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论语》一点感受

时间:2019-05-15 09:13: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背《论语》一点感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背《论语》一点感受》。

第一篇:背《论语》一点感受

发信人: CSky(Try my best), 信区: Wisdom

标题: 背《论语》一点感受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Mon Apr 12 09:57:30 2004), 站内

【 以下文字转载自 GuoXue 讨论区 】

发信人: WinDance(风舞), 信区: GuoXue

标题: 背《论语》一点感受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Mon Apr 12 00:58:48 2004)

春节过后,花了两个月时间背完了《论语》。在背的过程中,很多体会是泛泛的阅读得不到的,同时也因为要选择合适的版本背诵,对市面上流行版本的《论语》也大概有了个了解。《论语》一书,二十篇,四百八十余章,一万一千字左右。平均每篇大约24章,篇内各章彼此关联不大,背起来不是很有整体感。我采取的背诵方法是每天背诵8章左右。前10篇背诵的时候复习工作做的比较好,后10篇背诵的时候复习不够,所以前10篇背诵的效果较后面好。

《论语》一书,语言风趣,文字精炼,用于背诵,全书规模也还能够接受。背久了还是能感到当年编者的语言习惯,直觉到哪个地方大概缺了什么字,哪个字大概应该念作某音。如果背《孟子》和《道德经》两书,就没有这么轻松了,前者嫌其规模之巨,后者虽是韵体,但是文字上就比较艰深了。

对《论语》内容进行评点,就不是本文的要点了,略过不提。至于它的影响力,光是里面成语之多,就足够让人惊讶了:我们还如此生活在孔圣人的语言习惯里面。背诵《论语》一书的方便之处,还在于它的经典地位。正由于其经典,除了历史上无意造成的缺失和错简以外,没有经过大规模的伪造和窜改。正由于其经典,所以经过汉、宋、清三代的大规模研究运动,其大部分的文字都有了合理或者接近合理的解释,有歧义者,也都各自给出了较圆满的答案,见仁见智,亦是学问乐处。比如,把“诚不以富,亦只以异”的原文位置找到,不得不佩服校注者的功力。

下面谈谈市面版本的个人看法。我读过的版本有:中华书局版《四书集注(朱熹)》、《论语译注(杨伯峻)》、三联版《论语新解(钱穆)》、人民文学版《论语通译(徐志刚)》、时代文艺出版社《孔子批判下-论语译说(古棣等)》如果要我提出市面上哪个版本做入门书最好,我还是推荐人民文学版的《论语通译》,这本书总的来说译注合理,采用学术界的研究的一些公认结果,一些通假字和生僻字也给出了注音和释义--万圣正有半价的卖,人文社的书店也是半价。但是论语这本书,大部分篇章都是只言片语,如果不了解孔子说这些话的背景,恐怕无法了解孔子话中之意。这方面,我就推荐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虽说钱先生有些解释比较的有个人色彩,但是钱穆是历史上对孔圣先师理论怀有儒生特有崇敬感的最后大师,所以他的很多解读多少可以看出千年来儒生对待孔子的态度,这是这本书的妙处。

下面就是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虽然这本书名声和印数一样大,但是说实话,我并不喜欢这本书。这本书的白话解释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有时候读起来虽然符合现代人的语感,却不一定合古人的心思。但是杨伯峻先生是语言学家和训诂学家,他对文字的解释一般都有所本,所以这本书想来在学术界内还是有它的地位吧--我是界外的票友,就不知道是不是如此。杨伯峻的书坏也坏在他的语言学家的身份上,有时候他太注意自己的专家身份,所以写书的时候并不考虑这本书的主要读者是对论语有泛泛兴趣的普通人,有些他认为已经是常识的知识点没有注解,一些地方又纠缠太多。而且于孔子言论背景丝毫不涉及,这叫初学者如何是好?杨先生在书后面附了《论语词典》,我看对于普通读者,还不如附一篇孔子年谱或者孔子传来得实惠。一本翻译成白话的古籍--读者不是普通爱好者又是谁?

