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传统美德教案06 两弹元勋

时间:2019-05-15 08:06: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三传统美德教案06 两弹元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三传统美德教案06 两弹元勋》。

第一篇:初三传统美德教案06 两弹元勋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2010.11.24

教学目标认知

1.一切服从祖国的需要,努力为人民建功立业,无条件地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表现。

2.“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千万英雄人物的生活准则,也是中学生应该具有的。情感

敬佩邓稼先等以“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生活准则的英模人物。行为

1.搜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先进事例。

2.从小处开始,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有益的事。板书设计

邓稼先(1964年)研制并成功地服从祖国

(博士)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需要,为人

(科学家)1967年)研制并成功地民建功立爆炸了中国第一颗氢弹业,无私奉献自己。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教学过程

一、运用直观 引入新课

1.出示投影10-1-1(原子弹爆炸图)。并用录音配上音响效果(爆炸声,人们欢呼声);有条件的也可用原子弹爆炸的录像。

2.这就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情景。今天要介绍的是为这项事业的成功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3.出示投影10-1-2(邓稼先像),介绍人物:邓稼先(板书),(1924-1986),安徽怀宁人,著名物理学家、科学家(板书),抗日战争期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大,目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遭受凌辱,他下定决心,要为祖国的强大学好科学。1945年西南联大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1948年(解放前一年)赴美国留学。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普渡大学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板书并解释博士是学位中最高的一级)时,听到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他毅然回国。回国后,接受了研制“原子弹”和“氢弹”的任务。原子弹(板书)是一种核武器,是一种杀伤力很强的炸弹。这种炸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1945)美国曾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过,对促使日本投降起了重要作用。氢弹(板书)也是一种核武器,威力相当于数百颗原子弹。我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的试验成功,离不开邓稼先的心血,所以,人们称邓像先为“两弹元勋”。4.板书课题:“两弹元勋”邓稼先(解释元勋——元,是第一的意思;勋,是功劳、功勋。元勋即立下第一位大功的人。)

二、学习课文 晓之以理板书:服从祖国的需要。3.邓稼先接受这项任务对个人来说,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核武器研究是国家高级机密,不能让外国人知道,要绝对保密,所以参加研制的人员,对家属亲人不能说,必须离开温馨的家庭,还要隐姓埋名即不在公众场合出头露面、暴露身份,不能著书立说,不能公开发表文章,不能出国交流。而著书立说,作学术报告,出国考察等等对个人来说都是有名有利的事。为了祖国的利益,邓稼先放弃了这些个人利益,这是爱国胜过爱自己,把国家利益看得比个人利益重的崇高精神。)4.读第3小节,师参照教参,讲述原子弹和氢弹研制的过程和成果。板书——1964年研制并成功地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研制并成功地爆炸了中国第一颗氢弹。(邓稼先和战友们进行了顽强的技术攻坚战:①在毫无资料的情况下,描绘出原子弹的轮廓。②在艰苦的数据验证中,解决了原子弹的理论推导。

③在极艰苦的贫困、边缘山区,极困难的条件下,进行工作。

1964年10月18日,在我国大西北罗布泊,邓稼先亲自指挥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试验。在试验场上,一个橙红色的火球冉冉升起,天崩地裂的惊雷滚过长空,接着蘑菇云遮天蔽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特大喜讯传遍全国各个角落,传遍全世界各地。

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但美国和苏联已经相继爆炸了威力相当于数百颗原子弹的氢弹。

中国不能落后,中国必须急起直追。于是,邓稼先随即,再一次离开那正需要他照顾的家庭,回到核武器试验的基地,马不停蹄地率领战友们投入了氢弹的试验。1967年6月7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一消息又一次震惊了世界。

目前,世界上能制造原子弹和氢弹的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英国和法国等极少数国家。同这些国家相比。从原子弹到氢弹爆炸成功,美国用了7年,前苏联用了4年,法国用了8年。我国只用了2年多。这是邓稼先和他的助手们为人民建立的卓越功勋。(板书:为人民建功立业)

我国政府多次声明,中国拥有少量的核武器完全是为了自卫,我们保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主张通过谈判早日达成全面禁止核武器条约,以及最终彻底消灭核武器目的。5.读课文第4小节。为什么魁梧健壮的邓稼先会病倒了?

(①自然环境的恶劣②长期工作的劳累③核试验对人体有影响。)6.读读《想和做》周恩来同志的一句话:“我们要像春蚕一样,把最后一根丝吐出来献给人民”。看看邓稼先临终前的表现,谈谈自己体会。(邓稼先为了向党和人民作最后的贡献,拒用昂贵的令人嗜睡的药物,以便使大脑清醒。用最后的心血给党中央写了关于发展现代化国防的建议书。这说明,邓稼先“把最后一根丝吐出来献给了人民。”)板书:无私奉献自己。

7.归纳:邓稼先服从祖国需要,为人民建功立业,无私地奉献自己,他真正做到“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板书:人民利益高于一切。8.读课文5,6小节。“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一切,指哪些?(个人的收入,个人的家庭,个人的名利,个人的地位„„)

“无条件”又指什么?

(不计较个人的收入,不计较长期离开家庭,不计较个人的名利,不计较个人的地位,这是一种十分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无私奉献精神。)9.说说队礼的含义。

(队礼五指并拢表示五爱,高举过头,表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我们每天敬队礼时,1、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然后概括自己读文之后最深的感受。

四、结合课文阅读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就要想到学习英雄们,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作为自己的生活准则。)

三、举一反三 加深认识

1.其实,在我们伟大的国家里,有着千千万万以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生活准则的英雄人物。能举例说说吗?

