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民营企业上市现状,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国内GDP增量的8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不言而喻,民营企业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扮演着生力军的角色,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反观我国证券市场,在目前沪深两市1200多家上市公司中,通过直接上市和买壳上市的民营企业所占比例只有16%左右,这与民营企业的地位、作用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无数实践说明,民营企业上市有利于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有利于改变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缺陷;同时借助资本市场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速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并有利于资本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公司上市后可以得到资金。.公司所有者把公司的一部分卖给大众,可以分担风险,.增加股东的资产流动性。再者,用不着再考虑银行贷款问题。同时提高公司透明度,增加大众对公司的信心,公司自身的价值也会提高。因此,无论从健全中国股市本身而言,还是从发展经济的层面来看,都需要积极推动更多的民营企业上市。
民营企业并不是很早就涉及证券市场的,早期受到观念、上市额度、政策门槛等因素的限制,只有少数民营企业中的幸运儿能够进入证券市场。截止2002年10月底,我国境内证券市场共194家民营企业入主上市公司并成为第一大股东,占同期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总数的16 %,一级市场上民营企业发行上市明显提速。2002年是民营企业上市比较集中的一年,有精伦电子、天士力、腾达建设、信雅达、宏智科技、卧龙科技等10家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约占全部新股的一成。
一:我国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几个阶段及政策背景:
1.1992年--1995年为民营企业上市的起步阶段。1992年第一家民营企业ST深华源(0014)进入证券市场揭开了民营企业上市的序幕,但同大批的国企改制上市相比,只是微乎其微。
2.1997--1999年为民营企业上市的发展阶段。1998年3月,私有民营企业新希望(0876)完成股份制改造上市,标志着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有了实质性突破。这一阶段民营企业上市的家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此阶段,发行的额度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管理,实行“总量控制,限报家数”的额度管理。
3.2000年以后民营企业上市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2000年5月开始我国上市方式从审批制转为核准制,由主承销商选择、辅导和推荐企业,由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进行审核。核准制的实施加快了股票市场发行制度的市场化进程,同时为民营企业上市提供有利的制度安排。2001年1月18日,天通股份(600330)由自然人控股上市,成为民营企业上市的里程碑。近三年来,民营上市公司占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显著增长,尤其是到2002年9月止,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数量首次超过上市新股数量,这主要与发生大量的买壳上市有关。民营企业买壳上
市、海外上市成了新亮点。
二:.民营企业上市的主要特征
1.间接上市是民营企业上市的主流方式。据调查显示,1997年之前,民营企业以直接上市的方式为主,未发生买壳上市的间接方式。但自2002年10月沪深两市194家民营上市公司中,占整个民营上市公司总数量的34.54%,买壳上市的民营企业所占比例达到65.46%。可见,买壳上市仍然是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主流方式。(所谓“买壳上市”,就是一家优势企业通过收购债券、控股、直接出资、购买股票等收购手段以取得被收购方(上市公司)的所有权、经营权的地位。)
2.民营企业在海外上市方兴未艾。截止2002年底全国民营企业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共有75 家。从在海外上市的情况看,以在香港证券市场上市居多,目前已有38家境内企业到香港创业板上市。在美国纽约证交所挂牌上市的14家,NASDAQ上市的7家。此外,还有18家中国内地企业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
3.民营企业上市公司超半数集中在沿海开放地区。沿海开放城市对外开放程度高,经济比内地发展程度深,交通便利,给沿海地区的民营企业带来的发展的优势。自2001年起,194家民营企业按上市时所在的省份归纳,全国15个省份集中了164家民营上市公司,其中,广东、上海、福建、浙江、江苏、辽宁、海南、山东8个沿海省份的民营上市公司数量占全部民营上市公司比重达到54%,即超过半数的民营上市公司是分布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
4.行业分布相对集中。统计表明,民营上市公司在行业分布上集中度较强。其中,机械设备仪表、综合类、纺织服装皮毛、商业等12大领域集中了168家民营上市公司,占上市民营公司总数的87%。在买壳上市公司所处行业当中,房地产、商业、金属、非金属、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等所占比重最高。在直接上市的公司中,机械设备仪表、综合类、纺织服装皮毛、医药生物制品的民营公司数量最多,而电子、医药生物制品、纺织服装皮毛等领域直接上市数量在民营上市公司中所占比重较高。
5.企业自身发展出现质的变化。通过分析可以看到,民营企业通过上市募集到所需资金后,普遍进行技术改造、产业升级,促进了企业业绩大幅增长,规模迅速扩大。同时,企业运作渐趋规范,普遍建立和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展。
三:民营企业上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近几年,民营企业上市步伐明显加快,今年一季度共发行8家新股,引人瞩目的是,其中民营企业占到5家,已经发行的有海通集团、安泰集团、华海药业和三房巷。以其融资额计算,8家新股总计筹资29.7亿元,5家民企总融资额约19亿元,占到总量的约64%。这说明了民营企业上市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正在不断改善,具备了一些有利条件。但总体上看,民营企业上市仍面临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
1.民营企业上市仍然面临着政策上的障碍
目前股票发行实行核准制,但并不意味着完全实施国际通行意义上的核准制,限于现阶段
我国证券市场的政策任务和规模尚小、难以承受大规模扩容冲击等特征,我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在股票发行上只能实行标准控制和规模控制相结合的核准制。这种规模控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股市的供需矛盾和市场价位的不合理,使得符合条件但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无法上市。因此,许多高成长性的民营企业只能到境外证券市场的创业板上市,但创业板发行市盈率偏低,融资成本较高,加大了企业筹资成本。
2.资本市场结构和层次单一化的缺陷,使得民企上市融资缺乏支撑平台
民营企业上市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本市场制度创新长期处于滞后状态,股票市场乃至整个资本市场的结构缺陷和层次单一化缺陷,把绝大部分民营企业拒在直接融资市场之外,民营经济发展缺乏相应的一个完整、合理的资本市场层次结构体系支撑。
可以说,资本市场层次结构存在的单一化缺陷是抑制民营企业发展、导致民间资本流向不畅、形成民间资本供求双方无法实现顺利耦合的体制性因素。同样海外证券市场认知中国民营企业的支撑体系很不完备,也制约了民营企业到海外上市。
3.购并市场不发达,买壳上市操作难度大
民营企业直接上市存在着某些政策和法规上的障碍,在实际实行购并、买壳上市等间接上市的操作中也至少面临着三大难题:出让方股权结构不合理,收购方不易获取控股权地位。二是收购方资金实力有限,难以承受过大的收购成本。三是国内购并市场不发达,购并交易难以及时、有效完成。
4.民营企业自身素质亟待提高
目前一些民营拟上市公司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就是民营企业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中最主要的是创新能力、治理结构和经营者素质等三个方面:
第一,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许多民营企业虽然规模不小,但大多从事的只是产业链的中、下游,甚至是最低级的简单组装和加工,没有核心技术,导致大量企业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产品类同。第二,企业经营者素质、企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据抽样调查,比较突出的是文化程度偏低。从管理上看,民营企业家的管理理念、风格和方式过于粗放。在履行具体政策中,不少民营企业缺乏严格的监管体系措施和具体可行并可量化的管理政策。一些民营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组织内部往往缺少职责分工体系。第三,家族制色彩浓厚,股权关系复杂,治理结构有待完善。在拟上市的民营企业中,公司高管人员特别是董事长与总经理存在亲属关系的较多。实际控制权集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多未分离,家长式管理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大股东之间的关联度增加。一般而言,民营企业股权较为集中,由于运作的透明度较低,经理层与董事会权责界限尚不分明,监事会作用薄弱,制度建设滞后,"人治"色彩浓厚,其家族制管理方式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往往导致投资的随意性和非持续性。
四:推进民营企业上市的对策研究
1.积极进行理论、观念和制度的创新,彻底消除民营企业上市障碍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是党的十六大报告的主旋律。具体到推进民营企业上市上,在不断探索和总结民营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规律的基础上,要勇于创新,其中,理论与认识创新是关键所在。因此,十六大提出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特别提到融资上的市场准入问题,这一点对彻底消除民营企业上市障碍至关重要。发展民营经济,就要在金融方面一视同仁,增加向它贷款,允许它发行股票、债券,发展资本市场要允许私营经济的公平进入。在直接融资方面,允许民间资本进入资本市场,主要表现在主板市场的上市公司层面,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和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另一方面要支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向民营企业的转让,通过民营资本的进入,实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合理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从而,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
2.大胆创新,努力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多层次发展
借鉴发达国家证券市场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努力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多层次发展,为企业特别是为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多层次的交易平台。按照企业证券上市交易门槛的高低、风险性的大小及证券流动性的强弱,我国证券市场可形成四个不同层次的发展框架,即主板交易市场、创业板交易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证券市场的各个不同层次对应不同的企业,各有一个不同的筛选机制,使企业有可能递进上市或递退下市,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结构体系。
3.找准定位,加快民营企业与境内外证券市场的对接
中国加入WTO后,商业规则进一步向国际靠拢,中介机构日益规范,海外上市日益成为民企重要的融资渠道。与此同时,民企清晰的产权关系,良好的成长性,也逐步成为海外市场推崇的对象。但民营企业上市,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机会的可能性,进行合理定位,选择在境内主板、还是到海外主板、创业板直接或间接上市。
4.营造良好民企环境,加快推进民营企业上市步伐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为推进企业上市、促进地方资本市场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一些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将带动企业上市融资的巨大需求。面对新形势,各地要结合当地情况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
