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计生工作 打造地方特色
以人为本创新计生
近年来,克拉玛依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中心,不断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取得了突出成绩并形成了有克拉玛依市特色的人口计生工作经验。完善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
建立和完善了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机制。各级人民政府与相关部门签订《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明确兼职委员单位职责。坚持兼职委员单位协调会议制度,完善考核监督,加大奖惩力度,增强相关部门责任感,提高参与积极性。营造有利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社会氛围,形成党政负责、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机制,初步形成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工作格局。
建立和完善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现居住地管理和服务机制。认真落实国家、自治区流动人口“一盘棋”统筹规划,初步实现了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为流动人口提供市民化服务,积极推行流动人口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管理、房屋出租管理、物业管理、市场管理和劳动用工等相关管理工作中,保障流动人口依法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权利。
建立和完善了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在加强社区计划生育协会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建设,培训协会骨干,组织引导流动人口树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观念,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建立群众监督机制,不断增强各级计划生育协会的凝聚力和活力,帮助各级计划生育协会更新观念、创新思路,拓展服务。
建立和完善了人口计生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保障体系。近年来,各级计生部门和计生协会组织开展了计划生育全面质量管理活动,运用质量管理这一科学方法,解决在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进一步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水平发挥了有效的促进作用,获得了国家质检总局、国家人口计生系统、自治区优秀质量管理小组荣誉称号和优秀成果30多项次。
建立和完善了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各项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的同时,也出台系列地方奖扶措施。一是实施城市无业居民、农牧民和流动人口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妇女健康体检等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服
务制度;二是为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和《计划生育光荣证》城镇无业居民夫妇全部发放了独生子女保健费;三是实施了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子女报销75%医疗费,入托100%报销保育费,子女患病父母享有每月3天护理假制度;四是优先补贴农牧民计生家庭庭院经济建设,已补贴60.5万元;五是农村计生家庭子女大中专考学奖励;六是2008年落实《条例》规定的离退休计生家庭一次性奖励。提高奖励标准为5000元/人,扩大奖励范围惠及全市城镇领证家庭包含无业居民。2009至2010年有近万人享受了奖励。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优质服务深入发展
根据“政府领导、部门配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面向群众、服务到人”的要求,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以创建优质服务先进区、人口早期教育示范区、行风建设示范窗口为载体,切实加强和完善社区宣传服务站(室)、技术服务机构和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推进优质服务深入发展。利用现代科技,构筑起管理便捷、服务广泛持久的网络工作平台。
积极推行家庭健康促进计划。十一五期间,克拉玛依市计生部门与财政、卫生、教育等部门共同配合,依托街道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点和托幼园所,开展了以“新生命家庭健康促进计划”和婴幼儿早期教育为重点的家庭健康促进计划试点。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家庭健康促进计划专项经费近250万元,建立了24个项目基地,成为新疆首个人口早期教育“市级项目工作站”,克拉玛依区、白碱滩区、独山子区荣获“中国人口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养示范区”称号,推动了家庭健康促进计划的健康发展。
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提高人口素质。2008年成立了由市人口计生委牵头,医疗、卫生、保健等学科的专家学者为骨干组成的课题组。提供35万元科研经费,在全疆率先启动了出生缺陷一级预防研究。研究表明,出生缺陷儿中66.7%的母亲有孕期不良因素接触史,其中54.8%的母亲受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良因素的影响。2008年下半年,课题组制定了出生缺陷干预计划,启动出生缺陷一级、二级预防和干预工作,下发了《实行免费婚前、孕前医学检查的实施意见》、《婚孕前医学检查的通知》、《婚孕前合格证培训的通知》、《生育服务证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建立了“妊娠营养咨询门诊”、“孕前优生咨询室”,计生委与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营养科、妇产科合作,为待孕妇女进行营养咨询、优生优育知识指导。初步建立了克拉玛依市出生缺陷一级预防长效机制,填补了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的空白
弘扬婚育新风,推进先进生育文化建设
