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 2013年高考文言文 实词题 解题指导
语文 2013年高考文言文 实词题 解题指导
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对文言实词的考查覆盖面广,赋分值大,但失误率也较其它知识点要高。究其错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错误类型一】不辨古今
具体表现:考生没有注意到词义的古今联系与区别,误将它们与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在词义上混为一谈,以今义去解释古义。
【典题引路】2010年高考湖北卷第10题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相与笑之曰:鄙 鄙:卑鄙
“鄙”在现代汉语中,有“卑鄙”之意,但“鄙”在古代汉语中,绝没有“卑鄙”之意,而只有“浅陋”之意,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所以,A项就犯了以今义解释古义的错误,正确的解释应为“浅陋”。
【错误类型二】弄错通假
具体表现:对古代汉语中部分实词的通假现象,考生如果不能洞察,就不能按它们所通之字去解释,或按原字去解释,或将它作另外的字解释,都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典题引路】2011年高考重庆卷第8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 趣:通“趋”,前往
该句中的“趣”是“促”的通假字,意思是催促、督促的意思,如“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等。B项就是因为不懂得它是“促”的通假字,而仍按“趋”去解释,因而造成了理解的错误。
【错误类型三】不明活用
具体表现: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常见的语法现象。如果不明白这些词类活用现象,不按活用的类型解释词义,而仍按字面意思直接解释,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典题引路】2012年高考福建卷第2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履苍莽中 履:鞋子
该句中的“履”是词类活用,属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解释为“行走”,成语中“如履薄冰”的“履”字就是这种意思。而D项在解释“履”时,不明白这一词类活用现象,仍按“履”的字面意思直接解释,导致了解释的错误。
【错误类型四】不分单双
具体表现:在文言文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就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相同,如果把它们误作为现代汉语的一个词,句子就解释不通,释义也必然错误。
【典题引路】2012年高考浙江卷第16题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或过称其文字 过称:过分称赞。
该句中的“过称”是两个单音词“过”和“称”的连用,应该分别解释为“过分”和“称赞”,如果考生把它们误作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过称”,从而觉得这个解释是错误的而误选该选项,就掉进命题者设置的陷阱里了。
为了更好地帮助考生解答高考文言实词题,笔者根据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结合2012年各地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供借鉴:
【解题方法一】课本迁移法
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多是选用名篇名章,多背文章有利于发现陌生文段与课本的内在联系。在高考中,其实有很多实词是课本里学过的,只不过是换了一个语言环境罢了,只要能及时联系,很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
【典题引路】2012年高考安徽卷第4题,A选项“值母病笃”中的“笃”字,它解释为“严重”,我们就可以联想到《陈情表》中的“刘母日笃”,李密正是说他的祖母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可见将“笃”解释成“严重”是正确的;B选项“向者,通判监修”中的“向”,我们又可以联想到《桃花源记》中的“寻向所至”,所以它将“向”解释成“先前”也是正确的。排除这两个选项后,我们做对题的机率会大增。又如2012高考湖北卷第9题,C选项“唯当就蚁封耳”中的“就”,我们可以联想到《劝学》中的“金就砺则利”,应该是“靠近”的意思,而它却解释成“留下”,很显然解释不通,我们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一题的正确答案。
【解题方法二】成语对照法
现在运用的成语,还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明又一春”。
【典题引路】2012年高考重庆卷第8题,B选项“与王素党结避祸”中的“党”字,就可对照成语“结党营私”中的“党”字,二者的意思完全一样,都是“勾结”的意思;再如2012年高考北京卷第6题,A选项将“闻君义甚高,愿假榻”中的“假”解释为“借用”,可以对照成语“久假不归”;2012年高考湖北卷第9题,A选项将“不觉懔然,心神俱肃”中的“肃”解释为“恭敬”,可以对照成语“肃然起敬”;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第4题,C选项将“就院易一员往漕闱”中的“易”解释为“更换”,可以对照成语“改弦易张”等,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2012年高考全国辽宁卷第4题,D选项将“何乃横得重名”中的“横”字解释成“强行”,却是错误的,这里的“横”字,其实和成语“飞来横祸”中的“横”字意思一样,都是“意外”的意思,据此我们便可轻松选出正确答案。
【解题方法三】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会意字占12%以上,其形旁表义为我们破解文言实词的词义提供了帮助。
【典题引路】2012年高考浙江卷第16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门而贽 贽:拿着礼物求见。
文中的“贽”并不常见,但我们可以根据它的字形做一些推断。“贽”由“执”和“贝”两部分组成,那它是形声字还是会意字呢?如果是形声字,他就是“贝”形“执”声,和钱财、礼物等有关,而该选项将其解释成“拿着礼物求见”,又似乎和“执”也有关,那它有可能便是会意字。结合语境,我们发现这种推断还是很有道理的。由此便可初步判断这个解释是正确的。
【解题方法四】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互文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简易推出繁难。
【典题引路1】2012年高考山东卷第9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敢一毫越理犯分 分:本分
B.谲佞残妒,塞于胸间 谲:诡诈
A选项的“越理”和“犯分”就是并列结构,“越”和“犯”都是“越过”、“超出”的意思,那么“分”和“理”的意思也会相近,解释成“本分”是合适的。B选项“谲佞残妒”四个字都是并列结构,都是人性中恶的部分,“谲”现在可以组词“诡谲”,将它解释成“诡诈”也是正确的。
【典题引路2】2012年高考天津卷第9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貌袭之,道艺两失 袭:承袭
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两个分句的结构相似,而两句的谓语意思却是相反的。“貌”是“表面上”,而实际上“道”和“艺”两者都丢失了,那“袭”解释成“承袭”也就顺理成章了。
【解题方法五】语法推断法
对实词所在的短语作结构分析,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很快推断出文言实词释义的正误。
【典题引路1】2012年高考山东卷第9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履涂泥,率先期门 躬:弯腰
这个句子是省略了主语“阴兴”的,“履”作动词,行走的意思,是谓语,“涂泥”是名词,是宾语,而“躬”应该是修饰“履”的,是状语,它应该是副词,联系到“躬”作副词的义项,即“亲自”,代进去正好解释得通。它解释成“弯腰”,是把它当成了动词,这在语法上是说不通的,所以可判断这个选项就是正确答案。
【典题引路2】2012年高考福建卷第2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履苍莽中 履:鞋子
这个句子也省略了主语“予与三二友”,谓语是“履”,宾语是“苍莽”,可见这个“履”字和上面“躬履涂泥”中的“履”都是动词行走的意思,将它解释成“鞋子”是错误的。
【解题方法六】语境推断法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要想推断实词的正确意思,必须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
【典题引路】2012年高考天津卷第9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 意:猜测
从语境“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可以看出:作者想收集记述一瓢先生作为名医的事迹,但后人寄来的墓志却只字不提“医”,反而提到“和陈文恭公讲学”,这让作者很是意外,根据语境,“意”的意思绝不是“猜测”,而是“料想”,这是作者没有意料到的事。因而可以判断这题的正确答案就是A选项。
解答高考文言文实词考查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掌握的“武器”越多,你答题的准确率就越高。而且,要学会将各种“武器”综合运用,这样才会取得最佳的效果。
第二篇: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 2.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三、教学课时:3课时 第1、2课时
一、考点阐释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试大纲》保留内容。我们要注意两点隐含信息: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50个左右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的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然而,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二、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
(一)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
“禾”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 “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 “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 “隹(zhuī)”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 “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 “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 ;“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 “自”关鼻,“目”关眼。“攴(pū)”与敲击有关; 【推断练习】
(1)刑天舞干戚 形旁为戈,意思为一种兵器(斧子)(2)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形旁为舟,意思为 大船
(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形旁为 石,意思为 石阶(4)径造庐访成 形旁为走 意思为 到
会意字也可用此方法推断词义。
(5)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上 入 下 米,意思为买入粮食(6)家人瞷见者,悉骇愕 左 目 右 間,意思为 从门缝中看,“窥视”(7)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1998年高考题)“觐”为形声字,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绳子)
(9)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井绳)
(10)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
