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心参考题

时间:2019-05-15 09:01: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普心参考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普心参考题》。

第一篇:普心参考题

第一章

9.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观察法一般在下列情况下采用:

1、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

2、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3、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观察法的成功取决于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观察和记录的手段以及观察者的毅力和态度。观察法的缺陷:

1、在自然条件下,事件很难按严格相同的方式重复出现。

2、在自然条件下,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结果难以精确分析。

3、由于未对条件加以控制,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的研究对象,而要研究的对象却没有出现。

4、观察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影响。

(二)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心理测量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测验的信度和测验的效度。

1、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程度。

2、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有效的测量了所需要的心理品质。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对智力或性格了解的越深入,那么相应的量表就会说完善。另一面在编制心理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

(三)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联系,并可以进行反复的验证;但是缺点是主试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景带有极大的人为性质。

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使人们在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情景中进行的。它消除了实验室实验的缺点,但是由于条件控制的不够严格,因而难以得到精密的实验结果。

实验法是包含着一系列的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有些变量是由试验者控制的实验条件,叫自变量和独立变量。还有实验者所要测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叫因变量。

(四)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11.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哪些?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

『构造主义』--奠基人是德国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经验分为感觉、意想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研究方法强调内省法。

『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的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主张研究意识,他们把意识看成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推动向实际生活的发展。

『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行为主义特点:

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

2、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

『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有德国的韦特海默、柯勒、科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他们重视心理学实验,在知觉、学习、思维等方面的研究很重要。格式塔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整体”。

『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的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重视研究成年人的异常行为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第二章

2.什么叫神经元?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神经元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具有接受刺激,传送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3.试说明神经冲动传导的基本方式。

神经冲动的传导是一个神经元内局部产生的电位差引起。6.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1)大脑的结构:三大沟裂: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四大叶: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大脑半球的表面有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神经纤维覆盖,叫灰质,也就是大脑皮层。大脑半球内面是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叫白质。还有横行联系的胼胝(Pian Zhi)体。

(2)大脑的分区和机能:布鲁德曼的皮层分区。分成初级感觉区、初级运动区、言语区、联合区。

A.初级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视觉区-第17区,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听觉区-第41,42区,产生初级听觉。机体感觉区-第1,2,3区。产生触压觉,温度觉,痛觉,运动觉和内脏感觉。躯干、四肢在体感区的投射关系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

B.初级运动区:-第4区,称运动区。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C.言语区:主要定位于大脑左半球。其中有一个言语运动区觉布洛卡区,即布鲁德曼的第44、45区。这个区域损坏会发生运动失语症;威尔尼克区是一个言语听觉中枢,损伤将会引起听觉失语症。

D.联合区: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额联合区。大脑的左右半球的功能是不同的。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右半球则主要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

物的整体认识。(1)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

关。(2)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互相转化,而且互相依赖。(3)人们的知觉是由对象及其背景的相互关系来决定.3.什么叫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他的稳定性。4.图形组织的原则有哪些?

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整体性包括: 接近原则:即空间位置相近的客体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相似原则:物理属性相似的客体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连续原则: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等特点的客体,容易被知 为同一整体。选择性是指根据人当时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的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恒常性包括: 大小知觉的恒常性,明度和颜色恒常性以及形状恒常性。(百度结果)5.什么叫双眼视差?

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叫双眼视差。(书上结果)指由于正常的瞳孔距离和注视角度不同,造成左右眼视网膜上的物象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平差异。在观察立体视标的时候,两只眼由于相距约60mm,所以会从不同角度观察。这种在双眼视网膜结像出现微小的水平像位差,称为双眼视差。(百度搜索)

第五章

5.注意有哪些分类?

1)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2)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3)随意后注意: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7.简单评述注意的几种认知理论。

(1)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分耳实验否认)。(2)衰减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3)后期选择理论:所有输入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4)多阶段选择理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本理论的两个假设是:1,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2,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第六章

1.什么是记忆?

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记忆包括哪些主要过程?

记忆是一个过程,包括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基本过程。信息编码:是个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包括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复的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得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得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提取:是指从长时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8.影像长时记忆遗忘的因素是什么?

①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②学习的程度③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④识记者的态度

9.什么是内隐记忆?什么是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是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外显记忆是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有意识的影响。

10.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关系是什么?

(1)加工深度因素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加工深度不影响内隐记忆;但对外显记忆则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2)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记忆慢的多。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会随着记忆的项目的增多而不容易记住;内隐记忆则不然。

(4)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有不同的影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

(5)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而内隐记忆则不同。

第七章

1简述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

思维是是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解释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的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1、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概括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

2、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3、思维是经验的改组。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2.为什么说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7.简要评价概念形成的两种理论

假设检验说认为,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而内隐学说则认为,一些抽象概念的复杂结构是在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9.问题解决过程中可采取哪些策略?

1、【算法策略】: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采用算法策略可以保证问题的解决,但是却需要大量的尝试。

2、【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法不能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这种方法比较省力。它有以下几种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的目标;

2、逆向搜索: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3、爬山法: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11.什么是创造性?它包括哪些心理成分?

创造性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创造性的心理成分包括辐合思维、发散思维和远距离联想能力以及人的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等人格因素。

第九章

1.什么是动机?

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2.试评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并且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

3.是说明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是表示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1、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3、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第十章

1.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

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情绪指感情过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都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第十一章

怎样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它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

那么,该如何培养创造力呢?

一、富有创造力的灵感只赋予那些勤于钻研的人

灵感的出现是在解决问题而又百思不得其解时,由于受到某种因素的启发,出现“顿悟”,使问题忽然迎刃

而解。有人把灵感看成“天赐”,其实,“天才出于勤奋”。灵感是创造力的一个要素,而灵感的出现需要有深厚的知识功底。人们运用这些知识时,其中潜伏着的智力因素便又表现出来,可以解决更为广泛的问题。譬如,一块大石头挡住去路,有的人马上想到用撬棍把大石头搬走。在另一种场合,如汽车陷入泥土里,同样想到了撬棍,甚至由此发明了新式起重机。

二、创造力来自不懈地追求创新的欲望

没有很强的创造欲望,创造活动便不能进行。美国的电话发明家贝尔,少年时代智力表现平平,而且贪玩,但后来受到祖父的影响,唤起了强烈的求知欲,并对发明创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在少年时代便设计了一种比较轻快的水磨。这说明,创新的欲望与对创造的不懈追求是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

