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地理教学评价现状研究报告
初中地理教学评价现状研究报告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界定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整体或局部的教学系统进行全面考察和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涉及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师的授课质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智能、品德发展等各个领域。
本文所述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评价。
二、地理教学评价的现状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这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性质的重新定位。在“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新课程核心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对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也有了新的思考。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体系,必须要发挥教学评估的导向作用,才能使各项教学活动不偏离新课程的标准,保证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行。与此同时,由于“中考”等因素的影响,与其它学科相比,地理教学受“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及模式影响很大、积存的问题也很多。几年来,广大地理教师在各级领导部门和教研员的指导下,深入学习和理解新课程所倡导的“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论教”等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从课堂教学到命题考试,从方法、内容到评价角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学生为本
“一堂好课,不在于教师讲得多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多精彩”,这是课改以来广大教师在教学评价理念方面最突出的变化。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强调的是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即:以学论教。
1、学生的活动状态。课堂上,“情绪”是学生学习的原始动力;“参与”是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的前提保证;“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分享体验、感受成功的学习过程。新课程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促使评价者和授课者对课堂上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能否进行主动探索、自由表达;是否勇于质疑、善于合作;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行为是否自觉;学习环境是否民主、宽松;学习氛围是否和谐、融洽等活动状态和气氛更加关注。在教学评价的引导下,教师对课堂上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都能做更深入的挖掘,积极创设利于学生安全、平等交流的学习氛围。目前,多数地理课堂已经走出课改初期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没有真正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思维负荷不足的“形式课”误区。而以强调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状态为切入点,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2、学生的学习效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 1
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一要求,使得教学评价由过去只重视一个维度的“教学效果”的教学评价,发展成为定位于三个学习目标的达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课堂上,学生既要有丰富的知识的获得,还要有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体系并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还应在真实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主动跟进,积极投入,感受真挚的情感和探索体验。超越传统的评价要求,促进新课程下的地理课堂也在以往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掌握了应有的知识;是否完成了既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是否有满足、成功、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等,都成为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同时,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评价中对单位时间内(一节课)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二)以发展为本
教育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但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却存在着:“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了改进与激励功能;过分注重学业成绩的评价,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之间的关系;过分关注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获取知识的过程的评价;过分偏向个别学生,忽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选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个体素质的综合、主动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学评价必须以促进发展为目的,充分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
1、关注了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是否能够根据现有条件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有效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发现学习”、能否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成为地理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