(二)、字音推断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推断练习】(1)进住夏口(《赤壁之战》)(“住”通“驻”)(2)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倍”通 “背”, “倍道”就是“违背自然规律”。)(3)昌宗从旁趣说,使速言(“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4)使有司宽政,毁关(去掉关税),去禁(禁令),薄敛,已责。(《左传》)责, 意思为___________ “责”,《说文》:“求也,从贝,刺声。”王筠说:“谓索求负家偿物也。”“责”就是“债”字,但是它在上古可用作动词,兼有讨债的意义。它之所以从贝,是因为贝表示财。《左传》昭公二十年:“使有司(主管机关)宽政,毁关,去禁废除各种,薄敛(减少田租),已责(停止讨债)。”这是“责”的本义。(5)“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苏轼《教战守策》)“顿”字(6)“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7)“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闲(8)“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 “匈”(9)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罢
(三)联想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联系教材,联想成语,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推断练习】
1、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联想:“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边境)“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把„„当作边境)
2、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联系《鸿门宴》中 素善留侯张良,词义为 友好
3、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联系《伤仲永》中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词义为认为„„奇异
4、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
联系《逍遥游》中适千里者,三月聚粮,词义为 往,到
5、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联系《岳阳楼记》中 属予作文以记之,词义为 嘱咐
6、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05年辽宁卷)
联想:家喻户晓、不言而喻 喻:明白
7、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联想:日薄西山、义薄云天 薄:靠近
8、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轨遂投城遁走。(2004辽宁卷)联想:投笔从戎 投,扔掉,舍弃
9、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2006年高考湖北卷)
联想: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徒:只是
10、二年正月,泽至开德,以孤军进,都统陈淬言敌方炽,未可轻举,泽怒,欲斩之,诸将乞贷淬,使得效死。泽命淬进兵,遇金人,败之。《宋史》
联想:严惩不贷 〖解释〗惩:处罚;贷:宽容。严厉惩罚,绝不宽恕。贷 : 宽恕、宽免
(四)相似结构推断法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的特点,利用它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一个词也好,一个句子也好,如果形式比较整齐,那么处在相同位置上的字的意思很可能不是相同或相近,就是相反。【推断练习】
(1)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怙”对“恃”,词义为 依仗、凭借(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对“用”,词义为 被任用(3)文过饰非(“过”与“非”同义)“文”对“饰”,词义为 掩饰(4)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弥”对“愈” 词义为 更加
(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简”对“择” 词义为 选择,选拔(6)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既然“誉”(赞美)与“非”(非难)构成反义关系,那么由“沮”(沮丧)可推知“劝”与“沮”意思相反,应释为“奋勉”。
(五)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推断练习】
1、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赤壁之战》 “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2、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三国志 》
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3、行将为人所并(将)
4、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提拔)
5、出则接遇宾客,入则应对诸侯(接待)
(六)语法结构推断法
语法分析推断法就是分析所要解的词在句中充当何成分,然后根据成分推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其意义。
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推断练习】
根据字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1、将军身披坚执锐,讨伐暴秦,功盖寰宇!(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因次解释为:坚硬的盔甲和锐利的兵器)
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2000年全国高考题)樵:木柴。
3、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_______(2004湖南)“和”接代词宾语“之”,当为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和睦”;再联系上文“鸣”,可知“和”应为“应和”。
4、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书褒城驿屋壁。(2005年高考浙江卷)
条其言,书于书褒城驿屋壁 条:整理
5、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脯(杀做肉干)(为这件事(同纣王)争辩得很厉害,所以(纣王)就把鄂侯杀了,将尸体做成肉干”。)
6、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生死”相当于“使死生”即“使死者复生”;“肉骨”相当于“使骨肉”即“使白骨生肉”二者都是“使死者复生”的意思
7、其罪当与童贯等。等:一样,等同 句中主语为“其罪”,“与童贯”是状语,而“等”应该是句子的谓语。所以它是“一样”、“等同”之义,而非“等人”、“等等”。
8、(08广东)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嫁给)
(七)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1、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倾斜)
根据“无景”与“美”意思相反,可推断“欹”与“正”意思也相反,即“倾斜”。
2、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断粮)
现代汉语中“绝食”指断绝饮食,以示抗议或自杀;而本句前文已交代“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下文又写太守苏琼“贷粟以付饥者”,那么这个“绝食”当指水灾后断了粮食。今义是主动地断绝饮食,此处则是被迫无奈断了粮,古今异义。
3、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2005年全国卷ⅱ第8题a项)“辩”用于动词谓语“多”(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富有”)之后,作宾语,应该是名词。由此可推断,选项释为动词“辩驳”有误。(“辩”的正确解释是“辩才”)
4、(07浙江)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敬佩)第3课时
1、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2004年全国ⅱ卷)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凶:不吉利 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白:禀告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诺:答应
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箧:小箱子
2、解释“弄璋”、“弄瓦”在文中的含义并说说你的理由。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几,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冯梦龙《古今谭概》)“我夫人有娠”(娠:身孕)“果双生一男一女” “璋也弄,瓦也弄” 弄璋:生男 弄瓦:生女
3、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08天津卷)(篡:劫夺。贼:杀害。——主要依据对应互译法推断)
4、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都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08全国ⅱ)
(檄:下令。喻:开导。——语法分析、语境分析均可,互为辅助)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江天一传(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天一虽以文士知名,而深沉多智,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当是时,徽人多盗,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而会张献忠破武昌,总兵官左良玉东遁,麾下狼兵哗于途,所过焚掠。将抵徽,徽人震恐,佥事公谋往拒之,以委天一。天一腰刀,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首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
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大乱,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六月,唐藩自立于福州,闻天一名,授监纪推官。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溪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公与他县相掎角。”遂筑丛山关。已而清师攻绩溪,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于绩溪,而别从新岭入。守岭者先溃,城遂陷。
大帅购天一甚急。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属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有知天一者,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我不死,祸且族矣。”遇佥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汝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我母虑也。”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遂牵诣通济门。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越数日,天表往收其尸,瘗之。而佥事公亦于是日死矣。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具有至性
