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表现性评价特点及作用
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特点:程继来(1)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通过完成一些实际的任务,诱导出学生的真实表现,以此评价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真实的任务或模拟的练习来引发学生真实的反应,由教师或高水平评定者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直接的观察、评判。表现性评价的形式可以有多种,主要有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等。表现性评价的特点如下:
①有助于阐明学习目标
真实的表现任务与复杂的学习目标匹配的程度比较高。当把实际的任务呈现给学生或者告知学生家长时,会使学习目标更为清晰。
②可以评价学生“做”的能力
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性评价将学生置于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要求其执行一定过程或创造出产品,这就可以对这种“做”的能力做出评价。
③注重知识技能的整合与综合运用
复杂的任务表现,特别是那些持续时间比较长的任务,通常要求学生使用许多不同的技能与能力。表现性评价往往要求学生运用几个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及许多不同的能力。(2)过程性评价
作为新课程的评价理念而提出的过程性评价,其“过程”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具有导向性,过程性评价不是只关注过程而不关注结果的评价,更不是单纯地观察学生的表现。相反,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如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
过程性评价的功能主要不是体现在评价结果的某个等级或者评语上,更不是要区分与比较学生之间的态度和行为表现。从教学评价标准所依据的参照系来看,过程性评价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亦即“一种把每个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个体的有关侧面相互进行比较,从而得到评价结论的教学评价的类型”。评价的功能主要在于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而不是最终给学生下一个结论。
过程性评价有如下特点:
①关注学习过程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方式又会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式,通过对于学习方式的评价,将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到深层式的方向上来。比如,过程性评价中的学生自评、互评的方法,可以使学生逐步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掌握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真正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其结果是形成“深层式学习方式——高层次学习结果——深层式学习方式”的良性互动。
②重视非预期结果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丰富多样的,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经历,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过程性评价则将评价的视野投向学生的整个学习经验领域,认为凡是有价值的学习结果都应当得到评价的肯定,而不管这些学习结果是否在预定的目标范围内。其结果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经验的丰富性大大增强。应当指出的是,过程性评价也会对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与传统评价所不同的是,这里的结果是过程中的结果,并且其评价标准不是预设的,而是目标游离和价值多元的。比如,学生自己的一些非正式的学习活动,如与人谈话、浏览网络、看电视或者阅读一些教师所列书单上没有的书籍,等等,都可能引发新的思考,这些新思考往往成为新思想、新发现的重要来源。
(3)发展性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理念。发展性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育价值观,评价者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共同制定双方认可的发展目标,运用适当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进行价值判断,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的过程。它的核心思想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评价标准、内容、过程、方法和手段都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评价提出了发展性教育评价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具体到学生评价上,便集中体现为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这一评价理念和评价体系有以下突出特点。
①发展性评价应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并在实施中制订明确、具体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②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达到目标,而不是检查和评比
③发展性评价是注重过程的④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⑤发展性评价倡导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⑥发展性评价关注个体差异
⑦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
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作用:
表现性评价
