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大资料
会计制度设计
1.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之间的关系
2.财务报表项目的会计科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与会计核算程序的设计,内部信息传递
与设计
3.关于负债的会计核算事项
4.所有者权益的相关规定
5.理解主营业务收入账户与其他业务收入账户性质和会计制度设计
6.发出库存商品对外销售基本流程,并能够绘制相应内部的流程图,销售业务内部控制的设计
7.材料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存货盘点清查内部控制流程图
8.理解无形资产的特点
9.判断企业对生产成本核算系统是否拥有完全设计权
10.会计核算软件中设计了反复核、反记账、反结账功能,能够分析这些功能的利弊
11.通用的财务报告编制流程,编制合并财务报告的主要风险,并注意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
12.责任会计制度设计的目标,责任中心等设计
13.会计信息化与传统手工会计核算方式的区别
14.掌握会计档案会计制度设计的相关要求
15.小企业会计岗位设置的特点,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要点
资产评估
1.机器设备评估具有哪些特点,2.什么是建筑物功能性贬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简述对应收账款进行评估的基本程序
4.采用市场法对产成品评估时,选择市场价格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第二篇:电大教育学资料
1.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的教育家是杜威
2.作为进步教育的代表,杜威提出的基本主张包括: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儿童中心 3.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教育规律 4.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的教育论著是《大教学论》
5.与当代社会发展和需要一致的现代教育观念包括终身教育观、教育主体观、教育民主观、效益效率观、整体优化观等。
6.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组织形式主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7.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的因素有人口数量与增长率、生产力发展水平。
8.教育的目的主要受政治制度因素的制约。9.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的各种观点中,中国俗语“龙生九子,各个不同”,所反映的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10.教育教学中搞“一刀切”、“齐步走”,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1.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等,都是指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中的个别差异性进行教育。12.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它的功能有定向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13.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系统的级别层次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14.按照评价的不同功能,课程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15.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16.“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示范性。
17.“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
18.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教师职业形象有伴奏者、协助者、领导者、促进者。
19.身体发育异常显著,性意识开始萌芽,独立性和判断能力增强,开始要摆脱成人的束缚,这些特征是人的身心发展处在少年期时期的表现。
20.智力平常者(大多数人)的智商IQ值是110-120。
21.学校管理工作一定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传统经验与现代管理科学之间的关系,这是学校管理原则中的科学性原则的要求。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6分)
1.我国最早对教育的内涵做出解释的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2.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_劳动。3.对教育的起源有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它们是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和劳动起源论。4.教育个体发展功能的两个方面是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
5.苏格拉底采用一步步追问的方式使对话一方对所讨论的问题不断阐释质疑,这种教育方式被称为是“苏格拉底法”,也称为“产婆术”。6.人的全部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就是社会性。这是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
7.教育目的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总是反映着一定时代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关系因素以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8.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对近千名个体从幼年到成年的追踪研究表明:智力发展的速度先快后
慢,5岁前是智力发展的最迅速时期。9.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主要分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三个阶段。
10.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姆创立的,其指导思想是“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教学模式是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11.德育基本方法大体有认知明理法、心理咨询法、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陶冶教育法、自我修养法和品德评价法。
12.所谓封闭制教师培养模式是指师范院校培养教师的模式。
13.专门培养教师的机构之所以称“师范学校”。“师范” 的涵义是学高身正。
14.《儿童权利公约》规定未成年人有四项基本权利: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15.青春期是指以性成熟为主的一系列的形态、生理、内分泌以及心理、行为的突变。青春期是人生的突变期,也被认为是个“困扰期”。16.学校工作中一直贯穿着两条活动主线:其一是学校教育活动,其二是学校_管理活动。17.学校民主管理主要的、基本的组织形式是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它是教职工直接参与讨论决定学校重大问题的一种组织形式。18.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19.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在学校党支部领导下的审议监督机构。
三、辨析题
1.社会可以制约教育的发展,而教育无法制约社会的发展。错
社会和教育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2.人的素质不是先天遗传的,完全是后天影响
教育的结果,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错 人的素质不是先天遗传的,也不完全是后天影响教育的结果。
3.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这个阶段,在皮亚杰认知发展四个阶段中,属于形式运算阶段。错 属于具体运算阶段。
3.教育目的体现了人类发展的总体方向,可以超越国家、社会、历史而存在,不具有时代性。错
教育目的体现了人类发展的总体方向,不可以超越国家、社会、历史而存在,具有时代性。4.教育目的包括教育方针,教育方针的确立必须符合教育目的。错
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确立必须符合教育方针。5.学制即指修业年限。错
学制具体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衔接和关系。
6.隐性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
7.新课改教材提倡的“多样化”,就是“多本化”。
错
