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2011届高三物理一轮全程复习精品学案:曲线运动

时间:2019-05-15 08:00: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甘肃省2011届高三物理一轮全程复习精品学案:曲线运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甘肃省2011届高三物理一轮全程复习精品学案:曲线运动》。

第一篇:甘肃省2011届高三物理一轮全程复习精品学案:曲线运动

甘肃省2011届高三物理一轮全程复习精品学案:曲线运动

一. 基本概念

1.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的条件

直线运动:所受合力的方向与初速度始终同一直线,或物体合力为零。曲线运动: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

(即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有夹角。)

注意:曲线运动的加速度和合外力的方向总是指向曲线的凹侧

2.研究曲线运动的一般方法——分解为简单的直线运动

1)两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仍为匀速直线运动

2)两个分运动,一个是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是变速直线运动,则和运

动必定是变速运动(可分为两运动在同一直线合两运动不在同一直线两种情况)

3)如果两分运动都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则合运动也是初速

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3.平抛运动

平抛运动通常分解为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

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

4.任何一种曲线运动都是变速运动。

二. 圆周运动

1.描述圆周运动的基本物理量:

1)线速度v:质点沿圆弧运动的快慢(切线方向)

s2Rv ==单位:m/s tT

2)角速度ω:质点绕圆心转动的快慢(由方向不研究)

2ω==单位:rad/stT

3)周期T:质点沿圆周运动一周所用时间s

4)频率f:单位时间转的圈数Hz

5)向心力:总是指向圆心,方向时刻在变

只改变速度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6)向心加速度:描述线速度方向改变快慢。

7)线速度、角速度、向心加速度的关系

v

2vranrr2

解题要点:

1)同一圆周上各角速度相同

2)传动皮带与各轮边缘连接处线速度相同

例1:如图所示,一个大轮通过皮带拉着小轮转动,皮带和两轮之间无滑动,大

1轮到的半径是小轮的2倍,大轮上的一点S离转动轴的距离是半径的.当大轮

3边上的P点的加速度是12cm/s2,大轮上的S点和小轮边缘上的Q点的向心加速度为多大?

Q

例2:曾经流行过一种向自行车车头灯供电的小型交流发电机,图1为其结构示意图。图中N、S是一对固定的磁极,abcd为固定在转轴上的矩形线框,转轴过bc边中点、与ab边平行,它的一端有一半径r0=1.0cm的摩擦小轮,小轮与自行车车轮的边缘相接触,如图2所示。当车轮转动时,因摩擦而带动小轮转动,从而使线框在磁极间转动。设线框由N=800匝导线圈组成,每匝线圈的面积S=20cm2,磁极间的磁场可视作匀强磁场,磁感强度B=0.010T,自行车车轮的半径R1=35cm,小齿轮的半径R2=4.cm,大齿轮的半径R3=10.0cm(见图 2)。现从静止开始使大齿轮加速转动,问大齿轮的角速度为多大才能使发电机输出电压的有效值U=3.2V?(假定摩擦小轮与自行车轮之间无相对滑动)

当自行车车轮转动时,通过摩擦小轮使发电机的线框在匀强磁场内转动,线框中产生一正弦交流电动势,其最大值

ε=ω0BSN

式中ω0为线框转动的角速度,即摩擦小轮转动的角速度。

发电机两端电压的有效值

U=2/2εm

设自行车车轮转动的角速度为ω1,由于自行车车轮与摩擦小轮之间无相对滑动,有

R1ω1=R0ω0

小齿轮转动的角速度与自行车轮转动的角速度相同,也为ω1。设大齿轮转动的角速度为ω,有

R3ω=R2ω

1由以上各式解得

ω=(2U/BSN)(R2r0/R3r1)

代入数据得

ω=3.2s-1

2. 匀速圆周运动的特征:

1)速率的大小始终不变,运动的方向时刻在变,是变速曲线运动

2)合外力(或加速度)的方向时刻与速度方向垂直,大小恒定,方向变

化(时刻指向圆心),是变加速曲线运动。

3)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时刻在发生变化,所以只存在向心加速度而无切向加速度。

4)向心力:即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时刻指向圆心。

5)向心力对物体不做功

6)产生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合外力大小不变,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且

指向圆心。

注意:向心力是效果力,不是性质力。

不满足上述条件则为非匀速圆周运动,同时存在向心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合加速度不指向圆心。例如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