现性评价不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有益的学习方法。学生表现性评价从发展的角度,注意了不同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注意挖掘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力,发展他们的个性,展示他们的才能,使几乎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进步。由于评价的多元性,使得每位学生从不同方面得到了激励,从而使他们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能够持久的保持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深层理解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现性评价的及时反馈功能更是使教师和学生都能从中获益,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通过它得到了沟通和改进。最后由于表现性评价的系统性,使得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如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实验、课外小实验等得以顺利开展,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过程性评价
1、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通常用来总结一个较长阶段的已告段落的教育活动,而过程性评价则伴随着教育活动进行,两者功能各异。由于教育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过程的结束,过程评价因为具有反馈及时,提出问题及时,调控管理及时等优势而显得特别重要。在“重结果更重过程”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在采用两种评价方式的同时,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在过程性评价中,我们应用较多的是定性评价,绝大多数学生也希望用较多的定性评价去取代大量的定量评价,它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理想,而定量评价则容易使学生为分数而学,成为分数的奴隶。为了追求高分,学生势必陷人“题海战术”而不能自拔,但它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学生的竞争意识,形成一种追求“完美”的良好的学习心理态势,能比较客观地反映教师教学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使我们对教育教学效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所以这两种评价方式只是侧重点不同,却分别具有各自的优势。所以我觉得应该减少对学生的定量评价,除了半期考试和期末考试仍采用定量评价外,平时的过程性评价基本上都采用定性评价。
3、教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
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自我评价及批评能力,使学生学会自己教育自己,全面、公正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同时发扬教学民主,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互相激励,不断上进。
发展性评价
1、发展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发展性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让学生不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因而使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例如不少学生在小结中写道:“‘我的作品’这个项目能够让我知道自己原来有那么多的优秀作业。”; “我发现物理实验其实是一个很有趣、很有成功感的学习过程。”„„另外,学生在进行评价时,看到自己在不断进步,以及同学、家长和老师写上的赞赏、鼓励的字句,都能够使他们形成一股强大的学习动力,激励他们继续前进。
2、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就是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地、独立地思考问题,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物理思维策略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否具有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是否能够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否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能否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等。
3、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人格和谐发展
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多方面评价,激活了学习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交往的能力,激励了学生奋发向上、互相合作与竞争,从而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尤其促进了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化品质,促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学会合作与交往,促进学生在新型的人际关系与学习交往中得到和谐发展。
第二篇: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