至性:纯厚的本性
b.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自若:和平常一样
c.州县望风内附
附:逃跑
d.间出逆战
间:有时
6.下列句子中,表现江天一“深沉多智”的一组是(3分)
①躬畚土筑垣以居
②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
③率壮士驰数十里
④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
⑤多用兵据之,公与他县相掎角
⑥我不死,祸且族矣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天一小时候就死了父亲,他侍奉母亲和抚养弟弟,他说读书人应有好品德,才有好文章,可见他本性善良,品德高尚。
b.县令傅岩认为天一才学奇异,每次县童生岁试总是选拔他为第一名。尽管他穷,家人又埋怨叹息,他还是如往常一样读书。
c.张献忠攻破武昌后,烧杀抢掠。佥事金声计议派兵去抵抗,把这事委托给天一,天一率领部下与张献忠作战,很受金声赏识。d.江天一被抓后辞别金声说:“哪里有和人一起共事而在危难时刻逃避的呢?”在刑场,高呼“高皇帝”,可见其重情好义忠心不改。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已而清师攻绩溪,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属其母于天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
5.c(附:归附)。
6.b(①说明其勤劳,③说明其勇敢,⑥说明其重情)。7.c(“烧杀抢掠”是狼兵所为,天一去抵抗的也是狼兵)。
8.(1)下雨天,全身被雨淋得像蛇一样蜷伏着,有时张起破伞来遮挡一下(在通顺翻译出大意前提下,关注得分点,以下同。“淋漓、蛇伏和敝盖”各1分);(2)不久,清兵攻打绩溪,江天一日夜手持兵器登城防守,一点也不松懈(“已而、援兵、登陴和怠”各1分);(3)天一知道抗清之事已经无法挽回,就立即回家,把母亲托付给弟弟天表(“为、遽和属”各1分)。
第三篇:高考文言文120实词
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另外还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属于考察范围。文言虚词较之实词比较复杂,灵活多样,难以区分和把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即: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
1.安:
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卑:
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被:
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鄙:
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毕:
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薄:
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
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
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
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诚:
1、诚心(帝感其诚)
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惩:
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驰:
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出:
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辞:
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次:
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箪:
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当:
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锐不可当”)
19.道:
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得:
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等:
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敌:
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吊:
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度:
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端:
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恶:
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发:
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 m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凡:
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29.方:
1、见方(方七百里)
2、长方形(方以长)
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â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奉:
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否:
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33.夫:
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 J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扶:
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拂
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福:
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富:
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
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更:
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苟:
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固:
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安守,固守(君子固穷„„)
41.故:
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
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4、所以,因此(故余虽愚)
42.顾:
1、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世说新语》)
2、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3、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3.观:
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
2、景色,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44.冠:
1、居第一位(以才略居第一位)
2、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男子成人礼(既加冠)
45.光:
1、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
2、光线(仿佛若有光)
46.归:
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
2、回家(太守归而游人从)
47.过:
1、经过(过秦汉之故都《上枢密韩太尉书》)
2、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3、犯过失(人恒过)
4、超过,胜过(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48.好:
1、美(秦氏有好女/好鸟相鸣)
2、喜欢(好为梁父吟/好读书,不求甚解)
3、以便、能够(好收吾骨瘴江边)
49.号:háo
1、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2、hào,别号。(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3、hào,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4、hào,号召。(号令召三老„„)
50.还:
1、回家(还以与妻《乐羊子妻》)
2、xuán,同“旋”,回转、掉转(还走《扁鹊见蔡桓
公》)
51.患:
1、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且人患志之不立)
2、忧患(无冻馁之患)
3、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为乡人所患)
52.惠:
1、恩惠(大王加惠)
2、同“慧”,聪明(汝之不惠)
53.或:
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2、有的人(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54.极:
1、尽头、穷尽(此乐何极)
2、尽、到(南极潇湘)
3、穷尽,动词(尝极东方)
4、非常、最(初极狭)
55.寂:
1、平静(视端容寂)
2、寂静(寂寥无人)
56.加:
1、更加(而山不加增)
2、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
3、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
57.间:
1、夹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
2、一会儿(立有间)
3、参与(又何间焉)
4、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5、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
6、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7、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
8、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58.见:
1、同“现”(路转溪头忽见)
2、引见(胡不见我于王)
3、召见,接见(于是见公输盘/曹刿请见)
4、拜见(子墨子见王/乃入见)
5、知道(见往事耳)
6、看见(贵人过而见之)
59.将:
1、将领,名词(则命一上将)
2、率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3、将要(公将战)
4、搀扶(出郭相扶将)
5、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
60.角:
1、吹奏的乐器(鸣角振铃)
2、吹号角(且角且走)
61.借:
1、借(每假借于人)
2、依*(愿借子杀之)
3、即使(借第令毋斩)
62.尽:
1、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
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
3、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
63.就:
1、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颓然就醉)
2、完成,达到
3、即使
64.居:
1、过了(居十曰)
