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的心情
读书的心情
于一个晴好的日子,稍稍推开窗子,选一本好书,捧一杯香茗,坐在窗台上,倚着阳光。
秒针停止转动。
看《红楼梦》的大喜大悲,看《水浒传》的侠肝义胆,看《培根随笔》的透彻隽永,看《繁星·春水》的童真自然,看《鲁滨逊漂流记》的连环起伏,看《雨巷》的轻盈浪漫。
如同初晨刺破眼眸的第一缕微光,如同露珠落地之后的最后一次闪耀,如同夏天大雨过后的的一抹彩虹,如同迎着春风绽放的第一朵花,如同树木阴翳的丛林中忽然飞出的一只蝶……读书是快乐的,让我身陷囹圄却仍乐在其中,我像一只刚长出翅膀的嫩雏,在书的天空中飞舞;我像一棵刚伸出一缕根须的嫩芽,在书的土地中吮吸。与书对话,我在其中盲目地快乐着。
于一个深沉的夜晚,微微拉上帘子,选一本好书,捧一杯奶茶,靠在椅背上,伴着灯光。
空气凝结不动。
看《巴黎圣母院》的爱与悲凄,看《名人传》的命运多舛,看《悲伤逆流成河》的绝望难过,看《麦田守望者》的孤独寂寞,看《小团圆》的遗憾哀婉。
如同傍晚最后一丝暗光,如同风中零乱飞舞的落叶,如同大考前紧握的手指……这样的我,随着主人公一起彷徨、落泪、伤心、失落、疯狂以及紧张。书,让我被卷入洪流中,穿越历史和时间,去寻找那
些文字中的他们。夜,也不再寂寞。
书,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培根说:“读书可以怡情,可以傅彩,可以长才。”“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有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如此形容。古人曰:“书中自有黄金屋”。我爱书,不是源于此,是因为书是我的灵魂,是我的精神,是我的朋友,更是我的心情。
第二篇:读书感受的心情日记
小时候,我十分爱吃番茄,有那么整整一个星期,我不停地要求母亲买番茄来做菜,我每顿每顿地吃,吃到那个星期的最后一餐,我突然发现舌头上的番茄变了一种令我难以忍受的别的味道,我把它吐了出来,赶快去漱口,再也不肯吃一口番茄,直到好几年以后,我才能够再接受番茄进入我的腹中。本来吃茄子和读书是两码事,但是那种变味、想呕出来的感觉在读中专考毕业试时我又重新感受,而且一生难忘:那十分闷热而又难捱的两个星期里,全班人每天都过着一种课室、宿舍、饭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所有与功课无关的动作尽量缩减,那厚厚的几本医书如永远也啃不动的大山,我感觉不到一丝微风也听不到一声鸟叫,凝滞的时空里只有翻书的噪音。原本也是欢喜读书的人,但十一年来上学的日子里这种情景一再重复,上课、下课、读书、考试、读书、考试,就像一道道千篇一律循环往复的菜式,不停地往我胃里灌,在最后的毕业考试里,想呕的感觉便十分的尖锐,我的脑里老是想像着一个动作:就是我趴在洗手池上拼命地呕,拼命地呕……
当然,最后我还是什么也没有呕,并且一如往常面带微笑地以优秀成绩拿到了毕业证,然后,我逃离了所有的书本,拒绝看任何书籍,工作之余,我不停地去跳舞、唱歌、看电影、逛街……。我以为我不会再去看书,然而有一天.所有的娱乐都使我感到了疲惫,书本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将我拉了回来,我拿起我愿意看的书,这时候已经没有了想呕的感觉,阅读给了我一种似曾有过的清新宁和的享受,圣哲先人重新在书里和我微笑交谈。我承认少年时在学校的管理下确实学了许多有用的知识,学校教育永远功不可没,但是现在,我快乐地发现工作之余的读书是那样的随意怡然。我不再强迫自己要达到什么成绩和目标,业余时间是完全属于我的,我想去玩就去玩,不想去玩就静静守着书本,愿意先看哪本就看哪本,爱看到几点就看到几点,我的口袋如今也比以前大大的充实,在不超支的范围内我不断地补充我的“书库”,我不受书本的牵制,我把它们当作具有不同风味的佳肴,按需进行消化,我不让自己过饱或过饥。在这种随意的心境下读书,不要说是生动有趣的书,就连一些枯燥死板的字词典或哲理书都可以一页页地往下翻,慢慢看出一些味道来,这种感觉,真好。
