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题练习题试卷教案广东中山纪念中学必修一第三单元训练题

时间:2019-05-15 08:56: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试题练习题试卷教案广东中山纪念中学必修一第三单元训练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试题练习题试卷教案广东中山纪念中学必修一第三单元训练题》。

第一篇:历史试题练习题试卷教案广东中山纪念中学必修一第三单元训练题

广东中山纪念中学必修一第三单元训练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君主为国家最高元首B、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D、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2、下列宪法中,首次规定司法权与行政权、立法权分离的是

A、英国《权利法案》B、德意志帝国宪法

C、美国1787年宪法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3、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过程中,1701年颁布的嗣位法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法规定,国王所作的任何决定必须由同意该决定的大臣签署方能生效。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

A.防止国王独断专行B.扩大议会的权力

C.加强国王对内阁的控制D.扩大国王的行政权

4、一般认为,英国在16、17世纪时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人民精神面貌以及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其中的政治制度是指

A.斯图亚特王朝前期实行的政治制度B.“光荣革命”前夕实行的政治制度

C.由《权利法案》所确立的政治制度D.议会选举改革之后完善的政治制度

5.议会是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有关议会的正确叙述是

A.英国“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的权威,并形成两党制

B.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向国会负责

C.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制宪议会成为最高行政和立法机关

D.孟德斯鸠主张议会和君主共同享有立法权

6.从社会转型角度看,《权利法案》的颁布表明

A.国王已经有名无实B.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封建势力妥协

C.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人权D.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7.“国王是国家的人格化,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在19 世纪末的下列国家中,符合这一民主特征的主要国家是

A .美国B .英国C .中国D .法国

8.由于美国军队深陷伊拉克战场,需要紧急调动民兵进行增援,这项权力应该属于

A.总统B.国防部C.国会D.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

9.对于17世纪英国新的政治体制的确立,马克思指出:这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事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由封建社会的人治转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法治

B.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积极的广泛的影响

C.建立在宪法原则上新型君主制-立宪君主制取代了建立在君权神授基础上的君主制

D.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10.马克思说:“在美国历史上与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马克思的评价是因为林肯政府

A满足了人们要求得到土地的愿望B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C取消了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D巩固了北方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 11.1787年美国宪法在当时世界上最突出的特点是确立了

A.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B.民族独立和人民的基本权利

C.资产阶级的联邦政府D.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12.1787年制宪会议的核心人物麦迪逊说:“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麦迪逊说这番话的意图是A美国不需要建立统一的政府B政府权力不能受任何力量的控制

C美国应建立开明的君主制国家D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独裁政权的出现

13、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巩固了独立战争胜利的成果 ②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③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具有一定的民主性④存在种族歧视等局限性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4、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两党选举异常激烈,但没有造成政局不稳,其主要原因是

A、两党的根本利益一致B、进行文官制度的改变。

C、两党相互牵制D、民主制度充分发展

15.美国下列政府机构中,可以宣布总统法令违宪的A.参议院B.众议院C.联邦法院D.内阁

16、拿破仑的下列行为,最能体现当时的时代特征的是

A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B发动军事政变,建立军事独裁

C颁布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的立法规范D打败欧洲反法联军

17、在欧洲封建统治者眼里,拿破仑始终是扩散“1789年瘟疫”的“暴发户”。对这句

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拿破仑帝国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B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巩固了统治

C拿破仑借助法国人民的革命热情多次打败反法联军

D“拿破仑神话”惠及后代

18.下列关于法兰西共和国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享有行政权B、不能连选连任,有任期限制

C、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D、在参议院赞同下可解散众议院

19.《德意志帝国宪法》 规定的君主立宪制不同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真正掌握国家最高权

力的是

① 皇帝 ② 宰相 ③ 联邦议会 ④ 帝国议会

A.③ ④B.①C.① ③D.① ②

20、德意志统一后继承了普鲁士许多旧制度和旧传统,此后对世界历史影响最大的是 A封建制度B君主专制制度C共和制度D军国主义传统

21.德意志帝国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特色,其主要原因是

A普鲁士的传统和军事胜利的影响B德意志军人地位至高无上

C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由皇帝任命D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的结果

22.下列对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一部充分体现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意志的资产阶级宪法

B是一部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封建性质的法律

C是一部将德意志军队普鲁士化的军事立法

D是一部带有浓厚专制主义色彩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23.德意志帝国下列有关德意志帝国宰相的地位与职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选举产生B.主持政府工作

C.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D.是内阁首脑

24.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核心是

A.总理或首相B.议会C.大法官D.总统

25.下列关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和德意志帝国的立法机构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由两院制议会组成B.都能选举产生国家元首

C.其代表都由人民选举产生D.都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26.美国总统制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比()

①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的关系不同②国家元首的地位不同

③政体的阶级实质不同④均体现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7.概括地说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最大特点是

A.体现出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B.规定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C.议会只有参与制定法律和预算的权力 D.首相只对皇帝负责民而不对议会负责 28以下法律文件确立的政治体制属于同类的是()

①《权利法案》② 1787年美国宪法③《德意志帝国宪法》

A.①②③B.①③C.②③D.①②

29.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的共同之处是()

①理论基础是启蒙思想②规定了资产阶级国家体制③是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法律

总结④赋予全体公民以充分选举权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①②④

30.下列关于法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对比,说法不正确的是()

