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继续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这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村人口计生工作指明了方向。新农村建设总的要求是使农村的整体面貌大为改观,城乡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具体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
容整洁、管理民主”。显然,无论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还是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目标,都离不开农村人口发展,新农村建设方方面面的工作,无不与农村人口数量、农村人口质量、农村人口结构、农村人口流动等问题息息相关。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更是取决于农村良好的人口状况,尤其是农村人口问题的妥善解决,包括农村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结构的优化、流动人口的合理有序等。因此,做好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一、关注农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和主体,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归宿。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发展,包括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生产、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而人是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规模适度、素质相当、结构合理的农村人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多年来,我们肃州区通过各级组织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等工作成效显著,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转变。特别是“九五”以来,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计划生育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保障了肃州区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农村人口总体素质的提高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据统计,我区六岁以上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者达1.16万人,高中以上学历者达26.83万人,计划生育减轻了群众的生育抚养负担,群众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放在了子女的培养教育上,人口素质逐步提高。但就新农村建设的具体需要而言,人口质量的提高还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和适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构建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必须处理好农民生产、生活和生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此,我区人口计生事业进程也逐步向高起点发展。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各级坚持真抓实干,人口计生工作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依法行政及优质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基层基础工作得到加强,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合力进一步增强,新机制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基本建立起了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省《条例》为主体,其他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相配套的依法行政体系;二是强化了农村、城市、社区和相关单位的综治力度,靠实责任,实行计划生育工作“三线”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落实“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制,基层工作网络更加健全,基层基础更加牢固;三是深入开展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创建活动,“以人为本――科学决策――组织实施――考核评估”的优质服务运行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2005年底,通过国家人口计生委验收,肃州区获得“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称号;四是建立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落实了“奖、优、免、补”政策。近年来,区、乡财政共投入近400万元为6462户农村独生子女领证户和二女结扎户落实了户均600元的养老储蓄金,落实率达到了98。为全区农村166户一女户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家庭每户一次性奖励了1000元。为1895名农村独生子女和二女结扎户子女落实了升学加10分的优惠政策,为1043名农村在当地上小学、初中的独生子女减免学杂费3.1万元。同时,严格按照国家奖励扶助制度要求,审查落实了378名奖扶对象的奖励扶助资金;五是基本建立起了党政领导重视,相关部门努力,社会各界配合,广大群众参与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新机制。
三、大力推进婚育文明新风尚,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和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生育文明是建设新农村乡风文明的内在要求。一是推进人口意识文明。加强广大干部及群众的人口理论学习,切实形成党政主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工作格局。二是推进生育观念文明。不断完善计划生育社会化宣传教育机制,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男女平等知识深入人心,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及“关爱女孩行动”深入开展,群众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逐步形成。三是推进技术服务文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机构和技术服务人员严格依法行政,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全面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出生人口素质提高。四是推进作风文明,使行风务实清廉,干群关系融洽,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区注重强化宣传教育和利益导向,广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人口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宣传,注重了救助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和关爱女孩活动的开展,发动社会各
界广泛参与,积极倡导以人为本、关爱女孩、男女平等的社会风尚;提倡婚事简办,少生快富,勤俭持家,适时开展好公婆、好媳妇、好邻居等评比活动。充分发挥各级计划生育协会的纽带作用,定期组织育龄群众开展伦理道德、生产技术、生殖健康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科技文化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树立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使宣传教育、舆论引导和政策推动相结合,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等婚育新风尚为群众接受。全区15-49岁育龄妇女结构显著变化,一孩妇女比例逐步上升,妇女平均初婚年龄提高到了22岁,初育年龄提高到了23岁,独生子女领证夫妇逐年增加,全区农村有1.8万对夫妇主动放弃生育二孩或推迟生育间隔,到2005年,全区少生14万人。我区先后于2003年、2005年被国家计生委表彰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