再说说特别的《孔子批判下--论语译说》。这是一套书的下部,上部是《孔子十日谈》--评论孔子思想的另外一部书。作者古棣、戚文、周英。这古棣可是当年鼎鼎大名的文革干将关锋、戚文就是戚本禹,周英是关锋的妻子。这等当年风云人物倒霉鬼重出江湖,自然惹人注目,虽然用了化名,发行者还是忍不住偷偷透露这两人的身份,这毕竟是一大卖点--吸引我买这本书的另外一大卖点是半价。这两人看待《论语》的态度,自然是有点不合时宜的左,但是没有大多数人想的那么厉害,只是忍不住时不时用阶级观点分析一下《论语》里面的“民”、“大夫”、“士”的阶级成分。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这两人似乎和杨伯峻有仇,一共给杨伯峻挑了三百七十多处错--论语一共才四百八十多章。这些挑的错,我看来有些是合理的,看来杨伯峻也没有那么专业式的严谨,但是有些属于故意的学术找茬性质了。除去内容上不说,这部书有一大瑕疵,就是排版校对上太不认真,很多地方有明显的文字错讹。但是这些错讹又多出在原文,这就是可忍,孰不可忍了。据我的经验,这本书绝对是正版,作者说他们依据的是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本,难道是原本的错误?我觉得可能性不大--这也是地方出版社没法和中华商务等争衡的一个原因,连错别字这一关都过不了,和盗版书看齐。总的来说,这本书适合所有的论语版本都看完了以后,调节整理吧。

最后说说中华书局的《四书集注》版本。这个版本是朱熹的校注,网上有电子版--包括集注,这个电子版还不错,总体来说错误率很低。我从万圣买的这个中华书局的版本基本没问题,但是也有闹笑话的时候。比如“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这个版本就印成了“大哉门!”林放问礼的根本,孔子却回答“好大一扇门!”当时笑翻。后来的版本纠正了这个错误,不过价格也上去了--这一套书最近价格涨的很厉害。市面上最近还有三联版李泽厚先生的论语译说,有机会有兴趣的也可以看看,我没看过,不敢评论美学家怎看论语了。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我想这个时代有兴趣读《论语》的人,大多还有这份“为己”的古人之心吧。

--上古大人孔氏一人而已

第二篇:论语感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论语》试卷

姓名

学院、专业及年级 工商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 2012 学号 1206030101 教师刘纯泽

课堂号B1080060—0 e-mail

565186244@qq.com 成绩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论语·八佾第三》学后感

在《孝经》里,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我认为这是很有道理的。这些道理也可以用这学期所学的论语来印证。

《论语》中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学而》讲的是个人求学的宗旨;《为政》阐述的是为学的外用;而第三篇《八佾》篇中,讲的则是将个人的内圣为学,乃至于外用的为政综合起来的人文与伦理,是孔子关于礼与乐的观点与见解。礼和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关键的环节,也是孔子一生做学问的重要所在。

《八佾》的开篇,是从鲁国季氏的一个故事开始的:“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句话大体的意思是,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甚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季氏是当时鲁国三家权门之一,根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而季氏只是正卿,只能用四佾,却胆敢用天子的规格来进行享乐,这是不符合 周礼的规定的。

根据文献记载:周成王年幼时周公摄政,全国都以为周公不怀好心,等到成王长大,周公将大位还给成王。成王感念周公的大德无法报答,周公既为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周公死后,成王就以天子的礼祭祀他。其实不可以如此。伯禽为周公的儿子,祭周公用天子礼,但是周公以外的国君如何可以用天子礼?伯禽还有兄弟,传到后来,鲁的后代嫡长子这一支以外还有仲、叔、季,因为伯禽这一支用天子礼祭周公,三家祭他们的祖先也用天子礼。后来三家把持鲁国政治,若在金钱、土地上争还可以,若争用天子的礼乐就不可以。那什么是什么是礼呢?古人云: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疏之体,谓之礼;尊卑之差,上下之制,谓之礼;立善防恶,谓之礼。我认为礼是包括了从天子到庶民各个阶层的一整套道德、行为的规范。诸侯不断的奢僭非礼,是对礼乐制度所维系的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政治格局的冲击。

后来学习了“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本章与前章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件。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举动,孔子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才可以使天下安定。因此,“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孔子认为什么是礼呢?林放对于这个问题问过孔子。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的回答是:“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孔子认为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然而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里,现在我们的礼恰恰与孔子讲的相反,礼不从简而从奢,越奢侈越有排场,丧事不从悲而从易,家人逝世了,送殡仪馆,火葬过后三天,又恢复了平时的生活。