A.都属于资本主义政治体制

B.法国的总统是由议会选举产生,而德国皇帝是世袭的C.法国总统和德国皇帝都有权解散议会

D.都顺应历史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31小题 18分,32小题 22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材料二美国制宪者采纳了英国的代议制度,他们称之为“共和”。在“民主共和主义”的影响下,他们既注重权利的平等。又时刻防止专制权力的出现。前者如民众投票权方面,选民的财产资格得到放宽,小州在参议院中获得了平等的代表权。后者则主要表现在分权和制衡方面,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在联邦政府内实现了三权分立。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体现的是英美两国的政治制度,两国分别建立了哪种类型的资本主义政体?(4分)

(2)英、美两国在建立资本主义政体的过程中,议会(或制宪会议)分别制定过什么重要的法

律文件?(4分)

(3)分别比较英、美两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的不同(10分)。

32.以17世纪的英国为开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逐渐建立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各国建

立的资本主义政体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主要有哪几种类型?举例说明。(4分)

(2)即使是政体相同的国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请以英国、德国为例说明。(8分)

(3)英、德的政治体制不同的原因是什么?(6)分)

(4)英、美、法、德确立的近代资本主义政体有何相同之处?(4分)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参考答案)

1、ACACC:

6、CBCBB11、ADDAC:

16、CBBDD21、ADABA26、BABBC

31.(1)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共和制。

(2)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

(3)国家元首不同:国王——总统;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不同:世袭——选民选举;

国家元首的实际权力不同:无实权——有实权;

政府首脑不同:首相——总统;

政府首脑的产生方式不同:议会选举中的多数党中产生——选民选举。

32.(1)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如英国、德国 ;一种

是资产阶级共和制,如美国、法国

(2)英德虽然都是君主立宪制政体,但英国内阁掌握实际的行政权,对议会负责,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而德国皇帝拥有国家最高权力,首相只对皇帝负责。

(3)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德国自上而下的统一

保留了封建残余。

(4)都是资产阶级民主政体。都以宪法做保障。

第二篇: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试卷

基础自测(90分钟,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感喟(kuì)

分娩(miǎn)

古刹(chà)

断壁残垣(yuán)

B.泥淖(dào)

停泊(bō)

分外(fēn)

相濡以沫(mò)

C.咀嚼(jué)

肖像(xiào)

倾轧(yà)

心宽体胖(pànɡ)

D.戕害(qiānɡ)

卷宗(juàn)

混迹(hùn)

锲而不舍(qì)

答案:A

命题目的:引导学生积累基本的语言知识,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正确识记,即辨识词语中误读的字音。本题的正确选项为A项。其中B项中的“泥淖”的“淖”应读为“nào”,“停泊”的“泊”应读为“bó”,“分外”的“分”应读为“fèn”;C项中的“心宽体胖”的“胖”应读为“pán”;D项“锲而不舍”中的“锲”应读为“qiè”。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鹢首

清淅

群英荟萃

灰心丧气

B.端祥

发掘

诲人不倦

拾人牙慧

C.玲珑

丰姿

淋漓尽至

适得其反

D.笼罩

震荡

因循守旧

敷衍了事

答案:D

命题目的:引导学生积累基本的语言知识,考查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对现代汉语字形的正确识记,即辨识词语中出现的错别字。其中A项的“清淅”中的“淅”应为“晰”;B项中的“端祥”中的“祥”应为“详”;C项的“淋漓尽至”中的“至”应为“致”。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崇尚美,追求美,就是重视生活情趣,讲究生活质量,体现了一种现代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和消费时尚。

(2)经过世代的筛选,___________________至今的谷肉果菜,水陆珍奇,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易于消化吸收。

(3)每当吟诵起宋代晏殊“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谈风”的诗句,心中不由得就泛起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觉。

A.理念

流传

冷清

B.理想

流传

清冷

第三篇:岳麓版必修一第三单元训练

高一寒假生活指导(36)历史3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完成时间:正月初八家长签字:

【单元重点回顾】

1、列举1840年至1901年资本主义列强发动的重要侵华战争及强迫中国签订的主要不平等条约。

2、太平天国运动有何时代特点?它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辛亥革命有何重大意义?

4、五四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五四运动有何伟大意义?

【基能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两次鸦片战争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A.开始于东南沿海B.目的是抢夺中国市场和原料

C.推进到清朝统治心脏地区D.侵略者以武力挫败了清政府的抵抗

2.“这次战争的结果之一是通商口岸的开辟,由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由整个沿海深入内地。”“这次战争”是指

A.第二次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李大钊说:“太平天国运动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说明太平天国

A.缺乏科学理论指导B.没有实行宗教改革

C.不能充分依靠人民D.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4.1861年4月,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一本书的新印本后,在日记中不得不承认: 1

“其中所言,颇有见识„„皆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

练„„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此书应为

A.《天朝田亩制度》B.《资政新篇》C.《海国图志》D.《应诏统筹全局折》

5.太平天国运动体现出的新的时代特征是

①反侵略②进行武装斗争③建立革命政权④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④

6.下列是《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入中国后,国人在某一茶馆中的议论,其中不正

确的是

A.日本人比英国人的胃口都大,这条约比《南京条约》厉害多了

B.日本人要在中国开厂,我们这些小工人日子更难过了

C.这么些赔款,砸锅卖铁也还不够还啊

D.听说小青年们有的去了日本,研究日本强大的原因,还成立了同盟会

7.“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坊。”此告示出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8.慈禧曾说:“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

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地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