2.在学生发言基础上,教师补充讲述教参中李国安、吴天祥等人的事迹。3.请学生在听了李国安、吴天祥的事迹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4.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千千万万英雄的生活准则,也应该成为我们少先队员的生活准则。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做起呢?

5.对,我们要从小处做起,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有益的事。《“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冀教版第九册26课

一、教学目的要求:

1、感受邓稼先忠心报国、献身科学的精神。

2、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邓稼先贱卖忠心报国、献身科学的精神。

2、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资料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邓稼先的资料。教具准备:原子弹爆炸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入。(略)

二、初读课文处理字词。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生字字音。

2、把课文读得正确、通顺、流利。

3、联系上下文或通过查字典理解生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复习引入。

1、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评:从感知入手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即感知——感悟——理解——运用〗

二、精读感悟。㈠ 自主读书

1、教师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想一想:邓稼先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勾画出相关的词句或段落,仔细品味,然后在小组谈谈你的感受?

2、潜心勾画,自读自悟。

【评:为学生提供了自主的契机,真正体现了个性化阅读】㈡ 小组交流交流建议:

1、交流读书感受时可以结合勾画的词句或段落,可以结合阅读的资料,可以通过朗读,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

2、交流时积极参与,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自己发言时要组织好语言,让别人能听懂你的意思。

【评:此环节使更多的学生得学生有了参与的机会,在向倾吐之时,教师给予了一个平台。注意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㈢ 全班交流。

第一板块感受邓稼先的拳拳报国之心及研制原子弹过程的含心如苦。着重抓住一下要点:

1、邓稼先回国时带给祖国的丰厚的礼物——满脑袋的关于原子核的知识,正是新中国最需要、最期盼的礼物。(联系生活实际谈论)

2、邓稼先为研制核武器所付出的个人牺牲,通过创设情培,想像邓稼行然戈壁滩上的生活,感受人物甘于奉献的精神。(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畅谈)

设想:学生也可能感受到邓稼先意志坚强,迎难而上的品质,引导学生体会,在那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邓稼先带领科研人员所创造的奇迹,震惊了世界,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3、教师小结:(略)

4、播放原子弹成功爆炸的记录片,引导学生入境多角度思考人物。

5、教师小结过渡:(略)

第二板块引导学生感受邓稼先对祖国的挚爱深情。感悟要点:

1、这份爱首先表现在他病重时的肺腑之言,引导学生感悟邓稼先为了“两弹”事业,早就做好了为祖国、为科学献身的准备。

2、这份爱表现在他作别国旗时的真情流露。引导学生抓住邓稼先的动作体会人物内心,感受邓稼先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同时,重点指导朗读,通过朗读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悟。

【评:由于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话题,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探究话题空间广阔。实践表明,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广阔的话题空间,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维,使其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利于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阅读,突出人文性;更有利学生创造性的阅读,从而展示学生的个性才华。教学中的“邓稼先是怎样一个人”这个话题使学生体悟课文有了及其广泛的空间。

5、突出了两个超越。即运用教材又超越教材,教学内容上不拘泥课本,立足课堂又超越课堂,空间上不拘泥课堂。此课例课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课中参阅资料,课同时也为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四)教师总结(略)

四、课外延伸(学生布置适合自己的作业)

1、写一写读后感。

2、搜集科学家的故事读一读。

【评:两个延伸题目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又打开了一个空间。】

第三课时

一、回顾全文,理清思路。

1、诵读全文,加深感受。

2、梳理文章脉络,学习插叙这各叙事方法。

二、读写结合。

1、写一写读后感。

2、运用插叙学写短文。

三、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沫”的右半部分不要写成“未”。“撤”要与“撒”相区分。

“撕”的右半部分不要误写为“期”或“欺”。评析: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教师做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只要创设安全,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契机,给足时间和空间,他们就会动调动各种感官,展开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用耳倾听,用心思考,勾画,读书,交流,多种思维协调运做,其潜能得以充分展示。

2、体现了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中,教师提供了描述性的话题后,首先要求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悟;接着,将自己读书时的感受在小组中交流;最后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这样,学生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体悟就想表达,于是提供契机在小组交流,从而让更多的人参与交流,实现认识的整合,最后全班交流,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实现资源共享,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探究学习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3、注重引导学生学亲历过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立体目标。只有让学生经历阅读过程,才能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感受阅读的快乐。此设计学生参与阅读的时空十分广阔,即开始阶段的浏览,之后的自主读书,小组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间上都是学生自己的,在此,真正体现了他们是学习的主人。

后阅读资料,这一系列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体验和感受的空间。

《詹天佑与京张铁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詹天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不畏艰辛、知难而上的可贵品质。

2、学习本文通过集中记叙一件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分析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一事,学习詹天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不畏艰辛、知难而上的可贵品质。

难点:文中写外国人的反应,对表现詹天佑的品质有什么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年的十月一日,我们迎来了祖国的55华诞。55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55年来,我们的国家走过了光辉的历程。在这短短的55年中,我们国家涌现了许多伟大的人物,也发生了一些震惊世界的事,在你的心目中,哪些人或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学生自由发言)

大家刚才谈了很多心目中伟大的人物,老师想告诉大家,20世纪初,中华大地上也有一件震惊全世界的事,我们中国人自己设计、修筑了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詹天佑,这个名字,从那刻起,载入了史册。虽然他离我们的年代比较久远,但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他,这是值得我们深深怀念的名字,今天,我们将走近詹天佑,认识詹天佑。

投影显示“詹天佑”,这就是令人景仰的詹天佑,师简要介绍他的生平事迹。

这段简短的介绍并不能足以说明詹天佑崇高的品质、伟大的人格。那么,就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詹天佑与京张铁路》,从字里行间与詹天佑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充分领略他的风采吧!

