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小学数学课堂评价更精彩
让小学数学课堂评价更精彩
姜莉
实例一:这是一节观摩课。课堂上,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表扬他!”其余学生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
实例二:课堂上教师在黑板上设计了小组得奖的统计表,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正确,其所在的小组就能得到一朵小红花。一节课中,教师忙碌于粘贴小红花,忙碌于说“你真棒!大家鼓励他!” 学习好的学生忙于回答问题,忙于得到老师给的粘贴;而另一部分学习较差的学生抢不到回答问题的机会,只能观看。而在这种貌似激烈的状态下,教师却常常忙中出错,一会儿贴错了小组,一会儿又忘记了贴标志。课堂一片混乱„„
这是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常见的评价。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着过度关注学习结果,评价形式过于单调、机械、而且同一形式的评价频率过高,脱离教学内容,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激励,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等不足。
课堂评价是目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好的课堂评价可以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勃,可以使孩子重拾自信,也可以使课堂教学峰回路转,高潮迭起。总之,好的课堂评价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精彩。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课堂评价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三点:
一、采用丰富的评价语言
1、评价语言准确,有针对性
语言评价直接、快捷,是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评价方式。在课堂上,教师要有很强的听辨能力,并能根据学生的参与性学习表现,及时进行反馈,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问题。
例如在一节数学课中,对知识丰富的学生,教师可评价:“连这些都知道,真不愧是班级小博士!”“你知道的真多!知识真丰富!我们大家要向你学习!”对积极思考,探索的学生,教师可评价:“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你特别爱动脑筋,常常一鸣惊人,让大家禁不住要为你鼓掌喝彩!”对成绩
差、缺乏自信心的孩子,针对他的学习情况,教师可评价说:“你今天进步真大!老师感到特别高兴!”“没关系,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知道你能行!”„„这样的评价,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好地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
2、诙谐的语言,营造和谐氛围
传统的数学课堂语言片面地强调要规范、简洁、科学、准确,于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就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变得枯燥乏味。要改变这个现状,让数学课堂更精彩,我认为可适当采用幽默、诙谐的评价语言,使整个数学课堂充盈着个性和生命力,营造和谐积极的氛围。如在一次公开课上,挂在钉子上的小黑板一下子掉了下来,随着小黑板掉地的声音,一些学生惊叫起来。这位教师立刻反应过来,及时的对他们说:“孩子们学得太认真了,小黑板也佩服得五体投地了。”同学们马上停止了尖叫,都笑了,并迅速回到了学习状态中,并且学得更认真。通过幽默化的评价语,不仅能使原来濒临“崩溃”的课堂“起死回生”,而且有时可能还会有意外的收获。
3、巧用体态语言
课堂评价语言不止局限于有声语言,适当的无声语言更
具魅力。也许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下抚摸都会使学生在举手投足间感到亲切,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这些无声语言可辅助有声语言实现教学目的。例如教师可以用和蔼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让眼光洒遍教室的每个角落,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注意自己,这样无形中就起到了控制课堂的作用。教师也可以用严肃和警告的目光去批评课堂中的违纪同学,同大声训斥相比,这种无声的批评学生更容易接受,且不影响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力。
二、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
课堂教学评价不是教师的绝对权力,而应该是师生、生生互评的过程。例如在新课结束后,教师可让学生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这样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既对整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也整理了自己的思路。小组或全班交流时,是开展生生互评的最好时机。让学生在倾听他人回答的基础上,说一说他人的想法好吗?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教师采用生生互评、学生自评、学生评价教师等多种评价方式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评价时,应结合评价内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实现课堂评价的多样化。
三、把握恰当评价时机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经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教师假如能及时捕捉这些片断,并进行巧妙的评价,会有较好的效果。如课堂教学中,一位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正确后,教师可对他说:“你做得真好!通过你的努力,你也可以做得很好,不是吗?”当学生的回答很有创意时,教师会说:“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为你感到骄傲!”“你的回答太棒了!”通过这样的评价,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会更加积极认真的思考。总之,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小学生数学课堂评价也是一门学问,需要每位教师以艺术化的态度去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营造课堂教学评价的美学韵味,让课堂评价更精彩。
我要评
第二篇:儿歌融入数学,让课堂更精彩
儿歌融入数学,让课堂更精彩
论文提纲:
一、巧用儿歌——充满童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巧用儿歌——突出重点,促进理解,使数学教学由繁变简。
三、巧用儿歌——分散难点,帮助学生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四、巧用儿歌——总结方法,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儿歌融入数学,让课堂更精彩