2、关注了三维目标的达成。
教学评价由过去的“以知识为本”,过渡为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的同步发展、协调统一。在关注基础知识的同时,学生阅读及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资料收集和整理的能力、简单的地理观测和调查统计能力、运用各种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地理学科尤为注重的联系与发展的态度与情感等,都成为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3、关注了地理学习过程
(1)营造地理教学情境。情境教学在当前地理教学评价中被普遍关注。在评价的触动下,地理课堂上转变了压抑、沉闷的学习环境,而是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教具、板书、学案等的辅助功能,营造浓郁的问题情境、思维情境和探究情境,为学生成功学习创造条件。
(2)体现地理教学生成。教学评价由改革初期的为追求“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课堂学习气氛”,或是频繁的将小品、情景剧、才艺展示等统统搬进课堂,或是千锤百炼、反复彩排的“作秀课”、“表演课”等现象,逐渐过渡为关注课堂上如何体现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模糊到清晰、从错误到正确、从失败到成功;如何体现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真诚帮助,以及机敏地捕捉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对教学预设做必要的调整和改进等方面。
(3)实施地理过程性评价。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过程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几年来,我市地理学科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有效的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探究精神,为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4、关注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转变,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教师必须由“传授者”、“监督者”、“指令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对自身角色的把握程度,决定着教师是传授知识还是激励思考、是循规蹈矩还是鼓励质疑、是唯我独尊还是平等中的首席。这些都成为教学评价时所强调的内容。
5、关注了教师对学生表现的即时评价
课堂上教师能否从“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角度,对学生思维品质、意志品质、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等方面进行激励性评价,是课改以来教学评价与以往比有明显区别之处。
三、地理教学评价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形式化问题
地理教学的评价者多是工作在一线的地理学科教师,受个人素质及理论根基等因素的影响,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并不统一,导致对地理教学的评价在很多时候还停留在表层的“形式”,而尚未触及“实质”和“内涵”。
(1)关注课堂上是否设计了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却忽视了对探究问题的设置是否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趣味性、时代性、层次性和思维含量;探究活动的时间是否充足;合作学习时主题是否具有合作的意义;学生小组的分工是否明确、组织是否严谨等具体情况的评价。
(2)课堂上教师的“鼓励性评价”意识浓厚,评价水平却有待提高。
①“很好”、“你真棒”、“你太聪明了”„频繁与贫乏或过于简单的评价语言,使表扬变得廉价,学生表现得不痛不痒,失去应有的“鼓励”作用。
②重复学生的回答,对答案不置可否,使学生在回答问题过后仍是不明所以,既无法认识自己的不足,又得不到应有的鼓励,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迷失方向。
③一味的夸奖或夸大其实的评价,对学生的知识误区没有正确的引导,短时间内满足了学生的虚荣心,却对学生长期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④评价的单向性。多数课堂的教学评价只限于教师评价学生,缺少互评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欠缺了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的过程,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使教学评价少了全面性和民主性。
⑤评价的单一性。多是教师的口头评价,对目光、表情、动作手势等评价介质的利用不充分,致使评价缺少更大的感染力。
(3)教学评价中对教师如何处理“教学生成”、怎样把握“生成资源”?等问题的理念性引导不足,导致教师不敢放手,不少课堂仍很大程度的束缚在固有的教学设计之中,难以进一步深化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4)教学评价中意见多、建议少,无法为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帮助。
(5)过程性评价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被“简化处理”,未能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变化,评价、反馈不及时,师生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只局限于期末一次性给出的过程性评价成绩,难以记录学习轨迹,改进学习。
2、理想化问题
(1)追求大而全的教学评价。抛开了教师和学生原有的基础和起点,要求过高,面面俱到却主次不分,缺少循序渐进的完善过程。
(2)过于追求单位时间内结果有效性和过程有效性的协调统一。有些课堂上,评价者在下课时以检测题的形式对学生当堂学习内容进行测试,并以此作为教学评价的首要依据。这种评价手段,恰恰忽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顾与内化过程、忽视了对应有技能的运用与熟练过程和情感的领悟与升华过程。因为这些过程很难在课堂有限时间内统统完成。所以,个人认为,就一节课的时间而言,如果以知识点检测的形式来考察学生,那么关注三维目标,注重思维及探究过程的课堂,很可能不如“灌输”、“强化”下的课堂效果更明显。因此,这种评价手段,如果只作为教师当堂反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途径尚可,而如果成为教学评价的标准,则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误导教师,影响课改的进一步深化。
3、功利化问题
课堂教学评价的主阵地多在各种评优、观摩及研讨活动的现场,使得教师对最关键、最重要的常态课重视不够,日常教学中缺少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及时反思、专研的精神,未能实现教学评价功能的最大化。
四、地理教学评价的设想