二、整体感知,研读课文

(一)、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全文,思考: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二)、那么,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受命修筑京张铁路的呢?问:英人俄人相持不下,为什么要争夺铁路修筑权呢?

1、学生回答,师补充。

2、声明发表后,外国舆论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中国安得有建筑此路之人才!” 什么意思呢?从中可以看出外国人对中国是怎样的态度?(藐视中国、嘲笑中国没有人才)他们料定中国人是不能完成这项工程的,最后还是会向他们妥协的。

3、在这种情况下,詹天佑走马上任了,可以说,詹天佑是受命于“危难之际”(投影他为我们中国人争了光,使每个中国人都感到扬眉吐气。(投影显示)

4、大家想象一下,京张铁路竣工那天,会出现怎样的场面?人们心情怎样?的确,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无比激动,无比振奋,无比自豪,无比喜悦,中国人终于扬眉吐气了,终于站起来了。(投影显示“京张铁路通车典礼”的图片)有没有外国人呢?他们来干什么?

6、那文章又是如何描写外国人的反应的呢?学生答: „„“谁谓中国无人,谁谓中国无人!”

显示:受命于“危难之际”)

4、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有多少双眼睛在关注着!这项工程的成败关系到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声誉,外国人等着看好戏,国人怀着殷切的希望翘首以待,因此,詹天佑肩上责任重大,他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5、面对外国人的嘲笑,面对昏庸腐败的清政府,面对国内如此的状况,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詹天佑接受了这项任务呢?是什么力量驱使着他接受这项艰巨的任务呢?

(三)、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艰难程度如何?

1、请南面同学读第三节,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投影显示:山岭重叠居庸关、八达岭等天险越岭穿山穿山之隧道,全线凡四较诸在平地建筑,艰难奚啻万倍!

2、解释:凡,共较诸„„:和在平地修建铁路相比,艰难的程度怎么仅有万倍呢(比起在平地上修筑铁路要难上千万倍,这样写,是为了强调京张铁路的修建非常艰难。)

3、面对这些困难,詹天佑有没有退缩呢?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四)、詹天佑是如何出色完成任务的呢?

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呢? 板书:知难而上 不畏艰辛

1、到底怎样努力做事,课文中并没有作详细地描述,但我想,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过程的种种经历,对吗?课前老师请大家搜集有关资料,现在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

学生1介绍詹天佑写给朋友的一封信。

学生2介绍“中部凿井法、两端凿进法”上黑板画示意图。学生3介绍“人字形线路”

2、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对詹天佑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在他身上,体现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知难而上、不畏艰辛的可贵品质。是啊,詹天佑身体力行,与工人们同甘共苦,采用两端凿进法和中部凿井法,加快了隧道工程的进程,缩短了工期,并设计了人字形线路,解决了火车上陡坡难的问题,正因为如此,这项工程完成得——非常出色。何以见得?(学生答)—盖京张铁路原定工程计划„„不足四年,即全线通车。

3、概括地说:工程完成得——尽善尽美,不仅如此,“时间、金钱两俱经济”(投影显示)

即世界第一流工程师,亦不能有此成绩。这说明詹天佑比外国人干得还要出色,7、而原先外国人说“中国安得有建筑此路之人才!”,形成鲜明的反差,对表现詹天佑的品质有什么作用?(侧面烘托詹天佑的杰出和伟大)

8、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次感受詹天佑的杰出和伟大。

9、同学们,能否对课文作总结呢?文章通过记叙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这件事,表现了詹天佑怎样的品质呢?(迎难而上、不畏艰辛、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三、延伸拓展

1、刚才,大家在谈到心目中伟大的人物时,提到了航天英雄杨利伟,这使老师想到前不久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2003年十大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杨利伟光荣地当选了。你知道还有哪些人当选吗?向大家介绍我们熟悉的几位吧!(这是颁奖时,评委给每一位当选者的评语。)杨利伟陈忠和成龙巴金

2、其实,不仅是2003年,每一年,每一个时代都有感动我们、感动中国的人物。我们知道,京张铁路从1905年开始修建,到1909年竣工,它的成功,使所有的中国人都扬眉吐气,无比激动。今天我们学习此文,也为之自豪,更为詹天佑的精神所折服。如果让我们来评选1909年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我相信,大家会和老师一样,毫不犹豫地为詹天佑投上一票的,他也是感动中国的杰出人物。

3、现在,就让我们以自己的方式为他颁发特殊的大奖。请大家为我们心目中的英雄——詹天佑写一段颁奖评语(投影显示中央电视台在200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给杨利伟、巴金的颁奖评语,提醒学生可以仿照;也可以选用课文中的一些词句。)

4、学生写颁奖词,然后小组交流。(投影显示詹天佑铜像)

5、现在为詹天佑颁发迟到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请同学宣读颁奖评语。

四、作业:

1、课外继续搜集查詹天佑的有关资料,并互相交流。

2、对自己所写评语作进一步地修改。《詹天佑》教案

教材分析:

《詹天佑》这篇课文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才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学生分析:

这篇课文有不少学生难以弄懂的难点。有关修筑居庸关、八达岭隧道和“人”字线路的两段课文最难,并非是“书读百遍”,就能“其义自见”的。由于学生的生活经

验少,阅历浅,即使看挂图,也因是平面图而难以理解。教学目标:

1、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贡献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领悟课文内容之前或之后,要注意抓住课文的拓展点,引导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扩大阅读面,加深对课文的感悟。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注意语文这门学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通过读、议、画、实践操作,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琢磨文章内容,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学习方式:

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课内讨论、动手实践的方式。使学生易于理解文章难点,并学得生动、有趣。

应用信息技术的依据或考虑:上网查阅资料以便对詹天佑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较多的了解。课前准备:

课前可要求学生上图书馆(室)或上网查阅资料,或向大人请教,以便对詹天佑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较多的了解。教师准备詹天佑的画像、“人”字形线路挂图或投影片,以及有关京张铁路地理环境的地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出示:詹天佑是一位。

(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对“詹天佑”的了解情况)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詹天佑》这篇课文,一起来深入认识这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二、小组学习

詹天佑克服的哪一项困难最能使你们感到他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小组朗读课文后,讨论商议,再以你们喜欢的方式汇报。(学生分组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汇报交流

1、勇于承担任务,长中国人志气,灭帝国主义威风。

2、克服恶劣自然环境,以严肃的工作态度勘测线路。

3、根据自然条件,大胆创新,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

四、根据以上几个方面深入了解

(一)理解第一部分

①交流资料了解当时社会背景,同时结合地图介绍一下京张铁路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

②组织学生联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开展讨论:一个中国工程师在自己的国土上主持修筑一条铁路,为什么会引起国内外的轰动?分析重点词:阻挠、要挟、嘲笑。

③教师过渡:詹天佑就是在帝国主义者百般阻挠,祖国人民遭受欺凌和侮辱的情况下,为粉碎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挺身而出接受任务,所以说他是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二)理解第二部分

出示自学要求:在勘测线路时,詹天佑是怎样勉励工作人员的?他是怎么做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分别用“——”、“_____”、“()”在书上标出。你是怎么理解的,请写上批注。(运用此读法引导学生抓住詹天佑的言语、行动以及想法的语句,体会詹天佑严肃的工作态度、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和长中国人民志气的爱国之心。以“读”取代教师的繁琐分析。)

(三)理解第三部分

①教师导言:面对崇山峻岭险恶的地形,詹天佑采用什么方法开凿隧道?请同学们自己当小工程师,边观察地形(书中的描述)边设计方案。

②将课前准备好的沙子倒在小黑板上,让学生动手把沙子垒成居庸关、八达岭。学生认真读书,相互议论,按照詹天佑采用的方法开凿隧道。(从实践中体会詹天佑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的灵活的创新思维,以及他的创新设计来源于实践。)③把沙子垒成陡坡,试走“人字形线路”

(引导学生体会“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大胆,方法的巧妙,从而感悟詹天佑勇于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的精神。)

五、给京张铁路取名

京张铁路提前竣工,全国上下欢欣鼓舞。詹天佑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他没有辜负中国人民的期望,用铁一样的事实,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一记响亮的耳光!请同学们为这条铁路取个有意义的名字,并说说理由。(参考:A、詹天佑路。因为这是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为了纪念他,取这个名字。B、争气路。这条铁路修筑成功,实实在在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C、爱国路。爱国热情是詹天佑克服困难的动力,修筑成功又是爱国精神的具体表现。D、中国路。这是中国人民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E、成功路。这项艰巨的工程,外国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中国当时科技落后,詹天佑却克服艰难险阻修筑成功了。F、“人”字路。这是詹天佑创造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这条铁路的主要特征。G、光荣路。这条铁路使每一个中国人感到无尚光荣、无比骄傲。)

(设计这一教学环节,训练学生的扩散思维,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课后随笔:

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化,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在语文教育领域不断渗透。语文教学既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也愈来愈成为传递文化、陶冶人性、建构人格、唤醒灵魂、促进生命个体成长完善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

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詹天佑在铁路修筑过程中的行动,表现处一个中国人最传统的美德——一严律己,以宽待人。在设计阶段,三个方案经过的路线都是高山深涧、崇山峻岭,一不小心就是粉身碎骨。詹天佑不怕生命危险,亲自坚持野外工作,直至三个方案完成,然后从中选择其一。这时敬业精神的具体表现。

在铁路施工过程中,詹天佑以大胆的设想与科学精神相结合,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设计了“人字形”铁路,解决了上陡坡的难题,是他聪明才智的具体体现,也是爱国精神的巨大力量激发的结果;在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施工中詹天佑的创新,不仅仅是思路的创新,更加是精密计算的结果,在黑暗的山体中施工而能够准确的贯通,在当时的科技环境下,确实是使人感到匪夷所思。通过人物形象分析,展示人物精神品质,可以起到明确的示范作用,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

第二篇: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案

教学目标

1. 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崇高品质和鲜明的性格特征。

2. 体会文章运用小标题,使文章层次清楚的手法。

重点:学习本文在具体事件的叙述中注意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特色。

难点: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后讲解:“两弹”指原子弹和氢弹。原子障是利用铀、钚等原子核分裂所产生的原子能进行杀伤和破坏的一种高效能炸弹;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元勋”,立大功的人。邓稼先,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弹主要理论设计者。

2.介绍邓稼先的主要事迹:邓稼先,安徽人,核物理学家。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隐姓埋名28年,在戈壁荒漠艰苦创业,先后领导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理论方案和一系列的模拟试验,为“两弹”的研制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被国际社会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的邓稼先。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二)简介作者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课堂上由学生介绍。明确要点:顾迈南,女,1931年11月29日生于山东章丘,1950年参加T作,1953年进入新华社。1962年起任专职科学记者,以新闻和通讯的形式,报道了中国科技界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出版了专著《中国当代科学家的奋斗之路》《炎黄之光》《华罗庚传》等。

(三)朗读课文(读前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指导)

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以及查找工具书明确一些字词的音义。

1•注意字的读音。

2•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

[问题一]文章的结构形式有何特点?