【内容摘要】数学课是非常严谨的,同时在学生印象中也是枯燥、单调的,有的内容教师反复讲解,学生反复练习,也未必能掌握好。学生学的劳累,老师教的辛苦。儿歌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通俗易懂的内容,朗朗朗朗上口的韵律,在教学中深受学生及老师的喜爱。本文以儿歌融入数学课堂,巧妙的解决了这些教学难题。好的儿歌如心灵鸡汤般,滋润孩子的心田,陶冶孩子的情操,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把儿歌融入教学,孩子们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知识,这种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关键词】
巧用儿歌
数学课堂
更精彩
数学课是非常严谨的,同时在学生印象中也是枯燥、单调的,有的内容教师反复讲解,学生反复练习,也未必能掌握好。学生学的劳累,老师教的辛苦。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巧妙地利用儿歌教学,能够起解决这些教学难题。儿歌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通俗易懂的内容,朗朗上口的韵律,在教学中深受学生及老师的喜爱。因此,一些脍炙人口的数学儿歌,更成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份智慧快餐。
一、巧用儿歌——充满童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若能合理利用儿歌,打开孩子们探索求知之门,运用充满童趣的儿歌增添数学的魅力,更能让孩子喜欢上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的时候,学习数字1—10,书写和记忆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借助儿歌来帮助学生记忆:
“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迎风飘,5像秤钩来买菜,6像哨子嘟嘟响,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圈,9像勺子来盛饭,10像火腿加鸡蛋。”
这样学生说起来朗朗上口,既形象又好记,有助于学生快乐地识记。
在教学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不管是凑十法还是破十法,10的分与合都非常重要,于是我用《小星星》儿歌的节奏教他们记忆:
“一九一九手拉手,二八二八好朋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牵手走,五五五五一双手。”
念熟了之后,看到1想到9,看到2想到8等,对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很有帮助。
二、巧用儿歌——突出重点,促进理解,使数学教学由繁变简。
教学实践表明,巧妙运用数学儿歌,能够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表象抓实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年、月、日》这个内容时,我又请来儿歌帮忙:
“一、三、五、七、八、十、腊,31天总是大。四、六、九、十一月,30天永不差。
二月份,最特殊,二八、二九来变化。
闰年它就二十九,平年它就二十八。
4除年号有余平,整百年号划双0。
记时方法有两种,二十四时和普通。
时间单位排好队,最大单位是世纪。
1世纪,100年;1年等于多少天?平年365,闰年366。
1小时,60分,1分等于60秒。
年、月、日,时、分、秒,相邻进率要记好。”
这首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囊括全课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又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国土面积》比较整数的大小时,我送给同学们这首儿歌:
“比较大小数数位,数位相同看首位。
依次类推比下去,排列顺序一定对。”
利用这首数学儿歌,突出教学重点,不仅把教学内容化繁为简,还增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巧用儿歌——分散难点,帮助学生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教材上的难点,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些难点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分散和突破,就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实践证明,在数学学习中,对于一些难以记忆、容易出错的教学难点,如果用儿歌的形式,从最佳的角度切入难点,灵活运用并加以归纳总结,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识记更加牢固,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如教学多位数读写法时,借助读数儿歌:
“读数要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读几;
每级末尾如有零,不必读出记心里;
其他数位连续零,只读一个记仔细;
万级末尾加读‘万’,亿级末尾加读‘亿’,读数规则永牢记。”
写数儿歌:
“写数要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写几;
哪一位上无单位,用‘0’占位要牢记。”
又如教学植树、上楼、敲钟等间隔问题,关键在于弄清间距与棵数(层数、次数)的关系,而这一关键点正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为解决这个难点,可以巧用儿歌:
“小朋友,张开手,五只手指人人有,手指之间几个空,请你仔细瞅一瞅。”
再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测量活动》时,学生在单位换算容易出错,为帮助学生记忆,我运用如下儿歌:
“单位换算很重要,之间进率要记牢。
长
十、面百、质量千,时、分、秒向60翻。
大到小时乘进率,小到大时除当先。
一看二想三计算,三步程序记心间。”
这样的儿歌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充满智慧,因为学生已获得了感性知识,再用浅显易懂的儿歌进行总结,就能把他们已获得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知识点的集中,简要,又方便学生理解记忆。
四、巧用儿歌——总结方法,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在教学中,某些知识点、学习方法、策略等,如果采用传统的“告诉式”教学方法,过于平铺直叙。学生对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学习兴趣得不到提高,而短小精悍的儿歌能把较为繁琐的内容浓缩总结为几句话,一些重要的策略方法全部囊括其中,不仅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对知识的进一步消化与巩固,有助于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比如在四年级上册学习《除法》时,计算繁琐,试商麻烦,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如下儿歌:
“一二丢,八九收,当着整十来试商。
‘四舍’商大减去一,‘五入’商小加上一。
同头无除商八九,除数折半商四五。
除完不忘作比较,余数必小要记牢。”
这样,教师边吟诵边讲解,学生边吟诵边练习,很快抓住了本质,学得既轻松又实在。学生在练习时可以依据儿歌,做适当调整,不仅缩短计算时间,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
又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时,我设计了一道延伸练习,先让学生吟诵以下儿歌: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2声跳下水。