三、顽强的意志是发挥创造力最宝贵的品格

在任何领域里,要想获得成功,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与拼搏精神是不可能的。歌德说过:“没有勇气一切都完了。”良好的意志品质不仅表现为坚持到底的顽强毅力,还表现在辨明方向、看清利弊之后的当机立断,能排除各种干扰,在挫折面前不回头,成绩面前不忘乎所以。”

四、虚心好学使创造力更丰盈

虚心好学,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超越自我的浅薄。你可根据自己设定的目标,准确地学习内容,能从所学的内容中推演出新观念,并在与别人交谈或日常生活中获得灵感和启发。

五、不拘泥于传统的观念,敢于标新立异

创造力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对原来框架的突破与

发展,否则便不成其为创造。对大多数人来说,由于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很容易产生一种思想惰性,对他人超乎常规的想法和作法又往往多加指责。要想做出成绩,重要的是要有打破定势、标新立异的思想品格。

第十二章

简述人格形成的原因

(暂略)

第二篇:普心总复习

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认知过程;情绪情感与意志;能力和人格;

(二)心理学研究方法:

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的,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在实验心理学P23页,将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个案观察法和调查研究法;并涉及到一项观察方法:无干扰观察法。)

观察法的特点:直接性和描述性;

2)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实验法分为:自然实验(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3)测验法:采用经过标准化的测验(量表)的形式来测量心理品质。使用心理测验要注意信度和效度两个基本要求

4)调查法:用提问的方式(问卷提问/访问提问),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问题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一般分为问卷条查和访问调查。

5)个案法:通过对某个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这种方法是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法发展而来的)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个体,缺乏代表性。

(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 铁钦纳,主张心理学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并强调内省方法。

2)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也主张研究意识,但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3)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实验法。

4)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温勒。主张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完型。

5)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理论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强调心理学研究无意识现象。(霍妮也和精神分析有关)

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重视人格,强调人的本质是好的,强调自我实现。

7)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奈塞尔,重视对认知过程的研究,把人看成是认知加工的系统。

二.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脑内处理信息的单位却是神经回路)他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递信息。神经元的组成: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胶质细胞的作用带着看一下)

功能分类: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

注意比较: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的电位变化:神经元内部电流是由外“正”内“负”转变到外“负”内“正”。而脑内神经元信号的传递方式主要是:以化学物质为媒介的突触传递。

2)突触: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彼此结出的部位。

作用:使神经冲动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与它临近的另一个神经元。结构: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

3)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由三部分组成: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交感和副交感神经)。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

脊髓:中央是灰质,外面是白质;

其作用:脑和周围神经的桥梁;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

脑干:包括,延脑,桥脑,中脑;

延脑-------生命中枢,与有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密切关系,支配呼吸,排泄,吞咽等。桥脑-------与调节睡眠有关。

中脑-------视听反射中枢,随意运动。

间脑:

丘脑-------中继站,接受是所有来自感官的信息并传入皮层(除嗅觉外)。下丘脑------调节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皮下中枢,控制内分泌,调节情绪。

小脑------维持平衡和协调动作。

边缘系统(比脑干,丘脑,下丘脑,小脑出现得更晚些)----与本能活动和记忆有关;其中,海马在记忆中有重要作用;

(口诀:中视听,丘中继,桥睡眠,边本能记忆)

(二)大脑皮层及其机能

1)大脑皮层感觉区及其机能:大脑初级感觉区分为:视觉区(枕叶),听觉区(颞叶),机体感觉区(左右交叉,上下倒置,身体各部位投射面积取决于它们在机能方面的重要程度,比如手,舌的投射面积比较大);

2)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功能:也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

3)大脑皮层言语区及其机能:言语区主要定位于大脑左半球。其中布洛卡区(左半球额叶的后下方),这个区域受损引发说话不流利,运动性失语症,因而形成电报式言语;威尔尼克区(在颞叶上方,靠近枕叶处),:这个区域损伤导致听觉性失语症。角回,这个区域损伤将导致语义性失语症,导致听得动别人说话,但看不懂文字材料表达的意思。

联合区:不接受任何感觉系统的直接输入,范围广,功能联合的脑区: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额联合区,也是进化较晚的一个脑区。

4)大脑两半球单侧化优势:从结构上说,右半球略大和重于左半球;但左半球的灰质多于右半球。

起源于割裂脑实验,大脑的左右半球的功能是不同的。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右半球则主要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

(三)脑机能学说

1)定位说:开始于加尔和斯柏兹姆的“颅相说”,真正的定位说开始于失语症人的临床研究。1825年,波伊劳德提出语言定位于大脑额叶。大脑行使的具体功能各自定位于大脑的某一区域。

2)整体说:弗罗伦斯实验采用局部毁损法。后来拉什里提出了总体活动原则和均势原理; 均势原理: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是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的。

总体活动原则:大脑是以整体发生活动的,学习的效率和受损伤的部位无关,与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反比;

3)机能系统说:鲁利亚把脑分成三个相互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①第一机能系统即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其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它的兴奋性和感受性,并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

②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其基本作用是接受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对它们进行加工,并把它们保存下来。③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其主要作用是直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反应。

4)机能模块说:认为大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这些模块之间复杂而巧妙地结合是实现各种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

三.注意与意识

(一)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的含义:意识就心理状态而言,意味着清醒警觉注意集中;

意识就行为水平而言,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行为;

意识就心理内容而言,意味着可以用言语报告出的行为;

意识就哲学层面上,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 意识是一种觉知,一种高级心理官能,一种心理状态;

2)意识的种类:见华中师范大学绿宝书

3)意识的功能:对客体的观察和觉知: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涌入的刺激能量;

使人们依据知觉组织规律,将连续不断的经验化为为客体和事件;

使人们能够利用过去的记忆对现时输入的信息做出最佳的判断和正确行为。

对主体的控制和调节:

帮助人们生存和构建社会文化:

4)睡眠与梦:清醒时β波,安静或休息状态时α波,在睡眠状态,主要是△波 睡眠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

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称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更大更慢的纯△波,睡眠者很难被唤醒。(第三阶段,第四阶段的睡眠常被称作“慢波睡眠”)

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第一次出现10分钟,以后逐渐增加。

睡眠的功能: 功能恢复理论认为: 睡眠使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修正和恢复;

