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与书共同成长
我与书共同成长
在这一周的星期六早上,我陶醉书的海洋里。
这本书真是好看,讲科学的奥妙,讲宇宙的星球;那些书也很好看,笑得让人掉大牙,还有这本、那本、都让我陶醉。一个个故事,一篇篇文章都深刻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自从学校开展了“书香家庭”后,我爱上看书了,每次都会把好词佳句划上,把一段美段抄一次,才发现书给我许多快乐,其中《三毛流浪记》让我感到父母的幸福;《作文大全》使我“认识”许多好词佳句,还有《走进科学世界》给我许多宇宙的奥妙等。
书让我快乐,我让书与我共同成长,让那一分一秒时时刻刻等待我。晓港湾小学四年级:佩儿
第二篇:我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我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日期:06-12-20 来源:信息技术教育
点击数:
2004年9月,山东省作为首批四个实验省之一进行高中新课程实验,而我正是这个时候参加工作的,所以我的成长是和新课程同步进行的。两年的教龄虽然不长,但我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以及对信息技术教师成长却有着深刻的体验。下面,我把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些许感悟和大家分享。在一篇博客中,我写道:“当我开启信息技术教师职业生涯并尝试做点研究时,我竟然首先选择以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为出发点,而且一路走来,我始终没有停止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从刚参加工作时的懵懂无知、迷茫彷徨到现在的勤奋求知、主动探索,我走过了别人走过的而又不完全相同的道路。信息技术教师成长的途径有很多,但对于每个人来讲,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的成长过程和以下八个“关键词”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一:热爱
从事教育事业,没有一片爱心是不可能成功的。两年前,当我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坦白讲,对于即将从事的这份工作没有任何的好感,因为此前我的耳朵里早已灌满了关于信息技术课的种种“不是”:教师不能当班主任、非高考科目、学校和学生不重视、工作繁杂,等等。值得庆幸的是,一开始我并没有按照别人的轨迹走下去。也许,我骨子里天生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在实现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后,我就告诫自己: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对于职业也是如此。不可否认,新课程的实施给我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我感觉自己的面前是一个广阔的舞台,我可以尽情地跳跃、施展。从对新课标的研究开始,到认真备课、写教案、上课,再到与学生打交道,我逐渐习惯了这份职业,并且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与日俱增。感之愈深,爱之愈切。
随着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深入了解,无论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感情在我心中不会动摇。没有这种对教育事业的真正热爱,我想我不会真正地投入与付出,当然也不会走得太远。
关键词二: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不例外。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教师会有什么作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规划是从一而终的。参加工作之初,我给自己拟定了一个大致的目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年得其要领,三年必有所成”。具体而言,在工作第一年,我主要在理解课标与教材、完善教学设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熟练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学会与学生相处、发现教学中的问题等方面努力。第二年,我结合国内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发展趋势、学校的信息化环境以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业务总结与五年发展规划》。在这篇文章中,我理性地分析了自己一年多来取得的成绩以及在职业生涯中所处的阶段,重新审视和展望了自己作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所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在此基础上,我从自身的定位和在师德、教学、科研、学习上的目标与策略两个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划。这个规划得到了学校业务专家的一致认可,并以《事业的开端》为题刊登在了学校内部期刊上,供全校青年教师学习。在今后几年,它也将继续指导我向纵深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的、整体的、全面的、个别的而又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合理地规划会使我们更清楚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明晰自己发展的方向,从而进一步促进自身的成长,以过上幸福的教育生活,实现美好人生。关键词三:学习