1、认真学习有关新课程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及方法,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从理论到实践层面予以更多的指导,促使教师教学理念发生根本转变,使教学评价从“形式”到“内涵”,“触摸”教育本质问题,对其进行“把脉”和“诊治”,引导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对教学工作自觉地进行理性思考和剖析,使教学评价在“自评”与“他评”中“常态化”,真正服务于教学。
2、制定符合初中地理教学实际情况的评价体系,使教师在一定方案设计的指导下,有所遵循和侧重
地实施教学评价。
3、注重对学生地理创新实践能力的评价。可以适当开展“读图比赛”、“地理能力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突出地理学科的“有用性”和“发展性”,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及实践操作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考察学生综合分析及处理地理信息、探索可行性方案、进行科学决策和判断的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内化知识、熟练技能,将“以发展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
4、改变地理考试“闭卷”的唯一性。从目前来看,书面考试仍然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发展情况进行评价的重要方式。但从考试的形式上看,封闭式考试评价受到时空限制较大,无法对学生探索问题的水平和创造性进行有效的评价。因此可以适当设置开放型或操作型的考试评价。例如:结合2009年世界气候峰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布置命题:就气候问题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进行评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在命题的引领下,查找资料、思考问题,真正地深入到研究主题之中,通过撰写小论文、演讲、辩论等形式呈现研究结果,教师对研究结果及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态度、情感等进行评价。用开放型考试评价弥补闭卷考试时无法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的缺憾。再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测量工具,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一定时间内分别完成校园平面图、楼层平面图、教室平面图的测绘任务,以此对学生进行操作型或合作型考试的评价。多形式评价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评价本身,更使学生有机会从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丰富情感、提高兴趣,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5、加强对学生“过程性评价”的管理,使过程性评价真正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
中学地理教学评价,是一项意义十分重大的工作,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评价将新理念、新要求转化为教师常态化的教学行为,我们还要在诸多问题中不断探索。也许路途艰难,但我们会选择永不停步!
参考文献:
1、地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杨久俊 万伟 秦德林 吴永军 《新课程教学评价与方法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6月
第二篇:教师教学评价现状分析的研究报告
教师教学评价现状分析的研究报告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育评价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上的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教学评价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它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教师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以促进教学活动增值,促进被评价者自我完善,最大限度地调动被评价者的积极性,发挥其潜在才能为宗旨。教师评价必须服务于教学,促进教学,使每个教师各尽其才,发挥出最大的潜能,从而迅速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教师评价的重要作用不可低估
㈠教师评价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首要保证
教师是国家教育方针的执行者,是学校教育教学思想的体现者,是各类科学知识的传递者,是学校各项教学活动的落实者,他们的工作态度、教学思想、教学水平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以致直接体现教学效果。教师评价则是对教师各类教学活动进行检测、评议并对评议结果进行信息反馈,为学校领导作出决策提供依据,那么,教师评价的标准是否客观、准确、科学将直接影响到学校领导的决策,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师个人潜能的发挥,从而影响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㈡教师评价是推动教学活动不断增值的重要手段
通过教师评价,学校领导和教师可以获取反馈信息,教师能了解自己工作上的缺陷,从而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领导能及时了解每个教师乃至全校的教学情况,既可以减少决策的失误,又能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教学安排,不断优化教学管理,这在客观上起到了督促、领导、激励教师的作用。这样的评价活动,促进了学校的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的协调发展,从而大大地推动了教学活动的不断增值。
㈢教师评价是促进教师自身不断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
任何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知识缺陷、能力缺陷、人格缺陷等等,而这些往往是教师本人很难发现或不愿自觉地去深刻检查的,通过教师评价,教师可以多渠道、多角度地发现自己的种种不足,并促使教师勇敢地去面对,更能激发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信念。不断检查自己、改造自己、充实自己,从而不断地完善自我。教师丰富的知识,全面的能力,健全的人格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而好学的精神本身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终身。
㈣教师评价是促使同行在竞争中不断提高,促使学校教学活动生机蓬勃的隐性措施
知识分子多的地方,也是不平静的地方,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人相轻”之顽习,教师之间“谁也不服谁”。但若通过教师评价,将教师之间的差别明朗化,竞争公开化,则能大大地刺激教师的自尊心,激发教师的创造欲、成功感和自豪感,最大限度地激活了教师懒散的细胞,使教师的个人能力在竞争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学校的教学工作就会呈现出一种你追我赶、你赶我超的可喜局面,真正使学校做到“不治而治”,焕发无限生机。