生态学理论认为:睡眠的目的是减少能量的消耗和避免受到伤害;

进化论: 是生存过程中长期演化而成的,为了维持生存需要;梦:

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本能的反映。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这些活动是为了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

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二)注意概述

1)注意的含义: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具有两个特点: 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 是指在某一瞬间,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集中性: 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了某个对象的时候,他们便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

2)注意的功能: 注意的基本功能使对信息进行选择,另外也是完成信息处理的重要条件,保证了对物体更清晰地认识,更准确地反映和更可控有序的行为;

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华中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P63)

3)注意的种类:

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刺激物自身的特点;人本身的状态;

随意注意:指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 对注意目的和任务的依从性;

对兴趣的依从性;

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

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

对人格的依从性;

随意后注意: 由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一致努力的注意.选择性注意: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例如:双耳分听试验;持续性注意: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例如:学生上课的45分钟内必须使自己的注意保持在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对象上;分配性注意: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例如:学生一边听讲课一边记笔记;

(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1)注意的生理机制:

朝向反射(定向反射):情景的新异性引起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反射。它是注意的最初生理机制。

脑干网状结构: 其激活作用使大脑处于觉醒状态,没有激活就不可能注意;

边缘系统: 人选择一些信息而离开另一些信息是和脑的更高级部分: 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相联系的;

大脑皮层:注意产生的最高部位;

2)注意的外部表现: 适应性运动:有关感觉器官朝向刺激物;

无关活动的停止:人在高度集中注意时,无关活动会暂时停止; 呼吸运动的变化:呼吸变得轻微缓慢,甚至出现暂时暂停的现象;

第三篇:普心名词解释总结

第六章 记忆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编码:指信息的最初加工,即信息的获取,相当于输入或者识记的阶段。

存储: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等保存在头脑中。知识在大脑中储存的形式也叫知识的表征。

提取:指从记忆中查找已存储信息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包括再认与回忆两种形式。情景记忆: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情景或事件的记忆。

语义记忆:对一般知识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内隐记忆: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作业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外显和内隐记忆的区别*)

外显记忆:过去作业对当前作业的有意识的影响,个体有意识地回想或者收集有关的经验,用以完成任务。

陈述性记忆: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如何做事情的记忆。

感觉记忆:当刺激停止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保持时间大约几秒钟。视觉感觉记忆(映像记忆)不超过一秒,听觉感觉记忆(回声贮存)为3-4秒。

短时记忆:信息保存在一分钟之内的记忆。

组块:在记忆过程中,联合较小的单位形成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过程称为组块。而这样组成的记忆单位也叫做组块。

精细复述:将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起联系。

平行扫描:探测项目与记忆集合中的全部项目同时进行比较。

系列扫描:探测项目与记忆集合中的项目一个个进行相继比较。

从头至尾的完全系列扫描:与记忆集中的全部项目顺序进行比较,并判断探测项目是否与其中一个匹配。

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在记忆集中搜索到匹配的项目后即停止搜索。

工作记忆:是对信息进行暂存和加工的一个容量有限的记忆系统。包括语音回路,视觉空间模板和中央执行系统。

语音回路:保持和处理基于语音的信息。

视觉空间模板:处理视觉的和空间的信息。

中央执行系统:注意资源有限的控制系统,最重要的成分。协调语音回路和视觉空间模板活动;注意资源的分配与控制等。

长时记忆: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

记忆错觉:人们对过去事件的报告与事实严重偏离的现象。

信息存储的动态变化:信息的存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保持的经验可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记忆的保持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建构的过程,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当前信息进行建构的过程。再认: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回忆: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和形象以概念的形式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情景依存性记忆:提取信息时的情境和编码时的情境越相似,越有助于记忆的现象。又叫做编码特异性原则。

状态依存性记忆:提取信息时的心理状态和编码时的状态越相似越有助于记忆的现象。

遗忘: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取时有困难。(*影响遗忘的因素)

记忆系列位置效应:在回忆系列呈现的材料时,开头结尾的材料记忆好,中间材料记忆较差的现象。近因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

首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

衰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消退的结果。消退是时间的函数。

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记忆的痕迹并未发生变化。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有些经验或者经历,进入意识使人痛苦,友谊遗忘。

提取失败:遗忘是因为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未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如何提高记忆力:

一、编码阶段

1、在大脑清醒状态下去记;

2、进行深层次的意义加工;

3、多通道协同活动进行记忆;

4、把记忆材

料形象化、韵律化;

5、适当的过渡学习;

6、建立记忆的线索;

7、运用记忆术(寻找规律、形象化、谐音法)

二、存储阶段

1、复习要及时;

2、经常复习;

3、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

4、阅读与重现(回

忆)交替进行;

5、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干扰;

6、系统化复习:两种形式:由小并大,由大化小

三、提取阶段:

1、尽量利用编码时的各种线索;

2、尽量回到记忆的地点进行回忆

感觉记忆功能:记忆系统对外界信息的暂时登记,为进一步加工做准备。

短时记忆功能:在记忆加工过程中起着暂时寄存器的作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转化为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功能:信息储存库,用来长久地储存信息。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意识:意识是一种觉知(Awareness)。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功能,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意

识是一种心理状态,按照觉知程度,分为不同的层次。

无意识: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快速眼动睡眠

催眠:催眠是一种对暗示有特殊的反应能力,并在知觉、记忆、自我控制等方面发生改变为特征的另

一种意识状态。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启动效应: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加工活动所产生的作用 正启动效应:指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加工活动的促进作用。

负启动效应:指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加工活动的抑制作用。多动症:是指一种注意力缺损、多动、冲动、角色管理失控等为主要特征的行为——情绪的综合症候群。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一种被动性的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随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

选择性注意:从多种刺激中选择一种刺激进行注意的过程

持续性的注意(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或者活动上

注意的分散:注意离开当前指向的对象,指向了其它无关的对象

分配性注意(注意的分配):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和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

到不同的活动中。

过滤器理论

鸡尾酒会效应:噪杂的环境中,自己名字等熟悉的事物容易注意到的现象

自动化的加工:不需要或者需要很少注意参与的加工,因而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是自动化进行的。Stroop效应:对颜色的命名受颜色词语义信息干扰的现象。

控制性的加工:对刺激的加工需要注意的参与,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加工,需要较多的注意资源

第四章 知觉

知觉: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大脑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自下而上的加工:人们从周围环境中获取感觉信息—个别属性,在个别属性的基础上识别出物体的过