总之,要加强指导、协调和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为实现中国构筑证券强国的战略目标,要加快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民营企业通过上市做优、做大、做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龙头和骨干力量,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篇: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对策(推荐)
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对策
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融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有朝气的产业。医药行业对于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计划生育、救灾防疫、军需战备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医药企业发展紧依着我国医药行业的行情。目前我国现状医药行业的基本状况是有一万多家县级以上的医院,8000家有一定规模的医药批发商,5000多家制药企业,约4500亿的产值,约3500亿的销售量,16.6%的增长率。他们发展迅速,我国的医药行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以每年平均16.6%的增长速度,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也高于世界主要制药国的发展速度。但都大而不强,我国医药行业发展中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企业数量多,整体规模小,结构调整的压力比较严峻。并且整体素质差,创新能力弱。大多数品种尚未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医药流通组织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落后,效率不高,效益也不高。
在这样的情况下,外国制药企业逐渐进入中国,参与竞争,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葛兰素史克、罗氏、辉瑞、诺和诺德等跨国制药企业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加之我国医药企业新药产出能力弱,新药研发费用少,在这方面也竞争也十分严峻。并且如今企业都面临成本上升,价格下降的处境,制造成本、流通成本、改造成本(GMP)不断上升,零售价格不断下调。企业负担不断加重,有些企业面临重组洗牌,或者被收购,两级分化越来越严重。人才的竞争,产品创新的竞争,社会环境与医疗体制变革的竞争促使中国医药企业形成外资大企,内资大型医药集团,众多中小企业的三国争霸的局面。
为此我国医药企业整体地系统地提出解决方案,决策层提出战略思想,管理层管理过程,操作层掌握行动。首先对企业现状与资源进行评估,提出战略构思;然后可以用SWOT法制定战略目标;全员协同不断完善与深化。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售为龙头。医院是一个值得每一个医药企业的关注的市场,因为80%以上的药品是经医院流向患者的。所以与医院形成合作关系,形成长期的供应,建立好彼此的信任,加深自身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新药。我们也需要关注农村市场,因为目前国家的财政增加的卫生投入将主要集中在农村。目前试点以覆盖农业人口9504万,实际参加医疗合作的农民约6899万人。这是一块巨大的市场。另外如今医药企业也要试运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如平价大卖场(面向中小客户和农村用药),第三方物流,开发推广与销售一体化企业,与医院联营托管医院药房,垮地区综合性医药集团等等。还有就是加强对企业管理规范的实施,这样才能达到企业的战略目标,加强管理,肯定每个人的作用,不断提升每一个人员的能力,团结一致,方能成功。
最后,我国医药企业最有潜力的便是中药,他是5000年来中华民族繁衍健康做出的巨大贡献,所以让中药得到认可将是中国医药企业发展起来解决现状的一个共同努力的方向。每一个中国的药企都有义务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一个让利他利己的事情。中国的药企也必将走出窘困的现状,迎来美好的未来。
蒋龑 0845043007
第三篇: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经济克服了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客观地说,民营企业的发展正从发展初期向发展中期转变,向着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向发展。民营企业的发展与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密不可分,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民营企业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显而易见,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促进其发展,亟待加以研究、解决。本文正在此意义上对广东民营企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一、民营企业的现状和发展环境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民营经济克服了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客观地说,民营企业的发展正从发展初期向发展中期转变,向着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向发展。从我国民营企业的形成来看,目前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一是从个体户起家,逐渐积累发展起来,或直接由家庭成员投资兴办的家族式企业;二是朋友、同事参股合资开办的合伙企业;三是国营或集体企业通过买断转型的企业等。其共同的特点是企业的所有权归一个或少数投资者所有,其企业股份不断分散化、社会化。因此,民营企业从总体上看,虽然有其市场化程度高、经营灵活、社会负担轻等优势,但中国民营企业在发展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1.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人们对民营企业的认识仍然存在着一些影响其发展的情况,如民营企业在融资等方面较之非民营企业存在着更多的障碍,尚未取得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一些部门在履行其职能时,还存在着不能一视同仁的情况,“两张脸”和“两个标准”的情况依然存在;在服务收费、子女入学等方面往往被提高收费标准,得到特别“关照”。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一些民营企业的行为短期化,投资愿望严重弱化。
2.管理水平低下。我国目前的许多民营企业都选择了家长式,主要表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特征,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经营者既是资产所有者,也是资产经营者。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家长式管理由于决策层和执行层界限模糊,缺乏“纠偏”机制。民营企业家的局限性、随意性往往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
3.人才机制不灵活。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但现实条件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家落后的“资本雇佣劳动力”观念,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力的,很多民营企业家认为只要有高薪,市场上多的是优秀人才,而没有从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过人才和他们的人格尊严。加之民营企业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使优秀人才难以真正融入民营企业,因此,他们通常持打工心态,只关心眼前利益,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和长期扎根的观念。
4.过短。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只有2.9年。“电子一条街”5000家民营企业,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只有430家,其余91.4%的企业已烟消云散,生存期超过8年的企业仅占总数的3%左右。
5.决策盲目,风险经营。民营企业的发展初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这在一个曾经长期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是非常正常的,但却使一部分成功的经营者因此而淡化了风险意识。四面出击,盲目的多元化经营,过分的自信导致无法正确地评价自己,也无法正确地评价企业的成功。成功的经历强化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也导致了决策的经验主义。
6.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的相对滞后,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民营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这种生产模式注定了企业不可能拥有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由于其先天的原因,较低的员工素质也制约了企业技术更新的速度。
二、发展民营企业的对策
1.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减少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影响。家族式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容易导致企业战略决策的失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所产生的专制和集权化倾向,无法适应企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民营企业要真正建立起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首
先必须进行所有制改造。民营企业的发展趋势就是控股化和集约化,充分发挥家长式管理模式的灵活高效的优势,还可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情况,逐渐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中国民营企业的制度转换、管理模式的更替依赖于民营企业家素质和人格的提升与完善。
2.正视挑战,实现政府管理体制真正转变。充分认识民营企业发
展面临的挑战,解放思想,树立与民营企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新观念,实现政府管理体制由管制向监控的真正转变。
3.健全法律制度,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是经济,民营企业的产权需要法制来保障,经营行为需要法制来规范。加强立法,建议有关部门及时清理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法规。同时,抓紧制定保护民营企业的条例,出台引导和约束民营企业经营行为的文件。要明确执法部门保护和支持民营企业的责任,对向民营企业敲诈勒索、乱收费、乱罚款、强买强卖及破坏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秩序的人和事,必须及时处罚。
4.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突破口,全面提升。
未来企业的竞争,更重要的是要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我国民营企业还存在着规模小、员工素质低的现象,还不能实现以人为资源优势来配置和优化其他资源。因此,提高企业内在素质,说到底还是要提高人的素质。企业规模、环境、装备水平以及产品档次和质量的内在差异,实质反映的是人的内在素质差异。民营企业必须要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构建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真正做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励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5.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民营企业多以为主,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和经济的杠杆,引导那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管理水平高的企业率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对民营企业自身来说,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必须加大技术开发的投入,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增加技术装备,成为技术创新和开发投入及推广的主体。应实行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起开放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吸收消化国际上先进的科技成果,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民营企业更应更新观念,尽快强化国际化经营与竞争的意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来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6.继续发挥政府在发展民营企业中的作用,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加入WTO后民营企业也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依然是影响民营企业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政府应把握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把经济管理职能转为高效的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应扮演好两个角色,即领导者和服务者;政府必须给予制度支持、技术支持、信息支持、金融支持。