所谓表现性评价,就是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任务,然后依据学生的各种表现进行评价。例如,指导学生组成调查小组,调查所在城市的旅游资源的现状与开发。学生必须进行项目研究,运用多种技能,如提出问题、设计调查方案、收集资料、实地考察、分析资料、合作讨论、绘制地图、写调查报告、口头陈述等,还可进一步引发学生产生新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表现性评价能及时有效的反馈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情况.因为评价的作业与真实生活情境相关,使用这种评价能很好的重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能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同时在交流讨论过程中通过仔细聆听还可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这样,可以了解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实际技能的表现 ,应该说这才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学生学习成就的真实评价.同时学生也会很愉快的完成任务,因为他们自己也会觉得这是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中动态推进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聆听学生的发言,扑捉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及时做出回应与评价,学生通过老师的评价,思维得到确认,点拨和启迪,这样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彰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一、要把学生的思维现状与教学目标进行对接,找到教学现实与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衔接点,增强教学的实际效果,这里的目标指的是三维教学目标.学生在一个真实性的学习任务中的成功表现都是以有关的知识为基础,以临场的各种操作技能为外部表现,并体现了有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备教材,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备学情、备学法.我们要明确实施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评价时要重视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重视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促进学生学习非结构性知识,发展实际操作能力,获得全面发展.二、要依据学科、学生的特点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或结果采用相应的评价标准,要有据可依,要体现出评价的可操作性.应注意评价的学科启发性,教师不是单纯采用“对”或“错”为目的的客观性评价,而应是集知识性 ,过程性和情感性于一体的评价,学科思考的指向性非常鲜明,也使激励性与启发性在学习中得到高度统一,实现了评价的有效性.三、善于倾听,边听边思考,边听边考虑如何给予积极有效的回应,比如有些教师不仅能恰当的评价学生,还能从学生的回答中听出其隐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并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学生看到自己思想方法中的亮点,领悟到自己在学习方面值得发扬光大的地方,使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和信心得到增强.
第三篇: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及其发展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并不是在教育领域最先提出并得到运用的,它最早是运用在心理学领域和企业管理领域。如在非语言的心理测试中,要求被试者通过动手操作具体的实物而对被试者的某种技能进行评价;在工厂里,主管人员通过观察受雇者在完成一项特殊工作任务时的表现来对工人的工作作出评价。直到20世纪40年代表现性评价才开始被教育测量学家关注并加以研究,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获得迅速发展,成为今天国外在学校课程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独立的学生评价方式。
美国教育评定技术处(The U.S.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1992)将表现性评定界定为“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此定义主要有三层含义:
(1)表现性评价,学生自己必须创造出问题解决方法(即答案)或用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而不是选择答案
表现性评价侧重于评价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要求学生建构各自独特的答案,且答案不存在对错之分,只存在程度之别(如优秀、中等、合格或不合格);不提供被选答案,以便学生有充分作答的自由。原因在于,表现性评价认为提供被选答案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抹杀学生的创造性。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同一问题的解决有着不同的途径,强行规定问题解决方案是不合理的。
(2)表现性评价,评价者必须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或记录学业成果
表现性评定需要记录学生实际操作(如学生的口头陈述、表演或舞蹈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外显行为)或学业成果(如论文、方案设计等),以此评价学生的操作能力。在表现性评价中,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根据详细的评分规则进行观察和记录才能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完整性、真实性。这与传统评价中的资料收集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因为传统的学生评价只需要学生的卷面成绩。但是,表现性评定所需资料必须经过长期不断的观察、记录、收集和整理。
(3)表现性评定,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
表现性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评价,也不在于给学生分等级或贴标签。它很重视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很重视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促进学生学习非结构性知识,发展实际操作能力,获得全面发展。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中,学生作为被动的客体只能接受评价。这种被动性很容易造成学生对评价的厌烦和畏惧,形成心理抵触,阻碍评价的进行,妨碍评价功能的发挥。与此相反,表现性评价积极主张学生参与评定,并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意识到评价是发现问题、自我提高的方式。
