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的正确评价让学生开出一朵朵幸福的花儿
教师的正确评价让学生开出一朵朵幸福的花儿参加工作这么多年,我们一直都在参加继续教育,尤其是这次参加乐山市中小学老师的远程学习,让我对语文这个自己教了很多年的科目有了新的认识。以前可能更注重学生的成绩,而不是他语文素养的培养,以应试为目的,也不管孩子们学到了什么,怎么学到的,学得好不好,一切以分数为标准,考得好的就是学得好的,考得差的就一无是处。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认识到了小学评议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是在一段时间内,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从多个角度加以分析、反馈,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调整,不断改进学习方法,以求提升其语文素养。因为学生是在成长发展中的,尤其是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变化更快。总结性评价过多,对学生的压力大,学生成长和发展受到的限制也大。形成性评价重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和记录,一段时间后总结评价结果,描述出学生能力发展的轨迹。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掌握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做到正确评价。
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要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所以在学习过后的教学中,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一旦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就及时给予表扬,让字写得差的同学不再自卑,告诉他:“你只需要把你写字的火车开慢点,手握笔时放轻松一点,你的字一定就站直了,有精气神儿了。”而不是向往常那样一边发火一边数落道:“不晓得你练了弄久的字,是咋练的,这么丑的,你看XXX,人家的字就那么漂亮„„”结果这几个字写得差的孩子脸上一下就焕发出了神彩,眼神也不像往常那样暗淡无光,似乎有一小簇火苗在眼中点燃。呵呵„„还比如在作文批改时我也尽量勾出孩子们优美的句子,让那些画上波浪线的词句在一篇普通的文章中奕奕生辉;在评语中也不再是简单的:“再修改一下会更好!”之类的让孩子无所适从的,找不到方向的语句出现,而是说:“如果在动作描写上再下点功夫,把你做这件事时的情景在脑中好好回味一下,一定会找到恰当的语句来描写,让人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么你就离成功更近一步了!”„„看到孩子们脸上的笑容,看到他们写作文时前所未有的劲头,真的,我觉得从学习中我有了收获。让我们在不断的学习中让身边的孩子更幸福快乐地学习吧!
第二篇:让教师享受教育幸福 让学生体验幸福教育
让教师享受教育幸福 让学生体验幸福教育
江苏省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以下简称青山高中)创始于半个世纪前,几易校名,数迁校址,伴随着新中国的步伐,不断发展。1980年该校以“思想美、仪表美、语言美”的“三美教育”轰动全国,成为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发祥地。学校历来重视素质教育,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全国红十字模范校等。作为首批承办内地新疆高中班学校之一,出色的民族教育管理使学校获得国务院授予的“全国民族团级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近年来,学校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己任,通过开展“幸福教育”,坚持“让教师享受教育幸福,让学生体验幸福教育”,走出一条“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打造品牌、全速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所好的学校需要一个好的领导集体,一个好的领导集体能打造出一所好的学校”的科学发展观。在当地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学校领导开拓、创新、务实、勤政,依靠全体教职员工积极进取,共同努力,办学绩效显著,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教育到底为了什么?这是很多人都思考过的问题。江苏省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校长高惠洪一直对此进行着不懈的探究。他从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到学科带头人,再到校长,亲眼目睹了几十年教育的变迁。尽管2005年高中就已进入新课程改革,但应试教育的惯性,唯分数论的根深蒂固,仍然把考试看成目的,教育偏离了应有的本意。学生成为知识的附庸,学生个性不断泯灭,学生尊严在消失,人际关系在异化。同时,教师的压力日益加重,职业倦怠越加严重,教师职业幸福感普遍下降,学校生活的幸福正在校园中不断失落。
对于这样一所有着五十多年文化底蕴,正处于高原期的中学来讲,必须要有新的理念来引导,才能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青山高级中学校长高惠洪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生活,人生活的目的就是幸福。正如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一命题的实现,正是一个校长的使命和个体价值所在。
