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通识讲座心得
通识讲座心得
为了让大学生有更大的平台和教授交流,学生开通了通识讲座,我认为通识讲座不仅在时间上比较自由,同时也给与我更多的机会与平台去与不同特色的教授交流,所以这学期从第二周开始我坚持去听讲座,从中我也学会了很多。在这五场讲座中,我听了三次人文系列——《孙悟空的人生自我实现》、《甲骨文与商代祭祀文化》、《汉字与传统文化》;一次艺术审美系列——《设计是艺术更是生活》;还有一次社会科学系列——《只研朱墨作春山——鲁迅诗学的现代意义》。这五场讲座各有特色,每位老师的风采都令人折服。
3月2日是星期天,刚好是李新灿教授的讲座,名字为《孙悟空的人生自我实现》,听到这个课题名字我就觉得一定很精彩,所以为了能有机会听到这场讲座,我5点多就开始去排队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等了2个都小时终于能进教室听李新灿教授讲孙悟空的人生自我实现了。本次讲座主要讲有所作为是生活的最高境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堪称典范。在生命本体论方面,孙悟空通过武力和法术,强销生死簿,最终与天地齐寿,是人类这一追求的象征和典型表现;在价值论方面,美猴王——弼马温——齐天大圣——要玉帝让贤,孙悟空在政治上有不懈追求;人生自我调适,孙悟空登上玉帝宝座愿望破灭,改弦易辙,将自我奋斗与普救众生结合起来,历尽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在李新灿教授形象生动的讲解中我重新认识了孙悟空,了解他是怎么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的,也激励我向孙悟空学习,努力把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3月9日是郑继娥博士的《甲骨文与商代祭祀文化》。本场讲座主要讲述的内容为:第一,甲骨文体例简介,主要介绍卜辞的构成、书写行款、文字的形体特点。第二,甲骨文占卜的社会、政治原因以及祭祀对象的体系,尤其是从祖先神到自然神各自的功能。第三,祭祀的礼仪制度以及对崇拜祖先文化的继承和影响。从这场讲座中我了解了悠久的甲骨文文化,对中国文化有了崇高的敬意。第三场是《汉字与传统文化》,马显彬教授主要从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与文化也有着重要的联系方面讲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魅力。我认为马显彬教授讲课十分生动,从形态汉字入手,让学生一起参与课堂,参与度很高,同时加入大量生活的例子,浅显易懂,富有情趣。在故事和游戏中我对文字游戏和书法等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3月16号我听了:姚雪凌副教授的《设计是艺术更是生活》让我在生活中学会如何发现美、体会美、享受美,进而关注设计、感悟设计、动手设计,为了生活
愉悦而需要停下自己的忙碌,帮助自己打造美好生活的品质。感悟到观察生活,体会生活、享受生活是每个人都要遇到的事情。生活中你离不开设计。
3月18日我听了宋立民教授的《只研朱墨作春山——鲁迅诗学的现代意义》。宋立民教授曾任河南报业集团《大河报》主任编辑、主任记者。承担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出版个人专著8种,是位十分有内涵的教授,宋立民教授都鲁迅十分了解,从另一个角度解读鲁迅,让鲁迅鲜活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从而了解鲁迅的文学作品和他的疯狂、热血。
在这五场讲座中我受益良多,五位老师各有特色,但都运用自身渊博的知识和生活经历把死板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在和教授们的接触中我也学会了很多,懂得多交流多读书,互相学习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第二篇:通识教育讲座心得
外国语学院
11英语教育4班
李海敏
2011154404
所选通识教育讲座的系列:教育前沿系列
通识教育讲座心得
——听《教学专业化及其方法训练》有感
第十二周,教授丁钢在我校开展了几场讲座,这些讲座都是以教育为主题,都与教师和教学方面有关,我从这些讲座中收获了不少与教育教学的知识,在这些讲座中,我学习到,做为一位教师,我肩负着哪些使命和需要具备哪些素养。在这些讲座中,我也加深了自身对教学专业化和教学方法的了解与认识。听完丁教授的这些讲座,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我对教师和教育有了更多的了解与认识,增长了自身的知识。在这些讲座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丁钢教授的《教学专业化及其方法训练》这一场讲座,相对于丁教授其他的讲座,我从这一场讲座中收获了最多知识,这些知识都是我在学校的学习中无法学到的知识。丁教授的《教学专业化及其方法训练》的讲座于2013年11月20号在教三311开展,这场讲座的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学专业化,第二部分是教学方法的分类和运用。