在学校教育背景下,所谓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它是建立在对传统的学业成就测验(academic achievement testing)的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学业成就测验是把学生的学业成就从整个教育中、从学生完整的学校生活中、从课程中游离出来,单独进行评价,所以,这种测验比较长于测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识记、理解和简单运用的情况,关注于低水平的、孤立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在真实的世界中运用书本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包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内的高度综合的心智技能却难以测查,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学业素质的测评更是无能为力。而表现性评价正好能克服传统学业成就测验的上述弊端,它重新回归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在课程教学中的完整而真实的生活,强调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来评价学生的发展,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分析,评价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正因为表现性评价具有上述超越于传统学业成就测验的优势,它才在当代教育评价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也正因为表现性评价体现了重视过程性评价、重视质性评价、重视非学业成就评价等最新评价理念,它才成为了当前国内外学生学习成效评价不可缺少的又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备受人们的青睐。
二、表现性评价的特点
1.表现性评价的优点(1)有助于阐明学习目标
真实的表现任务与复杂的学习目标匹配的程度比较高。当把这一任务呈现给学生或者告知学生家长时,就通过实际的例子而使学习目标更为清晰。
(2)可以评价学生“做”的能力
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以及引导一种有用生活的能力,而不是只回答关于如何做的答案的问题。表现性评价将学生置于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要求其执行一定过程或创造出产品,这就可以对这种“做”的能力作出评价。
(3)注重知识技能的整合与综合运用
复杂的任务表现,特别是那些持续时间比较长的任务,通常要求学生使用许多不同的技能与能力。表现性评价往往要求学生运用几个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及许多不同的能力。
(4)与教学活动有密切联系
一些表现性评价的提倡者认为,理想的表现测验其实是很好的教学活动。从这一观点看,编制得好的表现测验,既可以作为评价工具,又可以作为教学活动。
2.表现性评价的缺点
(1)高质量的表现任务与评分办法难以编制好的表现性评价与复杂的学习目标相对应。
编制高质量的任务,需要学习许多知识技能。在评价复杂的推理能力或有多种正确答案的任务时,很难确定高质量的评分办法。
(2)表现性评价的实施比较困难
学生完成表现性任务要花费许多时间,而且,教师对表现性任务进行分析评价也要花许多时间,此外,对表现性任务的评分信度往往也较低。
(3)难以评价学生在其他表现性任务上的迁移能力
这就是说,学生在一小部分评价任务上的表现,难以概括到一大类表现性任务上去。
(4)不能评价所有类型的学习目标
对于集中于记忆和回忆信息、规则、原理及理论的学习目标,客观形式的测验项目(简答、多项选择、匹配、正误判断)是更好的选择。当评价逻辑思维、理解概念、言语推理时,客观形式的测验仍比表现性评价优越,因为前者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评价更广泛的内容。此外,客观形式的测验更易于评分,得出的结果更可信。在实际应用时,最好两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可以相互弥补,更全面地对学生作出评价。
表现性评价的形式
一、演示
演示是一种按要求作出的能力表现,学生借此展示他能够使用知识与技能来完成一件定义良好的复杂任务。构成演示的任务通常是定义良好的,而且学生和评价者通常也知道完成演示的正确或最佳的方式。
在学校中,学生可以演示他们使用仪器设备的技能,如烘烤设备和实验仪器;演示在图书馆或因特网上查找信息;在体育课上演示怎样爬绳。对大多数演示来说,演示集中于学生运用其技能的程度有多好,而不是集中于学生解释自己的思维或说出现象背后的原理的情况如何。
二、实验与调查
实验和调查也是一种按要求作出的能力表现,学生从中计划、实施及解释经验研究的结果。研究集中于回答具体的问题(如这所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支持本州的死刑法律吗?)或调查具体的研究假设(色彩鲜艳的广告被记住的时间长)。
实验和调查可以评价学生是否运用了适当的探究技能与方法,还可以评价学生是否形成了适当的观念框架及对所调查现象是否形成一种理论性的、基于学科知识的解释。为评价这些能力,应要求学生在开始收集数据前作出估计与预测,而后收集、分析数据,展示分析的结果。接下来在所收集证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进行论证。此外还要陈述其假设并能识别其方法或数据中可能的错误源。最后要能有效地交流实验或调查的结果。
三、科研项目
这是指让学生或学生群体完成一项科研项目,从而对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作出评价。在实际运用时,主要有两种形式:个体项目与群体项目。
1.个体项目
这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学生活动,最终产出如下产品:模型,有一定功能的物体,实质性的报告或收集物。精心编制的研究项目,要求学生应用和整合广泛的知识与能力。例如,当写一篇图书馆研究论文时,学生必须运用查找并使用参考文献的技能:列纲要、组织、构思报告;用书面语言、文字处理器等呈现方式进行交流。此外学生还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
2.群体项目
作为评价技术的群体项目,其主要目的是评价学生能否以合作性的及适当的方式一起工作,来创造出一个高质量的产品。群体项目的学习目标取决于学科内容及所评价的学生的水平。例如,群体项目可集中于:行动定向的学习目标(出版一份通讯);学生兴趣定向的学习目标(对感兴趣的问题写一篇论文);学科内容定向的学习目标(理解河流是如何形成的);或学科间的学习目标(设计一个理想的城市)。
四、口头描述与戏剧表演