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型婚育文化,各级组织要一如既往地抓好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唱响先进生育文化主旋律,把婚育新风真正吹进千家万户。逐步建立起人口和计划生育公益性宣传机制,充分发挥广电、报刊、文学艺术创作等宣传资源,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上用先进的生育文化去影响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鼓舞群众、塑造群众,以先进的生育文化促进乡风文明,通过乡风文明展现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新风尚。
四、提高农村优质服务水平,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作为新形势下人口计生工作落实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有效途径,有力地推动了人口计生工作思路和方法的根本性转变,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认同。近年来,我区针对基层计划生育技术力量薄弱,群众需求强烈而服务空间不足的问题,区委、区政府从关心群众健康、关爱家庭幸福出发,加强了基层计划生育的组织领导、机构和阵地建设,加大了人口计生工作的保障力度,建成了区、乡、村、组四级计生网络体系,投入166万元夯实了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基础设施及设备,提高了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质量。同时,按照环境优美、技术优良、服务优质、管理优秀、群众满意的“四优秀一满意”技术服务标准,将乡镇计生办、村计生、村计划生育服务室的阵地建设进行了整建,使之不断健全、完善,建起了以区生殖健康中心为龙头、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为骨干、村计划生育服务室为基础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了卫生、整洁、优美、舒适的生殖健康保健服务环境,让广大育龄群众在接受人口计生优质服务过程中分享改革、发展的物质成果。
五、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促进村务“管理”更加“民主”。
实现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是新农村建设中实现管理民主的必然要求。具体工作中,应充分发挥村、组计生基层网络和协会组织的主体作用,构建计划生育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组织基础;规范自治章程和自治协议,规范计划生育村务公开、村民代表民主议事、民主监督等制度,建立完备的村民自治制度体系;把奖励扶助、优质服务等工作与村民自治有机结合起来,引导群众更加自觉地参与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从而真正做到村级组织作用发挥好,规章制度科学实用,使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和服务协议要符合法律法规规定以及民主程序和村情民意,群众计划生育合法权益要得到切实维护。同时,要建立健全计划生育重大事项民主讨论决定、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和计生干部绩效考评等制度,充分保障村民在计划生育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评议权和监督权,推进计划生育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最终形成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有效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机制,加快实现新农村管理民主目标的进程。
第二篇:充分发挥气象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气象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气象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为农服务始终是气象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市城乡统筹发展力度的加大,农业结构的调整完善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气象为农服务面临新的情况、新的需求,需要不断调整服务理念,完善服务内容和方式,以新农村建设需求为导向,思考气象如何为“三农”提供优质气象服务的新思路。
一、气象为农服务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气象部门不断强化为“三农”服务思想,积极构建新的气象为农业服务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
1、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气象服务。气象部门主动及时地做好台风等灾害性天气、抗旱气象服务、因孔学祥关键农时气象服务、地质灾害气象服务、森林火险等级预报服务,为各地农村防灾减灾、广大农民及时避险发挥了重要作用。
2、开展短期气候预测、农气情报、产量预报服务。主要开展与农事密切相关的短期气候预测,如春播期、梅汛期、台汛期、秋冬季预报等;农气情报包括农气月报、作物全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以及气候评价等;农业产量预报主要是根据作物生长期天气情况对粮食作物作出产量预报。这些信息对涉农部门指导农业生产,种养大户、农民安排农事、科学种田等都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3、开展专项特色服务。主要是针对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情况,主动开
展专项特色服务,如新昌局积极做好名优茶、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的服务;诸暨局积极开展为香榧、草莓的气象服务。
4、以新技术为依托,为农气象服务手段不断改善。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大力提升气象信息向农村覆盖能力,通过广播、电视、声讯、短信、网站、电子信息显示屏等手段使气象信息深入千家万户和农民手中。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为缓解旱情、森林防火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5、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建立。乡镇等基层单位逐步建立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应急认证制度。乡镇气象探测和气象信息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同时,逐步建立乡镇气象协理员、村级信息员队伍。
6、农业气象科研取得新成果。先后开展了农业气象(茶叶)服务系统、绍兴市北部地区生态系统监测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预测新技术研究、塑料大棚温湿度预测、虞北海涂小气候效应与农业种植分析等课题的研究,取得多项成果。
二、气象为农服务的问题分析
面对新需求,气象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过程中,也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难,与大农业的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仍有一定差距。一是落实“三农”理念,做好为大农业服务的思想认识不足。更多的局限于传统农业服务领域,为大农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理念不强。同时,还一定程度存在着重领导层的决策服务,轻视直接为农村、农民服务的思想。
二是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业务能力还难以满足需求。受多种因素
制约,目前在农村存在着气象综合监测能力薄弱 ,气象灾害预警和应急服务体系尚未完善 ,气象预报准确率、预报时效和精细化程度不高等情况。