例1:一轻杆一端固定质量为m的小球,以另一端为圆心在竖直面内作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①试讨论小球通过最高点轻杆对小球的弹力和小球速度之间的关系。

②若将轻杆换成轻绳:

总结:(1)在最高点,杆Vmin0绳 VmingL(绳或轨道对球刚好没作用力)

(2)小球作圆周运动通过最高点v此点的临界速度。

(3)只有重力作功,因而机械能守恒。

③若小球带正电,且通过最低点速度为v0,应加一个怎样的匀强电场使小球保持作圆周运动。

四、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天体运动)

1.核心:万有引力提供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F万GMm2v22mm2Rm()2Rm(2f)2RRT

2.天体质量M、密度的计算:

4r22M例1:求太阳的质量:由GMmm()rTGT2r

2M3r

323VGTR23

3.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与半径的关系:

Mmv2G2mvrr

GM1vrv rr

GMmm2r2rGM1r 33rr

22F万GMmm()rT2Tr2r3Tr3rT GM

v2GMan2 rr

4.同步卫星

GM3Mm2(Rh)Gm(Rh)22(Rh)

hGM2R

若地球卫星围绕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所受万有引力近似等于重力:

GMm2GMgRmg2R

v2

mgm2vgR R

5.三种宇宙速度:v17.9km/s(地球卫星最小发射速度)v211.2km/s(卫星挣脱地球的最小发射速度)v316.7km/s(卫星挣脱太阳的最小发射速度)

第二篇: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教学案热学34

34、分子运动论(1)

[学习目标]

1、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2、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

[学习内容]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_______的性质最小的微粒。在分子动理论中,常把分子看成弹性小球这样的理想模型。

(2)利用单分子油膜法测定分子的直径d=______。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________m。(3)阿伏加德罗常数:1mol任何物质含有的微粒数相同,这个数叫阿伏加德罗常数,其值_______________是mol-1,通常用NA表示,是联系________世界和__________的桥梁。(4)常用计算式

①固体或液体的摩尔体积Vmol,一个分子的体积V0及NA的关系:______________。②物质的摩尔质量M,一个分子的质量m及NA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物质的体积V和摩尔体积Vmol 及物质的分子数n及NA的关系:_____________。④物质的质量m和摩尔质量M及物质的分子数n及NA的关系:_______________。例

1、已知汞的摩尔质量为200.5×10-3kg/mol,密度为13.6×103kg/m3,则一个汞原子的体积是多少?汞原子的直径约为多大?体积为1cm3的汞中有多少个汞原子?

2、求氧气在标准状态下分子之间的距离。

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将分子看成球体?在什么情况下,又将分子看成立方体?

3、将一滴体积为0.04 m l 的油酸注入1000m l 的无水酒精中,充分调匀后从中取出一

2滴0.04m l 的油酸酒精溶液滴于水面,油膜在水面扩展,测得油膜面积为100cm,求油酸分子的直径。

2、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_______________的现象。扩散的快慢与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2)布朗运动:悬浮微粒不停地做_________________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的快慢与_______、__________有关。

(3)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有__________关,所以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____________。例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激烈

B.布朗运动表明颗粒周围的液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C.布朗运动表明颗粒中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D.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激烈,表明液体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分子间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实际表现出来的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________。(2)引力和斥力都与分之间的距离有关,它们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________,减小而_________;但__________变化的快。

①r=r0时

F引=F斥

分子力F=0

②r

F引

分子力F为斥力

③r>r0

F引>斥

分子力F为引力

④r>10r0时

引力、斥力和分子力F趋近于0

5、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由引力f引和斥力f斥两部分组成,则()A、f斥和f引是同时存在的

B、f引总是大于f斥,其合力总表现为引力 C、分子之间的距离越小,f引越小,f斥越大 D、分子之间的距离越小,f引越大,f斥越小

6、两个分子甲和乙相距较远(此时它们的分子力可不计)。设甲固定不动,乙逐渐向甲靠近直到不能再靠近的过程中()

