数比42人少了10人,使学生直觉的认识到大船太少,要增加大船,减少小船;而后,经历这样几次调整后,学生开始关注到少了的人数与大船小船能坐的人数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这时,我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因为这一步的理解是最难的,对一大部分学生来说,还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才能帮助理解。我在这个环节,把重点定位在感受替换的策略,开阔学生的思路,通过“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的问题,促使学生寻找不同的解题策略。在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直观图画与数学思考相结合,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替换的依据,从而真正把握替换的方法,使学生在经历对比之后能自主选择和运用较为简单、直接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要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特点,能根据问题呈现的特点选取合适的解题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多,光我们教材从四年级开始编排进去的,学生耳熟能详的,就有列表、画图的策略、倒推、替换的策略等等,再加上学生在平时数学学习中提炼的`举例的策略、假设验证的策略等等。这些策略,有些是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方式的,有些是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的;而且,不同的策略,有其适合使用的不同问题。因此,我认为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特点,帮助学生能根据问题呈现的特点选取合适的解题策略也是有必要的。同时,要沟通各种策略,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灵活的,不是贴标签、套公式的,解决问题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教学中,我提出“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引导学生既感受到用替换的策略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又让学生感受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策略,

总之,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是更重要的。我想这也许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目的所在吧。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4

假期里,我阅读了《教学艺术问题与策略》一书,深受启发。这本书可操作性强,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作用。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把学到的理论付诸于实践,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第一,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是实施教学艺术策略的基础。时代给我们这一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为此,掌握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教师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增强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始终保持拼搏向上的士气,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其次,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师要注重知识更新,多途径、多渠道地加班充“电”,获取新的知识;另外,教师还要强化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和提高,不断提高教学能。

第二,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是实施教学艺术策略的关键。学习运用新的“课程标准”,改革课堂教学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一个热门话题。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际上就是教师要掌握教学艺术,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和角色意识,由过去传统式的教学、讲解型的教师主宰课堂的一言堂教学转变为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也就是教师要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为重点;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导为核心,关注学情,牢牢掌握启发、点拨、调控的主动权。

第三,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教学艺术策略的保障。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在优化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能够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新型师生关系是教师具有尊重、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能力并培养健全的人格;而学生作为独立自主的人,敬重教师,独立思索,在积极参与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人格。可见,新型师生关系是教师实施运用教学艺术策略的先决条件。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5

各位老师,今天我执教的是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反思这节课的备课过程,是自己一个对教材编排意图不断提出质疑,不断理解深化的过程。

下面就谈谈这节课备课的体会:

(1)明确教材意图,是上好课的前提。

在理解教材意图中,我备课时经历了一番曲折。

最先,拿到书后,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如果我是学生,教师给我出了这两道题目,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教材中预设的思考方式。

如例1的两杯果汁,教材出示了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基础上,用画图和列表帮助理解的思考流程。如果让学生自由选择方法的话,我想学生不会选择用这种方式,可为什么教材会这样呈现?

如例2的小明集邮。教材出示了“根据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再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特别是根据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这一设计,备课的时候,我曾问过学生,如果让你自己做例2,你会想到摘录条件吗?没有一个学生表示会这么做。

问题出来了,为什么教材所设想的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我和我的学生都不认同呢?是教材的编者错了吗?还是我理解教材上出现了误差。

我们一定都记得这句话:“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甚至有种冲动,不是说用教材教吗?既然学生都不认可教材的预设思路,为什么不另起炉灶,重新设计呢?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痛苦思索后,我终于领悟的教材的意图。

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认识,“如果我的教学目的只是教会学生会解答例1和例2的话,那我就只能是教教材。而真正的用教材来教,应该是通过对例1和例2的解答,让学生经历倒过来推想的思维过程,认识倒过来推想策略的特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用这个策略解决问题。

认识到这一点,我对教材的理解上升到了另一个境界。

例1与例2只是本课教学目标的载体。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所以,例1与例2如果我不学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让学生做,学生会不会做?结果应该是肯定的.。比如例2,学生非常熟练地就能用求未知数的知识解答。

我的学生之所以想不到例1和例2所呈现的思维方法,那是因为这些方法正是本节课所要探讨的“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2)选择教学方法,应从教学目标入手,不可盲目求新求异。

备课时,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

新课程改革给数学课堂带来了生机活力,我们的孩子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自主探索,我们的教师有了更多的自觉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中,去学生数学知识。学生能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无疑是幸福的。

所以,拥有这样观点的我也必然要在这节课里,想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

所以,第一次备课,我给了学生很大的自学空间。比如:例1的教学中,我在提示题目之后,便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策略去解答。在例2的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自己试着去根据题意整理条件。结果让我大失所望。孩子们虽然画出了图,可是这个图不是根据倒过来推想策略画出来的,这还有什么意义。在例2的教学中,学生甚至跟我反应:如果让他们自己解答例2还能懂,可是如果让他们整理条件,反到被绕糊涂了。

这一切是为什么?难道,自主探索在这里行不通。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是一节教会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课,而要教学生的策略正是孩子们生活经验中所缺乏的。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形成了由前往后思考的习惯,必将影响到本节课里2道例题的解答。

想到这里,我懂得了教师教学用书上教案编写者的意图。在我第一次看到教学用书上的教案时,我是不以为然的。我认为:教学用书上的教学过程太过精细,没有给学生太多的空间与探索。现在,我明白了:有的知识是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引导,特别是像倒过来推想这种策略,是不太适宜自主探索的。

在也是这节课为什么没有采用学生自主学习这一非常流行的方法的原因所在。

想起了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也是这一节课,例2的教学是学生自学的,学生非常顺畅地将教材例2预设的思维过程演译了一次,学生的表现让我惊讶不已。

各位老师,以上的一些纯粹是我个人在上完这节课后的一点思考,都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本来是不敢讲的,因为怕讲错了。不过一想,继续是交流嘛!应该说一些真实的想法,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虚心指导。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6

徐长青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策略》这节课,彰显他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他幽默风趣,洒脱自然,沉稳大气,体态语言犹如相声艺术大师,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创造了儿童喜欢的数学。他的课堂教学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理性深刻,蕴含着“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理念,给与会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徐老师在教学中不仅善于启发、点拨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主动探究,而且非常重视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数学思想与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既凸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学会??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这一全新理念,也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儿童的探究能力究竟有多强?在学习的道路上儿童自己能走多远?学生的心智潜能是巨大的,徐老师充分信任学生,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激活学生思维,引发认知冲突。当徐老师举起撕成的纸片,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数一数,验证了纸撕成4片后,先投影直观图形,让学生明确只能将一张纸撕成4片,然后他有意地制造了一个使学生感到非常困惑的问题:“把一张纸撕成4片,照这样撕下去,能撕成20xx片、20xx片和20xx片吗?”激发学生猜想,使学生感觉到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让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徐老师巧妙引出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一句名言:“当你遇到数学难题的时候,要学会知难而——退。”告诉学生解决复杂的问题可“退”到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研究,进而向学生渗透“知难而退”“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接着,引导学生回过头来研究最简单的数据:1、4、7、10、13??通过对撕成纸片的结果的观察、比较、分析和推理,可以发现规律。这样让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原来复杂的问题,可以通过“退”的办法来分析、发现规律,使复杂问题得到解决。这个过程,学生的思维由受阻变为通畅,学生的心理从胆怯走向自信,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此时此刻,“知难而退”数学思想的有机渗透,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学生继续探索数学王国里的奥秘。

徐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数列的过程中,通过枚举归纳推理,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发现规律,用字母表示规律,让学生在“退”中探求规律、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如徐老师将撕成的4片纸交给学生,让学生将其中的一张纸片撕成4片,一共是7片,学生继续撕下去??徐老师依次板书:1、4、7、10、13??。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1→4→7→10→13,依次增加3片,然后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增加1个3、2个3、3个3、4个3。“还有怎样的规律?”徐老师继续鼓励学生发现,有的学生说:“撕出的片数除以3余1。”有的学生说:“撕出的片数减1是3的倍数。”在此基础上,渗透无限思想,并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规律:3n+1。最后,让学生判断:能撕成20xx片、20xx片和20xx片吗?学生能依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正确判断。为了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思想的`真谛,真正领悟到其中非常重要的“退”的那一步,于是徐老师进一步追问:“现在你感受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退是目的吗?退完就完了吗?”引导学生进一步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深入感悟“以退为进”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在解决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有时需要退退退,大踏步地退,退到不失事物本质的时候,再进进进,小步子的进,回头看,找规律,使问题得到解决。

知难而“退”,遇到困难可以退一步,回头看看,寻找规律再进一步探究,“退”是为了“进”。这是学习策略形成的精彩演绎!