“多样化”不等于“多本化”,具体体现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材,体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适用群体的特点。
8.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错
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9.德育过程就是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错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在现实教育中,并不是所有的德育
过程都能促进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10.德育中对人的陶冶,其内涵就是环境陶冶。错
陶冶教育法的方式有环境陶冶、情感陶冶、人格陶冶、艺术陶冶、科学知识陶冶及各种活动和交往情景陶冶等。
11.在学校德育中不可忽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对
12.只有接受正规的教师教育才能获得专业发展。错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包括接受正规的教师教育、自主发展和依据自己的学习体验涵养教学智慧。
13.所有教师都有资格当班主任。错
不是所有教师都有资格当班主任,选聘班主任应当在教师任职条件的基础上突出考查一些条件。
14.学校管理就是教学管理。错
学校管理包括教学管理、教育人事管理和教育财务管理。
教育学简答与论述题
答案仅供参考
四、简答题(本)(每小题8分,共16分)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P50 答:1.维系社会政治稳定2.促进社会政治变革3.培养社会政治人才4.推进社会政治民主 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P77 教育要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必须要遵循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均衡性4.个别差异性
简述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P218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一般包括六个阶段1.心理准备阶段2.感知知识阶段3.理解知识阶段4.巩固知识阶段5.运用知识阶段6.评价学习效果的阶段
简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P226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1)演示法(2)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1)练习法(2)实验法(3)实习作业法等等
简述现代教学倡导哪些新的理念。P235 1.有效教学2.对话教学3.体验教学4.实践教学5.反思性教学6.生成性教学7生命化教学 简述教师应具备的基本专业能力。P303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从教的能力,是教师圆满完成本职工作的专业本领。通常认为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基本能力: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往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有关受教育者应当履行的义务。P325
受教育者应尽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8.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P321
(一)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1)学生是未完成的人(2)学生是迅速发展的人(3)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
(二)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儿童(1)学生是儿童(2)学生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个体
9.简述我国宪法与法律规定的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P324
我国宪法规定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有:1.生存的权利2.安全的权利3.受教育的权利4.受尊
重的权利5.人身自由的权利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结合现实谈谈学校在促进个体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P90
论述要点:学校教育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1)引导个体发现的方向(2)提供个体发展的动力,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3)唤醒个体的发展意识,挖掘发展的潜能(4)促进个体差异的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结合实际论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向。P181 1.改变课程过于注意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果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手机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手机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生三级课程管理,增强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结合实际论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P181 新课改的理念主要包括(1)儿童是课程实际与设计与实施的中心和主体,儿童的显示生活和
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2)超越“书本世界”,以“生活世界”为课程内容的范围,儿童的现实体验是儿童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注重培养儿童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3)课程的实施是儿童反思性、创造性实践构建人生意义的活动(4)儿童的学习方法应以主动参与、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基础,而不是被动接受或简单的适应。5.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指导者与合作者,和儿童一样是课程的建构者。论述为什么档案袋评价会成为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评价方法?P202
档案袋评价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质性评价方法。(1)该方法在教学方面的作用表现为:方便评价与教学的结合;提高评价的效度,与课程保持一致;评价广泛领域的任务和活动。(2)评价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过程。允许学习有更多的参与,学生可以选择将什么装进成长记录袋;评估自己的作业,并对自己在一定时间内的学习进行反省;允许学生较多地位自己设定
请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和教学实例,谈谈你对教学过程基本规律的理解。P220 教学过程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只有从食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中去探索,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是教学过程规律性的反映。间接性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学生认识的来源有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两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想同意的规律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处理好传授知识与提高思想认识的关系,做到教书育人。遵循教学的教育性规律,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思想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学生自觉、主动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两者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教学实践中,有些人强调对知识的掌握,认为基础知识掌握了,能力就自然地发展了,而有的人则强调开发学生的能力,护士系统知识的学习。这两者都是片面的,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经验的过程,既有智力因素的活动,又有非智力因素的活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不可分割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师主导与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