A、分子间的斥力一直增大

B、分子间的引力一直增大

C、先是分子力对乙做正功,然后乙克服分子力做功 D、先是乙克服分子力做功,然后分子力对乙做正功

7、如图,甲分子固定在坐标原点O,乙分子位于x轴上,甲分子对乙分子的作用力与两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如图中曲线所示,F>0为斥力,F<0为引力,a、b、c、d为x轴上四个特定的位置,现把乙分子从a处由静止释放,则()A.乙分子从a到b做加速运动,由b到c做减速运动 B.乙分子由a到c做加速运动,到达c时速度最大

C.乙分子由a到b的过程中,两分子间的分子势能一直减少 D.乙分子由b到d的过程中,两分子间的分子势能一直增加

34、分子运动论(2)

1、分子运动论是建立在实验和事实的基础上的,这样的事实有()A、扩散现象

B、布朗运动

C、气体的对流

D、我国北方常见的沙尘暴

2、从下列哪一组数据可以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A、水的密度和水的摩尔质量

B、水的摩尔质量和水分子的体积 C、水分子的体积和水分子的质量

D、水分子的质量和水的摩尔质量

3、用油膜法测出油分子直径后,要测阿伏伽德罗常数,只需知道油滴的()A、摩尔质量

B、摩尔体积

C、油滴体积

D、油滴密度

4、关于布朗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布朗运动就是分子的运动

B、足够长时间后微粒的布朗运动将停止 C、布朗运动是微粒中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D、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不在外界,而在液体内部

5、关于布朗运动的明显程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悬浮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

B、悬浮颗粒越大,布朗运动越明显

C、同一时刻撞击到悬浮颗粒的液体分子数越多,布朗运动越明显

D、同一时刻撞击到悬浮颗粒的液体分子数越少,布朗运动越明显

6、下列有关扩散现象与布朗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扩散现象与布朗运动都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 B、扩散现象与布朗运动没有本质的区别

C、扩散现象、布朗运动都直接说明了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 D、扩散现象与布朗运动都与温度有关

7、将两块接触面洁净的铅块a、b压紧后悬挂起来,下面的铅块b不下落,这说明a、b接触处()

A、分子间无空隙地粘在一起 B、分子间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 C、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

D、分子间的分子力大于铅块b的重力

8、通常把萝卜腌成咸菜需要很多天,而把萝卜炒成熟菜,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只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A、盐的分子太小了,很容易进入萝卜中 B、盐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斥力 C、萝卜分子间有产隙,易扩散

D、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激烈

9、液体和固体很难被压缩,其原因是()A、压缩时分子斥力大于分子引力 B、分子已占据了整个空间,分子间没有空隙 C、分子间的空隙太小,分子间只有斥力 D、分子都被固定在平衡位置不动

10、能说明分子间有空隙的是()A、任何物体都能被压缩

B、密闭钢筒中的油在较长时间的高压下会溢出 C、饼干压缩后做成压缩饼干

D、卢瑟福的α散射实验中,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沿原方向前进

11、食盐的晶体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组成的。这两种离子在空间中三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都是等距离的交错排列的。已知食盐的摩尔质量是58.5g/mol,食盐的密度是2.2g/cm3,阿伏伽德罗常数为6.0×1023mol-1,在食盐晶体中两个距离最近的钠离子中心间的距离的数值最接近下面4个数值中的()

A、3.0×10-8cm

B、3.5×10-8cm

C、4.0×10-8cm

D、5.0×10-8cm

12、下面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A、用手捏面包,面包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B、把煤炭放在墙角,时间长了墙也变黑,说明分子在不断扩散

C、打开香水瓶盖后,离它较远的地方也能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运动 D、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13、已知铜的密度为8.9×103千克/米3,原子量为64、通过估算可知铜中每个铜原子所占的体积为()A、7×10-6米3

B、1×10-29米3;C、1×10-26米3

D、8×10-24米3;

14、假设银导线中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全部变成自由电子,求直径为2mm 的银导线中每米长度中所含有的自由电子数,已知银的密度为104kg / m3,摩尔质量为0.1kg/mol。

15、利用油膜法可以粗略测出阿伏伽德罗常数。把密度ρ=0.8×103kg/m3的某种油用滴管滴出一滴在水面上形成油膜,已知这滴油的体积V=0.3×10-3cm3,形成油膜的面积S=0.5m2,油的摩尔质量M=0.1kg/mol,把油膜看成单分子层,每个分子看成球形,那么:(1)油分子的直径是多大?

(2)由以上数据可粗略测出阿伏伽德罗常数NA是多少?