市委宣传部、计生委等8个委办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贯彻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等14部委办<关于广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意见>的通知》,制定了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工作计划,明确了工作职责,拓展了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渠道和规模。市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充分依托社区,创新载体,拓展先进生育文化宣传内容;打造精品,营造建设先进生育文化的舆论氛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教育、卫生宣传服务活动,不断满足居民的文化和生活需求,把生育文化宣传教育不断引向深入。几年来,人口计生部门与宣传、教育、卫生、民政等
部门和妇联、科协、计划生育协会等社会团体紧密结合,实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成果共建,形成了共谋发展的管理和服务格局,促进了宣传教育的“五个转变”。
加强人口信息化建设,搭建新型工作平台
把人口信息化建设列为全市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通过市、区两级政府与辖区企事业单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目前各区、街(乡)、社区和企事业单位人口计生部门的微机已经全部进入了局域网,基本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全部安装应用了自治区育龄妇女信息管理系统,初步建立了全员人口信息系统,一些单位还自主开发了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强的管理系统软件和管理服务程序。加强对市、区、街道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的管理,准确、及时做好流动人口信息录入、交换和育龄妇女建档工作,为进一步落实流动人口同管理、同宣传、同服务提供了及时、可靠的信息。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计生办,充分发挥局域网覆盖面广的优势,开通了人口计生网站或主页,开展人口与计生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优生优育咨询指导、生殖保健咨询服务、避孕节育知识和先进生育文化宣传,满足了各族群众需求。
坚持依法行政,维护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
一是建立健全了《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制》、《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计划生育行政处罚程序规定》、《“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规章制度,实行了政务公开和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依法行政责任。二是认真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和办事程序,对生育服务证发放、出具证明、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复议等方面的执法程序做了明确规定,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规范了服务行为。三是加强行政执法监察,促进了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各族计划生育专兼职干部做到了既严格执法,又热情服务。“十一五”全市计划生育系统未发生一起行政诉讼案件,未发生一起行政执法违法违规案件。
第二篇:四川郫县打造地方特色食品产业
四川郫县打造地方特色食品产业
最近,农业部认定了76个园区为第一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四川郫县中国川菜产业化功能区位列其中。据悉,该区将重点发展以豆瓣、香辣酱等调味品为主的特色泡菜加工产业,着力将郫县豆瓣打造成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样板。
郫县豆瓣是烹调川菜的必备调料,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声名赫赫。郫县将其作为一张城市名片,以郫县豆瓣为核心,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打造中国川菜产业园区,在园区内汇集了一批知名食品企业,并推动成都现代工业港汇集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现代工业品牌。近年来,该县积极实施商标战略。“郫县豆瓣”2005年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前,“郫县豆瓣”已在84个国家和地区申报商标,已获准在新加坡、美国、菲律宾等78国家注册。与此同时,该县积极促进“郫县豆瓣”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生产,实现了整个产业的提档升级和良性发展,形成了原料栽培、工业加工、贸易互动的产业链,带动了食品包装、运输、竹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吸纳农民1.8万余人就业,年创纯收益4亿元。“郫县豆瓣”成为该县的传统支柱产业。
据了解,2008年—2010年郫县豆瓣产量分别达到35万吨、47万吨和60万吨,实现利税1.3亿元、2.0亿元和2.8亿元,在全国豆瓣调味品行业中名列第一,市场占有率以25%的速度增长。2010年,产品通过转口贸易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出口创汇520万美元,成为四川最具特色的民族品牌之一。
据悉,《“郫县豆瓣”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经过3—5年的努力,将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亿元,形成3—5个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全面完成“郫县豆瓣”商标国外注册工作,推动1家豆瓣企业集团上市运行,使产业真正做大做强,成为中国地方特色品牌的样板
第三篇:主动融入求创新 打造计生公开栏
主动融入求创新 打造计生公开栏
今年,我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村级计生政务公开作为推进“阳光计生”行动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务公开为重点的“阳光管理”、“阳光服务”、“阳光维权”的“阳光计生行动”,既保障了群众对生育政策奖励政策的知情权,又充分发挥了群众对计生工作的监督权,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有效防治不正之风,确保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不断提高依法管理和优质服务水平,增强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执行力和公信力,较好地体现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促进社会和谐。
一、融入整体,全面实施。
