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社区公益性设施利用现状及对策探讨(全文5篇)

时间:2019-05-15 09:19: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城市社区公益性设施利用现状及对策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城市社区公益性设施利用现状及对策探讨》。

第一篇:我国城市社区公益性设施利用现状及对策探讨

我国城市社区公益性设施利用现状及对策探讨

摘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各地政府相继出台城市社区服务设施的配套标准规范,以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但居民对公益性设施的利用只是流于形式,公益性设施的功能并未真正的实现。究其原因,既有资金不足的原因,也与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不高有关。所以有必要依托一定的活动,加强居民的文化意识和社区参与度,鼓励企业回报社区以及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使得公益性设施的功能得以很好的实现。

关键词:城市社区;公益性设施;利用现状;对策

收稿日期:2012-03-08

作者简介:安芳(1986-),女,山西朔州人,2010级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土地与房地产经济研究。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对城市竞争力分析,有助于将我国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其他国家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城市建设的不足之处。基础设施的建设状况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1]。目前,我国学者对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研究包括分析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产品属性,提出分类原则和设想,国家及地方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配套标准,布局原则,需求形态及配置,投资主体和建设方式等,也有学者从把社区服务设施的配置进行城乡比较,而对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公益性设施的实际利用情况关注较少。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公共服务设施中的部分公益性设施的使用情况,指出我国城市社区公益性设施利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增强我国城市社区公益性设施功能的建议。

一、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定义和分类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是指直接为本社区居住用地内居民提供服务的基本性、共享性设施,一般包括公共建筑及其场地、附属设备等。从宏观上讲,建设部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修订本)]中将其按使用功能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从微观上讲,则是指以上八类中的社区服务类设施,包括社区服务中心(含老年人服务中心)、养老院、托儿所、残疾人托养所、治安联防站、社区组织用房和物业管理设施等。[2]

社区公益性设施是指社会公共产品,社会准公共产品或社区公共产品及共有资源中那部分公益性较强,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社区公共设施。它的公共属性最为突出,单位成本高,它的服务范围超出了社区范围,利益主体是全体社会公众。

二、我国城市公益性设施建设使用现状

1、公益设施增长率低

公共图书馆属社会文化基础设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数量有一定增加,但相对于人均GDP的增长率,其增长量并不是很大,见表1。

表1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情况

人均GDP(元)1990年 1644 2000年 7858 2677 2008年 22698 2820 2527 公共图书馆数(个)

对北京养老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北京每百名老人拥有的床位仅为2.48张。根据民政部的相关数据,按照国际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50张测算,北京市老年人(不计户籍外)约需养老床位13.165万张,而目前仅有61823张,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入住需求,尤其是护养性养老床位严重不足。[3]

2、公益设施建设标准低

我国养老机构建设标准化程度低,部分养老机构设施,以街道和乡镇办为主,存在床位规模偏小、床均建设标准偏低的问题,空间较为局促、缺乏足够的活动空间和绿化场地,难以满足基本养老服务功能的需求。部分养老机构设施未配建医务室或医务室不达标,大部分不具有医保定点资质。

3、公益设施建设成“面子工程”

从公园绿地的建设来看,在我国的众多大城市中,冠以“广场”的特大绿地非但没有给城市居民造福,而且还限制了城市居民的行动自由,诺大的广场绿地不让群众穿行、通过,管理良好的乔灌花木组成的植物景观,没有考虑让人们进入游憩而令人望而却步,这些绿地显得死板、生硬,广场的使用空间非常局限。[4]

4、公益设施功能未能较好实现

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还远没有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没有真正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至今还有相当比例的公民认为图书馆可有可无,不过是借借小说、供人消遣的地方,对图书馆的发展变化及图书馆社会作用的认识非常模糊。图书馆的作用只局限于书刊文献的借阅。[5]

三、我国公益性设施利用度低原因分析

1、公民文化素质偏低

目前,我国居民的文化素质还普遍较低,尤其是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使得大量农村居民涌入城市,他们中的大多数只能保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文化信息意识淡薄,更别提利用图书馆等文化设施来帮助自己提升业务能力和技巧。在我国,还没有在全民中形成讲知识,重学问的社会氛围。

2、公益性设施运营成本高,政府投资力度低

政府在税收、水电、煤气、电信等方面对民办养老机构扶持政策不到位。尽管市政府已就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每月100-200元的运营费用补贴仍旧偏低,每个新建、扩建或改建床位8000-16000元的建设费用补贴也无法惠及以建或无能力改扩建床位的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机构自身运转成本很高,需要支付电费、人员劳务开支、餐饮等费用,承受的经营压力极大。同时,由于入住率偏低,增加收费的难度已相当大,资金的回收期长,资金流动循环速度慢,养老服务总体上又处于微利状态,造成了许多社会办养老机构资金困难,运行难以为继。

四、增强公益性设施有效利用的对策探讨

1、依托一定活动,加强全民文化意识

强化社区公平建设,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为支撑,慈善帮扶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统筹就业、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大社保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强化城市社区建设。城市应鼓励社区管理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发挥城市社区的政治、自治、学习、服务等功能,提升公众自我教育水平

2、鼓励企业回报社区

一个企业是否成功,既要看它在市场上是否盈利,也要看它在获利后能否将一部分回报社会,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上。企业是社会的一小部分,企业的雇民也是国家的公民企业有权利也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的发展作贡献。企业在履行社会义务时,自然也会得到许多回报。如企业对于社区发展项目的捐赠,从表面看是企业捐出了资金,但是企业的捐出是有回报的,这个回报就是企业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名望,以及企业借此机会会得到的社会关系。企业的文化观和价值观不能只限于遵守市场规则,依法纳税这样一个最低要求上,要使企业从过去那种被动的社会角色转变为社会互动的角色,主动将社区建设,回报社会看作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企业回报社区,使得社区公益性设施的运营资金得到部分保障。

3、加强发展志愿者队伍

我国的志愿者活动一般由政府机构统一组织,大多只出现在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大型活动场所,而在日常生活中则比较少。志愿者活动是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和组织性的结合,目前我国居民普遍公益意识薄弱,社区居民委员会应该积极发挥组织作用,组织本社区居民积极加入社区志愿者组织,如养老敬老志愿服务队,图书馆志愿清洁队,图书馆资料整理服务队等,利用各自的闲暇时间到当地公益性设施场所无偿服务。为了激励青少年参加志愿者组织,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励政策。可以将志愿者参加活动的时间记录下来,建立个人档案,将来自己有需要时可以在自己的“道德银行”里以金钱或互助的形式支取。志愿者活动可以减轻政府对公益性设施投资不足而导致公益性设施没有很好利用的现状。

五、结语

总之,我国城市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公益性设施不管是建设水平还是利用情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城市化不能只是物质上的城市化,精神文化层面也要城市化,即要提高居民整体的文化素质。通过鼓励企业回报社区进行融资以及大力提倡志愿服务,从而弥补政府财政投资的不足,提高社区公益性设施的有效利用,实现我国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倪鹏飞.城市竞争力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1-34.[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局部修订条文及其条文说明[S].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公告第31号,[2002-03-11]

[3]许林.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民政,2010,(11).[4]覃永晖,张铁蕾,何志鹃.城市公园设计应注重与社会公众的关系[J].怀化学院学报,2006,(2).[5]朱美丽.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几点思考[J].重庆图情研究,2007,(2).