民营企业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财务管理是民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只有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才有可能使企业经营管理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促进企业大。但由于受传统体制和外部宏观等因素的影响,其财务管理状况不容乐观。主要从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观念、财务管理制度、投融资、人员素质和资金管理等方面分析了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促进民营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财务管理;民营企业;财务意识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 1.1 财务信用观念淡薄
(1)财务管理观念陈旧。
首先,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大部分业主根本无法掌握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经营管理方法。其次,多数民营企业尚未建立起诸如时间价值、风险价值、机会成本等管理的观念。再次,人员素质水平整体偏低,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2)意识淡薄。
部分民营企业恶意逃避贷款债务,使贷款机构感到贷款风险太大,从而降低了对这些企业贷款支持的积极性。此外大多数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及财务信息披露不规范、不透明。会计信息缺乏可信度,导致企业社会的信誉度和认知度低,从而引起担保难筹资难等一系列问题。(3)风险意识缺乏。
民营企业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民营企业的自身素质的缺陷,使其在经营管理中可能要遭遇更大更多的风险。而一般民营企业都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对产品的生产和营销业务上,很少真正关注上述风险的存在,没有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机制,更没有安排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切实控制和降低风险。
1.2 财务制度不健全
(1)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二是彼此之间“三角帐”多,资金回收困难。三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
(2)成本管理不实用。
一方面,多数民营企业企业采用精打细算,减少浪费等措施控制成本绝对额。然而,有些企业走向极端,过分追求产品成本绝对额的降低,甚至不惜通过降低产品质量来达到目的。从长远来看,势必减少企业利润。另一方面,大部分的民营企业的财务人员由于管理知识薄弱,难以确定企业生产的盈亏平衡点,在相对
成本的控制方面缺乏经验和措施,不能根据企业实际状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在成本核算方面也十分粗放,这对安排产品品种、调整生产结构十分不利。
1.3 融资困境
(1)融资结构不合理。
与国有企业相比,我国民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要低得多,主要以内源性融资为主,外部融资很少。外部融资中银行贷款是主要的,权益融资占的比例很少。
(2)融资策略不科学。
不能按照资本结构最优、企业价值最大化进行融资。很多民营企业只要能融资,就不考虑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民营企业不计融资成本争着去一板市场和海外上市,但其实很多并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最大化。很多民营企业在民间借贷的利息率比银行利率高得多,但民营资本的平均本收益率一般都远低于这个比例,因此这种高成本债务会降低股权收益,减少企业价值。
(3)国家相关政策缺位。
首先,国家没有专设民营企业管理扶持机构,国家的优惠政策向民营企业倾斜的不多,使之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其次,尚未建立专门为民营企业贷款服务的中介机构和贷款担保机构,贷款的抵押和担保难以实现。
1.4 投资决策缺陷
(1)投资环境差。
①投资领域准入问题。目前,民营经济在社会服务业以及国有产权交易领域的投资进入很少。尽管民营在制造业领域的投资较高,但投资主要流向了劳动与资源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领域。在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大型制造业领域投资不足。②投资服务环境不完善,民营投资行为存在着种种扭曲、失灵。③投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现行投资政策体制条件下,民营经济的投资交易费用、投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现行投资政策体制条件下,民营经济的投资交易费用、投资资金成本与投资税费负担相对较重,严重制约了民营投资收益的提高。
(2)短期行为制约。
大部分民营企业投资所需资金短缺,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是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中小企业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或借款比较困难。
1.5 资金管理与收益分配效率不足
(1)资金使用缺乏科学性。
很多民营企业缺少资金使用的长、中、短期计划,缺乏现金流量管理观念。存在重销售、轻理财的现象。
(2)收益分配不合理。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在初创发展时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内部股权封闭逐渐暴露出许多矛盾与缺陷,所有者不仅要防范中层员工的“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甚至要防范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吞食,在分配上较少考虑资本结构问题。2 加强民营财务管理的对策
2.1 更新管理理念
(1)提高企业家整体素质。
政府或商会为民营企业家制定培训规划,有计划地鼓励和选送一些经营管理人员到国外机构、高等院校和大企业进行系统培训,使其通过学习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
(2)提高人员素质。政府或商会为民营企业家制定培训规划,有计划地鼓励和选送一些经营管理人员到国外机构、高等院校和大企业进行系统培训,使其通过学习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
(2)提高人员素质。
会计核算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加强民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做好账簿的设置、会计科目的使用、往来账的及时核对清理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会计基础工作,做到账目齐全清楚、凭证完整无误、理账及时、准确。
2.2 改革创新财务制度
(1)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约机制;授权批准控制制度,明确涉及财务会计及相关人员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等。
(2)建立实用的成本管理机制。
①财务部门运用量本利分析法,合理测定企业最佳销售量及保本销售量,进一步确定销售价格,确定存货最佳存量,减少无效或低效劳动。②应积极寻找适合企业产品特点的既能提高产品功能又能降低成本的途径。③应做好成本分析工作,通过与计划、前期以及最好水平等进行比较,发现降低成本费用的关键。(3)实行财务管理预算化。
企业应以销售预算为起点,并根据企业财力确定资本支出预算及对策,根据“以销定产”的原则,确定生产预算,并据以确定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预算,汇总编制产品成本预算和现金预算;最后综合编制预计损益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
2.3 多渠道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
(1)建立严格的信用体系。
针对目前社会信用淡薄的问题,民营企业应尽快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加强信用文化建设。民营企业形象的塑造仅仅靠企业的道德是不够的,还需要银行的诱导与监管,对整体信用不高的中小企业应该采取“区别区别对待,严格监管”态度。
(2)利用中介服务提高融资速度。
信用保险介入可提高银行贷款的积极性,由保险公司为企业提供担保。使银行需要承担的部分风险转移到了保险公司,银行贷款的风险降低了,贷款的积极性就提高了。
(3)培育民间市场。
在我国,一方面是大量的民间金融资本未进入投资领域,另一方面,地方民营企业的需要贷款,而民间正规借贷渠道很单一。可见这是一个有需有求的市场,尽管它是一种地下的非正规的金融,并且存在种种问题和缺陷,但是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客客观上促进了我国的发展。
(4)拓宽融资渠道。
积极推动中小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发挥股份制融资功能,采取改制、兼并、联合等多种形式,吸收民间资本、私人资本和外资进行参股。在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的条件下,借助于多元投资主体上市在股票市场进行融资。
2.4 投资决策科学化
(1)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为了保证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必须建立一个由专家、技术人员、管理者和职工代表参加的决策领导机构,这是企业进行正确投资决策的关键,必须有一支作风好、技术硬、懂管理、会经营、有创新能力的决策者策者队伍。
(2)确立正确的投资方向。
民营企业应关注投资环境的变化,正确评价投资环境,确立投资方向。同时,也要大力营造舆论环境,推动我国政府采取措施完善投资环境的公平性。民营企业应时刻关注政府采取的改变投资环境的措施,适应投资环境的改变,及时调整企业的投资方向。
(3)正确处理投资多元化问题。
民营企业应该以本业为主,慎重对待多元化。此外,政府部门应该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积极发展为民间投资者提供政策、、财会,技术、管理和市场信息服务等代理组织,从而避免因信息不完全造成的决策失误。
2.5 完善资金管理与利益分配
(1)创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管理机制。
①广泛进行资金风险宣传,树立资金风险意识。②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③注重“净现金流”的增长。销售额的增长当然可以带来长期的业务增值,但是只有现金流增长,公司才有财力支付股东红利,才能保证股东权益增长。
(2)强化营运资金管理。
营运资金在企业的全部资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周转短、形态易变,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具体可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①加强财产控制和存货管理。要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
②加强应收账款管理。要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对死账、呆账,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
(3)合理分配利润。
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应着眼于企业未来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走出少数人所有、家庭式管理的封闭圈子,放弃产权上的独占,从构建企业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出发,允许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内部利益分配。经济利益既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又是企业的归的归宿。利润分配方式不能单一化,应兼顾各方的利益,采取股权、期权激励机制等先进模式。
