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提高专业英文阅读能力
施一公的个人博客
学生如何提高专业英文阅读能力
【 序:此文针对本科生和一、二年级的博士、硕士生,对高年级的博士生和博士后也应该有参考价值。该文的一些背景可以参考我此前关于提高英文写作能力的博文:
http:///m/user_content.aspx?id=349932】
从小到大,我感性思维多一些,不善于读书。85至89年在清华生物系读本科期间,从未读过任何一种英文专业期刊。我受到的与英文阅读相关的训练一共只有两个。一是我在1986年暑假期间选修的时任系主任的蒲慕明老师开设的《生物英语》系列讲座,隐隐约约记得蒲先生让我们阅读一些诸如DNA双螺旋发现之类的科普性英文文章,很有意思。但时间较短,暑假过后也没有养成读英文文章的习惯。二是《生物化学》这门课。与现在的清华生命学院形成鲜明对比,我上大学期间的所有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是采用中文教材、中文讲课,只有郑昌学老师讲授的《生物化学》采用了Lehninger的《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而且郑老师要求我们每个学生每次
课后阅读10-20页教材。我们同学大多感觉到专业英文阅读有所提高。
1990年4月至7月初,我在依阿华州Ames小镇的Iowa State University度过了初到美国的前三个月,其中大部分时间在Herbert Fromm教授的实验室做轮转(rotation),跟随刘峰和董群夫妻两人做研究(刘峰现在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做教授)。当时感觉最困难的就是读专业论文。有一次,Fromm教授要求我在组会上讲解一篇《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的文章,我提前两天开始阅读,第一遍花了足足六个小时,许多生词只能依靠英汉词典,文章中的有些关键内容还没有完全读懂,当时的感觉是JBC的文章怎么这么长、这么难懂?!真有点苦不堪言。为了能给Fromm教授和师兄师姐留下好印象,第二天又花了好几个小时读第二遍,还做了总结。第三天我在组会上的表现总算没有给清华丢脸。但是,前前后后,真搞不清楚自己为了这一篇文章到底花了多少时间!90年7月我转学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后,与本科来自北大的虞一华同在IPMB program。虞一华大我一岁,来巴尔地摩之前已经在夏威夷大学读了一年的研究生,对于科研论文的阅读比我强多了。他常常在IPMB的办公室里拿着《科学》和《自然》周刊津津有味地阅读,看得我很眼馋,也不理解其中那些枯燥的文章有什么意思。他告诉我:他在读很有意思的科学新闻。科学新闻能有什么意思?虞一华给我讲了好几个故事:洛克菲勒大学校长诺贝尔奖得主David Baltimore如何深陷泥潭、人类基因组测序如何争辩激烈、HIV病毒
究竟是谁发现的,等等。我还真没有想到学术期刊上会有这么多我也应该看得懂的内容!从那时起,每一期新的《科学》和《自然》一到,我也开始尝试着阅读里面的新闻和研究进展介绍,这些内容往往出现在“News & Comment”“Research News”“News & Views”
“Perspectives”等栏目,文笔平实,相对于专业的科研论文很容易读懂。有时,我还把读到的科研新闻讲给我的同事朋友们听,而同事的提问和互动对我又是更好的鼓励。除了《科学》和《自然》,我也常常翻看《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
与《细胞》(Cell)、《生物化学期刊》(JBC)等非常专业的期刊不同,《科学》和《自然》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用来做科普教育的。《科学》周刊的“Perspectives”和《自然》周刊的“News & Views”栏目都是对重要科学论文的深入浅出的介绍,一般1-3页,读起来比较通俗易懂,较易入门。读完这些文章后,再读原始的科学论文,感觉好多了!而且可以把自己的体会与专家的分析比较一下,找找差距,有时甚至也能找回来一点自信!