根据相城区人口计生局《相城区“阳光计生行动”实施意见》(相计生[2009]21号文件)和《关于印发相城区“阳光计生行动”示范镇、示范村(社区)创建意见的通知》(相计生„2009‟34号文件),要在全区全面推行和规范政务公开,我街道在接到文件的第一时间,拟发文件,成立了“阳光计生行动”领导小组,转发相计生„2009‟34号文件《关于印发相城区“阳光计生行动”示范镇、示范村(社区)创
建意见的通知》,召开会议,传达区计生局关于阳关计生行动会议精神,要求各村、社区立即行动,全面开花。
二、试点先行,有序推进。
我街道灵峰村是相城区人口计生局确定的“阳关计生行动”试点单位之一,为了及时落实区计生局在灵峰村进行试点的要求,我街道计生分管领导和计生办助理及时来到灵峰村,与灵峰村党委书记进行商谈,具体落实公示相关事宜。在灵峰村 “阳光计生行动”试点成功的同时,灵峰村人口文化园建设也告圆满完成。人口文化园位于灵峰公园的西北侧,通过设立不同寓意的主题雕塑、宣传栏和文化长廊等,突出“人口、生命、和谐、发展”的主题,将国策宣传、计生知识宣传与自然景观有机地融为一体,充分展示出灵峰村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品味。
10月19日上午,灵峰村被鲜花、彩旗装扮一新,喜气洋洋的居民们迎来了全国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的参观。近500名全国各省、市民政局与会代表在国家民政部部长李学举的带领下,分成三批来到作为全国示范点之一的灵峰村,感受灵峰村积极借鉴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所带来的便面、惠民、利民服务。特别是对灵峰村的阳光计生政务公开栏及人口文化园给予了高度评价。
10月22日,我办又召集各村、社区主任、计生管理员
在灵峰村召开了现场推进会,并提出年内规范公示达100%的要求,从而拉开了全街道新一轮计划生育村级公示工作,全面推进“阳光计生行动”的序幕。
三、组织策划,加强指导。
为使各村、社区公示能做到规范和有序,我办根据区计生局的要求,在三个方面进行了统一,一是统一内容,行政上重点以生育政策、奖励政策、办事流程、两项纪律为主,社区卫生站内则以世代服务理念、服务项目、服务要求为主。二是统一形式,共有三种形式:公开栏,将阳光计生公示内容纳入各村《村务公开栏》,并都至少占据三块板面,确保公示量,期限分成长期的和不定期的;电子显示屏,由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配置的电子显示屏都放置在村(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内存有八个条线的工作内容,其中之一即为计生政策和服务指南,以供群众随时查阅;一站式服务内容公示牌,各村(社区)统一制作了一站式服务内容,并上墙,其中计划生育服务为:提供计划生育咨询宣传服务、办理再生育符合对象和奖励扶助对象材料审核、登记育龄群众(流动人口)婚育信息。三是统一发放了便民服务手册,全区统一印制的两套主题为《阳光计生福漾人家》的便民服务手册,分别是针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新市民服务手册》和针对户籍人口的《计划生育便民服务手册》,告知计划生育相关
政策、服务流程、工作人员、服务人员联系方式和有关计生科普知识。
在街道及村、社区领导的努力和积极配合下,到目前为止,我街道的村级阳光计生政务公开栏已经全面开花,全部完成。
第四篇:依托文化资源 打造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依托文化资源
打造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调研报告
撰 稿 人: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调研单位:
依托文化资源 打造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作者:
题目:
依托文化资源 打造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提纲:
一、瓜州县文化遗产资源现状
(一)独具特色的张芝文化
(二)资源丰厚的历史人文
(三)红色经典的革命文化
(四)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
(五)保存完好的自然资源
二、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一)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繁荣
(二)优秀文学艺术作品不断涌现
(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四)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五)农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
三、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及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四、存在问题与不足
五、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设想
(一)找准特色定位,打造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二)完善文化网络,建设一批标志性的文化设施
(三)完善发展规划,大力培育和发展重点文化产业门类
(四)深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
(五)繁荣文艺创作,大力支持兴办瓜州县特色的节庆活动
依托文化资源 打造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摘要:瓜州县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基础薄弱,人才匮乏,要想在文化产业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依托资源优势,找准自身定位,打造体现瓜州特色的“张芝文化、玄奘文化、红色文化”三大文化旅游品牌文化品牌,大力挖掘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的文化潜力。
关键词:文化 资源 文化品牌
瓜州县(原名安西县),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是甘、新、青、蒙四省的通衢之地。东连石油城玉门市,西接旅游名城敦煌市,南北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毗邻,西北与新疆哈密市相接,自古以来就是东进西出的交通枢纽,古丝绸之路的商贾重镇。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平均海拔1500米。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总面积23150平方公里,县境东西长185公里,南北宽220公里,面积2.41万平方公里,全县辖5镇10乡、73个行政村,总人口14.88万,有汉、回、蒙、藏等2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5万人。瓜州文化资源丰富,历史遗迹、自然景观、民俗文化都具有深厚的内涵,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也具有较好的基础,现将瓜州县文化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文化资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三个方面的情况调研报告如下:
一、瓜州县文化遗产资源现状
瓜州县以建设西部文化重镇为目标,立足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着力建设了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玄奘纪念园、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红西路军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一批彰显“瓜州文化”底蕴的文化旅游项目,全力打造“张芝文化、玄奘文化、红色文化”三大文化旅游品牌。
(一)独具特色的张芝文化。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开园迎客,标志着瓜州县在传承华夏文明、挖掘历史人文资源,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上,迈出了实质性的步子。张芝被书法界尊称为草圣,他首创的草书给中国书法的发展演变作出了彪炳千秋的贡献。为了弘扬中国书法艺术,瓜州县投资1.6亿元,打造占地681亩的“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山水、园林、殿堂、雕塑、碑刻,这种自然与人文的紧密融合,把“草圣”张芝“书法自然”的艺术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该文化园在设计上以张芝为主线,以中国书法发展、演变、传承、创新为背景,以山水、园林、殿堂、雕塑、碑刻为手段,集中表现张芝的艺术精神。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是一处集休闲、旅游、展览等功能为一体的以“书法园林”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园,园区分为主园和景观带两大部分,主园有南北两湖及湖心岛、附岛组成,景观带由九支渠水系组成三公里书法文化长河。同时,在产业园内规划了玄奘取经博物馆、文房四宝一条街等文化产业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产业园的文化内涵高度。全部建成后,将成为中国西北第一座以书法艺术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园,全国书画、文房四宝、古玩拍卖的市场;书法论坛、展会、笔会的重要场馆;书法家集中培训、交流创作的基地;城乡居民休闲娱乐,提炼素养,传承书艺的摇篮。
(二)资源丰厚的历史人文。瓜州文物古迹众多,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保存完好的其它古遗存多达314处。敦煌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是中国著名的六大石窟之一;汉唐胜迹锁阳城和“康熙梦城”桥湾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稀世珍宝象牙佛,是中印文化交流的见证。大漠驼铃、古道石窟、丝路艺术、瀚海蜃景、胡杨秋色、清泉绿洲构成了瓜州独具特色的西域文化景观。
瓜州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是甘肃省的文物大县,也是唐代高僧玄奘大师取经西行过程中最艰难、最重要的活动区域。在瓜州境内,玄奘大师留下了艰苦卓绝的经历和各类历史遗迹,瓜州保存了玄奘取经路上讲经说法的寺院,官员放行的州城,收徒买马的地方,偷渡玉门关的遗迹,夜渡葫芦河的遗迹,有玄奘取经路上最翔实的历史记载,瓜州榆林窟和东千佛洞保存了六幅玄奘取经图,更是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孙悟空最早的原型,是全国保存玄奘取经图最多的县份,壁画“玄奘取经图”,比《西游记》成书早300多年,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的珍贵雕刻艺术品象牙佛,其文化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历史考古价值和文物保存价值。众多文物遗迹构成了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瓜州玄奘文化,是华夏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瓜州历史文化最具特色的新亮点。
(三)红色经典的革命文化。解放战争时期,瓜州县是重要的革命战略要地,县内设有红西路军安西战役陈列馆、蘑菇台磨坊旧址、安西古城遗址、白墩子军防遗址、红柳园战役遗址、李卓然墓、安西县城战役遗址、红西路军安西战役纪念塔等红色资源,逐步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不断扩大党员干部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规模和影响力。等一批近现代革命史迹,都有强大的文化吸引力,凝聚着近代瓜州人民的心血和汗水,是红色旅游的理想阵地。
(四)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瓜州历史悠久,历史上,勤劳智慧、崇尚文明瓜州人民创造了大量民歌民谣、舞蹈杂技、工艺制作等民间艺术形式,成为瓜州文化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民族运动会、花儿会、皮影戏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风格独特,长盛不衰,至今绽放着绚丽的色彩。
(五)保存完好的自然资源。由于气候原因,使瓜州形成了西棉、南牧、东粮三大农业区域格局,享有“粮棉基地”和“瓜果之乡”的美誉,境内黄金矿藏和产量居全国第六位,是甘肃省重点产金区。已探明的有金、银、铜、铁、铝、铅、锌等40余种矿产品,总经济价值在7万亿元以上。境内盛产棉花、蜜瓜、小麦、葡萄,甘草,锁阳、苁蓉等,是“中国蜜瓜之乡”和“中国锁阳之乡”。
1.丰富的风力资源。瓜州素有“世界风库”之称,风能资源量大质优,风向稳定,风能密度高,年有效风能达5183小时,风能储量超过4000万千瓦,是全国风能储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同时,瓜州县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光照时间长,强度大,全年日照时数达3260小时,有效积温3582.9℃,位居全国前列,具备发展风电、光电产业的优越条件。2010年全县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80万千瓦,风机塔筒生产能力达到1200套。“十二五”末风电装机达到960万千瓦。新型能源产业已成为引领瓜州经济发展的龙头。
2.优越的光热气候。全年日照总时数3360小时,大于等于10℃的积温3661.5℃,年均气温8.8℃,平均日较差16.1℃,年较差35.3℃,极端最高气温42.8℃,极端最低气温-29.1℃;年均降水量45.7MM,年蒸发量3140.6MM,年相对湿度39—41%,无霜期138--146天。
3.丰富的水利资源。瓜州县境内有两条源于祁连山的河流。一条是疏勒河,在安西境内流程242公里,流域面积1.28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3.89亿立米;另一条是榆林河,流程118公里,流域面积5494平方公里,年径流量0.55亿立米。此外还有露头泉水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地面水年径流量4.44亿立米,可充分利用的3.7亿立米。地下水蕴藏量7.6亿立米,可开采量7570万立米。