教学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离开任何一方,都不能称其为教学。要正确对待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结合实践谈谈你对生命化教学理念的认识。P242 生命化教学所追求的是人的生命的完整,及人格心灵的完整,个性的发展和情感与兴趣的满足。生命化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学生得到感情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同时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以焕发,师生生命在交往互动,共同经历中不断生成的过程。生命化教学的特
征1.关注生活的体验2.教学的交往互动性3.教学的生成发展性
7.结合实际论述现代教学所倡导的反思性教学新理念。P239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借助发展逻辑推理的技能和仔细推敲的判断以及支持反思的态度进行的批判性分析的过程。” 反思性教学的实践特点
1.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
反思性教学的思想强调“反思”和“内省”。教师们反思的过程即将新旧教学理念作对比的过程,因此,只要教师长期坚持反思,就能不断锻炼自身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提升教学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教师们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况,意识到不足,才能“竭尽所能”地更好地完成任务,进一步生成自己的教学机智与教学智慧。2.在反思中解决实践问题
反思性教学立足于教学实际,面向广大老师的实践问题,主张教师们通过反思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是反思性教学的另一突出特质。反思性教学反映了人们对于实践合理性的永恒追求,尤其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能够在行动前,中,后有效的反思,就能真切提高教学质量,加速实现教学专业化。下面一位生物学科的教师,将反思性教学独特的教育理念应用在其课堂教学中,反思自己的教学现状,值得我们借鉴。
联系实际阐述德育教育中如何贯彻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P267
知行统一,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晓之以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认识,又要对学生导之以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品格。
实践中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
要注重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发展。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当知,情,意,行等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在方向上和水平上相互协调,和谐一致,就能有效地促进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如果知,情,意,行在方向上和水平上发展不平衡,相互不协调,差异很大,甚至很不一致,就将影响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甚至会导致“品德两性”的产生。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既要重视知,情,意,行相互联系和作用,又不能简单地相互代替;既要注意知,情,意,行全面培养,又要注意从实际出发确定教育重点。要注重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晓之以理,就是通过各种适当的方式,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正确的人生道理和道德常识。当然,理要为学生晓之,不能脱离实际,要有针对性。导之以行,就是组织和引导学生把一定社会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付诸实践,并使用其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导之以行,不仅要注意使学生知其然和所以然,还要注意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及时而努力地提供多种帮助和指导,使其行为持之以恒。
教育和引导学生在知行统一上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等多方面的活动中自觉锻炼和培养知行统一的品格。
教育者自身要以身作则。在德育中,任何方法上的不当,都没有比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更糟糕的了。
联系实际阐述德育教育中如何贯彻长善救失的原则。P263
长善救失,既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发现并利用各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因
势利导,长善救失。
这一原则在实践中需要把握好的主要问题是: 教育者应注意消除对学生的“刻板”印象,客观,公正,全面地分析和了解学生,恰当,准确地判断学生的所长所短。
德育工作者不仅要知道学生的长短,更重要的是要抑其所短,“沙里淘金”,扬其所长。引导学生自觉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形成自我教育能力,实现其主体作用的发挥。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尊重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P327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应该是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要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分享知识,智慧,情感,精神,相互促进,共同成长。主体间的交往和理解是心灵的沟通,感情的共鸣,知识的交流,能力的相长,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体悟,人格的敬仰,而不是有知者带动无知者,强者对弱者的控制。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关系,反映的是主体与主体间的相互尊重,理解,融合。教师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调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要求学生被动地听和接受,而要在课堂上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如自主学习的时间,自由探索的空间,自我表达的机会,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在课下,教师还要给学生创造各种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研究,思考,动口,动脑,动手,在整个过程中去体验,实验,创造,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其中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而且因为全身心的参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念,自觉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现代教育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
第三篇:电大行政管理学资料