口头描述可允许学生说出他们的知识,并以会谈、演讲的方式使用其口语技能。例如,在语言及语言艺术课程中,许多学习目标集中于语言的流利及交流技能的方式上,而不是内容的正确上。争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口头表现。这是让一个学生与另一个学生对立起来,有理有据地争论问题。评价集中于论证与辩驳的逻辑与说服的质量上。戏剧表演将言语化、口头与演讲技能及运动能力表现结合在一起。例如,学生可以将他们对虚构人物或历史人物的理解,通过扮演角色将这些人的理想位置和个人特点表现出来。
五、作品选集
作品选集(portfolios)最初是艺术家、摄影师、作家用来收集和展示其最佳作品的。这一方法,后来被一些教育工作者用作表现性评价的基本或唯一方法。作品选集是学生作品的有限集合,用于展示学生的最佳作品,或者展示学生在给定时间段内的教育成长过程。作品选集并不仅仅是学生所有作品的集合,放进选集的只限于那些最佳地服务于作品选集目的的作品,其中往往还包括判断优秀作品的标准、学生对作品的修改及对作品的自我分析与反思。
表现性评价的设计要点
一、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具体行为表现的评价,因此,必须事先确定评价的内容(即教学目标),并将它分解为构成表现成果的可观察的具体行为,制订评价这些行为优劣的标准。关于教学目标的分解,我们在单元二中分析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基本步骤时已经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在此不再多述。
明确而清楚地界定表现性行为的评价标准,是成功实施表现性评价的关键。为保证评价标准的有效性,制订评价标准时可以借鉴以下几项行动策略:
·对要评价的行为表现,教师自己先实际表现一下,记录和研究自己的表现或任何可能的表现成果。
·列出这些表现或成果的重要方面,作为指导观察和评价的表现标准。·为方便观察和判断,表现标准的数量不宜太多,一般限制在10~15项之间。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和可量化的学生行为或成果特质来界定表现标准,避免用含糊不清的字眼来描述表现标准。
·按行为表现出现的顺序排列表现标准,以方便观察和判断。
·检查是否已有现成的表现评价工具,若有,则可直接借用;若无,再自行编制。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下面以演讲为例,展示为评价学生的演讲技能而制订的表现性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站立姿势自然。
·与听众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触。·面部表情适当。·有效使用肢体语言。·音量适当。·吐字清楚。
·以有条理的方式呈现观点。·正确使用修辞。
·有效保持听众的兴趣和注意力。
二、设计表现性任务
表现性任务是与表现性评价紧密联系的一个重要概念。表现性评价实际上就是对被评价者在完成表现性任务过程中的表现情况进行观察与评估。而所谓的表现性任务就是在表现性评价过程中评价者要求学生完成的具体任务。因此,能否设计出适当的表现性任务是保证表现性评价的信度和效度的基本前提。
设计表现性任务,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1.适当选择表现性任务的类型
在学校教学情境下,常用的表现性评价任务主要有六种类型:结构性表现任务、口头表述、模拟表现任务、做实验或调查、创作作品、完成研究项目等。在实际教育评价活动中,到底选择哪一种或哪几种表现性任务,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境的特征来决定。一般来讲,教师选择表现性任务的类型除了需要考虑所要评价的内容的特质以外,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时间、空间与设备条件的限制。
学生的发展水平是选择表现性任务种类的重要依据。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其可能完成的任务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种差异集中体现在表现性任务的复杂程度和综合程度上。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学生的年龄。一般来说,学生年龄越小,越不适合完成那些包含大量知识信息、同时涉及多个变量和要素的复杂任务。第二,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例如,研究表明,处于具体运算思维发展水平的学生还不能系统、成功地解决两个变量交互作用的问题,而抽象思维能力已经获得初步发展的中学生则可以学会处理涉及两个变量相互关系的研究。第三,学生知识结构的广度与宽度。例如,关于水污染问题的计算机模拟实验就是典型的多变量任务,它要求探究五种变量(气温、垃圾种类、水的种类、治理方法、生成废弃物的速度)以何种方式组合起来影响水中的氧气与废弃物的浓度,完成这一研究任务,就需要学生拥有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推理能力。
时间、空间与设备条件也是影响表现性任务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要开展实验研究,就需要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特殊的实验仪器设备。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教师就不能选择做实验研究这种表现性任务,而只能选择要求学生完成回答实验的操作步骤和实验可能的结果等纸笔表现性任务或口头表现性任务。
下表所列举的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水平而选择的表现性任务的形式(种类)以及设计出来的具体的表现性任务。
表1 教学目标、学生水平与表现性任务
教学目标 学生的水平合适的形式 表现性任务 与他人合初中生 课堂教学中的小组通过小组合作制作长方形状的包装盒 作的能力 合作学习
高中生 小组项目或个人—三人一组,就“城市白色污染的成因与对策
—小组项目 分析”展开调查研究
英语口语小学生 模拟表现、情境对话两人一组,通过角色扮演来模拟商店里售货技能 或角色扮演 员与顾客的对话
大学生 课堂演讲、小组讨论围绕“中国加入WTO的利与弊”发表演讲
或公开辩论
想象能力 小学一年级 口头表述、模拟表现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组出各种不同的图
或操作表演 形,越多越好
归因分析初中生 实验或调查 通过实验测试吸水纸的吸水性 能力 高中生 计算机模拟 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确定细菌更适合什么
环境:有光还是无光,潮湿还是干燥
2.设计完成表现性任务的适当情境 在设计表现性任务时,教师除了要恰当地选择表现性任务的类型并具体设计表现性任务的内容以外,还要设计实施表现性任务的条件、情境以及观察的次数。