4.富庶的矿产资源。境内已勘察探明的各类矿藏近30种,产地78处。金属矿藏有金、银、铜、铁、铅、锌等十多种,产地55处,地质储量达2413万吨以上,其中铅16万吨、锌8万吨、铁2000万吨、黄金20吨;非金属矿产有花岗石、大理石、白云石、石灰岩、萤石、磷矿、盐矿、重晶石、石墨、水晶石、冰洲石、芒硝等,产地23处,尤其花岗石资源分布广,地质储量超过10亿立方米,并以品种多、色泽好、块度大、石质坚硬、出材率高而闻名全国,极具开采价值。
5.富饶的农业资源。境内有可开发利用的宜农荒地资源281万亩,天然草场资源265万亩,其中优质草场面积42万亩。其它如林果资源、农产品资源、中药材资源、农业品牌资源,均适宜于规模发展,建立各类商品基地和加工企业。这里,畜牧业生产的潜力很大,“安西黄牛”在中国牛品种中,以抗性强、肉鲜美称为名优,“安西羊”以肉质鲜嫩、毛细绒长远销全国,是安西畜牧业的拳头产品。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尤为丰富,列为全国戈壁荒漠草地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有雪豹、金雕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26种。野生植物有甘草、锁阳、苁蓉等名优中药材,产量大,质量高,甘草、锁阳系列产品加工初具规模,前景诱人。
二、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近年,瓜州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示范区”战略,紧紧围绕瓜州文化元素,大力挖掘张芝文化、玄奘文化、红色文化内涵, 全力实施以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玄奘纪念园、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自然文化生态园、红西路军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龙头的“四园一基地”建设。
(一)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繁荣。近年来,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成功地举办了“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戈壁音乐节”大型歌会、少数民族运动会、张芝书法艺术节等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大型文体活动,这些活动组织得力、运作良好、影响空前,已成为品牌文化项目,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实现了跨国界交流。
(二)优秀文学艺术作品不断涌现。2013年2月,瓜州县6部作品荣获酒泉市第一届社会科学奖、飞天文艺奖。一等奖2部《汉敦煌郡渊泉县城新考》、《锁阳城遗址形制及相关遗存初探》;二等奖2部《瓜州县志》、《酒泉市城乡一体化研究》;三等奖1部《生物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文艺奖1部《阳光下的菜摊子》。
(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近年来,瓜州县始终坚持把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投入。瓜州县城“三馆一广场”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文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为广大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条件。瓜州县文化馆综合活动楼内设卡拉OK厅、老艺人演唱厅、展览厅、舞蹈排练厅、台球室等“十室”,功能多、设施全,是全省两个国家一级文化馆之一,先后获得文化部群星奖和服务基层先进单位两个奖项。瓜州县博物馆大楼内设文物展厅、壁画展厅、书画展厅、工艺品展厅、锁阳系列产品展销厅等,结构配套合理,已被列入免费开放试点单位。引资2000多万元的桥湾博物馆建成开放,利用世行贷款新建的锁阳城博物馆即将开工。瓜州县图书馆内有借书室、成人阅览室、少儿借阅室、报刊资料室、工具资料室、采编室等,功能较为齐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投资800余万元建成的渊泉文化广场和大型塑胶运动场,保证了各类大型文化活动的开展。基层文化网络健全,瓜州县除新建的5年移民乡外,其它8个乡镇、43个行政村全部建起了文化站和文化室,其中2个乡镇文化站被命名为全省示范乡镇文化站,6个乡镇文化站达到一类文化站标准,3个达到二类标准,31个村建起了示范村书库。这些文化设施,提升了瓜州县的城市文化品味。
(四)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建设在“十二五”时期加快瓜州科学发展、转型跨越,实现“五翻番一突破三提升”奋斗目标,打造世界风电之都、中国蜜瓜之乡、能源战略通道、西部文化重镇、陇上药材基地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人才是引领和支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为宝贵、最可持续和最具潜在优势的第一资源,是推动文化强县建设的第一要素,必须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人才优先发展,不断开创充满活力、人才辈出的文化人才工作新格局。为大力加强全县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近日县文体局组织专门力量,结合市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瓜州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瓜州县“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等纲要文件,对“十二五文化人才发展规划”进行了再次修订完善。计划到2015年,瓜州县文化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000人,其中文化领域副高职称以上或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达到50人;实现文化人才工作“十百千”目标,入选省、市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人数达到10名,重点培养200名优秀文化人才,培训5000名文化人才。使瓜州成为充满创新精神、创造活力、创作激情、创意思维的文化人才高地。
(五)农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近年来,瓜州县大力实施农村文化建设“三项工程”,进一步丰富了基层精神文化生活。是实施文化下乡服务“三农”工程。二是大力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工程,采取制定扶持政策、城乡文明牵手共建、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等措施,加大基层文化建设力度。三是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瓜州县将农村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农村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农村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套,使广大农民群众活动有场所,“充电”有去处。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乡镇文化站15个,建筑面积均在300平方米以上,村、组文化室261个;建成73个“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站, 29个行政村分别硬化了标准篮球场1块。
