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大教研自制导学案
《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议论的主要问题和主要观点。
2、【过程与方法】默读课文,能够理解文章的巧妙构思,了解作者的说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能够树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模式,增强
创新意识。】
一、预习导学: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国籍)的________。
2、复习议论文的知识: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和。
论点是作者所需要证明的观点,即作者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主张、见解或态度。通常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论点,即中心论点。有些主议论文除了一个中心论点,还有若干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从属于中心论点,是中心论点的分枝。论点必须是一个明确或正确的判断,在形式上一般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论据是议论文中说明论点的根据,是议论文的基础。可分为两类:
(一),即用人所共知的普遍道理或理论权威经典论述作根据。
(二),即用具体可靠的事实(包括数据)来做根据。
论证是议论文中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是达到论点与论据统一的桥梁。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结合文下注释默读课文,要求:
一、划出生词,二、读出观点
2、我会读,会写。给画横线字注音:
汲取()根深蒂固()锲而不舍()孜孜不倦()不言而喻()持之以恒()
2、根据意思写词语:
⑴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⑵比喻做事努力并且不放弃。()⑶一贯的长久的坚持、保持。()⑷不用说就可以明白。()⑸创造性的见解或意见。()⑹还没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⑺比喻根基牢固,不可动摇。()⑻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3、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写一个句子:
4、课文开头非常精彩,以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例告诉我们“__”的重要思维方式,因为 接着又以设问的形式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1、_____________
2、,然后告诉我们人人都具有创造力,只要_____________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5、文中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二、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游戏一】:给“日”字添上一个笔画,试一试能组成哪些不同的汉字。
【游戏二】:结合生活经验,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说一说在你的眼里,“O”代表什么?
三、反馈交流,梳理问题:
1、请大家默读课文,同时思考问题:
作者对怎样成为一个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做出了哪些回答?文中哪段做了总结性的回答?
2、富有创造性为什么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呢? 下面我们用以下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1)找到文中对这个问题作解答的语句和根据。作者的观点: 作者的依据:
2)有感情的朗读作者对这个问题所作的解答,并用朗读的方式与同学交流。说清读的理由。3)联系生活为作者的观点补充一些新的依据。
3、富有创造性,为什么要去探求新思路?运用所得的知识呢? 请同学们按照以下方法去读课文。
1、找到文中对这个问题回答的语句,说说作者的观点和根据。作者的观点: 作者的依据:
2、有感情地朗读作者对这一问题回答的语句,读出自己的理解,然后用朗读的方式与同学交流,注意说清你这样读的理由。
3、联系生活积累,请你为作者的观点补充一些新的依据。
4、有人觉得“创造了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你赞同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运用朗读的方法交流一下你的看法与理解,并列举一些例子证明你的看法。作者的观点: 作者的依据:
四、合作探究、品味感悟: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明白了:本文主要围绕“怎样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展开论述的,可文章一开始并没有谈论这个问题,作者一开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呢?之后又提出了哪些问题呢?这些问题在论述过程中又起到了哪些作用呢?文章为什么最后才给出全部答案呢? 下面让我们用以下的方法探讨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请同学们找出全文所提出的几个问题,并用横线画出。
2、结合上下文思考,这些问题起到了哪些作用,能否将它们的顺序重新调整。
五、综合练习、积累语言:
多角度语言思维训练:
例:生活是一首歌,唱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生活是一朵浪花,撞击着人类梦想的礁石。生活是生活是
六、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积累关于创新的名言。
2、都说1+1=2,我却认为1+1=1,而且: 2+1=1 3+4=1 4+9=1 5+7=1 6+18=1
……请你选择其中一题说说你的见解。
第二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
☆课文导读
这是一篇有关创新问题的议论文。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常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独辟蹊径,提出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在精当分析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需的因素,以及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全文思路清晰,层层加深。事实论证,有很强的说服力。☆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罗迦.(jiā)恭.喜(ɡōnɡ)根深蒂.固(dì)汲.取(jí)孜孜..不倦(zī)压榨.(zhà)锲.而不舍(qiè)驾驭.(yù)持之以恒.(hénɡ)模.(mó)式
二、词语释义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三、语句解读
1.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这一段话,承上启下,通过设问,提出下文论述的中心。
2.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这段话结构明晰。三句话,第一句话告诉人们,要坚信自己拥有创造力;第二句话提出要拥有创造力的三个要求;第三句话强调如果能做到这三点的人,一定会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四、作家作品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五、背景探视
许多人在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只知死学知识而不知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以为搞发明和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不相信自己也能有所发明和创造,结果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作者想要说明,有过许多发明创造的人最初也是和大家一样的普通人,而普通人只要有自信不断学习知识,活用知识,敢于打破常规想问题,就会成为一个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汲.取()推敲.()恭.喜()对称.()模.式()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根深dì()固 孜孜不juàn()持之以hénɡ()qiè()而不舍 不言而yù()轻而yì()举 一shì()无成 自言自yǔ()3.辨析近义词,选择恰当的词填在横线上。
⑴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________(丢弃、放弃、抛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⑵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________(获取、获得、汲取、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⑶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________(探索、探求、探究、探讨)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⑷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________(缺少、缺乏、缺欠)创造力的区别呢? 4.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⑴形容事情容易做,不用费力。()