青山高中有许多老教师都是从大学毕业就一直在这里教学,也有相当数量的年轻教师当初就是这里的学生,他们都有一种“青山”情结,携手为青山的腾飞贡献青春。高惠洪校长也是其中之一,从大学毕业到青山高级中学担任一名普通教师,再到走出该校后的四年又公选竞聘青山高级中学的校长,带着这样一种信念走上领导岗位后,提出了“为学生终生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开始了“幸福教育观下的高中教育行动研究”的课题探究,旨在以课题研究促进师生对办学理念的深化理解,引领整个学校的发展。把青山高中建成一个和谐、幸福的大家庭。“幸福教育”课题顺应了全体青山人的愿望,也顺应了素质教育核心的时代发展需要,得到了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高度重视,被立项为教育部重点课题,同时也为学校鼎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探索了新路。学校教育中的幸福
什么是幸福?教育的幸福是什么?青山高级中学人认为:幸福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的一种状态。幸福是人的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和伦理幸福的辩证统一,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教育学作为面向整体人性的学科,教育观照下的幸福无疑与哲学的幸福概念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又有自己的倾向性。首先,教育学的幸福是针对个人的,对各个年龄阶段的个人予以同等的尊重,相信他们都是完整意义的人;对个人的各个层次的情感感受予以同等的尊重,相信它们都是幸福人生的重要内容;相信个人的幸福主要不是看它是否符合别人的、成熟了的、标准的、成年人的幸福标准,而是看它是否与他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其次,在教育学的幸福中,所谓的“社会伦理标准”是相对的、多层次的、能够被学生理解的“群体”标准。再有,最为特殊的是教育更注意幸福的发展意义,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
常言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不仅要自问:“我们一辈子都在吃苦,我们现在幸福吗?”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或许每一个人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在青山高级中学却有了统一的认识:教育的结果是为了人的幸福,教育的过程是人体验幸福的过程。换句话说,为了学生的明天,意味着教育为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做准备;为了学生的今天,意味着学生正在接受的教育过程本身应当是幸福的。
青山高中开展“幸福教育”,就是以人的幸福情感为目的的教育,它要培养能够创造幸福、享用幸福的人。幸福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把幸福作为一种有待于教、有待于学的情感内容,这样“幸福教育”就是“教幸福,学幸福”;二是把幸福当作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把教育当作一件幸福的事情来做,这样“幸福教育”就是“幸福地教、幸福地学”。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教育”。幸福教育的建构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谈到叶老的这句话时,青山高中人从幸福教育的角度进行了解释:“教育是为了不需要教育,这在幸福教育上表现为对幸福能力的重视,幸福能力表现为发现、创造幸福和享用幸福的能力。教师的幸福能力比学生强,教育就是以承认这种差异为前提,以改变这种差异为任务。幸福教育无非就是把教师这种相对较强的幸福能力转变成学生的内在素质。”在实施幸福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有其独特的做法:
一是让教师享受教育幸福。没有教师的幸福就没有学生的幸福。教师的幸福生活就是教育幸福。为做到这一点,学校为教师每人买了《积极心理学》、《哈佛大学的幸福课》等书籍加强理论学习,邀请各地幸福教育的专家教授来校作报告,组织教师开展了“幸福教育需要智慧”、“构建幸福的班集体”等主题的教师论坛及专题研讨活动。这些活动提升了教师的幸福观和感知幸福、享受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进一步使广大教师明确了教师的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是教育的必需。实践证明,幸福教育的建构离不开教师的幸福,学生的幸福是以教师的幸福为前提的,没有教师的职业幸福就没有学生的幸福可言;教师幸福来源于教师与学生生命的对话,并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实现。可以说,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学生幸福,没有学生的幸福同样也不存在教师的幸福。教师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感受那种从职业中获得的创造感、尊重感与艺术感。
二是让学生体验幸福教育。首先,建构自我扩展的德育。让学生理解幸福的真谛,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是帮助他们学会体验幸福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幸福的生活应该是道德的生活。只有通过道德教育,才能帮助学生认识到物质享乐不等于幸福、损人利己不是幸福,真正的幸福是个性化德性的幸福,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基于这种认识,青山高中的主要做法:一是以德育为首,引导学生过一种道德的幸福生活。学校加强德育工作网络建设,确立全员都是德育工作者思想,把德育工作渗透于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二是通过优化德育途径,提高德育实效。学校坚持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学生,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和文化典籍中的德育资源,赋予“仁、义、礼、智、信”现代内涵。2008年11月,学校成立了慈善志愿者协会,以培养学生慈善意识为主开展各项慈善志愿者活动。2009年,学校又在高