徐老师用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带领学生反复训练,获得体验,仔细品味,这其中传递的不仅是一种数学思想与方法,还是一种可贵的数学学习态度,更是一种人生的拼搏进取精神。也许很多年以后,这个班的学生会忘却这节课所学习的具体内容,但是徐老师在这节课上所传递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也就是装入孩子们头脑中的解决问题的“法宝”,却将始终铭刻在学生的心中,而无法抹去,让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徐老师的课,理性而严谨,灵动而睿智,让我们久久回味,特别是他的课堂中所蕴含的理念、思想和内涵,更让我们领略了理性课堂折射出数学的无穷魅力。如果要说还有一点什么建议的话,那么是否可以在引导学生猜测撕纸的片数和发现数列规律时压缩一些时间,留出一部分时间来让学生把“退”中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在其它问题情境中进行再次实践体验,这样就能够增加这节课的内容厚度,也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发展。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7

今天学习了吴厚明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又一次感觉到新教材的难教。新教材中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部分的内容是一个重要的安排,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意图很明显,授之以渔嘛,给学生以方法的学习更重于知识的学习。

例2中出现的订阅报刊杂志,每人至少订一种,最多订3种,一共有多少种订法?《科学博览》《优秀作文》《小小发明家》。教者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分类分析。订一种、两种、三种各有几种可能,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的形式共同一一列举出所有的可能。大组交流时我认为应该将学生的列举显示在黑板上,这样学生的理解更有样可寻,有样可依,对于后面题目的解答有一定的帮助。

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一一列举这种方法是在平时生活中经常运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教者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先分类,再有序地进行一一列举。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只有两三条例题,但练习中的题目都需要教者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方法的形成更需要一定的练习才行。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8

所谓的替换的策略是指对条件关系复杂,没有直接的方法可解的问题,就可尝试按问题中的条件去假设、替换,得到一个答案,然后把答案代入问题中去验证。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教材安排的例题就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鸡兔同笼”的奥赛题型)学生学起来的确有一定的困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弄清在有差数关系的问题中替换后总量发生的变化。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在课前我通过播放《曹冲称象》的动画图片并让学生说说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然后指出:曹冲用相同重量的石头代替大象的重量,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替换,今天我们就利用这种办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出新课。生动有趣的动画场景加上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且通过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替换策略及其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再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巧创练习优化策略

本节课教材只安排三道题,例1替换的两个量是倍数关系,练一练替换的两个量是相差关系,练习17第一题跟例题题型一样。为了体现练习的`强度与坡度,我删去练习练习17第一题把他改为:1盒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3杯牛奶的钙含量,爸爸早餐吃了1盒饼干,喝了一杯牛奶,钙含量共计400毫克,你知道一盒饼干钙含量是多少毫克?一杯牛奶呢?这道题旨是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选择把牛奶替换成饼干解题会更容易,从而让学生明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一般要灵活的选择简洁、容易的方法,以达到策略的优化。

三、多种策略综合运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努力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画图把替换的过程表示出来。并且在检验后我提出“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你觉得哪些步骤是解题关键?”引导学生既感受到用替换的策略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又让学生感受到面对一个问题有时会有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

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使我更加明白了“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是更重要的。

第三篇: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1

假期里,我阅读了《教学艺术问题与策略》一书,深受启发。这本书可操作性强,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作用。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把学到的理论付诸于实践,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第一,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是实施教学艺术策略的基础。时代给我们这一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为此,掌握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教师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增强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始终保持拼搏向上的士气,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其次,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师要注重知识更新,多途径、多渠道地加班充“电”,获取新的知识;另外,教师还要强化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和提高,不断提高教学能。

第二,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是实施教学艺术策略的关键。学习运用新的“课程标准”,改革课堂教学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一个热门话题。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际上就是教师要掌握教学艺术,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和角色意识,由过去传统式的教学、讲解型的教师主宰课堂的一言堂教学转变为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也就是教师要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为重点;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导为核心,关注学情,牢牢掌握启发、点拨、调控的主动权。

第三,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教学艺术策略的保障。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在优化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能够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新型师生关系是教师具有尊重、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能力并培养健全的人格;而学生作为独立自主的人,敬重教师,独立思索,在积极参与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人格。可见,新型师生关系是教师实施运用教学艺术策略的先决条件。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2

各位老师,今天我执教的是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反思这节课的备课过程,是自己一个对教材编排意图不断提出质疑,不断理解深化的过程。

下面就谈谈这节课备课的体会:

(1)明确教材意图,是上好课的前提。

在理解教材意图中,我备课时经历了一番曲折。

最先,拿到书后,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如果我是学生,教师给我出了这两道题目,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教材中预设的思考方式。

如例1的两杯果汁,教材出示了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基础上,用画图和列表帮助理解的思考流程。如果让学生自由选择方法的话,我想学生不会选择用这种方式,可为什么教材会这样呈现?

如例2的小明集邮。教材出示了“根据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再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特别是根据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这一设计,备课的时候,我曾问过学生,如果让你自己做例2,你会想到摘录条件吗?没有一个学生表示会这么做。

问题出来了,为什么教材所设想的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我和我的学生都不认同呢?是教材的编者错了吗?还是我理解教材上出现了误差。

我们一定都记得这句话:“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甚至有种冲动,不是说用教材教吗?既然学生都不认可教材的预设思路,为什么不另起炉灶,重新设计呢?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痛苦思索后,我终于领悟的教材的意图。

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认识,“如果我的教学目的只是教会学生会解答例1和例2的话,那我就只能是教教材。而真正的用教材来教,应该是通过对例1和例2的解答,让学生经历倒过来推想的思维过程,认识倒过来推想策略的特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用这个策略解决问题。

认识到这一点,我对教材的理解上升到了另一个境界。

例1与例2只是本课教学目标的载体。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所以,例1与例2如果我不学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让学生做,学生会不会做?结果应该是肯定的。比如例2,学生非常熟练地就能用求未知数的知识解答。

我的学生之所以想不到例1和例2所呈现的思维方法,那是因为这些方法正是本节课所要探讨的“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2)选择教学方法,应从教学目标入手,不可盲目求新求异。

备课时,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

新课程改革给数学课堂带来了生机活力,我们的孩子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自主探索,我们的教师有了更多的自觉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中,去学生数学知识。学生能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无疑是幸福的。

所以,拥有这样观点的我也必然要在这节课里,想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

所以,第一次备课,我给了学生很大的自学空间。比如:例1的教学中,我在提示题目之后,便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策略去解答。在例2的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自己试着去根据题意整理条件。结果让我大失所望。孩子们虽然画出了图,可是这个图不是根据倒过来推想策略画出来的,这还有什么意义。在例2的教学中,学生甚至跟我反应:如果让他们自己解答例2还能懂,可是如果让他们整理条件,反到被绕糊涂了。

这一切是为什么?难道,自主探索在这里行不通。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是一节教会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课,而要教学生的策略正是孩子们生活经验中所缺乏的。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形成了由前往后思考的习惯,必将影响到本节课里2道例题的解答。

想到这里,我懂得了教师教学用书上教案编写者的`意图。在我第一次看到教学用书上的教案时,我是不以为然的。我认为:教学用书上的教学过程太过精细,没有给学生太多的空间与探索。现在,我明白了:有的知识是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引导,特别是像倒过来推想这种策略,是不太适宜自主探索的。