A.维新派B.洋务派C.太平军D.义和团

9.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所说的孙中山的思想是

A.民族主义思想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D.国民革命思想

10.“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者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

者,天下共击之!”材料出自哪一政党的誓词

A.中国兴中会B.中国同盟会C.中国国民党D.中国共产党

11.曾以光绪帝名义发布的《罪己诏》称:“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

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2.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政府,主要是因为它

A.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B.是在美国的支持下建立的C.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

13.“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以上这幅对联

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五四运动C.义和团运动D.武昌起义

14.1919年6月12日《上海学联告同胞书》载:“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

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之被逮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段材料表明,在五四运动中

①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②运动具有空前的群众性③爱国学生起到了先锋作

用 ④革命者的斗争比较坚决

A.①②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

15.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

这种“姿态”主要指

A.先进阶级政党的领导B.社会主义革命

C.受十月革命的影响D.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特点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荏苒三十年》林伯渠

(1)请按示例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

示例:建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

材料二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

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河南程氏遗书》

(2)据以上材料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

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

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3)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4)综合以上分析,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由第一次世

界大战前的100 万,增至战后的200 万……文化斗争是中国现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1915 年9 月,《新青年》杂志的出版,标志着彻底反封建文化运动的开始……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积极传播者。1918 年11 月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的爱国民主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1)依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

材料二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

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

原始,不过由于之一二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

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

——1920年1月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材料三“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起先锋队的作用,……但是光靠

它是不能打败敌人的,因为它还不是主力军。主力军是谁呢?就是工农大众。中国的知识

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

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

——1939年5月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孙中山与毛泽东观点的不同之处。

材料四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1919年5月,而是贯穿在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在五四运动和由五四运动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作了准备的中国共产党

成立后,才使反帝反封建的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综合新华网信息

(3)据材料四指出五四运动在中国文明演进历程中的历史作用。

第四篇:高一英语必修一第三单元同步练习题

Unit 3 of Module I Celebration Period Three(Grammar)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选择

1.—Isn’t that Ann’s husband over there?

—No, it ______be him.I’m sure he doesn’t wear glasses.A.can’t B.must not

C.won’t D.may not

2.You ______be tired —you have worked for more than 8 hours.A.must B.have to

C.can’t D.may not

3.I often see lights in that empty house.Do you think I ______report it to the police?

A.should B.may

C.will D.can

4.The dictionary ______to my English teacher now.A.is belonging B.is belonged

C.belonged D.belongs

5.Maybe you have been to many countries ,but nowhere else _______such a beautiful palace.A.can you find B.you could find

C.you can find D.could you find

6.Every coin has two sides.Beautiful songs, sometimes, _______be just noise to others.A.must B.would

C.may D.should

7.Something was wrong with the car;it _______not start.A.could B.would

C.might D.should

8.—I’m thinking of losing weight these days.—Oh, you ______be out of your mind.You’re but 45 kilos.A.will B.should

C.may D.must

9.All the employees except the manager _______to work online(在线工作)at home.A.encourages B.encourage

C.is encouraged D.are encouraged

10.— Why is Jenny still standing there ? It’s so cold.—She _______for someone.A.can wait B.might

C.use be waiting D.should have waited

二、综合阅读:

If the world were a village of 1,000 people it would include:

584 Asians

Africans

Eastern and Western Europeans

Latin Americans

former Soviets(前苏联)

North AmericansAustralians and New Zealanders

The people of the village would speak:

165 Mandarin(普通话)

English

Hindu/Urdu

Spanish

Russian

37Arabic

The above list covers the mother tongues of only half the village.One-third of the people in the village are children, and only 60 are over the age of 65.Just under half of the married women in the village have access to modem equipments.This year 28 babies will be born.Ten people will die, 3 of them for lack of food, 1 from can-cer.Two of the deaths will be of babies born within the year.With the 28 births and 10 deaths, the population of the village next year will be 1,018.In this village of 1,000 persons, 200 people receive 75 percent of the income;another 200 re-ceive only 2 percent of the income.About one-third have access to clean, safe drinking water.Of the 670 adults in the village, half can not read nor write.The village has a total yearly budget(预算), public and private, of over $3 million—$ 3 ,000 per person if it is distributed evenly(平均分配).Of the total $3 million:

$ 181,000 goes to weapons and warfare(武器和福利)

$ 159,000 to education

$ 132,000 to health care

These weapons are under the control of just 100 of the people.The other 900 are watching them with deep anxiety(焦急), wondering whether they can learn to get along together.1)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bout Mandarin according to the text?

A.Nearly one-third of Asian people speak Mandarin in the village.B.About 8.25 per cent of the people speak Mandarin in the village.C.About 16.5 per cent of the people speak Mandarin in the village.D.Nearly all the Mandarin-speaking people are from Asia in the village.2)Which of the following problems is NOT mentioned in the text?

A.Poverty.B.Education.C.Environment.D.Marriage.3)The underlined part “have access to”(in Para.4)means_____.A.use B.buy

C.produce D.try

4)The last sentence in the text implies(暗示)that most of the people long for _____.A.a peaceful world B.good education

C.better health care D.a life without anxiety

5)The language that the fewest people of the village speak is.A.Russian B.Arabic

C.North Americans D.New Zealanders

【试题答案】

一、选择

1.结合上下文,这里应是表示推测。只有A项能表示推测。

答案:A

误区警示:本题有一处误区。使用汉语思维,误选B项。注意must不表示否定推测。

深化升华:搞清can’t表示否定推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2.注意句中破折号后的内容对前一句进行解释说明:你工作了八个小时,所以你肯定很累。

答案:A

误区警示:本题有一处误区。误选B项。注意have to 指“不得不做某事”。

3.在空房子里看到灯光是一件奇怪的事,所以问:“你是否认为我应当把这事报告给警察?”