第三篇:高三一轮复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复习学案

第七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考点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2.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1)内容:(2)成因:

考点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民族平等原则的表现

2.民族团结原则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1)前提:(2)原因:

4.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关系

4.公民巩固、维护、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措施:

考点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原因 2.含义: 注意的问题:

(1)前提:

(2)范围:

(3)自治地方

3.核心内容:

4.必要性

5.优越性:

考点四: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新提法)1.我国的宗教状况:

2.我国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1)宗教信仰自由

4)自治机关

(①地位: ②内容: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①管理对象: ②管理目的:

(3)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4)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教材新提法)①原因: ②含义:

3.弘扬科学精神(1)科学对待宗教:

(2)原因:

(3)要求:

考点五:综合探究------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新提法)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4.三者有机结合:

二、易混易错

1.民族平等原则即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要求各民族间消除差别。2.少数民族公民担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坚持民族平等原则的表现。

3.我国在各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各级自治机关,享有完全自治权,行使立法权。

4.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唯一原则。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6.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少数民族行使高度自治权,自己管理自己。7.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8.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引导宗教界逐渐放弃宗教信仰。9.共产党员不得信教违反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0.我国实行自主自办的方针,与外国宗教不存在交往,坚持人民办宗教的方针。

11.宗教不得干预政治,政治也不得干预宗教,宗教界人士参与政治违背了的政教分离原则。12.在我国,宗教活动受到法律的保护。13.我国支持和鼓励人民信仰宗教。14.外国人在中国境内不得进行宗教活动。

15.我们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决反对封建迷信和宗教。

一、典题引领(历年高考及模拟试题)

▲1.(2018·全国卷Ⅱ·T17)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2015年启动,近三年时间有519名内地医疗专家接力进藏救死扶伤、传道授业,430项区域内医疗技术领域空白得到填补,285种大病不再出自治区治疗,533名西藏本地医疗骨干获得培养……守护高原生命与健康的接力棒正在世界屋脊传递。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是()①改善西藏民生,促进平衡发展的有力举措

②实现西藏经济社会与内地共同发展的基础 ③推动西藏医疗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有效路径

④维护西藏各民族平等健康权利的根本保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8·江苏单科·T16)毛南族人口较少,主要分布于广西西北部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历经30年扶贫开发,该县贫困发生率已由77%减少到目前的15%,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是1987年的27倍和40倍。这表明A.扶贫开发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B.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C.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

D.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利益

▲3.(2018·天津文综·T3)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召开前夕,全国政协委员十一世**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前往青海、西藏八个地市州调研,通过和农牧民接触,细致调查,结合数据和实例为参加政协会议准备提案。十一世**的做法()A.说明佛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B.表明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C.行使了政协委员对国家大事的决定权

D.表明爱国宗教人士是国家建设的积极力量

1.(2017·全国Ⅱ卷·T18)某社区有汉、回、白、彝、傣等二十多个民族居住。每逢民族节日,各族群众都一起欢庆,“同过民族节,众筹百家宴”。在泼水节大家到民族团结广场相互泼水祈福,在火把节组织篝火晚会一起载歌载舞,在开斋节一起吃馓子、油香……该社区各组群众同过民族节

①是各民族实现共同繁荣的有效途径

②体现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③实现了多民族地区社区组织的自我完善

④是各民族相互尊重、文化交融的生动写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7·江苏卷·T17)门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门隅和墨脱地区,解放前仍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西藏解放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门巴族人民逐渐摆脱经济落后状态,生活有了显著改善。这说明 ①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②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优越性 ③我国消除了各民族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④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17·海南卷·T11)西藏某牧区依托合作社创立品牌,发展农牧种养、经营乡村旅游、开发民族手工、建立公司进行多种经营,推动了高寒畜牧业市场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2016年全自治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067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16元、增长13%。牧区农牧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①扩大了自治区民族自治权的行使范围

②消除了历史遗留的民族隔阂和民族地区差异 ③是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特长和优势的积极成果 ④是西藏自治区实现创新发展、共同富裕的重要体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16·全国Ⅰ卷,18)为落实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我国采取一系列举措推动民族语言和汉语双语法官的培养。例如,截至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藏汉双语法官培训师资库和5个培训基地;西藏自治区有兼通藏汉双语的法官799名,约占全区法官总数的62%。为民族地区培养民汉双语法官有利于 ①民族地区各级法院变通执行国家法律 ②保障民族地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诉讼权利