学生:李红
第四篇:我国民营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民营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民营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起来的重要作用。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原因,自身原因主要有企业经营状况不佳,资金补充能力差,企业管理不规范,缺乏抵押资产等等,外部原因主要有政府和银行方面的原因。本文最后提出了对策,主要包括民营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信用担保体系、鼓励金融创新等等。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措施
【ABSTRACT】SMEs as an integral par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on China's economy sustained, steady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SME financing difficulties in our country has its own reasons.For internal reasons, due mainly to have their own business situation, the bad ability to add funds, non-standard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lack of collateral assets and so on, the external main reasons for the Government and the Bank has reasons.This article concludes with countermeasures, including small and medium-sized service providers, credit guarantee system, and encourage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so on.Keywords: SMEs;financing;measures
引 言
当前,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民营中小企业的数量占企业总数的绝大部分,在产值、销售额、就业人数等方面也都占有很高比重。2008年在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及其增长速度中,我国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当年实现利润分别为561亿元和29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5%和43.6%;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中,我国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当年工业增加值为2558和15547,同比分别增长11.6%矛E1 24.4%。流通领域里民营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90%以上;工业企业中从业人数占80%:工业总产值达60%以上;外贸出El为68.53%:几乎囊括了全部轻工、纺织、玩具、五金等方面的出口创汇。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温州地区,民营中小企业几乎是100%,国民收入的90%以上靠民营民营中小企业。总之,民营中小企业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正变得日益重要,它是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可替代的产业组织形式,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民营中小企业较之大企业的许多竞争优势,使其更能适应现代经济多元化、多样化、多变化、个性化的特点,更能承受经济周期的冲击,对国民经济起到了“稳定器’’和“调节器’’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初法国民营中小企业在经济衰退中较大企业更具活力的现实和意大利通过民营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而创造出的“意大利经济奇迹”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其次,民营中小企业提供了广泛的就业岗位和经济增长的动力,实践证明,只有民营中小企业的广泛发展,社会的充分就业才有可能,也只有民营中小企业的广泛发展,国民经济才能更快速地发展。此外,民营中小企业是激活市场竞争、增进市场效率、促进社会化专业分工、促进社会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然而,总体来说,民营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群体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与大企业相比,它们面临着更多的困难。根据亚太经合组织(简称APEC)的归纳,全世界的民营中小企业一般存在着五大困难:市场准入、资金融通、人才引进、信息共存以及科技应用。另外根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01BJY052)《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对2000多家民营中小企业问卷调查,发现53.8%的企业选择资金不足为企业发展最不利的问题。融资困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而且是一个普遍性的世界难题。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常表现为一种单纯的经济运行现象。因为,首先,民营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自身不足,如竞争乏力、管理混乱、创新能力不足等,因此经营变数多、风险大、信用低;其次,作为一种稀缺性的资源,资金的持有者在融出资金时通常十分谨慎,而且民营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对资金需求规模小,故资金零售比批发成本高,这些都决定了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我国的民营中小企业不但面临上述问题,而且还遇到体制和制度问题的困扰,这主要是 2 由于我国民营中小企业不仅会遇到由经济运行本身所带来问题,而且还会遇到经济体制改革滞后所带来的制约因素和一些缺乏基本金融原则的融资规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入WTO后,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在获得发展契机同时,也面临更多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政策层面上政府先后出台了种种扶持政策和措施;在资本市场层面上,2004年6月深交所推出了“民营中小企业板“,为民营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打开了通道,但是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对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并且有实际意义,具体表现在:
第一,一个健康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有利于高效率的配置资金,有利于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完善与发展。第二,建立一个完善、有效运行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最重要目的是促进实体经济——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将对我国经济建设和扩大就业起到战略性的推动作用。第三,大部分高科技企业属于民营中小企业,解决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会促进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竞争力的提升。
一、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特点分析
(一)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1.融资渠道与方式
选择适合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是企业融资的前提。企业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的选择受制于经济体制和资金管理政策,并与企业的产权形式和组织形式密切相关。从现实来看,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
1)企业自有资金。企业创办人的自有资金、家族成员和亲属的资金,不仅是企业初创时期的主要资金来源,而且是企业实现发展的主要资金支撑。
2)金融机构资金。它指各种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的资金,它包括银行信贷资金和其他金融机构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是指各级政府和其他组织主办的,如科技投资公司、租赁公司、保险公司等,虽其资金实力不及商业银行,融资额有限,但其资金供给方式灵活方便,可作为企业补充资本的来源渠道。
3)资本市场融资。目前民营中小企业还无法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融资,但是还有多种间接的方式可以选择。首先,可以采取成为大企业的子公司或者控股公司的形式,利用大企业的力量进入资本市场获取资金,但这种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二,设立由政府财政牵头,联合大企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创业
投资基金或者风险投资基金;第三,设立科技开发公司或者组织行业控股公司,通过它们进入资本市场。
4)商业信用融资。商业信用是随商品交易而产生的信用,除了商业担保以外,大部分商业信用都同具体的商品交易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商业信用以直接的商品交易为基础,是企业获得短期流动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它只能解决企业的货币需求,而不可能解决民营中小企业创业资本来源,也不能解决服务业的融资为题。
5.民间资金。民间融资是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最原始的方式,特点是缺乏最基本的法律保障,只能在关系密切互相了解和信用关系良好的个人之间进行。民间融资一直是个人投资创办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也是民营中小企业最基本的原始资本和创业资本来源,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条件下尤其是这样。
(二)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特点
1.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国内融资特点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主要依靠内源融资,融资渠道狭窄,内源融资比重过高,外源融资比重过低,尤其是经营规模小、经营产品单一的小企业更是依靠自身积累来发展。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内源融资的比例很高,但内部资金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即内源融资匮乏,自有资金不足,使得大量民营中小企业创立不久即消失。
2.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对外融资特点
1)民营中小企业间接融资规模偏低
目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条件不利于其间接融资规模的提高,间接融资困难。目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机构是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和民营银
行,除了这三种金融机构外,近两年各大中城市现已建立了地方民营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担保公司还没有发挥主要作用。民营中小企业获得信贷支持少。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贷款在金融机构贷款中所占比重偏低。尽管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强化了对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但由于民营中小企业大多缺少贷款所必需的资产抵押或担
保,因而民营中小企业很难得到正规金融体系的信贷支持。
2)担保贷款和抵押贷款成为民营中小企业贷款的主要方式
为减少银行的不良资产,防范金融风险,1998年以来各商业银行(含各类中小金融机构)普遍推行了抵押、担保制度,纯粹的信用贷款已经很少。近几年来,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抵押、担保贷款的方式己经全面推开,其中抵押贷款的比重还会进一步上升。