一、高二年级开设“幸福课”,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学会感恩、懂得如何获得身心健康、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等等,让学生感悟幸福的“秘密”。
其次,建构知情统一的智育。智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场景,是学生校园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打造“幸福课堂”、“魅力课堂”作为“幸福教育研究”的切入点,这是青山高中幸福教育研讨的主要立脚点。学生正是在课堂生活求真、求善和求美的过程中感受到幸福,师生自我发展的需求才最终得以实现。几年来,青山高中一直致力于探索有效的课堂就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相对成熟的问题教学、案例教学、网络教学等课堂教学模式,并通过“现代媒体技术与学科整合”、“学科公平与效率”等课题的研究,极大促进了教学效益的稳步提升,师生在“相同的起点更大的提高”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再次,建构身心统一的体育。现代体育已经由手段论转向目的论,即把体育运动的目的放在参与者自身满足的目标上。身心统一的体育不仅使学生充分感受运动所带来的愉悦,而且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具有重要影响。为此,学校积极探索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行选课制度,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体育课程,健美操、乒乓球、篮球、足球、国际象棋、羽毛球、排球等课程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幸福教育的行动保障
几年来,青山高中以课题研究来促进幸福教育的实施,推动了“幸福教育”的深入开展。为此,学校确立了课题研究专家指导保障系统,通过专家指导下的行动研究提高幸福教育的有效性,增强师生教育生活中的幸福体验,提高师生的幸福能力。研究中,学校取得江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无锡高等师范学院、无锡市教科所等大力支持,邀请了江南大学副校长、博导冯教授担任课题研究的名誉顾问,《幸福教育论》作者、上海师大的刘次林教授为课题理论顾问,无锡市教科所的胡麟祥所长为课题研究指导顾问。另外,学校还聘请教育学院的副院长沈贵鹏教授和王树洲教授等7人担任课题专家组成员指导学校的课题研究。这是促进学校发展、实践幸福教育理念不可缺少的条件。专家进校活动带来了新的教育视野以及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外力引入打破了学校原有的封闭状态,实现了外来因素和内在因素的重构,为学校的“幸福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总之,青山高中开展的幸福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作为教育本身又是一项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的事业,幸福教育作为一项关系整个民族未来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首先,幸福教育需要政府的支持,这种支持主要表现在法律政策方面,表现在财政的支持力度和监督保证上。其次,幸福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家庭教育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素质教育;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要鼓励孩子学会生存,教育孩子学会做人,要让孩子在挫折和选择中,培养幸福的品质。再有,幸福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特别是学校的周边文化、社区以及媒体等,都应为幸福教育的实施创造重要条件。
令人欣喜的是:青山高中所开展的幸福教育研讨和课题开题活动,受到各界的关注和支持,这也印证了当前人们对幸福追求的普遍渴望,也预示着青山高中探索“幸福教育”的道路一定会走得更远。
高惠洪校长说:“‘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是学校不懈的追求,我们开展幸福教育旨在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实施‘幸福教育’,形成特有的校园文化,引领学校的全面发展,让教育回归于幸福的终极追求。为此,值得我们用毕生的精力去努力!”正是出于这种责任与使命,全体“青山”人齐心协力,带着极大的热情和勇气,为了创建幸福的校园,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而不断去努力、去实践、去奋斗!(宏火张武伟海霞)
第三篇:做一名人学生幸福的教师
凝心聚力用氛围哄抬幸福
来到这个美丽的小镇已经快一个月了,这里给了我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了解小学寄宿制学校,第一次当班主任„„
短短的二十天,我被孩子们的勤劳和质朴一次次的感动着。大清早,他们站在操场,大声的朗读课文、中午,自己拎着水壶打水,面对老师时羞涩的眼神,运动会上的一张张笑脸„„这一幕幕让我心头久久回味。面对孩子们期许和渴望的眼神,我不能懈怠,我时刻在想,我能为他们带来什么呢?