㈤教师评价是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的有效方法
教师评价直接为学校决策提供依据的同时,也对学校领导的工作在原则上、方法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学校领导科学地管理、公正地待人、公平地处事,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必须有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我国目前教师评价的现状
㈠评价观念的滞后
尽管倡导素质教育多年,教育界仁人志士一再呼吁改变教育观念,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受教育能力的差异,我国目前大多数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仍没有改变以前的评价观念,仍然以升学率、分数来衡量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一个教师的全部教学水平,只注重结果评价,忽视教学过程的评价。笔者所在的地区,甚至是几所颇有名气的中学,通常以考取一个所谓的“状元”抑或几个高分为荣耀,并以此来衡量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个教师,而不管有多少学生成为中考高考的牺牲品。这种只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的做法,给教育教学的双主体——学生和教师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此种评价导向下,许多学生从进中学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被歧视、被淘汰,最终成为学校的问题学生,社会的问题群体。有些学校还错误地将终结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混为一体,以学生考试成绩好坏来决定带快慢班的人选,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差异和教师的努力程度,也剥夺了许多教师再次努力的机会,造成了许多教师心理的不平衡,挫伤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㈡评价方法的欠科学
⒈综合评价过于绝对化
我国目前的教师评价大多采用综合的定性评价,即领导评价、同行评价(自我评价与同行评价在一起进行)、学生评价。每项评价分为四个等级: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劳动过程,它是教师的学识、能力、意志、情感、道德、修养、人格情操等各个方面的集中体现,一个教师有可能其中某一个方面优秀,而其中两个方面不合格,那么,以上四个等级不可能全面地评价一个教师。况且,由于教师的工作相对独立性较强,领导与教师、同行与同行之间存在着互不了解的情况,彼此之间很难准确地评价对方。
⒉夸大了人际关系在评价中的作用
教师定性评价的四项中,除自我评价外,其他三项都与人际关系有直接的关系,能处理好与领导、与同事、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意味着能得到较高的评价。将人际关系凌驾于个人努力、个人能力之上,那么,学术研究、教法探讨、教改教研之风难以形成,而拉帮结派、吹牛拍马、讨好奉承之风就会盛行。
⒊重结果评价而轻过程评价的导向性错误
教学是一项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个人努力与个人能力,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素质和努力,况且学生的学业成绩并不等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能。目前重结果而轻过程的评价方法,是直接阻碍素质教育进程的绊脚石,导致前几年的素质教育热降温,甚至有倒退的趋势。许多学校将结果评价(学生成绩)直接与教师的评优、晋级、奖金挂钩,完全忽视教师努力程度、工作态度、能力水平。只要有一个学生能考高分,那么所有的荣誉接踵而来,“名师出高徒”变为“高徒出名师”、“名师爱高徒”。而且,有些学校将这种不客观的结果评价作为学校下一人事安排的首要依据,时间久了,领导和教师形成了一种潜意识,学生考高分,就是教育质量高,意味着教师水平高,意味着下一届带快班;学生成绩差,意味着自己运气不佳。结果是教师不是寄希望于自己的努力而是自己的运气;不是把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而是聚焦于少数优生;不是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而是盯牢眼前的分数;不是把精力放在教改教研上而是把精力放在学生的分数排名上。这种评价的导向性,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欲望,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细胞,使原本有个性、有灵气的学生成了由一个模子倒出来的模型。
⒋注重短暂性评价而缺乏持续性评价
对一个教师的评价应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经验的增多而不断变化。目前很多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特别注重第一印象,特别是对年轻教师,认为不“虚心求教”,不按步就班地搞教学(实则是富有创造性教学)就不是一个好教师,学校领导和老教师对这样的年轻教师教学“不放心”,看着“不称心”,想着就“烦心”。这种静止落后的评价观,使许多优秀的有创造性的人才外流,也挫伤了安心教育事业的一大批教师的积极性。学校是一个不断发掘教师潜能的舞台,年轻教师是可塑性最强最有创造性的群体,他们完全可以不断发展自己,不断完善自我。
㈢量化指标体系的局限性
⒈缺乏系统性和对应性
教学活动是教师作用于学生的活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最有说服力,但这种评价也存在一定的误差,因为学生主要是从个人的学习角度评价教师的教学,他们缺乏对教学目标或意图、内容和方法上的总体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甚至师生关系都可能使他们在评价教师中有失客观。
领导评价更是难以客观准确。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教学情况的了解只能借助一些零碎的信息,比如:一堂课,部分学生座谈会等,对教师长期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能力、人格力量等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而且将教师按四项指标进行评价,实际上只评出了两类教师,一类“优秀”(有指标限制),一类“合格”,其他两类形同虚设。“基本合格”与“合格”的区别是什么,“合格”的人中有无区别,没有领导去探究,而“不合格”的几乎没有。
教师的工作相对独立性强,同行之间对对方的教学情况也不一定十分了解,特别是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学科之间,同行在一起工作的时间有限,不可能对对方作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填写评价表格时只能靠印象,抑或靠人际关系。这种评价方式容易导致越是不干实事,越是缺乏开拓精神的人越能获得较高评价。
因此,领导评价、同行评价与学生评价之间经常产生极大的差异,三者之间缺乏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相对应的指标体系。
⒉重客观评价而忽视主观评价