名词解释: 1.行政区划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14.考任制:指由专门的机构根据统一的、客观的标准,按照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程序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18.非程序性决策: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无先例可供参考的决策,是非重复性的、非结构性的决策。1.市场失效: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2.行政体制:是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3.程序性决策 :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4.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1.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2.行政体制 :是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3.层级制 :层级制又称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4.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1.分离制: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2.行政执行: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依法实施行政决策,以实现预期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活动的总和。3.行政道德:是指国家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中,处理自身与工作对象之间、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以及公私、得失等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4.公共组织绩效评估:是指公共组织通过一定的绩效信息和评价标准,对公共组织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监测活动,是公共组织的一项全面的管理措施。2.行政领导者:是指在行政系统中有正式权威和正式职位的集体或个人。3.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4.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日标、组织激励、贵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交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1.地方政府体制: 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2.委任制:亦称任命制,是指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3.程序性决策: 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4.行政效率: 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 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1.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在这里公共组织主要是指政府,公共行政就是政府行政。2.公共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3.组织文化:指组织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公共组织成员所共同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并支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7.地方分权制:是指中央政府将一些行政权授予下级政府,地方政府有较大的自治权和自主权的行政体制。8.完整制: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9.分离制: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10.层级制: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11.机能制: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12.行政领导:指在公共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而享有法定权威的领导个人或领导集体,依法行使行政权力,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影响部属,以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过程。13.委任制:指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的制度。15.人事行政:国家的人事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管理。16.人力资源: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 19.经验决策: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认识与分析,以及对决策方案的选择,完全凭借决策者在长期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方式所进行的决策。20.行政决策参与: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众等对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活动。22.行政控制:指行政领导者运用一定的控制手段,按照目标规范衡量行政决策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和调节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实现行政目标的活动。23.法制监督:指有权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合法正确地行使职权所进行的监督与控制24.舆论监督:指公民或社会组织通过公共论坛批评包括权力腐败在内的不良现象。25.公共财政:指的是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26.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28.行政规章:指特定的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法规,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29.行政复议: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行为。30.行政赔偿: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国家负责向受害人赔偿的制度。31.行政方法:指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为了达成行政目标,从公共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和管理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一定的公共行政管理思想和管理原则的指导下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手段、方法和技术等的总称。32.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
改进公共组织的管理与服务的,对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进行全面管理,以获得顾客满意为目标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制度。33.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34.行政改革: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物,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36.电子政府: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政务信息。
单项选择
1.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B亚里士多德)。
2.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作者是(B里格斯)。3.政府只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也就是“夜警察”的角色的时期是(A.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4.总统制,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D美国)国,是以总统既为国家元首,又为政府首脑的中央政府组织形式。
5.现代意义上第一个独立的、职能化的人事行政机关是(A英国)于1855年成立的文官委员会。
6.行政决策体制的核心是(C领导决策系统)。
7.行政执行过程的第一阶段是(D准备阶段)。
8.事中监督是指对监督对象在执行法律或实施决策、计划过程中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也叫(B跟踪监督)。
9.对涉及国家行政机关以外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则只由(C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给予党纪处分。
10.1926年怀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公共行政学教科书(A.《行政学导论》)。
1.提出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和监察五权分立思想的是(B孙中山),他建立了五院分立制度。
2.公共行政环境的(B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3.忠于政府,维护政府的声誉,忠于职守是(A行政道德)的核心内容。
4.典型的行政体地方政府是(D德)国的地方政府。
5.现代意义上第一个独立的、职能化的人事行政机关是(A英国)于1855年成立的文官委员会。
6.为了实现目标而制定的方案,称为(C积极方案),这是构思和设计的主要方案。
7.整个行政执行过程中最具实质意义的、最为关键的阶段是(D实施阶段)。
8.国家预算中占主导地位的是(B中央预算)。