第二篇:我国农村流通设施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农村流通设施发展现状及对策

宋茂华

【摘要】本论文介绍了我国农村流通设施面临着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村流通设施建设较城市流通设施滞后、重生产设施建设、轻流通设施建设的现状,论述了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经济社会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发挥政府在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农产品零售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对农村流通设施建设实行优惠政策。

【关键词】农村流通设施;现状;意义;对策

农村流通设施主要是指有关农业生产资料、农民消费品的供应服务和农产品销售的各种基础设施,大致分为农村交通设施、农村生产资料及农产品批发市场设施、农产品仓储设施、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的设施、网络信息平台等。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有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降低农业生产和交易成本,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村消费,对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村流通设施现状

(一)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⑴农村普遍缺乏市场设施和仓储设施。农村缺乏超市,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缺少专业的储存场所,销售场所简陋,卫生条件不好。我国绝大部分农村没有建设农产品仓储设施。调查表明,目前只有41.7%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有冷库,11.1%的配备了冷藏车,12.9%的有陈列冷柜。据调查,目前我国只有10%的肉类、20%的水产品、少量的牛奶和豆制品进入冷链系统,而欧美国家进入冷链系统的农产品比例为85%。⑵农村交通运输设施落后。传统的农村公路建设,以集体投资为主。由于投资不足,路面质量较差,使用年限较短,影响经济社会效益的发挥。农村交通运输设施落后还表现在运输工具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农业专用运输工具极为缺乏、箱式冷藏车数量极少,蔬菜保鲜储藏比例不足20%(韩美贵等,2005)。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目前使用的花卉专用运输车辆的运送条件落后10~20年。⑶农村信息网络设施缺乏。多数地方的农村网络建设还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虽然大部分农村都实现了通路、通电话,但是实际使用情况不容乐观。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山区较多,通讯设施建设费用很高。农民收入低,承担不起高额的使用费。农村通讯、信息网络设施不足,使用费高严重制约着农村市场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二)农村流通设施建设较城市严重滞后

通过统计资料分析,农村流通类固定资产投资尽管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在全社会所占比重不高。这与农村经济、人口等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比,极其不对称。从有限的资料来看,农村流通设施建设资金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份额偏低。农村人均商业面积仅约为城市的1/10。自2000年来,农村交通运输和仓储等流通设施在全社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所占比重通常情况下大约7%,最高年份的2003年也没有超过10%。批发和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村所占比重近年来呈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2005年不足11%。

(三)重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轻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

从农产品交易市场看,综合性市场多,产地专业性市场少,产地市场建设较为滞后。这有其历史的原因: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期,农产品供给处于短缺状况,产地市场建设未得到重视。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农产品的供求格局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农产品市场建设在丰富城乡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上下了较大功夫,而对产地市场的建设相对比较滞后。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市场特别是集市贸易市场建筑简陋,大棚式市场、露天市场也不少。由于缺少大型的辐射力强的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市场信息对生产的引导作用明显不够。

长期以来,国家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主要用于农田水利、种子工程等直接增加农产品生产能力的领域,以及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保障农业生产能力的领域,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被排除在外。产地批发市场具有社会效益明显的特征,应将其界定为非经营性农业基础设施,纳入国家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范围。

二、农村流通设施的重要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广泛开展了有关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一般认为,基础设施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需要的投资。基础设施资本只有当达到一定规模、档次和形成合理的结构时,才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反之,则会起到制约作用(娄洪,200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生活、生产两方面。生活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与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重点放在路、电、水、环境等公共设施和居住配套设施上。生产方面的基础设施主要抓好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标准化等一批工程和项目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一)农村流通设施是重要的基础设施

农村流通设施是重要的基础设施。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农村流通设施的建设。美国在全国兴建交通运输设施,为农产品提供方便快捷的商品流通条件。在欧盟,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已经扩展到广大农村,村镇几乎都有高等级的公路与高速公路相联结,交通设施的完善极大地方便了农村商品流通;欧盟国家大都建有比较完善的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为农民提供交易场所;欧盟国家还建有发达的市场信息网络,这些都使欧盟国家间农产品贸易极其活跃。泰国通过建设完善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及时地传递价格信息,对稳定发展农业和实现农民增收发挥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印度加强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建立了农产品缓冲储备,加强了农业生产风险管理;加强乡村公路网建设,改善农村运输条件,确保农产品及时地运往消费地(廖红丰等,2006)。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基础地位,农村人口仍然占大多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流通设施建设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经济越是贫困的地区,流通设施越滞后。农村流通设施是影响农村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先决条件。斯密在《国富论》中曾指出运输等流通设施对市场交易规模起着决定性作用,认为专业化是经济发展的源泉,专业化水平受到市场容量的制约,流通设施的建设对市场交易成本发生重要影响。改善农村交通运输设施,降低运输成本,加快农产品运输和农村消费品运输,对于解决农产品卖难,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流通设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农产品流通设施是否顺畅,直接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是我国“米袋子”和“菜篮子”建设的头等大事。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分布具有广泛性,但是粮食产量主要集中在13个主产省份。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分析,占全国粮食总产量一半以上由生产粮食最多的前8个省份提供,超过73%的粮食总产量由生产粮食最多的前13个省份提供。粮食生产区域化格局的逐步形成,与城镇化形成的人口和劳动力向城市和东部沿海集中方向相反,粮食物流量不断扩大,东北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粮食流出地区,东南沿海成为我国最大的粮食流入地区。据《中国物流年鉴》,2003~2005年跨省区粮食年物流量近1亿吨,其中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粮食外运量约2650万吨,出口量1170万吨;黄淮海地区小麦外运量1060万吨,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谷流出量为1670万吨,玉米流入量800万吨;东南沿海地区粮食流入量4500万吨,进口量800万吨;京津地区粮食流入量900万吨。北粮南运的大格局对物流设施要求越来越高。

(三)农村流通设施关系到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村流通设施对现代产业支撑极其重要。以花卉为例,广东顺德陈村花卉世界是国内最大的花卉集散地,年交易额达10亿元。健全的流通设施发挥着重要作用。该镇花卉交易中心建设面积达1.8万平方米,批发市场针对花卉产品的特点,配套有装卸区、临时储藏区等,花卉世界内主道路宽敞,周边的公路、航空、水运、铁路等交通设施完备。陈村花卉出口主要通过国通物流城,其投资达2.5亿元。