我认为,这是仅限于表面的礼而不是内心的反应,这些现象应该得到引导和纠正,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国的伦理道德真正的实现约束人们内心与行为的作用,而不是用来形式上的宣传。

在后来的一章里,季氏的野心越来越明显了: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泰山是当时文化精神的集中点,也是因为中国古代相信天道,国家政治太平了,上泰山去祭告天地,这叫“封禅”。根据《礼记-王制》的记载: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可见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诸侯的专权。季氏只是鲁国的大夫,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道:你不能阻止吗?冉有的回答是不能。于是孔子道:哎呀!竟可以说泰山之神还不及林放懂礼,居然接受这不合规矩的祭祀吗? 我认为这段事情的记载十分有趣,因为孔子认为林放问礼之本,表示林放知道讲究礼的根本。而古代认为泰山有神,所谓“东岳之神”.季家也和一般人一样,他想造反,到泰山去拜神。所以如果有神的话,难道还不如林放吗?林放是个普通的人,他都知道问礼,一个神——中国人讲神是怎样做的呢?“聪明正直,死而为神。”这八个字是神的资格,任何一个人,凡是聪明正直的人,都可以修到死而为神。既然东岳之神是聪明正直,他怎会帮忙季家呢?难道那个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这个人吗?孔子认为违反了礼的季氏最终不会有好的结局。

季氏旅于泰山这一段,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春秋时代社会风气之乱。春秋时期王道式微,五霸崛起,诸侯不修德政,攻于权术。上面讲到季氏旅于泰山的故事,说明社会的变乱,并不是普通人能够引导的,都是权臣、有地位的人变坏了风气,所谓乱自上生,政治局面就会冲突不断,社会自然也就会动荡不安,百姓受苦。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如果要想安定,政治局面稳定,那么一定要在礼上下功夫,政府人员善行德政,人民遵循自我的道德约束,才能使得从根本上变得社会井然有序。

在《八佾》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也讲了许多孔子关于乐的故事。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最后老师放的视频欣赏的那段古典音乐演奏,给人的感觉很是庄重肃穆,却又不失欣赏价值。这让我对于“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句话有了认同。《八佾》中关于孔子对乐的见解有这么一段话: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大体的意思是孔子把演奏音乐的道理告 给鲁国的太师,说道:音乐,那是可以晓得的:开始演奏,翕翕地热烈;继续下去,纯纯地和谐,皦皦地清晰,绎绎地不绝,这样,然后完成。即成功的音响,开始的时候,好像含苞待放的花蕾,轻轻地舒展,慢慢地发声。跟着下来,由小而大,但是很纯正。后来到了高潮,激昂慷慨,或非常庄严肃穆,最后这个乐曲奏完了,但还是余音缭绕,后面好像还有幽幽未尽之意。

我上网搜寻了一些资料,发现一件很可惜的事,我国原有的古乐鲜有流传至今的。现在我们能够听到的,大多是明清以来的遗音。《秦王破阵舞》,以及《霓裳羽衣曲》等古琴曲调在韩国和日本还有极少的曲谱留存于世。这真的是件很遗憾的事情。现在我国对于古代音乐的保护与研究似乎只是极少数专家的事情,广大的民众的生活中极少甚至完全与其没有关联。

当然我不是觉得必须要大家都来听下古曲,只是子曰:“诗三百,一言以弊之,曰思无邪!”况且时下文艺作品的思想对社会风气的导向实在堪忧,当下流行的音乐多为靡靡之音,中不中、西不西;轻薄有余,温柔敦厚不足。不过一切文化,今日都处在古、今、中、外的巨流涌变之间,始终未定。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可以根据孔子的思想,积极用优良的音乐教化民众,使得民风淳朴,社会祥和。

文明礼貌,是公民社会公共生活的一条重要的道德规范,是人与人在社会交往中所必须遵守的言语行为准则,也是这个时期我国政府精神文明健身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作为大学生应该以孔子的礼乐思想为借鉴,更快更早的将文明礼貌渗于思想道德的重要观念,同时积 极培养高雅的艺术欣赏格调,并积极的影响周围的其他人,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这就是我的一些浅陋的见解,请老师指正。