三是气象为新农村建设的服务领域不宽,服务产品不丰富,针对性不强。气象服务产品还未突破粮食生产服务等传统农业领域,无法覆盖“三农”所涉及的全部领域,因地制宜地提供指导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产品。
四是气象信息传递能力有待提高,覆盖面不够宽。气象信息在传播渠道、手段、内容、时间、对象等方面仍存在缺陷,如针对农业生产的气象服务信息和节目较少,天气预报农事建议少。五是为“三农”服务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缺乏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市县气象部门由于人员编制紧,都面临着人员专业单
一、知识老化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气象为农服务的深入。六是与涉农部门合作交流不够。特别是需要加大与农业部门在科研、农业生产、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有针对性地拓展生态与农业气象服务的领域和内容。
三、加强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措施
坚持“安全气象、民生气象、源气象 ”的理念,努力提升气象事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提高气象监测水平,增强气象为农服务的能力基础。只有建立覆盖面广的监测网,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把握气象条件动态,支持气象预报警服务。另外,农业结构调整和局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也需要气候资料,应当针对不同产业特点,在特色产业园区、农业示范园区布设相应的专业气象监测站。要进一步完善我市的中尺度自动站网建设,争取建设一定数量的特色农业气象监测站。
二是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率系,为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要努力提高灾害性天气,特别是热带气旋、暴雨、强对流等天气的预报服务水平,切实提高气象及相关灾害早期预警能力,完善短时临近预警业务系统,努力做到气象灾害临近预报明确灾害出现的地点、时间、种类和强度,初步实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化、精细化气象服务。
三是提高气象信息传播的普及率和快速反应水平,增强对气象灾害预警和应急保障能力。完善气象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体系,将手机气象短信、广播电视、城乡气象电子信息显示屏等纳入防灾减害体系。发挥农村气象协理员、信息员的作用,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和灾情信息的收集,畅通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与预警信息的发布渠道;推广气象信息接入农村广播系统,努力使广大农户在第一时间获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四是进一步完善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以“有气象服务站,有气象协理员、有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有气象监测设施、有气象信息接收终端、有气象科普活动”的要求,推进防灾减灾示范乡镇建设,完善协理员、信息员的考核奖惩、培训和管理机制,促进队伍规范发展和效益发挥,推进“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五是继续做好特色农产品和优势产业的专题专项服务,不断拓展为农服务领域。要围绕特色农业,建立相应的气象服务指标体系,以新昌茶叶气象服务示范基地为依托,逐步建立绍兴不同特色产业的气象服务示范基地。在加强部门联合、突出气象特色等方面下功夫,充分发挥气象为农服务联系卡的作用,开展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加强为农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市场、示范基地、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重点涉农组织的服务,普及气象科技知识,提供个性化农业气象服务。
六是发挥气象在农村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前瞻性作用,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开展农村住房抗灾能力的气象灾害调查和气候风险评估,积极参与村镇建设规划,开展中心镇、村选址的气候论证;推动农村建筑物防雷设施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应用;加强科普宣传,采用农民培训、发放资料、媒体宣传等方式,在农村宣传气象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农民应用气象信息的能力。
第三篇:财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抓住关键环节
改革支农方式 积极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莱州市财政局
盛京斌
杜镇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也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作为基层财政部门,我们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探索财政支农新方式,集中财力,重点投入,努力推进地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找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入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找准工作切入点,积极稳妥地推进。
一是增加财政投入,调动社会各方面“三农”投入的积极性。多年的实践证明,由于基层财政可用财力相对不足,单纯的“蜻蜓点水”式投入,远远不能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只有坚持既要大幅度增加财政支农投入,着力提高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及公益性事业的保障能力,又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和农民的关系,合理划分财政与市场和农民的投入责任,才能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政策示范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增加“三农”投入的积极性。同时,新农村建设应该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农村的经济实力、基础条件及农民的生活习俗,围绕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求做文章,如农村环境的亮化美化、垃圾集中处理、厕所卫生清洁、小病不出村、有娱乐活动场所等,不片面追求“洋气”,不好高骛远、急功近利。
二是突出工作重点,切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地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看,科学合理地安排和使用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就是既要全面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要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选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以大力支持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根据农民的收入水平、承受能力和具体要求,从农民最关心、最期盼、受益最大的事干起,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让农民在短期内就能得到实惠。在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政府不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包办”新农村建设,而是应把主要财力和职能放在“领路”、“铺路”上,发挥好示范引导作用,为群众办一些实事,让农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农村的变化,尝到新农村建设的甜头。