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试论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论文关键词:林业;新农村建设;地位;作用
论文摘要: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业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林业也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本身具有生态和产业的内在属性,能够发挥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做好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起点上,统揽全局、着眼长远、审时度势作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是重视和解决“三农”问题做法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村容村貌,提升农民形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战略性意义。林业既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又具有生态、景观、文化、安全等功能,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我国国土的69%是山区,这些山区除了少部分农业,主体部分是林地,林业生产者包括林农、果农等都是农民的一分子。所以,林业工作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的林业发展现状,简要分析了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林业资源及林业发展基本概况
目前,我国天然林保护及退耕还林主要集中在西部,贵州更是重点地区。贵州提出“生态立省”及开展“两江防护林工程”,直接为长江、珠江的中下游作出了巨大贡献。
黔东南州,地处贵州省东南部,东邻湖南省怀化地区,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河池地区,西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抵遵义、铜仁两地区。境内东西宽220km,南北长240km,总面积30 337km2。黔东南地势西高东低,海拔最高2 179m,最低137m,境内沟堑纵横,山峦延绵,重崖叠峰,雷公山、云台山、佛顶山、弄相山原始森林生态保存完好,清水江、舞阳河和都柳江三大河流纵贯全州。
全州林业用地面积2 990.55万亩,占土地总面65.70%。其中:有林地面积2 025.60万亩(其中林分面积1 768.80万亩,经济林面积206.40万亩,竹林面积50.40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67.30%,疏林地面积170.40万亩,灌木林地面积206.40万亩,未成林造林地48万亩,无林地540万亩(含宜林荒山荒地451.20万亩),全州森林覆盖率49.37%。活立木蓄积达6 760.65万m3,年均净增加209.96万m3。用材林面积900万亩,占林分面积 50.90%,蓄积 3 073.28万m3,占林分蓄积51.90%。
全州有各类植物资源2 000余种,有重点保护树种37种,其中:野生植物资源150余科,400多属,1 000余种,有中国特有属24属,有重点保护树种37种,药用野生植物400余种;有野生动物上千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0多种。
2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与林业密切相关。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夯实建设新农村的产业支撑,促进“生产发展”;林业,特别是特色经济林,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可以帮助农民拓宽致富门路,促进“生活宽裕”;发展林业,可以改善农村人居条件,建设优美自然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村容整洁”;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破解政策难题,可以促进农村基层组织“管理民主”。
2.1林业是农村“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林业是保证粮食生产的生态屏障。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的综合功能,在保证粮食生产方面的屏障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目前,我国对耕地的利用已基本实现了精耕细作,农业发展水平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30%,基本解决了全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对于山地、林地、沙地、湿地的利用水平还很低。据实地观测,农田防护林能使粮食平均增产15%~20%,发展现代林业有利于保障农业稳产高产,有利于增加粮油、果品、菌类、山野菜等各种能够替代粮食的森林食品供给,减轻基本农产品的生产压力,维护粮食安全。
因此,发展现代林业,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2.2林业是农民“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绿水青山是实现农村致富的金山银山。广大农村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在人口逐渐增多、人均耕地日趋减少的情况下,农村发展符合市场需要,有本地特色的优势林业产业,是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边远山区、没有工矿企业的农村,发展林业产业就成为农民致富的首选产业项目。
目前,中国农村发展林业产业项目就非常多。在我州林业建设中,可展开“基地”项目建设:①大力发展种植业(竹笋两用林基地、优质果品基地、珍稀特种用材林、林药基地、林木种苗和花卉基地),如果树、人参、茶叶、香料、食用菌、中药材等;②大力发展养殖业(野生动物和林下家禽养殖),如牛、羊、蚕等;③大力发展采集业(山野菜基地等),如采集松籽、松茸、山野菜、食用菌、中药材等;④大力发展林木产品加工业(非木质经济林产品加工、竹木制品加工);⑤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服务业和乡村生态旅游业;⑥促进运输业等项目。这些林业产业项目的发展,可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带动农民致富,真正给农民带来实惠,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特别是森林旅游业和乡村生态旅游业等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已经形成我州农村发展的热点产业。据统计,全州农民每年从林业上获得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50元以上。