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城乡居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呈现更加多元化的特点,人们对农业的产出需求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生活质量的提高,居民对吃好穿好,美化生活的需求更加迫切。近年来我国奶牛和花卉等产业年均增长超过20%,是农林牧渔业增长速度的4倍多。农业中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流通设施的要求更高。鲜奶、鲜花易腐,由于流通设施跟不上,极易造成损失,最终导致售价高,压抑消费,影响这些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迫切需要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以提高物流效率,减少损耗,降低成本,扩大消费。现代农业对农产品运输及装卸搬运工具和仓储设施要求越来越高。很多鲜活农产品易腐烂、易受损伤,物流中对装卸和时间等要求极高,要求有配套的设施,包括储藏保鲜库、运输设备、专用货柜、专用码头、专用运输工具、装卸设备及其信息网络。如我国果品目前总储量约1200万吨,占果品总产量的20%左右,其中冷藏量大约800万吨,产地储量为销地储量的11倍多。

(四)农村流通设施关系到农民增收

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前提条件。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者数量多,规模小,卖难问题一直困扰着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与农村流通设施落后有很大的关系。据资料,北京平谷县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地区,流通设施建设相对困难。该县镇罗营乡在国家大力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期在山上种植几万亩果树,由于没有公路,大部分村的果品采摘和运输不得不依赖人背畜驮(昌忠泽,2006)。这种生产和流通方式劳动强度大,效率极其低下,无法依赖扩大规模实现增收。

农村流通设施影响农民交易效率和增收的长效机制。从1995年开始,我国开始“绿色通道”的建设。目前,基本形成了“五纵两横”的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网络,在“绿色通道”内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予以降低或免收通行费,以降低鲜活农产品的运输成本。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有助于促进农村物流的发展,降低农产品销售的人工成本,减少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损耗,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

三、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完善农村流通设施是保证农村市场充分发挥功能的基本条件。完善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主要应在投资渠道多元化,分市场类别、有序推进建设步伐等方面下工夫。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当前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迫切需要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尽管形成连结居民点、生产地和市场的道路网络;加强农村仓储设施建设,除了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外,还应加强蔬菜等保鲜性要求比较高的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市场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为此,迫切需要发挥政府在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中的投资主导和制定有效政策的作用。

(一)应发挥政府在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投资市场化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农村地形地貌复杂,基础条件差,建设流通设施难度大,投资多,回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高,农村融资困难,农民投资能力有限。因此,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投资应主要由政府承担。

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投资所需资金多,依赖市场力量,必然是投资不足。位于广州的华南粮食交易中心,通过建设专业的粮食物流中心、交易中心、加工中心、仓储中心、配送中心及粮食专用码头,实现从运输、仓储、加工、检测、交易、集散、配送的粮食物流一条龙运作,可以实现粮食年交易量达2000万吨,这个现代化的粮食物流中心共计投资了约23亿元。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从城乡统筹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应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拓宽建设范围,充实建设内容,优化投资结构,不断提高国债资金和预算内资金中用于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比例。

各级政府应提高对农村商品流通重要性的认识,采取积极措施,对重要的农村商业基础设施如重要商品的储备设施、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社会性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市场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等加大政府直接投入和财政扶持力度。将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列入各级政府支持的重点项目建设计划。

(二)加强农产品零售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对零售市场,尤其是农村农产品零售市场,当前的重点是加强水电系统、道路、场地设施等基础硬件的改造建设。加大力度规范和整合城市农产品集贸市场,在大中型城市基本消除露天摊挡式集贸市场。在条件成熟的大中城市,有条件地进行“农改超”试点。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

(三)加快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

农产品现货市场培育放在产地好,还是销地好?批发市场既可以建在中心城市,又可以建在农产品主产区。在产地建设批发市场,有助于减少农民的流通费用,降低经营成本,促进农民增收。更为重要的是,产地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有助于减少农民的信息搜寻成本,保障农民谈判能力。在产地建设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不但可以降低需要农民支付的农产品交易费用,而且还可以更好地保障农民利益。因此,应重点培育产地农产品市场,加快市场设施建设。

我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与特色农产品基地正在不断形成,为了适应农业这一发展的要求,更好地促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基地的建设,急需要在优势特色农产品主产区新建一批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在产地建立规模化农产品市场,更有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农产品批发市场除了具有明显的交易和集散一般功能外,完善的批发市场还具有信息、仓储、运输、配送、结算等功能。

(四)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使处于分散小规模经营的农户通过信息网络了解市场需求,有助于小生产和大市场矛盾的解决。建立起信息系统,电子结算系统等,完善农产品市场行情信息网和供求信息网,完善市场信息收集与发布制度,提高农产品市场设施水平,强化服务功能并消除农产品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五)对农村流通设施建设实行优惠政策

农村流通设施落后,一个重要主要原因是缺乏有力的政策作用。我国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对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支持的力度明显不够。财政上除了国债有一部分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外,预算内建设资金对农村投入相当少。更不用说对农村流通设施的投入了。农村流通设施建设对资金需求大,回收周期长,农民没有投资能力,其他主体也没有投资的积极性。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金融机构少,没有融资市场。我国还没有出台过配套的支持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金融政策。

因此,国家应对农村流通设施的投资和建设给予直接补贴和利息补贴,对于可营利的市场等设施经营,应给予税收减免,以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在我国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日益成熟的同时,应加大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的融资创新,可以考虑成立专门机构发行建设债券等方式融资,以建成的农村流通设施的使用权等标的物进行担保融资。

金融手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农业的高风险性和低盈利性,很难吸引商业性信贷资金流向农业部门,且农业部门存在严重的资金外流现象。因此,要解决农产品流通中的资金问题,一要扩大金融机构涉农业务的信贷规模,依靠涉农银行,筹集和提供专项储备资金,包括专储收购资金、仓储设施建设资金、储备体系运行费用等,支持农产品的最低保护价收购工作;二要通过制定法律、政策,大力支持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使农村信贷合作社成为农业金融的主导。农业信贷规模与信贷结构方面的措施。农业信贷结构政策是国家为了保证农业信贷资金在农业生产各部门和各种生产之间实现合理配置而制定的原则。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商品化的发展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所以从长远看,农业信贷规模政策应当选择扩张性政策,对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信贷规模也应该相应加大。在信贷结构上应该对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业、绿色产品和优产优质高效农产品的流通方面倾斜。

作者简介:宋茂华,男,(1969年——),管理学博士,襄樊学院鄂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组织与制度,企业战略。

第三篇:我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现状及对策

我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现状及对策

随着国内汽车市场不断扩大,报废汽车引发的安全、环保、资源问题以及汽车再制造产业广阔的前景,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通过分析国内报废汽车现状描述,对比发达国家报废汽车管理方法特点,提出国内报废汽车回收利用问题的建议。

一、报废汽车对社会影响

汽车工业既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是高消耗、高排放、影响环境污染的重点行业。2009年我国汽车累计产销双超1360万辆,汽车总保有量已经突破7000万辆,按照每年大约7%的报废量,仅报废汽车的重量就超过700万吨。据预测;2010年我国汽车销售将达到1600万辆,汽车报废数量相应也在快速增长,给社会带来诸多问题。