3只青蛙3只嘴,6只眼睛12条腿,扑通3声跳下水。
„„”
由于学生对这首儿歌很熟悉,能够不断地往下吟诵。这时,我又适时提出:“能不能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将这首儿歌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讨论、交流等探索活动,“创造”出一句“新儿歌”:
“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扑通n声跳下水。”
短短的一句话,高度概括了儿歌中所包含的数量关系,将所学知识与儿歌巧妙融合在一起。不仅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对知识的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既好玩又有趣,使数学的课堂焕发了迷人的风采。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经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采用一些儿歌帮助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而且能创造一个愉快轻松地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好的儿歌如心灵鸡汤般,滋润孩子的心田,陶冶孩子的情操,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把儿歌融入教学,孩子们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知识,这种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邓廷益.巧用儿歌“活”课堂[J]新课程学习(上),2012,4 马晓露.巧用儿歌教学[J] 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
郭芬云.课的导入与结束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 耿连英.数学游戏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J].小学教学研究,2012,3
第三篇:多媒体让课堂更精彩
多媒体让课堂更精彩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深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应用电教媒体,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就课堂而言,多媒体的应用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然多媒体只是被当作了哗众取宠的一种道具,直接影响媒体的使用效果,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效果。
一、精心设计时机,诱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一个新颖有趣的导入方法很重要。电教媒体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可视可听,可静可动,它以其鲜艳的色彩、悦耳的声音、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去感受认知。
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利用电脑制作这样一段画面:A茫茫的宇宙群星璀璨。(配上优美的音乐)B旋转着的地球从宇宙深处飘出来了,慢慢清晰。(说明地球相对宇宙来说是渺小的)C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出现晶莹透亮的球体。D伴随着音乐出现了转动着的、蔚蓝色的地球(体现地球的美丽壮观,可亲可爱)。如此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使他们既感受了宇宙的宏大浩瀚,又体会到地球的美丽壮观,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二、准确把握时机,关注课堂生成。
电教媒体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确定的。媒体的演示时机,应和教学需要有机结合。整体感知课文,包括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的感知和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感知。借助录音、录像、投影媒体,则可多角度地引起学生的感官兴奋,增加感知强度,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感知课文。如小学语文课文《鸟的天堂》中描绘大榕树茂盛的语句,学生没有看到那种情景,有些学生甚至于都没有看到过榕树,尽管教师用语句来畅讲榕树之大、之生机勃勃,书上也有相关的语句,但学生终究不能体会大榕树的盛况。这时如果让学生看一看大榕树,从远景的一大丛一大簇碧绿到近处的枝枝叶叶进行感知,那效果就不可同日而语了,一些形容词、感叹句就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了,甚至都不要教师再多加引导。这样学生如临其境,对景物有了感知。
三、合理捕捉时机,激活学生思维。
丰富的感性材料不仅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而且帮助学生形成了思维的表象,更有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必须贯穿于语言训练之中。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他们思考问题时经常出现各种障碍。利用了电教媒体的刺激引导,会启开学生思维阀门,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教学《触摸春天》一文时,“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这句话中的“张望”一词,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我运用多媒体出示这名话,并质疑“张望”这词有没有问题?安静是个盲童,她怎么会张望?你觉得安静望到了什么?这时,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会描绘出许多情景:七彩的阳光、五彩斑斓的蝴蝶、郁郁葱葱的树木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自由自在飞翔的小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的画面,她张望到的美丽的弧线及那条曲线又会是什么?学生的思维会被又一次激活,出示更美的生活画面,学生在老师的层层引导下,种种不同的画面展示在屏幕上,这样清晰的演示,使学生一目了然,懂得“张望”的真正内涵,进而揭示文章的主题:对生活的热爱。
四、巧妙运用时机,增强学生“美感”。
有的课文融文学、艺术为一体,增强了美的感受。如《触摸春天》一文,学生很难通过文字、符号这些抽象的表述去理解《触摸春天》的真实内容。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轻声读一读课文,再次享受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通过音乐的渲染,使学生沉浸在安静的体验中,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接着用课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千手观音》剧照、海伦·凯勒的相片,教师随机旁白:“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一群残疾人用她们美妙绝伦的舞姿征服了观众,做出了许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 3