答案:A

误区警示:本题有一处误区。误选C项。注意正确理解句意。

深化升华:做此类题需注意不带空的句子所提供的信息。

4.表示所属关系的belong 没有主动语态和进行时态。另外现在这本字典属于我的老师,所以最后应该选择belongs.答案:D

误区警示:本题有一处误区。误选A项。因为同学们看到有个词“现在”。

深化升华:做此类题的关键是要记住一些特殊用法,5.该题but 连接后一个并列单句是以nowhere else 这一否定词开始,故谓语要倒装,同时上下文时态要一致。

答案:A

误区警示:本题有一处误区。误选C项。注意表示否定意义的词置于分句的句首时也要倒装。

6.may表示“可能,或许”,在语气上适合用于此句中。句意是:“凡事有利有弊,美丽的歌声有时候对别人来说或许就是噪音。“

误区警示:有些同学受汉语思维的误导,误选A项。注意must用在这里语气太强。

7.would 可以用来表示一种动作倾向。

答案:B

误区警示:本题有一处误区。误选A项。注意在这里不能用could来表示能力。句意为:“车子出了毛病,无法发动起来了。”

8.must是表示对现在的猜测。句意是“你肯定是疯了,你只有45千克,你还考虑减肥”。

答案:D

误区警示:本题有一处误区。误选C项。注意C项语气不够强烈。

9.本题首先应该确定主语是所有的雇员(except 是介词,后接的介宾对主语的数不产生影响),其次要确定“雇员”和“鼓励”之间是主动还是被动关系,这样就找出了正确答案。

答案:D

误区警示:有些同学可能会误选C项。以为主语是经理。

深化升华:本题的考点关键在于记住:with, together with, as well as ,besides, except 等介词构成的介宾短语对主语不构成数的影响。

10.这里是对现在情况的猜测。

答案:C

误区警示:本题有一处误区。误选B项。注意might have waited 是表示对过去情况的猜测。

二、综合阅读

1)C 2)C 3)A 4)A 5)B

第五篇:高一必修一第三单元集体教案

记 念 刘 和 珍 君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深入了解鲁迅及其人品文品。2.了解惨案发生的背景及原因。能力目标:

3.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尝试理清思路的方法,达到训练理清思路的目的。4.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情感目标:

5.学习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6.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深入了解鲁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文章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倾向。2.概括归纳全文七大部分各自的主要内容,据此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难点】

1.惨案发生的年代久远,准确把握鲁迅的情感倾向有一定难度。2.体会贯穿全篇又水乳融的悲、愤两种感情。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想

文章标题是《记念刘和珍君》,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记念文章的写法,为什么要这样?文章的内容很丰富,对烈士的哀悼和尊敬,对敌人的痛斥和揭露,对斗争的教训和意义之总结等等是怎么凝聚起来表达一个中心的?从表达方式上看,本文作为记叙文,叙述这种表达方式用得比一般的少,常和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这是为什么?本文还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语段该怎么准确理解?

上述种种,涉及深层阅读问题,或者说,涉及阅读教学中的精读问题,学习这篇课文,应该是培养学生精读课文能力的好教材。【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

二、自主学习

1.简介本文作者

提示: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

2.解题:

(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4)君:是对人的尊称。

这篇课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不是只纪念了刘和珍一个人呢?作者还纪念了哪些人?他们都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要纪念他们?实际目的是要写什么?

提示:作者不只纪念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记住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

(5)有关时代背景(见《学海导航》)

三、精讲点拨

1、教师范读,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领会“干练”、“攒射”、“桀骜”、“黯然”等词语的语境义。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与意义:

①长歌当(dàng)哭——当作。②桀骜(ào)——不顺从。③喋(dié)血——血流出来的样子。④立仆(pū)一—倒下。⑤惩创(chuāng)——惩治。⑥殒(yǔn)身不恤——死亡。

四、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整体思路结构)(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作者感情线索。

这篇课文题为“纪念刘和珍君”,但作者不止纪念了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人点,对“三·一八”惨案发表评述。

请同学默读课文,思考并分析: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第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一个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和她们的勇毅,告诫(斗争方式),激励“更奋然而前行”。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棋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

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由此可见,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可以概括为:“悲”、“愤”。

(2)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不仅纪念了刘和珍,还写了三类人,其目的是对“三·一八”惨案加以评述,纪念刘和珍则是评述的切入点,思考体会这一切入点的妙处。

提示:

第一,作者笔下的刘和珍是一个有着正义感、责任感、“微笑”、“态度很和蔼”的女青年,进而扩大为请愿群众的群体形象,这是一批可爱的爱国青年。但段政府杀害他们,流言家诬蔑他们,其手段凶残下劣,不言而喻,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反动派和流言家们的无耻谰言全都不攻自破。

第二,写刘和珍等人的遇难,用特写镜头,场面惊心动魄,描写细致逼真,使人能够想见发生在执政府门前这场惨案的全景。

第三,写一个刘和珍,写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追悼会,写程君的话,又真切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对死难者的沉痛悼念。