由此,充分说明发展林业产业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3发展现代林业,是促进“乡风文明”、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措施发展高效林业产业,可以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提供物质保障。绿化宜林荒山、构筑农田林网、增加村庄的林草覆盖,发展庭院林业,可以实现农民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优美;倡导森林文化、弘扬生态文明,可以帮助农民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实现新农村“村容整洁”的手段和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其中要想使乡村达到绿化、美化、香化的效果,建设成为花园式和园林式的生态文明乡村,必须植树、栽花、种草,布置绿色景观,增加绿地面积。目前,在黔东南州已涌现出一批绿化和美化效果好,把村庄装扮成花园式、园林式的生态文明村,不仅改善了乡村农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乡村农民的生存质量,而且成为了广大中外游人喜欢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的风景区,也大大提高了乡村文明度和知
名度。
2.4发展现代林业,是推动农村“管理民主”的重要实践
我国集体林地占全国林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在占国土面积约90%的广大山区、沙区和林区,乡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集体林地管理。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由农民自己管理和经营好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村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
3如何发挥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要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机遇,认真总结近年来实施退耕还林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政策措施,抓好造林绿化工作,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强生态道德和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民造林绿化、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自觉性,动员组织全社会参与植树造林。
其次,要坚持因地制宜,搞好不同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充分发挥其在农田水域防护、水土流失治理、城乡环境美化绿化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再次,要认真抓好森林资源保护;坚持一手抓造林绿化,一手抓资源保护,严禁乱砍滥伐森林和非法侵占林地、湿地,严格保护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良好。
总之,在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中必须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生态保障。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应引起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只有切实解决好目前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的利用林业自然资源拉动农民增收致富,才能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朝着健康美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桂平,李素若.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与工作思路[J].湖北农业科学.2006.第45卷第6期.[2]姬君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规划.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2006.第28卷.[3] 殷传杰.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作为[J].中国林业.2006.9.
第二篇:如何发挥林业在全市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林业是基础产业,也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我市林地面积1561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5.75%。60%的农村人口拥有林地,可以说林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民的林业。充分发挥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对加强我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加快山区脱贫致富的步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尤其是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真正做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群众看到了致富的希望,造林护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些内在动力将推动林业不断发展。
一、大力发展“三大”产业,加速农村产业出规模
1、工业原料林产业。我市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是全国杉木、马尾松、湿地松等速生树种的中心产区,杨树在我市平原地区也生长良好。根据国家“南用、北休、东扩、西治”林业发展方针,通过科学经营提高林地产出率,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使之成为林区群众稳定的增收渠道。近期,我市对320国道改造砍伐的杨树的生长、流向、经济效益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小头直径10厘米及以上的木材就地交货价600元/吨,主要流向山东、江苏等地;10厘米以下的枝丫材320元/吨,由罗宾公司收购;14年生杨树单株平均材积0.759立方米,年生长收益18.9元。我市“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河滩面积大、土质好,一家农户如能种植1000株杨树,年收入可达2万元,不仅农民增收,而且彻底解决了我市木材加工业原料紧缺的问题,促进我市木材加工产业的发展。