假如生活中的十人,有九个人悲伤苦恼,一人幸福美满,我想那嫉妒不满的九人会更加痛苦,那孤单幸福的一人也不会真正的幸福。反之,十人中若有九人幸福快乐,那么悲伤苦恼的一人也许会更加努力让自己也幸福,快乐幸福的众人也会乐于帮助孤单的人享受到幸福„„我想我们的班级教育也是如此,我带给孩子们的应该是一种集体的力量,一种幸福的氛围。
下面和各位老师交流一些我的想法,有些已经实施,有些只是一个想法,但是我相信我们所摸索的必然能让我们有所收获。
一、设立班级自主管理岗,将个人和集体捆绑。
在和学生见面的第一天,我就对学生们说了我的计划,我们班级是一个集体,必须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29个人自主承包班级里的各项任务,黑板管理员、讲桌管理员、卫生柜管理员、作业本管理员„„等等,每个孩子都成了班级里的“芝麻官”,负责班级里的一项事物,再成立一个系统的奖惩制度,训练孩子们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小小的一个自主管理岗位,能让学生对班级产生归属感,让学生知道自己也参与了班级管理和服务的一部分,一个有归属感的集体,才是一个完整的集体,才能紧紧的把每一个学生都捆绑在集体的这艘航船上,才能让他们感受集体的快乐,集体的幸福。
二、丰富班级活动,乐于参加精彩的班级活动。
学校生活已经成了这里孩子学习的一切,保守的家庭教育已经封闭了他们的部分心灵,学校是他们认识世界的窗户,我们不能把目光紧紧局限在教科书上,作为班主任,我们有义务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知识。我记得当我把王亚平“太空授课”的视频放给二年级学生看时,他们聚精会神,还会发出啧啧称赞。学校布置了爱心作业,我就利用三上时间一一安排,制作“感谢师恩”卡片,教唱感恩歌曲,开展班级同学互助一帮一活动等,在这一次次的活动中,我努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收获,让他们热爱班级活动,在活动中感受幸福。
三、绑定小组,获得集体成功的喜悦
三年级虽然没有开展高效课堂课改实验,但是根据我在高新一小的经验,在课堂上开展一定得小组竞争机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运动会期间,我组织孩子们起了新的小组名称,并且拍摄了小组风采展示图,我设想通过期中考试后一周,营造班级文化氛围,把小组积分奖励机制落实下去,让学生得到学习的成就感。
第四篇:《致教师》读后感: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让学生体验幸福的教育
《致教师》读后感: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让学生体验幸福的教育
静心品读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聆听专家的教导。《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都是解答一线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有针对性的加以剖析、研究。书中教师的问题、疑惑、故事等都是我们教师身边所遇到的,所思考的,所疑惑的,所发生的,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印象较深的是《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和《教室就是幸福的源泉》这两篇分别阐述了如何享受你的教育生涯和如何师生共同创造幸福。最近我们经常听到很多老师在抱怨工作太多太杂,孩子不爱读书等问题。我们也看到了新闻报道孩子因为作业、成绩等问题而自杀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我想无非就是老师,学生都没有从教育中享受到幸福的感觉。那么如何做到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让学生体验幸福的教育呢?