2、停留(不可久居)
65.举:
1、传扬(死即举大名耳)
2、发动(举大计亦死)
3、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
4、参加(董生举进士)
5、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
66.具:
1、同“俱”,全、都(具答之)
2、具有(各具情态)
67.决:
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
2、分别(意难决舍)
3、断然(故决然舍去)
68.绝:
1、隔绝
2、极点(以为妙绝《口技》)
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
4、极高的,陡峭的69.开:
1、散开(曰出而林霏开)
2、放晴(连月不开)
3、打开(旁开小窗)
70.可:
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71.苦:
1、苦于(苦秦久矣)
2、使„„苦(苦其心志)
3、愁(何苦而不平)
72.乐:
1、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
2、使„„快乐(钟鼓乐之)
3、乐趣(而不知人之乐)
4、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73.类:
1、类似(绝类弥勒)
2、同类(不与培 v为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74.利:
1、有利的(天时不如地利)
2、锐利(兵革非不坚利/怀抱利器)
3、认为„„有利可图(父利其然)
4、物资(利尽南海)
75.隶:
1、属于(世隶耕)
2、跟着(隶而从者)
76.良:
1、真,实在(良多趣味)
2、善良(此皆良实)
77.临:
1、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
2、来到,在(临溪而渔/临池学书)
3、*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4、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78.鳞:
1、像鱼鳞一样(鳞浪层层)
2、鱼(呷浪之鳞)
79.令:
1、命令。(乃令符离人葛婴„„《陈涉世家》)
2、让,使。(忿恚尉,令辱之)
3、指县令。(陈守令皆不在)
80.妙:
1、奇怪(妙无一人肯泊岸)
2、奇妙(以为妙绝)
81.名:
1、命名、起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2、说出(不能名其一处《口技》)
3、名字(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82.谋:
1、商量(陈胜吴广乃谋曰/聚室而谋)
2、谋划、筹划(抑亦人谋/肉食者谋之)
83.奇:qí
1、奇特。(明有奇巧人《核舟记》)
2、奇怪,罕见。(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峡江寺飞泉亭记》)
3、jī。零数。(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84.骑:
1、jì,骑兵(骑千余)
2、马(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85.前:
1、前面(其一犬坐于前《狼》)
2、上前(狼不敢前《狼》)
86.强:
1、强悍(凶强侠气)
2、有余(赏赐百千强)
3、勉强(不可强以仕)
4、力行(慕义强仁)
5、强盛,强大(以弱为强者)
6、通“僵”,僵硬(项为之强)
87.且:
1、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88.清:
1、清澈(水尤清冽/回清倒影)
2、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
89.情:
1、实情(必以情)
2、友情、交情(于是与亮情好曰密)
90.请:
1、请允许,敬辞(请献十金)
2、请求(曹刿请见)
3、请教(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91.穷:
1、穷尽,动词(穷山之高而止/穷回溪/欲穷其林)
2、尽头,名词(而不知其所穷)
3、穷尽,形容词(乐亦无穷)
4、深(穷冬烈风)
5、贫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2.屈:
1、委屈(猥自枉屈)
2、弯曲(手指不可屈伸)
93.去:
1、走开,离去(一狼径去)
2、距离(我以曰始出时去人近/西蜀之去南海。)
94.阙:
1、宫殿(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2、同“缺”,中断(略无阙处)
95.容:
1、许、让(虽席地不容闲)
2、神色(视端容寂)
3、容貌(花态柳情,山容水貌)
96.乳:
1、喂奶(妇抚儿乳《口技》)
2、奶头(儿含乳啼《口技》)
97.善:
1、专长,名词(岂爱人之善)
2、好(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3、擅长,动词(罗敷善蚕桑)
98.尚:
1、尊重、推崇(而使后人尚之如此)
2、还(而君前途尚可)
3、尚且
99.少:shǎo
1、一会儿(少时)
2、稍微(意少舒
3、不多(饮少辄醉)
4、shào,年轻(陈涉少时)
100.舍:
1、学舍、书馆、房屋(至舍/屋舍俨然)
2、舍弃(舍文轩而窃敝舆/便舍船,从口入)
3、丢开、离去(意难决舍/故决然舍去)
4、shě,施舍(舍与你的《范进中举》)
101.射:
1、射箭(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2、射术(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102.甚:
1、超过、厉害、严重(所恶莫甚于死者)
2、十分(流辈甚称其贤)
103.胜:
1、取胜,胜出、超过(此时无声胜有声)
2、优美、美好(予观夫巴陵胜状)
3、忍受,能承受(高处不胜寒/驴不胜怒)
4、尽(跨州连郡者不胜数)
104.施:
1、shī,施实。(然后施行„„《出师表》)
2、yì,(施施)慢步徐行的样子。(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105.食:
1、shí,吃。(食不饱,力不足《马说》)
2、sì,通“饲”,喂养。(食之不能尽其材)106.使:
1、派(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2、出使(使于秦)
3、使者(使子为使)
107.始:
1、曾(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才(始指异之)开始(游于是乎始)
108.市:
1、集市(东市买骏马《木兰词》)
2、买(愿为市鞍马《木兰词》)
109.恃:
1、凭借、依仗(天下之所恃以无忧《上枢密韩太尉书》
2、子何恃而往《为学》)110.是:
1、判断动词,是(我是鬼《宋定伯捉鬼》)
2、代词这样(如是再三《宋定伯捉鬼》)111.适:
1、往(抱而适市)
2、正好(而此地适与余近)
3、舒适(其体不适)
112.书:
1、书写。(乃丹书帛曰《陈涉世家》)
2、文字,字条。(得鱼腹中书)
3、书信。(一男附书至《石壕吏》)
4、文件。(军书十二卷《木兰诗》)
113.数:
1、shù,表多次。(又数刀毙之《狼》)
2、shǔ,计算。(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3、shuî,屡次。(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114.遂:
1、完成(已遂述数行)
2、就、于是(遂逐其师)
3、因而(恐遂汩没)
115.所:
1、地方(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2、“所”与“何”组成偏正词组,“哪里”“什么”(不知有何所畏忌)
116.所以:
1、用什么方法(吾知所以距子矣)
2、用这些来(所以动心忍性)
3、„„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17.通:
1、通过(初极狭,才通人)
2、通晓、掌握(未能通习吏事)
3、顺利、顺畅(政通人和)
4、整个(通计一舟)
5、通报、传达(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6、贯通(中通外直)118.图:
1、想(不图观瀑一至于斯)
2、谋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3、画(命工吏图而书之)119.徒:
1、仅仅、只(叶徒相似/徒以有先生也)
2、光着(免冠徒跣/徒步旅行)
120.推:
1、推究、考察(推王君之心)
2、推广(其亦欲推其事)
121.屯:
1、堆积(大雪屯门)
2、停驻(屯大泽乡)
122.望:
1、声望(先达德隆望尊)
2、看见(望桓侯而还走)
123.为:
1、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
2、做,制造(为学/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3、是(此不为远者小)
4、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5、替、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6、刻有(为人五)
7、为了(故不为苟得也)
8、接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24.谓:
1、说(谓为信然)
2、对(谓先主曰)
3、是(太守谓谁)
4、认为(予谓莲)
5、商量(舍人相谓曰)
6、叫做(此之谓失其本心)
7、命名(太守自谓也)
125.文:
1、画着文彩(皆披发纹身)
2、文章(属予作文以记之)
3、彩饰(舍其文轩)126.闻:
1、听说(余闻之也久)
2、名声(不能称前时之闻)
127.下:
1、攻下、攻克(蕲下)
2、向下(曰光下澈)
3、往下走(下见小潭)
128.鲜:
1、鲜艳(芳草鲜美)
2、xiǎn,少(陶后鲜有闻)
129.贤:
1、胜过、超过(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2、有才能的(如此其贤《伤仲永》)130.相:
1、一起、共同(此子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2、互相(舍人相谓曰)
131.效:
1、功效、效果,名词(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2、取得成效(不效则治臣之罪)132.屑:
1、不屑指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乞人不屑也)
2、忙碌的样子(而楼上人往来屑屑)133.谢:
1、请问(使君谢罗敷)
2、道歉(长跪而谢之)
3、致意(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134.信:
1、信任(愿陛下亲之信之)
2、信实(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确实(谓为信然/岂信然邪)
4、通“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
135.行:
1、品德(性行淑均)
2、行军(行收兵,比至陈)
3、行列、队伍(皆次当行/行阵和睦)
4、行走(行深山巨谷中)
136.许:
1、赞成(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答应,承认、同意(时人莫许之/遂许先帝以驱驰)
3、大约的数量(高可二黍许)
4、hǔ,拟声词(曳屋许许声)
137.学:
1、学问(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学》)
2、学习(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学》)138.寻:
1、寻找(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2、不久(寻病终《桃花源记》)
139.焉:
1、哪里(且焉置土石)
2、句末语气词(始一反焉)
140.艳:
1、妖艳、艳丽(艳装骑驴)
2、欣羡(略无慕艳意)
141.夷:
1、平(船背稍夷)
2、平和、平易(言和而色夷)
3、少数民族(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142.遗:
1、wâi,留给、给予(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2、死去的人留下的(深追先帝遗诏/遗风余思)
3、丢失的(得遗金一饼)
143.已:
1、停止(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2、完了、完毕(死者长已矣)
3、算了,罢了(且壮士不死即已)
4、已经(骨已尽矣)
144.义:
1、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
2、正义、仁义(舍生而取义)
3、适宜、恰当(引喻失义)145.异:
1、奇异、特殊、不同(奇山异水/觉无异能者)
2、认为„„奇怪(父异焉/渔人甚异之)
3、意外的事(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146.易:
1、交换(寒暑易节)
2、容易(难者亦易矣)
3、交易,买(易以百金)