在也是这节课为什么没有采用学生自主学习这一非常流行的方法的原因所在。

想起了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也是这一节课,例2的教学是学生自学的,学生非常顺畅地将教材例2预设的思维过程演译了一次,学生的表现让我惊讶不已。

各位老师,以上的一些纯粹是我个人在上完这节课后的一点思考,都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本来是不敢讲的,因为怕讲错了。不过一想,继续是交流嘛!应该说一些真实的想法,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虚心指导。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3

本学期工作室的必读书是《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一书,我利用假期时间认真读了这本书,领悟到了很多。《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书中提到课程改革要建构的课程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个目标明确指出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情感、以及价值观的体现。

“问题解决”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有效的问题解决者,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与新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不谋而合。书中还提到“问题解决”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坚实的基本知识(能够深层理解并运用知识)、提升其思考技能(能够分析与综合信息等),发展其研究能力(能够搜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等),精练其沟通技术(学会表达、说服、多媒体呈现等),强化其合作的社会技能(学会倾听、处理好角色关系、具有团队精神、民主素养等),增强其学习能力(会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解决问题,会反思),促进其实践能力(动手操作)和创新精神(能以灵活、多样、新颖、非常规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发展等等。

在本书中,重点强调了好的教育的'评价标准就是能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问题解决”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相融合的,也可以理解为“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实现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的一个有效的策略。

对我们教师而言,如何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需要各种各样的行动策略,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则为它们寻找理念转化指明了一个方向,即任何教学策略最终的目的之一都是要实现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书中还提到如何培养和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每位老师都是深有体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学生教育之本也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如何有效合理的开展此项工作本书也给了一些很有效的指导思想。当一个人面临挑战时,不仅是他的认知兴趣、好奇心会得到充分的激发,他的智力潜能也可以得到最为充分的调动。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何采取激励教学法。

读了《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觉得“问题解决”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学习。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寻求资源以求解决之道。而且还告诉孩子们要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养成勤思、善思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是当代小学生必须从小具有的一种学习能力。

读过这本书后觉得自己的教学理念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我觉得它能够让我这些年轻教师从大方向上对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进行的现状有一个很全面理解和认识,并为年轻教师在教学的道路上点亮了一盏前进的灯。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4

作为一名已从教二十年的“老”资历教师,我深知,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的重要性。学期开始,我园参加的“镇江市幼教艺术教研协作发展共同体”研讨活动中邀请了丹阳市教育局教研室的狄留芬老师为我们作精彩的讲座“幼儿园歌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早就听说狄留芬老师长期开展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有及其丰富且独到的幼儿园音乐教学经验,是镇江市的学科带头人。上学期有幸见到过狄老师,她平易近人、温柔随和,脸上总是呈现一抹淡淡的微笑。她把自己在幼儿园音乐教学研究与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娓娓道来,使我对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内容了解得更全面、更系统;使我更深切地体会到音乐活动的重要性;使我懂得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竟可以创设这么多有趣、多变的游戏;使我懂得幼儿园也可进行合唱教学;……更重要的是,我深深感受到了音乐带来的快乐与趣味,感受到音乐带给孩子们的是一生受益。

这次狄留芬老师带来了《幼儿园歌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研讨活动。针对幼儿园歌唱教学中常见的问题:1.教学目标的单一;2.教学方法的枯燥;3.歌唱形式的老套;4.技能方法的缺失。一一做了分析和问题解决的策略。

幼儿园歌唱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一)教学设计规范严谨。

解决思路或办法:目标明确,教学环节要得当,教学程序要严谨。

(二)教学准备充分。

解决思路或办法:教材要熟记,课前准备充分,教态要自然生动。

(三)歌唱活动中忽视对幼儿声音的关注

解决思路或办法:1.从养成“轻声”说话的习惯开始;2.教师正确范唱(熟记:情感投入、合理表达、把幼儿当观众);3.引导幼儿在体验作品情感的.基础上尝试用咬字、吐字、呼吸变变化。

狄老师重点研讨了歌唱活动的三个环节。歌唱活动一般有三个环节:导入、学唱、表现。

导入:动作导入、情景表演导入、讲故事导入、歌词朗诵导入、游戏导入、提供感性经验导入、绘画导入、发声练习导入、一日活动中的渗透(形成初步印象)。创设情景的目的是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学唱(歌词):借助图谱、分句教唱法(难点部分)、按音乐旋律及词边做动作、利用课件跟唱、借助游戏学唱、反复重复练习(每一遍的运用不同的形式)运用多种形式,让幼儿体验歌唱带来的快乐。幼儿年龄小、活泼好动、兴趣易转移,情绪不稳定。如果仅让幼儿随着教师一遍遍的反复学唱,势必会引起幼儿的反感,对学唱歌曲失去兴趣,教师要想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高质量的进行歌唱教学,就必须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因为幼儿只有在参与音乐实践的活动中获得能力,受到教育,才能得到发展。从节奏入手对幼儿进行歌唱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表现:歌表演、单独、集体、合唱、对唱、接唱、轮唱、集体与个别的互动,启发引导,使幼儿掌握演唱技巧。

最后,狄老师抛出了2个研究问题:

1.幼儿园唱歌活动有必要发声练习吗?

教师:有必要,但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的,以游戏为主,增强趣味性,不要过于强调纯技术上的发声练习。明确发声练习的目的:能用自然美好的声音歌唱表现什么样的声音是自然美好的?下巴放松,嘴巴自然张开,在讲话的基础上唱出

2.是否支持分句教唱的方法?

教师:不支持逐句教唱法,建议可以将歌曲中的难点句单独拿出来教唱,并采用游戏的方式。分句教的好处:便于幼儿模仿,提高音准。分句教的不足:破坏了歌曲的完整性、艺术形象和情感;难以促进幼儿积极记忆和思维。

从狄留芬老师的研讨里我学到了歌唱教学活动的新理念,以及歌唱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去把握、去解决,也不禁感慨狄留芬老师对歌唱教学的深入研究,很多意想不到的,新鲜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是我以前都没做到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狄留芬老师的教研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5

今天学习了吴厚明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又一次感觉到新教材的难教。新教材中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部分的内容是一个重要的安排,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意图很明显,授之以渔嘛,给学生以方法的学习更重于知识的学习。

例2中出现的订阅报刊杂志,每人至少订一种,最多订3种,一共有多少种订法?《科学博览》《优秀作文》《小小发明家》。教者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分类分析。订一种、两种、三种各有几种可能,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的形式共同一一列举出所有的可能。大组交流时我认为应该将学生的列举显示在黑板上,这样学生的理解更有样可寻,有样可依,对于后面题目的解答有一定的帮助。

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一一列举这种方法是在平时生活中经常运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教者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先分类,再有序地进行一一列举。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只有两三条例题,但练习中的题目都需要教者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方法的形成更需要一定的练习才行。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6

徐长青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策略》这节课,彰显他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他幽默风趣,洒脱自然,沉稳大气,体态语言犹如相声艺术大师,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创造了儿童喜欢的数学。他的课堂教学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理性深刻,蕴含着“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理念,给与会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徐老师在教学中不仅善于启发、点拨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主动探究,而且非常重视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数学思想与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既凸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学会??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这一全新理念,也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儿童的探究能力究竟有多强?在学习的道路上儿童自己能走多远?学生的心智潜能是巨大的,徐老师充分信任学生,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激活学生思维,引发认知冲突。当徐老师举起撕成的纸片,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数一数,验证了纸撕成4片后,先投影直观图形,让学生明确只能将一张纸撕成4片,然后他有意地制造了一个使学生感到非常困惑的问题:“把一张纸撕成4片,照这样撕下去,能撕成20xx片、20xx片和20xx片吗?”激发学生猜想,使学生感觉到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让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徐老师巧妙引出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一句名言:“当你遇到数学难题的时候,要学会知难而——退。”告诉学生解决复杂的问题可“退”到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研究,进而向学生渗透“知难而退”“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接着,引导学生回过头来研究最简单的数据:1、4、7、10、13??通过对撕成纸片的结果的观察、比较、分析和推理,可以发现规律。这样让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原来复杂的问题,可以通过“退”的.办法来分析、发现规律,使复杂问题得到解决。这个过程,学生的思维由受阻变为通畅,学生的心理从胆怯走向自信,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此时此刻,“知难而退”数学思想的有机渗透,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学生继续探索数学王国里的奥秘。