2、高产油茶产业。油茶业是一次投资、长期受益。如丰城市白土镇江下村的120亩高产油茶林,造林仅六年,平均亩产40多公斤,其收入超过了全村水田的总收入,2006年卖接穗收入就高达16余万元,使农民在经营中得到了实惠;高安市农村人口人均1亩油茶林,每人平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油茶业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中具有明显优势。
3、毛竹产业。我市毛竹面积333万亩,蓄积量3.2亿根,亩平立竹96根,2006年采伐量2389万根,亩年平均产出100元左右,而浙江省安吉县毛竹面积78万亩,蓄积量1.35亿根,亩平立竹173根,年采伐量2500万根,亩年平均产出500元以上。如果我市毛竹经营能达到安吉的水平,可年增加收入14亿元,可见,我市毛竹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开辟林农增收新途径
特色经济林指“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和药材为主要目的的林木”,是使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迅速有机结合的最佳林种之一。我市特色经济林的发展已有成功经验,如铜鼓温泉凤山村圳上组吴唐钱的七亩南方优质早熟梨,2001年下种,2004年试产,当年产量2800公斤,而今年产10000多公斤,亩收益3000多元,总收入近3万元,产品供不应求。又如靖安的椪柑,奉新、宜丰的猕猴桃,樟树的药材,大部分亩年收益都在千元以上。实践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林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一条好途径。过去,特色经济林虽起步早,但因品种劣、规模小、产量低,多数产品处于有展品无商品的状态。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1、规范区域布局,发展规模经营。多形式加强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基地建设,实现专业化生产。科学布局,集中连片抓准一两项重点突破,进行集约化经营以增强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2、加强产品流通,促进产业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生产与流通同等重要,市场是核心。我们要有明确的产品定位以满足社会的生产、消费和市场多元化需求。如开发初期,规模小、产量低,要选择采取能迎合主消费群体的流通形式,而随着产业不断壮大,市场定位和销售策略要相应地调整,切实解决有市场没产品、有产品没市场的问题,走出农产品“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怪圈。在组织形式上要以实业公司为主,通过销售提高企业效益、促进生产,使林业生态产业走销—供—产一体化良性循环的路子。
3、建全服务体系,推广先进科技。一是建立良种繁育体系。为确保良种化,可由县级政府和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开展长期合作并健全相应的赔偿责任机制;二是建立以林业技术推广站为核心的技术推广体系。直接面向基地、农户或其他专业户推广先进科技,开办各类培训班,传授良种良法模式化栽培技术,确保产品优质高产;三是建立全国商品信息网络。在发展初期各级政府可给予必要的支持,而对如科技、良种、信息这类商品可采取有偿服务的方式,以增强自我调节力,使之良性持久运行。
4、发展“龙头”企业,加速产业进程。要发展储藏、深精加工、有高附加值的龙头企业,以带动和促进产业基地的形成。调整好企业与农户之间种、养、加、销的利益关系,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利益
为中心,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延伸深度加工,实现梯级增值增效。
三、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实现生态经济双丰收
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既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又有利于发展林业经济,更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现代生态文明的资源开发方式,也是新农村建设需要而且必须发展的新兴产业。我市地域宽
广、历史悠久、山川秀丽、物产丰饶,具有得天独厚的森林生态旅游条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追求自然、高雅、保健、文明、舒适的生活方式,特别是近年兴起的无景点休闲度假,过过农家生活,品品农家饭菜,成为都市人的休闲时尚,这也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新亮点。
1、注重保护森林公园和自然景区。把小型自然保护区和村庄的龙脉山、风水林结合起来,融入民俗风情,植树美化,在保持原始风貌的基础上统筹规划,使之有序发展,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农村景观典范。
2、因地制宜开发生态旅游商品。旅游商品是旅游业的重要经济来源。实物一般以工艺品为主,作为旅游纪念品推向市场。还可与林业生态产业相结合,如请游客下到果园、菜园亲手采摘,使大家不仅品尝到各种绿色食品,更增添了乐趣。
3、高起点规划森林旅游发展。做到生态型施工,防止旅游业重蹈工业发展对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如普及对太阳能、沼气、冷能等非化学能源的利用;推广可降解性日常生活用品的使用;在满足旅客基本食宿需求外,尽量减少对空调、汽车、饭店等奢侈消费品的供求;对生活污水及垃圾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处理,实现物质循环利用,使三大效益协调发展。
第三篇:乡镇改革和变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乡镇改革和变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录:
三农问题的发展现状„„„„„„„„„„„„„„第1页 乡镇机构改革的重要意义„„„„„„„„„„„„第2页 机构改革应遵循的原则„„„„„„„„„„„„„第4页 乡镇改革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第5页 注释„„„„„„„„„„„„„„„„„„„„„第5页 参考文献„„„„„„„„„„„„„„„„„„„第6页 摘要:
中国三农问题现实分析及入世后面临的困境。乡镇对中国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其机构改革的现实意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目标和改革内容。乡镇的改革变迁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关键词:三农,乡镇,政府,改革,新农村建设。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关系国家兴衰的重要问题。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贯彻落实这项重要的国家公共政策,中国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责无旁贷。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农产品产量快速增产,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为了保障市场的有效供给,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世界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现实的困境和形势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加深对解决“三农”问题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中国加入WTO以后,农业这个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却越发显得脆弱,农村与城乡差距的日益扩大,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连年在低位徘徊,并且与城市居民相差悬殊,“三农”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会对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实现经济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造成极大制约,而且会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农业开始面临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组织制度的矛盾重新显露出来:传统的耕作效力过低;农民管理成本过高;农村其他经济形式不足;农村社会问题开始加剧。这一切都要求对农村的制度与组织形式进行重要调整,进行制度和组织创新,改善农村治理结构。
乡镇是我国社会的基础,乡镇政府处于中国政府体制的最末一级,是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组织者,与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直接相对。一方面,其机构改革的成败,将关系到广大农民对我国新一轮机构改革的整体评价和支持度;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 “入世”,首先是政府的入世,在我国已加入WTO,而农村市场体系发育仍极不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低水平和不均衡发展的背景下,当前乡镇政府职能能否准确定位并实现转变,取得乡镇机构改革的成功,从而在农业体制改革、结构调整、“绿箱政策”保护、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政策引导和调控发挥出积极作用①,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农业在“入世”后能否经受住挑战,取得或保持自身的比较优势。“三农”问题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解决,决定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对乡镇机构改革进行严肃、规范的学术研究,并在实践层面给予切实的理论总结和指导,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对乡镇政府的职能问题应该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来考虑。《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六十一条规定,乡镇政府有以下七项职能: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发布决定和命令;执行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管理本级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但政府应该起到主导作用。乡镇政府应该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它的主导作用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目前,乡镇政府要承担国家的一些管理职能,同时要承担一些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但是,政府不应该承担过多的经济管理的功能。
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目标包括乡镇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就现代民族国家来说,从行政管理的需要考虑,在一定的地域、人口规模范围内,建立并完善一级地方政府是必要的。就目前中国乡村社会现实来看,中国乡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基层社会的实际需要,基于承认乡镇政府存在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关于乡镇政府职权的规定,并结合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目标,通过改革乡镇政府,合理确定乡镇政府的事权及财权,使之适合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新农村综合改革有三个内容:第一方面就是乡镇体制改革;第二方面就是农村公共物品的提供,主要是义务教育。第三方面就是财政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改善村容村貌、推进小城镇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思想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围绕加快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政事、证社分开,理顺职能,调整机构设置,精简人员编制,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化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有镇域特色的党政管理体制。
关于机构改革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协调党政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加强党委宏观管理职能,把重点放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和大政方针的研究以及重要工作的督促和落实上,更好地发挥党委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加强行政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逐步实现由行政手段管理向依法行政的转变,加强机构编制的管理监督,建立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相互配套协调的约束机制。