莱州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重点推进整修街道、植树造林、清理卫生和推广新能源“四件事”,二年内确保以实现以下几个目标:60%以上的村庄主要街道实现硬化,“四旁”、“四荒”植树1.5万亩,90%以上的村庄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堆放、及时清运,在具备条件的村庄全面推广太阳能、液化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三是提高使用效益,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从各种统计数据看,目前大部分基层财政都是“吃饭财政”,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把严格管理、提高效益 与增加投入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才能切实为农民群众多办好事、实事。同时,还要严厉打击各种“借机揩油”新农村建设资金的行为,避免重复建设和损失浪费,特别是防止现在花费很多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建设,没过几年就要拆除的事情发生。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建设新农村,不是弱化城市发展,而应统筹规划,以城带乡,良性互动。我们认为,我国要向城镇转移大量农村人口,全部进入大中城市是不现实的,根据农民进城的难易程度及资源利用效率,县级市、中心镇是农民居住、就业的最佳转移地。近几年来,莱州市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的思路,不断加强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十五”期间,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4平方公里增加到29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10.5万人增加到21万人。我们今后的初步规划是建成32公里的新外环路,竣工30万平方米商品楼,完工云峰水厂、无害化垃圾处理场等配套设施,实施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拉开承载50万城区人口的中等滨海园林旅游城市发展框架,增强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
二、探索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新机制
资金投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证,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公共财政职责所在,进一步完善农业投入政策、逐步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势在必行。这样不仅有利于充分展现党中央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决心和必胜信心,而且有利于通过财政增加投入的明显信号和导向作用,引导和带动社 会各种力量积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
一是不断增加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在做大经济财政蛋糕的基础上,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今后,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将新农村建设作为财政预算安排的重中之重,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
二是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运用经济杠杆等间接手段来管理和调控农业经济活动,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发挥好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贴息、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等激励手段,引导、吸引民间资金、社会资金投入“三农”,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三是通过做大做强当地工业,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目标。实践证明,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业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是发展服务业和反哺农业的基础。莱州市加大财政政策、资金扶持,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工业经济既快又好发展:构筑“两带五区”经济发展格局,抓住环渤海经济圈加速崛起机遇,规划建设一条50公里长的交通干线产业带和一条108公里长的沿海产业带,沿两条产业带膨胀壮大三山岛临港产业、开发区现代制造业、中心城区服务业、南部建材产业、土山盐化工业五大特色产业聚集区。“两带五区”面积87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6%。目前,“两带五区”经济总量占全市的比重达到80%;壮大支柱产业,重点膨胀机电、建材、黄金、盐及盐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形成聚集效应。目前,四大产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70%;培植骨干企业,根据纳税额、销售收入、从业人员、注册资本等指标,每年从7000多户企业中筛选50户进行重点扶持。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52家;发展品牌经济,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提高引进、消化、吸收、转化能力,莱州市被确定为“全国民营科技密集区”。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打响“中国石都”、“中国草艺品之都”两大产业品牌,鼓励引导企业走品牌效益之路。目前,已创中国驰名商标1个、山东省著名商标13个、山东省名牌产品9个,名牌带动效应已初步显现。
三、支持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生活宽裕是生产发展的具体体现。发展农村经济,壮大农村实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实践证明,没有生产发展,没有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壮大,农村面貌发生较大改变就没有资金来源,“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就没有物质基础。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对于全国而言,县级就是农村。要实现新农村建设发展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2005年,莱州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3.6亿元,境内财政总收入15.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1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6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5546元;在全国百强县中的位次由2001年的86位前移到2004年的第67位。今后,支持新农村建设,要优先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重点在做大农村经济财政“蛋糕”上下功夫。
一是进一步完善和不折不扣地执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财政政策。粮食安全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继续稳定和强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各项政策,严格执行已出台的“三补贴”政策。针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问题,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推行政府支持、“民办公助”新思路,把农田水利建设纳入公共财政支持范围,在直接受益的范围内,继续引导农民投工投劳。