1、报废汽车重新回流进入社会,危害极大,由于报废车辆本身已不符合道路行驶条件,被再次被改装后进入路面行驶,其车本身性能大变,安全系数大大降低。报废车重流社会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非法拼装”,近年来,由报废汽车总成拼装上路行驶造成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有资料显示,在国内近3年的交通事故中,有13%是因为使用伪劣和报废汽车配件所致,非法拼装车的安全性能完全得不到保证,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2、报废汽车对环境污染,汽车生产过程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除主要制造原料钢材、生铁外,大量橡胶、塑料、有色金属被采中,砷、硒等也存在于汽车中。汽车报废后被非正确处理过程中,所产生废气、废油、废电瓶以及报废零部件,对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车内存留的废机油、报废的旧电瓶以及报废的零部件处理不当,将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和破坏。此外空调的制冷剂——氯氟烃(CFC,俗称氟里昂)泄漏时的直接排放,会造成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3、报废汽车上路超期运行危害,国内汽车在到达报废期后,经常被非法延长使用时间。超期运行的汽车零部件,在汽车运行时可靠性降低,会直接导致刹车失灵,转向及发动机等零件 失灵;会使车辆的操作稳定性变差,极易跑偏;这些超期使用的报废汽车,在使用过程中,功能下降,安全隐患增加。2008年,我国各地区出现多起因汽车超期使用导致的交通事故,给当事人和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此外,超期使用的报废汽车,所有机件磨损严重,燃油消耗大于正常水平,排放废气无法达到正常标准,机油消耗增加,都造成资源浪费、大气环境污染等问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经济发展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应爱斌日前表示,对于愈加严重的汽车报废问题,有人说,成为“世界最大停车场”之后,中国正变成“世界最大汽车垃圾场”。

二、再制造产业前景诱人

低碳、节能、环保成为当今乃至以后的主题,那么汽车工业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实现呢?报废汽车向何处去?该如何纳入到回收利用的再制造轨道上来?

世上万物都是不生不灭、有生有灭的。既然汽车以年产百万辆以上的速度生产出来,那么使用生命周期过后,就必须以同样或稍低一点的速度,该处理的处理掉,该再生的让它重新获得新生┄当前,全球每年至少有2600万辆汽车报废,如果将它们首尾相连,大概可以绕地球赤道1.5圈。为了避免生活在汽车垃圾堆上的可能,全球都在进行报废的汽车零部件回收再制造工程。在中国,这一事项也迎来“破冰”。

我国是人均资源匮乏的国家之一,报废汽车回收是我国重要的再制造资源,同时也是一个朝阳产业。据了解,汽车上的钢铁、有色材料零部件90%以上可以回收利用。再制造产品的成本只是新产品的50%,同时可节能60%、节材70%。以发动机的再制造为例。市场上,一个新发动机的价格普遍在1.3万元左右,而一个再制造的发动机,其花费是全新发动机的40%至50%。玻璃、塑料等回收利用率也可达50%以上,与构建“节约型社会”息息相关,产业前景十分喜人。

德法美日等发达国家报废汽车的再利用率已达80%以上。美国在2009年再制造业的规模已经突破2000亿美元,其中汽车行业占到了700亿美元。而我国还属于刚刚起步阶段,2009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8亿辆,正常年报废汽车总量将达到400万辆,加上国家出台汽车以旧换新政策,鼓励汽车提前报废,今后每年报废车辆的数目将会增加,再加上每年因维修更换下来的废旧零部件数量更是惊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今年的再制造产能为发动机11万台,变速器6万台,发电机、起动机100万台,总产值不到25亿元。与此相对比的是,到今年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7000万辆,假如有一部分备件采用再制造产品,那么再制造产品需求将超过30亿元,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汽车回收产业正处在朝阳期,将是下一个高速增长行业。

三、行业生存状况不佳

虽说汽车回收产业正处在朝阳期,但这个行业眼下却很尴尬。当前,我国汽车报废标准遵循的还是2001年由国务院颁布的《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其中对不同车型的使用年限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按照这一规定,包括摩托车、农用运输车在内的汽车,如果达到国家报废标准,或者虽未达到国家报废标准但如发动机或者底盘严重损坏,经检验不符合国家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或国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都将进行报废处理。

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国购车者来说,购车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即便是在汽车接近报废期限时,很多车主也舍不得换车,更不会将汽车送进报废汽车回收中心,而是希望尽可能多开几年,哪怕是冒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前报废汽车获得的补偿费很低,远远提不起车主的兴趣。

从2009年开始,我国调整了部分车型老旧汽车报废更新的补贴标准,以调动车主报废旧汽车的积极性。比如说报废大型载客车的补贴标准,由原来的6000元提高到了1.8万元。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报废汽车回收的情况,一些报废汽车回收企业短时间内出现了车源增加、效益提升的现象。

然而,由于以旧换新的车型范围限制过严、补贴金额少、手续复杂等原因,这一政策并未带来持久的助推力。像以旧换新的车辆主要是针对符合一定使用年限要求的中、轻、微型载货车和部分中型载客车,限制条件太多;补贴金额虽然较以往有了明显提高,但与车辆转让出售相比,还是没有绝对的吸引力;由于补贴金额并不是现场发放,而是需要申请的车主办理一系列审核手续,非常复杂,这也把很多车主拒之门外。

此外,拆解工艺落后,再利用渠道不畅,拆解企业生存状况不妙。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具有一定规模的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有400多家,但大多拆解水平低,场地简陋,设备、设施落后。

按照400万辆汽车的年报废量计算,平均一家报废汽车拆解企业每年可以接收报废车1万多辆。但是实际上,一个厂一年拆掉500辆汽车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根本“吃不饱”。原因是大约60%的应当报废汽车流入了二手市场,没有经过报废拆解处理,就又上路行驶了。这样,汽车报废回收企业拆解汽车的数量十分有限,规模效益根本出不来。由于车辆的拆解主要靠人工完成,企业人力成本也比较高。此外,汽车拆解再利用渠道单一,也使拆解点难有好的收益。

技术水平跟不上也是重要原因,由于汽车是一个由成千上万零件组成的组合体,这些零件由性能各异的不同材料组成。因此,报废汽车的回收并不是简单的回炉所能解决的。它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先进行分解,然后再分别进行处理。这一切都建立在高端技术和先进装备的基础上,因为修复一件产品往往比生产一件新品所需的技术水平还要高。而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修复、改造等产品设备和技术的发展还远远不够。

在很多拆解点,报废汽车回收之后能循环利用的主要限于废金属,其他材料回收利用率不高,橡胶、塑料、玻璃等多作为垃圾处理,报废汽车的总体利用率还较低。沈阳一家报废汽车回收企业负责人说,目前报废汽车拆下来的玻璃、玻璃钢等材料因为数量很少还没有人来收购,只能作为垃圾填埋。报废回收汽车企业希望对拆下来的废料进行更细致的分类,不同类型的材料能有不同的用途,这样可以增加回收利用的附加值。可是,这些想法要变成现实,除了企业自身拆解回收技术的提高,还需要形成更细的产业分工。