我们在学校所受的教育远远不足以完善我们自己,那么,一生不辍地读书便是充实生命的重要手段。我知道有“悬梁刺股”的读书故事,但于我,首先要求读书必须是一种快乐,这样才能够坚持,做学生时因为种种压力,不能够放松的来读,而今拥有了大把的时光和充沛的精力,也找回了那份欢喜读书的心情,实在也没有理由再逃离书本了。
第三篇:嗜好读书的心情日记
年已不惑,没什么业余爱好,这半辈子来唯一的嗜好就是爱看书,一捧着书本,就不能从里面出来。为此,妻说我是个书呆子,业余时间不帮她一把,儿子怨我没带他出去玩,只顾自己。我说你们都是白说,我这已是“恶习”难改了。几十年来,无论是下乡当知青,还是在大学读书和在波涛滚滚的大海上,书一直是我的亲密伙伴。
爱读书这一良好习惯归功于母亲。记得儿时刚上学,母亲就告诫我:“人从书里乖”。为了学“乖”和变聪明,便发奋读书,做完作业后找小朋友借小人书看,或是找母亲要几分钱,到街头图书摊边一坐,直到母亲叫唤吃饭才回去。上小学五年级时适逢城镇人口下乡,我们全家人便在乡下过了几年。那时家里很穷,要用鸡蛋换盐吃,母亲要我发愤读书,还说只有读好了书,才不会受穷。
我的中学时代是在“文革”中度过的。在那几年中,我在油灯下读完了《水浒》,《西游记》,《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安娜卡列尼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十多本长篇小说。这些书和书中的主人翁对我后来的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乡下过了四年后,我们全家返城了,而我高中毕业后却又要作为知青下乡,一人插队在远离县城的一个偏僻的小林场。每天白天我是背朝青天面对黄土挖山种田,晚上,林场的人都回去了,只有另一个人留下和我守林。夜幕降临后,孤独和寂寞与我相伴,幸好有爱读书的习惯,便点燃油灯,在萧瑟的山风声中捧起一本书,一直秉读到深夜。为了借一本《红楼梦》,我曾在夜间走二十多里山路,到一位长辈那儿才借到此书。那时高考制还未恢复,是靠选拔推荐当工农兵大学生。但我仍然不丢数理化,坚持温习保存的课本,心想科学知识在什么时候都是有用的,说不定以后还是会恢复高考的。在三年的时间里,我白天劳动,晚上一人在山谷中的小屋里点亮油灯,今晚看小说,明晚看数理化,穿插着用脑。由于有书相伴,觉得时光倒过得挺快的。
入伍一年后,军队恢复了高考制,我很顺利地考入了海军潜艇学院。在四年大学学习期间,我课余时间经常泡在图书馆里,在军事、天文、地理、科学和文学的书海里邀游,为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事指挥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毕业后我在潜艇上历任航海长、副艇长和政委,长年在大海上晃荡,工作之余,我仍爱捧着文学书籍,并产生了写作的念头。于是,便将自己身边的生活试着写散文,还斗胆向报社投搞。没想到初次投搞就发表了,这一下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从此,在业余时间里写作的劲头就更大了。在写作的同时,我没有忘记给自己“充电”,买了许多现代作家的著作深夜秉读,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有了提高。以前从没有做过作家梦,没想到经过这八年的积累,我在军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四十多万字的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和新闻作品,成了海南省作协会员,去年,我还出版了个人文集《蓝色的梦》。
我已调入机关几年了,虽然工作很忙,但未因此而放弃读书,闲遐之余仍是倘佯在书海里。我想自己虽已步人中年,但处在这个知识更新快、信息来源广、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如果不看书,不学习新的东西,我这个老大学生将不如现在的小学生懂得多。