三、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及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瓜州县以建设西部文化重镇为目标,立足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着力建设了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玄奘纪念园、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红西路军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一批彰显“瓜州文化”底蕴的文化旅游项目,全力打造“张芝文化、玄奘文化、红色文化”三大文化旅游品牌。去年全县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8760万元,完成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08亿元。
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瓜州县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以项目建设带动文化产业集聚,以资源优势打造文化产业精品,以文化特色铸就文化产业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全力打造西部文化重镇。引资2000多万元的桥湾博物馆建成开放,利用世行贷款新建的锁阳城博物馆已开工建设,投资800余万元建成的渊泉文化广场和大型塑胶运动场,保证了各类大型文化活动的开展。投资3200万元的锁阳城遗址保护开发建设项目、投资5047万元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开发建设项目正在紧张建设;瓜州县数字影院、六馆三中心、瓜州书城、瓜州饮食文化街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正在进行招商引资,力争尽快开工建设。这些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提升了瓜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品质和竞争实力。
瓜州县坚持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根本,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群众文化活动载体,推进文艺精品创作,文化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公共文化设施日趋完善。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大力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去年,投资380万元,建筑面积达4000平米的全民健身综合馆投入使用,新建 “农家书屋”7个,实现了73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的目标, 积极争取县财政“一事一议”奖补项目资金871万元,完成了19个村、7个组的文化室和文化广场建设。为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套了70余万元的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音响设备、阅览书架、桌椅等办公用具,全面实施城乡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建设,完成转换10000户,扩大了数字电视用户的有效覆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深化。
文化项目稳步推进。按照《酒泉市2012年文化产业建设项目责任单位、责任领导、包挂任务分解表》分配任务,涉及瓜州县的4个文化产业建设项目已全部启动。一是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续建项目;二是瓜州玄奘取经博物馆建设项目;三是锁阳城遗址保护开发建设项目;四是瓜州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开发建设项目。
文艺活动精彩纷呈。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和“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先后举办广场锅庄舞、健身舞培训班2期,培训骨干100多人。按照“月月有重点、周周有活动、次次有影响”的思路,形成以渊泉广场、新洲里广场为主体,“三馆一中心”活动阵地为基地,机关、乡镇、社区、街道、学校活动场所为补充的群众文化活动平台,吸引1000多名居民参加,每天晚上人流如织,舞动锅庄,成为该县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组织开展了“春歌福联送下乡”、“千台大戏送农村”等形式多样的送文化下乡、进企业活动。县文化馆创作的情景剧《风动.舞动》、群口快板《风电之都添锦绣》在 “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中演出受到广大干部、群众好评;结合春节、中秋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大力开展送春联、象棋比赛、秦腔演唱、社火汇演等活动。2011年,全县共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 200余场次,美术书法展览2次,征集展览各类书画、摄影作品800余幅,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艺创作硕果累累。结合庆祝建党90周年,组织创作人员开展了张芝奖书法大赛、“爱我中华,颂我瓜州”书法美术摄影展,展出优秀作品500余副;县内专业、业余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书法、绘画、舞蹈、文学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大赛和展览中获奖、入选。新创文艺剧(节)目4个,小品《借爹》荣获酒泉市第九届文艺精品“飞天奖”二等奖,新编小说《白雪花》获得“飞天奖”三等奖,短篇小说《风起时,你别走开》获《小说选刊》第二届全国小说笔会一等奖。编辑出版了《瓜州史话》、《瓜州石窟考古图录》、《瓜州考古46年文集》、《东千佛洞石窟临摹壁画画册》等文学书籍和画册,《瓜州颂歌》已经定稿,即将印刷出版。同时,注重充实文化人才队伍,为推动全县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存在问题与不足