这里的条件是指表现性任务实施的时间、地点或需要使用的设备用具等。这里的情境是指自然情境或者特殊控制的情境。情境的选择和设计要根据表现性任务的特点和表现性评价结果的用途来决定。如果某种表现在教室中自然发生的频率不是很频繁,那么教师就要特别创设一种情境,增加这种表现出现的机会,以便于观察;如果表现性评价的结果将用来决定学生的分流,那么教师就必须提供一个标准化的正式情境,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公平的表现机会。下面的表格,可以作为表现性情境的典型例子。
表2 表现性情境示例
表现性目的:以小组合作探究为基础,制作长方形状的包装盒。指导语:告诉学生在仔细观察长方形包装盒展开图的基础上,展开想象,通过分工合作,设计制作一个外观精美、经济实用的长方形包装盒,并派一名代表向全班介绍小组的产品。
情境:
(1)利用课堂教学中的30分钟常规教学时间。
(2)自备可拆开的长方体的包装盒以及制作新包装盒所需要纸板、直尺、剪刀、胶水、彩笔、铅笔。
(3)对包装盒的大小、尺寸、用途不作统一要求。(4)当制作时间只剩5分钟时提醒学生。评分标准:
(1)分工明确、合作协调。(4分)
(2)作品的制作巧妙,动作灵活迅速。(2分)
(3)图案设计美观、大方,有创意和个性。(2分)(4)作品介绍全面,语言流畅,富有特色。(2分)
这里所谓的观察的次数,是指教师为了作出可靠的评价结论而需要的观察学生表现的次数。不管评价的目的、任务的性质如何,单独一次的观察结果只能代表学生的一次行为表现,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因此,要保证评价结论的可靠性,教师必须多次观察,多次收集资料,然后作出综合的分析。如果在不同观察中都能获得相同的表现结果,就说明这些信息是可靠的;相反如果每次观察到的表现都不一致,那么就需要教师再做更多次的观察,收集更多的信息,然后方可作出比较可靠的结论。
三、选定或设计表现性评价的工具
任何评价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施评手段和记录工具)来进行。有时,所评价的活动非常简单,评价工具可能内化于评价者身上,从外表来看并不明显。如教师对学生握笔姿势的评价,只要借助于教师的视觉和大脑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分析,即可发现问题并进行矫正,而无需借助于任何外在的手段和记录工具。但对于较复杂的表现行为和情境的评价,则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工具通过系统的观察和详细的记录来进行,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第四篇: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及其特点
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及其发展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并不是在教育领域最先提出并得到运用的,它最早是运用在心理学领域和企业管理领域。如在非语言的心理测试中,要求被试者通过动手操作具体的实物而对被试者的某种技能进行评价;在工厂里,主管人员通过观察受雇者在完成一项特殊工作任务时的表现来对工人的工作作出评价。直到20世纪40年代表现性评价才开始被教育测量学家关注并加以研究,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获得迅速发展,成为今天国外在学校课程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独立的学生评价方式。
美国教育评定技术处(The U.S.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1992)将表现性评定界定为“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此定义主要有三层含义:
(1)表现性评价,学生自己必须创造出问题解决方法(即答案)或用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而不是选择答案
表现性评价侧重于评价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要求学生建构各自独特的答案,且答案不存在对错之分,只存在程度之别(如优秀、中等、合格或不合格);不提供被选答案,以便学生有充分作答的自由。原因在于,表现性评价认为提供被选答案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抹杀学生的创造性。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同一问题的解决有着不同的途径,强行规定问题解决方案是不合理的。
(2)表现性评价,评价者必须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或记录学业成果
表现性评定需要记录学生实际操作(如学生的口头陈述、表演或舞蹈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外显行为)或学业成果(如论文、方案设计等),以此评价学生的操作能力。在表现性评价中,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根据详细的评分规则进行观察和记录才能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完整性、真实性。这与传统评价中的资料收集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因为传统的学生评价只需要学生的卷面成绩。但是,表现性评定所需资料必须经过长期不断的观察、记录、收集和整理。
(3)表现性评定,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
表现性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评价,也不在于给学生分等级或贴标签。它很重视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很重视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促进学生学习非结构性知识,发展实际操作能力,获得全面发展。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中,学生作为被动的客体只能接受评价。这种被动性很容易造成学生对评价的厌烦和畏惧,形成心理抵触,阻碍评价的进行,妨碍评价功能的发挥。与此相反,表现性评价积极主张学生参与评定,并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意识到评价是发现问题、自我提高的方式。