业于哈佛大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从这些事例中你受到什么样的启发或感受?请随着音乐,打开心灵之窗,写下自己所思所悟。”教师巡视,发现好的感悟向全班推荐。最后总结(屏幕打出语句)——“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并引导学生齐读这句话。通过多媒体画面的运用、音乐的渲染和课外人物的介绍,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熏陶,从而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残疾人也不例外。当最后出示引领全文的这句话时,使学生感到道理自在其中,自然的突破了难点。音乐美与情境美,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文章内在的语言美与外在的形式美,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通过写所思所想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使读、写很好的融入到语文课堂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运用的适时性不容忽视,精心安排电教媒体使用的时机,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只有正确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才能实现以媒传知、以媒生情,才能为学生认识过程的重点、难点服务,并为其感官提供愉悦的刺激,才能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第四篇:PPT让课堂更精彩
PPT让课堂更精彩,学生兴趣更浓厚
先进的电化教学设备已经开始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使用,由于电化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深受师生的欢迎,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使用电化教学设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硬件配套的数字媒体资源成为教师们的新宠,在网络中越来越多的ppt被上传下载,教师们可以轻而易举的找到自己所需的媒体资源备课。下面我结合我的实际,谈一下我利用ppt课件来开展教学活动的体会。
ppt集文本、图片、声音、视频和动画于一体,我们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制作导入环节,达到营造气氛,渲染情境,增强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效果。
PPT中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自定义动画,用户可以合理组合,制作出相当漂亮的效果来,可以达到强调重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记忆的作用。自定义动画的效果很多,关键是我们要恰当合理的选择,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owerPoint中新增了动画触发器功能,巧妙地利用它们,可以方便地制作出多种交互效果,可以实现人机互动,正常的PowerPoint课件每点击一次鼠标,会按照事先设定的自定义动画展示效果,如果要在课堂中产生随机的效果就不容易实现,在教学中我多次使用触发器,解决了这个问题。另外,利用触发器实现选择、连线等题型的课堂训练效果更好,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机选择要完成的题目,答案会相应的出现,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在人机互动中学习了知识,也感受到了计算机技术给我们的学习带来的方便,引导学生自主的把计算机作为学习的工具,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PPT课件的一点心得,但制作一个好的PPT课件还需要许多素材,所以日常中我们应该注意收集、整理、归纳材料,这样在运用PowerPoint时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新课标的实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随着我市班班通工程的逐步推进,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校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具有举足轻重地地位,而恰当地利用PowerPoint制作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研究。
第五篇:让学生动起来,数学课堂更精彩(范文)
让学生动起来,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牡丹江市景福小学吕云杰
翻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给人最显著的感觉就是图文并茂,版式多样,色彩明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的这些特点为我们更好地进行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两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用自己的方式去探求问题,去发现问题,使学生真有所获,确有所得。为了更好的用活数学新教材,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保持“童贞”,发挥“童心”,吸引“童趣”,开发“童智”的原则下,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活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贴近生活,感悟数学就在身边。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教学“确定位置”时,我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座位卡,说:“今天老师要给你们重新排座位,好吗?”学生一听,很兴奋。我话锋一转:“不过这个座位要你自己根据老师发的座位卡来找,你们有信心吗?”学生们个个跃 1
跃欲试,异口同声地回答:“有信心!”我笑着说:“老师相信你们,不过,在找座位前,你有什么问题吗?”细心的小朋友一看手中的卡片,其中有的小朋友就说:“怎么有第5组、第6组、第7组、第8组呢?(我们以前只分四大组)老师这组到底是怎么分的?”我趁机说:“是啊,谁知道老师这组到底是怎么分的?”学生们稍作思考,就有答案了。原来老师是把每一大组又分成了两个小组,所以现在一共有8个小组。明白了这一点,学生们纷纷开始找座位,当然有的找得快,有的找得慢,有的还要请别人帮忙。等学生坐定后,我让找得快的同学介绍一下,你是怎样很快找到座位的。同学们纷纷说:先看一看自己是第几组,然后再看一看是这一组的第几个。我趁机又问:“想一想,你们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现在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我让大家一起看,班长坐在哪里?体育委员坐在哪里?你的好朋友坐在哪里?……并板书:第()组第()个。通过这样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学生对“确定位置”已经有了一定的体会,下面的教学活动开展起来也不难了。数学只有与儿童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我把本来不容易掌握的“确定位置”用排座位引入,使这一内容生活化,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