9.目标管理方法是(C德鲁克)于20世纪50年代,应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人际关系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
10.从20世纪(A7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始进行行政改革,然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因为实行市场化也进行不同程度的行政改革。
1.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D法约尔)。
2.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是张金鉴的(A《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3.里格斯认为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一种公共行政模式是(C棱柱型公共行政模式)。
4.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政府职能)。
5.据考,“法治”一词是古希腊人(B毕达哥拉斯)最早提出的。6.构成公共组织结构的基本要素是(A行政职位),它是公共组织结构的支撑点和联络点。
7.国务院常务会议任命各部委领导者的副职,直属机关和办事机关的正、副职领导者的制度均属于(D委任制)。
8.部外制是(B美)国用法律制度把政党制度排除在政府之外而产生的一种人事行政机构。
9.目标管理方法是(B德鲁克)于20世纪50年代,应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人际关系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
10.平行沟通是一种同级部门或同事之间的信息沟通,亦称(A横向沟通)。
1.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D泰勒)。
2.公共行政环境的(D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3.对于一般的省、市、县、乡而言,实行民族自治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就是(A特殊型)的行政区。
4.忠于政府,维护政府的声誉,忠于职守是(A行政道德)的核心内容。
5.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它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而始于(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文官制度。
6.行政决策体制的核心是(C领导决策系统)。
7.(B平行)沟通不宜采用命令或指示的沟通形式,而只能通过协商、合作的办法。
8.非执政党和非国家机关对行政行为的监督称为(D社会监督)。9.对涉及非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公务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则只由(B行政监察机关)给予政纪处分。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正式生效的日期是(B2003年1月1日)。
1.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的作者是(D.张金鉴)。
2.20世纪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A.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3.美国哈佛大学教授(D.高斯)最先提出对公共行政环境问题进行研究。
4.为了弥补或完善决策而制定的决策方案,称为(C.追踪方案)。
5.对于一般的省、市、县、乡而言,实行民族自治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就是(D.特殊型)的行政区。6.忠于政府,维护政府的声誉,忠于职守是(A.行政道德)的核心内容。
7.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是(A.英国)。
8.行政控制过程的最后环节,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是(C.纠正偏差)。
4.人事行政机关实行党统一领导制的国家有(D中国)。
5.下列不属于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的是(D决策权力)。
8.(B平行)沟通不宜采用命令或指示的沟通形式,而只能通过协商、合作的办法。
多项选择题
1.奠定公共行政学理论基础的代表人物是(C.威尔逊D.古德诺),他们提出了政治与行政分离的观点。
2.下列实行品位分类制度的国家有(B法国D英国)。
3.行政实施阶段的环节主要包括(A行政指挥B行政控制C行政沟通D行政协调)。
4.社会监督的主体是(ABCDE)。
5.税收的基本特征有(A强制性C无偿性E固定性)。
1.奠定公共行政学理论基础的代表人物是(C威尔逊D古德诺),他们提出了政治与行政分离的观点。
2.西方各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共同之处主要是(A公开考试、择优录用C政治中立、职务常任D人事分类、依法管理E严格考核、功绩晋升)。
3.行政实施阶段的环境主要包括(A行政指挥B行政控制C行政沟通D行政协调)。
4.里格斯将公共行政模式划分为(A融合型公共行政模式C棱柱型公共行政模式E衍射型公共行政模式
5.标杆瞄准的类型主要有(ABCDE)。
1.作为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建立是由(A怀特B魏劳毕E费富纳)完成的。
2.组织文化包括(A组织观念B法律意识D价值观E道德感情)。
第四篇:电大2013年试题答案资料
一、不定项选择题(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1.职位分类的优点在于(1234)。
A.因事设人而避免了因人设事滥竽充数现象 B.结构富有弹性,适应性强,应用范围广
C.便于实行公平合理的工资待遇和制定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 D.可以使考试和考核标准客观,有利于事得其人,人尽其才 满分:2 分
2.人力资源的可再生性体现在(124)
A.对人力资源的使用或消费实际上是对知识资源的消费,知识资源可被反复利用 B.人力资源具有主动补充和更新知识资源的天性
C.在正常情况下,人力资源的边际产量收入总是大于其边际支出 D.人力资源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并能使拥有者长期受益的特殊资源 满分:2 分
3.在实际运用中,直接观察法必须贯彻(1234)的原则。
A.观察的工作相对稳定
B.适用于大量标准化的、周期短的以体力活动为主的工作 C.尽可能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不要干扰被观察者的工作 D.观察前应拟定观察提纲和行为标准 满分:2 分
4.第一个被公认的现代人事管理部门是1902年在(2)现金出纳公司设立的劳工部门,它的工作内容包括工资行政、诉怨、雇用工作情况和工作改善等。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比利时 满分:2 分
5.人才测评的方法包括(134)。A.笔试 B.心理测验 C.面试
D.评价中心技术 满分:2 分
6.下列关于职位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123)
A.职位分类首创于美国
B.职位分类的最大特点是“因事设人” C.是实行功绩制的一种方法和人事现代化的标志 D.适应性强,应用范围广 满分:2 分
7.工作设计是对组织内的(234)进行的设计,以提高工作绩效和实现组织目标。A.工作目标 B.工作内容 C.工作职责 D.工作关系 满分:2 分
8.对于公共部门人才所要测评的要素来说,(A)是最基本的测评方式,具有重要的把关作用。
A.笔试 B.资质测试 C.评价中心技术 D.无领导小组讨论 满分:2 分
9.在编写工作说明书的过程中,必须遵循(ABC)的准则。A.清楚 B.准确 C.专门化 D.全面化 满分:2 分
10.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必需的基本功能是(ABCD)。
A.人力资源规划 B.人力资源获取 C.人力资源开发 D.人力资源纪律与惩戒 满分:2 分
11.中国古代的“卧薪尝胆”、“破釜沉舟”的故事充分说明了(B)的重大作用。A.情感激励 B.危机激励 C.荣誉激励 D.目标激励 满分:2 分
12.开发人力资源的基础性工作是(1234)。
A.做好人事制度建设 B.严格绩效考核 C.进行科学的工作分析 D.对人力进行教育和培训 满分:2 分
1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损耗依据损耗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BCD)。
A.前期投资损耗 B.制度性损耗 C.管理损耗 D.后续投资损耗 满分:2 分
14.人力资源市场具有的功能是(1234)。A.调配功能
B.信息储存和反馈功能 C.教育培训功能 D.管理功能 满分:2 分
15.合理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的价值是(ABCD)。
A.有利于提高公职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B.有利于优化公共部门人才队伍结构 C.有利于促进用人与治事的统一 D.有利于改善组织的人际关系 满分:2 分
16.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劳工管理研究阶段的核心思想是(BCD)。
A.人们也是关心友谊、尊重、温情这些社会需要的 B.人天生是懒惰的
C.人的天性就是厌恶劳动而贪图安逸 D.主张采用物质引诱的办法引诱人与事结合 满分:2 分
17.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的内在动因是(ABC)。