新一轮课程改革涤荡着传统教育长期积淀的沉渣淤泥,给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也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如何赢得机遇、迎接挑战呢?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做“学习型”的教师应该是首选。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教师彻底更新教育观念,熟练掌握教学内容,选择适应课程标准理念的教学方式,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学习氛围,关注基础差异,促进共同发展,教会学生学习。对于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我来讲,唯一的途径就是踏踏实实地学习,并且要“真学”、“勤学”、“善学”。于是,在新课程形势下,我开启了自己人生历程中的第二次“学习革命”。开始,基于上课考虑,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逐渐地,我就开始思考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学习哪些东西。教育基础理论(包括信息技术学习理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理论、信息技术教育传播理论)、技术技能(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电子技术、传感技术)和艺术知识(语言文字艺术、数字视听觉艺术、审美艺术),这一切都需要学习。那么,如何去学习呢?除了实践,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两年来,我读了几十本教育理论著作,这些书籍经过内化,极大促进了我的教学科研工作。
在过去,信息技术教师一生平庸并不奇怪。新课程的实施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有所作为提供了条件。只要善于学习,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已不再是梦想。
关键词四:课堂
课堂是教师职业生命的主阵地,教学是教师职业生命的主旋律。而课堂教学不但是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渠道,也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平台。教师的专业品质、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充分展现和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讲,不重视课堂的教师绝对不是合格的教师。在我宝贵的两年职业经历中,我几乎是以“聚焦”的方式去对待课堂教学的。平时,我一直坚持认真、深入地备课,不断地完善教学设计,用心经营每一节课,从来不会因为自己的懈怠而随随便便地给学生上课。有耕耘,就有收获,我的努力换来的是领导的赏识和学生的认可,尤其是每次看到学生对我的“评教”成绩几乎是满分,听到学生因为我再一次给他们的班级上课而鼓掌时,我真切地感受到我的生命在涌动,也深刻地理解了“教育是心灵的沟通与碰撞”的含义。对于学校举行的各种课堂教学活动,我更是热情参与、倾心准备。“全校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青年教师业务达标优秀奖”等奖项接踵而至,但对我来讲,看重的不仅是这些荣誉,更重要的是年轻的生命能够在教育王国里放飞希望。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历来受到来自教师自身内外因素的影响,但无论怎样我们都要基于课堂、立足课堂,以课堂为最主要的“教学场”和重要的“研究场”。如此,在我们的专业成长过程中才能“水到渠成”,而不至于“舍本逐末”。
关键词五:研究
我一直很欣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工作之初,我自己并没有想着向“科研型”教师这个方向发展,是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促使我走上这条“幸福大道”。面对新课程,我遇到了太多的困惑,尤其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课堂教学纪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太多的现成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需要自己去研究、去实践。两年来,我科学地诊断新课程课堂的脉搏,留心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细小问题,全方位展开研究,并且及时述之成文。到目前为止,我在国家级、省级报刊上发表论文、随笔20余篇。除了研究新课程,我还把目光投向了课题研究上,2006年3月,我开始主持教育部重点项目“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道德教育研究与实验”的分课题“高中信息技术道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深化研究与实验”的科研工作。随着课题的深入开展,相信我的科研驾驭能力会进一步增强。
在教育教学中做研究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促进教学风格的形成,同时也使我们逐渐具备较强的科研素养,为把自己培养成“科研型”教师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六:交流
在新课程背景下,任何一个教师的发展都离不开专家的引领、同行的帮助和共同体的影响。固步自封、闭门造车只能逐渐变得思维僵化、孤陋寡闻。参加工作不到半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登录了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苗逢春博士主办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坛(http://www.xiexiebang.com)。总之,我尽可能地拓宽交流渠道,力求在交流中凝聚力量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没有交流,教学只能停留在一己之见上;没有交流,研究往往陷入“钻牛角尖”的误区。善于交流,信息技术教师就能够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多几分信心和希望、少许多迷惘与曲折。
关键词七:反思