③民族地区各民族的相互沟通和团结 ④确定民族语言作为民族自治机关公务语言的地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16·上海单科·T4)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上海和西藏虽相距万里。但有着深厚友谊。多年来,两地注重优势互补,不断深化合作交流,上海企业与西藏文化旅游、特色农牧业及资源等领域开发合作,西藏到上海开展经贸、人文交流等活动。这反映了我国坚持 A.对外开放的理念

C.民主集中制原则

B.各民族的地位一律平等 D.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6.(2016·海南卷,13)截至2015年7月,西藏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批准地方性法规和作出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共300件,其中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123件,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148件,内容涉及政权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教育、文物保护、生态环保等各个方面。这些法规、决议、决定的制定

①表明在西藏只有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才能行使自治权

②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③扩大了民族自治区政府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职责范围

④说明民族自治区享有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7.(2016·江苏政治,18)唐卡作为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如今,在藏族居民家中,随处可觅唐卡的身影。信教群众家中普遍设有经堂或佛龛,开展转经、朝佛等活动。这说明 ①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②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③开展宗教活动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④藏文化对藏族人民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15·浙江文综·T33)我国既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后者意味着,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

①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 ②对宗教教义作出与唯物主义一致的阐释

③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民族的整体利益

④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2015·山东文综·T27)2014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了由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提交的日喀则地区撤地设市的请示,撤销日喀则地区,设立地级日喀则市。同年12月,按照自治区党委的部署,日喀则依程序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市党政领导机构。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①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②民族自治机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行使职权 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④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决定本行政区域内各项事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2015·全国卷Ⅱ·T18)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划拨专项经费,大力改善寺庙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截至2014年9月,全区1 787座寺庙实现了国旗、报纸、文化书屋和广播电视全覆盖,1 735座寺庙通了路,1 730座寺庙通了电,1 662座寺庙通了水,1 736座寺庙实现了通信覆盖。上述做法

①表明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②保障了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③为发挥宗教的积极因素提供了有利条件

④有利于政府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2015·江苏单科·T15)西藏自治区教育系统推行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双语教学体系,内地西藏班中学也开设藏语文课;西藏地区现有各类宗教活动场所1 787座,每逢重大宗教节日都循例举行各种活动。由此可见

①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原则

②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文化有明显的区域特色

④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2015·海南单科·T13)2014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发展成果惠及各民族群众,坚持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做好新疆工作

①意在改革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是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内在要求 ③是维护边疆安全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④是实现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具体体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2015·广东文综·T29)自1965年以来,西藏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先后制定了290多部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对多项全国性法律制定了适合西藏特点的实施办法。西藏自治区自治机关的立法

A.覆盖了民族区域自治权全部内涵

B.规定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C.保障了少数民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D.协调了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 14.(2014年新课标全国文综Ⅰ,15,4分)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一国政府为了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2010~2012年,中央财政对8个民族省区(即5个自治区和青海、贵州、云南3个省)的转移支付总额达26 055亿元。国家对民族省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是 ①提高少数民族政治、经济地位的主要手段 ②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享有更多自治权的措施

③协调少数民族特殊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的表现

④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举措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2014年上海文综,9,3分)今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新疆考察,对做好新疆维护社会稳定、推进跨越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反对民族分裂、促进民族团结、加强党的建设等工作进行调研指导。考察活动体现了 ①我国的民族关系是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③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全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

④我国遵循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16.(2014年天津文综,8,4分)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47个聚居民族繁衍生息。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合作的密切程度前所未有。正是这种大团结、大统一、大交流,有力地促进了新疆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这表明 ①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

②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7.(2013·北京文综·T34·4分)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多元”是指中华各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一体”是指中华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这一理论强调了 A.中华各民族在历史上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B.民族凝聚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C.中华民族是具有历史性的多民族共同体

D.民族平等奠定民族团结的政治经济基础

18.(2013·全国大纲卷·T34·4分)2012年国家宗教事务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提出,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界人士可以为公益慈善事业捐款捐物,设立公益慈善项目和公益慈善组织,宗教界依法从事上述公益慈善活动可以享受相关扶持和优惠政策。这一规定的出台:

①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要求 ②表明政府具有组织宗教公益慈善活动的职能 ③促进了宗教公益慈善事业与正常宗教活动的统一④更好地保护了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的合法权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第四篇:XX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一体化_1