(要点提示: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部分主体内容共同组成)

[问题二]文章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

(要点提示:引子。从20世纪叨年代美国研制原子弹有许多科学家“失踪”写到邓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踪”的经历。第一部分:写邓稼先接受使命时的激动和喜悦,突出他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使命感。第二部分:写邓稼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为第一项原子弹的爆炸作出贡献的事迹。第三部分:写邓稼先再接再励,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巨大代价的事迹。思路:以邓稼先参与“两弹”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从接受使命写到原子弹研制,进而写到氢弹研制,在过程的叙述中表现人物的精神)

(四)质疑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好学生的讨论活动。

学生有可能质疑的问题:

1•原子弹是一种怎样的武器? 2•原子弹与氢弹有什么区别?

(五)作业

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一些“两弹”的知识,并介绍给同学。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

1•浏览课文,思考:课文表现了邓稼先的哪些可贵精神7从文中找出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2•讨论交流

课文主要表现了邓稼先如下可贵精神:

(1)邓稼先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无私奉献。在“要放个'大炮仗'”这部分集中写了这方面的精神。1950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邓稼先,至1958年已成为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物理学家,但为了研制原子弹这一艰巨、光荣、伟大的工作,他无比激动而又喜悦地走到了原子弹设计研制的第一线,从事鲜为人知的工作,并从此在公开场合销声匿迹。

(2 邓稼先干工作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不求名利,甘当无名英雄。在“艰苦创业的年月”这部分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如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他是这样鼓励周围的年轻人的:“干我们这个工作,就是要甘心当无名英雄:一没有名,二没有利,还要吃苦;做出的科学成果又不许发表论文。”同时,他也是这样做的,“报到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换上工作服当小工,同建筑工人一起砍高粱、挖土、推车、和泥、盖房子”;“有时,他备课备到凌晨四点多,在办公室睡两三个小时,天亮了继续工作。在那些日子里,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上,走在路上还想着原子弹,有一次竟连人带车掉到沟里”。再如,他跟科技人员在排除故障的第一线没日没夜的干,试验成功后,在庆祝会上晕倒,一量血压竟是零。

(3)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搞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是研制原子弹的先行工作,关系重大。有史以来,中国人谁也没有造过原子弹,也就无所谓什么权威。在外国资料严密封锁的情况下,邓稼先边读书,边讲授。年轻人叫他邓老师,他说:“你们甭叫我邓老师,咱们一块干吧!”

(4)邓稼先搞科研有超凡的创造才能,勇进的胆识,稳健的判断,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如在苏联专家全部撤走的情况下,带领科研人员 自力更生研制战略核武器。又如。有一次,为了把一个问题弄个水落石出,他带领十几个年轻人一天三班倒,用四台手摇计算机连轴转地算了九次。这样细致地做了以后,他们还不放心,又请物理学家周光召等人从物理概念出发进行估计,结果证明邓稼先等人算得的数据是正确可靠的。再如,有一次,核装置下到深处时,突然信号测不到。在这危急关头,邓稼先和大家从夜里十二点一直讨论到天亮,最后邓稼先凭着勇进的胆识、稳健的判断做出现场处理的决定,并顺利排除了故障。

(二)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生动的语句,并与本组同学交流(引导学生学习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

(三)发表感想

教师引导:中国人成功地研制出“两弹”,这震撼世界的巨大成果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取得的,联系课文有关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先在小组交流、讨论,后推荐代表到班上发言)。

此问题设置重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习惯和品质,答案不宜强求统一。可启发学生首先关注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即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邓稼先是如何以品格影响、感召、凝聚人一起投身到为国争光的事业中的;其次,可引导学生关注邓稼先在研制过程中超凡的创造才能,一丝不苟的科研作风,勇进的胆识,稳健的判断及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四)讨论写作特点

要求学生把自己发现的写作特色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归纳:

I•过程为序,各有侧重。

文章以邓稼先参与“两弹”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从接受使命写到原子弹研制,氢弹研制。并在过程的叙述中表现人物的精神。三部分各有侧重。

2•点面结合,概述细写交融。

文章有面的交代,有点的叙述,有对工作过程和人物事迹的概括叙述,也有对具体事件的细致描写,两相交融,既照顾了全局,又突出了重点。

3•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细腻。

(1)在具体事件的叙述中注意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全文写得最详细的是地下核试验一事。这是一个有情节、有具体情景的故事,其中对人物 动作、语言的描写非常细腻,非常传神地表现了邓稼先的精神境界。

(2 注重细节表现。比如写原子弹研制的一段,并没有完整具体的情节,而是将一系列人物语言和动作细节组合起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4•环境烘托,表现人物。

文章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研究院开始时“只是一片庄稼地”、科技人员寥寥无几、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寒、大戈壁的风刀霜剑、苏联毁约、国外资料严密封锁、没有大型计算机等等。从物质条件到技术条件,从自然环境到政治环境,都是异常艰苦。文章充分突出环境的艰苦,对表现人物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五)拓展延伸

I•近几年来,我国又取得了哪些重大的科研成果?你还知道哪些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小组交流后到班上讲述)

2•对于核武器的使用,你觉得应该持怎样的态度?(全班讨论)

(六)总结

今天的语文课就要结束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以邓稼先为榜样,树立坚定的生活信念,培养无私奉献、不怕吃苦的精神,做一个对祖国对民族有用的人。