教学反思一直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考尔德希德曾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新课程教学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以及开展教学的综合能力,尤其要有适应信息时代、在教学中反思、完善教学行为的能力。我的体验表明:教学前的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提炼和实践;教学中的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除了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中热点问题(如课程的核心价值问题、课程内容的拓展问题)也需要反思,不能够人云亦云。至于反思的形式,我习惯于写教学后记和教学随笔。其实也可以进行“微格”反思,还可以通过专家点评、同行探讨反思,不一而论。
教师的专业发展始终处于不断塑造的状态,经常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及自身的成长历程进行深入追问、审查和批判分析,可以在艺术层面上升华我们的认识与实践。
关键词八:创新
在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对课程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影响。课程结构、课程功能、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成为课程自觉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而不再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创新的内涵非常丰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去理解和建构。
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课程发展现状决定每位信息技术教师都要带八九个班甚至十几个班的课,也意味着同样的一节课需要在不同的班级讲许多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简单机械重复还是在变化中寻求课堂教学的理想模式呢?我想这首先反映出我们有无创新意识。差异是一种资源,教学活动中的劣势也可以变成一种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在教育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等方面去尝试、探索和领悟,其实这也是对信息技术 新课程进行多维分析与综合实践的一条高效的途径。课堂教学需要持续的创新,科研工作也需要创新。我们的研究大部分是针对教学问题的研究,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这样的研究特点决定着我们需要从自身出发创造性地去面对独特的情景,而不仅仅是继承、模仿和沿袭。如此,科研工作才有生机和活力。
教学和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两驾马车,信息技术教师在驾驭过程中是否拥有创新精神、是否保持了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这决定着我们在职业生涯中是“昙花一现”还是“历久弥香”。
教师成长的人生轨迹有一定的规律性,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每一个信息技术教师都需要把提升专业发展水平作为毕生的追求,并且在这个追求过程中及时解读促进自身成长的“关键词”。期待我的些许体会对大家有所参考。最后,以我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坛上的个性签名与大家共勉:信息技术教育的路途漫长而又艰辛,而我们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幸福就在于心中常有希望、脚下勇于探索。也许我们不会一蹴而就,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仍将是我们前行的准则。
第三篇:我与孩子共同成长
我与孩子共同成长
为了响应学前教育月并为了以后能更好的教育和抚养孩子,我在网上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通过这次学习,让我对孩子的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并解决了之前的一些疑惑和迷茫。作为一名妈妈,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自身育儿经验缺乏的我越来越渴望能够有一本教育建议之类的书,来帮我解决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不仅让我们广大家长了解孩子们现阶段的发展特点和水平,而且教会我们如何引导孩子,如何为孩子创造快乐的童年。
回到家中,我马上从网上下载了《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南》将孩子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这五个组成部分。这让我更加系统地了解了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幼儿发展存在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充分尊重和保护宝贝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和宝贝一起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的良好品质。通过学习《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我有以下收获:
一、要学会走进孩子的世界。