程。在探测物体简单特征的基础上识别出物体的过程。(数据驱动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预期等因素组织和调节外部感觉信息的输入,识别出物

体的过程。记忆中储存的知识经验等影响了对数据信息的加工和解释。(概念驱动

加工)

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世界时,总是把少数事物当做知觉的对象,其它事物当做知觉的背景,从而

更为清楚地知觉对象。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

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

陈霖的拓扑性质知觉理论:在视觉加工的早期阶段,人对刺激的整体性质(拓扑性质)更敏感。在加

工整体后,才进行几何成分或特征的分析。

自闭症: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以社会交往、言语及非言语交流及行为(强迫性的刻板活动)缺

陷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多起病于三岁前,属广泛性神经发育障碍。

中央统合不足假设:自闭症者难以对刺激进行统合,在认知加工中表现出集中于细节而忽略整体的趋

势,反映了主管信息资源整合的中央系统的失能。

知觉机能增强模型:自闭症者在某些低水平的知觉任务中比正常者完成得更好,但并不存在整体加工的缺陷。

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要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空间知觉: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认识,包括形状、大小、深度与距离、方位知觉与空间定向等 主观轮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明度变化,人们在一片同质视野中看到的轮廓

双眼视差:物体在两眼视网膜上成像的差异

时间知觉:对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

运动知觉:物体的运动特性作用于人脑,为人们所觉察

似动:在一定的条件下,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

连续的位移

动景运动: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刺激物的连

续运动(phi运动或β运动)

诱发运动(诱导运动):缺乏参照物时,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

自主运动

运动后效:在注视某一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会看到静止的物体朝前

一物体相反的方向运动

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是在没有现实刺激的情况下出现的知觉体验。

错觉: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并非有意识的故意的知觉错误

第三章 感觉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操作性定义:多次呈现不同强度的刺激,有

50%能够感觉到,50%感觉不到的刺激强度)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韦伯定律:为了引起差别感觉,刺激的增量和原刺激量之比是一个常数。(适用于中等刺激强度)

对数定律(费希纳):感觉的大小是刺激强度的对数函数。即刺激强度增加得快,感觉强度增加得慢。当刺激强度以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以算术级数增加。

乘方定律:斯蒂文斯使用数量估计法得出,即心理量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感觉量的大小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

侧抑制: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

视觉感受野:视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当它们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视网膜上的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细胞的感受野。

特征侦察器:视觉系统的高级神经元,这些神经元能够对呈现在视网膜上的,具有某种特性的刺激物

作出反应。

普肯野现象:当从昼视觉向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波短方向移动的现象

马赫带:人们在明暗交界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光带 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30-40min)

明适应: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过程(5min)

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映像保留一个短暂时间

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

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颜色视觉的后像:负后像,即看到原来颜色补色)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外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两点辨别阈限:人能够分辨皮肤上两个点的最小距离。

痛觉的阀门控制理论:在痛觉神经元和和脊髓神经的T细胞(传递细胞)的突触连接处,存在一个类

似阀门的结构,可以随时开闭,选择性地控制通往大脑的信息。认知因素可以

控制阀门的开关。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

脑指数:脑的实际大小与预期大小的比值(用来衡量脊椎动物脑的相对大小)

神经元: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神经冲动: 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于神经元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跃的状态。静息电位: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一定的电位差。膜内带负电;膜外带正电。电压

相差约70毫伏

动作电位: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Na+比K+和Cl-更容易通过。Na+进入

膜内,使膜内+正电荷上升,并高于膜外电位。这一电位变化过程叫动作电位。

全或无的法则:“全或无”法则是指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

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高度(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

神经回路:神经元与神经元通过突触建立的联系,构成了极端复杂的的神经回路。

第一章 研究对象,方法和历史发展

行为:机体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而产生的外部活动。

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属于精神现象,是内隐的活动

团体心理:个体在与他人互动时的心理特点或团体的心理特点

社会促进现象:由于个人在场,增强了个体竞争动机的现象。

社会惰化现象:群体一起完成任务时,个人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旁观者效应:由于责任分散。旁观者越多,每个人所感受到的自己的责任就越小,提供帮助的可能性

也越小

社会心理: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真实的或者想象的他人存在的影响

罗森塔尔效应:由他人的期望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变化的现象

实验者效应(实验者偏差):实验者在实验过程中,有意或者无意地将预期的结果通过表情、动作等

暗示给被试,以至于实验结果有利于证明实验者假设的现象。

单盲和双盲实验:主试(实验实施者)、被试(接受研究的对象)对研究的目的一无所知

顺序效应:被试接受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实验处理时,反映了有机体受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实验偏差 留面子效应: 人们拒绝一个很大的要求后,对较小的要求接受性增加的现象

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研究者系统地操纵自变量,然后观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研究方

法。关键是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或混淆变量。

监狱模拟实验说明社会身份在心理和行为中的作用。

反应时: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的时间。

观察法:在自然的条件下,对表现心理活动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活动的规律

性。

内省法:控制刺激(视觉的、听觉的)使之有系统的变化,让被试报告自己的内部体验。

第四篇:双高双普检测题

要点提示

1、熟悉学校基本情况

学校服务区域:半径4公里 学龄人口: 占地面积: 建筑面积: 学生总数:386人 班级数:11个 教师总数: 音体美教师数:5 职称分布情况:

2、“双高双普”的含义?

“双高双普”,是指高水平、高质量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其涵义为,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让每个孩子“进得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让每个孩子“学得好”;加快普及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七个一票否决的基本内容?

(1)、小学年辍学率超过1%,初中年辍学率超过2%、(2)、农村继续使用CD级危房;(3)、县财政对教育拨款未全面达到“三个增长”;(4)、挪用、截留、挤占教育经费;(5)、近三年学校出现重大安全责任事故;(6)、三类残疾适龄人口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未达到95%;(7)、在评估验收中弄虚作假。

3、针对各自学校规模,应建的部室个数及名称?

学校设有体育器材室、体育活动室、图书室、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书法室、远程教育室、理化生实验室及仪器室、档案室、计算机室(语音室)、会议室、留守儿童管护中心、卫生保健室、多媒体教室、地理室、劳技室、德育室、团队部、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心悦室、科技室29个部室。

4、党的教育方针基本内容?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三个大力宣传的主要内容?