(七)探究学习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世界武器可以说是发展到了极致。人们几乎到了¨谈核色变“的程度。战争可以是不流血的吗?如果你长大后成为了一个武器专家,你会设计一种什么样的武器呢7下一个世纪的战争会是什么样子的呢7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想法来,不少于3叨字。[板书设计l

”两弹"元勋邓稼先

经历精神

接受使命激动喜悦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克服困难完成设计真诚朴实不求名利

研制氢弹身先士卒不怕牺牲有胆有识

[教学探讨l

教学本文的重点,在内容方面,可以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这个不平常的 故事,了解故事背后那个可敬的人,读懂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的精神;在写法方面,应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并向课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

人文教育:让学生明白具有坚定的信念、吃苦的精神,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创新教育:课外探究活动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放的课堂:课堂上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放手让学生朗读、讨论、发现、感受和质疑,教师只起引导、组织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问题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结合自已的经验对问题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并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一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过程,该教学设计采用了拟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方式,做到了以问题为核心,在问题的基础上展开讨论、阅读、讲解、点拨。整个设计留有空间,使教师、学生在课堂上有自主探究、自由发挥的机会。该设计还体现了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对课文进行个性化的理解,使学生在一种自由、宽松、民主的环境下进行有效学习。教学中,教师既做到了字词句篇与听说读写的结合,又注重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

第三篇: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案

“两弹”元勋邓稼先

第一部分———要放个“大炮仗”

中本143班 韦红肖 201401401313

一、导入

大家都是会放小炮仗的,对吧!可是,你放过“大炮仗”(原子弹)吗?答案肯定是—没有!我国第一枚“大炮仗”是谁放的呢?那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可邓稼先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学习顾迈南的一篇人物通讯《“两弹”元勋邓稼先》中的第一部分——要放个“大炮仗”,一起去了解邓稼先这个人物。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写什么)

1·正音、辨形、释意

A掌握读音

元勋xūn彭桓武húan 王淦昌gàn 惶恐huáng胆怯qiè许德珩héng 崭露头角zhǎnlù 销声匿迹nì B把握词意

元勋指有极大功绩的人

惶恐惊慌害怕:万分惶恐,惶恐不安。胆怯胆小,缺少勇气。

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板书(让学生反复大声朗读)元勋xūn彭桓武húan 王淦昌gàn

惶恐huáng胆怯qiè 许德珩héng 崭露头角zhǎnlù 销声匿迹nì

2·初读感知课文(自由、放声朗读),把握大意(学生讨论交流,老师指导)A 学生自己理解大意

问题:《“两弹”元勋邓稼先》——¬要放个“大炮仗”这部分写了什么?

答案:写邓稼先先接受使命,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从此销声匿迹。B 解题辅助理解

问题:要放个“大炮仗”应该如何理解?

答案:一百多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过联军的时代,是华民族五千年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有亡国灭种危机。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之中站稳脚跟,在国际的大舞台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武器。美国在1945年就使用了原子弹,而13年后的中国还未研制成原子弹,中国国防落后了,面对美国的威胁,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就提出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要造出我们的原子弹。为了祖国的强大,祖国的安全,人民生活的安宁,中国应有自己的核武器,使中国国防走向现代化。因此,邓稼先在1958年初春,接受了制造原子弹的任务,也就是要放个大炮仗。

三、再读课文,领悟内涵(怎么写)

(一)邓稼先接受了什么任务?

邓稼先接受了制造原子弹的任务

(二)分析:“领导交给任务”领会精神。

研制原子弹,是服从祖国需要,也是邓稼先具有的使命感。

(三)分析:回忆往事

激发爱国热情。

(四)总结 板书

领导交给任务——意义

研制原子弹服从祖国需要,使命感 爱国

邓稼先回忆往事——历史

回忆七七事变激发爱国热情

四、归纳(为什么写)(1)作者写邓稼先向我们阐释了什么道理? 首先,了解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杰出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有同名影视、散文、游戏等。

再次,阐述的道理。

A 邓稼先为了祖国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美国安逸的生活,参与了我国核研究工作;研究核武器要几乎绝对保密,他也为祖国隐姓埋名几十年。他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他诠释了和平年代爱国的真谛。启发我们了解自己的使命,肩负起自己的职责。

B 邓稼先对自己事业的执着,和对科学的无私风险,淡泊名利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C 邓稼先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无私奉献。(2)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人物通讯。(作者:顾迈南,女,汉族,1931年11月生于山东章丘。1950年参加工作,1953年进入新华社,1962年起任专职科学记者,以大量新闻和通讯的形式,报道了中国科技界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其中的长篇通讯和特写,新华社播发后被国内外报纸广泛采用。)

新闻体裁的一种。是以人物报道为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下贯穿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通讯有四大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2.报道的客观性。3.较强的时间性。4.描写的形象性。

五、拓展

1、邓稼先告诉妻子他要调动工作,并没有提到关于参加原子弹研制的消息,这写出了他性格特征的哪一方面?

答案:严守国家机密,即便是亲人也不肯吐露一字,原则性强。

2、邓稼先与妻子的谈话中,你觉得哪一句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和他献身祖国的品质?

答案:“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死了也值得!”