毫无疑问,客观的定量分析法能起到较科学、准确地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实际情况。但用纯客观法往往导致将复杂现象作简单化的处理,往往导致评价者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一些目前情况下较难定量的和缺乏客观资料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对教育活动来说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离开了这些因素的评价,教学评价是不全面的。比如,教师的道德情感、人格力量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而目前还没有很好的量化指标来衡量,只能靠学生抑或教师的个人主观描述。
⒊对量化结果的处理简单化
量化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改进教学,优化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那么量化结果的分析反馈显得尤其重要。而目前许多学校的做法是,将量化结果作为“评先评优”、职务晋升和安排学校教学的唯一依据,而对教师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未进行慎重的分析和及时反馈。教师所了解的是学生和同行给自己的评价结果,并未真正去探讨和改进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相反,这种结果处理方式,不仅起不到激励和促进的作用,而很有可能挫伤教师的自尊心,助长教师的一些消极情绪。
三、教师教学评价的策略
㈠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前提,转变教育评价观念,转变教师评价观念
教师评价不仅要看教学成绩等硬性指标,更要看教师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学生的人格塑造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在转变问题学生中所起的作用,对整个社会发展起到的作用等软性指标。对于教师而言,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容易做到,而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心理品质、坚韧的意志品格则要困难得多。如果教师能做到这一点,“为社会减少一粒沙子”有时比“为社会培养一个人才”在某种程度上更有意义,更能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㈡丰富教师评价的内容,改革评价方案,使领导评价、同行评价与学生评价、教师自我评价相一致
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是否客观全面,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而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要力求公正、全面、具体,评价内容应加上教师 的道德情感、人格力量以及创造性等。既要肯定教师的优点与长处,也要考核出教师的缺点和不足,促使教师改进教学,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尽快地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造就出一大批名师,使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增值,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㈢改革评价方法
任何评价都是相对的,也是一种短暂性行为,因而很有必要将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短暂性评价和长期性评价、现状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结合起来,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更全面,更好地激励教师。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既要考虑到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也要考虑到教师的努力过程和主观努力程度。因为结果(学生考试成绩)本身存在许多的偶然性,那么结果评价也就无法保证其科学性、可靠性。过程评价才是真正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有效手段,才是真正能促使教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才,促使全民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教育评价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不断完善的课题,它必须与教育改革同步,它需要人事制度改革、考试制度改革的大力支持,否则,教育评价改革的步伐难以迈开,不可能从根本上真正解决问题。
第三篇:班主任教学评价研究报告
班主任教学评价研究报告
研究意义:
1.促进教师发展需求和学校发展需求的融合,为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了保证。
2.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校工作氛围,提高学校工作质量和效益。
3.有利于加快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传统的教师评价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惟一标准,使得教师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应付考试上,而无暇顾及学生实践能力与创造性的发挥。发展性教师评价注重的是全方位的工作,因此有利于把教师从只注重课堂教学、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怪圈中解放出来,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教师切实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拥护者和实践者。
研究内容
1、多主体评价。教师自我评价。可以说每一个教师对自己是最了解的,对自己工作的背景和工作对象是最清楚的,他们最知道自己工作中的优势和困难,同时他们也都具备一定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我反思能力。因此,我们在对教师的评价时注意充分发挥教师本人的作用,突出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事评价。同事间特别是同一个教研组或同一个年级组之间的教师整天在一起合作共事,他们对彼此间的优点、缺点、长处、不足等情况颇为了解,同事对教师的工作有着较深刻的共鸣。所以,同事评价是重要的学习和交流机会,被评教师可从同事评价中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经验,对于引进教育教学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都非常有益。学生、家长评价。这种评价就是通过座谈访谈、调查问卷、评价量表、家长开放日活动等形式由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等作出评价。学生和家长对老师的评价结果与教师自评、同事互评以及领导评价的结果往往是一致的。