三个大力宣传——(1)大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大力宣传师德高尚、关爱学生的教职工;(3)大力宣传乐于助人,热爱劳动,体、音、美、科技发明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

7、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三风的基本内容?

办学理念:

校训:诚信明理 博学笃志 三风:校风、班风、学风

8、高效课堂的特征是什么?你校是如何打造高效课堂的?

高效课堂: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特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体现平等、互动、和谐、高效的特征。

我校首先制定学校高效课堂实施方案,各年级、各班级、学科全面实施平等、互助、和谐、高效“餐桌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9、校长所做的3个学术报告情况如何?

分别向教职工、学生、家长作1次专题学术报告。

10、校长本人是如何搞校本研修的?“316”指标体系对校本科研课题个数是如何要求的?

校长一学期承担1个校本课题,听评课20节,并有听评体、音、美课程记录;确定一位校级领导分管教育科研工作,设立各学科教研组,每周开展1次教育科研活动;教师全员参与校本课题研究,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设立课题,每学年的校本课题个数不低于教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为教师安排足够的科研时间,对教师科研工作有奖励措施;校本课程开发符合学生实际,具有本校特色。

11、素质教育316工程的“三个促进”分别指什么?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12、你校班级建设是怎样开展的?

定期对班主任和班长进行培训,定期召开班务会和主题班会;通过民主推荐形式产生班、团、队干部,每学期轮换一次,每班设班长1名,男、女学生副班长各1名,各学科必须设立学科代表,培养学生民主意识、社会责任感和自主管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习惯,鼓励自主发展困难学生参与班、团、队活动,制定帮扶自主发展困难学生实施方案,重点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各类活动(办黑板报、表演节目、升国旗及国旗下讲话、主持节目、播音等)均应让学生全员轮流参与。

13、你校的办学特色、工作亮点是什么?

14、学前教育的5大领域是什么?

学前教育的五大领域是“健康”(Health)、“语言”(Language)、“社会”(Society)、“科学”(Science)和“艺术”(Art)。

15、你校是如何实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双高双普”指标体系是如何要求的?

16、你校是如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在关注留守儿童方面有何新举措?

第五篇:普心复习思考题

第八章 语言

1、什么是语言? 语言是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建规则的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

(语言:一种符号系统;言语:运用这种符号系统的行为)2、掌握语言的分类。(1)内部语言:一种对自己发出的语言,是思考时的语言活动。(隐蔽性简略性)(2)外部语言:可以表之于外,为人们所接受的语言。

A口头语言:凭借自己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

特点:a词和句的发音必须在一定时间里进行;

b说出整个句子前必须对全句的结构进行综合,选出恰当的词连贯的加以表达

c句语句之间的联系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预先考虑,使语言连贯流畅进行

d语言的听觉反馈对口头语言的进行起重要作用

对话语言:两人或几人直接进行交际时的语言活动

特点:是一种情境性语言、是一种简略的语言、是由对话双方相互支持的语言、是一种反应性语言

独白语言:是个人独自进行的,与叙述思想、情感相联系的、较长而

连贯的语言。

特点:是说话者独自进行的语言活动、是一种展开性语言、是有准备有计划进行的语言活动。

B书面语言:一个人借助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借助阅读来接受别人语言的影响。

特点:随意性、展开性、计划性

(3)内外部语言的联系:

内部语言是在外部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的转化叫内化 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的转化叫外化 3、理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A、正常成人的思维和语言有密切联系、相互依赖

语言的存在依赖思维:语言规则就是思维的表现、语言活动要经过思维活动 思维的存在依赖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刺激物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概念,概念总是以词语为存在方式的)

语言是思维活动的承载者,思维的结果依靠语言的存在

B、思维与语言并非密不可分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承载者,但并非唯一的工具和承载者。(不借助于语言,而借助动作、形象,思维也可进行,人类有无语言伴随的思维存在)

证据:语言、思维并非同步发生 个体心理:在语言之前有思维

动物心理:无语言、有思维

正常成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思维是运用语言的思维,但不能认为正常成人的思维活动必须有语言的参与。当人获得语言之后,当语言和思维结合在一起时,人的思维就会产生质的飞跃。4、掌握先天语言能力说的主要内容

语言都有两个层次的结构:表层结构、深层结构(两种结构可相互转化)表层结构:直接感知语言的外部形式――语音、语法关系的结构

深层结构:理解语言意义的结构。―――――――――两种结构可相互转化 乔姆斯基:个体语言的获得主要是由个体的先天因素决定的,儿童生来具有一种对语言符号加工的现成装置――语言获得装置(LAD)

语言获得装置以讲话的形式从其他人那里接受最初的材料,然后通过复杂而几乎还未探明的智力工具

利用语言获得装置,儿童说话时能从深层结构生成具有表层结构的句子;听说时,又可把感知到的表层结构转换为深层结构,从而理解句子的意义。5、影响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识别的因素有哪些?(1)、影响口头语言的识别的因素:语音类似性、语音强度、噪音掩蔽、语境、句法语义和语言学知识的作用(2)、影响书面语言的识别的因素:单词的部位信息、字词的使用频率、笔画数量和字形结构、语音的作用、上下文的作用 6、影响语言理解的因素有哪些?

句子的类型:对否定句的理解难于肯定句

词序:汉语的基本词序 主动宾

固定的词序提供了理解句子的线索 语境:提供各种背景知识,帮助人们迅速准确的理解语言 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句法分析决定着人们对句子组成成分切分;在语义知识帮助下即使语义颠倒,人们对语言材料也不会产生误解

推理:可在语言原有信息基础上增加信息,或在话语的不同成分之间建立连接 图式: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当语言材料的结构与故事图示一致时,能提高语言理解的速度和质量,反之亦然。

第九章 情绪

1、理解以下概念: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表情:情绪在有机体上的外显行为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具有弥散性的特点,会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生活。

激情:是一种持续时间短、表现剧烈,失去自我控制力的情绪,激情状态下常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状况下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状态对个体潜能具激发调动作用,频繁的应激会损害身体健康。2、表情的形式有哪些?