这一部分重点写他接受任务那一天的激动心情:听到消息时的惊恐、胆怯,想到不能与妻、子一起生活的惆怅,想到能为祖国研制核武器时的激动与喜悦,作者把人物复杂的情感全部浓缩在他与妻子说的一句话中,质朴无华,非常真实地表现了他当时的心情,突出了他为祖国利益而义无反顾和无私无畏!他的举动源于他对祖国的挚爱,文中写到他冲破阻挠回到祖国和战争年代颠沛流离的往事,就揭示了他思想感情的基础。

3、了解我国国防科技发展中的第一 时 间 内容

1960年11月5日近程导弹发射实验成功

1964年10月16日 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27日 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 1967年6月17日 氢弹空爆实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 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75年11月29日 返回式卫星首发即获成功 1980年5月18日 洲际导弹发射成功

1982年10月12日 潜地导弹从潜艇上发射成功 1984年4月8日 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1999年7月15日 宣布掌握了中子弹技术 1999年11月20日 成功发射‚神舟一号‛飞船

2003年10月15日 神舟五号‛搭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发射成功,在太空21小时 2005年10月12日 神舟六号‛搭载两位航天员发射成功,在太空115.5小时

六、作业

1、抄写词语。

2、课后思考与练习第一、三题。

3、小作文:记人的文章。

七、板书

第四篇:《两弹元勋——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案 采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感知、了解本文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向课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邓稼先献身祖国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教学重点:阅读这个不寻常的故事,了解故事背后那个可敬的人,读懂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的精神。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观看一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的视频录像。

导语:刚才给大家展示的是我国在1964年至1975年在国防科技事业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其中最令人瞩目,也最令人奋的是原子弹与氢弹的爆炸成功。原子弹与氢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与核遏制,意味着我国国防科技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更意味着中国人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2、介绍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多媒体投影)2.根据意思写成语(多媒体投影)

四、初步感知全文 1.概括文章内容

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从接受研制原子弹的任务,从此隐姓埋名,到研究制造原子弹、氢弹的一段经历。

2.找出最能概述邓稼先一生的句子

——这就是邓稼先!一个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人。

五、合作探究

1、课文写了哪些事情,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

3、放声朗读,加深体会

六、小结归纳: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他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

2、总结人物通讯的特点:

人物通讯与一般的记叙文相比,要求所举事例绝对真实,不仅叙述故事情节,还应着重刻画人,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七、拓展延伸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像邓稼先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例或成就。

八、总结,提出希望 同学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以邓稼先为榜样,树立坚定的生活目标,培养无私奉献、不怕吃苦的精神,做一个对祖国、民族有用的人。

九、布置作业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位科学家,为他(她)写一篇小传。

第五篇:两弹元勋邓稼教案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惠农区回民学校

一、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热情讴歌了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邓稼先,表现了他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优秀教材。从写作上讲,点面结合的记叙,对人物语言、动作的细腻描写,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等等,都是可以学习借鉴的手法。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字明白晓畅,几乎没有难理解的语句,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时应在朗读的基础上积极讨论,理清文章内容,品味感情,领会主旨。

二、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崇高品质和鲜明的性格特征。

2、体会文章运用小标题,使文章层次清楚的手法。

3、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崇高品质和鲜明的性格特征。

4、文中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收集邓稼先的事迹,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介绍课下收集的关于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简介和故事。简介作者。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却了自己的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

1、学生熟悉课文,朗读课文。这是一篇人物通讯。朗读全文,了解文章的结构。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从事科学研究的,讲述了有关他的哪些典型事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这就是我们在学习本文时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文章冠有小标题的三个部分记叙了哪三件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邓稼先接受使命,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

·邓稼先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困难,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为第一颗原子弹的

爆炸作出贡献。

·邓稼先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巨大的代价。

2.文章所记叙的三件事分别侧重表现了邓稼先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甲生:邓稼先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乙生:邓稼先在工作中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不求名利,甘为无名英雄。他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

丙生:邓稼先有超凡的创造才能,一丝不苟的科研作风,勇进的胆识,不怕困难,不怕牺牲。

3.“马上就要开始了,试验场上千军万马在等待着庄严的‘零’时的到来。”什么是“零时”?

导弹、核武器、卫星发射时都是采用倒计时,如发命令时发“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发射。”“零时”即发射开始的时候。

4.“核装置徐徐下井了,各种测试仪器一齐开动,监测各种数据是否正常。”“井”是什么?核装置为什么要下“井”?

这里的“井”是为发射导弹等武器而建的发射井。起初武器是在发射架上发射,这种发射方式容易被敌方发现、摧毁,所以就藏在地下的发射井中发射。

2、掌握课文结构,简要概括每部分内容。(板书)引子:(引出正文)

接受使命,参加研制:重点写激动心情。(爱国情怀,崇高使命)

扎实敬业,完成设计:重点写敬业精神。(扎实严谨,艰苦创业)

再接再厉,无私奉献:重点写献身精神。(身先士卒,献身祖国)

(1)本文由文章是由哪些内容组成?文章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部分组成。引子,从20世纪40年代美国研制原子弹有许多科学家“失踪”写到邓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踪”的经历。“要放一个‘大炮仗’”是第一部分。“艰苦创业的年月”是第二部分。“这里就是战场”是第三部分。

(2)按小标题安排文章层次,可以以时间、空间为序,也可以以人物性格为

序,本文的小标题以什么为序?(回答:以邓稼先参与“两弹”的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

(3)本文的三个小标题的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互换,因为本文是以邓稼先参与“两弹”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先写接受任务,再写研制原子弹,进而写到氢弹的研制。3.邓稼先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

文章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研究院开始时“只是一片庄稼地”、科技人员寥寥无几、大戈壁的风刀霜剑、零下30几度的严寒、苏联毁约、国外资料严密封锁、没有大型计算机,等等。从物质条件到技术条件,从自然环境到政治环境,都是异常的艰苦困难。小结:环境描写,烘托人物。本文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作者写环境的艰苦对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文章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研究院开始时“只是一片庄稼地”、科技人员寥寥无几、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寒、大戈壁的风刀霜剑、苏联毁约、国外资料严密封锁、没有大型计算机等等。从物质条件到技术条件,从自然环境到政治环境,都是异常艰苦。文章充分突出环境的艰苦,对表现人物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解读人物 ,合作研究------分析课文

1).全文围绕邓稼先这位为中国国防作出了不朽贡献的核心人物,记录了他感人言行和动人的故事.把你身受感动的语句、语段或人物的言行、思想找出来,并用你体验到的情感读出来,说出来?并说明你的理由。(组织形式:给小组为单位,先讨论然推选一位同学来读和说,教师适时的补充)

2).描述心目中的邓稼先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你从文中或人物的哪些地方发现的?