《指南》的学习让我意识到: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反思妈妈过去的做法,删减不利于宝贝发展的因素,生活中我们要尊重孩子俯下身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及时与孩子沟通,分享他的快乐与悲伤,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爱孩子,不能拔苗助长,做一些看似正确,其实错误的事情;爱孩子就要明白,怎样帮助孩子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达到目标。作为一名母亲,我有深深的遗憾:遗憾没有早点读到《指南》,没有早点领悟到这一点。反思自己以前,曾经好大喜功,做过拔苗助长的事情。确实,我的孩子也许不善于言谈,不善于表达,但我们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每个人都渴望被了解,渴望被爱,孩子也不例外,我们要学会做一个倾听者。学习《指南》后,我每天利用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分享高兴和不高兴的事情,并用积极的语言回应他。无论我多忙,都尽量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给予她足够的精神关怀。遇到事情时,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在与孩子的沟通中产生共鸣,确实的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拉近与孩子的距离。我发现其实孩子的世界单纯却不简单,我们需要多来用心聆听和观察,尝试走进他们的世界,你会发有不一样的收获。
二、鼓励孩子敢于迎接挑战
有人说:在人的一生当在,遇到挫折在所难免,苦难是人生的一大财富,不幸和挫折可以使人沉沦,也可以铸造人的坚强意志,成就充实的人生。可是我家的孩子,遇到困难总是退缩或找家人帮忙,我也对孩子的表现发愁起来。当学习
了《指南》后,我调整了我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当孩子表现得好的时候,我们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当他遇到困难却想退缩时,我不断地给他打气,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家长也会一起努力战胜困难,用实际行动感染他,让他在生活中学会勇敢地面对困难,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勇于接受挑战。
三、重视孩子的养成教育
通过《指南》的学习,让我更加注重养成教育,更加重视家庭教育了。家庭教育对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正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妈妈是孩子的榜样和镜子,妈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们。《指南》在社会领域中指出:幼儿社会性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和发展起来的。家长应注重自己的言行对幼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觉得要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家长确实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形象。
四、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
通过学习《指南》,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孩子们的教育很多都来源于生活。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些资源,对孩子进行教育。反思自己以前对待孩子的态度,感觉自己忽略了很多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以前,总是感觉孩子小,什么事情都不懂,我也缺乏耐心去引导,每天面对孩子的“为什么”“怎么了”我总是很含糊地“蒙混过关”。通过学习《指南》及与幼儿园老师的交流,我才知道,其实在日常的生活中,就可以发展孩子的各种能力。感谢《指南》中的一个个“温馨小提示”,因为它们能帮助妈妈更好地在生活中落实实践行为,可以让妈妈在育儿事业上事半功倍,让孩子在现实生活这个大舞台中能得到更好的鼓励、引导和支持!
总之,《指南》的学习和幼儿园老师的指导让我获益颇多,希望这些知识能成为我教育孩子一路成长的领路人。作为一名妈妈,要不断地学习与汲取知识,这将成为我的一种习惯、一种坚持、一种追求。同时,我也想给家长朋友们的一些建议:教育是不能重来的,我们要重视教育。要关注孩子学习和发展的整体性。不要把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拿来比较,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方式和特点,这才是有益于孩子自身发展的。当然家长自身的学习也永无止境,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锻炼,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与孩子共同成长”!这是我最深的体会!
第四篇:我与学生共同成长
我和学生共同成长
背景描述:2007年上学期,新课改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我担任初一三班的班主任。班级人数40。班级学生大部分来自郊区,性格内向、不善表达,虽然基础不是很好,但是却是家长的全部希望。
故事讲述:班级中有一个孩子叫做邹文博,父母是做小买卖的。开学前两个月表现的和大部分同学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两个月以后,我就发现他的与众不同。下课的时候与同学玩,可是大家都不理他。当时我也没有特别的在意,以为只是简单的人缘不好。可是临近期末的时候,经常会有学生来找我,说邹文博打他。当时我也非常的生气,暗想你人缘都已经不好了,怎么还这么不懂事,越打架人缘不就越不好吗?我找他谈话,没想到他却告诉我,“老师他们都欺负我,打球都不带我。”想想孩子可能是到了一个新的环境,还没有马上转变过来,对新环境适应比较慢,所以才格格不入。再说小孩子打架,不见得都是流氓秉性。他们的是非观念还不成熟,有些打架不过是争强斗勇。这不是什么坏事,至少这孩子勇敢。和同学闹矛盾也是暂时的,等时间长了,大家互相了解了情况也许就会转变。所以,没有过多的询问只是安慰了一下。心里还在想“真是个小孩子,都初一的学生了怎么一点儿不成熟?”
几天后的一个中午,进入班级后发现气氛有些不对,经过仔细的观察,发现一个男孩子的脸上有伤!怎么回事?怎么处理?虽然只有几秒,可是我却已经想了好几个方案,最后还是决定以退为进,先听听大家的说法。经过询问“受伤的孩子说中午不小心摔跤了,所以脸受伤了,没打架。”当时我在想“想骗我?看我怎么收拾你!”