三、精兵简政,优化结构。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组织机构,压缩机关人员编制,提高行政效率,减轻财政负担。把精简人员编制和领导职位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善公务员制度相结合,着眼于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政事、证社分开。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功能,营造有利于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努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乡镇作为我国农村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国家政权巩固的根基所在。乡镇政府的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乡镇机构改革在整个地方机构改革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它给乡镇政权机构的存在找到了一种理由。一是乡镇政权机构与新农村建设最具有地缘关系,中国广大农村的变革对于乡镇政权机构同样是一个新选择,重新定位和确定职能至关重要。二是新农村建设不仅仅具有社会意义,而且还包含着新的价值使命,乡村政治、经济效率和民生的改变一定意义上等同于政治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一个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没有农村的稳定也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而乡镇改革,则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地方政府的有效运作提供经济上的支持,树立地方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从而顺利地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使整个农村走上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也有利于整个农村的稳定。
因此,为了更加完善的完成新农村建设,当然这需要很多方面的支持,但不得不说乡镇改革占据着重要而不可代替的作用。所以就像新农村建设给乡村政权机构存在的理由,乡镇改革和变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代替的,也是最具影响力的。
注释:①戴奇:《加入WTO与中国农业》,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参考文献:
张静:《农村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王义等主编:《WTO:中国的对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杜润生主编:《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版。
张厚安、徐勇主笔:《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武汉出版社,1995年第1版。
第四篇:畜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
畜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
中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描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作为农村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畜牧业应当有自己的正确定位,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首先,畜牧业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安徽省为例,我省的农业总产值2005年1629亿元,占全省的GDP30%,一产的从业人员仍有1783万。
畜牧业作为大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格局,是部分地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全省数十万个专业从事畜牧业的规模户依靠畜牧业发展经济,其中不乏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他们在为社会提供大量畜产品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资产,是农村致富带头的示范者,一些专业养殖乡村也出现了人均增收几千元的典型,说明在新农村建设中畜牧业仍然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其次,畜牧业是实现村容整洁的需要,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随着城乡居民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成为重要趋势,各种农牧结合的生产模式在不断出现,畜牧业与种植业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畜牧业生产的肥料提供给种植业,充分利用了资源,也保护了环境。几年来全市大抓了畜牧业生态养殖和环境治理,把养殖业与种植业、农村能源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广规模养殖,对千头以上的猪场外迁,鼓励建设大型沼气池,利用沼渣肥田,使人畜混居的局面得以转变,农村环境得到了有效治理,也促进了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第三,畜牧业是实现生活宽裕的需要。我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算不上农业强省。畜牧业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一直在十名左右徘徊,人均畜产品总量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拥有的劳动力资源、农产品资源和农作物秸秆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利用好三个资源发展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还有很大的空间。因此,通过政策扶持、信息引导、合理规划,加快标准化、规模化的建设,对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乡居民对畜产品的消费需求是必须的。
