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儿童心理学
第十一章
一、单项选择
()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A认知B注意C心象D言语
一般来说,()言语优于()言语。()
A表达性接受性B接受性表达性C感知性理解性D理解性感知性 儿童言语的准备时间为()岁。A0-1B0-2C0-3D0-4
()岁左右,儿童已经能理解几十个词,但能说出的很少。
儿童言语的形成是在()岁。A0-1B1-2C1-3D4
()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进行的,大家积极参加的一种言语活动。
A聊天B说话C对话D独白
()是较长时间内独自进行的言语活动。A聊天B说话C对话D独白
儿童的言语基本上都是采取()的方式。A聊天B说话C对话D独白
3岁前的儿童只进行(),他们的言语大部分是情境言语。A聊天B说话C对话D独白()是言语的特殊形式也是一种高级形式。A内部言语B外部言语C对话D独白
二、多项选择
单词句阶段儿童理解有以下特点()。
A 由大到小B由近及远C固定化D词义笼统
儿童在双词句阶段,说出的句子还很不完善,主要体现在()。
A句子长B句子简单C句子不完整D句子完整
幼儿词汇的发展体现在()。
A词汇数量的增加B词类范围的扩大C词义理解的狭隘D词义理解的加深
儿童语句的发展规律是()。
A句型从简单到复杂B句子结构从混沌一体到逐渐分化
C句子结构从松散到逐渐严谨D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扩展灵活
学前儿童口吃的原因有()。A模仿B遗传 C心理原因D生理原因
儿童言语的准备主要包括()。
A家长的准备B儿童的准备C发音的准备D理解的准备
先学前期,儿童口语的发展可以分为()阶段。
A不完整句阶段B完整句阶段C单词句阶段D双词句阶段
婴儿的言语发音的准备大致经历以下阶段()。
A简单发音阶段B 连续音节阶段C模仿发音阶段D书面语阶段
第二篇:儿童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模拟试卷(1)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学号:成绩:
一、选择题(其中包括单选和多选两种题型,每题3分,共21分)
1.心理学通常把心理现象划分为两大类。
A.认识过程B.情感过程C.心理过程D.个性心理
2.注意的品质包括。
A.注意的广度B.注意的稳定性C.注意的转移D.注意的分配
3.一个人不仅注重问题的整体,还注重问题的细节,表明他的思维品质具有较好的。
A.灵活性B.深刻性C.广阔性D.批判性
4.儿童想像现实性的发展特点是。
A.想像形象的特征数由少到多,结构配置由不合理到合理;
B.由爱看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发展到爱看纪实故事;
C.对想像的形象往往肯的独创性,很少模仿性;
D.想像时喜欢根据自己的经验添枝加叶。
5.影响班级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因素有。
A.规范B.心理相容C.舆论D.凝聚力。
6.以下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系统的心理成分有。
A.能力B.认识C.气质;D.性格。
7.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性有。
A.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B.发展的不平衡性;
C.发展的定向性;D.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3分,共15分)
1.小学低年级儿童观察事物极不细心、全面,常常笼统、模糊,可概括为观察的精确性低。()
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3.心境是一种猛烈的、迅速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感状态。()
4.入学以后,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对儿童自我评价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
5.性格主要是先天获得的,较难改变,无好坏之分。()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简述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2.简要分析一下小学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出现一个低年级和高年级高而中年级低的“马鞍型”情况的原因。
3.简要分析一下儿童经常自我评价能力过低的原因。
4.什么是年龄特征?如何理解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四、论述题(每题16分,共32分)
1.请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谈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利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好教学。
2.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请根据培养和引导儿童兴趣的原则,谈谈您是如何培养和引导儿童兴趣的。
第三篇:儿童心理学
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
先学前期的儿童的身体发育非常迅速,身高平均每年增加()厘米。A6-8B8-10C10-12D12-14B 儿童3岁时的体重约为出生时的()倍。A1B2C3D4D
婴儿期是()发展的时期,A第一信号系统B第二信号系统C无条件反射D条件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是以()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
A现实事物B词语C概念D表情
第二信号系统是以()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
A现实事物B词语C概念D表情
正是()的存在,使得人的心理远远优于动物的心理。
A第一信号系统B第二信号系统C无条件反射D条件反射
直接刺激引起直接反应,这大致属于()的年龄阶段。
A4-5月B5-6月C0-
7、8月D0-12C
词的刺激引起直接反应,这大致属于()的年龄阶段。
A0-5月B5-6月C0-
7、8月D8月后
()的孩子学会自己走路。A1-1.5B2C3D4
先学前期的活动主要是()活动。
A游戏B生活C实物D学习
()活动是指操作实际物体的活动,是由一系列操作动作形成的。
A游戏B生活C实物D学习
()不仅使儿童获得了对客观事物的深刻认识,而且也获得了深刻认识事物的心理机能——思维。A游戏B生活C实物D学习
()是先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突出表现。
A好动B爱做事C闹独立D语言的形成()岁左右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是第一个危机期。A1B2C3D4
()是高级的认识活动,是智力的核心。A感知觉B注意C记忆D 思维
二、判断
第一信号系统的建立是在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之上形成的。F
1岁的孩子对熟悉的事物能做出词的反应。T
在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中,词是一种信号的信号。T
当孩子的意见和成人相矛盾时,要坚决维护承认的威信,不能由着她的性子来。F
三、多项选择
1-3岁的儿童和1岁前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
A动作增多B动作复杂化C动作熟练D动作简单
以下属于先学前期儿童心理特点的是()。
A言语真正形成B思维能力出现C自我意识萌芽D青春期躁动
思维的发生,意味着()。
A儿童的认识过程完全形成B知觉开始反应事物之间的本质的联系
C记忆的理解性加强D情绪情感的体验性逐渐深刻