开卷有益,读书使人明智,也能使人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我感到一本妇的书就好似一艘船,带着我们从狭窄的港湾,驶向了无垠的生活海洋。
第四篇:读书的心情与环境
读书的心情与环境
(2009-11-07 08:03:32)
与数卷读残窗外月,三更灯火五更鸡式的功利性读书不同,与牧童八九纵横坐,天地玄黄喊一年式的灌输型读书也不同,闲读书者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读书全然成了一种生活状态,一种心情释然。怅惘时诵两首宋词,有什么比“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更悲厉的,有什么比“错、错、错!莫、莫、莫!”更辛酸的。称庆时吟几段唐诗,有什么比“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更磅礴的,有什么比“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更壮观的。古人有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之谓,说的也是读书的心情。经者皆为圣贤语论,周作人诗云“圣贤已死言空在,手把遗编未忍披”,遗编即所指。刚日之下,正襟危坐,恭谨穆肃,乃对圣贤的恂恂之礼,虔诚之述。柔日之下,娓娓长史,叹惋不已,事到抽身悔已迟,每于败局算残棋。古人尚有醉酒读骚之说,盖现实中的酒醉与骚之慷慨激昂、亦真亦幻多有共通之处。刘熙载《艺概》云:“离骚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极开阖抑扬之变,而其中自有不变者存。” 欧阳修云:“屈原离骚,读之使人头闷,然摘一二句反复味之,与风无异。”骚之久远,且佶屈聱牙,倒是李太白的《将进酒》于我,平日诵之缺头残尾,断断续续,微醺浅酡后,反能背得整章。
欧阳修曾言:“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清代乾嘉朝郝懿行《晒书堂笔录》有《入厕读书》文:“旧传有妇人笃奉佛经,虽入厕时亦讽诵不辍,后得善果而竟卒于厕,传为戒。虽出释氏教人之言,未必可信,然亦足见污秽之区,非讽诵所宜也。《归园录》载钱思公言平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词,谢希深亦言宋公垂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入厕必读,是某些人的习惯,不论阅读者何,未免有些亵意。不过此引所及坐读经史,与刚日柔日异曲同工,而卧读小说,想必是消遣读物便以自闲的方法应对了。每当卧读之时,全身放松,惟脑行进,故效果极佳,且也一种极廉的享受,作家陈村置卧读以美言:“我们躺下了,我们也就成了古人。我们才有资格和古人说短论长,才能占有和奉献。”看来能躺着看的书,方是好书,只是有些深奥晦涩的文字易引人昏昏欲睡。纵使如周作人这样的饱学之士,“在书房里以十年萤雪的工夫学会了些古文,如今翻阅旧书,往往看得昏头搭脑”,虽如此,寝不掩卷,梦来也佳。站着做人,躺着读书,似嬉言,却也有味。不过在纷乱的地铁、颠簸的列车上读书,更有装模作样、故弄玄虚之嫌,倒不如厕上的效果好。当然也有奇人,非常理能涵盖。
唐庚《唐子西集》言读书状态:“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迳,门无剥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麋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既归,竹窗下则山妻稚子作徇笋续供麦饭,欣然一饱。弄笔窗间,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 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出步溪边,邂逅园翁溪友,问桑麻,说粳稻,量晴校雨,探节数时,相与剧谈一饷。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幻顷刻,恍可入目。牛背笛声,两两来归。而月印前溪矣。”读书的状态,其实也是读书的心情。
