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学年农村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教学策略研究
2009学年《农村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教学策略研究》
研究计划
马街小学陈国慧
为切实落实我校县级课题《农村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活动,以研促教,让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性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契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结合我教的年级,从我自身实际出发,制定了以下研究计划:
一、研究的措施
1、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解脱出来,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加强理论学习,统一思想认识,强化教改意识,明确大纲中的要求。
2、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创造地运用教材,适当改动教材中习题,让学生学会多方位、多角度地考虑和解决问题,并从中发现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的发展。
3、贯彻实践观点,搞好课堂教学。促使学生仔细研究和发现题中隐含的内容,从而多角度、灵活的、创造性的思维,克服思维的封闭状态和对知识的僵化理解,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二、研究步骤:
1、开学初期、研读课标对本册教材解决问题部分的表述,吃透课标要求;研读教材、筛选适合解决问题多样化研究的内容重点;制定个人研究计划。
2、中期、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做好学生学习效果评估;积极参与课题组的研究课和经验交流。
3、学期末、做好收集学生解决问题的作业,并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研究分析;撰写学期末论文,经验交流材料,进行阶段性小结。
第二篇:农村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教学策略研究1
2009年《农村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教学策略研究》
研究总结 马街小学 陈国慧
结合我校县级课题《农村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活 动;结合我教的年级,从我自身实际出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认真教学、遇到不懂的问题主动和同事探讨,并积极参与课题组组织的活动,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活动,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学习丰富理论
我在实验过程中,根据课题的研究广泛学习有关改革的文件、文章及各种材料,形成一定的学习制度的需要,每年都自费订阅1——2份专业报刊杂志加强自学,积极参加课题组组织的活动并做好记录,深入开展讨论。
二、目标定位 明确方向
1、认真分析 有效研读文本
对小学数学教材的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是上好课的基础。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这就要求我们的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更要注重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现象。备课时,老师要明确该教材在整个体系中的作用、地位;明确重点、难点及关键,全面把握,整体了解,寻找和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情智因素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区、开发点,使自己站在一个战略制高点上认识和把握学生的学习。
2、抓住重点 制定有效教学目标
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目标及课堂教学目标把握得越好,教学就越有效。所以,我认为准确确定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并加以完成是一节课有效的第一标准。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有效性,首先在这节课中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是否准确。其次,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关注了学生。教学目标的的设定一定要符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你只有设计了关注学生的目标而不是关注知识的目标,才能有效。
3、以学定教 有效选择教学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已从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了,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过程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
4、注重过程 有效选择学习方法
新课程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还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形成有效地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感染作用.达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之目的。
5、模拟创新 有效设计练习
通过练习、谈论、独立钻研,以求真正把所学知识融入学生个体知识体系,并积极启发、鼓励学生思维有新意,对知识有新领悟,逐步学会思维的方法,形成能力。
(1)练习的内容要“求活” 应尽可能地选择生动活泼的习题,让学生感到数学魅力无穷。
(2)要充分挖掘知识内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竟识。
(3)练习设计要少而精。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
(4)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
(5)易混知识对比练。
(6)设计一题多变或多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分析问题,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多途径、多角度地训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学生个体素质的需要,是课堂有效练习设计的重要依据。
三、细化环节 提高质量
为了使课题研究真正促进课堂教学,我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撰写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为重点,认真落实备课、听课、评课三个环节,积极参与公开课研究,展开课题研究,从而促进常规课堂教学,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课题研究调查报告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课题研究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4年10月8日 调查对象:五年级(3)班全体同学