二是按照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抓住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植这个关键,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经济效益。目前,莱州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20多家,年加工能力80万吨,订单作物面积达到33万亩,3家企业被确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中心,在大力发展优质订单粮食、提高粮食产量、确保县域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发挥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种苗、畜牧、水产三大产业。及时调整优化畜牧生产布局,三年内建成规模化、标准化饲养基地100多个,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5万吨;大力发展沿海养殖业,全市优质、高效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45万亩,工厂化养鱼大棚发展到1000多个,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36万亩。
三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产业支撑能力。建设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 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进一步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必须积极支持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推动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积极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通过财政贴息、投资参股等方式,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支持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今后,莱州市将以上市公司登海种业为龙头,打造“中国(莱州)种谷”,打响“中国种苗第一市”品牌,三年内实现全市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种苗企业达到20余家,在全国累计推广玉米种植面积1亿亩。
四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促进农民增收。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也是财政支农工作的永恒主题。从莱州市情况看,受农村税费改革和各项惠农政策影响,当地农民年收入达到**元,五年内平均增长**%。虽然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仍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都在继续扩大。下一步,要继续促进农民增收,一方面要把做强特色产业,做大块状经济、做优品牌产品作为提升县域经济的主要载体和扩大农民就业的重要形式,积极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转变机制和增长方式,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进一步做好财政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查处全面取消农业税后的各种变相收费行为,切实防止乱涨价、乱收费加重农民负担,切实让农民负担减得下、稳得住、不反弹。
四、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改善农村公共服务
尽快改变农村公共事业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各级财政部门的工作重点。
一是积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近几年,虽然政府用于农业的投资大幅度增加,但用在农村的投入还很不够,农村脏、乱、差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所以,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战略性的转变,不仅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能够加速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创造整洁、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在当前财政资金供给矛盾较为突出的情况下,莱州市将积极筹措财政支农资金3.2亿元(其中农村教育2.2亿元,社会保障2500万元,卫生事业1300万元,经济发展2600万元,人居条件改善1400万元,惠农政策1200万元,村级转移支付1000万元,新农村建设奖励300万元),进一步完善路网、水网、电网、林网、通讯网、科教网、卫生医疗网、社会保障网建设等“八大网络”,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是积极支持农村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事业。当前农村上学难、看病难、社会保障低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农村文化事业也相对落后,农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但这并不是一时一事所能解决的,必须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长效保障机制,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逐步使广大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得到保障;建立 更加规范和有效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实际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大力支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促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是提高基层财政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支持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和组织保证。特别是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要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同时,要研究解决乡村债务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化解乡村政府债务。
五、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
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加强资金监管,不仅是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的需要,也是衡量农业财政工作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确保支持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的基础。
一是积极推进支农资金的整合。整合支农资金,有利于逐步规范政府农业资金投向、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集中力量办大事、不断提高资金合力和整体效益。多莱州当地情况看,目前整合支农资金已经具备了比较有利的条件,特别是有明确的政策要求和各地的试点经验,各方面的认识也在不断统一和深化。我们将积极做好各项推动和协调工作,以农业发展规划引导支农资金整合,以主导产业和项目打造支农资金整合平台,通过项目实施带动支农资金的集中使用。
二是创新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机制。加强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 理不能仅仅局限于以前的老套路、老办法,只有从改革创新中找出路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政策资金的效能作用。作为县级市财政部门,我们将通过改革和完善项目立项管理,推行项目招投标制、公告制、专家评审制、中介评审制等,并建立项目库制度来完备基础管理;通过规范资金分配办法实现资金分配的科学化;通过强化资金运行监管,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县级报帐等管理措施,来确保资金的专款专用。同时,探讨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考评和奖优罚劣制度,对在支农专项资金使用做得较好的单位和项目给予优先考虑和重点扶持。