作者纪念一个刘和珍,评述的是“三·一八”惨案的整个历史事件,理解这篇课文,把握其博大而深刻的思想意义。

(3)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抓住作者悲愤的感情线索基础上,理清全文的整体思路。

首先,尽量用原文表达作者感情及文章主要内容的语言归纳七节要点。(提示:第一节,“深味”“悲凉”“奉献”“哀痛”;第二节,猛士与庸人对比,认为“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还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第三节,“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第四节,刘和珍“喋血”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第五节,“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刘和珍“是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第六节,徒手请愿的“意义”,“很寥寥”,“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第七节,我认识到“当局者”“凶残”“流言家”“下劣”“女性临难”“从容”“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板书:

第一部分:

一节:写作缘由——悲哀愤怒

二节:写作必要——一祭死者、二醒庸人

第二部分:

三节:交往始末——暗自诧异

四节:遇害事实——凶残至极

五节:遇害经过——从容转辗

第三部分:

六节:经验教训——选择战法

七节:死难意义——奋然前

五、总结提升

1、人物描写:

关于她的微笑。学生容易理解这表现了刘和珍的和蔼、亲切。还应补充:正是这一点团结了群众,坚持了斗争,许广平曾回忆说:“如果当时没有刘和珍融洽各人,笑咪咪的温和感动各人,我知自治会早就拆散了”。见《刘和珍生平》。此外,“微笑”第二次出现在“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这说明,在女师大学生斗争失利的时候,刘和珍“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里的“微笑”表现了刘和珍在斗争受挫时的乐观与坚毅,而不是一般的和蔼、亲切。

关于“黯然”,书上注释为“忧伤的样子”,这是对的。应该作补充。“黯”,心神沮丧貌;黯然,颓伤、失色的意思。如果照搬词典注释,必将出现问题。刘和珍在“学校恢复旧观”、即女师大学生的斗争取得胜利后怎么会从坚毅乐观变得颓伤了呢?只是在“虑及母校前途”时,才“黯然至于泣下”,忧伤得掉下泪来。可见,解释词义必须结合语境,这是一个原则。

关于欣然的理解。“欣然”是高兴、愉快的样子。我们从《刘和珍生平》中得知,3月18日她“抱病带领女师大学生走上街头,参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集会、游行和请愿”,并且用英语写了遗嘱。由此可见,刘和珍参加游行和请愿有明确的目的。她既能直面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反动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又能无畏地参加拯救祖国人民于危难中的斗争,有为国为民捐躯的勇毅气概,并以参与这样的斗争为幸福和自豪,这就是“欣然”的深刻内涵。在这里,“欣然”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些文字要联系起来,互相参照。在这里,鲁迅用“欣然”驳斥了反动文人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诬蔑。

板书:

毅然:追求真理,坚定不移 反抗:坚持正义,敢于斗争

微笑:和蔼亲切,坚毅乐观 黯然:深谋远虑,有责任感

欣然:为国为民,自觉参加

2、布置作业

1.为何先写写作缘由?这一内容思路分几步?写作意图是什么?

2.探究三、四、五节之间的联系,关于记述烈士事迹,思路怎样展开?

3.理清六、七节关于惨案意义的思路。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进一步探究文章的总体思路,以第四节为例,训练理清局部思路,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难句,以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1、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复习上一课时已学过的知识内容。

2、根据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导人新课。

二、精讲点拨

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对将来的意义。这就是全文的整体思路。

(1)关于写作缘由,思路分两步,“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有两个方面,思路从一个方面到另一方面,先说为纪念死者这一面,再说另一面,为使庸人不致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请同学思考,为什么关于写作缘由说了那么多的话,也就是思路在一、二节为什么老围绕这点展开?

提示原因:第一,作者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①爱国力量方面:开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刘和珍,不屈服。②反动势力方面:“几个所谓的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③庸人方面:淡漠了,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第二,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大悲、大哀、大怒,造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2)探究三、四、五节间的联系,关于记述烈士事迹,思路怎样展开?

提示:思路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遇害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第三节写刘和珍的正义感、责任感、反抗性,这样一个热血青年去请愿“欣然前往”,是很自然的。所谓“受人利用”,无非是流言家开罪、嫁祸之辞。作者不但写刘和珍的斗争性,而且着意反复写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意蕴在于表明,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段政府反诬她们为“暴徒”,不但不值一驳,反而充分暴露出他们自己的暴虐。第五节,再详述刘和珍的遇害经过,铁证如山,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3)理清六、七两节关于惨案意义的思路。

提示:谈到意义,一般人只说肯定的,鲁迅先生的深刻之处就在于既有肯定,又有否定。他既不肯定一切,一味颂扬,也不否定一切,把惨案当作无谓的牺牲大泼冷水。而是从“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和旧中国没有合法斗争地位的现实出发,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改变斗争方式,“血战”思想即暴力革命的思想,在1926年提出,确实非常深刻,有远见。

(1)如果从第三节的刘和珍平时的表现写起,把第一、二节移到第五节后,按时间顺序展开思路,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不好。因为如果先写刘和珍平时的表现,再按时间顺序展开,就成了单为刘和珍一人作纪念文章或作传了,而本文题目虽为“记念刘和珍君”,实际目的却是以纪念刘和 4 珍为切入点,评述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从写作缘由写起,正好概括了发生惨案的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和作者的感情历程,创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2)第一节之后思路为什么转向“庸人”那一面?如果去掉第二节,行不行?