调查背景: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很高的比重,如何教学好这一内容,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而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对解决问题感到非常困难、难以理解、难以掌握、思维单一的现象。同时为教学好解决问题探寻一条可行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为此,我们作了此课题研究。
调查过程:本次问卷共发出66份,收回66份,调查率达100﹪。本次调查问卷拟定了17个题,题型设计与教学实际、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本次练习我设计了有一定难度的题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的同时能培养,锻炼他们的思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单人单桌解答。
调查分析:
(一)卷面分析
本次试卷共有17个题,几乎平均每题6分,从学生答题结果看,得分不是很理想,其中获得满分的有7人,90分至99分的有5人,80至89分的有14人,70至79分有9人,60分至69分的有8人,50分以下的有23人,更有甚者只考了个个位分的。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对解决问题感到非常困难,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不是很熟悉,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从整个班来看,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缩短差距,提高后进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势在必行。
(二)学生个体分析
针对卷面存在的问题,我又进一步对答题十分困难的这一部分学生进行分析,发现答题错的学生有这几种情况:一是审题失误。如:一位老人在沿河路上散步,从第一个路灯处到第12个路灯处共用了22分钟,这位老人走了44分钟,这时他走到第几个路灯处?很多学生都不认真审题,就这样解答12-1﹦11(个),22÷11=2(分钟),44÷2=(22)个就完了,他们就忽略了一个问题是:走到第几个路灯处,所以还要用22+1=23(颗),没有考虑清楚所算出的22是间隔数,间隔数+1才是课数,像这样审题不到位,对题目的理解含混不清,似懂非懂的学生在班级里比较多;二是含有三步以上计算的题,大部分学生都找不出中间比较关键的问题,即“先求什么”这一问题,学生很难准确、清晰地找出来,只要是能找到的学生,就能迎刃而解了;三是学生自身的智力因素,这部分学生反应慢记忆力弱,老师所讲过的题型记不住,理解不了含义以及其间的关系,这部分学生就是班级里最尾巴的那几个。四是阅读题目感到十分困难,读完题目不知道题里要求做什么,如:58辆军车排成一列通过一座桥,前后两辆车之间都保持6米,桥长200米,每辆军车长7米。从第一辆车上桥到最后一辆车离开桥,车队共行驶了多少米?这类题50﹪--60﹪的学生读完题目,不知从哪里入手,找不到中间问题,理解不清。本题中可以先求出58辆军车有多长:58×7=406(米),再求58辆军车的间隔数有几个,这一步非常关键,找到这一步就基本上会解决该题了,即:58—1=57(个间隔数),57×6=342(米),最后把他们加起来就可以了,即:车队长+车距长+桥长=车队行驶的距离,406+342+200=948(米)。
调查结论:
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多创设情景,让学生在 生动的情景中理解生活,理解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中多画图,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其手脑并用,加强记忆,加深理解。尤其线段图在小学数学里应用比较广泛,能帮助学生理解很多抽象的知识点。
3.对于比较抽象的空间问题,多让学生折折,剪剪,降低理解难度。
4.对于典型题,引导学生解决后,再“举一反三”,让他们进一步巩固练习,以达到加深记忆。5.多引导学生阅读题目,让他们能找出题目里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隐藏在题目里面的中间问题,达到完全理解题目的意思,正确解决问题。
6.对于解法比较多的题型,在授课时多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同时,通过对比优化出更好的方法,更实用的方法。
第四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对儿童的学习而言,解决问题的意义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上,而应基于解题的经历和形成的相应经验、技巧、方法,从而把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解决问题方面更是明确提出了一个课程目标——“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现在的人教版教材在编写“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时,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为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探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将生动活泼的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如何帮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数学素养得到提高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
教材中利用学生身边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提供了比较真实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老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这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在上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将书中的主题图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课前组织学生开展收集矿泉水瓶的活动,并将本组收集的数据以简洁的方式记录下来。上课时以统计图的形式出示某组同学收集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发现什么信息?这样让每个学生自己发现、收集数学信息,他们热情高涨,上起课来也积极。
二、引导学生学会提出、筛选问题
当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的问题放在每个学生面前时,老师应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有用的信息。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发现的信息,并随时进行评价。通过大家的交流和评价,学生自己就能筛选出有用的信息。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由于新的数学问题学生第一次接触,有的学生可能提出原来学习过的数学问题,教师不要轻易给予否定,可以让学生马上解决,对提出的正确问题,以板书的形式出现,以突出重点,最后选择例题进行研究。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教师先请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中提出数学问题(谁收集的最多?谁收集的最少?他们一共收集多少个?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等等)再让学生分析讨论哪个问题提得最好,最终确定“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为要研究的问题。这样做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策略