147.诣:去、到,去拜访(由是先主遂诣亮/及郡下,诣太守)
148.益:
1、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2、利益、好处(满招损,谦受益/有所广益)
3、更加、进一步(将以益治其文)
4、渐渐地(益习其声)
149.意:
1、心情(意少舒)
2、神情、态度(意暇甚)
3、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
4、企图,想要(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150.因:
1、于是、就(因屏人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凭借、依*(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3、根据、依照(罔不因势象形)
4、因此(因以为号焉/而因以及乎其迹)
151.引:
1、拉,表示好感(下车引之)
2、拿起(引刀趋机/丁壮者引弦而战)
3、称引(引喻失义)
152.盈:
1、满(曾不盈寸)
2、充满,士气正旺盛(彼竭我盈)
153.用:
1、使用、采用(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因此(遂用猖獗)
154.友:
1、朋友(有朋自远方来)
2、友爱、亲近(琴瑟友之)
155.余:
1、剩下的、留下的(余寒犹厉)
2、第一人称,我(余闻而愈悲)
156.与:
1、通“欤”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给(蹴尔而与之)157.欲:
1、想(欲至宛市《宋定伯捉鬼》)
2、将要(行欲至宛市《宋定伯捉鬼》)
3、愿望(从民欲也)
158.援:
1、提出、引(援疑质理)
2、外援(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159.缘:
1、缘故
2、沿着(缘染溪/缘溪行)
160.杂然:
1、纷纷地(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交互错杂(杂然前陈《醉翁亭记》)161.再:
1、第二次(再而衰)
2、两次(曰再食)
162.曾:
1、加强语气,与“不”连用,连„„都(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2、同“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3、尚、还(曾不盈寸)
163.争:
1、争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2、据理力争(知而不争)
164.指:
1、手指(人有百指)
2、指明(不能指其一端)
3、指点(始指异之/皆指目陈胜)165.至:
1、极点(寡助之至)
2、到(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3、周到(礼愈至)
166.志:
1、记(故为之文以志)
2、标记(寻向所志)
3、做标记(处处志之)
4、志向(且人患志之不立)
5、立志(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167.质:
1、询问(援疑质理)
2、资质(非天质之卑)
168.致:
1、表达、表述(听妇前致词)
2、取得(盖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气可以养而致/无从致书以观)
3、招致、引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
169.诸:
1、“之于”的合音(投诸渤海之尾)
2、那些(其西南诸峰)
3、各位,众位(今诸生学于太学)
170.主:
1、掌管(齐命使各有其主《晏子使楚》)
2、君主(其贤者使使贤主《晏子使楚》)171.属:shǔ
1、类。(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2、侪、辈。(徒属皆曰《陈涉世家》)
3、管辖。(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
4、相同,同类。(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5、zhǔ,通“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72.著:
1、附着、加在(定伯便担鬼着肩上《宋定伯捉鬼》)
2、接触(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宋定伯捉鬼》)
3、同“着”穿(著我旧时裳)
173.缀:
1、点缀(缀以珠玉)
2、连接,紧跟(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174.资:
1、天资、天分(吾资之昏《为学》)
2、资助(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第四篇:高考最常见文言文实词
文言文300个常见文言实词(高中1—160)(电子文稿恳请各位同学不外传)
1、哀
①伤心,悲痛,哀叹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前赤壁赋》 杜鹃啼血
猿
哀《〈琵琶行〉并序》 ②同情,怜悯 君将哀而
生
之《捕蛇者说》
③伤悼(为„„哀叹)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秦晋崤之战》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阿房宫赋》
鸣
乎
2、爱
①喜欢,喜爱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 《种树郭橐驼传》 《阿房宫赋》
②爱护,爱惜,顾惜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 《师说》
《〈指南录〉后序》 ③吝惜 《过秦论》 ④同情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 ⑤爱戴
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 《书博鸡者事》
6吝啬 ○百姓甚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
3、安
①安定,安逸,安适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 ②使„„安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种树郭橐驼传》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谏太宗十思疏》 ③哪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前赤壁赋》 ④怎么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梦游天姥吟留别》 燕庶雀人安知安鸿得
鹄
之共《史记·陈涉世家》 《黄州快哉亭记》 ⑤安慰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志
之 6容 ○京中安不得身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4、按
①用手压或摁
项王按剑而跽曰(按剑:以手抚剑,预示击剑之势)《鸿门宴》 按剑坐于
席《群英会蒋干中计》 ②压抑,止住 偃然按兵
不《荀子·王制》 ③巡行,巡视 按榆溪
旧《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④追究,查究 按诛
五《五人墓碑记》
上
动
塞
人
5、案
①几案,短长桌 《项脊轩志》 ②通“按”审察,察看 召
6、拔
①超越,超过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攻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拔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 《鸿门宴》 因拔刀斫
前
奏有司
案《廉颇蔺相如列传》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图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案 《鸿门宴》 ③提拔 《陈情表》 《出师表》
7、白 ①白色 《蒹葭》 白首不
见《咏史》
不知东方之既白(白:显出白色,指天亮)《前赤壁赋》 ②清楚 《训俭示康》 ③下对上告诉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是以先帝间拔以遗陛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招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苏武传》 ④洁白
要留清白在人间(以石灰等等洁白喻作者正直的人生)《石灰吟》 ⑤明白,昭雪 然使君冤
未《书博鸡者事》
8、败 ①破败 《促织》
②败坏,毁坏
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训俭示康》 ③失败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过秦论》
白
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 抑本其成败之迹《伶官传序》 ④打败 《秦晋殽之战》 ⑤凋残,衰落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秋声赋》
9、拜
①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 问者爇香于鼎,再拜„„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促织》
拜送书于庭(拜:行过叩拜礼)《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拜谢
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拜:拜领)《秦晋殽之战》 ③拜见,拜会 拜夫人于
堂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
上 《左忠毅公逸事》 ④授予名位或官职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陈情表》 ⑤接受任命 于是辞相
印
不《指南录后序》
6拜上,呈上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拜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
10、报
①报告,告诉
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鸿门宴》 似《促织》 报
主
知 ②回答,答复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报复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过秦论》 ④报答,酬谢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苏武传》 非未臣报陨秦首施所而
能伐
上其《陈情表》 《秦晋崤之战》 ⑤报效 《滕王阁序》
6通“赴”○,到„„去
报
师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
11、暴 ①突然 屡撩之,虫
暴
怒
《促织》 ②同“曝”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劝学》 ③暴躁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④凶恶,残酷 暴秦之欲
无
厌
《六国论》 ⑤暴露,显露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六国论》
12、备 ①具备,完备,齐全
而神明白得,圣心备焉
《劝学》 ②防备,准备 行则备一
夕
之
卫
《秦晋崤之战》 《秦晋崤之战》 《〈指南录〉后序》 ③周到 备《促织》 ④备有
左佩刀,右备荣臭(此处为挂着)
《送东阳马生序》
13、被 ①覆盖 极
护师劳力竭,远主备之
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
爱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 ②表示被动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妆操成吴每戈被兮
秋被
娘犀《琵琶行(并序)》 《国殇》 ③被子
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训俭示康》 ④遭受,蒙受
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
《左忠毅公逸事》
14、倍 ①加倍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
妒
甲 《过秦论》 ②同“背”,违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15、悲 ①哀痛,伤心