⑵一件事都没有做成功,形容事业上毫无成就。()
⑶实行起来有成效。多指方法或措施被实践证明生效。()⑷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5.下列材料中,不属于事实论证的一项是()
A.他(古登贝尔)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B.布歇尔发明了对战型乒乓球游戏。
C.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的调查研究。D.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6.调整下列句子的语序,使它成为一段句意完整、明确的话。正确的语序是()①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②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③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④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②④③①D.③①②④
二、整体感知
1.对“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一句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B.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C.因为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D.因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才会去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寻求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和新的方法,这是激发创造性思维,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的最基本因素。2.不能说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事例是()
A.约翰·古登贝尔克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式机器。这就是印刷机和排版术。
B.罗兰布歇内尔用电视接受器做实验,发明了对战型乒乓球游戏。C.牛顿因成熟的苹果掉在头上而发现了“万有引力”。
D.麦哲伦于1519年出海航行发现了南美洲,并证明了地球是球型的。3.不是因果关系复句的一项是()
A.因为非对称图形只有C一个,所以会被认为与其他图形不同。
B.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科学就是探求真理。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艰苦曲折的过程。常常有这样的情形: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掌握资料的差异,认识方法的不同,就会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况①,以至引起学术上的论争。因此,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把反对的意见看做对自己的莫大帮助,把对自己的批评当作珍贵的友谊。正如李四光同志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对我的论题的坦白的批评,更能使我感到激励。”歌德也说:“我们赞同的东西使我们处之泰然,我们反对的C.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D.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部正确。
4.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5.请归纳一下: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三、课内阅读
①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②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③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④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⑤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第①段在选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依据之一是什么?3.选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有创造性的人”。一句中,“这些”指代什么? 5.分析上述文字,下列观点不属于作者的观点是()A.要有创造力,关键是要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B.要有创造力,就不能满足于一个答案,而要去探索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C.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D.并非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四、拓展阅读
东西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产。”这都是因为,赞同的意见未必正确,反对的意见未必错误。退一步说,即使错误的反对意见,对自己的科学研究也是很有好处的。
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为探讨定比定律,进行了长达九年的辩论。最后普索勒倾吐了衷心的感激之情,说:“要不是你的质难,我是难以深入地去研究定比定律的。”并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功劳。今天,为了现代化建设而钻研科学的崇高志向,使科学工作者胸怀更为宽广,虚怀若谷,容得下百川之流,听得进“敌对”意见。②
1.对本文的论点,人们有四种意见,你认为哪一种意见正确?()A.科学就是探求真理。B.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艰苦曲折的过程。C.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把反对的意见看做对自己的莫大帮助。D.赞同的意见未必正确,反对的意见未必错误。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A.议论B.说明C.抒情D.记叙E.描写
3.引号主要有以下用法,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句话中的引号各是哪种用法? ①()②()
A.表示引用部分B.表示特定的称谓C.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 D.表示讽刺的意思E.表示否定的意思
4.文中有三句名人言论,请根据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判断:哪句是道理论据,在句后的括号内画“√”;哪句不是道理论据,在句后的括号内画“×”。A.正如李四光同志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对我的论题的坦白的批评,更能使我感到激励。”()B.歌德说:“我们赞同的东西使我们处之泰然,我们反对的东西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产。”()
C.最后普鲁斯特成为辩论的获胜者,发现了定比定律„„他对贝索勒倾吐了衷心的感激之情,说:“要不是你的质难,我是难以深入地去研究定比定律的。”()5.这篇短文先后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论证方法。☆中考回眸
(2006天水卷)9.请用准确简练的语句概括下列新闻的主要内容。(3分)
北京时间2005年1月18日3时16分,中国第21次南极冰盖昆仑科学考察队12名队员成功抵达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鲜艳的无星红旗高高飘扬在海拔4093米的蓝天之下。这是人类首次登上南极内陆冰盖之巅。(15字以内)
一、1.jíqiāoɡōnɡchènmóchuànɡ 2.蒂倦恒锲喻易事语3.⑴放弃⑵汲取 ⑶探求 ⑷缺乏4.⑴轻而易举⑵一事无成⑶行之有效⑷不言而喻5.C6.C
二、1.D2.D3.B(并列复句)4.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5.有渊博的学识,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新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三、1.引起下文。2.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3.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4.“经常保持好奇心„„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5.D
四、1.C2.D3.①A②E4.A.√B.√C.×5.讲道理,摆事实。
答案:中国科学考察队首次登上南极之巅。
第三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
班级:互助对姓名:日期:11月18日编号 023对手对评价★
自学使能力提升展示让神采飞扬
学习方法:阅读课文,翻查各种参考资料,互助对互助学习或小组学习。
学习目标:扫清课文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评价:采用对手互评或教师点评。
【练学案】
1.给下列词中加粗字注音。