经过旁敲侧击,从其他同学口中得知受伤的男孩中午课间和邹文博打架了,怕我批评所以都没有告诉我。知道了详情,我觉得爆发的时刻到了。为了让全班的学生都能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我做足了功课。接下来一系列的活动:找家长、写致歉信、班会总结念检讨等等„„可是,在我还没有松口气的时候,坏消息又传来,邹文博下课期间把同学咬了!胳膊都咬青了!这孩子也太不让人省心了,经过询问,原来仅仅是因为座位空间太小,想串一下人家没同意,就打算用武力解决。结果半学期下来,班级40人中没和他发生过矛盾的不到15人。
转眼间,到了2008年5月,邹文博小同学也变成了“战士”全班同学和他打过架,告状的同学也几乎每天一两个,我不停的调节、不停的打电话和家长沟通,骂人、吐口水、仍书本、咬人、打架邹文博的表现让我第一次对自己的处理
方法产生了困惑。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我又含蓄的劝他的家长领孩子去医院检查是否多动症,是否铅超标。结果出来后,家长并没有告诉我检查结果,后来一次谈话说漏嘴了医生让孩子打营养脑神经的针,吃治疗多动症的药。
对于这样一个面对女同学都能气愤的大打出手的“战士”我要怎么办? 初二上学期一次间操,发现“小战士”的上臂有一条青色的伤痕,后来发现后背、大腿等地方的伤痕加在一起有20多条。这给我很大的震撼!孩子说是前几天和同学打架,同学妈妈打电话告状的结果。我隐约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可是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我又听说另外一个震惊的消息:他的父母离婚了!
我告诉自己,一学期之内,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处理好!
我抓住一切机会对他进行帮助和鼓励,同时也抓紧一切机会对全班同学进行思想教育,“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我让每个学生都给他三次机会,并且创造机会让邹文博表现自己电子琴、唱歌等特长,让班级上中下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他结互助对子,有帮助三科学习的,有帮助检查记作业本的,有专本提醒课前准备的,并且召开了2次班会,第一次的主题是“让友爱之花开满校园”,把大家关注的目光由缺点转化为优点;第二次主题“朋友,让我们牵起手”,借助学生的语言来感化学生,告诉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打架不可避免,就像好朋友之间可能发生矛盾一次,最重要的是你怎样看待打架这件事情,打架后你的做法才重要。
艰难的一学期过去了,现在的他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变得乐于与人沟通,变得比以前干净,不再把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放到嘴里,也愿意亲近老师了,初二下学期邹文博还主动接近修校长,找修校长谈心。作为班主任我们谈心的机会更多一些,从学习、生活、新爸爸等,发现他的想法不再那么暴力,对新爸爸也不是那么抵触了。
故事分析:我们常说新闻工作者要有敏锐性和及时性,这何尝不是我们班主任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呢?如果初一刚一开始我就从多个角度入手改变邹文博、以及大家对他的看法,并且每次打架过后都及时地、有效的处理也许事情不会那么严重。违背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合作伙伴,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精神的。
行为习惯、学习成绩都差的学生,往往都有他们自身以外的原因,也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关爱,他们非常容易自卑,甚至自暴自弃,也更另类更叛逆。
他们比其他孩子更需要阳光雨露,更渴望尊重、平等与关爱。作为班主任,我一次不经意的不当教育行为就有可能使他们的人生之路更加“雪上加霜”,甚至会让个别孩子仇视教育,仇视学校,仇视老师。如果我的错误没有得到及时地纠正,后果将十分严重。幸运的是,我及时地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对此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补救措施且成效显著。
马卡连柯认为:在教育过程中,不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过去的错误上,而应引导他们看到美好的未来。他强调说:“一个人向前瞻望的时候,如果看不到一点快乐的远景,他在世界上就活不下去,人类生活中真正的刺激是未来的快乐”。也正是因为对未来快乐的憧憬,我不停的在努力,同时也教育我的孩子们不停地努力,记住开心往事,忘记矛盾与不快。