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黄州快哉亭记》 ②眷顾
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
《史记·高祖本纪》 ③思念,同情 悲予
志《〈指南录〉后序》 ④叹息,感慨 《游褒禅山记》
16、北
焉
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 ①北方
将军战河北,臣哉河南
《鸿门宴》 ②特指元军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指南录〉后序》 ③向北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房宫赋》 ④败逃,败逃的人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过秦论》 ⑤相背
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
《战国策》
17、背
①脊背,背面,反面
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
《左忠毅公逸事》
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苏武传》 ②背上背着
草屦,背筐,手长镵
《左忠毅公逸事》 ③背离,背叛
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鸿门宴》 而皆背晋
以
归《伶官传序》 ④离开,引申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 ⑤背诵
因使人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三国志·王粲传》
18、奔
梁 ①跑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黄州快哉亭记》 ②逃亡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指南录〉后序》
19、本 ①草木的根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 摇其本以观
其疏《种树郭橐驼传》 ②本来,原来
予本非文人画土,甘受诟厉
《病梅馆记》
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苏武传》 ③来源
密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诸子喻山水》 ④探求,考察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伶官传序》 ⑤抄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
《〈指南录〉后序》 20、彼
①指示代词,那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前赤壁赋》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师说》 ②他,他们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 彼实构吾
二
君 《秦晋崤之战》 ③别人,对方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21、逼 ①接近,迫近
细赡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
《促织》 ②强迫,威胁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兄弟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2、辟 ①开,打开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项脊轩志》 ②开垦,开辟 辟病梅之馆
以
贮
之
《病梅馆记》 ③同“避”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秦晋崤之战》
23、蔽
①遮住,遮掩,掩护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前赤壁赋》 常以身翼
蔽
沛《鸿门宴》
②掩饰,隐藏,蒙蔽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谏太宗十思疏》
24、毕
①完,完成,结束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项脊轩志》
六王毕,四海一(此处为完结,指为秦所灭)《阿房宫赋》
公 公阅毕,即解貂覆生 《左忠毅公逸事》 ②使„„结束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全部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兰亭集序》
25、便 ①有利,便利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沦》 ②(piáan)能说会道
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③就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④合适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6、遍 ①到处,普遍
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促织》 ②全,全部
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
《训俭示康》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诸子喻山水》
27、表
①外,与“里”相对 山河表里
潼
关
路
《潼关怀古》 ②表明,表白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寸心
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 《在狱咏蝉》 ③给皇帝的奏章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陈情表》 ④标记,作标记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雍水
《察今》
28、并 ①合并,吞并
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沦》 ②并行,并列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谏太宗十思疏 ③一起,都,一并
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促织》 《苏武传》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苏武传》 ④并且
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不能行捉矣
《促织》
29、伯
①排行第一,老大,伯父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陈情表》 ②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 晋侯秦伯
田
郑
《左传·僖公二十年》 ③古代一方的首领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陈情表》 ④同“霸” 桓公,五伯
之
上
也
《韩非子·难四》 30、薄 ①微薄,薄弱 不终岁,薄
产
累
尽
《促织》
②迫近,逼近,靠近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情表》 ③轻视,看不起 不薄今人
爱
占
人
《戏为六绝》 ④(土地)贫瘠 薄田五
十顷
《三国志·诸葛亮传》 ⑤与“厚”相对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曼》
6浅薄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陈情表》
31、泊 ①停船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石钟山记》 ②恬静,淡泊 非淡泊无
以
明
志
《诫子书》
32、博 ①宽广,广博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②换取,讨取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
《促织》
33、步
①行走,步行(专指不借车马徒步行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
《秦晋崤之战》
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鸿门宴》 ②脚步,步伐
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
《促织》
③举足两次为
一步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阿房宫赋》
34、栽
①裁衣服,剪裁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②同“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 ③裁决 唯大王裁其罪
《韩非子》
35、苍 ①深绿色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前赤壁赋》 ②灰白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
36、操 ①拿着 大王来何
操《鸿门宴》 《苏武传》 ②从事,担任
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促织》
?
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③掌握,控制,操作 津人操舟
若
神
《列子·黄帝》 ④操守,品德 虽贾人,有
贤
操
《汉书·张汤传》
37、草 ①草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苏武传》 ②在草间
《〈指南录〉后序》 ③初稿. 《左忠毅公逸事》 ④结草:报恩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
《陈情表》
38、策 ①计策,策略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过秦论》 归而求救
国
之《〈指南录〉后序》 ②竹制的马鞭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 ③拄着拐杖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归去来兮辞》
39、曾 ①曾经
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
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策 《训俭示康》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并序)》 ②竟,竟然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兰亭集序》 《前赤壁赋》 ③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此儿当及
其曾
祖
《晋书》 40、差 ①差别
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史记·萧相国世家》 ②差错,错误
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礼记·经解》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③稍微地,比较地 吴公差强
人
意
《后汉书·吴汉传》 ④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阿房宫赋》
41、尝 ①品尝 尝之而甘
于
口
《荀子·荣辱》 ②试探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权术·心术》 ③副词,曾经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过秦论》 《项脊轩志》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
42、长
①长(与“短”相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蒹葭》 方《促织》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 ②擅长 敢问夫子恶
乎
长《孟子二章》 ③长久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前赤壁赋》 ④一直,经常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首
长
胫
?