3)企业法人贷款比重相对降低,自然人贷款成为民营中小企业贷款的新方式
由于企业法人的进入门槛过低,缺乏一定的社会信用和社会经济基础,一些银行在为资 金寻找出路时开始调整贷款方向,决定进一步减少对企业法人尤其是对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而增加对基础设施和自然人贷款。自然人贷款使用个人财产作抵押,其中多以城镇居民住房为抵押,而个体、私营企业主的生产资金和生活资金是混用的,因此这部分贷款相当程度上可视为民营中小企业贷款。
4)民营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通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较晚,现行的证券管理原则和标准对企业已有规模和投资回报的要求把民营中小企业排除在资本市场之外。统计表明,截至2008年4月底,我国沪深上市公司共有1171家,民营中小企业大约占9%;债券市场也基本上没有向民营中小企业开放,债券发行办法规定,发行企业债券的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额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额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且要有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单位担保,这些硬性规定使得民营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困难。
5)直接融资范围有限,金融机构仍是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成熟及容量有限,对进入资本市场的企业有严格的限制条件。债券的发行受到严格限制,需要较多信用评级、资产评估,有时还要抵押或担保,民营中小企业发行债券可望而不可及。上市融资也比较困难,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本金有限,难以达到主板上市的条件,方便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上市的二板市场尚为建立,大量的民营中小企业被拒于证券市场之外。因此以债券和股票融资为主的直接融资十分有限。另~方面,民营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仍是金融机构信贷,但各地之间也存在差别。东部地区由于当地多为民营企业,民间资金较为充裕,因此企业自有资金比重较高,来自民间的资金也较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程度相对较小。近几年中西部地区民营中小企业虽然改制面有所扩大,但由于企业基础比较薄弱,自有资金的比重仍然较低,加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社会闲散资金也比较少,因此对银行的依赖程度较大。
二、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融资比例过高,拓展空间有限
1994年以来中小型国有企业、城市集体企业、乡镇集体企业正处于大规模的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这是因为业主购买股权和企业职工集资的普遍化才造成民营中小企业内部融资比例的快速上升和居高不下,同样,民营民营中小企业由于受传统观念、自身实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其内容融资比例相当的高;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内部融资越来越受到了多方面的冲击:1.企业主的个人投入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的赢利状况决定的,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利润水平不会很高,因此仅仅依靠利润留成来扩大企业的资金来源是远 远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2.由于改制过程渐趋结束,同时由于缺乏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职工目前所拥有的企业股权难以流通变现,未来希望更多地从职工手中募集资金也会越来越困难。
(二)直接融资的渠道单一,进入障碍较大
首先是由于民营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不高,无法通过大量发行公司债券融资:其次
表现在股权融资渠道不畅。1994年以后中央政府明令禁止了企业的社会集资活动,关闭了各个地方的股权交易系统,取消了各类柜台交易。目前合法的股权融资渠道只有深圳和上海的两家股票市场,而这两个交易市场有着严格的上市要求和极其严格的审批程序,只有具备相当规模的企业才能获得上市资格,而且周期长、成本高,因此民营中小企业在这一级市场上融资的比例较小。另外,国内的创业板市场尚未建立,海外资本市场也只有极个别民营中小企业才有实力参与,这些都限制了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融资成本高,融资结构不合理
企业的融资成本包括利息支出和与特定借款方式有关的费用。与大企业相比,民营中小企业不仅筹资渠道狭窄,而且借款成本也往往较高,表现在利率上,存在所有制歧视。政府和央行对国有大型企业给予较多的利率优惠,而对民营中小企业则不实行。在实行浮动利率时,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浮动幅度也比大企业高,少数金融机构还采取一些不合理的方式,扭曲或变相提高对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在贷款方式上,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多采取抵押或担保方式,不仅手续繁杂,而且为寻求担保或抵押,民营中小企业还要付出诸如担保费、抵押资产评估等相关费用。正规融资渠道的狭窄和阻塞使许多民营中小企业为求发展不得不从民间借高利贷。所有这些,都加大了民营中小企业的经营负担,使民营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在外源性融资中,由于民营中小企业不能像国有大中型企业那样,通过招股或发行债券的形式融资,一般只能向银行申请贷款,外源性融资主要表现为银行借款。在以银行借款为主渠道的融资方面,借款的形式又是以抵押或担保贷款为主,信
用贷款对于绝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一直是一件可望不可及的事情。在借款期限上,中
小企业一般只能借到短期贷款,若以固定资产投资或进行科技开发为目的申请中
长期贷款,则常常会被银行拒之门外。
(四)信用难题
民营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离不开其他经济实体的帮助及合作,融资行为当然也不例外,而信用是促成合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民营中小企业一般置身于两类信用体系中:一是与 银行的纵向信用体系。以国家信誉为基础的银行一般在贷款给民营中小企业时要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并且这审查一般都是以民营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为标准,按等级的高低来配给贷款额度。虽然现在存在着一定范围内的“关系借贷”,其实它依然是以民营中小企业的信用为基础的,只不过这种信用是在长期交易关系中形成而已。二是企业之间的横向信用关系,这包括民营中小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和民营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例如支撑外源融资机制的民间借贷就是横向信用关系,其主要依赖社会成员的自律和相互约束。因而,横向信用关系实际上都寄生于企业的交易活动中。虽然民营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专业化生产是纵向合作的关系,但是它们之间是为完成经济交易,提高专业化水平才合作,没有行政命令的色彩,所以我也把其归入横向信用体系之列。此外,民营中小企业银行和信用机构还不是很发达,大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又有所有制和规模方面的歧视,故纵向信用体系也不是很发达。这就使民营中小企业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种信用困境。
三、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目前,银行贷款作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和来源,许多民营中小企业翘首以待。相反过去,国有商业银行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规范了贷款程序,提高了贷款条件。而且只要国有商业银行的性质不变,就不会单纯为了满足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而降低贷款条件。实际上民营中小企业能否获得银行贷款,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银行,而是在与企业自身。
(一)企业经营状况不佳,资金补充能力差
按照国家财政部流动资金管理规定,原有工业企业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应从留利中拿出10%-30%补充流动资金。但近年来受各种因素制约,地方民营中小企业特别是国有民营中小企业经营普遍不景气,在支付了各种成本后,利润很少甚至根本没有,不具有自我补充流动资金的能力。折旧率过低,无法满足民营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低折旧制度,并且在折旧率的计算上只考虑设备使用中的有形损耗,而没有考虑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所带来的无形损耗,相当一部分民营中小企业的重置投资能力因此大大降低,维持简单再生产都十分困难,更谈不上积累足够的资金进行设备的更新改造了。
(二)企业管理不规范,自我积累意识差
相当部分民营中小企业尚未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自我积累意识较差。至于个体和私营性质的民营中小企业,由于管理人员普遍水平不高,经营管理上经验化、粗放型倾向比较突出,往往缺乏长远打算和长期积累规划。税收过重,加大了民营中小企业的负担。地方国有企业经营普遍不景气,非国有企业自然成为基层的征税重点,因而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的实际税赋往往重于一般纳税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营中小企业的内源融资能力。
(三)缺少足够的抵押资产
1998年以来各商业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普遍推行了抵押担保制度。在抵押贷款的实际操作中,金融机构对抵押物的选择一般仅限于土地、机器、设备、房地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而民营中小企业普遍固定资产少,土地、房产等抵押物不足,抵押贷款的难度较大。此外,民营中小企业向银行争取贷款的实际成效,往往还因资产评估等相关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不足,导致抵押资产评估作价难,资产处理损失大,“以资抵贷”资产变现难、管理费用增长快,“以资抵贷’’过程交易费用高等现实问题而受到制约。
民营中小企业一般缺少足够的抵押资产,资产少、负债务能力低,寻求担保非常困难,大多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一般的高新技术企业,尤其软件企业其净资产大都偏低,人力资源又都偏高,在贷款时,往往少有抵押资产;创新中的民营中小企业,虽有较高的失败率,但成功的创业将带来高额的创业收益,如果发展中的小企业以银行融资为主,银行承担了融资风险,银行信贷融资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
收益,而不能分享企业成功带来的高收益,导致银行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降低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的动力,使得对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抵押困难较大。
(四)治理结构不规范
由于我国正在经历由计划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许多中小企
业在设立就存在先天的缺陷,近年来虽然都已经历了企业改制,但大量企业的改
制流于形式,其结果自然是产权不清和国有股一股独大。这样的企业在进行股权
资本融资时,经常是陷入内部人为纷争,使得外部的股权资本不敢进入或无法引
入,粗放式经营加剧融资矛盾。
(五)信用等级偏低
我国的民营中小企业信用包括个人信用等级普遍偏低,这是我国金融体系健全的瓶颈之一。我国的市场环境建设正处在一个破旧立新,百废待兴的状态下,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并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仅信用等级这一条件,许多民营中小企业就不能列入银行信贷支持的范围之内。还有其他诸如借改组转制之机逃债、废债现象严重;部分企业多头开户,多头贷款,以套取银行信贷资金,逃避银行的监督检查;相当一部分企业间的交易经常采用现金形式,多数没有交易合同,造成银行审查资金用途和回笼资金困难等等,更加影响了银行支持民营中小企业的积极性。由于民营中小企业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组织结构变动快、内部财务制度 和财务管理不够规范和稳定,使民营中小企业的资信等级普遍不高。
(六)存在过高经营风险
一些银行管理人员估计,我国有近30%的私营民营中小企业在2年内破产或者消失,近60%在4-5年内破产消失。民营中小企业的高倒闭状况,使向其放款的银行面临着比较大的风险。此外,贷款偿还的高违约率也是银行不愿向民营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对我国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调查中发现,民营中小企业的违约率要远远高于大企业的违约率。虽然银行的不良贷款中由大企业的所占的存量比较高,但向民营中小企业贷款的不良贷款比率也同大企业的不良贷款比率相差不多。