从1998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任职到现在清华大学做教授,我总是告诉自己实验室的所有年轻人(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下面这几点读科研论文的体会,也希望我的学生跟我学:
1.请每位学生每周关注《科学》和《自然》。(生命科学界的学生还应该留心《细胞》)。如果时间有限,每周花一个小时读读这两种周刊里的文章标题以及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科研论文的abstract,即可!这样做可以保证一个学生基本上能够跟踪本领域最重要的发现和进展,同时开阔视野,大概知道其它领域的动态。
2.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可以细读《科学》和《自然》里的新闻及科研论文。如果该科研论文有“News & Views”或“Perspectives”来介绍,请先读这些文章,这类导读的文章会提炼问题,就好比是老师事先给学生讲解一番论文的来龙去脉,对学生阅读原始论文有很大帮助。
3.在读具体的科研论文时,最重要的是了解文章的主线逻辑。文章中的所有Figures都是按照这个主线逻辑展开描述的。所以,我一般先读“introduction”部分,然后很快地看一遍Figures。大概知道这条主线之后,才一字一句地去读“results”和“discussion”。
4.当遇到一些实验或结果分析很晦涩难懂时,不必花太多时间深究,而力求一气把文章读完。也许你的问题在后面的内容中自然就有解答。这与听学术讲座非常相似!你如果想每个细节都听懂,留心每一个技术细节,那你听学术讲座不仅会很累,而且也许会为了深究一个小技术环节而影响了对整个讲座逻辑推理及核心结论的理解。
5.对个别重要的文章和自己领域内的科研论文,应该精读。对与自己课题相关的每一篇论文则必须字斟句酌地读。这些论文,不仅要完全读懂,理解每一个实验的细节、分析、结论,还必须联想到这些实验和结论对自己的课题的影响和启发,提出自己的观点。
6.科学论文的阅读水平是循序渐进的。每个人开始都会很吃力,所以你有这种感觉不要气馁。坚持很重要,你一定会渐入佳境。当你有问题时或有绝妙分析时,应该与师兄师姐或找导师讨论。
7.科研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科研论文的阅读。每一个博士生必须经过严格的科研论文阅读的训练。除了你自己的习惯性阅读外,你应该在研究生阶段选修以阅读分析专业文献为主的一至两门课,在实验室内也要有定期的科研论文讨论(Journal Club)。如果你的实验室还没有这种讨论,你们学生可以自发地组织起来。
8.前面几条都是讨论如何提高科研论文的阅读能力,但是一旦入了门,就要学会critical reading。不要迷信已发表的论文,哪怕是发表在非常好的期刊上。要时刻提醒自己:该论文逻辑是否严谨,数据是否可靠,实验证据是否支持结论,你是否能想出更好的实验,你是否可以在此论文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重要问题?等等。
天外有天,读科研论文是一件很简单、但也很深奥的事情。一般的学生常常满足于读懂、读透一篇好的论文,优秀的学生则会举一反
三、通过查找references纵深了解整个领域的历史、现状,并展望该领域未来的可能进展。
我从1990年对学术论文一窍不通到96年博士后期间的得心应手,还常常帮助同事分析,自以为水平了得。但是有一件事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严重不足,颇为羞愧。1996年,是SMAD蛋白发现及TGF-b信号转导研究的最激动人心的一年,哈佛医学院的Whitman实验室
在十月份的《自然》杂志上以“Article”的形式发表了一篇名为“A
transcriptional partner for MAD proteins in TGF-b signaling”的文章。读完之后,正好遇到TGF-b领域的著名学者Joan Massague,我对Joan评论说:I’m not so sure why this paper deserves a full article in Nature.They just identified another Smad-interacting protein, and the data quality is mediocre.完全出乎我的意料,Joan马上回应我:I disagree!This paper links the cytoplasmic Smad protein into the nucleus and identifies a transcription factor as its interacting protein.Now the TGF-b signaling pathway is complete.It is a beautiful Nature article!这件事对我触动极大:原来大师的视野和品位远远在我之上。从那以后,我也开始从整个领域的发展方面来权衡一篇文章的重要性,这件事对我今后为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审稿、自己实验室选择研究课题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如今,我阅读一篇本领域内的科研论文,非常顺利,而且常常可以看出一些作者没有想到或分析到的关键点。回想从前,感慨万千,感谢蒲慕明、郑昌学、虞一华、John Desjarlais、Jeremy Berg、Joan Massague等一批老师和同事对我的帮助。我很留心,也很用心。希望所有的学生也能通过努力和坚持对英文科研论文的阅读得心应手!
第二篇:学生如何提高专业英文阅读能力
【序:此文针对本科生和一、二年级的博士、硕士生,对高年级的博士生和博士后也应该有参考价值。该文的一些背景可以参考我此前关于提高英文写作能力的博文: http:///m/user_content.aspx?id=349932】
从小到大,我感性思维多一些,不善于读书。85至89年在清华生物系读本科期间,从未读过任何一种英文专业期刊。我受到的与英文阅读相关的训练一共只有两个。一是我在1986年暑假期间选修的时任系主任的蒲慕明老师开设的《生物英语》系列讲座,隐隐约约记得蒲先生让我们阅读一些诸如DNA双螺旋发现之类的科普性英文文章,很有意思。但时间较短,暑假过后也没有养成读英文文章的习惯。二是《生物化学》这门课。与现在的清华生命学院形成鲜明对比,我上大学期间的所有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是采用中文教材、中文讲课,只有郑昌学老师讲授的《生物化学》采用了Lehninger的《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而且郑老师要求我们每个学生每次课后阅读10-20页教材。我们同学大多感觉到专业英文阅读有所提高。
1990年4月至7月初,我在依阿华州Ames小镇的Iowa State University度过了初到美国的前三个月,其中大部分时间在Herbert Fromm教授的实验室做轮转(rotation),跟随刘峰和董群夫妻两人做研究(刘峰现在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做教授)。当时感觉最困难的就是读专业论文。有一次,Fromm教授要求我在组会上讲解一篇《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的文章,我提前两天开始阅读,第一遍花了足足六个小时,许多生词只能依靠英汉词典,文章中的有些关键内容还没有完全读懂,当时的感觉是JBC的文章怎么这么长、这么难懂?!真有点苦不堪言。为了能给Fromm教授和师兄师姐留下好印象,第二天又花了好几个小时读第二遍,还做了总结。第三天我在组会上的表现总算没有给清华丢脸。但是,前前后后,真搞不清楚自己为了这一篇文章到底花了多少时间!