2、成长记录袋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新的评价方式,也被一些学者翻译为成长档案袋。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被广泛的用于对学生的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借鉴到对教师的评价中来,在各学校创建了教师成长记录袋,主要记录、收集教师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典型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反思、多主体评价记录、教学实绩、获奖证书、科研成果、发表论文等相关资料。
3、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课堂上教师能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科学合理地选取教学内容,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情感体验等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对此,我们经常组织教师开展一课多式(多名教师用多种模式上同一节课)、多课一式(多名教师用同一种模式执教不同的课)等教学、教研沙龙活动,大家一起来评价和研究课堂教学,通过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等一系列研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4、典型案例评价。这种评价的具体做法就是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教学案例,如:观看课堂教学录像片段,评析教育教学杂志上的一些经验做法,研讨本地本校的一些典型课例等,组织教师进行研究分析,让教师了解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优势和不足,学习借鉴他人的实践经验。
第四篇:初中科学教学评价的现状和策略
初中科学教学评价的现状和策略
【摘要】新课程需要新的教学评价,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新课程实施的情况来看,原有的教学评价与新课程的要求相差甚远,不能给新课程强有力的支持,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如何开展好教学评价,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是整个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科学 教学评价 现状 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教学评价观的转变作为重要内容。《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这是建构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三项核心任务,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对课程评价的新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教学所倡导的是公民科学素质的形成;是增进学生对物体及其物质的变化、科学问题及科学过程的认识和理解;是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关心社会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一线教师强烈呼吁:传统的教学评价已经无法适应和满足新课程的要求,无法正确评价教学是否有效,如果不改变原有的教学评价,必将影响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开展和学生的发展。
那么,科学教学的现状是什么?存在哪些与新课程不相适应的问题?应该运用什么样的评价策略和方法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需求?本人结合自身的实践和教学体会来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教学评价的现状及其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评价作为一种有效的调节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在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活动中,由于受现行的教育观念和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教学方式以及中考和高考制度和升学压力的强烈影响和制约,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科学课堂教学的评价仍然存在严重的缺陷和问题。总体上说主表现在:(1)评价内容――仍然过多注重科学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2)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地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3)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仍过多地注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4)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方式;(5)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对于现行的标准化的科学考试测验,学生以及教师都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心理依赖性,即使学生在其他的活动中表现评价较好,但是教师甚至学生本人都仍然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表现,认为只有在纸笔测验中获得较好的成绩才算有真本事。有的学生上科学课积极参与探究和讨论,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实验动手能力也较强,而且能提出一些有创新意义的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但在纸笔测验中成绩并不理想。面对这种情况,无论教师、家长还是其他学生都会认为这名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纸笔考试成绩已经作为一名学生评“三好”、分班、从家长处获得奖励、赢得同学尊敬等等的不是唯一也接近唯一的根据和标准。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过多注重评价的鉴定功能而忽视了评价的诊断作用,认为评价无非就是为了排序提供依据。给教师排序,以此确定教师的工作实绩;给学生排序,证明学生的学习成效。这种视“评价”为“鉴定”的做法,给教师和学生甚至学校本身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表1是本人对所教班级171位学生的调查报告:
由此可充分说明分数排序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科学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些反映到评价上的变化是近几年杭州市中考试题的内容强调要更多地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用社会生活实际来包装科学的双基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纸笔测验和考试的束缚,但从内容上体现对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评价,同时考虑到用纸笔测验考查学生实验能力的局限性,开发了实验技能操作考查的评价,这是科学教学评价的一大进步。