(七)政府融资服务方面的原因
1.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我国虽然颁布了《民营中小企业促进法》,但尚存在 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首先是约束民营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和市场行为的专项法律法规
不完善。少数民营中小企业通过不正当手段损害消费者和其他企业利益,市场经济秩
序有待进一步整顿;其次是金融法制不完善,贷款出现市场性风险或信用风险时,对债务人的惩罚没有,而对债权人特别是贷款签批人的责任追究却十分严厉;再次是法律执行环境差。“法律白条”大量存在,对银行债权的保护能力比较低,民营中小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现象难以完全杜绝,这样就加剧金融机构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恐贷心理”。
2.专门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机构不健全。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与有关配套措施不完备、服务体系不健全等有很大关系。一是缺乏统一的民营中小企业服务管理机构。目前工商、税务、财政等部门都负有对民营中小企业的管理职责:二是专门扶持民营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三是高水平、权威性强的社会中介机构发展缓慢,社会征信系统没有建立,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和企业资信评估体系不健全;四是担保机构发展较为缓慢。基层性民营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不健全,目前包括一些省会等大城市尚无专门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的中介机构。另外,全国或区域性再担保机构尚未建立,担保机构的经营风险难以有效分散和化解,制约了信用担保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3.缺乏完整的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从金融政策上来看,还未形成完
整的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大多数社会资源都通过政府的“有形之手”
流向了大企业,银行的大部份贷款也是贷给大企业。这几年来,针对民营中小企业贷
款难、担保难的问题,国家虽然颁布了一些政策,诸如要求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总行成立了民营中小企业信贷部,央行颁布了向民营中小企业倾斜的信贷政策等,但是还
未形成完整的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体系,致使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和贷款仍
然受到了束缚和影响。
(八)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原因
1.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客观上制约了对民营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从商业银行
经营管理情况来看,其稳健原则与民营中小企业的高风险特点存在矛盾。首先是相当
一部份民营中小企业尚在处在初创阶段,企业的经营风险往往大于收益,尤其是高新
技术企业。其次是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贷款的成本比大企业高,民营中小企业贷款数额不
高,但发放程序、经营环节缺一不可,据测算,对民营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平
均高于大企业的5倍左右,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银行当然乐意做大企业
的“批发”业务。三是银行放贷的坏账损失与信贷员个人责任挂钩,使信贷员感
到压力沉重,不敢轻易贷款。四是政策导向使银行面临微利经营局面,银行更缺
乏积极性。此外,银行的风险准备金预提只有1%,与国际惯例3%差距很大,在 补偿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银行出于自身利益,不得不放弃一些资信较差的信贷
业务,以致弱化了金融对民营中小企业扶持的力度。
2.所有制歧视。由于民营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淘汰率比大企业要高,银行贷款
给民营中小企业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加之受传统观念以及历史遗留的影响,民营中小企业
向银行贷款还受到“所有制歧视”。一般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首先是优先保证大中型企业的需要,如有剩余,才会适当照顾国有民营中小企业,然后才是集体企业,至于私营民营中小企业就屈居末位。
3.信贷审批权制约了商业银行的支持力度。近年来,商业银行为了防范信贷风
险,提高信贷质量,加强了内控机制建设,普遍实行集权式的信贷管理模式,强
化了总行一级的法人地位,大部分县、市基层行的贷款权、承兑权等被上收或部
分上收。基层行没有真正的贷款审批权,每发放一笔新贷款需通过二级分行或省
分行批准。这种信贷授权制度对于减少贷款失误、防范信贷风险有一定的积极作
用,但却加大了分布于农村的乡镇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
4.中小金融机构发展落后。我国目前中小金融机构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相
当部分的机构面临着亏损和支付风险的压力。表现在:第一,多数农村信用社经
营状况不佳,不仅缺乏良性资金循环的融资条件,而且也无力解决农村民营中小企业
融资问题:第二,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没有从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角度来改革
股权结构、失去了部分信贷约束,加之结算、清算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形成功能
不全、直接影响经营效率等原因,导致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不力、主营
业务萎缩;第三,中小金融机构由于没有强大的国家信用和政策支持,进一步加
剧了原本潜在的金融风险向现实风险的转化,降低了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性,妨
碍了资金资源的有效配置。
5.缺乏专门为民营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商业银行。从金融机构的设置来看,缺乏专
门为民营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商业银行。现行的金融体系建立于改革开放初期,基本
上是与以大企业为主的国有经济相匹配。我国虽然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商
业银行,但资金实力根本不能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相匹比,随着改革的深入与经
济结构的调整,迫切需要有与民营中小企业相匹配套的地方性中小金融中介机构。
(九)资本市场的不完善方面
1.正式资本市场上难以获得上市资格
在正式的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通常都有一个最低发行量的资本规模要求,该规模一般都高于民营中小企业的资本需求,甚至超过这些民营中小企业的资产总规模,而且发行费用对于民营中小企业来讲也是比较高的。由于国内资本市场准入的门槛高,加上管理日趋规范,民营中小企业已经很难像资本市场建立初期那样靠虚虚实实的“捆绑上市”获得上市资格,无法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2.缺乏一个活跃的私人资本市场
民营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民营中小企业借贷无门,不得不从非正式的金融市场上寻求融资渠道,如进行民间私募资本等。近年来,在有些地方,也出现了一些股权交易的柜台市场和所谓“第三市场”。与正规的资本市场相比,这些市场在上市规模、利润、费用等方面的要求均大大降低,从而有效减弱了民营中小企业寻找资金的难度,特别有利于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但是,由于政府过于担心这些市场的风
险问题,以及所谓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所有的这类市场在制度上都居于非法地位,这使得主要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资本融资服务的渠道出现了堵塞现象。国家在整顿“乱集资”以后很多有能力集资的人不敢去做,从而导致资本有效供给和资本需求脱节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十)缺乏必不可少的担保机构
从社会中介的担保功能发挥情况来看,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近几年来为了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问题,国家经贸委于1999年制定印发了关于建立民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目前在全国31个省、市中,已有100多个城市建立了民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但是从实际看,担保机构的作用发挥并不好。首先是担保机构本身的运作机制存在的一些问题,既制约了资金的扩充,使民间社会资本无法进入,又使这一市场化的产物在行政管理的方式下运行不畅。其次是缺乏应对担保风险和损失的措施,政府财政资金一次下拨而没有定期的损失补偿机制和来源,基金风险只得采取简单的分担摊派而不是有效的风险分散。再次是由于财政、经贸委、银行三方面的协调配合还不够密切,使一些具体操作性问题无法及时、有效解决,影响了担保功能的正常发挥。
(十一)缺乏必要的融资工具
缺少融资工具和融资品种的创新,是我国金融机构的普遍现象,相对美国民营中小企业管理局就有20几个贷款种类,商业银行贷款种类也相当多。民营中小企业的情
况复杂,不是一刀切就能解决的,需要不同针对性的手段,有针对现金流的贷款,有针对自然人的贷款,需要有一些新的工具来满足,而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种类太少,很难满足百花齐放的民营中小企业实际情况。
四、完善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举措
(一)建立和完善民营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信用观念的加强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面对当前社会信用环境,搞好制度设计是现实的选择。国家应尽快专门设置标准的、符合国际惯例的民营中小企业信用级别评价机构,该机构通过设立一系列评价指标,对民营中小企业的真实信用级别做出真实而公正的评价。信用评价机构建立民营中小企业信用评价系统,定期发布民营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信息;建立民营中小企业信用激励和惩罚机制系统,定期发布民营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指数;逐步采取市场准入制度,凡不能提供可信信用信息的企业应在年审年检过程有所淘汰。对信用等级较高的民营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和中长期流动资金贷款,办理承兑汇票、信用证等信贷业务。
(二)发展为民营中小企业服务的中介体系
目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的普遍素质较低,无论在生产经营还是在财务管理上都需要指导。所以,政府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使各种金融服务公司、企业诊断公司、企业顾问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等愿意为民营中小企业服务。同时,应加大现有部门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服务深度和广度。
(三)完善我国民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1.充分发挥政府在民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的作用
由于担保项目的金额各异、期限各异、反担保措施的落实程度难以确定,造成担保项目的离散性很大,无法精确计算出担保费率。目前我国对民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仍是一种带有政策性的业务,风险和收益是不相匹配。要保证这项业务的顺利开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但应避免成为政府的“出纳”,最后的责任全部由政府来承担;应当采用“政策性基金,市场化运作,法人化管理”,政府对担保机构和担保业务进行宏观指导并加强管理,尽量避免和防止过多行政干预。
2.建立完善的民营中小企业资信评级制度
建立民营中小企业贷款信用评级制度、企业法人代表资信评级制度和企业总体资信评级制度,强化企业信用观念,以信用等级确定是否贷款和担保。对于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实施优惠贷款条件,甚至可以给予无抵押和担保的信用贷款,对于信用差的企业,不予贷款或提高贷款条件,或必须有反担保措施。
3.完善我国民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议