人之不能无屋,犹体之不能无衣,书亦然,故读书人皆有书房情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此乃刘禹锡对陋室书房之描述。李渔的《闲情偶寄·居室部》中专有《书房壁》一节:“书房之壁,最宜潇洒。欲其潇洒,切忌油漆。油漆二物,俗物也,前人不得已而用之,非好为是沾沾者。门户窗棂之必须油漆,蔽风雨也;厅柱榱楹之必须油漆,防点污也。若夫书房之内,人迹罕至,阴雨弗浸,无此二患而亦蹈此辙,是无刻不在桐腥漆气之中,何不并漆其身而为厉乎?石灰垩壁,磨使极光,上着也;其次则用纸糊。纸糊可使屋柱窗楹共为一色,即壁用灰垩,柱上亦须纸糊,纸色与灰,相去不远耳。壁间书画自不可少,然粘贴太繁,不留余地,亦是文人俗志。”古代文人书室十三事的标准为:一随意散帙:善本名帖,自由案上;二焚香:一缕沉香,袅袅弥漫;三沦茗品泉,黑虎泉水,武夷岩茶;四鸣琴:架上古琴,高山流水;五挥麈:名士雅集,谈古论今;六习静:诵经打坐,养心养性;七临摹法书,二王千遍,每日功课;八观图画:古画今画,展卷把玩;九弄笔墨:山水罗汉,挥洒畅怀;十看池中鱼戏或听鸟声:鱼游石缸,鸟鸣竹林;十一观卉木:兰草修竹,舞弄清影;十二识奇字:黄金万两,四合为一;十三玩文石:太湖寿山,漏透润泽。就连如归有光这样的寒门之家,也得有一“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书房,虽曰是“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不可置”,却也“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且无端生出些“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情趣来。书房之设是对读书的尊重和推崇,西人则不然,公共图书馆已取代私家书房成为其器任,但无论公私,都说明读书是需要一个被营造的环境的。环境也影响心情。八大山人有心得曰:“净几明窗,焚香掩卷,每当会心处,欣然独笑,客来相与,脱去形迹,烹苦茗,赏文章,久之霞光零乱,月在高梧,而客在前溪,呼童闭户,收蒲团,坐片时,更觉悠然神远。”此乃古时读书人的佳境,今人也当向往之。
若有人兮山之阿
过去读古诗,遇到楚辞,总是有绕开的心思,因为里面有太多的生僻字,即便有好的注本,也终究隔了一层,像是在啃艰深的学术书。即便看明白了,也不会如旧世界的士大夫那般触动,只是增长了些无用的知识。游国恩曾把楚辞学分成训诂,考据,义理,音韵四派,我看来看去,哪一派和自己都不相干。我虽然不讨厌学问,但读楚辞就是读楚辞,若是因此掉进楚辞学的大坑,南辕北辙,不小心“磨砖作镜,积雪为粮”,那可不划算。
欧阳修讲,屈原离骚,读之使人头闷,然摘一二句反复味之,与风无异。这样的坦白认真,好比一生都反感莎士比亚的托尔斯泰对莎剧的反复研读,总会令人暗生欢喜。读书最要不得势利心,但偏偏读书人最势利,多数人趋炎传统,作敬畏状,少数人附势未来,作先锋状,都要不得。昆德拉有言:“追求未来是最糟糕的因循守旧,是对强者的胆怯恭维。”这话出自《小说的艺术》,我虽然看过几遍中译,但真正看到了这句话,还是从理查德•罗蒂的哲学书里。现在提到罗蒂,读书人都一脸肃穆,提到昆德拉多半都是撇撇嘴,但罗蒂就会仔细读昆德拉,这是势利的读书人怎么也想不明白的事。
但楚辞自有它的好,能与千载之下的我们素面相对。刘熙载《艺概》:“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又说:“离骚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极开阖抑扬之变,而其中自有不变者存。”情事杂沓,诗不能驭,因为好诗需要简单清明,如一束光,所以写诗之后,那些情事依然杂沓,不能消散,故为赋以铺陈之,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好比今天的你我致力要写出的文章。