《秋水》 ⑤生长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而茂之也
《种树郭橐驼传》 ⑥增长,成长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 ⑦年长的人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兰亭集序》 《训俭示康》 ⑧列在首位的
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石钟山记》
⑨年纪大,辈分或职位高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鸿门宴》 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师说》
⑩长久的,久远的
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
《诸子喻山水》
11长句:○指七言诗,唐代的习惯说法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琵琶行(并序)》
43、超 ①一跃而上
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秦晋崤之战》 ②遥远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平原忽兮
路
超《国殇》 ③超过
远 听言则远超于上圣
《十渐不克终疏》
44、朝
①朝拜,朝见,上朝 先轸朝,问
秦
囚
《秦晋殽之战》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项脊轩志》 ②使„„朝拜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过秦论》
③朝代(朝廷)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陈情表》 ④早晨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阿房宫赋》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苏武传》
45、陈 ①陈列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 ②陈述 陈《陈情表》 《苏武传》 ③陈旧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兰亭集序》
④通“阵”,交战时的战斗队列 勿击堂堂
之
陈
《孙子兵法·军争》
46、称 ①声称 情
表
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
《训俭示》 ②号称,称作
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黄州快哉亭记》 ③称颂,赞许
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 ④适合,符合,相称
称心快意,几家能够
《与妻书》 ⑤称量
度而取长,称而取重
《商君书》
47、诚 ①确实,的确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诚此既为勇宰相兮厅
又事
以诚
武
《国殇》 《训俭示康》 ②真心,真诚 《陈情表》 ③如果,果真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谏太宗十思疏》
48、出 ①出,出来
备他盗出人与非常也
《鸿门宴》 ②出去,外出
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左忠毅公逸事》 ③逃出
隘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果以富得罪出亡
《训俭示康》 ④拿出,交纳
因山己虫,纳比笼中
《促织》 ⑤产生,发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⑥出现,显露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古之圣人
《〈指南录〉后序》 ⑦超出,超过 其出人也
远
矣
《师说》 ⑧出任,调任 予出官
二
年
《琵琶行(并序)》 ⑨出兵,出征 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秦晋殽之战》 ⑩使„„流出 《苏武传》
49、除 ①台阶
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
《苏武传》 ②去掉,清除
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
《左忠毅公逸事》 ③授官。除去旧职,授予新职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陈情表》 《〈指南录〉后序》 50、辞 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①言辞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
《〈指南录〉后序》 ②告别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我从去年
辞
帝《琵琶行(并序)》 ③遣去 臣等不肖,请
辞
去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推辞,不接受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鸿门宴》 莫辞更坐
弹
一《琵琶行(并序)》
⑤口供,讼词(受辞:受审讯)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京
曲 《苏武传》 ⑥文体的一种 归去来
兮
辞
《归去来兮辞》 ⑦辞谢:婉言谢绝 《廉颇蔺相如列传》
51、驰
①疾驱,车马疾行 《陈情表》 《鸿门宴》 ②向往
身在边隅,情驰魏阙
《隋书·史祥传》 ③传播,传扬 然其名声驰
于
后
世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韩诗外传》
52、冲 ①向上冲
相如因持壁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交通要道
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
《战国策·齐策—》 ③谦虚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谏太宗十思疏》
④虚,空虚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老子》 ⑤向,对着
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山海经》
53、传 ①驿舍,客舍 舍相如广
成传
舍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流传
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此世所以
不
传《石钟山记》 ③传授 《师说》 ④传说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游褒禅山记》 ⑤传递,传送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文字记载
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其事以为官戒
《种树郭橐驼传》 ⑦注释或解释经传的文字
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 ⑧传记 苏《苏武传》
54、垂 ①垂挂,垂下
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
《促织》 ②流传
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诸子喻山水》 ③临近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垂老别》 武
传
④垂衣
《谏太宗十思疏》
55、次
①临时驻扎和住宿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秦晋崤之战》 ②次序,按顺序排列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荆轲刺秦王》 山顶千门
次
第《过华清宫》 ③第二,其次
凡用兵之法„„全军未为上,破军次之
《孙子兵法·谋攻》 ④造次:仓猝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七则》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开 ⑤次第:情形、光景 《声声慢》
56、刺
①扎,用尖利的东西刺 引佩刀
自
刺
《苏武传》
②名帖,相当于后来的名片
通刺倪宽(倪宽:人名),结胶膝之交
《论衡》
57、促 ①催促
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
《种树郭橐驼传》 ②迫,近
省览周环,慰同促膝
《答晋安王书》 ③紧、迫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却坐促弦弦转急
《琵琶行(并序)》
58、错 ①镶嵌 颜诗如错
彩
镂
金
《诗品》 ②交错,交叉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指南录〉后序》 车错毂兮
短
兵《国殇》 ③错误 《窦娥冤》
59、处 ①处于,处在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诸子喻山水》
接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第五篇: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教案
2011届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案
课题: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纲要求:
《考试说明》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层级B级。教学重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
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理解。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考点解读: 关于文言实词,《考试说明》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是一种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了主要掌握的常见文言实词120个。除了这些,高考还会涉及一些中学课本中经常出现的或古文献中使用率较高的文言实词,这些都要靠平时阅读时积累。特别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通假等现象。要正确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知识,特别要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理解。2.古今异义
一个词经过历史演变,词义往往发生变化。词义古今的变化通常有四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只限指长江、黄河,现在则泛指所有比较大的水流;又如“诗”“书”,古代只指《诗经》和《尚书》,现在则指所有的诗歌和书籍。这都是词义扩大的表现。
(2)词义缩小。如“金”,古代泛指金属,“金就砺则利”,现在专指黄金;“谷”古代泛指庄稼粮食,“始播百谷”,今北方指谷子(小米),南方指水稻;“臭”古代指各种气味,“其臭如兰”“乳臭”,今天专指与“香”相反的气味。这都是词义缩小的表现。(3)词义转移。如“去”,古代指离开;今天指前往。“走”,古指跑,“走马看花”,“弃甲曳兵而走”;今指行走。“劝”古指鼓励,“劝学”“劝农”;今指规劝,“劝他不要吸烟”。“穷”古指政治上不得志,没有出路,“穷则独善其身”;今指贫穷。“丈夫”古指男子,“古者丈夫不耕”;今指女子的配偶。“牺牲”,古指祭祀所用的牲畜,“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今指为正义而献出生命,“流血牺牲”。这都是词义发生转移。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先帝不以臣卑鄙”;今天是贬义词,指品行恶劣,“卑鄙无耻”。“爪牙”,古代是褒义词,指有勇力的人,“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今天是贬义词,指坏人的党羽。这都是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此外,还要注意单音词和复音词的不同,不要把古代的两个词当成现代的一个词,如“妻子”、“指示”、“地方”、“至于”等;也不要把古代的一个词当成两个词,拆开来理解,如“布衣”、“社稷”、“左右”、“足下”等。