XX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

案一体化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目标导航】

一、课标要求

.内容目标

⑴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⑵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2.提示与建议

⑴古今中外许多著名思想家的言论,表达着各自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争辩、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不同。

⑵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⑶汇集资料: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二、高考考点

.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2.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3.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知识梳理】

.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基本派别的关系

⑴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或者说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⑵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也是一切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注意以下两点: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②注意区分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基本派别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哲学的基本派别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两大派别的标准是根据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也就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

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两大阵营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

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派别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主要区别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认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就是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不仅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而且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把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目的、意志、心灵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基本评价

坚持了唯物主义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可惜只是一种猜测

丰富、发展了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夸大了客观精神的作用;就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根本分歧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知识体系】

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

百舸争流的思想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意识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客观唯心主义

【重难点释疑】

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教学,建议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得出结论”的教学思路。可以选用哲学史上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开展争辩的史实,提出让学生思考的问题这样既可以给学生讲点哲学史的东西,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选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关于形神关系的争论的史实,提出问题:这里的“形”指的是什么,“神”指的是什么?你认为先有“形”还是先有“神”?“形”和“神”的关系应该怎样?为什么说它们的观点是对立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什么样的哲学问题?等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议论。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明确在这场形神关系的论战中,所谓人的形体指的是物质存在的东西,所谓精神指的是思维现象。所谓形神关系问题,是各派哲学争论的基本问题。哲学上讲的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就是讲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一是认为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一是认为事物是不可以认识的。在外国哲学家中也有这种不可知论的观点,如近代英国哲学家休谟就否认人有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认为人只能认识自己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等,至于其他东西是否存在,我们是不知道的。

【例题精析】

辨析: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

【解析】本题以是否追求物质利益和强调精神文明作为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只能是对物质和意识谁决定谁,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但是题目中的说法在一定条件下又有一定的合理之处。因此,这道题目是一道正误混杂的辨析题,同时又是一道附加条件型的辨析题,需要对不同条件下的“追求物质利益”和“强调精神文明”进行具体的分析,才能最终确定是坚持了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答案】(1)凡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因此,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而不是是否追求物质利益,是否强调精神文明。

(2)追求物质利益不一定就是唯物主义。如果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顾客观条件,主观蛮干地去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心主义;如果在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重视意识的作用,强调精神力量的作用,这不但不是唯心主义,而恰恰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表现。

(3)题目中的观点缺乏必要的前提,混淆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界限,因此是不确定的。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①是否信仰宗教

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③对物质和精神哪个是世界的本原的不同回答

④世界可否认识的问题

A.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2.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

B.可知论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回答3~5题。

3.恩格斯的上述论断指出了

()

A.一切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和唯心主义的荒谬性

c.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4.之所以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就是因为它是

()

A.唯物主义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B.唯心主义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c.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志

D.所有哲学必然遇到且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5.下列说法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

()

A.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B.“形存则神存,形谢神灭”

c.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

D.“物是观念的集合”

6.由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上分为两个基本派别,它们是:

()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c、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

D、古代唯物主义与近代唯物主义

7.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根本观点的分歧,是围绕:

()

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而形成的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 c、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 D、意识对物质是否具有能动作用而形成的

8.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种观点:

①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②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③把宇宙中某种精神力量作为世界的本原④认为宇宙统一于“心”,即意识: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中国明代王守仁主张“心外无物”。18世纪英国主教贝克莱的观点是“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他们的观点属于:

()

A、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0.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士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论点,春秋时代《管子》书中的《水地》篇中也表述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学说。上述观点:()

A、是完全正确的,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不符合客观实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c、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存在不足之处

D、否认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二、非选择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留意过这些场景:裁缝师深信“量体裁衣”,他只有根据不同人的不同身材,不同体形裁减和缝制不同款式、不同尺寸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大方,否则,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随意剪裁,是注定要失败的;有经验的农民都懂得“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据土地的水、肥等情况和不同庄稼的生长特点来选择合适的作物种植,否则就不能获得好的收成;医生看病开药,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奏效,否则必定害人坏事;学习中,只有结合自己的客观实际来选择学习方法,才能取得成效,若一味仿效,必将一事无成……