(组织形式:小组讨论为主,综合小组意见后集中发言,教师加入到小组的讨论中去)

3).通过对邓稼先的全面了解后,我们共同来研究一个问题:怎样刻画人物才能生动感人?(组织形式:联系课文人物的描写和前面学过的课文共同讨论,每个小组得出结论,教师到各小组参与研究)

1、“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死了也值得!”这是邓稼先把调动工作的事告诉妻子时所说的话。质朴的语言,非常真实地表现了他当时的心情。平静中透露着无限的喜悦。

2、戈壁滩上风沙呼啸,寒风刺骨,气温已经是零下三十多摄氏度了!有人见他实在太疲倦了,劝他说:“邓院长,你回去吧!”邓稼先严肃地拒绝说:“不,这里就是战场,我不能走!”这些人物语言、行动的具体描写,都突出了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伟大精神。

医生整整抢救了一夜,邓稼先才睁开了眼睛。苏醒后,他问的第一件事是:核爆的测试结果如何?各种数据都拿到了没有?他仍然不肯休息,随后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这段话表现了邓稼先的什么精神?)

“整整抢救了一夜”表明病情的严重,“第一件事”表明邓稼先对工作的关心,“仍然不肯休息”与“整整抢救了一夜”对比,突出他不顾个人健康,全身心投人工作中的精神。“核爆的测试结果如何?各种数据都拿到了没有?”这是邓稼先经抢救一夜苏醒后问的第一件事,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为事业奉献一生的科学家的高尚品质。从这短短的一段话中,我们似乎看到了科学家为事业奋斗一生、奉献一生的高大形象。科学家的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如果你有所想法,请马上写在下面空白处。

1.“鹿希,以后家里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死了也值得!”这句话中的“这件事”指什么事?为什么说“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死了也值得”?

“这件事”指为国家研制原子弹的事情,因为这属于国家高级机密,所以邓稼先与妻子谈话时不能言明。邓稼先的这一番话体现了他甘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爱国精神,他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生命。

2.“失败的风险,成功的快乐,大戈壁的风刀霜剑,染白了他的鬓发,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这句中“染”“刻”字好在哪里?

这里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染”字生动地写出了大戈壁的风霜使他头发变白的过程,“刻”字呼应了“风刀霜剑”使他容颜日渐苍老,形象地表现了他在大戈壁生活中所承受的艰辛。

3.“戈壁滩上风沙呼啸,寒风刺骨,气温已经是零下三十多摄氏度了!”这里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这里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戈壁滩上气候的恶劣。他们在这种环境中工作,困难之大可想而知。这里的环境描写突出了他们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4.“由于过度紧张劳累,几天吃不好饭,他只喝了一小杯酒,竟当场晕倒了。”句中的“只”“竟”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只”字表明饮酒量之少,说明晕倒不是饮酒所致。“竟”字说明出乎意料之外,表现他为了工作过度紧张劳累而带来的严重后果,突出地反映了他为了工作、为了祖国奋不顾身的献身精神。

四、拓展延伸

1.近几年来,我国又取得了哪些重大的科研成果?你还知道哪些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小组交流后到班上讲述)我国除了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以外,还研制了哪些重大的科研成果?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寻找资料,与同学交流,并整理归纳。

下载初三传统美德教案06 两弹元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三传统美德教案06 两弹元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两弹元勋钱学森简介(5篇材料)

    两弹元勋钱学森简介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科学人物,两弹一星元勋,2009年10月31日逝世于北京,享年98岁。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人,我们对他该怀有多大的敬意呢!他说:“我一定要让中国人拥......

    两弹元勋邓稼先读后感

    在读这篇课文之前,我从未听说过“邓稼先”这个名字。只沉醉于爱迪生、爱因斯坦、牛顿等人的世界。而通过这篇课文我觉得邓稼先是个了不起的民族英雄。且不说在当时条件艰苦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反思

    篇一: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反思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体会了很多,也发现了很多不足。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感悟邓稼先的爱国情怀,孩子们只是肤浅的、表面的认识邓稼先的爱国。邓稼先和我......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知 1.一切服从祖国的需要,努力为人民建功立业,无条件地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表现。 2.“人民的利益高......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重点:学习本文在具体事件的叙述中注意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特色。 难点: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熟悉课文......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周巧云 学情分析:五一班孩子阅读理解能力较好,感性的同学很多,但是有一些同学长期不爱表达,造成话到嘴边说不出来的情况。朗读能力欠缺,读课文语调太平淡......

    两弹元勋邓稼先读后感(最终五篇)

    篇一:两弹元勋邓稼先读后感当邓稼先面临设计两弹的稿图时,他鼓动大家不放弃。而我们呢?连个课堂发言,一部分同学就缩在下面,你的手是用什么做的?是金子还是银子?连这么个小苦难都克......

    两弹元勋邓稼先读后感400(5篇)

    两弹元勋邓稼先读后感400 导语:有一个伟人,他没有和毛主席朱德般战功赫赫,但他以他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人们-----邓稼先,一个大写的人.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邓稼先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