在《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这篇中朱永新老师提到关于幸福的名言妙论尽管各部相同,但都基本揭示了幸福的基本的特征——幸福应该是在创造中的,幸福应该是在服务中的,幸福应该是在研究中的,幸福应该是与别人分享的。教育,恰恰是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是教育是让人们幸福的事业。那为什么有部分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无法享受、体验当中的幸福呢?我们再来看看两篇当中都有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最大的幸福来自人与自己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幸福在哪里?在自己的梦想里,你大胆的去想,大胆的去努力。人要不断的超越自己,会得到最大的满足。
现在回想一下你为什么会抱怨,是不是没给自己定期设定一个目标,而是让自己过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状态,没有成就,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呢?作为教师的幸福有两大:一是孩子,二是来自专业成长带来的事业成就与生命尊严。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小玩具一样,教师的挚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类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难道不是吗?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教师应该关注到每一个生命,关注到每一个日子,关注到每一个程。让老师和学生的生命都能得到丰富的滋养和最美的呈现,那么就做到了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让学生体验幸福的教育。
第五篇:让作业评价称为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
让作业成为老师与学生的心灵的桥梁
作业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二次学习”过程。通过作业学生可以巩固基础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发展思维能力,所以教师要对学生作业加强管理。为了加强学生作业管理,我们就要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它是作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作业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作业过程,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从而形成优秀的学习品质。
一、学生作业评价改革的必然性
一直以来,教师按照教材大纲的要求,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教学进度的跟进,要求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时完成教师规定的作业,然后简单根据学生作业情况进行批改,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或“×”的反馈,另外也可以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毋庸置疑,这样的作业评价模式,强调和追求的就是学生能得到令大人们满意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能动性,存在严重的不足,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的学生作业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感受
只要是做过学生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老师指定的作业形式和内容是“同一”的,即同一内容,同一难度,同一要求。全班几十个不同的学生主体却要作业统一,严重存在有些学生“吃不消”和有些学生“吃不饱”的现象,这似乎与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完全相违背。由此还延伸出了学生作业评价方式的单一化,教师往往采用“√”或“×”来加以判断,有“非对即错”之嫌,会出现“只见分数不见人”。这些都是我国应试教育的产物,缺乏科学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感受。这种传统的作业评价反映出教师更多地重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掌握上,更多地追求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结果上,确实这样的作业评价对我们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和巩固知识的过程中的学习思维、作业习惯、作业完成过程、解题思路、学习情绪等各个方面,很难全面评价学生的素质及学生的潜质。
(二)传统的学生作业评价方式重结果轻过程
不可否认,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更多地是关心学生作业最终完成的结果,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学生作业的结果上,而很少关心学生做作业时的原有的知识水平、情绪感受或外部环境等各种因素,教师只评价学生作业的结果而不关心学生作业过程。例如在做数学作业时,大多数教师都只关心学生作业最终的结果是否正确,简单地在作业本子上冷冰冰地打上“√”或“×”,学生的学习要么得到肯定,要么就是得到完全否定的评价,而我们的教师还美其名曰“严格要求”,而学生努力去完成作业的过程却被残酷地抹去了,学生学习的信心也会在一次次的“×”中减退。在例如我们学生的自拟题目的作文,很多教师也是常因个人观点的不同,情感体验的不一样,对学生的偏见或与中考要求不一致,而主观地给学生一个所谓的分数,很少有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事物,学生的努力再一次被否定。可想而知,在这样的作业评价方式下,学生怎么可能进一步主动地喜欢学习,怎么可能在成长的道路上健康愉悦地成长。这种作业评价方式不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而且从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一标准来说也是非常不可取的。
(三)传统的学生作业评价方式缺少师生互动
传统的作业评价是以教师的“一张桌子”加“一支红笔”来完成的,学生完全没有参与作业评价的权利,他们只能等待教师的表扬或批评。当学生的作业评价出来的时候往往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依赖教师,主动性难以得到发挥,对作业的自我评价意识越来越淡化。我们肯定清楚地知道,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丧失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很难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传统模式下,作业评价就是这样的过程:学生交作业,课代表收发作业,教师批改作业,学生看“√”或“×”,然后订正。我们可以发现,师生之间交流的纽带就是那冷冰冰的“√”或“×”,这二者之间缺少了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教师不知道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而学生也不知道错在哪里,师生互动被认为地切断了。