面部表情(先天预成型和后天习得性)、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3、理解情绪的三种状态的特点

激情:持续时间短、表现剧烈、失去自我控制力

心境: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弥散性,会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生活

应激: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对个体潜能的激发有调动作用,频繁的应激会损害健康 4、掌握主要的情绪理论的内容

(一)、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

情绪刺激引起身体是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都强调外周生理活动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故称为“情绪外周理论” 詹姆斯: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兰格: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在机体唤起和行为出现后,感到心在怦怦跳、呼吸加快、脸发烧、出汗,这些均构成情绪体验。

(二)、坎农-巴德的丘脑情绪理论(对詹姆斯-兰格理论的批评)

A、内脏是相对不敏感的器官,其反馈很差,仅依靠内脏器官的反馈我们不可能区分所体验到的多种情绪

B、在非常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会出现相同的内脏变化

C、人为的引起某种强烈情绪的典型内脏变化,并不产生相应的情绪

D、内脏变化太慢,因此不能成为情绪体验的来源,情绪的变化是爆发性的 E、情绪经验的产生,并非是在生理变化之后,实际上两者是同时的

结:情绪的中心不在ANS,而在CNS的丘脑;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都受丘脑控制――由丘脑同时发动机体唤起、行为和情绪体验

(三)、情绪的认知理论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情绪产生是由环境事件(刺激因素)、生理状态(生理因素)、认知过程(认知因素)三个条件所制约的,其中认知因素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

A、沙赫特-辛格的认知-激活理论

认为情绪即来自对生理反应反馈的感知,也来自对导致这些反应的情境的评价。若把生理唤醒归因于非情绪原因,那么情绪体验会降低――正确告知 若人为的导致生理唤醒并有情境能够合理的解释这种唤醒的原因,那么人就会体验到情绪――错误告知

结:唤起本身并不能产生情绪,必须对唤起加上标签或进行解释(危桥上的约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B、阿诺德的“评价-兴奋”学说

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刺激出现到情绪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境-评估-情绪

同一刺激情境,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这种评估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

第十章 意志

1、什么是意志?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目的,自觉的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从反映论的观点看,是人的主观意愿与客观规律的关系的反映。基本特点: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表现为意识对行为的调节。2、什么是抱负水平?影响抱负水平的因素是什么?

指个人在做某事件实际工作之前估计自己所能达到的成就水平。影响因素:自信心(自我估计)、个人成败经验、团体成败经验 3、什么是冲突与矛盾心理?冲突与矛盾心理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冲突是两个或多个目标之间的斗争;矛盾心理是指对一个目标追求过程中所产生的混乱感情。冲突与矛盾心理的表现形式:(1)、双趋冲突:两个都想达到的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2)、双避冲突:两个都想躲避,必有一个出现(3)、趋避矛盾:既想又怕(4)、双重趋避矛盾:一个人面对多个目标,且每个目标又分别具有趋避两方面的情感

第十一章

个性倾向性

1、解释以下概念

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反映某种客观的要求和必要性,并成为个人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动机: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诱因:能够引起个体动机的外部刺激

交往动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亲近、交流、往来以获得他人的关心、理解和合作的动机。

成就动机:个人在从事某种重要的活动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成就动机会影响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

权利动机:指个人所怀的一种强烈的影响他人或支配别人的愿望。外在动机:人在外界的压力与要求作用下所产生的行为动机 内在动机:由个体的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

归因:人们对自己或别人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或推论的过程 自我效能:个人对某种活动有过一些成败经验后,对自己的相应的能力所形成的一种评估。

认知失调:一个人具有两个彼此互相矛盾的认知,从而产生不愉快的体验

2、掌握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 A、人是一个一体化的整体,人类的基本需要是按优势出现的早晚或力量的强弱排列成等级的,即所谓的需要层次。B、人的需要的五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基本需要,与生俱来的 C、每一时刻最占优势的需要决定人的意识和行为 D、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的关系:

a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只有满足低级需要的基础上,才出现高级需要。在进化过程中,高级需要出现的更晚。

b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并非对立的,低级需要部分满足可产生高级需要,有些人可放弃低级需要而追求高级需要。

3、掌握耶基斯-多德森定律的内容 A、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B、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不同而不同 C、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即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4、理解主要的动机理论

一、本能论

基本观点:人的大部分行为是由本能控制的。本能是在进行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

代表人物:詹姆斯:人的行为依赖于本能的指引,人有生物本能和社会本能。.........麦独孤:人的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人有18种本能。

.........弗洛伊德:本能是人的行为的真正动力;本能意味着表现在精神生活上的身体的需要,它是一切精神活动的最根本的原因。”本能分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两大类。人能有意识地压抑自己的本能冲动,但无意识的本能冲动决不能消除,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

对本能的评价:本能未能从行为的过程、机制和结构来解释行为,对行为的解释是一种循环论证,过分强调了固定的先天的行为机制。

二、驱力与诱因理论

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 个体的有效行为=驱力×习惯强度×诱因-抑制(P=D×H×K-I)

三、唤醒(身体的一种激活状态、紧张水平)理论

不同的活动需要不同程度的唤醒水平,对唤醒水平的偏好是决定个体行为的一个因素,人总是努力把唤醒保持在理想水平。三原理(1)、最佳唤醒水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佳唤醒水平,高于这个水平就会逃避刺激,低于这个水平就会寻求刺激。一般来说,个体偏好中等程度的唤醒。

(2)、简化原理:重复刺激会使唤醒水平降低(3)、经验作用:富有经验的个体更偏好于复杂的刺激

四、认知论的动机理论

(一)、期待-价值理论

期待:个体对他所从事的行为的目标实现可能性的估计 价值: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或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估计 动机=期待×价值(M=E×V)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人在早期生活中所获得的一种潜在的稳定性质

对当前任务能否完成的可能性的主观预期

诱因价值:成就动机TA:希望成功的动机Ts;避免失败的动机Tf。TA=Ts-Tf

Ts=Ms×Ps×Is

Ms:追求成功的倾向

Ps:成功的主观概率

Is:成功的诱因值 Tf=Mf×Pf×If

Mf:避免失败的倾向

Pf:失败的主观概率 If:避免失败的诱因的强度 Ts=Ms×Ps×Is = Ms×Ps×(1- Ps)Tf=Mf×Pf×If = Mf×(1- Ps)×Ps TA=Ts-Tf = Ms×Ps×(1- Ps)- Mf×(1- Ps)×Ps= Ps×(1- Ps)(Ms-Mf)

成功的概率与诱因值互补........成功概率为0.5时,动机较高

(二)、归因理论

归因:人们对自己或别人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或推论的过程

三维度划分归因:内因、外因;稳定、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非可控制归因…………………….三种归因相互交叉