二、主动探索,开发学生的创新个性。
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生存发展面向未来的需要。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要相信学生具有自
主学习的潜能,相信学生是能够进行探究的。我们应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帮助学生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和“点石成金”的技能。如教学“认识厘米”后,为了引出“米”这个长度单位,我让学生分组用学生尺去量教室和黑板的长度,学生们纷纷动手去量,有的量,有的数,有的记,干得还真是有模有样。不一会儿,任务就完成了。我问:“谁能告诉我,黑板有多长吗?”有的小组说:“黑板有19个直尺长。”有的小组说:“黑板有25个直尺长。”我故意生气地说:“怎么你们的答案不一样,一定量得不认真。”学生们很不服气,都说没有错,不过又不知是什么原因。后来,终于有同学发现,原来他们用的尺是不一样的,一个是20厘米,一个是15厘米。答案似乎找到了,我及时表扬了那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同学们松了一口气。可是我接着又提了一个问题:“那么,教室和黑板到底有多长呢?”能说成是“19个直尺长”或“25个直尺长”吗?有几个学生一听,开始埋头算了起来,可是,一时又拿不出答案来,因为,他们还没有学过超过一百的数。我又说:“要是老师让你们用学生尺去量操场的长,你们觉得怎样?”几个嘴快的学生说:“太麻烦了。”其他学生也纷纷说:“是啊,太麻烦了?”又有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说:“老师,你有没有比厘米大一点的?”?我说:“有啊!是不是大一点的长度单位?我这儿有一个单位是“米”,(我出示了一把米尺),这是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现在你们想用什么来量黑板和教室的长。”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用米尺量。”我又请几位同学来用米尺量出了黑板的长度和教室的长度。至此,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了: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
用米作单位。这个知识不是我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孩子们有这样大的潜力,这是我预先没有想到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获得的知识、技能、经验是宝贵的,他们一生都忘不了。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生动、活泼、有个性的创造过程。
三、巧妙安排,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
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兴趣活动,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教材中许多地方(特别是主题图、习题插图)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素材和活动情景,但是它们毕竟是静止的,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
例如:教学“连加、连减”时,我创设这样一种情景:老师与学生做“开汽车”游戏,教师做开汽车动作,后面跟4个学生,学生进入情景,画面动起来。汽车启动,教师问:“现在汽车上有几个同学”?(4个);教师模仿汽车到站,又上来3个学生,教师问:“上来了几个同学?现在车上一共有几个同学?”又到一站,下去2个同学,教师问现在车上有几个同学。游戏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刚才游戏的过程,最后抽象出算式4+3-2=5,这样比教师干巴巴地讲,更生动、学生更容易接受。除了用游戏这种方式外,还可以用童话、故事、多媒体课件、引入生活情景、帮小朋友解决问题等方式让课本静止的画面更形象,更生动,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来。
四、多感官参与,使学生的口、手、脑都动起来。
小学生的特点是爱说、好动。他们的智力发展一般要经历“动作把握”、“语言把握”、和“符号把握”三个阶段。新教材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为学生安排许多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这些内容,让学生手、脑、口都动起来,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手、口、脑是不分家的。例如:学习2-10各数的组成时,都是按:“动手操作学具--看具体形象说一说--逐步抽象概括”的顺序来安排的。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时可把这些摆、看、说、听、记的内容全部放给学生,并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在摆、说、听、想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涨,思维特别活跃,真正动了起来。这样不但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知识,而且通过锻炼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手、脑、口并用,共同提高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五、合作交流,让学生活起来。
数学课程改革提倡小组学习,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没有心理负担,不会感到紧张和无所适从,这种“开放型”、“交往型”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情景,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有机会发言,人人有机会操作学具,人人有机会参与竞赛,人人做学习的主人。新教材为学生小组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讨论、交流。例如:在教学9+5时,教师就可以放给学生,让小组内的学生自己去探求算法。探究中有的学生会先把9凑成10;也有的喜欢先把5凑成10;还有的同学是数到9后,再一个一个往
上数…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能经历多种算法,并逐步了解各种算法的特点,不仅对每种算理都有所体会和收获,还促使他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算法,体现了个性化学习。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的今天,这门艺术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要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 切实发挥教材的优势,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己的机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充分交流的机会,给学生提供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乐学、会学,爱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中让学生真正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