在学校教育背景下,所谓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它是建立在对传统的学业成就测验(academic achievement testing)的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学业成就测验是把学生的学业成就从整个教育中、从学生完整的学校生活中、从课程中游离出来,单独进行评价,所以,这种测验比较长于测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识记、理解和简单运用的情况,关注于低水平的、孤立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在真实的世界中运用书本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包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内的高度综合的心智技能却难以测查,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学业素质的测评更是无能为力。而表现性评价正好能克服传统学业成就测验的上述弊端,它重新回归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在课程教学中的完整而真实的生活,强调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来评价学生的发展,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分析,评价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
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正因为表现性评价具有上述超越于传统学业成就测验的优势,它才在当代教育评价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也正因为表现性评价体现了重视过程性评价、重视质性评价、重视非学业成就评价等最新评价理念,它才成为了当前国内外学生学习成效评价不可缺少的又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备受人们的青睐。
二、表现性评价的特点
1.表现性评价的优点
(1)有助于阐明学习目标
真实的表现任务与复杂的学习目标匹配的程度比较高。当把这一任务呈现给学生或者告知学生家长时,就通过实际的例子而使学习目标更为清晰。
(2)可以评价学生“做”的能力
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以及引导一种有用生活的能力,而不是只回答关于如何做的答案的问题。表现性评价将学生置于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要求其执行一定过程或创造出产品,这就可以对这种“做”的能力作出评价。
(3)注重知识技能的整合与综合运用
复杂的任务表现,特别是那些持续时间比较长的任务,通常要求学生使用许多不同的技能与能力。表现性评价往往要求学生运用几个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及许多不同的能力。
(4)与教学活动有密切联系
一些表现性评价的提倡者认为,理想的表现测验其实是很好的教学活动。从这一观点看,编制得好的表现测验,既可以作为评价工具,又可以作为教学活动。
2.表现性评价的缺点
(1)高质量的表现任务与评分办法难以编制好的表现性评价与复杂的学习目标相对应。编制高质量的任务,需要学习许多知识技能。在评价复杂的推理能力或有多种正确答案的任务时,很难确定高质量的评分办法。
(2)表现性评价的实施比较困难
学生完成表现性任务要花费许多时间,而且,教师对表现性任务进行分析评价也要花许多时间,此外,对表现性任务的评分信度往往也较低。
(3)难以评价学生在其他表现性任务上的迁移能力
这就是说,学生在一小部分评价任务上的表现,难以概括到一大类表现性任务上去。
(4)不能评价所有类型的学习目标
对于集中于记忆和回忆信息、规则、原理及理论的学习目标,客观形式的测验项目(简答、多项选择、匹配、正误判断)是更好的选择。当评价逻辑思维、理解概念、言语推理时,客观形式的测验仍比表现性评价优越,因为前者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评价更广泛的内容。此外,客观形式的测验更易于评分,得出的结果更可信。在实际应用时,最好两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可以相互弥补,更全面地对学生作出评价。
第五篇:表现性活动区的特点及环境创设
步步高视频学习机:http:///index.php?c=detail&a=index&share_id=15
幼儿园活动区是根据活动内容的类别对空间进行划分后形成的区域。一般来说,幼儿园可根据空间大小或课程需要将每个班级的活动室隔成若干个小型的区角。有时这些区角会延伸到走廊、大厅和户外等公共区域,供多个班级的幼儿共同使用。很多幼儿园还会根据课程的特色,将某个功能区扩展为专门的功能室,组织各班幼儿轮流活动。有些幼儿园会把功能交叉的活动区合并,有些幼儿园会把某种功能区的材料分散到各个区域。但是,无论如何安排空间,按功能分,活动区不外乎四大类型,即表现性活动区、探索性活动区、运动性活动区、欣赏性活动区。本文阐述的是表现性活动区。
表现性活动区是以幼儿已有经验为导向的,它通过各种开放性材料的投放,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与表达的机会。幼儿在这类活动区中会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在表达意愿、展示能力、充分体现自己天性和潜力的过程中进行各种创造性活动。这类活动区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装扮区
装扮区是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主要场所。我们知道,角色游戏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活动,其主题和情节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所以,在该区域应当依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创设环境和投放材料。创设的环境和投放的材料与幼儿的生活经验越接近,幼儿越能充分表现他们对生活的印象,巩固对生活事件的理解,游戏情节的展开水平也就越高。
吸引孩子到装扮区进行角色游戏的两大要素是主题情景和模拟物。装扮区预设的情景必须是幼儿熟悉的,比如所有幼儿都会经历的生活环境是家庭、医院、超市等,布置主题标识并加上与主题相应的模拟物,如餐具、听诊器、收银机等,就能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每个幼儿的生活经验又是有差异的,具体经历的事件和生活印象也是很不相同的。因此,要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必须投放替代物,以便给幼儿留下自我表现的空间,使幼儿通过“以物代物”,表现更多教师预设以外的主题,展开更加丰富的情节。
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对替代物的自发使用频率和使用质量是衡量幼儿角色游戏水平高低的标志,因为它预示着幼儿表征思维的发展和行为目的性的增强以及创造力的发挥。
可见,装扮区是幼儿最能自由表达意愿以及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活动区域,但这要有一个前提,即教师创设的环境足以使他们自由表现。由此,他们对生活常规的认识、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对情感的宣泄和补偿以及叙事能力的发展,都将得到实现。
2.表演区
