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

时间:2019-05-13 13:01: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

第一篇:语文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

语文的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②拟物。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

①特征代本体。

②具体代抽象

③专名代泛称。④人名代著作。⑤部分代整体。⑥结果代原因。

⑦原料代成品。⑧地名代本体。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b、缩小夸张。c、超前夸张。

5.对偶

(1)对偶的特点: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成分对偶。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b、句子排比。

7.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8.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语文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 :

一、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心理和行动。1)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2)行动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3)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4)心理描写: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二、侧面描写: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1)环境描写 A、自然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情;点明时令、地点;表现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B、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讲,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2)周围人物的反应、评价等。

三、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作用是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此外还有: 细描: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抹。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形象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静态描写: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动态描写:以动写静,或把物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写。

第二篇:修辞手法及作用_说明文特点

比喻:在记叙中,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作用是能使文章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作用是使文章表达更生动,给人鲜明的印象,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3、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人或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作用是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构成。作用是增加语气,起到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5、设问: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注意和兴趣,引导读者思考。用在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6、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反问句里包含着答案,也就是反问之中已经带有答案,不用再说答案了。作用是加强语气,起到强调作用,使读者印象更深刻。

另外不常见的两种修辞:

1、反复: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使读者印象深刻,增强感染力。

2、对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句子或短语,类似于对联。作用:句子显得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的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与中心思想有关的事件。)

作用:对主要情节和人物描写起补充、铺垫、衬托的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重点语句的作用

一般可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说明文的三要素:

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说明文常见的三种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常用的三种方法: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说明方法作用常见答题模式:

1、举例子:用例子(要点出是什么例子),具体生动地说明了…特征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列数字:准确、严密地说明了……特征,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3、作比较:把……和……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点···。“能不能删?” 方法归纳

1、表态:不能删。

2、定性(什么上的限制)+(替换法)解词或解释句子。

3、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第三篇:语文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大全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又名激问、反诘、诘问)、引用、反语、对比、反复、双关、联想、顶真、通感、互文、回环、移情、呼告等。

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打比方。例如:月亮像镰刀。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把事物当人来写。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用:把花草虫鱼鸟兽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作人来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将物赋予了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排比:三句或者三句以上相同的句式排在一起。例如:作用:增强语言气势,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夸张:把事物夸大或缩小。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给人启示,加强渲染力,引发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5)反问:只问不答,答案就在句中。例如: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作用:表达的意思更坚定,达到强化语气,强化感情的作用。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6)设问: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加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7)对偶:结构相同,字数相同。例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8)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例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有的人或者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者。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感受强烈,能够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9)反复:同一语词多次出现。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作用:增强语气或语势,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充满语言美。(10)借代: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说出来,而是用跟他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代替它。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作用:可引人联想,使语句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

1.冰心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4、蝉 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8、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春草生兮凄。”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10、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12、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13、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14、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15、蟋蟀 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16、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17、关山 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高道《塞上吹笛》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8、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9、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20、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0、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

21、连理枝、比翼鸟 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南冠:囚犯

4、同窗:同学

5、烽烟:战争

6、巾帼:妇女

7、丝竹:音乐

8、须眉:男子

9、手足:兄弟

10、汗青:史册

11、伉俪:夫妻

12、桑麻:农事

13、三尺:法

14、膝下:幼儿

15、华盖:运气

16、庙堂:朝廷

17、黔首:平民

18、阡陌:田野

19、杏坛:教育界 20、朱门:富贵人家

21、藩篱:边防

22、摧眉:低头

23、缙绅:做官的人

24、纨绔:富家子弟

25、祝融:火灾

26、寸管:毛笔

27、杜康:代酒

28、汗青:史册

29、万钟:高官厚禄 30、山林:隐逸生涯

31、中鼎:仕宦生涯

32、披宫锦:考中进士

33、垂拱而治: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34、杏林:医道非凡或医德高尚的人

35、冠盖、衣冠:世代做官的读书

36、冠缨:世代做官的世家豪族

37、社稷、轩辕:国家

38、婵娟、嫦娥:月亮

39、白丁、布衣:百姓 40、提携,垂髫:小孩

41、持戟、旌旗:军队

42、烽火、羽书、羽檄:有关战争的警报或军情消息

43、社稷、宗庙:国家

44、戎马、干戈、金鼓、烽烟:战争

第四篇: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范文模版)

修1. 比喻辞

手法及其作用

作用:将体形象,刻的似点, 用具体、见的深奥物解比方人深解。

2.拟人作用表达的内容给人以鲜明印象,根

浅显、常

事物对 生疏的事 说,即打,帮助

入理

说得深 事

生动具的相

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体事物人格

化,语

形3.夸张

作用:提 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

果 4.排比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使

章的节

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

达强 烈的感情(表

达效果)。

对偶

他具象。

氛 :

作称用

整奏

齐感

匀强

,高

括,节易于6 .

: 1.隔)离去2.记忆反复连续反复 例句谷回。

间隔反复作用,有

感。

(中

其他

:山 音,他

去,他

其他的词

语):

(主复咏叹达要,强

运表烈

用 的在诗文中,起到反

情感的作用。同

时,反复 的可序,而又7.设作修以 回问用

环:

伏,充

美。

辞使

手诗

法文

还的 格

有:引起注意,启发读 者明描写 人动例儿它的物物。句为质问问

、反

诘、诘

问)

: 的 :什基

花么础

这。

红?

思,考结

;构

有紧

助凑

于;

层可

次以

分更

地8.反(激作用

:加强语气,发人深 思,激

情,加深读者印象,增 强说

9.引用

文服

中力的。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10.借不事是或物借事 物借具体体代代部来代抽分

代种象。

替类、:部

特分

征代

代全

事体

物、、整直,用代接而与 说 它

关的人

达的人

或作增精强炼语,用言语:突的言形富出象于事性变物的本文幽

质笔默

特简感

征洁;,使化和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

明、具

体生

动的效果。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

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

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

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

正十年。(《梅岭三章》)④工具代本

体。

例如:

,等已(《⑤的体到有榆专人事惊八钱名或物蛰户饭代事的一亮》泛物名

犁了)称的称

土囤的底

季,揭

节不,十开

家锅。

。专。

用用

具名

有称

典代

型替

性本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

!(《最后一次讲演》)

11.反:

用子表达,以与本说

本意反

意 话的方

反的词

句语

果。有的讽刺 揭示露亲,密

有友的好

表的 感

情。

12.对:

对者同一的互比较的格比

比是事物两个 一种。

.把两

不,放

在一

相 呼

并且(它)。

感染。

写文章时,对著不 在面前的人

接跟他

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

运用呼告,能增

果,力

强,8.象征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

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第五篇: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2.拟人: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5.对偶: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反复: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7.设问: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9.引用: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12.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20.呼告

写文章时,对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呼告。

运用呼告,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8.象征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下载语文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教学目标 1、 2、 能辨析、认识常用的修辞手法。 能够熟练地运用修辞手法和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能辨析和运用修辞手。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运用......

    小学六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小学六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1、比喻:在记叙中,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作用:是能使文章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使抽象的......

    小学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小学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修辞手法及作用(合集5篇)

    资料: 高中修辞手法及考核要求一览 姓名: 班级: 学号: 一、修辞手法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八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八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① 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 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 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5则范文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大全(共五篇)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大全 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

    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注意:分析句子的作用(或含意)先看结构(五种),再看它的修辞,如果没有修辞就找重点词(动词,副词,形容词) 一、常用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用典,反语,反诘,反问,设问,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