首先,尽快出台信用担保行业的法律法规,填补信用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监督管理、风险处置、市场退出等方面法律规范的空白。其次,尽快建立再担保制度。民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该依靠再担保体系来分散和规避企业风险,降低担保损失的实际代偿率,提高担保倍率。适时组建作为“最后担保人“的全国性再担保机构,使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置身于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信用安全保障网中。再次,加强担保业务规范,提升业务运营能力。要实现担保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担保业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关键是要拥有一套完善的识别、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第四,建立担保基金和再担保基金制度。民营中小企业发展自身风险很大,如果仅依赖担保机构自身的风险补偿基金是难以为继的,应当由政府支持,或者政府、银行和企业的联合支持,建立风险担保基金和再担保基金。最后,建立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担保机构应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根据业务的进展,按比例逐步提取准备,用于冲抵代偿支出和弥补呆帐、坏账损失。担保行业是高风险行业,只靠收取少量担保费无力维持担保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对于政策性担保机构财政应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偿。财政为担保机构出资补偿导致机构的部分损失,看起来增加了财政支出,实际上通过担保机构商业化运营,支持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会增加更多的财政收入。
(四)增强民营中小企业的信用观念
民营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拥有一个畅通的融资渠道是必不可少 的,企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讲求信用。树立民营中小企业的信用意识,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增强企业讲求信用的能力,对提高民营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抵御信用风险,改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条件,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会计资料处理方面,要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和具体规则办事,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准确无误。会计报表的编制要实事求是,严禁弄虚作假、违背计原则的违法犯罪事件发生。资金占用上,既保持资产有一定流动性又保持资产有一定盈利性,兼顾两者之间的关系。严格按合同办事,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各项贷款要按期还本付息,即使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也要尽一切努力确保还款。在与其他企业或者单位的经济往来中形成的应付账款也同样讲求信用。
(五)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思路
1.正视集体土地产权的问题
我国90%以上的民营中小企业都建在县域内或乡镇,厂房用地多是集体用地、宅基地。房地产抵押是当前银行发放贷款通用的一种担保方式,也是担保公司防范
贷款风险的一个重要途径。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虚位和错位,使实际工作中集
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很难确定,经常以行政权代替土地资产经营权,带来集体土地
流转过程中各主体的土地产权“边界纠纷”,后果就是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难抵押问题。《担保法》规定:“抵押人所有的房屋和其他地上定着物可以抵押”,“乡镇、村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单独抵押。以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其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房屋所有权与宅基地使用权在抵押上的错位,已成为当前民营中小企业难融资、金融机构难变现、担保机构难担保的死结。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应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性质,严格区分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主体、经营管理主体和监督主体,强化集体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权能。
2.倡导新的融资方式
第一,拓宽民营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中小资本市场体系应主要包括二板市场和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前者解决处于创业中后期阶段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后者则为达不到进入二板市场资格标准的民营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在一定意义上,我国更需要后一层面的资本市场。因为二板市场仍位
于证券交易所的框架之内,很难摆脱证交所内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限制,同时由于容量有限,上市成本相当高昂,众多民营中小企业将难以进入该市场进行融资。要发展多层次市场就要发展多市场主办主体的场外交易市场,如类似于NASDAQ的场外交易市场和有中国特色的代办股份转让市场,也就是三板市场。
第二,设立与发展多层次的专业性民营中小企业投资公司,是解决民营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来源。一是建立政策性的民营中小企业投资公司,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型民营中小企业。政策性投资机构应以财政出资为主,也可由现在成立的省地两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通过出售其拥有的国有资产而出资。二是建立民间合伙制的投资公司。
在我国,与大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惜贷”现象正好相反,民间的民营中小企业贷款活动却异常活跃。特别是在私营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由于民间融资与加上各种手续费后的银行融资的费用差别不大,而民间融资又具有灵活方便、效率快捷等许多优势。从国外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历程看,在政策和制度上都留有非正式金融制度发展的一定空间。鉴于此,我国可通过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使资金在同等条件下在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之间合理分布。
第三,鼓励针对民营中小企业的金融创新。一是放宽融资租赁公司的准入条件,支持开办融资租赁业务。融资租赁是一种集信贷、贸易、租赁于一体,以租赁物件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特征的新型融资方式,在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成为设备投资中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方式。通过融资租赁,企业可用少量资金取得所需的先进技术设备,可以边生产、边还租金,对于资金缺乏的企业来说,融资租赁不失为加速投资、扩大生产的好办法;就某些产品积压的企业来说,金融租赁不失为促进销售、拓展市场的好手段。二是进一步推广综合授信、买方贷款、异地联合协作贷款、出口创汇贷款、无形资产担保贷款等新型融资方式,为
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开拓更多的融资渠道。三是加大风险投资,风险投资作为一个系统性的经济行为,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从规范的角度出发,认真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对现行的一些法律、规章和制度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
(六)降低银行贷款单位成本的思路
1.银行组织结构的改善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是按行政区域布局的,这种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在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中是效率较高的,但在市场环境快速变化的今天却很容易导致大型商业银行结构臃肿、效率低下,与民营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灵活性与短期性产生严重冲突。而且一旦总行因为关注贷款风险而上收了基层银行贷款权或大量裁撤分支机构,又会造成县域经济真空并激化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矛盾。
与传统的层级制组织相比,基于BPR的扁平化组织的典型特征是:围绕业务流程而不是部门职能来建立组织结构,具有充分自主权的以任务为导向的流程小组成为基本的构成单位,纵向管理层次简化,企业资源和权力侧重于基层,受顾
客需求驱动。扁平化管理有利于拉近管理层和市场的距离,提供更准确及时的信
息,帮助快速决策,有利于严密监控分支机构,控制经营风险,降低经营成本。
2.银行的信贷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由于民营中小企业存在信息不透明的特点,对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信贷经理的努力。通过其努力,获得关于所在社区民营中小企业的各种“软信息“,较之标准的企业硬信息,对做出正确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决策作用更大。而目前大银行普遍存在“惜贷”、“慎贷“现象,基层信贷经理对民营中小企业贷款积极性不高,与银行的信贷激励机制密切相关。为强化资产风险管理,降低不良贷款率,各商业银行纷纷上收信贷管理权限,了解民营中小企业“软信息”的基层信贷员没有贷款权力,只有推荐权,却要承担完全的收贷收息责任,一旦出现问题,收入待遇受到严重影响。信息、标准与责任的严重不对称,使基层信贷员对民营中小企业“恐贷”,一些前景好的民营中小企业被挡在贷款门槛之外。因此若要提高信贷人员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放贷主动性与积极性,应进一步完善银行的信贷激励机制。
3.参照“格莱珉银行模式”成立中国特色的“穷人银行”
2006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66岁的孟加拉国银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及其创建的格莱珉银行(也称孟加拉乡村银行),以表彰他们“自下层为建立经济和社
会发展所做的努力”。格莱珉银行是一个非政府组织,其最为世人瞩目的贡献是创造了一种小额信贷的模式,有人称之为“格莱珉银行模式”,或“GB模式”。该模式旨在满足在传统金融机构中难以获得贷款的最赤贫者的信贷需求,穷人贷款不需要抵押、法律文件、团体担保或者连带责任。所有的贷款者都必须属于一个5人小组,目的是关注每个人的行为,并且确保不会有任何人发生偿还贷款的问题。格莱珉银行在商业上也是成功的。贷款者的贷款偿还数额超过40亿美元,还款率为98.89%,这是一个传统商业银行无论如何难以想象的数字。至今,格莱珉银行的小额信贷模式己经被世界五大洲的100多个国家效仿。我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一个灵活的小额信贷部门,成立中国特色的“穷人银行”,缓解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加强小额贷款机构的影响以及对产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宣喻、储小平.信息披露机制对私营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8(10):3 1.39
[2]王召.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解析与对策[J].经济学动态,2008(2):47.50
[3]李哲、赵芳.当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06(8):141.142
[3]赵自强.第二届民营中小企业融资论坛综述[J].经济纵横,2008(4):57.59
[4]丁瑞玲.我国民营中小企业板块的设立对民营企业融资的影响[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2):33.36
[5]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民营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8(1):10.18
[6]张杰.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与融资次序[J].经济研究,2008(4):3.10