目前,我国报废汽车回收之后能循环利用的主要限于废金属,其他材料回收利用率不高,橡胶、塑料、玻璃等多作为垃圾处理,报废汽车的总体利用率还较低。由于目前对报废汽车在拆解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及材料回收利用率还没有详细规定,报废汽车零部件的再使用率、拆解材料的再利用率不高,废液和废弃物处理不当导致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此外,我国还面临报废汽车非法延长使用期和使用报废汽车非法拼装车的严重问题。

四、他山之石可以借鉴

在日美等发达国家,汽车再制造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均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体系;

日本:

日本每年都要有500万左右的汽车报废,这些是有效的资源,要找到有效的方法回收它,过去,日本一般是把车上有用的部分重新使用,然后再把破车卖给汽车报废厂,把金属材料提取出来,加以回收,残渣就被填埋在垃圾厂。在90年代末的时候日本已经缺少填埋厂,填埋成本越来越高,到现在日本已经没有任何空地来填埋不可回收的废物。同时日本也非常关注自然资源的枯竭,也非常关注温室化效益的发展。因此日本内阁在2000年开始对汽车进行立法,2002年颁布了《汽车回收利用法》。日本现在用一些传统的方式,建立一种体制,让所有的社会各方在参与买车的时候要支付一笔再生费就是100美元左右。

日本对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的管理通过政府和民间机构两个途径分别进行管理。政府负责研究制定指导报废汽车回收处理的政策法规,制定报废汽车回收处理行业的准入要求,并由各地方政府负责报废汽车回收处理行业的登记和准入审批,具体的报废汽车回收则由民间机构完成。

日本《汽车回收利用法》一个特点是要求汽车用户要交纳回收利用费,汽车回收再利用促进中心受国家委托征收回收再利用费,并对其进行严格管理和运用,直到报废汽车得以回收利用为止。在确认汽车生产企业、进口商的粉碎残渣、氟里昂、安全气囊回收工作完成后,才向汽车制造厂、进口商支付回收再利用费。

此外,日本《汽车回收利用法》要求对粉碎残渣的处理方式进行详细管理。在法律实施之前,报废汽车破碎后的残渣通常是进行填埋处置,在对报废汽车的信息管理方面也不完善。新的管理体系对粉碎残渣、氟里昂和安全气囊类三种物质规定了不同的回收要求。对汽车粉碎残渣(ASR)的回收采取质量回收和热量回收并用的方法。ASR的再利用目标是2005年回收30%(质量比,相当于整车88%的实际再生利用率),2010年50%(相当于整车92%的实际再生利用率),2015年70%。当ASR回收率达到70%回收率的时候,整车质量回收再利用率可达95%,与欧盟的目标相当。氟里昂类的回收分解与原来的制度一致。

美国:

美国是汽车消费大国,也是在报废汽车回收领域走在前面的国家,完善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体系和成熟的回收利用技术在全球报废汽车回收利用行业处于领先水平。

在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的作用下,美国的报废汽车是不能被随便遗弃的,必须送到专门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企业进行处理。报废汽车作为一种重要的材料资源,在美国具有较高的残值,能够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进行回收利用。

虽然美国没有国家级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法规,但是有关产品连带责任的法规,再加上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严格限制了废弃物的填埋,将报废汽车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降低到了最小程度。美国汽车消费者不能废弃报废汽车,一般都主动将报废汽车提交给报废汽车拆解企业。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企业对汽车废液的管理十分严格,能将废液收集后提供给专业回收企业处理;对报废汽车的残余物则采取付费填埋的方式处理,不能随便处置。

总体上讲,产品连带责任是指产品制造链中的部分或全部制造商和销售商要对生产销售危险产品或缺陷产品所造成损失负有连带的法律责任。在这样的产品连带责任法规要求下,汽车产品的制造商、分销商、供应商、零售商和其他参与向公众提供该产品的都将被要求对汽车产品所造成的损失负法律责任。这种连带责任包括三类:设计缺陷、制造缺陷和无提醒过失。

基于市场驱动的美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体系,在美国强有力的产品责任法规和环境保护法规的监控下,形成了报废汽车回收利用市场驱动机制,使美国汽车行业能够主动承担起引领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的义务,组织并发动了整个汽车产业链和回收利用行业开展报废汽车回收利用技术研究工作,确保了回收利用行业的良性循环。

通过对日本、美国报废汽车处理的研究,可以看出,两个国家对报废汽车的解决方法各不相同。日本在国土面积小、资源缺乏的情况下,要求企业不仅要负责回收并处理粉碎残渣,还要确保整个回收再利用体系的顺利运行。同时通过征收回收再利用费增强消费者保护环境的意识。

美国在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的作用下,报废汽车是不能被随便遗弃,必须送到专门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企业进行处理。报废汽车作为一种重要的材料资源,在美国具有较高的残值,能够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进行回收利用。

五、规模化发展需政策支持

虽然目前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包括汽车在内的再制造产业的发展。温家宝总理亲自批示“再制造产业非常重要”,这已经成为一项重要国策。去年7月,商务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示范工程试点的通知》,决定在14个省市开展“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示范工程”试点,通过财政支持,引导试点企业进行以清洁环境、节约资源、推进技术进步为重点的技术改造,提高行业整体水平,促进汽车报废更新。

政策的支持为报废汽车回收行业带来强大的发展动力。发达国家再生资源行业也不是一个很赚钱的行业,之所以能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是靠政府的扶植。今年7月19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它的出台,最大受益者就是再制造企业。由于报废车零配件被允许拆下后再利用,再制造企业终于“有米可炊”了。

国务院法制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之所以准备出台这一条例,是因为近年来国家积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而开展报废汽车再制造试点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现行《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中关于回收企业拆解的“五大总成”应当作为废金属,交售给钢铁企业作为冶炼原料的规定,已经不能适应开展汽车再制造的需要。

意见稿中最值得关注的两点,除抬高拆解企业进入门槛外,还将在原管理办法中规定“交由钢铁企业作为冶炼原料的五大总成”修改为“允许将其交给再制造企业进行制造”。我国在2008年就确定了14家企业作为零部件再制造的试点企业,奇瑞、江淮都是试点企业之一。当时,业内人士曾感叹,再制造产品成本只为新品的50%,能够节能60%、节材70%,这样一来,将明显降低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并且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但时隔两年,由于苦于长期没有原料“下锅”,再制造情况实行地并不理想。问题暴露后,意见稿迅速做出了回应,修改后的条例将很好地解决这一窘境,与此同时,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管理办法》以及《再制造业产业目录》也都在制定中。

另外,意见稿进一步加大了汽车生产企业的责任,要求为回收拆解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由于现在拆车企业并不了解每款车型的构造和原料,很可能将一些危险有毒物品分解并造成环境污染。如果汽车生产企业能够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将会有效地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同时,汽车生产企业也能将更多有回收价值的零部件进行再利用,在节能环保的同时,也能为汽车制造本身降低成本。