A.物质生活环境的需求 B.社会关系的需求 C.发展的需求 D.竞争的需求 满分:2 分
18.我国现行的公务员流动是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公务员法》规定,交流的方式包括(ACD)。
A.调任 B.聘任 C.转任 D.挂职锻炼 满分:2 分
19.用于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定性预测法有(AB)。A.德尔菲法 B.自上而下预测法 C.回归分析法 D.比率分析法 满分:2 分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与《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在基本内容上相比较,进一步健全了干部人事管理的(ABCD)。
A.新陈代谢机制 B.竞争择优机制 C.权益保障机制 D.监督约束机制 满分:2 分
21.从规划范围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有(ABCD)。
A.全国性人力资源规划 B.地区性人力资源规划 C.部门人力资源规划
D.某项任务或具体工作的人力资源规划 满分:2 分
22.面试和笔试相比,具有(ABCD)的特点。
A.测评的素质更全面 B.测评内容的不固定性 C.主观性强
D.考官与考生交流的互动性 满分:2 分
23.从规划的性质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可分为(AB)。
A.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 B.战术性人力资源规划 C.指令性规划 D.指导性规划 满分:2 分
24.工作评估的非量化评估方法是(AB)。A.排序法 B.分类法 C.因素比较法 D.点数法 满分:2 分
25.职位分析问卷是常用的一种以(D)为中心的工作分析方法,是一种结构严密的、定量化的工作分析问卷。
A.职位 B.工作 C.工作条件 D.人 满分:2 分
26.外附激励方式包括(AB)。A.赞许与奖赏 B.竞赛 C.考试 D.评定职称 满分:2 分
27.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主要有(ABC)。
A.认为人力资本主要指凝集在人身上的知识、技能、经历、经验和熟练程度 B.明确概括了人力资本投资的范围和内容
C.构建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微观经济基础,并被视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最终确立的标志 D.建立了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体系 满分:2 分 28.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部门人力资本产权的运作必须以(ACD)为基础。A.市场机制 B.竞争机制 C.契约机制 D.保障机制 满分:2 分
29.制度合法性的内涵说到根本处就是(BC)。A.权威 B.公平C.正义 D.民主 满分:2 分
30.关于公共部门公职人员挂职锻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D)。
A.挂职锻炼公务员的流向只包括到基层机关或企事业单位或边远或者贫困地区机关 B.挂职锻炼不涉及公务员行政隶属关系的改变
C.挂职锻炼的对象主要是无领导经验公务员和初任的青年公务员 D.挂职锻炼的期限一般规定为三年以内,多数在一到两年 满分:2 分
二、判断题(共 40 道试题,共 40 分。)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动力机制来推动,而价值就是这种动力机制的内核。(B)
B.正确 满分:1 分
2.非正式行政人事制度的变迁相对于正式的人事制度来说更容易发生,产生的影响也不如正式制度深远。()A.错误 满分:1 分
3.传统的激励办法是以各种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为手段,根据员工的绩效给予一定的工资、奖金、福利、提升机会、以及各种形式的表扬、认可和荣誉等。这些激励被称为外在激励。()
A.错误 满分:1 分
4.根据新增长理论,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是科学技术水平的增长。()
A.错误 满分:1 分
5.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是人力资源质量的核心部分。()
B.正确 满分:1 分
6.职位分析问卷(管理职位描述文卷)是常用的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工作分析方法,是一种结构严密的、定量化的工作分析问卷。()
B.正确 满分:1 分
7.自上而下预测方法是,先由最高层次的部门开始,各部门依次预测本部门的人力资源需求,最终汇总得出人员需求的预测总数。()
A.错误 满分:1 分
8.价值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范式架构的核心。()
B.正确 满分:1 分
9.凡为官者必有俸禄,“高官厚禄”是中国古代官吏酬劳制度的根本特点。()
B.正确 满分:1 分
10.人力资源规划是现代公共部门人事管理的重点和核心。()
A.错误 满分:1 分
11.人力资本的稀缺性是人力资本最本质的性质。()
A.错误 满分:1 分
12.部内培训的最大优点在于针对性较强、容易实施,也比较容易取得实效。()
B.正确 满分:1 分
13.改革开放前,我国公职人员的流动更多的是因个人意愿,而现在工作需要在流动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A.错误 满分:1 分
14.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人力资本理论的兴起始自20世纪60年代,但作为一种经济学思想,对这一范畴的研究却早已有之。()
B.正确 满分:1 分
15.在我国,以人为本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石,物质文明建设的动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B)满分:1 分
16.工作分析的思想来源于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
B.正确 满分:1 分
17.一般来讲,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也是唯一的手段。()
A.错误 满分:1 分
18.对管理对象而言,外附激励只是一种外在影响因素,决定其行为发展的是内滋激励,外附激励通过内滋激励起作用。()
B.正确 满分:1 分
19.委任是公务员交流最为常见的方式。()
A.错误 满分:1 分
20.无领导小组讨论,是公共部门人才测评中探索并使用的一种新的适用于集体测试的方法。()
B.正确 满分:1 分
21.排序法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速度快、花费少,缺点在于其评估结果主要依赖于评估人员的主观判断能力,因此只适合于规模较小的组织。()B.正确 满分:1 分
22.精神奖励是最古老和传统的激励方式之一,我国古代就有“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之说。()
A.错误 满分:1 分
23.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是为限制人员流动设计的,附着其上的功能太多,已不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B.正确 满分:1 分
24.从人才测评的发展史上看,面试的产生远早于笔试,但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持,加上其主观性较大,一直没能成为公共部门人才测评的主体方法。()
B.正确 满分:1 分
25.在我国,根据规定公共部门每人每年参加知识更新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得少于10天,以公职人员补充、更新知识和拓宽相关知识面为目的。()
B.正确 满分:1 分
26.用人的目的是“激活”人,而非“管住”“管死”人。要做到人尽其才,必须鼓励竞争,优胜劣汰。()
B.正确 满分:1 分
27.一般来说,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部门的管理方法与私营机构是没有质的区别的。()
B.正确 满分:1 分
28.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系统结构基本上属于美国模式。()
B.正确 满分:1 分
29.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最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不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A.错误 满分:1 分
30.目标设置理论认为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受某种目标的驱使。因此,通过给员工合适地设定目标,可以激励员工。()
B.正确 满分:1 分
31.人员继承法为国内外许多组织所采用,我国党政机关实施的后备干部选拔培养计划是一种比较典型人员继承法。()
B.正确 满分:1 分
32.公共部门合理的人力资源流动必须有一个基本条件,即劳动者个人能根据自身条件及外部环境决定流动去向。()
B.正确 满分:1 分
33.在由环境、价值与制度三者构成的互动循环中,价值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行政人事价值决定了行政人事制度的选择、形成和积淀,进而通过功能选择、环境塑造对整个系统发挥作用。()A.错误 满分:1 分
34.选任制的优点在于体现了治事与用人相统一,权力集中,指挥统一。()
A.错误 满分:1 分
35.古代的孔子对赏罚的论述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是最具特色的,他从人性善出发,得出结论:“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