徐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数列的过程中,通过枚举归纳推理,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发现规律,用字母表示规律,让学生在“退”中探求规律、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如徐老师将撕成的4片纸交给学生,让学生将其中的一张纸片撕成4片,一共是7片,学生继续撕下去??徐老师依次板书:1、4、7、10、13??。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1→4→7→10→13,依次增加3片,然后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增加1个3、2个3、3个3、4个3。“还有怎样的规律?”徐老师继续鼓励学生发现,有的学生说:“撕出的片数除以3余1。”有的学生说:“撕出的片数减1是3的倍数。”在此基础上,渗透无限思想,并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规律:3n+1。最后,让学生判断:能撕成20xx片、20xx片和20xx片吗?学生能依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正确判断。为了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思想的真谛,真正领悟到其中非常重要的“退”的那一步,于是徐老师进一步追问:“现在你感受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退是目的吗?退完就完了吗?”引导学生进一步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深入感悟“以退为进”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在解决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有时需要退退退,大踏步地退,退到不失事物本质的时候,再进进进,小步子的进,回头看,找规律,使问题得到解决。

知难而“退”,遇到困难可以退一步,回头看看,寻找规律再进一步探究,“退”是为了“进”。这是学习策略形成的精彩演绎!

徐老师用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带领学生反复训练,获得体验,仔细品味,这其中传递的不仅是一种数学思想与方法,还是一种可贵的数学学习态度,更是一种人生的拼搏进取精神。也许很多年以后,这个班的学生会忘却这节课所学习的具体内容,但是徐老师在这节课上所传递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也就是装入孩子们头脑中的解决问题的“法宝”,却将始终铭刻在学生的心中,而无法抹去,让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徐老师的课,理性而严谨,灵动而睿智,让我们久久回味,特别是他的课堂中所蕴含的理念、思想和内涵,更让我们领略了理性课堂折射出数学的无穷魅力。如果要说还有一点什么建议的话,那么是否可以在引导学生猜测撕纸的片数和发现数列规律时压缩一些时间,留出一部分时间来让学生把“退”中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在其它问题情境中进行再次实践体验,这样就能够增加这节课的内容厚度,也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发展。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7

所谓的替换的策略是指对条件关系复杂,没有直接的方法可解的问题,就可尝试按问题中的条件去假设、替换,得到一个答案,然后把答案代入问题中去验证。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教材安排的例题就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 ”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鸡兔同笼”的奥赛题型)学生学起来的确有一定的困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弄清在有差数关系的问题中替换后总量发生的变化。

1、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在课前我通过播放《曹冲称象》的动画图片并让学生说说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然后指出:曹冲用相同重量的石头代替大象的重量,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替换,今天我们就利用这种办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出新课。生动有趣的动画场景加上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且通过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替换策略及其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再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巧创练习优化策略

本节课教材只安排三道题,例1替换的两个量是倍数关系,练一练替换的两个量是相差关系,练习17第一题跟例题题型一样。为了体现练习的强度与坡度,我删去练习练习17第一题把他改为:1盒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3杯牛奶的钙含量,爸爸早餐吃了1盒饼干,喝了一杯牛奶,钙含量共计400毫克,你知道一盒饼干钙含量是多少毫克?一杯牛奶呢?这道题旨是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选择把牛奶替换成饼干解题会更容易,从而让学生明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一般要灵活的选择简洁、容易的方法,以达到策略的优化。

3、多种策略综合运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努力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画图把替换的过程表示出来。并且在检验后我提出“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你觉得哪些步骤是解题关键?”引导学生既感受到用替换的策略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又让学生感受到面对一个问题有时会有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

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使我更加明白了 “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是更重要的。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8

今天我教学的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课时的内容。本单元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本课时选取的素材是类似与我国古代的传统数学名题“鸡兔同笼”问题,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继续感受替换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我始终都是着眼于帮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方法,感受解题策略。 下面是我对本节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1、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师:实际上,今天我们接触的问题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古人我们称之为“鸡兔同笼”问题。它出自与我国古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书中的题目是这样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大家看,我们刚才解决的问题和这个鸡兔同笼问题是不是有共同的特点呢?我过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会使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多么了不起啊!

2,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在过程中寻找有效的、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策略的获得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经历一个解题过程中的感悟过程,教学时,在学生在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我让学生先自己想一想并试一试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已有的经验,运用已有的解题策略去尝试解决问题,使学生对自己的策略是否可行有一个初步的估计和体验。而后,老师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与碰撞中逐步深入的体会假设、替换策略的运用过程极其价值。

3,数学问题的研究方式要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给学生以自由思考、自由表达的空间,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浓起来,思维才能活起来。

“鸡兔同笼”问题相对是比较抽象的,教材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划船问题,本身容易激发起学生研究的兴趣。再加上画图、列表与假设、替换策略的整合运用,使学生直观地把握了替换过程中的道理,感受到替换策略的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从而能自觉地接受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在展开研究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其展示思维过程,组织全班同学参与到和他的讨论之中,并且尊重该学生的选择,并没有硬牵着学生去关注与42人相差的人数与每只大小船能坐的人数差之间的关系,而是顺应于学生的思维,学生想把大船调整成几只就把大船调整成几只,按照他们的想法组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探索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因此,课堂中才会有学生产生了更多不同的假设方法,有假设大船5只小船5只的,甚至有开玩笑说假设大船6只小船4只的,最终使学生认识到只要不违背大船、小船共10只的条件,假设的方法是很多的。

4,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最终要指向问题的解决。

有的人认为,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是感受策略,而忽视了学生是否真正能解决问题。我认为不其然,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又何谈对策略的感受和领悟呢。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使学生认识替换策略的存在,也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替换的过程,能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有效合理地运用替换方法解决问题。

如何进行替换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顺应学生思维,最初是根据1只大船9只小船能坐的人数比42人少了10人,使学生直觉的认识到大船太少,要增加大船,减少小船;而后,经历这样几次调整后,学生开始关注到少了的人数与大船小船能坐的人数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这时,我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因为这一步的理解是最难的,对一大部分学生来说,还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才能帮助理解。我在这个环节,把重点定位在感受替换的策略,开阔学生的思路,通过“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的问题,促使学生寻找不同的解题策略。在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直观图画与数学思考相结合,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替换的依据,从而真正把握替换的方法,使学生在经历对比之后能自主选择和运用较为简单、直接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要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特点,能根据问题呈现的特点选取合适的解题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多,光我们教材从四年级开始编排进去的,学生耳熟能详的,就有列表、画图的策略、倒推、替换的策略等等,再加上学生在平时数学学习中提炼的举例的策略、假设验证的策略等等。这些策略,有些是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方式的,有些是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的;而且,不同的策略,有其适合使用的不同问题。因此,我认为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特点,帮助学生能根据问题呈现的特点选取合适的解题策略也是有必要的。同时,要沟通各种策略,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灵活的,不是贴标签、套公式的,解决问题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教学中,我提出“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引导学生既感受到用替换的策略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又让学生感受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策略,

总之,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是更重要的。我想这也许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目的所在吧。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9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目标之一。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从四年级(上)起,每册都编排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为了更好的把握新课程的意图,更好的落实这一课程目标,学校数学组对教材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了系列性的磨课活动。一轮探讨活动下来,大家感触颇多。

一、关注教材,由薄读厚,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现行的教材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精神,贯彻新课程理念而编写的。教学时应该充分尊重教材、理解教材和吃透教材。

前后联系读厚教材:读懂教材要求教师能系统的分析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之间的纵横联系。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孤立地理解教材内容,而要把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结构中去,在知识板块中理解教材所处的地位,从而正确定位。纵观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的编排如下表:

册数教学内容

四(上)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四(下)用画图的策略整理和表达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上)用枚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五(下)用“倒过来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六(上)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六(下)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字斟句酌读透教材:读透教材就是要研读教材的'一词一句、一图一画以及例题的前后顺序,练等等。例如,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安排的是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本单元的教学可以分成两步:例1教学替换的方法和初步的假设思想,例2应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问题。例1的问题情境比较容易引发替换的需要,并借助直观形象的替换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替换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第90页的“练一练”起承前启后的作用,问题解决应用了例1的替换思想,但无论是把大盒换成小盒,还是把小盒换成大盒,替换后所有盒子里可以装球的总数都会比原来减少或增加,在这一点,它又为例2的教学作了铺垫。例2有可能经过两次甚至多次的连续替换思路的稳定、有序展开,需要依靠画图、列表、枚举等其他策略的支持。相应的“练一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例2那样的替换活动,为独立解决练习十七的有关问题打下基础。这样字斟句酌,深刻领悟后,设计例1的教学时,一般就可以分成四步:一:图文结合,发现策略。二:引导替换,运用策略。三:交流策略,感悟方法。四:回顾策略,体验再认。

二、关注学生,由表及里,彰显教学设计心理起点。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或多或少地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经常思考: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具有哪些知识和经验,可能还存在什么问题?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资源,是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也是彰显教学设计心理起点、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因此,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已经触及了哪些?”这一知识经验准备状态,更应关注“为什么要学习解决问题的这个策略”的心理原点问题。

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的例题是典型的相遇问题。主要编写意图是启发学生通过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来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学生在四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会用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因此,在出示例题后“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信息吗?”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刚学过的列表整理的方法。因此教学的侧重点便落在研究如何画线段图来整理信息。教学中教师分以下几个层次展示:1、展示学生尝试的原始线段图,从例题的文字叙述到示意图,为了让学生充分领略线段图的含义,教师带领学生做全、做细了线段图。2、接着电脑演示完整的画图过程,让学生在规范的引领下再次感受线段图。3、最后,让学生进行完整的操作。那为什么列表与画线段图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而要把浓重的笔墨倾注于后者?教师在解题说理的过程中有意让学生比较,从而明白线段图在行程问题中更加形象与合适。有详有略,有主有次,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立体感。

三、关注教师,由虚到实,凸显课堂教学设计亮点。

教师要研究教材的逻辑体系和结构、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还要领会教材预设的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产生的疑问,更应结合自身的特点,让课堂成为展示自己风采的场所。

六年级(上)导入新课时,擅长讲故事的女教师是这样开始的: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我给大家讲个曹冲称象的故事:曹操是三国时代的一位君王,有一次有人送来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体重。大臣们都想不出好办法来替大象称体重。这时曹操5岁的小儿子曹冲从人堆里走出来,告诉大家想到的办法。先把大象牵到船上,在船帮齐水处作个记号,再将大象牵走,把石头运到船上去,一直到先前作的记号为止,这时石头的重量就和大象的重量相等了。称出石块的重量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播放课件《曹冲称象》三幅图片)。

师:听了故事后,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曹冲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师:对啊!曹冲很好地运用了转化的策略,称出了大象的体重,你们也会运用这种方法去解决数学中的问题吗?

“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渲染了气氛,导入了新课;而另一位男教师则觉得不太适合自己,尤其是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这方面已经有了自己的经验。于是他就“开门见山”,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你认为什么叫策略?”学生们凭着已有经验,认为策略就是一种方法,一种计策、一种谋略。虽少了几分热闹,但多了几许思考。

四、关注过程,由浅入深,呈现教学流程反思视点。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更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以及探究的深入与细致。

五年级(上)教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示例题: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教研组在第一次设计教学流程时是这样安排的:(1)先让学生说说从题中获取的数学信息;(2)然后用小棒实际摆一摆,观察所摆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3)操作后让学生说说长和宽的米数,引导学生有序填写下表:

长方形的长/米

长方形的宽/米

这一教学流程的实施非常顺畅。教学时安排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其所表达的信息是在教学时借助学具进行直观操作,自然展开列举活动。只是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已能不借助操作,直接进行列举。统一安排这一操作活动,使这些孩子兴味索然。据此考虑与发现,在第二次的教学活动中,进行适当调整,让学生获取数学信息后简单分析:(1)“不同围法是什么意思?同学们能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试试看?”(2)学生进行探究、思考。(3)交流反馈:生1:我是用小棒摆的,宽摆1米,长就是8米;宽是2米,长就是7米,宽摆3米,长就是6米;宽是4米,长就是5米,再摆下去就和前面一样了,所以有四种。生2:我没有用小棒摆,因为长方形的周长是18米,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就是9米,8+1=9;7+2=9;6+3=9;5+4=9,这样也找到了四组。师:“比较用小棒摆和直接列出的围法一样吗?”生:“一样。”——————第二次的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自由地选择解题策略,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潜能: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学具操作寻求答案;一部分学生可以直接根据长和宽的和,直接列举,甚至达到了有序列举。教学虽然看似无序,却生动活泼,富有活力。

第四篇: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1

今天我教学的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课时的内容。本单元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本课时选取的素材是类似与我国古代的传统数学名题“鸡兔同笼”问题,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继续感受替换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我始终都是着眼于帮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方法,感受解题策略。 下面是我对本节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1、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师:实际上,今天我们接触的问题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古人我们称之为“鸡兔同笼”问题。它出自与我国古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书中的题目是这样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大家看,我们刚才解决的问题和这个鸡兔同笼问题是不是有共同的特点呢?我过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会使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多么了不起啊!

2,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在过程中寻找有效的、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策略的获得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经历一个解题过程中的感悟过程,教学时,在学生在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我让学生先自己想一想并试一试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已有的经验,运用已有的解题策略去尝试解决问题,使学生对自己的策略是否可行有一个初步的估计和体验。而后,老师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与碰撞中逐步深入的体会假设、替换策略的运用过程极其价值。

3,数学问题的研究方式要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给学生以自由思考、自由表达的空间,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浓起来,思维才能活起来。

“鸡兔同笼”问题相对是比较抽象的,教材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划船问题,本身容易激发起学生研究的兴趣。再加上画图、列表与假设、替换策略的整合运用,使学生直观地把握了替换过程中的'道理,感受到替换策略的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从而能自觉地接受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在展开研究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其展示思维过程,组织全班同学参与到和他的讨论之中,并且尊重该学生的选择,并没有硬牵着学生去关注与42人相差的人数与每只大小船能坐的人数差之间的关系,而是顺应于学生的思维,学生想把大船调整成几只就把大船调整成几只,按照他们的想法组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探索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因此,课堂中才会有学生产生了更多不同的假设方法,有假设大船5只小船5只的,甚至有开玩笑说假设大船6第只小船4只的,最终使学生认识到只要不违背大船、小船共10只的条件,假设的方法是很多的。

4,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最终要指向问题的解决。

有的人认为,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是感受策略,而忽视了学生是否真正能解决问题。我认为不其然,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又何谈对策略的感受和领悟呢。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使学生认识替换策略的存在,也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替换的过程,能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有效合理地运用替换方法解决问题。

如何进行替换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顺应学生思维,最初是根据1只大船9只小船能坐的人数比42人少了10人,使学生直觉的认识到大船太少,要增加大船,减少小船;而后,经历这样几次调整后,学生开始关注到少了的人数与大船小船能坐的人数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这时,我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因为这一步的理解是最难的,对一大部分学生来说,还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才能帮助理解。我在这个环节,把重点定位在感受替换的策略,开阔学生的思路,通过“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的问题,促使学生寻找不同的解题策略。在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直观图画与数学思考相结合,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替换的依据,从而真正把握替换的方法,使学生在经历对比之后能自主选择和运用较为简单、直接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要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特点,能根据问题呈现的特点选取合适的解题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多,光我们教材从四年级开始编排进去的,学生耳熟能详的,就有列表、画图的策略、倒推、替换的策略等等,再加上学生在平时数学学习中提炼的举例的策略、假设验证的策略等等。这些策略,有些是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方式的,有些是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的;而且,不同的策略,有其适合使用的不同问题。因此,我认为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特点,帮助学生能根据问题呈现的特点选取合适的解题策略也是有必要的。同时,要沟通各种策略,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灵活的,不是贴标签、套公式的,解决问题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教学中,我提出“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引导学生既感受到用替换的策略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又让学生感受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策略,总之,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是更重要的。我想这也许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目的所在吧。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2