第一、尝试解决、主动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到全体参与的目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画线段图、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第二、交流算法,优化解决方法。请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在学生完成后,适时组织交流。特别注意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种方法中先解决了什么问题,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的理解,而且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就乐于学习数学,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五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新课程《标准》把解决问题作为课程目标,它在小学数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教学实践取得的经验看来,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教学的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而提高对数学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能综合性地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解决问题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解决问题教学中的问题
(1)教师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不强。教师本身的知识和能力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现今的许多小学教师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甚至有些对教材中一些概念都不清楚,实际操作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等都稍显欠缺。
(2)教师对解决问题教学不重视。据调查结果表明,有42%的教师因为考试才重视解决问题教学,很多教师还是进行应试教育,这就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较大阻碍作用。
(3)教学素材单一,教学方法过于老套。据了解,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都是采用现成的教案,较少主动地去编制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题,且在讲述应用题的过程中,教学方法过于僵硬,较少渗透数学思想,这也就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
2.学生解决问题的障碍
(1)学生的基础数学知识不牢固,这是最基本的一点,只有掌握了知识和技能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2)由于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死板,也就导致学生没有掌握好数学思想方法。
(3)通过对某所学校的小学生的调查,有近40%的学生对应用题不感兴趣,将近34%的学生对应用题有恐惧感,有着一定的心理障碍。
(4)学生较少参加生活实践,对应用题牵涉的一些概念感觉生疏,再加上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强,不能准确把握题意,这些对解决问题教学造成较大麻烦,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解决问题教学的策略
1.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布置具体的场景,引入一定的问题意识,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合理有效的情境教学能让学生更多地融入生活,丰富学生的阅历,以突破问题难点,进而提高能力。如有位教师这样设计教学情境:教师端着两杯牛奶去上课并让两位学生尝试,学生分别反应一杯浓一杯淡。进而教师提问:问题出在哪?学生纷纷反应要按比例来泡制,甚至有些学生想当堂配制。课堂气氛大大活跃。此时教师再提问:如果是一杯100克的开水,应当加入多少奶粉?从此例看来,有了这样的情境教学,就能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目标。
数学课堂教学应当从生活中选题,引领学生融入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去理解数学。现实往往是数学的材料源泉,更是数学应用的集合点。我们学习的数学概念基本上都可以从其中找到原型,只要认真地观察这个世界,就可以找到通往数学应用的入口。
2.提倡活动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当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去实践、进行合作交流。数学活动是指数学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实践和思维活动。这依赖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掌握的基本知识。设计活动教学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要让每个学生边说边做,边交流边操作,进而提高其观察力、思维能力。如在讲授梯形面积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剪纸,将梯形剪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再而求出其面积。如可以引导学生用两个相同的梯形纸拼凑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再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如图1)。图2中,教师引导学生把一梯形拼凑成一平行四边形,以导出其面积计算公式。图3中,引导学生将梯形剪切成长方形来推导出面积公式。图4中,将梯形剪拼成三角形来推导面积公式。通过实践表明,数学活动教学更能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为解决问题教学提供便利条件。
知识源自实践。只有不断地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取丰富的直接经验,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因而,教师就要提前进行备课,努力设计好课堂活动细节,充分把握好活动的进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感觉和感知中,发展数学思维。
3.开展方法多样化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方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的新要求,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各不相同,导致其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每当碰到一个数学问题时,总是会先联系自己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其解决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因而教学中就应当注意到这一点。例题:有一堆80吨的煤,当用去2/5时,还剩多少吨?一般来讲其算法列式为:80-80×2/5。除了此种计算方法教师应当鼓励其他解法并讲述其意义。这样开展方法多样化教学,同时也承认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再通过课堂交流,在多个解决措施的基础上,获取启发,进而完美解题策略。还要注意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方法,及时评价,鼓励问题解决的多样化,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