教学是一种专业化的工作,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教学技能等方面。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具备扎实是专业基础知识,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自身的专业教学技能,并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教学活动包括课前的准备,即备课,课中教学亦为上课,和课后评价,或者说考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上课这一教学过程。在课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堂上的表现和反应,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这次的讲座中,丁教授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的基本方法包括口授法、问答式的讲学方法、讲述和问答等方法。现在,我国的授课制度主要是班级授课制,一个班级里,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性格、兴趣、爱好和特长,他们的能力、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都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个别教学、合作学习、专题学习等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丁教授在为我们讲授这些教学方法时,也为我们讲授了运用这些方法的原则和策略,教我们用这些开展教学活动的步骤和技巧。
这一场讲座让我获益匪浅,丁教授的这场讲座使我对教学方法的了解加深了,我对不同的教学方法的定义、原则、策略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它让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让我学习到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怎样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听完这次讲座后,我发现自身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自身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还没有熟悉、全面地掌握教学的工作的知识。因此,我仍需要继续学习,努力让自己在大学最后的两年时间里得到更大的进步。从这次的讲座中,我深刻地意识到,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要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掌握在课堂中如何运用自身的专业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但是,我发现自身的专业教学技能不够熟练,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实践较少,在教学实践中,我还不能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自身对教学方法的类型的了解还不够全面、深入。
为了让自己在大三大四的时间里获取更大的进步,收获更多的教学知识和技能,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外,我要多阅读教育系列的书籍,加强对教学、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学习,丰富自身在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是自身对教学、教学方法的认识更全面、深入。同时,我也要努力抓住每一次的教学实践机会,珍惜这下教学实践机会,好好利用这些教学实践开展自己的教学活动,认真地为每一次的教学实践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方法运用的技巧和对待突发事件的能力。每一次的教学实践完成后,我要自我反思与总结,教学后的反思对提高我的教学技能、熟练不同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和其他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使我自己在每次的实践中都能获得进步,使自己在大学期间早日成为合格的教师。
丁教授的《教学专业化及其方法训练》的讲座不仅让我收获了很多知识,也让我意识到自己的差距,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相信我在剩下的一年多的时间里,进过自己的努力和学习,我可以提高自己在教学方面的能力和技能,不断进步,早日达到合格老师的要求。
第三篇:通识讲座论文(改)
姓名:姚潘妮院系:孟宪承书院学号:
湘西小镇的“爱”与“伤”
------论《边城》的矛盾性
10140710216
【摘要】: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地区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人生形式,但是故事却以悲剧结尾。这部小说的矛盾性由此产生。本文将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个人经历对《边城》的这种矛盾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 《边城》