90年7月我转学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后,与本科来自北大的虞一华同在IPMB program。虞一华大我一岁,来巴尔地摩之前已经在夏威夷大学读了一年的研究生,对于科研论文的阅读比我强多了。他常常在IPMB的办公室里拿着《科学》和《自然》周刊津津有味地阅读,看得我很眼馋,也不理解其中那些枯燥的文章有什么意思。他告诉我:他在读很有意思的科学新闻。科学新闻能有什么意思?虞一华给我讲了好几个故事:洛克菲勒大学校长诺贝尔奖得主David Baltimore如何深陷泥潭、人类基因组测序如何争辩激烈、HIV病毒究竟是谁发现的,等等。我还真没有想到学术期刊上会有这么多我也应该看得懂的内容!从那时起,每一期新的《科学》和《自然》一到,我也开始尝试着阅读里面的新闻和研究进展介绍,这些内容往往出现在“News & Comment”“Research News”“News & Views”“Perspectives”等栏目,文笔平实,相对于专业的科研论文很容易读懂。有时,我还把读到的科研新闻讲给我的同事朋友们听,而同事的提问和互动对我又是更好的鼓励。除了《科学》和《自然》,我也常常翻看《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
与《细胞》(Cell)、《生物化学期刊》(JBC)等非常专业的期刊不同,《科学》和《自然》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用来做科普教育的。《科学》周刊的“Perspectives”和《自然》周刊的“News & Views”栏目都是对重要科学论文的深入浅出的介绍,一般1-3页,读起来比较通俗易懂,较易入门。读完这些文章后,再读原始的科学论文,感觉好多了!而且可以把自己的体会与专家的分析比较一下,找找差距,有时甚至也能找回来一点自信!
从1998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任职到现在清华大学做教授,我总是告诉自己实验室的所有年轻人(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下面这几点读科研论文的体会,也希望我的学生跟我学:
1.请每位学生每周关注《科学》和《自然》。(生命科学界的学生还应该留心《细胞》)。如果时间有限,每周花一个小时读读这两种周刊里的文章标题以及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科研论文的abstract,即可!这样做可以保证一个学生基本上能够跟踪本领域最重要的发现和进展,同时开阔视野,大概知道其它领域的动态。
2.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可以细读《科学》和《自然》里的新闻及科研论文。如果该科研论文有“News & Views”或“Perspectives”来介绍,请先读这些文章,这类导读的文章会提炼问题,就好比是老师事先给学生讲解一番论文的来龙去脉,对学生阅读原始论文有很大帮助。
3.在读具体的科研论文时,最重要的是了解文章的主线逻辑。文章中的所有Figures都是按照这个主线逻辑展开描述的。所以,我一般先读“introduction”部分,然后很快地看一遍Figures。大概知道这条主线之后,才一字一句地去读“results”和“discussion”。
4.当遇到一些实验或结果分析很晦涩难懂时,不必花太多时间深究,而力求一气把文章读完。也许你的问题在后面的内容中自然就有解答。这与听学术讲座非常相似!你如果想每个细节都听懂,留心每一个技术细节,那你听学术讲座不仅会很累,而且也许会为了深究一个小技术环节而影响了对整个讲座逻辑推理及核心结论的理解。
5.对个别重要的文章和自己领域内的科研论文,应该精读。对与自己课题相关的每一篇论文则必须字斟句酌地读。这些论文,不仅要完全读懂,理解每一个实验的细节、分析、结论,还必须联想到这些实验和结论对自己的课题的影响和启发,提出自己的观点。
6.科学论文的阅读水平是循序渐进的。每个人开始都会很吃力,所以你有这种感觉不要气馁。坚持很重要,你一定会渐入佳境。当你有问题时或有绝妙分析时,应该与师兄师姐或找导师讨论。
7.科研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科研论文的阅读。每一个博士生必须经过严格的科研论文阅读的训练。除了你自己的习惯性阅读外,你应该在研究生阶段选修以阅读分析专业文献为主的一至两门课,在实验室内也要有定期的科研论文讨论(Journal Club)。如果你的实
验室还没有这种讨论,你们学生可以自发地组织起来。
8.前面几条都是讨论如何提高科研论文的阅读能力,但是一旦入了门,就要学会critical reading。不要迷信已发表的论文,哪怕是发表在非常好的期刊上。要时刻提醒自己:该论文逻辑是否严谨,数据是否可靠,实验证据是否支持结论,你是否能想出更好的实验,你是否可以在此论文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重要问题?等等。
天外有天,读科研论文是一件很简单、但也很深奥的事情。一般的学生常常满足于读懂、读透一篇好的论文,优秀的学生则会举一反
三、通过查找references纵深了解整个领域的历史、现状,并展望该领域未来的可能进展。
我从1990年对学术论文一窍不通到96年博士后期间的得心应手,还常常帮助同事分析,自以为水平了得。但是有一件事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严重不足,颇为羞愧。1996年,是SMAD蛋白发现及TGF-b信号转导研究的最激动人心的一年,哈佛医学院的Whitman实验室在十月份的《自然》杂志上以“Article”的形式发表了一篇名为“A transcriptional partner for MAD proteins in TGF-b signaling”的文章。读完之后,正好遇到TGF-b领域的著名学者Joan Massague,我对Joan评论说:I’m not so sure why this paper deserves a full article in Nature.They just identified another Smad-interacting protein, and the data quality is mediocre.完全出乎我的意料,Joan马上回应我:I disagree!This paper links the cytoplasmic Smad protein into the nucleus and identifies a transcription factor as its interacting protein.Now the TGF-b signaling pathway is complete.It is a beautiful Nature article!这件事对我触动极大:原来大师的视野和品位远远在我之上。从那以后,我也开始从整个领域的发展方面来权衡一篇文章的重要性,这件事对我今后为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审稿、自己实验室选择研究课题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如今,我阅读一篇本领域内的科研论文,非常顺利,而且常常可以看出一些作者没有想到或分析到的关键点。回想从前,感慨万千,感谢蒲慕明、郑昌学、虞一华、John Desjarlais、Jeremy Berg、Joan Massague等一批老师和同事对我的帮助。我很留心,也很用心。
希望所有的学生也能通过努力和坚持对英文科研论文的阅读得心应手!
第三篇:校本研修对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
“校本研修对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 的实证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负责人:石敏
单位:吉木萨尔县第一小学
立项时间:2016年1月11日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
(一)校本研修的发展极不平衡
在校本研修推进过程中,教师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为资源利用情况的差异、活动开展过程中的表现差异、教学水平的差异,尤其是研修水平的差异。同样那么几节教研课,同样那么几次说课,论坛,冠之以“校本”似乎就是在搞校本研修,而实际上校本研修只成为一句时尚的口头语。
(二)教师参加校本研修活动积极性有待提高
教师们认识到将自己在课堂中碰到教学问题和同事们一起讨论研究对自己的帮助很大,但参加校本研修活动积极性不高。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1.缺乏必要的理论学习。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专业引领,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2.研修活动有随意性,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全局性,教师主动参与性不强。
(三)普遍缺少问题解决式的研修活动
部分教师校本研修仍停留在抄笔记、听报告、写案例这样的层面,研修活动主题不明确,缺乏有效性、针对性。
(四)不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