新农村建设对畜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我国畜牧业正处在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然加快畜牧业的转型步伐。新农村建设呼唤高效畜牧业。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生产发展”,畜牧业发展水平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畜牧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一般都在50%以上,美国是68%,丹麦是82%,法国、德国等都在70%~80%甚至更高。传统畜牧业的明显特征就是以传统农业的思维发展畜牧业,满足于自给自足或者小范围的需要,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发展。因此,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省、市农村工作会议,都进一步强调要大力推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农业部在《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部署的实施意见》中,更是明确提出了“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2010年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的要求。新农村建设呼唤生态畜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要求。一方面新农村建设要求“村容整洁”,这就为建设养殖园区,发展生态畜牧业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畜牧业作为种植业的产业升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既消化了剩余的粮食和农作物秸秆,经过过腹还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质肥料,还可以发展沼气解决农村能源
问题。通过沼气建设带动改厨、改厕、改圈,推动农村生态家园建设。新农村建设呼唤安全的畜牧业。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人民群众对优质安全畜禽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一方面拓宽了畜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也对畜禽产品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畜产品在世界贸易中,越来越受到西方国家“绿色壁垒”的制约,同时,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和挑战。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不仅是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更发展成为关系到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因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先后颁布了《动物防疫法》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确保畜产品的健康发展。
我市畜牧业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推进阜阳跨越式发展,实现阜阳奋力崛起的迫切要求。市畜牧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认真履行职责,通过改革创新、超前思维,积极促进畜牧业快速发展,使之真正成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
为贯彻落实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我局结合阜阳实际,制定了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就是到“十一五”末把阜阳建成无公害生态养殖区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基本实现畜牧业的产业化生产,简称“两区一化”。这是一个比较高的目标,是一个自我加压的目标,是一个需要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努力拼搏,齐心协力苦干几年才可能实现的目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围绕推进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发展规模养殖,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创新实用技术推广方式,保证全市畜牧业经济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农民来自畜牧业的纯收入不断提高。
规模养殖的发展带动了“标准圈”建设,推动了“村容整洁”;畜牧业“生产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生活变得宽裕,并加速了“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化”进程。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畜牧局重点围绕以下五点做好工作。
第五篇:福建林业建设中国有林场的地位和作用
国有林场在福建林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陈培俨 来源:《海峡科学》2007年第09期
[摘要] 新时期林业工作要以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为主题,为了更好地在实际工作中落实现代林业经营理念,该文针对福建省国有林场实际,从现代林业内涵、国有林场创立背景、现实作用、存在问题、实现途径等方面,分析探讨了国有林场在现代林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 现代林业 国有林场 地位和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林业建设形势也随之发生变化。《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文)明确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把林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即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决定》的出台,开创了我国林业建设的一个崭新时代,给林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林业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
国家林业局宣布,从今年起,我国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林业工作将以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为主题,以根本转变林业增长方式为主线,全力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国有林场作为林业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林业建设发展中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有着特殊的作用。本文从福建省国有林场实际情况出发,探讨在新的历史时期,国有林场在现代林业建设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林业的内涵与建设目标