二、学生作业评价改革需遵循的原则 也许有教师会问,是不是传统的作业评价方式因存在这么多的弊端就要完全摒弃掉呢?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在进行学生作业评价方式改革的过程中还应遵循一些原则,具体说来注意一下几点原则就可以了:
(一)激励性原则
激励是教育评价本身应有的题中之义,但长期以来我们在片面地追求学生成绩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忽视了评价的激励作用。作业评价本不应该成为批评学生的借口,我们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充分品尝到学生成功的喜悦,而不是得到简单地批评或打击。一个大“×”,刺伤了多少稚嫩的心灵。我们教师何不在作业评价中多给予一些鼓励的、肯定的话语,让学生订正作业成为一种自主的需要。
(二)过程化原则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在进行教育时应在重视结果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作业是学生学习品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思维过程的展示,是学生想学习掌握情况的表现,因此作业应成为学生展示其掌握学习过程的一种手段,它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过程,教师不应该忽视这个学习的重要过程。如果学生失去了作业过程中成功的体验过程,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会大打折扣。
(三)感性化原则
学生还处于一个心智渐渐健全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比大人更加需要得到成长的肯定和鼓励,因此我们教师应在作业评价中尽可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可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学生喜欢的感性化的符号或语言,让冰冷的分数和触目惊心的“×”淡化出我们的视野,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做作业,乐于订正作业。
(四)互动性原则
作业本应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应成为师生学习互动的过程。我们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的时候不妨在学生作业的旁边留一些空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将学生的错误原因简单地写在旁边,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关心他们,在给他们希望。
(五)主动性原则
作业评价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评价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作业行为,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关心自身的学业提高,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潜能。
三、学生作业评价改革的有效形式
传统作业被视为强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途径或工具,追求的是终结性的实效。新课程标准下的作业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的重要内容。作业评价也应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通过做作业来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学习的信心和期待。因此,教师在学生作业评价的过程中,要解放评价价值观,改革传统的作业评价方式,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作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等级评价法
在传统的作业评价中,教师大多以“分数”的形式来表示,让学生有时有差一分就像差了十万八千里,好像就与其他同学有巨大的差距。我们不妨对学生作业完成正确的就写上“优秀”,“好”的字眼;对书写工整的,就写上“书写很棒!”;如果学生作业还有所欠缺就可写上鼓励性的评语:“比前几次好在某某地方,下次继续努力!”“这次作业已经很棒了,如果加以某某方面的改进就更棒了!”诸如此类的话语教师都要舍得写上。有位名人说:“听一句赞美的话,足以让我兴奋两个月。”看来老师的鼓励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多么地重要。
(二)推迟判断法 推迟判断法就是:如果学生自己对某次测验的答卷觉得不满意,教师可鼓励学生提出申请,并允许他们重新解答。当学生通过努力,改正原答卷中的错误后,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第二次答卷给以重新评价,并给出鼓励性的评语。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了学生的错误,可以暂时不要给出“×”的判断,让学生自己去找出作业的错误所在,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经过自己的努力找出正确的答案,这时教师再加以肯定的判断也不会迟。运用这种方法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对待自己学习中的错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面批法
教师们看到面批法可能立刻会质问我,根本没有时间允许教师采用面批法的形式,全班这么多的学生就是教师想面批,时间也不允许。是的,却是如此。这里说的面批法主要是指对学习落后的学生而言,这部分学生往往在学习上反映比其他同学慢,错误率也比较高,教师对这部分学生采取面批法,有利于及时指出作业的错误所在,并及时加以更正,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另外教师也别忘了在他们完成作业后及时给予鼓励的评语,良好的学习效果自然就会出现了。
(四)生生互批法
我们知道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也面面俱到的话,教师会十分疲劳,并不见得有多少成效。我们要善于利用丰富的学生资源,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人数最好不超过四人。教师鼓励小组成员逐题对照,互帮互助,找出作业的错误原因,并相互帮助改正,最后交给教师批改。这样,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合作交往的能力,说不定还能学到很多的学习方法。不过采用这种方法时千万别让学生觉得教师是在“偷懒”,教师要对小组成员的努力及时加以肯定,对小组成员的进步进行表扬,同时别忘指出他们的不足,相信学生们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一定会进步很大。
只有这样,作业才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师生交流的一个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老师注视的目光在注视着他,同学们之间的感情也会经一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