三是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检查。今后,我们将把支农资金使用管理的检查作为财政监督的重点,在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的同时,采取抽查、专项检查、与有关部门联合检查,以及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检查等各种方式,并自觉接受审计等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严厉查处资金使用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防止损失浪费,提高支农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确保把党和政府的温暖更多地、更直接地送给农民。
总上所述,大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财政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又是“十一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作为基层财政部门,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上级财政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主动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与各部门密切配合,履行职责,开拓创新,切实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
第四篇:图书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图书室阅览读后感
——图书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姓名: 单位:
乡村图书室作为最贴近农民而传播科普文化、社会历史和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最几层文化传播点,旨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当前我国的大好发展形式的认识。了解我国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民生工程和惠民政策,并且能够积极投身到党和国家的建设中,提高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在提高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为下一代的教育打好基础。更能促进农村产业机构、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村图书室也是我们党和政府关注农村发展,普及农民文化知识水平的惠民、扶民工程。这项工程的普及,让广大农民在参阅的过程中了解和认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各项重大成就和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社会主义进军的铿锵步伐。党和国家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进步,人民群众的进步离不开教育和学习,离不开知识。只有我们的人民一起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我们在科学文化教育方面进步了,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建设的进步,促进国强民富。
早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时候,我们当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我们农村的建设,不仅仅要贯彻落实好党和政府的一系列重大举措,而且也要加强农村科学文化知识的建设与发展,图书室基本上集齐了各类图书资料,有社会历史类、科普知识类、农业种植类、畜牧养殖类、生育心育健康类、儿童读物类等。基本上普及了当前农民、农业的发展需求,社会历史类,让百姓们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认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科普知识类,让百姓们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竞争全面走进了科学化、数字化、信息化。脱离那些种田在人,收获靠天的愚昧思想,逐步迈向科学的种植和养殖方式,提高了收入,也提高了生活水平。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进一步提高,而追求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不再是人民百姓的天方夜谭。百姓更需要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而生育、心育健康类图书给百姓们解决了不少生活上的问题。优美的食物,规律的饮食习惯不再是一种渴求,而是一件实实在在的大事。在种植和养殖上,百姓们更是渴求更加优良的品种,更加科学的种植和养殖方法,土地成分的摸索,根据当地气候地域条件选择种植和养殖方式也逐步系统的掌握。更能够掌握怎样教育小孩子的知识,为农村的文化教育打下基础。
由于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农村的民主与法治的建设还很是不健全,百姓们的法制观念还很浅薄。这个图书室的到来,让百姓们的民主法制意识在民主法治观念的基础上无形的形成和增强了。图书室充分的利用各种文字资料、杂志书籍、新闻媒体资料广泛深入的对农民进行民主知识、法律知识进行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的传播和教育。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就必定能够帮助百姓增强政治素养。同时更能从中查阅咨询所涉及的矛盾、纠纷的问题都会从中慢慢的化解开来。我们村的图书室不但可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健康的社会生活知识,更能服务农村的信息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建设,促进农民技能的提升,提高农民素质,让农民摆脱知识困境,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3年12月18日
第五篇:生育文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探讨红塔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王
生育文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探讨
——红塔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王海龙
摘要:本文对生育文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和生育文明新村的建设做了一些探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要求,新农村建设内涵丰富,要求人口计生工作必须积极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以建设生育文明新村为目标,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找准工作定位,提升人口计生工作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生育文明 新农村
生育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生产发展的巨大动力;是生活宽裕的坚实基础;是乡风文明的重要内容;为村容整洁提供保障;是管理民主的有效形式。建设生育文明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生育文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与作用
所谓生育文明,就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关于婚姻、家庭、生育、节育等活动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知识能力、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是人类在生育方面的社会文明形式。生育文明属于狭义文明的范畴。我们现在所说的生育文明是在长期推行计划生育、发展新型生育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时代精神和进步特征的、能够代表生育文化发展方向的有关人们生育成果的反映,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育文明的内涵是:(1)文明婚育观念:树立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等科学、文明、进步的观念;(2)文明生育行为:依法婚育,计划生育,少生优生,优育优教,提高素质,提高生殖健康水平;(3)生育制度文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婚姻制度、计划生育奖励制度,保障生育权利、避孕节育措施知情权和选择权,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等;(4)生育科技知识:致富信息、科技知识,生理卫生、避孕节育知识,优生优育知识,性知识及艾滋病预防知识,计生技术服务等知识。