故事反思:几年的磨炼让我少了些脾气,多了些耐性,而养生的至高境界就是“无嗔”。数年来不断的授业解惑也使自己少了困惑,多了感悟。孩子心灵的纯真与豁达远非我们成人所想象,也许,前一秒还在“大动干戈”,后一秒已经“重归于好”了,已经在那里互相道歉,互相诉说着“我不怪你”了。
新课改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引导学生自我调适、自我选择。所以,我把科尔伯格的“道德6阶段”运用到班级管理中: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要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要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并行不悖,引导着孩子们不断地超越自己。
2008年暑假有幸得到机会外出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句话对我影响很大,对学生的关心不仅仅应停留在经济和生活上,更应该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达到“共情”的状态,尤其对学困生和有不良嗜好的学生,不应一味的批评和指责,要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挖掘他们行为的动机和意识。几天前学习魏书生老师的讲话,他也曾经谈到过类似的情况,对于学困生而言,上课的时候什么都听不懂,你让他听天书一样的坐在教室里一整天都不说话,那这个学生一定非常有定力,也非常有毅力了,将来准能做大事。魏书生老师强调我们要同情他,心理学称之为“共情”。
通过学习,不仅仅让我知道发生特殊事件时应如何应对,更让我增长了“急智”,邹文博固然是一个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的学生,可是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长,从小邹文博的错误几乎都会等于一顿皮鞭。他的家长更是随手抓起什么,就用什么打他。所以孩子眼中的问题,都会用暴力来解决,而孩
子喜欢把一切看到的东西塞到嘴里,可能和他缺少大人的关心与关注有关。初二时候变本加厉的咬人、打人更是和家庭矛盾离不开,最终父母的离异,让他走到了一个可怕的边缘,让我感觉庆幸的是我及时的拉住他,并给他了力量。
通过这个事件,我的另一收获就是能自己处理的事情不要请家长,我们面对的学生千奇百怪,那么他们的家长素质也不一而足,如果家长素质不高,不仅不能形成教育合力,还可能让你几天的教育化为乌有。
我与学生一同成长,最不能忘怀的就是这个故事了。因为它带给我的经验教训是那么深刻而持久,它让我真正地意识到做学生思想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把快乐落实到教育教学地每一个细节上是何其不易,又是何其重要;它让我永远铭记:“教育无小事”,教师对自己的每一次教育行为都一定要审思慎行。
我由衷地感谢与我搭档过的老师们、我的学生们,是他们陪我一起成长,一起体味成功与失败,是他们激荡起我的人生信念,实现着我的人生价值。
最后用一首诗作为结束语: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青春
在躁动般的灵魂里
有一个年轻的梦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激情
在春风化雨的课堂里
有一脸永恒的笑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热爱
在每一个孩子的瞳孔里
有一颗母亲的心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创作 在探索求知的心灵里 有一面个性的旗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智慧 在填满问题的试卷里 有一双发现的眼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未来 在很长文明的长河里 有一条破浪的船
第五篇:我与孩子共同成长
我与孩子共同成长
下课了,我坐在办公桌前,疲惫的闭上了眼睛。“这节课成效不大啊!”我自言自语道。班上的同学这段时间来都不知怎地,上课时一个个病恹恹的,回答问题一点儿精神都没有。以前的课堂:你表明观点,我马上辩驳;那种生机勃勃的状态哪儿去了?所以我连续激励同学们几次,也不太见效,这可如何是好呢?我急的焦头烂额。
正在这紧要关头,我的“左膀右臂”来进谏了,绕了半天的弯子,说了一堆套话,原来是来提意见的。“呵呵!”我豪爽的笑了。也好,能像唐太宗的爱臣魏征一样直言不讳,想我进谏的现今又不多,我干嘛要将这股正气扼杀在萌芽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