提示:不行。因为鲁迅先生写作此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唤起民众。“三·一八”惨案之后,为时不长,人们就淡忘了。慑于反动派的淫威,寂然无声,因此“市街依旧太平”,似人非人的世界得以维持。那些庸人良知并未泯灭,惨案也曾使他们感到悲哀,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驶,不过两星期,就淡漠了。中国的前途取决于民众的觉悟,鲁迅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疗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唤起民众,所以他要鞭挞庸人的灵魂。

(3)关于刘和珍遇害的情况,如果把概况和细节合在一起写可不可以?为什么?从概况到细节,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提示:不可以。写刘和珍遇害情况,是为了揭露段政府的凶残和流言家的下劣。把遇害情况与细节分开来写,把段政府的诬蔑和走狗文人的流言摆在中间,可以充分显示其荒谬性,并使遇难细节成为痛斥反动派的事实根据。第四节先写概况,即伤亡情况,再写段政府的诬蔑和走狗的流言,显示了强烈的反差,其荒谬性已不言而喻,愤怒的控诉就如火山爆发。思路深入到细节,针对所谓“暴徒”“受人利用”,写刘和珍参加请愿是“欣然前往”的,又写政府怎样用枪弹和棍棒虐杀刘和珍等人,这些事实就成为痛斥反动派的铁证。

三、合作探究(以第四节为例,训练理清局部思路的方法。)

1.理解内容,分析层次(共13句)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11 12 13

本节主要记述惨案概况,指出刘和珍等人是被反动派虐杀的。思路围绕惨案依时间顺序展开。①听到噩耗;②一④怀疑态度;⑤一⑦见到尸骸;⑧⑨听到诬蔑;⑩一 13 悲叹怒吼。

2.细理思路

细理思路就是一层一层理,一句一句理。这里仅以第一段中的4个句子为例加以分析。先说听到噩耗,再说怀疑态度。怀疑态度又分三步:先说自己当时的怀疑,再说明怀疑的原因,推进一步,再从刘和珍的角度说,怀疑的理由又多一层。思路环环相扣,衔接紧密,层层深入。

从理清思路着手理解句意,解读难句,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提示:从思路上看,这里说的是纪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真的猛士”,指以刘和珍等人为代表的革命者。“直面”,即正面面对。“惨淡的人生”,指反动派统治下的凄惨悲凉的黑暗现实。“淋漓的鲜血”就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这”指“真的猛士”。这是一句感叹勇气的反问句。

从“艰于呼吸视听”到“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的一次飞跃。上文,已经写了这个感情的发展变化。追悼会时独在礼堂外徘徊,心头是超乎寻常的悲愤。欲写不能,还是“艰于呼吸视听”,几乎被悲愤压倒。而“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愤怒达于极点。“出离愤怒”,便是一个飞跃。“出离愤怒”后怎样呢?做真的猛士!“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所以,“猛土”性格正是鲁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态“敢于直面”“敢于正视”。“真的猛士”,又是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鲁迅是要人们不做庸人,而做真的猛士。真的猛士站起来,“将更奋然而前行”,中国才有希望。他们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

这段话是说,真正的革命者要敢于认识黑暗冷酷的社会现实,要敢于为改变这种社会现实而顽强战斗,不怕流血牺牲。真的猛士面对“惨淡的人生”时,为黑暗社会的长存,人民命运不能改变而哀痛,所以说,他们是“哀痛者”,他们是为国为民哀痛,当他们“正视淋漓的鲜血‘’时,为国为民而牺牲,为改变旧世界而牺牲,并以此为幸福,所以说,他们是”幸福者“。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提示:“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极端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从段政府的罪行这个角度看,思路从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段政府双手沾满鲜血,居然昂起头来,反诬被害者为“暴徒”,制造杀人理由,走狗文人跟着阴险地“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反革命的两手表现得无以复加。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屠刀加箝口术,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3.“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提示:第五节第二段记述刘和珍遇难情形,一是表现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二是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第二段思路从这两个方面展开。

第一句接三个女子一方面,先说伤亡情况,着重表现互相救助,沉勇友爱。思路继续在三个女子一面展开。“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这个“伟大”当然指三个女子伟大。“从容地转辗”概括了她们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况,如此沉勇友爱,确实令人震撼。

接下来又从执政府一面说“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指的是屠戮刘和珍她们。“妇婴”这里专指女子,再则她们毕竟年轻,在长者眼里还是娃娃。“八国联军”,并非指1900年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1926年,日本纠合各国军队恰好也是八国,所以鲁迅也称之为八国联军。段政府背后就是八国联军,所以惩罚学生,也可以说是八国联军惩创学生。

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也不是两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惨案,是指中国军人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伟绩“、什么”武功“,所以说”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伟绩“”武功“是他们自己的夸耀,反语。

4.“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提示:这是全文思路的收束。“此”的内容:涉及对烈士的崇敬、对其牺牲精神的评价、对其斗争方式的总结、对反动军阀的愤怒声讨、对所谓学者文人的揭露、鞭笞,对庸人警醒的期盼,以及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等等。再次强调“我说不出话”,表达无尽的悲愤和深深的歉疚之情。

四、总结提升

1、课堂练习,进行指导

模仿课文第五节刘和珍等烈士罹难场面描写,写一人二事,表现人物的某一特点,在进行场面描写时,尽可能选用“毅然”“不为势力所屈”“桀骜”“黯然泣下”“凶残”“下劣”“惊心动魄”“沉勇”“勇毅”等词语,字数约300字。(如果完不成,可做为课后作业。)

2、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二、三。背诵课文第二、四节。【教学后记】

小狗包弟

【三维目标】

1.把握散文的情节结构,掌握通过文眼窥文“神”——主旨的方法。2.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合作探究的能力

3.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教法与学法】

情感教育法、诵读法、活动教育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以戏说的语气讲述冯冀才《100个人的10年》中的一个荒唐故事(一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故事大王似的语文教师因为讲述胆略过人机警智谋的毛主席浏阳遇险水沟藏身而被人划为歪曲毛主席伟大形象的右派而被判刑8年丧妻失子)后设问:这是真的吗?