(1)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2)这一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凡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3、中国科协曾经就中国公众对未知现象等有关问题的看法进行抽样检查,调查结果显示:不少人相信算命。此次调查样本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对象为18岁至69岁成年人。课题组负责人特别指出:随着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一些传统迷信形式的市场已经越来越小,而现代迷信却不断变换形式,甚至打着传统文化和科学的旗号迷惑和欺骗公众。“计算机算命”、“幸运数字”、“星座命运”等各种命运预测的迷信活动如今招徕了一些笃信者。

(1)我们周围是否存在迷信现象?这些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2)结合这些现象的危害说明青少年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C

4、D

5、B

6、A

7、B

8、D

9、B

0、c

二、非选择题

1、(1)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首先要解决一个共同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现实生活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凡是认识到存在决定思维,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就能做到从客观实际出发,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否则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2)要牢固地树立存在决定意识,意识能正确反映存在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并用这种世界观指导人们的行动,切实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2、(1)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2)从哲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相斗争而发展,唯心主义哲学较它先前的唯物主义哲学来讲显然是哲学发展的新阶段,唯心主义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了辨证法。因此,不能绝对认为凡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3)正确和错误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无论唯心主义哲学,还是旧唯物主义哲学都有错误的一面。因此,不能说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

3、(1)存在。这些迷信现象都是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2)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它容易使人们犯主观主义错误,使人不思进取,有时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会直接阻碍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对人的发展是一种反动,最终会使人失去独立的人格。因此,青少年应当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要坚信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五篇: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句式 学案

古汉语语言现象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是古汉语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掌握文言句式却是疏通文意,做好内容理解题和翻译题不可忽略的一步。文言句式分为两部分,即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式(无乃„与、何以„为、不亦„乎,等等)。

一、倒装句

倒装句(或称为“变式句”)是文言文常见句式之一,“倒装”是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看的,其实,从古汉语语法角度来看,并不是“倒装”,而是正常句法。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 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的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主谓倒装(主语后置)。在某些含有感叹语气的句子里,为加强语气,就把主语放在谓语的后边,例如: 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辞千金》)

(二).宾语前置(这是考查的重点内容)。所谓宾语前置,就是作宾语的成分放在谓语的前面,以示强调。有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例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 又如:(2008年辽宁卷)陈人欲战,蛮奴撝之曰:“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解析:本句中“诸君何事”宾语前置句,“何”是“事”的宾语。译文: 陈国人想要应战,任蛮奴挥手呵斥说:“我尚且投降了,各位要做什么!”众人都四散逃跑。2.否定句中,作宾语的代词,也要提到动词的前边。例如: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又如:(2009年天津卷)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解析:本句中“不吾予”是宾语前置句,“吾”是“予”的宾语。译文: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又如:(2009年四川卷)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解析:“不吾继”是宾语前置句,“吾”是“继”的宾语。译文:我们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3.借助“之”“是”等助词,把宾语从动词的后面提到前面。如: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何厌之有?(《烛之武》)译:

(三).定语后置。通常定语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句中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定语后置有以下两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又如:(2008年湖北卷)石华、象溪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解析:本句中“陈氏族子之幼者”是定语后置,“幼”是“陈氏族子”的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译文: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2.用“者”使定语后置。例如: 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又如:(2009年上海卷)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解析:本句中“里人疾周者”是定语后置句,“疾周”是“里人”的定语,“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译文: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

(四).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用“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放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但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此介词结构提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于”一般翻译为“在”“比”“向”“从”“被”等;“以”一般翻译为“用”。

例如:封之以膏腴之地。(《触龙说赵太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又如:(2011年山东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解析:本句中的两个短句都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的语序为“勿以罪惧,勿以力止”,“以罪”做“惧”的状语,“以力”做“止”的状语。译文:(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阻止百姓。

(2009年湖北卷)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解析:本句中“被之以威”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的语序为“以威被之”。译文: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2009年江苏卷)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解析: 本句中“无补于明之亡”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的语序为“于明之亡无补”。译文: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呢?