A.错误 满分:1 分
36.社会性是人力资源最基本的属性。()
A.错误 满分:1 分
37.公共部门员工任职资格的要求中,能力素质始终排在首位。()
A.错误 满分:1 分
38.随着社会的发展,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是知识和技术。()
A.错误 满分:1 分
39.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是组织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制定人力资源计划,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基础。()
B.正确 满分:1 分
40.人们把建立在“社会人性观”假设基础上的新型人事管理称为人力资源管理,把此之前的人事管理称为传统人事管理。()
B.正确
第五篇:电大文学概论期末考试资料
单选题
D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A 象征)、阅读期待、开放。
D(B 消遣娱乐型)的批评也可称作媒体批评。
D 当代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属于(D 文化批评)模式。G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的观点,文艺起源于(A劳动)
S(C悲剧)是表现正义与邪恶两种力量斗争冲突中前者失败或毁灭的戏剧。
S 随笔这个名称和形式都是法国作家(D蒙田)创造的,随后不久这种文体被引进了英语。
T唐代出现了(A传奇),有人物、情节,已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基本具备了小说的形态,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T提出“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典型化方法的作家是(B鲁迅
W文学媒介具有自身的修辞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涉义性、物质性、中介性、(D语境依托性)。
W文学“ 四要素”理论,是指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 四要素” 即宇宙、作品、艺术家与(D 情感)。W文学写作的双重属性是指文学写作兼具(A 个人创造)与机构制作特点。W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以(C 文学作品)为中心的特定文学现象富于理性的具体分析和评价。
W文学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具有表意性功能的文学形象,其特征主要有指意性、暗示性、(D 朦胧性)。W(B 评传式)文体是批评和历史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一个作家总体性的思想和艺术的评价 W文学文本是文学阅读的对象要素,其价值的实现必须通过(D媒体宣传)W文学观念是关于文学的普遍属性的理性认识。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咐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语言论以外还有(D 文化论)。W文学媒介具有自身的修辞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涉义性、物质性、(A中介性)、语境依托性。
W文学阅读是读者在特定语境中对文学文本的读解过程。语境包括个体语境与社会语境,社会语境是指读者阅读时的(D 社会生活关联域)。
W 文学中的“ 电影性”体现在现代小说文本中主要是(D 叙述场景)的自觉运用。W文学阅读中读者与文本产生心灵共振与感应的情形属于(A 共鸣)。W文学写作的双重属性是指文学写作兼具(C 个人创造)与机构制作特点。
W文学文本是有待于阅读的具有蕴藉性与开放性的,其特征主要包括语言系统、蕴藉、开放性、阅读期待和(D 表象)。
W文学创作中,运用的主要思维方式是(C形象思维)
W文学欣赏过程中,欣赏主体多种心理机能里最活跃的因素是(C 情感)
W文学语言具有一种陌生化特征。“陌生化”一词,是俄国(B形式主义)文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W文学典型是一种以独特的个别去显现普遍性的人物或事物的形象。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历史性、感染性、多义性、(B 独创性)。
X小说家的语言意识、语言功力归根结底是建立在其(A 母语)上的,借此小说家才能捕捉并表达出对事物的独特感受。
X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按照(A 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X小说中的时间是(D叙述时间),它既遵循时间的客观性,同时赋予人的主观感觉因素。Y以暗示方式披露隐含的哲理的文本是(D表现型)文本。
Y寓教于乐”说是西方文学观念中(A 实用论)的最典型的理论描述
Z作者的语境条件包括历史情境、(B意识形态氛围)、文学资源场及文学创新需要等几个重要方面。Z在魏晋时期,南朝宋文帝建立“四学”即“儒学”、“玄学”、“史学”和“(C文学)”。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
Z注重客观地和理智地呈现社会事物并讲究细节逼真的文本是(A 再现型)文本。
Z 在西方典型理论的背景下,其文学文本大多在情节丰富的故事中塑造性格鲜明又复杂的典型形象,在(C人物)中塑造典型,追求那种细腻感和真实感。Z 在研究长篇小说的文体语言的时候,俄国学者(C巴赫金)创造了“杂语”这个概念。
Z中国古代“现物取象”的见解,强调文学作品与世界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一观点与西方的(C 摹仿论)最为相似。
Z(C诗)在人类的文学活动中,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
Z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文化论以外还有(A 反映论)。
Z在叙事文学作品的题材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C人物)多选题
D大众文化读物为出版商和公众所热衷,依靠文化市场和制作的优势成批生产,主要包括(B.奇闻逸事 C.畅销书刊 D.明星掌故)。
D读者的主体条件是读者据以阅读的自身条件因素,大致包括(A.阅读期待 B.语言阅读 c.形象感受 D.意蕴体味)D大众文化文本与高雅文化文本不同,它的主要特征有(A.信息和受众的大量性 B.故事的类型化 C.文体的流行性)。
G关于文学观念的诸多认识中,体验论的观点较之于摹仿论、实用论以及表现论而言有其独特的文学主张,主要是(A.文学不是对于世界的摹仿 B.文学不是对于世界情感的表现 C.文学创作的任务不是忠实地记录客观感受或主观情感 D 文学作品的价值不在于所传达的体验本身的特异性或神秘性 E 读者阅读作品,主要是要理解作者黯予其中的体验)。
G高雅文化文本是体现知识分子的个体理性沉思、社会批判或美学探索旨趣的文学文本。它往往具有如下特征(A.语言形式创新 B.社会关怀 C.个性化趣味)。
K 口语媒介是最早的一种媒介形式,是语言的一种最初形态,与文字媒介不同的是:它(A.简便快捷 B.真切生动D.与身体语言相伴随 E.与原始礼仪相伴随)
M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里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他认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四要素飞宇宙、(A作品B 艺术家)和观众。
P 批评者的主体条件是多方面的,主要应具备以下几方面条件:(A.审美感受力 B.理性分析能力 D文学史眼光)S属于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的是(A象征主义D荒诞派戏剧)S诗歌按其内容性质来分有两类,即(A叙事诗D抒情诗)
W文学文本通常包含这样一些层面:语言层、形象层、(C.意蕴层 D.余意层 E.衍意层)。W文学文本层面中的语言层是文学文本的第一层面,它是文学文本的具体语言构造,主要包括(A.语音 B.文法 c.辞格 D.语体)。
W文学观念是关于文学的普遍属性的理性认识。体验论的文学观念认为(A文学主要不是对世界的摹仿 B.文学主要不是对情感的表现 c.文学主要不是对读者的道德感化的产物 D.文学是个体的特殊的生命体验的结晶)W文学媒介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单就中国文学发展发展的特殊历程而言,主要经历了(A.口语媒介 B.文字媒介 c.印刷媒介 D.大众媒介 E.网络媒介)。W文学一词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体现出的含义主要有(A.文学即文章 B.文学即博学 c.文学即一切语言性符号 D.文学即有文采的缘惰性作品)W文学中的语言,也就是文学文本中的语言,除了” 文学文本中的语言“ 这一显著标志之外,还是(A.情感化 B.富有文采)的语言。
W 文学意境与文学意象、文学典型都属于文学形象范畴,文学意境的特点是感会于心、韵味无穷和(A.情景交融 B.虚实相生)。
W文学语言具有一种陌生化特征。” 陌生化“一词,是(A.俄国 B.形式主义)文论的一个重要概念。W我国古代按照语言特点,将文学分为两类(B韵文C 散文)W文学的倾向性受制于作家的(A创作目的B审美理想)Y 以匀速叙述为标准,如果要在较短的叙述语言中讲述较长时间中发生的事,小说家就要采用加速叙述的语言策略:(A.省略 C.概略)。Y一般来说,文学缺乏绘画所具有的(A.色彩 B.线条D形体)等自然符号的具体性而带有一定的抽象性。
Y语言批评模式是许多文学批评流派如(A形式主义 C.新批评 D.结构主义)等文学批评中涉及的文学语言分析方法的一种概括。
Y意境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的理论。古典文学中的意境的审美形态(A.较为单纯 B.情感抒发较为含蓄 C.呈现空灵的追求)