原始主义
矛盾性
原始主义,是文学人类学批评的一个范畴,也是一种创作态度或倾向。这里的“原始”并非实指人类远古蛮荒的史前期,而是泛指相对于现代文明而言的比较原始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形态,是以现实为参照对历史或未来的一种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态度。从“现实”这个点出发,咏赞原始本真生存形态,指斥现代文明弊端的创作或批评形成一种原始主义倾向。原始主义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包括刚性原始主义、柔性原始主义、质朴性原始主义等。[1] 《边城》就是质朴原始主义的典型作品。沈从文在这部作品中鄙视嘲讽都市文明人病态人生,礼赞远离现代文明的古朴村镇村民原始的道德风尚。小说一开始就对描述的翠翠爷爷执意不收过渡人的钱,将上等茶叶买来慷慨赠与过渡人的情节都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同时,对人物的描写刻画也表现出作者对如画般湘西美景下培养出的人的爱恋。例如,在描绘翠翠外貌时,作者这样写道“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在这样的地方,甚至连妓女也是可爱的,“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主顾,做生意时得先交钱,数目弄清楚后,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
但是,真正经典的文学作品,却又不是一种主义的简单概括和还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就对《红楼梦》进行过评价:《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对于《边城》,我认为也是这样。随着情节的展开,故事的悲剧性也在一点一点呈现。
首先是翠翠父母的悲剧。边城姑娘与屯戍士兵相爱,本想私奔,但男人不愿违背军人责任,女人放不下年迈的父亲,最后只好效仿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同赴死。也许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在歌颂两人对爱情的忠贞,是在歌颂自然原始的人们对于至死不渝爱情的追求。但在我看来,这种做法并不可取。以现在的目光来看,作者的这种观点还是存在一定时代的局限性的。既然翠翠父母已经有了两人爱情的结晶,便应该承担起做父母的责任,呵护她,抚养她,教导她,而不是撒手人寰,将这个小生命交由自己年迈的父亲。作为女儿,为爱殉情的做法也是对父母的不孝,以至于翠翠祖父一直担心翠翠会重蹈自己母亲的覆辙,并且对翠翠母亲一直怀着愧疚和悲伤。
也许是听了太多的鸡汤文,我一直坚信,只要活着,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一切都会好起来。而无论现在的社会有多少黑暗面,起码为爱殉情的案例是鲜有发生了。现在的社会,我们越来越倾向于相信一个人活着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他人。我记得编剧史航在《奇葩说》的节目上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世界的联系从来都是犬牙交错的。一个人的出生必然伴随着责任。而我们成长为大人的过程,也是我们逐渐学会承担责任的过程。一个人自杀必然使自己一了百了,但必然会给那些关心自己,疼爱自己的人带来无尽的伤害。以我的观点,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值得歌颂,但不值得被效仿。
而对于翠翠的爱情,我也感到惋惜。而这正是封闭的自然环境造成的人的不可避免的孤独。尽管翠翠是爷爷一手带大的,但是爷爷出于关心爱护孙女的心理,自然想着让翠翠嫁个好人家,这样一来,爷爷心里自然要有个算盘。同时,爷爷又一直放不下翠翠妈妈的死,过于呵护自己的孙女,不想让她受到一点点的伤害,这样对翠翠也产生了一定的威压感。而翠翠作为青春期的懵懂少女,当爷爷三番五次揶揄她,向她打听她的意愿时,出于内心的敏感,翠翠一直不愿开口。那些少女的心事就这样被封锁。无人可倾诉心事的痛苦加重了翠翠的孤独。可以看出,在这样相对闭塞的湘西边城中,虽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善而又融洽,但每个人仍然是孤独的个体,藏着自己的一些秘密,而正是正是翠翠的含蓄,爷爷引导方式的误区,沟通的不顺畅使大老二老兄弟俩猜不透翠翠的心思。深知自己不敌弟弟讨心上人欢心的大老为了弟弟的幸福,也为了排解自己的忧愁而外出闯滩,最后才遭遇了意外。我常常想,如果翠翠能像现在很多女孩子一样,大胆抒发自己的心声,找个朋友倾诉自己的心事,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既然心属二老,便直言自己对其的欣赏,大概翠翠和二老便能成就一番美好的姻缘。而大老这么明事理的人也不会纠缠于此,大概也能早日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了。