渊博()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根深dì固()jí取()zīzī不倦()()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________在大多数情况下,________是他们,________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________,这种非凡的灵感,________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________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________充实。
4.简答。
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3—7自然段,回答文后问题。
5.“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归纳一下: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分别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举的两个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十分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文第二段画线句子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说:“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你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吗?请写一个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创新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学案】
一、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选段,完成16-21题(18分)
①“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生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②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方法有赖于创造性思维。那么,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须的要素呢?
③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以后,也可能出现在六个月以后,六年以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④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⑤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造机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工。而硬币打造机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面积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造机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⑥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发生什么反映。”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16、作者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呢?(3分)
17、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要要素?请分条概括(3分)
18、第③段中的“这种情况”指的是:(2分)
19、试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⑤、⑥两段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4分)
20、如果把第②段划线句子改成“创造性思维有如下必须要素”好不好,为什么?(3分)
21、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说“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本文中说“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试结合你的体会谈谈看法(3分)
二、事物的正解答案不止一个(节选)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
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
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
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10.本段论述的观点是(2分)
1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理由是什么?树立这种思维有何意义?请结合原文回答。(3分)
12.文中加点“这样” “此”分别是指代什么?请结合原文解释。(2分)
13.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作用。(3分)
①“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②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
③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三、4.本文开头十分精彩。以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思维方
式,接着又以设问的形式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告诉我们,人人都具有创造力,只要(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浏览全文,使用简洁的文字概述这三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5.选文中举了古登贝克尔和布歇内尔的实例,你能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吗?请写在下面
6.结合这三段文字内容,试给选文写一个结论性的句子或段落。
7.想一想,在你十几年的生涯中,有没有过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的设想或行动?试把你的设想和行
动写在下面,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五、1.“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句中的“之一”一词问什么不能去掉?
2.“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只是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段话应该怎样理解?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这个设问句改为“这种创造性思维任何人都具备”行吗?为
什么?
4.“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
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这段话前面说“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并非轻而易举”,后面却说这种非凡的灵感产生于极普通、一闪念的想法,这里是不是自相矛盾?
六、阅读课文第8~13自然段,回答问题。
8.这几段文字主要用了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第9~11自然段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你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1.“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有什么弊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别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举的两个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不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二段画线句子是什么句式?他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12.“寻求第二种答案”,即本文主要论述的问题,结合全文回答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限二十
字以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创造性思维应有哪些必要的要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因素呢?”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仔细体会这种修辞方
法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6.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
7.文中有一句指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的危害性,请找出这句话。
8.说说如何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并说明划分的理由。
9.文末的“这一点”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10.在课堂上,当你发现自己的意见和老师的不同,你会怎么做?