屈赋里我喜欢《九歌》,但要说的,也只是《山鬼》。现代诸学者挖空心思要把山鬼考证成某个确切的山神,或径认作巫山神女,看似华美气派了,其实真是煞风景。《九歌》里已经有那么多骄傲的神,他们竟还容不下一个鬼。《聊斋志异》好就好在是鬼故事,若是一一换作瑶池仙宫里的神仙姐姐,恐怕也就无味得很。
朱熹《集注》视山鬼为木石之怪夔、魍魉,并认为鬼阴而贱,不可比君,只是作者的夫子自喻。我读楞严时见到六道轮回,也见到魍魉。她源自贪明见习,经地狱劫火烧尽,受诸鬼形,即名魍魉;其鬼业既尽,受诸畜形,多为应类,即社燕塞鸿之属;畜业既尽,受诸人形,参与文类,为读书写字的人。山鬼之于文人,原来是宿世相对,里面几多巧合,几多因果,一时间竟有些恍惚。
《楞严经》里划分妄情虚想,勾画地狱天堂,所谓“纯想即飞,纯情即沉”,那些沉入阿鼻地狱历无量劫的,都曾是妄情无尽的人。而我们这些情想均等的普通人,不飞不坠,苟活于人间,对他们,终还是不舍,想到就会忧伤难抑,又有些惭愧,因不能如他们那样勇敢充沛。这有点像但丁在地狱第二圈所见到的情景,“……他又指给我看 / 千余个阴魂,并用手指历数着 / 因爱而离开尘世的人们的名字”。《神曲》里,地狱篇比天堂篇动人,就像《九歌》里的山鬼于我们更亲。
“仙宫两无从,人间久摧藏。”这摧藏无限的人间倘若真值得留恋,却也因为还有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这七个字,起得真峻峭,明明是自己有满满的话要讲,却非要说是另外有这么样一个人,好像有些话非得戴上面具才能说似的。这是一种怎样的珍重呢,珍重到不敢直接和对方讲心里话,也许是太骄傲了,骄傲到对自己严厉,不断地省察,生怕说错一个字。即便戴上面具,还是有些不安,所以要先说一个“若”字。
若有人兮山之阿。这起句值得反复的念,因其兼了赋比兴三义,却没有一个饰词。后来杜甫写“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虽也好,但因时代风气,不得不借助形容词的力量,多了几个字,意思反倒单薄了许多。不过“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倒是时代的新气象,有一种识破源流的安稳,像是山鬼的中年版,倘若她可以坚持过来。
手头看的杜诗本子,是仇兆鳌的《杜诗详注》。我也就这么一套杜诗,破破旧旧的,好些年前在地摊上买的。大概也是这样的明媚春日,卖书人可以把自己和书都晒在马路旁,而闲逛的我那时也正如春日的懵懂。
买了以后呢,也未仔细读完过。前几天因为要找那首《佳人》,就翻出来,看见总共五册里就第一册密密地夹着便签纸。这是我的靡不有初。
《杜诗详注》是按编年次序,接在《佳人》之后的,竟是《梦李白二首》。杜甫几首写李白的诗,写得都极好,大概唯有思想起李白,想起当世有这么一个人的存在,以及消失,能让他集聚所有的心神,焕发完全的热力。“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家国丧乱,天地萧瑟,此刻他都可以放下不管,此刻他只是一个长相忆的人。
少年时喜欢遗山词,大概也只是贪其落笔疏快,诸如“恨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样的大白话,数百年后转身就化作言情剧的插曲,毫无隔阂。还有“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的结句,读起来真叫人血脉贲张,仿佛金樽美酒端在了手中,未痛饮已半醉。而如今重检旧册,见到的,是另一些深婉。
“山鬼自啼风雨。”我一直想不出怎么来讲《山鬼》的好,直至在遗山词中再见到了这个“自”字。你看她只是自说自话,自卖自夸,又是穿戴好,又是容貌好,身段好来座驾好,举手投足碰触的东西也都好,真有那民间划拳猜令的嚣张,哥俩好呀好再好,好了还不行,还要再好。只是细看过去,对面并没有人跟着声气相应,只是她一个人,在那里好再好。
一个人,要那么好做什么呢,尤其自己还知道自己就有那么好。“岁既晏兮孰华予”,没有那个能让自己再好一点的人,这是山鬼的怨。哀怨起骚人,她只好自娱自乐,采三秀兮山间,折芳馨兮遗所思,其实也没什么人可以送的,还是插花满头比较得意。