此外,2002年清理行政审批时,现行《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确立的报废汽车回收企业资格认定这项行政审批被取消。因此,十分有必要进行修改。相信随着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出台,报废汽车回收利用必将步入一个高速发展的轨道。

六、回收利用的几点建议

我国报废汽车处理问题刚刚引起社会重视,回收体系不完善,需要借鉴国外在报废汽车处理方面成功的经验,对我国报废汽车处理进行系统和规范化的管理,总结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对未来国内报废汽车处理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让汽车生产企业成为报废汽车回收再利用的核心参与者

通过对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报废汽车处理研究,可以看出企业在报废汽车回收利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汽车生产企业通过可回收性技术开发、易拆解性技术开发、环保材料替代技术等直接参与,可以从源头上提高报废汽车的回收利用率水平。

2、明确汽车在设计中可回收利用率目标和时间表

只有通过法规将汽车的可回收利用率强行规定下来,使企业在汽车设计过程中就体现可回收利用的设计思路,并严格按时达到目标,才能保证所有汽车生产企业在设计过程中承担同样的回收利用率设计责任,避免不同汽车回收利用率出现大的差异化,从而导致在产品竞争上的不公平。

3、报废汽车回收处理应走市场化道路

由于报废汽车中超过80%质量以可以被回收利用(以金属为主),具有回收价值,美国的报废汽车回收以市场化为主,也证明走市场化道路是可行的,因此我国可以对报废汽车回收走市场化的道路,这样不仅有利于回收过程的透明化,而且可以用经济杠杆促进报废汽车的回收处理量。

4、对报废汽车处理过程进行规范

报废汽车及其零部件在回收、拆解、粉碎、再利用等环节存在着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比如,铅、铬、水银等扩散,废油液直接渗入土壤,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危害。

5、严格规定回收过程中废物的处理程序

通过市场化处理,报废汽车绝大部分质量将会得到有效的再利用,但剩余的15%左右质量(主要是树脂、橡胶等),只能作废物处理。这些物质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我国报废汽车处理的成败。如果不能对这些物质进行恰当的处理,将严重污染环境。因此,对于这些不能回收的废物,必须规定严格的处理程序,保证不会被随意丢弃。

6、慎用行政指定方法确定报废汽车处理企业

行政指定报废汽车回收处理企业的方法,使被指定回收企业成为即得利益群体,削弱市场化环境下的竞争,不利于将报废汽车处理市场化。对于报废汽车处理行业的进入,应该向整个社会敞开,制定相应的审批标准和管理规范,达到标准的企业都可以对报废汽车进行处理。

7、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

除了要加强宣传外,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和再制造产品间的关系,允许再制造后的产品经标记后在市场出售,并可适当提高资源性产品价格、大幅度降低再制造产品价格,来提升再制造产品的竞争力。国家和地方应鼓励消费者和公共机构优先使用再制造产品,加强宣传,逐步提高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的认识,扩大再制造产品的市场规模,积极推动再制造汽车零部件产品的国际贸易。

总之,推行汽车回收利用工程,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可以促进汽车再制造业的发展,而且更是解决废旧汽车引发的社会公害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依托科技手段,研究对废旧汽车的有效回收、再制造利用和妥善处置,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推动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十分长远的现实意义。同时我们相信,随着国家支持鼓励、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出台及全国14个省市试点工作的开展,我国汽车再制造产业的前景是光明的。

第四篇:城市垃圾处理现状及利用

文章标题:城市垃圾处理现状及利用

摘要:城市生活垃圾已成为困扰中国大部分城市人民生存环境的一个严重问题。本文针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处理、处置、资源化技术。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污染处理

1、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现状及资源化技术

按照城市垃圾综合管理的思想,城市垃圾的收集和运输也是城市垃圾综合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城市垃圾收集和运输方式尚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绝大部分的居民生活垃圾采用混合收集,未实行分类收集。混合收集一方面增加了城市垃圾收集和运输的数量,消耗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方面增加了城市垃圾处理的技术难度、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不利于城市垃圾的减量、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目前资源化技术主要有填埋处理、堆肥处理、焚烧处理三种处理方式,下面就三种技术的现状作个分析。

(1)、城市垃圾填埋处理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绝大部分城市都是采用露天堆放、自然填沟和填坑等方式消纳城市垃圾,不但侵占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对环境造成了潜在的影响和危害。特别是填埋场的城市垃圾渗沥水,由于没有进行必要的收集和处理,导致水资源及其环境被严重污染的现象普遍存在。8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城市垃圾填埋处理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全国相继建成了一批较为完善的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场(或准卫生填埋场)。在这些卫生填埋场(或准卫生填埋场)中,一般均设有较完善的防渗系统、渗沥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填埋气体导排系统、雨污水分流系统等。深圳、北海、北京和天津等城市建设的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场,还采用了进口的高密度聚乙烯衬层。但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城市垃圾填埋场,在填埋场场底防渗、填埋气体收集利用、渗沥水收集和处理、填埋作业分层压实以及填埋场日常覆盖和终场恢复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的不足。

(2)、城市垃圾堆肥处理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堆肥处理技术处于相对萎缩的状态。实践证明,用混合收集的城市垃圾生产出来的堆肥,肥效低、杂质多、成本高,不便用于农田生产,也影响其市场发展。“七五”期间建设的无锡、杭州、北京、上海等地的机械化城市垃圾堆肥厂都因技术和市场等原因而相继关闭。目前在我国应用较多的是一些机械化程度低、主要采用静态好氧发酵技术的城市垃圾堆肥厂。其特点是工艺简单、机械设备少、投资和运行费用低,但同时也存在堆肥质量不高,堆肥筛上物以及堆肥过程中产生的气味及污水等未进行有效处理,城市垃圾堆肥厂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等问题。降低堆肥成本,提高堆肥产品质量,开辟市场渠道是发展城市垃圾堆肥处理技术的关键因素,而影响这些因素的重要条件是实现有机垃圾的分类收集。

(3)、城市垃圾焚烧处理现状

焚烧处理是我国城市垃圾处理技术的新热点。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刚刚起步,目前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许多企业投资进行城市垃圾焚烧技术设备的开发。深圳市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建设的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城市垃圾焚烧厂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八五”攻关计划,完成了3#焚烧炉国产化工程,设备国产化水平达到80以上,在技术性能方面达到或超过了原引进设备的水平,为我国城市垃圾焚烧设备国产化打下了基础。近3年来,国内一些经济较发达城市特别是沿海城市如上海、广州、北京、深圳、珠海、北海、宁波、厦门等都在积极筹建城市垃圾焚烧厂,目前在建和已经列入计划的城市垃圾焚烧厂规模总量约为10000吨/日,其中大部分是通过引进技术和设备建设的。利用国内的技术设备已经建设的城市垃圾焚烧厂,大多处于较低的水平,难以正常运转和满足污染控制标准。