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是文化市场普遍存在经营分散、规模较小、层次低的问题,特别是核心层文化企业少,科技含量低,许多门类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门类大都处于空白。二是文化专业人才短缺,文化市场培育不健全。文化经营人才缺乏,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经纪人才和文艺创作人才特别是创意人才严重匮乏。市场发育不健全,开放程度不高,市场主体规模弱小,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战略不明确,产业链不长,产业间的有机联结不密切,产业群体没有很好地形成,产品的规模优势也没有得到发挥。三是文化产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缺乏有实力的大企业或外资进入瓜州县经营文化产业。基层文化建设薄弱现象仍然存在,投入不足,设施简陋,人才缺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现有的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生活需求。
五、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设想
(一)找准特色定位,打造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瓜州县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基础薄弱,人才匮乏,要想在文化产业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依托资源优势,找准自身定位,打造体现瓜州特色的“张芝文化、玄奘文化、红色文化”三大文化旅游品牌文化品牌,大力挖掘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的文化潜力。
(二)完善文化网络,建设一批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建立健全县、乡镇直至村的各级文化场所,形成布局合理、城乡协调、功能齐全的文化网络,形成全社会促进文化发展的大格局。同时,通过加大政府投资,逐步建设瓜州县图书馆、美术馆、群众文化馆等,真正建成一批与瓜州县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目标相适应,有利于提高瓜州县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的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以增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凝聚力。
(三)完善发展规划,大力培育和发展重点文化产业门类。根据瓜州县城市特色、资源优势、文化消费趋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新世纪城市发展规划,结合瓜州县文化品牌建设,完善《瓜州县“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会展演艺业、文体娱乐业等产业,加强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推动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积极培育特色文化市场,大力发展文艺演出业,积极开展国内外文化交流,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促进瓜州县文化产业整体实力的提高和产业结构优化发展。
(四)深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出台扶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财政、土地、税收、工商、价格等优惠政策,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设立“文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建立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文化产业投入机制,逐步完善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文化产业对外招商引资力度,把民营文化产业纳入文化产业发展的统一规划,积极鼓励兴办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
(五)繁荣文艺创作,大力支持兴办瓜州县特色的节庆活动。围绕瓜州县的文艺创作现状、特色文化资源和民风民俗,有针对性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创作评比活动,积极承办、协办、联办省级、国家级各类文艺比赛、演出、评奖等活动,深入开展旅游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活动和会展演艺节庆活动,推动地方文艺繁荣,使之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
[1] 李忠文.瓜州县文化建设稳步推进
http://
第五篇:打造“诚信计生”体会
打造“诚信计生”体会
自县委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通过学习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有关会议、文件及领导讲话精神,使自己对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有了进一步认识,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思想深处体会到开展这个活动的必要性和实践性。开展深入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时期财政投资评审事业发展的需要。所以开展这项活动与每个部门都有关,与每个人都有关,必须人人重视、人人参与。对于“科学发展观”,我比较深刻理解的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就必须抓好“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发展”这一第一要务,必须是科学的。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经验表明,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应该成为我们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韵指导思想,也应该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就计划生育工作而言,更应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始终。因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我县富民强县目标的实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诚信是思维的起点,也是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实行计划生育30年来,各级各部门就因为在工作中注重诚信,控制了人口数量,稳定了低生育水平。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计生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的压力。**省人口计生委李万郴主任曾经讲过“当前我省人口计生工作整体水平并没有各地报表数据反映的那么高;也没有考核数据评估的那么好。弄虚作假已成为制约计划生育工作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从内容上看,有财政投入、落实节育措施、社会抚养费征收、性别比等做假;从地域上看,有就地作假、跨区域作假;从主体上看,有部分作假、专干作假、相关领导作假;从方法上看,有报表作假、案卷作假、汇报作假等等,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由此可见,如果这个矛盾不解决好,就不能真正从实际出发,其它问题和矛盾则无法解决。“坚持科学发展,打造诚信计生”,是当前人口计生部门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打造“诚信计生”,关键是要在“实”字上做文章。