二、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常见格式有: 1.用助词“者”“也”表判断。格式有“„者„也”“„也”“„者,„”“„者也”。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 又如:(2009年北京卷)叔孙通者,薛人也。

解析:本句中“„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所以考生必须将本句译成“„„是„„”的格式。译文: 叔孙通是薛地人。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等副词表判断.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3.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臣是凡人,偏在远都。(《赤壁之战》)4.通过停顿直接表判断。例如:刘备,天下袅雄。(《赤壁之战》)

又如:(2006江苏卷)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解析:本句中没有明显的判断词,主要是通过停顿表示判断关系。译文: 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有什么不可以? 5.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判断。

例如:予本非文人画士。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病梅馆记》)

三、被动句

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里,主语不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施动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文言被动句有: 1.在动词后用“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主语+动词+于+名词”的格式。例如: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或配合“所”字一起使用。例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译: 又如:(2009年上海卷)(沈周)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

解析: 本句中“为„所„”表被动,“世”是动作的发出者。译文: 文章模仿左氏,诗词模仿白居易、苏轼、陆游,字模仿黄庭坚,都被世人喜欢看重。3.在动词前边用“见”作为被动词标志。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又如:(2008北京卷)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 解析: 本句中得分的关键点为“见”和“得无„乎”,都是典型的文言句式,一个翻译为“被”,一个翻译为“恐怕„吧”。译文:一个人因为尊敬父亲而被处罚,恐怕有损教化吧!4.在动词前边用介词“被”作为标志。例如: 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5.意义上的被动,无任何语言标志。例如: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译: 又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

解析:这句话中虽然没有语言标志,但是根据“非心服”,还是可以推断出“逼兵势”为被动句。译文:归顺曹操的荆州民众,是被曹操强大的军队所逼,不是心甘情愿的。

四、省略句

文言文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经常省略,古汉语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相同,都是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但省略的成分却要广得多,尤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省略居多。阅读时,可根据上下文进行语境还原,加以合理的添补。

1.省主语 例如:余扄牖而居,久之,[余]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又如:(2009江苏卷)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解析:这两句话都承前省略了主语,翻译时把主语明确出来,放在括号内,句意更显明确。译文:(彭子篯)刚刚卸任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听到这件事感到惊奇。2.省谓语,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论语·述而》)3.省宾语,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和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4.省介词,例如: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五人墓碑记》)

五、固定句式

1、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译为“怎么办”、“怎么样”、“把„„怎么样”等。

例如: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2、得无„„乎(耶)、无乃„„乎,译为“恐怕„„吧”,都表示推测、估计。例如: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3、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表感叹。例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4、孰与、何如、孰若、何若,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表示比较。例如: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5、有以、无以,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

例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译:

6、“所以”,可译为“„„的原因”、“用来„„的办法”。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7、、“然则”,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例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8、“为所”“为„所„”“见„于„”,表被动。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9、何(奚)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

例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译:

10、“以„为”,表判断,相当于“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例如: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下载甘肃省2011届高三物理一轮全程复习精品学案:曲线运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甘肃省2011届高三物理一轮全程复习精品学案:曲线运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字形教学案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正确识记现代普通话汉字字形(一) 学习目标:正确识记现代普通话汉字字形。 教学重点、难点:形声字、易混字。 学法指导:勤读勤查字典词典勤归纳总结。 典型试......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学案56

    08届高三生物二轮巩固练习50 10.对生态农业的原理中能量多级利用的理解正确的是编写 周杰审核 冯小勇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学案—动物细胞工程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学案—动物细胞工程 【考纲要求】1.动物的细胞培养与体细胞克隆(A)。2.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A) 【学习过程】 考点一.动物细胞培养 典型例题1.如图是动物细......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策略[五篇模版]

    高三一轮复习,因学生基础不牢,夹生饭太多,经常是重复高一高二的故事。怎样才能做到夯实基础,筑牢根基,厚积薄发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教学研讨会总结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教学研讨会总结 2012年9月11、12日,临沂市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教学研讨会在莒南县一中举行。本次会议主要有四项内容:一路复习示范课展示,先进物理组经验介绍,专家......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5.1 功 功率教学案+同步作业

    课题:5.1功 功率 知识点:功 1.定义:力和物体在 上 的乘积称为力对物体做的功. 2.公式:W= . 只适用于恒力做功的计算. 3.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力和 的位移. 4.功是 ,没有方向,但有正、负之......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计划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按照学校的要求以及本届高三学生的基础掌握情况,物理一轮复习遵循以下原则:紧扣考纲 、立足课本和2015届一轮复习资料、夯实基础、培养学生基......

    物理:5.1 《曲线运动》教学案(必修2).

    §5.1 曲线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2、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