2、城市垃圾处理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城市垃圾处理体制,很容易将城市垃圾处理问题只局限于处理方式自身进行讨论和分析,就城市垃圾处理谈城市垃圾处理。总体上说城市垃圾成分的特性是高水分(因为厨余垃圾所占比例高)、高灰分(燃气普及率较低的地区灰渣含量高)和低热值;收集方式基本上是混合收集。目前城市垃圾处理的现状可归纳如下几点:

(1)大多数城市的大部分城市垃圾还采用露天堆放和简易填埋处理方式,乱堆乱放的现象还相当普遍;

(2)一些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适宜的城市垃圾填埋场场地缺乏,并且越来越少;

(3)在混合收集的条件下,城市垃圾堆肥处理难以发展,在一些地区还处于萎缩状态;

(4)城市垃圾焚烧处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自主开发的城市垃圾焚烧设备还不成熟,引进的焚烧设备系统价格太高,大多数城市的经济实力难以承受。如果不进行分类收集,按照《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WKB3)的要求,适宜于高水分、高灰分和低热值的城市垃圾焚烧设施,无论是国产化还是自主开发,其工程投资

第五篇:我国城市噪声污染的现状及防治对策

我国城市噪声污染的现状及防治对策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一些大中型城市的交通负担越来越重,城市噪声污染也日益成为影响城市环境的突出问题。噪声污染对城市居民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表现为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破坏城市生活环境,危害社会稳定,操控噪声污染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中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是对城市噪声污染现状、污染源进行分析,对噪声污染给人群造成的危害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建立有效的灶神污染检测和防治措施将噪声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

关键词

噪声污染;危害;现状;防治对策。

1引言

众所周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指出,环境噪声是指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环境、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声音。任何人或单位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用法律来保护环境,保护人们的切身利益。环境噪声污染的概念及噪声污染的特点分析

声音由物体振动引起,以波的形式在一定的介质(如固体、液体、气体)中进行传播。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为空气声。一般情况下,人耳可听到的声波频率为20~20,000Hz,称为可听声;低于20Hz,称为次声波;高于20,000Hz,称为超声波。我们所听到声音的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波的频率,高频声听起来尖锐,而低频声给人的感觉较为沉闷。声音的大小是由声音的强弱决定的。从物理学的观点来看,噪声是由各种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声音杂乱、无规律的组合而成;乐音则是和谐的声音。判断一个声音是否属于噪声,仅从物理学角度判断是不够的,主观上的因素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美妙的音乐对正在欣赏音乐的人来说是乐音,但对于正在学习、休息或集中精力思考问题的人可能是一种噪声。即使同一种声音,当人处于不同状态、不同心情时,对声音也会产生不同的主观判断,此时声音可能成为噪声或乐音。因此,从生理学观点来看,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

噪声既是一种公害,它就具有公害的特性,同时它作为声音的一种,也具有声学特性。(1)噪声的公害特性。由于噪声属于感觉公害,所以它与其它有害有毒物质引起的公害不同。首先,它没有污染物,即噪声在空中传播时并未给周围环境留下什么毒害性的物质;其次,噪声对环境的影响不积累、不持久,传播的距离也有限;噪声声源分散,而且一旦声源停止发声,噪声也就消失。因此,噪声不能集中处理,需用特殊的方法进行控制。(2)噪声的声学特性。简单地说,噪声就是声音,它具有一切声学的特性和规律。但是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和它的强弱有关,噪声愈强,影响愈大。衡量噪声强弱的物理量是噪声级。噪声污染的危害

噪声具有局部性、暂时性和多发性的特点。噪声不仅会影响听力,而且还对人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有人称噪声为“致人死命的慢性毒药”。噪声给人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干扰休息和睡眠、影响工作效率①干扰休息和睡眠。休息和睡眠是人们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维持健康的必要条件。但噪声使人不得安宁,难以休息和入睡。当人辗转不能入睡时,便会心态紧张,呼吸急促,脉搏跳动加剧,大脑兴奋不止,第二天就会感到疲倦,或四肢无力。从而影响到工作和学习,久而久之,就会得神经衰弱症,表现为失眠、耳鸣、疲劳。人进入睡眠之后,即使是40-50分贝较轻的噪声干扰,也会从熟睡状态变成半熟睡状态。人在熟睡状态时,大脑活动是缓慢而有规律的,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而半熟睡状态时,大脑仍处于紧张、活跃的阶段,这就会使人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体力的恢复。②使工作效率降低。研究发现,噪声超过85分贝,会使人感到心烦意乱,人们会感觉到吵闹,因而无法专心地工作,结果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二)损伤听觉、视觉器官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从飞机里下来或从锻压车间出来,耳朵总是嗡嗡作响,甚至听不清对方说话的声音,过一会儿才会恢复。这种现象叫做听觉疲劳,是人体听觉器官对外界环境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如果人长时间遭受强烈噪声作用,听力就会减弱,进而导致听觉器官的器质性损伤,造成听力下降。①强的噪声可以引起耳部的不适,如耳鸣、耳痛、听力损伤。据测定,超过115 分贝的噪声还会造成耳聋。据临床医学统计,若在80分贝以上噪音环境中生活,造成耳聋者可达50%。医学专家研究认为,家庭噪音是造成儿童聋哑的病因之一。噪声对儿童身心健康危害更大。因儿童发育尚未成熟,各组织器官十分娇嫩和脆弱,不论是体内的胎儿还是刚出世的孩子,噪声均可损伤听觉器官,使听力减退或丧失。据统计,当今世界上有7000多万耳聋者,其中相当部分是由噪声所致。专家研究已经证明,家庭室内噪音是造成儿童聋哑的主要原因,若在85分贝以上噪声中生活,耳聋者可达5 %。③噪声对视力的损害。人们只知道噪声影响听力,其实噪声还影响视力。试验表明:当噪声强度达到90分贝时,人的视觉细胞敏感性下降,识别弱光反应时间延长;噪声达到95分贝时,有40%的人瞳孔放大,视模糊;而噪声达到115 贝时,多数人的眼球对光亮度的适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所以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很容易发生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同时,噪声还会使色觉、视野发生异常。调查发现噪声对红、蓝、白三色视野缩小80%。