一、认识要求实
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人口计生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当前一些地方人口计生工作弄虚作假、数据不实,不仅严重影响到上级部门准确掌握实情,不利于地方综合决策,还严重影响了党风政风。大多数统计水份的发生,并非业务水平低和技术手段落后所致;而是有关责任人的思想认识问题所致,没有求实的态度、科学发展观树得不牢、政绩观扭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解决人口计生工作中存在的不诚信问题,首先必须端正思想认识,自觉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牢固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扎扎实实推动人口计生工作顺利开展。只有在认识上有了求实的态度,打造诚信计生才有牢固的思想基础,如果不具备认识上求实的思想基础,打造诚信计生将成为一句空话。
二、基础要夯实
一个地方工作水平不高、工作基础不过硬,是难于打造出诚信的。特别是人口计生工作面对严格评估排位,实行“一票否决”,那就更难。一些地方工作未做实做好,又怕检查不过关,不得不弄虚作假,做假结扎、假手术、假鉴定,出具假证明,瞒报政策外出生人口,导(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致人口统计数字严重失实。因此,打造诚信计生,必须以做实做好工作为前提。要以遏制违法生育、服务育龄群众、完善利益导向机制为重点,抓好经常性工作。一是要千方百计遏制违法生育。切实提高育龄妇女孕检到位率,把住违法生育的源头;突出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管住违法生育的盲区;重点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的力度,堵住违法生育形成的漏洞;着力夯实村级计生工作基础,构建预防违法生育的平台。二是
要想方设法服务育龄群众。积极组织对育龄群众的宜传教育活动,抓好服务起点;加大技术服务站所的基础性投入,完善服务设施;加强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服务水平;深入村组农户开展各种便民服务活动,方便服务对象。三是要逐步完善计生利益导向。以政府为主导,认真执行和兑现法定奖励扶助优惠政策;以社会作补充,共同推动利益导向机制的健全;奖励惩罚结
合,营造良性互动的利益导向社会环境。要把主要工作精力用在遏制违法生育上,把心思放在更好地服务于育龄群众上,把功夫下在利益导向政策落实上,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去解决,—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落实,真心实意为育龄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力争每一项工作取得实效,提高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率。
三、数据要报实
实事求是上报情况是人口计生统计工作的生命线,是作出科学决策的前提,绝不能在上报数据时弄虚作假,绝不能在汇报工作时虚报浮夸。工作基础好的地方要报实情况,工作基础差的也要报实情况。一是要打消顾虑,有报实情况的勇气。特别是工作基础非常差的地方要有敢于自我否定、敢于置之死地而后生、敢于一切从头再来的决心和信心,真实地亮出自己的家底,拿出工作方案和措施办法,誓把人口计生工作打一个彻底的翻身仗。二是要艰苦深入,有报实情况的行动。人口计生工作如果仅仅浮在面上,就掌握不了真实情况,就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要沉下身心,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人村组农户,以艰苦深入的作风去抓情况报实,以情况报实推动工作落实,在工作落实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求真务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三是要强化奖惩,有报实情况的机制。在对情况报实奖励的同时,对弄虚作假已经骗取荣誉的,要坚决予以取消,并对主要领导及相关责任人实行追踪否决。促使基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绝不能因为完不成指标任务或工作难度大就搞虚假数字,作虚假汇报,真正做到道实情、说实话、报实数。
四、检查要扎实
督促检查是确保基层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为了促进基层“诚信计生”的建立,上级有关部门要千方百计地对一个地方人口计生工作的真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要通过检查,把一个地方的人口计生工作水平真实地反映出来。一是要扩大检查面。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在抽样调查时要增加检查样本点,县乡检查要村村必到,使人口计生统计水份无机可逃,防止基层以假乱真,侥幸过关。二是要加大检查频率。要采取不定期、不打招呼、直接进村人户的方式,常年不间断地组织开展工作检查,防止基层干扰。对干扰检查的,要从重从严加大处罚力度,使基层不敢干扰,确保检查能够了解真实情况。三是提高检查质量。检查组每查—个地方就要把问题查实查清楚。要将检查质量作为考核调查员的重要依据,实行调查人员签字负责制,凡存在问题但调查人员没有如实调查出来的,要严格追究调查人员的责任。只有把检查做扎实,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在人口计生统计方面弄虚作假成本低、风险小、效益高、好处大的问题,使相关责任人员不敢弄虚作假,不能弄虚作假,不愿弄虚作假。
五、考核要务实
考核评估方案要体现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工作水平分类下达指标,量化考核标准。既要符合基层工作实际,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又要在注重工作结果的同时更加注重工作过程,确保先进地方有压力,后进地方有动力。考核评估方案要加大对统计水份和弄虚作假行为的惩处力度,不让报实情况的人吃亏,不让投机取巧的人占便宜。对工作基础较好、上报情况实在的要给予表彰;对工作基础差、上报情况实在的,要一分为二地辩证看待,绝对不能“一棍子”打死,给予其工作的动力和信心;对工作基础差、上报情况又弄虚作假的,要予以重点管理,直至“一票否决”。最终把基层的注意力引导到为扎实做好经常性工作上来,引导到服务育龄群众上来,引导到人口计生工作求真务实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