今天是清明。往年这时候都要去看许老师,然后在朱家角看看水,看看鱼。但今年就没去,也没什么要紧的事缠身以做借口,就是没去,哪里都不想去。君思我兮不得闲,这并不是说他虽然思念我却没得闲工夫来看我,而是说他思念我简直思念得一刻都不得闲,所以清明冬至之类,也不过是平常日子。这样的委曲,在我,还要和现代人解释一下,而山鬼早就晓得。
屈原“离骚”二字,我惟见钱锺书解得好。他引“弃疾”和“去病”这样的人名为例,又举“遣愁”和“送穷”之类的诗题为证,所谓“离骚”者,犹《心经》言“远离颠倒梦想”,是人间永久的愿望。而这愿望自然也永久不能实现。
“思公子兮徒离忧”,这里的“离忧”也当如“离骚”一般来解。因为思公子,这样的念念不忘,那远离忧伤的理性企图,最终必然沦为徒劳。这样来解,似乎没有在哪家注本上见过,但唯有如此,方才能感受“屈子之文,沉痛常在转处”(刘熙载《艺概》),写文章最要紧的就是转处,而在《山鬼》,转处就在最后的那个“徒”字。
晓得了“离忧”不是指忧伤,而是一种尝试远离忧伤的理性企图,才会明白它前面那个“徒”字的力量。那不再只是一种无可奈何,而成为一种决定,决定将一切如何自我保全的想法都捐弃,忠实于自己此时此刻的情感。虽然那情感并不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一点,虽然外面正风雨琳琅猿鸣木萧,但那样的情感,已经成了生活本身。生活本身就是在体验这种最值得宝贵的情感。
我有个朋友,最喜欢《山鬼》,但不喜“君思我兮然疑作”,因为里面有个“疑”字。他曾写道:“怀疑具有绵长的力度。始终能指望更好的。事实上,我不能判断,我不判断,我做决定。我决定这样,但不做判断,不断地做决定。不断地决定。决定比判断更有力,更残酷。”
然疑作的时候,不能判断,判断也失效,只能决定,不断地决定。思公子兮徒离忧,这便是山鬼最后的决定。当然还有更残酷有力的决定。事实也是如此。
第五篇:我的读书经历心情日记
我生活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贫困的生活伴随着我,但是我始终有着一种能改变我现在生活的信念,那就是——刻苦读书。从小学到现在,我已整整读了十年书了,在这十年当中,我从幼小无知的孩童变成了有知识、有文化的小大人,当然了,十年读书也给我带来了许多不可遗忘的经历。
读书对我来说是多么难得呀!我为读书也经受过种种挫折。
记得我在读小学时,每到冬天,恶劣的天气是我最大的敌人了。早晨,刺骨的寒风在耳边怒吼,地上白白的覆盖着一层小冰晶,冻得手脚生疼。穷苦生活使我衣着简陋,几乎连一双手套也买不起。我心中觉得十分委屈,为什么我会在这样穷苦的环境下生活呢?但正是由于这样的环境使我暗暗下决心,通过读书来改变一切。我开始发奋学习,我确信自己一定会读好书的。可是命运似乎在捉弄我,让我第一次从信心十足走到丧失斗志。有一天,由于我的疏忽大意,我的书竟然全丢了,我的心就像被刀割一样疼痛,我不知道要怎么办?书丢了,意味着我不能读书了,我很爱读书,读书使我快乐,使我在知识的海洋中得到人生的升华。我渴望读书,当时我的理智似乎失控了,竟产生了以牙还牙的想法——去偷别人的书。但最终我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我切身体验到失去书本的焦急与痛苦。
这还不止,我上初中时,由于无钱支付学杂费而差点失去学习机会。我哭了整整一早上,眼睛肿得很厉害,是学校和老师了解我的困难后帮助我减免了学杂费,才又得到了学习的机会。到初中,我更加努力学习,可我还是遭到种种打击,由于我学习成绩稍好,受到老师好评,并被提选为班委,由此便引起同学的不服,他们见我来,就对着我叫“高材生、才高八斗的高材生来了”;或只要我有那么一根头发丝般的错,都会有人告诉老师。一切的一切都过去了,它已成为我过去一段痛苦的回忆,并激发我发奋读书罢了。挫折不能改变我读书的决心,我要读书,我渴望读书,我将要把回忆中的痛苦忘却,只留下那激发我奋发读书的回忆。
我相信,将来我还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我深信,我会克服的,我要通过读书学习来克服这些困难,因为逆境也是会出人才的,而人才来自不断刻苦学习、克服困难、坚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