1、建设生育文明为构建和谐新农村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
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是实现农村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和谐需要良好的人口环境作保证。而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又必须通过建设生育文明来实现。构建和谐新农村进一步强化了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对人口问题和社会事业的重视程度,增强了全社会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共识,为建设生育文明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建设生育文明能够稳定低生育水平,实现人口由重数量、轻质量向轻数量、重质量转变,促进生育行为由认为生育是家庭的无计划行为向生育是社会的有计划行为转变,从而为人口、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另外,生育文明所形成的关爱女孩、奖优免补政策、救助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村民自治等工作措施实际上也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工作内容之一。
2、建设生育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体现的是广大农民良好的思想状态、精神面貌、文化素质。从哲学角度看,生育文明同精神文明建设一样属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范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建设生育文明使广大群众在计划生育的观念、知识、态度、技能和行为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形成新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并在提高妇女地位,优化人口环境和提升农村精神文明程度上发挥积极作用,这正是乡风文明要求的具体规范。另外,在建设生育文明过程中开展的新婚育新风进万家、五好家庭评选、好婆婆、好媳妇、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等活动载体都是通过融入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来实现的,已经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建设生育文明是培育新农民的内在要求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建设生育文明,让育龄群众对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科学知识的需求能够得到基本满足,生殖保健意识明显增强;生育权利、避孕节育措施知情权和选择权能够得到保障,从而使广大育龄妇女获得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开展科技、劳务等技能培训和信息服务,使育龄群众有了一技之长,致富能力得到提高,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建设生育文明,符合群众追求美好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农民的内在要求。
4、建设生育文明是农村计生工作服务大局的工作目标
经过多年的努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新时期,群众的婚育观念和生活水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群众对计划生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建设生育文明为计划生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将对提高人口
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产生重要影响,建设生育文明将成为农村计生工作服务大局的工作目标。就计生队伍而言,建设生育文明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大举措,也是锤炼农村基层计生队伍的有效形式。建设生育文明,不仅可以促进农村面貌的改变,赢得农民群众的拥护,而且可以增强农村计生队伍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在新农村建设中找准位置,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因此,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倡导生育文明促进新农村建设
构建和谐新农村需要营造文明、良好的人文环境,而生育文明建设则是奠定良好人文环境的基础。
1、生育文明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内在要求。生育文明代表并反映人类自身生产中先进的时代精神、先进的社会思想理念、先进的生育文化。先进的生育观念、文明的生育行为,是创造良好人口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提高人口素质,转变婚育观念,则是以生育文明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营造浓郁的生育文明氛围,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引导广大育龄夫妇把更多的精力、财力和物力用于知识的积累、新技术的提高和扩大再生产的规模,进一步推进农村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治本这策。因此,建设生育文明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2、生育文明是构建生活宽裕的基石。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在新农村建设的诸要素中,人口问题起着十分关键的决定作用。现阶段,人口问题已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即使农村生产发展了,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也会被日益增加的人口所抵消。因此在引导农民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必须不断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有技能、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而生育文明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3、生育文明是彰显乡风文明的主要形式。生育文明能体现乡风文明程度,彰显乡风文明的风貌,要求人们遵循现代婚育新风尚、科学的生育方法和社会道德规范,自觉履行公民的合法权益和义务。在新农村建设中,以“八荣八耻”为行为准则,引导农民树立“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男女平等、女儿也是后传人”等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将生育文明建设贯穿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乡风文明建设的始终,以生育文明新村为重点,建立计生专干、协会中心户、协会会员广泛参与的宣传网络,创建农村新型文化,实现乡风文明目标。
4、生育文明是实现村容整洁的可靠保证。将生育文明融入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之中,促进“村容”更加“整洁”。倡导村民讲究卫生、美
化环境,保护和增进身心健康,树立文明新风、搞好村容村貌。在宣传形式上力求新颖、语言规范,大力推进新型生育文化园区、文化大院、文化品牌建设,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进实际的原则,提高农村育龄群众对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生殖保健的水平,努力创建群众满意的人居环境。