[温馨提示]同一个词,古今意义不同,最容易出现望文生义、曲解文意的错误,阅读时要特别注意。3.实战演练: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7)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答案](1)“中间”,古义是“中间夹杂”,今义是“当中”;(2)“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3)“宣言”,古义为“公开扬言”,今义为“表示政见的公告”;(4)“烈士”,古义是“有节操、有抱负的男子”,今义指“为革命而牺牲的人”;(5)“牺牲”,古义指“作祭祀的牲畜”,今义指“为正义而死”;(6)“因为”,古义是“因此写”,今义是“因果连词”;(7)“故事”,古义是“旧例”,今义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8)“多谢”,古义是“多多劝告”,今义是“十分感谢”。4.教师小结: 古今异义
(1)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5.布置作业:
《三维设计》练习。
2011届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案
课题: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纲要求: 《考试说明》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层级B级。教学重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
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理解。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的现象。甲字是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字本义是跳蚤,但这儿借用为“早”,于是,“早”就是本字,“蚤”是假借字,词义应按“早”解,读音按“早”的现代读音读。中学课本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古今字的“古”和“今”是相对而言的,有“先”、“后”的意思。“莫”,在“至莫夜月明”句里,“莫”是古字,“暮”是今字,词义应按“暮”解。2.实战演练: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2)系向牛头充炭直(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4)甚矣,汝之不惠(5)或师焉,或不焉
(6)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7)赢粮而景从(8)风吹草低见牛羊(9)张良出,要项伯(1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答案](1)坐通座,音zuî,座位;(2)直通值,音zhí,价钱;(3)反通返,音fǎn,回归;(4)惠通慧,音huì,聪明;(5)不通否,音fǒu,不;
(6)倍通背,音bèi,违背、背叛;(7)景通影,音yǐnɡ,影子;(8)见通现,音xiàn,露出;(9)要通邀,音yāo,邀请;(10)知通智,音zhì,智慧;(11)具通俱,音jù,都;
(12)生通性,音xìnɡ,资质、本性。3.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较现代汉语的词语少,因此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是同学们学习的重点。《教学大纲》中列出的120个文言实词,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需要同学们根据一定语境来分析判断词义。那么一词多义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个词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从本义引申出多个意义,形成一词多义。如“立”,甲骨文作,像人站在地上的样子,本义是“站立”,如“提刀而立”。把“站立”的动作抽象化,即引申为“站得住”,指立身处世,如“三十而立”。又引申为“竖立”,如“犹立枉木而求其景之直也”。又引申为“建立”“设立”,如“立宗庙于薛”,“各当时而立法”。又引申为“存在”,如“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又引申为“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置”,如贾谊《过秦论》:“子婴立。”由此进一步引申为“使登上某一位置”,如《项羽本纪》:“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由“站立”又虚化为副词,引申为“立刻”“马上”,如《鸿门宴》:“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4.实战演练: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1.就
(1)金就砺则利()(2)连辟公府不就()(3)一蹴而就()(4)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5)若无罪而就死地()(6)乃谢客就车()[答案](1)接近,依靠(2)赴任,就职(3)成功,达到目的(4)即,就(5)走向,走上(6)上,登上 2.负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秦贪,负其强()(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6)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答案](1)背东西,以背载物(2)担负,使„„承担(3)依仗,凭借(4)对不起,辜负(5)违背,背弃(6)失败(7)覆盖 5.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这种情况现代汉语也有,如:“他有个兄弟在北京读书”,“兄弟”指“弟弟”;“万一有个好歹怎么得了”,“好歹”指“歹”,多指生命危险;“他可惹下是非了”,“是非”指“非”,多指口舌麻烦。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出现更多,课本中就有不少实例。
①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句中只有“园”的意义。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是诸侯的封地,“家”是大夫的封地,此处只有“国”的意义。
②两个语素意义相反的偏义复词,如《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只有“异”的意思 6.实战演练:
判断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是否偏义复词,并分析其含义。(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其日牛马嘶()(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4)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5)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6)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7)蟪蛄不知春秋()(8)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答案](1)否。小小大大之意。(2)是。偏义在“马”,“牛”为衬字。(3)是。偏义在“亡”,“存”为衬字。(4)是。偏义在“母”,“父”是衬字。(5)是。偏义在“姥”,“公”是衬字。(6)是。“国”指天子统治的地方,“家”指诸侯统治的地方。偏义在“国”,“家”是衬字。(7)否。春天和秋天。(8)否。“痛恨”是十分遗憾之意。7.技巧点拨:
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有哪些方法? 1.积累是基础
文言实词的积累,是提高解题正确率的关键。只有脑中储备了足量的文言词语,记住了它们的常见义项,才能在解题时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具体措施有二:
其一,记住典型例句。高考文言实词,基本能在中学教材中找到实例。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熟读典型例句,记住常见义项,不断充实自己的词汇仓库。
其二,做好归类整理工作。可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常见偏义等内容分类整理,把握其基本特征及类型,提高分辨能力。2.紧扣具体语境是关键
多义词尽管义项丰富,但一旦进入具体语境,它的意义则变为单一。因此,判别其义项,要在明了其基本义项的基础上,依据其上下文作出选择,也就是说要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解题原则。(1)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例如:“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绝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2)联想迁移法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如2008年高考四川卷中“而郑氏数千指独完”一句,熟悉课文《六国论》的同学马上就会想到“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字,意为“保全”,选项解释为“灭亡”显然是错误的。再例如:“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我们可以联系《孔雀东南飞》中“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我”之意。“不以外夷见忽”的意思是,不因为我是外夷轻视我。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解题时将联想的触角指向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如“韩轨遂投城遁走”,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联想到成语“投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3)语法推断法
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都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进行推断。根据汉语语法知识可知,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同样一个“微”字,在“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中,它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藏匿”;在“微行入古寺”中,它作状语,修饰“行”,释为“暗暗地、隐蔽地”;在“微风鼓浪”中,它作定语,修饰“风”,释为“微小、微弱”等等。(4)互文对举法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有时同一句中相对应之处的字词也具有这种性质,因此有时用互文对举法可帮助你快速判断。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中“固”的词义,我们从该句的对仗特点来看,“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再如判断“去郑而之许”中“去”与现代汉语的异同,“郑”和“许”同为地名,都作宾语,“之”为动词“到”,“去”与“之”相对,应为“离开”,刚好与现代汉语相反。(5)通假代入法
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如:吾说晏子之义。此处如不从通假角度考虑就难以理解,这里的“说”通“悦”,以此代入,符合上下文语境。(6)常识识记法
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近几年试卷中时有涉及,高考已考过“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如: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 用事:凭感情做事。题目解为“凭感情做事”,也是不明文化常识之故,古文中“用事”专指“掌权”,中学教材中学过的《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新用事”即是一例。
当然,以上几种方法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可综合运用,对同一道题目而言,也可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多掌握几种方法技巧,在解答文言实词题时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若能就此平时有意识地结合课本进行操作,做到熟能生巧,在未来的高考竞技场上就不会茫无头绪,手足无措了。8.教师小结:(1)通假字(2)偏义复词 9.布置作业:
《三维设计》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