或许你们不敢置信,我也不敢置信,然而这是事实,而且事实甚至比这个更残酷、更荒唐,这就是“文革”。列宁曾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就通过文革见证者巴金老先生的一篇文章《小狗包弟》来感受那个特定时期的人们的生活,窥视我们民族这段不被我们熟悉的历史。

二.精讲点拨(走近一个忏悔的灵魂——整体把握)

(一)把握情节学生快速默读然后复述情节

1.教师引导:这是一个凄婉的故事,题为《小狗包弟》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看情节是怎样围绕小狗包弟展开的?

2.学生浏览文本归纳情节然后复述情节(开端——发展——结局)3.教师综合学生意见后概括补充形成板书:(多媒体显示)引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开端(包弟来历)↓

发展(在家七年,与包弟相处很好)↓

结局(痛别包弟)

(二)情感把握

1.师导:该篇叙写了一个凄婉的故事,也流泻了一段复杂的心理历程,溶入了作者的悲欢怨恨之情。让我们紧贴作者的心,仔细品读感受作者的情绪流程。

2.学生品文体验作品感情然后各抒己见

3.教师综合学生意见形成板书:(多媒体显示)

伤感(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

(三)探究文旨

1.教师引导:“抒情写意是散文的当行本色,甚至可以说是散文的核心和灵魂”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提示: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朱自清《荷塘月色》有“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郁达夫《故都的秋》有“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早,来得清,来得静,来得凄凉”,试问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2.学生浏览课文

明确:文末“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3.教师提问:文章哪些言语表明了作者的“歉意”? 4.学生浏览课文后回答: 参考内容(多媒体显示)

“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来源:学科网] “自己也终于变成了包弟„„我好象作了一场大梦。” “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箭熬。” “这样的煎熬是不会有终结的”

5.教师进一步引导:结合上面的语句谈谈你对“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这句话中的“歉意”的理解

6.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结合材料发表看法[来源:学科网] 师:这发之心底的语言,我们可曾领会?这不仅仅是歉意,更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忏悔!是对生命的尊重,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反省历史的呼号。

附材料(多媒体显示):

“重读过去的文章,我绝不能宽恕自己。人们责问我为什么把自己搞得这样痛苦,正因为我无法使笔下的豪行壮举成为现实。”——巴金《最后的话》

深深的自责和沉痛的忏悔是缠绕巴金一生的情结,并不仅仅是因为创作,也是为着作品中那些冤屈的灵魂以及造成这些悲剧的时代和社会。对文革的反思,是巴金老人为心中的上帝--人民而忏悔的典型写照。(朱四倍——新华网)

三.合作探究(关于忏悔的延伸讨论:面对这些,我们首先该做什么?)1.提供发人深思的图片和材料:(多媒体显示)①文革资料

叶剑英元帅曾经沉痛地说过:“文化大革命死了两千万人,整了一亿人,浪费了八千亿人民币。”(转引自《往事——1966写真》,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十年间国民收入损失约五千亿元”(转引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②二战资料

二战期间,军人、平民死亡人数超过5500万,参战国物资总损失达4万亿美元。在中国,被日军屠杀和作战牺牲的民众、军人2000余万,日本侵略给中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新华网2005-5-9)

犹太民族在二战大屠杀期间所损失的财富在2400亿至3300亿美元之间。这是以色列府首次发布这样的财产损失报告(中新网2005年4月22日电)

③全球环境恶化资料

据中国科学院公布结果:1995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875亿元,而仅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就占76.2%,达1428.9亿元。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在最新发表的《2001世界咨文》中指出,许多全球性生态系统正处于危险境地。如今,北极冰帽已经变薄42%,全球27%的珊瑚礁已经消失。这些数字说明地球上的一些关键生态系统正在恶化,而环境恶化又引发了更多的自然灾害。在过去10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080亿美元,超过此前40年造成的损失总和。最新的气候模型表明,除非人们大大减缓对矿物燃料的使用,否则到2100年,地球温度将比1990年的水平上升6度。这样的温度提高会导致水资源极度缺乏,食品生产减少和诸如疟疾、登革热之类的致命疾病广为扩散。

④德国的忏悔与日本的靖国神社参拜

1970年1月25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刚刚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后,原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毅然双腿下跪,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当时的西德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消息传来,东西方和平人民无不拍手称赞。1971年12月20日,勃兰特因此获诺贝尔和平奖。历届日本政府从首相到阁员,从来没间断过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对此,包括中国、韩国、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政府和民间都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2.学生结合材料分组分别就其中一个方面展开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甲:牢记历史,不忘国耻。

已:发奋图强,把祖国建设成现代化强国。丙: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

。。。(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侧重于实际行动,而不是反省忏悔这种意识)3.教师就学生发言进行点评归纳:

同学们被这些数据的震撼了吧,个个摩拳檫掌的了,我似乎看到了祖国的希望,“将来的寰宇,必是赤旗的世界”啊!但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看,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或加剧,仅仅依靠国家的强大是不够的,在此之前面我们首先应该忏悔:一个人惟有忏悔自己的罪过才能获得新生;一个民族只有忏悔自己历史上的过失才会远离偏执,专制和野蛮,走向理性与文明;人类惟有忏悔自己的行为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存互进。惟有忏悔我们的社会才会走向和谐,人类才会走向美好的大同。(多媒体显示板书二)

4.“认识你自己”——忏悔意识与我

(1).教师引导:著名作家冯冀才说:“忏悔可以使人摆脱魔鬼”虽然我们没有犯下二战时期希特勒和东条英机那样的罪恶,也没有文革时期红卫兵的狂热,但年少轻狂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曾犯下给人带来深深伤害的过错,我们可以不是不犯错的圣人,但绝不能做不敢承认过错的小人,可以不是人见人爱的天使,但绝不能做众人唾弃的恶魔,请正视和反思我们的“罪过”。

(2).学生反省:以坦诚的心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忏悔,直接交给或寄给曾经伤害过的同学、老师、父母、亲戚或朋友等。(教师率先反省忏悔然后谈感受)[来源:学科网ZXXK](3).引导学生谈反省忏悔后的感受然后小结:或许在我们说出隐藏在我们心底那些见不得人的事情的时候,我们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但在我们将自己大白于众人拷问完我们的灵魂之后就会发现我们如释重负、内心更和谐、人更真实,其实我们已经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希望生活中的我们“一日三省吾身”!

四、总结提升

1、巴金是现代中国不多的文学大师、思想家之一,他以丰硕的文学成果以及一生坦荡,无瑕圣哲般高贵的人品,向世人证明了爱心的价值、真诚的伟大,以及天才的光芒,这位“20世纪中国的良心”,他的名字必将与鲁迅等人一样,长留青史,像北斗一样在天空闪烁!让 9 我们记住这位老人并学习这位老人的不断进取的精神和严于解剖自己灵魂的勇气,铸造一种坦诚真实的人格。

2、课外合作探究:狗与“伤痕文学”

巴金此文开篇就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然后写自己与狗,不光此篇写狗,他在另外的文章中也写到狗,不光巴金如此,反映文革的“伤痕文学”都经常写到狗,你如何看待这一文学现象?

(1).学生课外阅读“伤痕文学”查阅相关文学评论(6人一组,4人分组从网上和书籍中查阅相关文章,2人分别查阅相关评论)

(2).课后教师与学生交流并发表有倾向性的意见:

(一)映射大众命运,反映“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

(二)用狗对主人的忠诚与情义,反衬出特定年代特定社会中人性的懦弱和人性的扭曲;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忏悔罪过铭记历史;倡导理想的平等、自由、博爱、惟科学知识是尊的人际关系与生活,呼唤一个理性的合乎人性的新时代的到来。

3.教师提供复印的参考材料——高建国《深情中吟出的忏悔》 附摘录部分:“„„也许因为狗是情义之兽,能与主人同生死,共患难,因此,常常出现在作家笔下。特别是**年月,人情殆尽、亲友疏远时,狗的出现,就更衬托出人世间的冷酷与凄凉了。所以我们看到,在大量的描写“文革”生活的作品中,狗,常常成了重要角色,用它们特殊的对主人的忠诚与情义,反照出社会中人的无情的万般世相„„”

板书设计: 一.情节情感:

引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悲伤 ↓↓

开端(包弟来历)——欢快→忧虑 ↓

发展(在家七年,相处很好)∕↓ ↓

结局(别包弟)——轻松→沉重→歉意 二.一个人————→内心和谐↘ ↓

一个民族————→走向理性→ ↓

人类————→和平发展↗

【教学后记】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三维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重点】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赏析法 讨论法 朗读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有听演讲的经历吗?大家能从演讲中看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可以做到,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老师介绍以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原名:梁治华

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2、七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不确定的字词读音,并思考: A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

B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1)齐读生字词

戊(wù)戌(xū)叱咤(zhà)莅(lì)临迥(jiǒng)异

精悍(hàn)激亢(kàng)箜(kōng)篌(hóu)酣(hān)畅[来源:学_科_网] 蓟(jì)北

三、精讲点拨(回答思考问题)A明确:音容笑貌学者风度 B明确:深刻印象从课文中找原句

①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⑤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3、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多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讨论结果。发布内容包括特点及旁批。需要注意的是,每组每位代表限说最多两个特点。最后特点+代表人数最多的一组为胜。胜出者可要求任何一位同学或老师朗诵课文。

四、总结提升

1、朗诵课文

2、补充《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

3、课后作业:找出文中细节及侧面描写的地方,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总结写作特点。

板书设计: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潇洒自信)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梁启超在演讲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也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总结了这些特点,这节课我们就要看看作者是怎样在行文中展现这些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

二、自主学习及教师点拨

我们来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总结一下梁的形象。

明确:撇开政坛上的梁不说,在文坛上,梁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3、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举例:课文原句)

三、合作探究

4、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①直接表达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来源:学科网ZXXK] ③完全含蓄的表达

A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教学后记】

下载历史试题练习题试卷教案广东中山纪念中学必修一第三单元训练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试题练习题试卷教案广东中山纪念中学必修一第三单元训练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