四种典型的归因模式:积极的成功归因、积极的失败归因、――利于动机水平

消极的成功归因、消极的失败归因

(三)、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一个人具有两个彼此互相矛盾的认知,从而产生不愉快的体验 主要观点:一个人如果为矛盾的想法困惑,就会产生失调的感情

失调是不愉快的,因而个体会产生消除它的动机

除试图消除失调外,个体将积极的避免加深失调的情况与信息 随着失调的加深,消除不愉快的动机也更加强烈

(四)、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个人对某种活动有过一些成败经验后,对自己相应的能力所形成的一种评估。

自我效能感的功能:决定对活动的选择;决定人对活动的努力和坚持性;

影响人对困难的态度;影响人与环境互动时的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个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情绪与生理状态

(五)、成就目标理论

不同个体对自己能力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对能力的潜在认识会直接影响个体对成就目标的选择,并进而影响其动机模式……智力理论-目标定向-动机模式 儿童对智力的稳定性信念的两种观点:实体论、增长论

实体论:智力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特质,是固定不变、无法控制的,一个人的成败反应了能力水平的高低,聪明的人无论任务难易或是否努力都会取得成功

增长论:智力是动态的,是可以改变、可以加以训练的,一个人的成绩反应其努力程度和策略的有效性。

区分成就目标:业绩目标:指向活动获得高的学习成绩或工作成绩

学习目标:指向提高自身能力

区分人在智力活动领域的活动动机:无助模式:人面对失败时的消极反应

掌握定向模式:面对失败时的积极反应

成就目标理论的动机模式:

实体论-业绩目标定向-无助的反应模式 增长论-学习目标定向-掌握定向的反应模式

第十二章

智力

1、什么是智力?理解智力与能力、智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1)智力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个人有目的的行动、合理的思考、有效的应付环境的一种综合能力。(2)智力与能力的关系:

能力是人顺利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从属说:智力是能力的一个组成成分,也即所谓的一般能力。包含说:认为智力中包含着各种能力。

智力能力相对独立说:认为智力侧重于认知,能力侧重于活动。(3)智力与知识的关系:

区别:范畴不同:知识是经验的总结概括,主要系统的存在于社会

智力是一种个性特征,是具体操作动作方式的内在心理因素

概括水平不同:知识是对事物和现象的属性、联系和关系的抽象的系统的概括

智力是对调节人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心理活动功

能的较高水平的概括

发展不同步:智力发展较慢,知识掌握较快

知识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能力不能

联系: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一定的知识又以一定的智力为前提。

2、掌握主要的智力理论(二因素论、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三维结构理论、智力三元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二因素论:(斯皮尔曼)智力是由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构成 两因素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不同。G因素是智力结构中的主要成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主体;S因素代表个人某一种特殊的能力,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来。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卡特尔)认为存在两个基本智力因素。

流体智力: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依赖于先天禀赋。

晶体智力:一个人通过其流体智力所学到的并得到完善的能力,是通过学习语言和其他经验发展起来的。

三维结构理论:(吉尔福特)否认智力中普遍因素的存在,认为智力的结构可以从操作、对象、产物三个维度上考虑,每种能力与某种操作、信息内容和产品有一种独特的粘合。

操作:认知-记忆-发散性加工-辐合型加工-评价 对象:视觉、听觉、符号、语义、行为

产物: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蕴含 智力三元理论:(斯滕伯格)认为智力由三部分控制:成分性智力、经验性智力、情境性智力。人类的智力是由互相连接的三边关系组合的智力统合体。

成分性智力: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经由思考、判断、推理以达到问题解决的能力。是在思维和问题解决中所依赖的心理过程。

包括:知识获得成分:用于学习新的事实

操作成分:作为问题将解决的策略、技巧

元认知成分:用于选择策略、监控认知过程以达成功

经验性智力:个体运用既有经验处理新问题时,统合不同观念而形成的顿悟或创造力的能力

情境性智力: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学得的知识、经验以处理其日常事务的能力

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的能力。

多元智力结构: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比较符合传统理解

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我认识智力

3、掌握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1)智力发展不均衡

增长期:0~17、18岁 稳定期:17、18~35、36岁

衰退期:35、36-(2)各种智力因素的发展是有差异的

越复杂的智力因素增长速度越慢,达到成熟的年龄迟,衰退晚

人的液体智力在中年后有下降趋势,而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是稳定上升的(3)个体间的智力发展是有差异的 智力水平的差异:智力超常:(140+)&智力落后 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智力优越类型的差异(4)、智力发展存在关键期

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一般认为从0~12、13岁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4、理解影响智力发展的主要因素的作用

遗传与环境的作用:遗传为智力发展提供可能性,环境将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第十三章

人格

1、什么是人格?理解人格的特点。

人格是一个人的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的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它赋予了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模式,这种知、情、意、行的复杂组织是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包含着一个受过去影响以及对现在和未来的建构。

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的特点。

整体性:人的多种心理成分和特质(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等)式紧密联系并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组织,不是孤立存在的。

稳定性: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人格跨情境的一致性。独特性: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与行为是各不相同的,由于人格结构组合的多样性,是每个人的人格都有其特点。

社会性:社会化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的成员。2、什么是气质?理解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巴普洛夫)

大脑皮质的神经过程(兴奋、抑制)具备三个基本特性: 强度:神经细胞和整个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的极限 均衡性: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间的相对关系 灵活性:兴奋过程或抑制过程更迭的速率

人和动物在这三种神经过程的特性的独特组合,构成了不同的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类型。

气质类型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心理表现;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

3、什么是性格?理解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人在面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区别:(1)起源上:气质是先天的,主要体现为神经类型的自然表现;性格是后天的,是人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了人的社会性。

(2)可塑性:气质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性格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是明显的。

(3)评价标准:气质所指的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行为内容无关,因而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主要是指行为的内容,它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因而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联系:(1)气质影响人性格形成的难易程度和速度

(2)气质可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特征,从而使性格特征具有独特的色彩

(1)性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变气质,使他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4、理解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人格结构观。

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种心理结构构成的动力系统,人的大多数行为是由本我、自我、超我共同活动的结果。本我(潜意识层面):由先天的生物本能和欲望组成,以追求非理性的冲动性的和无意识的自我满足为目标进行活动,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意识层面):是人格中现实性的一面,是在本我的冲动与实现本我的环境条件之间的冲突中得到发展的一种心理组织,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协调者,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是个人价值观的源泉,对思想和行为起着判断监察作用。超我的一部分称为良心,反映着一个人的道德标准;另一部分称为自我理想,反映着一个人幼年时受到父母赞扬或奖励的那些行为。遵循道德原则。