所谓现代林业,就是科学发展的林业,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就是体现现代社会主要特征,具有较高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够最大限度拓展林业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林业。
建设现代林业的总体要求是: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林业,用多目标经营做大林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林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林业,用现代信息手段管理林业,用现代市场机制发展林业,用现代法律制度保障林业,用扩大对外开放拓展林业,用培育新型务林人推进林业,努力提高林业科学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林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林业发展的质量、素质和效益。
建设现代林业的目标是构建三大体系:一是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通过培育和发展森林资源,着力保护和建设好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努力构建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功能协调、效益显著的林业生态体系。二是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切实加强第一产业,全面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积极转变增长方式,努力构建门类齐全、优质高效、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林业产业体系。三是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普及生态知识,宣传生态典型,增强生态意识,繁荣生态文化,树立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价值观,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
国有林场的建设背景
作为南方重要集体林区的福建省,大部分林地、林木属集体所有,只有少量属国有单位经营,现有106处国有林场的创立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与区位分布。
2.1 国有林场创立有特殊的历史背景
福建省国有林场大多创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前,福建省仅有公有林场2处。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林业建设,重视国有林场事业的发展,把国有林场建设列为林业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在国有林比较集中的地方筹办了一批国有林经营所,特别是1958年省林业厅根据林业发展“基地化、林场化,速生丰产化”的要求,为了加快绿化宜林荒山,新建了一大批国有林场,最多时达170多处,后经不同时期的多次调整合并,现有国有林场106处。建设时间虽然不同,但创立目的大部分都是为绿化荒山,解决当地农村集体及群众造林绿化困难,实现培育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2.2 国有林场经营区域有特殊的区位分布
现有国有林场106处,分布于全省9个市69个县(区),其中:南平市22处、三明市14处、龙岩市6处、漳州市20处、莆田市3处、厦门市4处、泉州市12处、福州市13处、宁德市12处。由于创立背景原因,经营规模普遍偏小,且管辖区域大多为当时破坏较严重人居集中区域,以及边远地区、不便管理等区域。国有林场星罗棋布地分布在我省四大山系武夷山、鹫峰山、戴云山和博平岭,处在城镇周边、公路铁路两旁、大江源头、江河两岸、山头戴帽、水库四周、沿海风口、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等生态脆弱区域,从区位分布看,国有林场基本处于生态重要地区。
国有林场的现实作用
国有林场林地面积648万亩,占福建省林地面积14033万亩的4.6%,国有林场山林在全省的比重虽然不大,但经营成效却异常显著。自创建以来已走过50年的历程,在各级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几代务林人的艰苦创业,国有林场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成为我省重要的绿色屏障,森林资源培育基地,林业科研、教学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基地,在我省林业生产建设中起到了骨干示范作用,是维护生态国土安全、做好战略储备的坚实后盾。
3.1 国有林场是生态建设的生力军
当中华母亲河长江面对北方呜咽着“我也是黄河”的时候,八闽大地上的闽江、赛江、晋江、汀江、九龙江和木兰溪、霍童溪却因为有了广袤森林的滋养而清澈丰沛,秀美芬芳。从闽东到闽西,从闽南到闽北,蓝天碧水的“生态福建”已经初现端倪,这是福建务林人经半个多世纪努力而上交给全省人民的一份绿色答卷。这其中也蕴含着国有林场建设者的功劳。
我省森林覆盖率达62.96%,居全国首位,其中国有林场森林覆盖率88.6%。省内主要水系闽江、汀江、晋江、赛江、九龙江和木兰溪、霍童溪等“五江二溪”流域干流及一、二级支流或发源或流经国有林场管护区域,国有林场管辖区域对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水土保持、防灾减灾等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维系全省水源和生态功能的重要绿色屏障。其中处于“五江二溪”流域的国有林场有近100处,管护面积约600万亩,占全省国有林场总面积的93%,对生态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2 国有林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国有林场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成绩显著,在促进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国有林场始终坚持集约经营,搞好资源培育,已经成为福建省重要的商品用材林基地,拥有林木蓄积量4287万立方米,占全省森林活立木蓄积量4.96亿立方米的8.6%。2006年木材生产78万立方米,占全省木材生产总量628万立方米的12.4%。
3.3 国有林场是科技兴林的示范基地
国有林场是福建省主要的林木良种基地,全省11处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全部集中在国有林场,建有种质基因库、种子园、采穗圃、子代林和示范林,基地达4.7万亩,拥有30多个主要造林绿化、珍贵树种,每年提供良种公斤,可供亩林地绿化。