在表演区可以开展两类幼儿十分喜爱的活动:一类是表现故事情节的,另一类是表现已经学会的歌舞的。
“表演”和“表演游戏”的区别在于:“表演”是幼儿按照导演(教师)的要求,严格按照剧本的台词展开剧情的,每次再现时,台词和动作基本一样:而“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理解,通过想象自由、创造性地即兴再现作品。作为活动区活动出现的幼儿表演主要还是属于表演游戏。
以故事情节展开的表演游戏虽然也是以扮演角色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但它与角色游戏是有区别的,它创造性地反映文艺作品中的故事情节,而不是现实生活经验。幼儿熟悉而有趣的作品容易引发幼儿对故事表演游戏的兴趣。
以歌舞形式展开的表演游戏与舞台上的正式表演不同,它是幼儿对音乐活动中已经学会的歌曲和舞蹈的自发性再现。幼儿可以根据歌曲的节奏即兴创编动作,所以是幼儿的一种自娱自乐。幼儿熟悉的歌曲越多,越容易引发歌舞表演游戏。
由于故事表演游戏和歌舞表演游戏都具有表现的特点,表演的空间条件和物质条件不同,所以这两类游戏往往是分开设置的。就故事表演游戏而言,由幼儿装扮角色时,需要的主要道具是故事中角色的形象头饰或面具等,或者根本不用道具,仅以角色的对话和动作来表现。幼儿通过手偶、指偶、木偶来表现故事中的角色时,需要一个简单的小舞台架。就歌舞表演游
戏而言,幼儿只是自娱自乐时除了需要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外,有时需要一些表演服装和装点性的服饰、头饰,还可以有一面立镜。但无论是哪种表演游戏,都必须投放替代物,比如纱巾、飘带、床单、被面及其他废旧物品等,因为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替代物来进行表演游戏,也是体现幼儿游戏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两种游戏如果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出现,有演员、有观众,那么表演游戏实际上已经与角色游戏合二为一了。
经常开展表演游戏,对幼儿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是一种很好的熏陶,有助于幼儿充分发挥再造性想象和增强表现力,也有助于幼儿开朗、自信、合作品质的发展。
3.建构区
建构区是幼儿通过各种基本材料进行结构造型游戏的场所。根据所提供材料的特点,幼儿可以在不同的空间里进行结构造型活动,如果是小型的材料,则可在桌面进行,如果是较大的材料,则可在地面上展开。然而,无论是进行大件造型还是小件造型,对幼儿的发展都是重要的,但其意义和价值有所不同。因此,目前建构区空间划分的差异性主要是由幼儿园倾向于投放哪一类建构材料所决定的。
室内建构区的操作材料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积木,一类是插塑,两种材料各有其价值。积木易倒易建,因此要求幼儿有较高的拼搭技能,需要幼儿在垒高、架空的搭建中对平衡点、支撑力等有较好的把控。就插塑而言,幼儿可以通过插塑材料之间的接插来造型,其作品的稳固性主要通过手眼协调的小肌肉操作技能来实现,且成型后不容易毁坏,有利于作品的保留。但也正因为插塑具有接插相扣、不易毁坏的特点,所以要求不如积木那么高。同时,积木游戏中,每个作品的搭建必须固定在某个位置,不能移动,这往往需要较大的空间,也容易引发更多幼儿的联合搭建;而在插塑游戏中,幼儿在接插过程中可以随意移动自己的作品,且容易引发幼儿之间的平行游戏,所以对空间的要求不像积木游戏那么高。
结构造型游戏对材料投放的要求很高,材料的尺寸、数量、颜色、种类以及摆放的方式,都会影响幼儿游戏的质量。比如,在数量相等的情况下,单色比彩色更有利于幼儿搭出造型复杂的作品,但审美规则在彩色搭建中更早出现。对插塑而言,种类多但同一种材料的数量少,不如种类少同一种材料的数量多,更容易使幼儿接插出复杂而高水平的作品。无论是积木还是插塑,分类摆放比混合摆放更有助于幼儿搭建,所以提供插塑筐和积木柜就显得很重要。另外,单元积木的尺寸大小一致且构成比例,更有利于幼儿获得搭建经验。可见,建构区的材料投放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和较强的专业性。
经常玩建构游戏的幼儿能获得大量数、形、空间方面的核心经验,主要表现在搭建和接插各种作品的过程中对审美规则的运用上,比如对称、有序排列、均衡等形式美的体现,需要运用到许多数学经验。可见,建构游戏是融思维、操作、艺术、创造为一体的活动,是幼儿阶段不可缺少的一种体验,幼儿园必须提供足够的空间、充足的材料以及充分的时间,保障幼儿建构游戏的开展。
4.美工区
在美工区中,由教师投放材料所诱发的是绘画活动和手工活动。在幼儿园课程中,这两类活动属于艺术范畴的活动。但对幼儿来说艺术的初级形式就是游戏。因此,美工区也应当是支持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进行自我表现的一种开放性的游戏场所。
涂鸦是每个幼儿的天性,幼儿只要有笔就会涂,只要会涂,就会产生表征,因为在幼儿形象表征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手和手指控制笔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思维和动作的同步发展,成就了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当然,能力和机会是相关的,这是在幼儿大量涂鸦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为了支持并推进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保证各种涂鸦工具和材料是重要的。只要工具和材料得到保证,幼儿就会自发地在各种纸上用笔和颜料进行探索,幼儿一方面在尝试表征世界的过程中掌握了不同工具和材料的特性,从而学会有选择地使用这些工具和材料来表现;另一方面在掌握工具和材料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表征水平,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对世
界、对社会的体验和情感。
手工包括了泥工、纸工和多种材料的综合手工。粘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可任意变形,特别能引发幼儿创作的欲望。随着幼儿手指日益变得灵巧,搓、揉、捏、压等技能逐渐熟练起来,幼儿可越来越随心所欲地进行多种造型,因此泥工是幼儿最感兴趣的一种活动。而纸工对幼儿精细动作的要求更高,幼儿通过折、剪、粘贴等基本动作进行多种创作,从中获得对作品的丰富的审美体验。至于多种材料的综合手工,则是在泥工、纸工的基础上加上更多的手工技巧,比如穿、编,运用多种类型的材料进行组合性创作,是一种更高水平的手工,需要教师提供充足的材料,保证充足的时间,让幼儿有机会在充分练习精细动作的同时,探索不同颜色、形状、材质的材料所具有的不同表现力。
可见,美工区既为幼儿提供了练习精细动作的机会,也为幼儿审美表征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更是创造性教育的重要场所。幼儿通过美工区的活动,会从简单创作逐步走向复杂创作,其创造性将日益充分地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