大老二老让婚的做法也让我多了一些疑惑。尽管这也许是湘西人的传统美德------不愿伤了兄弟间的手足之情。但在当今的价值观来看,这只能是愚昧和廉价而已。在这一点上,另一部原始主义杰作《红高粱》更能让我找到共鸣。在黄土飞扬的年代和土地上,滋生了那样粗犷而又纯粹的爱情。值得一提的是,在电视剧版《红高粱》里,编剧还特意加了一条文弱书生张俊杰与女主角的感情线------作为九儿初恋的俊杰因为家人的阻拦和因此而产生的误会与女主角渐行渐远,最后原本相爱的两人只能分开。相比之下,余占鳌那样原始的爱情就显得更有气概,而这也使我更欣赏的。同时,我也更欣赏莫言笔下人物中含有的那种性格特点,敢爱敢恨,敢作敢当。
作者沈从文曾这样评价《边城》,“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够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2]可见,作者并非是怀着完全赞美,讴歌人性的态度来写出这部作品的。那么,“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又是指什么呢?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作者写就这部作品的生活背景和经历。作为“都市里的乡下人”,沈从文曾经历过被人嘲笑和看不起的经历,他也将他的这段经历安排在了女主人公翠翠的身上,当翠翠送过渡船时看到了一个穿着华贵的小女孩,以至于看得入了迷,再反观自己,与爷爷守着破破的渡船,翠翠更感到深深的无力感和自卑感。
1934年,沈从文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家乡湘西。对于这次湘西之行,他写道,“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行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素朴人情关,几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世纪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敬鬼神畏天命的迷信固然已经被常识所摧毁,然而做人时的义利取舍是非辨别也随同泯没了。[3]可见,这次湘西之行给他带来的是深深的失望感和无力感。眼前的湘西竟不是当年的湘西了,都市文明的侵染让这个小镇染上了世俗的味道。这一点,从《边城》中的磨坊便可窥见。虽然二老坚定不移地喜欢着翠翠,但是周围人一番“破渡船并无什么用处,相反,磨坊的女儿倒是与二老更门当户对”的言论更是体现出世俗对边城的侵染。因为这部小说是在作者此次湘西之行前后完成的,因此,这部小说的前半部分一直洋溢着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人性的欣赏,而后半段诸如看龙船的势利的妇人们,那个被砍了十七刀的码头妓女的爸爸,那个诡诈的中寨人以及老船夫在顺顺一家面前始终卑微的角色设置也体现出作者对那个美好时代一去不复返的失落之感。
在《边城》的结尾,老船夫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死去,象征着农耕文明的白塔倒塌,表现出在现代文明对传统社会的颠覆和摧毁,傩送出走,原本美好的生活就这样轰然倒塌,翠翠独自一人守着渡船,等待着那个使自己“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
我想,作者这样的矛盾的写作思路正是源于他在不同时期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一方面,他在极力地讴歌和赞美湘西边城人性的善良和优美,试图通过这样健康的人性拯救已被都市文明所侵蚀的灵魂,但后来却失望的发现自己无法阻止现代文明发展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堕落和欲望,因此,作者的对抗以失败告终,最终《边城》的故事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无情的悲伤和痛苦之中。
我想,沈从文先生这样一位具有浓烈的人文情怀的作家虽然以十分悲观的剧情结束了这部作品,但其中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却值得我们细细思考。尽管当代的社会越来越文明,越来越进步,但我们也不可避免地发现人们对金钱的欲望也在逐渐加深------贪污腐败,桃色交易。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的灵魂也不再单纯。有句名言说得好,“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希望现代人都能在这个金钱时代仔细听听自己灵魂深处的声音!
参考文献:
[1]方克强.《原始主义与文学批评》学术月刊.2009(02)[2]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 [3]沈从文.《<长河>题记》
第四篇:通识教育讲座学习心得
通识教育讲座学习心得
南审润泽讲堂被称作“一扇通识教育的窗”。正如王家新校长在开堂致辞中所说: “要让同学们不出校门就能分享多学科背景的名师与业界成功人士的风采,使南审学子拥有广博的知识结构、专精的技术和做人的踏实与崇高。”通识教育讲座让我了解和学习到专业课以外的知识,使我获益匪浅。
在至今听的8次讲座中,有四次是东大陈怡教授开的,所以对陈怡教授印像深刻。第一次是《庖丁解牛》的哲学解读和养生,陈怡教授关于庖丁解牛的故事和养生的见解十分独到,其深入浅出的语言发人深省。讲座最后,陈教授送给我们四句话:养生非养形,重在养精神,薪尽火犹在,自为长寿人。陈教授以自己做了例子,讲述自己曾经生病及痊愈的经历,并且证实了乐观豁达的心态的积极作用,他和蔼可亲的气质和娓娓的谈吐都十分受我们欢迎。第二次听陈教授的讲座是关于谈佛说禅讲文化。“我不信佛,但我给大家讲佛,只是一种艺术研究。”陈怡教授如是说。“佛”字在梵语里就是觉悟者的意思,佛不是神也不是上帝,他是觉悟的人,所以谈佛就是学觉悟。那佛能给我们什么人生启示呢?陈怡教授告诉我们说:佛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有人说,禅是一种智慧,一种文化,一种人生。禅是一面镜,可以照见人心;禅是一盏灯,可以指引人生;禅是一支花,开放时