本着“集约、高效、综合”的经营理念,国有林场科学经营成效明显,全省国有林场人工用材林平均单位蓄积量7.3m3/亩,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82.5%。同时,国有林场拥有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利用技术优势,积极参与林业热点、难点课题攻关,并取得许多实用的科研成果。
3.4 国有林场是生态文化的建设载体
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规划面积196万亩,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很大贡献,为森林文化建设创造物质基础条件。
国有林场还蕴藏着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建有森林公园76处,经营保护面积17万多公顷,为民众休闲健身提供了良好去处,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平台,构建人和自然和谐统一。
国有林场面临的实际问题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林业发展战略也随之调整,林业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国有林场的发展面临着新的考验。
4.1 发展定位不够清晰
国有林场创立之初是造林绿化,但随着荒山绿化工作的结束,大量工作转为培育和管护,也兼有少量木材生产经营,但作为以经营林业为主体的事业单位,没有明确 扶持政策,多年来因没有明确的经营主导方向,既没有享受公益林的优惠政策,也没有形成商品林发展的有效机制,又没有拓展新兴产业,却要以单个国有林场寻求自我生存与发展,从而造成发展空间有限。
4.2 林区稳定形势严竣
国有林场管辖林地大多属集体林地划拨,林地所有权为集体,近年来,由于乡村社区对国有林场创立背景认识不足,随着林地产出效益的提高,农民对林地产生了新一轮的诉求,以及地方政府的不当定位,哄抢林地、提出纠纷、盗砍林木等现象层出不穷,经营区稳定形势不容乐观,给生产经营造成严重影响。
4.3 经营机制不够灵活
由于经营体制不顺,各级管理机构职责不清,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产权属国家所有,实际行使经营权的是国有林场,国有林场作为法人单位,却没有充分经营自主权,在我国已经加入WTO多年,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中,国有林场人、财、物依然主要实行计划分配,生产经营活力不够,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形势发展需要。
4.4 发展状况差异较大
国有林场创立之初,依靠国家投资开展生产建设,但近年来,却只能自生自养,由于国有林场规模大小不一,区位分布远近差异、产业经营结构单一,造成不同资源状况、不同分布区域的国有林场之间生产经营情况、职工生活水平等差异较大,一部分森林资源优势明显、区位独特的国有林场,已经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大部分国有林场依然经济危困,职工生活困难,近1/3还不能实现收支平衡,场区特别是工区道路、通电、通讯和饮水等问题尚未解决,14万平方米危房亟待改造和修缮。发挥国有林场在现代林业建设中作用的措施和途径
在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新的历史时期,应该更加明确国有林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发挥更好的作用。
5.1 寻求法律保障
在当今强调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国有林场的发展定位却不够清晰,虽然在《决定》中明确提出“深化重点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苗圃管理体制改革”,但目前却依然缺乏可操作的法律文件。针对福建林业在战略地位的特殊性,以及国有资源的稀少性,应当根据国有林场的特点,尽快制定《福建省国有林场条例》,明确国有林场单位性质、发展定位等内容,做到有法可依。
为了更好发挥国有林场在现代林业建设中骨干、带动和示范作用,应将国有林场全部列为生态公益型林场,纳入公益性事业单位管理,充分体现公益性,现有管辖林地、林木以保护为主,为国土安全、战略储备服务。
5.2 加强政策扶持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林业生产力已经大大激活,国有林场作为坚强的绿色生态屏障和后备森林资源培育的重要基地,是农村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将国有林场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等倾斜,全面提升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的质量和各项产业发展的社会化水平,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有林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5.3 理顺管理体制
目前实行的“省办、市管、县监督”管理体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国家行政体制、经济体制的变化,国有林场现有体制已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应该尽快解决所有权、经营权责任主体缺失问题,探讨适应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在坚持“省办、市管、县监督”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加以完善,人、财、物全部纳入省级管理,以利于资源整合、规模经营、提高效率,真正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5.4 激活经营机制
林业建设具有三大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国有林场作为森林资源培育建设单位,也具有经济属性,应该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经营项目、经营方式。
5.4.1 拓展经营项目
对内搞好森林分类经营,做好主导产业。搞好森林分类经营,对商品林实行集约经营,努力提高林地产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对生态公益林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保护为重,经营为辅,今年省林业厅推介的“森林人家”休闲健康游项目,就是很好的探索。
对外融入其他经济领域,实行混业经营。利用人才、技术和管理的优势,承接林改流转,实行外延扩张,做强森林培育主导产业。同时,根据具体情况,渗透水电、地产等产业建设,探索“跳出林场办林场” 新路。
5.4.2 搞活经营方式
对内实行股份经营,增强职工凝聚力。在国有经济主导的情况下,对经营性项目吸纳职工资本,实行股份经营,增强职工主人翁意识;对经营规模较小的竹林、经济林等项目,放手发展个私经济,激发职工积极性,实现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提高职工生活水平。
对外实行联合经营,增加企业活力。采取“林场+农户”、“林场+企业”等方式,联合农户、用材企业发展林业;对其他经营项目可以组建联合体运作,实行灵活的经营方式,改变过于单一的产业结构,增强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