5、生育文明建设是实现管理民主的有效途径。建立完善“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充分维护广大农民的知情权、自主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尊重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以村务公开形式,将生育文明的方式、措施贯穿到村民自治各种活动之中,全面落实农业人口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政策,完善计生技术服务基本项目免费制度、婚前医学检查和农村计生户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免费政策,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当农民群众自愿参与生育文明建设时,也是正是农村人口计生工作走向民主化管理的良好开端。因此,实行村民自治,抓好生育文明建设,是农村实现管理民主的有效途径和良好形式。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生育文明新村
认真学习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决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开展计生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要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由单纯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转变,工作方法由行政制约为主向依法管理、优质服务和综合治理转变,加快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体系建设,构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工作格局。
建设新农村,经济是基础,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重点,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文明健康生活习惯的形成和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是难点。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生育文明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体到新农村建设中,可以转化为建设“生育文明新村”的实践。建设“生育文明新村”就是把发展生育文明融入新农村建设之中,“倡导新风尚、培育新农民、争创新农家、建设新农村”为重点,把计生工作各项措施贯穿之中,体现在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努力建设和谐、富裕、文明新农村,逐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壮大,育龄群众生活更加殷实;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村容村貌整洁优美;思想道德风尚良好,文教计生设施配套;基层民主制度健全,社会治安秩序良好;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干群关系和谐融洽”的新农村美景。
1、建设生育文明新村,在发展社会事业中完善生育文明新机制
建设生育文明新村,既是惠民富民的系统工程,又是推动农村自身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要全面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动力和体制机制保障。做好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工作,实行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制度,使育龄群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困有所助、收有所保,从体制上化解农民“就医难、养老难、解难困、增收难”的矛盾。要加强婚前检查,实施人口出生缺陷干预;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解决好流动人口超生问题。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普及法律知识,落实依法治村和村民自治,定期进行村务、财务公开,积极争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六无”村,建设平安、和谐新农村。
2、建设生育文明新村,在创新工作方法中服务新农村建设
计生干部队伍是建设生育文明新村的主要力量。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强计生工作者培训教育,更新观念,增强争先创优意识,从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抓好生育文明新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建立一支集行政管理、宣传咨询、技术服务、产业开发、群众工作“五位一体”的人口计生工作队伍。强化村级计生网络建设,进一步深化村级管理,充分发挥村级第一道防线作用;加强计生协会工作,努力为计生协会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计生协会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开展计生系统干部职工一对一帮扶“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发挥干部在少生快富、扶贫帮困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指出:“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分步实施,扎实推进。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广大干部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做到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在生育文明新村建设上,计生工作者尤其要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和手段,明确工作责任,把生育文明新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一要制定规划标准。生育文明新村的标准是:
1、计划生育率达100%,无违法生育;
2、长效避孕及时率达到85%以上;
3、农业人口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户占农业人口一孩家庭户的50%以上;
4、村民自治达到合格村或模范村的标准;
6、村级服务室的建设达省标;
7、在新农村建设中,培育“四新”家庭户占总农户的90%以上;
8、开展生育关怀行动,和优质服务项目;
9、基层基础台
帐达标准;
10、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有创新。二要尊重农民意愿。建设生育文明新村归根到底要靠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要坚持以政府引导为手段,以农民自愿为前提,群众没有积极性的不强推,不具备建设条件的不强搞,让育龄群众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生育文明新村建设中。三要突出试点推动。坚持把典型示范作为推动生育文明新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方法,以村为单位,在立足抓好试点、典型引路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对不同区位、不同实力、不同规模的村社,实行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四是注重整合资源。以规划引导、统筹安排、明确职责、项目带动等方式,整合各部门有限资金,把争取到的涉农项目及资金优先安排在生育文明新村,增强项目资金之间的关联度,做到资源共享、动态调节、优势互补、优化配置,使有限的资金形成“拳头”,避免乡乡布点、村村开花、花花不艳的弊病。五是加强部门协作。确立以生育文明新村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的思路,以政府为主导,协调各方面、各部门的力量参与生育文明新村建设。城建、土地部门编制村镇建设规划;交通、水利、电力、能源部门优先安排新村道路、人饮、节水、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林业部门安排植树造林等项目;畜牧、农业部门安排畜禽养殖示范点建设;教育、卫生、电信部门优先安排新村学校、卫生所和通讯设施等建设;宣传文化部门抓好文化阵地建设;广播电视部门抓“村村通”广播电视网络建设,促使各种涉农政策、资金、项目等都向生育文明新村倾斜,保证生育文明新村建设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