学校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校本研修活动,但缺乏开展活动的系统性,缺乏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和规律的探索。
对于教师研修问题,专家们有不少的设计和论述,实践者们的经验也是丰富多彩的。但通过梳理和思考,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校本研修基本上是就课说课,强调教师个人反思,但往往没有明确的问题导向,研究的主题不明确,反思也是就事论事,很难达到促进“专业发展”的效果。二是研修层次低,在形式上“活动”多、“研究”少,培训代替了研究,“研究”则流于形式;在方法上,强调“行动研究”,虽然适合一般教师的研修实际,但由于没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理论指导,很难提升专业水平。
依据学校课改模式发展的需要,课题组将进一步深入和完善校本研修工作,立足教研,聚焦课堂,转变观念,提升执教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切实解决或研究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把研究重点放在引导教师进行个性化主题研修,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增长,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本课题坚持以新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教师为研究主体,认真学习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大力加强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学习,积极开 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遵循课堂教学逐步实现“惜时增效、轻负高效”,的原则,坚持研训一体的发展思路,遵循教师成长和培养的规律,结合我校实际,将教学、教研、校本研修等工作全面整合,务本求实、从小处着眼,围绕课堂教学,从常规工作做起,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增强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内行”,使教师“成为教育家”;促进教师主体发展,培育“主体”,使教师“有主体性”;促进教师自由发展 提升“生命” 使教师“成就人生”。
二、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的价值
(一)课题的界定
“校本研修对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实证研究”关涉术语:校本研修、教师专业能力、实证研究等。
校本研修是由学校自身发起组织,基于学校、在学校中、通过学校而进行的一种教师在职培训模式。它立足于“以人为本”的终身教育思想,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直接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三个维度,它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特别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课堂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阵地,课堂也就是教师课题研究的主要对象。课堂教学技能的持续提高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标志。本课题所说的“教师专业发展”既指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也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即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专家学者们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探索出了新时期教师专业化的取向和途径,如教学反思、课例研究、叙事研究、校本研修、理论引领等。这些都能为本项目提供宝贵的参考、启示和借鉴。实证研究是指从大量的经验事实中通过科学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或 规律,然后通过科学的逻辑演绎方法推导出某些结论或规律,再将这些结论或规律拿回到现实中进行检验的方法论思想。
作为一种研究范式,产生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研究。法国哲学家孔多塞(1743-1794)、圣西门(1760-1825)、孔德(1798-1857)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他们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实证研究方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实证研究方法是指利用数量分析技术,分析和确定有关因素间相互作用方式和数量关系的研究方法。狭义实证研究方法研究的是复杂环境下事物间的相互联系方式,要求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程度的广泛性。广义的实证研究方法以实践为研究起点,认为经验是科学的基础。广义实证研究方法泛指所有经验型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法,实地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广义的实证研究方法重视研究中的第一手资料,但并不刻意去研究普遍意义上的结论,在研究方法上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研究结论上,只作为经验的积累。鉴于这种划分,我们将实证研究区分为为数理实证研究和案例实证研究。
(二)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课题是针对当前中小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提出来的,研究的目的在于在遵循教师专业发展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探索和总结有效开展教师研修的途径和方法,为不断深化教师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范式。因而,我们认为该选题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而且界定清楚,难易适度。本课题研究,既可以丰富教师研修的理论成果,又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如能取得预期成果,将为中小学教师研修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支持,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范例。
三、研究内容、措施
本研究面向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小学数学教师开展校本研修的“自修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核心活动为载体,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行动研究、质的研究法等,并对研究资料进行了归纳、实证与分析,目的是想尽可能地揭示“校本研修”是促进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
1、研究问题提出的依据,即为什么教师要开展校本研修?为什么要把校本研修同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联系在一起?
2、主要是理论基础,面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的基本理论,以及校本研修活动设计的理念。
3、研究重心由四个方面组成:(1)、研究方法,主要阐述本文研究过程中拟采用的研究方法;(2)研究过程,主要体现本文的对研究资料的收集、归纳与整理;(3)结论与分析,主要是借助一些案例的分析,探讨校本研修的三个核心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的起点、动力与导向。(4)小结,主要阐明校本研修对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主要对本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反思与思考,并对本研究提出了发展性建议。