从容,凋谢时淡定。后来也有关于老子与《道德经》的讲座,老子指出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我个人很钦佩陈教授,身为理工科出生的他,在暮年之际开始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并以其乐观积极的豁达心态来感染我们这些青年人。总体来说,听了这些讲座觉得自己所未涉及的领域还有很多,不论是在知识方面还是在人生态度价值观上都有许多需要学习跟思考的地方。开展通识教育的教授们都很好,使我们学到了很多。有的时候真觉得自己很无知,想要学习很多东西,不过以前没有机会,现在有了这个平台,觉得很好。只是在有些方面,诸如拿票,盖章等,由于人很多所以觉得有点无奈。
第五篇:通识课心得
通识课心得
怀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来到了移通,接受了移通学院特有的通识教育,特别是通过上胡玥老师这节课真是让我感触挺深的。还不完全清楚专业课和通识课有什么区别的我们在她将专业课比作智商和学识,把通识课比作情商和见识后,反正我是彻底的领悟了。总算明白以前有的人为什么那么牛,一开口就能跟别人聊得来,而且聊的话题还是千变万化的,就是因为他们有了许多的知识贮备,有的人每天都在学习进步,活到老学到老,还涉及学习不同领域知识,这大概就是受了通识教育的影响。
我作为一个90后,从20世纪跨到了21世纪,处在我们这个年纪也是烦恼,因为在世纪过渡时期或者是每进入新的一个世纪,不管是教育、社会、个人都是会改变的。作为过渡世纪的年轻人,不能像上一代人那样只拥有专业技能就能发财致富,而且是真的不需要太多、太广的知识,只需要在哪一方面精通就行了。而我们这一代从小也就被那样为了一个专业技能人才而被培养长大,从小就失去了多方面学习的机会,从小也是为了应付考一个好的初中、高中、大学而放弃自己独特个性的养成,说实话,那种人才早有一天会被机器所取代的,处在过渡世纪的我们,不能像上一批人那样只精通技术就够了,要想全面发展,可是又不能和人家21世纪的从小各方面培养的全面型人才相抗衡。所以大学面对社会就业压力,我们要相信我们是通识教育下的全面型人才,虽然不能和21世纪从小培养的全面型人才相比较。但是我们一定要自信,相信通识教育在大学带给我们的改变,会让我们自己得到提升,眼界得到开拓,我们决不能成为专业技术型人才,否则在未来某一天会发现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弃,我们要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努力学习通识教育,不断让自己成为一个思维创新的全能型人才。这样才能让通识教育的目的达到。
在我的价值观里,认为通识课对于个人、社会、国家都有一定的作用。首先,它可以让我们纵观全世界,所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嘛,什么奇异的、好玩的东西都可以了解到,自然而然,了解的东西多了,也不至于像有的知识浅薄单调的人和一个学识见识都广博的人谈话却不知从何谈起,它亦是可以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和独特的个性,确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对于社会而言想要社会进步,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通过通识教育来提升自己,从容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还有互联网思维、大数据库等当前热点,相信这些随着社会发展也会持续发展壮大的,在通识教育下的人才也会壮大自己,让社会持续发展。最后,对于国家而言,以前总听说,国富则国强,还有历史学过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我们作为中国人铭记于心的真理。所谓国富,就是内外兼强,在国内,培养通识性的全能人才,在面对国外的外交时,要摆出自己立场,要站得住脚跟,要形成能够有发言权的国家,想要实现,就是需要我们国家多培养创新型的全能人才。自从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政策的提出,我们国家也算实在蒸蒸日上,尽管历经大国霸权实力的挤压,不过在近几年不管是什么一带一路、亚投行、互联网+啊什么的都是有一定作用的,大大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这就是重视通识人才培养的结果,还有去年我们举行的那个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让各国看到了中国的成长,但其实我认为有许多国家还是对中国不满意的,但我觉得没什么,就像人生一样,人生路漫漫,即使你变得再完美,也会有人不喜欢你,喜欢在背后捅你一刀,国家亦是如此,一个国家再怎么强大,外交再怎么有实力,不可能让每个国家都看好你,这不就成了霸权主义了嘛。总之,通识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也是功不可没的。让它伴我们的大学生活翱翔吧。
工管4班
王敏