总之,科学教学评价正在经历着从知识取向一双基取向一能力取向一实际应用取向一科学素养的多元取向的转变以及从单纯基于考试和测验的教学评价向基于多元化的评价手段的转变。
二、教学评价的策略和方法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教学评价对教学的作用有以下五个方面:
评价是一种获取和处理用以确定学生水平和教学有效性的证据的方法;
评价包括了比一般期末书面考试更多种类的证据;
评价是简述教育的终极目的与教学任务目标的一种辅助手段,是确定学生按这些理想方式发展到何种程度的一种过程;
评价作为一种反馈一矫正系统,用于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骤上判断该过程是否有效,如果无效,必须及时采取什么变革,以确保过程的有效性;
评价作为教育研究与实践中的一种工具,用于查明在达到一整套教育目标时,可供选择的程序是否同样有效。
从科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科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多元化的课程目标和新的评价理念呼唤新的评价策略和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一)重视对科学教学评价的综合设计
评价是一种系统工作,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必须具有综合设计的意识,要全面考虑评价的目的和功能、评价的内容和目标、评价的方式和方法、评价工具、评价的时间间隔、评价的组织实施、评价的标准和指标以及评价结果的呈现、分析及反馈方式等各方面。
如在设计合适的教学评价工具方面,一般以评价表格的形式呈现。要全面体现科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不仅要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客观表现。本人根据科学课程的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表2,用来评价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二)利用以学习档案为主的自我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科学新课程提倡在重视教师及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可采用建立科学学习档案袋的方式,学生在学习档案袋中收录科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包括单元总结、疑难问题及其解答、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收集科学学习信息和资料、学习方法和策略、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
建立科学学习档案的意义在于,它们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在传统的评价中,笔纸测验或考试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神秘感,从标准的确定、试题的选择直到分数评判,学生完全被隔离在外。这是传统笔纸测验对客观性的追求所决定的。而在学生学习档案袋评价的过程中需要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取得的成就,学生就成为选择档案袋内容的一个决策者,从而他们也就具有了评判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的机会。对我们教师而言,一个主要的变化就是要把教学与评价整合起来,并融入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活动表现评价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评价的新方法。它是用来评估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结果和产品的质量的体系。它将学习与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同时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这种评价要求学生实际完成某种任务或一系列的任务,如编故事、演讲、做实验、操作仪器、辩论、调查、实验设计、制作图表等,从中表现出学生在理解与技能上的成就。也就是从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而不是选择A、B、C、D等答案来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
例如在学习酸碱性时,可搞一次活动“测定一段时间内本地雨水的pH,绘制时间一pH关系图,讨论本地区出现酸雨的情况,分析可能的原因”。在活动中学生要经历提出问题、取样和测定雨水的pH、记录数据、处理数据、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做出是否存在酸雨的判断)、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各种可能的原因等过程,考查和记录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从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实验技能、记录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实验报告的合理性、学生交流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情况等方面做出综合的评价。
四、纸笔测验要注重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纸笔测验是常用的评价方式,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仍旧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推动下,要求纸笔测验既要评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例如:啤酒是生活中常见的饮料,其中含有二氧化碳、水和蛋白质等物质。观察一瓶未开盖啤酒,未见气泡;打开啤酒瓶盖,会冒出大量气泡,原因是:――。要使啤酒冒出更多的气泡,除了可以采用振荡和搅拌的方法外,其他方法有:――。已知从啤酒中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请设计两种实验方法检验啤酒中的二氧化碳。请用表格写出必要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通过以上类似的具有实际背景的、综合性和开放性问题的考查,了解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程度,又突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考核。平常在练习的过程中,对于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应允许学生有较充裕的时间回答,能尽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习方式和能力水平。
以上只是谈了个人对于科学教学评价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关于如何开展教学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在这一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教师一方面要抓紧学习,另一方面要大胆尝试,正如发展性评价所倡导的,以发展为目的,勇创佳绩!