教师是自我发展的承担者和推动者。实践证明,只有教师形成主动、健康发展的 意识和能力,学校的组织价值才能得到提升。教师的发展不仅仅具有工具性价值,可以促成显性目标的实现,如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推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上升,更重要的是在于隐性的内涵,促进教师的角色重塑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和组织完成过哪些重要研究课题,成果的水平和社会评价如何;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时间保证和其他条件;资料设备;科研手段;项目分工等。
四、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假设
1、人们普遍认为,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这条路应该怎么走?校本研修有许多方式,如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这样的研修大多停留在“活动”层面,如果不能引领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对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问题,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特别是课堂教学。只有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才可能去发现、研究问题并寻求解决的办法;问题意识是发展意识,是对发展的追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过程,面对同一教育现象能否提出问题和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决定于教师的专业素质。上述思路可以概括为:问题驱动,主题导向,专题解决,课题落实。
2.课题研究要着眼于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欲望,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力量源泉。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研究需要学习思考、需要实践验证、需要总结反思,每一项研究活动都会带来教师认识的深化、技能的进步和理念提升。基于当前的教师研修实际,开展课题研究,首先要解决“会研究”的问题,所以需要专家的指导;其次,研究的过程也是团队协作的过程,一个课题往往需要一个团队,所以需要领导的支持。为此,学校应采用以下基本策略: 培训导航。围绕“主题”开展系列培训,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明确理念、掌握方法。培训必须要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围绕主题,抓住重点,切忌无目的、无层次,因为教师的工作任务都比较重,过多的“培训”会得不偿失,促进“研究”才是“培训”的根本任务。
课例推进。以课例为载体,一是研究课例、发现问题,就是认真分析常态课堂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综合——分析,确定研究课题;二是通过课例、解决问题,就是运用同课异构、一课二上等形式研究解决具体问题;三是形成课例、展示交流,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竞赛遴选优质课,形成示范课例。竞赛推动。实践证明,开展课堂教学竞赛,有利于调动教师研修的积极性;教学竞赛也是研修成果的展示交流,有利于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促进。骨干带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在教师的课题研究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作为一所学校或某一个教师团队,要重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抓好“教学能手”的培养,以发挥他们带动作用。
学科突破。抓好一个骨干学科,通过课题研究引领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围绕“主题”探索高效课堂教学策略,为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和范例。3.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要致力于消化吸收
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课题研究成果再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这也是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研究成果的推广,一靠行政推动,二靠专业引领,三靠主动学习。开展应用研究是不可忽视的,教育教学工作是非常复杂的,切忌照搬照抄,教师在应用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加以消化吸收,既要灵活又要创新,这才能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实现专业发展,也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创新之处
1.本课题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分析校本研修的规律和特点,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抓主要矛盾,能够有效避免校本研修中的就事论事和只注重“活动”或“成果”的形式主义“虚化”现象。所以,本课题研究既有实践价值也有理论创新。
2.运用系统的观点设计课题研究的行动策略,用“课题研究”带动教师的自主研修,从实际出发,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普适性。总之,本课题的第一个特点是选题角度新——基于管理、着眼于“引领”,抓住了教师研修工作的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本课题的第二个特点是思想方法新——运用哲学的观点来思考教育教学问题,可以有效克服教育科研的思维定势,获得新的认识;从宏观上把握并从整体出发设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策略,既有利于突破“就事论事”式研修局限,也能够有效避免走入“高谈阔论”的研修误区。概括起来,就是宏观着眼,微观着手,抓住主线,突出重点,整体设计,措施具体。
五、研究思路、方法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1.系统思想。运用系统思想,综合分析教师研修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突出研修的 主题与结构层次,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着力于教师想研究、会研究、能研究的“策略研究”。
2.理论联系实际。从教师和学校的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理论分析研究教师教学与教研中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
3.继承与创新结合。吸收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创新思维方式,丰富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查阅有关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文献,包括新课程理论、教科研理论、教学管理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等,梳理出有关“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理论观点并构建理论假说。
2.实验法。选取不同班级教学,将理论假说转化为行为策略,总结实验效果,不断改进完善。
3.总结经验法。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丰富研究成果。
4.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改进,不断完善工作措施和实践策略。
(三)研究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约为两年半(2015.11──2018、5)。具体过程及主要措施如下:
1.前期准备阶段(2015.11——2016.3)
①确立课题,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②组建课题组,明确分工及职责;
③建立健全理论学习与交流制度;
④制订完成课题方案及课题开题论证报告。
2.研究实施阶段(2016、4——2017、12.)