5、什么是自我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有哪些主要形式。

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运用想心理策略,以此来适应来自本我、超我、现实之间的冲突。能帮助个体回避矛盾、自我安慰、自我开脱,起到维持一种可以让人接受和满意的自我形象、保护自我、维系心理平衡的作用。主要形式:压抑:在心理上把源自本我但不为社会所允许的欲念压抑到潜意识中而使它不出现在意识中。

否认:心理上不承认已经发生了的事实

投射:将自己不为社会所接纳的欲念强加到他人头上。合理化(纹饰):通过扭曲现实来为需要得不到满足进行开脱,从而保护自尊心。转移:用另一个目标作为代替品,从而安全释放或满足冲动。

反向作用:为了控制或防御某些不被允许的冲动而有意识的做出相反方向的举动。(如:矫枉过正、欲盖弥彰)

补偿: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陷。

升华:将不为社会允许的欲望转化为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而表现出来。6、理解人格的特质学说的基本观点。

基本观点:把人格视为从内部控制行为的一种内在机制,它是许多个别特点的组合。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某一特质,只是量不同。

特质:指一个人在大多数情境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和持久的特性。特质的性质:(1)特质是真实存在于特定个体中的一种神经生理结构,而不是用来说明或解释我们行为的一种标签。(2)特质决定或引导我们的行为。

(3)特质是一种可以明显加以辨别的特性。(4)一种特质与其他特质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5)有与特质不一致的行为或习惯,但这并不证明特质不存在。(6)特质可以用连续的尺度加以测量。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共同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特质; 个人特质:是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人特质包括:(1)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影响到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

(2)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是人格的核心部分。(3)次要特质:个体一些表面的特点和不一定很稳定的品质。

(二)卡特尔的特质论(把人的特质分成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直接与环境接触,常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行为。根源特质:则隐藏在表面特质的后面,通过表面特质而体现,是制约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和人格的基本因素。

(三)艾森克的特质理论

认为人的特性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因此他主张用特征群(类型)而不是以散在的特质去描述人格。

艾森克分析人格所采用的两个标准(维度):内外向、情绪稳定性

(四)人格的五因素模型:开放性、责任心、外向性、宜人性、情绪性 7、理解人格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基本观点:认为个体的人格不外乎各种习得行为模式的集合,像其他习得行为一样,人格也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过程形成的。人格:即各种行为习惯的组合,即各种习得的行为模式。习惯受学习中的驱力、线索、反应和奖赏四种成分控制。

驱力:促使一个人行为的具有足够强度的刺激。线索:来自环境的信号。反应:所引发的行为。

奖赏:这些行为所引发的正强化。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心理情景、期望、强化价值和自我强化在习惯行为习得中的作用。

心理情境:一个人是如何定义并解释所处环境的; 期望:对自己的反应是否将引起强化的预测,自我效能感是一种重要的自我期望。强化价值:如何看待行为的结果。

自我强化:对自己行为进行积极评价时所得到的鼓励和强化。8、理解人格的人本理论的基本观点。

基本观点: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在寻求着把自己的潜能都发挥出来的途径,认为人具有自由选择的创造能力。反对弗洛伊德对人格解释中强调生物本能和无意识驱力的观点,也反对机械的行为主义的观点。

(一)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学说

(1)人生来就有趋向健康成长从而发挥其潜力的内在动力。

(2)自我实现指个体与生俱来的内在潜能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现。(3)人们体验到自我实现的瞬间经验称为高峰体验,其特点是幸福感和成就感。(4)自我实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发展的某个终点。

(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1)罗杰斯则认为正常人的人格是达到“内部和谐”而形成的。一个具有完善功能的人能够与自己的内部情感和冲动保持和谐。这样的人形成了一种对外部的开放态度,一个人从外部得到的关爱和肯定的机会越多,形成这种积极的开放态度的可能性就越大。

(2)罗杰斯人格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自我(self)。自我指人对“我是个什么样的人”的知觉。自我包括理想自我、自我形象和真实自我三部分。

(3)如果自我的三种成分不相匹配,就会成为自我形象不相符的人。人的许多行为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持一个人的自我形象与其行为的一致性。

(4)自我的发展有赖于个体和环境互动的许多因素

下载普心参考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普心参考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地质大学矿普历年真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2年矿产普查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控矿因素:一般是指控制矿床形成和分布的各种地质因素,如构造、岩浆活动、地层、岩相、古地理、区域地球化学因素、变质......

    七 五 普 法 心 得 体 会

    七 五 普 法 心 得 体 会 韩英芬 通过认真学习“七五普法”,我深受启发和教育,对下一步普法工作的重点更加明确,完成任务的信心更加振奋。要严格按照要求,做到: 一是要抓好学习......

    心星幼儿园双高双普汇报材料

    长武县巨家镇心星幼儿园“双高双普”工作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首先,对各位领导莅临我园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我园自“双高双普”工作开展......

    颜色与心情结题报告

    颜色与心情结题报告 该课题经过一周的研究调查,成功的结束了,当初选择该课题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更好的学习英语,了解颜色词语与心理情绪的关系,了解颜色与心理......

    人 口 普 查 工 作 心 得 体 会

    人 口 普 查 工 作 心 得 体 会 娄底三中胡永升 九月的金秋,带着收获的气息,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我,一个普通老师有幸成为一位普查员感到由衷高兴。......

    安全质量在我心 建设诚信普爱医院

    安全在心中,质量在手中;诚信为本,服务第一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安全在心中,质量在手中;诚信为本,服务第一》。 小时候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上帝刚......

    2018年昆明市教师普岗教育心理学真题

    2018年昆明市教师普岗教育心理学真题 一、单选题 1、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教育心理学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并注重与教育实际相结合。这一时期是教育心理学的( ) A.初创时......

    普 通 话 水平测 试 命 题 话 题

    普通话水平测试命题话题 1、我的学习生活 2、我的业余生活 3、我的假日生活 4、我的朋友 5、我尊敬的人 6、我的成长之路 7、我的愿望(或理想) 8、我的家乡(或熟悉的地方) 9、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