Y由于批评家具有较为系统的知识修养与理论背景,其思维更加(A.科学化 B.客观化 D.理性化 X喜剧以(A.夸张 B.幽默 C.变形 E.讽刺)等手法,揭露落后丑恶人物和现象的丑陋庸俗、虚伪荒谬。
X叙述性蒙太奇是以镜头的连接表明其连续性关系,叙述性蒙太奇主要包括(A.连续式 B.平行式 E.交叉式)
X现实主义的典型化,特别重视(B细节真实C本质真是)
X 叙事诗是以讲述故事为主体的诗体。它以写人叙事来抒情,表现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叙事诗主要包括:(A.史诗 B.诗剧 D.故事诗
X西方小说更直接的来源是中世纪的(A.英雄史诗B.骑士传奇 D.寓言 E.民间故事)。
Z 再现型文本是文学文本的呈现类型之一,其特征表现为(A.客观性 B.理智性 C.细节逼真性)。判断题
C 从意象的接受效果来看,文学意象往往显得意味多样,景象晦暗,不能最终确定其意义。(√)C从塑造形象看,描写比叙述重要。(√)
C从一定意义上说,是语境赋予了文学语言丰富复杂的内在含义。(√)C从批评者与作者的关系来看,文学批评对作家不具有规范引导作用。(×)D典型化的任务是,通过研究日常生活,概括出社会现象的本质。(×)D电影文学属于语言艺术范畴。(√)
D对文学语言的理解不能脱离文本语境和历史语境。(√)D典型形象是文学文本中极具个性的形象,往往和此前的艺术形象截然不同,成为一种艺术的独创。(√)D读者与跨时代语境,是指读者阅读行为发生的年代跨越出文本所描述的年代的情形。(√)D道德教化批评是指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的批评类型。(√)S 抒情性散文以作者的情感体验为结构线索,突出情感的强烈和激越,以情感为文本构成的主体。(√)T同样是是注重作者情感的表现,但西方的“表现论”与中国的“诗言志”论是有所不同的。(√)W文学的原初含义就是指今天意义的诗歌、抒情散文等。(×)W文学的狭义理解,即一切语言性符号。(×)W文学欣赏中读者的再创造有时还会转化为艺术形象自身的内容。(√)
W文学欣赏的社会差异性表现为时代的差异性、民族的差异性和阶级的差异性。(√)W文学媒介影响文本修辞效果的产生。(√)W文学语言富有文采,是指文学语言必需华丽、精巧。(×)W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其形象直接地诉诸读者的想象。(×)W文学意境是”这一个“,具有独创性。(×)W文学写作的个体体验,是指作者自身在现实世界中的境遇。(×)W文学阅读具有消费功能,是读者在文学阅读过程中把文学文本当作与其他商品相同的文化物品来消费。(√)W文学的原初含义不仅指今天意义的诗歌、抒情散文等,今天一般不被看作文学的但有文采的一些语言作品,也可以称之为文学。(√)W文学写作中的拟想读者,等同于现实读者。(×)W文学与影视得以汇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叙事艺术。(√)W文学是一种语言性艺术品,是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去表情达意的艺术样式。(√)W文学媒介影响修辞效果的产生。(√)W文学中的“电影性”体现在现代小说文本中主要是叙述视角的自觉运用。(×)W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普遍问题的人文学科。(√)W文学阅读的鉴赏功能,是指读者在文学阅读中会对文学文本发生审美感动。(×)X西方典型理论是在认识论哲学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生成的。(√)X戏剧通过借鉴小说的”场面“来增强自身的具体性和真实感。(×)Y与视觉艺术的形象具有直接性相比,文学艺术的形象性也具有直接性。(×)Y与视觉艺术的形象具有直接性相比,文学艺术的形象性具有间接性。(√)Y要对文学批评对象做出科学评价,就要善于抓住对象的共性特点以找到展开批评的突破口。(×)Z在中国古代,文学一词的含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往往与学识、甚至所有语言性作品形成复杂的联系。(√)Z 在文学文本语言中,如果出现一种语言内部蕴含其他语言的现象,就有了杂语或者互文性现象。(×)Z 在文学观念上,西方的”表现“论与中国的” 诗言志“论,都是注重作者情感的表现,所以二者是相同的。文学语言富有文采,是指文学语言必需华丽、精巧。(×)Z在文学中,语言通常被视为最基本的”媒介“。(√)简答题
H贺拉斯说:“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如何理解这句话。
①这段话强调了文学有着审美教育作用,包括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2分)
②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有机联系在一起,只有通过美感作用,文学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才能发挥作用。(4分)
J简要阐释文学的基本属性,并对其中某一属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要点:文学呈现为语言蕴藉;文学表现个体生存体验;文学再现社会境遇。阐述解释与谈看法(6分)J简要说明散文“结构形散神聚”的特点。
答案要点:①散文的“散”是“形散神不散”,“形散而神聚”。②“形散”指散文结构自由随意,不拘成法;“神聚”是散漫的材料、形式、手法等都被统一的主题、情感、意蕴所凝聚。所以,形散是散文外在的表象,神聚才是散文内在的精髓。阐述解释。J简要说明文学与影视能够汇通的基本原因? 答案要点:①首先,文学与影视得以汇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叙事艺术。⑧其次,小说这门艺术样式本来就蕴含着某些电影因素。③再次,文学中的“电影性”体现在现代小说文本中主要是叙述场景的自觉运用。阐述解释
J简要阐述文学阅读的一般过程,结合自己的阅读过程谈点感受。
答案要点:发生阶段;发展阶段;高潮阶段;后效阶段。阐述与解释 J 简要阐释文学媒介的特点。
答案要点:涉义性; 物质性;中介性;语境依托性。阐述及分析 J 简要阐释文学阅读中读者的主体条件。
答案要点:阅读期待;语言阅读;形象感受;意蕴体味。阐述及分析 J简单说明文学的特征,并就某一特征稍加阐释。
答案要点:文学是一种语言性作品;文学的语言富有文采;文学要表情达意。阐述解释 J简单阐释象征型文本及其特征,并简要分析阐释其中之一特征。
答案要点:象征型文本是以暗示方式披露隐含的哲理的文本。它的特征有暗示性、说理性和待解性。阐述与解释。
J 简要说明文艺批评者应具备的主体条件,对其中的某一条件谈点自己的看法。答案要点:审美感受力。理性分析能力。文学史眼光。阐述与看法。J简要阐释文学的基本属性。
答案要点:文学呈现为语言蕴藉;文学表现个体生存体验;文学再现社会境遇。阐述解释 R 如何理解“按照人本来的样子来描写。”
就是要求作家不能主观地、任意地依靠自己的主观想象去反映生活,而必须深入生活,加以细致观察与体验,严格按照现实生活的发展逻辑,照生活本来样子反映生活。S什么叫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
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运用线条,色彩或金石竹木等艺术手段和材料创造出人们可以用视觉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3分)表演艺术包括音乐,舞蹈,用音响,节奏旋律或人体动作,塑造出了作用于听众或观众感官的艺术形象。
W为什么有一个或几个代表性的作家可以形成文学流派?
因为一个作家或几个作家的创作和理论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代表性,成为文学史上一段灿烂景观,成为创作楷模与旗帜,在辗转传播中为其他作家所接受并加以实践,形成文艺思潮,故产生了相应的流派。论述题
J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文学批评论文写作的基本程序。
答案要点:反复阅读文本。寻找突破口。条理化。确定结论。文字表述。评阅参考:观点提出: ;论述过程:;结合实际: S试就大众文化文本的特征进行评述。
答案要点:第一,信息和受众的大量性;第二,文体的流行性和模式化。第三,故事的类型化。第四,观赏的日常性。第五,效果的偷悦性。
Q请结合实例谈谈小说的时空情境是如何构成的? 答案要点:①叙述时间既遵循时间的客观性,同时赋予人的主观感觉因素,是客观时间与主观时间的矛盾统一。②小说中的空间是叙述空间。叙述空间不是纯客观的空间,是由作家选择的地域范围、景致器物、社会环境、文化氛围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③叙述空间与叙述时间紧密相连,叙述空间要在特定的时间段中伸张延展,叙述时间也要在特定的空间中连绵持续。叙述空间的各个因素和叙述时间的不同类型相组合,就创设建构出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虚构性的动态立体的时空情境。Y以自己熟悉的文学典型形象为例,阐述文学典型的基本特征。
答案要点:(1)从价值形态看,典型是”这一个",具有独创性。典型形象是文学文本中极具个性的形象,往往和此前的艺术形象截然不同,成为一种艺术的独创。(2)从审美表现看,典型是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写照,具有历史性。典型形象的塑造往往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完成的一个形象,因此,也就往往成为一定时期文化和社会状况的深刻揭示,具有丰富的历史性、现实性的内涵。(3)从阅读接受看,典型给人的感受复杂多样,具有多义性。具有独创性和历史性的典型形象,也就因此具有复杂的文化、审美的内涵,造就一种复杂多样的阅读感受。往往一个典型,就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具有多种意义读解的可能性。(4)从修辞效果看,典型形象往往可以激发人的强烈认同感,具有感染性。典型具有强烈的召唤魅力和感染色彩,往往和读者的情感体验产生呼应,激发起人们的认同。(每个要点各占4分,其余为答案组织内容分数。学生回答问题只要能够围绕要点组织答案,且能够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以给相应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