本学期工作室的必读书是《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一书,我利用假期时间认真读了这本书,领悟到了很多。《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书中提到课程改革要建构的课程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个目标明确指出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情感、以及价值观的体现。

“问题解决”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有效的问题解决者,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与新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不谋而合。书中还提到“问题解决”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坚实的基本知识(能够深层理解并运用知识)、提升其思考技能(能够分析与综合信息等),发展其研究能力(能够搜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等),精练其沟通技术(学会表达、说服、多媒体呈现等),强化其合作的社会技能(学会倾听、处理好角色关系、具有团队精神、民主素养等),增强其学习能力(会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解决问题,会反思),促进其实践能力(动手操作)和创新精神(能以灵活、多样、新颖、非常规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发展等等。

在本书中,重点强调了好的教育的评价标准就是能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问题解决”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相融合的,也可以理解为“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实现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的一个有效的策略。

对我们教师而言,如何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需要各种各样的行动策略,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则为它们寻找理念转化指明了一个方向,即任何教学策略最终的目的之一都是要实现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书中还提到如何培养和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每位老师都是深有体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学生教育之本也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如何有效合理的开展此项工作本书也给了一些很有效的指导思想。当一个人面临挑战时,不仅是他的.认知兴趣、好奇心会得到充分的激发,他的智力潜能也可以得到最为充分的调动。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何采取激励教学法。

读了《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觉得“问题解决”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学习。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寻求资源以求解决之道。而且还告诉孩子们要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养成勤思、善思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是当代小学生必须从小具有的一种学习能力。

读过这本书后觉得自己的教学理念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我觉得它能够让我这些年轻教师从大方向上对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进行的现状有一个很全面理解和认识,并为年轻教师在教学的道路上点亮了一盏前进的灯。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3

假期里,我阅读了《教学艺术问题与策略》一书,深受启发。这本书可操作性强,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作用。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把学到的理论付诸于实践,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第一,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是实施教学艺术策略的基础。时代给我们这一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为此,掌握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教师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增强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始终保持拼搏向上的士气,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其次,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师要注重知识更新,多途径、多渠道地加班充“电”,获取新的知识;另外,教师还要强化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和提高,不断提高教学能。

第二,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是实施教学艺术策略的关键。学习运用新的“课程标准”,改革课堂教学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一个热门话题。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际上就是教师要掌握教学艺术,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和角色意识,由过去传统式的教学、讲解型的教师主宰课堂的一言堂教学转变为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也就是教师要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为重点;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导为核心,关注学情,牢牢掌握启发、点拨、调控的主动权。

第三,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教学艺术策略的保障。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在优化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能够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新型师生关系是教师具有尊重、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能力并培养健全的人格;而学生作为独立自主的人,敬重教师,独立思索,在积极参与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人格。可见,新型师生关系是教师实施运用教学艺术策略的先决条件。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4

今天学习了吴厚明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又一次感觉到新教材的难教。新教材中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部分的内容是一个重要的安排,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意图很明显,授之以渔嘛,给学生以方法的学习更重于知识的学习。

例2中出现的订阅报刊杂志,每人至少订一种,最多订3种,一共有多少种订法?《科学博览》《优秀作文》《小小发明家》。教者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分类分析。订一种、两种、三种各有几种可能,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的形式共同一一列举出所有的可能。大组交流时我认为应该将学生的列举显示在黑板上,这样学生的理解更有样可寻,有样可依,对于后面题目的解答有一定的帮助。

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一一列举这种方法是在平时生活中经常运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教者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先分类,再有序地进行一一列举。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只有两三条例题,但练习中的题目都需要教者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方法的形成更需要一定的练习才行。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5

徐长青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策略》这节课,彰显他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他幽默风趣,洒脱自然,沉稳大气,体态语言犹如相声艺术大师,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创造了儿童喜欢的数学。他的课堂教学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理性深刻,蕴含着“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理念,给与会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徐老师在教学中不仅善于启发、点拨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主动探究,而且非常重视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数学思想与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既凸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学会??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这一全新理念,也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儿童的探究能力究竟有多强?在学习的道路上儿童自己能走多远?学生的心智潜能是巨大的,徐老师充分信任学生,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激活学生思维,引发认知冲突。当徐老师举起撕成的纸片,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数一数,验证了纸撕成4片后,先投影直观图形,让学生明确只能将一张纸撕成4片,然后他有意地制造了一个使学生感到非常困惑的问题:“把一张纸撕成4片,照这样撕下去,能撕成20xx片、20xx片和20xx片吗?”激发学生猜想,使学生感觉到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让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徐老师巧妙引出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一句名言:“当你遇到数学难题的时候,要学会知难而——退。”告诉学生解决复杂的问题可“退”到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研究,进而向学生渗透“知难而退”“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接着,引导学生回过头来研究最简单的数据:1、4、7、10、13??通过对撕成纸片的结果的观察、比较、分析和推理,可以发现规律。这样让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原来复杂的问题,可以通过“退”的办法来分析、发现规律,使复杂问题得到解决。这个过程,学生的思维由受阻变为通畅,学生的心理从胆怯走向自信,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此时此刻,“知难而退”数学思想的有机渗透,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学生继续探索数学王国里的奥秘。

徐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数列的过程中,通过枚举归纳推理,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发现规律,用字母表示规律,让学生在“退”中探求规律、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如徐老师将撕成的4片纸交给学生,让学生将其中的一张纸片撕成4片,一共是7片,学生继续撕下去??徐老师依次板书:1、4、7、10、13??。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1→4→7→10→13,依次增加3片,然后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增加1个3、2个3、3个3、4个3。“还有怎样的规律?”徐老师继续鼓励学生发现,有的学生说:“撕出的片数除以3余1。”有的学生说:“撕出的片数减1是3的倍数。”在此基础上,渗透无限思想,并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规律:3n+1。最后,让学生判断:能撕成20xx片、20xx片和20xx片吗?学生能依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正确判断。为了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思想的真谛,真正领悟到其中非常重要的“退”的那一步,于是徐老师进一步追问:“现在你感受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退是目的吗?退完就完了吗?”引导学生进一步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深入感悟“以退为进”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在解决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有时需要退退退,大踏步地退,退到不失事物本质的`时候,再进进进,小步子的进,回头看,找规律,使问题得到解决。

知难而“退”,遇到困难可以退一步,回头看看,寻找规律再进一步探究,“退”是为了“进”。这是学习策略形成的精彩演绎!

徐老师用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带领学生反复训练,获得体验,仔细品味,这其中传递的不仅是一种数学思想与方法,还是一种可贵的数学学习态度,更是一种人生的拼搏进取精神。也许很多年以后,这个班的学生会忘却这节课所学习的具体内容,但是徐老师在这节课上所传递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也就是装入孩子们头脑中的解决问题的“法宝”,却将始终铭刻在学生的心中,而无法抹去,让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徐老师的课,理性而严谨,灵动而睿智,让我们久久回味,特别是他的课堂中所蕴含的理念、思想和内涵,更让我们领略了理性课堂折射出数学的无穷魅力。如果要说还有一点什么建议的话,那么是否可以在引导学生猜测撕纸的片数和发现数列规律时压缩一些时间,留出一部分时间来让学生把“退”中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在其它问题情境中进行再次实践体验,这样就能够增加这节课的内容厚度,也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发展。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6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目标之一。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从四年级(上)起,每册都编排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为了更好的把握新课程的意图,更好的落实这一课程目标,学校数学组对教材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了系列性的磨课活动。一轮探讨活动下来,大家感触颇多。

一、关注教材,由薄读厚,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现行的教材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精神,贯彻新课程理念而编写的。教学时应该充分尊重教材、理解教材和吃透教材。

前后联系读厚教材:读懂教材要求教师能系统的分析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之间的纵横联系。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孤立地理解教材内容,而要把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结构中去,在知识板块中理解教材所处的地位,从而正确定位。纵观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的编排如下表:

册数教学内容

四(上)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四(下)用画图的策略整理和表达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上)用枚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五(下)用“倒过来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六(上)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六(下)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字斟句酌读透教材:读透教材就是要研读教材的一词一句、一图一画以及例题的前后顺序,练等等。例如,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安排的是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本单元的教学可以分成两步:例1教学替换的方法和初步的假设思想,例2应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问题。例1的问题情境比较容易引发替换的需要,并借助直观形象的替换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替换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第90页的“练一练”起承前启后的作用,问题解决应用了例1的替换思想,但无论是把大盒换成小盒,还是把小盒换成大盒,替换后所有盒子里可以装球的总数都会比原来减少或增加,在这一点,它又为例2的教学作了铺垫。例2有可能经过两次甚至多次的连续替换思路的稳定、有序展开,需要依靠画图、列表、枚举等其他策略的支持。相应的“练一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例2那样的替换活动,为独立解决练习十七的有关问题打下基础。这样字斟句酌,深刻领悟后,设计例1的教学时,一般就可以分成四步:一:图文结合,发现策略。二:引导替换,运用策略。三:交流策略,感悟方法。四:回顾策略,体验再认。

二、关注学生,由表及里,彰显教学设计心理起点。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或多或少地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经常思考: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具有哪些知识和经验,可能还存在什么问题?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资源,是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也是彰显教学设计心理起点、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因此,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已经触及了哪些?”这一知识经验准备状态,更应关注“为什么要学习解决问题的这个策略”的心理原点问题。

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的例题是典型的相遇问题。主要编写意图是启发学生通过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来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学生在四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会用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因此,在出示例题后“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信息吗?”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刚学过的列表整理的方法。因此教学的侧重点便落在研究如何画线段图来整理信息。教学中教师分以下几个层次展示:1、展示学生尝试的原始线段图,从例题的文字叙述到示意图,为了让学生充分领略线段图的含义,教师带领学生做全、做细了线段图。2、接着电脑演示完整的画图过程,让学生在规范的引领下再次感受线段图。3、最后,让学生进行完整的操作。那为什么列表与画线段图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而要把浓重的笔墨倾注于后者?教师在解题说理的过程中有意让学生比较,从而明白线段图在行程问题中更加形象与合适。有详有略,有主有次,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立体感。

三、关注教师,由虚到实,凸显课堂教学设计亮点。

教师要研究教材的逻辑体系和结构、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还要领会教材预设的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产生的疑问,更应结合自身的特点,让课堂成为展示自己风采的场所。

六年级(上)导入新课时,擅长讲故事的女教师是这样开始的: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我给大家讲个曹冲称象的故事:曹操是三国时代的一位君王,有一次有人送来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体重。大臣们都想不出好办法来替大象称体重。这时曹操5岁的小儿子曹冲从人堆里走出来,告诉大家想到的办法。先把大象牵到船上,在船帮齐水处作个记号,再将大象牵走,把石头运到船上去,一直到先前作的记号为止,这时石头的重量就和大象的重量相等了。称出石块的重量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播放课件《曹冲称象》三幅图片)。

师:听了故事后,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曹冲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师:对啊!曹冲很好地运用了转化的策略,称出了大象的体重,你们也会运用这种方法去解决数学中的问题吗?

“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渲染了气氛,导入了新课;而另一位男教师则觉得不太适合自己,尤其是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这方面已经有了自己的经验。于是他就“开门见山”,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你认为什么叫策略?”学生们凭着已有经验,认为策略就是一种方法,一种计策、一种谋略。虽少了几分热闹,但多了几许思考。

四、关注过程,由浅入深,呈现教学流程反思视点。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更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以及探究的深入与细致。

五年级(上)教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示例题: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教研组在第一次设计教学流程时是这样安排的:(1)先让学生说说从题中获取的数学信息;(2)然后用小棒实际摆一摆,观察所摆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3)操作后让学生说说长和宽的米数,引导学生有序填写下表:

长方形的长/米

长方形的宽/米

这一教学流程的实施非常顺畅。教学时安排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其所表达的信息是在教学时借助学具进行直观操作,自然展开列举活动。只是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已能不借助操作,直接进行列举。统一安排这一操作活动,使这些孩子兴味索然。据此考虑与发现,在第二次的教学活动中,进行适当调整,让学生获取数学信息后简单分析:(1)“不同围法是什么意思?同学们能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试试看?”(2)学生进行探究、思考。(3)交流反馈:生1:我是用小棒摆的,宽摆1米,长就是8米;宽是2米,长就是7米,宽摆3米,长就是6米;宽是4米,长就是5米,再摆下去就和前面一样了,所以有四种。生2:我没有用小棒摆,因为长方形的周长是18米,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就是9米,8+1=9;7+2=9;6+3=9;5+4=9,这样也找到了四组。师:“比较用小棒摆和直接列出的围法一样吗?”生:“一样。”——————第二次的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自由地选择解题策略,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潜能: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学具操作寻求答案;一部分学生可以直接根据长和宽的和,直接列举,甚至达到了有序列举。教学虽然看似无序,却生动活泼,富有活力。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7

各位老师,今天我执教的是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反思这节课的备课过程,是自己一个对教材编排意图不断提出质疑,不断理解深化的过程。

下面就谈谈这节课备课的体会:

(1)明确教材意图,是上好课的前提。

在理解教材意图中,我备课时经历了一番曲折。

最先,拿到书后,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如果我是学生,教师给我出了这两道题目,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教材中预设的思考方式。

如例1的两杯果汁,教材出示了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基础上,用画图和列表帮助理解的思考流程。如果让学生自由选择方法的话,我想学生不会选择用这种方式,可为什么教材会这样呈现?

如例2的小明集邮。教材出示了“根据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再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特别是根据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这一设计,备课的时候,我曾问过学生,如果让你自己做例2,你会想到摘录条件吗?没有一个学生表示会这么做。

问题出来了,为什么教材所设想的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我和我的学生都不认同呢?是教材的编者错了吗?还是我理解教材上出现了误差。

我们一定都记得这句话:“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甚至有种冲动,不是说用教材教吗?既然学生都不认可教材的预设思路,为什么不另起炉灶,重新设计呢?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痛苦思索后,我终于领悟的教材的意图。

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认识,“如果我的教学目的只是教会学生会解答例1和例2的话,那我就只能是教教材。而真正的用教材来教,应该是通过对例1和例2的解答,让学生经历倒过来推想的思维过程,认识倒过来推想策略的特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用这个策略解决问题。

认识到这一点,我对教材的理解上升到了另一个境界。

例1与例2只是本课教学目标的载体。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所以,例1与例2如果我不学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让学生做,学生会不会做?结果应该是肯定的。比如例2,学生非常熟练地就能用求未知数的知识解答。

我的学生之所以想不到例1和例2所呈现的思维方法,那是因为这些方法正是本节课所要探讨的“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2)选择教学方法,应从教学目标入手,不可盲目求新求异。

备课时,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

新课程改革给数学课堂带来了生机活力,我们的孩子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自主探索,我们的教师有了更多的自觉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中,去学生数学知识。学生能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无疑是幸福的。

所以,拥有这样观点的我也必然要在这节课里,想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

所以,第一次备课,我给了学生很大的自学空间。比如:例1的教学中,我在提示题目之后,便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策略去解答。在例2的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自己试着去根据题意整理条件。结果让我大失所望。孩子们虽然画出了图,可是这个图不是根据倒过来推想策略画出来的,这还有什么意义。在例2的教学中,学生甚至跟我反应:如果让他们自己解答例2还能懂,可是如果让他们整理条件,反到被绕糊涂了。

这一切是为什么?难道,自主探索在这里行不通。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是一节教会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课,而要教学生的策略正是孩子们生活经验中所缺乏的。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形成了由前往后思考的习惯,必将影响到本节课里2道例题的解答。

想到这里,我懂得了教师教学用书上教案编写者的意图。在我第一次看到教学用书上的教案时,我是不以为然的。我认为:教学用书上的教学过程太过精细,没有给学生太多的空间与探索。现在,我明白了:有的知识是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引导,特别是像倒过来推想这种策略,是不太适宜自主探索的。