11.这一段文字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认为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作者这一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加横线的“这一点”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除他们外,你还知道哪些科学
家的发明创造和文学家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
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
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
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
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
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10分)
11、根据文段内容,解释下列文中加横线的词语。(2分)根深蒂固:孜孜不倦:
12、作者为什么反对“„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3分)
13、“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中“此”指代什么?(2分)
14、要想自己有创造性思维,你应该怎样做?(3分)
【练学案】
1.yuān qiè héng2.蒂 汲 孜孜3.然而即便也相反往往甚至逐渐4.答案示例: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知道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要做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就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要探求新的思路;还要锲而不舍地去做。
(一)5.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你就容易止步不前,限制自己的创新思维。6.有渊博的学识,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新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有持之以恒的毅力。7.一是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二是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8.因为只有不满足于一个答案,才会不放弃探求,才会有发明创造。9.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10.提示:必须是现实生活中运用自己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例,具体事例略。11.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同样,一个民族,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才是一个有活力的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才能够长盛不衰,兴旺发达。
【导学案】
一、16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17①要积累知识②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③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18知识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19第五段讲的是印刷机和排版术的发明,第六段讲的是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的发明。这两段都是举例论证,证明了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20 不好,因为原文中用设问语气更能吸引读者,形象生动地引出论点,如果改为“创造性思维有如下必须要素”就不吸引人了。21言之有理既可
二、10、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11、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同时事物是变化的。有利于打破习惯思维定势,进行创新。
12、这样:是指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此: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3、①“不知不觉”说明“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已经成为习惯和下意识里的东西,影响很深。②“大部分”说明也可能有例外,注意表述的严密性。③“往往”说明情况的普遍性,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注意表述的严密性。
三、4“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渊博的知识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新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一旦产生灵感,要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5(“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文章开头设计的问题本身就证明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就自然的进入了对“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错误思维模式的剖析,引出了必须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观点;接着点出寻求其他答案和创造性方式的观点;接着点出寻求其他答案和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展开对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的论述;然后用两个问题引出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最后归纳全篇。全文“起—承—转—合”,过渡自然。恰当的运用衔接词,第一部分转入第二部分时用“然而”来衔接;第二部分转入第三部分用“不过”来衔接。)9(略)
四、4举例论证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5略)
6因此,创造性思维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前提。)
7略)
五、1、答案:因为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根据并不是唯一的,如果去掉“之一”就变成唯一的根据,这与事实不符,因而不能去掉。)
2、答案:我们所学的知识只有在现实中运用,才能让知识发挥出作用。这就是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的道理。)
3、答案:不行。设问句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它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同时设问句在结构上还能起承接、过渡的作用,结构紧密条理清晰。)
4、答案:不矛盾。因为前面这些非凡的灵感导致了伟大的发明,因而“并非轻而易举”,也因此被称为“非凡的灵感”,实际上它们都是一些普通的、一闪念的想法。作者这样说,也想告诉大家,任何人都具备这种创造性思维,不止是牛顿等人具有。)
六、8、(举例子和讲道理)
9、(略)
10、(是。任何人都具备创造力,只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
七、1、(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容易止步不前,限制自己的创新思维
2、(1)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2)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
3、因为只有不满足于一个答案,才会不放弃探求,才会有发明创造。)
4、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八、12、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思维)
13、创造思维必须得要素有(1)渊博的知识;(2)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3)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
14、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算真正获得了知识,否则,只是便一文不值。)
15、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同时,还有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是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晰。)
九、6.(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7.(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在“因此”之前划开,理由是先细致的分析,后得出结论。)
9.(“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能放弃探求”)
10.(略)
1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2.(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因为从社会发展史上可以看出,伟人们的创造,往往是从细小的想法开始的。小想法慢慢变成大创造,这似乎是一条规律。所以尽管人们不能预知未来的结果,但只要坚信自己一定能将之变为现实,那么就会成功,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
13.(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14.(例:科学家:牛顿 “万有引力定律”;文学家:曹雪芹《红楼梦》;鲁迅《朝花夕拾》)
十、(三)
11、难于或不能改变。勤奋刻苦,毫不懈怠。
12、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13、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14、汲取知识,运用知识,探求新事物,持之以恒地尝试。(言之有理也可,能联系自己情况来谈)
(四)1、精神力量
2、排比 比喻(后两空答案略,作者名与篇品必须对应,否则不给分。)
第四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21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议论文的有关常识,了解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学习论证的过程。2.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方式和论证方法。3.把握文章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1.理解作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及其理论基础。2.体会创新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创造性思维,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对成语故事“表水涉澭”的理解随机导入。(3分钟)
二、题解:“不止”、“不只”的区别。(2分钟)
三、初读课文,汇报学习收获。
迅还浏览全文,谈一谈你在课文中读到了哪些信息,或者有怎样的体会。(默读思考4分钟,汇报交流16分钟)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适时引导,注意以下要点: 观点一: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引导: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一观点的——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因此四个答案全都正 确。
观点二: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引导:为什么重要?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吗?(可顺势纠正语病:在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一论点的? 观点三:创造性思维应当具备的要素
引导:第一个要素是怎样提出来的,作者认同这个观点吗?你认同这个观点吗?作者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你认为第二个因素在表述上有何问题?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为什么举了两个例子,这叫什么论证手法?