对孩子的独立性需要,不能()。A一味满足B理解C过多限制D积极应对
第四篇:儿童心理学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网 络 教 育
《儿童心理学》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之所以是可变的,其主要原因是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A.受社会和教育条件所制约B.受遗传素质影响
C.受内因所制约D.受智力发展影响
2.新生儿是指()
A.从出生到1个月的儿童B.从出生到3个月的儿童
C.从出生到半年的儿童D.从出生到1岁的儿童
3.言语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重要作用()
A.立即实现B.经过很短时间就能实现
C.需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实现D.需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
4.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A.掌握了行走技巧B.在平路上行走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C.会跑、跳D.能越过障碍
5.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方式是()
A.直觉行动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D.经验型逻辑思维
6.在一定时间内,把注意保持在某一事物或活动上,这是()
A.注意的集中性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范围D.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
7.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方面。
A.深刻性B.丰富性
1)
C.系统性D.以上皆是
8.道德信念在儿童已有的道德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小学阶段在道德信念形成和发展上()
A.还没有真正形成道德信念
B.道德信念还缺乏稳定性
C.开始形成比较自觉的、稳定的道德信念
D.道德信念发展到相当水平
9.促使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条件是()
A.生理的发育
B.正确组织起来的学校集体生活
C.言语的发展
D.学校的学习活动
10.少年期学生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源泉和依据是()
A.学会认识和评价他人
B.教师对他的评价
C.同学对他的评价
D.对外部行为的评价
11.()是培养优而正确发音的关键期。
A.2岁B.3岁C.4岁D.5岁
12.()一般指认知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
A.智力B.智商C.想象D.能力
13.儿童言语的形成中,出现单词句阶段的年龄段是()。
A.6个月—1岁B.1岁—1.5岁
C.1.5岁—2岁D.2岁—3岁
14.()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A.想象B.思维C.记忆D.语言
15.下列属于儿童两种信号系统活动的发展第三阶段的是()。
A.词的反应B.直接反应
C.直接反应D.词的反应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如何正确理解在心理发展上外因和内因的相互关系?
2、少年期学生集体关系的变化。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试述教学中儿童注意的培养。
2、试述少年期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五篇:儿童心理学
影响个性的发展:
在很多家长看来,孩子“全托”后,会变得有合作性,会改变他不良的习惯。其实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在“全托”幼儿园里。老师作为一个绝对权威的存在,会支配孩子的行为习惯,使他们按照自己的指令行动,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就由主动变成了配合,渐渐丧失了思维的自主性,遇事喜欢往后缩
情感上:
还有,孩子在幼儿期,最重要的就是和父母建立起安全、温暖的情感纽带。把孩子送进寄宿制幼儿园,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无法排解的分离焦虑。在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孩子生理、心理上的无力感,让他觉得完全被孤立了起来,会产生一种绝望的不安全情绪。在艾里克森看来,若对婴儿采取慈爱的态度,这种慈爱是经常的、一贯的和可靠的,则婴儿会产生一种基本信任感。这种信任感的表现是,当母亲从婴儿的视线中消失时,婴儿并没有过度的焦虑,即显得平静,没有明显的烦躁不安。因为婴儿有一种内部信念,相信母亲会返回来照顾和哺育他。艾里克森认为这种内部信念的获得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成就,是婴儿自我同一性的基础,它培养了婴儿对他人的信任感,使婴儿感受他人是可靠的。这种人际关系的经验给婴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在托儿所里保教人员不可能对每个孩子的情感都能适当、适时地作出反应和对应,这样会使孩子在离开自己父母之时,备感孤寂和不安。同样,心理学家鲍尔比也认为全托是母爱剥夺的行为,对孩子形成健康、积极的依恋关系极为不利。
最后,认知:
家庭是子女成长与成才的自然环境,一个具有良好素质的家庭会使子女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影响和熏陶,从而构筑成人生发展的坚实基础。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行为习惯,道德修养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持久的、深刻的,是任何教育都无法替代的。同样。婴幼儿时期与而父母形成的信赖感与依赖感也是任何教育无可替代的。
幼儿学习第二语言,我认为:
(1)学习第二语言应趁早
幼儿正处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期,特别是语音发展的敏感期,其语言模仿能力强,尤其体现在语音学习上。幼儿的发音器达到灵敏的极限,耳朵能辨别语音、语调上的细微差别,口舌能准确地模仿多种声音,对语音的把握最为纯正,这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创设环境氛围
儿童在学习语言上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创设学习语言的环境,在生活中父母和儿童交流中多用第二语言。儿童在直接强化或替代强化中学习,更有利于语言的学习。如在游玩时,家长要主动地运用英语问候语向外国友人、朋友打招呼,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问候语的使用。
(3)激发兴趣
伟人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前提、保证和动力。培养幼儿学习第二语言的兴趣,可以说是儿童早期第二语言学习最根本的目的。只有激发起幼儿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才能提高学习效果,减轻幼儿学习的负担,使幼儿学而知乐,破除学习英语的畏惧感和神秘感。因此,施教者要通过游戏、情景设置、多感官活动以及电教等途径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善于抓住幼儿的好奇心,调动幼儿的情绪,营造轻松、有趣、生动的学习氛围,使幼儿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去接受语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