在也是这节课为什么没有采用学生自主学习这一非常流行的方法的原因所在。

想起了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也是这一节课,例2的教学是学生自学的,学生非常顺畅地将教材例2预设的思维过程演译了一次,学生的表现让我惊讶不已。

各位老师,以上的一些纯粹是我个人在上完这节课后的一点思考,都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本来是不敢讲的,因为怕讲错了。不过一想,继续是交流嘛!应该说一些真实的想法,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虚心指导。

第五篇: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考

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考

角奎镇寨子小学杨应坤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学生思 维 能力,培养良好的思 维品质,并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解决问题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提取出来的,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知识。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中的“解决问题”是综合性、创 造 性 地 应用 学 过 的 数 学 知 识、数学方 法

于新 的 问 题 情 境 的 过程。相应地,新教材中已经不再像传统教学那样单独设立解决问题教学的章节,而是把解决问题知识渗透到各单元的学习中,这对我们教师头脑中长期存在的对解决问题的传统认识提出了挑战。为此,解决问题的重点应该是:从社会实际生活中提取出来的,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其本质首先应该是让学生解决的实际的问题,其次是供学生练习的数学习题。对解决问题的认识我们应该充分认清问题和习题两方面的性质,对于同一类的解决问题,对未学过的学生而言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对学过同类题目的学生来说就只是做练习。学生做练习的水平不能等同于解决问题的水平。因此,解答解决问题的过程首先应该是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其次才是摹仿练习的过程。所以,解决问题教学应该是教师指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过 程。这样,解 决 问 题 教 学 的目就 应 该 是发 展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深刻认识到了解决问题的这些方面,才能更好地开展解决问题的教学,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能否正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关键是逻辑思维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在平日的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点做法。

(1)注重探索的过程,形成思维表象,让学生获得体验

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寻找应用题的条件与问题,并形成努力探找由已知条件到问题解决的途径。

在教学应用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弄清题意,全面深入的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全面深入的理解题意即了解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知道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关系;要思考解题途径。培养学生全面理解、判断题意的能力还可以要求学生用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数量关系,通过再造想象,把题意转化为图形,借助图形用想象和感知活动来支撑抽象的思维活动。

(2)授课时,注重小组探讨,启发引导,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在分数除法的教学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

布艺兴趣小组做了8个蝴蝶结,完成本组计划的。小组计划做多少个蝴蝶结?

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我先让小组内讨论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气氛开始热烈,看得出孩子们都在积极的思考(这就给学生一种宽松的氛围和学习气氛,基础好一些的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带动了基础差的学生),教师细心的倾听每个小组的意见并给出指导性建议、作出恰当评价。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差异,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第一小组:我们用的是数份数的方式: 已经做的8个占了总数的2,也就是说一份4个,一共5份,所以再用5254×5=20(个)(用份数来做,思路很清晰)

第二小组:我们用的是方程: 计划做的个数×=已做的个数 25

设第一小组计划做x个蝴蝶结,总计划的就是已做的个数,所以我们列式子x÷=8(点评:体现方程思想,但不要忘记检验,进一步渗透数学方法策略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引出用方程来解决分数应用题,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并用多种方法加以验证。)

第三小组:我们用的是画图的方式:

8÷2×5=20(跟第一小组原理一样,方法不一样)

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解答方法,拓展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打破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思想,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就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做法,尽量让学生亲身体验。

(3)在练习中不断思考总结,让学生体会解决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数量关系。

在这个教学环节里,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实际操作、讨论思考,寻找问题中所隐含的数量关系,强调对问题实际意义和数学意义的真正理解。学生所采用策略,反映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作出的努力。只要解题过程及答案具有合理性,就要加以肯定。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让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丰富的经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加深对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的本质理解。25253

在探究过程中加深对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答法的理解,提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为此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分析:

(1)在一个果园里有梨树49棵,苹果树的棵数是梨树的4,苹果树有多

7少棵?(梨树的棵树是单位“1”,数量关系为:梨树的棵数×=苹果树的棵数)

(2)在一个果园里有梨树49棵,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苹果树有多少棵?(苹果树的棵树是单位“1”,数量关系为:苹果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数)

(3)在一个果园里有梨树56棵,是苹果树的,苹果树有多少棵?(苹果树的棵树是单位“1”,数量关系为:苹果树的棵数×=桃树的棵数)

(通过三个相近问题的对比,提高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为使学生巩固对数量关系分析能力,在不作说明的情况下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根据问题补充条件,如:园里有梨树和苹果树,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苹果树有多少棵? 或在题目中给出不相关的条件,让学生学会筛选有用信息并解决问题 如:园里有李树49棵,有李树70棵,李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苹果树有多少棵?

让学生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中找出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

在下面这道题目中,要把题目准确清楚的解决,就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数

47474747474747

学素养了,最关键的还是分析数量关系:

(1)猴子的寿命约为30年,相当于老虎的。老虎的寿命约是多少年?(2)马的寿命约为老虎的,马的寿命约是多少年?(3)马的寿命相当于大象的。大象的寿命约是多少年? 在教学中,可以把这个题目转化一下,如:

猴子的寿命约为30年,相当于老虎的,马的寿命约为老虎的,马的寿命约是多少年?这就变成了两步应用题,再比如:猴子的寿命约为30年,2512131225211相当于老虎的,马的寿命约是老虎的,马的寿命相当于大象的,大象的532寿命约是多少年?

(要想知道大象的寿命,就要先知道马的寿命,而要知道马的寿命就要先求出老虎寿命,老虎的寿命属于一步应用题范围,经过这样的分析,思路清晰明了,这就是我们数学中常用的分析法,分析法是指由问题入手,按照“执果索因”,推想到已知条件的思路。也就是从问题所要求的量开始推究,先要想,要知道所求的量,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要使这些条件成立,又必须具备另外哪些条件,这样推究下去,直到所需要的条件都是题目中所给的已知条件时,问题就得到解决了。在经历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有自己的体会。)

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往往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分析,教学这类应用题时就必须要从简单应用题入手,循序渐进,逐步延伸,形成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式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理清思路,同学们的思维以会随着题目中已知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解决问题的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借此机会把握时机,培养学生严谨、精细的思考、推导等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的思维越来越灵活、越灵越准确。思维是能力的

核心、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不同见解,要充满热情地给予评价,采用一些简单而有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让他们体会到创新思维带来的价值,使他们产生更为强烈的创新意识。

(4)不断渗透数学思想,教会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在平时的学习中,提示学生多注意以下问题:

1、已知条件是什么; 2想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3、想解题应具备什么条件;

4、想可以用怎样的计算方法,有多少种;

5、验证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因此,解决问题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还要通过教学激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环境中领悟知识、探索规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中常常会用线段图、逻辑图、示意图等“常规”方法研究问题,此时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研究探索“新”的解答方法,从而开拓思维空间,拓宽解题思路,学习的目的在于不断创新,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握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灵活多样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去分析问题,找出普遍性,把握特殊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适应复杂多变的现代生活。

总之,只要我们不断探索,认真研究就会找到有效的办法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载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思考[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思考[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设计与心理学思考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设计与心理学思考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71~72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回顾与探索运用转化......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感知策略 1、谈话:同学们,我国古代有很多聪明的少年,曹冲就是其中的一位,《曹冲称象》的故事熟悉吗?一起来听听。(播放动画《曹冲称象》) (1) CAI故事:《曹冲称象》 (2) 提......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胡大刚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9-90页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

    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p4 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学会运用加......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感受情境,唤醒记忆 1.以“宝贝向前冲”为情境。 (1)把7个苹果分成2堆,有哪几种分法? (2)有3个木偶娃娃和2顶帽子,最多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3)用......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8页例1、练一练和练习八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画线段图的......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数学第十一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解决关于面积计算问题的策略 教学内容:第89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画图或......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课程类型:必修课教学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下册 适用年级:五年级 课时安排:总计51课时 设计者:五年级数学教研组 设计时间:2015年1月21日一、课程目标1、理解分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