①第一阶段(2016.2——2016.3)
查阅相关文献和理论资料,对课题的内涵进行进一步的界定,了解科研现状,为全面进行有效的策略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②第二阶段(2016.4——2017.12)
对多年来教育科研中已有的经验进行总结与梳理,各成员进行相关的研究,最终形成阶段研究成果,适时进行中期汇报。
③第三阶段(2018.1——2018.3)
结合专家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研究计划,进行推进式与补救 式相结合的研究,同时十分重视资料积累,为结题做好原始材料的准备,准备课题结题的相关成果材料。
3.结题阶段(2018.4——2018.5)
提炼研究内容,撰写研究报告;邀请专家进行课题终期鉴定。
六、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课题组负责人是教研组长,主持研究多个课题,并顺利结题。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较为丰富的研究经验。
参与研究本课题的教师多数是马玉君工作室成员,有扎实的教学功底,多年研究课题的经验,对校本研修都有很浓厚的兴趣。在课堂教学、教研活动及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实践教学中,都有独特的见解,教学成绩突出。
学校对校本研修工作也很支持,每次教研活动,校领导至始至终参与听课、评课,并对活动效果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每学期派教师外出学习和进修,更新知识,学习回来后,给全校教师上汇报课,或交流,促进了校本研修的深入开展。
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学校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更是学生以及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教师专业要加快发展、提升,除了自身努力外,还需要有适当的好环境、好的导师指引。名师工作室能有效发挥名师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从而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快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校本研修对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 的实证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课题负责人:石敏
单位:吉木萨尔县第一小学
立项时间:2016年1月11日
第四篇: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与提高
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与提高
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是决定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基于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特点,本文从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出发,结合他们的教学现状,提出提高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些途径。
我国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起步早、发展快,且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和信息化促使下,要求中等专业学校教育越来越来重视实践教学,要求学生懂得实际操作,解决实际问题,但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未能与中等专业学校教育的规模同步协调发展。这也是我国中等专业学校学校计算机专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的棘手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从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出发,结合教学现状,提出提高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些方法。
1、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现状的特点
中等专业学校学校的计算机专业通常定位为培养“计算机理论十实践”的复合型人才。计算机教学有着明显的职业教育特征,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它以培养设计、维护、管理、服务一线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因此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计算机行业,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熟练计算机操作和较强维护处理、设计能力,能在特定的经济社会、行业经济情况下使用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进行相关高等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在侧重加强计算机实践操作学习,熟练掌握计算机运用技能的基础上开设与网络工作领域或行业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课程。即以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学习为基础,使之成为一门工具为学生所掌握,并借助这种工具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各行业计算机应用软件操作和维护的能力和技能,使其能够胜任在各行业环境下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应用,为各专业提供信息化平台的支撑。
2、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教师能力的要求
由于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因此计算机专业教师能力也相应要求具备较高的要求。
A.专业知识能力
专业课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必须具有复合型应用型特征。合格的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计算机专业理论和网络专业知识功底,而且要有丰富的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能、经验。现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虽然大多数是从计算机专业高校毕业生,但由于缺乏具体的社会实践工作经验,在授课过程中,无法深入、透彻地讲授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或传授计算机操作技能,新计算机、网络产品,造成学生难以真正掌握计算机知识,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培养出了过时的毕业生,适应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要时刻要充实自己,掌握新知识,掌握计算机行业新动态、新行情,甚至要求自学、钻研新课程,才能满足现代教学需要。
B.综合素质能力
中等专业学校教育注重“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职业人”,而非“教育家”,所以除了职业能力,教师还要在课堂中加强对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定位、职业实践、职业道德、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等文化素质的教育。要让学生树立“能力本位”的观念,由“被动”学习态度转变变为“主动”学习态度,以课堂知识为基础,通过其他学习途径,掌握更新的知识,并能以诚信的态度对待社会工作和计算机行业工作环境。
C.职业教育能力
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模式还应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许多教师职业教育观念模糊,对职业人才的培养途径的研究甚少,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理念和采用的教学方法太陈旧。有些教师还是凭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加一张嘴以“满堂灌”的方式讲下来,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方法、教学方法。