观点四:是否具有创造力的根据
引导: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观点五:人人都拥有创造力,如果具备以上条件的话。
引导:是任何人一定具备吗?怎样理解“如果”
四、问题研讨:
1. 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题或者一个中心论点,我们得出了这么多的论点,那么,本文的这些论述,有无主次这分呢,如果有,主要论述的问题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为什么标题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而且也是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的呢,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2. 作者是如何将这些问题组织在一起的,课文结构上有何特点?(引出纵贯式的结构常识)设问句有何作用?
3.学了本文,你有怎样的感想,你认为你有没有创造力,要怎样才能变得更有创造力。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创新,因为有了创新的精神,四大发明才能享誉全球;因为有了创新的精神,中华民族才能五千年生生不息;因为有了新精神,中华民族必将实现伟大的复兴,傲立于世界民话之林!来让我们高声诵读这些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
创造力并不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专利,普通人也具有创造力。相信(要求学生修改最后一段话:只要我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我一定为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六、作来布置:《文科爱好者》习题。附:板书设计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逻迦费因格
提出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引论)
不满足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很重要
广博的知识创造性思维具备的要素 分析问题: 灵活运用(本论)
持之以恒
是否拥有创造力的根据
解决问题:人人都有创造力,只要具备上述条件(结论)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
班级: 姓名:
一、基础积累。括号内注音,并给每个词语造一个句子。
汲()取: 创意: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锲()而不舍: 轻而易举: 持之以恒: 不言而喻:
二、学习收获:
1. 本文论述了哪些方面的问题?
2. 本文主要论述的问题是什么?
3.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要的要素?
4. 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
古登贝尔克举例论证 布歇内尔
三、我的困惑 1. 内容理解方面: 2. 写作技巧方面:
四、创意写作:利用以下素材,写一篇与“创新”有关的议论性文,300字左右。题目自拟。
素材:
(一)荆①人欲袭宋,使人先表②澭水。澭水暴益③,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④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⑤。向⑥其先表之时,可导⑦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二)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三)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
(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江泽民
(五)“学问之始,非能记诵。博涉既深,将超记诵。故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清·章学诚《文史通义》(这是一个比喻句,涉山济海,少不了舟车,在做学问的道路或航程中也少不了记诵。)
(六)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学记》
(七)伦类不通,不足谓善学——荀子《劝学篇》
(八)美国柯达公司依赖其在全球领先的胶卷产业,一度在世界上同类产品中占到了世界90%以上的市场,其公司市值在高峰阶段达到了300多亿美元,但在近十年以来,数码相机的兴起,柯达迅速被市场淘汰,到今年10月1日,其市值已不足6亿美元,缩水达98%,已连续多年亏损。
第五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1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观点;理解本文中心论点;学会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
2、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肯定学生不同答案,培养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索的精神。
4、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把 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解本文举例论证的方法。(重点)○
2.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力。(难点)○
5、教学设想:以本文为载体,使学生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要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的道理,再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6、教学时数:17、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字词读音与词意
三、初读课文
1、明确文体及特点。
2、文章论述的范围是数学范畴吗?
3、讨论文章结构划分(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研读课文: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全文或部分段落)并思考问题。思考讨论以下问题?a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是怎样得来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b“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
c为什么“不满足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d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e课文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和罗兰•布歇内尔发明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这两个事例是为了证明文中的哪句话?这是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你能再补充几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吗?
f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g本文中涉及的问题较多,作者主要想论述什么问题?
五、讨论问题:学生讨论后,老师明确
六、拓展延伸
七、总结寄语
八、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及导与练
九、板书设计(略)
十、课后反思 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