第三篇:小学生论语必背

小学生论语必背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7、巧言令色,鲜仁矣。

《论语》名句集锦

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 也就有了。)

2、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4、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5、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 规矩。)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

就是智慧啊!)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10、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

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11、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 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12、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13、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

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14、朝闻道,夕死可矣。

(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1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16、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

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20、以约失之者鲜矣。(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2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2

2、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2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

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 子。)

2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

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2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26、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

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27、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2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

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29、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30、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3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

到仁,仁就来了。)

3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33、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

3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35、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3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3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38、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3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40、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4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

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4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43、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4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

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4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4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4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48、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49、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50、当仁,不让于师。(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5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的过错好比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52、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53、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小学生必背古今贤文

《劝学篇》(上)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劝学篇》(下)

身怕不动,脑怕不用。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一事无成。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熟能生巧,业精于勤。《环境篇》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树木成阴,空气清新。绿了大地,润了人心。功在当代,造福子孙。山上树木光,山下走泥浆。治山治水不栽树,有土有水保不住。植树造林镇风沙,遍地都是好庄稼。《合作篇》(上)

人心齐,泰山移。独脚难行,孤掌难鸣。水涨船高,柴多火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不成墙,一根木头盖不成房。一根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根竹竿容易弯,三根麻绳难扯断。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合作篇》(下)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亲。豆角开花藤牵藤,朋友相处心连心。《读书篇》

欲知天下事,须读本领书。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不能则学,不知就问;读书全在自用心,老师不过引路人。

好曲不厌百回唱,好书不厌百回读。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默读便于思考,朗读便于记忆。初读好书,如获良友;重读好书,如逢故知。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真理篇》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兼听则明,闻过则喜。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从善如流,疾恶如仇。钟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第四篇:小学生必背诗文《论语》(三上)

论语经典诵读(三上)

《学而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同“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篇》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同“惘”),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同“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八佾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里仁篇》

9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同“智”)?”

10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11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3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4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公冶长篇》

1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雍也篇》

17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述而篇》 20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3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2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第五篇:我学论语的感受

我学论语的感受

彭一凡

“耶,又上国学课了!”我在心里欢呼。我很喜欢上每周一次的国学课,四年级开始我们就在上这门课了。

我们学的是《论语》。《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举止的著作,它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论语》里有很多话耐人寻味。《论语》里有很多的话就是用在今天,依然很有道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但理解上不是很明确,现在,经过贺老师的讲解,我终于清晰地知道了它的意思是:要谦虚好学,还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这也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情,那还是四年级的一次学校运动会上,我在参加一项比赛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得还不轻。比赛结束后,我一瘸一拐地回到座位上,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同学吕弘毅走到我的身边,十分关切地问:“摔着哪了?”我又诧异又感动,一个平时在老师和同学眼里调皮的孩子,竟然知道关心我!而我却总是有意和他保持距离。联想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我真是很佩服古人的智慧。《论语》里有很多思想是会让我们终生受益的。

我喜欢上国学课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我非常享受全班同学齐声吟诵《论语》时的那种感觉,抑扬顿挫,语句优美,读得兴起时,我还会情不自禁的摇头晃脑呢!

我觉得学好《论语》对我们的帮助还是很大的。

下载背《论语》一点感受word格式文档
下载背《论语》一点感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6年温州中考语文必背论语摘录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樊迟问......

    国学经典必背100句论语(含5篇)

    国学经典名句积累 (九年级语文备课组整理) 《论语》 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

    《论语》经典名句加解释小学生必背

    《论语》小学必背50句 【求学篇】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

    我背新概念的方法和感受

    我背新概念的方法和感受 Recite new concept english 我看到前辈的介绍是读20遍,就背诵了。 而我的经验是简单的课文基本上读10遍就可以背了,直到背完是15边, 感觉比较难的课文......

    三孔景区简介+30句易背论语总结翻译

    孔子的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孔子为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开创儒家之风,仁学派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

    论语论文 经典中的人生智慧感受

    我读《论语》——经典中的人生智慧 论语乃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作,其中简洁且精炼的句子,蕴含着治国治民、为人处世、个人修养等方面的人生大智慧。我就论语中第一章学而里的第......

    《论语》

    《论语》中的名言《论语八则》窦中亮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观学后,时常练习,不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

    论语心得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心灵有所触动: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 《论语》是一本记录着两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