3、提高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办法
基于以上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结合职业学校目前的教学状况,笔者在十几年计算机专业教学总结出以下三条途径,来提高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
A.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部在中等专业学校教育评价标准讨论稿中,提出了“双师素质”教师的概念,并对“双师素质”教师的任职资格条件进行了较为明确的规定。规定“双师素质’,教师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教师:①具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讲师(或以上)的教师职称;②既有讲师及以上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职称;③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或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或社会效益。
为实现“双素质”,从学校方面来讲,学校可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培训。一方面可以邀请一些在计算机、管理、网络、IT行业等方面的专家给教师讲授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可将教师直接送到企业从事相关的技术和管理工作,提供给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机会,这样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结合具体案例会更加的形象、生动、立体。从教师个人来讲,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讲,考取计算机软件、网络、编程或设计软件应用行业的从业资格证书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证书包括报网络操作员、软件开发人员、数据库管理师、网页设计师、平面设计师等,教师可根据自己教授的课程从中选取。
B.推动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坚实的计算机操作和理论功底、行业的从业经历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只是“双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双师”,还要能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应为:以能力(含智能和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学习掌握职业技能为重心,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媒体,个性化的、综合包容性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模式。实现职业教育由理论性、封闭性、单一性、师生偏离性向实践性、开放性、系统性、师生互动性的模式转变。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分组实验教学法”、“作品创作竞赛教学法”等符合新型中等专业学校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并利用网络平台、组装实验室、电脑室、网络实验室、虚拟实验室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得到深化,积累经验,掌握实际一些故障排除和软件使用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能力。
C.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教育能力
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能力,还包括培养学生恰当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质的能力。现在,许多企业已向就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结合校内外的大量实例启发学生对职业品质重要性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组织能力、平衡心态、处理冲突等多方面的能力也是教师开展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教师通晓大量的商务礼仪、企业文化、人格教育等知识,并能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职业风采。
D.注重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师从事科研,将是21世纪教师区别于以往教师的一个显著标志。教师只有由教育型向学者型的转变,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素质教育的需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要善于把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分析和研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做科研型教师就要边教学边教研,对自己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理论升华,成为规律性的共识,在教学中发现问题,通过教研解决问题,形成教学和教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新模式,进而探索和发现新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
作者个人简介
唐良才 男 1977年4月23日出生 湖南邵阳人 湖南师范大学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毕业、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专业专科毕业、湖南广播电视大学专业本科毕业 中学一级信息技术教师 研究方向:我国初高等教育、中专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现为邵东县黑田铺中学计算机专业教师兼校园局域网络维护管理技术员。
第五篇:提高文秘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思考
关于如何提高文秘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思考 摘要:本文将从改变培养方向、改革课程设置、加强校内实训、加强专业教师的职业培训和加强与企业合作等方面来讨论如何提高文秘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岗位的要求。
关键词:文秘专业 教学 职业能力。
一、提高文秘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必要性。
多年来,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注重对办文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过多地强调,导致课程安排更接近于传统的汉语专业,且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传授多于以学生为主的实际工作过程训练和相应的职业能力培养。故现实中出现文秘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但企业却找不到满意的文秘人员的矛盾状况。这种“供过于求”“供不应求”的尴尬局面的出现归根到底是由于学生缺乏过硬的专业技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因此,培养文秘专业的学生成为既有较强办事、办文和办会能力,又有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市场能力与营销能力;既有团队精神又有创新精神;既有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又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应用型职业人,在当前显得尤为迫切。