[7]李扬、杨思群.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02—118
[8]谢妹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2):47-48
[9]钟投.积极推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访吴晓灵[J].中国投资,2008(2):17.19
第五篇:辰溪县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辰溪县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辰溪县科学技术局刘志昂
为深入开展工业发展年活动,全面掌握和了解我县民营企业的科技进步现状面临的问题,引导和推动民营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促进民营企业向“科技型、环保型、创新型”方向发展,根据全县“工业强县、产业富民、生态宜居”发展战略,我局开展了对全县民营企业发展及科技进步现状及对策进行了调研。
一、辰溪县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现状与优势
辰溪县民营科技企业从1995年开始发展,最初是以科技人员领办的民办科研所。近十年的发展,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单纯的民办科研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艰苦创业发展过程。截止目前,全县共注册民营企业324家,民营科技企业17户,注册资金3000万元。职工总数达500人,其中科技人员占35%,企业门类已从传统的化工、建材、信息服务等行业拓展到高效农业研究、高新技术开发研究、生物研究等领域。汉清生物、中盐株化、蓝伯化工为代表的一批民营科技企业迅速成长,已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多年来,辰溪民营经济创造产值占全县GDP的50%以上,上缴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60%左右,民营经济已成为辰溪县域经济的顶梁柱和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辰溪县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具备以下优势。一是政策优势。近年来,省、市、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的政策措施,政策环境和社会舆论环境更加有利于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必将有力激发科技人员创办企业的热情,必将有力调动企业加快科技发展的积极性。二是资源优势。辰溪位于山青水秀,生态环境优良,矿藏资源得天独厚,素有“水泥之乡”、“湘西煤都”之誉,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三是市场优势。我县的水泥生产、电石生产在省内外小有名气,特别是博落回、莫来石、工业硅、五氧化二钒远销国外,若能充分利用这些市场优势,将民营科技企业做大做强,做出成效,则指日可待。
二、存在问题及制约发展的因素
第一,民营科技企业适应市场能力差,整体竞争力亟待提高。通过对全县民营科技企业的调查来看,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的兴衰成败皆取决于其初次创业时期的初始产品,若初始产品能适应市场需要,就能发展;反之就会衰亡,因资金、人才等因素的制约,没有再发展或多元化发展成功的。从近几年的年报统计来看,民营科技企业年创新率很低,这是民营科技企业自生自灭的最主要原因。第二,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经营管理不善,制约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相当一部分民营科技企业法人技术水平较高,但企业管理水平不高,致使企业运作管理水平较差,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有的甚至因管理上的失误,造成企业经营失败。
第三,资源短缺、人才匮乏仍是羁绊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据调查,许多民营科技企业起步时大多完全靠自筹资金,而民营科技企业具有高投资、高风险的特点,资金需求量大,融资异常困难。如汉清生物科技公司生产的农药,在湖北畅销,因缺资金,无法大批量生产,只能生产一点,回笼资金后,再生产一点,无法放开手脚大干。人才缺乏也是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初创业
原始积累阶段,民营科技企业主要重视物资资本包括资金、技术等的积累,关心的重心也在于物质效益,而对于人力资源这一软资本却投入很少,导致发展到一定阶段,人才资源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第四,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政策扶持力上“弱”、“落实难”。为鼓励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我县虽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总的来看,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许多优惠政策操作性不强,手续冗长,颇费周折,致使虽有优惠扶持政策,但因过程复杂而无法操作。例如,科技管理部门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归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业务管理职能。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办涉及政府相关几个部门负责,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减弱了对科技型企业“抓大育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用,特别对初创民营科技企业,不能充分感受到作为科技型企业应享受优惠政策的温暖,且反而形成增加了不必要手续的感觉,影响了创办科技企业的积极性。
三、关于加快我县民营企业科技进步的思考与建议
进入新的世纪,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特别是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和人类生活,科学技术已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最核心的因素。面对科技进步的浪潮,民营企业如何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不仅是民营企业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必然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强化主体意识,充分认识民营企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性
民营企业要加快科技进步,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首先必须要在思想认识上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才会在具体工作中抓得紧一点,步子快一点。
第一,民营企业加快科技进步是提高其竞争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必然要求。当前,企业的竞争,其实是市场的竞争,而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又是商品科技含量的竞争。科技长期落后的企业,不可能有竞争力,不可能繁荣昌盛。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一个企业跟在别人后面生产,其产品必然缺乏竞争力,企业的寿命也不会长久,有学者做过研究: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在竞争中出现5000万元大关和寿命2—3年夭折现象。因此,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力度,使科技真正成为支撑民营企业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力量。
第二,民营企业加快科技进步,是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客观要求。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在消费品普通供大于求,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内需的创造和企业产品的供应不能简单地只靠消费者拥有量的增长,而更要靠拥有量的更新,因此,民营企业开拓市场,增大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根本途径在于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也就是说企业要持续健康发展,就要通过科技进步,产业不断升级去引导和创造需求,不断开拓市场,提高其产品市场占有率。
第三,民营企业加快科技进步,企业是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发展,民营企业作为技改投入主体的地位必须确立,特别是在信贷投入“瓶颈”制约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民营企业尤应增强自主发展意识和自我投入技改意识,进一步确立品牌兴企观念,以求自身稳步健康发展。
(二)强化科技投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新渠道
积极探索和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增加科技投入。一是引导民营企业强化科技投入主体意识,将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作为企业
科技进步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督促企业加大技术开发经费的提取力度,鼓励企业相互融资发展;二是引导金融部门要树立“贷款兴行”的理念,建立政银、政企联席会议制度,加大已签订的银政投融资框架协议的落实力度,积极向银行推介市场前景广、产业兴联度大的项目,促进银企无锋对接,实现双赢;三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确保应用技术研发经费(原科技三项经费)支出占本级财政决算支出1.1%以上,1000万元的工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四是落实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用于科技研发产品的费用可以税前列支。逐步建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多元化、多渠道、效率高的科技投入体系,共同破解融资“瓶颈”。
(三)强化服务意识,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机制
我县民营企业起步晚、规模小、资金短缺,科技人才、设备等科技资源匮乏,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借助外源,采取引进人才,委托研发、合作共建等形式走产学研合作的路子。一是大力开展企业技术难题集活动,全面深入了解企业在发展中的技术需求和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建立企业科技档案和技术难题库;二是发挥科技部门作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生产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将企业的技术难题、人才需求及时反馈给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技术入股、利润分成,销售额提成为主要形式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畅通产学研合作的渠道;三是政府制定完善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激励措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对获得专利授权和名牌产品的企业予以奖励,营造产学研合作的良好环境。
(四)创新工作思路,凝聚起推动民营企业科技进步的强大合力
一是建立促进民营企业科技进步的政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科技、经济、发展改革、财政、税务、金融等相关职能部门合力推动民营企业科技进步新格局;二是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联系优秀科技人员制度,搭建民营企业科技人才库,促进人才柔性流动;三是强化激励机制,对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企业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四是大力开展科技招商引资、引智、引技工作,把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项目推向招商的前沿,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资本外溢的同时,积极迎接吸纳东部科技资源的辐射,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科技创新的新理念,借助先进地区的技术和人才,加速对我县民营企业的改造升级,实现借脑生智、借智生才、借力发展,以此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技术积极性,加速推进我县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