第五篇:地理教学评价标准
地理教学评价标准
地理教学设计的评价标准:
一、教学目标设计
1.能正确解读地理课标的陈述结构、分析课标要求。
2.全面、适切,“三维目标”有机统一,符合学生实际。
3.表述明确、可测,采用行为目标方式。
4.体现层次性、差异性,重点、难点准确。
二、教学内容设计
5.能对比和分析各种版本教材,把握教学的广度和难度。
6.能把握使用教材的特点,教学内容组织有序、有效。
7.重视构建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
8.突出人地关系、注重空间关系等,体现地理特色。
三、教学策略设计
9.能体现基本课堂教学结构所隐含的认知规律。
10.课堂交往方式多样,合作、竞争和个体化活动和谐统一。
11.强调学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12.体现地理课堂教学特征。
13.媒体选择与组合体现实效性和先进性。
四、教学评价设计
14.体现对学习的积极评价,并强调标准参照评价。
15.评价内容全面,分层设计,充分运用地理语言。
16.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相结合。
五、整体设计
17.系统、全面、有序、反馈。
六、设计特色
18.考虑教师个人的风格、当地和学生特点,有独创性。
地理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A、教师表现
一、内容呈现
1.目标呈现明确,并可激起学生学习愿望。
2.内容充分分析和把握,体现知识结构和认知过程,有概括和检查,满足学生需求。
3.充分使用地理(含图表)语言,体现地理特色。
二、组织教学
4.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差异,因材施教。
5.学法指导有效,情境创设合理,组织有序,引导得法。
6.教学民主,尊重、理解、激励学生,师生互动,反馈与调控及时。
7.传统与现代地理媒体、传统与现代地理教学方法匹配、恰当。
B、学生表现
三、学习状态
8.注意力集中,情绪饱满,参与面广,主体地位体现充分。
9.学习方式多样,有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现。
10.思维活跃,能质疑问难,充分展现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四、学习效果
11.达到预期的基础、提高、体验等学习目标,有成功体验。
12.学生会学,学习主动,课堂气氛活跃。
13.思维活动有深度,情感交流充分。
C、整体效果
14.系统、有序,效果明显。
D、特色创新
15.体现教师个人的风格、当地和学生特点,有独创性。
教学反思写什么?
课后用随笔的方式及时记下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和感受,是实现自我反思、监控的最直接、最简易的方式。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
(1)记录反思课堂的成功之举。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标的做法和措施,教学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渗透、迁移和应用的过程,感触与创新等。
(2)记录反思“败笔”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汲取的教训。
(3)记录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思想及情感交流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4)记录和反思学生见解。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烁,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思路和好的方法,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完善。
(5)记再教设计。通过梳理与反思,对课堂的教与学和得与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对如何再教这部分内容做些思考,写出“再教设计”。
我们地理教师还可以在下一班中,即时再实施、再感悟,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总之,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著追求。一有所得所悟,及时记录,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