二、提高文秘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策略。
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只有把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既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对学生专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才能走出一条健康长效的发展道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文秘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1.调整培养方向,改革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多年来,文秘人才培养一直是以公文处理为主的“秀才型”培养方向为主,定位于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服务,并以此设置教学体制。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已不能使学生获得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职业能力,“秀才型”的文秘人员不能适应广大民营企业的需求,况且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对秘书工作者的需求是有限的。故在教育论文“ target=”_blank">职业教育过程中,只有把适应社会的职业能力和培养目标放在首位,既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文秘工作的操作技能,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把他们培养成高级的综合性文秘应用型人才,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改革课程设置,强化文秘学生职业能力。
传统的文秘专业课程设置只强调常规文秘专业课程,如秘书基础、文书处理、公关礼仪等。且理论化的课程较多,专业口径相对较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毕业生就业后的转岗能力也较薄弱。因此,在专业设置方面可以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确定教学计划,精选教学内容,科学构建课程体系,这样才能适应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
笔者学校处于闽南三角地带,该地区中小民营企业众多,这是近几年学校文秘专业的毕业生的主要去向。这类企业规模小,文秘的分工不可能太细。据毕业生反馈,这类企业经常要求文秘人员既能当文员,还能兼管财务、统计方面的工作,甚至也能涉及外贸、商务、摄影等方面的工作,也就是要求文秘人员是个“杂家”“多面手”,能一专多能。所以本校增加了财会、营销、贸易、外语等方面的课程或课量。根据行业、市场需求,文秘专业的职业能力不能停留在公文处理、文档管理、事务管理为主的职业能力培养上,还应增设电子商务、英语写作、财务管理方面的实用性课程,并且要重视摄影、摄像、速记、驾驶等课程的学习,加强与职业相关的能力的培养。3.改变教学方法,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更是素质教育。从总体上看,传统文秘专业的教学普遍存在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的问题,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角色扮演等来调动学生的上课情绪,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去分析,去表演,去比赛。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运用直观的多媒体教育技术,如播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录像,展示图片、实物,让课堂成为多媒体的教学时空,实现学生学习情感和思维的迁移,增强感性认识与体验,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使学生“学中乐,乐中学”的同时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督促学生学会利用现代网络手段查阅、分析各种信息,也是增强学生学习参与性与实践性的一种有效手段。这样,师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共同进步,为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打好基础。
4.加强校内实训,提升实践职业能力。
加强实训是培养文秘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实践证明,传统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在教学中突出应用与实践,取缔纯理论化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训在模拟情景中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处理各类突发性事件掌握处理事情的过程,强化实务技能,使学生初步体验秘书工作的特点以及职业定位,使理论学习成果得到初步巩固。
据笔者多年的文秘教学经验,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除了实训室模拟实训外,还可配合学校活动,如文化艺术节、运动会、迎新生、毕业生文艺晚会等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筹备工作,如承担起草开幕词、资料打印排版、装订相关资料等,让文秘专业的学生承担起各种会议的组织、安排与接待工作。本校还充分利用校本资源,让文秘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油印室、档案室、图书馆等部门轮流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接受训练,懂得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职业能力。
5.加强专业教师的职业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现实中,在文秘专业教学一线的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有实际经验和技能的教师和专业教学带头人较匮乏。
甚至有的专业教师是从中文专业转型而来的,没有从事过文秘或相关工作,对文秘工作的理解只局限于书本,缺少对文秘工作的真实体会。故加强对专业教师的职业培训,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建立一支既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又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过硬的职业能力的学生。
所以,“专业教师下企业,企业能手进课堂”的模式能真正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文秘人才打好坚实基础。
6.加强与企业合作,快速培养文秘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合作企业里,由企业兼职教师指导文秘专业学生在社会真实情境中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让学生检验自己的知识,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职业意识。当然,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也不是固定在办公室,也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生产中去,了解实习单位的组织、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并且在实践中学习人际交往,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在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能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锻炼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而且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不断调整课程体系和专业取向,将文秘专业学生的实习内容量化地评估归纳到系统的课程教学大纲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