(三)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噪声是一种恶性刺激物,长期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可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失调,条件反射异常,出现头晕、头痛、耳鸣、多梦、失眠、心慌、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严重者可产生精神错乱。这种症状,药物治疗疗效很差,但当脱离噪声环境时,症状就会明显好转。噪声可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表现在血压升高或降低,心率改变,心脏病加剧。噪声会使人唾液、胃液分泌减少,胃酸降低,胃蠕动减弱,食欲不振,引起胃溃疡。噪声对人的内分泌机能也会产生影响,如:导致女性性机能紊乱,月经失调,流产率增加等。噪声对儿童的智力发育也有不利影响,据调查,3岁前儿童生活在75分贝的噪声环境里,他们的心脑功能发育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在噪声环境下生活的儿童,智力发育水平要比安静条件下的儿童低20%。噪声对人的心理影响主要是使人烦恼、激动、易怒,甚至失去理智。此外,噪声还对动物、建筑物有损害,在噪声下的植物也生长不好,有的甚至死亡。①损害心血管。噪声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噪声会加速心脏衰老,增加心肌梗塞发病率。医学专家经人体和动物实验证明,长期接触噪声可使体内肾上腺分泌增加,从而使血压上升,在平均70分贝的噪声中长期生活的人,可使其心肌梗塞发病率增加30%左右,特别是夜间噪音会使发病率更高。调查发现,生活在高速公路旁的居民,心肌梗塞率增加了30%左右。调查1101名纺织女工,高血压发病率为 7.2%,其中接触强度达100 分贝噪声者,高血压发病率达15.2%。我国城市噪声污染的现状 4.1 我国城市噪声来源 4.1.1 交通噪声

主要指的是机动车辆、飞机、火车和轮船等交通工具在运行时发出的噪声。这些噪声的噪声源是流动的,干扰范围大。交通噪声往往又是以道路交通噪声为最严重。临近城市的机场噪声、火车噪声也不可忽视。道路交通噪声主要来自机动车辆本身的发动机、冷却风扇和进排气口装置。时速超过60km/h的车辆,轮胎与地面接触的噪声十分突出。车速增加一倍,车辆的噪声增加6~9dB,此外,道路交通噪声与车流量、道路宽度、路面条件,两旁设施、车辆类型等因素有关。4.1.2 工业噪声

主要指工业生产劳动中产生的噪声。主要来自机器和高速运转设备。工厂噪声不仅直接给工人带来危害,而且对附近居民的影响也很大,特别是分散在居民区的一些街道工厂更为严重,一般工厂车间内噪声大多在75~105dB(A),也有一部分在75dB(A)以下,还有少量的车间或设备噪声级高达110~120dB(A)。4.1.3 建筑施工噪声

主要指建筑施工现场产生的噪声。在施工中要大量使用各种动力机械,要进行挖掘、打洞、搅拌,要频繁地运输材料和构件,从而产生大量噪声。建筑施工噪声虽然是暂时性的,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兴建和维修工程对整个城市来说,其工程量和范围都很广的而且是经常性的,也应引起注意。4.1.4 社会生活噪声

主要指人们在商业交易、体育比赛、游行集会、娱乐场所等各种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喧闹声,以及收录机、电视机、洗衣机等各种家电的嘈杂声,这类噪声一般在80分贝以下。如洗衣机、缝纫机噪声为50--80分贝,电风扇的噪声为30~65分贝,空调机、电视机为70分贝。例如社会上的宣传使用扩音喇叭,家庭用的电器和工具,以及人们的喧闹的声音。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这类噪声愈来愈严重。根据我国城市噪声调查,多数城市的这类噪声的户外平均A声级大约是55~60dB。城市噪声污染治理现状

近年来,国家在治理城市噪声污染方面,加强了对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限制机动车、火车市区鸣笛,对造成环境超标的交通重负荷路段,采取降噪措施,控制交通噪声污染。积极建设和规范管理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使重点城市环境噪声总水平不再下降。目前我国城市环境噪声控制的特点正在发生变化,如由固定噪声源治理向流动噪声源转移,由大环境的噪声治理向小环境的噪声治理转移。我国城市环境噪声污染一直比较严重,其噪声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日益扩大。近年增长迅速、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等综合因素,在各级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的作用,城市环境噪声保护面临极大的压力改善下,城市环境噪声保护工作去得了一定的成效,城市环境噪声质量的任务十分艰巨。城市噪声污染的防治对策

噪声属于能量污染,具有声波的一切特性,如反射、折射、衍射等。噪声污染具有随机性、局限性和分散性,在城市中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因此城市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防治才是城市噪声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科学统筹地进行城市建设规划,明确土地使用功能,合理安排城市建设布局,是防治噪声污染的一项重要措施。城市规划部门在确定建设布局时,可以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合理划定建筑物与交通干线的防噪声距离。其中应特别注意的是合理安排建筑物功能和建筑物平面布局,使居民楼、办公楼、学校等噪声敏感建筑物远离噪声源,实现“闹静分开”,减轻噪声污染的危害。

2、在交通噪声的控制上,一是在区域布局的合理上,在未来的居住区设计时要与交通要道之间保证足够的距离,是居民远离噪声源,合理安排功能区和建设区的布局。对一些临近交通地带,可设计为商业等非噪声地带敏感建筑物。二是加强噪声管理,严格控制鸣笛,在居民敏感区,对车辆实行限速行驶,达到降低交通噪声的目的。三是绿化城市环境,大力开展绿化种植。国际卫生组织专家认为,绿化对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效果最明显。

3、在社会噪声的控制上,国家制定并颁发了一系列强制性执行的噪声控制和管理法规是保证城市有一个宁静环境的重要措施。对噪声污染全面管理同综合治理相结合,强化环境保护法规的具体实施,推行行政管理,从时间、区域实行噪声源排放的严格限制措施,对噪声源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理措施,创建噪声达标小区,通过监控管理求得城市的发展。

4、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让公众了解噪声污染的危害性,增加自我防护

意识和防治影响他人观念是防治噪声污染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城市居民关于噪声污染的环保投诉呈上升趋势,这说明了自我防护意识在不断地增强,但防治影响他人的观念还比较淡薄,重点要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 邹飞.我国噪声污染现状和防治对策探讨【J】。北方环境,2011,23(1):150-151.[2]林培聪。浅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的污染特点及监测措施【J】.价值工程,2011,30(6):237-238。

[3]张丽娜.我国噪声污染现状和防治技术展望.科技风,2009(13).[4]郭宝强.试论城市噪声污染及其治理措施.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0):168.

下载我国城市社区公益性设施利用现状及对策探讨(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城市社区公益性设施利用现状及对策探讨(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以北京社区类型为例,从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概念、现实背景和意义,分析了我国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

    浅析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析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作者:赵坤 王青耀 来源:《电子世界》2012年第20期 【摘要】社区文化当今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形式,社区文化......

    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我国社区护理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社会实际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为更好地满足居民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本......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2006-5-11 14:26:55 http://www.xiexiebang.com/chinese/news.asp?step=3001&pid=163&mtype=行业动态 民以食为天,食品的......

    浅谈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精选5篇)

    浅谈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民族之根,城市之魂,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

    我国景区管理设施现状及问题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距北京城约50公里。1929年中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此发现原始人类牙齿、骨骼和一块完整的......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演变、问题、对策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演变、问题、对策“社区”一词是1933年由费孝通等一批燕京大学的青年学者从英文中翻译过来的。此后“社区研究”在我国一直进行得红红火火。直到20世......

    城市垃圾处理现状及利用(推荐5篇)

    文章标题:城市垃圾处理现状及利用摘要:城市生活垃圾已成为困扰中国大部分城市人民生存环境的一个严重问题。本文针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处理、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